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语言美

语文教学中语言美

语文教学中语言美
语文教学中语言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美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高尚健全的心灵中,永不停息的劳动中,锐意进取的创造中。中学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行云流水,金声玉振”是英语中的美;秩序和谐又神秘是数学中的美;五光十色、万象归一是化学中的美;生机勃发、神秘奇妙是生物中的美……而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学科独具魅力,散发着人文精神的灿烂光芒。

我们且不论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这本活的教科书,单是这“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思想美、境界美、风格美、语言美等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然而怎样使学生在这无声无色的文字中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不成熟的尝试。

一、有感情朗读,感悟美的形象性

朗读,“朗”指声音清楚、响亮;“读”指读书、念文章。好的朗读要求朗读者通过朗读这一活动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它是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技能,能沟通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实现文言合一,让学生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它犹如一根魔棒,指向哪里,哪里就会开出赏心悦目的灿烂之花。

那么朗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注意运用普通话进行朗读,感情充沛,以声传情,在朗读中获得情感体验,要依据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读者内心的感悟,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换成可以听到、闻到、感触到的种种事物,

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情境,体验也就油然而生,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声。

如朗读朱自清的《春》时,“盼望着,盼望着”读时语言要急切,“近了”读出喜悦之情,那么学生就有联想到,身经“三九”严寒凌胁、摧折的人和万物急切地渴盼春天早临的心理。“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四词,尽显众芳争妍斗艳、满园春色,逗得蜂嗡蝶舞,一派喧闹,万紫千红的情状涌入眼帘,给人以生活实感。“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语言俏皮、活泼,体现野花闪闪烁烁、摇摇摆摆、活泼可爱的娇态。“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喜悦、赞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还有“闹”“抚摸”等词,它们都能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抒发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美的开讲艺术,萌发学生的求知欲

1.以疑激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究活动,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新课导入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布疑,活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觉悟之机”。

2.以趣激欲

语文学科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我们可以应用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开讲语是课堂的突破口,人的情感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产生的。上课伊始,好的老师总是能用生动的开讲艺术,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叩动学生心灵的情境,使他们的心为之动,情为之发,以最短的时间达到“共振”的境界。

三、凭借美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美感

有人说,作家是用自己的笔蘸着自己的血和胆汁在写作。从古到今,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作品中的语言、景物、人物、意境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创设情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披文以入情”,传之以情,文字就愈加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物、人物、设置的意境、阐发的道理,就会扣动学生的心灵。如果说,语文教材是一首好首诗,一副耐人寻味的图画,那么教师美的语言,就如同架起这诗与画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身处地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使学生如置其境,如闻其声,如嗅其味,产生“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

让我们的学生在“美”的氛围里,情绪高涨地学习,活泼主动地发展;在“美”的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地遨游,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潜移默化。让我们用美的阳光撒遍每一颗年轻的心灵,用美的清泉灌溉出学生心灵美的花朵,让所有美的心灵创造出美丽的新世界。

(作者单位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

语文教学中的“美”范文

语文教学的“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从看、听、读、说等几方面来分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看”美 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通过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不仅给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 1、利用课文插图欣赏美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越低,插图越多。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如三册《我的家乡》一课,描写了“我”的家乡月亮湾的秀美风光,反映了“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课文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我就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从村后观察到村前,欣赏像“月牙”一样弯弯的小河,感受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那种优美恬静的感觉,体味美丽的“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的桃树,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的富有童趣,有的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如《精彩的马戏》中小猴调皮可爱,小熊憨态可掬,画面富有趣

味美;《少年闰土》中人物形神兼备,富有人物形象美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都能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 2、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欣赏美 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如《动物过冬》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小蚂蚁的所见所闻出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落叶飘落下来,满地是落叶的背景,有啄木鸟捉虫的“笃笃”声,有青蛙挖洞,以及小蚂蚁与它们的对话,有声有色,富有童趣,让学生激起视觉和听觉的想像,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利用录像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神秘变幻的海底世界,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配以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在直接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我们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听”美 “听”,首先要求师生都坚持讲普通话,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听”能获得美的信息,给听话者带来审美享受。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都含有生动的艺术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美好的心灵。可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感受美 朗读中教师的范读,以音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来抒发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音美和语感美,由此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的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

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理应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但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能够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理解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能够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绝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者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

谈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美

谈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美 怎样使学生爱上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在教学中着力指导学生品味文本自身的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意境美,修辞美之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教师的语言美不失为另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热爱语文的好办法。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谈谈语文教师如何在语言、情感两个方面进行美的教学。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美的教学语言是开启学生语文课堂兴趣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接受知识就越快、越多、越牢固。教师通过美的语言,辅之以美的语调、美的态势,融准确性、启发性、形象性、节奏性、思想性于一体,做到叙其事绘声绘色,状其物形象逼真,析其理浅显易懂。美的教学语言时而似山涧小溪淌过心海,时而似大海波涛叩击心扉,时而像一曲轻音乐使人沉静轻快,时而又像一支交响曲使人情绪激昂。课堂上始终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流动的美。试想,在如此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学生们怎么不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积极配合呢? 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不少教师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方面倒是下了一定的功夫,可如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课之美,很多老师往往不加考虑。导致课堂上说什么,怎么说,随意性大,完全“跟着感觉走”,凭临场发挥。至于能发挥到什么程度,事先都没个准头。倘若语文功底不扎实,教学语言常常单调、干巴,毫无美感可言。更有甚者,上课乱说,颠三倒四,重复啰嗦,甚或错误迭出,严重亵渎了神圣的语文课堂。还有的教师上课不用普通话,这不仅不符合课堂教学要求,而且有损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应如何准备呢?首先,语言要准确。必须用普通话教学,力求吐字准确清晰。教学用语既要准确,又必须鲜明生动。教师既要有丰富的词汇,使表达新鲜活泼,富有情趣;又要感情充沛,激发学生情趣,诱发学生共鸣。课堂语言的美还要求凝练和直观。凝练产生力度美,直观产生亲切美。其次,还要讲究音量和节奏。节奏本身就是一种美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根据课堂氛围和表达的需要自如调动。音量要控制得当,不可细如蚊蝇,也不必大吼大叫,应做到低亦清晰,高亦悦耳。再次,教师的体态是一种辅助语言,也应是美的。优雅亲切的教态,体现出教师的人格修养,最易与学生沟通感情,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体态语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和足部运行等非言语信息,教师应学会运用它们来帮助传达内心情感,加强课堂语言表达的直观性,促进审美情境的创设。课堂语言的美和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都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二、用美的语言调动情感之弦 重视情感的培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 小学语文新教材有不少优秀的课文,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可感性较强的艺术形象,特别是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讲授这类作品的时候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尽情地享受,从而达到陶情养性,美化心灵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美、欣赏美 面对色彩斑斓的书本,教师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激发学生对生活、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应根据儿童爱想象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挥创新的潜能。学习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创造想象,过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这样充分地发挥学生丰富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的能力,感到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美、演绎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意境等。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如《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边让学生欣赏夏天的美景边启发学生: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荷是夏的标志,茶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让我们去看一看,摸一摸那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感受到充满童趣的童年。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个个都急着阅读课文,去感受夏天的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朗读,练习表演。读后,我出示小动物和小水珠头饰,请四名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1)资料讲解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绪论 第三节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语文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而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姑姑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他就无法再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其次,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和发展。一个正常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材料来进行思维,而一个人的思维力又是其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再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第二章语文教育系统 第一节语文教育系统 在当代社会中,语文教育必须与大生产,大经济,大教育想适应。按照这种观点透视分析语文教育的性质,内容,过程,功能,目标,就是大语文教育观,即语文教育的系统观点。语文教育系统观高度重视语文继续教育,认为它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延续,提高和完善,是语文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校语文教育结束之后,绝大多数人难以有系统接受语文教育的可能,学校语文教育只能交给受教育者基础语文知识,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于是,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就显得很重要了。为人们更好的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交融,实现智能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实现语文继续教育,在特定的意义上讲,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二节语文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三个子系统 一.家庭语文教育分别特点 1.继承性 家庭文化氛围对个体语文素质也要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气质,性情,性格的熏陶感染也会渗透在个体的语文素养之中。 2.基础性 3.家庭语文教育也为个体接受学校语文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奠定最初的基 础。 二.社会语文教育 1.广泛性 2.动态性 三.学校语文教育 1.规范性 2.选择性 3 第三节语文学科教育系统 4.语文学科教育的状态系统 所谓状态,这里是指教育活动的态势,包括教师各方面的素养,如知识,能力,思维品格,

浅谈语文教学艺术之美

浅谈语文教学艺术之美 摘要:精彩灵动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既轻松又生动,其生命亦可在这种教学氛围中被激活,思维涌动,想象展开,课堂效果自然会色彩纷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业务素质,更要精于教育艺术,并富有真正的审美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尝试 教育艺术之美,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那么课堂教学的语言就必须具有艺术性,既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又要激情四溢,感人肺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寓教于乐,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真情挥洒,用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所教知识中无声无情的文字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利用具有情感激励的语言能够引起“投石激漪”“四溅浪花”的思维碰撞。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绪随师之心而动,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关键在于教学中你能否发现美、感悟美、创设美、传递美。可见,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文化底蕴,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之美。 首先,教学艺术之美的展现,要依据不同学科的内容、

特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比如语文课,语言要饱含激情,声情并茂,真情流露。但有的学科不然,如小学科学,则要以注重观察,实验为目的的术语进行教学。语言要认真、细致且突出重点,过于激情则会适得其反。 其次,语言艺术要求不仅有情,还要有度。节奏和谐,抑扬顿挫,起伏得当,会给学生美的享受。但依据教学目标不同,还要有时舒缓徐慢,有时高亢激奋,有时停顿间歇,有时一泻千里,这样方可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牵动学生的思绪,叩击学生的心弦。比如,小学语文课《哈尔威船长》这篇课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沿循一条主线感知课文,即描写哈尔威船长语言动作的句子,逐渐深入课文,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激情读文,真情感悟,学生利用角色合作现场领会。同课文激情对话,使学生如临其境,亲身感悟船长的崇高品质。 通过感人的语言艺术色彩,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激励,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自然得以实现。当然,情感的语言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激扬会使学生长时间情绪亢奋,难以自控,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消化。 第三,精湛的语言艺术,其功底要经过长期的积淀,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锤炼,方可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得到有效的发挥应用。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阅读,多读中外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红与黑》等,以提高自己的语言

方案-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 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 联盟 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 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美育在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既是人自身发展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语文新课程精神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陶冶爱美的情趣”,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缺少了诗意的、美感的涌流,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 一、引导观察,发现语文中的美 中国的 文字,从一点一捺,到字的间架结构,从一个词的运用到一篇文章的结构,无不体现语言文字的美。但作为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合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从每一个字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把字写得结构合理是美,把词用的恰当是美,描写灿烂的阳光是美,描写和煦的春风是美,描写鲜艳的花朵是美,描写飘零的落叶是美,描写丰硕的果实是美,描写肥沃的黑土地是美,发自内心的感叹句是美,强调感情的排比句也是一种美。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语文中的每一处,就不难让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去更多的感受这种美。比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让学生充分读过之后,拿笔划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话。学生纷纷动笔,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当然不难发现他的优美之处,学生读过自己找到的句子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认为哪个词用的最美,这样引导学生认真推敲,发现词语运用的美妙,以至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不仅发现了美,而且试着运用美,自己创造美。 二、调动多种感官, 语文中的美 中国的语言文字,写时的重重叠叠,读时的抑扬顿挫,都不失为美的创造和享受。在教学语文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和体会语文中的美。在教学《桂林山水》的时候,在范读时播放桂林山水的图片和录像,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很快就被桂林的美景所吸引,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情境当中,漓江水的静、清、绿宛如就在我们眼前,触手可及。学生被这种 的美所深深陶醉。他们的眼前看到的事美丽的风景,耳朵听到了优美的音乐,品味着华美的词语,他们怎么会拒绝这种美的享受,他们怎么会不热爱美的文学,他们沐浴在美的阳光雨露之中,尽情徜徉在美的海洋,尽情体会着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进而让他们美美地读上几遍,有谁会不被语言的优美所折服。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朗读称为美读,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苏轼也曾提过“三分诗,七分读”,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文中的不同的内容和风格,指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或凄凉哀婉、低沉感伤……选入课本美文佳句,一字一句都耐得起精品细'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发表时间:2010-12-21T11:20:49.32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张素芳 [导读] 语文教学时,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点 张素芳(重庆市奉节县草堂镇石马中学,重庆奉节40461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89-01 摘要:语文教学时,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点。以开拓学生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领悟写作技巧的同时,充分地感受审美、认识美,进而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 《斑羚飞渡》节选自《和乌鸦做邻居》,是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精品。作者细腻地描写了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群灭绝时求生、自救的惊险而悲壮的一幕。这一幕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审美性为一体,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而且还在描绘景物、展示斑羚飞渡的动态,拓展美的意境上颇有新意。它既有指导阅读的功用,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深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对文中所展示的“美”的领悟,学生谈得深刻、演得生动、画得栩栩如生,真是美不胜收。 一、景物美 文章在写景上,只采用了工笔勾勒,但它也给我们留下了美的印象。听,“那‘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抬头向上看,宛如一线天’的是‘笔直的绝壁’的伤心崖,世间绝境,紧扣心弦。它令我为可爱的斑羚担忧、焦急。”这是孙欢在侃侃而谈。它给读者的是一种壮美,一种严峻的崇高美的享受。“那‘像架起的一座美丽的天桥’的彩虹在文中反复出现。除了它自身的色彩给人以欣喜、兴奋的美感之外,还有它的形状,它的弧线形与‘伤心崖’的‘笔直’线条形成强烈对比。如果说‘伤心崖’的直线使读者感受到了力量、刚强、不可抗拒的美,那么这道彩虹的曲线则给读者以优美、柔和之感,给人以运动的美感。这是两种美,但它们放在一起为美的故事的发生渲染了气氛。”从来毫不示弱的谭松涛从美学角度品味出了美。“彩虹还给人以启迪。”“彩虹还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二、悲壮美 斑羚飞渡重在“飞”的动态美。瞧,斑羚“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几步”,“半大斑羚朝前飞奔”,“纵身一跃”老斑羚“起跑”,“头一勾”,“蹿跃出去”,“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一下”,“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再度升高”,最后“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而老斑羚则“坠入深涧”。这些词句描写了老斑羚为了种群生命的延续而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突出了它们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可歌可泣的品质,展现了“飞渡”的悲壮美。平日里爱耍小聪明的欧建东、田泽华、夏欣等人,自制“羚羊”、自己配音、自我策划,紧扣内容,表演了这一幕,迎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描写景物时,无论是工笔的简约,还是浓墨的重彩排;无论是虹的柔美,还是山的阳刚;自然的宁静,斑羚的飞渡,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突出了景物的美,为挖掘斑羚的崇高精神,做了精彩的铺垫。 三、意景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与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融合统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作品不仅叙述“我”目睹了“斑羚”在绝境中求生自救的过程,而且赞美了斑羚为了生存宁愿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及整体意识,团队精神,同时还有“我”的反思。作者创造出了如此感人,令人深思的意境,令人叹服。 镰刀头羊“庄重地”“巡视了一圈”后表示无能为力。眼看灰黑色的母斑羚要“一脚踩进深渊”,随着头羊“发出吼叫”声,它制止了母斑羚,进而组织了七、八十只斑羚分列两队。读到这,我们不得不为头羊赞叹。它只是一只羊。但从它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有着组织能力,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在大难临头时头脑还能保持清醒,不到最后决不放弃的连人也愧对的斑羚。当两队不对等时,头羊“悲怆地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斑羚跟着”它也到了老斑斑羚队中。作者写这一笔时,他一定被头羊的以身作则,勇于献身的非凡勇气感动着,也为自己作为狩猎队的一员出现在伤心崖而难过自责,否则作者怎么会用“悲怆的轻咩了一声”这一句呢?尤其是当老斑羚一个个坠入深渊悲壮死去,“我”想“难道死也要结成队子”,多么狭隘。“它们死得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它不仅是对斑羚的牺牲一半去救另一半的壮举而赞叹,更多的是强烈振动之后的不忍愧对。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我们”的狩猎,没有“我们”的追捕,这利己之私心、欲望,没有“我们”对作为地球生命之一的斑羚的漠视,这一悲剧就不会发生。当看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它们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举措,使它们的崇高品质达到完美。怪不得“我看得目蹬口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作为地球一份子的生命——斑羚,为了生存,为了延续生命的求生力量,震撼着、感动着,同时也在催他反思——我们应怎样面对动物这一生命。斑羚头羊坦然面对死亡,铸就了生命的辉煌,它们是勇敢的无畏的,它们在绝境中逢生,堪称是义无反顾的英雄。至此,文章通过跌宕曲折的情节达到心灵体验上的对比,一个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执著追求,一个对真善美的思考、追求,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二者相融为一体,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好感人的意境体现了出来。 四、结构美 布局谋篇是文章成功的一个方面。好的主题,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表现形式。创作作品从实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是作者审美创造力,审美想象力的表现。 作者为了突出斑羚的精神品质,在行文中巧设悬念,开篇写到“能一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设下悬念—斑羚怎么过去呢?接着一只老斑羚“想跳过”山涧,而“我们”听到“扑通”的落水声,真可谓绝望透顶,令读者的心下沉到和斑羚一样看不到希望。难道该全军覆没了吗?又设一悬念,随着灰黑色母斑羚在头羊“吼叫”声中清醒过来而没有摔入深渊,读者的心稍稍释放了一点,但悬念并末解除,当“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开始跳山涧时,“我吃了惊”,“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心儿又是一紧,悬念的设置达到顶峰,把情节推向高潮,当听到半大斑羚在对面“兴奋地咩叫了一声”时,悬着的心才全面然释放。真可谓悬念迭起,扣入心弦,使文章的情节常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富有戏剧性,闪烁着作者巧妙布局的智慧的光芒。 结构艺术美还体现在“彩虹”贯串全文上,每次都在关键时刻出现,别有一番情趣。它在斑羚群“绝望”时出现了,使它笼罩上了神秘色彩,它仿佛是在给斑羚群以启示;在“斑羚飞渡”时出现了,烘托了飞渡的壮美气势,它像真正是一座桥与斑羚飞渡交相辉映,魅力无穷;最后只剩下镰刀头羊了,它向这“美丽的桥”走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彩虹无疑又渲染了头羊自我牺牲的壮美。它仿佛是一首赞美诗,因有了这一道道彩虹的出现,本是紧张的故事有了舒缓,本是悲壮的故事有了理智上的和谐交融与情感上的愉悦。毕竟斑羚的悲壮美给人带来的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在课程改革新形势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特有的艺术体征和美学品格,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符合汉语言的语文认知水平,符合汉语言的内心发展特征。小学语文教材中汉语言文学与其他教材的教学要求不同,需要教师教出童真的感觉,让小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特有的美感。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结合教材和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汉语言文学。关键词: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材应用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符合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特点 下面是武汉映辉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的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语言词汇通过模仿和交流不断得到积累,并开始在语境中使用这些词语。这个阶段的汉语言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依靠具体形象的事物,呈现出间断性和记忆的简短性,他们在学习生活规范和记忆时,采用单事件学习和记忆法。他们的思维呈现习得事物的累积学习。这个思维特点,要求语言的表达要短小精干,学生只有在简单句的语言表达中才能体会情感,习得知识。 汉语言文学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富有情趣、短小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具体包括: 1.听过一些故事,解释一些事物的基本特征,例如《狼和小羊》一文,通过狼和小羊抢水的故事,告诉学生狼这种动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故事传递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例如《孟母三迁》传递母爱的问答,《爱你本来的样子》一文教育学生要喜欢自己、爱护自己等。从上述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比较简短,语言比较通俗,基本没有理解和阅读的难点,这个表现形式是与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因此学生容易接受。汉语言文学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包括童话、寓言、小说、散文、诗歌等,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着语言的优美,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掌握词汇和语言。因此,通过这种文学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是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缺乏汉语言文学素养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出于汉语言文学作品,因此,教师的汉语言文学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学成效,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缺乏汉语言文学素养,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还停留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思想中,没有储备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理论,也不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美学内涵、功能价值与体裁特征,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活动。 (二)未抓住汉语言文学的特征 对于小学语文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很多教师都抓不住汉语言文学的特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语言文学工具化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很多教师还采用“字词句段”教学法,仍然将汉语言文学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进行讲解,没有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价值。 第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人化一些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与成人文学作品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主题,导致本应该生动有趣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变得晦涩难懂。 第三,未注意到汉语言文学的文体特征很多教师没有深刻地把握好汉语言文学的文体特征,使用与成人文学相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诗歌与儿歌时,就没有注意到儿歌的趣味性与押韵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三、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49263145.html,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作者:陈卿 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28期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语言应达到“美”的境界。具体的说,就是要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美、声情并茂的情感美、妙趣横生的诙谐美和自然流畅的简洁美。 【关键词】语言艺术;准确美;情感美;诙谐美;简洁美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是把文本中一件具体生动的事,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一句句精彩深刻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传达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开启心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首先是一门语言艺术,要求教师的语言能达到“美”的境界。 那么,语文教学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和听课评课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语言表达的准确美 语文课堂语言要具备“美”,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语言要高度准确,即语音准确和用词准确。语音准确即指普通话发音准确,吐词分明,一字一音,准确无误,抑扬顿挫,清晰悦耳。这样既可以清楚的表情达意,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在课堂中获得美的熏陶。 用词准确指的是遣词造句要有法度,逻辑条理务必严密。教学过程的双向活动可以说是以教师的语言贯穿其中的,教师要组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说什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就要根据学生地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引导。因此,教学语言的准确是语言美最基础的要求。但凡一节成功的公开课,都离不开教师准确的语言表达。我曾观摩过一节由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的《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公开课,课堂上这位女教师用标准甜美的语音,明白晓畅的引导,热情积极的激励,让学生充分感受母爱,尽情抒写感恩之情,娓娓道来,循序渐进,最后更亲自领唱歌曲《游子吟》,给所有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评课中,大家对她的教学设计都予以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她的语言犹如锦上添花,给课堂增色不少。 二、声情并茂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导学生步入诗文世界、文化天地,从而与文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岳阳楼记》时,我先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乐曲声中深情背诵这篇千古名文,学生也被这种教学方式所吸引,情不自禁的跟着轻声朗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浅谈教师的语言美

浅谈教师的语言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甚广、被中华民族视为金 科玉律的古训,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应遵循的心理和行为规范,这句古训反映出这 样一种教育思想:只要目标正确,可以不管言语是否中听。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或许 还有一定道理,但对于教育工作来说,就值得商榷了,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1,忠言也应顺耳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工具,是人类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对教师而言,更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武器。师生间的交流取决于 交流的双方是否有交流的兴趣,交流的兴趣来自于交流双方的关系、交流的内容、交 流的技巧、交流的心理压力和环境压力的解脱等。最基本的交流的技巧,即语言的艺 术性。简单说来,就是在交流中要说真话、善话、更要说美话。这种美不是奉承,而 是对语言的艺术包装,因为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语言的净化、美化。人的本性也愿 意接受真的、善的、美的语言。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在其《立论》中就曾举过这样的例子: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全家万分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一个客 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大财。”于是这位客人得到了一番感谢。一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大官。”于是他得到几句恭维。另一个客人则说:“这孩子将来是 要死的。”他得到的则是大家的一顿合力痛打。 鲁迅先生的文章,说明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真话善话如果不中听,别人也很难接受,因为它违背了人们爱美和追求吉祥如意的正常心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在教育中不可取之处就在于此,这是一种浅近的直接的教育方式,是一种 只重目的、不重教育方法的一种教育思维,因为直诉固然是一种美,但委婉、含蓄更 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更智慧、更情趣更高层次的美。我国历来推崇“人贵直、言贵曲”“语贵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以迂为直”就是这个道理。据此而论,既 然苦口之药和逆耳之言不符合人们的接受本意,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而造成 交流障碍,作为教育者,为什么不可以在不影响目的和内容的前提下,变换语言的修 辞方式,变苦药为甜药,变逆耳为顺耳,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呢?我们相信既然良 药家一层薄薄的糖衣都既能治病又能顺口,那么忠言经过美的包装后也一定能既顺耳 又宜行。 2,美在语言的内涵和形式之中 教育语言的美体现在内涵和形式两个方面。内涵美指语言的内容要真、目的要善、情感要切,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搞好教育的基本准则。

语文教学中语言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美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高尚健全的心灵中,永不停息的劳动中,锐意进取的创造中。中学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行云流水,金声玉振”是英语中的美;秩序和谐又神秘是数学中的美;五光十色、万象归一是化学中的美;生机勃发、神秘奇妙是生物中的美……而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学科独具魅力,散发着人文精神的灿烂光芒。 我们且不论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这本活的教科书,单是这“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思想美、境界美、风格美、语言美等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然而怎样使学生在这无声无色的文字中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不成熟的尝试。 一、有感情朗读,感悟美的形象性 朗读,“朗”指声音清楚、响亮;“读”指读书、念文章。好的朗读要求朗读者通过朗读这一活动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它是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技能,能沟通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实现文言合一,让学生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它犹如一根魔棒,指向哪里,哪里就会开出赏心悦目的灿烂之花。 那么朗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注意运用普通话进行朗读,感情充沛,以声传情,在朗读中获得情感体验,要依据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读者内心的感悟,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换成可以听到、闻到、感触到的种种事物,

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情境,体验也就油然而生,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声。 如朗读朱自清的《春》时,“盼望着,盼望着”读时语言要急切,“近了”读出喜悦之情,那么学生就有联想到,身经“三九”严寒凌胁、摧折的人和万物急切地渴盼春天早临的心理。“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四词,尽显众芳争妍斗艳、满园春色,逗得蜂嗡蝶舞,一派喧闹,万紫千红的情状涌入眼帘,给人以生活实感。“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语言俏皮、活泼,体现野花闪闪烁烁、摇摇摆摆、活泼可爱的娇态。“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喜悦、赞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还有“闹”“抚摸”等词,它们都能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抒发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美的开讲艺术,萌发学生的求知欲 1.以疑激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究活动,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新课导入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布疑,活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觉悟之机”。 2.以趣激欲 语文学科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我们可以应用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开讲语是课堂的突破口,人的情感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 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 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 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 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 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 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 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 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能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 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 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 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 个更完美的境界。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 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 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 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 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 目的。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 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 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 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 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好,板书时还可以即兴配 合图画来增添美的色彩。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doc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 小学语文新教材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地享受,从而达到陶情养性,美化心灵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美、欣赏美 教师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和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学生对生活、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应根据儿童爱想象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挥创新的潜能。学习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创造想象,过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如教《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边播放春雨的录音,边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外面是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笑咪咪地说:那是春姑娘播种的声音。有的甜甜地说:那是百花齐放的声音。有的欢快地说:那是天使顺唱歌的声音。还有的轻轻地说:那是蜜蜂采蜜的声音。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我也听到了,我听到了你们诗一样的声音。这下孩子们可乐坏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这样充分地发挥学生丰富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的能力,感到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美、演绎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意境等。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如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边让学生欣赏夏天的美景边启发学生: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荷叶是夏的标志,荷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让我们去看一看,摸一摸那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感受到充满童趣的童年。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个个都急着阅读课文,去感受夏天的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朗读,练习表演。读后,我出示小动物和小水珠头饰,请四名学生上台表演,并举起大荷叶提问:你们看见茶叶时会说什么呢?接着我又问:他们分别说出荷叶是我的摇篮、荷叶是我的停机坪这时候,小动物们和小水珠都有什么心情呢?请同学们怀着这样的心情练习朗读课文。学生个个都带着高兴、愉快和美滋滋的心情各自读了起来,当读到: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时,他们真的眨起了自己亮晶晶的。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即兴表演,它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言素质的应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