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三十年历程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三十年历程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三十年历程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三十年历程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三十年历程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副理事长-陆廷杰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30周年讲话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于1979年3月29日在北京成立,目前拥有个人会员42000余名,高级会员2000名,团体会员2100个。

下属专业分会41个,联系指导地方学会29个,(见附表)。另有特设委员会10个:专家工作委员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期刊工作委员会、仪器仪表用户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自控工程设计委员会、节能检测与调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产品信息工作委员会。

自1980年以来,先后与美国仪表学会(ISA)、英国测量与控制学会(M&C)、日本测量与控制学会(SICE)、新加坡仪表学会(ICS)正式建立双边友好关系。同时与法国科学技术总代表处测量委员会、国际自控联盟(IFAC)和国际计量测试委员会(IMEKO)的有关专业委员会,委派委员建立了联系。另外,参与筹备和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仪器仪表和控制学会联合会组织(APFICS)和国际仪器仪表展览联盟(worldFIMA),并与香港工程师学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与台北、高雄市仪器商业公会建立了联系。

学会成立30年以来,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如会员服务、学术交流会议、国际交流、继续教育与培训、科技咨询、科研成果鉴定、项目评估、科技奖励、科技展览、产品鉴定、市场调研、科学普及、期刊出版、科技人员资格认证等等。这些活动总会和各分会平均每年合计约三百项,三十年共计约九千项活动,每项活动多则六、七百人,少则二、三十人,所以共计约有四十多万人次参与学会的各项活动,若加上总会和各分会历年来举办的几十次展览会的参观人数,则三十年来,应有超过一百万人次参加学会的各类活动。如再算上总会和分会主编的十几种刊物和报纸以及几十种丛书、专著、论文集的读者,那所覆盖的科技人群就更为广泛了。

以上说明,在社会活动的体系中,学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织,学会的组织健全和耀眼的活动,亦反映一个学会的生命力和对仪器仪表科技人员和事业的贡献。由于编写了学会三十年大事记和纪念册,下面,我对仪器仪表学会三十年的历程,不按传统的套路去总结,而是对三十年来学会的一些突出的特点进行回顾。

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应运而生。

有一首著名歌曲《春天的故事》开头就是“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我会正是在这个天翻地覆改革开放的躁动的春天里诞生的。

回顾历史,一九六一年建立了中国计量技术与仪器制造学会筹

备委员会,在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的领导下,筹备委员会作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筹委会工作完全停顿下来,一九七八年七月在原筹委会副主任孙友余(时任一机部副部长)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筹备组,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于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九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一次学术会议,当时近300个单位向学会筹备组介绍了600多位仪器仪表战线上的著名人士和科技骨干,并推荐了理事会的候选人员,各有关单位共报送了580余篇论文参加学术交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济慈、中国科协副主席刘述周,一机部副部长孙友余、沈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赵东宛等出席了大会并表示祝贺。其中特别要提出的是:严老在讲话中说“中国有句成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就是仪器、机器”。代表挂靠单位一机部副部长孙友余说:“作为挂靠单位,我们对学会发展工作所需的条件给予大力支持,但一定要避免行政代替或干预学会的工作。”

学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我想举三个例子说明:

1、1981年4月国家编制委员会下达(81)号国编字28号“关

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编制问题的通知”文中规定“经研究,同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事业

编制30人”。因此,我学会即在财政部有了户头,至今仍有国家财政的一些拨款。更重要的是在以后频繁的机构改革和缩减编制中,我会因国家编委的文件而能保持稳定。当时的140多个学会中只有7个学会争得了编制的文件,也是编委领导的思想解放,才能做出此大胆决定,后来一看学会太多才刹车。

2、1981年4月由国家科委、外交部、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联合呈报国务院“关于1983年春在我国举办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和展览会的请示报告”。此活动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美国仪表学会、日本测量与控制学会共同举办。谷牧、姚依林、薄一波、方毅、姬鹏飞等副总理作了批示同意。当时在中国,是首次打破中国贸促会对国际展览的垄断。后于1983年9月、1986年3月、1988年4月分别就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和展览会(MICONEX)第二、三、四届上报国务院,共同举办单位增加了英国测量与控制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得到李鹏、张劲夫、姚依林、吴学谦、宋健、邹家华等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

MICONEX至今已在北京上海举办了19届,并于1994年10月成为中国第三个成员参加了国际展览联盟(UFI)。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中国总理李鹏、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竹下登和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为MICONEX题词祝贺。我们也总结出学(学术会议)、展(展览会)、技(技术交流)、贸(贸易洽谈)、转(成果转让)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3、1982年12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向中央建议成立“仪器仪表展览培训中心”,经方毅副总理批示请科学家研究提出可行的方案,于是由中国科协出面邀请沈鸿、汪德昭、王大珩、陶亨咸、杨家墀、李文彩、朱良漪、支秉彝、黄俊钦十名科学家座谈,一致认为其成立是必要的。再次上报国务院,经方毅副总理,国务委员兼计委主任宋平批示同意,于1984年由国家计委和一机部将其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后由国家投资一部分,学会自筹资金一部分,于1990年9月建成验收,后命名为仪器仪表大厦。学会秘书处于1991年5月迁入大厦,开展仪器仪表展览培训和仪表节能应用方面的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学会只有使用权,不拥有产权。仪器仪表大厦于2006年由产权单位出售给神华集团,仪器仪表学会秘书处按补偿搬迁至北京锦秋国际大厦办公。

以上三个例子,使学会有了编制,有了办公房子,有了经费来源的MICONEX活动,这都是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所带来的以前不能想象的结果,雄辩的证明学会是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应运而生,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国家领导人对仪器仪表学会活动的关怀与重视。

学会成立以来,包括邓小平、江泽民、李鹏、朱?基、温家宝在内的4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加过学会活动或对学会活动做过重要批示。特别要提出的是,建国以来三代领导人有邓小平、江泽民两代领导人对学会建议有过批示或题词。1979年4月5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向国家呈报“关于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几点建议”,4月28日邓小平同志作了“请方毅同志考虑”的批示,4月29日方毅副总理做了批示:“这是一项极重要工作,我完全支持,请秋里同志批示”。在做了调查研究后余秋里副总理于6月29日向国务院提出报告,主要内容是“为适应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建议成立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

1987年5月16日,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为我会《中国仪器仪表报》创刊两周年题词为“愿中国仪器仪表报传播新技术,介绍新产品,传授新知识,交流新信息,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2001年,我会协助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陈清泉院士起草信件,向江泽民主席首次提出在国内建立“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议,此建议由我会呈报时任中国科协主席、人大副委员

长周光召院士转呈江泽民主席,后江主席向工程院宋健院长交办。目前此项工作正由工程院、人事部、建设部具体实施中。我会于2005年成为中国科协工程师资格认证十个试点学会之一。我会建立了十个培训点,委托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编写了四十万字的两本培训教材。迄今已培训和评审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资格人员367人(高工145人)。另于2007年,我会与英国测量与控制学会M&C经多次协商,签订了工程师互认协议。目前中国已有7人获得英联邦工程师资格,其中6人为特别工程师(CE),他们在国际工程设计中的签字在世界上是有效的。

建国以来,六任总理除周总理外其余五位总理均参加或批示过学会活动。如:华国锋总理在 1979年7月5日对我会成立大会向国家建议,后经余秋里向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的报告上圈阅批示同意。

1982年1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向中国科协并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呈报“科学家建议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步伐”(其中形象地提出,飞机没有航空仪表是不能起飞的)。赵紫阳总理 1月26日批示“科学家的建议是正确的,请着人研究分析一下,能否提出几项加快仪器仪表工业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政策出来”。

李鹏总理除1986年3月,1987年3月对学会举办第三届MICONEX做了两次批示外,于1986年4月出席第二届MICONEX开幕式并为大会剪彩,1988年2月20日为MICONEX’88题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发展仪器仪表工业”。

朱镕基总理除1988年5月参加MICONEX`88活动外,于1996年3月16日对我会1995年1月组织的二十位院士“关于振兴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做了批示。

温家宝总理于1991年在中南海听取中国科协、我会和其他六个学会秘书长汇报工作,温家宝同志作了“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讲话,座谈会上我会提出“在当前改革形势下要求政府对学会活动的支持由经济支持向政策支持方面转变,如将科研成果鉴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工作由政府主持转交学会承办。”

2000年4月24日,7月21日,10月1日,温家宝总理对王大珩,杨嘉墀等11位院士关于“我国仪器仪表工业急需统一规划和归口管理的建议”先后做了三次批示,其中4月24日批示:“请岚清,邦国同志阅示。仪器仪表工业很重要,大珩,嘉墀等院士的建议可转计委、经贸委、科技部研究”。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国家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和仪器仪表工业的关怀和对科学家、院士建议的重视,也是对我会高质量开展各项活动的巨大激励和肯定。

三、为我国仪器仪表科技和工业的发展进行呼吁并取得的成效。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实际上包含测量、控制和仪器仪表三大部分,这个领域涉及到的科技范围很广,品种和系统又很庞杂,很难向有关方面讲明白、说清楚,由于它占国民经济总值比例较小,约占1%,所以建国以来很难得到工业领导部门的重视。

在学会的成立大会上,严济慈副委员长曾批评说:“从1971年到1975年,一机部对仪器仪表的投资只有0.8%,这是不够重视的。”

1982年1月,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春节座谈会。出席的科学家有汪德昭、钱伟长,李文采、王天眷等四十多人,会后向国家提出“科学家建议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步伐”建议。1987年11月,由政协科技组长裴丽生和我会理事长王大珩提议并主持召开“我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问题”座谈会,有关科学家40余人参加会议,共开了两天,会后向国务院提出建议。

1996年1月,由王大珩院士倡议,学会组织了卢嘉锡、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等20位院士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振兴中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

2000年4月,经金国藩院士提议,学会联络组织了王大珩、杨嘉墀、金国藩等十一位院士向国务院提出“我国仪器仪表工业急需统一规划和归口管理的建议”。

以上四次建议,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批示。特别是十一位院士的建议,受到高度重视,由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马凯主持要求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机械部,信息产业部五个单位研究提出扶植发展方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的领导亲自会见王大珩、杨嘉墀、金国藩院士,当面听取意见。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2000年9月26日向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的报告中提出:“一、由国家计委牵头,会同国家经贸委和科技部共同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尽快提出振兴我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必要的扶植政策,纳入“十五”规划分别实施……”等。

后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授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以王大珩为首的专家组对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浙江、深圳和重庆等七省市进行实地调研,并委托地方仪器仪表学会对四川、陕西、江苏和湖北四省开展了调研,历时3个月。在北京还举行了两次大行业调研座谈会,信息产业部、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机械局等19个主管仪器仪表产业的部委和集团公司参加。最后向国家提出“关于振兴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对策与建议”的报告。为了便于各位今后向有关部门和用户宣传,下面我简要介绍报告中对仪器仪表重要性的简单明了的说法,即:测量控制和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美国商务部提出报告,仪器仪表占工业生产总值的4%,而拉动工业生产总值66%),科学研究的先行官(中科院60%经费是用来购置仪器仪表),军事上的战斗力(如一个运载火箭上传感器就有三千个),社会活动的物质法官(如产品质量,犯罪鉴定等等)。最近,在有关史料披露中,我们又可提出“重大工程决策的佐证”的观点。1955年1月15日下午四点,李四光、钱三强、刘杰三位科学家带着一块铀矿石来到中南海菊香书屋会议室,里面坐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真、彭德怀、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十人,李四光讲了铀矿资源与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密切关系,如何让中央领导相信这块矿石的作用,科学家将带去的核仪器盖革计数器打开,各位领导就听到放射线通过探测仪器发出的“嘎嘎”响声,大家感到十分新奇和高兴,会议气氛热烈,一直开到晚上七点,对于原子能事业和原子弹,毛主席说:“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重点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中国制造原子弹就在这个时刻拍了板。

又如三峡工程选址三斗坪,除各种论证、实验数据外,亦包括地质仪器对地质情况的探测和确定,以及海洋水文气象仪器取得的气象、水文数据验证才能拍板。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应用于农轻重、教科文、海陆空、吃穿用无所不在。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在钢铁、电力中占投资10%到15%以下)。以上的阐述已出现在许多国家领导部门的文件和各种规划计划中。各地方学会和一些专业分会亦在对应地区和专业提出多次的建议。由于科学家们近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测量控制和仪器仪表得到国家和地方部门的大力扶植,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高速增长。2007年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96.26倍,达三千多亿元。特别是近十年来发展更为迅猛,年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增长率都在25%左右(因金融风暴的影响,2008年增幅出现下降)。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就有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三个。经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国家工业控制机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这些中心的建立,对于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将产生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中,将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作为16项重点发展产品之一。重庆、上海、北京、杭州、温州、苏州、天津、深圳、东莞等地相继将测量控制和仪器仪表作为重要发展的产业之一。

前几年,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向国家发改委共推荐包括吴忠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智能调节阀产业化”在内的九个国债支持项目,项目总投资7亿元,全部立项,资金到位,

有些项目已经验收。另外,一批仪器仪表的项目亦在此时期获得国家重要奖项。如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06年谭久斌的圆度测量,2007年房建成的悬浮陀螺,2008年张广军的星光测试仪。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2006年李天初的铯原子喷泉钟。2007年张钟华院士的量子化霍尔电阻等。

学会不是政府机构,她不能制定政策、计划、规划、拨款等等,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会为引起有关领导部门重视此行业,争取政策倾斜,为争得立项和经费进行呼吁,提出建议、咨询等。这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义务和作用。学会要在这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四、学会的活动丰富多彩,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是活动的中坚力量。

1、学会各级理事是学会各项活动的中坚力量。

总会历届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如汪德昭院士、王大珩院士、杨嘉墀院士、金国藩院士、庄松林院士、张钟华院士等等长期以来,十分热心于学会的活动。王大珩院士和杨嘉墀院士是“八六三”计划四位倡议人之二,又是两弹一星的功臣,科研、学术、社会活动十分繁忙,但仪器仪表学会的重要活动几乎从来不缺席。现任理事长庄松林院士除领导学会工作和活动外,对总会的秘书处建设也十分关心,曾对总会秘书处中层以上干部逐个面谈交换意见。又如总会常务理事天津大学范世福教授近几年每次在北京召开常务理事会、工程师资格认证评审会、参加编写“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和工程师培训教材编写等等会议,一般是九点在北京召开,范教授六时起床从天津赶到北京参加会议,对承担的任务极为负责认真,令人感动。像这样的事例在总会和各分会的理事中不胜枚举。所以许多参加我会活动的人都说,仪器仪表学会的人气很旺。学会对老科学家十分尊重和关怀,我会先后与有关单位一起给汪德昭院士九十华诞、王大珩院士从事科学活动五十五周年、九十华诞、杨嘉墀院士八十华诞、金国藩院士八十华诞分别举行了盛大的庆贺活动,同时也宣示了他们学术研究成就、高尚品德和风范。

2、学会的最高学术刊物《仪器仪表学报》于1980年2月创刊。五任主编分别是:钱临照学部委员、王良楣教授、王润教授、金国藩院士、张钟华院士,他们辛勤耕耘,每期学报的终审都仔细审阅严格把关,保证学报质量。学报先后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和月刊,使排队等待刊登的论文由两年缩短到不超过半年。1987年与美国仪表学会合作从过去五年出版的学报中精选了21篇论文译成英文版,题为“Instrumentation in China ”(国际科技期刊编号ISBN:1-SS617-027)向世界发行。1985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对世界六大重要检索系统如美国的SCI、EI、CA,英国的SA,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通报》,苏联的《文摘杂志》中的四个以上经常收录论文的我国十五家期刊在人民日报上公布,“仪器仪表学报”排名第十一位。在主编张钟华院士的主持关心下,美国EI大中华区总裁2008年经考核已确认“仪器仪表学报”作为核心收录。SCI2007年考察一次,因“仪器仪表学报”是属工科,SCI 偏于自然学科类,提出我会学报影响因子还不够,尚需进一步考察。

我会期刊工作委员会有会员40多家,其中许多为总会主办或各分会主办的期刊和精选的一些网站,他们办得都很好,在业内占有牢固的一席,如“自动化仪表”、“世界仪表与自动化”、“中国仪器仪表”、“电测与仪表”、“传感器与微系统”、“现代科学仪器”、“中华工控网”……等等。

3.学术活动永远是学会的主题,学术会议选题紧贴国民经济。

仪器仪表学会以创新精神、及时举办一些重大相关问题的学术会议,在全国造成重大的影响,如:

1)1984年6月在武汉,我会与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联合主办,由我会承办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传感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六百余名代表参加,宣读论文五百余篇,同时有三百余厂家参加展览会。会后在全国掀起了“传感器热”。

2)1981年6月和1984年6月以及1994年8月,我会与国家计委节能局、国家仪器仪

表总局举办第一、二、三届“全国仪器仪表、自控系统节能应用技术会议”到会代表300余人,对我国开展节能环保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3)1987年9月和1995年6月我会为贯彻我国“食品卫生法”举办首届和二届“国际食品、医药测试分析仪器技术研讨会和展览会”,以介绍和推广食品、医药检验、测试的设备和手段。迄今,这项工作亦是十分有意义的。

4)1989年5月,为配合我国“环境保护法”实施,我会举办了“全国环境保护仪器技术与应用学术交流会”等活动得到时任国务委员宋健的批示:“仪器学会这一活动很好,对发展环保产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建议环保局给予支持和帮助”。

5)1994年我会与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清华大学联合举办“首届全国微纳米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我国著名科学家丁衡高、韦钰、白春礼等均发表了论文,论文集刊登在“仪器仪表学报”的增刊专集上。这是一次水平高、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会议。自此,掀起了全国微纳米研究的热潮。“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曾预言“谁更早掌握纳米技术,谁就将占据下一世纪技术的制高点”。

三十年来,总会和各分会共举办了数千次学术会议,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会都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下面我列举一些具有较大影响,一定规模,连续举办的精品学术会议:1)总会的学术年会和分会场

年会的主题都经过精心选题,如:“以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为前

沿的21世纪产业革命”;“仪器仪表与测控系统是工业现代化的灵魂”、“仪器仪表与测控系统是实现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保证”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年会的大会学术报告,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如:200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邀请中国科协副主席,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作“探月工程与中国的现代化——论探月工程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2005年9月特邀装甲兵工程学院刘士参将军作“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再制造工程”;2006年9月邀请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副院长李宁教授作“青藏铁路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于三大教授作“三峡工程概况及安全监测”。2008年邀请北京奥组委余建科处长所作“绿色奥运理念与实践”报告等。

2)各分会或专委会的精品学术会议:

⑴青年学术会议。(已办十届)每届论文2 00~300篇,150人左右参会。

⑵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已举办六届)每届论文400~500篇,参会人数200人左右。

⑶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已举办七届),每届论文在500篇至800篇,参会人数500~600人。

⑷西南三省一市仪器仪表与自动化学术年会(已举办八届),年会人数200~300人。

⑸国际信息处理学术会议(已举办八届),规模500人。

⑹中国电工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论坛(已举办十五届),规模300人。

⑺国际电磁测量技术、标准、产品研讨会(已举办十五届),规模300人。

⑻工业仪表与自动化学术会议(举办八届),规模200人。

⑼中国(天津)国际绿色电子制造技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已举办四届),规模150人。

⑽东北过程自动化设计学术年会(已举办18届),规模150人。

⑾计算机科学及其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学术会议(已举办19届)。

⑿医疗仪器学术年会(每年举办),参会100人左右。

⒀全国离子色谱学术会议(已举办十届)。

⒁全国精密机械工程学术研讨会(已举办六届),规模150人左右。

⒂国际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学术会议(已举办五届),规模200人左右。

⒃图象科学与复印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已举办4届),规模200人以上。

还有水声综合技术系列学术会议;现场总线与智能仪表学术会议;VXI技术学术会议等等。各地方学会,亦都定期举办年会。

4.科普活动和科技奖励

1)仪器仪表学会第一届科普委员会主任是钱伟长学部委员,学会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于1980年创办了科普刊物“仪器与未来”,方毅副总理为创刊题词“精心研制,大胆革新”。举办全国仪表试题竞赛。在北京、上海分别举办了科普夏令营。1988年12月26日,学会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可靠性工程与管理电视讲座”的筹备、编写、播出组织收看的工作。1991年4月中华传统医学仪器分会组织“科技医疗大蓬车”在扬州地区开展义诊,历时13天,诊治3000多人。

全国“科学普及法”颁布后,学会组织科技人员参加每年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普周”活动。金国藩院士、张钟华院士还曾参加“科普周”仪表学会展棚的宣讲并解答问题。

2)科技奖励:在学会常务理事张开逊和陈佳圭的倡议下,建立了“中国仪器仪表发明奖”首届于1991年10月在西安颁发给张力德,第二届于1992年10月颁发给台湾新兴自动化公司徐佳铭发明的“自动气氛管理机”项目。有趣的是,当1992年11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代表团一行4人访问台湾。参观新竹科学园区,到达新兴公司时,他们将学会所颁发明奖牌置于大厅,欢迎代表团。目前发明奖已颁发23届,奖励 23人。在科学家的建议下,学会设立了“中国仪器仪表奖学金”。首届颁奖大会于1992年11月8日在北京科技会堂召开,目前已有23所高校共806人获得学会奖学金,累计奖金总额为936,100元。不少获奖学生毕业后,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领导。2001年3月国家取消了省部级奖项,由国家奖励办授权设立“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我会为首批二十五个单位之一。2008年我会继续受到国家奖励办授权。目前我学会除将发明奖、奖学金、优秀论文奖纳入外还建立了“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奖”、“科技成果奖”、“优秀产品奖”等奖项,目前共为102个单位 151个项目颁发了奖项,其中六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奖或科技进步奖。

长期以来,外界把规模宏大、活动缤纷的MICONEX看作是仪表学会的主要活动。事实上,全面来看,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始终是学会的主业。

五、学会广大的专(兼)职干部是学会旺盛活力的保证。

总会秘书处现有工作人员32人,总会要求各专业分会,各地方学会一般都要配备专职干部。所以总体上看,仪表学会全部约有一百多人的专(兼)职干部队伍。学会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每年召开一次各分会秘书长和专职干部会议。自1980年4月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以来,已在各地举行了二十九次,从未间断,工作会议内容包括总结、布置工作和交流各分会的宝贵经验。工作会议既起到了如何做好学会工作的交流目的,又增加了学会的凝聚力。广大专(兼)职干部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克服经费等各方面的困难,联系科技人员,精心组织各项活动,又要做好学会日常许多繁杂的事务,是十分可敬可佩的。学会成立三十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高歌猛进,许多学会专(兼)干部已退休,亦有些现在还坚守在学会工作岗位。从总会来看老同志中有:夏仲平、吴幼华、肖中汉、刘津西、张万静、徐运忠、燕泽程…等同志;从各专业分会,各地方学会的老同志来看有:史美纪、阮伯如、张朝仪、吴天意、夏德海、杜如彬、李明远、蒋士强、梁曼君、马慕周、张凝炳、李忠德、刘建国、刘继发、马延林、刘长宽、毕平、马子侠、戚继明、唐仕正、苑伟琦…等同志,另外,还有许多现职的中青年专职干部,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同志,亦是学会事业发展的功臣。

仪器仪表学会三十年来从一个抽屉起家,为事业和社会做出了一定的工作和贡献;全面来看,在平衡发展方面,在组织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与企业界科技事业的结合等等方面都有继续努力和拓展的空间,特别是在目前金融风暴的危机中,学会组织和科学家、科技人员如何献计献策,既协助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工业和科技事业渡过危机,又能抓住这次机遇

在中国科协和中国机械联合会的领导下,为发展中国的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大业努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