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法为何必须去政治化

司法为何必须去政治化

司法为何必须去政治化
司法为何必须去政治化

司法为何必须去政治化?

编者注:5月9日,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永坤在“暨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讲堂”做题为《政治应当如何介入司法》的演讲。他认为一个国家最大的政治就是法律有权威,法治统一,并且得到贯彻。一旦权力干预个案司法,使权威的统治退化为个案化处理而非规则化处理,最终会形成无规则的自由。司法政治化的实质就是司法人治化、非规则化,不具有正当性,从维护统治角度而言,也不具有有效性,是对人的尊严的侵犯,最终将导致法律失效。

周永坤,法学家,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苏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法理学——全球视野》、《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宪政与权力》等。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晚上好。我是苏州大学的一位老师,有机会来到暨南大学,深感荣幸,谢谢大家在大雨天冒雨来听我的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政治应当如何介入司法》,这是法学界应该重视,而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

司法与政治应该是什么关系?一个国家最大的政治就是法律有权威

我为什么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有什么价值?若干年来,中国人信访不信法,对司法说什么的都有,连法官都有很多不满。十八大使中国法学界再次燃起希望,社会各界和法学界都在问,十八大后的司法改革,应该朝什么方向走?

一个走向法治的国家,司法有许多东西要做,从人治的司法走向法治的司法,政治和司法的关系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先从一件冤案讲起,周某挪用公款案。案情非常简单,周某向他的朋友借钱炒期货,赚钱后买了房子,结果被控挪用公款。2001年,该案经审法院的院长忽然患了绝症,良心发现,就找到被冤枉的周某,交给他一份有关案情的档案记录副本,副本上记录着,该案的公诉人员、律师、审判人员都不认为周某的行为构成犯罪,但法官考虑到这是相关部门关注的案子,最后由院长说就判五年吧,其他人员一致同意。二审情况也是如此。一审判决并不是由哪个法庭或法官做出的,二审也不是由合议庭组成人员做出判决,而是由上面意见决定。这些法官应不应当承担责任?

就在前两天,最高人民法院一位副院长针对冤案问题说,“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案件,包括河南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张氏叔侄强奸案,审判法院在当时是立了功的,至少可以说是功大于过的,否则人头早已落地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和压力,法院对这类案件能够坚持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已属不易。”制造冤案有功,这是什么逻辑?

如果他说得对,我们就应当进一步问,既然法院对冤案立了功,谁应当为制造冤案负责?法官作出枉法裁判,理当有罪,但是,真正应当负主要责任的是领导。领导自己没有调查,没有参与审判,没有参与到审判程序中来,而他做出怎么判决,这不是有罪吗?但是,在我们的制度下,领导是躲在幕后的,他不用担责,因此,问题出在我们的司法制度本身,是制度造成的冤案。

在法治国家,司法去政治化不仅仅是政治原则、社会习惯,也是学界的共识。但是,在走向法治的当下中国,恰恰相反,司法政治化不仅是法上之法,且早已成为习惯,在理论上,司法政治化现在是共识,要服从一个大局,服从社会效果,这都是司法政治化的口号。一位政法系统的领导干部在某个法学研讨会上做报告就讲,司法是“小技”,政治是“大道”,司法要服从政治“大道”。

司法与政治的关系是所有声称要走向法治、保障人权、甚至仅仅是要把冤案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国家和人民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政治和司法的关系涉及到中国未来的走向,这个问题搞不好,中国绝对不可能建成法治国家,人权问题也绝对不可能解决。

政治与司法两个词本身有很多意义,容易引起歧异,对于他们的含义,应当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政治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讲究公共利益,有正义与否的问题,是伦理导向的。

另一种是中国的“政治”,政治化意义上的政治。我生活的年代曾经整天“突出政治”,现在也讲政治学习,这种政治其实是政治利益,是功利导向的,这种政治其实是与法律相对峙的权力,中国人所讲的政治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政治。

这可以从目前司法政治化的主要表现得到证明,比如,大局司法、能动司法以及维稳的司法等,这种政治一是指权力者所确立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政治稳定等;二是指具体的行政权力和党组织的权力。因为这是法律之外所考量的,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与司法权威相抗衡的政治。

司法中出现的政治是和法律不一致的存在,是与司法和法律相抗衡的东西,是和制度化、法律化的正当政治背道而驰的。如果讲政治,一个国家最大的政治就是法律有权威,法治统一,法律应该得到贯彻。现在和这个最大的政治相对抗的政治,其实就是个人利益,统治者利益,甚至是个人的政绩。

事实上,政治干预司法的事在任何国家都无法绝对避免,但不能因此而得出“司法政治化是正确的”这一结论,如同天天有人说谎,但不能由此证明说谎是正当的。恰恰相反,正因为政治权力有干预司法的自然属性,时时刻刻都在干预或者都在企图干预司法,因此才需要讨论司法与政治的应然关系(编者注:周永坤将司法与政治的关系分为应然与实然,实然关系属于科学讨论的范畴,而应然关系属于规范学讨论的范畴),才需要研究政治应当如何介入司法。

司法为什么必须去政治化?维护人的尊严是所有法律价值的基础

政治与司法应然关系的基本假设是什么?是人的尊严,法律讨论的是人际关系问题,人的尊严就是法学和法律所必须遵循的。由人的尊严所推导出来的基本价值有自由、平等,进而就可以开展司法与政治关系论证。

个案裁判为什么必须去政治化?这是从人的尊严角度得出的一个结论。维护人的尊严是所有法律价值的基础。人的尊严实质就是摆脱对同类的依附,大家平等走到法律下,其实就是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不仅是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目标,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如果接受这一前提,由人的尊严推导出一个结论就是规则至上。人不是依附于人而是大家都走到规则下面,规则至上,从规则至上可以进一步推导出立法与司法应该遵循的原则。对于立法,人的尊严就要求立法者尊重自由、平等的人权,这是由我国宪法第33条所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对司法来讲,人的尊严需要司法排除任何社会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干预,法官有能力进行独立判断什么是法律。同时要求司法者唯法律是从,防止人屈从于法官专横。因此,立法者以人的尊严为最高立法原则和法官唯法律是从的司法原则,是法治社会的最高原则。从该原则出发,司法趋于去政治化,是派生出来的司法原则,是最基本的司法原则,因此,司法应该去政治化。这具体化为下面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司法去政治化是维护现代司法属性的需要。如果政治化,司法就不是司法。司法有两种,一是作为政治权力控制社会的工具意义上的司法,叫工具司法;一是作为社会公器的司法或叫“本真的司法”,或者说是维护人的尊严的司法。前者是专政意义上的司法,后者是宪政意义上的司法。

司法应然的性质是什么?居中裁判,维护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有许多种,法学所关心的是作为公平的正义,维护人的尊严。如果司法政治化,其必然结果就是使司法成为政治工具,司法权就退化为实际上的政治权力,不再是司法权,司法也就徒有其名。没有司法,人便成为权力的奴隶。

第二条理由,司法去政治化是为实现政治上善的需要,政治的善需要多种的因素,其中之一

就需要社会对权力的监督,特别是政治权力对选举的依赖,权力来自选举,而不是来自枪杆子,这是现代社会政治正当性的基本假设。

在追求政治善方面,长期以来中国人又有两种思路:

一种思路是道德浪漫主义,寄希望于权力主体的道德自省,自觉为人民服务,这已经被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就是统治者设下的一个骗局,这一幻想或骗局已经麻痹中国人已经达五千年之久。

另一种思路是1949年之后发展起来的监督理论,监督理论的逻辑问题是谁来监督那个监督者。单从监督理论本身来讲,逻辑上就不能自圆,没有人监督监督者,他肯定会坏掉。因此,必须建立分权制度,监督是没有实效的。其实,监督理论背后站着的仍然是道德浪漫主义,或者称之为道德之神,寄希望于监督者的道德。监督理论形成近百年来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它是一个无用的理论,无论在苏联还是近70年来的中国,都无力解决权力滥用问题,也无法解决腐败问题。

监督理论的失效告诉我们,要达到政治的善,必须实现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唯一办法就是使司法摆脱权力的干预,实现司法去政治化,以法律和司法权的合力实现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梦想。没有独立的司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只能永远是一个梦,只有把司法权凸出来,这个梦才有实现的那一天。

第三条理由,司法去政治化是实现法大于权的需要。如果政治权力可以指挥司法,则权力必然在司法裁判之外。在这方面,与我国同为东方文化的日本经验值得借鉴,战后日本的司法就是逐渐摆脱政治干预而走向独立的过程,这才转变了战前日本军国主义统治的局面,才有今天的日本。

第四个理由,司法去政治化是政治权力依法管理社会有效性的需要。前三个方面是从伦理的角度来讲的,最后要从功利角度讲。司法政治化会失去有效管理社会的抓手,直至政治管理最终归于无效,什么意思?政治管理社会需要一个抓手,不能直接去管,这个抓手就包括司法,最重要的就是法律以及按照法律所组建起来的一整套国家系统。

非政治化的司法是这个抓手得以生存的条件,各个权力之间各司其职,抓手就有效,如果各个国家机关都服从集中的统治权,最后这些机关都虚化,抓手也就没了。政治权力干预个案司法,政治权威的统治最终退化为个案化处理,不是规则化处理,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最后变成一种无规则的治理。没有规则的治理会消解以稳定为特征的法律和制度,治理变成个案化处理,可以说最后统治者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穷于应付。一旦到这一天,通常就无力回天,接下来就是周期性的王朝更迭。

当下中国信访暴力化,截访,老百姓信访不信法,就是这一悲剧的前兆。信访开始是动嘴巴,现在是动拳头,有的地方动刀子。司法退出,暴力盛行,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地方无法避免的必然规律。

历史纬度:司法摆脱政治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中国历史上有过重组政治与司法关系的努力,这是历史的纬度。看一看中国历史上是怎么走过来的,会给现代如何处理司法与政治的关系提供一个参照和借鉴。中国现代化过程的重要一环就是重塑司法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使司法摆脱政治的羁绊,实现司法去政治化。这一过程长达百年,至今仍然在继续,远远没有完成,期间经历三次大的变革,或者叫三次司法改革。

第一次是清末司法改革,司法改革是清末变法与一系列变革的重要内容,开启中国司法摆脱政治的历史。光绪33年(1907年)已有一个立宪的规划,用15年的时间实现宪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独立的司法。这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司法改革,指明了司法的方向。沈家本、伍廷芳等制定《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沈家本是中国现代法律之父,没有沈家本,中国现代的法律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清末司法改革最重要的成就有四项,第一是建立独立的审判衙门;第二是建立法官的考试制度;第三是制定诉讼程序法,内容被民国时期的立法所接受;第四,或许是最重要的,破天荒地建立律师制度。清末司法改革没有完成,满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继承了这番事业,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司法方面,起码亚洲没有国家能够和中国相比。

第二次司法改革是1952年,这是司法再一次政治化的历史回潮。1952年6月,一项名为“反对旧法观点和改革整个司法机关”的司法改革运动在全国展开,这是以专政的司法观为指向的运动,其目的是建立政治工具的司法。

这次改革的结果使司法变成专政的工具。1960年,当时的中央政法小组,就是现在政法委员会的前身,向中央作出一个报告,要精简机构,所谓精简机构就是公检法三家合为一家,而后以公安为长,法院、检察院服从公安的领导。

第三次司法改革是当下正在进行的,始于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全面改革开放的一部分。当时的设计目标有两个: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可惜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没有能够很好地进入轨道。司法改革当时所确立的目标就是要建立正常的司法制度,现在目标基本达到,有司法考试,有公安、检察院、法院组织系统,都建立起来,在文革中,这种系统已经被破坏掉。

司法改革大概到90年代末期时,我认为处于一个高点,进入新世纪以后,本来应该更上一层楼,但在维稳的政治导向下开始下滑,转折点出现在2002年左右,文件表达是《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这个纲要突出司法为政治服务的原则。而原来的第一个纲要是坚持依法独立审判的,对这一原则也很强调,到第二个改革纲要这一原则就弱化了。

《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强调宽严相济,强化调解,服务大局,建立健全民意沟通表达机制等内容。与之并行,极为严重的一个倾向就是政法委权力日益强化。关于政法委的权力,十八大过后已经明显在各地弱化,这是一个进步。

当务之急:司法如何去政治化

接下来,我列举一些当下中国政治介入司法的不当方式及其理念,看看哪些理念和实践是有问题的?

第一,司法的政治工具主义。现在法学院的教材贯彻的都是法律工具主义思想,这是中国的法律意识形态,是极其有害的。法律的政治工具主义使立法者、司法者,以及其他法律人没有立足之地,从法律工具主义派生出来的就是司法工具主义。

司法工具主义的实质是追求法律以外的善,司法本身应该追求“法律的善”,但政治工具化以后的司法追求法律以外的善,这个“善”实际上就是权力主体的意志。从司法本身来讲,它应该是自主的,不被赋予外在目标,司法就是司法,法官应当忠诚于法律。如果司法服务于外在目标,就会丧失司法的本真,会堕落为外在目标的工具,直接结果就是法律不再重要,司法公正不再重要。一句话,司法的善就在司法本身,不在司法以外,追求司法外的善,徒有善的外衣而实际是一种恶。

第二,司法独立受到潜在的非难。现在的法官受到两个方面的压力,第一是司法系统以外的压力;第二是司法内部的行政压力,法院高度行政化,法官的行政首长很多,没办法独立。法官独立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性原则。现在法院的种种考核使法官不能独立审判,比如在河南,法官要对因案件引发的信访终生负责。如果判决都能让双方满意,那就是神,而这样的规定明显就是没有把法官当人看待。另外,上诉率也要考核法官,上诉本来是当事人的权利,可上诉率高了也不行,要考核。

第三,司法的目标政治化。司法就是追求公平正义,没什么话讲。大家都知道法国的正义女神象,一个手是天平,一个手是宝剑,背后有一句话,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现在不要说天崩地裂,一上访就会变,法院就说我们商量商量吧,还有什么司法权威可言?

第四,司法手段的调解化。司法就是裁判,但中国变为调解,调解带有强制性,现在许多法院的调解率,比如江苏有的法院达到95%,当事人都是没有办法接受调解。调解不了,才到法院,法官有什么特殊本事让他接受调解?除了权力,还有别的办法吗?调解在中国变成这样子,法学家是有责任的,他们误导当权者,把西方的社会调解混同于中国的司法调解。第五,司法程序被弱化。司法程序弱化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政治权力就可以进来。

第六,能动司法。能动司法要求司法主动和政治接轨,主动为政治服务。

第七,民意司法。民意是政治司法的外套,什么是民意?其实是政治权力说了算,不是你、我说了算。民意司法非常可恶,就是把当事人交给暴民。民意通常是暴民无法一致化的情感,任何民意都不可能是理性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乌合之众》。

第八,强信访机制,它的实质是政治权威高于司法权威。信访权是中国宪法所包含的权利,公民有向国家机关提出意见、申诉的权利。公民必须有信访权利,但强信访的权力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主导立法的是权力,强信访进入到现在的信访条例中,给中国带来灾难性影响,导致老百姓信访不信法。

在法治社会,司法判决在解决纠纷意义上具有终局性,法官的权威是最高权威。在美国哪怕是基层法官的判决,奥巴马也不敢动。只有我们这样一个非理性的司法制度才允许信访制度存在,而信访机关成为事实上的“超级法院”,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是一个自毁长城的愚蠢举措。

令人欣慰的是十八大以后,政治对司法的非正当干预已经有所放缓,正在朝上走,至于回升有多快,无法预测。比如说能动司法,现在不是再强调能动司法有多重要,而是强调能动司法要有限制。信访率也不排名了,以前信访对于当地一把手是“一票否决”,信访率如果排在最前面,官位可能就有一点危险,最后为了降低信访率,就出现截访,最终变成一种暴力对抗。现在信访率不排名了,是一个进步。

这表明正在悄悄的进步,为什么进步还要悄悄的?因为我们的政治意识形态没转变。要转变人治的意识形态,使其不具有正当性,大家理直气壮追求法治的司法,追求保护人的尊严的司法,那样中国才有希望。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都大张旗鼓的去讲这些东西。作为公共利益的政治,不是要求司法政治化,恰恰相反,而是要求政治权力尊重司法,接受司法的裁判,以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政治体制的权威。司法政治化的实质是司法人治化、司法的非规则化,最终将导致法律的失效。法治社会的首要特点是法大于权,法大于权自然要求司法去政治化,否则司法就难免自断其案,司法就会变异。

政治应当如何介入司法?我的回答是,政治应当以消极的、尊重司法的方式介入司法,任何积极介入司法都是对司法原则的侵犯,不但不具有正当性,从维护统治的角度讲,也不具有有效性,更不用说司法政治化本身就是对人的尊严的冒犯,使涉诉的当事人处于权力主体之下,而不是在法律之下。

当下中国的司法是高度政治化的司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当务之急就是实施宪法以维护司法的权威,实现司法的去政治化,只有如此,才能借助司法的力量,实现“将权力(特别是政治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美梦。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_少数族群问题的_去政治化_马戎

社会学研究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 ———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马 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 100871) 摘 要:多种族、多族群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国族群关系以及政府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中国几千年来在处理族群关系中具有把族群问题“文化化”的传统,但是近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吸收了欧洲把民族问题“政治化”和制度化的做法。21世纪的中国应当从本国历史中吸取宝贵经验,也应当借鉴美国、印度、前苏联等处理本国种族、族群问题的策略与经验教训,把建国以来在族群问题上的“政治化”趋势改变为“文化化”的新方向,培养和强化民族—国民意识,逐步淡化族群意识。 关键词:族群;民族;文化;政治化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4)06-0122-12 经过几千年各地区之间各类形式的人口迁移,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族群国家。有的国家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就是多族群结构的政治实体,在跨国境的移民过程中,从境外迁来的少数族群中也有一些成员得到了迁入国政府的公民身份。在有些国家(如西欧国家),迁来的外籍人已经在当地居住了几十年甚至生育了下一代,他们虽然没有得到迁入国的公民资格或“永久居留权”,但是在事实上,他们在居住国当地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甚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具有以上这些状况的社会都应被视为多族群社会。 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多种族、多族群政治实体中,它的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都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个政治实体内部(联邦、国家)不同族群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权利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看待存在于族群之间的各种结构差异(教育、行业、职业、收入等)和文化差异(语言、宗教、习俗等)的问题;面临着如何认识族群的存在与演变(观念和理论),以及政府今后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的发展方向(战略和方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的族群关系处理得好,这个国家就可以通过内部的积极整合来不断加强全体公民的凝聚力,从而降低社会管理与运行的成本,提高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效率,在经济上变得强大昌盛。在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良性发展的社会中,所有族群将分享经济发展和国家强大所带来的成果,尽管在各种利益的分配上不可能达到绝对均等,但在一定意义上,所有族群都将是这个博弈过程中的“赢家”。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族际关系处理得不好,这个国家将会由于内部矛盾的恶性发展而导致社会离心力不断增强,用于维持社会治安的财力、人力、物力即社会成本会明显提高,这将增加政府开支以及民众的税收负担。如果族群矛盾恶化为公开的政治冲突和分裂运动,那将会使整个社会分崩离析,并有可能导致内战及引发外敌入侵,国家就会急剧衰弱甚至四分五裂,在动乱和战火中本国的经济基础和各项设施都将遭到破坏,这个国家的所有族群将饱尝政治分裂和经济衰败所带来的苦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这个国家所有族群最终都是“输家”。近年来前南斯拉夫地区族群关系的演变及其后果,即是最生动的例子。所以,对于族群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的核心 第41卷第6期2004年11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41,No.6 Nov.2004

江必新:正确认识司法与政治的关系

江必新:正确认识司法与政治的关系 2009年12月16日11:06 来源:《求是》 近些年来,在司法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些人从理论上提出司法应当“去政治化”,主张司法独立于政治;也有一些司法工作人员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正确处理司法与政治的关系。为此,有必要对司法与政治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一、司法与政治的关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司法与政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司法权是政治权力的组成部分。国家政治权力主要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司法独立于政治的理论与实践,有悖于国家权力配置和组成的原则和原理。 第二,司法本身就是政治的创造物。司法部门归根到底是国家政权机关的一个部门。 第三,司法的结构和布局是应政治的需要而构成的。国家权力无论是鼎立还是分立,是分散还是集中,是相互监督还是相互制衡,都是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适应特定的政治需要而配置的。司法权作为整个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不能违背政治需要而存在。 第四,司法是政治过程的一个环节。现代国家权力的行使都表现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主要环节。此外,司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系统维系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彼此相互影响。 第五,政治力量决定着司法机构的人员组成。为控制和影响司法权力,执政党向司法机关输送司法机构的重要人员,有的国家的大法官直接由总统或首相提名和任命。 第六,司法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功能。统治阶级政治意志的体现有赖于司法权的实现。当今世界各国的法院,已经不是一种纯事务型或纠纷解决型的机构。法院通过裁判纠纷形成公共政策以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通过填补法律漏洞或发挥造法功能以干预社会生活,甚至通过判断政治行为的合宪与否以维护宪法制度。法院因此成为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发挥着规范政治权力运行并维护宪法制度的政治功能。 第七,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实际影响着司法的运作过程。法官不可能不受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是法官必须接受的观念。 第八,司法权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支撑和保障。事实上,司法不能脱离政治而存在,而司法只有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其作用才能真正显现。 司法作为政治的组成部分,亦可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例如,通过严格执行法律贯彻人民和执政党的政治意志;通过解释性司法活动扩大这种政治意志的覆盖范围;通过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执行公共政策;通过受理和审判政治性案件(将政治问题变成法律问题)解决政治争端。毫无疑问,司法能够对政治体制、国家政权或特定的政治力量产生极大的反

【实用】政治工作计划3篇

【实用】政治工作计划3篇 时间真是转瞬即逝,我们的工作同时也不断更新迭代,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做个计划吧。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的状态吧,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政治工作计划3篇,欢迎大家分享。 政治工作计划篇1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二级六个班的政治科任,政治教学工作计划例文。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的具体政治教学工作计划内容,有不足之处欢迎指出。 作为科任,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工作计划《政治教学工作计划例文》。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政治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

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马戎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不恰当的民族教育所形成的民族意识,即强调56个民族,而非统一的“中华民族”。他提出将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即“文化化”,强调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而非各个民族政治认同。通过阅读马戎教授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谈一下我的认识和看法。 标签:民族关系;去政治化;文化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稳定与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关系到我国政权的稳定与国家的繁荣。那么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如何有效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阅读马戎教授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谈一下我的认识和看法。 一、全文概述 马先生开篇就讲述了“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ity)的差别,他认为民族的概念是与17世纪出现于西欧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自决”政治运动相联系的,而族群概念在美国运用居多,表示多族群的国家内部具有不同发展的历史、不同文化传统甚至不同体质特征但保持了内部认同的群体。他倾向于将我国56个“民族”称为“族群”。从这种概念的改变可以看出他注重各民族自古以来所传承的文化因素,而不赞同“民族”概念背后所蕴藏的政治和地域因素。当然他并不是将这两个概念完全割裂开来,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同时他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不是单一形态和固定不变的,而是多元和动态的。” 继而马先生分别阐述了引导族群关系发展的两种导向——“政治化”与“文化化”。“政治化”即把民族问题看作是政治问题,认为民族和族群是政治集团的一种,这种政治集团的形式强调整体性,同时也强调政治权力和族群领土疆域界限。而“文化化”则将族群视为文化群体,从文化的角度来取得成员间的认同,强调族群成员的共性,同时淡化其政治利益。 他引述了几个国家的例子,来佐证上述两种导向。首先是传统中国,他认为传统中国的族群观是以文化为核心的,强调的是“夏中有夷”“夷中有夏”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念,这一观念暗含了各族群平等的基本思想,淡化了各族群的地域差异,以及其在语言、习俗,甚至在种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差别。这个观念强调族群之间的和睦相处,文化相融。其次,他论述“政治化”起源于西欧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和民族自决思想,又以前苏联为例论述了“政治化”的基本思路,即用制度化设计民族之间的地域差别和政策差别。这种“政治化”的结果是“强化了各族民众的族群意识和族群边界”,从而使得民族分离主义势力抬头,导致前苏联的解体。最后,他援引美国和印度的“文化化”政策,强调在接受“共同文化”的前提下,保留了各“亚文化群体”的存在,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化”、“去政治化”

高一政治专题练习: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专题练习 3.18 1.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 ①人民检察院②人民政府③人民法院④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2.人民法院的基本职权有() ①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②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 ③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④对刑事犯罪行为代表国家提起公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热播剧《人民的名义》讲述了以侯亮平为代表的检察官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故事,开播以来引起了各方的极大关注。检察官所在的人民检察院() ①贯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所决定的事情 ②作为监察部门对行政机关发挥着监督的作用 ③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法律监督 ④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从2017年7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所有公开开庭的庭审活动原则上均通过互联网直播,庭审互联网直播将成为司法新常态。网上庭审直播打破了时空限制,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以看得见的方式“旁听” 案件整个审判过程。网上庭审直播() ①创新了庭审公开方式,有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 ②为公民实现知情权、加强对司法监督提供便利 ③有利于激发网民热情,积极参与行使审判权力 ④改变了我国政体形式,实现了人民民主广泛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延长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期限的决定》,决定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期限延长一年,延长期满,最高人民法院应就试点情况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报告。这一制度的建立() ①有利于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的落实②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审批权的行使 ③表明我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④能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2017年8月18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揭牌成立。该法院将集中管辖杭州地区的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等涉网案件,通过标准化、结构化的新型互联网审判方式实现“涉网纠纷在线审”。这一举措() ①方便当事人维权和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②提高审判机关的立法效率和立法科学化 ③更好发挥法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④是司法机关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创新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2018年1月22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政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全国政法战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落实这一要求,司法机关需要() ①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②践行履职为民的理念 ③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④切实依法履行国家职能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2018年。S市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办理相关案件。这一举措有利于() ①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②完善法律监督机关内部权力监督机制 ③实现审判权从行政权中分离④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审判工作的干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老赖”现象由来已久,如果不能有效惩治“老赖”,不能严格执行法院判决,那么法律就会变成失去约束力的“稻草人”,不仅难以实现正义,更会对公序良俗、世道人心带来负面影响。减少“老赖”现象需要()①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出台法律,履行专政职能 ③公众提高守法意识,履行义务,自觉执行判决④人大领导司法机关,进行质询,实施责任追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政治组工作计划

九中弘光政治组工作计划 1.政治课将考点与试题有效整合,重在形成学生对考点与试题一一对应的习惯。 我们要求学生以考点为线索,根据考点,以教材为依托,将考点中的内容,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线索,形成基本框架。将考点的“点”、教材的“线”、考试试题的“面”相结合,将考点串成线、连成面、织成网,有效提高学生对考点的多角度理解和把握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辨析能力。 2、回归教材与典型例题强化训练 我们将严格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训练典型例题。反复琢磨并产生放大效应,确保消化吸收。要求学生重新依据考点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3、极力推行教研与教学工作中的六个强化: ①、强化计划与措施的落实到位,确保学习任务完成。要求老师精心设计,统筹安排。根据自已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与措施,切实推行。 ②、强化分层研讨、分层指导、重点推进的策略。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将进行多次分层研讨,相互交流,相互切蹉,相互竞争,激发同层我们老师的激情。对学生来说,更要求分层指导,重点推进。 ③、强化对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重视学生对政治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指导。要求教师对每节课内容勤于思考,认真设计,使每堂课内容充足,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上课时绝不允许讲废话,讲空话,讲题外话。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上课时要抓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知识复习,要善于抓大放小,紧扣知识点,不纠缠细碎知识。注意培养学生善读教科书,掌握关键词,培养学生记忆政治基础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④、强化对学生对应试实战能力的训练。针对学生“临门一脚”功夫的欠缺,不仅让学生“多看”“多想”,更要“多写”。要求老师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大幅度地进行考试适应能力的专项训练和有效训练。针对题型,分别从解题思路与技巧、答题规范与简洁、正确率、时间、速度、心理等方面强化训练。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时事材料(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勤反馈,强矫正。课余和节假日要充分利用。 ⑤、强化试卷的质量分析,加大学生对错题的纠正力度。我们坚持每考必改、每做必批的原则,必要时对部分学生实行面批。要努力克服学生的习惯思维,针对典型错题,进行变式训练,一题多用,充分发掘试题的潜在资源。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如审题不清、答题不准等,要进行专项强化训练,力争彻底解决问题,不留隐患。 ⑥、强化对学生心理因素疏导。我们将真情实感投入,特别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千方百计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舞学生学习信心,多表扬,多微笑,多交心,多指导,对后进学生尤其要十二倍的关爱,激发其内心萌发的动力。

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

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 ——一次民族学中国化的案例 什么是民族学中国化?刚开始我的理解就是把西方民族学的理论、方法和视角应用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但是这还是太浅了,特别是听过老师讲了一些内容后。一是我们也应该把视角转到中国自身,用主位视角来解释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文化逻辑、观念、制度等,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讲中国故事;二是把西方的民族学理论、知识用来解释中国的实际情况,同时言之有物,要有解释力,如果没有解释力那就是本土化没做好,并且应用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上,也就是把从理论到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经得住中国实际情况的检验的理论就是中国化的。 我们学习民族学的人如何应用民族学的知识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呢,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想过的问题。最近看《大国雄心》以及马戎的一篇文章收获很大,也可看作是民族学中国化的一个案例吧。“民族”这个词是一个西方词汇,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它的背景是西方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在西方现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粘合剂的作用,在中国也是,特别是近代的救亡图存、国家振兴、抵御外辱方面发挥了神魔般的作用,但是我们近代以前是没有民族这个概念的。“民族”这个词在理解古代族群方面到处碰壁,是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并且也会后来的各种民族问题、民族冲突埋下了导火索。因为无论你怎么看,怎么查,民族的概念里都包含政治内涵,是一个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共享共同的文化,并且有一定的政治要求,特别是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大国雄心》就说中国虽表面上看是一个民族国家,但其内核是一个文明国家,马戎的文章里说的更清楚一点:“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国家, 传统中国不同于近代任何其他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 而“是一个以文化而非种族为华夷区别的独立发展的政治文化体, 有者称之为`文明体国家' (Civilizational state), 它有一独特的文明秩序”中国这个政治体长久以来都是主要依靠文化而不是民族来粘合人群,我们传统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战时,特别是北方民族入侵时强调民族主义来抵御之,但是第二条也是长期的路线是靠文化为纽带,你认同华夏文化你就是中国人,而不管你是什么民族。这里面虽是包含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在其中,其他文化则贬斥为蛮夷,但是也是较灵活。不像当代

人教版部编版思想政治必修3 政治与法治:9.3 公正司法 教案

公正司法 【教学目标】 1.描述与分类:明确公正司法的内涵和内容。 2.解释与论证:理解推进公正司法的要求。 3.预测与选择:推进公正司法,推动法治国家建设。 4.辨析与评价:程序公正是否必然带来结果公正。 【教学重难点】 1.政治认同:旁听具体司法活动,体验、认同司法公正。 2.科学精神:理解公正司法的内涵、意义、要求。 3.公共参与:自觉参与司法过程,感受我国司法实践。 【教学过程】 一、基础铺垫 (一)公正司法的内涵 1.内涵: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 2

[辨一辨]有人认为,程序公正必然带来结果公正。对此,应如何认识? 提示:①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具体到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②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但程序公正只是结果公正的条件之一。 (二)推进公正司法 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1)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2)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4.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1)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 (2)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判一判](1)各级党政机关应积极参与司法机关的司法过程,以促使司法公正。 (×)(2)我国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原则。(√) 二、合作探究 (一)公正司法的内涵 [创设情景] 公平正义是人们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司法的生命和灵魂。司法只有坚持了公正、主持了正义、维护了公平,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司法不公则导致社会戾气,影响公平正义,破坏营商环境,阻碍经济发展,损害司法公信力,影响社会稳定。公正是司法的灵

司法为何必须去政治化

司法为何必须去政治化? 编者注:5月9日,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永坤在“暨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讲堂”做题为《政治应当如何介入司法》的演讲。他认为一个国家最大的政治就是法律有权威,法治统一,并且得到贯彻。一旦权力干预个案司法,使权威的统治退化为个案化处理而非规则化处理,最终会形成无规则的自由。司法政治化的实质就是司法人治化、非规则化,不具有正当性,从维护统治角度而言,也不具有有效性,是对人的尊严的侵犯,最终将导致法律失效。 周永坤,法学家,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苏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法理学——全球视野》、《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宪政与权力》等。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晚上好。我是苏州大学的一位老师,有机会来到暨南大学,深感荣幸,谢谢大家在大雨天冒雨来听我的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政治应当如何介入司法》,这是法学界应该重视,而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 司法与政治应该是什么关系?一个国家最大的政治就是法律有权威 我为什么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有什么价值?若干年来,中国人信访不信法,对司法说什么的都有,连法官都有很多不满。十八大使中国法学界再次燃起希望,社会各界和法学界都在问,十八大后的司法改革,应该朝什么方向走? 一个走向法治的国家,司法有许多东西要做,从人治的司法走向法治的司法,政治和司法的关系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先从一件冤案讲起,周某挪用公款案。案情非常简单,周某向他的朋友借钱炒期货,赚钱后买了房子,结果被控挪用公款。2001年,该案经审法院的院长忽然患了绝症,良心发现,就找到被冤枉的周某,交给他一份有关案情的档案记录副本,副本上记录着,该案的公诉人员、律师、审判人员都不认为周某的行为构成犯罪,但法官考虑到这是相关部门关注的案子,最后由院长说就判五年吧,其他人员一致同意。二审情况也是如此。一审判决并不是由哪个法庭或法官做出的,二审也不是由合议庭组成人员做出判决,而是由上面意见决定。这些法官应不应当承担责任? 就在前两天,最高人民法院一位副院长针对冤案问题说,“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案件,包括河南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张氏叔侄强奸案,审判法院在当时是立了功的,至少可以说是功大于过的,否则人头早已落地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和压力,法院对这类案件能够坚持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已属不易。”制造冤案有功,这是什么逻辑? 如果他说得对,我们就应当进一步问,既然法院对冤案立了功,谁应当为制造冤案负责?法官作出枉法裁判,理当有罪,但是,真正应当负主要责任的是领导。领导自己没有调查,没有参与审判,没有参与到审判程序中来,而他做出怎么判决,这不是有罪吗?但是,在我们的制度下,领导是躲在幕后的,他不用担责,因此,问题出在我们的司法制度本身,是制度造成的冤案。 在法治国家,司法去政治化不仅仅是政治原则、社会习惯,也是学界的共识。但是,在走向法治的当下中国,恰恰相反,司法政治化不仅是法上之法,且早已成为习惯,在理论上,司法政治化现在是共识,要服从一个大局,服从社会效果,这都是司法政治化的口号。一位政法系统的领导干部在某个法学研讨会上做报告就讲,司法是“小技”,政治是“大道”,司法要服从政治“大道”。 司法与政治的关系是所有声称要走向法治、保障人权、甚至仅仅是要把冤案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国家和人民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政治和司法的关系涉及到中国未来的走向,这个问题搞不好,中国绝对不可能建成法治国家,人权问题也绝对不可能解决。

政治学科工作计划指导思想

政治学科工作计划指导思想 政治学科工作计划指导思想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提高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明素养为目标,进一步整合德育资源,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以爱国教育、安全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为重点,创建蓬勃向上、文明、和谐、有序的校园,不断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省级示范高中荣光。 二、工作目标 围绕一个中心—“以服务教学为中心”; 抓住两个重点—“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加强校园常规管理”。 三、工作措施 (一)德育队伍建设化 1、以师德建设推动学校德育工作。重点抓好教师群体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在严格抓学习、纪律、行为规范的前提下,

大力提倡情感教育,防止教师简单粗暴的对待学生,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2、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主抓,政教处、综治办组织实施,年级主任、班主任、团干部、心理健康老师、政治老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工为基础共同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 (1)加强政教处德育干部队伍建设和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研究,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以提高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 (2)配合团委加强团队、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建设,注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3)抓好年级委员会、班主任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三穗民高班主任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班主任例会制度,每周年级主任例会制度。 (4)各班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尤其加强班级精细化管理,建立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并根据班级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班纪和班级目标、任务。 (5)配合办公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邀请专家为学生、家长、教师,特别是高三学生和家长作家庭教育报告会。 (二)德育宣传经常化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经过几千年各地区之间各类形式的人口迁移,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族群国家。有的国家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就是多族群结构的政治实体,在跨国境的移民过程中,从境外迁来的少数族群中也有一些成员得到了迁入国政府的公民身份。在有些国家(如西欧国家),迁来的外籍人已经在当地居住了几十年甚至生育了下一代,他们虽然没有得到迁入国的公民资格或“永久居留权”,但是在事实上,他们在居住国当地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甚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具有以上这些状况的社会都应被视为多族群社会。 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多种族、多族群政治实体中,它的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都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个政治实体内部(联邦、国家)不同族群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权利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看待存在于族群之间的各种结构差异(教育、行业、职业、收入等)和文化差异(语言、宗教、习俗等)的问题,面临着如何认识族群的存在与演变(观念和理论),以及政府今后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的发展方向(战略和方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的族群关系处理得好,这个国家就可以通过内部的积极整合来不断加强全体公民的凝聚力,从而降低社会管理与运行的成本,提高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效率,在经济上变得强大昌盛。在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良性发展的社会中,所有族群将分享经济发展和国家强大所带来的成果,尽管在各种利益的分配上不可能达到绝对均等,但在一定意义上,所有族群都将是这个博弈过程中的“赢家”。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族际关系处理得不好,这个国家将会由于内部矛盾的恶性发展而导致社会离心力不断增强,用于维持社会治安的财力、人力、物力即社会成本会明显提高,这将增加政府开支以及民众的税收负担。如果族群矛盾恶化为公开的政治冲突和分裂运动,那将会使整个社会分崩离析,并有可能导致内战及引发外敌入侵,国家就会急剧衰弱甚至四分五裂,在动乱和战火中本国的经济基础和各项设施都将遭到破坏,这个国家的所有族群将饱尝政治分裂和经济衰败所带来的苦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这个国家所有族群最终都是“输家”。近年来前南斯拉夫地区族群关系的演变及其后果,即是最生动的例子。所以,对于族群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的核心社会问题之一。 一.“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 group) “民族”是目前最常用的中文词汇之一2,另一个中文词汇“族群”则是近年来才开始出现在学术文献中,前者的对应英文词汇应当为“Nation”3,后者所对应的英文词汇则是“Ethnic group”(或Ethnicity)。当我们同时使用“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提法时,因为前者包含了后者,实际上是把两个层面上的东西用同一个词汇来表述,混淆了两者之间在概念层次上的差别。 “Nation”和“Ethnic group”在国外文献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从这两个英文词汇各自出现的时间和具有的内涵来看,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人类群体,表现了不同的历史场景中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的认同形式。“民族”(Nation)与17世纪出现于西欧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自决”政治运动相联系,“族群”(Ethnic group)这个词汇则出现于20世纪并在美国使用较多,用于表示多族群国家内部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不同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等)甚至不同体质特征但并保持内部认同的群体,这些族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被归类于这些

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政治3月适应性考试(零模)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3月适应性考试(零模)文综 政治试题 24.近年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文化,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和活力,2016年,在产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2.9亿元,走出了一条“创新拉动盈利”的路子。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文化发展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C.—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D.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25.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林椿的《果熟来禽图》……一部中国制作的名为《美丽的森林》的动画片,利用动画技术将多幅宋代工笔画从画卷中“复活”。短片从第一帧画面开始,古韵悠然,风吹树叶动,鸟飞展翅高,精妙绝伦的宋代古画仿佛有了生命,其精美的画面,浓郁的中国风,深深打动了观众,目前已成为首部冲击2017年度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中国作品。这主要说明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 B.有价值的文化创新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C.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6.下图剪纸艺术作品《马上封侯》由猴子、骏马组图。“猴”与“侯”同音双关,侯为中国古代分五等贵族爵位的第二等级。猴子骑于马上,“马上”为立刻之意。有人认为,此图寓意功名指日可待,马上封侯,意思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纹饰主要以马、蜂和猴组成,运用“蜂”与“封”、“猴”与“侯”同音和隐喻等手法,以示寓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

才智。但也有人认为,此作品反映了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是封建文化糟粕,应该抛弃。这说明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去年,贵阳市政府上线运行“大数据民生”工程:一方面,按照“1+N”模式,即“—个综合平台,融合N项领域政务服务”,将数据进行汇聚、关联,优化服务流程;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准民生服务的难点、痛点、堵点,使服务供需双方对接精准,最终让需求者“一站式”怏捷享受服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数据民生”工程的实施是政府 ①兼顾供需双方,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立足整体,统筹规划,坚持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③从完善服务做起,坚持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④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近几年,每临毕业季,我们就会一次次的听到“史上最难就业季”之说,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面对这一形势,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应该 ①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等因素 ②坚持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满意工作为止 ④不断跳槽,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 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定义 狭义 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才能产生民族问题。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 广义 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还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从自然属性考察,民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构成社会机体的独特细胞。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每个民族都是具有自己独特属性和独立结构的事物,民族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体制结构,等等,各个民族之间正是由于民族结构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个体的差异。这种个体的差异单独存在的时候无法判断它拥有的特异性,当不同的个体并列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互相之间的差异也就显现出来。差异本身就是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发展、演化会表现为具体的形式,这样民族问题也就产生了。 (2)社会原因 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和社会自身的发展紧紧地联系着,所以社会本身会给民族问题以极大的影响,许多时候社会原因成为民族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是政治原因。即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政策会直接作用于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关系,由此对民族问题产生直接的制约。不同的民族政策不仅对民族问题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也会对民族问题产生以后的处理产生不同的作用。 二是经济原因。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经济问题可以说是一切社会问题的终极原因,任何社会现象几乎都能从经济上找到根据。民族问题也不例外。不同的经济生活构成民族的特征之一,经济差异是民族差异的重要方面,只要这种差异存在,民族问题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大体相当,各个民族都能够获得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那么民族关系就很可能是和谐的。 三是历史原因。历史是连续不断的,又是生动而充满力量的,它会在今天的土地上留下城堡、留下斧头、留下瓦片,也会在人们的思想深处留下记忆、留下情感、留下观念。 历史发展 民族是在人类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也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

初三政治工作计划8篇

初三政治工作计划8篇 初三政治工作计划8篇 2020-10-07 初三政治工作计划8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工作做一个工作计划了,但是工作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政治工作计划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政治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由我和高彩虹担任初三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我们确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希望通过自己无私的耕耘,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共12课,分为四大单元。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本单元作为九年级教材的导引,是国情教育的起点。通过让学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引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让学生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教育、法制建设方面的国情,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的国策、发展战略。作为中学生面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在了解了基本国情和国策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更高意义上的交往行为,需要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问题。所以本单元对学生进行集中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决策、民族精神的教育,同时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铸就民族魂魄。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具体阐述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中学生又该履行怎样的责任。第四单元满怀希望迎接明天:本单元既承接前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又是一种知识和情感的升华。本单元皆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联系起来,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材要求: 在备课前研读教学大纲,理清课本脉络。在备课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使学生发展服务。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授课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采用情感教学法,关注每位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中愉快的掌握知识点,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进行分层教学优化,使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大事、焦点访谈等,让我们在关注中与政治观互相结合,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本学期上完全册书,具体安排:期中考试前上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元旦前上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在具体教学中,依据每站的难易程度确定教学课时。 五、授课进度安排: 周别时间授课内容 一 9.1—9.6 责任与角色同在 二 9.7—9.13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惠州一模】惠州市2018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和参考答案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共48分) 12.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取消手机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至少降30%”。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迅速表态:坚决贯彻落实。信息费降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需求,在不考虑其它条件的情况下,下列图示正确反映这一影响的是 13.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下列做法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有 ①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②企业依据不同消费者的需要生产个性化的产品 ③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品牌竞争力 ④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战略协同,形成产业联动效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1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强势上涨。2月上旬,人民币汇率保持在6.30至6.35 的振荡区间。4月2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 6.2764元,上升117个基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对我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传导成立的是 A.美元贬值——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的价格上涨——美国的通胀压力加剧 B.美元升值——中国人出境旅游、海淘、留学增加——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C.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下降——中国企业走出去意愿增强 D.人民币贬值——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风险加大——美国海外资产回流 15.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①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人、物、资金和信息的便捷流通

2018年公安派出所政治思想工作方案

2018年公安派出所政治思想工作方案 18年一季度以来,我所根据分局制定的《xx市公安局岳麓分局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认真部署和开展了本所的队伍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现将本季度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根据市局统一要求,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及《xx区公安分局关于成立、换届及改选党支部委员会的程序》,成立了新一届的xx所党支部,支部成员及分工为:支部书记xx;副书记兼纪检委员xx;组织委员xx;生活委员xx;宣传委员xx。 二、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安民警在我市“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结合市局和分局《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我所联系支部实际,认真制定了18年xx派出所党员民警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和xx所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以及学习安排。按照学习安排,认真组织全所民警对《中国共产党党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及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部分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分局组织观看警示片《苦果》之后,组织全所民警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学习,并要求每人撰写心得体会,大力提高了大家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进一步认识。积极参与了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和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在集中学习中由全体民警民主推荐了学习型党员的先进个人,认真及时填报了学习型党支部和学习型党员先进个人的申报表,积极参与分局的评选活动。 三、以“倡导四种作风、建设四型机关、树立四个形象、争当六个表率、实现三个满意”,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高效、依法执政、公正逶明、廉洁奉公的公安机关,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民警队伍为总体目标,认真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形象”活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由所长xx同志任组长;教导员xx同志任副组长;其他所支部成员为成员。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的计划,认真开展了理论学习。 四、认真积极开展了“三项整治”行动。18年1月22日下午,组织全体民警和职工认真组织和学习了xx纪要[2010]xx号文件〈〈xx公安分局党委会议纪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