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床学》 复习资料精编版

《矿床学》 复习资料精编版

《矿床学》 复习资料精编版
《矿床学》 复习资料精编版

地质出版社翟裕生版《矿床学(第三版)》考试复习资料

1.矿产资源的分类

2.20世纪矿床学的主要进展

3.矿体及围岩的概念

4.矿体的产状

5.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概念

6.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的概念

7.矿石构造的主要结构类型

8.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的概念

9.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的概念

10.同生矿床后生矿床叠生矿床的概念

11.矿床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的概念

12.元素在地壳和上地幔中分布的特点

13.元素在各类岩石中含量特点

14.浓度克拉克值,浓度系数的概念

15.交代作用的概念

16.成矿流体的来源

17.成矿流体的化学特性

18.成矿元素迁移的形式

19.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的概念

20.矿床成因分类表

21.岩浆矿床的特点

22.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23.早期岩浆矿床晚期岩浆矿床的特点

24.岩浆溶离矿床的概念

25.伟晶岩矿床的带状构造

26.矽卡岩矿床的概念

27.矽卡岩矿床成矿阶段的特点

28.热液矿床成因分类及特点

29.围岩蚀变的主要类型和含义

30.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和蚀变类型

31.岩浆热液矿床的主要类型及作用

32.层控热液矿床的概念

33.复成热液矿床的矿床实例简介

34.喷流沉积矿床及其沉积模式

35.MVT型铅锌矿的概念

36.卡林型金矿的概念

37.VMS矿床的四种类型

38.VMS型海相热液矿床主要特征和形成背景

39.斑岩型矿床的特点

40.斑岩型铜矿的蚀变分带和矿床成因

41.风化壳的剖面类型

42.红土型镍矿床成因

43.风化矿床的水文地质分带

44.残余粘土矿床的概念

45.金属硫化物的次生富集作用以及形成机理

46.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47.同生成岩和后生作用在沉积成矿中的意义

48.海相沉积铁矿床的分带特征

49.矿床实习的相关内容

地质出版社翟裕生版《矿床学(第三版)》考试复习资料答案复习提纲的答案

按照产出状态固体矿产液体矿产气体矿产

性质和主要工业用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地下水矿产

20世纪矿床学的主要进展

①矿床成因研究及矿床分类的建立

②层控矿床研究和矿床多成因理论的兴起

③板块构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发现

④海底现代成矿作用的发现与研究

⑤矿床模式的研究以及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和研究

3.什么是围岩,什么是矿体

矿体是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占有一定空间位置(具有一定几何形态)并且由矿石组成的地质体,它是矿床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开采和利用的对象。

辨析:一个矿床可以由数十个数百个矿体组成

围岩(矿床学中的):当前开采技术条件下,矿体周围无实际利用价值的岩石

4.矿体的产状

矿体的产状指的是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和地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矿体的空间位置(产状三要素和侧伏角倾伏角2.矿体的埋藏情况

3.矿体与围岩层理的关系

4.矿体与构造空间的关系

5.矿体与岩浆岩的关系

5.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概念

矿石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矿石矿物(也就是有用矿物)指的是矿石中可以被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脉石矿物指的是矿石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又叫做无用矿物。两者的划分

矿石矿物铜矿石中的斑铜矿,石棉矿石中石棉,金矿中自然金

脉石矿物铜矿石中达不到综合利用的方铅矿闪锌矿,铜锌矿石中石英等

相关概念的区别:

6.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的概念

矿石的结构指的是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

矿石的构造指的是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统称为矿石的组构。

7.矿石构造的主要类型

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豆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蜂窝状构造,晶洞状构造,皮壳状构造,土状或者粉末状构造,胶状构造,肾状构造,皱纹状构造。

8.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的概念

矿石的品位指的是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以质量百分数表示。

边界品位:圈定矿体边界的单个样品的有用组分含量最低要求。

工业品位:在单个工程中,有经济效益的有用组分的最低平均含量。

边界品位≦工业品位

9.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的概念

成矿期指的是在一个具有相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和物理化学条件的较长地质作用中,形成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

成矿期内表示一组或以上的矿物在相同(相似)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过程称为成矿阶段

10.同生矿床后生矿床叠生矿床的概念

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中形成的矿床称为同生矿床,类似的,矿体和围岩不是同一作用形成,矿体形成时间晚于围岩称为后生矿床。先期形成的矿体又叠加了后期的成矿作用形成的具有双重成因的矿床成为叠生矿床。

11.矿床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的概念

按照矿床的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矿床类型,称为矿床成因类型。

在成因类型基础上,从工业利用的角度对矿床进行分类,在工业上起到重要作用的称作工业类型。其中价值较大的有沉积变质型、海相沉积型等。

12.元素在地壳和上地幔中分布的特点

元素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分布有如下特点:

①各种元素在地壳、上地幔中分布量相差极为悬殊,具有明显不均一性。

②元素和上地幔中分布最多的7种元素(O、Si、Al、Fe、Na、Ca、Mg)占了99%,被称

作造岩元素,其余的总共才1%。

③上地幔中铁族元素、铂族元素含量高,地壳中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含量高。

④元素和上地幔中分布最多的7种元素(O、Si、Al、Fe、Na、Ca、Mg)具有很高的丰

度值,其余的元素丰度很低。

13.元素在各类岩石中含量特点

①丰度值最高的元素如O、Si、Al、Ca在各类岩石中含量变化并不大,Na、K在中酸性岩中含量高,Mg更多分布在超基性岩中。

Fe、Co、Cu、Ni、Pt急剧减少,在超基性岩中丰度最高。

U、Th、Li、Be、Nb、Ta、W、Sn逐渐增加,在酸性岩中丰度最高。

挥发性组分丰度逐渐增大,而V、Ti、Cu等在基性岩中丰度最高。

③沉积岩中C、S、Sn、Pb、Zn、Cu含量较高,其他的介于基性岩和酸性岩含量之间。

14.浓度克拉克值,浓度系数的概念

浓度克拉克值(富集系数):某一地质体中某种元素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

浓度系数:矿床工业品位和该矿种元素克拉克值的比值。

浓度系数小,富集系数大,有利成矿。

15.交代作用:溶液和岩石的接触中,发生了一些组分带入和另一些组分带出的地球化学作用,又称作置换作用形成了新的交代矿体等。

16.成矿流体的来源有大气降水、海水、建造水(封存水)、岩浆热水、变质热水。

17.成矿流体的化学特性

根据气水热液矿床中主要组分、围岩蚀变、包裹体的研究,普遍认为气水热液成矿作用中,气水热液的化学性质是不断变化的。但大多数在弱碱性-中性-弱酸性条件进行。

早期碱性阶段→酸性阶段→晚期碱性阶段

①酸性挥发分组分在离开岩浆源向上逸出后温度压强降低转变为酸性液体,PH下降。

②若与围岩反应,(比如花岗岩结晶),带入碱性物质可发生碱性交代作用。

③酸性阶段活化阴离子,淋滤金属发生云英岩化等蚀变作用

④温度降低,热液重新变为中碱性,可沉积碳酸盐岩,出现云母和白钨矿。

氧化还原环境:Fe2+比Fe3+占优势,硫化物多于碳酸盐,可推断多数为还原环境

18.成矿元素迁移的形式

(1)以硫化物形式搬运(已不被采用)

(2)以卤化物的形式迁移

金属在热液中可以生成可溶的卤化物,温度低于400度时,可以与反应生成硫化物

随着温度降低或者热液进一步上升,硫化物被氧化生成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而沉淀(3)以易溶络合物形式迁移

金属大多可以形成溶解度高几百万倍的络合物,主要是硫氰化物和硫化物,金属可以以络合物形式长距离迁移。

(4)以胶体形式搬运

在地下浅部甚至深部,矿物可以形成胶体,以胶体形式搬运,在开放系统中形成的溶液具有胶体的性质。

19.内生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的概念

主要由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称作内生成矿作用。按照物理化学条件不同,可分为岩浆成矿作用,伟晶成矿作用,接触交代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

在太阳能影响和作用下,在岩石圈上部、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地壳表层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成矿作用、机械成矿作用、生物化学能源成矿作用三类。

21.岩浆矿床的特点(5条)

①岩浆矿床是同生矿床,成矿作用与母岩成岩作用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成矿作用随母岩的固结而结束。

②一般产于母岩体内有时候甚至就是岩体本身,浸染状矿体与母岩多为渐变关系、过度关系,贯入式矿体和母岩分界线常常比较分明。

③矿石的矿物成分和母岩的基本相同,主要的脉石矿物就是母岩的造岩矿物。

④成矿温度一般在岩浆的结晶温度范围内,不同矿床温度变化很大。

⑤早期形成的矿床一般不伴随围岩蚀变,晚期形成的伴随围岩蚀变作用。

20.矿床成因分类表

22.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岩浆中矿物按照一定顺序结晶析出,并且在重力和动力作用下发生分异的作用称为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主要影响因素是矿物的熔点,相对密度,水或者挥发份组分含量。水和挥发份组分可以降低矿物的熔点降低岩浆的粘稠度。

但是如果矿物浓度太低,矿物会在低于熔点的温度结晶,密度大的矿物倾向于向下运动。岩浆的粘稠度和矿物相对运动的速度也是影响因素。岩浆粘度大的酸性岩浆相对的难以扩散,不易发生结晶分异。

24.岩浆溶离矿床的概念

较高温度下一种成分均匀的岩浆熔体在温度下降后分离成2种(及以上)互不相熔的固溶体的作用形成的矿床。实质是互溶相在条件改变后分离出独立的不混溶液体相。

23.早期岩浆矿床晚期岩浆矿床的特点

早期岩浆矿床晚期岩浆矿床

结晶时间矿石矿物早于或同时脉石矿物矿石矿物晚于脉石矿物

典型矿石结构自形晶结构,浸染状构造他形晶结构,海绵陨铁结构

矿物成分与母岩的基本一致成分会有不同,伴有围岩蚀变

矿体围岩分界线渐变或者迅变贯入式清晰,浸染式界线过渡状态

产出状态层状带状透镜状,主要在下部层状透镜状,各个部位都有

矿体密度一般比岩浆密度大无明显差异,还可有小于岩浆密度的

25.伟晶岩矿床的带状构造

伟晶岩矿床中,由伟晶岩不同的结构类型组成的条带,沿着伟晶岩体走向和倾斜呈现规律产出形成的构造称为带状构造。发育良好的伟晶岩体可以分为四个带:

边缘带由细粒长石石英组成,与围岩界线是明显的,但是也存在渐变关系

外侧带文象花岗岩,长石,石英等组成,厚度比边缘带大,矿物为较粗粒

中间带位于外侧带和内核带之间,粗粒结构,为伟晶岩矿床主要部分。

内核带矿物晶体颗粒特别粗大,由石英-长石或者锂辉石组成

26.矽卡岩(接触交代)矿床的概念

在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和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上经过含矿汽水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发育有石榴子石和辉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矽卡岩,矿体和矽卡岩有密切联系,称为矽卡岩矿床。主要分布在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附近。接触交代矿床矿体具有分带性,岩浆岩一侧形成内矽卡岩,主要由较高温矿物组成,称为内带。靠近围岩一侧形成外矽卡岩,主要由较低温矿物组成,称作外带。从内向外,氧化硅和氧化铝含量降低,氧化钙含量增加。

27.矽卡岩矿床成矿阶段的特点

矽卡岩矿床成矿过程具有明显的多期性和多阶段性,经过了多次成矿交代作用,矿床的成分也因此十分复杂。可分为2个成矿期和5个成矿阶段。

(一)矽卡岩期

①早期矽卡岩阶段(干矽卡岩阶段):钙镁铝矿物与二氧化硅反应,主要形成对应硅酸盐

产物。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物是硅灰石,透辉石,钙铁榴石等岛状和无水硅酸盐矿物。

②晚期矽卡岩阶段(湿矽卡岩阶段):早期形成的硅酸盐矿物发生交代作用,生成透闪石

阳起石绿帘石等复杂的带状链状含水硅酸盐类矿物。

③氧化物阶段(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形成长石类云母类矿物后期还有硫化物。

(二)石英-硫化物期:二氧化硅不再交代形成矽卡岩矿物,而是独立析出大量石英。这一时期还产生了绿泥石,同时,形成大量金属硫化物。

④早期硫化物阶段(铁铜硫化物阶段):脉石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绢云母,萤石和石英等;

矿石矿物主要为高温条件下形成的铜铁钼铋砷的硫化物。

⑤晚期硫化物阶段(铅锌硫化物阶段):碳酸盐类矿物明显增多,形成的金属矿物主要是

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

28热液矿床成因分类及特点

高温热液矿床中温热液矿床低温热液矿床

形成温度300到600度200度到300度50度到200度

形成压力(Pa)

形成深度1km – 4.5km 2-0.5km 几百米到地表

主要矿物成分氧化物含氧盐硫化物成分复杂低温矿物

矿石结构及粒度粗粒,带状构造中粒,带状及角砾细粒,角砾状构造

29.围岩蚀变的主要类型和含义

围岩蚀变的概念:含矿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岩石在气水热液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旧矿物被更稳定新矿物替代的交代作用称为围岩蚀变作用。遭受蚀变的围岩称为蚀变围岩。

常见类型

矽卡岩化

主要是由(钙铝石榴子石-铁铝石榴子石)、(透辉石-钙铁辉石)及其他一些钙、铁、镁的铝硅酸盐矿物所组成的岩石。它主要产生在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在中等深度条件下,经气水热液的高温交代作用形成的。

云英岩化

此类蚀变乃是硅铝质岩石受高温气水热液作用而成的,如花岗岩的云英岩化,主要是钾长石、斜长石受热液作用分解成石英和白云母。

酸性侵入岩受高温汽水热液交代蚀变而成。在作用过程中,常有氟、硼、水等挥发组分和金属元素参加。云英岩化除产生主要特征矿物:石英和白云母,还可有锂云母、黄玉、电气石、萤石、绿柱石以及黑钨矿、锡石、辉钼矿等。云英岩化和钾长石化、钠长石化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因此在蚀变岩体中,常可见到它们的共生。

钠长石化

钠长石化的结果是蚀变岩石中形成钠长石(可与石英、浅色云母、方柱石、霓石、绿泥石、绿帘石组合)。原岩主要为酸性、中性、基性、碱性火成岩。

一种钠质交代作用。在与矿化有关的花岗岩中,钠长石化常发生在钾长石化之后,在钠长石化之后往往发育云英岩化。在这类交代蚀变花岗岩中,常发生铌、钽、铍、稀土等矿化。在一些铁、铜夕卡岩矿床中,在内接触带中,往往发育钠长石化。在青盘岩化岩石中,也常有钠长石化的产生。

钾长石化

钾长石化的结果是蚀变岩石中形成微斜长石、透长石、正长石、冰长石等矿物。原岩以酸性火成岩为主,其次是中性火成岩及较富长英质的沉积岩、沉积变质岩。形成条件多为高温(冰长石为低温)。有关的矿床有W、Sn、Be、Ta、Cu、Mo,冰长石与Au、Ag、Cu、Pb、Zn矿化有关。[

为钾质交代的产物,包括微斜长石化、正长石化、透长石化和冰长石化。由于它们不易区别,且成分几乎完全相同故统称钾长石化。在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铍、铌、钽以及斑岩铜、钼矿床等的下部,经常发生有大规模的钾长石化带。低温热液的钾长石化,以冰长石化为主,多发生在中性、弱酸性火山岩中,也可在基性或酸性岩中发生,有时与青盘岩化有关。与其有关的矿产主要为火山岩系中的一些金属矿床。

青盘岩化(变安山岩化)

主要是安山岩、玄武岩、英安岩及部分流纹岩,受中、低温热液作用产生的,一般是在近地表条件下形成。青盘岩化产生的特征矿物为: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和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可有少量的绢云母、石英、黄铁矿和磁铁矿。与青盘岩化有关的矿床有:斑岩型铜、钼矿床,热液黄铁矿矿床,多金属矿床,金和金银矿床等。

硅化

使得围岩中石英或隐晶质二氧化硅含量增加的一种蚀变作用。形成硅化的二氧化硅一般是由热液带入,部分是由原岩中二氧化硅残留、相对富集而成的。[1] 也可由长石或其他矿物经蚀变后形成。硅化几乎在任何岩石中都可发育,从高温到低温条件下均可产生。由于硅化可以在广泛的环境中由热液作用形成,因此硅化蚀变常与其他蚀变,如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云英岩化、泥化、长石化等相伴产出。

碳酸盐化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低温热液蚀变类型。碳酸盐化的结果是蚀变岩石中形成相当数量的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类矿物。闪长岩、辉长岩等岩浆岩的碳酸盐化是中温热液蚀变的产物,与之有关的矿产主要是铜、铅、锌。石灰岩、白云岩遭受中、低温热液蚀变时也可形成碳酸盐化,有时主要形成白云岩,可称白云岩化。这类蚀变围岩是寻找铅、锌、汞、锑矿床的良好标志

30.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和蚀变类型

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由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分出的气水溶液,在侵入体内部及附近围岩的有利构造中,通过充填和交代的方式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热液矿床。

过充填和交代的方式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热液矿床。

1、岩浆热液的产生与运移

在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温压条件为600-300℃、8-4km),由于岩浆的演化,导致超临界流体的分离,当冷却至临界点之下就变成热液。当内压大于外压时,它们就从岩浆房分出。由于大量挥发份的存在,提高了金属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金属离子在溶液中主要呈硫化物、氧化物、氟化物、氯化物等形式被搬运。

2岩浆热液的早期成矿作用

在岩浆气液作用早期,由于F-、Cl-阴离子大量存在,溶液pH值低,多呈酸性、弱酸性。若围岩是非钙质岩石酸性岩浆岩或硅铝质岩石的情况下,当溶液分出后,未经长距离的搬运即在酸性岩体的顶部或其上覆围岩中沉淀成矿。由于所在较深的环境下,降温缓慢,其它物理化条件的变化也不显著,酸性溶液不易被中和,因而有利于高温矿物的沉淀;蚀变是长石水解为粗中粒的石英和白云母—典型的云英岩化,伴随大量的

W、Sn等矿物结晶、富集形成高温热液脉状矿床,即云英岩型钨、锡石英脉矿床。

3 岩浆热液的中期成矿作用

即在中温(200~300℃)、中深(1~3km)的条件下,由于热液的温度降低,金属硫化物开始相对聚集,在向构造裂隙或减压部位运移过程中,特别是流经灰岩、泥灰岩和其它碳酸盐岩石时,溶液很快被中和,使原来酸性一弱酸性含矿溶液变为中性溶液,甚至呈弱硷性的,不能在酸性溶液中沉淀的硫化物开始沉淀;如矿液具有足够的温度和相当的活泼性,溶液和围岩则可发生交代作用,形成交代矿床。伴随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硅化、碳酸盐化以及蛇纹石化,形成以硫化物、复硫盐类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它们虽然与侵人体关系较密切,但在空间上仍有一定距离。

4、晚期岩浆热液作用

热液温度在200~50℃,成矿压力小于1×10^7Pa,(0-0.5km),含矿溶液多变成弱酸性为主,某些金属则以碳酸盐形式从热液中沉淀出来,形成菱铁矿、菱锰矿、菱镁矿等矿床。此外,还可形成滑石、纤维蛇纹石石棉等非金属矿床。

31.岩浆热液矿床的主要类型及作用

岩浆热液矿床的主要类型有:

钠长岩型稀有、稀土元素矿床发生了钠长石化的花岗岩有关的Li、Nb、Ta、Rb、Cs 等稀有元素的各类矿床,主要由蚀变钠长石组成,位于酸性花岗岩上部蚀变体内,矿石浸染状分布,具有明显分带性,可见有成矿元素贫化或者富集,分布不均。

云英岩型钨锡等矿床以发生了云英岩化为特征,主要发生在酸性侵入体尖端突出部位,含钨、锡石英脉矿床是最主要的云英岩型矿床,也是钨矿的最主要矿床类型。此类矿床以产钨为主,伴生锡、钼,可综合利用,有些还伴有铍、铜、铅、锌等。我国钨矿极其丰富,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首位,它们大多属于云英岩型矿床。矿床规模一般为中小型,少数规模很大,为重要的矿床类型,如钨矿的储量可以达到几-几十万吨。

脉型以及构造蚀变岩钨锡矿这类矿床的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

(1)这类矿床多与中酸性岩浆岩有一定的空间和成因联系,矿区附近一般都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中深成岩浆岩出露,岩体以中小型规模居多,常成岩株状产出,出露面积多为数十平方公里,少数成巨大的岩基状产出。矿脉很少直接产于岩浆岩体内,大多分布在岩浆岩附近的围岩中。

(2)含矿围岩主要为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铝硅酸盐岩石,如板岩、千枚岩、片岩、页岩、石英砂岩等,当围岩是碳酸盐岩时,脉状多金属矿床往往和接触交代矿床伴生。

(3)断裂构造对这类矿床的产出位置、矿脉的形态、规模有重要影响,矿脉可分三种类型:

①单脉:主要受张扭性的断裂控制,成矿作用方式以充填为主。与围岩界线清晰,围岩破碎不明显,厚度一般可达十几米至数十米;长数百米至上千米不等,矿化带的整体形态规则而简单;

②薄脉带:受平行断裂组控制,矿化带内的矿体形态复杂多变,有呈分枝、复合的脉状,也有不很规则的透镜状,在断裂带中或断续出现或斜列分布,每一单脉厚度不超过1-2米;

③网脉带:主要受压扭性的断裂破碎带控制,由数条至数十条相互交织的单脉构成。

除脉状外,有时尚有似层状、透镜状、柱状矿体。

(4)矿床的围岩蚀变多样,常见硅化、绢云母化、绢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钾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

由于构造断裂的多期活动和矿化的多期作用,矿石构造比较复杂,在一个矿床中经常同时出现多种矿石构造类型,常见的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晶洞状构造。

—般认为脉状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或深部岩石,与围岩的成分无多大关系,矿床是区内花岗岩类演化、分异的产物,属于岩浆中温热液矿床。

32.层控热液矿床的概念

层控热液矿床是主要产生于沉积岩地区,矿石建造和岩性与沉积岩密切相关,而与岩浆活动无直接关联的热液矿床。

典型矿床类型:卡林型金矿、MVT铅锌矿、SEDEX铅锌矿、砂岩页岩型铜矿

33.复成热液矿床的矿床实例简介

复成热液矿床是由不同期次、不同成因的含矿热液复合叠加形成的矿床,成矿作用复杂,特点是矿床规模巨大、含有多期次形成的矿物,多矿种共生可形成特大型矿床。

典型矿床类型:白云鄂博稀土铌铁矿床、奥林匹克坝式铜金铀稀土矿床

奥林匹克坝式铜金铀稀土矿床

奥林匹克坝式铜金铀稀土矿床是典型的IOCG型矿床,总价值1400亿美元,各种元素都可构成超大矿床,矿床所属南澳斯图尔特陆棚区,东侧通过托伦斯断层与阿德莱德地槽分开。矿体赋存在巨大的奥林匹克坝角砾杂岩体中,中心为漏斗状角砾岩,大多数矿物浸染状存在于富赤铁矿的角砾岩基质中,铜矿有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铜矿,铀矿有晶质铀矿、铀石和钛铀矿,金为自然金。岩石普遍遭受绢云母化赤铁矿化等。

矿石储量至少20亿吨,平均含铜1.6%,还含有大量铁、银、钴可综合回收。

34.喷流沉积(SEDEX)矿床及其沉积模式

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称为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该类矿床分布广泛,成分上呈现出复含Pb、Zn(品位是VMS型矿床的数倍),伴生Ag但贫Cu为特征。通常形成于拉张构造带或者断裂谷控制的克拉通沉降盆地等。

关于其成因,目前有两种说法:盆地压实卤水模式和海底热液对流模式。前者认为成矿流体和金属矿物是盆地压实过程中从厚层沉积岩中释放出来的。后者认为发生了海底塌陷作用,海底产生大量微裂隙,低温流体发生了对流循环。

35.MVT型铅锌矿的概念

MVT型(密西西比河型)铅锌矿床是铅锌矿床的主要类型,因广泛分布于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寒武纪-石炭纪碳酸盐地层中得名。主要为后生成矿作用形成,属于层控矿床。

主要特征是:①矿区范围很大,常常赋存在厚层碳酸盐岩建造中

②矿体大多为层状,矿化最富地段在靠近沉积盆地的边缘,矿化稳定,规模巨大。

③矿石成分简单,主要是方铅矿闪锌矿,矿石多具有浸染状构造。④成矿温度低,无围岩蚀

变,基本不遭受变质作用。

36.卡林型金矿(细微浸染型金矿)的概念

产于渗透性良好的角砾薄层炭质粉砂质碳酸盐岩中,呈现细微浸染状的矿床。

该类型金矿主要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比如构造单元结合部位或者造山带,矿床受大型构造控制显著,区域内岩浆岩不发育,可见少量岩脉,深部常有隐伏矿体,在成矿区域内同成矿期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围岩的主要类型是碳酸盐岩,围岩蚀变主要是中低温的硅化、碳酸盐化。成矿年代跨度大,硫同位素分布离散,范围较宽。

37.VMS矿床的四种类型

VMS矿床是与海相火山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简称。

其基本特征是矿体主要由铁的各种硫化物及不同含量和比例的铜、铅、锌等的硫化物组成,通常成层状产于火山岩中,其成因与火山岩密切相关,所以又称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而Solomon等人为了避免成因的含义,称之为“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或火山岩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根据其赋矿岩系产出背景的差异,通常将VMS矿床划分4个亚类:

(1)黑矿型,产于长英质火山岩中,形成于弧后扩张环境;

(2)塞浦路斯型,赋矿岩系主要为蛇绿岩套的铁镁质火山岩,产于大洋中脊环境;

(3)别子型,赋矿岩系为钾镁铁质火山岩的碎屑岩。

(4)沙利文型,矿床发育在子版块内部活动带。

38.VMS型海相热液矿床主要特征和形成背景

形成过程:(1)成矿前阶段。高温酸性纯气液作用使得围岩矿物组分发生强烈的重新组合。(2)硫离子和铁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在海底形成丰富的二硫化铁沉淀,含矿溶液温度上升。(3)热水溶液作用:热水溶液中硫离子一般不饱和,常常含有氯化物或者络合物形式存在的铜铅锌等,这些金属可以取代二硫化铁中的铁元素形成含矿矿石。

基本特征:

(1)与同时代的镁铁质和长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关系密切,形成于火山活动间歇期(2)矿体有整合和不整合两类,整合型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与上盘岩石界限清楚,而与下盘岩石渐变过渡,矿石具块状构造。在整合矿体下,存在由浸染状、细网脉状矿石组成的不整合型矿体;

(3)从下向上、从内到外存在Cu(黄铜矿)→Zn(闪锌矿)→Pb(方铅矿)矿化分带,黄铁矿出现在所有的带中;

(4)富铁(有时富锰)的硅质岩形成于海底热水活动的减弱阶段。

(5)除别子型矿床外,其他类型的VMS矿床中,整合型矿体的下盘岩石中存在绿泥石和绢云母的蚀变,形成陡立的管(筒)状蚀变带,通常从内向外具明显的水平分带。

39.斑岩型矿床的特点

1)以铜矿、钼矿为主,也有钨矿。

2)与矿床有关的主要是浅成-超浅成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等次火山岩,含矿热液主要来自

次火山岩体泠凝过程中挥发性组分的蒸馏和气化作用。

3)矿床主要产生于次火山或者其围岩接触带内,以及各种喷出岩中。

4)斑岩型矿床与火山活动息息相关,受深大断裂控制,常呈现带状分布。

5)由于成矿温度下降较快,造成复杂多样的矿石组合和结构构造。

6)矿床规模大,埋藏浅,品位低,但容易开采,且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

40.斑岩型铜矿的蚀变分带和矿床成因

斑岩型铜矿床具有四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采

矿床围岩蚀变极为发育,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自岩体中心向外可以划分为4个带:

钾化带(黑云母-钾长石带) →绢英带(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带。

成因:矿床的成因经历了从高温到低温的过程,与矿化有关的斑岩与火山岩浆同源,一般是斑位于板块边缘,也可产于内陆造山带。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控制斑岩铜矿就位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断裂—岩浆作用。也就是说,斑岩铜矿是在张性构造环境下,成矿岩浆沿断裂通道上升形成的。并且含矿岩体一般赋存在深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或背(向)斜之中。

41.风化壳的剖面类型

水云母型剖面硅铝饱和,原生硅酸盐矿物的氧化硅在水化过程和水解过程中不发生迁出粘土型剖面硅铝不饱和,二氧化硅类型不足,氧化硅有相当数量的迁出。

红土型剖面风化壳中氧化硅发生了强烈的迁出。

42.红土型镍矿床成因

成因是含镍的超基性岩发生了风化作用,含镍的硅酸盐矿物分解,镍从原生矿物的晶格中解脱出来,离子状态进入溶液被溶液中粘土矿物和针铁矿吸附,或者直接从胶体中沉淀,形成两类主要的含镍矿物:一类是硅酸盐和铝酸盐,另外一类是针铁矿和锰的氧化物。

43.风化矿床的水文地质分带

地下水具有垂直分带性,风化矿床也因此具有垂直分带的特点。根据地下水循环的特点,自上向下分为三个带:

-----------------地表------------------

渗透带含有有机酸、硫酸盐、细菌等,季节性差异大,风化作用最强烈

-----------------地下水面-------------

流动带地下水侧向缓慢流动,季节性变化不太明显,主要是淋滤发生还原、胶结作用

-----------------停滞水面--------------

停滞水带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原生矿物几乎不发生变化

44.残余粘土矿床的概念

原生矿床或岩石经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后,形成的一些难溶的表生矿物,残留在原地表部,其中有用组分达到工业要求时形成的矿床称为残余矿床(residual deposits)。残余矿床形成的条件是:温暖或炎热的潮湿气候,准平原化的高原地形和持久的风化时间。矿床一般呈面型分布,也见呈线型分布者。这类矿床在垂直剖面上往往具有分带现象,并与母岩呈过渡关系。

残余矿床在风化矿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矿产有粘土(高岭土、蒙脱土)、铁、锰和铝土矿等。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铝硅酸盐岩石在水、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下,可分解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去碱作用),它们以各种碳酸盐的形式溶于水中被带走。与此同时,从岩石中分解出来的SiO2、A12O3、Fe2O3等在水中易于变成胶体物质,正负电荷胶体相互作用而发生电性中和,彼此凝聚,结果便产生SiO2、Al2O3和Fe2O3的凝胶混合物。由于沉淀的凝胶SiO2和Al2O3的比例变动很大,于是便形成各种不同的含水硅酸盐矿物,如高岭石、多水高岭石、蒙脱土、白云母等,它们与一些铁的氢氧化物和未分解的矿物(石英、锆英石、金红石等)以及母岩碎块相混合而成为粘土矿床叫做残余粘土矿床,而形成这类粘土矿床的作用通常被称为粘土化作用。在残余粘土矿床中,最重要的是高岭土矿床和蒙脱石矿床。

45.金属硫化物的次生富集作用以及形成机理

硫化物矿床氧化带淋滤出来的金属硫酸盐溶液渗入地下水流动带,在缺氧还原环境下以交代原生硫化物的方式生成次生硫化物,由于这种作用大大提高了金属含量,提高了矿石的工业利用价值,称为硫化物次生富集作用。

形成机理:

(1)还原条件下,位于俢曼序列之后铜元素的各种金属元素的硫化物之间发生置换。(2)氧化条件下形成的硫酸铜溶液渗入地下与俢曼序列铜之后的元素发生置换形成铜蓝

CuS + (与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等同理)

方铅矿铜蓝铅矾

(3)与Cu类似,Ag由于原生硫化物比较稀少,且很多在氧化带形成了稳定的氧化物,所以富集作用不常见,但仍有重要意义,比如河南围山银矿就是次生硫化物富集作

用形成的.

闪锌矿辉银矿

46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碎屑物质在水、风、冰川等外营力搬运过程中,在重力分选作用的影响下,按照颗粒大小形状密度的差异在不同部位依次沉积的作用称为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 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 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社会地位入手,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①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其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②社会分化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a.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社会分化程度可以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判定标准;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制度 10.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2.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只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每个具体的社会制度,都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成员做出符合社会运行总目标的行为选择。 (2)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规范构成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 ①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它常常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社交庆典、饮食起居等。 ②规则 规则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③道德规范或宗教 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也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但是它与一般的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或宗教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④法律 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篡。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和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利益冲突。 (3)权威与地位结构 ①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 ②权威通常是某种社会制度的化身,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③权威一方面基于某种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另一方面,它的存在监督着人们对于该种社会制度的遵从,从而维护着社会的运转与持续。 ④权威的贯彻与服从,依赖于一套对权利、责任与义务有明确规定的地位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角色和角色集。 (4)社会机构与设施 社会制度的运转要凭借一定的条件与媒介,即机构和设施。机构和设施都是根据社会制度运转的需要而设立的。 3.社会制度的特征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 第三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指标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社会类型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第二节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第四节婚姻与家庭 第九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社会分层级制 第四节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第二节社区要素与发展 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 第四节虚拟社区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 第四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越轨行为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社会控制体系 第十五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十六章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城市化(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城市化 一、概念题 1.城市化(中财2012年研) 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问题 答:城市问题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其特殊性表现为: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为城市社区所独有,或主要存在于城市社区中;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不仅城市社区存在,乡村社区也有,但由于城市社区高度聚集的特性,使得这些问题在城市社区的表现要集中和严重得多。城市问题可分为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与空间、实体环境方面的问题两大类。前者包括人口、就业、贫困、犯罪、自杀、精神病等问题;后者包括交通、住宅、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简答题 1.城市化的涵义和动力。(中财2010年研) 答:(1)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

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化的动力 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方式,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而在全面机械化基础上的农业自动化的实现,将使农业生产几乎完全可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采用类似工厂的生产方法来进行。这种目前尚只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工厂化的趋势,预示着作为典型农村的基础的传统农业,必将否定自身而接近或变成类似于工业的活动,而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必将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 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不仅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文明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与扩散。散播到农村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用品等,又必然引起农村地区发生变化。从物质方面看,它会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社会分化和分工创造物质前提;从精神方面看,推动农村居民向往、学习并接受现代城市文明。所有这些,都促进着农村的城市化。 2.请简要叙述城市化道路的几种主要观点。(北科大2010年研) 答:(1)城市化道路的含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设置)【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设置 12.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设置 1.社会设置的含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设置是用来安排人们的活动、满足诸如秩序、信仰、生产等社会需要而设立的一套习俗、民俗、行为模式,也就是说,设置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 社会设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2.社会设置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任何具体的社会设置,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和规定,规则的创设、习惯的沿袭,都表达了对特定的互动关系的维持。 (2)社会规范体系 ①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规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指导,也提供了关于他人行为反应的一般模式。 ②社会习俗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习惯或常规具有以下特征: a.习惯或常规是人们在多次的往复实践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具有可重复性、历史性等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点。 b.习惯往往是在人们实现某种特定目标时所能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手段。 c.习惯或常规是自发的,人们对它的遵从往往也是一个主动自觉的或不知不觉地自动遵守的过程。 d.习惯或常规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性较弱,但是一种习惯或常规的接受者往往是该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成员,因而具有较强的维护力量,这种维护力量往往是习惯所能持久的主要原因。 ③规则与社会习俗的约定俗成的性质不同,它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规则的设立,常常是为了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④道德规范或宗教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又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 a.与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或宗教规范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b.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在于,都受到社会反应的制约,由人们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 c.宗教规范的维持,来自于人们普遍的精神信仰,还受到政治的或宗教的权威的影响。 ⑤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纂。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之中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其强制性与一般规则的强制性或外在性不同,来源于国家或政府的权威,有专门机构来执行与维护。 (3)权威与地位结构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社会学 第一章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即主要研究社会秩序,社会冲突和社会行为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2、孔德是社会学之父,提出社会学一词,<实证哲学教程> 3、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4、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5、为什么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 A 历史时代根据: a社会学在19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b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重要的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方面,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方面的变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社会良性运行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B 社会现实根据: a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b我们现在要建立的社会学就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自己的对象的。 6、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表现在它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7、社会学分类 A 国外 (1)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 (2)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韦伯等。 (3)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做第三大类。 B 国内 (1)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代表:严复,费孝通。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代表:孙本文,龙冠海,杨心恒。(3)第三类型的观点:“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1 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①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②社会条件: A.18、19实际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③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6 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 表作。 2.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①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 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②国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人口老龄化 2.中层理论 3.社会化 4.性别角色 5.城市化 6.虚拟社区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2.简述什么是群体规范。 3.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协调作用。 4.简述角色冲突及其主要类型。 5.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试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 2.试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主要维度。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人口老龄化 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2.中层理论 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3.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

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四章 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是一种主要有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 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2.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始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 原上出现的。 3.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统称为“前工业城市”。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 城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 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21世纪人类将最终完成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 的转变。 2. 城市化的必然性 (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工 业化导致了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 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 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2)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3)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

重要原因。 3. 世界城市化的历程 (1)自18 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为世 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实现 城市化的国家。 (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城市化由英国向各国推广, 欧美各国城市化基本实现,发展中国家进入城市化的起 步与初期推进阶段。 (3)20世纪中叶以后,为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基本实现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 ①城市化速度加快。 ②城市人口稳步增长。 ③人口继续向大城市、较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带开始出现。 (三)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1. 中国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城市数目和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2)明清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①城市发展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②城市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③城市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 2. 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949-1957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6.1 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 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 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

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 (1)初级社会化 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①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②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呈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