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徐友新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7~29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所求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依据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策略价值,增强策略意识,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要求:请你选择两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小结:这么多同学想说,说明根据这些条件,我们能提出很多问题。

出示教材中的问题:这天,小明和爸爸也来到了这家商店……

二、教学例1,体验策略

1.首次体验

(1)理解问题

提出要求:小声把问题再读一读,你有不懂的地方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

小结:交流真是个好办法。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

剩下的钱就最多”。

(2)分析数量关系

启发:那么,怎样求剩下的钱?根据你的经验,要求剩下的钱,知道哪两个条件就可以了?

提出要求:你能把上面的想法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学生完成填空)

剩下的钱=()的钱-()的钱

进一步启发:根据数量关系,再对照题目条件想一想,要求“剩下的钱”,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知道了“带来的钱”,不知道“一共用去的钱”)所以,要先算什么?(先算“一共用去的钱”)

让学生互相说说解题思路。

(3)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求一共用去多少元时,为什么选择“130元”和“85元”这两个条件?(突出:要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用去的钱最少,才能使剩下的钱最多。)

(4)简要回顾

2.再次体验

出示例题中的“想一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指出:要使找回的钱最少,就要买价格最贵的帽子。

启发:根据你的经验,要求找回的钱,知道哪两个条件就可以了?

进一步启发: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吗?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要求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3.回顾反思

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连续解决了“最多剩下多少元”和“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现在回顾一下,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是怎样去想的?

点拨:抓住什么想?怎样去想?这样想有什么好处?

突出:抓住问题去想,根据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式,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揭题。

三、指导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出要求: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吗?

进一步启发:根据数量关系式,你认为还缺少什么条件?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呈现题目后,启发: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依次出示两个问题,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要求他们依据数量关系式说说各应先算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后,追问:列式时,你选择了哪些已知条件?是怎样想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学生各自独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进一步突出可以“从问题想起”。

四、全课小结

用一句话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第90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 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 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 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运用策略意识,提高运用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较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给孩子们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带着三个问题预习,检查提问: 1、以前我们学过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点是什么? 2、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策略? 3、我们学过哪些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怎样变型? 二、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很棒!你们通过了第一关的考核,下面进入职业体验环节。今天你们的任务是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梅山小学校园需要重新规划设计,想让你们帮忙解决一些问题,你们有信心能帮他们解决好所有的问题吗?” 三、自主尝试,合作学习 问题一: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导学指南:a原来长方形花圃怎么画?知道长了,宽怎么画? b长增加了3米,怎么表示? C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怎么表示?问题怎么表示? D 求原来花圃的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根据导学指南分组活动交流。 小组展示:哪些画得好?哪些还要改进。 讨论交流。需注意:(1)条件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 (2)图是否美观,长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小结: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很重要? 问题二: 梅山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先需重新改建,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指南:a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B题目中给的条件和问题如何在图中体现? C减少的150平方米怎么在图中表示?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进一步会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充分感受和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培养学生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敢于归纳,关于建构;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p?q”与“q?p”的判断,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通过学习本节课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 2.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3.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1. 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p、q与四种命题中的p、q要求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含有逻辑联结词或“若a则b”形式的复合命题。 2. 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应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给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3. 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具体的、简单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讲解“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2、难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策略。 谁来说说策略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解决问题1 1.出示例1场景图: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 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题目中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条件:①3行桃树②8行杏树 ③4行梨树④桃树每行7棵 ⑤杏树每行6棵⑥梨树每行5棵 你能想办法整理 题中的条件吗? 桃树:3行每行7棵 杏树:8行每行6棵 梨树:4行每行5棵 2.根据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选择有用的条件进行解答。 列式:3×7=21(棵) Array 4×5=20(棵) 20+21=41(棵) 答:桃树和梨树一共41棵. 提问:如何进行检验? 3.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应如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交流。 4.回顾小结。 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①、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③、算出答案 ④、进行检验,反思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参考教案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 (2)初步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数学地思维”,增加对学习逻辑知识的兴趣和信心,克服畏惧感,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充要条件的概念。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法(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首先,在导入阶段的教学中,回顾上节研究的命题的一般形式“若p则q”和其真假判断的方法,先向学生介绍真假命题的简记符号。同时以命题“若x>0,则x2>0。”和其逆命题“若x2>0,则x>0。”为例让学生学习符号的使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先分析下面的问题:(幻灯显示) [幻灯显示]例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研究其逆命题的真假(用p与q的相互推出符号表示你的判断)。 p q (1)若x>2,则x>1。 (2)若两三角形面积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若三角形有两角相等,则它是等腰三角形 (4)若a2>b2,则a>b。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1)、(2)两个命题,分析引出对“充分的”和“必要的”这两个词汇的感性认识: 首先,在原命题中研究前者对后者的制约程度: 比如(1)中,p能推出q,表明要得到结论q,有了条件p就足够了,也就是说条件p对

于结论q是“充分的”。在(2)中,p不能推出q,表明条件p对于结论q是“不充分的”。 其次,在逆命题中研究后者对前者的依赖程度: 比如(2)中,p不能推出q,但p能被q推出,这说明p对于q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呢?作出分析: 命题(2)中,两三角形面积相等不能说明两三角形必然全等,但是,如果两三角形的面积不相等,则两三角形会全等吗?不会。为什么?因为如果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是必然相等的。这也就是说,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这个结论成立所“必须具备” 的条件。那么,我们就说,p对于q而言是“必要的”。(板书:必要的)而在(1)中,p不能被q推出,表明条件p对于结论q是“不必要的”。 再让学生类比分析(3)、(4),不难得出:在(3)中,p对于q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在(4)中,p对于q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 结合上面的分析,向学生指明:我们看到,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之间这种相互推出的关系反映了两者之间的一种“充分的”或是“必要的”联系。在数学中,我们对这种联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引入的新的定义来描述它,这就是本节将研究的主要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阐述定义,理解内涵 由此,我们引入了如下定义: [幻灯显示] 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 如果已知p q,则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在引导学生理解定义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问题:这里的p和q都叫做“条件”,那么“结论”又是什么呢?(引起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发言)强调:分清“条件”和“结论”是理解定义的关键! 接下来再回到例1,对其中存在的充分必要关系再次进行认识。 [幻灯显示]例1、试判断下列各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q 又是p 的什么条件?(学生分析作答) p q (1)若x>2,则x>1。 (2)若两三角形面积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若三角形有两角相等,则它是等腰三角形

苏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从条件想起教(学)案教学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 扬子路小学瑞雪 教学容:教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用列表、列式的方法整合题目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条件出发”的策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数学思考: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信息提取、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推理的能力。 3、问题解决: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策略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合适的问题,运用“从条件出发”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运用“策略”来解决实际的相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课堂,引入课题 看线索图猜节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就准备了一个谜题:看线索图猜节日师:我们刚刚用4线索图得到了端午节这个答案,那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也像刚刚那样,通过已知的条件,分析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引入课题 导入: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猴子就遇到了难题,大家愿意想些好的办法帮它解决吗? 出示问题:小猴子帮妈妈摘桃子,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小猴子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老师先不告诉你,我们先一起来分析下已知的条件 2.探寻思路 问:题中有一个已知条件是“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你知道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吗? 生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生2: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生3: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 生4: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苏教版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用列表、画图、列式的方法整合题目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条件出发”的策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数学思考: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信息提取、发现问题、画图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推理的能力。 3、问题解决: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策略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合适的问题,运用“从条件出发”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运用“策略”来解决实际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作业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积淀素养 课前黑板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呢? 生齐答: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能够从无声的语言中了解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了解信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认真观察”。 (评析:教师能够从课堂的一个小细节入手,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处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师:那接下来我们要看看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一、呈现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小猴吉吉家的果园丰收了,吉吉帮妈妈摘桃但是遇到了问题,想帮助它吗?(课件出示) 出示课本第71页的改编题 (评析:将课本的案例进行了改编,把问题置于一个更具有童话色彩的情境中,活泼生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分析例1 师:同学们默读题目,找找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生:条件是: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问题是: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师:我们把找到的条件摘录下来(课件按照顺序出示) 师:你觉得要想解决题目的问题,哪个条件非常关键? 生: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很好,这表明了2个量之间的关系。那我们该如何将这句话说的解释得更容易明白呢?(评析:让学生寻找题目中的关键条件并加以解释,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分析题目的方法,学会整合信息,为解决问题铺路搭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P89~90 四桥小学黄勇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比较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学情分析: 画图的策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曾经尝试过画线段图来表示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在图形单元中也尝试过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帮助自己思考较复杂的剪拼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自觉地调用经验来进一步学习、体会和应用“画图”策略。同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还初步体验了用表格整理信息的策略,对数学学习中面对具体问题情境选用恰当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敏感。学生面对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部分学生知道要画图,但对于为什么画、怎样画,画完之后怎样利用图来解决问题思路并不清晰。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及时梳理、提炼自己的思路并最终形成有效的策略。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实例,探索并掌握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立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经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感受用画直观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主动运用。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目灵活使用画图的策略并能采用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学习放在首位。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这个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上课前老师看到两个同学在争论,想知道他们俩在争论什么吗? 出示题目:一个长宽不等的长方形,小方想把它的长增加10厘米,小兵想把它的宽增加10厘米。小方说:我增加的面积大;小兵很不服气,说:我增加的面积大。同学们,

充要条件优秀教学设计

充要条件 1 教材分析 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旧教材中,这节内容安排在《解析几何》“圆锥曲线”讲授,而在新教材中,这节内容被安排在数学“简易逻辑”。除了教学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与充要条件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也作了相应的扩充。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还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特别是“逻辑联结词”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进入中学数学教材,安排在充要条件之前讲授,既可以使学生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注意: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2 教学设计 根据新教学大纲的课时安排,充要条件这一内容共需2课时,本文给出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由于这是充要条件的概念起始课,文字信息量较普通的数学课要大,因此,课前笔者用PowerPoint 软件自制了CAI 课件,以简化教师板书工作,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益.同时,由于笔者任教的是重点中学,生源较好,因此,教学的要求较高. 2.1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ppt 1﹞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可写成:若p 则q . 2.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 3.如果命题“若p 则q ”为真,则记作(或)。 q p ?p q ?4.如果命题“若p 则q ”为假,则记作p q 。 ﹝ppt 2﹞1.例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研究其逆命题的真假. (1)若,则。 y x =2 2y x =(2)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苏教版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曹冲称象》,初步体验转化。 这个故事让你联想到什么?将求大象的体重转化成求石头的体重,用到了一个重要的策略——转化。 二、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1、出示例1:

师:这两个图形像什么啊?你觉得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仔细观察图形,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思考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如果学生说出这一种想法,则引导用数方格的方法要注意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则引用书上:能否把原来的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一比。 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结合学生回答实物投影演示学生方法。 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旋转了多少度?(3)现在你怎样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比较面积是否相等什么可以变什么不能变?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板书:不规则规则

§1. 2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精品教案

§1.2 .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方案一:适合特色班 【设计与执教者】:单位 113,姓名李琼, e-mail地址liqiong0302@126。 【教学时间】:40分钟 【学情分析】: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是基本的数学逻辑用语,数学学科中大量的命题用它来叙述。是上一课时命题的真假的进一步的深化,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在此引入概念,对于这几个概念的准确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体会和思考,对于这些概念的运用和掌握有赖于后续的学习,学习中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在后续的教学中经常借助于这些概念去表达、阐述和分析。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于合作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教学,多让学生举例讨论,教学方法较灵活,学生参与意识强,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 (3)情感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利用命题的等价性,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难点】:关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但 ,但 ,且 ,且是 ,且

的什么条件 :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 :; ) :; 是 是 是 方程 。所以

的充分条件;,则是,则是,且是的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课后练习 1.在如图的电路图中,“开关A 的闭合”是“灯泡B 亮”的________条件( ) A .充分非必要 B .必要非充分 C .充要 D .既非充分又非必要 2.设a ∈R ,则a>1是a 1 <1( ) A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一次函数n x n m y 1 +-=的图象同时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是( ) A .m>1,n<-1 B .mn<0 C .m>0,n<0 D .m<0,n<0 4、四边形为菱形的必要条件是( ) A .对角线相等, B .对角线互相垂直, C .对角线相等且垂直, D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设命题甲为:0<x <5,命题乙为|x -2|<3,那么甲是乙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如果,,a b c 都是实数,那么p :0ac <,是q :关于x 的方程2 0ax bx c ++=有一正根和一负根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特级教师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张苾菁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江苏省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张苾菁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71~73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从条件想起”的两大关键点“找关系、理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策略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感悟策略 1.出示: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理解条件的含义。 引导:读了这些条件和问题,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什么叫“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 启发:能说完吗?如果我们用带有数学符号的式子来反映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第一天摘桃数+5个=第二天摘桃数

第二天摘桃数+5个=第三天摘桃数…… 小结:你看,在这样一个简洁的条件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认真去读清楚、想明白。 3.说思路。 提出要求:理解了这两个条件的意思,你打算怎样解决?同桌两人互相说说。 4.组织交流。 明确:先求第二天的,再求第三天的、第四天、第五天的。 5.提出要求:确定了解决问题的顺序,我们也可以有多种方法得到结果。你可以填填表,也可以列算式。如果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写下来。 6.沟通填表与列式的关系。 7.反思提问:无论是列表求出结果,还是列式求出结果,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8.小结并完善板书:我们就是这样,从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想起,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往下推,直至最终解决问题。 二、变式沟通,形成策略 出示问题: 小猴第一天摘30个桃子,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少摘5个,第三天摘多少个?第五天呢? 小猴第一天摘10个桃子,以后每天摘的个数是前一天的2倍,第三天摘多少个?第五天呢? 1.提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那你会解决这样的问题吗?想一想,刚才分析题目的过程对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启发吗?选择其中一题在头脑里想一想,你打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列表或列式做一做。 2.组织核对与汇报,重点突出学生的思路。 3.提问:由一道题变两道题,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同学们还能一下子解决问题呢?有什么窍门? 4.小结:无论条件怎么变,我们都是从条件想起,根据条件间数量的关系,一步一步朝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靠拢。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苏教版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 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用列表、画图、列式的方法整合题目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条件出发”的策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数学思考: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信息提取、发现问题、画图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推理的能力。 3、问题解决: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策略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合适的问题,运用“从条件出发”来分析数量 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运用“策略”来解决实际的相关问 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作业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积淀素养 课前黑板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呢? 生齐答: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能够从无声的语言中了解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了解信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认真观察”。 (评析:教师能够从课堂的一个小细节入手,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处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师:那接下来我们要看看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一、呈现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小猴吉吉家的果园丰收了,吉吉帮妈妈摘桃但是遇到了问题,想帮助它吗?(课件出示) 出示课本第71页的改编题 (评析:将课本的案例进行了改编,把问题置于一个更具有童话色彩的情境中,活泼生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分析例1 师:同学们默读题目,找找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生:条件是: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问题是: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师:我们把找到的条件摘录下来(课件按照顺序出示) 师:你觉得要想解决题目的问题,哪个条件非常关键? 生: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很好,这表明了2个量之间的关系。那我们该如何将这句话说的解释得更容易明白呢?(评析:让学生寻找题目中的关键条件并加以解释,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分析题目的方法,学会整合信息,为解决问题铺路搭桥) 生1:我想的是,以后每天都比第一天多摘5个。 师:大家同意吗?他是意思是第二天、第三天都比第一天多摘5个……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又比第二天多5个……. 生3: 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就是第二天的 ,第二天的加上5就是第三天的……师: 刚才第一位同学你同意吗?(同意,师微笑点头示意坐下)按照后面这两位同学的意思,说明参照物是不断改变的, 符合题意,有道理!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办. 师(板书: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师:条件分析好了,咱们该怎么入手去解决呢? 要求第三天要先求什么? 生:第二天摘的个数. 师:求第二天要用到什么条件呢? 生:要用到第一天的天数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5个. 师:怎么列式呢? 生:第二天是30+5=35(个) 第三天是:35+5=40(个) 师:大家帮他验证下是否可行? 生:35比30多5个, 40又比35多5个,证明他的做法是可行的. 师:课本上还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方法:列表和填算式,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写在书上.然后我们把成果展示给大家一起分享!同桌遇到了问题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师:这位同学请说说你列表的答案是根据什么得到的呢? 生:根据条件“第一天摘了30个”和“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我得到了第二天的,又根据第二天的个数和这个关键条件求出了第三天的……. 师:你很会分析题目,知道组合条件.. 师: 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列算式”同学的成果。(师对照结果让同学们验证是否答案是否正确) (评析:学生在三年级是一次接触策略,无论是列表还是列式,可以说都是初步的尝试和体验,教师没有强加学生选择某种策略,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不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 苏州平江实验学校浦莹露 【文本解读】 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的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的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解答一些“求剩余”“求两数之和”以及“求两数之差”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实践并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策略,逐步掌握这一策略的基本特点和运用过程。 【学情分析】 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只为了解决几道题目,更多的是要利用这个知识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就是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三年级的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有较好的获得数学信息的能力,学习主动性较强,而且在数学学校中已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发散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欠缺。如何从一道实际问题中分析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 阶段孩子必须掌握的数学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引入,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可以分析出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符,也能体现从问题出发分析和思考的基本策略的特点。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完整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这几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体会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之后通过各种富有变化的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从问题出发分析和 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依据问题筛选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问题反思的过程,了解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的策略寻找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 2.学生初步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和问题的联系,体会从问题想起寻找条件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文档 构筑理解概念的平台 ——(选修1-1)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逐步形成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这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吻合.本节课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尽量多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2、教材分析: 教科书结合实例给出推断符号“”和等价符号“”,并引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它们是研究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重要工具,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教材安排了“命题及其关系”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并把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学习本节,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的联系,本节所讲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中的p、q与四种命题中的p、q内容是一致的,即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若p则q”形式的复合命题,但本节中,一般只要求p、q是简单命题,而不作更深的讨论. 新的国家标准规定: 符号“”叫做推断符号.“”表示“若p则q”,也表示“p蕴含q”,有时也用“”,?q?pq?p“”还可写成“”.pq?p?q符号“”叫做等价符号.“”表示“”且“”;也表示“p等价q”.“”?qpq?p?qp?pq?有时也写成“”.qp?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判断. (1)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用来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2)在判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应该: ①首先分清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②然后尝试用条件推结论,再尝试用结论推条件.推理方法可以是直接法、间接法(即反证法),也可以举反例说明其不成立; ③最后再指出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3)在讨论条件和条件的关系时,要注意: p,则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但q①若q?p??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q,则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②若,但p p?q??③若,且,则p是q的充要条件;pq?p?q qp,则p是q,且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④若p ????(4)若条件p以集合P的形式出现,结论q以集合Q的形式出现,则借助集合知识,有助于充要条件的理解和判断. ①若,则P是Q的充分条件;QP?②若,则P是Q的必要条件;PQ?③若,则P是Q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徐友新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7~29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所求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依据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策略价值,增强策略意识,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要求:请你选择两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小结:这么多同学想说,说明根据这些条件,我们能提出很多问题。 出示教材中的问题:这天,小明和爸爸也来到了这家商店…… 二、教学例1,体验策略 1.首次体验 (1)理解问题 提出要求:小声把问题再读一读,你有不懂的地方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 小结:交流真是个好办法。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

剩下的钱就最多”。 (2)分析数量关系 启发:那么,怎样求剩下的钱?根据你的经验,要求剩下的钱,知道哪两个条件就可以了? 提出要求:你能把上面的想法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学生完成填空) 剩下的钱=()的钱-()的钱 进一步启发:根据数量关系,再对照题目条件想一想,要求“剩下的钱”,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知道了“带来的钱”,不知道“一共用去的钱”)所以,要先算什么?(先算“一共用去的钱”) 让学生互相说说解题思路。 (3)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求一共用去多少元时,为什么选择“130元”和“85元”这两个条件?(突出:要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用去的钱最少,才能使剩下的钱最多。) (4)简要回顾 2.再次体验 出示例题中的“想一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指出:要使找回的钱最少,就要买价格最贵的帽子。 启发:根据你的经验,要求找回的钱,知道哪两个条件就可以了? 进一步启发: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吗?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要求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3.回顾反思 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连续解决了“最多剩下多少元”和“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现在回顾一下,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是怎样去想的? 点拨:抓住什么想?怎样去想?这样想有什么好处? 突出:抓住问题去想,根据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式,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除了各类内容在学习时注意让学生感受一些数学策略外,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教学里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在上一册教材学会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探究解题方法基础上安排的,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这些都必将为今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问题内容和图的形式上说,本单元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例1教学生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探索一般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二层次,通过例2教学生用画平面图的策略探索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 : 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生用画直观图或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

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这些都必将为今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直观图或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感受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 1.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自觉运用策略的意识,逐步提高策略运用水平。 2.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学习的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不以解决某类具体问题作为组织学习内容的依据,而要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精心挑选不同的素材、不同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学习的策略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体会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