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

序言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的现状及发展

脉络进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

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

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自动气象站数量,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

比分析 (6)

第三节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七、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

八、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

比分析 (10)

第四节山西省自动气象站数量指标分析 (11)

一、山西省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 (11)

二、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

三、山西省自动气象站数量占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

四、山西省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

五、山西省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

六、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

七、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

八、山西省自动气象站数量同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

第五节山西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15)

一、山西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15)

二、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15)

三、山西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15

四、山西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

五、山西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

六、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

七、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

八、山西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

第六节山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指标分析 (19)

一、山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 (19)

二、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 (19)

三、山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 (19)

四、山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0)

五、山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0)

六、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1)

七、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1)

八、山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22 第七节山西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指标分析 (23)

一、山西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 (23)

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23)

三、山西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23)

四、山西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4)

五、山西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4)

六、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5)

七、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5)

八、山西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26 第八节山西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27)

一、山西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27)

二、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27)

三、山西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分

析 (27)

四、山西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8)

五、山西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8)

六、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9)

七、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9)

八、山西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0)

第九节山西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31)

一、山西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1)

二、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1)

三、山西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比重统计31

四、山西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32)

五、山西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32)

六、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33)

七、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33)

八、山西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4)

图表目录

表1: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统计表 (1)

表2: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3)

表3: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3)

表4: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3)

表5: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4)

表6: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

表7: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5)

表8: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

表9: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

表10: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7)

表11: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7)

表12: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7)

表13: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

表14: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

表15: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

表16: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

表17: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

表18:山西省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11)

表19: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

表20:山西省自动气象站数量占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比重统计表 (11)

表21:山西省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2)

表22:山西省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

表23: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3)

表24: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

表25:山西省自动气象站数量同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

表26:山西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15)

表27: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15)

表28:山西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15)

表29:山西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6)

表30:山西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6 表31: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7)

表32: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

表33:山西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

表34:山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19)

表35: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19)

表36:山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表 (19)

表37:山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0)

表38:山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

表39: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1)

表40: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

表41:山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

表42:山西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23)

表43: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23)

表44:山西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表 (23)

表45:山西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4)

表46:山西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4)

表47: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5)

表48: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5)

表49:山西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比上年增长%)26表49:山西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

(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6)

表50:山西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27)

表51: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27)

表52:山西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27)

表53:山西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8)

表54:山西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28 表55: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9)

表56: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9)

表57:山西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0)

表58:山西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31)

表59: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31)

表60:山西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31)

表61:山西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2)

表62:山西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32 表63: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3)

数字化校园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建设方案 1.1.1.平台概述 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即是统一的数据资源与交换应用服务平台系统,是对数字化校园中的各种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还包括数据交换平台,是实现数字化校园数据共享,提供深层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 通过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系统的建设,以《学校信息化数据标准》为基础,建立学校的数据中心平台,实现异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明确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的接口规范;保证数据的准确一致,“谁产生、谁维护”;建立可以提供为整个学校综合查询和决策支持所需的数据信息,为学校的将来决策支持系统积累分析数据;为后续开发各种应用系统的通用数据库平台,保证新的系统建立在数据中心平台上时,不会产生新的分散数据。

图:共享数据中心架构图 1.1. 2.平台目标 通过共享数据中心设计将达到以下目标: ?建立全校性的共享数据中心; ?实现全校信息编码的统一和一致; ?保证任何两个业务系统之间没有冗余业务数据; ?保证“谁产生、谁维护”,所有的数据都只有唯一的维护者;

?保证可以提供反映整个学校的全面信息; ?保证可以为整个学校决策支持所需的数据信息; ?为学校的将来的决策支持系统积累分析数据。 1.1.3.平台功能 ?主题数据库 共享数据中心平台采用作为国家标准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2012年版为中心数据库设计依据,并在对高校各业务系统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增减,并形成最终的该校的事实信息标准。 ?共享数据中心管理与监控 图:共享数据中心监控管理

共享数据中心库管理与监控系统基于严密的安全规范下,实现对元数据的管理、数据模型管理、数据中心监管等功能。其主要功能特性有: ⑴主题(数据子集)管理:可以灵活地随时修改、增加 和删除子集,以方便地将数据库表分配到其中的某个 子集中。 ⑵表管理:可以轻松地完成数据库表的增加、删除和修 改,也可以方便地添加和删除外键。 ⑶表数据管理:包括查询、导出、新增、删除、修改数 据等 ⑷权限管理:用户访问数据中心,对数据中心库表的权 限管理。数据中心管理系统提供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 制(RBAC)机制,可以灵活地定义角色、用户和相应 的权限,保证数据访问的安全。只有相关授权的用户,才可以进行对应的管理操作。 ⑸数据库备份:数据库手动和自动备份及备份还原;数 据库备份点查询。

气象观测站

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是由电子设备或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进行气象观测和资料收集传输的气象站,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1)有线遥测自动气象站:仪器的感应部分与接收处理部分相隔几十米到几公里,其间用有线通信电路传输。由气象传感器,接口电路、微机系统、通讯接口等组成。传感器将气象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由接口电路输出。微机系统是它的心脏,负责处理接口电路及观测员通过键盘输入的信号,并将处理结果输出显示、打印、存盘,也可通过接口送到信息网络服务系统。这种自动站早期用于实时查询气象资料,现在逐渐取代气象站日常主要观测工作。 (2)无线遥测气象站:又称无人气象站。它包括测量系统、程序控制和编码发射系统、电源三部分组成。气象要素转换成电信号的方式常见有机械编码式和低频调制式两种,前者多使用机械位移的感应元件,使指针在码盘上位移而发出不同的电码;后者多使用电参量输出感应元件,使它产生一个低频变化的信号,然后将此信号载于射频上发射。无人气象站通常能连续工作一年左右,每天定时观测4─24次。可在1000公里之外的控制中心指令或接收它拍发的电报,也可利用卫星收集和转发它拍发的资料。该站通常安置在沙漠、高山、海洋(漂浮式或固定式)等人烟稀少的地区,用于填补地面气象观测网的空白处。 高空气象观测 测量近地面到30公里甚至更高的自由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测量项目主要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还有特殊项目如大气成份、臭氧、辐射、大气电等。测量方法以气球携带探空仪升空探测为主。观测时间主要在北京时7时和19时两次,少数测站还在北京时1时和13时增加观测,有的测站只测高空风。此外其他不定时探测内容有2公里以下范围的大气状况的边界层探测、测量特殊项目的气象飞机探测和气象火箭探测等。 气象气球 用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球皮,充以氢气、氮气等比空气轻的气体,能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观测平台。气球的大小和制作材料由它们的用途来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 (第1号) 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 答:可以。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 答:不能。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 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 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

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 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此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 6、内插是否可以跨日界? 答:可以。 7、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如何处理? 答: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 8、对于风、湿度记录,如何进行内插? 答:《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23.2.1⑵②括号中的内容修改为“风、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5.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熟悉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1. 两种情况 (1)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3.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3)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4)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1.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1)时次: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2)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是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在国家级观测站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的观测站,是国家观测站的重要补充。主要承担地面时空加密观测和实时要素监测业务,提供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区域气象观测站在原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基础上组建,以自动观测为主要探测手段。 为规范区域气象观测站站网规划、站点选址、设备性能、基础设施、组网传输、质量控制、运行保障等系统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可同化性和长期、稳定运行,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三站四网”实施方案》(气测函[2005]247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分方案》(气发[2006]45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多轨道业务和功能体系任务分解和进度表》(气发[2007]17号文附件2)等文件,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要求,并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自动气象站的有关规定,对全国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 1、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家级气象站网是为获取天气尺度系统信息而设计的,气象台站的全国平均站间距为60多公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为了满足各级气象服务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各省(区、市)气象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投资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以加密自动气象站(包括单雨量自动站)为主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高时空密度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特别是决策气象服务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认同。 2、存在问题 受经济条件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与气象服务关系认识的不一致,各省(区、市)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极不平衡,西部天气气候资料空白及敏感区内站点稀疏。已经建设的站点存在着自动观测站网的布局和密度很不均匀、观测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实时数据组网传输效率不高、资料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运行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等等问题,影响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气象参数标准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4)城设字第124号通知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需要,由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会同国家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共同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建筑、气象、城建等专业部门及各有关规范编制组的意见;通过对6个城镇的试编工作,确定了编制原则、成果表现形式、全国城镇定点与气象参数的项目内容;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又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然后修改成本稿。 我国城镇较多,各专业需求的气象参数项目较广,限于当前条件,本标准仅选取了209个城镇,每个城镇列出55项常用的气象参数及气候特征分析,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使用。 为使各有关标准规范的数值统一起见,本标准中的“最热月14时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及度日数等”及“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系来源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送审稿)、《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等。 本标准共分三章,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参数的分类及其应用、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及全国城镇参数定点示意图、参数表等。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通用的建筑气象参数。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 第1.0.4条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根据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 第二章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的分类及其应用 第一节建筑气象参数项目分类 第2.1.1条本标准按各定点城镇分别列出了各类建筑气象参数:大气压、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地温、冻土及天气现象等10类55项(见附录二、三),并给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冬、夏季风玫瑰图”。 第2.1.2条“气候特征分析”扼要叙述该点的主要气候特点,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气候背景,其中有关数据亦可直接引用。 第2.1.3条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给出了各风向的年、季平均频率分布。 第2.1.4条“太阳辐射强度”除附录三所列的城镇外,其他城镇可采用当地已有的数据或参照附录三中所列城市就近套用。 第二节各项参数的引用 第2.2.1条本标准所列各项气象参数可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直接引用。

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方案介绍

数据中心项目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1概述 1.1项目背景 1.2项目意义 2建设目标与任务 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促进太原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具体目标如下:建立数据中心的系统平台。完成相应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备份、分发和存证等功能,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 (一)建立数据中心的系统平台。完成相应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实现社会保障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备份、分发和存证等功能,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 (二)建立全市自然人、法人、公共信息库等共享数据库,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对基础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保证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三)建立数据交换共享和更新维护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以及基础数据的标准化、一致化,保证相关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安全管理,方便业务部门开展工作;

(四)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换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规范,实现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规范建设和业务协同; (五)为公共服务中心提供数据服务支持,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站式服务; (六)根据统计数据标准汇集各业务部门的原始个案或统计数据,根据决策支持的需要,整理相关数据,并提供统计分析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七)为监督部门提供提供必要的数据通道,方便实现对业务部门以及业务对象的监管,逐步实现有效的业务监管支持; (八)为业务数据库的备份提供存储和备份手段支持,提高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性。 3需求分析 3.1用户需求 从与数据中心交互的组织机构、人员方面进行说明。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2012年11月 目录 ........................................................................................................................................... 1一、总则...................................................................................................................................... 1 .1.1编制目的...................................................................................................................................... 1. 1.2编制依据...................................................................................................................................... 1.1.3适用范围.......................................................................................................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规划 1.4.......................................................................................................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 1.5.......................................................................................................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运行1.6合作模式................................................................................................................................ 21.6.1. 运维机制................................................................................................................................ 31.6.2. 信息交互共享........................................................................................................................ 3. 1.6.3............................................................................................................................ 3二、观测项目设置.................................................................................................................................. 4.能见度观测 2.1....................................................................................................................... 4路面气象条件观测2.2路温........................................................................................................................................ 4. 2.2.1路面状况................................................................................................................................ 5. 2.2.2冰点温度................................................................................................................................ 5 2.2.3.融雪剂浓度. (5) 2.2.4............................................................................................................................... 5 .2.3气象环境观测气温........................................................................................................................................ 5 2. 3.1.相对湿度................................................................................................................................ 6 2.3.2.风速风向................................................................................................................................ 6.2.3.3 降水........................................................................................................................................ 62.3.4. 天气现象................................................................................................................................ 72.3.5. .............................................................................................................................. 7.视频实景观测 2.4............................................................................................................... 8传感器选型及技术要求 2.5........................................................................................................................ 9三、观测站技术要求.................................................................................................................................. 9观测站结构 3.1 结构组成................................................................................................................................ 9 3.1.1.结构设计要求. (10) 3.1.2................................................................................................................................. 10.观测站功能3.2 ......................................................................................................................... 11数据采集与处理 3.3.................................................................................................................................... 12通信方式3.4 .................................................................................................................................... 13供电方式3.5 供电方式选择..................................................................................................................... 13 3.5.1 .蓄电池及充放电控制装置................................................................................................. 143.5.2 . ......................................................................................................................... 14电气安全性要求3.6绝缘电阻.............................................................................................................................. 14.3.6.1

数据中心同步平台建设方案

数据中心同步平台建设 方案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数据中心同步平台建设方案 第一章概述 平台建设背景 当前政府、企业的信息化的状况是,各政府和企业一般都设计和建设了属于机构、业务本身的应用、流程以及数据的信息处理系统,独立、异构、涵盖各自业务内容的信息处理系统,系统设计建设的时期不同、业务模式不同,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总体规划,重复建设;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大多数系统都是由不同的厂商在不同的平台上,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开发的,信息交互共享困难,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和流程孤岛。为了有效整合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提高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宇思公司要开发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主要目的是有效整合分散异构系统的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提高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灵活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开展数据和应用整合,进一步发挥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效能,提升信息化建设对业务和管理的支撑作用。 要求新构建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要遵循标准的、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方式,基于先进的企业服务总线ESB技术,遵循先进技术标准和规范,为跨地域、跨部门、跨平台不同应用系统、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连互通提供包含提取、转换、传输和加密等操作的数据交换服务,实现扩展性良好的“松耦合”结构的应用和数据集成;同时要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能够通过分布式部署和集中式管理架构,可以有效解决各节点之间数据的及时、高效地上传下达,在安

全、方便、快捷、顺畅的进行信息交换的同时精准的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实现数据的一次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设计方案 采集、多系统共享;要求数据交换平台节点服务器适配器的可视化配置功能,可以有效解决数据交换平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快速实现不同机构、不同应用系统、不同数据库之间基于不同传输协议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为各种应用和决策支持提供良好的数据环境。要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能够把各种纷繁复杂的数据系统集成在一起完成特定业务,提供同构数据、异构数据之间的数据抽取、格式转换、内容过滤、内容转换、同异步传输、动态部署、可视化管理监控等方面功能,支持的数据包括各主流数据库(如Oracle、SQL Server、MySQL等)、地理空间数据(如卫星影像、矢量数据)、常规文件(word、excel、pdf)等各种格式,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开发特定业务服务。 应用场景 场景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信息交换需求 实现各个数据中心间的数据库层面的数据共享交换,各中心之间是双向的、实时的数据交换,各数据节点的数据库是同构的数据库系统(即Oracle),数据的类型是基于数据库表格的规则数据,字段类型包含BLOB字段类型。目前各数据节点的数据结构(表)是相同的,主要是一表对一表的数据交换,数据抽取和过滤需求比较简单。目前数据共享交换是通过Oracle GoldenGate数据库同步工具来实现的。 用户具体需求包括:

气象观测站的优化

气象观测站的优化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并求解了关于气象观察站的优化的问题,用SPSS软件 对12个样本用—方法进行聚类得到整体聚类树图。然后通过逐步计算R方统计量来确定在不影响信息量的情况下最理想的分类数,为8,具体聚类表格如下: 然后计算各样本的期望和均方值来考虑要去掉的气象点。结果为:4,7,10,12; 关键词:气象观测站年均降雨量均方值聚类统计量距离矩阵 一问题重述 某地区有12个气象观察站,10年来各站测得的年降水量已知,由于经费问题, 有关单位拟减少气象站数目以节约开支, 但又希望还能够尽量多地获取该地区的降水量信息.我们从分析观测站数据入手, 从中找出去掉某个或某几个气象站的方案. 下表给出了各观察站10年的降水量(mm)。

二模型假设 1 . 一般来说, 单个气象站测得的降水量数据具有随机性, 但是各个气象站测出的降水量的分布应该符合一定的规律. 2 . 最初所有气象站所测得信息量可以整体反映该地区的降水量;

3 . 该地区所提供的12 个气象站10 年来的降水量数据是比较精确的. 4:每个气象站的费用基本相同; 三:符号说明 四:问题分析 此题求解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 用哪种方法聚类最为合适? (2)可聚类的最大数目? (3)在尽量减少信息量损失情况下,要去掉那些观测站?对一个气象站而言,,统计十年降水量的均值和方差。均值表示降水量的大小,方差表示降水量的变化,如果方差很小,就考虑可用以往的测量值来代替,这些气象站就可以考虑去掉。 五:模型建立 模型一: 先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然后用最远距离法进行聚类,最后根据方差由小到大计算看在不影响降雨量信息损失的情况下去掉那几个观测站较合适。 模型二: 1:可去掉气象点的最大数目 去掉m 个气象点前的均降水量g=∑=12 112/1i Xi ,g ’= ∑-Xi m )12/(1 判断|g-g ’/g|<0.05,只要有一个组组合满足条件,则可以去掉m 个点,

数据中心可行性报告

数据中心可行性报告 一数据中心现状和背景: 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企业发展、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IT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发展已经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尤其在金融、电信、电力、政府、互联网服务等 领域,IT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正呈现出数据集中化、系统异构化、应用多样化的大规模发展趋势。如何对IT基础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IT基础设施的可靠稳定的运行?如何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成本 开支?如何整合资源,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快速响应能力,保证服务质量?又如何构筑安全可信赖的运行环境?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各大组织机构在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共同面对的严 峻挑战! 二数据中心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平台 随着IT基础设施应用的不断深入,范围不断拓宽,IT基础设施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以往单一简单的管理运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数据中心发展的需要。面对复杂的IT基础设施管理现状,迫切要求数据中心建立一套针对IT运维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各项运维工作更加有序,运维过程更加安全,从而保障运维管理不会因环境复杂、运维要 求的不断增加而失控。

因此,当前数据中心迫切需要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工具来简化操作,提升运维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降低能源消耗, 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个管理平台要能够简化管理人员的运作,使其不必苦恼于异构系统间的频繁切换,能够让系统的部署有着更强大的兼容性与可延展性,以满足不同时期系统扩展的需要,另外,它要能支持若干系统间的数据共享,进而可以帮助数据中心进行更全面的规划与调整——这样的管理平台. 三组建数据中心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的热潮扑面而来,计算机变的越来越强大,而应用软件 使计算机变的越来越容易使用,它们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人们能够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总之整个世界正进行 着一次深刻的变革。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什么都在变,作为其它行业基础的教育当然也要变,而且应该变的更早变的更快。社会变的很快,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尽早的建设数据中心好处将是显著的和长远的。它们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人们能够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总之整个世界正进行着一次深刻的变革。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什么都在变,作为其它行业基础的教育当然也要变,而且应该变的更早变的更快。数据中心特点就是把分布在单位不同地点的多台电脑连接,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为目标的网络系统。通过服务器统一管理。数据中心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 版

序言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的现状及发展 脉络进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 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 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自动气象站数量,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山西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山西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 比分析 (6) 第三节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山西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附录

附录1 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管理办法(试行) (中国气象局2004年10月15日“气发…2004?249号”) 第一条为适应我国中小尺度天气加密监测站网建设的发展、拓宽气象业务领域和进行行业管理的需求,拓展我国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资源,促进气象行业各类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共享,加强各类气象观测站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类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雨量站)、新增项目观测站、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编定。 第三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办法统一编定,并报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备案。 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一般气象站和高空观测站的区站号由中国气象局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区站号编定办法统一编定。 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使用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并由所在省(区、市)气象局按照本办法编定。 第四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由5位代码组成,第一、二位为区号,后三位为站号。 区站号的第一位由拉丁字母的A至Z组成,第二位由阿拉伯数字0至9组成。 站号由3位0至9阿拉伯数字组成。 第五条中国气象局统一对各省(区、市)所使用的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区号进行划分,各省(区、市)气象局可在所分配到的区号范围内确定本省(区、市)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站号。 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使用所在省(区、市)的区号,在编定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的区站号时,区号的第二位固定使用所在省(区、市)的区号第二位的排序第一的数字。 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区号划分见表一。 第六条各省(区、市)气象局在确定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后须向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报送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 第七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至少在该站投入业务运行2个月以前分别以纸质和电子文档(Excel格式)两种形式报出。 第八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须包括站名、经度、纬度和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无气压传感器的加密站为温度传感器感应部位拔海高度,单雨量站为雨量传感器口缘的拔海高度,其他类型观测站的拔海高度的确定另行规定)。 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见表二。 第九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数据中心同步平台建设方案

数据中心同步平台建设方案 当前政府、企业的信息化的状况是,各政府和企业一般都设计和建设了属于机构、业务本身的应用、流程以及数据的信息处理系统,独立、异构、涵盖各自业务内容的信息处理系统,系统设计建设的时期不同、业务模式不同,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总体规划,重复建设;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大多数系统都是由不同的厂商在不同的平台上,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开发的,信息交互共享困难,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和流程孤岛。为了有效整合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现像,提高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宇思公司要开发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主要目的是有效整合分散异构系统的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现像,提高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灵活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开展数据和应用整合,进一步发挥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效能,提升信息化建设对业务和管理的支撑作用。 要求新构建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要遵循标准的、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方式,基于先进的企业服务总线ESB技术,遵循先进技术标准和规范,为跨地域、跨部门、跨平台不同应用系统、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连互通提供包含提取、转换、传输和加密等操作的数据交换服务,实现扩展性良好的“松耦合”结构的应用和数据集成;同时要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能够通过分布式部署和集中式管理架构,可以有效解决各节点之间数据的及时、高效地上传下达,在安全、方便、快捷、顺畅的进行信息交换的同时精准的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实现。 数据的一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设计方案 采集、多系统共享;要求数据交换平台节点服务器适配器的可视化配置功能,可以有效解决数据交换平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快速实现不同机构、不同应用系统、不同数据库之间基于不同传输协议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为各种应用和决策支持提供良好的数据环境。要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能够把各种纷繁复杂的数据系统集成在一起完成特定业务,提供同构数据、异构数据之间的数据抽取、格式转换、内容过滤、内容转换、同异步传输、动态部署、可视化管理监控等方面功能,支持的数据包括各主流数据库(如Oracle、SQL Server、MySQL 等)、地理空间数据(如卫星影像、矢量数据)、常规文件(word、excel、pdf)等各种格式,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开发特定业务服务。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2 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具体结构详见附录1:A文件基本结构。 2.3 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12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 位空格。 2.3.1 区站号(IIiii),由5位数字组成,前2位为区号,后3位为站号。 2.3.2 纬度(QQQQQ),由4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1~2位为度,3~4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S”、“N”分别表示南、北纬。 2.3.3 经度(LLLLLL),由5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5位为经度,其中1~3位为度,4~5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E”、“W”分别表示东、西经。 2.3.4 观测场拔海高度(H1H1H1H1H1H1),由6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