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一、音韵平仄问题

1、基本原则两条

一是以普通话《新华字典》拼读发音为准,一二声调字为平声字,三四声调字为仄声字,平不分阴阳,仄不分去上入。二是字的书写

和发音均以《新华字典》为准,不符合《新华字典》的书写字和字

发音则为错别字和错别音。

2、韵押与音押问题

二、诗的问题

诗,采用两分法。以新文化运动的“五四”为分界线,在这之前的诗统称旧体诗,旧体诗包括古诗和律诗两部分,唐代形成的格律

诗称旧律诗,不合唐律的诗称古诗;在这之后的诗统称新体诗,符

合新格律的诗称新律诗,不符合新格律的诗称新诗。“五四”以后

创作的字句整齐的诗符合新诗或新格律诗音押音律原则的划入新体诗,不符合的划入短杂文。

(1)新诗的特点有二

一是押音,首句可起音押,也可不起音押。隔句一押,可押平音,可押仄音,也可平仄互押。

二是句数须是偶数,最少四句,多则不限。每一句的字数都相等;句的字数可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等等。三字称三字诗,四字称四字诗,余类推。

(2)新格律诗特点有三:

一是押音,隔句一押,首句可起音押,也可不起音押。可押平音,也可押仄音,但不可平仄互押。

二是句数须是偶数,最少四句,多则不限。每一句的字数都相等。句的字数只能是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等,四字称四字律诗,余

类推。

三是诗句尾字除首句起音押外,都须符合平起仄受或仄起平受。如第三句尾字音是仄或平,第四句尾字音就应是平或仄。

由此可见,新格律诗依然需要讲究平仄,追求节拍,但不是旧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是一三五、二四六均可互变,变的前提是四字律诗应避免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五字以上律

诗应避免四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1、四字律诗,基本格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押平音)

或“仄仄平平,平平仄仄”(押仄音),除了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三字平仄可以通变,通变的结果不能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如“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均可,不可“平平平仄,

平仄仄仄”。

2、五、七字律诗,基本格式依然是旧律诗的'平仄格式,除首句起音押外,隔句一押,句押平音或仄音,八句之内,不可平仄互押。除了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的字平仄可以通变,但应避免四

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3、六字律诗,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押平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押仄音),除了

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的字平仄可以通变,但要避免四字连

平或四字连仄。

三、词的问题

词,采用两分法。“五四”以前的词统称旧体词,“五四”以后的词统称新体词。“五四”以后的长短句新诗符合新体词音押音律

原则的划入新体词,不符合的划入短杂文。

新体词特点有三:

一是句数字数均不限,长短自由,也就是说词是自由发挥的长短句。

二是摒弃旧体词“挂羊头卖狗肉”的陋习,即不叫词牌而叫词题。词题就是词的题目,题目须与全词的内容相适应,不可词不对题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三是句尾押音,或隔句押或隔两句押,最多只能隔两句一押,也可句句连押。可一音一押到底也可换音押,句尾可押平声字或仄声字,也可平仄互押。

四是词的句子平仄均可通变,为了追求节奏感,四字句须避免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五字以上句子须避免出现四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则可。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VIP专享]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百度用户怡鞍一、韵及押韵 首先先来明确什么是“韵”。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两种单位,一个音节中(这里指一个汉字的读音,儿化音节除外),除声母或者零声母以外,剩下的就是韵母,比如“花(hua)”、“麻(ma)”、“家(jia)”这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ua、a、ia,可见韵母 是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的;而“韵”则不同,韵是不管作为韵头的“i”、“u”、“ü”这些个介音的,“花”、“麻”、“家”三个字在现代 乃至于中古时期(唐宋时期)都是同一韵的(至于上古时期是不是 同一韵则没有去考查过,以下也只以中古时期为例)。另外,现代汉语中相同韵母的字在古代也不一定是属于同一韵,如:“江(jiang)”和“香(xiang)”、“包(bao)”和“刀(dao)”、“丹(dan)”和“山(shan)”,这三组字在中古时期都不是同一韵,因为古今音是不尽 相同的。在中古时期的格律诗词中,甚至连声调不同都不能算同一韵,如“山(shān)”和“扇(shàn)”、“心(xīn)”和“信(xìn)”、“河(hé)”和“贺(hè)”,这三组字之间的声调不仅在现代不同,在中古时期也是不相同的(这里不多说声调,在本文后面再继续讨论),所以,在中古时期它们分别是属于不同一个韵部的。 说到韵部,什么叫做韵部呢?韵书中把许多同韵的字编排在一 起就叫做一个韵部,也简单地叫做韵。前面文字中的同一韵也就是 说同一个韵部。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韵目,所谓韵目,就是在一个 韵部中选出一个字作为代表给整个韵部命名,平常所见到的“三江”、“六麻”、“十三元”等等,这些都是韵目,如前面所举的“花”、“麻”、“家”这三个字(还有很多其它字,如“巴、沙、霞……”)是同一个韵部的,编写韵书的人选“麻”字作为整个韵的韵目,因 为“麻”这个韵部编在下平声的第六部份,因此在前面加个序数“六”以方便记忆等等,其它韵部也是如此。另外,不同时期的韵 书对韵部的编排方式也有所不同,“平水韵”是根据中古时期律诗用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 大二(下)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下) 一、填空1分×10 二、单选1分×10 三、多选2分×5 四、指出词性、用义2分×5 五、名词解释3分×5 六、简答题4分×5 七、古文阅读21分 1. 抄写标点 10分 2. 指出注解体式 12分 3. 解释 3分 第三章语法 一、实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的使动用法P163 [名解] 使动用法:是指作谓语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单音节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为王) ②双音节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使我为臣妾) (2)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特殊) 例: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使鸟落下) (4)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例:天子不得而臣之,诸侯不得而友也。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也要注意)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 名词用作状语(掌握功能) ⑴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做状语 例:癸酉,师陈于鞌。 ⑵普通名词作状语[简答] P160 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表示比喻,可以译成“像……一样”。 例:豕人立而啼。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可以译成“像对待……那样”。 例: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成“在……(里、中、上)”。例: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④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凭,可以译成“按照……”。 例: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⑶名词性词组作状语 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二)形容词的活用(使动、意动注意一下)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其达士,洁其屋,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注意:这里的“美”也可看作意动)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 《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的首句入韵,押平声韵。这里的“苔”、“栽”、“来”押韵(押ai 韵),它们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作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的音韵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我们都知道,古诗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文章,它在乐曲的韵律,节奏,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等方面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因此,对于新学的一首古诗,一定要充分的朗读,读出诗韵,读出它的音乐感。 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说,古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2.节奏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伟大的诗人郭沫若说:“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要想读出诗的节奏感,就一定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2-2-1”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2-1-2”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一是“2-2-2-1”如:梅子|金黄|杏子|肥。二是“2-2-1-2”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三是“4-3”如三万里河|东入海。四是“2-2-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在这三字尾的停顿处实为“音断气连”,即前面的字音虽然断了,但气息要缓缓地连接后面的“三字尾”。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实际的诵读中,收尾句的“三字尾”为了形成曲终音止的听觉,其音步常常一字一顿,读成“1 / 1 / 1”的节奏。 当然,古诗的诵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该遵循顿不破词的原则。3.平仄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 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诵读格律诗,强调平仄但不必拘泥平仄。这是指没有必要把入声字读成又短又促的古入声调子,而应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入声字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可能会出现上下句平仄不相对情况,这时只要通过适当的诵读技巧处理,就可以使平仄不相对情况得到改观。比如诵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本来上句的“识”是古入声字,和下句的平声字“缘”平仄相对,但“识”若按普通话标准音读阳平,就变得和“缘”不相对而相同了。怎么办?

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 - 国学大道场 - 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网

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 国学大道场- 国学论坛一元 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 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 守温字母, 诗词音韵, 拼音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一向著名说法说,我国最早的字母是唐代僧人守温所创。有实物书证的是守温30母,更流行与著名的36母是守温自己后来的升级版还是宋代后人的升的级,学界多倾向于后者。36母究竟是什么?有的说是字母,有的说是声母,恐怕都是从某一角度看的说法,还需要多方面看。36母实际是36个特选与有特定顺序的汉字,汉字怎么可以叫字母呢?字是形音义的三合一体,西文的字母是不管音义只从形看的字形结构元件,36母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字母。音的构成结构分析有多种角度多种方式,西方字音结构分析有音节与音素这样两个层次的划分,字音的音节又分单音节与多音节,音素有辅、元音两类等划分。汉语字音的分析有声韵母两分法,反切上下字两分法等。既然都是对语音的分析法,必然有许多共性。但因着眼有所不同,又可能有些不对等不重合的地方,不便生搬硬套。并且一些两分法中,有的可能出现两难全的鸭嘴兽问题。三峡码(S码)系统中有几套汉语的语音分析归纳方案,如声介韵三拼的简拼38音,简拼64字简式反切音节字母拼,现代普通话音韵分析归纳的诗词曲艺18韵体系(见

《三峡学刊》1997年1期《音韵体系补白》一文)等。在得出这些系统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中古音36母的再认识,如用S码简拼38音与简拼64音及S码18韵跟守温36母对比等。 在S码64字简拼中,汉语拼音方案的21个声母和“衣乌迂”三个介母这24字及26个声介合母叫前音字,其余14个韵母叫后音字。下面与36母对照表中就列出了24个前音字。因S码怀疑36母不是一般说的字母而是想概括汉语声韵母的音母,是字音之母而不是字形之母。要确定这一点,方法之一就是与S码上述几种声韵系统进行比较。 为什么用反切上下字(简拼前后音字)而不是用辅元音音素分析36母呢,因为上古汉语才可能有复辅音,中古和现代普通话已没有或几乎没有复辅音,汉字字音中的辅音都与元音拼成单音节字音出现在话语中,没有单独是辅音的字或符号。而西语中辅音不连元音出现在语音文字中是相当普遍的,有现成的辅音音素符号,如英语SPRING(春)中相连的辅音SPR。因此对于已没有复辅音的中古音36母,用辅元音分析不如用汉字表示的声韵母或反切上下字分析简便。汉语韵母与西方元音是大同小异的概念,便于相互对照分析。至于汉语声母,S码认为它与西方辅音不是全等对应关系,只是与声母有部分对应关连。从古书反切“脸,力冉切”,“脸,良冉切”等来看,只能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常识 一、概述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代语音,以《切韵》为代表。 (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的语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4、音韵学的功用 (1)对古代汉语的意义 A、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破读/读破:“yì,动词,‘穿(衣)’;guàn,动词,‘戴(帽子)’”。如字:“yī,名词,‘衣服’;guān,名词,‘帽子’”。 连绵词——因声求义: a、“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释有“望视太阳、望着海洋、仰视貌、远视貌”的意思,类推:“望×兴叹”,如“望书兴叹”、“望题兴叹”。 迭韵连绵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仰视的样子/迷惘直视的样子。 b、“犹豫”,解释1:犹是犬名。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解释2:犹是犬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 双声连绵词,“犹豫: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贪婪”,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汉书·董仲舒传》)。解释1: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颜师古注)。 迭韵连绵词,“贪婪:贪狼、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劳也。从皮声。罢,遣有罪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贳遣之。 《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韩非子·存韩》:“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汉书·高帝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古音都为并母歌部) D、知声训。 声训: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汉·刘熙《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 a、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来自方言,如:蚌埠(bang bù)。 F、明韵文:韵文之押韵、诗词曲格律等。 (2)对现代汉语的意义 A、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B、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 C、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A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

诗词格律知识

目录 (一)概述 ………………………………… (二)平仄 …………………………………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我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一、音韵平仄问题 1、基本原则两条 一是以普通话《新华字典》拼读发音为准,一二声调字为平声字,三四声调字为仄声字,平不分阴阳,仄不分去上入。二是字的书写 和发音均以《新华字典》为准,不符合《新华字典》的书写字和字 发音则为错别字和错别音。 2、韵押与音押问题 二、诗的问题 诗,采用两分法。以新文化运动的“五四”为分界线,在这之前的诗统称旧体诗,旧体诗包括古诗和律诗两部分,唐代形成的格律 诗称旧律诗,不合唐律的诗称古诗;在这之后的诗统称新体诗,符 合新格律的诗称新律诗,不符合新格律的诗称新诗。“五四”以后 创作的字句整齐的诗符合新诗或新格律诗音押音律原则的划入新体诗,不符合的划入短杂文。 (1)新诗的特点有二 一是押音,首句可起音押,也可不起音押。隔句一押,可押平音,可押仄音,也可平仄互押。 二是句数须是偶数,最少四句,多则不限。每一句的字数都相等;句的字数可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等等。三字称三字诗,四字称四字诗,余类推。 (2)新格律诗特点有三:

一是押音,隔句一押,首句可起音押,也可不起音押。可押平音,也可押仄音,但不可平仄互押。 二是句数须是偶数,最少四句,多则不限。每一句的字数都相等。句的字数只能是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等,四字称四字律诗,余 类推。 三是诗句尾字除首句起音押外,都须符合平起仄受或仄起平受。如第三句尾字音是仄或平,第四句尾字音就应是平或仄。 由此可见,新格律诗依然需要讲究平仄,追求节拍,但不是旧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是一三五、二四六均可互变,变的前提是四字律诗应避免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五字以上律 诗应避免四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1、四字律诗,基本格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押平音) 或“仄仄平平,平平仄仄”(押仄音),除了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三字平仄可以通变,通变的结果不能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如“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均可,不可“平平平仄, 平仄仄仄”。 2、五、七字律诗,基本格式依然是旧律诗的'平仄格式,除首句起音押外,隔句一押,句押平音或仄音,八句之内,不可平仄互押。除了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的字平仄可以通变,但应避免四 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3、六字律诗,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押平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押仄音),除了 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的字平仄可以通变,但要避免四字连 平或四字连仄。 三、词的问题 词,采用两分法。“五四”以前的词统称旧体词,“五四”以后的词统称新体词。“五四”以后的长短句新诗符合新体词音押音律 原则的划入新体词,不符合的划入短杂文。 新体词特点有三: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 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 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 ③传统三十六字母 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 ㈠、声、声纽、纽 这一组术语指声母。“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 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

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 塞音:[p][ph][t][th][k][kh]

塞擦音:[ts][tsh][t?][t?h][t?][t?h] 擦音:[f][s][x][?] 鼻音:[m][n][?] 边音:[l] 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 不送气:[p][t][k][ts] [t?][t?] 送气:[ph][th][kh] [tsh][t?h][t?h] 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 清音:[p][t][k][ph][th][kh] 浊音:[m][n][l][?] ⑴清、浊 指清音、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音韵学常识

音韻學常識 一、概述 1、什麼是音韻學 音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音韻學”。是中國傳統語文學的一個門類,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沿革的一門學科。 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2、音韻學的研究物件 我們今天研究古代語音,只能根據單個漢字在歷史時期的不同讀音,進而瞭解語音的歷史變化。 3、古音韻的歷史分期 1)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時的語音,以《詩經》音為代表。 2)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代語音,以《切韻》為代表。 3)近古時期:元明清時的語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 4、音韻學的功用 1)對古代漢語的意義 A、明語法:音韻學上的“破讀”和“如字”術語,實際上就是指通過語音屈折變化以表現不同的詞性或詞義。如,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破讀/讀破:“yì,動詞,‘穿(衣)’;guàn,動詞,‘戴(帽子)’”。如字:“yī,名詞,‘衣服’;guān,名詞,‘帽子’”。又如:“Contrast,重音在前,名詞,‘對比、對照’;Contrast,重音移後,動詞,‘使對比、使對照’。”(詞法上的屈折變化) B、知構詞:通過語音的學習,可以瞭解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等構詞法則,就不容易誤解詞義。如:逶迤(w ēi yí),道路彎曲而長(=委迤=委蛇=蜲蛇=委佗=委它=委侈=委陀=委維=委隨=委移=逶移=逶夷=逶隨=逶迂=……)。 連綿詞——因聲求義: a、“望洋興嘆”,《論衡·骨相》:“武帝望陽”,《莊子·秋水》:“望洋向若而歎”。解釋有“望視太陽、望著海洋、仰視貌、遠視貌”的意思,類推:“望×興歎”,如“望書興歎”、“望題興歎”。 疊韻連綿詞,“望洋:望羊、望陽、望佯、盳洋”——仰視的樣子/迷惘直視的樣子。 b、“猶豫”,解釋1:猶是犬名。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解釋2:猶是犬名,每聞人聲,即豫上樹,久之複下,故曰猶豫。 雙聲連綿詞,“猶豫:猶與、猶預、由豫、猶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貪婪”,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於天下也(《漢書·董仲舒傳》)。解釋1:狼性皆貪,故謂貪為貪狼也(顏師古注)。解釋2:“貪狼”是“貪狠”的錯誤寫法(晨風、劉永平編《韓詩外轉選譯》)。“貪狼”一詞在漢代典籍中常見:《鹽鐵論·世務》:“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漢書·賈山傳》:“秦王貪狼暴虐,殘賊天下。”《漢書·西域記》:“民剛惡,貪狼無行,多寇盜,最為強國。” 疊韻連綿詞,“貪婪:貪狼、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勞也。從皮聲。罷,遣有罪也,從網,能,言有賢能而入網,而貰遣之。 《國語·吳語》:“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韓非子·存韓》:“陷銳之卒勤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漢書·高帝紀》:“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餉。”(古音都為並母歌部) D、知聲訓。 聲訓: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的方法,推求字義的來源,說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漢·劉熙《釋名》:“土,吐也,吐生萬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讀音之特殊意義 a、或來自他民族,如:單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來自方言,如:蚌埠(bang bù)。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知识分享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 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