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doc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doc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doc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doc

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和研究,并要求学生把方程解法和算术方法进行比较,寻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组交流中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列。像学生在解答中出现144÷X=1.5这样的方程,教者应给予肯定,但也要向学生讲清这类方程用我们现在所学的等式性质解决有一定困难,只有以后进一步学习新的本领才能很容易解决这类,在这里既有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肯定,也有善意的提醒和无声的激励,为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天地。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求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节课的教学就是围绕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来设计,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来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鲜明的指向性

问题情境要结合课堂,有目的的选择和设计,既要关注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的引出与揭示,更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认识和认同,为学生有效的自主建构提供时间和空间。选择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这也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范文.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范文 2019-05-0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

数学f1初中数学4.1从问题到方程(教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课题4.1从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 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学会用方程描述; 2.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3.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现有一袋散装食盐、一架天平和一盒标准砝码(内有5克、10克、50克、100克砝码各一个,20克砝码 2个), 你如何称出这袋食盐的质量? (2)在上述问题中,如果缺少了一个10克的砝码,那么你又如何称出这袋食盐的质量? 2.合作质疑,探索新知 (1)年龄问题 老师的童年是现在年龄的3 1,之后继续读书的时间是老 师现在年龄的 11 4,紧接着老师又在讲台上工作了10年,现在 你们知道我多大吗? 你能利用你的年龄和我的年龄编一道数学问题,并用方程描述这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篮球联赛 某篮球队参加篮球联赛,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该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该队胜了多少场? 如果设该队共胜了x 场,你得到的方程是 .如果设该队胜场共得了y 分,你得到的方程是 . 3. 自主学习,分组活动 自主阅读某超市水果价格的图片,请你根据该超市水果的价格自己编一道数学题,并请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用方程来描述所编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4. 观察归纳,得出概念 观察刚才列出的方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小结归纳,反思提高 (1)如何从问题到方程? ①审:审题,找相等关系 ②设:设未知数 ③列: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式与方程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庆云小学孙惠琴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方程的基础知识,会解学过的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从中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优点点: 1、突出复习的整体结构。复习中采用提纲的方式,突出复习内容的整体结构。这个整体结构不但呈现了复习的全部内容,还沟通了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习的内容更加系统化。提纲还反映了知识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按照这样的线索进行复习,把每块复习的知识装入提纲这样的知识系统中,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水平。 2、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通过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来整理“式与方程”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这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再综合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这样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习效果。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不足之处: 我在课前检查预习作业时,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甚至有些同学还有较独特的见解。但也有些同学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主要体现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举例用字母表示数时,有学生书写不规范,如a+b=b+a,有些学生只写a+b;二是有些学生会解方程但不知是应用什么知识,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想在课堂上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大家取长补短。但是课堂中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整堂课显得较沉闷,多数同学没有主动交流的欲望,甚至有些同学课堂纪律散漫。自己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设计的一堂课却出现这样的状况!自己琢磨一番觉得有以下原因:一是内容涵量较大,课堂节奏跳跃较大,有些问题也没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二是采用生本理念教学模式,但是自己对生本理念其实还存在很多的困惑。 改进的措施及今后的设想: 1、自己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备课上课。 2、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不能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实际情况。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1.1 方程的意义 1. 理解等式的意义,是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奠定好这个基础,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天平、砝码等等。每在天平上量得一次,都让学生把“天平此时的状态”用式子表示出来。在反复操作中,学生理解了式子中的“=”就是天平平衡,它不再是“答案”或“结果”,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理解而不是被告诉。 2. 引导学生理解,创造出含有非等式的情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方程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归纳、类比中,自己总结出了方程的意义,课堂效果很好。 1.2 等式的性质 1. 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掌握了知识。 2. 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在探究等式的性质时,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1.3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1.在明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把已知量与未知量结合起来进行列式,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 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明晰“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框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练习巩固,使学生熟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语”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重视积累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如根据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等去寻找。长此以往,随着解决问题经验的不断丰富,数学学科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 1.4 列方程解决复杂的问题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数学教研组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数学教研组 2010-2011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新北区实验中学曹敏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我组坚持“加强师德形象,创造出色成绩”的工作方针,努力提高我组的教学质量。基于我组青年教师较多的状 况,我们为本组成员提供了学习和展示风采的平台,抓好青年 教师的队伍建设,促进我校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工作总结: 从2010年9月开学至今,我们数学教研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期初,下达了市、区、校各种文件与精神,完成了名师大学堂、 教辅用书等费用的报销工作。 2.完成了校资源库的部分建设:各年级上传了各种课型的教学资料, 上传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上交上传了三个备课组及教研组本学期的计划与总结。 3.2个校际课题顺利结题。 4.组织组内成员用2小时的时间统一考了区教师基本功大赛理论卷。 5.组织全体数学老师于9月6号晚上帮助汤久妹、曹宣两位老师参 加区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备课工作。 6.组织组内骨干教师帮助朱晓玲参加区教研室在西夏墅中学举办的 “打造高效课堂”的磨课工作。

7.12月16日帮助参评市骨干教师:陈静、曹敏磨课(一次函数)。 8.12月29日帮助参评区骨干教师朱晓玲、高茹磨课。 9.完成了1次作业本检查、2次备课本检查、三个备课组及教研组台 帐资料检查工作。 10.组织组内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共有18篇论文获奖 获发表。 11.策划安排了常州市初中数学中心组9月16号对我校的指导工作。 有6位教师开课。我写好了宣传报道,督促开课教师上交上传了相关资料。 12.会同三个备课组长安排布置了两个长假的数学家作。 13.完成了组内对学校5条路名的征集工作。 14.写了对教研组建设的设想和打造高效教研组活动方案。 15.组织了10月26号的区教学开放日活动。 16.组织区常规督导检查一系列的工作。 17.面向全区开设了主题为:板块式三串教学设计实践体会的教研组 观摩活动,我开了课,三位老师作了大会发言。 18.完成了数学组33位教师的专业杂志统计汇总工作。 19.组织了5位新进教师亮相课,8位教师示范课。 20.组织了春雷杯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我全程参与听了14节课,并 组织评课议课。 21.组织了我组与水北中学的校际交流课。 22.完成了以上所有课务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交、上传工作。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式与方程苏教版

式与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等式的性质,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方程的解及解方程的区别、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ax±b=c”、“ax×b=c”、“ax÷b=c”、“ax±bx=c”等形式的方程解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1)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运算定律。 (3)用字母表示常见的计算公式。 2、讨论用字母表示数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举例说明) 小结:如1和字母相乘,1是不用写的,数字和字母相乘,字母和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而2a表示2乘a。 3、完成书本练习与实践第1题 (1)根据第一个数,分别用含有a的式子表示其它的数。并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 (2)根据四个数的和,可以计算出其余3个数分别是多少?

二、复习方程和等式的区别和解方程。 1、出示复习题:下列等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8+25=435x+4x+8=35x-2 4×3-18÷3 = 63x+5=7a+4 我们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的特征是:它含有未知数,同时又是—个等式。 提问: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可以用集合图表示给学生看。 2、举例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做什么? 3、解方程 完成书本第2题,可以有选择性的分小组完成,再补充几题: 3x-6+4=16x+0.25x=101+0.25x=10 三、补充练习 (一)填空 1、在()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3个x相加的和(),3个x相乘的积()。 (2)一批煤有a吨,烧了8天,平均每天烧m吨,还剩()吨。 (3)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它的体积v=()。 (4)小明今年a岁,小华今年b岁,经过x年后,两人相差()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解方程教学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教学中我先利用板书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 1 ,让学生列出方程x+3=9 ,用课件演示x+3 个方块=9 个方块,提问:“ 如果要称出x 有多块,怎么办?” ,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 3 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 相当于 6 个方块,从而得到x=6 。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

想要的答案:x+3-3=9-3 ,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 3 ,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有学生说,“ 为了得到一个x 得多少” ,我又强调了一遍,我求一个x 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 3 减去。接下来教学例 2 ,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 3 分,得到每份是 6 的基础上,我用板演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 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能过本次活动我课下反思如下: 1、在本课开始出示天平,提出怎样才能使得天平左边只剩下*,而保持天平平衡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推出议程两过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没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2、如果我在课前准备一些小蛋珠来代替演示砝码,学生会更直观的明白方程保持不变与等式一样的规律了。 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 *=23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

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篇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块儿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后,很多不易用算术方法解答的习题,却能列方程很容易地解答出来,这足以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比算术法解决问题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级,所用教材是青岛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单元就出现了解方程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我已经教学了四遍了,按理说这第五次教学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易如反掌、挥洒自如,可是面对新教材的设计,我这个五年不教学高年级的老师却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出乎我预料的则是借用天平演示使学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方程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以前几轮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等关系式来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单位:南莫镇邓小年级:六(下)学科:数学时间:5月20日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从中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本节课主要重视知识的运用能力,强化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具体如下: 1、强化学生读题。通过读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读题,也是理解的开始,只有读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题目的重点词句,才能准确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相等关系,而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相等关系是解稍复杂方程的关键。同时强化学生用方程的思维模式去思考。 2、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要求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或者示意图来理解题意,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并列出等量关系式,并且坚定地执行画线段图或者示意图这两种方式来理解应用题目,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但本节课还没有完全到位,重视不够。 3、交流、落实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提升、点拨和补充。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理念。把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提升的过程还给学生,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学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同时也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得到锻炼,提高解题能力。第93页的第九题让学生合作、交流找出规律后进行游戏活动,趣味性较浓厚,参加活动的学生很积极,让学生感受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4、突出等量关系的复习,提高学生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的能力。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关键突出表现在等量关系上,所以整堂课都在强调学生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就是抓住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的关键所在,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解方程 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上塘小学五(1)班林慧韫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紧密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

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五年级上 册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精选 3 篇)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1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 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 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 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 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2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 (一)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我们教师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教者的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老师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师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和研究,并要求学生把方程解法和算术方法进行比较,寻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组交流中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列。像学生在解答中出现144÷*=

1.5这样的方程,教者应给予肯定,但也要向学生讲清这类方程用我们现在所学的等式性质解决有一定困难,只有以后进一步学习新的本领才能很容易解决这类,在这里既有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肯定,也有善意的提醒和无声的激励,为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天地。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 (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求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节课的教学就是围绕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来设计,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来有效地呈现教学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鲜明的指向性 问题情境要结合课堂,有目的的选择和设计,既要关注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的引出与揭示,更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认识和认同,为学生有效的自主建构提供时间和空间。选择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这也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本节课创设用“天平称量食盐的质量”这一情境引入课题比较合适,因为从天平的平衡学生可以直接获得相等关系,直观、形象、易懂。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揭示了方程是表达数量之间相

《认识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10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组织的数学“同课异构”活动,此次活动分别由焦xx老师和王xx老师讲五年级上册的的《认识等式与方程》一课,聆听了杜主任的精彩点评。这次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特别是这两位老师对同一教材都有独到的见解,设计风格完全不同,但都突出了方程的本质。 一、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 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xx 老师在炫我两分钟这一环节采用讲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 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 一方面教师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信息,并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尤其是xx老师这节课很好的得到了呈现。 三、教师注重评价 xx老师的这节课采用的是的隐性评价,教师的加分或奖励由组长进行记录,然后课下在进行汇总,给每个小组加分,这种形式的评价避免在课上浪费时间;而xx老师则采用显性评价,随加随记的方式,这也有利于各小组在落后的情况下勇于追赶其他小组;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发言、深入思考。 四、立足学情、深度挖掘教材 两位老师都能立足学情、深挖教材深度,xx老师在课上小研究设计上没局限于教材,而在天平左侧设计了一个未知的小苹果,让学生充分想象,用不同的图形、字母等来表示,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未知数的真正含义;而xx老师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制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课件,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等式、不等式、方程,再通过分类进一步加深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两位老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吃了“方程”这顿大餐,也让听课的老师极为震撼。 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说课,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们再次感受“感悟数学本质,经历数学建模”的理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在讲台这个不大的舞台上,只要有孩子们,有我们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耕耘,那么这个舞台一定是最绚丽的。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已经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讲解“方程的解”定义时,能从验算例子答案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 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让学生明白“解方程的各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出解,但不同的方法有自身不同的求解过程”着重让学生理解“求解过程”。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发现两个概念定义之间的区别。 在讲授“解方程:X+7=13”例题时,我安排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上来解答(因为是新课,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正确规范的书写格式,学生的求解方法和过程步骤,能代表整个班级的情况。况且学生的求解过程能起到反例的作用,为下面比较教学——从对比中认识正确的求解过程做好铺垫) 板书正确书写格式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该如何正确规范地求解方程的解。

整节课教学存在几点不足: 1、学生课堂练习量少。这与定义的教学花费太多时间有关。 2、对学生新课之前的求解方程的解的方法缺少关注。解方程是可以有很多方法的,需要鼓励学生的多向发散思维。 3、教师课堂上虽然提到“对于一个X的值,它究竟是不是方程的解呢?为什么?”,但还是缺乏相关练习,因为这一内容对理解“方程的解”有极强的意义。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已经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讲解“方程的解”定义时,能从验算例子答案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 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让学生明白“解方程的各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出解,但不同的方法有自身不同的求解过程”着重让学生理解“求解过程”。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发现两个概念定义之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教师:杨娜 日期:2014年11月12日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4.1从问题到方程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 这是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会分析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会设适合的未知数并列方程;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方程描述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用模型。 学生反馈上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认识方程概念时有一个误区:代数式与方程的区别误认为是代数式的值不确定而方程的值确定。分析原因是学生没有认识到代数式与方程的本质区别,方程是等式而代数式不含等号,这主要还是在教学代数式时没有特别强调代数式的形式特征。我的解决办法除了再次巩固概念以外还有举一个例子说明方程的解也可以是不确定的:比如x+y=3的解既可以是x=1,y=2也可以是x=2, y=1,不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确定的。 2.学生的计算能力偏弱,对于简单的合并同类项比如:判断2x+1-2x+2=3是不是方程的时候学生想不到要去合并同类项,有学生想到了却算错了。分析其原因在于合并同类项本身是才学过的新知,体会和感受不深,解决方案是需要在这一章进一步强化训练。 在找相等关系中也出现一个问题,学生不愿意找相等关系而可以直接列出方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不鼓励这样的做法,但并未禁止,我认为学生不愿意找相等关系是因为题中的相等关系比较明明,不需要写出来也可以顺利地列出方程。这个我在备课中有所准备,应对的办法是拿出一些数量关系比较繁复的实际问题(书上练一练第3小题),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列方程,学生不分析相等关系往往很难列出正确的方程,进而带着他们一起分析,列出方程。 这时候学生对于先分析的好处有所了解再出现一道繁复问题练手,很快就可以解决。这样做可以促进其遇到问题用“先分析”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尤其是面临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时要养成一个优良的先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我想学生会用严格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应该是老师对学生提出的最高要求。

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反思

“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反思 上海曹杨二中桂思铭(200062) 一、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本内容包含“曲线与方程”和“求曲线的方程”。前一小节引入“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概念,并通过概念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概念;后一小节给出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求轨迹方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曲线方程的概念. 在先前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考虑贯彻教材编写意图问题,注重利用学生在学习“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中建立的已有经验,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安排充分注意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理解概念、发展能力都有积极意义,但做好这一点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归纳、思考、总结.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在概念的引入上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教学设计的预设比较一致,这是设计中值得肯定的一面. 先前的设计的不足主要是没有充分重视轨迹方程的求解过程.要完整地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重视概念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还需要重视习题内容的处理.我们来看教材中的一个习题(37页练习3): 如图,已知点的坐标是,过点的直线与轴交于点,过点与直线垂直的直 线与轴交于点.设点是线段的中点,求点的轨迹方程. 这个问题的解答途径主要有两种: (1)用和有公共的斜边这一特性,得出点到定点及的距离相同,得出所求的轨迹就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因此可以利用例2的方法来求解; (2)引入一个参数,设直线的斜率为,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将点的坐标用来表示,最后消去参数.

这两种方法学生都比较陌生,前一种解法的“平面几何味道”很浓,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后一种解法主要是用参数方程的思想,学生没有接触过,没有可以模仿的例题,独立解决有困难,需要教师的铺垫与归纳. 同样,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上的习题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中,通过例题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到“曲线与方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鉴于上述分析,应将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列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一个课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增加一个课时. 二、对教学设计的调整 基于上面的思考,现将教学设计作一个调整,将本节内容改成两节课完成,两节课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 2.1.1曲线与方程的全部内容加上2.1.1求曲线的方程例2; 第二课 例3结合作业分析,归纳几种主要的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下面是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1) 课前预习 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复习回顾下列内容,并思考:从中可以归结出哪些观点? 片断1 数学2第三章中直线与方程的章头语: ……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方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建立直线方程.然后通过方程,研究直线的有关性质……. 片断2 第四章 圆与方程的章头语 ……建立圆的方程.通过圆的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片断3 数学2中第97页的思考栏目 (1)平面直角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2)每一个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能表示一条直线吗? (二)概念导入 1.通过投影呈现上述片断,让学生回答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主要信息? (从上述片断中可以提炼出观点:①解析几何主要是通过方程来研究几何问题;②二元一次方程和直线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③片断3也提供了建立方程和曲线联系的途径;④更一般的,可以先建立曲线的方程,通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钟巧玲也不记得这是自己的第几次公开课,但是在印象当中关于方程的公开课上了三次了,当然面对例外的学生上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这是一节复习课,相对新授课复习课的效果会稍差一些,而且设计的难度也会增大。在这我也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怎样把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渗透在课堂中,在教学设计中怎样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等等……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学生总体表现优良,小组合作优良,但有些设计不够好,还需要细加斟酌。但在设计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1.回顾和整理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再次经历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或者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思路清撤,思路大致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方程(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 1、创设淘气摆小棒的情境,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学生提出用字母“3n+1”表示所用小棒数的设想,根据学生设想顺势引导学生交流你发现规律的依据是什么?小结:在这里,“3n+1”表示摆出的图形个数与所需小棒数之间的规律。 3、提出问题“如果摆出的图形用了100根小棒,你知道淘气摆出的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吗?”学生在此可能会有几种解决策略: (1)(100-1)/3;(2)(100-4)/3+1;(3)3n+1=10重点强调第三种算法,由此引出方程,并顺势引导学生复习解方程的过程。 (二)算法比较,体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 1、给出关于“分数除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 2、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3、引导学生比较算法的是非,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用方程来解决“分数除法”问题更好理解。 4、重点强调用方程解决问题大凡步骤。(1)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济渎路小学部李国亮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前展示了一架天平,从学生认识天平平衡的特性导入新课,在新事物面前,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提出疑问,顺利掌握了方程的定义。上完这节课我的主要收获如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通过不断比较,总结特点,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模型 在对比总结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关式子时,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别总结出各自的特征,最后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来,告诉学生,在数学上把这样的关系式叫做方程,让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方程的概念,学生们很自然就归纳出这一类式子的特征,总结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方程的数学模型。 3、数学要以学生的错误为资源,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识 在学生总结出方程的意义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检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偏差

和用字母表示数含糊的知识都暴露了出来,通过指名学生发言,学生在争论中逐步明白了相关知识,以前没问题的学生也在讨论中深化了认识。 4、数学应联系生活,强化概念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我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题型,体现了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学生参与的很积极,也觉得很有趣。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对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强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选择题时有个别学生把y+24选择为方程。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3、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准确、不够丰富,有待于提高。 经常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才有不断的进步,也才能将遗憾降到最低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