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八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八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八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八章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把握具体行政行为的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它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将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非行政行为(法律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等,从而揭示并划定具体行政行为的边界,把握这些特征对于我们后面学习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处分性

所谓处分性,即产生处分效力的意思,即一个行为只有在做出之后,能够根据行政主体的意思表示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动(具体表现为建立、变更或者消灭了某种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才可能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这一特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具体行政行为做出之后必将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动;另一方面是说,这种法律关系的变动必须出于行政主体的意思表示。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个行为如果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者,都不能够被称为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处分性是具体行政行为的首要特征,这一特征将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行政事实行为,以及行政主体实施的其他行为。

(二)特定性

所谓特定性,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对象做出的行为。特定性这一特征主要将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抽象行政行为与其他属于立法范畴的行为,如制定法律、制定地方性法规等,后者均是针对不特定对象做出的。

(三)单方性

所谓单方性,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是由行政主体的单方意志所决定的行为。也就是说,单凭行政主体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足以使这个行为产生效力,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合意。对于具体行政行为单方性的理解,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注意对行政合同行为的理解。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前提下,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合同方式,使双方在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行为。

第二个方面,注意对行政行为中公众意见的理解。公众参与是行政法上程序正当原则的要求之一,指的是行政主体必须在实施行政活动的过程中,听取有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辩和陈述,适当吸收公众意见。

(四)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即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外部对象、外部事务而做出的行为。外部性的特征使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内部行政行为。所谓内部行政行为,指的是行政主体对其内部组织或个人实施的行为,说到底,就是行政主体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按照实施对象的不同,内部行政行为可以被区分为针对内部组织的行为和针对内部个人的行为。针对内部组织的行为,如决定行政主体自身下属机构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或如对行政组织系统内部权力进行的划定、调整等,例如,某市政府决定将城建局的某项收费权划归城管局的行为,就属于内部行政行为。而针对内部个人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人事关系的处理,如对国家公务员的奖惩、任免、培训,等等。

图表8-1: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一)羁束行为与自由裁量行为

羁束行为与自由裁量行为的划分标准是行政行为受法律、法规拘束的程度。凡是法律、法规对行政行为的条件、范围、内容及方式方法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行政主体只能严格执行而没有多少自由裁量余地的行政行为属于羁束行为。凡是法律、法规对行政行为的条件、范围、内容或方式方法未作硬性规定,行政主体可以在法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灵活作出的行政行为皆属自由裁量行为。

(二)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

依职权行政行为是指无需行政相对人申请而由行政主体根据职权主动实施的行政行为,也称为主动行政行为或积极行政行为。依职权行政行为由行政主体启动,这类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依申请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只能在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后才能实施而不能主动实施的行政行为。依申请行政行为需先由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据法律规定作出行为,这类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裁决等。

(三)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

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具备特定形式才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如颁布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必须以政府令这种形式,行政处罚需要有行政处罚决定书,准予行政许可必须以一定书面形式给予证明等。非要式行政行为是指不要求有特定形式,只要明白表达了意思就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如口头通知、电话通知、交通警察的手势、交通信号灯的闪烁等。

(四)作为的行政行为与不作为的行政行为

依据行政行为是否改变原有法律关系为标准,可将其分为作为的行政行为和不作为的行政行为。作为的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积极改变法律关系的行政行为,不作为的行政行为是指

图表8-2: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三、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与生效,解决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所谓成立,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构成要件,即只有具备了哪些条件,我们才可以说一个具体行政行为产生了,或者存在了的问题。而效力指的是一个具体行政行为产生之后,它将在法律上产生何种效果,对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哪些影响的问题。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

一个具体行政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存在,至少应当具备这样几个方面的必要条件:1.主体要件。在主体上,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做出的行为。也就是说,做出这个行为的主体应当是具备行政职权的,如果是不具备行政职权的主体实施的行为,就决不能被称为具体行政行为,也不可能通过行政法上的救济方式来追究有关的法律责任。

2.意思要件。意思要件,指的是行政主体必须向相对人做出有效的意思表示,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才能成立。因为行政主体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目的,必然在于建立、变更或者消灭某种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动。

3.送达要件。送达要件,指的是行政主体必须将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送达相对人以使其知晓。如果一个行为做出之后,并未向当事人告知,则该行为也不能成立。

图表8-3: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生效和失效

1.具体行政行为的生效。

一般来说,具体行政行为成立之后,如果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该行为便应生效:(1)该行为不存在明显重大的违法情节,即不属于自始无效的行为;(2)该行为没有附款(附条件或附期限),或者附款的条件成就(或时间届至)。

(1)行政行为生效时间确定的意义,原则上应当以当事人知晓或理应知晓该行政行为为前提,因为不能要求当事人去服从和遵守一个他不知道的行政行为。

(2)行政行为的生效起始时间可以分为即时生效和延时生效两种。即时生效,即行政行为在相对人受领该行政行为之时生效。受领有本人直接受领、他人代为受领以及推定受领等多种方式。

(3)推定受领只能运用于两种情况:第一,行政行为所针对的特定的相对人下落不明或无法与其联系,行政行为采用了公告送达的方式;第二,行政行为的对象为不特定多数人,只能采用发布的形式广为告知。

(4)有的行政行为规定了生效日期或生效的特定条件。该行政行为虽然也须相对人受领,但生效起始时间从行政行为的生效日期到来之时或特定条件成就之时起算。

(5)还有一些学者提出,行政行为效力的开始,需对相对方和行政机关加以区别。因为行政行为并非只对行政相对一方具有拘束力,对行政机关也同样具有拘束力。

2.具体行政行为失效。

行政行为效力的丧失有四种原因:(1)行政行为违法;(2)行政行为不合理,有失公正;(3)行政行为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情势;(4)附条件的行政行为条件消失或附期限的行政行为期限届满。

除自动失效的情形外,行政行为效力的丧失须以有权机关作出明确的处置为前提。有权机关使行政行为丧失效力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确认无效;二是决定撤销;二是决定废止。

(三)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就是具体行政行为生效之后,在法律上所能够产生的影响或者效果。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主要被分解为拘束力、确定力与执行力三个方面。

第一,具体行政行为的确定力,又称公定力,也有人称之为不可变更力。行政行为确定力的作用在于保证行政行为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对于行政行为确定力的内容,一般认为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不论(不知)是否合法,便推定为合法有效,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服从;而且一经生效,非依法定原因和非经法律程序不得随意更改和撤销。

第二,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其内容对相关人员或组织产生法律上的约束效力,有关组织或人员必须遵守和服从。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既针对行政主体,又针对相对方。

第三,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的强制执行力。当行政相对人不自觉履行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时,行政主体可自行采取或请求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使义务得到履行。

图表8-4: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

四、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

明显重大违法,或者说存在严重合法性缺陷的具体行政行为,构成无效。所谓明显重大违法,指的是该行为的违法性,严重到了一个理智正常的普通人都足以识别、断定的程度。

具体而言,常见的无效行政行为主要包括这样几种情况:(1)要求当事人从事犯罪的行政行为,即行政行为的内容表现为要求当事人从事某种已经构成犯罪的违法活动,注意这里要求当事人从事的行为必须是足以构成犯罪的,如果它要求当事人从事的行为虽然违法,但尚未达到足以构成犯罪的严重程度,则一般认为,这只是一种可撤销的行政行为。(2)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即该行为的做出没有任何事实基础,或者根本不以任何事实作为其根据,或者是其作为根据的事实纯粹出于主观臆想,则该行为也构成无效。如果该行为的做出是有事实根据的,只不过事实根据存在错误而已,则仍不构成无效,也只是一种可撤销的行政行为。(3)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即该行为的做出在法律上找不到任何有效依据,则该行为也构成无效。

具体行政行为无效的后果,是使得该行为自始至终不存在任何法律效力,其效力的丧失并不是从有权机关宣布其无效时开始,而是自其做出之日起就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效力。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撤销

构成一般违法,或者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是可撤销的行政行为。一般违法,指的就是除了足以构成无效的明显重大违法之外的其他违法情形;而明显不当,则指的是行政行为虽然合法,但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因素;这两种情况下的具体行政行为,都是可以被撤销的。

具体行政行为被撤销的后果,是使得该行为溯及地从其做出之日起丧失效力。尽管行为的撤销与行为的无效一样,最终都使得它完全丧失效力,但必须注意的是,两者在行为效力

丧失的时间上是不同的。无效的行政行为自其做出之日起便完全无效,而可撤销的行为必须等到它被明确撤销之日起才完全丧失效力,而在这一时间之前,其效力仍然存在。

(三)具体行政行为的废止

某些合法且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由于特定的原因,必须被废止。构成具体行政行为废止的原因主要包括:(1)法律变更,即行为在做出的当时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后来被修改、废止或者撤销了,则该行为也就失去了其继续合法存在的基础,因此必须被废止。(2)情事变更,即具体行政行为做出时所依据的客观事实已经不复存在,或者虽然存在但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则该行为也就丧失了其继续存在下去的事实根据,因此也必须被废止。(3)目的实现,即该具体行政行为所期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因此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4)公共利益,有的具体行政行为在做出之后,如果得以落实的话反而会损害公共利益,则有权机关也可以将其废止,这在行政许可中较为常见。

具体行政行为被废止的效果,是使得该行为自废止之日起丧失效力,但其在废止之日前的效力仍然存在,它在废止之前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或者法律利益,仍然得到承认。如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为具体行政行为的废止而蒙受了损失,则受损人可以要求的是行政补偿,而非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行政赔偿(administrative compensat, ion for illegal damages)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给予受害人的赔偿。

行政补偿——行政补偿(administrative compensation for leagal loss)在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合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的情况下,由国家承担损失补救责任的制度。

图表8-6: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图示

2012年4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试题答案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行政主体的是( B) A.国家 B.行政机关 C.行政机关的内部组织 D.公务员 2.下列属于行政命令的是(B ) A.拘留决定 B.禁止携带危险品上车 C.行政调解裁决书 D.颁发执照 3.卫生行政执法机关对医疗侵权纠纷的处理决定属于(B ) A.行政处分 B.行政裁决 C.行政仲裁 D.行政复议 4.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起诉时效是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的(D ) A.15日内 B.30日内 C.三个月内 D.一年内 5.在我国行政复议中作为法律适用的“依据”,但在行政诉讼中只能“参照”适用的规范性文件是(D )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规章 6.对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证明责任属于(A ) A.原告 B.被告 C.第三人 D.人民法院 7.关于行政程序法表述正确的是(A ) A.行政程序法是关于行政诉讼程序的法 B.行政程序法是内部行政法 C.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D.违反行政程序法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8.公务员对行政处分不服,其可救济的途径是(B ) A.向审计机关申请 B.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 C.提起行政复议 D.提起行政诉讼 9.公务员遇到与本人有利害关系的公务处理行为必须实行回避,是一种(A ) A.职务回避 B.地域回避 C.身份回避 D.岗位回避 10.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期限是从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 D) A.10日内 B.15日内 C.30日内 D.60日内 11.行政诉讼特有的原则是(B ) A.具体行政行为审查原则 B.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C.具体行政行为合理性审查原则 D.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审查原则 12.下列关于行政补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04第四章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四章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构成 具体行政行为,是我国行政法上的重要制度和行政法学上的重要概念。行政诉讼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提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1年和1999年对此作出过两次司法解释。这些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诉讼程序角度进行的,但是为阐明和发展这一制度提供了基础。 1991年的司法解释说,“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1999年的司法解释改变 了表达方式,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解释同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结合起来。首先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法诉讼的受案范围;然后再列举提出不属于这一受案范围的六种行政行为。1999年的解释认为,法 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的行政行为,是与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有关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作为和不作为。这种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实际上包括了单方行为和双方行为。上述解释和认识的出发点和作用,是通过解释行政行为的内涵来确定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这与行政法上具体行政行为制度的含义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从理论上说,具体行政行为是对有共同法律特征的一类行政措施的概括,赋予具

备这些特征的行政措施以确定的法律效果,形成一个特定的法律制度。这些共同法律特征具有构成要素的性质。因此了解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途径,就是认识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法律特征,并且以此掌握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 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是狭义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一定义强调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行政职权行为。这种意义上的具体行政行为,通过其构成要素与行政事实行为、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为、刑事法行为区别开来。构成上述意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各项: 1、具体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的行政意思表示。这种意思表示的目的是要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使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得以建立、变更或者消灭。强调具体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是为了指出它是行政法上的意志行为和有法律约束力的处理,以便与行政事实行为和准备性、部分性行政行为区分开来。 行政事实行为是不以建立、变更或者消灭当事人法律上权利义务为目的的行政活动。这种行为既可以是一种意思表示,也可以是一种实际操作。例如,提出供公众参考的信息、建议或者指导,交通管理部门在公共交通道路上设置交通安全指示标志,工商管理部门销毁已经依法没收的假冒产品。 准备性、部分性行政行为,是为最终作出权利义务安排进行的程序性阶段性工作行为。它主要会涉及一些行政监督检查活动。例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在公共道路上对所有过往车辆进行的车速测量活动,各种车辆不得拒绝和躲避。但是这些义务属于公民对国家的一般义务,检测活动本身也不构成独立完整的具体行政行为。 上述两类行政行为虽然不构成行政法上的具体行政行为,但是它们仍然属于

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行政行为与行政法学 行政行为主要是一个理论概念,是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行政权力的具体实现。行政行为理论是全部行政法学理论的精髓和柱石。 (二)行政行为的定义 行政行为的4层含义 1、主体要素 2、职权要素 3、法律要素 4、外部要素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执行性 (二)行政行为的单方性 (三)行政行为的裁量性 (四)行政行为职权和职责的统一性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形式与内容 一、行政行为的形式 行政行为的形式是指行政活动实施过程中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 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是指具有许可职权的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以颁发书面证照的形式,依法赋予其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行为。 (二)行政监督检查 行政监督检查是指行政机关对杯管理者是否遵守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活动所进行的检视、调查、查验。 (三)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即行政机关对违法者的惩戒制裁,它是在行政监督检查后的一种行为方式。(四)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便于日后作出行政决定或实现行政目的,而采取的暂时性控制措施。 (五)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以强制的方式无偿向相对人征集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实物的行政行为。 特点 1.行政征收的主体是依法负有行政征收职能的行政机关或其它组织。 2.行政征收的对象是负有法律所规定的有缴纳义务的相对人。 3.行政征收的目的是为保证国家和公共利益的需要。 4.行政征收是无偿取得相对人的财产。 5.行政征收具有突出的羁束性与强制性。 行政征收主要有以下几类

授益行政行为

授益行政行为 一、概念与特征 赋予相对人某种权益,或解除其某项义务的行政行为。 授益型;非强制性;裁量性;作为性;抑制公益上的危险性 二、授益行政行为的撤销、废止以及信赖利益的保护 (参见信赖保护原则) 三、行政给付 (一)概念 行政主体基于法定职责或者服务的要求,在特定相对人处于年老、疾病、失业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原则 法定原则;公开、公平、平等原则;专款专用和效率原则;合理比例原则;国家保障与社会扶助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原则;信赖保护原则 四、行政奖励 行政主体对为国家、社会和人民作出突出贡献,或者模范遵守法纪的行政

相对人,依法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五、行政许可 (一)概念 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除外)(二)与行政确认的关系 行政确认是行政主体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授权,依职权或依当事人的申请,对一定的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权利、资格或法律地位等进行认定、甄别、证明并予以宣告的行政行为。 联系: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通常是同一行政行为的两个步骤,一般是确认在前,许可在后;确认是许可的前提,许可是确认的结果。 区别:①行为对象不同。行政确认是指对行政相对人既有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的确定和认可,主要是指对身份、能力和事实的确认;行政许可的行为对象是许可行政相对人获得为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②行为的法律效果不同。行政确认中未被认可的行为或地位将发

行政诉讼法概述

一行政诉讼法概述 (一)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起诉,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行政诉讼法》第条)行政诉讼法是指调整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诉讼法是程序法,与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构成完整的 诉讼法律体系。 行政诉讼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989年4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行政诉讼的共有原则 这些原则与其他诉讼活动如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原则相同的, 是诉讼活动的一般准则,又称为一般原则。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辩论原则 、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合议制原则、回避原则 公开审判原则、两审终审制原则 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这些原则是行政诉讼自身所特有的,与其他诉讼活动的原则是完全不同的。 、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又称有限管辖原则,是指对于行政纠纷,人民法院只管辖并 解决其中的一部分。这与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的完全管辖权 不同。 、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⑴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审查的对象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

为。 限于具体行政行为,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 限于外部行政行为,不审查内部行政行为 ⑵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原则上对合理性不审查) 是否超出了法定界限 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⑶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的依据 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规章是参照的依据。 、不适用调解原则。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得进行调解。(第条) 因为行政诉讼处理的是行政争议,而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 行政机关依职权实施的,行政职权属于国家权力,是不能通过调解而放 弃或让步的。 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第条) 、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 含义: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因为相对人的起诉而停止执行,在诉讼期间,依然具有法律效力。 理论上:是国家行政管理连续性、有效性和不间断性的必然要求。 实践上:对行政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并消除其存在的违法状态,可 能发生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例外:(第条) ⑴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⑵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将会造 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 ⑶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司法有限变更原则。 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一般不享有司法变更权,仅限于在行政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行政行为的多样化——从强制性行政行为到非强制性行政行为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行政行为的多样化——从强制性行政行 为到非强制性行政行为 我国通说认为,行政行为就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所实施的能够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具有强制性、单方性、从属性、主动性等特征,并认定强制性为一般行政行为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这一似乎天经地义的诠释,现已因无法回应实践的挑战尤其是公共合作行政的发展而愈发陷入窘境。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公民社会的逐步成长,公共行政的多样性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政府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带有契约、指导、协商、鼓励、帮助等具有私法性质的非强制性手段来服务公众、管理社会。有目共睹的事实是: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行政调解、行政资助、行政信息服务在世界各国的行政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颇受青睐。我们继续置这一类非强制性行政行为于行政法学范式之外已与实践的发展相脱节,行政法学研究应尽快把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纳入其研究视野。(一)问题的提出: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的确立公共合作行政理念认为,非强制性行政行为“主要包括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行政调解、行政资助、行政信息服务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行政行为”。我们认为,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行政行为虽不具有强制性,但不能因此否定其行政行为的性质。因为行政主体实施的这些行为具备行政行为的基本要件: 首先,这些行为围绕并旨在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如:为消除盲目生产经营或消费开展行政指导;基于完成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订立行

政合同;旨在定纷止争而进行行政调解;意欲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颁发行政奖励;为消除社会贫困实施行政资助;为提高行政管理民主化程度、保障公民权利、防止行政腐败,而公布行政信息资讯、提供行政信息服务等。 其次,这些行为以相应的行政职权为背景和基础。行政指导的发出;签订行政合同的动议;行政奖励范围标准的确立、审查批准以及奖励颁发;行政调解的主持;行政资助的提供;及以官方名义发布信息的资格等无不以行政主体享有相应的行政职权为前提条件。 第三,这些行为在主体间成立的法律关系与典型的行政法律关系具有同构化,可以而且必须纳入行政法律关系范畴。具体体现为,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因非强制性行政行为而形成的法律关系中,两者仍分别处于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身份、地位,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依旧不完全对等,行政相对方依然没有摆脱其相对于行政主体的弱势地位,需要得到处于弱势地位者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应该得到的照顾。具体体现在,行政相对方只能永远属于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调解、行政资助、行政信息服务的受领者。至于行政合同行为与民事合同行为相比较,双方在订立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后者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配置几乎完全对等,这是前者所明显无法达到,也是不应达到的。因此,行政行为理论完全可以包容这些非强制性行政行为。 第四,基于通常只有行政行为引起的纠纷才能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对这些行为的事后救济,多数亦须通过行政诉讼渠道,从另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具有特定性和直接性。它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并对特定对象的权利义务作出决规定。而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他调整的是不特定多数人以及多件事项。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1行政许可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2条的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即行政许可时指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相对人从事法律一般禁止的行为的权利和资格的法律行为。 2行政许可的法律特征 行政许可是一种行政赋权行为。行政许可以禁止义务的存在为前提。行政许可的内容是直接赋予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和资格。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通常为要式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的设定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主体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定,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设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却须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 行政征收和征用 行政征收的含义和特征 行政征收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依法向行政相对方强制的无偿的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其特征为强制性,无偿性法定性。 行政征收的内容与分类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行政征收的内容主要有1税收征收,2建设资金征收3资源费征收4排污费征收5管路费征收6滞纳金征收 以行政征收发生的根据为标准可以分为三大类,因使用权而引起的征收。资源费建设资金征收可以归入此类,因行政法上的义务而引起的征收。税收管理费的征收均可归入此类。3 因违法行政法的规定而引起的征收。排污费滞纳金的征收可归入此类。 行政征用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有偿取得相对方财产或劳务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区别 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收的后果是财产所有权,从相对方转归国家,而行政征用的后果则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的使用权。不发生财产所有权转移,从行为的标的看征收的标的一般仅限与财产。而征用的标的除财产外还可能包括劳务。从能否取得的补偿来看,征收是无偿的,而征用一般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应当给予被征用方相应的经济补偿。 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的概念特征及主要形式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其他行政行为相比行政确认具有如下特征,他是要式行政行为。它是羁术行政行为。他的外部表现形式往往为技术鉴定书等。在较大程度上受技术规范的制约,并由此决定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和义务。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要点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要点 第二节行政组织行为 一、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与特点 (一)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 行政组织的要素:行政职位、行政人员、行政体制、精神要素。 行政职位: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要素,行政系统的“细胞”,包括职务、职责和职权等。 行政人员:最活跃的因素,具有主观能动性,其素质及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行政体制:政府内部的领导关系和组织机构的方式。 精神要素:合作意识、团体意识以及干劲、热情。 (二)行政组织行为的特点 行政组织行为的特点:政治性、法制性、持续性、系统相关性。 二、行政组织的设计 (一)行政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影响行政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技术特征以及二者的匹配性。目标是行政组织生存的依据,也是行政组织的合法性基础。 (二)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机构的类型: 1)、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指的是行政组织的纵向权责关系,是行政组织内部各层级之间的纵向等级关系。特点是单一垂直领导,结构简单,权责明确。 (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是行政组织内在水平方向按照职能不同进行分工之后而形成的组织机构。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以及各级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 (3)行政组织的直线—职能结构。是在综合直线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一般来说,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关系。 我国行政组织的结构体系就是直线—职能结构。 (三)建立科学的行政组织体制 行政组织体制的含义:是指行政组织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行政组织体制的不同分类: 1、依照行政决策和担负行政责任的人数来划分,可以分为首长制(美国)与委员会制(瑞士)。 我国行政机关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 三、行政组织中的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冲突的形式:公开形式、暴力形式、微妙形式和意见分歧。 (一)行政组织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主体的不同对组织冲突进行分类:组织中个人之间的冲突、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2、根据组织冲突功能分类:功能正常的冲突、功能失调的冲突。 (二)解决行政组织冲突的主要方式 谈判:处理和解决行政组织冲突的方法之一。 调处:保证公正性,尊重冲突双方的观点立场。 服从权威:解决上下级行政组织冲突的常见方式。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四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构成 具体行政行为,是我国行政法上的重要制度和行政法学上的重要概念。行政诉讼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提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1年和1999年对此作出过两次司法解释。这些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诉讼程序角度进行的,但是为阐明和发展这一制度提供了基础。 1991年的司法解释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1999年的司法解释改变了表达方式,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解释同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结合起来。首先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法诉讼的受案范围;然后再列举提出不属于这一受案范围的六种行政行为。1999年的解释认为,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的行政行为,是与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有关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作为和不作为。这种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实际上包括了单方行为和双方行为。上述解释和认识的出发点和作用,是通过解释行政行为的内涵来确定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这与行政法上具体行政行为制度的含义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从理论上说,具体行政行为是对有共同法律特征的一类行政措施的概括,赋予具备这些特征的行政措施以确定的法律效果,形成一个特定的法律制度。这些共同法律特征具有构成要素的性质。因此了解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途径,就是认识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法律特征,并且以此掌握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 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是狭义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一定义强调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行政职权行为。这种意义上的具体行政行为,通过其构成要素与行政事实行为、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为、刑事法行为区别开来。构成上述意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各项:?

行政法学在线测试试题与答案

《行政法学》第01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B)。A、行政法规B、行政规章C、自治条例D、单行条例 2、行政合法性原则主要是对(A)的要求。A、行政主体B、行政相对人C、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D、全体社会组织 3、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原因是由于(B)的存在。A、行政立法权B、行政自由裁量权C、行政审判权D、行政解释权 4、下列何项行政权的特点,是行政主体相对于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而言的(C)。A、自由裁量权B、广泛性C、优益性D、双方性 5、下列法律解释何项不属于行政法的渊源(C)。A、行政解释B、地方解释C、学理解释 D、司法解释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ACD)是行政主体相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的。A、强制性B、自由裁量性C、单方性D、优益性 2、下列法律解释属于行政法的渊源的有(ABD)。A、行政解释B、地方解释C、学理解释 D、司法解释 3、属于行政法的特点的是(BC)。A、有一部完整统一的法典B、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典C、以行政法规、规章形式表现的规范易于变动D、以行政法规、规章形式表现的规范不易于变动 4、下列属于内部行政法律关系的是(BD)。A、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间的关系B、行政机关与公务员间的关系C、行政机关与监督机关之间的监督行政关系D、上级行政机关与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5、下列何项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占支配地位(BD)。A、法人B、被授权组织C、公民D、行政机关 《行政法学》第02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不列有关行政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只有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B、行政主体还包括执行公务的国家公务员 C、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的组织 D、只要是行政机关任何时候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2、行政主体是指(B)A、行政机关B、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C、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D、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公务员 3、下列何项属于行政优先权的内容(C)。A、国家强制权B、行政处罚权C、先行处置权 D、自由裁量权 4、能引起公务员法律关系变更的交流形式是(A)。A、转任B、调任C、降职D、辞职 5、下列何项属于对公务员的行政处分(B)。A、辞退B、降级C、降职D、辞职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根据我国法律,(CD)有权制定颁布地方性法规。A、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C、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D、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2、下列可以成为行政主体的是(AB )。A、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B、行政机关C、公务员 D、接受行政委托的组织 3、下列那些人员属于公务员(ABCD)。A、警察B、法官C、检察官D、监察官 4、我国公务员应享有下列何项权力(AB)。A、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B、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C、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经商的权利D、要求重新选择职业的

第四章 行政行为

第四章行政行为 第一节行政行为概述 一、行政行为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行政行为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行政法学中,但作为一个涵义明确的、特定的理论概念,最早却是由德国行政法学鼻祖奥图?梅叶尔(Otto Mayer)运用概念法学的方法而提炼、概括出来的。 对行政行为,理论上有不同的学说: 行为主体说: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的一切行为。称为行政行为的形式界定说。 行政权说:行政行为是行使行政权的行为。称为行政行为的实质界定说。 公法行为说:行政行为是具有行政法(公法)意义或效果的行为;认为应将私法行为和事实行为排除在行政行为范围之外。又可分全部公法行为说、行政立法行为除外说、具体行为说、合法行为说。 行政行为定义:行政行为是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行使权力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法律行为。 定义包含以下内容: 行政行为的主体是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主体区分)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行为,没有行使权力的行为不是行政行为。(权力区分) 行政行为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公行为区分) 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产生法律效果。区别于事实行为和不产生法律效果的行政活动。(法律效果区分)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教材归纳: 1、时代特征 服务性、从属法律性 2、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 单方性、强制性、无偿性 介绍新概括: 1、是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为 2、是行政主体行使你行政职权与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 3、是具有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的行为 4、是一种意思表示 5、具有公法上的强制力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的分类是认识各类行政行为的具体特征,分析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确定行政救济机制的现实需要。 (一)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以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为划分标准。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行政行为概述)【圣才出品】

第10章行政行为概述 一、概念题 1.行政行为(电子科大2011年研) 答: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实现行政目的的一切活动。行政行为的特征:①行政行为的服务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相对人的合作下所作的公共服务行为即公务行为;②行政行为的从属法律性。行政权的来源是宪法和法律,行政机关的性质是执行机关即执法机关,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必须从属于宪法和法律。 2.行政行为与政府行为(武大2007年研) 答: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所实施的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政府行为,又称统治行为、政治行为或者国家行为,特指有关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运用国家主权实施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行政行为也是政府行为,但是,两者的主体、作用的对象、所属范畴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另外,行政行为中大部分是可诉的,而政府行为多为不可诉行为。 3.单方行政行为与职权行政行为(武大2000年研) 相关试题:依职权行政行为(汕头大学2012年研) 答:①单方行政行为与职权行政行为的含义: 单方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单方面运用行政权所作的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行为、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事实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职权行政行为,或称主动性行政

行为、积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其所具有的法定行政职权即可直接作出,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作为启动前提条件的行政行为。 ②二者的联系: 单方行政行为与职权行政行为是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不同分类,其在本质上都属于行政行为,具有行政行为的一般特征,适用法律对行政行为的一般规则。 ③二者的区别: a.分类标准不同。单方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以单方意志还是双方意志为标准的分类,与双方行政行为相对;而职权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以是否具有主动性为标准的分类,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相对。 b.内容不同。单方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行为、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事实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职权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规划、行政命令、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4.抽象行政行为(东财2005年研) 答: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针对不特定相对人所作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 行政行为以所针对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在形式上是一个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内容上全部约束特定的相对人,同时其在作出时的对象是不确定的。 5.羁束行政行为与裁量行政行为 答:这是基于行政主体主观意志参与程度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划分。 羁束行政行为是指在法律对行为适用条件有明确而详细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严格依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测试题与答案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测试题及答案 不定项选择 1. 下列行政行为中,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是:( ) A: 行政许可 B: 行政指导 C: 行政确认 D: 行政处罚 2. 下列属于行政给付行为的是:( ) A: 税款缴纳 B: 强制收购 C: 救灾扶贫 D: 收缴罚款 3. 下列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 B: 具体行政行为所涉及的是少数人的权利和义务 C: 具体行政行为既有单方行政行为,也包括双方行政行为

D: 具体行政行为在一般意义上属于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具体执行 4. 某县邮政局要在某国道段埋设通信光缆,因其认为这是国家建设项目,在未经公路主管机关批准的情况下即开始施工。县公路路政管理所经检查发现该行为属违法行为,遂多次口头、电话通知其停止施工,补办相关手续并缴纳路产损失赔偿费。但该局照旧施工,县公路局了解情况后,以电话方式通知邮政局立即停止施工,并限期缴纳罚款3000元。邮政局不服诉至法院。对于公路局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A: 县公路局的处罚行为是合法的,因为邮政局的行为未经批准 B: 县公路局的行为是违法的,因为其不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 C: 县公路局的行为是在其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因此是合法的 D: 县公路局的行为是违法的,因为邮政局是在实施国家建设项目 5. 下列何项属于行政行为?( ) A: 某县卫生局购买办公用品 B: 某县民政局起诉建筑公司违法的行为 C: 某县民政局越权处罚违约的建筑公司的行为 D: 某县民政局依建筑合同奖励建筑公司的行为

6. 张某在饭店吃饭时,因不满饭店服务员的服务态度而与老板发生争议,争吵中张某用凳子将老板的头部打伤,气急之下又将柜台中所放的酒悉数打坏。辖区派出所接到报案后,将张某带回派出所以违反治安管理条例对其处以80元的罚款,并责令赔偿饭馆的损失300元。下列关于此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派出所的处罚行为是违法的,因为派出所超越了职权范围 B: 派出所的处罚行为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的,所以是合法的 C: 派出所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实施的处罚行为是合法的 D: 派出所的行为的合法与否取决于张某是否接受 7. 行政征收的实施应以下列哪一项内容为前提?( ) A: 行政相对人行为违法 B: 公共利益的需要 C: 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意思表示一致 D: 行政相对人负有行政法上的缴纳义务

第八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八章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把握具体行政行为的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它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将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非行政行为(法律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等,从而揭示并划定具体行政行为的边界,把握这些特征对于我们后面学习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处分性 所谓处分性,即产生处分效力的意思,即一个行为只有在做出之后,能够根据行政主体的意思表示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动(具体表现为建立、变更或者消灭了某种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才可能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这一特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具体行政行为做出之后必将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动;另一方面是说,这种法律关系的变动必须出于行政主体的意思表示。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个行为如果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者,都不能够被称为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处分性是具体行政行为的首要特征,这一特征将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行政事实行为,以及行政主体实施的其他行为。 (二)特定性 所谓特定性,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对象做出的行为。特定性这一特征主要将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抽象行政行为与其他属于立法范畴的行为,如制定法律、制定地方性法规等,后者均是针对不特定对象做出的。 (三)单方性 所谓单方性,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是由行政主体的单方意志所决定的行为。也就是说,单凭行政主体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足以使这个行为产生效力,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合意。对于具体行政行为单方性的理解,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注意对行政合同行为的理解。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前提下,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合同方式,使双方在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行为。 第二个方面,注意对行政行为中公众意见的理解。公众参与是行政法上程序正当原则的要求之一,指的是行政主体必须在实施行政活动的过程中,听取有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辩和陈述,适当吸收公众意见。 (四)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即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外部对象、外部事务而做出的行为。外部性的特征使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内部行政行为。所谓内部行政行为,指的是行政主体对其内部组织或个人实施的行为,说到底,就是行政主体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按照实施对象的不同,内部行政行为可以被区分为针对内部组织的行为和针对内部个人的行为。针对内部组织的行为,如决定行政主体自身下属机构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或如对行政组织系统内部权力进行的划定、调整等,例如,某市政府决定将城建局的某项收费权划归城管局的行为,就属于内部行政行为。而针对内部个人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人事关系的处理,如对国家公务员的奖惩、任免、培训,等等。

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的增长与公安行政执法

【收稿日期】2006-07-25 【作者简介】谢天长,男,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行政法学、诉讼法学。邱德民,男,福建省晋江市公安局法制科副科长,主要研究警察法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041485)“依法行政法律制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的增长与公安行政执法 谢天长1 ,邱德民 2 (1.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省晋江市公安局法制科,福建晋江362200) 【摘 要】在公共选择理论下,政府行为取决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或者说,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要不断地满足公民的权利吁求的。公众对公安机关直接强制行政行为的反感,促使公安机关转变执法观念,摆正位置,开发和运用多种具有行政指导、行政契约等非强制性的行政方式和服务措施,既达到了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推行治安管理的目的,又为群众所接受。这是公安行政执法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关键词】公安机关;非强制性行政行为;行政执法 【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91(2006)05-0070-03 On the i n crea se of the ad m i n istra ti ve acti on w ithout force and the publi c secur ity ’s executi n g the l aw i n ad m i n istra ti on X ie Tianchang,Q iu D e m in (Fujia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Fuzhou 350007,China J injia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J injiang 362200,China ) Abstract:Under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the acti on of the govern ment is decided by the public desire and choice,or,a govern ment full of res ponsibilities should satisfy the public rights .The anti pathy caused by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s force on the public directly i m pel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change the old idea on the executing the la w,correct the right positi on and devel op vari ous measures without f orce .I n this way,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can not only keep the s ociety security,but als o be accep ted by the public .It is the way f or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s re 2f or m in the executing the la w . Key words: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the ad m inistrative acti on without f orce;execute the la w in ad m inistrati on 长期以来,公安机关作为强力行政机关为社会所公认,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能够接受公安机关对社会管理的直接强制性,包括诸如半夜清查流动人口、突然停电“扫黄”、深夜围堵赌博参与者等。从“夫妻看黄碟案”等许多案件中,人们已经看到公安机关对行政强制权力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加之公民权利吁求的增长,社会对公安机关直接强制行政行为的反感加剧。公安机关因势利导,从端正执法思想入手,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减少直接强制行政行为的使用,同时倡导和鼓励非强制性行政行为在具 体管理活动中的开发和运用。这是公共选择理论 在公安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反映了公安行政执法发展的某种趋势。 一、公安机关削弱直接控制的实践 (一)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由此衍生的积弊也很多。我国《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与生效,就是为了清理不合理的行政审批,解决行政许可中的诸多问题。近年来,全国20多个地方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审批事项 ? 07?2006年9月第5期 总第92期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 Sep.2006 No .5 Ser .No .92

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篇一: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一、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无偿和强制地取得相对人财物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征收包括税收征收和行政收费。其中行政收费,是指行政机关因为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国家资源使用权和进行行政管理而收取的费用,如、水资源费、排污费、教育附加费。 二、行政征用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相对人财产或者劳务,并给予相对人适当补偿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用也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但与行政征收是存在差别的,行政征用一般是有偿的。 三、行政给付 行政给付,也称行政物质帮助,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特定的相对人提供物质利益或与物质利益有关的权益的具体

行政行为,比如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 四、行政奖励 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物质或者精神鼓励的具体行政行为,比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五、行政裁决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的审查与 裁决的行为。 (一)行政裁决的具体情形 1.违反行政管理的行为造成的损害赔偿争议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八条、第三十八条 《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计量法》第二十七条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2.土地、矿产、草原等自然资源权属争议

第二编 行政主体与行政行为概述

第二编行政主体与行政行为 第四章行政主体 ?第一节概述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和种类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职权,并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行政法律后果的组织。 ?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是依法享有国家权利的组织。 ?3.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 ?判断某一组织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不紧要看其是否享有行政权,还要看其是否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该权利。否则,即使是行使着一定行政权,也只能是一定主体的代表及其意志的具体表达者,只能是行为主体而非行政主体。 ?举例: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公安局的治安科、学校的招生处)都属于这样的组织。基于行政机关内部权利的再分配而享有一定的权利。可以具体实施行政行为,但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 ?4.能够独立承担法律后果 ?重要体现:独立作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主体以及行政赔偿义务的主体(行政机关的一些内部机构及受委托组织则不行) ?上述四个方面的含义及特征,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二)行政主体的种类 ?在我国,行政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职权性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一类是授权性行政主体,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中央行政机关又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行政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备授权行政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公用企业、专业公司、教学科研单位、技术单位等)、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文艺工作团体学术研究团体、宗教团体)、其他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性自制组织)等。 行政主体的资格 ?行政主体的资格是指作为行政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 ?作为行政主体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法定条件:(前面介绍的) ?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因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职权性行政主体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国家行政机关组织法的规定,在机关依法成立时就拥有相应职权并同时获得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组织。因此,行政机关成立的条件就是行政主体资格取得条件: ?1.依法成立: ?2.行政机关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和办公处所被有权机关批准。 ?3.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和职责已由宪法和有关组织法所作了明确规定。 ?4.行政机关已有法定编制并按照编制配置了内部机构和工作人员。 ?5.拥有独立的行政经费预算。 ?6.经过必要的公告程序 ?授权性行政主体取得资格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必须有行政法规范明文规定的授权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品卫生法(试行)》“卫生行政部门所属县以上卫生防疫站或者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