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上)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上)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上)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上)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上)

陈建奇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经室副主任、副教授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讨论“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问题”。最近这几年,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跃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平均在50%以上,中国跟全球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这大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位置的影响。但同时也导致外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些潜在的冲击,比如说安全层面。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应该说是我们中国在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融合全球经济以后,我们自身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提升,但同时也受到了外部的一些威胁、一些挑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安全的问题。

当然,安全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很多内容,我们这堂课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那个内容,第一个方面,讲讲经济安全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也就是最近这几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说中国经济快速提升,其实也提升了中国应对风险的能力,背后也对我们中国经济安全过程的重要的支撑。我们讲第一部分,就是对安全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同时,也看看我们整个经济的实力对安全的支撑。第二部分,讲一讲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以及问题。最后,再谈一谈促进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就未来促进中国经济的那个安全性的提升,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做?

一、经济安全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基础

(一)经济安全内涵

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经济安全的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最近几年来,虽然我们对安全认识在提升,但是并没有对安全,界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应该说,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不知道安全,什么叫安全,那就非常模糊。说我们这边首先要来看,就什么是安全,尤其什么是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部分,它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简单来说,经济安全就是维护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这里边最突出的就是一种状态、一种能力,就我们应对风险,它这种能力。

从广义上看,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等很多方面。它的表现是一国政府能够有效维护本国经济制度和相关法律,确立本国

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管控本国经济、抵御外国资本在国际市场的冲击和竞争,保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些是广义上的经济安全的这么一个整个概念的延伸,或者说从我们刚才看到经济安全是一种状态跟能力这么一个大的内涵的背景底下,进一步往外延伸。具体一点看,就是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所以我们说经济安全的内涵是非常广,或者说它涉及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针对我们国家来说,其实我们国家所说的经济安全又有它特定的安全,这就要回到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这个安全的一个整体的阐述。

2014年4月15号,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首次系统提出11种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从这个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把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并列。我们刚才看到,就广义的经济安全通常把资源安全跟科技安全也纳入其中,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我们看到了,它把这两个安全跟经济安全并列了,也就是经济安全就不再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了。所以根据我们刚才对经济安全广义概念的分析,其实我们国家所说的经济安全,就主要是指除了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以外的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并粮食安全四个方面,所以我们这里面所说的经济安全主要就是体现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什么叫金融安全、什么叫产业安全?应该说我们刚才看了一个经济安全总的定义,我们进一步可以推延得出,金融安全也是跟经济安全有相似的概念,比如说金融安全是指一国维护金融发展和金融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维护产业发展和产业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贸易安全就是指一国维护贸易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粮食安全是一国维护粮食发展和实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就是这个安全其实它是一种状态跟能力。所以我们在这里边应该说对各个安全都可以应用这么一套法则、这么一套规律,进一步往外延伸。所以理解安全其实也不难。当然,我们要进一步说到底什么是金融安全、什么是产业安全,进一步细分的时候,那可能就需要做专门的、深入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从概念上讲,应该说我们刚才说的它们本质就是一种状态和能力。

《国家安全法》对经济安全它的地位做了很重要的阐述,《国家安全法》第三条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

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可以看出,从《国家安全法》的角度说,我们国家将经济安全作为基础支撑,所以经济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当中,起着基础性的地位,因此,经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经济安全,其它安全就难以保障。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说经济如果实力很差,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就很难有势力去搞军事、搞核武器、搞文化等等其它方面的内容。所以经济安全是其它安全的基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说明经济安全非常重要。当然,我们刚才说了,经济安全,它还包括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国家安全法》在这一些方面也给予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相关的阐述或者相关的这么一个界定。

比如说在金融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20条规定,国家要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

在粮食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22条规定,我们要建立起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供给和资源安全。说明粮食安全在我们整个国家安全当中也是非常重要。除了这些方面以外,《国家安全法》还对其它,我们刚才说了,产业、贸易等等这一些方面的安全做了一些重要的阐述。

比如说《国家安全法》第19条规定,国家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全、预防和化解经济安全风险的制度机制,保障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它重大经济利益的安全。所以我们从刚才可以看到,就是我们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粮食安全包括其它方面的经济安全上升到法律层面,未来我们推进相关的改革、提升经济安全具有了一个法律的保障,有了一个法律的支撑。这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经济安全到底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它在整个经济安全当中处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地位,它的内涵是非常广泛,包括金融安全、贸易安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所以这一些让我们进一步联系的,就我们国家当中的经济安全是什么样的。

(二)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在接下来,我们就要看,我们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尤其是最近十几年以来,我们经济社会取得的较快发展,其实为经济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那我们就要看一看,中国在经济安全的支撑方面到底有哪一些方面的积累或者哪一方面的优势。第一个方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这三十多年来经济的发展,整个经济体量快速上升,使得中国我们的整个的经济发展水

平大幅地上升,也使得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不断地上升。我们从整个历史里看,可以看到,最近三十多年来了,中国主要是通过三次的改革开放助推了中国经济三次较快发展。1980年以沿海开放为重点的第一次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第一次较快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平南巡,此后我们看出,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开始承接发达国家、其它经济体转移过来的一些加工产业,所以中国的经济,进入了第二次较快发展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一直到这一次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的高水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三次的开放都助推了中国经济三次较快的发展,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在全球当中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我们现在的这个经济总量相比几十年前有了大幅的增长。

中国在全球当中的地位也快速地上升。这背后就形成了对我们国家安全对重要的支撑那就是我们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对全球的影响也在加大,中国对经济对全球影响的加大,客观上提升了我们过程应对安全应对风险的能力,或者说影响全球的能力。1980年到199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名义贡献3.7%,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到201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达到了48.3%,美国由32%下降到22.5%,中国已经成为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所以现在全球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都说,全球经济看什么,原来说是看美国,现在说是看中国。说明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在上升。中国的经济如果不好,其它国家可能就会受到我们的影响。所以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大家可能会更加希望中国经济更加平稳、更加健康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应该在全球当中就是我们的安全的保障能力在上升,因为我们经济不好,别人也担心。所以这样的话,比如说我们原来所说的,外部对中国经济的这种负面的这种影响或负面的冲击,人为的因素可能会下降,因为很多国家不希望中国的经济出现问题,出现了问题,他们也难以独善其身。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其实中国对全球的影响提升也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安全。

同时,我们看到,最近这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金融能力在快速地上升,因为我们说,一个经济体里面很重要的这个经济安全以外,这个经济安全里面是金融安全,很多国家动把金融作为非常重要的金融安全的组成部分。那从金融的角度看,我们国家安全的水平也出现了上升的态势。比如说,2016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世界前十大银行”,按预计资本排名的前十大银行当中,中国占据了四家,就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名列其中,更为重要的的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列居到前五位,也就世界前五大银行当中,中国占了四家,这说明中国整个金融规模在快速地扩张,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大国。虽然说我们说金融的创新、金融的这个盈利能力我们可能还有待提升,但是我们

看到,就世界前五大银行里面,中国占了四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对金融方面的一些较快的发展。这背后其实形成了金融安全的一个支撑。这是另外一个方面。

金融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我们的外汇储备一直处于高位。原来我们国家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跟很多其它的贫穷发展中国家是一样的,缺乏资金,没有外汇储备,没有外汇储备,一个是你很难这个通过引进外部的设备、通过这个购买别人的先进技术来这个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也很难使得本国的这个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就很难在全球进行布局。但是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上升,到2014年中国外汇储备曾经达到了将近四万亿美元,最近一两年我们看到,外汇储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外汇储备依然高于3万亿美元,我们是全球用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们对外的支付能力大幅地提升。外汇储备的高位运行,直接地一个影响就是我们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快速地提升。大家简单回顾一下就知道,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为什么说我们东南亚一些国家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甚至爆发了危机?这背后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外汇储备很少,所以通过索罗斯这么一个资本进行跨境的大规模运作,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在短短时间里面就消耗完了,所以最后,只能以危机出现。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有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这无形当中为我们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尤其是汇率风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保障。所以,国际支付能力的大幅提升,客观上增强了我们全球的或者说我们国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其实也推动或者说也为我们国家参与全球的布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一些,都有助于提升经济安全。

除了这以外,最近几年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其实在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当中的话语权也大幅提升了。比如说,2010年以来推行的国际货币基础组织的份额改革,将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由原来的第六位提升到现在的第三位,就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个全球的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里面机构里面我们是第三大投票权这个大国,仅次于美国跟日本。大家都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维护全球的金融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然后,防范全球的金融等等方面的系统性风险。我们国家在这里边地位的提升或者说我们国家份额的提升,其实背后意味着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当中的话语权在上升,我们话语权在上升,其实我们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能力也就有机会同步不断上升,这样就会保障我们国家一些重要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我们国家参与全球事务。所以这个这几个方面都突出了,就金融安全,我们也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

从产业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经持续地、快速地上升,制造业规模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了,我们的工业、制造业产值达到了全球最高的水平。是,我们现在

是全球第一,制造业第一大国,原来我们是一个落后的工业化国家,现在我们已经是进入了或者完成了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的中后期。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这个工业体系怎么样,已经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产业这个水平、产业的实力、产业链的这么一个延伸,应该说都为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客观上中国为什么说现在对全球影响能这么大?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通过制造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怎么样,承接了全球重要的产业分工。所以使得中国跟外部上,外部也依赖中国,所以中国经济从现在来看,就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国,这对我们中国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不像有些国家说是经济空心化,我们现在至少从现在来看,我们仍然是一个实力经济主导的这么一个经济体,所以我们整个的产业安全应该是不断提升,不断提升。

从贸易安全来看,我们的能力也在不断上升。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跃居全球第一位,我们已经成为货物贸易最大的国家,而且在这么一个过程当中,加工贸易的份额在不断下降,一般保证在不断地上升,说明我们国家的竞争力在不断地增强,我们的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贸易的总量在不断地增长,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国际经贸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

伴随着贸易的快速上升,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在金融危机之前曾经达到65%,现在仍然有40%左右,也就说通过这个开放、改革,中国承接全球产业分工,贸易不断地上升,中国的GDP有一半左右跟外部有关系,那也就是说中国怎么样,影响全球的能力在不断地上升。就刚才我们看到,全球经济发展看中国,但从我们现在这个数据来看,就是通过贸易、通过我们承接全球产业分工,我们对全球的影响进一步地增强。所以,从这些可以看到,就产业、金融、贸易的安全在不断提升。

粮食的安全,其实也取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巨大成就,那就是去年我们国家粮食实现了12连增,产量达到了1.2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我们的粮食非常充裕。原来有一句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粮食是我们的温饱的支撑,有了粮食,一个国家就远离饥饿。所以,粮食在整个经济安全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粮食在最近13年里面持续地增长,解决了我们国家这个粮食原来相对出现不足或者说粮食风险上升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粮食持续地上升,粮食的总量不断地增长,客观上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所以,我们刚才讲的这些,应该说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经济安全里面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这几个方面在最近几年都有了这个较快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们这些安全方面的能力建设仍然不断地推进,我们的实力扔在不断地增强。所以这个也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中国整个经济安全的水平在上升,防范经济风险的能力

在提升,这是我们看到的非常重要的现象或者非常积极的现象。

二、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非常客观地、理性地看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尤其是我们刚才说的,就中国跟外部联系很紧以后,我们会影响到其它国家,但是同时,外边也会影响中国,在这么一个全球化的背景底下,中国的经济安全,应该说有一些已经突破了传统安全的范畴,进入了或者说出现了新的挑战。结合现在来看,我想主要有四个层面方面的挑战跟问题:第一个方面,就是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第二个方面,产业大而不强与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的挑战突出;第三个方面,国际经贸不平衡与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突出;第四个,是粮食结构性短缺与转基因等技术引发的挑战突出。这四个方面,我们分别从经济安全里边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这四个方面我们分别探讨,虽然说我们这几个方面的安全能力都提升,但是仍然有不足的地方,仍然有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

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就是金融安全它面临的挑战也很突出,最重要的是金融的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为什么我把金融这个问题,应该说就是从我们刚才讲的来看,我认为金融是经济安全当中的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内容。为什么我就把它放在第一点?那就是因为它是经济安全的核心,因为货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我们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明确了金融在经济当中的核心地位。曾经有两位伟人也对金融做了很高的这个评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说:要颠覆现存社会的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世界的货币更微妙且更保险的方式。说明金融、货币不仅会影响这个经济的发展,还会危机社会稳定乃至国家的存亡。所以很多国家都把金融安全放在重中之重,把提升金融的这么一个水平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经验或者一个教训,我们要格外注意、格外关注。就是俄罗斯,俄罗斯是世界上军事强国这个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反对。因为俄罗斯,我们看到,虽然苏联解体了,但最近几年俄罗斯在全球的军事方面依然它表现出实力很强,我们看到俄罗斯出兵叙利亚,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这个地缘政治的这么一个转变过程当中,他们的军事也发挥了重要的力量,吞并了克里米亚。所有这些事件都表明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强国。

但是从前年到现在,欧美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采取了比如说冻结及主要官员在海外的资产,通过这种这一些做法,俄罗斯的卢布前两年出现了大幅的贬值,经济出现了衰退。为什么俄罗斯受到制裁以后经济会这么难受?那就是因为它没有掌控全球的金融话语权,俄罗斯的金融的风险是比较高的。所以从这一点讲,就是俄罗斯它是一个军事强国,但不能称上一个真正金融体…真正的强国,因为它没有掌控金融话语权,它的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是比较差的,金融的建设有待加强。

从我们国家来看,应该说,我们刚才看到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中国金融也有内在的重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在哪儿?那就是我们现在抗风险的能力不高,受制于人。怎么来看我们金融现在具体的问题?最主要的我认为就表现在我们这个现在看到的这个图上面,这个图的横轴是货币供应量的绝对量,纵轴是货币供应量占GDP的比重,这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图,可以看到中国在这个图里面是右上角,其它国家在下面,说明中国是全球货币最多的国家。我们的货币是美国的两倍,但是我们的GDP仅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二。所以,从这里边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常识性的一个判断就是,中国发一块钱创造的GDP比美国发五毛钱创造的GDP还少,那也就说,中国的货币金融的效力非常低,这个反应了我们金融体系就是大,但是,不强,很弱,效力很低。当然有些人问,就是说这个到底有什么问题没有?货币多会有什么问题?我们的货币是美国的两倍多。

这么多的货币怎么样到社会去?现在来看,有70%左右是通过贷款进入社会,还有10%左右是通过债券、票记等等这一些方式进入社会,但是大家知道,债券跟这个贷款都属于债务,也就说我们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怎么样,银行是企业的债权人,企业必须还本付息。说我们现在可以看出,就是我们这么多钱发出来,然后,大部分是通过贷款跟债券进入社会的,也就说有80%甚至到90%形成的社会的债务,这就说明我们的债务很高。债务高,有什么问题?我们做了一个测算,中国现在社会的债务每年的利息除以GDP大于7%,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才6%多,而全社会的利息就是债务的利息除以GDP都大于7%,说明每年的GDP增量都不够还利息的。在这么一种情况底下,企业有利润吗?企业有回报吗?没有利润、没有回报,我们的企业就不愿意投资,经济的增长就会放缓。所以我们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我们企业这个负担太重的问题,那就债务的包袱非常大,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经济会很困难。

所以我们今年以来一直在力推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杠杆,就咱们把债务建起来,就债务很高,说明你杠杆率很高嘛,那现在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债务给建起来,叫去杠杆、降低杠杆率。理论上讲,这个杠杆率有很多指标,但最重要有一个指标就是债务除以GDP,如

果债务除以GDP的比例很高,说明用很多的债务做了一个相对少的GDP,那也就这个社会的杠杆率就太高了。如果债务很少,就债务除以GDP很低的话,那说明用很少的债务做出了较多的GDP,那说明我们的杠杆率就比较低。所以全社会的杠杆,就是杠杆率怎么看,有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债务除以GDP,用多少债创造出多少GDP,或者说GDP的一块钱用了多少债务来完成,来创建。所以,我们说要降低杠杆率,其实就是可以理解为降低债务除以GDP。

怎么样降低,怎么样降低这个杠杆率?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把分子缩小,把债务缩小,那债务除以GDP就降下来了。这个所以这个很简单,但是怎么把分子缩小,把债务缩下来?其实应该说这里边有很多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么两种方法,第一种,让企业把债务还上,企业把债务还上,整个社会的债务就降下来了。你让他把贷款还上,但这样行吗?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企业很困难,你让他把债还上,他这个企业可能就破产。所以现在,中央跟地方都是一直跟金融机构在说,不能对企业进行抽贷,要继续给企业贷款。所以说,你要让企业把债务还上行吗?不行。所以通过这么一个手段降低杠杆率就比较困难。

那怎么办?那今年以来,又有不少的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法叫债转股,银行贷给企业的这个资金变成企业的债务,银行是企业的债权人,那现在有人建议把企业这个债权卖掉,卖给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把这个债权变成企业的股权,第三方机构变成企业的股东,企业原来的贷款就不要再还本付息了,因为它已经变成股权融资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确实是可以降低债务,但是现在问题是,这个你要实施债转股就把债权变成股权,会引起道德风险,就到底你要对哪一些企业进行债转股,哪一些不对它债转股?因为理论上讲,有困难的企业他们可能很多都希望债转股,但是这些企业里边有很多可能是有退出市场,因为它经营不善或者它竞争力不行,未来肯定要退出市场,如果这些企业是要退出市场,但是你现在通过债转股把它救起来了,那过几年它还是要倒闭的,那如果过几年又倒毙的话,那现在的债权变成股权,谁把这个债把它买走,谁可能会承担比较大的风险。所以现在我们也非常明确了,政府也明确了,债转股要坚持市场化,政府不担保、不兜底。那如果从市场化角度,大家想一想,愿意实行债转股的这些企业,可能是业绩不好的,这样,市场上很多人就不会帮他债转股。市场上希望当企业债转股,可能看到的是那些好企业,那好企业它不一定希望把自己的债务债权变成股权。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通过债转股来降低杠杆率是比较困难。那怎么办?这样的话,杠杆率就降不下来,降不下来,怎么办?

今年以来又有不少的学者又提出了新的方式,去杠杆叫什么,做大分母去杠杆。我们看到刚才说,可以把分子缩小去杠杆,但这不行了,现在怎么办?把分母做大去杠杆。怎么把

分母做大?把GDP做大。那就是再大规模地给企业贷款,那么企业增加投资拉动GDP,只要大规模地贷款,拉动了这么一个GDP的上升速度快于债务的上升速度的话,整个杠杆率就会降下来。我们称它为加杠杆去杠杆。

加杠杆去杠杆,就把分母做大,把杠杆率降下来,加杠杆去杠杆。我们今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这么一个办法叫加杠杆去杠杆,那就在大规模的贷款。我们看到,今年一季度我们国家全社会的新增信贷达到了4.6万亿人民币。4.6万亿是什么概念?我们从这个图里面可以看出来,2008年金融危机我们出台了4万亿,4万亿期间我们全社会的新增信贷最高是在2009年的一季度4.58万亿,那今年一季度发放的新增信贷高于2008年4万亿期间最高的新增信贷的水平,说明我们这一次加的杠杆是比较大的,放的贷款是比较多的,目标就是要把GDP做大,就是要通过做大分母提杠杆,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经济的增速都是6.7%,比去年6.9%还低,那也就是说GDP没有做大,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我们看到出台的4万亿以后中国的GDP的季度增速快速地从6.5%上升到10%,所以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这一次我们放的这么多的贷款,GDP没有起来?我们做了一个测算,发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我们的1块钱的货币投入可以创造出8毛钱的GDP,但是现在?货币已经非常多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货币的效力下降到1块钱的货币投入只创造出4毛钱的GDP。所以,我们说这次放了这么多钱,为什么经济没起来?货币的效力在下降。这样就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来我们通过加杠杆要去杠杆、要降低金融风险、提升全社会的盈利能力。

但是现在来看,加了杠杆以后GDP没有做大,但是把分子债务给做大了,所以加了杠杆以后怎么样,去杠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出现了加杠杆的问题。这是我们金融体系也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第二个,就是我们加了杠杆以后,这么多的钱去哪里了?那认真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进入了基础设施进入了房地产,基础设施、房地产拉动的是钢筋、水泥,钢材是要去产能的。但是我们通过这么一个大规模的这么一个资金的拉动以后,钢铁的价格就开始出现了回升,我们的测算发现,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或者到4月份,我们的螺纹钢的期货价格暴涨了70%,钢铁价格的快速地上升,促进很多企业钢铁企业原来没有利润,现在怎么样,开始这个随着价格的上升利润开始增大,所以原来有些企业要退出市场,由于价格的上升,确实出现了退出放缓的问题,也就是去产能,虽然我们今年以来力推,但是去产能面临着新的挑战。怎么样在这些要去产能的行业,比如说钢铁,它们价格上升的背景底下,才能够稳固推动产能的这么一个缩减或者怎么去产能的问题。所以现在应该说已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问

题。最近我们还看到,煤炭的价格在上升,这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地关注,到底怎么样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在煤炭价格上升的背景底下,还能把去产能落实到实处。但是从现在发布的数据来看,我们钢铁跟煤炭的去产能的进度基本上还是符合预期的,但是我们也有个担心,未来会不会有新的企业,比如说伴随着钢铁、煤炭价格的高位的上升以后,会不会有些企业又增加产能,这个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去评估。所以我们刚才看到,由于金融的加杠杆出现了这些问题。

出现的第三个问题,因为加了杠杆以后,使得房地产出现了分化。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钱进入市场以后,有很大一块流入房地产,使得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持续较快地上升。但是,一、二线城市房价的上升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原来要在三、四线城市去产能的、去库存的这些资金怎么样,他就跑到一、二线城市炒房。所以,现在加杠杆以后,我们的房地产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一、二线城市的价格的进一步地飙升加大了外界对房地产泡沫性风险的担忧,三、四线城市缺乏资金,又加大了崩盘的风险。所以,房地产的分化到底怎么办?怎么看?未来怎么办?那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房地产跟汇率之间可能是有着内在的联系,那就房价的大幅地飙升,最后会不会导致汇率崩盘?因为你房价快速上升以后,我们这个整个制造业成本就会上升,我们整个竞争力就会下滑,如果房价持续地上升,后面过程对我们的工业提升利润的侵蚀。未来,我们说,工人需要更多的工资,不然他没办法买房,那你更多的工资以后,企业利润就缩窄,同时,企业它这个所付的房地产的资金就会上升,这一会压缩企业的利润。我们刚才说,现在企业的利润是比较低的,所以如果按照现在这么一种情况底下发展下去,我们未来汇率的贬值压力是很大的,不然我们的制造业可能会有麻烦。所以这就是我们业界所说的,叫保资产还是保汇率?到底是要保房价还是要保汇率?如果说我们硬把汇率扛着,那房地产可能就不能保,因为你房价必须往上升,我们汇率可能就保不住。

那怎么办?现在来看,我们有巨额的外汇储备,所以可能能够保障房地产,就是保障我们的汇率的稳定,同时房地产也能得到稳定。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前一段时间的房价上升,最后如果传达到制造业,制造业怎么办?制造业能撑多久?所以现在的问题在这儿。就是房价不能再快速地往上升了,所以我们最近出台了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我认为是应该说对于促进房地产的这么一个平稳发展是有好处。当然我们怎么样来调控这个度,这个现在来看也很难说,但至少得出一个结果,就是可能未来房地产要继续地上升、价格继续在上涨空间在缩窄,空间在缩窄,我们国内投资房地产的资金才可能就要转向,最近说要转向股市,但是股市,现在来看可能还有待观察,如果股市没起来,房地产价格不涨,

那我们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资金可能会更多地流出海外,进行全球配置,而且未来流出海外的资金可能还在不断地较快地增长。

比如说我们简单测算了一下,按照现在的货币供应量的发展速度来看,2020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绝对量会将近40万亿美元,这美国GDP的将近两倍,如果按照10%的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来看,那我们未来可能会有几万亿海外投资的需求,就说明我们的资本流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但如果很大,怎么办?我们外汇储备可能会慢慢地消耗,那么外汇储备未来没有3万亿,只剩下3000亿了,怎么办?5000亿了,怎么办?那背后就反应了我们的金融风险就会上升,我们汇率可能就会面临着波动的问题。所以现在来看,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的我们刚才看到的整个这个经济杠杆率太高,附载的风险在上升,同时我们看到国际金融里面汇率的风险在上升。

上升以后,资本跨境流出的风险就进一步地加剧,这里边有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看我们这个图的蓝线,蓝线是中国大陆从香港的进口月度增速,可以看到,今年5月份中国大陆从香港进口的月度增速达到了243%,翻了两倍多,为什么这么高?是为中国全面放开二胎,所以很多人到香港去买奶粉吗?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我们资本要流出,但是我们要那个加强资本管制,但资本要流出怎么办?就通过虚假贸易流出去的。从这个指标可以反应的,就是通过今年以来,我们看到金融加杠杆以后我们出现资本流出压力在增大的问题。所以从这些信息可以暴露出一个问题,就中国是一个金融大国,但是金融实力确实有待提升,我们最近看到,杠杆率太高,债务风险在上升,汇率的风险在上升,同时,金融跨境流动资本流动风险在上升。所以这些都体现的我们金融安全存在着新的挑战,那就是我们的金融体系大而不强,我们金融防风险的能力,抗风险的能力,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我们说金融风险怎么防范,在未来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这个是第一个方面,就是金融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版安全生产法逐条解读

新版安全生产法逐条解读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逐条解读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解读:这条是立法目的。一是加强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有效消除或控制危险和有害因素而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生产过程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进行,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与健康及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二是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导致原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分为四个等级: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三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安全。通过立法,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重视安全生产,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四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安全生产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其宗旨是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应当同步,并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解读:这条是适用范围。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一切合法或非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及其他组织,不论其性质如何、规模大小,只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应适应本法。 本法的调整事项,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这里讲的“生产经营活动”,既包括资源的开采活动、各种产品的加工、制作活动,也包括各类工程建设和商业、娱乐业及其他服务业的经营活动。公共场所集会活动的安全问题等,不属本法调整范围。 另外,消防安全,道路、铁路、水运、空运等交通运输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适用专门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调理。但对于一些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专门的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三条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解读:这条是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和工作机制。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新理念。“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工作方针。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指生产经营单位依照法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解读.docx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解读 导语:小编整理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解读,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本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立法目的表明的是为什么要立法,或者说制定这部法律所要实现的基本社会目标。立法目的贯穿整部法律制度设计的始终,所有法律条文都是围绕立法目的来设计,并为立法目的服务的。《安全生产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地规定:“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据此,本条明确了4个层次的立法目的,互相联系,层层递进,集中展现了《安全生产法》的价值和目标。 (一)制定《安全生产法》是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这是制定《安全生产法》最直接的目的。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是一项只能持续加强而不能有任何削弱的极为重要的工作。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防范和监督管理不到位、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屡禁不止等问题较为突出,生产安全事故处于易发多发的高峰期,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的各方面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其中具有基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意义的措施,就是不断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确立基本的行为规范,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使安全生产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于规范和加强相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需要制定一部安全生产领域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确立具有共性的制度和规范,更加全面、系统地规范安全生产工作。 本条中“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是这次修改《安全生产法》时的新表述,原来的表述是“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考虑到《安全生产法》应当着眼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各个方面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不能仅仅局限于加强监督管理。而且从这部法律本身的内容看,除规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外,还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等重要内容,“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作为立法目的难以涵盖和统率大多数条文。因此,这样修改符合实际需要,与安全生产法综合性、基础性法律的定位相称,也符合其自身内容的内在逻辑。 (二)制定《安全生产法》是为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是制定安全生产法的基本目的。安全生产形势和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是通过生产安全事故来衡量的,不发生或者少发生事故表明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趋好,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明显,反之则表明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取得实效。制定《安全生产法》,就是要从制度、体制、机制方面设计出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

199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 2000年2月28日 1999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以扩大内需为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克服各种困难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努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054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1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0806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7036亿元增长7.5%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677元比上年提高6.3% 市场价格总水平继续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 1.4%多 数商品价格低于上年水平其中食品价格下降4.2%衣着价格下降2.7%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2.3%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下降5.5%服务项目价格则上升10.6%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国从业人员705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2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1014万人增加336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940万人增加708万人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1999年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新增564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492万人实现了再就业退休及自然死亡等减少32万人年末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6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与上年持平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54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97亿美元年末汇率8.2793元人民币兑1美元比上年末低4个基本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很突出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二农业 1999年农业生产继续全面发展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 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达5.08亿吨比上年减产397万吨减产0.8%其中夏粮和早稻合计增产570万吨秋粮由于入秋以后北方地区旱情较重减产较多 主要经济作物中棉糖黄红麻减产其他均增产受播种面积调减因素的影响全年棉花产量为383万吨比上年减产14.9%糖料产量为8400万吨减产14.2%油料水果和茶叶等作物产量继续增长全年油料产量2600万吨比上年增长12.4%水果产量6100万吨增长11.9%茶叶产量68万吨增长2.3%蔬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全年实际种植面积131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

我国经济安全面临六大挑战

我国经济安全面临六大挑战 挑战之一 对以美国主导的发达市场体系形成不对称依赖关系,导致我国国民储蓄不断流失,我国国民财富积累能力被削弱。 我国经济已经被美国一步一步引入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分工体系,并以比世界其他经济体更深的程度陷入世界美元循环体系。这种态势将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形成潜在威胁。 从历史研究中我们发现,美国对其设定的打击目标国的基本战略之一,就是以开放美国的低端进口市场为陷阱,一步一步引诱被打击国经济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不对称依赖关系,从而使美国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这里还要提及我国的美元外汇储备。研究美国历史就会明白,美国从立国以来就从未偿还过任何一笔对外国的国家债务,而且美国人也从不隐瞒这一点。其中典型的就是上世纪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就是公开单方面撕毁了对外国政府的黄金负债。目前,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仍在快速增长,这种深陷美元财富循环体系陷阱的局面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及长远健康发展。 美元资产不断贬值的本质是将使我国国民财富不断流向美国。不仅如此,这笔巨额美元资产的整体安全性令人担忧。 有观点认为,中国可以用这笔外汇储备作经济斗争的武器,以大量抛售美国国债威胁美国。应当明白,如果中国对这笔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作日常性买卖操作时,国际金融体系是可以容许的。但如果以此作为斗争工具,则绝不会被美国为霸权的国际金融市场所接受。那时候中国的巨额卖单恐怕根本无人接手,市场流动性会立即消失。 挑战之二 对以美国为霸主的市场体系的不对称依赖关系加速了我国资源耗竭及自然资源的对外流失,我国自然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已开始超出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定位于出口加工为主的“世界组装车间”加入了国际分工体系,被美欧资本压制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区域。其后果不只是在于获取微薄的利润,而更是在于国际垄断资本正是通过把我国限定在国际分工的最低端环节,我国正迅速消耗中国宝贵的自然资源。 而我国正是在人均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情下,选择占据国际分工体系的最低端的发展模式,用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为发达国家经济体承担最污染环境、最消耗资源的代工组装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且将危及经济安全。 按目前的发展方式,我国一方面在大量消耗稀缺的自然资源,一方面又在加剧在重要资源上的对外依赖程度: 我国对一些事关重大国计民生的资源产品已经丧失定价权(如铁矿石、大豆)或基本丧失定价权(如石油、木浆,目前我国木浆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0%)。在我国自有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的背景下,我国未来向国际市场寻求自然资源也将面临重大挑战: 挑战之一是世界上“资源民族主义”日趋兴盛,资源的跨国公司垄断程度日趋集中,这将严重削弱资源消费国的资源贸易能力。例如,对我国发展核电核能工业至关重要的铀矿,其82%的储量由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加拿大三国所有。这种关键自然资源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并不由国际贸易规则支配,供给非常不稳定。 挑战之二是世界上“资源占有跨国公司化”日趋发展,主要自然资源已日趋被主要西方大型跨国矿业公司集中占有。 例如世界锡矿的80%,世界铜矿的75%,世界金矿的57%,世界锌矿的57%,分别被行业排名前十位的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占有。世界铁矿石的70%被世界三大铁矿石公司占有。我们在与这些大型矿业公司谈判时,很难掌握主动权。 挑战之三

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之令狐文艳创作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令狐文艳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标题: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学院:软件学院 学号: 20141796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软件1404班 签名: 二零一七年三月

摘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确保我国国家安全,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应制定以下应对战略:第一,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第二,划定合理的战略边界;第三,发展必要的国防力量;第四,加快和平崛起的步伐。 中国是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维护国家利益,求得人民幸福,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所在。 一、文化安全是综合安全观的重要因素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们把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称为传统安全观,把军事威胁称为传统安全威胁,把军事以外的安全威胁称为非传统安全威胁。关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内涵和外延,有众多不同的解释,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笔者认为,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来自军事战争领域之外的各种威胁。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安全,而应是包括经济、科技、政治、军事、文化等在内的综合安全。国家文化安全,就其一般的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文化的整体发展不受威胁、免于侵害的客观状态。国家文化安全,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即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政治、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支配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制定和实施对内对外政治文化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二是产业层面,即本国文化市场的安全和通过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产品安全,包括历史古迹、建筑艺术、文化典籍、现代书籍以及知识产权等;三是精神心理层面,即各种无形的观念文化,包括以理论形态出现的学术思想、知识成果和以价值取向、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特质等。正如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的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文化对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多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安全构成了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文化安全是国家综合安全的重要因素。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综合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安全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因为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而不会导致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直接后果。从根本上讲,文化安全就是以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的安全。历史上,很多民族消亡了、沉沦了,不是因为其人种不行了,而是他们的文化灭亡了、落后了或屈从于其他文化了,从而导致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基础坍塌,国家机器无法建立强大的国防和推进社会的发展。 二、军事安全形势中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台湾尚未统一和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 前者是一个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紧密结合的棘手问题。由于美国在对台湾的所谓“安全承诺”上越走越远,台湾岛内的分离主义势力日趋猖獗。台湾当局在“中华民国”的名义下搞实质的“独立”,不断推进所谓的“国家化”,使得统一需要克服的难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种形势的不断发展严重的威

形势与政策论文_-中国周边安全.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是个疆域辽阔、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太平洋西岸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同时,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国土,有便利的海上通道和海洋资源。并且中国有众多的邻国,在陆地与中国接壤的有十四个,隔海相望的有九个国家,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因此与周边国家的解除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能够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十分重要。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之前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展望过去,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两大议程值得关注:第一,中美竞争加剧,美国仍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规制中国的崛起;第二,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大选年,其内部政治变化可能引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作为世界性的大国,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安全来保持世界的安全。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却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形势与政策之国家安全

形势与政策之国家安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提要: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旨在为我国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我国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增强了与其它国家的经济合作,但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和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字:安全形势、海上矛盾、中美关系、应对策略 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很迅速,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有很好的外交关系的结果。其实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观点。在评估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时,不能只是看到表象,我们要认真的去分析。事实上,中国国家周边环境总体相对稳定,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仍有很多国家对我国持敌对态度。 在这里我仅列出两点觉得最为重要的。 1、海上问题矛盾激 中国目前周边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总体上看,海洋资源遭到掠夺,海域被瓜分,岛礁被侵占,战略通道安全受到威胁,周边海域冲突多点爆发。 总之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得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中国在14年面临的海上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美国着力打造“东海-南海争端链” 美国目前“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最重要战略内涵就是海洋战略的升级,由“蓝水战略”升级为“棕水战略”,在此过程中,美国将致力于打造一条“东海南海争端链”,使其与第一、二岛链相配合,进一步围堵中国。 相比之下,美国的“争端链”较之“岛链”封锁,从军事上来讲更加紧密,冲绳本岛基地冲绳南岛监听站苏比克港新基地南沙非法睡莲基地潜在的金兰湾军事存在,将东海、南海打造成一个逐步收紧的口袋;从政治上来讲更加有效,苏岩礁问题东海划界问题钓鱼岛争端黄岩岛问题南沙争端,形成地缘政治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地带。 二、日本逐步推出“岛-油天平战术” 随着2013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行为的实施,日本方面妄图成为军事大国的野心几乎暴露无遗。不得不说,日本目前的种种举措与历史上的某些行为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唯一不同的是,二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计划主要针对他国的陆地领土,而目前日本的军事大国迷梦主要着力于同他国的海洋争端。 在与邻国的几处海洋争端当中,日本将钓鱼岛问题放到了首要的位置。其国家防卫重点由东北逐步转向西南正是这一点的集中体现。在接下来的一年间,日本将在中日海洋问题上逐步推出“岛-油天平战术”,一方面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对抗性立场,对我国海警力量正常的执法活动以及防空识别区的正常运行进行指责、骚扰;另一方面在东海油气开采问题上进一步抹黑中国,干扰我国正常的油气生产活动。与此同时,日本方面还将致力于使二者交织起来,在东海海域保持紧张状态,为日本的扩军炫武提供“理由”。而事实上钓鱼岛自古都是我国渔民避风、休渔的栖息地,钓鱼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失去了钓鱼岛中国就像被点了穴位的人,将会处处受制。

当前中国安全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安全形势分析(2008-09-24 05:01:53) 标签:军事冒险上合北约阿布哈兹中国军事 近来世界经济的疲软,各国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出现剧烈动荡,这不得不对中国安全形势造成直接影响。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出现,都曾导致过世界范围的战争与混乱。而且世界上也存在着有些国家用发动对外战争作为转移国内矛盾的可能。静观中国周边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军事动向,我们不能不对相关国家的相关活动作出反应,特别是在近期中国周边国家军事部署出现加快的迹象下。 在东面,美国宣布核动力航母即将入驻日本,以及日本宣称在其领海发现不明核潜艇说明,在今后的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中国的海军特别是潜艇的活动范围将受到严密的防控与限制。而中国的潜艇部队恰恰是中国海军唯一能有效实施对第一岛链进行突防的打击手段。尽管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共和与民主两党都宣称要与中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但近期的美军在东亚的军事调整只能证明美国在对华关系上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那就是经济上合作,军事上打压。由于朝鲜的局势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以及美朝核武器谈判又陷入僵局,美国与韩国对朝鲜进行军事冒险的可能性是一直存在的。美国不是和韩国搞了个什么“概念计划5029”吗?美国与韩国存在军事冒险的信心是存在的,因为他们已经看到金正日政权存在的某种不稳定迹象,他们很可能是在等待某种时机。朝鲜这种政权不稳定不仅刺激着美国,韩国其实比美国更显得迫不及待,因为他们希望看到朝鲜半岛的统一。为什么说这是美韩的一种军事冒险?这就是中国因素的存在。韩国大多数人认为五十多年前,就是中国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裂,所以在韩国人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欲报一箭之仇的仇恨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预示着假如中国再次参战,那么就要考虑到韩军的疯狂性,不能对战争的艰巨程度估计不足。其实在美韩包括日本在内的联军对朝鲜进行军事冒险的情况下,用假设中国参战是用词不当的,因为中国在对朝鲜的支持上是不容怀疑的,也不存在假设中国参战,而是肯定的中国参战。美韩放出风声,以建立中国与美韩在朝鲜的军事缓冲区为诱饵,试图使中国上当。但是这种小聪明是徒劳的,因为现代意义的武器系统已经使地域概念被无限地压缩,中国容忍美韩联军在三八线上每推进一步,那么就等于美军的炮火向中国的纵深前进一步。可以这样界定,无论中朝关系发展如何?但在对待美韩与日本在内军事企图方面,中朝的战略核心利益是始终一致的。妄想中国袖手旁观是痴人说梦! 在西南,随着印度的国力的上升,以及美国的极力拉拢;印度在处理对华关系上的态度正日趋强硬。近来在其国内舆论宣传以及在中印有争议地区的军事部署方面动作频频。一方面经常无端指责中国的边防部队越界;另一个面增派苏30等先进战机进入一线机场。这给人一种临战前动员的一种感觉。中国在这里切不可掉以轻心。印度为何近日动作频频?我们就不能不谈到印度的宿敌、也即我们的盟友—巴基斯坦。目前巴基斯坦由于军事强人穆沙拉夫总统的下台,直接导致了巴基斯坦国内安全形势的恶化。驻阿联军频频越界打击巴基斯坦境内的基地组织,也牵制了巴基斯坦军方的精力。如果把驻阿联军对巴基斯坦主权的侵犯看作是一种佯动的话,那么帮助印度分解中巴在克什米尔方向上的联合就是一个不错的解释。这不能不说明驻阿联军与印度的动作频频存在某种默契。再把美国在我东面的动作联系起来看,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证据链。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已经在实质军事协调方面连成一体,以此推断;那么这个证据链上还将出现一个反中国的一节,这个一节必将出现在南海,那么这个反华之链就真正形成了。这与日本热门候选首相麻生太郎为推动遏制中国而倡导的“自由之弧”是多么的异曲同工啊! 在我们的西北部,首先是阿富汗。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几年来在阿富汗是越反越恐,并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摘要:中国周边的形势相当复杂,目前来看我国基本上是稳定了我国的边境。近年来出现的东突组织事件、南海问题、萨德系统事件等反应出我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并不乐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并对中国安全形势提出新的挑战。 关键词:当前中国安全安全形势局势 周边安全形势是指周边国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周边安全形势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边国家与本国的利益矛盾、对本国的政策企图、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军事力量及其部署等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情况和因素。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我们需要分析出这些挑战并且自觉迎接挑战。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1.邻国众多,强邻环伺。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并且还多为军事强国。一个国家邻国多少和强弱对其安全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邻国多现实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就多,强邻多面临的现实和潜在的安全挑战就大。2.战略区位重要,大国利益交汇。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地处东亚的中心位置。3.多样性突出,热点矛盾集中。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等聚集在我国周围。当今世界五大热点地区:中东波斯湾、中亚、南亚次大陆、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几乎都在中国周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旧存在着各种现实的挑战和潜在的危机。1是美国视中国为主要的潜在竞争对手。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美国遏制、敌视的对象。2中日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3.台湾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但是反“台独”斗争依然严峻、复杂。今年5月6日早晨,出现了台湾海巡队扣大陆渔船并且发出子弹导致两位渔民受伤这么一件事,可以看出“台独”问题依然严峻。4.我国海洋权益遭遇严峻复杂的挑战。我国有着辽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领海面积22.8万千米,并且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300万平方千米。辽阔的疆域既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又使我们维护国家主权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与周边邻国在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上的矛盾非常突出。南沙群岛是我国巨大的资源宝库之一,人称第二个波斯湾,并且它的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而南海的周边国家却陆续侵占南沙群岛,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5.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对我国的威胁增大。我国毗邻恐怖活动的“重灾区”,与恐怖事件多发、恐怖势力聚集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为邻,处于国际恐怖势力猖獗的高危弧形地带。近年来,境内的恐怖势力与境外的恐怖势力遥相呼应,暴力化趋势日益增强。2008年的时候西藏的“3.14”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的“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还有2014年在我国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这些恐怖案件给我们造成了重大的生命与安全的损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会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时有显现,对我国的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1.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的地方,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的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的外交中仍然有充分的回旋空间。2.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因岛屿问题引发的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是演变为大规模组装冲突的可能性却不大。3.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剂”。 周边国家与地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也是发挥国际作用的主

谈谈你对中国国家安全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国家安全的认识 近些年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经历了许多风浪,其中最主要的是中美关系摩擦不断。恶化的原因来源于两方面:台湾的国家化和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不利于中国大陆的调整。这种分析的方法同时考虑了国际安全和国内安全。科索沃战争后,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分析成为了热点问题。一反原来重视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处于紧迫的境地。撞机事件加强了这种观点。这种研究方法把国家安全定位于国际安全的层面上,忽视了国内安全中的一些突出方面,例如经济安全形势仍很严峻,少数地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仍然猖獗等等。 从国际安全的层面来看,我们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干预的可能性要少于经济威胁和文化渗透。中美关系虽然因为美国执意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而显得紧张,但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中美两国都是核大国,都不希望发生大规模的毁灭,其竞争自然集中在经济竞赛和军备竞赛,其冲突自然表现为地区摩擦和内部渗透。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不是战略性的调整。发达国家在中国所拥有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也不愿意和中国搞的太僵,这一点有力的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政治安全上,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从制度上加强了中国的自我保护能力。中国所推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政治安全的保障;从军事安全的角度看,中国所拥有的核力量和日新月异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也使得别的国家不敢轻易的发动攻击。中俄所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国的安全环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中国安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短期和中期意义上的改善,主要是指直接的军事入侵没有了,中国所处的军事安全形势中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台湾尚未统一和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 从国内安全的层面来看,中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经济发展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文明的发展也不断进步。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效显着,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由于坚持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思路,中国国内在改革过程中没有走的过快,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国内安全形势处于不断改善的进程之中。但是,这不能说国内安全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国内政治安全的问题主要是民族分离主义的问题和统一问题,和国际安全形势中的某些负面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它们的解决变的更加棘手。腐败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到政权生存的国内安全问题。国内文化安全除了西方文化的渗透之外,社会普遍出现的精神贫乏和认同危机是最大的安全问题。拿成绩最大的经济发展来看,也还是问题不少。中国经济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所暴露出来的许多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确实令人忧虑。 总之,中国的国家安全挑战来自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又往往结合在一起,使我们时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国土主权与周边环境等等困境的制约。在国际安全中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处于良好状态的形势下,我们的中心应该偏向于国内发展,用国内发展来促进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国内发展是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的根本。运用有效的国际战略,充分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国际安全形势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对外任务。而国内安全是国内发展的保障,只有加强政权建设,整顿经济秩序,才能为国内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处理涉及到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相结合的问题时,需要外交内政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在维护好国内安全的同时,不引起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又及时提升自己的国防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应有权益,走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的统一之路。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安全形势:必须警惕防控四大风险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安全形势:必须警惕防控四大风险从目前来看,中国的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第一,中国能经受住多大程度的疫情冲击。“这就是中国宏观经济安全面临的问题,这就是2020年,甚至可能会更长一段时间都要关注的非常现实的风险。”刘伟说。 他表示,现在来看,特别是从国际角度而言,疫情到底何止终止、何时能有效控制仍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目前中国的经济情况相对较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战略性的疫情防控成绩,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去赢得了更早开启的复工复产时间窗口。但问题在于疫情充满不确定性,最终疫情冲击会有多大,对中国整个宏观经济安全将在哪些方面、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仍不确定。 第二,中国今年经济增长规模能有多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明确增长速度目标。刘伟称,以底线思维分析,“六稳”“六保”的头一个都是就业,其目标是新增900万个就业岗位,按照投入产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就需要经济增长4.3%。如此,今年经济增长或至少达到4%以上,“六保”“六稳”的底线才能守得住。第三,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刘伟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会衔接“十四五”规划的起点,恰恰也是中国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关键时期。 刘伟直言:“穿越过去就过去了,穿越不过去的话,中等收入陷阱的所有威胁会在这个阶段放大,再加上疫情的冲击,增大了这方面的挑战和困难。”

第四,如何应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威胁。刘伟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崛起的一个发展中大国,当遇到世界性的挑战和矛盾必须应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逆全球化浪潮泛起时,给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当前疫情冲击下,需要将其进一步细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在疫情冲击下会有哪些变化和新趋势,现在官方就已经提出,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去构建和落实是当前重点问题。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论文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 一是因为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因为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

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是美国在东亚地区,存在着一个同盟体系。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都是美国的盟国,此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等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特别是,日美同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针对中国的。美国的战略是维持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并试图排除任何一个大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可能发起的挑战。因此,近来美国的战略东移,试图牵制中国崛起的意图更加明显。 不过,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首先是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其次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一、国际环境及我国周边安全现状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 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0以后,中国全方位融入并充分抓住机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繁荣进步,但盛世之中潜藏着的风险与危机却越来越大。透视国力渐强的今日中国,在繁荣中安全危机浮动,金融、信息、贸易、产业、生态、人才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将全球化的影响与中国经济安全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以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本文共分六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主要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问题的主要相关概念进行全面、详实的解读与界定,论述了中国经济安全的提出、内涵及外延,以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存在状态分析,这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西方学者等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分析,揭示了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这为中国经济安全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的特点,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论述了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典型国家与区域的经济安全观,以及各国经济安全观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概括总结了全球化在对中国经济安全的机遇与挑战。以全球化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途径为铺垫,从提供发展经济的良好外部环境的可能、利用世界上各种要素资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论述了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机遇;从风险防范难度加大、国际垄断势力对产业安全构成威胁、经济依附性可能增强的挑战、全球范围资源与市场竞争的挑战等方面分析了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五章着重分析了中国经济安全体系及其现状。主要从金融、信息、贸易、产业、生态、人才等六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安全体系,并逐一解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在此六方面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成因。 第六章主要论述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有效路径。从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经济安全理念入手,剖析了国民经济安全意识和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