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诊疗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诊疗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诊疗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诊疗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诊疗

作者:曹艳云, 徐顺明, CAO Yan-yun, XU Shun-ming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皮肤科,上海,201200

刊名:

世界临床药物

英文刊名:World Clinical Drugs

年,卷(期):2013,34(6)

参考文献(14条)

1.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 2005

2.Yuan XY;Guo JY;Dang YP Erythroderma:a clinicaletiological study of 82 cases 2010(03)

3.Li J;Zheng HY Erythroderma:a clinical and prognostic study 2012(02)

4.Ram-Wolff C;Martin-Garcia N;Bensussan A Histopathologic diagnosis of lymphomatous versus inflammatory erythroderma:a morphologic and phenotypic study on 47 skin biopsies 2010(08)

5.Zhang JC;Sun YT Efavirenz-induced exfoliative dermatitis 2013(01)

6.Markvardsen LH;Jakobsen J Exfoliative dermatitis as a side effect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reatment 2011(43)

7.Benmously MR;Mokni M;Zouari B Erythroderma in adults:a report of 80 cases 2005(09)

8.Rothe MJ;Bialy TL;Grantkals JM Erythroderma[外文期刊] 2000(03)

9.李慎秋;曾招林重症药疹62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9(02)

10.罗婧莹;陈德华;黄熙儿童与成人重症药疹比较分析[期刊论文]-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9(11)

11.Wollenberg A;Moosmann N;Kroth J Therapy of severe cetuximab-induced acneiform eruptions with oral retinoid,topical antibiotic and topical corticosteroid 2007(07)

12.Michael RA;Peter SF Skin manifestations of drug allergy 2011(05)

13.Okoduwa C;Lambert WC;Schwartz RA Erythroderma:review of a potentially life-threating dermatoses 2009(01)

14.Saha A;Das NK;Hazra A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 profile in a tertiary care out patient setting in Eastern India 2012(06)

引用本文格式:曹艳云.徐顺明.CAO Yan-yun.XU Shun-ming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诊疗[期刊论文]-世界临床药物 2013(6)

重症药疹主要包括

重症药疹主要包括: 1.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 2.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3.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1、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2、临床特点:①起病急,皮疹多于1-4 d发病,皮疹累及全身;②皮疹开始为弥漫性 鲜红色或紫红色斑片,迅速出现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③均伴发热,体温 常在39-40E,肝、肾、心、脑、胃肠等内脏器官常有不同程度受累;④病情重、 预后较差,死亡率高。 3、诊断要点:符合①、②、③条者。 患者,男, 45岁, 4月 20日患者因“尿酸高”于外院就诊,给予口服别嘌醇。 4 月 29 日患者出现乏力,畏寒,双眼不适等症状。自服退烧药及局部用滴眼剂,症状未见缓解,并与 4 月 30 日起前胸开始出现红斑,双手心出现红斑基础上的松弛性水疱,伴高热,体温最高达 40 度。就诊,我院,体温控制不佳,且皮疹渐累及全身。 5月 4日皮科查:患者全身弥漫暗红色斑疹,红斑基础上可见樱桃至核桃大水疱,最大直径达 7cm,疱壁薄,松弛,疱液呈黄色,部分水疱破溃,以躯干部为主的皮疹大面积融合,表皮松解。躯干、耳后、上肢可见散在糜烂面,口、眼、生殖器粘膜糜烂,双眼睑水肿,唇可见糜烂、结痂,双手肿胀,尼氏症( +)。 5月 3日尿常规:尿胆原 3+,蛋白质微量。生化: 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51正常值)120 U/L, AST(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01 U/L, ALB 32g/L ; 5 月 5 日生化:ALT 171 U/L ,AST 80 U/L,ALP 98 U/L ,GGT (谷丙酸氨基转移酶)123umol/L, TBiL 20.7umol/L, DBiL 11.2 TBA 7.2umol/L ;停用别嘌醇,给予甲强龙、美平静滴,血浆 1400ml 分 4 天静滴,外用百多邦、炉甘石洗剂,红霉素眼膏、氯霉素眼水, 5月 1 0日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恢复正常。 2、剥脱性皮炎(红皮病)型药疹临床特点: ①有一定的潜伏期; ②病程长,一般超过1个月; ③常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内脏损害; ④皮疹波及全身,表现为全身红斑、潮红、大片脱屑; ⑤病情重。 诊断要点:符合③、④条者。 患者,男,34岁,因“高尿酸血症”于3月1日起口服“别嘌醇片”,每次0.2g, 每天3次。连续服用20天后,全身初见皮疹,类似麻疹,并开始发热 38C,后升高至40.7C。患者在外院一直以“病毒疹”治疗,后出现全身皮肤脱落,尤

第9章 药疹患者的护理 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最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是: A 抗组胺药物 B 抗生素 C 糖皮质激素 D 性激素 2. 可引起痤疮型药疹的药物是: A 青霉素 B 链霉素 C 雄激素 D 庆大霉素 3. 青霉素过敏反应属于: A Ⅰ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C Ⅲ型变态反应 D Ⅳ型变态反应 4. 青霉素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属于: A Ⅰ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C Ⅲ型变态反应 D Ⅳ型变态反应 5. Ⅲ型变态反应的特点不包括: A 发热 B 关节炎 C 肾炎 D 紫癜 6. Ⅱ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药疹最常见的皮损是: A 风团 B 水肿性红斑 C 血管炎 D 紫癜 7. 非免疫性药物反应不包括: A 肉芽肿性反应 B 药物过量 C 药物相互作用 D 累积毒性 8. 下列药物中属于组胺释放剂的是: A 放射造影剂 B 痢特灵 C 磺胺 D 青霉素 9. 影响药疹的因素不包括:

B 用药途径 C 个体代谢变异 D 性别 10. 以下关于药疹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同种药物在不同患者可引起不同类型药疹 B 同种药物在不同患者可引起相同类型药疹 C 不同药物在同一患者引起药疹类型相同 D 同种类型药疹可由不同药物引起 11. 以下描述不符合药疹的是: A 皮损自觉瘙痒 B 皮损分布广泛 C 首要治疗措施是口服抗组胺药物 D 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病情明显改善 12. 以下疾病中无尼氏征阳性的是: A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B SSSS C 多形红斑型药疹 D 天疱疮 13. 半合成青霉素最常引起的药疹类型是: A 固定型药疹 B 多形红斑型药疹 C 麻疹样型药疹 D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14. 药疹初次使用的潜伏期一般为: A 1~7天 B 3~5天 C 4~20天 D 4~30天 15. 皮损局限,无对称性分布倾向的药疹为: A 固定型药疹 B 麻疹样形药疹 C 猩红热性药疹 D 多形红斑型药疹 16. 以下关于固定型药疹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常由解热镇痛药引起 B 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C 皮损数目常为一个 D 复发时皮损亦不增加 17. 皮损表现为对称分布的水肿性红斑、丘疹,虹膜现象阳性,临床考虑为: A 麻疹样形药疹 B 猩红热性药疹 C 多形红斑型药疹 D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病例分析——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 ***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岁,主因“上腹不适,呕吐,纳差,乏力6天”于2011年3月25日入住消化内科治疗。患者年轻女性,起病急,病程短,患者于2011年3月19日院外行“刮宫”术,术后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液体,无呕血,纳差、乏力。既往史: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有癫痫病史,但否认院外服药治疗。 查体:体温38.7℃,脉搏86 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8/64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差,查体不配合,颜面肿胀、充血,全身皮肤干燥浮肿,双肺呼吸音粗,心界不大,心律齐,腹软,无压痛,肠鸣正常,移浊阴性。 辅查(3月25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21.31 ×109 /L ,中性粒数6.93×109 /L,中性粒细胞率0.325,淋巴细胞率0.427 ,(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174u/l,谷丙转氨酶155 u/l,总胆红素63.1 umol/L,直接胆红素55.4 umol/L,血糖5.2 mmol/L,肾功能正常(3)B超:肝大、脾大、腹腔淋巴结长大。 入院诊断为:1、腹腔感染2、败血症?3、肝功异常。 治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ivgtt 2.0g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抗感染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 2.0g ivgtt Qd’护肝治疗,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3月26日患者出现高热,全身现红色皮疹,面部及全身肿胀加剧。其后治疗期间患者一直出现不规则高热,体温:3月25日36.7℃、3月26日40℃、3月27日39.2℃、3月28日39.0℃、3月29日39.5℃。 于3月29日患者全身皮疹加剧,脱屑,呈鱼鳞样改变,逐考虑由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3月29日停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 2.0g ivgtt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换用“去甲万古霉素0.4g ivgtt Q8h”抗感染治疗,“甲基强的松龙80 mg ivgtt Qd ”,口服“酮替芬片1mg Bid 氯雷他定片10mg Qd”抗过敏治疗,继续护肝,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辅查(3月31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12.23 ×109 /L 、中性粒数3.22×109 /L、中性粒细胞率0.263、淋巴细胞数6.16×109 /L、血小板数40 ×109 /L;(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387u/l,谷丙转氨酶237 u/l,总胆红素149.7umol/L,直接胆红素138.1 umol/L,血

药疹(doc13)(1).doc

第十三章药疹 药疹(drug eruption)亦称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使用,甚至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统称为药物反应,药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病因】 1.个体因素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相同。 2.药物因素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引起药疹的可能;但不同种类的药物引起药疹的危险性是不同的。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①抗生素以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为多见,包括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磺胺类,如复方磺胺甲嗯唑(SMZco)引起的药疹较多;痢特灵引起的药疹临床上也较常见;此外易引起药疹的还有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等;②解热镇痛类有阿司匹林、氨基比林、扑热息痛、保泰松等。此类药物常与其他药物制成复方制剂,商品名复杂,使用时应多加注意; ③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眠尔通、卡马西平等,以苯巴比妥引起者较多;④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

苗、蛇毒免疫血清等;⑤中药某些中药及制剂引起的药疹也多有报告。 【发病机制】药疹的发病机制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两大类。 1.免疫性反应即变态反应,多数药疹属于此类反应。有些药物,如血清、疫苗及生物制品等大分子物质,具有完全抗原的作用,但更多的药物是小分子化合物,属于半抗原,需在机体内和大分子量的载体(如蛋白质、多糖、多肽)通过共价键结合后,成为完全抗原而激发免疫反应。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可以是药物原形,但更多的是其降解或代谢产物,亦可是药物中的赋形剂及杂质。少数药物进入人体后,在光照的诱导下可转变为抗原性物质,引起的变应性药疹称光变态反应性药疹。可致光敏性的常见药物有:磺胺类、喹诺酮类、吩噻嗪类、四环素类及避孕药等。 与药疹发生有关的变态反应包括:①IgE依赖型变态反应(Ⅰ型),可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等症状;②细胞毒型变态反应(Ⅱ型),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及相应的皮疹;③免疫复合物型反应(Ⅲ型),如血管炎、荨麻疹、血清病及血清病样综合征,可伴关节及肾损害;④迟发型变态反应(Ⅳ型),如湿疹样及麻疹样药疹、剥脱性皮炎等。药疹的免疫性反应机制复杂,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等)所致药疹,既可以I型变态反应为主,亦可以Ⅱ型或Ⅲ型变态反应为主,也可能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变态反应同时参与,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是:①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服药者,大多数

1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护理

1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护理 发表时间:2009-06-09T11:35:37.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月第3期供稿作者:鲁文荣[导读] 剥脱性皮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严重性皮炎,表现为全身皮肤红肿、剥脱伴严重的全身症状,为严重类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严重性皮炎,表现为全身皮肤红肿、剥脱伴严重的全身症状,为严重类型药疹。皮疹初起多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继之迅速融成片,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肿胀,鲜红色到棕红色,以后大量脱屑,脱屑有干剥与湿剥两种。前者手足部脱屑如手套和袜状(套式剥脱),躯干部脱屑呈落叶状,可持续1个月左右,头发及指(趾)甲均可脱落,后者可出现水疱及广泛性糜烂,尤其是皱褶部位。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2岁,因全身皮疹,咽痛3天,发热1天,于2008 年6月29日10pm入院。患者24年前曾发生车祸,外伤致头部神经受损,从此以后每隔15至30天均出现无故骂人、自残等神经症状。于2008年5月12日曾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入我院前曾服用 “卡马西平”1周,3天前出现发热、皮疹,入院时T39.3℃,P120 次/分,R22次/分。入院后精神差,发热面容,全身皮肤可见斑丘疹及水疱疹,双眼结膜充血并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伴有畏光,咽部有溃疡及脓性分泌物,口唇、鼻翼可见溃疡及剥脱性皮疹,背部水疱疹已破溃,B超示:肝实质回声增强,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Rt示:WBC:5.61×109/L,RBC:4.05×1012/L。HGB:108g/L,N:78.41%,L:15.32%。胸片示:正常。电解质示:正常,口腔分泌物未找到真菌。诊断: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给予阿奇霉素、地塞米松、雷尼替丁、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治疗,并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患者住院24天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患者置于单间病房,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室内空气每天早晚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室内地面、床头柜用1000g/L的含氯制剂湿拖,湿擦。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医护人员进入病室戴好帽子、口罩,每次护理患者前后要洗手。体温表单独使用,用后浸泡消毒,严格控制探视人员的数量和次数,探视人员须戴口罩,预防患者感染。 2.2皮肤护理对于小水疱,应让其自然吸收,勿使其疱壁破溃;对于大水疱,经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低位穿刺抽吸;对于渗液较多的糜烂面用浸入1∶5000呋喃西林无菌纱布6—8层湿敷30分钟,2—3次/天。对于渗液较少可涂百多邦软膏,并用烤灯照射,为了防止渗出物玷污衣物引起继发感染,根据病情采用暴露疗法,床单要保持清洁、柔软。定时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 2.3口腔护理患者口腔黏膜有溃烂,口唇易发生出血、粘连,予以口腔护理Bid,饭前、饭后用口泰或2%硼酸水漱口,以达到杀菌和清洁目的。用金霉素眼膏或消毒石蜡油涂口唇,以减少疼痛、出血,防止粘连。 2.4眼、鼻部护理眼结膜充血,水肿,有大量分泌物时, 每天数次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白天用抗生素眼药水及氢化可的松眼药水每2小时交替滴眼,睡前要涂红霉素或金霉素眼药膏。鼓励患者多做睁眼运动,以防球结膜粘连。并用油纱布盖眼,防止角膜损伤。当鼻腔黏膜出现糜烂、结痂时,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再用植物油软化鼻痂,最后用无菌镊子取出使呼吸通畅。 2.5病情观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认真观察有无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或加重的感染,有无真菌感染,须监测血压、血糖及生命体征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勿用易过敏及可疑的药物。用药后一旦出现皮疹、瘙痒,应及时就诊。 3 小结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属于重症药疹,常常危及病人的生命,治疗成功与否,护理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重症药疹的患者病情复杂,需要护士娴熟的护理技术及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颜红伟,张丽,苏兰若.105例重症药疹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5,2:108. [2] 李芳,朱红卫,郝红.重症药疹的护理体会.中华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124.

皮肤科护理手册

皮肤科护理 一、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1)主动热情接待人院病人,介绍医院环境、病区主任、护士长 及规章制度,通知主管医生。 (2)病人人院后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以后每日2 次,3d后改每日1次。体温37.5℃以上者每日4次,39.5℃以上者每4h测量1次,连测3d,正常后每日1次。 (3)注意饮食管理。一般病人给予普食。过敏性皮肤病者,禁食 鱼、虾、蟹、蛋类及刺激性食物。 (4)解除病人思想顾虑,给予心理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每周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30min。(6)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洁。全身大面积皮肤损害者,应及时 更换消毒被单及衣服。 (7)未经医生允许,不得洗澡。 (8)每周剪指(趾)甲1次,嘱病人勿挠抓皮肤,预防感染。 (9)指导并协助病人涂药;全身擦药时,注意避免着凉。随时观察 用药情况,如有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10)重危病人每2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预防褥疮发生。 (11)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时,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和副作 用。如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感染及肝肾功能损害时,应立即通知医生。 (12)按医嘱及时留送各种化验标本。 二、皮肤科常见疾病护理 (一)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皮疹呈多形性,可 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呈对称分布,瘙痒剧烈,易于复发。 1.观察要点 (1)皮疹形态:一般为多形性,由红斑、丘疹和水疱组成,集簇分布,边缘弥漫不清。 (2)皮疹的部位,以颜面、耳后、手、足及会阴处多见。 (3)湿疹发作与饮食(鱼、虾、蛋)、情绪(紧张、劳累、忧郁) 及其他因素如寒冷、日光、皮毛等的关系。 (4)观察病人服用抗组织胺药后,是否有头晕、嗜睡等副作用。 (5)观察外用药治疗后皮损的变化。 2.护理常规 (1)执行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2)按医嘱给予清淡饮食,禁食鱼、虾、蟹及刺激性饮食。婴幼儿 湿疹系母乳喂养者,其母应暂禁食鱼、虾、蛋类等食物。 (3)避免局部刺激,嘱病人不要搔抓和用肥皂或热水洗烫患处。 (4)湿疹糜烂渗出者,给以湿敷,大面积湿敷时注意避免受凉。常 用湿敷液有3%硼酸溶液、0.1%雷夫奴尔溶液、1:8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等。

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ICD-10:L51.1/L51.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 1.明确的近期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 3.起病突然、进展迅速,皮疹呈泛发、对称性分布,伴有粘膜损害。 4.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重症患者判定: 1.重症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 2.大疱表皮坏死松解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 1.停用可疑致敏药物。 2.糖皮质激素。 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4.免疫抑制剂。 5.促进药物排泄。 6.支持疗法。 7.局部治疗及护理。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51.1/L51.2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当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沉、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 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创面破溃疑有感染者)。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糖皮质激素。 2.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能量。 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用药时间为3-5天。 4.免疫抑制剂。 5.皮肤粘膜护理和局部治疗。 6.选择用药: (1)糖皮质激素的辅助用药,如止酸、保护胃粘膜、降糖、降压药物等; (2)抗生素:使用时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创面/痰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抗真菌药物: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伴有真菌感染者); (4)合并症的治疗。 (八)入院后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血液、痰液及分泌物细菌和真菌培养,药敏试验。

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9-03-15T09:25:14.48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作者:王雪 [导读] 报告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其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控制感染,皮肤护理,黏膜护理,饮食护理等。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 225000 摘要: 报告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其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控制感染,皮肤护理,黏膜护理,饮食护理等。2周后肿胀消退,水泡消失,全身鳞屑经反复剥脱后,皮损基本愈合。白细胞升至7.6×109/L,于2018年11月25日康复出院。 关键词: 甲硝唑,剥脱性皮炎,感染,护理 剥脱性皮炎属严重药疹【1】。是有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严重尚可累及机体其它系统。大多数是通过变态反应引起的。1例鼻咽癌的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全身皮肤红斑、合并水疱及口腔粘膜红斑、溃烂,如此严重的皮肤粘膜损伤程度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其生命。经积极治疗及细心护理,病情稳定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3岁,因鼻咽癌收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8年09月2日始行鼻咽部病灶区放疗,照剂量5040cGY/28FY,患者出现发热2周,体温为38.2-39.5℃,血象中白细胞为11.4×109/L,遵医嘱予甲硝唑注射液静滴3天后,患者全口腔粘膜充血红肿明显,伴多处散在溃疡,灼痛感,张口困难,不能进食,6天后患者相继出现颜面部皮肤溃烂,胸、腹部、颈部、腹股沟、背部、臀部、会阴部及四肢皮肤逐渐出现红褐色斑疹,红斑呈散在状,大小不等,伴有脱屑,个别部位渐成串形融合水泡,部分水泡破溃处流出淡黄色液体,经皮肤科会诊诊断为:药物性剥脱性皮炎,即停用甲硝唑,暂停放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病人在确诊后还没来得及调整心态,便开始进行放疗,现在又出现上述情况,一活动皮肤剥脱疼痛,不敢活动,所以患者对这次放疗后出现症状的恐惧和担心是否会影响疾病预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治疗费用大,因此对生活、治疗都失去信心,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激动。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耐心、细致地与病人沟通的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鼓励病人倾诉内心的感受,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安定病人情绪,操作时动作宜轻柔、准确,生活护理更应细心周到,尊重病人,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并介绍本科以往的治疗经验及成功病例,向患者说明疾病的过程,使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端正对待疾病的态度,在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2】。从而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帮助患者重建信心并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顾虑,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 2.2控制感染 因患者全身广泛皮疹、水泡、渗液,创面极易感染,故预防创面感染是治疗取得成功的主要环节,因此要做好消毒隔离:①置病人于单人房,并限制探视,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温度20~24℃,湿度40%~50%),病房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地板用有效含氯消毒液拖2次。②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患者所有用被服需经高压消毒,每日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勤修剪指甲,并向患者讲明搔抓的危害,避免抓伤皮肤。和病患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限制探视人数、次数,限制有任何感染的人探视。专人护理,固定医疗用品,操作带手套,减少进出病房次数,既能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又有利于防止交叉感染。 2.3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及其维护 2.3.1建立良好静脉通路 因病人患有鼻咽癌需要化疗及放疗,剥脱性皮炎又致大面积表皮脱落,静脉穿刺及固定都非常的困难,为了避免反复穿刺及用药所需加重给病人带来痛苦,选择了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2.3.2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的护理 置管后24小时内观察有无渗血渗液,24小时后更换敷料一次,以后每周更换一次。为防止加重皮损,避开皮损处,用绷带作环形固定代替。每日使用管道输液时检查敷料及正压接头情况,勤于观察做到随脏随换、随痒随换。更换敷料要注意无菌原则,用碘酒酒精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扩大至周围10*10cm【3】。为防止堵管及药液的残留,每日睡前、每次输液前后用8-10毫升盐水脉冲式冲管。告知患者穿刺肢体勿过多活动、勿提重物,勿局部重力按压;如脱出或缩进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处理,不可擅自插入;如有渗血、渗液、感染、出血倾向,应遵医嘱拔除。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以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尤其是在睡眠时保护好导管,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输液时将输液袋挂在患者易于观察处,以免患者经常抬头查看液体情况导致套管滑出静脉。 2.4皮肤护理 2.4.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天用温凉开水清洗皮肤1次,皮疹无溃破可交替涂炉甘石洗剂及比亚芬软膏,病人如有明显皮肤发痒,应避免搔抓皮肤,予采取有效止痒措施。适当服用抗组织胺药物,镇静脱敏,外擦无刺激的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等,以免影响饮食及睡眠。潮湿的皱裂部位予扑5%硼酸粉保持干燥。清理创面时尽量保护水疱,勿使其破裂,大疱未破者,在无菌操作下抽疱液。用已消毒的支被架支起被子,以减少被褥与皮肤创面的摩擦,进行全身暴露干燥疗法,四肢置于适当伸张位,利于通风。 2.4.2颜面部皮肤护理 为促进颜面部皮肤溃疡愈合,防止细菌感染。创面液分泌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清洗,无菌棉签擦干后涂比亚芬软膏。随着液化物减少涂药次数相应减少,涂药时间间隔相对延长。并指导病人不要用手抓溃疡处皮肤,并告诉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忌用手去揭痂皮,让其自行脱落。12天后患者痂皮脱落,原溃疡处生长出新的组织。 2.4.3四肢及躯体皮肤护理 采取暴露疗法,充分暴露皮肤,避免受压、摩擦患处皮肤,建立翻身卡,1~2小时帮助病人变换体位1次。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创面干燥。糜烂缺损处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2次,暴露创面用神灯照射20~30分钟/次,皮肤水泡处及渗液糜烂缺损处,清洁消毒后,外用

药疹几大类型及临床表现

药疹几大类型及临床表现 *导读: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如 破伤风或白喉抗毒素)、呋喃唑酮及水杨酸盐类等引起。症状与 急性荨麻疹相似,可同时伴有血清病样症状…………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下列类型。 (一)固定型药疹是最常见的一型。常由磺胺制剂、解热止痛剂 或巴比妥类等药引起。皮疹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直径约1~2或3~4cm。常为一个,偶可数个,边界清楚,重者其上发生大疱。停药后约1周余红斑消退,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经久不退。如再服该药,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药疹处发痒,继即出现同样皮疹,并向周围扩大,以致中央色深,边缘潮红。也可发生水疱。复发时他处也可出现新的皮疹。随着复发次数增加,皮疹数目也可增加。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较多见于口唇、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手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可单发或凤时累及数外。发生于皱襞粘膜处易糜烂,产生痛感。一般经7~10日可消退,若已溃烂则愈合较慢。重者可伴发热。 (二)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或 白喉抗毒素)、呋喃唑酮及水杨酸盐类等引起。症状与急性荨麻 疹相似,可同时伴有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若致敏药物排泄十分缓慢或因

生活或工作中不断接触微量致敏原(如医务人员对青霉素过敏, 制药厂工人对某些药物过敏),可表现为慢性尊麻疹。 (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较常见。多由解热止痛类、巴比妥类、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引起。发病多突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麻疹样药疹为散在或密集、红色、帽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类似麻疹,严重者可伴发小出血点。猩红热样药疹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于2~3日内可遍布 全身,并相互融合。达到高潮时,全身遍布红斑,面部四肢肿胀,酷似猩红热的皮疹,尤以皱褶部位及四肢屈侧更为明显。本型药疹患者的皮疹虽鲜明,但全身症状较麻疹及猩红热轻微,无麻疹或猩红热的其它症状。白细胞数可升高,少数患者肝功能可有一过性异常。停药后1一2周病情好转,体温逐渐下降,皮疹颜色变淡,继以糠状或大片脱屑。病程一般较短,但若未及时发现病因及停药,则可向重型药疹发展。 (四)湿疹型药疹大都先由外用磺胺或抗生素软膏引起接触性皮炎,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再服用同样的或化学结构式相似的药物,又可引发此型药疹。其形态为粟粒大小丘疹及丘疱疹,常融合成片,泛发全身,可有糜烂渗液,但少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停药后逐渐好转,以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汞剂及奎宁等引起者较多。 (五)多形红斑型药疹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及解热止痛药等引起。

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经验。方法对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儿予以全身抗炎以及局部皮肤护理治疗,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最长12 d,最短8 d。结论积极的抗炎治疗与合理的护理方法是治疗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葡萄球菌;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该病是由特殊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红斑,上皮起皱伴大片表皮脱落,黏膜常受累,可伴有发热[1]。本病起病急,可合并败血症,重症可危及生命。现将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诊疗和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3例患儿病史分别为:①男,生后2 d,因“发热伴全身广泛红斑1 d”入院,入院2 ~3 d出现全身广泛松弛性水疱伴有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如烫伤样。②男,生后8 d,因“发热伴全身散在疱疹2 d”入院,入院第2天疱疹渐增大并增多,上皮起皱部分破溃伴有表皮脱落。③女,生后1 d,因“双下肢皮肤破溃1 d”入院,入院查体见患儿双下肢小腿以及足面广泛皮肤起皱伴有上皮脱落如烫伤样改变。 1. 2 实验室检查3例患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0×109/L,中性分类均>75%,C反应蛋白>8 mg/L。肝、肾功能正常,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例。其余2例阴性。 1. 3 诊断标准根据出生后1~5周发病,皮肤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红斑其上皮起皱伴有大片表皮脱落及血常规检查等即可确诊。 1. 4 治疗方法患儿均选用三代头孢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抗炎,血培养阳性根据药敏更换抗生素。同时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2 d。维持水电解质稳定,保证营养供给。 1. 5 临床护理方法患儿入住新生儿隔离病房,裸露置于暖箱中,进行保护性隔离,箱内垫褥均高压消毒,褥面上铺议程无菌纱布,注意将纱布铺放平整,不要有褶皱,更换2次/d,污染后及时更换,箱温维持在30~32℃,湿度55%~65%,使用紫外线照射病房2次/d,并使用消毒液擦拭保暖箱的内外表面,医护人员接触患儿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洗手、戴灭菌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患儿清水沐浴1次/d,碘伏擦洗2次/d,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不能推拉,脱落表皮不能强行撕拉。破损处涂以莫匹罗欣软膏,每6~8小时1次,根据患儿受损皮肤位置和面积灵活翻身,避免受损皮肤长期

一例丙戊酸钠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一例丙戊酸钠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5-12-15T10:37:42.36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期供稿作者:王祯[导读] 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定时测量体温,记录24h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弹性、脱屑的程度。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外科王祯 剥脱性皮炎是药物性皮炎最严重的皮炎之一,其临床表现有水泡、渗液、糜烂,病程中常伴有大面积表皮剥脱、感染、高热,还常见肺炎、败血症等。我科于2015年5月收治1例因脑瘤术后服用丙戊酸钠过程中导致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一个半月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因前中颅底巨大嗅沟脑膜瘤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示:脑膜瘤(WHO I级),患者于住院20天病情平稳后出院。出院回家带丙戊酸钠片口服1#Bid,于用药第五天患者两侧面颊、躯干及四肢皮肤出现肿胀、并有大量红色片状斑丘疹,伴有瘙痒及疼痛。故此再次入院治疗,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差,T:40℃ P:116次/分 R:22次/分 BP:100/60mmHg, 血糖波动在11.0mmol/L左右,此后继而很快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的水泡,泡液澄清,易破溃;两眼睑膜充血,局部可见浆液非脓性分泌物,口唇干裂糜烂,无法言语、进食困难。并伴有咳嗽、咳痰,双肺呼吸音粗,行胸部CT结果示:右肺上叶炎症,双侧胸腔积液,经相关科室会诊,诊断为脑膜瘤术后口服丙戊酸钠导致特重型过敏性剥脱性皮炎,经过补液、抗过敏、抗感染等一系列的对症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后,患者于七月二号康复出院。 2.【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人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针对这些,护士因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及时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讲解疱疹的病理原理,帮助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及护理,2.2 病情观察: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记录24h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弹性、脱屑的程度;此患者因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甲强龙)且血糖值波动不稳,故应定期监测血、尿等系列指标;注意观察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系统出血症状;注意激素的副作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定期复查。 2.3 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协助病人取半坐卧位增强肺通气量,指导有效咳嗽,协助排痰,定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并加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鼓励病人多饮水,观察有无窒息,及时做好抢救准备。 2.4 营养支持:由于患者早期进食困难,加上皮肤出现广泛的水泡,脱屑,导致蛋白质大量丢失,故在治疗上加用了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以增强机体免疫。待病情逐渐好转后,循序渐进,少食多餐,缓慢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如鸡、鸭、瘦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鸡蛋等),禁忌辛辣刺激的食物。 2.4 眼部、口腔的护理:患者双眼睑膜充血糜烂且分泌物较多致粘连,无法睁眼,予以妥布霉素眼水及硫酸软膏素滴眼,并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严重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患者口腔溃疡及粘膜糜烂明显极易发生细菌感染,同时激素及抗生素的应用也可导致真菌感染,所以每天用碳酸氢钠溶液行口腔护理。 2.5 皮肤受损的护理:采取暴露疗法,充分暴露皮肤,避免受压、摩擦患处皮肤,皮肤糜烂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溃疡液外涂,敷盖无菌纱布,保护皮肤糜烂面,杀灭细菌,减少渗出。同时每1~2h协助患者变换体位1次,使臀部及骶尾部皮肤尽量保持干燥,控制皮损发展。正确处理水疱,小的水疱注意保护,勿抓破;大疱未破者,用无菌注射器严格无菌操作抽出疱液,同时给予烤灯照射,以减少渗液,促进吸收,掌握好照射的时间和距离,并安排专人看护。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抓破损伤皮肤,保持双手清洁卫生。静脉输液时不用止血带,穿刺部位碘伏消毒,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穿刺后针头用无菌绷带包扎固定,加强巡视,避免药物外渗。 2.6 消毒隔离:将患者置于单人病房,每日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限制探视人员,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房内的物体表面及地面清洁两次,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严格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每日更换患者衣服及床单,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讨论】 剥脱性皮炎因起病急,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还应注意预防及控制继发感染,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治疗中还应严格掌握各项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而丙戊酸钠的副作用则表现为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肠道痉挛、倦睡、眩晕、疲乏、头痛、过敏体质者偶可引起皮肤反应,如皮疹。在某些病例有毒性上皮坏死溶解,多形性细斑也有报导。此患者通过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恰如其分的饮食指导和正确的心理护理,住院期间再未发生败血症等相关的并发症,大大缩短疗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参考文献】 何冰娟,王郡,陈艳梅重症剥脱性皮炎1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 年4月第9卷张平平,石建喜,高明秀卡马西平过敏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中国实践与研究 2012年第9卷第7期

(完整版)皮肤性病学病例分析最新整理

皮肤性病病历整理 最常考:药疹,天疱疮 1、患者男性,45岁,农民,突然高热,全身皮肤起大疱,口腔溃烂不能进食,少尿两天。既往体健,近日因“感冒”自服"磺胺"两天,高热不退,且逐起皮疹。体检:体温39、3度,血压125/80mmHg,心率110次/分。心肺(一)。腹平坦,移浊(一),肝脏肋下一指。专科体检:头面、四肢浮肿明显,双眼分泌物多和睁眼困难,口、鼻腔糜烂出血、血痂,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水疱、脓血痂和大片糜烂面。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固定型药疹 (2)简述该病的治疗: ①停服“磺胺”药,②给予抗组胺剂、维C等,给予中等剂量的泼尼松,皮损停止发展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③局部用0.1%依沙吖啶尔或3%硼酸溶液等间歇湿敷,湿敷间歇期间可选用氧化锌油外用。 2、患者男性,50岁,因右胸背部皮肤疼痛伴丘疹、水疱5天入院,患者5天前受凉后感冒,同时感右胸背部皮肤疼痛,针刺样,间断性,在内科就诊拍胸片无异常发现。2天前疼痛处皮肤出现丘疹、水疱。查体,体温36、8°C,一般情况好,右胸背部皮肤群集性水疱,部分溃疡,糜烂,少许结痂,皮疹沿肋间神经呈带状分布,不超越中线。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000,中性56%,淋巴44%,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心电图正常。 问题: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带状疱疹 (2)简述该病的治疗 3、患者男性,37岁。因口腔溃烂4个月、全身皮肤起水疱半个月就诊。患者4个月前口腔内开始出现糜烂、疼痛,在当地以“口腔炎”治疗,时好时坏。半个月前头面部、躯干、四肢突然发生许多大疱,皮肤糜烂。起病来,精神差,进食困难。体查:T38oC,头面部、躯干、四肢可见多个松弛性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大面积糜烂,渗出明显,有腥臭味,部分糜烂面有结痂。口腔内舌、颊、上颚可见糜烂面和小水疱。 问题: (1)诊断是什么?寻常型天疱疮 (2)如何治疗? 4、患者××,男,40岁,因全身皮肤弥漫性红肿大量脱屑伴瘙痒20天,发黄5天入院。患者起病前3周服过感冒药(具体不详),入院前20天开始全身皮肤渐起红疹、红斑,痒,并融合成弥漫性肿胀,伴有发烧,在当地医院用过地塞米松20mg/d等治疗,皮肤红肿渐消退,大量脱屑后鳞屑亦逐渐减少,且体温恢复正常,根据病情激素逐渐减量,但患者一般情况渐差,并于入院前5天起全身皮肤开始发黄,且逐渐加重而转入我院。既往体健,无肝炎病史,无药物过敏史。体查:T36.8℃,重病容,皮肤、巩膜黄染,头面、躯干、四肢少量脱屑,黏膜无糜烂,心、肺、腹部未见异常。 1.该患者应考虑为何种疾病?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艾滋病合并重症剥脱性皮炎的护理

艾滋病合并重症剥脱性皮炎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4-07-31T14:11:18.6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岳爽吴桂芳蒲蓉于晓艳[导读] 艾滋病合并重症剥脱性皮炎的患者,因人体免疫力低下、天然保护屏障遭到严重破坏,抵抗力极差,及易发生创面及全身感染。 岳爽吴桂芳蒲蓉于晓艳(四川省南充中心医院传染科 637000) 【摘要】总结艾滋病合并重症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主要包括:预防感染、皮肤、黏膜护理、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营养支持、心理护理、职业防护等。认为做好消毒隔离和身心全方位的护理,可预防并发症,提高治疗成功率。 【关键词】艾滋病剥脱性皮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321-02 艾滋病又叫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人免疫缺陷病毒特异性侵犯并破坏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最终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1]。剥脱性皮炎是又称红皮病,皮损呈全身弥漫性广泛潮红、肿胀,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出现丘疹或水泡,后期全身出现鳞片样脱屑,手足呈手套或袜套样脱落,累及口腔和眼结膜。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内脏损害,重症患者可因全身衰 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2]。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7月共收治6例艾滋病合并剥脱性皮炎的患者,其中2例为重症患者,给予积极的治疗和精心地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7岁,因全身红斑、水泡、瘙痒入住皮肤科,因HIV抗体确诊实验阳性,转入。患者精神萎靡,消瘦;全身泛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红斑、水泡,部分融合成片,以头面部为甚;眼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多呈脓性;口腔黏膜覆盖片状白色假膜,有多处溃疡;外阴皮肤破溃,分泌物呈脓性。T:39.80C,P:98次/分,R:22次/分,BP:116/68mmHg。实验室检查示:白蛋白32.0g/L,血常规WBC3.9×109/L,N89%,CD4T淋巴细胞37个/uL。主要诊断:①重症剥脱性皮炎;②AIDS ;③霉菌性口腔炎。 患者,女,62岁,因HIV感染5月,抗病毒治疗11天,发热伴进行性皮损3天入院。全身皮肤可见充血性、弥漫性脱屑样皮疹,和大小不等的水泡,多发性创面破溃,渗出较多,以颈胸部及双上肢为甚。唇周及口腔内见多个溃疡,有血性分泌物。颜面及四肢水肿。T:40.00C,P:98次/分,R:24次/分,BP:136/88mmHg。实验室检查示:白蛋白29.0g/L,血常规WBC4.0×109/L,N90%,CD4T淋巴细胞122个/uL。主要诊断:①重症剥脱性皮炎(药物型);②AIDS。治疗经过:停止一切可引起过敏的药物;抗炎、抗过敏、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纠正低蛋白血症等治疗和精心地护理,患者皮损减轻,糜烂及溃疡面愈合,渗出减少,水泡吸收,皮肤呈袜套样脱落,新生皮肤清洁表面干燥。第1例患者治疗6周后好转,转当地疾控中心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第2例患者治疗4周后好转,调整抗病毒方案。2个月后随访患者均无不适。 2 护理 2.1环境要求艾滋病患者抵抗力差,加之皮损面积大,人体天然屏障遭到严重破坏,抵抗力极度低下。及易造成创面及全身感染,做好消毒隔离中作至关重要[3]。安置病人于单人病房,限制探视。每天开窗通风2次,多功能空气消毒机行室内空气消毒。监护仪表面用75%的酒精擦拭,床栏、桌椅等物体表面和室内墙面、地面每日用含有效氯为500mg/L消毒液擦拭或湿拖。床单元清洁、干燥、柔软,无邹褶、渣屑。每日更换被服,污染时随时更换。换下的衣被用黄色塑料袋单独包装,单独清洗后行高温蒸汽灭菌。诊疗用物专人专用,每日消毒。工作人员进病房时穿隔离衣,带无菌手套、口帽,换鞋套。病室温度控制在22~ 240℃,湿度在50~60%。 2.2 皮肤护理 剥脱性皮炎皮肤护理至关重要,是治愈和预防感染的发生的有效保证[4]。盖被用支架托起,避免与皮肤摩擦。被单下垫消毒软垫,定时翻身,皮肤破损及糜烂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再用3%硼酸和聚维酮碘溶液交替湿敷每日2次。大水泡在无菌技术下,于水泡的低位处,抽出泡内液体。小水泡注意保护,让其自行吸收。手指、脚趾之间用无菌油纱隔开,防止粘连。翘起的脱皮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软化后用无菌剪修剪。 2.3 局部黏膜护理 2.3.1眼、耳、鼻部的护理患者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睑分泌物多且呈脓性,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3次;日间用妥布霉素眼药水滴眼,嘱其经常转动眼球;睡前涂抹红霉素软膏,防止眼睑粘连。外耳道及鼻黏膜有分泌物时用消毒棉签轻拭。鼻黏膜糜烂、结痂处用生理盐水清洗;植物油软化后,用无菌镊子取出。 2.3.2口腔护理患者口腔黏膜糜烂、破溃、出血、疼痛分泌物多,使其张口困难,先用生理盐水湿化后清除唇周结痂;再用吸管吸取0.5%的利多卡因漱口缓解疼痛,最后用5%碳酸氢钠含漱,制霉菌素粉剂100万U加碘甘油10ml涂擦溃疡处,唇周涂石蜡油。餐前用0.5%的利多卡因,餐后生理盐水漱口,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或加重出血。 2.3.3会阴部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2次,碘酊消毒尿道口,便后用侵0.01%新洁尔灭的湿巾纸擦拭,防止污染皮损处。 2.4保证有效静脉通路静脉输液是患者治疗的主要途径。大面积皮肤破溃、渗出,静脉穿刺、固定较为困难,采用浅静脉留置针及股静脉置管的方法,胶布固定时避开皮损处。 2.5 发热的护理鼓励多饮水,戴冰帽,温水(禁酒精)擦拭皮肤完整处,若该降温效果不佳,则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 2.6 营养支持艾滋病合并重症剥脱性皮炎患者因高热,大面积皮肤脱落,渗出较多,分解代谢增加,口腔黏膜溃烂进食困难,引起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纠正。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温凉流质饮食,补充足够的水分,既保证营养的供给,增强抵抗力,促进皮损早期愈合,又可防止长期禁食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口腔糜烂好转后逐步过渡到软食、普食。避免粗纤维、辛辣、刺激、易引起过敏的虾蟹等海产品。进食量少者静脉输入白蛋白、氨基酸等。 2.7 心理护理患艾滋病的事实本也给患者以沉重的打击,重症剥脱性皮炎皮损严重,语言及吞咽困难,病情凶险,使患者沮丧、恐惧,尚失生的希望,甚至想放弃治疗,护理人员多与之交流沟通,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8 职业防护给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前,评估环境,保证环境安静、安全,无他人干扰。操作空间宽敞,光线明亮,戴好口罩、手套、鞋套,穿戴隔离衣、裤,必要时戴防护眼罩。操作者沉着冷静,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被污染的锐器及时放入锐器桶内,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而无法重复使用物品及时焚烧。送检标本时,标本放在防渗漏的容器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