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题研讨会综述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题研讨会综述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题研讨会综述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题研讨会综述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题研讨会综述

为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效发挥检察机关以及社会各界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2010年10月20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等单位共同举办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余位知名专家、检察官、法官、律师等理论和实务界代表围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实践与经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理论与前沿”两个主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探讨。

一、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实践与经验

(一)检察机关的实践与经验

当前各地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创新发展了形式多样的办案模式,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听、访、谈”的未成年人办案模式。“听”是指听取未成年人及法定代理人的叙说,认真倾听他们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等,在倾听中发现问题,确定针对性的办案方法。“访”主要包括诉前社会调查和案后回访,通过与

其所在学校、单位等见面,掌握其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等,有针对性的落实帮教措施。“谈”主要是承办人对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的教育说服,促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悔过自新,树立改造信心,同时帮助家长查找自身问题,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如何将检察职能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起来,发挥社会整体力量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莫非介绍了该院少年检察

处4+1+N的工作模式。“4”是该院少年检察处统一办理涉及少年的刑事案件以及未成年人案件,工作职责覆盖到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诉讼监督、犯罪预防四项检察职能。“1”是创设少年检察引入社工机制,成立了司法社会工作站。“N”是指借助N方资源力量,构建少年治安网络,开展心理辅导家长课堂、社会救助等工作。

工作模式还需要具体措施和调查研究作基础,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杨淑雅介绍了该院诉中考察工作

机制。实践中,该院对于那些犯罪情节较轻,人身危险性较小,符合相对不起诉条件的未成年人,将其安置于相关的社区机构或团体中并责令其为社区服务或通过其他方式对其

悔罪表现、人身危险性及社会融入性进行考量,如表现良好且确有悔改表现,则做相对不起诉处理,不再追究其刑事责

任。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李雨聪介绍了朝阳区未成年在校学生的犯罪的调研情况,并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包括正确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推行法制教育,加强司法机关与教育机关的合作、联合推进社会环境的净化等。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理,最终还是落实到具体承办人员。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贺生杰认为在确定办案检察官时,要选择那些善于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从事刑事检察工作的女检察官。而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兆欣则有不同意见,其认为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承办人员,该院就指定了男检察官参与承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二)审判机关的实践与经验

加强末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审判机关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副院长侯志信指出,早在1987年该院就组建了末成年人审判小组,为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实现了专人专审,并专门设计了少年审判厅,实行圆桌审判,突出强调关爱与援助并重的法庭气氛,使审判在比较宽松缓和的气氛中进行,有效减轻了未成年人、被告人的心理压力。同时通过法定代理人或学校导师进行交谈,了解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平时表现,社会关系,犯罪原因等,作为庭审教育的基础和量刑参考。在庭审中,

注意询问的方式和语言,并联合公诉人和法定代表人在法庭上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在检察机关建议对未成年被告人从轻减轻量刑的基础上,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具备监管条件的未成年人尽量适用缓刑。

(三)律师协会的实践与经验

法律援助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这其中,律师和律师协会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雪梅简要介绍了

律师和律师协会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权益的工作情况。2002年北京市律协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标志着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由个人的行为已经转化为律师行业的整体行为。该委员会在律师协会的支持下,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倡导律师对不符合法律援助规定条件的,但是有经济困难的未成年人也要自发的提供法律援助;在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直接提供法律援助;指导律师在末成年人刑事案件当中,专业化、职业化的保护末成年人合法权益;指导律师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开展司法实践的探索,如开展社会调查、刑事和解、异地未成年人平等适用司法等。

在本单元的总结中,就如何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实践与经验作用发挥得更好,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

事、民主与法制社副总编刘桂明提出应贯彻三个思路。一是庇护的思路。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仅是惩罚,还有保护,西方学者曾说过,未成年人犯了罪或者说犯过错连上帝都会原谅,实践中做法虽然多样,机构虽然各异,但对未成年人就是要从法律上体现庇护的思路和法律的温情。二是对接的思路。检察机关处于程序的中间环节,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要注意对接,不仅要和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在整个程序体制上进行对接,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和家庭保护进行对接,形成共同保护的格局。三是转变的思路。要将对法律的理解从教条转变为信条,对法律如何理解,实际上就决定如何对待对未成年人。如果教条理解法律,有可能把未成年人推向对立面,如果用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条理解法律,则能将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扩展到最大化。同时检察机关还要从打击犯罪的形象向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新形象转变。

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理论与前沿

(一)角色定位

未成年人检察制度在检察机关内部以及在整个司法体制内的角色定位,决定着该项制度作用能否充分的发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姚建龙在介绍上海未成年

人检察工作早期探索和现在的发展趋势时指出,我国检察机关不仅仅是公诉机关,还是法律监督机关,不仅仅是犯罪追诉者,还是国家监护人,在面对末成年犯罪嫌疑人时,应该代表国家来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而不是只体现国家追诉人的角色。实践中,未成年人检察制度的发展,最大障碍在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始终没有成为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单独的一个组成部分。未成年人案件的办理,是在以成年人为假设的检察体制下来办理的,这种错位不利于提高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专业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未成年人的保护应该成为检察机关的一个重要职能,未成年人检察制度既要形成批捕、起诉、预防的一体化,还要形成未成年人司法一体化以及社会支持一体化。

(二)制度定位

1品格证据采信。从证据方面来说,品格证据发源于英美法系国家,我国在1984年参加并缔结了《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国际公约,这是我国刑事诉讼引入品格证据的开始。目前我国品格证据主要依据司法解释的规定,但还比较简单笼统,没有形成完整的取证、认定体系,这无疑限制了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品格证据的法律适用。对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品格证据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诸

多问题和不足,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法

学博士吴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一是理性确定品格证据的收集范围。参考各地的做法,可以对品格证据取证内容进行明确和细化,确立全面的调查原则。二是合理界定品格证据的范围与形式。基于品格证据在我国取证上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建议只作为量刑依据参考使用,不宜作为定罪证据。三是明确品格证据的调查主体。应将晶格证据的调查与提出分开,调查收集交由一个中立的人格调查机构进行,其做成的人格调查报告则可以由检察院或辩护人向法庭提交。四是完善品格证据的法庭使用程序。在开庭审理前,检察机关应将品格证据随卷移送审判机关,如果是辩护人提出的,也应在庭审开始前将品格证据提交给法院。品格证据必须达到一定的证明标准,才能成为法官量刑依据。

2前科消灭。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提出了在我国应尽快确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主张。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研究室法学博士彭新林分析了目前我国确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多个难点,也提出了破解难题的对策建议:一是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使之有效衔接。首先,应对刑法典第100条规定的前科报告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使之能够与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有机配套、衔接协调。其次,应对我国民事、行政法律法规中设置的前科效应加以清理和整合,使之形成结构协调、逻辑严密的前科效应体系,并剔除立法中终身剥夺未成年人某些资格或权利的绝对规定,使犯

罪的未成年人看到新生的希望。二是淡化报应观念,培育人道和宽容的文化理念。要在我国确立折射着人?光辉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必定离不开对人道和宽容文化理念的培育。三是寻求制度配合,发挥整体联动的合力。首先,在司法实践中应当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与社区矫正和社会帮教制度的有效对接机制。其次,应对户籍制度之前科记载的附加功能进行剥离。未成年犯之前科消灭后,相关受过刑事处罚的材料可由档案管理部门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最后,对于他人恶意宣扬、散布已消灭前科的未成年人以前犯罪记录破坏其名誉的,以及在就学、就业等方面歧视或变相歧视这些未成年人的,应允许他们提起名誉权和平等权侵权之诉,法院也应当受理。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处长、法学博士王新环认为,前科隐瞒探索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如《兵役法》有规定,对过去的行为要报告,并强调:可以宽容未成年人,但是必须谴责他们的犯罪行为,在考虑宽容的时候,也要考虑他们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3恢复性司法。适用恢复性司法代表了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一种发展趋势,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宫仝蕾提出在我国适用恢复性司法模式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公安、检察和审判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首先应引入恢复性司法的精神。二是配合该模式的实施,需要对未成年人犯罪重新分类,以明确什么种类和什么幅度的

法定刑。三是适用该模式,必须以双方当事人自愿为前提。四是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体系,为该模式的适用打造良好环境。如确立保密原则,对恢复性程序期间,非公开进行的讨论应该予以保密。并且事后不得透露。要保证公平的对待加害人和受害人。五是在适用该模式的同时,还要进行司法监督,并且确立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该模式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刑事司法,如果适用失败,在必须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干预时,国家权力应当实施司法强制。

4社区矫正。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的行刑方式,对于预防未成年犯重新犯罪,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发挥这项制度的重要积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吴宗宪提出应关注几个问题:一是重视审前调查。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审前犯罪调查非常必要。二是重视检察机关不批捕、不起诉等方面的决定对末成年嫌疑人的影响,特别是对学业的影响,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尽量不要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业。三是重视行为监管,在宣告缓刑时,应该充分落实这方面的监管措施,使未成年犯罪人在缓、社区矫正环节期间,在各个环节上都能够进行有效监管,避免监管的盲点,减少犯罪的机会。四是重视心理辅导。未成年犯罪人正好处在一个过渡期’一般而言心理问题较多,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应重视利用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对

未成年犯罪者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五是重视干预的减少。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应该避免对未成年人正常学习和生活进行过多的干预,凡是有可能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活动,都应当尽量避免。

5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对于少年司法制度的诞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需要全社会力量参与。同时,适当介入社会力量,可能对整个未成年人检察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否有法律根据,值得思考。对于这一问题,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助理、研究室主任、法学博士韩哲认为,在政府主导型情况下,社会力量的参与,目前我国是可行的。但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现行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理念和制度设计,在遇到外来未成年人犯罪时,就有可能会落空,这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如异地未成年人犯罪调查问题、帮教问题,及其监护人参与到刑事案件过程当中的问题。目前检察制度整个过程是以城市为蓝本,今后应特别重视农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将社会力量参与的办案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三)职能拓展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田宏杰对北京地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存状况及其救助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案例说明,

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生存教育状况堪忧。而这样的状况也影响了服刑人员的矫正状况。建议检察机关可以在职能上有科学的延伸和合理的拓展。首先,在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环节中,应该把对犯罪嫌疑人的家庭状况,如有没有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结构和生存教育的状况,以及在他们如果一旦被采取强制措施,或者一旦判处死刑的时候,未成年人监护的状况有没有人尽到职责等,作为决定是否用逮捕等措施时的一个酌定情节。其次,驻监所检察室在履行检察监督职责之外,还应该加大推动未成年子女会见和探视其服刑父母的工作力度,增加批准的次数和时间。同时,推进监管、羁押场所提供服刑父母会见未成年子女的适当场所,会见时注意适当的屏蔽和隔离。此外,如果因为未成年子女的父母服刑,不能很好履行监管职责,检察机关应该通过检察建议等多种形式,加强跟服刑人员或者在押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所在地的政府民政等部门沟通和交流,确保未成年子女能得到合理有效的救助。

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宋英辉在对本单元总结时指出,现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法律规范也不断地完善,更重要的是,理念和法律规定已经变成了实践,从书本上的理念、法律规范变成了行动当中的法律。作为检察机关,一是要在现行政策和法律框架下,充分利用现有法

律赋予的手段,通过相关机制的完善,在未成年人案件当中,尽可能的不适用羁押、起诉措施,尽可能采取非羁押的宽缓处理措施,并加大对外来未成年嫌疑人的权益保护。二是能否尝试改革未成年人案件的考评考核指标,寻找未成年人司法体制改革新的增长点和工作机制的突破口。三是要加强百]法保护和家庭、学校、社会保护之间的衔接,形成完备的末成年人权益保护体系。四是要引入统计学和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大量有说服力的案例及数据来展示机制制度的良好效果,为刑法的修正,刑诉法的修改,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环保专题 文献综述

第四单元环保专题文献综述 1、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日本环保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机制、措施及其他成果) 3、近看美国的环境保护 4、浅谈我国城市大气污染 5、北京地区沙尘暴的成因、演变和治理 6、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综述 7、关于环保宣传和教育的思考 8、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问题 9、关于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调研综述 10、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污染及保护问题 11、北京市大学生宿舍环境的调查研究 12、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 13、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系统思考 14、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15、臭氧层的破坏及其影响 16、我国固体废物处理综述 17、气候变暖成因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确定性 18、汽车尾气污染与控制对策 19、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20、我国工业污染的状况综述(主要问题和对策) 21、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22、论中国能源的节约利用及新型能源的开发 23、关于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考 24、我国“癌症村”现象综述 要求: 1、班内分组,每8人左右一小组为宜 2、每个小组选一题完成,班内各小组选题最好不要相同。 3、此次活动为相关问题的文献调研与综述,要求每一题至少调研 5篇以上相关重要文章,并且在综述后一定要注释清楚参考资料来源,并且注明清楚每一位成员在此次文献调研中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4、每小组要选定一位代表参加交流学习会,将本小组的成果用简 洁的语言向大家进行介绍。 5、每个班有一个必选题,由某一个小组承担,其余为任选题。 6、以上所有选题均为大方向,各小组可以自己所查阅的资料调整 写作范围,但注意要写成文献综述,而不是论文。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南昌工程学院 严鹏 1.南昌市古村落的背景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南昌市古村落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在变迁的步伐中,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以及周边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有的部分遭到损坏,有的则年久失修;有的新旧相杂、不伦不类,有的因无人居住或产权归属等问题正呈颓败之势。古村落的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古建筑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2.南昌市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构架 2.1全面开展南昌市范围内古村落的普查 弄清南昌市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重建设轻保护,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因此,有必要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公布保护名单,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保护。古村镇分布地区广,民族与地域条件各具特色,须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文化遗产普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2分析南昌市古村落发展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2.3制定相关对策 a.加强法规建设:加强法规建设,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古村落建筑保护,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古村落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古村落保护 社会实践报告讲解

关于乡村记忆——走访河口传统村落的调查报告 学院:建筑学院 班级:城规142班 调查人:杜雪妍 在学校的倡导下,我于2015年2月18日-2015年2月20日走访甘肃省兰州市河口村,以主题为“乡村记忆——走访河口传统村落”展开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前言: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我国的自然村落数量锐减。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濒临瓦解。所以,保护村落文化,势在必行。 一、河口村基本情况 村落名称:河口村 所属省份:甘肃省 所属市县:兰州市西固区 所属乡镇:河口乡 行成年代:元代以前 传统建筑:民居传统商业祠堂驿站防御 非遗名称:铁芯子制作技艺 二、河口村详细信息

(一)悠久历史 河口乡河口村位于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村庄沿河而建,风景优美。河口村人文资源丰富,现存有古民居40处,200多间,祠堂两座,存有古码头遗址一处,古城池庄河堡遗址等。河口民俗文化丰富,地域特色明显,是兰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有其商贾码头、战略要塞、交通枢纽的遗迹、也留有辛店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留存了多样的文化遗存。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至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前河口为羌戎之地,自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派大将军霍去病统兵西征,兵众从新城津渡河(考证即现在的咸水村、岗镇村),由此,河口在西汉元狩二年要纳入汉帝国版图,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河口属枝阳县所辖。由于河口地处 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域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出于对羌戎的防御需要,唐代在此地修建庄河堡,史称广武,元代称庄浪河堡,明清时称庄河堡。黄河和庄浪河在此交汇,创造了特有的河流文化,是古渡又是古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河口村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和枢纽之地,也是古唐蕃道(古甘青道)、甘新道的要冲。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在繁华的商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南、北、西三条主街,街面店铺林立,街头商贾云集,沿街店铺以杂货为主,还有一些烟坊、磨坊、油坊等早期的手工业作坊,其中的主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漫步河口,每一步都踩着一个故事。随意推开一扇厚重的大门,房梁上的木雕花鸟,古朴精致的门饰,偌大的花格窗户,考究的用料、精美的雕刻,都让我过目难忘。村里人指点着说,这里以前是码头仓库,这是河口海关,这是磨坊、酒坊、烟坊,这是义学……院内的梁柱上刻着形态丰富的各式图案,每个图案都有含义。比如老鼠吃葡萄寓意多子多孙,莲花象征着纯洁,松柏表示长寿等。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现代微生物选育及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工农业污染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废水;应用前景;MBR技术;环境保护 前言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 ,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 ,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从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 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污染源就是“三废”。“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三大污染源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 ,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 ,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 ,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 ,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也依然严峻 ,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 ,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形成的。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旅游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空气污染等一些原因更加凸显了乡村地区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向往,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古村落旅游的热潮。 古村落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在农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的命运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古村落这个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的关系。如何在保护好古村落资源的基础上兼顾旅游开发?从有关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各种研究资料来看,当前我国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保护力度不够、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保护意识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众多的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古村落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关于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的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所以也显得成熟,国内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关注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本文在对楠溪江进行实地深入调研和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共赢这样的视角,结合了一些理论基础和资料数据,分析当前楠溪江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还将呼吁人们关注古村落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加强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国内理论研究 中国的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耕作文明,古村落群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古村落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目前对古村落在概念和内涵方面还没有明确统一,根据选择标准的不同,许多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和角度视角对古村落进行了定义,国内学者对古村落概念表述比较完整的有: 李丽和肖磊(2009)在《古村落旅游资源

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提案

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47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理 提案人:周骏羽 主题词:文化遗产,保护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中国城镇化的步伐正在急迫地进行。城市化已经从1991年的26%发展到2008年的45.68%。各地又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农村聚落的分布使得土地使用集约化,应对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在这一城市化的进程中,既有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有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其中,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作为文化遗产被俗称为“古村落”的急剧减少、萎缩衰败和被乱更新,就是一个问题。 我国现有约60万个村庄,其中古村落大约有五千个,占全部村落数量的不足1%。古村落分布密集的省份有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贵州、云南、山西等,山西、甘肃、宁夏、湖北、河北等省份。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还有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这些因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布局的人文景观、民族特色姿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历史文化村落,成为中国乡村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史鉴”的研究价值、“史貌”的审美价值。 这些村落所以能够历经沧桑巨变而保存至今,有着它们独特的生命特征。究其生命特征之源,是中华文化基因。这些历史文化村落不仅是中华文化最后的瑰宝,还可以称为古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的典范。具备和谐中国的历史风范和诸多宝贵的村落管理与繁衍发展的经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村落,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历史对未来的一份使命和责任。 但是,这些历史文化村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正面临着毁灭性灾难。 具体表现在: (1)历史性老化造成老房子的自然颓败和无力修复; (2)无序的随意的抢占性的新建、翻建,与乡土环境、历史风貌不和谐的各类现代建材破坏着村落的古风古貌; (3)村民对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和品质的合理追求对原有居住环境的不满意构成古村落保护的内部压力; (4)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村落景观的破坏,如穿膛破肚、砍伐古木; (5)国家和地方水力发电站建设对流域下游古村落的冲击,大量古村落因此动拆迁移址;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典型案例doc

关爱儿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五大典型案例(图) https://www.doczj.com/doc/3d10037141.html, 2011年05月27日11:25 重庆商报 商报图形徐侨唯制 儿童需要呵护和关爱,但现实中,一些侵害儿童权益的事件却屡见不鲜。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昨天,市五中院公布了近一年多来,他们审理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五大典型案例。据悉,2009年至今,市五中院及辖区法院共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案件1800余件。 案例1 案情:罗某、郑某于2002年非婚生下女儿,2003年,罗某与郑某分手后,郑某独立抚养女儿至今,罗某一直未给付抚养费。郑某于2010年10月诉至法院,要求判决女儿随其生活,并要求罗某承担女儿的抚养费。荣昌县法院判决:女儿由郑某抚养,罗某每月支付抚养费。 法官点评: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父母均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案例2 无人看护男童鱼塘溺亡 案情:2007年9月,胡某夫妻外出打工期间,两岁的儿子胡某某掉入邝某的鱼塘中溺亡。江津区法院判决:邝某赔偿丧葬费等3万余元,同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 法官点评:此案中监护人应承担主要民事责任,但邝某作为鱼塘的承包经营权人,对鱼塘管理不善,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故对胡某某的死亡也应承担责任。 案例3 教师疏于管理孩子摔残

案情:2009年5月,4岁男童周某在渝中区某幼儿园上课时,因任课教师疏于管理,周某不慎从木凳摔下骨折,构成十级伤残。渝中区法院判决:由幼儿园赔偿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等合计3万余元。 法官点评:幼儿园作为对其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教育机构,理应更加谨慎的履行其上述职责却未做到,因此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案例4 男童跳水摔成植物人 案情:2007年12月,5岁的唐某某在参加重庆一体校的跳水训练时,从7米高台跳水后摔得至今仍昏迷不醒。渝中区法院判决:由体校赔偿唐某某555100元。 法官点评:无足够安全措施的各类文体项目培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唐某某训练的内容已远超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手册规定,体校应承担主要责任。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 班级:13经济2班姓名:李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治理机制 农村环境问题是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和成果,但是总体来说还不够深入,有很大的研究提升空间。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应该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促进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1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 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已经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很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1.1农村的面源污染 农村的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对水源,土壤,空气以及农产造成的污染。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污染。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2008)认为,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1]江丽丽(2011)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观念倾向于偏施化肥,化肥的大量使用首先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其次是造成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的大量使用同样对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给大气、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要求精简版20130912综述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20130912]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促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的有关规定,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农村实际、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要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当地政府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三、村落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形

态资源(以下称传统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基础。 (一)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 (二)调查内容 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反映村落选址特征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构成村落自然景观特征的植被等。 2.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村落现状整体轮廓;主要街巷河道的分布、形态与主要节点;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形态;村落各主要特征天际线等。 3.传统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遗迹等的位置、规模、保存状况、使用现状等。 4.历史环境要素: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等的位置、规模、功能、保存现状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较鲜明地域或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活动场所、线路、相关实物资料;相关传承人、手工艺者等。 6.村落社会环境:村落人口、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题;村民保护发展意愿与

国内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系建设及其思考

国内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系建设及其思考 摘要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国内外各级政府一向重视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但中国社会经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强化在法律保护、社会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自我保护等方面的作为。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系建设;思考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延续社会的任务,在他们身上寄托着父母的期望,更寄托着人类的期望。“今日的儿童就是明日世界的公民,因而他们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是一项关系长远、影响未来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关于未成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社会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实际上己经成为当今学术界对未成年人问题研究的主流。 一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随着国际社会人权运动的发展和我国法制观念的深入人心,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从国内外各国政府或地区未成年人保护实践来看,政府部门普遍重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 在加拿大,政府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主要体现于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政府在领导和指导儿童工作时,保证支持一切有利于儿童成长和教育的事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有一套完整的保障未成年人的法律,政府负责制定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采取宏观保护措施,而社区、学校和民间团体则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做具体细致的工作。正是通过完善的立法手段,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才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 美国则制定了非常优越的儿童福利政策,在政府组织里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策划,在政府预算中列有专款补助,儿童工作的推行,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士负责;为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来自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当对待,专门制定了儿童民事保护制度,采用了两种战略措施:一种是通过刑事司法制度给予刑事制裁,其目标是通过惩罚那些伤害子女的父母来威吓父母不要虐待自己的孩子;另一种是由民事司法制度规定一些民事措施,具体指儿童福利制度,其目标是保护儿童获得一个安全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对于那些可能通过资助后会更好抚养子女的生父母,就采用资助方式改善儿童的家庭环境,从而使儿童避免被虐待;如果不能通过资助实现这些,可以采取合法、合理的措施来为那些受到伤害的儿童寻求一个替代性的家庭环境。

粉煤灰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粉煤灰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学号: 100704001 姓名:邓云乐 班级: 2010 级 4班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指导教师:周明罗 完成日期: 2013. 4. 20

引言 从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灰称为粉煤灰。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它是我国当前排量较大的工业废渣之一。1985年火电厂排灰渣总量为3768万,到1995年增加到9936万,平均每年增加560万。据资料统计,中国的粉煤灰堆积量已达到120亿t,且每年以1.6亿t速度增加,用这些粉煤灰堆成4m宽、4m高的城墙,长达80,000km,比万里长城长 16 倍多,可以绕地球两圈以上[2]。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燃煤电厂的粉煤灰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粉煤灰不加处理,就会产生扬尘,污染大气;若排入水系会造成河流淤塞,而其中的有毒化学物质还会对人体和生物造成危害[3]。因此如何处理和利用粉煤灰,已成为一个关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两大领域的问题。世界各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已卓有成效,在我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日增,煤在世界上日益成为主要燃料。粉煤灰是目前世界上排量最大的工业废料之一,不仅严重污染环境。目前,我国粉煤灰的总堆存量已经超过10亿吨,而且正以每年8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大量固体废弃物的不断产生给煤炭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多年来,世界各国对燃煤电厂粉煤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其综合利用开辟了道路。对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是关系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既可以避免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对其中的金属及矿物的回收利用还能够降低储煤场的容量。由于粉煤灰制品的代用,开发了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达到间接节约其他矿产资源。这不仅使排放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为新金属和盐类的来源提供了新的途径而具有深远的意义。 Abstract:W 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energy consumption is growing, coal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main fuel in the world.Fly ash i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ial waste emissions at present,not only the serious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At present,the total stockpile of fly ash in China

村落风水林研究文献综述

村落风水林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风水理论源远流长,其在村庄聚落选址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村落风 水林的存在,也是进一步对风水理论的延续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至2017年间,研究探讨关于风水林的论文共有140多篇。有关村落风水林的研究成果总体数量虽然不多,但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中国大陆的学者对乡村风水林 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风水林定义、分类、区域特征、价值、社会文化、郡落特 征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 关键词:风水理论;村落;风水林;定义;类型;郡落特征 1引言 风水学是古代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考察山川地理环境,包括对气候、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生态因素、林木景观等各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并通过占星、 卜莁等手段来对城郭屋宅、陵园、寺庙等建筑的营造方位和营造时辰以及某些技 术和禁忌的总概括。史箴认为它源于徽商的甲骨占卜,形成于秦汉,成熟于唐宋,明清时已达到非常完善的风水理论体系了。风水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其一为 形势派,着眼于山川形胜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另一派为理气派,注重于 建筑方位朝向和布局(王其亨,1992)。风水理论自古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结下 了不解之缘,是人们在乡镇聚落选址时必不可少的参考因素之一。如微地形对小 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就极为风水所重,概括成有利的选址模式,比喻为“穴”,如针灸中人体的穴,一般是三面或四周山峦环护,呈北高南低、背阴向阳的内敛 型盆地或台地,这种“穴”的典型模式,被认为是“藏风聚气”,具有良好生态和景 观效益的风水格局,实际是阐明了微地形、小气候、生态和自然景观的依从关系。(李远国,2005)风水意识是古人在漫长的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总结 出的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理论。古代风水论中“藏风亦聚气、得水乘生气”是生存 环境的理想形式;理想的风水环境是由“土高水深,草郁林茂”的生态环境组成的[1]。传统风水理论中对绿色山脉、清澈水系、郡落林脉的保护就是对“龙脉”的保护。古人云:“青山常青,绿水长流”,即是指人们植树造林形成风水林木,保持 着山常青,防止了山上水土的流失,溪水倒影着山上绿色的风水林地,长久的流淌,这就是古人要保护的风水和美好自然环境[2]。 2风水林文献综述 2.1风水林起源 传统的风水学在剔除那些玄幻迷信的糟粕后,实际上是古代中国人民根据自 身长期对自然细致观察以及实际生活的体验,所产生的一种有关住宅、村镇及城 市等居住环境的基址选择和规划设计的学说[3]。这一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之一就是产生了一种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林业形式——风水林[4]。风水林之说实际上是风水学中的部分组成内容,在古代风水理 论中就有“草木郁茂、吉气相随”的说法,林木茂密是古代人们用来衡量风水环境 好坏的标准之一[5]。 2.2风水林定义 邱尔发、王成等人认为:风水林是指在村庄一定范围内,由当地村民为了保 持良好风水而特意保留或自发种植的树林,它体现南方村庄文化、民风习俗意识,是乡村人居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村落风水林是古代人们深受风水思想的支配,认为对平安、长寿、多子、人丁兴旺、升官发财具有吉凶影响而人工培植或 天然生长的林木。杨国荣认为,所谓风水林也就是人们受风水理论的影响,在路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制度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制度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确保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贵州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特制定《小吉场镇教育管理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制度》。 一、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全体教职工会,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 二、每学期要向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发一封公开信,向家长宣传“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明确家长(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 三、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家长会,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 四、各班级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性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教育。 五、要按规定开展好防“六灾一渗透”安全教育,建立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坚持开展隐患排查与整改,协调配合综治、安监、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扎实做好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六、要千方百计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 七、要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落实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措施。 八、要按照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未成人在校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 九、每学期至少要出一期“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宣传专板。 十、要严格按照“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及有关法律和部门规章制度规范教职工从教行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将师德师风建设考核落到实处,执行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 十一、教职工发现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必须主动制止侵害行为,并在第一时间上报学校领导,各校点领导要在第一时间上报教管中心。 十二、全体教职工每学期至少要写一篇“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心得体会。 十三、严禁教职工在非公共场所或非在校学习时间辅导学生、安排事务、处理教育教学等问题。 十四、严禁午间及下午放学后滞留学生进入教师办公室。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综述 唐春夏 经济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S2******* 摘要:目前,农村中存在的自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本文从农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如何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综述,总结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结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文献综述 1.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恢复是新农村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先、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原则,注重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解决农村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辖区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文章从众多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研究着手,了解并总结了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2.文献综述 2.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的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纳入全

面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体现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1]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乡村面貌的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发展速度尤其迅猛,乡村居民对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导致乡村面貌杂乱,失去了中国乡村的固有风貌。在参与浙江长兴新农村五个典型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对长兴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些主要矛盾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2]"三农"问题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而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不破解环境问题,就难以破解"三农问题;"不破解"三农问题,"也就难以健康有序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3]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至今也是今后政府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农村环境问题则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影响到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4]环境保护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就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了,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和看法。[5]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之一,而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其对水、空气、土壤造成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防治工作刻不容缓。[6]近几年来,环城游憩带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乐趣、体验生活,特别是乡村生活的一种主要去向之一。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扩大了旅游容量,还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环城游憩带,充分发挥环城游憩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7]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日益凸显出来,这不仅影响着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众多,但其实质原因是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因此,应在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8]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以可再

古村落保护思考建议

古村落保护思考建议 (一)聚焦乡风文明,着力创建“有文明风尚”的新乡村。乡村文化振兴是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的思想基础和行动保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发挥人文精神支撑和引领作用。 X发挥好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在对当地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转化的同时,广泛开展“寻找新乡贤、学习新乡贤”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展和构建乡村文明新风时代内涵。围绕传承乡贤文化,积极谋划农村现实题材文化艺术创作,为推动重塑乡村文明注入强大正能量。 X发挥好文化对文明乡风的引领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目标,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乡风活动,乡村建设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内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镇是执行的主体,在决策中必须与乡村振兴战略接轨。如开办夜校道德讲堂、建好文明劝导服务队伍、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订立村规民约、建好文化宣传墙、开展创评活动,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固化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

(二)聚焦文化民生,着力创建“有文化品质”的新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小康坚持从规划入手,产建结合,设施配套,村史馆是乡村文化的缩影,具备条件的一定要建设好。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文化与产业嫁接,广开收入来源,发展乡村旅游,古村落,古墓碑是最佳文化载体。让老百姓记住乡愁,获得感稳当,幸福感踏实。 (三)聚焦传承保护,着力创建“有历史文化灵魂”的新乡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当地古村落文化保护,古墓群作为提升文化内涵的灵魂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乡村更具魅力。建议县文物局将全县象X村有价值的古墓碑群申报为省重点文物或县文物保护单位。 X在建设中延续好乡村文脉。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整合资金,尊重历史记忆,保护好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旧民宅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请专家团队来规划,让当地村民积极献策建议,参与管理。在民居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使其与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充分彰显文化魅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人。 X在规划中保护好乡村风貌。在乡村规划建设中,正确处理传统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文明2。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要建设生态3。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 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 2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3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

古镇旅游资源文献综述

古镇旅游发展问题文献综述 F14051227 周兴怡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古镇旅游脱颖而出。因此古镇的旅游开发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古镇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被旅游业所看好,各地的古城镇、古村落开发也是方兴未艾。王雪梅(2004)古镇有着古老的建筑, 古朴的环境氛围, 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内涵, 优美的风光, 还有古镇人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节奏等, 构成了古镇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价值1;谢莉(2011)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乡村旅游景观生成的基础,也是吸引城市游客的核心资源之一。《表1 衡山周边主要古镇及主要特点》2。正是对这些古镇特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才使其越发吸引游客。 而刘仕瑶(2012)则提出:不合理的发展措施可能会给古村落旅游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3。在古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的确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最主要的是以下两大问题。 一、资金及配套设施问题: 刘琼英(2010)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4;林移刚(2010)资金缺乏,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由于资金缺乏,旅游项目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片面追求利润,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这样不仅失去了许多创收的机会,而且破坏了旅游地形象5;田喜洲(2003)部分配套设施不完善。人们到古镇旅游最不方便的地方是住宿、餐饮和上厕所。另外, 对古镇的文物古迹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游客只看热闹, 而看不懂古镇旅游的“门道”6。 从以上几篇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出,古镇旅游存在的资金和配套设施不完备的问题是十分严峻的。因此古镇的发展最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难题。古镇可以通过“边发展边维护”的模式来进行。同时在不改变古镇原有“风味”的前提下进行招商引资的宣传和推广,做到多方融资,合理开发。此外旅游开发企业还应积极开展科学的市场调研,选准目标市场,确定最优营销组合手段。在营销的思路上,可借鉴当前众多古镇开发案例中较为成熟的做法,如积极开展“事件营销”。 二、资源、环境的保护及居民参与度问题 刘琼英(2010)资源保护问题亟待解决,当地居民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强,改建、重建现象突出,致使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存受到损坏,尤其是当地引以为傲的涉及制盐工业的古建筑和古遗迹的保护力度明显不够,文物古迹的完好度较差4;林移刚(2010)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力度不够,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古镇文化遗产的安全隐患较多,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设性破坏的状况较为严重,居民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5;刘仕瑶(2012)古村落整体的和谐美遭到破坏,古城的传统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历史遗迹和环境遭到破坏3;王雪梅(2004)有的古镇盲目地开发旅游, 致使物价飞涨, 环境恶劣, 当地居民为此怨声载道, 同时也使古镇充满了商业化气息, 失去了文化旅游的真正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