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例分析——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

病例分析——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

病例分析——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
病例分析——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

***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岁,主因“上腹不适,呕吐,纳差,乏力6天”于2011年3月25日入住消化内科治疗。患者年轻女性,起病急,病程短,患者于2011年3月19日院外行“刮宫”术,术后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液体,无呕血,纳差、乏力。既往史: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有癫痫病史,但否认院外服药治疗。

查体:体温38.7℃,脉搏86 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8/64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差,查体不配合,颜面肿胀、充血,全身皮肤干燥浮肿,双肺呼吸音粗,心界不大,心律齐,腹软,无压痛,肠鸣正常,移浊阴性。

辅查(3月25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21.31 ×109 /L ,中性粒数6.93×109 /L,中性粒细胞率0.325,淋巴细胞率0.427 ,(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174u/l,谷丙转氨酶155 u/l,总胆红素63.1 umol/L,直接胆红素55.4 umol/L,血糖5.2 mmol/L,肾功能正常(3)B超:肝大、脾大、腹腔淋巴结长大。

入院诊断为:1、腹腔感染2、败血症?3、肝功异常。

治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ivgtt 2.0g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抗感染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 2.0g ivgtt Qd’护肝治疗,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3月26日患者出现高热,全身现红色皮疹,面部及全身肿胀加剧。其后治疗期间患者一直出现不规则高热,体温:3月25日36.7℃、3月26日40℃、3月27日39.2℃、3月28日39.0℃、3月29日39.5℃。

于3月29日患者全身皮疹加剧,脱屑,呈鱼鳞样改变,逐考虑由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3月29日停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 2.0g ivgtt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换用“去甲万古霉素0.4g ivgtt Q8h”抗感染治疗,“甲基强的松龙80 mg ivgtt Qd ”,口服“酮替芬片1mg Bid 氯雷他定片10mg Qd”抗过敏治疗,继续护肝,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辅查(3月31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12.23 ×109 /L 、中性粒数3.22×109 /L、中性粒细胞率0.263、淋巴细胞数6.16×109 /L、血小板数40 ×109 /L;(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387u/l,谷丙转氨酶237 u/l,总胆红素149.7umol/L,直接胆红素138.1 umol/L,血

糖26.2 mmol/L ,肾功能正常;(3)真菌培养:无真菌生长;(4)血细菌培养:无细菌培养。

4月1日,患者仍全身肿胀,脱屑减少,全身皮肤严重黄染,伴高热,口腔粘膜出现损伤出血。详细追问,患者述于2011年3月1日于院外诊断为“癫痫”,给予“卡马西平片0.1g tid”治疗,逐考虑卡马西平所致的“剥脱性皮炎、药物性肝损害、重症肝炎”。立即停用卡马西平,改用丙戊酸钠片。继续抗过敏治疗、加强皮肤护理、营养支持等治疗,目前患者剥脱性皮炎好转。

辅查(4月4日):甲、乙、丙、丁、戊抗体检查:均为阴性,排除肝炎。

辅查(4月5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11.98 ×109 /L 、中性粒数1.32×109 /L、淋巴细胞数9.68×109 /L、血小板数54 ×109 /L,(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114u/l,谷丙转氨酶258 u/l,总胆红素373.9umol/L,直接胆红素322.0 umol/L,肾功能正常。

4月6日,患者全身肿胀有所消退,但仍高热,口腔粘膜有损伤出血,嘴唇、眼角溃烂,并伴有浓性分泌物。有并发严重进行性肝损害,严重黄疸及肝坏死,水电解质紊乱。经过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患者过敏症状有所好转,目前主要加强皮肤护理,预防感染,继续抗过敏治疗,营养支持等治疗,及护肝,补液等对症治疗。

4月10日,患者肿胀逐渐消退,皮疹转暗,体温下降,皮肤及粘膜渗出液减少,生命体征平稳,转入下级医院进一步后期治疗。

二、讨论与分析: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CBZ 又名酰胺咪嗪,为一种电压依赖性钠通道阻滞剂,可封闭钠离子通道,延长动作电位兴奋期,使神经元的再点燃率降低,抑制丘脑腹前核至额叶的神经冲动的传导,其化学结构与三环类抗抑郁药近似[1],多作为治疗癫痫的首选药物,同时对治疗神经痛也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广泛。其不良反应较多,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 表现为视力模糊, 复试, 眼球震颤, 因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引起水潴留和低钠血症(或水中毒)发生率约10%~15%。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变态反应, Stevens Johnso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 皮疹、荨麻疹、瘙痒、儿童行为障碍、严重腹泻、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荨麻疹、瘙痒、皮疹、发热、咽喉痛、骨或关节痛、乏力)等[2]。其过敏反应还能引起头晕,乏力,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皮疹,药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周身性红斑狼疮样反应,低钠血症,中毒性肝炎。周身性淋巴结病、肝脾肿大、肺浸润及捻发音。

虽然卡马西平引起的全身性过敏反应较罕见(发病率为1/1000~1/10000),且无性别、

年龄等差异[3]。但是其对人体的损伤极大,特别是重症药疹病死率较高,约25% 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和Stevens2Johnson综合征是由卡马西平诱导产生, 其死亡率高达30%以上[4],值得临床引起高度重视。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及苯巴比妥所致药疹统称为抗癫痫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AHS),是一种特异性反应,属于迟发性全身性过敏反应,潜伏期2~40天,平均为13天,据统计90%以上的严重皮肤反应发生在服药后的前2个月,数据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服用卡马西平的前2个月重型药疹的发生风险在1/ 1000 ~10 / 1000[5]。临床上开始多表现为发热或皮疹,皮疹分布广泛,为全身性的皮肤黏膜受累,其后1~2天内皮疹逐渐增多,若未得到及时处理,损害会进一步扩大,出现黏膜及内脏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卡马西平药疹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普遍认为与个体对卡马西平的代谢异常有关。卡马西平进入体内后主要通过肝脏CYP3A4 酶进行代谢,产生活性代谢产物:10, 112环氧化卡马西平,如果某些个体内CYP3A4 酶活性增强,将使10, 112环氧化卡马西平产生过多造成其浓度过高,从而与体内的大分子物质结合成为免疫原,激活一系列的变态反应,出现药疹[6]。

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起病急,病程短,在服用卡马西平1个月作用发病,出现高热、高血象,轻微皮疹,随2天内皮疹加重弥散全身,并出现出现黏膜及内脏损害。其临床表现与卡马西平所致严重药疹相符,为一例典型的卡马西平所致“剥脱性皮炎”。

针对本案例的患病及诊治过程:卡马西平所致重症药疹,潜伏期长、起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累及全身多脏器,都给诊治带来巨大困难。本案例中由于患者不配合医师的问诊及查体,隐瞒其“癫痫”史及服药史,加其“刮宫”术史及“上腹不适,呕吐,纳差,乏力”的初期表现,导致入院时的误诊,延误救治,是其后面病情急剧加重的重要原因。在前期的救治中,基于患者“刮宫”术史及其高热、高血象给予了抗感染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恶化,高热、高血象,全身皮疹加剧,脱屑,呈鱼鳞样改变,口腔粘膜有损伤出血,嘴唇、眼角溃烂,并诱发肝损害,逐转入皮肤科确诊并抗过敏治疗。本案例中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前期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颜面肿胀、全身皮肤干燥浮肿,高热,白细胞增高(21.31 ×109 /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大、脾大、腹腔淋巴结长大,后期迅速发展为全身皮疹,脱屑,呈鱼鳞样改变,口腔粘膜损伤出血,嘴唇、眼角溃烂,全身皮肤严重黄染,肝脏进行性损害、中毒性肝炎,水电解质紊乱。

卡马西平所致的不良反应重在预防: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严格掌握适应症,从低剂量开始服用, 缓慢增加剂量,尽量避免多药合用,做好用药前宜教,告诉患者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与医师联系,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应定期回医院复诊检查皮

肤、粘膜情况,必要时定期检查肝肾功能,CBZ主要经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10, 11 -二羟基卡马西平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脏排出,易引起肝、肾损害。

救治:CBZ所致药疹治疗的关键在于早诊断并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同时进行综合治疗。由于CBZ所致重症药疹比较罕见,潜伏期长,且前期表现多样,给病情的诊断造成很大的困难,容易造成误诊,如本例患者就以消化系统疾病症状被收治消化内科。因此要详细询问患者现病史及用药史,并应尽早请相关科室会诊。治疗措施:及时停用CBZ,及时使用皮质激素,建议大剂量冲击治疗(研究显示,早期足量使用皮质激素能够尽快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炎症期,从而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7]。),葡萄糖酸钙、抗组胺药、维生素C 等改善症状,保护内脏功能(护肝药等),保证液体量及热量供给,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预防和治疗感染及败血症,炉甘石洗剂外用缓解症状,加强皮肤和黏膜护理,护理是后期治疗的关键,避免继发感染,避免接触其他过敏原。

综上所述,剥脱性皮炎是卡马西平罕见、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其潜伏期短、进展迅速、病情重。医务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严格掌握适应症,从低剂量开始服用, 缓慢增加剂量,尽量避免多药合用,做好用药前宜教,应认真细致的向患者交待药物的用法, 用量, 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及注意事项, 以引起患者重视, 规范用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定期检查皮肤、粘膜情况并注意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一旦发生,治疗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

[1]韦玉华,梁忠伟.卡马西平致重症药疹的临床分析[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2):189-190

[2]杨鹰, 鲍新平, 张玉江. 卡马西平不良反应[ J ].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 8

(3): 746.

[3] PichlerW J,Yawalkar N,BritschgiM, et al.Cellular and molecularpathophysiology of cutaneous drug reactions [ J ].Am J Clin Dermatol, 2002, 3: 229 - 238.

[4] Hung SI, ChungWH , Jee SH , etal. Genetic suscep tibility to car2 bamazepine2induced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 J ]. Phar2 macogenet Genom ics, 2006, 16 (4): 297 - 306.

[5] Zaccara G, Franciotta D, Perucca E. Idiosyncratic adverse reac2

tions to antiepilep tic drugs [J ]. Epilepsia, 2007, 48 (7): 1223 - 1244.

[6] 周珏倩,潘军利,陈树达.卡马西平重症药疹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3):158-162

[7 ] 胡继荣,李德宪,尹仲.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致敏药物及影响疗程的

关键因素[J ] . 华夏医学,2001 ,14 (2) :209.

重症药疹主要包括

重症药疹主要包括: 1.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 2.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3.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1、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2、临床特点:①起病急,皮疹多于1-4 d发病,皮疹累及全身;②皮疹开始为弥漫性 鲜红色或紫红色斑片,迅速出现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③均伴发热,体温 常在39-40E,肝、肾、心、脑、胃肠等内脏器官常有不同程度受累;④病情重、 预后较差,死亡率高。 3、诊断要点:符合①、②、③条者。 患者,男, 45岁, 4月 20日患者因“尿酸高”于外院就诊,给予口服别嘌醇。 4 月 29 日患者出现乏力,畏寒,双眼不适等症状。自服退烧药及局部用滴眼剂,症状未见缓解,并与 4 月 30 日起前胸开始出现红斑,双手心出现红斑基础上的松弛性水疱,伴高热,体温最高达 40 度。就诊,我院,体温控制不佳,且皮疹渐累及全身。 5月 4日皮科查:患者全身弥漫暗红色斑疹,红斑基础上可见樱桃至核桃大水疱,最大直径达 7cm,疱壁薄,松弛,疱液呈黄色,部分水疱破溃,以躯干部为主的皮疹大面积融合,表皮松解。躯干、耳后、上肢可见散在糜烂面,口、眼、生殖器粘膜糜烂,双眼睑水肿,唇可见糜烂、结痂,双手肿胀,尼氏症( +)。 5月 3日尿常规:尿胆原 3+,蛋白质微量。生化: 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51正常值)120 U/L, AST(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01 U/L, ALB 32g/L ; 5 月 5 日生化:ALT 171 U/L ,AST 80 U/L,ALP 98 U/L ,GGT (谷丙酸氨基转移酶)123umol/L, TBiL 20.7umol/L, DBiL 11.2 TBA 7.2umol/L ;停用别嘌醇,给予甲强龙、美平静滴,血浆 1400ml 分 4 天静滴,外用百多邦、炉甘石洗剂,红霉素眼膏、氯霉素眼水, 5月 1 0日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恢复正常。 2、剥脱性皮炎(红皮病)型药疹临床特点: ①有一定的潜伏期; ②病程长,一般超过1个月; ③常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内脏损害; ④皮疹波及全身,表现为全身红斑、潮红、大片脱屑; ⑤病情重。 诊断要点:符合③、④条者。 患者,男,34岁,因“高尿酸血症”于3月1日起口服“别嘌醇片”,每次0.2g, 每天3次。连续服用20天后,全身初见皮疹,类似麻疹,并开始发热 38C,后升高至40.7C。患者在外院一直以“病毒疹”治疗,后出现全身皮肤脱落,尤

各种药物所致剥脱性皮炎症状

各种药物所致剥脱性皮炎症状 *导读:李奎宝报道1例,女,67岁。因肺部感染给予去甲万古霉素0.4g+5%葡萄糖液250ml静滴,2次d,用药至第4天,胸、腹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红色斑丘疹,3d后皮疹加重,面部、躯干及四肢弥漫性红色斑疹,大片脱屑,融合成片,给予抗过敏治疗,1周后皮疹完全消失。…… 1菌必治 翟红杰报道1例,女,51岁。因感冒给予菌必治静滴,6d后全身出现红斑,大水泡。查体:全身广泛红斑,大水泡,泡皮皱缩,以双大腿后侧、外侧为主,臀部及双膝上部泡皮撕脱创基鲜红,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痊愈。 2去甲万古霉素 李奎宝报道1例,女,67岁。因肺部感染给予去甲万古霉素0.4g+5%葡萄糖液250ml静滴,2次d,用药至第4天,胸、腹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红色斑丘疹,3d后皮疹加重,面部、躯干及四肢弥漫性红色斑疹,大片脱屑,融合成片,给予抗过敏治疗,1周后皮疹完全消失。 3利福平 秦军报道1例,男,45岁。因型肺结核给予利福平治疗,用药第4个月,患者出现全身皮疹,皮肤肿胀,并有不同程度脱屑,停药15d后皮疹消退。二次用药,次日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后经

多日治疗后患者皮疹减退,病情好转。 4班布特罗 秦军报道1例,女,55岁。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给予班布特罗口服,3d后患者出现全身皮疹,皮肤肿胀,并有不同程度脱屑,即停药,10d后好转,皮疹消退。二次用药,次日再次出现皮疹,皮肤潮红、脱屑,经对症治疗后皮疹消退。 5康莱特注射液 郭秋霞报道1例,男,78岁。因肝癌晚期给予康莱特注射液200ml 静滴,第2次用药2h后出现全身瘙痒,继而出现皮疹,遍及全身,后发展为肿胀伴有渗出,全身不适及手足手套感。经对症治疗,肿胀渐消退,继之出现大片叶状脱屑,1个月后治愈。 6卡马西平 杨慧明报道1例,女,21岁。因躁狂症给予卡马西平治疗,首次剂量200mgd,3d后加至400mgd,用药至第12天,患者胸部出现片状红色丘疹,随之头面部、四肢均出现不规则片状丘疹。个别部位出现水泡,停药后给予抗过敏治疗,15d后皮疹变暗、干燥、脱落,第26天痊愈。作者提示,使用本品应从小剂量(25~50mld)开始,根据病情缓慢增加剂量。

病例分析——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 ***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岁,主因“上腹不适,呕吐,纳差,乏力6天”于2011年3月25日入住消化内科治疗。患者年轻女性,起病急,病程短,患者于2011年3月19日院外行“刮宫”术,术后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液体,无呕血,纳差、乏力。既往史: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有癫痫病史,但否认院外服药治疗。 查体:体温38.7℃,脉搏86 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8/64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差,查体不配合,颜面肿胀、充血,全身皮肤干燥浮肿,双肺呼吸音粗,心界不大,心律齐,腹软,无压痛,肠鸣正常,移浊阴性。 辅查(3月25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21.31 ×109 /L ,中性粒数6.93×109 /L,中性粒细胞率0.325,淋巴细胞率0.427 ,(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174u/l,谷丙转氨酶155 u/l,总胆红素63.1 umol/L,直接胆红素55.4 umol/L,血糖5.2 mmol/L,肾功能正常(3)B超:肝大、脾大、腹腔淋巴结长大。 入院诊断为:1、腹腔感染2、败血症?3、肝功异常。 治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ivgtt 2.0g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抗感染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 2.0g ivgtt Qd’护肝治疗,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3月26日患者出现高热,全身现红色皮疹,面部及全身肿胀加剧。其后治疗期间患者一直出现不规则高热,体温:3月25日36.7℃、3月26日40℃、3月27日39.2℃、3月28日39.0℃、3月29日39.5℃。 于3月29日患者全身皮疹加剧,脱屑,呈鱼鳞样改变,逐考虑由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3月29日停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 2.0g ivgtt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换用“去甲万古霉素0.4g ivgtt Q8h”抗感染治疗,“甲基强的松龙80 mg ivgtt Qd ”,口服“酮替芬片1mg Bid 氯雷他定片10mg Qd”抗过敏治疗,继续护肝,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辅查(3月31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12.23 ×109 /L 、中性粒数3.22×109 /L、中性粒细胞率0.263、淋巴细胞数6.16×109 /L、血小板数40 ×109 /L;(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387u/l,谷丙转氨酶237 u/l,总胆红素149.7umol/L,直接胆红素138.1 umol/L,血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发表时间:2017-09-20T14:35:45.3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1期作者:赵金柳肖文[导读]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皮肤疾病,遗传、感染、皮肤功能障碍等均可能诱发该病。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 摘要: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皮肤疾病,遗传、感染、皮肤功能障碍等均可能诱发该病。近些年,该病发病率有所上升,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因此,临床医师十分关注该病诊治方法的研究。关键词:特应性皮炎;治疗现状;进展 近几年,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与方法有所进展。在此,笔者将采用综述的形式,分析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现进行如下综述: 1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1.1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紧密结合亲免素(特异胞质蛋白),可实现对多种细胞活化的抑制,例如,树突状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等,达到治疗AD的目的。目前,他克莫司,以霜剂为主,浓度分别有0.1%与0.03%。经临床实践,两种浓度的他克莫司,在治疗成人与儿童AD方面,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予以外用时,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以局部灼烧感为主要表现[1]。 1.2吡美莫司 吡美莫司,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较强,通过结合细胞内亲免素与FK结合蛋白-12(FKBP-12),形成复合体,进而对钙调神经磷酸酶产生作用,实现对细胞因子分泌的抑制。经临床实践,每日,外用0.1%吡美莫司,连续治疗3周后,AD缓解指数高达71.9%,而基质对照组仅仅下降10.3%。相较于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具有更强的亲脂性,外用后,可选择性分布于皮肤各个部位,不易出现不良反应。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治疗AD,不会诱发皮肤萎缩、感染等不良反应,可长期用于治疗皮损AD患者,且复发率低。 2糖皮质激素 针对AD患者,需以年龄、发病部位为依据,选择适宜的糖皮质激素药物。例如,幼儿,宜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1%氢化可的松,大龄儿童,可短期外用中效糖皮质激素。面部及皮肤褶皱部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增加吸收,因此,面部及生殖器部位,需选择弱效或中效药物,其他部位,可适当选择中强效果的糖皮质激素。对于伴有皮损的AD患者,宜选择糖皮质激素软膏。 至今,临床上,对于外用糖皮质激素最佳浓度与使用时间、频次等并未统一。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每日,外用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得多于2次。据相关报道显示,每日外用2次与外用1次的疗效,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糖皮质激素,可能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因此,对于儿童,需间断使用糖皮质激素[2]。 3紫外线疗法 临床研究证实,紫外线治疗AD,可取得一定疗效,不仅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可减少药物用量。Jekler等学者,经实践研究,相较于宽谱紫外线,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疗效更显著。Krutmann等学者,采用高剂量UVA1(340-400mm)治疗AD,结果显示,与外用糖皮质激素相比,高剂量UVA1治疗效果更显著。Reynolds等学者,经实践分析,提出UVA与宽谱UVB治疗AD,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 4抗生素 针对AD患者,皮损表面,常常伴随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若感染严重,大大增加治疗难度。在此情况下,可适当考虑抗生素治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可选择红霉素、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若表现为大环内酯类耐药菌株,可选择第1代头孢菌素、苯唑西林等。对比正常人,AD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尤其是皮损位于头部及颈部的患者。据相关研究表明,抗真菌制剂,具有控制AD患者病情的作用,抗真菌药系统应用甚至可治愈AD,且不易复发。Takechi提出在口服1周100mg/d伊曲康唑的基础上,再以200mg/周为标准,持续口服11周,治疗AD,疗效显著[4]。 5保湿剂 目前,关于保湿剂治疗AD的疗效,缺乏直接证据,但保湿剂具有抑制皮肤水分挥发的作用,可缓解AD患者皮肤干燥症状,被广泛用于治疗AD。据相关研究显示,AD患者,给予保湿剂治疗,可减少使用糖皮质激素,且可强化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一般情况下,每日,需外用2次及其以上保湿剂,若需全身使用,儿童需控制剂量在250g左右,成人至少达到500g。 6去除启动因子 据相关报道显示,关于AD的发病机制,产花粉植物变应原、食物变应原以及自身抗原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若可准确掌握导致AD的变应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叮嘱患者避免,可改善患者病情,且复发率低。目前,排除可疑变应原的主要方法有点刺试验、IgE检测阴性。 7其他外用制剂 煤焦油,主要作用在于抗炎,可缓解瘙痒症状。据相关研究显示,对于中重度AD,煤焦油与1%氢化可的松的疗效,基本一致,同时,煤焦油还可用于慢性皮损治疗,但治疗期间,患者易出现不良反应,例如,光敏感、毛囊炎等。色甘酸盐,亦可用于治疗AD,但缺乏临床研究。除此之外,维生素B12、甘草凝胶等也可用于治疗AD。 8小结 特异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3个时期,即婴儿期、儿童期、青年及成人期。婴儿期,皮疹包括干燥型与渗出型,儿童期,皮损分为湿疹型与痒疹型,青年及成人期,皮损与儿童期基本一致。关于特异性皮炎的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与遗传易感性、食物过敏原刺激以及自身抗原等存在一定联系。近几年,在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特异性皮炎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因此,临床医师十分重视该病的诊治。

1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护理

1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护理 发表时间:2009-06-09T11:35:37.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月第3期供稿作者:鲁文荣[导读] 剥脱性皮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严重性皮炎,表现为全身皮肤红肿、剥脱伴严重的全身症状,为严重类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严重性皮炎,表现为全身皮肤红肿、剥脱伴严重的全身症状,为严重类型药疹。皮疹初起多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继之迅速融成片,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肿胀,鲜红色到棕红色,以后大量脱屑,脱屑有干剥与湿剥两种。前者手足部脱屑如手套和袜状(套式剥脱),躯干部脱屑呈落叶状,可持续1个月左右,头发及指(趾)甲均可脱落,后者可出现水疱及广泛性糜烂,尤其是皱褶部位。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2岁,因全身皮疹,咽痛3天,发热1天,于2008 年6月29日10pm入院。患者24年前曾发生车祸,外伤致头部神经受损,从此以后每隔15至30天均出现无故骂人、自残等神经症状。于2008年5月12日曾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入我院前曾服用 “卡马西平”1周,3天前出现发热、皮疹,入院时T39.3℃,P120 次/分,R22次/分。入院后精神差,发热面容,全身皮肤可见斑丘疹及水疱疹,双眼结膜充血并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伴有畏光,咽部有溃疡及脓性分泌物,口唇、鼻翼可见溃疡及剥脱性皮疹,背部水疱疹已破溃,B超示:肝实质回声增强,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Rt示:WBC:5.61×109/L,RBC:4.05×1012/L。HGB:108g/L,N:78.41%,L:15.32%。胸片示:正常。电解质示:正常,口腔分泌物未找到真菌。诊断: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给予阿奇霉素、地塞米松、雷尼替丁、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治疗,并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患者住院24天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患者置于单间病房,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室内空气每天早晚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室内地面、床头柜用1000g/L的含氯制剂湿拖,湿擦。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医护人员进入病室戴好帽子、口罩,每次护理患者前后要洗手。体温表单独使用,用后浸泡消毒,严格控制探视人员的数量和次数,探视人员须戴口罩,预防患者感染。 2.2皮肤护理对于小水疱,应让其自然吸收,勿使其疱壁破溃;对于大水疱,经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低位穿刺抽吸;对于渗液较多的糜烂面用浸入1∶5000呋喃西林无菌纱布6—8层湿敷30分钟,2—3次/天。对于渗液较少可涂百多邦软膏,并用烤灯照射,为了防止渗出物玷污衣物引起继发感染,根据病情采用暴露疗法,床单要保持清洁、柔软。定时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 2.3口腔护理患者口腔黏膜有溃烂,口唇易发生出血、粘连,予以口腔护理Bid,饭前、饭后用口泰或2%硼酸水漱口,以达到杀菌和清洁目的。用金霉素眼膏或消毒石蜡油涂口唇,以减少疼痛、出血,防止粘连。 2.4眼、鼻部护理眼结膜充血,水肿,有大量分泌物时, 每天数次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白天用抗生素眼药水及氢化可的松眼药水每2小时交替滴眼,睡前要涂红霉素或金霉素眼药膏。鼓励患者多做睁眼运动,以防球结膜粘连。并用油纱布盖眼,防止角膜损伤。当鼻腔黏膜出现糜烂、结痂时,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再用植物油软化鼻痂,最后用无菌镊子取出使呼吸通畅。 2.5病情观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认真观察有无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或加重的感染,有无真菌感染,须监测血压、血糖及生命体征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勿用易过敏及可疑的药物。用药后一旦出现皮疹、瘙痒,应及时就诊。 3 小结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属于重症药疹,常常危及病人的生命,治疗成功与否,护理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重症药疹的患者病情复杂,需要护士娴熟的护理技术及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颜红伟,张丽,苏兰若.105例重症药疹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5,2:108. [2] 李芳,朱红卫,郝红.重症药疹的护理体会.中华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124.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2017年)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2017年)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发病机制 1、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AD 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AD患儿父亲和母亲中AD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63%,即母方患病的子女患AD的风险高于父方患病的子女。此外,AD患者的同卵双胞胎兄弟或姐妹AD发生率为80%,异卵双生者AD发生率为20%。 2、免疫学机制: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存在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尘螨等抗原可经皮肤进入机体,导致AD急性炎症反应。失衡的免疫状态加剧皮肤炎症,诱发搔抓行为,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促使AD不断进展。 3、皮肤屏障功能: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通常表现为皮肤pH上升,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水含量下降以及皮脂含量降低。 4、病因和加重诱发因素:(1)免疫 - 变应性因素:①吸入变应原: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尘螨。②食物变应原:食物过敏可能是婴儿期AD的诱因之一,但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则大多会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轻。 ③接触性变应原:合成纤维、毛织品、洗涤剂、自来水、汗液、日光等均可加重AD,诱发炎症急性发作。④感染是重要的诱发因素。(2)非免疫性因素:情绪因素如压力、焦虑(儿童期晚期和青少年期)等往往能加重病情。临床分期根据年龄将AD分为:婴儿期(0 ~ 2岁)、儿童期(2 ~ 12岁)和青少年及成人期(≥ 12岁)。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①皮疹分布,婴儿期主要位于面颊部、额部和头皮,逐渐发展至躯干和四肢伸侧;儿童期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伸侧,并逐渐转至屈侧,如肘窝、腘窝等部位;②瘙痒和干皮症,几乎是所有AD患者的共同临床特征;③抓痕、炎性皮损(红斑、丘疹、水疱、渗出和脱屑)、苔藓样变,是最主要的皮疹类型,且往往共存。2、不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躯干的毛囊性隆起、眼睑湿

1例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

1例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 本文从我科收治一例自行服用中药口服引起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护理重点是病情观察,加强皮肤护理,营养干预,心里护理的重要性护理,预防和减少由剥脱性皮炎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和护理以及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机体各系统的观察护理。 Abstract:This paper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were to tak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oral systemic nursing of exfoliative dermatitis patients were analyzed. That key nursing is the observation condition, strengthen skin care,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the importance of nursing heart car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aused by exfoliative dermatitis of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and patients occurred in the body system of 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Key words:Exfoliative dermatitis; Nursing我科于2011年1月收治了一例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全体医生的积极治疗和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好转出院,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7岁,因十多年前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服用多种西药效果不佳,一直应用激素控制疾病的发展,两月前自行服用激素改为中药口服,从1月15日起自感头昏、发热、畏寒、乏力、不能站立,全身皮肤出现过敏样改变,瘙痒难忍,起红疹,全身皮肤鲜红、溃烂肿胀、溢液并伴有鱼鳞状结痂,大面积脱屑,而于1月20日急诊抬行入院抢救治疗。体检:体温36.5℃,P:80次/min,R:19次/min,BP:80/50 mmHg。神志清晰,精神极差,全身可见大面积结痂破溃,颜面部水肿显著,张口困难,口腔黏膜充血红肿,溃疡伴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双眼肿胀睁不开,手指脚趾小关节扭曲、畸形。经专家会诊为激素撤离综合症。经过完善各项检查及正确应用激素、抗生素、支持药物等治疗,40 d后好转出院。 2主要护理问题 2.1存在生命体征变化的可能患者全身皮肤红肿、破溃、渗液,无完整皮肤。静脉穿刺特别困难,于1月25日处于昏迷状态,体温39.9℃,随时有生命危险。 2.2存在皮肤完整性受损引起面部容貌及全身皮肤改变的危险。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健康的容貌活在世上,因此,面部及全身肌肤一点治疗护理不当,可引起感染溃烂加重,给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伤害与痛苦。 2.3营养失调 2.4存在焦虑与恐惧心理

皮肤科护理手册

皮肤科护理 一、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1)主动热情接待人院病人,介绍医院环境、病区主任、护士长 及规章制度,通知主管医生。 (2)病人人院后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以后每日2 次,3d后改每日1次。体温37.5℃以上者每日4次,39.5℃以上者每4h测量1次,连测3d,正常后每日1次。 (3)注意饮食管理。一般病人给予普食。过敏性皮肤病者,禁食 鱼、虾、蟹、蛋类及刺激性食物。 (4)解除病人思想顾虑,给予心理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每周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30min。(6)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洁。全身大面积皮肤损害者,应及时 更换消毒被单及衣服。 (7)未经医生允许,不得洗澡。 (8)每周剪指(趾)甲1次,嘱病人勿挠抓皮肤,预防感染。 (9)指导并协助病人涂药;全身擦药时,注意避免着凉。随时观察 用药情况,如有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10)重危病人每2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预防褥疮发生。 (11)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时,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和副作 用。如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感染及肝肾功能损害时,应立即通知医生。 (12)按医嘱及时留送各种化验标本。 二、皮肤科常见疾病护理 (一)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皮疹呈多形性,可 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呈对称分布,瘙痒剧烈,易于复发。 1.观察要点 (1)皮疹形态:一般为多形性,由红斑、丘疹和水疱组成,集簇分布,边缘弥漫不清。 (2)皮疹的部位,以颜面、耳后、手、足及会阴处多见。 (3)湿疹发作与饮食(鱼、虾、蛋)、情绪(紧张、劳累、忧郁) 及其他因素如寒冷、日光、皮毛等的关系。 (4)观察病人服用抗组织胺药后,是否有头晕、嗜睡等副作用。 (5)观察外用药治疗后皮损的变化。 2.护理常规 (1)执行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2)按医嘱给予清淡饮食,禁食鱼、虾、蟹及刺激性饮食。婴幼儿 湿疹系母乳喂养者,其母应暂禁食鱼、虾、蛋类等食物。 (3)避免局部刺激,嘱病人不要搔抓和用肥皂或热水洗烫患处。 (4)湿疹糜烂渗出者,给以湿敷,大面积湿敷时注意避免受凉。常 用湿敷液有3%硼酸溶液、0.1%雷夫奴尔溶液、1:8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等。

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9-03-15T09:25:14.48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作者:王雪 [导读] 报告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其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控制感染,皮肤护理,黏膜护理,饮食护理等。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 225000 摘要: 报告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其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控制感染,皮肤护理,黏膜护理,饮食护理等。2周后肿胀消退,水泡消失,全身鳞屑经反复剥脱后,皮损基本愈合。白细胞升至7.6×109/L,于2018年11月25日康复出院。 关键词: 甲硝唑,剥脱性皮炎,感染,护理 剥脱性皮炎属严重药疹【1】。是有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严重尚可累及机体其它系统。大多数是通过变态反应引起的。1例鼻咽癌的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全身皮肤红斑、合并水疱及口腔粘膜红斑、溃烂,如此严重的皮肤粘膜损伤程度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其生命。经积极治疗及细心护理,病情稳定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3岁,因鼻咽癌收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8年09月2日始行鼻咽部病灶区放疗,照剂量5040cGY/28FY,患者出现发热2周,体温为38.2-39.5℃,血象中白细胞为11.4×109/L,遵医嘱予甲硝唑注射液静滴3天后,患者全口腔粘膜充血红肿明显,伴多处散在溃疡,灼痛感,张口困难,不能进食,6天后患者相继出现颜面部皮肤溃烂,胸、腹部、颈部、腹股沟、背部、臀部、会阴部及四肢皮肤逐渐出现红褐色斑疹,红斑呈散在状,大小不等,伴有脱屑,个别部位渐成串形融合水泡,部分水泡破溃处流出淡黄色液体,经皮肤科会诊诊断为:药物性剥脱性皮炎,即停用甲硝唑,暂停放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病人在确诊后还没来得及调整心态,便开始进行放疗,现在又出现上述情况,一活动皮肤剥脱疼痛,不敢活动,所以患者对这次放疗后出现症状的恐惧和担心是否会影响疾病预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治疗费用大,因此对生活、治疗都失去信心,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激动。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耐心、细致地与病人沟通的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鼓励病人倾诉内心的感受,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安定病人情绪,操作时动作宜轻柔、准确,生活护理更应细心周到,尊重病人,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并介绍本科以往的治疗经验及成功病例,向患者说明疾病的过程,使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端正对待疾病的态度,在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2】。从而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帮助患者重建信心并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顾虑,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 2.2控制感染 因患者全身广泛皮疹、水泡、渗液,创面极易感染,故预防创面感染是治疗取得成功的主要环节,因此要做好消毒隔离:①置病人于单人房,并限制探视,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温度20~24℃,湿度40%~50%),病房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地板用有效含氯消毒液拖2次。②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患者所有用被服需经高压消毒,每日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勤修剪指甲,并向患者讲明搔抓的危害,避免抓伤皮肤。和病患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限制探视人数、次数,限制有任何感染的人探视。专人护理,固定医疗用品,操作带手套,减少进出病房次数,既能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又有利于防止交叉感染。 2.3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及其维护 2.3.1建立良好静脉通路 因病人患有鼻咽癌需要化疗及放疗,剥脱性皮炎又致大面积表皮脱落,静脉穿刺及固定都非常的困难,为了避免反复穿刺及用药所需加重给病人带来痛苦,选择了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2.3.2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的护理 置管后24小时内观察有无渗血渗液,24小时后更换敷料一次,以后每周更换一次。为防止加重皮损,避开皮损处,用绷带作环形固定代替。每日使用管道输液时检查敷料及正压接头情况,勤于观察做到随脏随换、随痒随换。更换敷料要注意无菌原则,用碘酒酒精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扩大至周围10*10cm【3】。为防止堵管及药液的残留,每日睡前、每次输液前后用8-10毫升盐水脉冲式冲管。告知患者穿刺肢体勿过多活动、勿提重物,勿局部重力按压;如脱出或缩进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处理,不可擅自插入;如有渗血、渗液、感染、出血倾向,应遵医嘱拔除。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以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尤其是在睡眠时保护好导管,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输液时将输液袋挂在患者易于观察处,以免患者经常抬头查看液体情况导致套管滑出静脉。 2.4皮肤护理 2.4.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天用温凉开水清洗皮肤1次,皮疹无溃破可交替涂炉甘石洗剂及比亚芬软膏,病人如有明显皮肤发痒,应避免搔抓皮肤,予采取有效止痒措施。适当服用抗组织胺药物,镇静脱敏,外擦无刺激的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等,以免影响饮食及睡眠。潮湿的皱裂部位予扑5%硼酸粉保持干燥。清理创面时尽量保护水疱,勿使其破裂,大疱未破者,在无菌操作下抽疱液。用已消毒的支被架支起被子,以减少被褥与皮肤创面的摩擦,进行全身暴露干燥疗法,四肢置于适当伸张位,利于通风。 2.4.2颜面部皮肤护理 为促进颜面部皮肤溃疡愈合,防止细菌感染。创面液分泌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清洗,无菌棉签擦干后涂比亚芬软膏。随着液化物减少涂药次数相应减少,涂药时间间隔相对延长。并指导病人不要用手抓溃疡处皮肤,并告诉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忌用手去揭痂皮,让其自行脱落。12天后患者痂皮脱落,原溃疡处生长出新的组织。 2.4.3四肢及躯体皮肤护理 采取暴露疗法,充分暴露皮肤,避免受压、摩擦患处皮肤,建立翻身卡,1~2小时帮助病人变换体位1次。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创面干燥。糜烂缺损处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2次,暴露创面用神灯照射20~30分钟/次,皮肤水泡处及渗液糜烂缺损处,清洁消毒后,外用

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概述】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本病与遗传过敏有关,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有资料显示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目前AD 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可高达10%~20%,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本病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如2000年我国流行病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2004年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一般AD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病情亦可逐渐减轻。 【病因及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病因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父母亲有遗传过敏病史者,其子女患本病的机率显著增加,但遗传并非是唯一决定因素。环境因素特别是工业化程度、城市居住、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AD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变应性因素中饮食如奶、蛋和海产品等对AD发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病情较重者。粉尘螨、屋尘螨、花粉等可能是重要的空气变应原。非变应性因素如破坏皮肤屏障的刺激或洗涤.

剂、搔抓、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以及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AD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和/或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机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或直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变应性或非变应性炎症反应。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为变应原局部致敏或微生物定植创造条件,是诱发或加重皮肤炎症重要基础。 特应性皮炎的形成涉及免疫和非免疫两个方面。免疫介导的炎症涉及以下几个环节,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状细胞提呈变应原、Th1/Th2平衡失调和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嗜酸粒细胞和特异性IgE参与并扩大炎症反应过程以及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等。近年来注意到,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或生理和药理性介质反应异常也参与皮肤炎症的形成。以上炎症过程是特应性皮炎治疗学的重要基础。 【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疹,并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根据皮疹发生、发展和分布特点,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等三个阶段。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表现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主要分.

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经验。方法对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儿予以全身抗炎以及局部皮肤护理治疗,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最长12 d,最短8 d。结论积极的抗炎治疗与合理的护理方法是治疗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葡萄球菌;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该病是由特殊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红斑,上皮起皱伴大片表皮脱落,黏膜常受累,可伴有发热[1]。本病起病急,可合并败血症,重症可危及生命。现将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诊疗和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3例患儿病史分别为:①男,生后2 d,因“发热伴全身广泛红斑1 d”入院,入院2 ~3 d出现全身广泛松弛性水疱伴有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如烫伤样。②男,生后8 d,因“发热伴全身散在疱疹2 d”入院,入院第2天疱疹渐增大并增多,上皮起皱部分破溃伴有表皮脱落。③女,生后1 d,因“双下肢皮肤破溃1 d”入院,入院查体见患儿双下肢小腿以及足面广泛皮肤起皱伴有上皮脱落如烫伤样改变。 1. 2 实验室检查3例患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0×109/L,中性分类均>75%,C反应蛋白>8 mg/L。肝、肾功能正常,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例。其余2例阴性。 1. 3 诊断标准根据出生后1~5周发病,皮肤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红斑其上皮起皱伴有大片表皮脱落及血常规检查等即可确诊。 1. 4 治疗方法患儿均选用三代头孢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抗炎,血培养阳性根据药敏更换抗生素。同时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2 d。维持水电解质稳定,保证营养供给。 1. 5 临床护理方法患儿入住新生儿隔离病房,裸露置于暖箱中,进行保护性隔离,箱内垫褥均高压消毒,褥面上铺议程无菌纱布,注意将纱布铺放平整,不要有褶皱,更换2次/d,污染后及时更换,箱温维持在30~32℃,湿度55%~65%,使用紫外线照射病房2次/d,并使用消毒液擦拭保暖箱的内外表面,医护人员接触患儿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洗手、戴灭菌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患儿清水沐浴1次/d,碘伏擦洗2次/d,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不能推拉,脱落表皮不能强行撕拉。破损处涂以莫匹罗欣软膏,每6~8小时1次,根据患儿受损皮肤位置和面积灵活翻身,避免受损皮肤长期

一例丙戊酸钠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一例丙戊酸钠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5-12-15T10:37:42.36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期供稿作者:王祯[导读] 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定时测量体温,记录24h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弹性、脱屑的程度。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外科王祯 剥脱性皮炎是药物性皮炎最严重的皮炎之一,其临床表现有水泡、渗液、糜烂,病程中常伴有大面积表皮剥脱、感染、高热,还常见肺炎、败血症等。我科于2015年5月收治1例因脑瘤术后服用丙戊酸钠过程中导致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一个半月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因前中颅底巨大嗅沟脑膜瘤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示:脑膜瘤(WHO I级),患者于住院20天病情平稳后出院。出院回家带丙戊酸钠片口服1#Bid,于用药第五天患者两侧面颊、躯干及四肢皮肤出现肿胀、并有大量红色片状斑丘疹,伴有瘙痒及疼痛。故此再次入院治疗,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差,T:40℃ P:116次/分 R:22次/分 BP:100/60mmHg, 血糖波动在11.0mmol/L左右,此后继而很快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的水泡,泡液澄清,易破溃;两眼睑膜充血,局部可见浆液非脓性分泌物,口唇干裂糜烂,无法言语、进食困难。并伴有咳嗽、咳痰,双肺呼吸音粗,行胸部CT结果示:右肺上叶炎症,双侧胸腔积液,经相关科室会诊,诊断为脑膜瘤术后口服丙戊酸钠导致特重型过敏性剥脱性皮炎,经过补液、抗过敏、抗感染等一系列的对症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后,患者于七月二号康复出院。 2.【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人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针对这些,护士因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及时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讲解疱疹的病理原理,帮助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及护理,2.2 病情观察: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记录24h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弹性、脱屑的程度;此患者因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甲强龙)且血糖值波动不稳,故应定期监测血、尿等系列指标;注意观察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系统出血症状;注意激素的副作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定期复查。 2.3 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协助病人取半坐卧位增强肺通气量,指导有效咳嗽,协助排痰,定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并加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鼓励病人多饮水,观察有无窒息,及时做好抢救准备。 2.4 营养支持:由于患者早期进食困难,加上皮肤出现广泛的水泡,脱屑,导致蛋白质大量丢失,故在治疗上加用了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以增强机体免疫。待病情逐渐好转后,循序渐进,少食多餐,缓慢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如鸡、鸭、瘦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鸡蛋等),禁忌辛辣刺激的食物。 2.4 眼部、口腔的护理:患者双眼睑膜充血糜烂且分泌物较多致粘连,无法睁眼,予以妥布霉素眼水及硫酸软膏素滴眼,并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严重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患者口腔溃疡及粘膜糜烂明显极易发生细菌感染,同时激素及抗生素的应用也可导致真菌感染,所以每天用碳酸氢钠溶液行口腔护理。 2.5 皮肤受损的护理:采取暴露疗法,充分暴露皮肤,避免受压、摩擦患处皮肤,皮肤糜烂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溃疡液外涂,敷盖无菌纱布,保护皮肤糜烂面,杀灭细菌,减少渗出。同时每1~2h协助患者变换体位1次,使臀部及骶尾部皮肤尽量保持干燥,控制皮损发展。正确处理水疱,小的水疱注意保护,勿抓破;大疱未破者,用无菌注射器严格无菌操作抽出疱液,同时给予烤灯照射,以减少渗液,促进吸收,掌握好照射的时间和距离,并安排专人看护。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抓破损伤皮肤,保持双手清洁卫生。静脉输液时不用止血带,穿刺部位碘伏消毒,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穿刺后针头用无菌绷带包扎固定,加强巡视,避免药物外渗。 2.6 消毒隔离:将患者置于单人病房,每日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限制探视人员,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房内的物体表面及地面清洁两次,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严格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每日更换患者衣服及床单,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讨论】 剥脱性皮炎因起病急,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还应注意预防及控制继发感染,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治疗中还应严格掌握各项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而丙戊酸钠的副作用则表现为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肠道痉挛、倦睡、眩晕、疲乏、头痛、过敏体质者偶可引起皮肤反应,如皮疹。在某些病例有毒性上皮坏死溶解,多形性细斑也有报导。此患者通过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恰如其分的饮食指导和正确的心理护理,住院期间再未发生败血症等相关的并发症,大大缩短疗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参考文献】 何冰娟,王郡,陈艳梅重症剥脱性皮炎1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 年4月第9卷张平平,石建喜,高明秀卡马西平过敏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中国实践与研究 2012年第9卷第7期

伊马替尼治疗胃间质瘤出现剥脱性皮炎并处理一例

伊马替尼治疗胃间质瘤出现剥脱性皮炎并处理一例 发表时间:2016-02-25T13:42:10.917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武艳飞1王智2斯琴2[导读] 1.鄂尔多斯东胜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2.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临床资料患者张XX 女18岁,主因“头晕、乏力、纳差,伴黑便4天.”入院.入院后查胃镜:胃小弯侧见一巨大隆起性肿物,武艳飞1王智2斯琴2 1.鄂尔多斯东胜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2.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摘要】目的通过报道伊马替尼治疗胃间质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一例,并行妥善处理后好转.提示伊马替尼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处理,处理后再次给予伊马替尼治疗再无明显不良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758.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185-01 1临床资料患者张XX 女18岁,主因“头晕、乏力、纳差,伴黑便4天.”入院.入院后查胃镜:胃小弯侧见一巨大隆起性肿物,累及几乎整个胃体小弯侧,考虑T4N1期癌,已取病理:免疫组化:CD117+、CD34+、S-100+,考虑为恶性间质瘤.腹部CT示:左上腹巨大肿瘤,考虑恶性肿瘤,与胃、局部小肠及胰体尾部分界不清.诊断:1,胃肠道间质瘤(GIST).2,消化道出血.据分期及肿物情况无法手术根治,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日控制病情.口服药物5周后出现起初出现较大的丘疹、癍丘疹,色红,多分布在前臂及躯干部位,不完全对称,偶尔出现在脸部,搔痒难耐.口服扑尔敏、维生素C、钙剂,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避免日光照射,治疗后疗效不佳.因血液科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较多血液科就诊.血液科皮肤科会诊考虑剥脱性皮炎.查血象:红细胞2.62x1012/L,白细胞5.6x109/L,血小板287x109/L,血红蛋白58g/L,嗜碱性粒细胞2%,考虑药物过敏所致剥脱性皮炎,嗜碱性粒细胞增高.于是果断停用格列卫,甲强龙40mg/日冲击治疗,三天后未见新皮疹出现,原有皮疹多处消退,第4天改为口服强的松30mg/日,氯雷他定10mg/日,同时继续服用维生素C 、钙剂治疗,10天后皮疹全部消退,病人无不适.期间输注红细胞4u.病人出院.继续服用格列卫400mg/日,同时预防性服用吡密斯特钾1片/日,扑尔敏4mg/次,3次/日,强的松逐渐减量,强的松共服用一个月停药,避免日晒.每两周查血象一次,病情稳定.三个月后停用抗组胺类药物,再未发生皮疹、皮炎.血红蛋白逐渐恢复至96g/L,嗜碱性粒细胞:0.4%.复查腹部CT:肿物大小较前减小40%,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 2讨论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肠系膜、网膜肿瘤,然而,恶性GIST却是最常见的胃肠道肉瘤.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检出率逐渐提高.[1]C-kit等突变基因编码酪氨酸激酶促进肿瘤的形成,而甲磺酸伊马替尼为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可竞争性抑制此酶,使肿瘤凋亡.[2]从而给予无法手术根治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本病例患者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生活规律,治疗1月,开始发生皮疹,继而发展为剥脱性皮炎.停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加甲强龙冲击治疗3天,病情得到控制,治疗效果好,而后继续服用组胺类药物和激素治疗一个月后治愈.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剥脱性皮炎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患者可能是由于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多出现皮疹,由此推断嗜碱性粒细胞可能释放组胺类物质导致皮疹出现.应用激素、抗组胺类药物的抗过敏、免疫抑制作用促使皮疹很快的到控制,也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可能是甲磺酸伊马替尼除作用于BCR/ABL融合基因外,对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受体的抑制剂[3],而实验证实,敲除PDGF基因的小鼠可出现严重的水肿和过敏反应[4].因此,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皮疹的确切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般来说,患者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见,已报道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肌肉酸痛、骨髓抑制、水钠潴留、腹泻等,发生皮疹也很常见,约占26%,发生剥脱性的皮炎却罕见.在发生剥脱性皮炎后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停用格列卫,应用激素及抗组氨类药物.我们鉴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出现严重骨髓抑制后,可以暂时停药,等待恢复后再次用药时可能见到原有不良反应减轻或消失的经验,为避免剥脱性皮炎得不到控制,甚至病情加重,我们在单纯应用抗过敏药物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果断停用格列卫,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和激素治疗,皮疹迅速消退,待皮疹完全消退后再用格列卫,皮疹就再没有出现,说明此方法是安全的.其机制可能与免疫状态,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有关. 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剥脱性皮炎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药物的慢性积累引发的.但其所致的剥脱性皮炎来势凶猛,病情重,需立即停药、抗过敏、激素治疗.因此我们在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时,要严密观察,警惕剥脱性皮炎的发生,必要时提前预防,格列卫说明书中提到,通过检测嗜碱性粒细胞,预先使用抗组胺类药物,以避免皮疹的发生,直至嗜碱性粒细胞正常.而相当一部分患者必须服用该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本患者.在停用药物抗过敏,激素治疗后药物再次使用,不良反应减轻或无再次出现,说明即使发生过敏积极处理后继续用药也是可行的.本患继续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已8月未再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每2-3周我院门诊随访疾病控制较好.但本患具有高肿瘤负荷,是否肿瘤因素影响患者出现严重过敏不得而知,后因肿瘤负荷减小而严重过敏反应减轻,期待相关研究出现. 参考文献[1] 梁寒.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4):249[ -2522] LiuLC,XuW T.Prognosisanalysisof216caseofgastrointestinalstroG[ maltumor[J].ChiJGastrointestSurg,2012(15):255-258.3] PietrasM,etal.Inhibitionof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sreGducesinterstitialhypertensionandincreasestranscapillarytransportintumor[J].[ cancerRes,2001,61:29294] H euchelR,Berg A,Tallquist M,etal.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betareceptorregulatesinterstitialfluidhomeostasisthroughphosGphatidylinositoKinasesignaling[J].proc NatlA cadSciUSA,1999,96:114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