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标准》编制说明

一、项目背景

(一)全省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状芽抱杆菌(破伤风杆菌)感染机体导致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可引起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重症破伤风患者可并发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30%-50船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⑴。破伤风重症患者的治疗费用高达数万元甚至更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人群中破伤风发病甚至死亡时有发生,是一个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给目标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至2012年中国已经成功消除了产妇和新生儿破伤风⑵,但目前我国非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仍较高,防控形势严峻⑶。外伤后规范伤口处置和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举措。然而,在我国外伤后破伤风处置中常常忽视主动免疫制剂的作用,部分医疗机构仍然存在被动免疫制剂过度使用及使用不规范,破伤风主动免疫缺失等现象”㈤;因处置不规范而带来的医患矛盾和法律纠纷的风险与日俱增,因此如何规范开展破伤风的预防处置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并印发了《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O为推动外伤后破伤风规范处置工作,2022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编制了《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和门诊建设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多学科专家对破伤风免疫预防、破伤风预防接种门诊设置等方面达成共识。

(二)制定本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目前,贵州省尚无专业的破伤风预防处置机构,且目前全国均无相应(或相似)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因此制定贵州省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以下简称“门诊”)建设标准尤为重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为大力推进医疗机构拓展破伤风免疫预防服务,提高破伤风规范预防处置率,完善破伤风预防处置的规范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了编制贵州省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标准的计划,由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承担该标准的研究及编制工作。

(三)主要内容

《贵州省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标准》主要由10章组成,规定了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等内容,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的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

第一章明确标准的适用范围;第二章明确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三章对相关术语和定义进行了解释;第四章至第九章从机构要求、人员配备、服务周期、房屋设置、设备和器材配置、信息化配置6个方面做出了要求;第十章提出了门诊管理中制度建设的内容。

(四)其他必要的情况说明

无。

二、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贵州省卫生健康委推荐,并由贵州省市场监管局批准立项,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遵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阳市云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清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起草制定。

(二)编制过程

本标准的研究及编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组织起草阶段:

(I)资料收集阶段:2023年3月,成立标准编写小组,查阅相关文献和规范性文件,全面了解目前相关领域最新进展及研究现状,对部分市(州)、县(区)疾控中心进行电话调查,对我省破伤风预防处置现况进行了解,提出具体起草计划。

(2)实地调研、综合分析、论证和标准编写阶段:

①2023年4月26日,省疾控中心在遵义市新蒲新区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基层破伤风预防处置工作的开展情况,综合前期文献和规范性文件的分析和总结,在对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GB/T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编写本地方标准的讨论稿。

②2023年5月16日,组织了贵州省、遵义市、安顺市、云岩区、清镇市疾控中心、贵州省职工医院、安顺市人民医院、六盘水市人民医院、云岩区人民医院、南明区人民医院、盘江煤电集团医院等单位专家对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标准进行了论证,根据专家提出的合理意见对讨论稿进行修改。

③2023年5月17日-19日,对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区、关岭县、镇宁县开展实地调研,涉及4个县级疾控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家医疗机构。根据调研情况,进一步完善标准编制。

④2023年5月22日与中疾控免规中心专家进行论证,6月10日再次与多个省份专家沟通论证;2023年6月-7月,对黔东南州凯里市、台江县和麻江县开展实地调研,涉及3个县级疾控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贵州省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标准》草案。

2.征求意见阶段:

(1)2023年6月-7月,向8家疾控中心定向征求意见,共收到8家单位反馈意见8条(其中采纳2条,未采纳6条)。根据专家建议,标准编写组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标准文本。

(2)2023年7月18日向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挂网申请,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3.审查阶段尚未进行。

(三)主要起草人及其工作分工

XXX

三、主要条款的说明及确定依据

(一)编制原则

本次标准编制的原则是在符合我国相关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规范我省破伤风预防处置工作,完善破伤风预防处置的规范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拓展破伤风免疫预防服务,同时遵循标准的制定原则。

1.准确性标准所规定的条款力求明确而无歧义。

2.统一性标准结构、文体和术语力求统一。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涉及其结构、编写规则和内容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执行。

3.适用性标准内容易于实施,便于被其它文件所引用且具可操作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4.先进性目前全国均无相应(或相似)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本标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二)编制依据

基于贵州省破伤风预防处置工作开展现状及现场调研数据,参照相关领域最新进展

及研究现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要求进行起草,制标过程参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0号)、《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编制完成。

(三)确定依据

1.机构要求

(1)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需要具备破伤风预防及处置两大功能,因此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执业要求,确定机构要求中“4.1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效期内),诊疗科目含预防保健科以及外科、烧伤科等其中一类”。

(2)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第一章第2条,“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结合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需进行伤口处置,提供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接种和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可能会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下简称“AEFI”)和药品不良反应,因此确定“4.2具有已注册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并经过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破伤风预防处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下简称“AEFI”)和药品不良反应紧急救治等相关专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经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认定且登记备案,持证上岗”。

为保证执业人员能获取最前沿的预防处置知识,不断提升预防处置能力,确定“4.2相关人员至少每2年接受1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破伤风预防处置工作”。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第(三)点,确定“4.3具有符合要求的冷藏设施、设备,以及相应的冷藏保管制度”。

(4)根据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求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要遵守与破伤风预防处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

(5)根据对相关文献查阅及前期调研结果,为保证破伤风预防处置的可及性和门诊建设的可行性,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将我省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依据设置地点及不同伤口处置能力分为两类,确定“4.5.1一类: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置的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能提供伤口处理和破伤风预防处置服务,具备处理贯穿皮肤及皮肤肌肉撕裂等In级严重、复杂伤口、进行伤口缝合、外科手术等的能力”;“4.5.2二类:

预防接种门诊设置的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能提供11级和非外科手术的11I级伤口处理和破伤风预防处置服务”。

2.人员配备

(1)考虑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和交通便捷程度不同,例如城区与乡镇,因此要求“5.1应与辖区内服务人口、服务周期相适应”;为了确保服务质量,要求“定岗定责,明确分工,且相对稳定”。

(2)根据门诊定位的暴露前接种及暴露后预防处置两大功能,确定“5.2提供预防处置服务时至少配备2名以上工作人员,包含符合执业要求的预防接种、AEFl和药品不良反应处置、外伤处置人员”。

3.服务周期

根据预防接种门诊和医疗机构实际工作中的特点以及破伤风预防处置的相关要求制定,为确保破伤风预防处置的可及性及可行性,确定“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置1个破伤风预防处置一类门诊,提供24小时的预防处置服务”。

4.房屋设置

(1)考虑门诊建设的可行性,兼顾门诊的两大功能进行房屋布局,确定房屋设置的基本要求为“门诊设置分室分区,布局合理,有明显标识”。

(2)一类门诊是设置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考虑门诊建设的可行性,资源利用的高效性,暴露后预防处置可单独设置在相应科室邻近,也可与相应科室重合,同时按设置基本要求设置暴露前预防接种室即可,因此确定“7.2.1尽量与急诊科、外科相邻,也可直接设置在急诊科。应避免与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等存在潜在感染风险的科室共用出入口及通道。7.2.2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接种至少包括1间专用房间,预检登记、接种、冷链等功能区应分区设置”。

(3)二类门诊是设置在预防接种门诊,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接种与其他疫苗接种相比并无特殊要求,在提供服务时可以由已经建好的预防接种门诊提供服务,同时按设置基本要求设置暴露后预防处置的区域即可,因此标准制定“7.3.1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接种可与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功能区重叠。7.3.2暴露后处置,至少包括1间专用房间”。

5.设备和器材配置

(1)接种区: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参考《贵州省成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试行)》(黔卫健函(2020)192号),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确定需要满足

的条件。

(2)伤口处置区:破伤风暴露后伤口处置按照外科诊疗常规要求,经专家多次讨论后确定需要满足条件的基本实施、设备、药品等。

(3)其他:

①AEFl和药品不良反应处置室:根据临床急救相关专业要求,经专家讨论后确定AEFl和药品不良反应处置所需的设施、设备、药品。

②冷链储存区:为保障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和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安全性及有效性,门诊需具备符合存储要求的冷链设施设备及门诊日常需要的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和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因此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要求,结合门诊实际需求,确定“8.3.2冷链储存区:应当干燥通风,具备合格的疫苗储藏设备。冰箱容量能满足疫苗储存需要并装配脚架和专用插座;应配备备用发电机组,安装双回路电路,保障供电;配备温度计及疫苗冷链数字化监控等相关设备开展自动温度监测;配备有线网络,能满足冷链温(湿)度监测系统数据传输需要;配备能满足门诊日常需要的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和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

6.信息化配置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十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当依法如实记录疫苗流通、预防接种等情况,并按照规定向全国疫苗电子追溯协同平台提供追溯信息”,结合我省实际工作要求,确定“9.1.1预检登记和接种功能区配备电脑、身份证读卡器、电子签核、打印机设备等信息化管理设备”;“9.1.2配备扫码接种、扫码出入库、疫苗冷链监测等疫苗数字化监控的相关设备”。

(2)我省从2014年开始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成较为成熟的省级预防接种相关信息平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四十六条,“医疗卫生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记录疫苗的品种、上市许可持有人、最小包装单位的识别信息、有效期、接种时间、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受种者等接种信息,确保接种信息可追溯、可查询”,结合我省现阶段实际情况及破伤风预防处置工作相关要求,确定门诊建设时需“9.2.1配置能与省级预防接种相关信息平台和省级疫苗全程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对接的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和疫苗数字化监控软件,开展登记、疫苗扫码出入库、建立接种凭证及数据统计等工作,实现接种个案信息迅速查询、实时记录接种信息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同时,为保证接种对象的信息安全,要求“9.2.2做好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安全工作,配备正版

杀毒软件,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7.制度建设

为保证门诊运行的规范性、可持续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技术规范要求,制定“应制定免疫制剂管理、冷链管理、破伤风预防处置工作流程、消毒管理、AEFl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置、资料管理等门诊管理制度”。

四、主要试验(或验证)的验证分析报告

本标准未涉及到检测方法、计算方法、科研技术及经验总结数据。

五、标准实施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影响

目前全国均无相应(或相似)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本标准的实施规范了我省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的建设,可提高破伤风预防处置服务的可及性、科学性及规范性,更好地服务于人群,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与国内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协调情况,采用国际标准的先进程度

本标准起草参考了现行有效国家卫生规范文本格式和表达方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0号)、《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相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制定。目前,全国均无相应(或相似)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本标准有较好的实用性及可推广性。

七、与现行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一)制标过程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指南。

(二)本标准的格式,编制和表达方法,按国家标准的要求制订。

(三)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无冲突。

八、是否涉及专利(涉及专利的应作出必要专利声明)

本标准中未涉及相关专利。

九、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过程

暂无。

十、作为强制性标准或者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根据《卫生健康标准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贯彻与实施,由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十一、代替、废止有关地方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无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十二、贯彻标准的要求、措施和建议

(一)本标准对我省破伤风预防处置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各地区应按照本标准统筹规划,建议贵州省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疾控部门、医疗机构及预防接种门诊组织标准宣贯学习与贯彻实施,确保贵州省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有序推进,保隙破伤风预防处置服务的可及性、规范性及科学性。

(二)建议在实施标准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以利于标准的修订和完善。

十三、标准解释、归口管理以及获取意见建议的联系方式

本标准由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贵州省卫生健康委推荐并归口管理,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铭为本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189****0613。

《贵州省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标准》起草组

2023年8月

参考文献

[1]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编写审定专家组,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编写审定专家组.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12):1470-147.

[2]樊朝阳,关宏岩,罗树生,等.中国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现场认证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2):163-166.

[3]陈羽婷,马慧敏,熊号峰,等.48例成人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分析(J).北京医学,2018,40(7):683-686.

[4]王传林.完善免疫策略促进我国破伤风防治工作的规范发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9,53(12):1203-1205.

[5]中华预防医学会.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和门诊建设专家共识(J).中国预防医学杂

志,2022,23(6):408-416.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

卫疾控发〔2009〕1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6年10月,我部印发了《狂犬病暴露后处臵工作规范(试行)》(卫办疾控发〔2006〕176号),对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狂犬病暴露后处臵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适应我国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制技术的最新进展,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臵工作,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部组织制定了《狂犬病暴露预防处臵工作规范(2009年版)》,现予以印发。请各地结合工作实际,严格执行并切实做好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本规范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狂犬病暴露后处臵工作规范(试行)》同时废止。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一日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 (2009年版) 第一条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 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 第二条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接触或者喂养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为I级。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Ⅱ级。 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被污染为Ⅲ级。 第三条狂犬病预防处臵门诊的医师在判定暴露级别后,根据需要,要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在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及应当采取的处臵措施并获得知情同意后,采取相应处臵措施。 第四条判定为I级暴露者,无需进行处臵。 第五条判定为Ⅱ级暴露者,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确认为Ⅱ级暴露者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或者Ⅱ级暴露位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按照Ⅲ级暴露处臵。

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标准》编制说明 一、项目背景 (一)全省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状芽抱杆菌(破伤风杆菌)感染机体导致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可引起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重症破伤风患者可并发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30%-50船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⑴。破伤风重症患者的治疗费用高达数万元甚至更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人群中破伤风发病甚至死亡时有发生,是一个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给目标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至2012年中国已经成功消除了产妇和新生儿破伤风⑵,但目前我国非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仍较高,防控形势严峻⑶。外伤后规范伤口处置和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举措。然而,在我国外伤后破伤风处置中常常忽视主动免疫制剂的作用,部分医疗机构仍然存在被动免疫制剂过度使用及使用不规范,破伤风主动免疫缺失等现象”㈤;因处置不规范而带来的医患矛盾和法律纠纷的风险与日俱增,因此如何规范开展破伤风的预防处置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并印发了《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O为推动外伤后破伤风规范处置工作,2022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编制了《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和门诊建设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多学科专家对破伤风免疫预防、破伤风预防接种门诊设置等方面达成共识。 (二)制定本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目前,贵州省尚无专业的破伤风预防处置机构,且目前全国均无相应(或相似)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因此制定贵州省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以下简称“门诊”)建设标准尤为重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为大力推进医疗机构拓展破伤风免疫预防服务,提高破伤风规范预防处置率,完善破伤风预防处置的规范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了编制贵州省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标准的计划,由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承担该标准的研究及编制工作。

破伤风 病情说明指导书

破伤风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破伤风概述 破伤风(tetanus)是指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肉痉挛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毒素会侵袭患者的神经系统,使得患者出现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及强直性痉挛的症状。该病发病较急,死亡率较高,但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英文名称:tetanu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外科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苦笑面容、角弓反张 主要病因:破伤风杆菌感染 检查项目:血液检查、痰培养 重要提醒:一旦因意外情况出现外伤,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临床分类: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和患者的病情轻重,可分为3型。 1、轻型潜伏期在10天以上,症状于4~7天内逐渐发展,每日肌肉痉挛发作<3次。牙关紧闭和颈肌强直均较轻,无吞咽困难。 2、中型潜伏期为7~10天,症状于3~6天发展至高峰,有明显牙关紧闭、吞咽困难,每日全身肌肉痉挛发作>3次,无呼吸困难。 3、重型潜伏期<7天,症状在3天内达高峰,有全身肌肉持续性强直伴频繁发作的全身肌肉痉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呼吸困难或窒息,还可有高热、大汗、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肢端发凉等表现。

二、破伤风的发病特点 三、破伤风的病因 病因总述: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及粪便中,其滋生、繁殖需要无氧环境。创伤组织缺血坏死、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时,为破伤风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污染严重的伤口、组织撕碎血运差的伤口、引流不畅合并有需氧化脓菌感染的伤口,均为易感染伤口。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脐端处理消毒不严和产后感染。少数破伤风可在无明显伤口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称为隐源性破伤风。 基本病因:破伤风杆菌仅停留在伤口局部繁殖,生成痉挛毒素及溶血毒素。在伤口局部生成的痉挛毒素吸收后,引起全身横纹肌强直性收缩与阵发性痉挛。由于交感神经受到毒素的影响,引起心动过速、血压波动、大汗淋漓以及心律不齐、外周血管收缩等症状。溶血毒素可引起心肌损害与局部组织坏死。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破伤风的症状 症状总述: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及粪便中,其滋生、繁殖需要无氧环境。创伤组织缺血坏死、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时,为破伤风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污染严重的伤口、组织撕碎血运差的伤口、引流不畅合并有需氧化脓菌感染的伤口,均为易感染伤口。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脐端处理消毒不严和产后感染。少数破伤风可在无明显伤口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称为隐源性破伤风。 典型症状: 1、前驱症状起病初可有头晕、乏力,烦躁、出汗、反射亢进,咬肌酸痛、

2020年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精品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 第一条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 第二条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接触或者喂养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为I级。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Ⅱ级。 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被污染为Ⅲ级。 第三条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的医师在判定暴露级别后,根据需要,要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在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及应当采取的处置措施并获得知情同意后,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第四条判定为I级暴露者,无需进行处置。 第五条判定为Ⅱ级暴露者,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确认为Ⅱ级暴露者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或者Ⅱ级暴露位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按照Ⅲ级暴露处置。 第六条判定为Ⅲ级暴露者,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第七条伤口处理包括彻底冲洗和消毒处理。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就诊时如伤口已结痂或者愈合则不主张进行伤口处理。清洗或者消毒时如果疼痛剧烈,可给予局部麻醉。 伤口冲洗: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

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 消毒处理: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当首先予以清除。 第八条如伤口情况允许,应当尽量避免缝合。伤口的缝合和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应当在考虑暴露动物类型、伤口大小和位置以及暴露后时间间隔的基础上区别对待。 伤口轻微时,可不缝合,也可不包扎,可用透气性敷料覆盖创面。 伤口较大或者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或者功能时,确需缝合的,在完成清创消毒后,应当先用抗狂犬病血清或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的浸润注射,使抗体浸润到组织中,以中和病毒。数小时后(不少于2小时)再行缝合和包扎;伤口深而大者应当放置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出。 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酌情进行抗破伤风处理和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狂犬病病毒以外的其他感染。 第九条特殊部位的伤口处理。 眼部:波及眼内的伤口处理时,要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一般不用任何消毒剂。 口腔:口腔的伤口处理最好在口腔专业医师协助下完成,冲洗时注意保持头低位,以免冲洗液流入咽喉部而造成窒息。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篇一」 一、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 (一)我院承担责任范围内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监测、报告任务,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执行首诊负责制。谁发现、谁报告,疫情管理实行责任追究。 (三)医院在门、急诊设立预检分诊点,对发热、疱疹和腹泻病人进行预检、登记、分诊,及时监测、分诊传染病患者。 (四)传染病专职员随时通过院内信息化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另设专人对疫苗针对传染病进行主动和被动监测。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2种)、乙类(26种)和丙类(11种)。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3、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的传染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结核性胸膜炎等和其他爆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4、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5、群体性疾病、疑似或确诊的罕见传染病及在同一单位、同一地点和同一家庭发现三例以上的传染病例。 (二)报告时限 1.报告时限的计算:以检验科(或放射科)阳性结果确定时间或门诊日志、病历等记录的诊断时间为起始时间,以网络直报系统的录卡时间为截止时间。 2.甲类和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或病原携带者(炭疽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群聚性的传染病患者应立即电话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立即向主管处室领导和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在各级会诊后属报告范围者,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其他乙、丙类传染病于诊断当时通过医院内网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经核对无误后上传,疾病预防控制科24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三)报告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应分型报告。 (四)专病报告 1.肺结核病报告 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责任报告人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根据《传染病患者救治及转诊制度》进行上报和联系转院,转院前完善相关病历资料,填写《结核病患者转诊单》,一联交传染病患者,另两联随《传染病报告卡》上传疾病预防控制科。 2.艾滋病报告 HIV初筛试验阳性者报告为“疑似病例”,初筛后确认阳性者报告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3.肝炎报告

门诊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门诊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环境要求 (一)急诊室布局合理,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每诊室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二)注射室、换药室、诊室等室间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 (三)注射室、换药室等操作室间的物表每天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地面应湿式清扫,被体液、血液污染时随时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四)诊床上的床单、枕套等不得带有血、尿、便痕迹,每周更换1-2次,并做到随脏随换。禁止在诊室、走道上清点布类。 (五)抽血台、加药台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消毒。 二、工作人员要求 (一)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监控医师、感染监控护士组成。医护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熟悉医院感染诊断、预防原则、报告程序。 (二)着装要整齐、规范,不戴戒指、耳环,注意个人卫生,不得穿工作服离院外出。 (三)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在以下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戴手套操作后,脱下手套立即洗手。 (四)工作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中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五)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六)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及病人的卫生宣教工作。 (七)职业暴露防护: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发生职业暴露。意外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进行暴露后的相关处置工作。 三、各类物品管理

最新: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

最新: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 为加强和规范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降低狂犬病发病率,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国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制进展,制定本规范。 第一章暴露等级判定和处置原则 第一条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 第二条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接触或者喂饲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为I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II级暴露。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或者直接接触蝙蝠为In级暴露。 第三条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的医务人员在判定暴露等级后,及时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及应采取的处置措施。在获得知情同意后(知情同意书模板见附件,各省份也可根据本地实际自行制定),医务人员对伤口采取相 应处置措施。

第四条判定为I级暴露者,清洗暴露部位,无需进行医学处置。 第五条判定为∏级暴露者,应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确认为∏级暴露且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级暴露者其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按照∏I级暴露者处置。 第六条判定为In级暴露者,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病疫苗。 第二章伤口处置 第七条伤口处置包括彻底冲洗和规范清创处置。伤口处置越早越好,就诊时如伤口已结痂或者愈合则不主张进行伤口处置。冲洗或者清创时如疼痛剧烈,可给予局部麻醉。伤口冲洗:用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专业冲洗液前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约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可用注射器或者专用冲洗设备对伤口内部进行灌注冲洗,做到全面彻底。消毒处理:伤口冲洗后用稀释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皮肤黏膜消毒剂(如季镀盐类消毒剂等)涂擦伤口。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首先予以清创。 第八条综合暴露动物类型、伤口大小和位置以及暴露后时间间隔等因素对伤口进

医院处置室规章制度

医院处置室规章制度 【篇一:处置室管理制度】 处置室管理制度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识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 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流动水洗手设施。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4 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 小时不得使用,最好使用小包装。 五、碘酒、酒精应灭闭保存,每周更换2 次,容器每周更换2 次。常用无菌敷料灌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 小时。 六、治疗车上的物品应排放有绪,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房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手消毒剂。 七、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八、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村卫生室门诊登记管理制度

一、门诊登记范围包括每日工作量、新病例登记、初复诊登记、疾 病分类、转诊转院、初诊治疗原则和处理方案,并与处方记载一致。 二、门诊登记一般项目内容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或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 三、门诊登记对需要上报的传染病病例,要做出明显标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时限报告。 四、门诊登记对14 周岁以下儿童要登记家长姓名、工作单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及其病人所在学校、班级等内容。 五、门诊登记要求用钢笔书写、力求通顺,完整、简练、准确、字迹清晰、整洁、不得删改、剪贴,医师要签全名。 六、为防范医疗纠纷和差错,要认真做好门诊登记的整理工作,保 存原始门诊登记,按规定要求存档备查。 观察室工作制度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经常保持室内的清洁、整齐、安静。 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戴帽子、口罩。 二、输液病人均需使用输液卡,认真、详细记录病人姓名、药物、 浓度、剂量、用法、加药时间及加药者姓名。 三、备齐抢救药品,抢救器械放于固定位置,专人保管,定期检查, 及时补充、更换。 四、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病人关心体贴、耐心,避免发生争吵和 纠纷。 五、输液按医嘱执行,对易致敏药物按规定做好过敏试验并记录。 六、经常巡视观察病人输液中的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置。 七、加强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给予解释、疏导,及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 八、输液病人不得擅自离开输液室,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591,2018)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要求 1.成立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明确小组及其人员的职责。小组由门诊负责人担任组长,人员包括门诊护士长,医生和护士,小组成员为本病区相对固定人员.感染管理小组根据相关感染特点和门诊医疗工作实际情况,制定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计划、措施和流程,并监督、检查落实情况,进行医院感染质量持续改进.感染管理小组接受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门诊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做好相应记录.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工作人员:应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应掌握并遵循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制度及流程,在进行诊疗过程中做好标准预防措施,落实手卫生规范,进行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遵守门诊消毒隔离制度执行。 二、门诊工作人员培训 (一)门诊工作人员的培训 1.医院感染小组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并根据工作人员岗位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培训。 2.培训内容包括: (1)门诊医疗保健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特点; (2)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 (3)基本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如手卫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选择和使用等标准预防措施以及清洁消毒的方法和频率、医疗废物管理等;并依据国家及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及时更新. (4)有疫情发生时,培训内容应包括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及技能; (5)对兼职人员培训还应包括手卫生依从性观察、医疗保健相关的感染病例监测、多重耐药菌管理等。新上岗人员应参加岗前培训,在岗人员定期接受培训。培训效果评估形式包括现场抽查、填写考卷、现场操作等。 (二)患者和家属、陪同人员的宣教 1.可利用折页、宣传画、宣传海报、宣传视频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

医院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医院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篇一 一、总那么 为及时发现,有效控制突发性传染病,标准我院突发性传染病的报告,诊治和控制等应急处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安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惹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惹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方法》,制定本方案。 二、医院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工作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成立医院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院长〕 副组长:xxx〔党支部书记〕xxx〔副院长〕 xxx〔副院长〕 组员:xxx〔门诊部主任〕 xxx〔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惹事件负责人〕 xxx〔住院部主任〕 xxx〔护士长〕 xxx〔社区卫生效劳中心办公室主任〕

xxx〔后勤部主任〕 在农垦北安管理局卫生局及农场疾控中心领导下,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全院突发性传染病防治法工作,决定执行预案级数,负责监视落实各项详细工作。 〔二〕成立医院突发性传染病诊治专家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xxx 组员:xxx xxx xxx xx xx 负责甄别临床诊断、医学观察病例,对医学观察病例及其他发热病例进展初步鉴别诊断及处理,与上级部门专家组保持亲密联络,必要时恳求会诊,负责指导培训工作。 〔三〕成立医院突发性传染病预防保健与疫情报告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xxx 组员:xxx xx xx xxx 负责指导突发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导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及安康保障,环境清洁工作,在农场疾控中心的指导下,负责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开展防治宣教,为居民提供安康保障,负责疫情上报工作。 〔四〕物资平安保障组 组长:xxx xxx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解读问答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解读 问答 一、《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一种乙类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2023 年起我国先后颁布了《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 工作规范(2023年版)》《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23版)》等文件,指 导各地及时、规范开展暴露后预防处置工作,对我国狂犬病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2023年我国人间狂犬病发病数实现16年连续下降。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国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制进展,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对《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作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形成《狂犬病暴露预防 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 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主要做了哪些修订?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在既往工作规范基础上,主要做 了以下修订:一是优化伤口处置措施。增加消毒剂使用种类;进一步细化伤口闭合要求,医务人员应在综合考虑暴露动物类型、伤口大小和位置以及暴露后时间间隔等因素的基础上对伤口进行区别处理。二是优化首次暴露后的疫苗接种程序。在原 5针暴露后免疫程序的基础上,新增已批准使用并有相应疫苗产品的“2-1-1”免疫程序。三是优化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应用中增加抗狂犬病单克隆抗体的使用规定,并针对一般暴露部位、特殊暴露部位、黏膜暴露部位等不同部位细化被动免疫制剂使用要求。四是优化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范围。增加动物收容机构工作人员、接触野生动物的研究人员、猎人等为高暴露风险者。五是优化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管理。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原则上应配备至少两种不同种类的狂犬病疫苗,以便出现特殊情况时,可及时进行疫苗替换。对于需开展破伤风预防处置的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应配备破伤风疫苗及其被动免疫制剂。 三、狂犬病暴露等级如何判定? 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接触或者喂饲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为I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 Ⅱ级暴露;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或者直接接触蝙蝠为Ⅲ级暴露。 四、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狂犬病暴露,如何进行规范处置? 一是I级暴露者一般无感染风险,清洗暴露部位即可,无需进行医学处置。二是Ⅱ级暴露者存在轻度感染风险,应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确认为Ⅱ级暴露且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Ⅱ级暴露者其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

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2)

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目的:探讨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分析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感染因素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实行特殊预防和标准预防相结合的措施结果:通过人员培训、加大投入,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实施和监督,使各项监控指标在正常范围,保证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和行医环境结论:实行特殊预防与标准预防相结合的措施,对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是有效的。 关键词: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in rabies virus exposure clinic and the preventment of the hosipital infection. METHODS Analyzed the speciality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infection factors of the rabies virus exposure clinic and also the special measures and the universal measures are used RESULTS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was strengthened,the devotion was increase,the hosi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was performed and supervised,and so the qualified medical environment was created. CONCLUSIONS The measures of the special and universal protection is effective to the preventment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 Key words :rabies virus exposure clinic;nosocomial infection;management measures 狂犬病属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狂犬病死亡人数明显上升,成为一种对人类危害较大的致死性传染病。为适应群众需要,我院应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求,专门设立了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结合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特殊性和一般医院门诊感染预防的普遍性,我们制定了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危险因素 1.1 特殊因素 狂犬病毒是一种单股DNA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该病毒抵抗力不强,可被日光、紫外线和超声波破坏,强酸、强碱、高锰酸钾和碘酒等都可使其死亡【1】。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人群对其普遍易感。人主要通过动物咬伤、抓伤感染而引起狂犬病,也可经口腔粘膜传染,有的可经病人唾液传染,国外也有经气溶胶传染的病例。狂犬病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一旦发病,致死率100%,因此,严格按照规范处置狂犬病暴露或疑似暴露的病人是至关重要的。被宿主动物感染者的防治成败,与宿主动物的带毒量、咬伤部位深浅和损伤程度、感染后伤口是否及时规范处理、狂犬病疫苗及抗狂犬病病毒血清或抗狂犬免疫球

《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要点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存在于灰尘、土壤、人或动物粪便等,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最常见于外伤和烧烫伤患者、不洁接生的新生儿及手术器械消毒不严等情况。破伤风杆菌在化脓菌感染的伤口中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改变,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该病的病死率在全球范围仍为30%~50%,在美国约为11%,年龄<60岁的患者病死率约为7.5%,>60岁的患者病死率可达18%。尽管多数破伤风病例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状况相关,但儿童和成人受伤后发生破伤风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国外现状 各地区年发病率存在差异,为(0~0.65)/10万,大部分病例(99.2%)在发展中国家。 二、国内现状

(一)疫情流行现状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儿童计划免疫,相继将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1988、1990、1995年先后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四苗”接种率达85%的目标,疫苗可使疾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2012年,中国已证实消灭了孕产妇及新生儿破伤风,但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个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出生环境的改善和住院生产率的提高,而无特定的免疫接种方案。 (二)国内破伤风免疫预防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1 目前我国破伤风免疫接种的体制存在问题,主动免疫由基层预防门诊接种,而被动免疫由各医院急诊科室完成,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2 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的过度使用一方面给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不合理的TAT使用带来了比破伤风更大的医疗风险。综合分析,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1)我国部分医学教材将TAT或TIG作为预防破伤风的常规药物,要求在软组织刺伤与异物存留、软组织切割伤、人兽咬伤行清创缝合术后常规应用被动免疫制剂;(2)多数医师对破伤风的发病机制不了解,认为TAT或TIG是对抗破伤风感染的特效药,把TAT或TIG的注射作为规范,只要有外伤,甚至只是擦伤,无论其是否进行过主动免疫,一律应用TAT/TIG进行被动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篇一 1、一次性针灸针在有效期使用; 2、一次性针灸针用后,医院统一回收焚收处理。重复使用的双灭菌。 3、无菌持物钳干式保存,每4小时更换1次,并注明起用日期和时间。 4、医务人员每次针灸治疗后认真洗手,接触特殊传染病患者用75%酒精消毒双手。 5、消毒液每天现配现用,保持有效浓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篇二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红色塑料袋,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8、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破伤风处置及破伤风相关免疫接种

破伤风处置及破伤风相关免疫接种 关于破伤风 破伤风是指因破伤风芽胞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当其侵入人体组织,在缺氧环境中大量繁殖,释放痉挛毒素时,就会引发破伤风。破伤风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毒性极强,对人的致死量小于1微克。 破伤风杆菌特性 破伤风杆菌,学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胞杆菌”,其芽胞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存在于土壤中数年仍有传染性,需经煮沸1小时,或在高压蒸气中(120℃)10分钟,或在5%石碳酸溶液中浸泡10小时~12小时,才能把它杀死,具有不易杀死的特性。 破伤风杆菌那种环境中居多 破伤风芽胞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可存在于土壤、灰尘、人或哺乳动物粪便等中,连手术室中也发现过它的身影。

破伤风常见致病原因 1.外伤所致:破伤风梭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通常是污染的物体造成的伤口(如:被泥土、粪便、痰液污染的伤口,钉子或针造成的穿刺伤,烧烫伤,挤压伤,烟花爆竹炸伤等),伤口内有坏死组织。外伤是造成破伤风感染的主要因素。 2.软组织感染:皮肤软组织有细菌感染史(如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牙周感染、肛周感染等); 3.有消化道破损病史(如消化道手术史、消化道穿孔等)。 发病机制 破伤风梭菌对活组织、淋巴结、血液无侵袭力,但可产生毒素引起发病。 毒素有两种:溶血素和痉挛毒素。目前溶血素的作用尚未明确,可能造成组织损 伤。 痉挛毒素即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梭菌致病的主要因素。破伤风痉挛毒素是单链蛋白,分子量约150 kDa,由1315个氨基酸组成,被切割为重链和轻链,由二硫键连接在一起。重链的C末端负责与神经细胞突触前膜的结合及内化,含有破伤风毒素的囊泡沿轴突逆行转移到神经元胞体,与这些部位的受体不可逆结合,并转移至节前抑制神经元,其N末端协助轻链从囊泡转移到细胞质内。轻链具有锌离子依赖的肽链内切酶活性,能剪切囊泡相关的小突触囊泡蛋白-2,阻止囊泡中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导致肌肉强直、痛性痉挛和自主神经不稳定。破伤风痉挛毒素是已知的毒力最强的一种毒素。 破伤风临床表现 破伤风的潜伏期为3~21 d,多数在10 d左右,但根据伤口特征、范围和部位,可能为1d到数月之间,也有发生在摘除多年留于体内的异物时(如弹片等)。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为出生后5~7 d(3~24 d)。一般潜伏期越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设置与管理规范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设置与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建设的基本原则,并规定了分级分类门诊设置要求、门诊运行管理制度、组织与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的设置及管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CADERM.32019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设置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狂犬病 rabies 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3.2 狂犬病暴露 rabies exposure 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 3.3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 狂犬病暴露后尽早进行的彻底清洗、冲洗伤口、狂犬病疫苗接种、必要时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的预防措施。 3.4 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rabies passive immune preparation 阻止狂犬病病毒进入神经组织从而获得快速保护作用,包括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马源抗狂犬病血清。 3.5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4 基本原则

预防接种规范门诊有关公示制度和内容

预防接种规范门诊有关公示制度和内容 预防接种规范门诊有关公示制度和内容深圳市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实行按日或周定时定点接种。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广东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要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三.使用《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四.及时为本地段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信息卡.发放预防接种证:本地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证.信息卡。 五.预防接种证.信息卡保管: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转入迁入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六.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七.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信息卡,并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和作好数据备份。 九.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深圳市安全接种制度 一.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使用的注射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 二.预防接种室须达到《广东省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每天下班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做好登记。 三.接种前须询问接种对象既往疫苗过敏史和目前健康状况,确认本次接种的疫苗,填写接种处方。 四.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品名.批号.效期等。无标签或标签不清,过失效期.安瓿破裂.变色.有凝块或异物的疫苗严禁使用。 五.接种时核对姓名.接种疫苗名称。检查一次性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按接种技术规程和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卡介苗要分桌接种。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规范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规范 篇一: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1、首诊医生发现疑似、临床诊断、确诊传染病患者立即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及其他附加卡、转诊单。 2、《传染病报告卡》按照传染病法要求填写,不可缺项漏项。特别需要注意的项目是: (1)14岁以下患者必须填写家长姓名; (2)性病、结核病患者必须填写身份证号码;其他传染病患者要求填写身份证号码; (3)有工作单位需要填写工作单位,而且工作单位与职业一定要相符合,学生、幼托儿童传染病卡,工作单位栏目必须填写学校或幼儿园名称,及所在班级; (4)传染病卡必须填写患者或家长联系电话;保证专科医生和疾病控制中心医生对肝炎、结核病、艾滋病、性病等传染病患者追踪治疗; (5)现住址需要填写详细的门牌号码,肝炎、结核病、艾滋病、性病等传染病必须详细填写户籍地址,方便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医生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患者追访、转诊;(6)报告乙肝、丙肝、血吸虫三种传染病必须填写急性或慢性,报告结核病必须填写转诊单,报告艾滋病还须填写艾滋病附卡,基本信息卡,完成确诊阳性知情告知。 (7)诊断时间必须详细填写到小时; (8)报告性病、艾滋病必须填写性病报告附加栏。 二0一四年一月六日 篇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姓名: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尽可能填写。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性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 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