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说课讲解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说课讲解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说课讲解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说课讲解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总体而言,清代的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的诗文词

(一)诗

(1)清初的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是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的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特别是吴伟业的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其含义与锤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他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他所谓神韵,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二)文

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

动,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三)词

词至清代,经过元、明的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的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他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奈钟情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二、清代中期的诗文词

(一)诗

清中叶以后,一般文人屈服于朝廷的政治压力与文化专制政策,纷纷钻入故纸堆,形成盛极一时的考据学风(乾嘉汉学)。影响到诗坛,就是各种诗说、诗派的蜂起:

(1)沈德潜“格调说”:主张诗歌“格高”、“调响”:他以儒家诗教为本,尊唐抑宋,主张诗歌创作“去淫滥以归于雅正”从而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他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因此诗歌“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诗歌创作要“一归于中正和平”。

(2)翁方纲“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其“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两方面。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他主张以义理为本,

词语的变迁

课题:2-2词语的变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 2.读通文章,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词语的变迁。 3.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来学习课文,完成收集新名词的练习,培养探究能力。教学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词语的变迁》。 1.指导浏览阅读。浏览是比略读更为快速的一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扫视”,快速摄取文本大意的能力。 2.学生浏览课文,填写信息单。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看一看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中心句: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 3.怎么样理解“历尽沧桑的老人”、“充满朝气的新生儿”的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二——六段,感受词语的变化。 1.为什么说“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了解汉语词汇变迁的原因。 2.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结合诗句说一说“平台”的本意和现在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品读文章时,要读出文章的趣味。 2.采用多种方法读,如自由读,小组比赛读等,读后可以让学生质疑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这样读?这样深入体味字里行间的意义,课文才能读出味,读出意,读出情。 3.朗读课文,注意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逗号、顿号、分号、句号比较多,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色。 五、小练笔 仿照课文,结合自己搜集的新词,写一段话,要求语句流畅,有中心句。 板书设计:词语的变迁 具有“地域性”的特色 有些词语是“舶来客” 词语中的新宠儿——“平台” 农民口中的新名词 动物世界里的语音也在发展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文献综述 2011级对外汉语 学号:201105121068 王海湾

摘要: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和固定下来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对颜色词的研究充满浓厚的兴趣。古今中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对人的色彩感知和颜色词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目前,关于颜色研究方向很多,涉及很多方面。现将近日查阅的各类研究性论文和学术期刊稍作梳理,给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文化 国内外都不乏对于颜色词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当数美国民族学家Berlin 和Kay, 他们曾在1969年发表《基本色彩词语: 普遍性与进化论研究》, 在这部巨著中就近百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深入有趣的研究。国内也有不少语言学家对颜色词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如伍铁平先生“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伍铁平, 1986)对颜色词的模糊语义展开了研究; 张旺熹“色彩词联想初论”(张旺熹, 1988)就颜色词的联想义进行了研究, 较为全面地揭示出颜色词意义复杂性的深层原因。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周一农《词汇的文汇内涵》等书都对部分颜色词进行了研究。章银泉《色彩描写词典》(银川人民出版社,1988)就收有古今汉语颜色词1200个。尹泳龙《中国颜色名称》(地质出版社,1997)共搜集古今流传的颜色名称2500个,同色异名归并后为1867个。颜色词在语言中应用相当广泛,它内涵丰富,色彩鲜明,使众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人类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 对于颜色词认知和使用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对英汉颜色词

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增进彼此合作与交流。 按照研究对象的大的范围,可以将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和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一方面是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研究。主要从颜色词的发展、语义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相关论文如:《说文糸部颜色词同源发展认知分析》《释白》《颜色字白及其文化阐释》《语素白的结合能力分析》《说文解字颜色词探究》《色彩文化地理透视》《颜色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超常组合》《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论黑色词》《绿的文化内涵及构词》《色彩词及其分类》等等。 另一方面是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扩大,中西文化交流影响着不同民族间人们的学习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学者开始对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的范围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探讨英汉颜色词的异同。 1、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比较英汉颜色词运用方式和意义的不同,相关论文如:《浅谈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运用》《颜色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比较》《颜色与跨文化交际》《论颜色的跨文化差异及其传播》《中英颜色词跨文化对比研究》。 2、从翻译角度,比较英汉颜色词的差异和不对应性,探究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如:《中英文中红白黑颜色习语的翻译》《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翻译研究的跨文化交际

浅析《诗经》中的方位词“南”及其文化内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d5968968.html, 浅析《诗经》中的方位词“南”及其文化内涵作者:王春艳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7期 【提要】本文就《诗经》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方位词“南”进行辨析,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南亩”“南山”进行具体分析,由此我们可知“南”这一方位词,有着温暖和煦、丰年祈福之愿,有着少妇思君、忧心忡忡之情。随着对“南”与长养、情思、尊愿等方面的分析,可见方位词“南”的文化内涵不断深化并影响深远。通过对方位词“南”的探析,我们可以加深对《诗经》的认识,从而揭开遥远先秦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诗经方位词“南” 文化内涵 《诗经》作为先秦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其所包含的先民思想、风俗习惯、地理方位等都是我们了解先秦人民生活风貌的重要载体。关于《诗经》中方位词“南”,此前已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譬如张德鑫的《方位词的文化考察》,方经民的《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经过统计》,金安辉的《诗经》中的“东、西、南、北”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旨在更加具体、深刻地分析方位词“南”及其文化内涵。据统计,《诗经》中“南”出现了81次,那么《诗经》中的“南”是仅指方向的方位词呢,还是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是文化义,周一农的《词汇的文化蕴涵》中指出“文化义,指的是词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所获得的反映一个名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的隐含义”。①因此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就是对这些文化因素的分析。下面我们将对《诗经》中的方位词“南”进行逐步探讨,从而还其完整面貌。 一、“南”与长养 万事万物皆有源头,那么方位词源于何处?先秦人民不像现代人一样可以用多种方式指认方向,他们最先感受到的是自身和空间的环境关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四方就是根据太阳这一参照物来确定的。即太阳升起处定为东方,落下处定为西方,直照处定为南方,背阳处定为北方。这就是人们对方位最初的认识。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方位词,更加术语化,其实还是指东、西、南、北等。 经统计,我们发现《诗经》中“南”多有表示南方的意思,《说文解字》:“南,木至南方而有枝任也”,即南方是夏天草木繁盛的象征。《诗经》中《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周南·漢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这些例子不仅表明这些草木生长在南方,也进一步表明了南方的“樛木”“乔木”“蕨”是何其丰茂,这正如《白虎通·五行》中“南方主长养”的说法,又《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所以南方是温暖和煦的,也是植物生长的好地方,是生命的象征。

敦煌文化传承的价值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是一位已在敦煌参加工作半年的大学生,我深爱着这片热土,作为敦煌的儿女无时时刻刻关注着敦煌的变化和发展。 我在大学读的是城乡规划专业,由于这个原因我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接触到大量敦煌历史变迁的知识。我们不仅拥有极具文化魅力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而且在保护和发展敦煌石窟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专家、学者甚至是群众。时至今时今日,他们和他们的后人仍然不辞辛苦的奋斗在敦煌石窟保护和发展的前线。同时他们也创造了一种精神,一种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精神无疑增加了敦煌石窟的文化精神内涵和魅力。 近几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敦煌党校举办的“敦煌文化讲座”,主讲人马进驰先生对敦煌文化讲述让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作为一个口口声声说热爱家乡的学生,我发现我多家乡的认识竟是如此缺乏。连自己的家乡都不了解,何谈热爱家乡? 我们有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让世人赞叹的精神财富,作为敦煌人民的一份子,我们有历史的责任去发扬它,传承它,但这一发扬和传承如何体现在敦煌人民身上,我们需要深思,我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节敦煌学概论课,课程时间安排在升国旗后的第一节课。

二课程内容应浅显易懂,既方便教学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让历史老师或者语文老师做好相应的准备就能授课。 三在期中和期末和其它课程一同考试,成绩计入综合成绩,并与升学挂钩。 四每学期给学生安排一次敦煌文化的游学,并配备讲解员,去敦煌文化的载体(比如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接受敦煌文化的熏陶。 敦煌文化的魅力的继承和发扬不应该局限在一小部分社会群体身上,他是我们青年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敦煌的少年和青年们在敦煌学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对个人来说是种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教育,也是文化和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文化层次的提升乃至升华。其次对这座旅游城市而言是城市内涵和魅力潜移默化的提升,因为我们的学子大部分要都要去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学府求学,他们走出敦煌就是外界认识敦煌的窗口,是这座城市最实在的名片,他们是素质影响着敦煌的形象,也间接影响着敦煌的旅游业。最后,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要认识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将敦煌文化和精神千秋万载的传承下去。 在倡导科学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响应着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若能实现这一愿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对得起创造这一切灿烂文化的先贤们,也没辜负一代又一代在艰苦卓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 规范化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大字中字小字来源:| 2007-10-18 15:22:24| 背景:黄褐红绿蓝青灰白 一、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 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括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括历时的发展中的变化。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 语言的发展演变,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和制约。词汇的发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发展促成词汇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词汇的发展更是如此,社会的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在词汇的变化中映射出来。甚至可以说,一个时期的词汇往往可以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 1.社会制度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是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变化。每一种新制度的产生,都会伴随着各种新事物的产生,每一种旧制度的消亡,也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失,这些变化就带来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映。例如“奴隶”、“奴隶主”、“皇帝”、“嫔妃”、“佃户”、“姨太太”、“资本家”、“工会”、“党委”、“特区”、“独联体”、“联合国”等,这些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名称的兴衰存亡,是社会制度变革在词汇中的反映。

2. 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新词。例如“印刷”、“火药”、“汽船”、“钱庄”、“车间”、“火车”、“信用卡”、“电焊”、“按揭”、“VCD”、“克隆”、“因特网”等。这些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应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新事物的出现,也就没有这些词的出现。 3. 社会交流的推动 所谓的“社会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操不同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如操汉语的汉民族与操外语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外来词;一种是使用同一种共同语的社会中不同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导致了对各种方言词和行业语的吸收。 任何一种语言,在与外族的社会交流中,都会受到外族语言的影响,吸收一定数量的外来词语,以丰富本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增强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就有几个较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的时期。例如,中古汉语由于翻译佛经,从梵语中吸收了大批佛教词语,如“佛”、“罗汉”、“阎王”、“菩萨”、“执着”等。近现代中国派出了大量赴日留学生,也相应地吸收了许多日语汉字词。例如“干部”、“结构”、“主观”、“文化”、“手续”等,虽然这些词的表现形式源于汉语,有的是汉语中固有的,有的是日语中固有的,但或者其含义与汉语原词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或者根本就是适应新事物和新思想而生,因此,在当时都算做外来词。到了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制度使国门敞开,国外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想涌入人们的生活中,更是掀起了又一次吸收外来词的高潮,例如“迪斯科”、“卡拉OK”、“欧佩克(OPEC)”、“艾滋病”、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总体而言,清代的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的诗文词 (一)诗 (1)清初的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是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的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特别是吴伟业的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其含义与锤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他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他所谓神韵,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二)文 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

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 (三)词 词至清代,经过元、明的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的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他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奈钟情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

谈谈敦煌文化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赏析 谈谈学习敦煌文化 学院:旅游学院学生:张麟磊学号:021 摘要: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以佛教文化精髓为主,期间经过了近千年的开凿,有近五百个洞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三大艺术特色。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传入、发展的重要的基地,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佛教文化、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要道。 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今甘肃省敦煌市,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被接天山、准格尔盆地,南接青藏高原、祁连山脉,西接塔里木盆地、中亚。东接河西走廊、关中、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因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交通要冲。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对中西贸易、文化交融起到了桥梁作用。 历史上的西域,生态环境很好。虽处内陆地区,但塔里木内河网密集,树木丛生、气候温和湿润,绿洲也就随处可见。可见,当时的西域是一个非常适宜人居的地方。加以位置处于东西贸易的十字路口,发展起诸多的小国也就不足为奇。例如:楼兰古国;精绝国;古格王国等等。所以,敦煌莫高窟的出现就是一个必然了。 随着汉武帝时期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的屏障。史学家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逐渐古印度文明也伴随着路上丝绸之路这条路线无声的传入到了我国,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属佛教了。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时至东汉,从西域回来的一匹白马驮着佛家经文《四十二章经》来到了首都洛阳,就地就修建了一座白马寺。白马寺的建成标志着佛教正式的在我国暂稳了脚跟,佛教从此也开始了它在我国的地方化、民族化。“永平求法”,佛经大量译出,佛教也就在我过广为流传。 敦煌莫高窟最早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直至清康熙四十年(1701),期

关于的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

关于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元素,而颜色词更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就汉英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目的在于能够更好更为准确地使用颜色词的同时,进一步到达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基本颜色文化特征对比交际 一、颜色词语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词语又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色彩词语最能体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不同文化和语言中带有颜色的词汇时,要充分理解该颜色在不同地区和领域中的显著特征和具体内涵,切不可“望文生义”。 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颜色打交道。大干世界的颜色种类无穷无尽,有各自的独特物理属性,在语言中也有鲜明生动的体现。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颜色的词语数量不一,分类各异。但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 red(~),white(白),black(黑),green(绿),yellow(黄),blue(蓝),purple(紫),gray(灰),brown(棕)。这些基本颜色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区别。不同之处主要受到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的颜色在视觉和心理上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产生不一样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下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几种主要颜色词进行一下对比研究。 二、颜色词语的翻译 1.红色 (red)

宋词的发展历程

xx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 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

敦煌文化艺术

敦煌文化艺术概论鉴赏 对文老师的评价 敬爱的文化老师: 首先,我就您给我们上课提一点建议和意见,希望老师给予指正和教导。我上大学以后才知道我们学校老师大多是外聘的,当然外聘的都是好老师,在上大二的时候听师大包老师挺起过您的名字,在师大名气很大,我早就想听您的课了。在这学期开学知道您要为我们上敦煌文化艺术概论课非常兴奋,第一次见到您印象是您很时尚有带有古典色彩的感觉,有内涵高修养的艺人。第一次听您的课就像一场演说,精彩。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非常的得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您的性格很开朗,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也爱学习了,虽说是大学了同学们自学能力都非常强了,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我们就是不爱学,也许大多都是我们的原因吧,上您的课就是不一样的感觉。 在教学方面:1您对学生负责认真,态度好。2对学生负责认真,教学一丝不苟3课堂活泼有趣,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4老师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对学生极其负责。5工作认真,上课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学习敦煌文化知识,对我们甘肃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 说起老师的缺点我基本没有发现,在讲课的时候非常的尽力,就是在最后的几节课上看了几次《敦煌》视屏教学,老师没有很好的解说一些我们没有看懂的,毕竟我们几乎没有去过敦煌对有些事物不太了解。当然也不都是您的错,我们没能主动提出问题。 在教我们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等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我深有体会。 敬爱的文老师,您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会铭记于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永远是您的学生。我们的时间还很长,有机会我一定去拜访您与您交流学习。 最后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我就关于学习敦煌文化艺术认识写一些心得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现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汉之前,这里居住着月支、鸟孙等民族。西汉初,漠北的匈奴赶走月支,占领敦煌。元狩二年(前121)西汉军队打败河西匈奴,敦煌与河西走廊归入西汉王朝版图。元鼎六年(前111)西汉在敦煌设郡,与酒泉、张掖、武威并称河西四郡。在敦煌之北修筑了长城,在西部设立了阳关、王门关。从此,敦煌成为西域进入河西走廊与中原的门户和军事重镇。为了巩固敦煌的战略要地,政府从内地移民来此定居,调遣士兵屯田戎守。西汉王朝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确立了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经过东汉王朝与曹魏政权的继续经营与开发,敦煌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张莉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从历时的维度研究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研 究语言的发展就是在梳理语言使用事实的历史。我们今 天所使用的词汇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对其研究可以 使我们对汉语词汇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找到很多汉语 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比如词汇如何共存互补,又如何取而代之,词义之间如何互相渗透、怎样彼此消长,书面语和口语中的词汇关系是怎样的,以及我们现在使用词是什么时候确立其正式属性及地位的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对汉语词汇演变的考察中得到答案。 (一)名词 在汉语发展史上,发生过历史更替的名词为数不多,在三类实词中仅次于动词。名词的历史替换大多属于完全性替换,即新词和旧词的词汇意义基本一致,只不过换了个说法,新旧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一般来说比较单纯,如“目-眼”、也有少数名词的新旧更替情况比较复杂,在某一历史时期指称对象并不完全一致。《说文》:“目,人眼。”《说文》:“眼,目也。”《说文解字注笺》:“眼,目中黑白也。……合黑白与匡谓之目。”二者的区别有三:其一,“目”字出现较“眼”字早一些 。甲骨文时期便出现了“目”字;东汉刘熙著《释名》:“眼,限也。”可见汉代已经有了“眼”字,先秦时期多用“目”,战国时期“眼”也非常少见,到两汉以后,用“眼”的才逐渐多起来。其二,“目”本义指眼睛;而“眼”,本来是指眼珠,后来引申为眼睛。其三,“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就在口语中代替了‘目’”[1],因此“眼”具有口语色彩;而“目”具有书面语色彩。 秦代以前的典籍中有“眼”字的例子很少,据学者研究,共有五见。包括王力先生引《战国策》、《庄子》、《周易》中各一例和汪维辉先生补充的两例(分别见于《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可见秦代以前,“眼”的运用并不常见,可引的例子甚少。但此时的“眼”与“目”词义是有分别的,“眼”在这段时期是它的本义,指眼珠,还没有引申为眼睛。除了上述典籍,战国时期的医籍中也有些用例可证:“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素问》卷12) 关于“眼”什么时候作“目”讲,学术界有过两种意见。其一是王力先生认为“到了唐代‘眼’才成为‘目’的同义词”。其二是方一新先生曾列举了二十条书证证明“眼”字在汉魏六朝文献中就常讲“目”[2]。显然后者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上面曾论证过“眼”在先秦时代是作眼珠讲的,这种情况到西汉是还存在,例如《史记》中的用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吕后本纪》)但此时与“目”的界限已划得不是那么清了,例如:“五采曜眼,有时而偷;茂木丰草,有时而落。”(《谈丛》)到了东汉时期,“眼”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了,与“目”的分别业已消失,例如:“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论衡?命义》) 据一项学术调查表明:现存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两家的所有译经共29部,“眼”和“目”的出现次数是247: 21,其中“眼目”连文四次[3]。东汉时期的佛经里有如此大量的“眼”出现且表目义,而且在同时期的高文典册里也有少数一些用例,可见此时“眼”的口语话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因此可以有这样的结论:“眼”在口语中取代“目”不会晚于汉末。由此可见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末年是“眼”从出现到词义转变直至发展成熟的一个历史阶段。到了魏晋以后,“眼”的用例在文献中也日趋普遍,不胜枚举。在小说、民歌、诗文典册中常常可以见到,例如:“或斩手足,或凿眼。”(《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南北朝的文人诗里,“眼”的使用频率已明显高于“目”。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但是在文言词汇系统中“目”始终与“眼”并存,“目”的动词义(用眼睛看/示意),也没有被“眼”取代。 唐代以后“眼”开始变为双音词“眼睛”(有时也单说“眼”),一直沿用至今。 (二)动词 动词的新旧更替大多是一个或几个义位的替换,属于完全性替换的比较少见。这是动词和名词的一个显著区别。因此讨论动词的新旧更替要比名词来得困难。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往往是划分词义和用法,找出新词和旧词在义位上的对应关系。其次,新词在跟旧词竞争中大多有一个词义不断丰富、用法不断扩展的过程,不像名词那样词汇意义基本保持不变。这也给描写新旧更替的过程增加了难度。不过正是由于动词的复杂性,它对 ? 7 2 ?

汉语中有关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汉语中有关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对颜色词的使用方式表现的是汉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 黑色:黑者北方也,所以古人认为黑色代表北方、冬天,象征悲凉、萧瑟、愤怒。一些情况下黑色则代表不能见光,如黑心、黑帮这样的词就给人不愉快的感觉。黑色和铁的颜色相似,所以黑色也象征着铁面无私,正直。在京剧中,黑色脸谱的人代表刚正不阿,严正无私,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张飞、李逵等。黑色在古代也是尊贵和庄严的象征,在现代除了这两种含义,黑色还代表神秘,因为远古时代的人们惧怕黑暗,所以黑色也象征恐惧和神秘。因此在严肃高级的场合,男子着黑西装,女子着黑色礼服被视为庄重,典雅。而在丧葬和祭奠时,亲人朋友也穿着黑色、戴黑纱以示肃穆和尊重。

白色:白色自古有象征死亡、凶兆的含义,是生命枯竭的表现,在办丧事时,人们设白色的灵堂,家属则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白色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示不好,如:从政治上看,白色又象征腐朽、失败、如革命时期把国民党称作百匪;而战争中失败投降则用举白旗代表;把知识浅薄、没有功名的人称作白丁;在京剧中,白色脸代表奸诈多疑,如曹操。白还代表空,没有任何收获,如“白忙”,不付出,如“白拿白吃”。其好的一面,如:在诗人的眼里白色如雪,又代表无暇、单纯和高洁,作为美好品质的象征被称颂。 红色:红色代表积极意义的时候很多,红色和血的颜色一致,所以让人联想到牺牲、忠诚,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因为和火焰同色,让人联系到热情、温暖、明艳的特征。于是变成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如红包、红利、

一炮而红这样的词,这也源于古代对太阳神的崇拜。结婚时的服饰和很多装饰都用红色来表示喜庆。红也是富贵的象征,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也被称作“朱门”。京剧中,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关羽。红还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被用来象征革命者进步、刚毅、乐观和赤胆忠心的形象。而“红粉、红颜”等词被用来代表女性,可能与女性使用的胭脂等有关。表示消极意义时,红色被赋予了激愤和妒忌的情感色彩,如:面红耳赤、眼红、脸红脖子粗等词。 黄色:黄色在古代中国是帝王世家的专用颜色,因为在五行中,黄色居中,而且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中的“土”有土地,国土的含义,居于正中,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又象征着中央皇权和社稷。班固《汉书·律历志上》曰:“黄色,中之色,君之服也。”黄色是中央大地之色,是统治者衣服的颜色。因此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大都以

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语言文化内涵探析

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语言文化内涵探析 大观楼位于风景秀丽的昆明西南郊滇池畔,建于康熙二十九年。大观楼四周视野开阔,滇池烟波浩渺,从西山俯瞰,大观楼掩映在湖光山色之间,可谓洋洋大观,故取名大观楼。大观楼自建成后便成了省城第一名胜,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画。其中乾隆年间著名寒士孙髯翁超凡脱俗,所撰写的大观楼长联堪称一绝,被后人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大观楼也因此而扬名天下。孙髯,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幼时随父入滇,天资聪颖,年轻时参加童试,因不愿受其搜身之辱,便愤然离去,从此不复参加科举考试,终生为布衣。髯翁博学多识,却贫困潦倒一生,晚年只能靠卖卜为生。他所作的大观楼长联上下联共180字,就字数而言,并不是最长者,但就思想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而论,大观楼长联古今第一的美誉实至名归。关于此联的艺术成就,前人已经做过很多的研究,但就文化内涵而言,前人涉及较少,所以本文试从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长联进行剖析和解读。 一.大观楼长联的语言特色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一般应该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如民国时期有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为中国人民万岁,这副对联意在讽刺袁世凯,虽然上下联字数不等,却很符合当时中国人民的心声,所以也被接受和广泛传诵。二是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要求上下联平仄要对应,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是要求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四是要求内容要相关,上下衔接。髯翁所作的大观楼长联立意高远,气势磅礴,除了具备对联的基本要素之外,在语言运用上也颇具特色,值得玩味。 (一)长联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长联巧妙地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之气势如虹,意境深远,为长联增色不少。 1.比喻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长联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比如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联中就用神骏来比喻昆明东边的金马山;灵仪喻西面的碧鸡山;用蜿蜒来形容北面的长虫山;缟素喻南面的白鹤山。这样一来,就把滇池四周静态的山脉描写得活灵活现,再加上前边的看字,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立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看吧:东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长虫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白鹤山如白鹤翱翔。此外,上联中还用蟹屿螺洲比喻滇池中沙洲的独特形状,用风鬟雾鬓比喻岸边摇曳多姿的垂柳。 2.排比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 长联中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如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作者在描绘这些自然景物时,运用了空间排比的手法,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运用到句子中,构成排比句。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作者在概括这些历史事件时,运用了时间排比的手法,把发生在云南的历史大事按朝代顺序排列。再如上联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运用了景物排比和数字排比。作者并不局限于一物,而是眼观八方,笔落四面,把所看到的香稻、晴沙、芙蓉、杨柳逐一排列,并与下联的疏钟、渔火、秋雁、清霜等景物形成对仗。分别用明朗和清冷的色彩词把整个滇池周边的景物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四、万、九、三等数字排比,使长联读起来更具有节奏感。 3.典故的恰当运用 用典是指在作品中引用古人的话语或把历史故事概括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典可以使文章更加凝练。用典也是大观楼长联语言的一大特色,像汉习楼船出自《史记·平淮书》,历史史实是:汉武帝为了攻打云南滇池周边的少数民族,于是在长安大修昆明池,治

词风发展演变

晚唐五代到北宋末词风的发展演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道: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词的产生由此可见一斑。随着隋唐燕乐以其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姿态出现后,便多场合、广地域的出现在日常娱乐之中。自古,有乐必有曲。教坊机构的设立,教坊妓为代表的歌舞艺人的出现,众多曲调由此诞生。从依曲谱制词演变为依词谱填词,到敦煌词这种内容到表现上都相当拙朴的词雏形的产生,至此,词便出现在历史文化舞台上,并展示其丝毫不逊色于唐诗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纵观晚唐五代到北宋末这段历史时期词的发展演绎,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温庭筠、李煜为代表的晚唐词,柳永为先声的宋初词,苏轼为首的盛宋词,秦观等人的宋中期词,李清照为首的南渡词。伴随着时间的推进,词也走向其巅峰,日臻成熟。 西蜀花间鼻祖与南唐真性词人 谈及这一时期的词人,无疑当推有花间鼻祖之称的温庭筠和真情演绎本色的李煜。先看这花间派鼻祖温庭筠。 自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十卷,整个词坛都把视野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充溢着脂香腻粉的味道。而温庭筠词正列在《花间集》榜首,他把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成为花间一派的鼻祖。无疑,他的作品风貌多数表现为浓艳细腻,绵密隐约。如《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

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上片前两句整个在描写美人的容貌。美人的秀眉明暗交错有致,远看像黛绿的蜿蜒有型的小山;美人的鬓发像团云那般,浓密而美丽;面颊肌肤似雪般白皙,极尽笔墨描绘美人之美。接着,一连串动作描写,懒字,迟字,生动勾勒出美人晚起慵懒之韵味。下片写美人在镜前贴花打扮,花面与美人娇颜相交辉映。刚穿上做工精致的罗襦,看着上面刺画的一对鹧鸪,心神不禁为之震,看那鸟儿都是成双成对的,而自己呢,却是一人独守空闺,这番自己是何等的凄凉啊。美丽的容貌,华贵的服饰,在这无限风光之后,却是女主人的孤独寂寞,反差对比之下,更显得准确。 这是温词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一系列的轻艳浓丽的容貌体态描写中,构建了强烈感觉刺激,也在此暗示中,意蕴情思更显得深隐含蓄。温庭筠的词风可以说是整个词坛花间一派的代表,即便与温庭筠齐名韦庄在作词上表现出清疏的笔法和明朗的抒情,但总体上词仍然带着婉媚、柔丽、轻艳之一时代性的特点。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对整个词坛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意为词从李煜开始,境界和气象方面都有较大的开拓。当然,这自然也少不了冯正中的努力。忽视外貌和情节的描写,中人物内心的刻画,所作之词只为传达自己的心境,或怅然若失,或无法解脱的愁苦,环境遭遇和思想性格给予他的心境,全部阐释在自己的词中,内涵较之花间一派广阔很多。然后到李后主,真情真性的本色出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 王国维又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 这曾经是一块被历史特别眷顾的地方,也曾经是一块被历史深深遗忘的地方。这个地方拥有者众多充满色彩和韵律的象征符号,当破译出的这些符号回响着中古时代文明的声音的时候,人们传扬这样一个名字——敦煌。 在现在的中国版图上,敦煌不过是西北边远地区的一个县级城市但在历史上,它却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为我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敦煌位于中国西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征伐匈奴,派大将霍去病率军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使河西归入汉朝版图,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汉王朝在河西先后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敦煌郡设置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敦煌从此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为了从经济上保证这一基地的巩固,汉代一方面从内地往敦煌大量移民,一方面又征发军队来此戍守,移民和戍卒在敦煌开荒屯垦,兴修水利,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敦煌,使敦煌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为敦煌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的军政中心和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此后几个世纪,敦煌之所以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除了战略上的重要性之外,与其经济的繁荣是分不开的。敦煌不仅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而且也是丝绸之路上

的重镇,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前,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的商业贸易通道,一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则扼其咽喉。从这里,人们把西方的文明带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明传播到西方,随着西汉时期对敦煌地区的开发,汉文化开始进入河西。魏晋时,敦煌涌现出一批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从而奠定了浓厚的汉文化基础;同时,敦煌又敞开胸襟,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使敦煌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世界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地,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现象。不仅如此,历史上的敦煌,还是多民族杂居之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有大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繁衍生息,又有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鹊、党项、蒙古等族统治经营,这使得敦煌历史文化由于少数民族的加入而五彩缤纷,辉煌灿烂。 敦煌,因为历史的钟爱而辉煌,又因历史的冷漠而衰落。13世纪以后,敦煌逐渐沉寂,直到20世纪初,敦煌因为莫高窟的存在和藏经洞的发现再一次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公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于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即今编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元4 ——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是20世纪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由于这一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新的国际显学——敦煌学。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命名的学科。最早使用“敦煌学”这个名词的是史学大师陈寅恪,1930年他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一书所写的序中称,“教煌学者,

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上)

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上) 导读:第一节、词的产生和演变 一、词的名称 词是曲子词之简称,即有歌谱的歌词。清宋翔凤《乐府余论》云:“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说明词是一种密切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其别称很多: 乐府:词最初能合乐,故有此称。如苏轼有《东坡乐府》,宋人把它称之为“近体乐府”。如欧阳修词三卷称为“近体乐府”。也有称之为“寓声乐府”,如贺铸词集叫“东山寓声乐府”;也有称之为“新乐府”的,如元好问有“遗山新乐府。”也有叫“倚声”,或“歌曲”的,宋姜夔词集叫《白石道人歌曲》;也有叫“乐章”的,如柳永词集叫《乐章集》。还有叫“琴趣”的,如黄山谷有《山谷琴趣外编》。 长短句:因句子长短不齐,故有此称。宋秦观词集叫《淮海居士长短句》。 诗余:因它是在诗之后发展起来的,与近体诗有密切关系,故有此称。宋宁宗庆元间编有《草堂诗余》(传为胡仔所编,不可信)语业:《碧鸡漫志》卷二说:“陈无己所作(词)数十首,号曰语业。”杨炎正词集号曰《西樵语业》,名称多达20余种。 在之众多名称中,词是正名、通名,是曲子词、曲子的简称。其它均为别称。什么是词?王力先生定义为: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但必须加上一句:它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词的起源 1、关于词的起源有各种看法。目前学术界看法尚不统一。①或云南朝乐府里某些歌辞即其雏形。如梁武帝萧衍有六首乐府、《江南弄》、《龙笛》、《採莲》、《凤笙》、《采菱》、《游女》、《朝云》。如武帝《江南弄》云: 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xièdié)舞春心。 舞春心,临岁腴(yú)。中人望,独踟蹰。 沈约亦有《江南弄》四首,调格字句全同,并同有转韵。可知《江南弄》已成定格,诸家所作,都是依其调而为其辞者,与往昔乐府诗不同。故认为填词萌芽于齐、梁时代。 ②产生于隋代。此说较流行和普遍。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张炎《词源》卷下也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如《河传》和《杨柳枝》两调,前者乃“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碧鸡漫志》),后者乃是“亡隋之曲,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曰隋堤,有是曲也。”(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这两调可能是隋代民歌,可见词起自民间。 ③认为产生于唐代。如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说:“词起于唐人,而六代已滥觞矣。”刘大杰认为“词出于乐府与由于唐代近体诗变化而来的一两说最有力。”认为既产生于六朝乐府而变出于唐。 2、词的产生与音乐有关。 隋唐时期,音乐有三个系统——雅乐、清乐、宴乐。雅乐是《诗经》所配的古乐,清乐乃汉魏六朝乐府诗所配之乐。宴乐(又称燕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