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字字珠玑《素书》原文及译文

字字珠玑《素书》原文及译文

字字珠玑《素书》原文及译文
字字珠玑《素书》原文及译文

字字珠玑《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为主,辅以儒家的仁、义、礼,是一部审视历史、增广智慧的道家著作。《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温馨提示:译文部分仅供参考]

01

《素书原始第一》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

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02

《素书正道第二》

原文: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03

《素书求人之志第三》

原文: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彰。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瘅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译文: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04

《素书本德宗道第四》

原文;

夫志心笃行之术:

长莫长于博谋,

安莫安于忍辱,

先莫先于修德,

乐莫乐于好善,

神莫神于至诚,

明莫明于体物,

吉莫吉于知足,

苦莫苦于多愿,

悲莫悲于精散,

病莫病于无常,

短莫短于苟得,

幽莫幽于贪鄙,

孤莫孤于自恃,

危莫危于任疑,

败莫败于多私。

译文:

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

05

《素书遵义第五》

原文: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惛,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译文:

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

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贿赂政府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

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06

《素书安礼第六》

原文: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

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

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

水浅者,大鱼不游。

树秃者,大禽不栖;

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山将崩者,下先隳;

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同恶相党,同爱相求,

同美相妒,同智相谋,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

同类相依,同义相亲,

同难相济,同道相成,

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

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译文:

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得人必安,失士则危。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

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大兽不居。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

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

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国家会倾覆。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怀恨,国家受伤。大山将要崩塌,土质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先受损害。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将受伤害。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的车,也会倾覆;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也会灭亡。

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为,符合行事之道则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好处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这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同忧,同恶相党,同爱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似,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违反常理,部属则难以顺从;合乎常理,则办事容易。部属难以顺从,则容易产生动乱;办事容易,则能得到畅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项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国,均会获得丰硕的效果。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德足以怀远,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国。圣德明君,贤能良相;礼贤爱士,屈己舍人。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信足以一异,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义足以得众,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足鉴古,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明足以照下,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足以为仪表,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智足以决嫌疑,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信可以使守约,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可以使分财,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求人之志章第三】

素书原文及译文(完美排版)

《素书原始第一》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素书正道第二》 原文: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

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4.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5.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素书》全文翻译

《素书》全文翻译 导读: 《素书》原文译文 原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

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

文言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礼记》一则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妙处。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有迷惑不解之处。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因;知道有困惑,然后自己才会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尚书·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吧? 赵普 《宋史》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 谏太宗十思疏 腾王阁序 师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第三册 卫风·氓 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并序) 迢迢牵牛星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 山居秋暝 登高 蜀相 书愤 虞美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声声慢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赤壁赋 第四册 逍遥游(节选) 促织 柳毅传(节选) 第五册 蜀道难 将进酒 兵车行 客至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其三) 阁夜 登岳阳楼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奕秋 第六册 报任安书(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

全文注音版素书

素s ù 书sh ū 全qu án 文w én 原yu án 始sh ǐ 章zh ān ɡ 第d ì 一y ī 夫f ū 道d ào 、德d é、仁r én 、义y ì、 礼l ǐ 五w ǔ 者zh ě, 一y ī 体t ǐ 也y ě。 道d ào 者zh ě,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蹈d ǎo ,使sh ǐ 万w àn 物w ù 不b ù 知zh ī 其qí 所su ǒ 由y óu ;德d é 者zh ě,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得d é,使sh ǐ 万w àn 物w ù 各ɡě 得d é 其qí 所su ǒ 欲y ù;仁r én 者zh ě,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亲q īn ,有y ǒu 慈c í 惠hu ì 恻c è 隐y ǐn 之zh ī 心x īn ,以y ǐ 遂su ì 其qí 生sh ēn ɡ 成ch én ɡ;义y ì 者zh ě,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宜y í ,赏sh ǎn ɡ 善sh àn 罚f á 恶è,以y ǐ 立l ì 功ɡōn ɡ 立l ì 事sh ì;礼l ǐ 者zh ě,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履l ǚ,夙s ù 兴x ìn ɡ 夜y è 寐m èi ,以y ǐ 成ch én ɡ 人r én 伦l ún 之zh ī 序x ù 。 夫f ū 欲y ù 为w èi 人r én 之zh ī 本b ěn ,不b ù 可k ě 无w ú 一y ī 焉y ān 。 贤xi án 人r én 君j ūn 子z ǐ,明m ín ɡ 于y ú 盛shèng 衰shuāi 之zh ī 道d ào ,通t ōn ɡ 乎h ū 成ch én ɡ 败b ài 之zh ī 数sh ù,审sh ěn 乎h ū 治zh ì 乱lu àn 之zh ī 势sh ì,达d á 乎h ū 去q ù 就ji ù 之zh ī 理l ǐ,故ɡù 潜qi án 居j ū 抱b ào 道d ào ,以y ǐ 待d ài 其qí 时sh í 。 若ruò 时sh í 至zh ì 而ér 行xíng ,则z é 能n én ɡ 极j í 人r én 臣ch én 之zh ī 位w èi ;得d é 机j ī 而ér 动d òn ɡ,则z é 能n én ɡ 成ch én ɡ 绝ju é 代d ài 之zh ī 功ɡōn ɡ;如r ú 其qí 不b ù 遇y ù,没mò 身sh ēn 而ér 已y ǐ。是sh ì 以y ǐ 其qí 道d ào 足z ú 高ɡāo ,而ér 名m ín ɡ 垂chu í 于y ú 后h òu 代d ài 。 正zh èn ɡ 道d ào 章zh ān ɡ 第d ì 二èr 德d é 足z ú 以y ǐ 怀hu ái 远yu ǎn ,信x ìn 足z ú 以y ǐ 一y ī 异y ì,义y ì 足z ú 以y ǐ 得d é 众zh òn ɡ,才c ái 足z ú 以y ǐ 鉴ji àn 古ɡǔ,明m ín ɡ 足z ú 以y ǐ 照zh ào 下xi à,此c ǐ 人r én 之zh ī 俊j ùn 也y ě ; 行xíng 足z ú 以y ǐ 为wéi 仪y í 表bi ǎo ,智zh ì 足z ú 以y ǐ 决ju é 嫌xi án 疑y í,信x ìn 可k ě 以y ǐ 使sh ǐ 守sh ǒu 约yu ē,廉li án 可k ě 以y ǐ 使sh ǐ 分f ēn 财c ái ,此c ǐ 人r én 之zh ī 豪h áo 也y ě ; 守sh ǒu 职zh í 而ér 不b ù 废f èi ,处ch ù 义y ì 而ér 不b ù 回hu í,见ji àn 嫌xi án 而ér 不b ù 苟gǒu 免mi ǎn ,见ji àn 利l ì 而ér 不b ù 苟gǒu 得d é ,此c ǐ 人r én 之zh ī 杰ji é 也y ě。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导读:《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 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1.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2.《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马说》原文及翻译 4.马说原文翻译 5.马说原文及翻译 6.马说翻译及原文 7.《马说》原文翻译 8.马说原文及翻译 上文是关于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 原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正道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求人之志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译文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 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是学生们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是分享的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

道理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孙权劝学 司马光撰〔宋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盘于路。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

《素书》全解

素书》全解 素书》全解 《素书》 内容提要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有!那就是《素书》。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 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 矣” ,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 矣。”此书就是《素书》。《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

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那么《素书》究竟是本什么书呢?《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 。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黄石公,战国末期的大智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真实姓名已不可考。其弟子张良曾以谷城山道路旁边的一块黄石 头,拿回家供奉起来以纪念恩师,故后人称此公为黄石公,著有《素书》、《三略》等书。旧史相传,黄石公写成 此书后,四处寻找可传授之人,见到张良后认为其才可造。所以将书传给了张良,并说“读是则为王者师” 。果然。张良只不过用了书

英雄之言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英雄之言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唐]罗隐 【作者小传】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县(今浙江富阳县)人。他一生经历了晚 唐文宗至哀宗七个朝代,目睹并身历唐王朝从衰败到灭亡的过程。据《旧五代 史·罗隐传》载,他早有才名,“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 事部分中第”。 这“讥讽”, 显然就是出于他对现实的不满。 事实上, 不仅是诗, 他的文章也饱含讥讽。 由于十次参加进士考试, 都遭到失败, 使他更是愤世嫉俗, 在诗文中形成一种嘲讽的笔调和批判的风格。 为了应付考试, 他“随贡部以凄惶, 将帖十上;看时人之颜色,岂止一朝”(《谢湖南于常侍启》)。为了谋生,他 更不得不奔走四方,投靠地方郡守,谋求一个幕僚佐吏之职,所谓“命薄地卑, 一十二年,看人变化,请事笔砚,以资甘旨”(《湖南应用集序》)。因为这是 他的自我写照,便只有沉痛之言,没有嘲讽意味了。最后,他五十五岁的时候, 回到故乡浙江。节度使钱镠 委任他作掌书记、节度判官等职。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建立梁朝,罗隐劝说 钱镠举兵讨伐,说:“纵不成功,猶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 (见《吴越备史》)罗隐把朱温称为“贼”,固然表明他忠于唐朝的正统思想, 但也表明他对残民以逞的军阀的憎恨。相比之下,同是割据称雄的钱镠,对待他 所统治地区的人民尚是宽仁的, 所以罗隐把征讨逆贼朱温的希望寄托于他。 但钱 镠不能听从。 罗隐的著作有:《江东甲乙集》、《淮海寓言》(已佚)及《讒书》等。雍 文华校辑的《罗隐集》,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收 集罗隐现存作品(也有个别伪作),较为完备。 【 题解】 这篇《英雄之言》是《讒书》中的一篇。《讒书》是罗隐自编的杂文集,共 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编次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这年罗隐三十四 岁。据他的自序,书名《讒书》,乃是“自讒(自我毁谤)的意思。又说他著书 的原因和目的,在于“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 可见他名为“自讒”,实际则是“警世”。全书思想敏锐,笔锋凌厉。 《英雄之言》所批评的是借“救民涂炭”口号而窃取政权的帝王们的本性。 在他看来,抢财物的是强盗,取国家的也是强盗。他举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 为例,他们夺取天下的本心,不过是羡慕觊觎秦始皇的“靡曼骄崇”,一个是想

字字珠玑《素书》原文及译文

字字珠玑《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为主,辅以儒家的仁、义、礼,是一部审视历史、增广智慧的道家著作。《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温馨提示:译文部分仅供参考]

01 《素书原始第一》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

素书全文

素书全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垂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务; 瘅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遵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闇,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啬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一】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 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 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 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 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 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度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 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因为家里穷,所以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 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 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 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不过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 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以前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 于发财做官。”/从这句话看,他应该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一边喝酒

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篇二】 《马说》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不过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准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便宜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素书完整原文及翻译(自学打印版)

原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 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 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 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 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 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