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

第六章、骨折

第一节、概论

●骨折:骨或骨小梁的连续性中断,称为骨折。

●病因病机:

(1)外在因素:

①直接暴力: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

两骨骨折部位多在同一平面

多开放性骨折,感染率高

②间接暴力:多在骨质薄弱处造成斜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

两骨骨折部位多不在同一平面

感染率低

③肌肉牵拉

④疲劳骨折

(2)内在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小儿的骨骺分离,老年人的桡骨远端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骨骼本身的病变(骨代谢异常,骨的感染性疾病和骨肿瘤等)

(3)骨折移位: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短缩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骨折的分类

(1)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

(2)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单纯骨折、复杂骨折(合并神经、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3)根据骨折线形态分类:横断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儿童,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和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情况相似)、嵌插骨折(常见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裂缝骨折(颅骨、肩胛骨)、骨骺分离、压缩骨折(脊柱、跟骨)

(4)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类: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

①稳定骨折:复位后经过适当固定不容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断骨折、压缩骨折等。

②不稳定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

(5)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分类:新鲜骨折(2-3周内),陈旧性骨折(2-3周以上)

(6)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骨折前骨折部位有病变: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

●诊断要点:

(1)病史:有外伤史。

(2)临床症状:

①一般情况: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②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如同关节一样能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又称为假关节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CT、MRI检查。

●骨折的并发症:

早期:创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

晚期: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骨化性肌炎(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

(1)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病原因和好发部位: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的严重后果,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髁上或胫骨上端骨折。

(2)周围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可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腓骨小头上端骨折可合并腓总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正中神经损伤拇指不能对掌;腓总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

(3)损伤性骨化的好发部位: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

(4)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整复不良或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以致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面压力状况改变,可引起关节软骨面损伤,形成创伤性关节炎。

●骨折的愈合过程(瘀去、新生、骨合):

三期:血肿机化期(2-3周内)、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和骨痂改造塑形期(8-12周)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

(1)临床愈合标准:(第2、4项的测定须慎重,防止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2)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②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整体因素:年龄、健康情况

(2)局部因素: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供;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固定和运动;骨骼本身的病变

●骨折的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骨折的治疗:复位、固定、练功、药物

●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恢复到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分手法复位和功能复位。

●骨折的复位标准:

①解剖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线上的关系)完全良好。

②功能复位:骨折移位虽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功能复位的标准:

对线: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

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

长度:儿童下肢骨折缩短不得超过2cm,成人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骨折愈合异常:包括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

●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发生重叠,旋转和成角而愈合。

●迟缓愈合:指骨折超过临床愈合时间仍有骨折的症状体征,X线检查骨痂量少的情况。

●不愈合:指超过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后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检查示骨折断端分离、骨痂稀少,断端萎缩硬化,骨髓腔封闭的情况。

第二节、上肢骨折

一、锁骨骨折

●多发生在中1/3处,尤以幼儿多见。

●病因病机:

以间接暴力多见(肩部外侧或手掌先着地跌倒)

●骨折后,内侧段(近端)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远端)由于上肢重力和三角肌、胸大肌和斜方肌的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近、远两断端重叠。幼儿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在胸锁乳突肌牵拉下,骨折往往向上成角。

●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

(1)无移位或青枝骨折:用“∞”字绷带或三角巾悬吊患侧上肢(2-3周)

(2)切复内固定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1)合并有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

(2)开放性骨折

(3)多发骨折,尤其同一肢体多发骨折时,可选择性应用

(4)对畸形明显的成人,尤其对年轻女性,为美容考虑,可选择性应用

(5)骨折不愈合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

●老年多见,女性发病率高。多因跌倒时手掌或肘部先着地,传达暴力所引起(间接暴力)

●解剖: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相当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是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是解剖上的薄弱处,故易发生骨折。

●临床分型:

(1)外展型骨折: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前、内侧突起成角。

移位情况:近端内收,远端外展,两骨折端外侧嵌插,内侧分离,断端向前、内侧突起成角。

有时两骨折端完全分离,远端向内移位,近端内收,远端外展,断端向前、向内成角。

(2)内收型骨折: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插,向外侧突起成角。

移位情况:近端外展,远端内收,两骨折端内侧嵌插,外侧分离,断端向外成角。(或向外向前

成角)。有时两骨折端完全分离,远端向外移位,近端外展,远端内收,断端向外成

角。(或向外向前成角)。

(3)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关节面向内下,骨折面向外上,位于远端的内侧(临床较少见)。

(4)裂缝骨折:肩部外侧受直接暴力打击,或跌倒时肩部碰撞于地面,造成外科颈有多处裂缝骨折,无移位。(5)嵌插骨折:较小的传达暴力所造成的骨折。远端插入近端,移位小。

●诊断要点:

(1)病史:外伤病史,间接暴力多见;

(2)临床症状: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3)体征:畸形,局部性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者上肢血运,运动及感觉异常

(4)辅助检查:肩关节正位、穿胸位X线检查。

●治疗

(1)无移位的裂缝骨折或嵌插骨折,不需复位,可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4周)

(2)有移位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复内固定。

●外展固定支架,用于内收型骨折

●切复内固定适应证:

(1)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关节囊或肱二头肌长头腱)

(2)骨折并发脱位,难以复位。

(3)治疗较晚,不能用手法整复者,特别是青壮年需切开复位内固定。

三、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指肱骨外科颈下1cm至内外髁上2cm处的一段长管状骨。

●临床上分上1/3骨折、中1/3骨折,下1/3骨折。中、下1/3交界处骨折最常见,易合并桡神经损伤。(桡神经自腋部发出后,绕经肱骨中段后侧,沿桡神经沟紧贴骨干)

●病因病机:

①直接暴力(棍棒、重物挤压)——为横断或粉碎骨折——中上部骨折。

②间接暴力(投弹、扳手腕、跌扑、手掌和肘部着地)——为斜形或螺旋型骨折——肱骨干下部。

●肱骨干骨折的移位机制:

肱骨干周围有许多肌肉附着,由于肌肉的牵拉,故在不同平面的骨折就会造成不同方向的移位。

(1)上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内;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

(2)中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下):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远端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

(3)下1/3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常呈斜形、螺旋骨折,移位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为断端成角、远端内旋移位。

●诊断要点:

①病史:有明显外伤病史,注意检查腕背伸功能及虎口区是否有感觉异常,检查是否合并桡神经损伤。

②临床症状:上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③体征:畸形,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合并有桡神经损伤有垂腕畸形及虎口区感觉异常;

④辅助检查: X线检查。

●伴桡神经损伤:

(1)运动障碍:腕下垂,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外展、背伸。

(2)感觉障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即虎口区)障碍。

●治疗:

(1)无移位:三角巾悬吊或夹板固定3-4周

(2)有移位: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复内固定

●夹板固定:上1/3骨折要超肩关节,中1/3骨折不超过上下关节,下1/3骨折超肘关节,侧方移位用两点加压固定垫,成角移位用三点加压固定垫。桡神经沟处不宜放固定垫,以免神经受压。(前2个星期,3天复查一次)

●手术适应症:

(1)开放性骨折

(2)多段骨折手法不能达到满意复位者

(3)继发于恶性肿瘤的病理骨折

(4)合并同侧肘关节和肩关节骨折需要早期活动者

(5)合并血管损伤的骨折

(6)合并桡神经损伤,在固定或手法复位后桡神经麻痹加重者

●并发症:桡神经损伤、血管损伤、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四、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下端较扁薄,后有鹰嘴窝,前有冠状窝,两窝之间仅有一层极薄的骨片。

●两个生理角度:

1.前倾角:肱骨两髁稍前屈,与肱骨纵轴形成30°-50°的前倾角。

2.携带角:前臂完全旋后,肘关节伸直时,上臂与前臂纵轴呈10°-15°的外翻的携带角。

●涉及肱动脉、肱静脉、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

●肘后三角:鹰嘴突、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在伸肘时三点成一水平线,屈肘时三点成一等边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病因病机:多间接暴力,多见于儿童

●分为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

●伸直型(90%):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位或伸直位,手掌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按移位情况又分尺偏型和桡偏型。

(1)骨折远端向后上,近端向前移位,断端向前成角。

(2)骨折线多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3)移位严重,易损伤肱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

●屈曲型: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肘部着地,暴力由后下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多从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也可分尺偏型和桡偏型。

●诊断要点:

(1)无移位时,肘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移位时,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皮下瘀斑。

(3)压痛明显,有骨擦音

(4)畸形:伸直型呈靴状畸形,屈曲型肘窝饱满,二者肘后三角均无改变

(5)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①血管损伤:肱动脉受压为主,破裂较少(“4P征”:疼痛、桡动脉搏动消失、苍白、麻痹)

②疼痛往往是患者早期出现手指过伸痛,很有诊断意义:被动伸指,前臂剧烈疼痛。早期注意有无前臂血运障碍,提示有无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可能,不及时处理往往引起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治疗:

(1)无移位者置患肢于屈肘90°位,用颈腕带悬吊2-3周。

(2)有移位者:手法复位后夹板固定。

整复:①麻醉:局麻(小儿不用),臂丛麻醉,氯胺酮全麻(小儿)。

②纠正重叠移位(缩短移位):患者仰卧,两助手分别握住其上臂和前臂,作顺势拔伸牵引。

③若远段旋前(或旋后),应纠正旋转移位,使前臂旋后(或旋前)

④纠正侧方移位:术者两手分别握住远近段,相对挤压,先用端挤手法矫正侧方移位,再纠正前后重叠移位。固定:小夹板或石膏

夹板要根据移位方向放置固定垫,特别是尺偏型用二垫固定法。

①伸直型:屈肘90-110°固定3-4周

②屈曲型:半屈曲位(40-60°)二周,二周后,改屈肘90°固定1-2周。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并发症:

(1)早期:血管损伤(肱动脉损伤)

原因:①损伤刺激产生痉挛

②机械性压迫:断端移位挤压或肘部血肿压迫或外固定过紧,肘关节过屈。一般破裂较少见。临床见“4P”

处理:①去除外固定,肘关节伸直。

②6-12缺血不缓解——行筋膜减张术

(2)后期:肘内翻

原因:往往是尺偏型骨折,整复不良或整复后不能维持,骨折远端内倾,或尺侧骨皮质遭受挤压,而产生塌陷嵌插,畸形愈合,引起肘内翻。

处理:肱骨髁上截骨矫形术。

五、桡尺骨干双骨折

●尺骨上端粗下端细,桡骨上端细下端粗。正常的尺骨是前臂的轴心,通过桡尺近侧、远端关节及骨间膜与桡骨相连,桡骨沿尺骨旋转,自旋后位至旋前位,回旋幅度可达150°

●病因病机:

(1)直接暴力:同一平面的横断或粉碎性骨折,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暴力作用首先使桡骨骨折,通过骨间膜向内下方传导,引起低位尺骨斜形骨折。

特:①桡骨骨折线在上,为横形或短斜形

②尺骨骨折线在下,多为斜形,为外上向内下倾斜

(3)扭转暴力:前臂卷入旋转机器,高位尺骨骨折和低位桡骨骨折。

特:①尺骨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

②骨折线向一侧倾斜,以螺旋形多见,同一侧倾斜向内上——外下

●诊断要点:

①外伤史

②症状:前臂疼痛,肿胀,旋转功能障碍

③体征:尺骨和桡骨不同平面同时出现压痛,纵轴叩击痛,重叠,成角,旋转畸形或骨擦音。儿童青枝骨折仅有成角畸形,肘腕关节功能五=无明显受限,肿痛不明显,易漏诊。

④辅助检查: X线检查包括肘关节和腕关节,确定移位方向,有无桡尺近侧、远侧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外固定:要求无痛下进行,有条件麻醉,患者平躺,肩外展90°,肘屈曲90°,中、下1/3骨折取前臂中立位,上1/3骨折取前臂旋后位,有两助手作拔伸牵引,矫正重叠,旋转及成角畸形。

●手术适应症:

(1)手法复位失败,或长斜形、粉碎性骨折不适于手法复位

(2)开放性骨折

(3)合并神经、血管、肌腱损伤

(4)同侧肢体有多发性损伤

六、桡骨远端骨折

●指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2-3cm处发生的骨折。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

●桡骨下端外侧的茎突,较其内侧长1-1.5cm

●生理角度:

1、掌倾角: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称掌倾角。

2、尺倾角:桡骨远端关节面向尺侧倾斜20°-25°,称尺倾角。

●病因病机:

伸直型(colles骨折):跌倒时,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先着地,暴力引起桡骨远端骨折。

特:①骨折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

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减少或完全消失,甚至向桡侧倾斜。

③常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茎突骨折,三角软骨损伤

屈曲型(Smith骨折):手背着地

特:①远处骨折端向掌侧及桡侧移位

②掌倾角加大,尺倾角减少。

③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易并发正中神经损伤。

●诊断要点:

①病史:手部着地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腕部疼痛,肿胀,腕及前臂活动障碍;

③体征:腕部环形压痛,畸形,纵轴叩击痛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呈“餐叉样”或“枪刺状”畸形,屈曲型骨折呈“锅铲”畸形

④辅助检查: X线检查。

●餐叉样畸形: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受伤时手腕处于背伸位,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或向掌侧成角时,可见此畸形。

●枪上刺刀状畸形: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

●锅铲畸形: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受伤时手腕处于屈曲位,桡骨远端向掌侧移位或向背侧成角时,可见此畸形。

●固定

(1)四夹板固定:colles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近端掌侧和远端桡侧分别放置一平垫,其中桡,背侧板要超腕关节(限制腕部背伸及桡偏动作),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保持4-5周。

(2)石膏托

①伸直型:掌屈尺偏位

②屈曲型:背伸尺偏位

2周后改功能位,再2-3周拆除固定

七、腕舟骨骨折

●跌倒时,舟骨被锐利的桡骨关节面的背侧缘或茎突缘切断

●以腰部多见,由于掌侧腕横韧带附着在舟骨结节部,而舟骨其余表面多为关节软骨所覆盖,血液供应较差,故除结节部骨折愈合较佳外,其余部分骨折容易发生迟缓愈合、不愈合或缺血性坏死。多见于成年人

●鼻烟窝肿胀、压痛明显

●X线斜位片

●石膏固定3个月

第三节、下肢骨折

一、股骨颈骨折

●颈干角(内倾角):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构成的内倾角,叫颈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

颈干角大于正常值为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髋内翻。

●前倾角(扭转角):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连线所成的角度叫前倾角,正常在12°-15°之间。

●股骨头血供的三个途径:

①关节囊支(关节囊的小动脉):供应股骨颈、大部分股骨头的血运

②股骨干滋养动脉:供应股骨颈基底部血运

③圆韧带的小动脉:供应股骨头内下部分的血运

●病因病机:

1、暴力:多间接暴力(老年多见),典型受伤姿势是跌倒,髋关节旋转内收,臀部先着地

2、青壮年、儿童多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落

●为什么多发于老年人:

1、股骨颈部细小,处于疏松骨质和致密骨质交界处

2、老年人肝肾不足,筋骨衰落,骨质疏松,即使受轻微的直接外力或间接外力,如平地滑倒,髋关节旋转内收,臀部先着地,便可引起骨折。

●按骨折部位分:

1、头下型(较少见):血供最差

2、头颈型(最多见):骨折线一部分在头下,一部分则经过股骨颈,骨折线外上至内下,最不稳定。

3、经颈型(甚为少见):各部骨折均通过股骨颈。

4、基底型:血运破坏少

前三种均属囊内骨折,血供破坏大,骨折难愈合,预后差;基底型属囊外骨折,其血运好,预后好。

●按X线的表现:

1、外展型:股骨干急骤外展及内收肌的牵拉下发生,多为头下骨折,骨折端常互相嵌插,Linton角小于30°,局部剪力小,较稳定,血运破坏少,愈合率高。

2、内收型:股骨干急骤内收及外展肌(臀中、小肌)的牵拉下发生,多为颈中部骨折,也可发生在头下部或基底部,骨折端无嵌插,远端内收上移,Linton角大于50°,骨折处剪力大,极不稳定,血运破坏大,愈合率低。

●Garden分型法:

Ⅰ°:不全骨折

Ⅱ°:完全骨折但无移位

Ⅲ°:骨折部分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

Ⅳ°: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并外旋

●诊断要点:

①病史:患者有明显髋部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髋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不能站立行走,有部分患者可以站立行走或跛行;

③体征:腹股沟中点有明显压痛,患肢有纵轴叩击痛,伤肢出现外旋、短缩,髋、膝轻度屈曲畸形;

④辅助检查:髋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

●治疗方法:

1、无移位和嵌插:不需复位,卧床休息,患肢适当外展皮牵引或骨牵引,穿丁字鞋(外固定)

2、移位:闭合复位固定,切复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

●并发症:

1、骨折不愈合

2、股骨头缺血坏死

3、全身并发症:褥疮,肺炎,尿路感染,严重者引起死亡

二、股骨粗隆间骨折

●又叫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平均年龄70岁的老年人,愈合后易发生髋内翻。

●临床分型(3型)

1、顺转子间型(骨折远端上移、外旋)

2、反转子间型(骨折近端外展、外旋,远端向内、向上移位)

3、转子下型

以上三者均属不稳定型骨折,容易发生髋内翻。

●诊断要点:

1、病史:患者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症状:老年人跌倒后诉髋部疼痛,髋部任何方向的活动均可以引起疼痛加重,有时疼痛沿大腿内侧向膝部放射;局部可见肿胀和瘀斑。伤后髋部功能丧失,不能站立行走。

3、体征:患肢大粗隆有明显压痛,叩击足跟部常引起大粗隆处剧烈疼痛,患肢明显缩短、外旋畸形,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

4、辅助检查:髋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

●治疗

1、无移位:皮牵引或骨牵引,穿丁字鞋,患肢外展中立位(30°-40°),6-8周,定期X线复查,骨折愈合后才可负重。

2、有移位:胫骨结节骨牵引

三、股骨干骨折: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股骨干有一个轻度向前外的弧度。

●指股骨转子下至股骨髁上之间部位的骨折。多发于青壮年和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病机:

(1)直接暴力(挤压、重物打击):横断或粉碎骨折

不稳定骨折

(2)间接暴力(高处坠落、机器绞伤):斜行或螺旋骨折

(3)儿童:青枝骨折→稳定骨折

●股骨干骨折的移位机制:

①股骨干上1/3骨折:骨折近端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外旋诸肌的牵拉而屈曲、外展和外旋,而远端则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后、向内移位。

②股骨干中1/3骨折:两骨折端除有重叠外,移位无一定规律,多数骨折近端呈外展屈曲倾向,远端向内上方移位,故骨折断端多向外突起成角。

③股骨干下1/3骨折:因膝后方关节囊和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往往向后移位,严重者易导致腘动、静脉及坐骨神经的损伤。

●诊断要点:

①病史:患者有较严重的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功能丧失,早期可合并创伤性休克、脂肪栓塞、血管神经受压损伤。

③体征:患肢出现缩短,成角和旋转畸形,局部压痛,可扪及骨擦音、异常活动。

④辅助检查:股骨干正侧位X线检查。

●处理:股骨干骨折的急救处理很重要,现场严禁脱鞋、脱裤或做不必要的见检查,应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给予临时固定,急速送往医院。(有木板可在患肢内外侧各放一条,内侧达到会阴部,外侧超骨盆平面,用绷带固定。无木板,可将患肢和健肢用绷带或布带捆在一起)

●治疗:

(1)无移位:不需复位,夹板固定+持续牵引(骨牵引或皮牵引),8-10周。新生儿:竹帘固定2-3周。

(2)有移位: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持续牵引

●骨骼牵引:股骨髁上牵引、胫骨结节牵引

●手术适应症:

(1)手法或牵引不能达到整复要求

(2)严重开放性骨折早期,时间短,无感染

(3)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

(4)多发性损伤

方法:髓内钉、钢板内固定、交锁髓内钉

四、髌骨骨折

●多见于30-50岁成年人,儿童极少见。

●病因病机:

(1)直接暴力:

①多粉碎性骨折。

②髌骨两侧的股四头肌筋膜以及关节囊一般尚完整,对伸膝功能影响较少。

③有些患者髌股关节面有较严重的损伤。

(2)间接暴力(多见):

①骨折线多呈横行,骨折块分离移位,部分可在中央,也可在上、下极,往往以中、下1/3交界处多见。

②髌骨两侧的股四头肌筋膜以及关节囊破裂,两骨块分离移位,伸膝装置受到破坏,影响伸膝功能。

●诊断要点:外伤史、局部肿胀、疼痛、膝关节不能自主伸直,皮下瘀斑,骨擦音。

●治疗要求:

(1)恢复伸膝装置的功能。

(2)保持关节面的完整光滑,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鉴别:二分髌骨

二分髌骨为先天性髌骨畸形,髌骨分割线部多位于髌骨外上极,其骨间隙光滑,整齐,皮质完整,临床上无外伤史和局部无压痛。

五、胫、腓骨干骨折

●胫、腓骨干骨折多发生于中下1/3交界处。而胫骨下1/3又缺乏肌肉附着,故胫骨干中、下段发生骨折后,往往因局部血液供应不良而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病因病机:直接暴力(骨折线位于同一水平)、间接暴力(腓骨的骨折线较高)。

●诊断要点:外伤史,患肢肿胀,疼痛和功能丧失,胫骨上1/3处骨折时注意腘动脉损伤。

●小腿分前、外、后三个间隔区,可并发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X线要包括胫、腓骨全长

●治疗原则:恢复小腿的长度和负重功能。

●重点处理胫骨骨折。对骨折端的成角和旋转移位,应予以完全纠正,以防创伤性关节炎。成年使患肢缩短小于1cm,畸形弧度小于10°。不稳定性骨折可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配合跟骨牵引。

●手术适应症:不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及两处以上的多段骨折(钢板螺钉、髓内钉)

六、踝部骨折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胫骨下端内侧向下的骨突称为内踝,其后缘向下突者称为后踝,腓骨下端骨突构成外踝。

●踝关节处于跖屈位时,下胫腓韧带松弛,关节不稳定,容易发生扭伤。

●病因病机:内翻、外翻、外旋、纵向挤压、侧方挤压、跖屈、背伸。

●分度:一度(单踝骨折)、二度(双踝骨折、距骨轻度脱位)、三度(三踝骨折、距骨脱位)

●无移位骨折仅将将踝关节用石膏固定于90°中立位3-4周

●固定方法:三夹板固定法,使内翻骨折固定在外翻位,外翻骨折固定在内翻位,夹板必须塑形,不宜作旋转活动,将踝关节固定于90°位置4-6周。

●并发症: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融合术)、畸形

第四节、躯干骨折

一、肋骨骨折

●好发部位:第4-9肋较长并固定,较易发生骨折。

●病因病机:

(1)直接暴力:骨折端向内移位,可合并气胸、血胸。

(2)间接暴力

(3)肌肉收缩

●体征:胸廓挤压实验(+)

●并发症:疼痛、肺部感染、血气胸

二、脊柱骨折

●病因病机:

(1)屈曲型损伤(多见):活动范围较大的下颈椎和胸腰椎结合部(T11-L2)最多见。

(2)过伸型损伤

(3)垂直压缩型损伤:骨折块向四周“爆裂”移位

(4)侧屈型损伤

(5)屈曲旋转型损伤

(6)水平剪力型损伤

(7)撕脱型损伤

●三柱理论

分为前、中、后柱。

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的前2/3。

中柱——包括后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的后1/3。

后柱——包括椎弓、关节突关节、棘突、椎板、黄韧带、脊间韧带、脊上韧带。

脊柱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中柱的完整

●脊柱骨折急救处理要明确两点:①脊柱损伤的位置;②观察伤员是高位四肢瘫还是下肢瘫。

●脊柱骨折的固定方法: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腰部垫枕,使腰部过伸结合过伸位夹板支具等,能发挥复位和固定的双重作用。

●记住损伤的类型:(定义、特点)

(1)脊髓震荡:脊髓神经细胞遭受强烈的刺激而发生的超限抑制,脊髓功能暂处于生理停滞状态,随着外力的消失,神经功能得到恢复。无器质性改变

(2)脊髓不完全横断损伤:神经功能不同程度保留。

(3)脊髓完全性横断损伤:脊髓休克,损伤平面以下的深、浅感觉完全丧失。

(推荐下载)中医骨伤科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骨伤科总结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中医骨伤科总结)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中医骨伤科总结的全部内容。

总论 一、中医伤科发展简史 1、晋·葛洪《肘后卒救方》: 1)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3)首创以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病人的复苏术 2、《刘涓子鬼遗方》:论述痈疽、金疮方面内容较详细的第一部方书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1)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 2)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 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创伤骨科里程碑,代表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已形成 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分述骨折、脱位、内伤三大类证型 2)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 3)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臼,并分前后脱臼两类,采用手牵足蹬整复手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 4)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5)提出了伤损按早、中、晚三期治疗的方案 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6、《普济方》:是15世纪以前治伤方药的总汇 7、清·吴谦《医宗金鉴》:提出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二、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1、损伤的分类 (一)损伤的概念: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二)分类方法 1)按照损伤部位分类:外伤,内伤 2)按照损伤性质分类:急性损伤,慢性劳损 3)按照受伤时间分类 a.新伤:是指近期(2—3周以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b。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4)按照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类(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 a.闭合性损伤:是指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b。开放性损伤:是指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或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5)按照受伤程度分类:轻伤,重伤

中医骨伤科学

.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 正确包扎 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5、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7、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损伤部位外伤:皮、肉、筋、骨、脉损伤 内伤:气血、脏腑、经络 损伤性质急性损伤: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 慢性劳损:劳逸适度或体位不正确,导致外力长期累积于人体所致的病证 损伤时间新伤:是指2~3 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宿伤,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受损部位破损情况闭合性损伤: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开放性损伤:受到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皮肤黏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受伤程度轻伤、重伤 职业特点生活性、工业性、农业性、交通性、运动性 理化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 损伤的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 2. 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 由之不和。”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第三章诊断 一.损伤的症状体征 1. 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2.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二.骨病的症状体征 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

中医骨伤科总结

总论 一、中医伤科发展简史 1、晋·葛洪《肘后卒救方》: 1)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3)首创以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病人的复苏术 2、《刘涓子鬼遗方》:论述痈疽、金疮方面内容较详细的第一部方书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1)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 2)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 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创伤骨科里程碑,代表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已形成 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分述骨折、脱位、内伤三大类证型 2)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 3)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臼,并分前后脱臼两类,采用手牵足蹬整复手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 4)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5)提出了伤损按早、中、晚三期治疗的方案 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6、《普济方》:是15世纪以前治伤方药的总汇 7、清·吴谦《医宗金鉴》:提出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二、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1、损伤的分类 (一)损伤的概念: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二)分类方法 1)按照损伤部位分类:外伤,内伤 2)按照损伤性质分类:急性损伤,慢性劳损 3)按照受伤时间分类 a.新伤:是指近期(2—3周以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b.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 伤部位复发者 4)按照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类(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 a.闭合性损伤:是指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b.开放性损伤:是指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或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深部组织 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指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指骨骨折 1 目的和范围 1.1本《指南》的目的旨在为成人闭合性指骨骨折患者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与规范,提高指骨骨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1.2本《指南》提出指骨骨折的诊断、辨证、分类、治疗和功能锻炼。 1.3本《指南》限用于16岁以上成人单纯外伤性闭合性指骨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儿童骨折、骨骺损伤、病理性骨折及合并脱位或神经、血管、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的指骨骨折不在本指南适用范围。 1.4本《指南》适用于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为其在进行成人闭合性指骨骨折的中医诊疗过程中,提供循证证据参考。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术语:指骨骨折、fracture of phalanges、phalangeal fracture、fracture of finger bones 2.2定义:人体手部指骨在损伤及外力作用下,骨骼的连续性或完整性受到破坏。 3 诊断[1] 3.1病史 手指外伤史。 3.2症状体征 指骨骨折处疼痛,并见局部肿胀、功能障碍,可触及压痛,伤指纵轴挤压痛阳性,或可见畸形、骨擦感及异常活动。 3.3影像检查 X线摄片检查多可明确骨折部位和类型,对于部分无移位骨折或应力性骨折,可结合CT 或MRI进一步协助诊断。 3.4分类[1][2][3] 根据受伤时间可分为新鲜指骨骨折与陈旧性指骨骨折。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则分为近节指骨骨折、中节指骨骨折与远节指骨骨折。根据骨折是否累及关节面分为关节内骨折与关节外骨折。 3.4.1 根据受伤时间分类 3.4.1.1新鲜指骨骨折:受伤时间在3周以内者; 3.4.1.2陈旧性指骨骨折:受伤时间超过3周者。 3.4.2 根据骨折受累部位分类 3.4.2.1 近节指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造成,因骨间肌与蚓状肌的收缩,多向掌侧成角; 3.4.2.2 中节指骨骨折;亦多由直接暴力造成,如骨折位于指浅屈肌止点以远,易造成掌侧成角,反之,则多见背侧成角。 3.4.2.3 远节指骨骨折:多见挤压伤造成,或肌腱止点撕脱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再细分为甲粗隆骨折、干部骨折、基底骨折。 3.4.3 根据骨折是否累及关节分类 3.4.3.1关节外骨折:骨折端可位于指骨颈、指骨干及指骨基底部。近、中节指骨颈骨折多向掌侧成角;指骨干骨折根据骨折线走行分为为横形、斜形、螺旋形以及粉碎形骨折。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重点超准总结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总论: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还最早记载了使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2、蘭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书中记载:“凡腰骨损断,先用门扉一 片,放斜一头,令患人覆眠,以手悍止,下用三人拽伸,医以手按损处三时久。: 5、元·危宜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关节活动度测量 中立位0°法:每个关节由中立位到关节运动所达到的最大角度称之为关节活动度。 邻肢夹角法:以两端肢体的夹角计算关节最大活动度。 第四章、治疗方法 骨折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 内治法 1)初期:攻下法或消法:攻下逐瘀,行气活血,清热凉血 2)中期:和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舒筋活络 3)后期:补法:补气养血、补益肝肾、补养脾胃 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夹板固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①四肢闭合性骨折,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禁忌症: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④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2.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 3.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 4.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 5.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再发生移位,特别是在2周内要经常检查 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7.夹板固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即可解除夹板固定。 骨牵引:股骨髁上和胫骨结节看一看 第五章、创伤急救(急救技术、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现场急救五大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定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间室综合征等,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急剧增高,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性坏死,最后产生一系列的症状、体征,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多见胫腓骨骨折、桡尺骨干双骨折、肱骨髁上骨折。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伤者有肢体骨折、脱位或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史。 5P征:疼痛、苍白、无脉、瘫痪、感觉异常。加上肿胀、骨筋膜间隔区组织压增高 8、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早诊早治,减压彻底,减少伤残率,避免并发症。 骨折的病因病机: 外在因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积累应力 内在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骨骼本身的病变。 骨折的分类: 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接:闭合、开放、潜在开放性 骨折线形态:(横断、斜形、螺旋形、粉碎、青枝、嵌插、裂缝、压缩)骨折、骨骺分离 骨折合并伤:骨折的同时合并有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者称之。 最常见的是脑、脊髓和肺部,其次为周围神经、泌尿系统、血管和腹腔内脏。 骨折并发症: 早期: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多脏器衰竭等。 晚期: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和关节僵硬等。治疗:复位、固定、药物治疗(瘀祛,新生,骨合)、功能锻炼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科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古属"折疡"、"金镞"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等。中医骨伤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骨伤疾患 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是祖国医 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骨伤科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 老最富有创造性的民族之一。早在170万年前,"元谋猿人"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和发展着。7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能制造粗糙的石器和原始骨器工具,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里发现很厚的灰烬与用火烧过的兽骨,证明"北京猿人"已学会用火。20万年前"河套人"时期,石器有了很大进步,并已发明了人工取火。在烘火取暖和烤炙食物的基础上,人们发现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产生了原始的热熨疗法。 原始人在对付大自然灾害及抗击猛兽侵袭时,经常造成创伤,人们在伤 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些简易的理伤按摩 手法;对伤口则用树叶、草茎及矿石粉等裹敷,逐渐发现具有止血、止痛、消肿、排脓、生肌、敛疮作用的外用药物,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人们常患筋骨痹痿之疾,《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 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 宣导之。"这反映古代人已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便逐渐产生导引法。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古代人已经能够制作一些较精细的工具,如砭刀、骨针、石镰等。《山海经·东山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后世郭璞注解时认为,箴石"可以为砭针治痈肿者"。在旧石器晚期(约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骨针、骨锥和其他骨制尖状器具。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已有石镰。这种石镰,外形似近代的镰刀,可以砭刺、切割。《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这说明新石器时代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已产生,并出现了外伤科名医--俞跗,由于当时创伤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外伤科医疗技术比其它科发达,并更早推广应用。 中医骨伤科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中医骨伤科开始萌芽,出现了"疡医"。 考古工作者在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很多陶制的酒器,《战国策》曰:"帝女令仪狭作酒,进之于禹",可见夏代已有了人工酿酒,酒是最早兴奋剂、麻醉剂和消毒剂,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消毒,这对治疗创伤疾病很有意义。商代冶炼技术有很大发展,金属器具广泛地用于生产劳动和战争中,如刀、针、斧、锯、矢和镞等。医疗工具出有了改进和提高,据《韩非子》记载,古人"以刀刺骨",说明"刀"已经作为骨伤科手术工具了。甲骨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疾病有几十种,其中骨伤科的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疾骨等。考古发现藁

广中医针灸专业骨伤科重点

绪论 一、发展史(代表著作及成就)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 2.蘭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元·危宜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4.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近代·方先之、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 患配合。 二、病因: (一)外因 1.外力伤害 ①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外力接触的部位。 ②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远离外力接触的部位。如传达暴力、扭转暴力等。 ③肌肉强烈收缩 ④持续劳损 2.邪毒感染 3.六淫侵袭 (二)内因 年龄、体质、解剖结构、职业 三、诊断 (一)肢体测量 上肢:肩峰——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 (前臂还可测量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下肢: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内踝下缘 (下肢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测量脐——内踝下缘,小腿还可测量腓骨头——外踝下缘) (二)特殊检查法 1.颈部 ①分离试验 操作:术者一手托住患者頦下部,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后逐渐向上牵引头部。 阳性:患者感到颈部和上肢疼痛减轻。 意义:颈神经根受压。 ②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操作:患者坐位,头微屈。 检查者立于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 阳性:因臂丛神经受牵拉而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为阳性。 意义: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2.肩部 撘肩试验(杜加征) 操作:患者端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 阳性:能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 或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 意义:提示肩关节脱位。

最新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讲解)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总论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5、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1、新伤:是指2~3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2、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第三章、诊断 1、望诊:选择题 2、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中立位0 °法:每个关节由中立位(即0°到关节运动所达到的最大角度称之为关节活动度。 2)邻肢夹角法:以两段肢体的夹角计算关节最大活动度。 重点: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Eaten 'test)(做法、临床意义) 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此时 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4、直腿抬高试验(Laseque ' sign ) 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抬高70°?90。而无任何不适;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觉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麻木者为阳性。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另: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即加强试验) 5、骨盆挤压试验(Pelvic compression test )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分别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骨盆;或患者侧卧,检查者挤压其上方的髂 嵴。如果该处出现疼痛,即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提示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6、搭肩试验(Dugas sign ) 患者端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能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 或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即为搭肩试验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 7、疼痛弧试验(Painful arc test ) 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其上肢,当肩外展到60 °120。范围时,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这一特定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由冈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撞击所致,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 8、回旋挤压试验(McMurray test)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 重点9、抽屉试验 (Drawer test ) 又称前后运动试验,推拉试验,患者坐位或卧位,双膝屈曲90。,检者一手固定踝部,另一手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明显拉向前方约1cm,即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若能明显向后推1cm即后抽屉试验 阳性,则为后交叉韧带损伤,若前后均能推拉1cm,即前后抽屉试验阳性,说明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第四章、治疗方法 1、内治法分期: 1)初期:伤后1~2周内,多用下法”和消法”,治血和理气兼顾。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活血法; 2)中期:伤后3?6周,多用和法”和缓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常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 活络法; 3)后期:伤后7周以上,多用补法”和温法”调理脏腑,补益气血。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

中医骨伤科重点总结

手法运用原则: 早早期合理而及时施行手法,患者痛苦小,痊愈快,功能恢复好 稳施行手法要有力而稳妥,同时注意体位适当 准对局部解剖、伤病性质、移位方向确切掌握,动作要准确,用力适中,避免不必要动作巧手法要轻柔,以省力有效为度。切忌粗鲁,以免增加新的损伤。 手法的作用: 整复移位、消肿止痛、活络舒筋、保健强身 功能锻炼的作用: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濡养患肢关节筋络,促进骨折迅速愈合,防治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扶正祛邪 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 骨折合并伤和并发症: 合并伤:1.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 并发症:1.早期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ARDS,MODS 2.晚期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关节僵硬 骨折愈合: 1.血肿机化期 3周内 2.原始骨痂形成期 4-8周 3.股价改建塑性期 8周后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在解除外固定后,上肢能平举1kg重物达1min,下肢能徒步行走3min,并不小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为临床愈合日期 骨性愈合: 1.具备临床标准的条件 2.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年龄 2.健康情况 3.骨折断面的接触 4.断端的血运 5.损伤的程度 6.感染 7.治疗方法的影响 骨折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锁骨骨折整复及“8”字绷带固定法 整复方法: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腹伸肩。 固定方法:两腋下各置棉垫,用绷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经对侧腋下,绕过患侧肩前上方,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包绕8~12层,包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

-中医伤科学 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 “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 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 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 (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 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4<6>.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 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9>.损伤的分类: 1. )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 2. )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 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分: 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 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 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 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 ,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 )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 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 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 人体内部变化 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 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 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8<20>.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9<21>.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 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10<21>.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11<22>.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 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 12<23>.伤科局部望诊包括: 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 13<29>.测量肢体长度时,应将肢体置于 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做好记号,然后用 带尺测量两点间 的距离。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 )上肢长度:肩峰一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 )上臂长度:肩峰一肱骨外上髁 3. )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一桡骨茎突 或 尺骨鹰嘴一尺骨茎突 4. )下肢长度:髂前上棘一内踝下缘 或脐一内踝下缘(适于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 5. )大腿长度:髂前上棘一膝关节内缘 6. )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一内踝下缘 或腓骨头一外踝下缘 14<30>.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取 相应的同一水平 测量,测量肿胀时取 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 肌腹部。 15<30>.中立位0 °法测量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为:见表 16<35>.各部位特殊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见表 2。 17<134>.伤科疾病/骨折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贯彻 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 )的治疗原则。 18<48>.伤科的药物治法分为 内治法和外治法。 19<48> .伤科内治法的初期治法有: 下法(攻下逐瘀)、消法(行气消瘀)、清法(清热凉血)、开法(开窍活血) 1。

中医骨伤重点

中医骨伤科学 第一章 内经—肝主筋,肾主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脉及气伤痛,形伤肿等基础理论,指导伤科临床经验。伤科诊疗成就 1.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世界上第一本记载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 2.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第一部伤科专著,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 3.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治疗脊柱骨折 4. 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强调突出八纲、脏腑、气血辨证论治,用药主张以补气血、补肝肾为主,行气活血次之。 5. 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八法︰摸、接、端、提、推、 拿、按、摩 第二章 按损伤的性质和特点分为七种︰ 1)部位(外伤/内伤) 2)发生过程中外力作用的性质(急/慢) 3)受伤的时间(新/陈) 4)受伤部位的皮肤或黏膜完整性与否(闭合性/开放性) 5)受伤的程度(轻/重) 6)致伤因素的职业特点(生活性、工业性、农业性、交通性、运动性) 7)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损伤的病因 外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 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病理因素、先天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 损伤的病机:损伤与皮肉筋骨的关系: 久行伤筋,久立伤骨。 损伤与气血的关系:伤气(气滞、气虚、气闭、气脱),伤血(血瘀、血虚、血脱、血热) 第三章 损伤的*局部的体征: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骨病症状体征︰一般症状——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 四诊: 望︰局部(畸形;肿胀、瘀斑;创口;肢体功能) 闻︰骨擦音、骨传导音、入臼声、筋弹响声(关节摩擦音、肌腱弹响声与捻发音、关节弹响声)、啼哭声、创伤皮下气肿的捻发音(因厌氧菌感染)、闻气味 骨关节检查法**肢体长度测量法 (掌握) 上肢长度︰肩峰—桡茎突(or中指尖) 上臂长度︰肩峰—肱骨外上踝 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or 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下肢长度︰髂前上棘—内髁下缘 or 肚脐—内髁下缘(骨盆骨折/髋病变) 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 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内踝 or 腓骨头-外踝下缘 周径测量方法 (掌握) 两肢骨取相应同一水平;肿胀:取最肿处;肌萎:取肌腹部 大腿:髌上10-15cm;小腿:最粗处. 可以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肌肉萎缩.

最新中医骨伤科学试卷及答案

中医骨伤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施行剖腹术、刮骨术的汉代医家是:【】A.葛洪B.巢元方 C.危亦林D.华佗 2.新伤临床上一般指发病后立即就诊者或几周以内的损伤:【】A.1周之内B.1~2周 C.2~3周D.3周以上 3.大腿周径测量部位常在髌上:【】A.5厘米处B.5~10厘米处 C.10厘米处D.10~15厘米处 4.下列类型的骨折中最不稳定的骨折是:【】A.嵌入性骨折B.斜形骨折 C.青枝骨折D.横形骨折 5.疲劳骨折最好发于:【】A.肱骨B.尺骨和桡骨 C.第二跖骨D.股骨 6.肱骨干骨折手法整复时,若牵引力过大,容易出现:【】A.肌肉痉挛B.血管痉挛 C.骨断端分离移位D.以上都不是 7.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易并发:【】A.肘外翻B.肘内翻 C.屈肘障碍D.伸肘障碍 8.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断端移位方向是:【】A.远端向前B.近端向后 C.远端向后D.近端向桡侧移位 9.桡神经损伤可出现的症状是:【】A.垂腕B.爪形手 C.小指感觉障碍D.第4、5指屈曲不全 10.股骨颈囊内骨折的后期并发症是:【】A.髋内翻畸形B.髋关节炎 C.股骨头缺血性坏死D.髋关节半脱位 11.60岁以下内收型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应首先选用:【】A.手法复位B.骨牵引 C.内固定疗法D.人工关节置换术 12.股骨髁间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力求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目的是防止:【】A.缺血性骨坏死B.创伤性关节炎 C.迟发畸形D.骨化性肌炎 13.除哪项外都是脱位的特有体征:【】A.关节畸形B.关节盂空虚 C.弹性固定D.肿胀 14.下列不符合肩关节脱位表现的是:【】A.肩部疼痛、肿胀B.“方肩”畸形 C.搭肩试验阳性D.“靴样”畸形 15.肱骨外上髁炎又称:【】A.网球肘B.台球肘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

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 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4<6>.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9>.损伤的分类..... : 1.) 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2.) 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 分: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 分: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 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8<20>.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 、功能障碍。 9<21>.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10<21>.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11<22>.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 12<23>.伤科局部望诊...... 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 13<29>.测量肢体长.....度.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做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长度:肩峰—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 长度:肩峰—肱骨外上髁 3.)前臂.. 长度: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 或 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髂前上棘—内踝下缘 或 脐—内踝下缘(适于..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 5.)大腿.. 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 6.)小腿.. 长度:膝关节内缘—内踝下缘 或 腓骨头—外踝下缘 14<30>.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15<30>.中立位...0.°法.测量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为:见表1。 16<35>.各部位特殊检查.... 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见表2。 17<134>.伤科疾病/骨折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的治疗原则....。 18<48>.伤科的药物治法.... 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19<48>.伤科内治法的初期...... 治法有:下法(攻下逐瘀)、消法(行气消瘀)、清法(清热凉血)、开法(开窍活血)。 <表1—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中立位0°法)>

骨伤科重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2010.5

骨伤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骨伤科作为中医特色专科,参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标准结合我科的具体情况规划如下: 一、继承和发扬中医骨伤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骨折脱位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中药薰洗,整体观念,动静结合,中医导引。 二、组建人才梯队,以高级职称为学科带头人,中级职称为学科继承人二名,组建的技术团队。 三、注重人才培养,科内人员定期到“三甲医院”培训或进修,参加学术交流会。 四、发展骨伤科研究室,加强业务学习。研究室配备人体系统解剖图谱、人体骨骼产物模型,专科书等千余本,手术器械操作、手术技术操作DVD科教带等。 五、选择中医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的优势病种,加以完善,提高、突出本科特色,制定常用处方。 六、加强科内硬件建设,借助科技发展成果,不断发展中医骨伤。 七、定期总结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在建设中不断改进。 八、创造两个效益,在重点专科建设中把科室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骨伤科重点专科建设工作计划(2017-2018年) 参照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的标准,和我科重点专科建设规划,制订骨伤科2017年至2018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总结我科近10年来治疗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经验,筛选中医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病种3-5种,常用处方5个做为科室模板。 二、以中医骨伤三期辨证为指导,中药汤剂使用率达95%以上。 三、发挥中医药骨伤特色,加强骨折脱位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技能培训,在临床中注重中医骨伤的整体观念,动静结合、中药薰洗、中医导引的应用。 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争取以高级职称为学科带头人,中级职称为学科继承人二名,组建的技术团队。 五、加强业务学习,选送1-2人到“三甲”医院进修,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六、加强骨伤科硬件建设,改善住院环境,更换一批骨科器材。 七、开展人性化服务,借助现代麻醉技术,减少手法复位痛苦。 八、加强骨伤科优势宣传,对口援助巫溪附近镇医院、乡卫生机构等。

中医院重点专科骨伤科年度汇报材料

中医院重点专科骨伤科年度汇报材料 骨伤科中医特色 ●四肢骨折的手法整复 ●小夹板固定 ●经皮穿钉内固定治疗长骨干骨折 ●中药内服活血化瘀续筋接骨 ●中药外敷舒筋活血通络 ●中药外洗熏蒸 ●热疗磁疗 ●骨折治疗仪促进骨痂生长 骨科科室介绍 骨一科:床位60张,以四肢创伤骨折为主,手法整复四肢骨折夹板外固定为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为其优势:如经皮绞锁钉内固定四肢骨折等。 骨二科以颅脑、脊柱为主,主治颅脑损伤及颈、胸、腰椎的创伤、退变、骨病等。2006年骨二科引进3项新技术,如骨折治疗仪、红外线、电磁促进骨折生长,2007年引进的新技术,如臭氧机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等,2008年引进的新技术如:骨折疏松治疗仪等,2009年引进的新技术如:经皮骨水泥椎弓根固定术、双球管电透机等,2010年引进的新技术如:手术导航系统。 骨三科以手足显微外科为主,主治各种断肢再植,血管、神经的修复,带蒂及游离皮瓣移植等。治疗开放性骨折是其特色。 骨四科以关节、骨病为主,主治髋、膝关节脱位,骨折、骨病及骨盆骨折等。近年来引进的新技术——关节镜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获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科室人才培养 骨伤科共有医护人员90余人,设有7个门诊室,一个门诊治疗中心。近20年来派到上级医院进修共32人次,如301医院、北京武警总院、上海龙华医院、洛阳正骨医院、文登整骨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医附院、无锡手外科医院、89医院、401医院、蚌医附院、阜阳市人民医院等。 科室科研项目 1.锤击法治疗跟骨骨刺。张连友等。1998年阜阳市科技进步3等奖。 2.指骨钻孔指套外敷治疗手指末节离断伤。程启华等。2002年阜阳市科技进步3等奖。 3.腰椎峡部骨折应力滑移率的应用。(与山东文登正骨医院合作项目)姚先杰等2009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通过专家鉴定正在申报评奖。 4.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胶原酶注射治疗嵌夹型颈椎病。于其华等。2010年安徽省科技厅。已经通过专家鉴定正在申报评奖。 5.温经养荣汤在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应用的临床观察,于其华等.安徽省卫生厅立项。正在研究当中。 6.通络活血汤在组织瓣术后应用观察。程启华等。安徽省卫生厅,正在研究当中。 7.介入配合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李俊宇等。阜阳市卫生局。正在研究当中。

中医骨伤科

中医骨伤科 1、记载用“骨擦音”作为检查骨折方法的医籍是那本书?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书是那本? 3、首次记载采用竹帘、杉篱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方法见于那本书? 4、世界是最早记载颞颌关节脱位整复方法的医籍是 5、最早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的医家是 6、“损伤一证专从血论”的提出者是 7、记载鉴别髋关节前、后脱位诊断方法的医籍是 8、骨折病名出自那本书? 9、最早进行死骨剔除术及剖腹术的医家是谁? 10、提出“椅背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的医著是 11.创立五禽戏并指出体育疗法重要性的医家是 12.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成书于那个年代,作者是谁? 13、《正体类要.序》中论述的伤科疾病局部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4、清·吴谦《医学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归纳的正骨八法内容是什么? 15、何谓中医伤科学? 16、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原则是什么? 17、伤科问诊中问疼痛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8、伤科外用药的类型有哪些? 19、药膏与膏药的区别? 20、药膏的种类有哪些? 21、简述骨伤内治法的分期及种类? 22、攻下逐瘀法的代表方有哪些? 23、试述折顶手法的操作要点? 24、良好的外固定方法应具备哪些标准? 25、试述小夹板固定的原理? 26、小夹板固定的适应症。 27、小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8、常用骨牵引有哪些?颅骨牵引、尺骨鹰嘴牵引、股骨髁上牵引、胫骨结节牵

引、跟骨牵引、肋骨牵引。 29、骨折的移位方式有哪些? 30、骨折的病因有哪些? 31、骨折特殊体征有哪些? 32、骨折的并发症有哪些? 33、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是什么? 34、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是什么? 35、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有哪些? 36、功能复位的标准是什么? 37、骨折的愈合分期? 38、什么是骨折迟缓愈合? 39、什么是骨折不愈合? 40、简述肱骨外科颈骨折外展型与内收型骨折断端移位方向? 41、简述不同部位肱骨干骨折的移位特点? 42、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后脱位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43、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44、试述致伤外力的性质与桡、尺骨干双骨折的骨折部位、形态的关系。 45、试述伸直型、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的移位特点。 46、试述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手法整复方法。 47、清创术实施的最佳时间? 48、创伤性休克的救治原则是什么? 49、简述挤压综合征早期切开减张的适应症? 50、桡尺骨干双骨折时如何应用分骨手法? 51、腕舟骨骨折后为何容易出现缺血性坏死? 52、简述股骨颈骨折的诊查要点。 53、简述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查要点。 54、何谓股骨颈干角和股骨前倾角?其临床意义如何? 55、简述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异同。 56、为什么距骨骨折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整理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中医骨伤科学就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得学科。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得手法整复方法,首次使用竹片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就是世界上应用水银于外伤科得最早记载 3、《吕氏春秋·季春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为后世骨伤科动静结合理论奠定 了基础 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得分层缝合,正 确包扎 5、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骨伤科专著,提出了正确复位、夹 板固定、内外用药与功能锻练得治疗大法。 6、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7、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8、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得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就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得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得破坏,及其 1、损伤得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 2、损伤病机: 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与。”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第三章诊断 一.损伤得症状体征 1、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2、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得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二.骨病得症状体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