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框 延续文化血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框 延续文化血脉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

1.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文化的意义。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一、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

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

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中华文化的发扬

1.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

文化使命?

3.共同总结:(1)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目标导学二:美德万年长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第64-65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3.共同总结:(1)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所在。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问题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好家道和,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衰的隐性因子。”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的希望,许多地方正在评选美德少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4.作业布置:选择教材65-66页“拓展空间”中推荐的作品,认真阅读经典,在好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人生境界,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二、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意义和怎样发扬中华文化;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完成《少年班》P33-35页。

本节课内容繁杂,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华文化根,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华文化,重点是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要结合史实和现实来理解,选择一些典型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一个是美德万年长,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可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来学习。

延续文化血脉

中华文化根 美德万年长 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华文化的内容 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发扬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九上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一、课标依据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第一目侧重从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角度,讲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点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创造精彩人生。 2.能力目标 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对复杂的社会圣湖和多样的价值观念,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勇于并善于同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现象作斗争。 3.知识目标 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了解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的原因,懂得文化自信的含义、来源,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做法,懂得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华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2.文化自信的含义、来源、增强文化自信的做法。 教学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五、学情分析

2018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案: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 延续文化血脉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 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

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 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中华文化的发扬 1.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3.共同总结:(1)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目标导学二:美德万年长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第64-65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3.共同总结:(1)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所在。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问题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好家道和,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衰的隐性因子。”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的希望,许多地方正在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 知识目标 1.懂得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内容。 3.知道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知道树立文化自信的原因及要求。 5.知道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丰富内涵以及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2.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能力和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3.对伟大祖国通过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满自豪感。 重点 1.中华文化的特点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2.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难点 1.树立文化自信的原因。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及弘扬、践行。 教师准备: 1.精心准备和制作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情景幻灯片。

2.认真备课。 学生准备: 1.搜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片。 2.搜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一、歌曲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多媒体播放歌曲《中国话》,歌词如下: 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伦敦玛丽莲买了件旗袍送妈妈/莫斯科的夫斯基爱上牛肉面疙瘩 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板凳偏偏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到底扁担宽还是板凳长 哥哥弟弟坡前坐/坡上卧着一只鹅/坡下流着一条河 哥哥说宽宽的河/弟弟说白白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 不知是那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纽约苏珊娜开了间禅风loungebar/柏林来的沃夫冈拿胡琴配着电吉他 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仄仄平平仄仄平/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有个小孩叫小杜/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了醋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公开课获奖教案_1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五课延续文化血脉 第一课时中华文化根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一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2.本框的地位、作用:从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系来看,“延续文化血脉”是对之前零散渗透于教材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化,也是对后续学习的文化引领。每一年级的部编教材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气质。 3.本框内在结构:对“中华文化根”的学习,要把握中华文化的组成、发展与作用,而中华文化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浸润与滋养上。学习中华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知、文化自觉、文化认同,集中体现为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发展。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学生打牢中华文化底色,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九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从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基于以上学情,特设计了本课内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创造力和包容力,从而使学生自觉重视中华文化的价值,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5.1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了解和认识文化自信的来源及如何增强文化自信;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重要性,以及弘扬传统美德的正确做法。 2.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增强文化自信;逐步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地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力量,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根 【教学难点】 美德万年长 【教学环节】 一、新闻导入 【多媒体呈现】播放2018年春晚武术节目视频。 提到武术,想必大多数人会想到“北崇少林,南尊武当”这句话。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少林派历史久远,威名显赫,民间中隐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武当则以剑术和内家拳法闻名于世。 在2018年狗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中华武林的这两大门派上演“世纪大融合”,将太极拳和少林棍结合在了一起,刚柔相济的表演透着浓浓的文化韵味,行云流水,气势恢宏。该节目也是整场春晚中唯一的武术节目。

教师点拨:提起春节、中华武术,我们都知道它们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营养。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时代和实践的特点加以创新发展,推陈出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延续文化血脉》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中华文化根 活动1 探究分享 【多媒体呈现】 中国申请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于2017年7月7日和8日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2项世界遗产。至此,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项目数达到52项,遗产数量位居意大利(53项)之后列世界第二位。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鼓浪屿是中国在全球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见证,具有显著的文化多样性特征和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现代生活品质。鼓浪屿突出地反映了多元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广泛交流,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真实且完整地记录了其曲折的发展进程和生动的风格变化,真切地反映了激烈变革时代的历史。鼓浪屿的发展清楚地记录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在鼓浪屿的交汇和传播,记录了我国早期近代建筑吸收南洋、西洋风格的基本特点。鼓浪屿同样见证了世界不同文化和价值追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共同发展的历史,为中国和其他地区不同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参考。鼓浪屿独特的装饰风格建筑遗产记录了物质化的文化交融,形成东南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建筑运动。 问题:(1)为什么鼓浪屿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2)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怎样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请把你知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要求:请两位同学依次朗读材料,小组内交流分享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鼓浪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事物之一,是中国在全球化发展的早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

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 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 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5.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延续文化血脉》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一框,本框有“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两个板块。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观,培养学生生活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和作用;如何肩负传承文化使命?美德的含义和内涵;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观,培养学生生活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

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和作用;如何肩负传承文化使命?美德的含义和内涵;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和活动,制作课件。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探究新知,归纳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 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 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中华文化的发扬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5.1《延续文化血脉》优秀教案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1、理解中华文化主要内容及发展特点,知道中华美德的重要性与内容。 2、能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3、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美德的认同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自主学习 带着下面的问题,快速阅读教材正文,思考并在书中进行标记。 1、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文化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 3、中华美德的含义? 4、如何弘扬中华美德? 新课导入

师:你知道这些图片上都是哪些民族的什么节日么?这些传统节日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不断融入时代的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延续文化血脉》,了解中华文化与美德。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中华文化根 1、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58运用你的经验以及P59相关链接。 【问题思考】你有何感悟? 【教师点拨】(1)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 【活动设计】(1)阅读材料:《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该节目一经播出大受观众喜爱。 (2)阅读教材P60阅读感悟 【问题思考】(1)《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可以大热? (2)讨论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教师点拨】(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2)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活动设计】读教材P61探究与分享 【问题思考】(1)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2)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答案提示:(1)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激发了世界其他国家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能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知和接受。

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五课第一节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的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本框题包括“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两目内容。本框第一目分析了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侧重从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角度,讲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点落在从中华文化的价值角度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第二目侧重从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角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重点落在“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的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在这一大环境下,九年级的学生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容易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资源,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本框题有助于学生奠定中华文化底色,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