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籍整理的规范问题

古籍整理的规范问题

古籍整理的规范问题
古籍整理的规范问题

古籍整理的規範問題

——以敦煌文獻為中心

南京師範大學 黄征

學術研究的規範問題,無疑是目前全社會嚴重關注的問題。不過大家最關注的只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也就是“學術腐敗”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雖然可以提建議、提方案,但主要還是自上而下嚴加約束的問題。我這裏談的主要是我們自己能夠“說了就算”的敦煌文獻校錄整理的一般規範問題,希望有助於敦煌文獻學研究“行規”的建立。

? ?

什麼是“古今字”?以前的學者大多只作說明而不作定義,例如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古漢語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1 、洪成玉《古今字》2等都是。我覺得語言學的研究必須對每一個術語作出明確的定義,否則易生歧義,不利於進一步深入探討和展開廣泛討論,更不利於推廣使用。我的定義是:

古今字是一對或一組為了區分一字多義現象而形成的古本字與後起字的關係字。

這個定義也許還不夠精確,我期待商榷與訂補。首先,“古今字”必

1 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170-178页。

2 语文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須是一對或一組互相對照的字,不能單獨應用“古字”或“今字”的概念;其次,“古今字”必須是先後產生的、用來區別一字多義現象的字,因此也稱為“古字”、“古本字”與“後起字”;再其次,一個“古字”既可以只有一個“今字”,也可以有兩個或多個“今字”,例如“辟”與“避”、“僻”、“譬”、“闢”等字都是古今字關係。

例如某書《錄文校勘體例》:“古今字、異體字、正俗字、武周新字一律改為標準繁體字,不出校記。原文筆誤、筆劃增減及變體者,徑直改為正字,不出校記。”按:“古今字”是指產生時代有先後的異體字,如“云”、“雲”,“弟”、“第”,“或”、“惑”,“知”、“智”,“道”、“導”,“內”、“納”,等等,各組前一字為古字,後一字為今字,“古”、“今”是相對時間概念,故“今字”又稱“後起字”。古字不可徑改為今字,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今字是古字的兒子、孫子。在未有兒子、孫子之時,當然也就無法讓兒子、孫子去頂職;即使有了兒孫,四世同堂,事情輪到誰做還該誰做,不該剝奪長輩的權利。例如該書第34頁《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一卷》:“何名‘安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熟看諸境種種相貌,一切境界悉知不從外來。”該頁下校記雲:“‘熟’,底本作‘孰’,據文意改。”按:“孰”是“熟”的古字,《說文》:“孰,食飪也。《易》曰:‘孰飪。’”段玉裁注:“後人乃分別熟為生熟、孰為誰孰矣。曹憲曰:‘顧野王《玉篇》始有熟字。’”王力先生主編的《古

代漢語》把“孰、熟”作為例子列在該書《古漢語通論?古今字》一

節中。既然底本作“孰”,我們就應尊重原卷,怎麼可以“據文意改”呢?這是違背古籍校勘的基本原則的。佛教禪宗主張“頓悟”、“不立文字”,亦即“六經注我”,但我們整理禪宗的著作時卻不能用禪宗的思想來指導,而要恪守傳統樸學的原則。按照該書體例古今字“不出校記”而徑改通行繁體字,但書中還是大量出校了。我們未能目睹北圖新編號卷子,不知是否有很多古字被徑改而未出校記,如果那樣就糟了。該書中徑改古字的例子很多,如第54頁注⑤:“‘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或”是“惑”的古字(也有定為假借字的)。第66頁注①:“‘譬’,底本作‘辟’,據文意改。”“辟”是古字,後分化出“避”、“擗”、“僻”、“劈”、“譬”等後起字。第331頁注④:“‘瘥’,底本作‘差’,據文意改。”第362頁注①②:“‘瘥’,底、甲、乙、丙、丁、戊本作‘差’,據文意改。”按:“差”即“瘥”之古字,猶如“愈”是“癒”的古字一樣,古今用“差”、“愈”、“減”、“損”等表示程度變化的詞來表示病情減弱、痊癒,因而寫作“差”是一絲一毫都不錯的。《方言》卷三:“差,愈也。南楚病癒者謂之差。”《後漢書?方術傳?華佗》:“操積苦頭風眩,佗針,隨手而差。”是其明證。當一個字各種本子寫法完全相同時,我們要校改它應十分謹慎,而不足以“據文意改”。這種妄改古今字的現象,在此前的敦煌文獻錄文中最為習見,同時最不引起學者們的注意。如果有哪一個古字沒有被改或用括弧括出來,如“差(瘥)”,反而可能招致怪笑。因此,這個問題是

不能不說的。作為一種既能“整舊如舊”,又能不使讀者疑惑的方

法,我們在遇有古今字情況時,可以出校記注明一下,起碼第一次出現時可以這樣做。

為了便於理解,我舉些例子加以說明(在前者為古字,在後者為今字):

說悅 孰熟 赴訃 縣懸 共供 知智 昏婚 責債 舍捨

元原 屬囑 嘗嚐 辟避 田畋 陳陣 竟境 大太 賈價

弟悌 隊墜 道導 藏臓 息熄 要腰 寫瀉 風諷 居踞

求裘 取娶 景影 反返 曼蔓 新薪 或惑 須鬚 坐座

禽擒 監鑑 夏廈 聽廳 其箕 孚孵 柬揀 卷捲 名銘

牙芽 爭諍 敬警 差瘥 全痊 兩輛 字牸 屋幄 甘苷

畜蓄 介界 唐塘 辰晨 夕汐 句鉤 告誥 閣擱 支枝

亨烹 云雲 五伍 十什 百佰 千仟 北背 童僮 專磚

号號 左佐 右祐 為偽 轉囀 到倒 魚漁 回迴 希稀

古故 奉俸 熏薰 亭停 解懈 象像 叉杈 申伸 志誌

頃傾 厲礪 頻顰 府腑 升昇 益溢 莫暮 然燃 原源

受授 任妊 采採 杖仗 創瘡 弟第 荼茶 祝咒 獸狩

更完整的古今字字表,以及各字之间的古今关系,可以参阅洪成玉先生的《古今字》一书,此不详述。

二、 俗字改正字而古今一致簡體字可保留

“俗字”就是不規範的異體字,在與今簡化字的對比中可以

區分為三類:一類是完全不同的,一類是有點相似的,還有一類

是完全相同的。例如敦煌寫本中“万”、“无”、“乱”、“礼”

等字就與今天的簡化字完全相同。由於如今電腦中繁體字、簡體字(包括簡化字)都在一個字形檔中共存,互相不會混淆,因此在校錄敦煌文獻的時候應該可以保留古今完全一致的簡體字。以往我們強調把敦煌俗字全部校錄成通行繁體字,那完全是出於對排版困難的考慮。

何爲俗字?衆說紛紜。爲了不把討論重心偏移到枝節問題上去,我們只引用幾家有代表性的觀點。《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3“俗體”條(未收“俗字”條):“俗體(vulgar form)指民間手寫的跟字書寫法不合的漢字字體。例如,盡作尽,備作俻、答作荅,覓作覔、變作变,敵作敌,顧作顾,獻作献。俗體字從六朝已入碑刻,到隋唐時代俗體字更加增多。俗體字最大的特點是改變筆畫,而有的字聲旁也有更改。如燈作灯,墳作坟,驢作驴,遷作迁等字都是俗體。唐代顔元孫《干祿字書》和王仁煦的《刊謬補缺切韻》裏所收俗體字極多。宋元以後在戲曲小說刻板書裏還經常應用一些俗體字,其中很多字一直到現在還在應用,有不少已作爲正式的簡化字。”按:字之俗、正,並非用字書作爲標準來判別的,字書所收的字大多從前代展轉抄襲而來,未必與各時代所規定的正字相合;俗字也並非都是手寫體,晚唐五代宋初的敦煌刻本中同樣充斥着俗字。因此,這個解釋有錯誤,不足以用來作爲“俗字”的定義。《漢語大詞典》4“俗字”條:“即俗體字。舊時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規範的漢字,別於正體字而言。北

3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出版,該條由周祖謨先生撰寫。

4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出版。

齊顔之推《顔氏家訓·雜藝》:‘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爲大損。’”這裏指出了“俗字”是“不合規範的漢字”,但是說是“舊時”,又說是“通俗”,都存在着問題,不足以用來給俗字下現代語言學上的定義。《辭源》5“俗字”條:“在民間流行的異體字,別於正體字而言。”按:把“俗字”限定在“民間流行”是很片面的,事實上文人墨客、王公貴族也照樣要寫俗字。《辭海》6“俗字”條:“異體字的一種。舊稱流行於民間的多數爲簡體的文字爲俗字,別於正字而言。區分正和俗的標準,往往隨時代而變遷。”按:把“俗字”的特徵定爲“多數爲簡體”,顯然沒有觸及本質問題,而且同樣具有片面性。敦煌俗字既有簡化又有繁化,數量之比也還不足以說明簡化者占絕大多數。《中文大辭典》“俗字”條:“謂通俗流行之字,別於正字而言。”(與舊版《辭海》相同)7按:“通俗流行”者不僅是俗字,而且是正字。我們現在的印刷品用的都是“通俗流行”的文字,然而卻是正字。業師蔣禮鴻先生《中國俗文字學研究導論》8:“俗字是對正字而言的。所謂正字,從顔元孫的話來看,可以有下列的意義:第一,是‘有憑據’;而所謂‘憑據’者,實在是‘總據《說文》’,就是說合於前人所認識的《說文》裏的六書條例。第二,是不‘淺近’,用於高文大冊,是有學問的文人學士所使用的。第三,在封建社會中,這種統治階級所使用的‘正字’,是被認爲合法的,規範的。那麽,俗字者,

5商務印書館1979年出版。

6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

7《中文大辭典》,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出版,其說源於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的《辭海》。

8原刊於《杭州大學學報》1959年第3期,後收入《蔣禮鴻集》第三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就是不合六書條例的(這是以前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實際上俗字中也有很多是依據六書原則的),大多是在平民中日常使用的,被認爲不合法的、不合規範的文字。應該注意的,是‘正字’的規範既立,俗字的界限纔能確定。”這是迄今爲止對俗字概念最早作科學分析與定義的,也沒有人能夠真正突破其精要,尤其是揭示了“不合法的、不合規範”的問題關鍵。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9第四章《形體的演變(上):古文字階段的漢字》“商代文字”下:“我們可以把甲骨文看作當時的一種比較特殊的俗體字,而金文大體上可以看作當時的正體字。所謂正體就是在比較鄭重的場合使用的正規字體,所謂俗體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較簡便的字體。”按:這裏說的“俗體字”,雖然也關係到我們討論的俗字,但是主要講的是“書體”的問題,是將整個甲骨文看作金文的“俗體”。郭在貽師、張涌泉師兄合撰《俗字研究與古籍整理》一文10:“所謂俗字,是相對於正字而言的,正字是指得到官方認可的字體,俗字則是指在民間流行的通俗字體。關於正字和俗字,唐朝的顔元孫曾作過如下表述:‘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帳、文案、券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倘能改革,善莫能加。所謂通者,相承久遠,可以施表奏、箋啓、尺牘、判狀,固免詆訶。所謂正者,並有憑據,可以施著述、文章、對策、碑碣,將爲允當。’在這段話中,顔元孫闡明了正字、俗字以及通用字的特點及其使用範圍。他認爲俗字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種淺近字體。他所謂的‘通者’,其實也是俗字,只不過它的施用範圍更大一些,流沿的時

9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出版。

10見《古籍整理與研究》第5期,1991年。收於《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間也更長一些。換句話說,顔元孫所謂的‘通者’,就是承用已久的俗字。”按:這裏把俗字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範圍都作了比較準確的說明,尤其是指出了“俗字”、“正字”是相對而言的,即判別俗字的參照系是正字;正字是得到官方認可的字體。但是,“俗字”是“……的通俗字體”,意思就比較含糊了。其實,漢字本身並無通俗與不通俗之分,古人說的“例皆淺近”明顯帶有鄙視之意。而且,這個解釋仍然不是以下定義的方式來解釋“俗字”的,沒有把所有應該考慮的方面都考慮進去。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導論》11第一章《緒論·俗字的定義》:“漢字史上各個時期與正字相對而言的主要流行於民間的通俗字體稱爲俗字。”作者在其定義之下又作四條闡釋,一曰“俗字存在於漢字史上各個時期”,二曰“俗字具有時代性”,三曰“俗字主要流行於民間”,四曰“俗字是一種通俗字體”。按:第一、第二條,我的觀點一致,不煩多說。第三條“俗字主要流行於民間”,雖然強調了有“主要”二字作爲限定語,但是並不能起到多少糾偏作用。近、現代以來,人們往往認爲語言文字都是下層民衆創造的,因而俗字不僅産生於民間,而且主要流行於民間。其實語言文字作爲人際交流的工具,它主要具有的是社會性而不是階級性。因爲每個階層的人,不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王公貴族、文人墨客,在社會生活中都得說話、寫字,都得與人交流,所以都得使用約定俗成的、互相認可的語言文字,不然就會造成交流上的困難。這就是連同古代著名書法家也不能免俗的根本原因。如果說“俗字主要産生於民間”,那是肯定

11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8月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的《敦煌俗字研究》上編與此名稱、內容略同,故本文不另具引。

的;但是要說“俗字主要流行於民間”,就不確切了。與此相比,第四條“俗字是一種通俗字體”就更成問題了。因爲在俗語言學中,“俗音”、“俗語詞”、“俗語法”與“俗字”等術語,雖然都有一個“俗”,但是“俗”的內容與方式方法卻各不相同。我在1993年作的博士學位論文中曾經在不同的章節中分別作出各術語的定義:“漢語俗字是漢字史上各個時期流行於各社會階層的不規範的異體字。”“漢語俗音是漢語語音史上各個時期流行於社會各階層口語中不規範的讀音。”“漢語俗語詞是漢語詞彙史上各個時期流行於社會各階層口語中的新産生的詞語和雖早已有之但意義已有變化的詞語。”“漢語俗語法是漢語史上各個時期流行於社會各階層口語中的不規範的詞法和句法。”並且作過這樣的辨析:

從現代語言學的眼光來看,所謂“俗字”、“俗音”、“俗語詞”

以及“俗語法”(此稱前賢似未提過,但我認爲值得提出)之類概念中的“俗”都不能用“粗俗鄙俚”這麽樣的話所能解釋的。漢語中的“俗字”就是各時期社會上流行的不規範的文字,“俗音”

就是各時期各方域社會上流行的不規範讀音,“俗語法”就是各時期流行於社會上的不規範的語法(不符合文言的語法,這裏爲俗字、俗音、俗語法所下的還不是完整的定義),“俗語詞”則如前文所下定義。如果將這些個“俗”都理解爲“粗俗鄙俚”,那“俗字”就得解作“粗俗鄙俚的字”,“俗音”就得解作“粗俗鄙俚的音”,等等,在邏輯上根本講不通。

我認爲一切俗字都是異體字,俗字是異體字中的主體。只有一個字形

的字只能是正字,不存在它的俗字,不管它的構造多麽“俚俗”或“通俗”。反之則不然。異體字並非都是俗字,異體字還包括古今字中的古字或今字、繁簡字中的繁體字或簡體字、簡化字,甚至正字中的另一個。我在《漢語俗語詞通論》第五節《俗語詞與俗字的關係》中曾經對漢語俗字的定義作了如下說明:

在這個定義中,我加上了“漢字史上各個時期”的限定語,因爲俗字實際上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經出現,一直到現在還在廣泛流行,這中間可以說幾乎沒有絕迹過(只有秦始皇時期曾嚴令書同文並得到很好的遵守,算是例外);我還加了“流行於社會各階層”的限定語,這是因爲俗字實際上不僅普通老百姓在使用,而且官吏、文人、書法家等具有高層文化修養的人也都在使用,根本已經無法用“民間”、“俗間”之類的狹窄範圍來框定了。俗字在本質上是一種異體字,只是異體字中的一部分。有的字古人注曰“皆正”,說明異體字中也有被定爲正字的,不完全是俗字,這樣我們便有必要在“異體字”前加上“不規範”的限定語。……

這個定義及其闡釋我今天仍然認爲是正確的,所以再一次提出來加以強調。12蔡忠霖《敦煌漢文寫卷俗字及其現象》13所作定義與此比較相近:“寫法有別於官方制定之正字,乃經約定俗成而通行於當時社會,且易隨時、地不同而遷變之簡便字體。”但是歸結爲“簡便字

12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漢語俗語詞通論》,導師蔣禮鴻先生,漢語史訓詁學方向,1993年6月在原杭州大學通過答辯,曾在小範圍內交流,教育部存檔可以查閱。由於迄今尚未出版,一般讀者可能不知道我的觀點。

13臺灣文津出版公司2002年出版。該書頗爲精詳,所惜大陸讀者見者不多,我也只是近日方得寓目。

體”,恐怕仍然難以揭示俗字的本質。俗字包括《干祿字書》所定“俗”、“通”兩類,“通”爲流行已久的俗字,其主要來源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最通行的字形,在顔之推的《顔氏家訓·雜藝》中曾經有所評述:“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爲大損。至梁天監之間,斯風未變;大同之末,訛替滋生。蕭子雲改易字體,邵陵王頗行僞字;朝野翕然,以爲楷式。畫虎不成,多所傷敗。至爲一字,唯見數點;或妄斟酌,逐便轉移。爾後墳典,略不可看。北朝喪亂之餘,書迹鄙陋,加以專輒造字,猥拙甚於江南。乃以百念爲憂,言反爲變,不用爲罷,追來爲歸,更生爲蘇,先人爲老。如此非一,遍滿經傳。唯有姚元標工於楷隸,留心小學,後生師之者衆。洎於齊末,秘書繕寫,賢於往日多矣。”正是這種“朝野翕然,以爲楷式”,使得某些具有創意的書法家、文字學家以及社會各界的應用者所創造或改造的字形得以攀昇爲通行之字,得以流行於隋唐五代宋初。字分“俗”、“通”、“正”三等,這是《干祿字書》的核心理論,用於小篆以後的各種字體字形,具有很高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其主要劃分依據是所使用的文體與其嚴肅性程度。字又有“並正”、“並通”、“並俗”者,所以俗字固然可以異構紛陳,即使正字也可以不止一個。只是正字即便有兩個並立者,都是規範異體字;俗字縱有百十並立者,都屬於不規範異體字。字有規範、不規範之別,而無“文雅”與“通俗”之辨。這是國家“書同文”政策所決定的。不過時有古今,字有遷革,昨日的俗字有的變

成了今日的正字,《說文》的正字有的變成了《龍龕手鏡》的俗字,

正、俗往往隨時代的變遷而地位有所變遷;何況在秦代的小篆與今日的簡化字之外,中間大約有二千年時間跨度,歷代並未頒佈完整的正字法令。因此“俗字”的判別,由於它的參照系難以確定而必然有其難度,我們現在說的“俗字”有比較大的模糊性,並非都有字典辭書或古代聖哲的注解作爲依據。學者們判別俗字的正字參照系,實際上是現在的通行繁體字。然而不管怎樣,“俗字”永遠跳不出“異體字”的圈圈。

476476476477477

477477480481481

483483484484484

484487487487487

488492493493494494

494495498498498

499500501502502

503504504506507

509509510511512513

513515516517517

51851851851851

8519521521521521

521522522522522

523523526527527

527527528529529

533533

敦研008《維摩詰經》

浙敦193《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

P.2536《春秋榖梁經傳》

S.388《正名要錄》:“右依顔監《字樣》甄錄要用者,考定折衷,刊削紕繆。”……

S.388《正名要錄》:“右正行者揩(楷),脚注稍訛。”

津藝3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

津藝22《大般涅槃經卷第四》

見之,聞臭捨去。”

敦研008《維摩詰經》

敦研186《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異道人無有善意來,

S.6825V

何?”……

敦研004(2-1)《优婆塞戒经》:

戒。”……

敦研065(2-1)《佛說灌頂章句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世

甘博003《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五:“如是眾多無量不淨

敦研241《佛說齋經》

敦研

敦研195《大方廣三戒經》

敦研195《大方廣三戒經》:,口業亦無惡。”……

敦研185《佛說辯意長者子經》

不覺,車轢斷其頭。”

敦研024(5-5)《大方等大集經》

髮色金精相。”

甘博

敦研152《大般涅槃經》

敦研196俗字《妙法蓮華經》卷第七《普賢菩薩勸發品》:“諸

敦研215《太子瑞應本起經》

心。”……

敦研105(5-1)《妙法蓮華經》:,加刀杖瓦石。”

S.6825V想爾注《老子道經》

S.6825V想爾注《老子道經》

S.6825V想爾注《老子道經》

S.6659《太上洞玄靈寶妙經衆篇序章》:“探笇錄籍,推校本原,

敦研361《佛經》。”

敦研127《大般涅槃經》:“二乘之人,亦復如是,增(憎)

敦研108(2-2)《大般涅槃經》

不受不味,亦復如是。”

按:

此形爲“德”字手書右半,除去字形訛變因素外,似乎還有一點會意在內(“德”去“人”爲“惡”)。此形主要存在於早期寫本(隸書)中。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第七章《表意字》下《表意字分類舉例》之六《變體字》:“‘’是‘德’字右旁的俗寫。

‘德’本是從‘彳’‘惪’聲之字,本義是‘昇’。‘惪’字從‘心’‘直’聲(或以爲‘直、心’會意),是道德之‘德’的本

字。但是南北朝人有時卻把‘惡’寫作‘’。惡是德的反面,

去掉‘德’字的‘彳’旁來表示‘惡’,用意跟以‘’爲‘礙’相類(南北朝時代‘惡’字比較常見的俗體是‘’。……東漢碑刻上又有作‘’的‘惡’字,見楊君石門頌等。這兩種‘惡’字的上半既有可能是‘亞’的訛形,也有

可能是‘’所從的‘’的訛形。東漢碑刻上的‘德’字

有時就寫作‘’,見張遷碑等。所以,以‘’爲‘惡’有可能在東漢時代就已經開始了)。”(140頁)

又按曰:

此即所謂“惡上按西”者,敦煌寫本中最爲常見。《顔氏家訓·書證》:“……自有訛謬,過成鄙俗,‘亂’旁爲‘舌’,‘揖’下

‘席’中加‘帶’,‘惡’上安‘西’,……”可知“

”字

早在南北朝時期已經流行。 對於敦煌俗字,以往的學者大多是以鄙薄貶損的態度來描述

的。例如,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14上冊卷一《鳳歸雲》後校議:

“[抵制訛火]於此著明一要義:敦煌曲之寫本大都出於民間書手,多是當時被奴役、被剝削者,工作受生活困苦之影響,無法認真,筆下都欠忠實、嚴肅。對於字句、章解,每每任意增減、省略,或改爲方音,傳之後代,影響太大,甚至造成文件上災難

性之損失,無從估計。本編特目‘書手之任意性無限大?????????’!隨在

告戒讀者。譬如野火,勢已燎原,撲滅不遑,何從守護?柳宗元斥爲‘訛火’,戾同‘瘴氣’(原詩:“瘴氣恒積潤,訛火篜生煆”),至爲切當!願今之校訂家於此,提高認識,持態嚴正,慎

重處理:在?‘訛火??’前,敢於變革,不存姑息???????????。……”(60頁)

15這不僅是極端片面的觀點,而且是非常危險的理論。分明是自己不認識敦煌俗字,卻誣言古人“筆下都欠忠實、嚴肅。對於字句、

章解,每每任意增減、省略,或改爲方音”,“‘書手之任意性

??????無限大???’!”書手雖有種種任意性,但是絕非“無限大”,也根本談不上危言聳聽的“訛火”。因爲這些書手抄寫出來的東西是要給讀者看的,總得達到讓人看懂的要求,也就不能不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去抄寫。事實上,在閱讀過一批敦煌寫本原卷之

14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 15 着重號皆原有,非引者所加。下同。

後,我們發現其中有許多規律可尋,如改字、補字、勾乙、省略等符號,頗有系統,尤其是俗字的變化,都不是“任意性無限大”

的。正如P.3906等卷《碎金》原序所批評的:“至於士大夫及轉學之客,貪記書傳典籍之言詊,心豈暇繁雜之字?每欲自書,或被人問,皆稱不識。何有恥之下輩,而慚顔於寡知?則有無學之子,劣智之徒,或云俗字之不曉,斯言謬甚。今天下庶士同流,庸賢共處,語論相接,十之七八,皆以協俗。既俗字而不識,則言話之訛訑(原注:土戈反)矣。在上者固不肯錄而示之,小學者又貪輕易而傲之。致使曖昧賢愚,蒙(庶)細無辯(辨)。……”

可謂古已有之,於今爲烈。更有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明明自己發明了“訛火”的專用術語,卻要把柳宗元扯進來,好像早在中唐的大文豪柳宗元就已經貶斥過俗字,把敦煌俗字一類的語言文字應用現象痛駡爲“訛火”。我查找到了這首詩,在《全唐詩》卷三百五十一(《柳宗元二》),題目是《同劉二十八院長禹錫述舊言懷感時書事奉寄澧州張員外使君署五十二韻之作因其韻增至八十通贈二君子》,詩很長,這兒只摘取開頭與中間相關部分:“弱歲遊玄圃,先容幸棄瑕。……梟族音常聒,豺群喙競呀。岸蘆翻毒蜃,谿竹鬥狂犘。野鶩行看弋,江魚或共扠。瘴氛恒積潤,訛火亟生煆。耳靜煩喧蟻,魂驚怯怒蛙。風枝散陳葉,霜蔓綖寒瓜。”

16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看出,柳宗元寫的是風景,根本就與“書手”、“俗字”不相干。而且《全唐詩》在柳詩的中間有夾註,

16見中華書局標點本第十一冊第3925-3926頁。

“訛火亟生煆”下注解道:“訛火,野火也;煆,火氣。”說的是點起野火以驅除瘴氛,“訛”並非“訛誤”之“訛”,卻被今人活生生地拖來頂缸(柳曾被定爲“法家”人物,難怪會被拉作大旗)。這種認定敦煌俗字是“訛火”的觀點,不僅是荒謬的,而且是非常危險的。先把古人俗字說成是“訛火”,然後自己便堂而皇之地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替古人改字。如云:“凡範圍之內,書手任意所施之狡獪,已大致揭穿;亦經過種種疑眩、困惑,感發甚深,然後抵製之决心,乃日益增長.............

。”(61頁)“書手誤寫者,改正;……”(《凡例》3頁)“校訂總結:此首惟有過片二句,既曰‘想’,又曰‘思量’,重複,尚待訂正;除此而外,已通首妥溜,姑認爲原作原貌,他首有所不及。(“想”字可改“恨”,連下句,便無病,惟尚待例證。)”(66頁)“‘眼’在原本竟寫作‘明’,書手雖不學,不至於‘艮’、‘月’不辨,乃公然惡劣,玩弄‘訛火’。……”(223-224頁)難怪王悠然《序》稱“這部稿子……對所有嚴重的訛別字,也改正了十之八九”!一部《敦煌歌辭總編》,原來就是一部有理論“變革”古人文字的經典。爲了能夠比較清楚地說明問題,我們舉例來作分析。

《敦煌歌辭總編》卷一:“敦煌書手每沿六朝遺習,於字體化簡

??

爲繁??。如‘亻’寫‘彳’,‘’([一二五三][一三○○])‘’([○一四五])等字乃紛起,不僅‘修’之爲‘’。進一步乃有‘奸’之爲‘姧’,‘回’之借‘迴’,‘質’之爲‘女質’

([○○二一]),‘狗’之爲‘’([一二九三])等。……化

簡爲繁,歎爲觀止!”(79頁)又:“左加‘亻’旁,乃別字由簡化繁之例:……茲因加強抵制書手之訛火,特就另一部分現象,再爲揭露。”(155頁)按:“化簡爲繁”是漢字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僅俗字中司空見慣,就是古文字中、當今簡化字中也都難免。例如“云”字繁化爲“雲”,“气”字繁化爲“氣”,“責”字繁化爲“債”,“莫”字繁化爲“暮”,“舍”字繁化爲“捨”,“万”字繁化爲“萬”,“梁”字繁化爲“樑”,“敦”字繁化爲“燉”,“一”字繁化爲“壹”,“二”字繁化爲“貳”,“辟”字繁化爲“僻”、“譬”、“闢”、“避”,等等,不勝枚舉。由此來看,在敦煌俗字中找出一批“化簡爲繁”的字形,並不足以令人“歎爲觀止”。“化簡爲繁”的現象,我們稱之爲“繁化”,根據不同的構造方式或概括面的寬窄,分別有“增旁字”、“增筆字”或“繁化字”、“累增字”等術語。這種“繁化字”乃是敦煌俗字中非常普遍而又十分重要的類別,不僅六朝以前已經很常見,而且隋唐五代以來也未消失,各個時代皆約定俗成,暢行無阻,當時的人根本不認爲是什麽錯字,何有“訛火”之嫌!又如《敦煌歌辭總編》卷一《破陣子》:“魚雁山川鱗跡疏。和愁封去書。”(174頁)“山川”原卷作“百水”,“乙本亦作‘百水’”(175頁),原校曰:“原寫‘魚雁百水’,是此辭校訂方面之一大癥結,不易銷除。……朱本龍校謂四字‘當作“鴻雁南來”’,甚是。……‘南來’之字形較近‘百水’,

是其所長;……‘舊編’乃改爲‘山川’,並提出‘關河’,供

方案-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题注:本文系本人1999年7月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全国古籍整理研究所青年学者研讨会而作,并在小组会上摘要作了发言。 古籍整理的 ,在现今 急剧变化的形势下,无疑已经遇到愈来愈严重的困难。如何谋求古籍整理的生存和发展,也无疑是当今热爱和关心这一事业的人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的,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材料,加上本人的学力限制,文中定多谬论。为避免误解,本人特此声明:本文所有的言论,仅代表本人个人的观点,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无关,也与此外其他所有机构无关。 信息时代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表现于各个方面。从科学研究的方面来说,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各类历史学科,成为科学研究领域中首当其冲的冲击对象。而作为传统之传统学科中的传统专业,古籍整理所面临的冲击尤其巨大。当愈来愈多的人(并且是知识阶层的人)开始从观念到 上抵制乃至摈弃古籍整理专业时,古籍整理的生存已经受到非常直接的威胁。 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点上,古籍整理最缺乏竞争力。把古书当作古董卖,还可以弄几个钱,倒也还具有点市场经济的特性。但是,把整理古书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则绝难同市场经济挂上钩。而且,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愈高,古籍整理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特点就愈显突出。而这一点,又直接导致人们对古籍整理专业存在价值的怀疑。 建设也是一个社会健全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在理论上被认可为文化建设的一门专业,古籍整理也只是在通常“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上才获得了它的存在价值。然而,对于现实的中国社会而言,“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往往不是真正从文化建设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而是从 功利,抑或是从传统文化对经济建设具有利用价值这一角度出发。这使得“弘扬传统文化”在具体的实践中演变为标准的口号,而古籍整理也在貌似尊重的背景中,被本专业及邻近专业之外的几乎所有的人弃置一旁。 除此之外,当那些具有显著现代特征的学科研究者在研究现代社会的弊端时,亦莫不把“传统”作为比较和批判的对象。虽然这种比较和批判常常不是建立在对“传统”进行全面、综合地研究的基础上,但由于切合公众的口味,反而具有更大的宣传效果。而这一点,又在无形中降低或抵销了古籍 者的专业努力,增加了古籍整理专业通过舆论扩大自己阵地的困难。 经费投入相对比例的降低,也是影响古籍整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那些现代学科和专业相比,古籍整理专业在争取各类课题上都困难重重。在纵向课题方面,古委会的年度资金乃是古籍整理项目经费的唯一来源。古籍整理机构的研究人员既无法以古籍整理的项目获得其他经费(如国家社科研究基金,一些省市立项的课题等),甚至也难以以一些研究性课题而获得相应的经费资助。 在横向课题方面,“古籍整理”的名称几乎在导致项目经费争取失败上所向披靡。若非有特殊的利用价值,几乎没有一个团体或个人会向一项古籍整理项目投注资金。即便是有人愿意资助的那些项目,也是在项目争取者反复揣摩资助者的资助意图乃至充当“雇佣兵”之后才

版本目录学试题

《版本目录学》往年试卷部分试题说明:这里面的试题就是那天同学们趁老师不在的时候跑上去拍的那些,因为部分照片非常模糊而难以辨认,所以仅仅是得到以下这么多。这部分的试题因为是往年的试题,所以这次的考试估计并不会完全按照这个题目来出,整理出来只是为了能让同学们对考试类型和题目类型有所了解,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复习。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一、单项选择题: 5、拱花指用凹凸两块印版嵌合压印画谱,最接近( A ) A 鋀钉版和套印本 B 朱印本、蓝印本 C 聚珍版 D 配本 6、以树皮为主要原料的纸称为( D ) A 黄纸 B 连史纸(粉连纸) C 草筋纸 D 棉纸 7、指出古书装订史第二阶段的最后成果标志( D ) A 卷子 B 经折装 C 蝴蝶装 D 线装 8、修复破损旧书在两面之间附加一页白纸,以加强书的骨力,称( A ) A 衬纸 B 金镶玉 C 夹板 D 包角 9、古籍页中缺文记号i,除“空白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称呼叫( A ) A 黑钉 B 墨围 C 行格 D 耳子 10、古书版本中,包括篆隶楷行四种字体的刻本,称( B ) A 肤廓本 B 写刻本 C 两节版、三节版 D 上图下文本 11、古籍版本中以宋体字刊刻行事的称( B ) A 写刻本 B 肤廓本 C 三节版 D 上图下文本

12、指出清代著名藏书家兼抄书家( A ) A 孙星衔 B 叶盛 C (照片缺字) D (照片缺字) 13、雕版文献的一个特征是( B ) A 按书稿逐字排捡组合 B 同一版面的字体大小基本一致,无(照片缺字) C 无断版裂版现象 D 可以拆字并多次使用 14、属于广义目录的是( B ) A 一切文字目录 B 一切事物名称记录 C 一切图书目录 D 一切文件目录 15、以下有一种版本装订形式最初出现于南宋( A ) A 包背装 B 蝴蝶装 C 旋风装 D 经折装 16、属于南宋李焘编的史书是( B ) A 《续资治通鉴》 B 《续资治通鉴长篇》 C 《宋元资治通鉴》 D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7、指出哪一种断代史不属于“八书“之列( A ) A 《新唐书》 B 《隋书》 C 《梁书》 D 《北齐书》 18、《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 A ) A 袁枢 B 杨仲良 C 陈邦瞻 D 谷应泰 19、王鸣盛的代表作是( B ) A 《二十二史考异》 B 《十七史商榷》 C 《二十二史札记》 D 《史通》 20、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古籍的史书是( B ) A 《汉书·艺文志》 B 《隋书·经籍志》 C 《文心雕龙》 D 《文史通义》

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6篇

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6篇 Sample format of work contact letter 编订:JinTai College

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6篇 前言:公函是正式的或官方的书信,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间商洽和联系工作时使用的一种文体,平行机关或者不相隶属机关间联系工作是可以使用公函,上下级之间的联系、询问、答复工作时,也可以使用公函。本文档根据公函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 2、篇章2: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 3、篇章3: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 4、篇章4:工作联系函格式文档 5、篇章5:工作联系函格式文档 6、篇章6:工作联系函格式文档 你知道如何写工作联系函吗?不知道没关系,下面是小泰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篇章1: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

致:xx市XXXXX局 承蒙贵局厚爱,有幸作为“xxXXXX展”设计施工单位, 不胜感激。 此展览项目施工期间,我司抱着对项目进度及质量认真 负责的态度,让施工顺利进行,遂支付了xxXXXXXX有限公司 经营管理分公司人民币X0000.00元作为布场押金(附件1为 押金收据)。现此展览已施工完毕且已移交贵局,顾我司向xxXXXXXX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分公司申请退还此笔押金。经协商,xxXXXXXX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分公司反馈我司的信息如下:“‘xxXXXX展’仍在xxXXXX进行展览,为预防展览过程中或搬移过程中对xxXXX造成损坏而无从索赔,顾布场押金不予以退还,待展览模型完全搬离xxXXXXX后,方可申请退还押金。“ 综上回复,此笔押金为布场押金,并不是场地使用押金。在展览行业中需支付布场押金的情况如下:在布展阶段,进场布展交布场押金至完成布展工作撤离现场时退还押金;在撤展 阶段,进场拆除展板交布展押金至完成拆展工作离场时退还。现此展览的施工工作已结束,布场押金不应作为场地使用押金,顾不应由我司继续支付。望贵局鉴于与我司良好的合作关系,

论数字时代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保护

论数字时代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保护 摘要:古籍是古代智慧和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古代先贤留给我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多数古代典籍因为年代久远,存在着保存难度大和使用整理不方便的问题。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为古籍保护提供了有利契机,也给古籍保护带来新的 任务,需要对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进行重新审视。 关键词:数字时代古籍整理与保护措施方法 一、数字时代古籍保护与整理的基本要求 1.传统与现代保护方式的整合。做好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应当做到传统与现代相整合,使传统有效的古籍整理与修复技术与现代化的 数字环境相结合,全面提高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质量。(1)在数字环境下做好 古籍的修复工作,要着力选择精准版本,经过仔细的校勘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 的古籍。(2)要对古籍文本进行数字化的转化,着力解决古籍存在的讳字、通 假字等,重点保存古籍的有价值信息,全面减少古籍中的错误。(3)要求做好 古籍语义的解释工作,利用有效的古籍文本处理程序,做好基本的标点、注释、 解读等工作,从而借助数字环境提高读者对古籍的解读能力。 2.实现数字时代古籍整理创新。(1)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可以建立起庞大的古籍数据库,读者与研究人员可以按照不同权限访问古籍文献资源,提高古籍使用 效率。(2)现代化的软件衍生了强大的古籍自动标注与自动翻译的能力,随着 现代计算机能力的不断加强,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效率还将大幅增强,新的应 用方向将不断出现。(3)古籍整理与保护应当向着专业化与普通读者的需求的 双向发展,古籍整理与保护应当体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二、数字时代古籍保护与整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数字化古籍整理与保护是时代的必然标志,也是图书馆古籍 整理与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快发挥出数字古籍整理与保护作用,应当遵 循系统性原则。(1)要求图书馆全面统筹协调配置资源,保证古籍资源的完整 性与可利用性。(2)实现全面科学的调配图书馆现有的古籍资源,实现图书馆 间的古籍资源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各种古籍的利用效率。(3)要求古籍整理与 保护遵循数字化的规律,科学地研究古籍数字化整理与保护,提高数字化古籍信 息质量,为读者呈现有价值的古籍信息。 2.特殊性原则。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更多地体现在对图书馆现有专藏古籍 的保护上。在数字环境下,只有做好图书馆专藏古籍的保护,才能体现出图书馆 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质量。(1)应当针对图书馆的专藏古籍设计鲜明的数字化 专藏古籍整理与保护模式,形成小型的数字化局域网,突出馆藏古籍的作用,形 成核心资源优势。(2)不断丰富特色古籍的数量和质量,依靠数字古籍提升对 用户的图书馆网站的访问量和关注度,从而发挥出特色古籍的重要作用,实现数 字化古籍整理与保护的实际价值。 3.安全性原则。在传统环境下进行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古籍物 质形态保护,要求古籍不损失和不丢失,不受到来自人为原因的古籍损坏等。在 数字环境下进行古籍保护,要求古籍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安全使用。(1)保证古 籍电子版权的合法性,使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不出现法律及版权方面纠纷,能有 效发挥出图书馆的古籍传播作用,保证古籍的合法安全有效使用。(2)使古籍 处在各种技术手段的全面监控保护之下,保证数字古籍的真实性与网络环境安全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表【模板】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申报表 项目名称: 联合申报项目:是否 主申报机构: (加盖公章): 其他申报机构: 主管单位: 填表日期: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填表注意事项 一、本申报表用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的过程管理,填写前须认真阅读注意事项。 二、凡申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的项目,均须填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表》。申报表由基本信息表、申报出版资助经费预算表、项目实施计划书、主管单位审核意见等部分组成。 三、申报表请用小四号仿宋字体填写;文字简洁,表述清晰,数据详实;提供纸质文件时,用A4纸打印。申报表封面顶端项目编号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填写。 四、除版本使用费栏目根据实际情况可不填写外,其他栏目全部为必填项。 五、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1. 凡联合申报项目须在封面“联合申报项目:是”的□内打√,并完整填写主申报机构和其他申报机构的名称;不是联合申报的项目在“联合申报项目:否”的□内打√,并在主申报机构一栏填写申报机构名称,其他申报机构一栏填写“无”。

2. 系列或成套出版物,必须明确限定本次出版期限内可以出版的品种。 3. 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项目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4. 通讯地址:按省、市(县)、区(街、路)、号等规范详细填写,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 5. 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出版单位的项目责任人。 6. 申报机构名称须按机构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不能采用缩写。 7. 已获资助而未完成项目名称:指项目承担单位已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而未完成的项目。 8. 申请资助经费:以万元为单位,填写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后保留2位。 9. 专家推荐意见书须由与申报项目相关学科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两位专家填写并亲笔签名。 六、申报机构将填报的申报表(含电子文档)连同申报项目附件(项目的详细目录、书稿清样、出版合同复印件等)报送主管单位(即省级新闻出版局或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出版主管部门)。经主管领导亲笔签字并加盖公章后将审查合格的申报表、申报附件按项目逐份统一装订后与《2012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汇总表》(含电子文档)报送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的所有申报材料不再退还,请申报机构自行留底。 表一基本信息表

古籍整理的规范问题

古籍整理的規範問題 ——以敦煌文獻為中心 南京師範大學 黄征 學術研究的規範問題,無疑是目前全社會嚴重關注的問題。不過大家最關注的只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也就是“學術腐敗”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雖然可以提建議、提方案,但主要還是自上而下嚴加約束的問題。我這裏談的主要是我們自己能夠“說了就算”的敦煌文獻校錄整理的一般規範問題,希望有助於敦煌文獻學研究“行規”的建立。 ? ? 什麼是“古今字”?以前的學者大多只作說明而不作定義,例如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古漢語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1 、洪成玉《古今字》2等都是。我覺得語言學的研究必須對每一個術語作出明確的定義,否則易生歧義,不利於進一步深入探討和展開廣泛討論,更不利於推廣使用。我的定義是: 古今字是一對或一組為了區分一字多義現象而形成的古本字與後起字的關係字。 這個定義也許還不夠精確,我期待商榷與訂補。首先,“古今字”必 1 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170-178页。 2 语文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須是一對或一組互相對照的字,不能單獨應用“古字”或“今字”的概念;其次,“古今字”必須是先後產生的、用來區別一字多義現象的字,因此也稱為“古字”、“古本字”與“後起字”;再其次,一個“古字”既可以只有一個“今字”,也可以有兩個或多個“今字”,例如“辟”與“避”、“僻”、“譬”、“闢”等字都是古今字關係。 例如某書《錄文校勘體例》:“古今字、異體字、正俗字、武周新字一律改為標準繁體字,不出校記。原文筆誤、筆劃增減及變體者,徑直改為正字,不出校記。”按:“古今字”是指產生時代有先後的異體字,如“云”、“雲”,“弟”、“第”,“或”、“惑”,“知”、“智”,“道”、“導”,“內”、“納”,等等,各組前一字為古字,後一字為今字,“古”、“今”是相對時間概念,故“今字”又稱“後起字”。古字不可徑改為今字,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今字是古字的兒子、孫子。在未有兒子、孫子之時,當然也就無法讓兒子、孫子去頂職;即使有了兒孫,四世同堂,事情輪到誰做還該誰做,不該剝奪長輩的權利。例如該書第34頁《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一卷》:“何名‘安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熟看諸境種種相貌,一切境界悉知不從外來。”該頁下校記雲:“‘熟’,底本作‘孰’,據文意改。”按:“孰”是“熟”的古字,《說文》:“孰,食飪也。《易》曰:‘孰飪。’”段玉裁注:“後人乃分別熟為生熟、孰為誰孰矣。曹憲曰:‘顧野王《玉篇》始有熟字。’”王力先生主編的《古 代漢語》把“孰、熟”作為例子列在該書《古漢語通論?古今字》一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是什么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是什么 古籍整理加工究竟包括哪些方法或所谓方式,以及哪些重要的工序下面一起来看看! (1)选择底本。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只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在所有工序中是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工序。古籍不论用哪种方法来整理,都必须尽可能选择好底本。而选择好底本,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问。 (2)影印。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由于具体影印是印刷厂的事情,有了底本就可以送印刷厂影印成书,所以有些人把它看得很简单。其实,光选择底本这件事就需要不少学问,有些影印本还要加标点,附校记,做索引,就更不容易了。 (3)校勘。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除非找到古籍的原稿写定本,可以不必再作校勘外,要整理古籍就少不了做校勘。有时影印本也要做校勘附校记。同时,校勘这个工作做起来比较繁难,需要用上各种学问,因此要做好也最不容易。 (4)辑佚。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是从类书、古注以及《永乐大典》中把已经佚失的古籍搜辑出来,虽不能恢复该古籍的全貌,至少能起豹窥一斑的作用。有些从《永乐大典》中搜辑的,还可以大体接近全貌。当然这不是整理

古籍常用的方法,整理现存的古籍除发现有佚篇佚文外,就用不到辑佚。 (5)标点。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和校勘一样也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不仅新整理出版的古籍都得施加标点,有些古籍影印时也得加上标点。标点这个工作,看起来比校勘简单一些,其实也需要学问,要做好并不容易。 (6)注释。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常用的方法。有的古籍并不需要注释,有的已有合用的旧注释就不需要再做新注释,还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能作注释。注释当然要有学问,做出高水平的注释比自己写书更不容易。 (7)今译。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注释工作的延续。要作今译的古籍比要注释的为数更少,其难度则并不亚于作注释。 (8)索引。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但不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有些索引附在古籍原书之后,有的则可脱离原书独立成册。有的索引做起来比较简单,有的则极为繁难,必须具有专门学问方能胜任。近年来又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古籍索引和全文数据库的,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9)序跋。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任何古籍在整理后都少不了这个撰写序跋的工序。当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规划和八五计划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年——1995年——2000年)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目次 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和制订本规划应说明的若干问题 一、建国后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和制订本规划的基本精神 二、妥善处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三、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四、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人才培养 第二部分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要点和“八五”计划重点书目 一、十年规划要点 二、“八五”计划重点书目 (一)文学类(196种) 总集 别集 文学评论 专题资料 普及读物 (二)历史类(245种)

分期史书和史料 近代人物文集和日记 中外关系史 历史地理 普及读物 (三)出土文献类(20种) (四)哲学类(118种) 先秦至隋唐哲学论著 宋元明清哲学论著 古典哲学名著注译(五)宗教类(23种) 佛教典籍 道教典籍 (六)语言文字类(59种) 文字 音韵 训诂 (七)科技类(289种) 综合 天算 地学 农学

医学 (八)综合类(54种) 丛书 书目、提要、索引 辞典 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和制订本规划应说明的若干问题 一、建国后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和制订本规划的基本精神 古籍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文字载体。整理出版古籍,是关系到继承祖国宝贵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教育子孙后代的大事。 建国四十余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1958年,国务院成立了首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齐燕铭同志任组长并主持制订了《整理和出版古籍十年规划(1962—1972)》,开始将各项有关工作引上了轨道。尽管实施后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仍然冲破重重阻力,最终完成“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等重点项目的点校整理工作,博得海内外的普遍好评。 1981年,根据陈云同志提出要恢复和重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建议,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国务院恢复成立第二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李一氓同志任组长,拟定了《古籍整理出版九年规划(1982—1990)》,经过几年的努力,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出现了初具规模的新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九年中规划内外共出版古籍4000余种(其

闻一多整理古籍的真善美标准

2005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uary ,2005 第41卷 第1期 JOU RNAL O F GU AN GX INO RM AL U N I V ER S IT Y V o l .41 N o .1[收稿日期]2004206220 [作者简介]杨天保(1971-),男,湖北黄冈人,浙江大学博士生。 闻一多整理古籍的真善美标准 杨 天 保 (浙江大学历史系,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闻一多在系统地整理古籍时提出了新的学术标准:求真、求美和求善。他认为这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这一标准的提出有助于推动中国文献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闻一多;真善美;标准;古籍;整理 [中图分类号]K 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597(2005)0120140203 时代的进步要求传统学术必须相应地得到发展。为确保学术的健康发展,不断探求新的学术标准极其重要。我国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曾创造性地将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诗学批评标准引入古籍整理工作,提倡求真、求美和求善相统一 [1](p101) ,从而为我 国古籍整理工作确立了一种新的衡量标准。 (一)求真。 求真是一切学术发展的根基,也是学者应持的态度。中国学术的辨伪传统源远流长。古有王充、刘知几、郑樵开启端绪,近代又有姚际恒、崔述等人加以赓续,迄于20世纪初,以顾颉刚、胡适为代表的“古史辨派”更将辨伪之学推上了新的发展阶段,由 “治经”转入“驳经”[2] ,迎来了现代学术新潮。追求真 理的传统学术精神,在建立现代新学术体系的过程中影响巨大。闻一多迎合学问至真的时代需求,自觉地致力于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以寻求“真义”,为现代文献学的发展确立了新标准,弘扬了朴实的学风。 第一,求真要“还古书本来的面目”,去伪存真,谋求“真书”。闻一多深受“疑古”潮流的影响[3],曾表示《诗经》有伪书的嫌疑,应送交辨伪法庭审 判。[4](p460) 他在辨伪求真方面的理论建树主要包括两 个方面: 11他从唐诗中考辨出一大批伪作,并总结经 验,写成《全唐诗校读法举例》,提出了一条考辨唐人诗集的公例:本来甲集附载的乙诗,因乙诗标题下的诗人署名被并入诗作标题内而误成甲诗。如钱起留赠王维的《留别》诗最后反倒成为王维的《留别钱起》。接着,他又初步归纳出伪唐诗的一个成因,指出罪魁祸首当是“粗心的抄胥”和改唐人编年诗集为“分类体诗集的后世好事者” [5](卷六,p 467~474) 。 21在通校《九章》后,闻一多获得了一条读后世诗文集的辨伪法则:“无名小家的作品,有被有名的大家吸收的趋势。愈是大家的集子,历时愈久,分量变得愈大,被吸收来的作品,往往是发现在全书或每卷的尾上。因此在有问题的大家集子里,愈是靠近全书或每尾梢的作品,愈靠不住。”例如,他认为,在《楚辞》的后一部分,顺着《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的次序,不属于屈原本人作品的疑问就愈大。进一步来看,尽管《九章》在总体上受怀疑的程度稍低,但《九章》里面的最后三章《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却大有问题。其中,后两章又最值得怀疑。它们既不是“屈赋”,也不应是《九章》的作品,而是整 个《九章》的转折点,是变体的开始。 [5](卷五,p730) 梁启超曾认为,从宏观来讲,集部伪书最少。而闻一多从微观分析入手,得出辨别诗文真伪的两条通则,实属难得。另外,整理《周易》时,他还写有《周 易版本考略》,辨析《周易》的篇数。 [5](卷一○,p279) 第二,求真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弘扬传统朴学的治学态度,讲求实学,返朴归真,求得“真义”。为读懂《诗经》,闻一多认为,“用《诗经》时代的眼光读 《诗经》”就是求真。[5](卷三,p 215) 为做到这一点,他指出: 11要除去蒙蔽“真义”的历代圣人的点化、政客 的曲解、史家的主观勘合和文学家的任意发 挥。[5](卷三,p198~230)确立独立的学术人格,不被他人左 右,不轻信他人,这是求真的前提。 21求“真义”要掌握历史的透视法。他发现,朱 熹训解《卷耳》时因不识此法,不知古代妇女有饮酒的生活习惯,所以他就臆想诗中妇女是在等候佳 人。[6](p250~256)另外,《卫?硕人》中的“领如蝤蛴”和 《小雅?都人士》中的“卷发如 ”,也都是诗人形容古代妇女的脖子细长得像某种白色幼虫、头发样式像蝎子尾巴似地向上钩着的得意之辞,诗的真义与 41

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一)

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一) 摘要:从文献流传形式和保存形式来划分,我国古文献可分为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四大类。世传古文献的整理已受到普遍重视,但其中“古佚书”的整理尚未全面展开,应开展前人所辑古佚书的全面整理和古佚书新辑工作。近百年来出土文献约百七十余批,原文披露者和整理发布者尚为少数,应加强出土文献的基础性整理和研究工作。复制、整理域外古汉籍应不断加强。民间古文献数量众多,收藏分散,急需抢救。 关键词:古籍整理;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 Abstract:Byspreadingandkeepingforms,classicdocumentsinourcountrycanbeclassifiedintoancient, unearthed,folk-preservedancient,andforeignancientChineseclassics.Sincecommonconcernisshow edwithrearrangementofancientclassics,especiallyrearrangementof“scatteredancientclassics”,anov erallrearrangementofscatteredancientclassicseditedbytheearlyscholarsshouldbecarriedoutimmed iately.KeyWords:rearrangementofancientclassics;handed-downancientclassics;excauateddocume nt;folk-preservedancientclassics;foreignChineseancientclassics 从文献流传、保存形式来划分,我国古文献可分为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四大类。世传古文献指在学界公开流传或被学界所知和被图书馆保存(含个人藏书)的古文献,它是我国古文献的主体,自隋代正式区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出土文献是考古发掘和发现的前世文献,依其载体不同而分为竹简木牍文献、缣帛文献、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等。民间古文献指在民间保存和小范围流传而没有进入公私目录系统的文献,含古代民间之谱牒、石刻、文书、应用文籍和民间创作等。域外古汉籍指流出国门的汉文古籍和域外产生的汉字古文献等。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各类文献的整理取得很大成就,但我们今后还应注重文献整理的重点。 一、世传古文献的整理 与古佚书辑考世传古文献整理和研究的队伍庞大。目前全国有古籍整理研究机构百余个,其中高校古委会直属机构近30个;这些机构中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专职人员有千余人,再加上从事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科技等研究人员的部分参与,估计现有近万人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 建国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渐受重视。上世纪50-60年代,出版过诸多文史资料汇编、全集、大型工具书和资料性丛书,“二十四史点校本”可谓其标志性成果之一。改革开放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启动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甲骨文合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大藏经》、《中华大典》等重大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工作委员会部署了跨世纪古籍整理工程“八全一海”,即《两汉全书》、《全唐五代诗》、《全宋诗》、《全宋文》、《全元文》、《全元戏曲》、《全明文》、《全明诗》、《清文海》,本世纪初又启动了《魏晋全书》;山东省启动了《南北朝全书》,甘肃学者正在编辑整理《先秦文海》。除“全唐五代文”外,世传古文献的主要部分大都有人在整理或已陆续出版整理本。 国家图书馆正在实施的“古籍数字化工程”,使世传古文献的流通和利用将更加便捷,它代表着当前古籍整理的另一大学术发展趋势。 但世传古文献中古佚书的系统整理工作尚未全面展开。 孙启治、陈建华先生《古佚书辑本目录》著录建国前326种丛书所收前代人所辑先秦至南北朝间古佚书5206种,其中经部18类1702种,史部12类884种,子部12类763种,集部2类1857种〔1〕,而前代人所辑此期古佚书的实际存量还应多于此;并且,前代人所辑隋唐及其后古佚书,目前尚无综合目录,尚未全面统计。那么,古佚书应是一笔数量巨大的世传古文献遗产。 这批庞大的文献遗产是研究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及军事史、宗教史等必不可缺的重要基础文献,故至迟自宋代起,学界就开始辑录古佚书。(注:据叶德辉《书林清话》卷8

古籍整理与古籍的数字化

古籍整理与古籍的数字化 郑永晓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古籍整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就巨大,成绩喜人。无论是大型古籍丛书抑或中小作家的文集,都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影印、校点、笺注整理本,为人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笔者以为美中不足的是古籍整理部门对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置若罔闻,古籍的数字化进程尚未纳入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的视野。或许在部分专家看来,对于古籍整理这个学科来说,关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不务正业,甚至是误入旁门左道。但笔者以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在关系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死存亡问题,关系到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是一个极为严肃并且十分重大的文化战略问题。 众所周知,在近年来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计算机和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正在演变成一种文化。它们早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使从工具层面观察,网络技术也应该被引入到古籍整理中来。因为传播媒体的的发展史即是文明的发展史。人类自结绳记事以来,先后经历了以甲骨文、钟鼎铭文、石刻、竹简等为载体的传播工具,而后发明了纸张、活字印刷。伴随每一次传播媒体的进步都带来文明的飞跃。互联网正是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新一代传播媒体,它的开放和宜于传播等特性注定了它将在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试想如果没有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我们的古籍整理将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如果没有近年来激光照排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否出版如此众多的古籍整理著作。而

互联网的重要性则远远超过了上述任何一种发明。它在古籍整理方面至少能够发挥如下功能: 一、经过数字化的古籍易于传播和销售。笔者在这里并非谈论网上售书,而是指在网站上通过有偿服务提供古籍的数字化版本。其优越性在于出版商将大型古籍化整为零,读者按需索取。比如个人用户很少有能力购买整套《四库全书》影印本,即使是所谓光盘版也价格不菲,且有数百张之多,不但检索繁复,且难以保管。如是网络版,则读者尽可随时购买其中任何一部分内容,即需即买。同时出版社则是按需出书,彻底改变了以往图书经销中的绝版和库存观念。不但方便读者,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本。 二、有利于古籍整理的行业管理和信息交流。目前的古籍整理行业是计划经济的行政指令和无序竞争的混合体。例如笔记和小说类作品因为卖点较好,各出版社一哄而上,极易造成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现象。而某些具有更高学术价值的作家文集和史料至今没有出版过铅印本。所以,加强行业管理和信息沟通已刻不容缓。古籍整理的领导部门应首先建立古籍图书出版资讯网站。不仅方便出版部门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科学地制订出版规划,也使出版和读者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三、有利于彻底普查全国各图书馆中的古籍品种和数量。以往虽然有不少学者耗费大量精力从事这一工作,结果或者因工程巨大半途而废,或者只是局限于某一种类或时期的古籍普查。如果使用网络数据库的形式,则容量巨大,制作方便。读者不仅能了解所需要的版本藏在何处,而且也可以看到该版本的版式。省却许多奔波之苦。

工作函格式范文

工作函格式范文 工作函格式范文1 XXX单位: 电子政务外网架设在贵单位机房内,现XXXXX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要在电子政务外网上运行,根据实地勘测贵单位机房条件符合平台系统运行条件。 XXXXX管理信息化平台(硬件)承建单位(XXXXX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3-5名,车辆:>)进入贵单位机房实施平台架设,请贵单位予以支持配合,建设单位进驻贵单位实施此项目需要与贵单位管理的电子政务外网对接,内部网络对接、设备安全、日常维护及设备存放(附件1)由贵单位负责。为了此项目能顺利实施望贵单位能大力支持,我们深表感谢! XXXXX单位(盖章) 20xx年月日 工作函格式范文2 _______公司: 截至_____年__月31日,我公司帐面尚有贵公司欠款_____元(大写人民币_____元整)。按照与贵公司的有关合同协议的约定,贵公司应当在_____年__月__日之前支付上述款项,但我公司至今仍未受到该笔款项。因此,特请贵公司能够在近期内及时向我公司支付上述款项。

此致 _____公司(印章) _____年___月___日 工作函格式范文3 XXXX技术开发总公司: 我司于X年X月X日去函给贵公司,联系我司在XX向贵公司购买二宗用地(7000平方米和3000平方米)的办证事宜,贵公司也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向我司作出了回复。 近来,上级管理部门在检查我司工作时多次墩促我司着力解决上诉二宗用地的历史遗留问题,明晰权属,为企业改制创造必要条件。为此,我司特致函贵司,望尽快办出二宗用地国土规划两证或复函说明二宗用地的现状,提出比较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函 盼复 xxxx年X月X日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 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 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但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因此中华书局决定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收录先秦到唐五代的

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活动入选书目

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活动入选书目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精品力作的出版,充分发挥优秀古籍出版物的社会作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活动。通过出版单位申报、社会读者推荐、业内专家实名推选等多种申报渠道,经过初审、通讯评审、会议论证、复核评审等多轮评选程序,最终确定了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共91种。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7月26日 序号:1 书名: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整理者: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出版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 推荐子目: 1.诗经今注,高亨注 2.楚辞今注,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注 3.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龚斌校笺 4.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余嘉锡笺疏、周祖谟等整理 5.鲍参军集注,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6.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 7.文心雕龙义证,詹瑛义证 8.诗品集注(增订本),曹旭集注 9.文选,李培南、李学颖、高延年等标点 10.王梵志诗校注(增订本),项楚校注 11.卢照邻集笺注,祝尚书笺注 12.骆临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整理 13.王子安集注,汪贤度校点 14.孟浩然诗集笺注,佟培基笺注 15.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整理 16.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 17.高适集校注,孙钦善校注 18.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陈铁民修订 19.韦应物集校注(增订本),陶敏、王友胜校注 20.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集释

21.韩昌黎文集校注,马茂元整理 22.刘禹锡集笺证,瞿蜕园笺证 23.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校 24.樊川文集,陈允吉校点 25.玉溪生诗集笺注,蒋凡校点 26.樊南文集,朱菊如、李国钧、李德清等整理 27.皮子文薮,萧涤非、郑庆笃整理 28.郑谷诗集笺注,严寿澂、黄明、赵昌平笺注 29.韦庄集笺注,聂安福笺注 30.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朱东润编年校注 31.欧阳修诗文集校笺,洪本健校笺 32.苏舜钦集,沈文倬校点 33.嘉祐集笺注,曾枣庄、金成礼笺注 34.王荆文公诗笺注,高克勤点校 35.苏轼诗集合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 36.东坡乐府笺,龙榆生校笺、朱怀春标点 37.栾城集,曾枣庄、马德富校点 38.山谷诗集注,黄宝华点校 39.淮海集笺注,徐培均笺注 40.清真集笺注(修订本),罗忼烈笺注 41.李清照集笺注,徐培均笺注 42.陈与义集校笺,白敦仁校笺 43.剑南诗稿校注,钱仲联校注 44.放翁词编年笺注(增订本),夏承焘、吴熊和笺注,陶然订补 45.范石湖集,富寿荪标校 46.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邓广铭笺注 47.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夏承焘笺校 48.揭傒斯全集,李梦生标校 49.高青丘集,徐澄宇、沈北宗校点 50.震川先生集,周本淳校点 51.沧溟先生集,包敬第点校 52.沈璟集,徐朔方辑校 53.汤显祖诗文集,徐朔方笺校 54.汤显祖戏曲集,钱南扬校点 55.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 56.隐秀轩集,李先耕、崔重庆标校 57.谭元春集,陈杏珍标校

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类目表中

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类目表 ( 中) 许逸民 三、文化艺术类 历代教育、文化、艺术、饮馔、娱乐著述及其资料汇编入此。下设教育、书画、音乐、器物、饮食、杂占命相、游艺、资料汇编八个子目。 1.教育 历代《孝经》注疏、蒙学读物及书院志入此。先《孝经》,次蒙学,次书院志,均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2.书画 历代书画类著述入此。下设总论、法帖、画谱、画论题跋四个子目。 (1)总论 历代书学、画论著述入此。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2)法帖

历代法帖入此。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3)画谱 历代画谱入此。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4)画论、题跋 历代书画题跋入此。先书后画,分别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3.音乐 历代音乐著述入此。下设总论、琴谱两个子目。 (1)总论 历代乐理、律吕及琴学著述入此。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2)琴谱 历代乐谱入此。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4.器物

历代文房器物、日用衣物著述入此。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5.饮食 历代食品、馔肴著述入此。先食品,后馔肴,均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6.杂占、命相 历代易占、堪舆、命相、遁甲、梦书类著述入此。先按类别,后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7.游艺 历代棋谱、联语、谜语、酒令类著述入此。先按类别,后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8.资料汇编 今人纂辑的文化艺术类资料汇编入此。按以上类目分编排序。 四、历史类 历代历史学著述及其资料汇编入此。下设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典章制度、军政、诏令奏议、传记、史评、笔记、金石考古、资料汇编十二个子目。 1.纪传

纪传体史书入此。下设丛编、通代、断代三个子目。 (1)丛编 历代纪传体史书的丛刊入此。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2)通代 兼记数个朝代的纪传体史书入此。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3)断代 专记某一朝代的纪传体史书入此。按所记时代先后为序。 2.编年 历代编年体史书入此。下设通代、断代两个子目。 (1)通代 兼记数个朝代的编年体史书入此。按所记时代先后为序。 (2)断代

工作联系函的格式及参考范文

工作联系函的格式及参考范文 工作联系函作为公文中惟一的一种平行文种,其适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对于工作联系函的格式大家清楚么?往下看看,希望对大家有 所帮助! 工作联系函格式 由于函的类别较多,从制作格式到内容表述均有一定灵活机动性。主要介绍规范性公函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公函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要求如下: (一)首部。主要包括标题、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标题。公函的标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另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 2、主送机关。即受文并办理来函事项的机关单位,于文首顶格 写明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其后用冒号。 (二)正文。其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结语等部分组成。 1、开头。主要说明发函的缘由。一般要求概括交代发函的目的、根据、原因等内容,然后用“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或“现将 有关事项函复如下:”等过渡语转入下文。复函的缘由部分,一般 首先引叙来文的标题、发文字号,然后再交代根据,以说明发文的 缘由。 2、主体。这是函的核心内容部分,主要说明致函事项。函的事 项部分内容单一,一函一事,行文要直陈其事。无论是洽工作,询 问和答复问题,还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等,都要用简洁 得体的语言把需要告诉对方的问题、意见叙写清楚。如果属于复函,还要注意答复事项的针对性和明确性。

(三)结尾。一般用礼貌性语言向对方提出希望。或请对方协助解决某一问题,或请对方及时复函,或请对方提出意见或请主管部门 批准等。 (四)结语。通常应根据函询、函告、函或函复的事项,选择运用不同的结束语。如“特此函询()”、“请即复函”、“特此函告”、“特此函复”等。有的函也可以不用结束语,如属便函,可以像普 通信件一样,使用“此致”、“敬礼”。 (五)结尾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项内容。 署名机关单位名称,写明成文时间年、月、日;并加盖公章。 五、撰写函件应注意的问题 函的写作,首先要注意行文简洁明确,用语把握分寸。无论是平行机关或者是不相隶属的行文,都要注意语气平和有礼,不要倚势 压人或强人所难,也不必逢迎恭维、曲意客套。至于复函,则要注 意行文的针对性,答复的明确性。 其次,函也有时效性的问题,特别是复函更应该迅速、及时。像对待其他公文一样,及时处理函件,以保证公务等活动的正常进行。 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一 _______公司: 截至_____年__月31日,我公司帐面尚有贵公司欠款_____元(大写人民币_____元整)。按照与贵公司的有关合同协议的约定,贵公 司应当在_____年__月__日之前支付上述款项,但我公司至今仍未受 到该笔款项。因此,特请贵公司能够在近期内及时向我公司支付上 述款项。 此致 _____公司(印章) _____年___月___日 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