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旅游供给关系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

中国旅游供给关系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

中国旅游供求关系发展的阶段性及特点分析纵观建国以来我国旅游供求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限制发展阶段、不协调发展阶段和比较协调发展阶段。

(一)限制发展阶段,即改革开发之前的阶段。

特点:国人的旅游需求很低,几乎没有。供给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在这个阶段,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我国生产力低下和经济落后的影响,制约了国人旅游的需要,从而使国内旅游业很难具备实现发展的条件。同时,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外交工作的需要,负责来华国际友人的接待任务。在这段时期,中国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国际环境的严峻,国内生产水平低下。中国人民仍旧处于难以温饱的状态,在这种局面下,要发展旅游业是很困难的。旅游活动的进行时需要一定时间和足够的经费的。在当时,全国人民都努力建设祖国,全国经济处于起步状态,人们根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和金钱去外出旅游。所以,旅游活动在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随着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来华公务和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在一些主要城市都陆续设立了华侨服务社,接待的对象为来大陆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其次才是通过发展旅行和游览事业增加外汇收入。这些事实表明,这一阶段内我国发展旅游事业的动机仍然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但尽管如此,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的阶段。

(二)不协调发展阶段

特点:国内旅游需求开始起步,然后迅速发展,供给也不断快速发展,但还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作为全国创汇的渠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振兴和发展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务院的重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自此开始步入正轨,进入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外汇。基于这一背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型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于国内旅游,国家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从客观的市场调节上讲,由于国门初开,很多外国旅游者对前来中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当时我国的国内旅游比较落后,并未形成规模。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游并行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房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旅游需求增加发育并迅速增长。旅游业经营的市场结构也因此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但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旅游资源供需关系之间充满着多重矛盾的情况下不断前进的,其中,既有思想观念的演进,又有具体矛盾的化解。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思想观念上,首先,旅游供需从政治、外事工作的一部分转为经济事业的一部分,作为旅游供给主力的旅游经营单位也由事业转为企业,实现了旅游供给体系的体制改革。其次,随着旅游需求的发展,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对旅游供给体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第二,在具体矛盾上,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初,旅游住宿设施严重短缺,远远不能适应旅游需求的发展需要,80年代中期至90年底初期又出现了航空运力的不足,游客进得来,出不去,散不开,90年初期汽车更新又成了新问题,加上旅游产品的单一,游客娱乐活动和旅游购物稀缺,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旅游需求的发展。

(三)比较协调发展阶段

特点:发展更加迅速,加大力度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旅游和谐地发展。

这个阶段始于1996年,即“九五”旅游发展规划期间,这个阶段既是旅游供需比较协调的发展阶段,又是旅游供需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升的阶段,这是因为:第一,经过“七五”、“八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实施,旅游供给六大要素已实现了配套发展,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二,随着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游客旅游需求的文化内涵和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旅游供给除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之外,也朝这些需求趋势转变。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国家非贸易外汇的主要来源、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阵地,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国务院于2001年1月8日至9日召开了“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集中研讨如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素质、开发旅游资源和打造旅游精品”等新世纪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总体要求,并制定正式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下发全国贯彻执行。它推动了全国各地更好更快发展旅游业,决心为实现到2020年建成世界旅游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大力整顿旅游市场,提高质量和竞争力

安全、秩序、质量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旅游全行业与工商、公安、质检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从2001年起开展了全国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和打假打非专项整治工作,明显遏制了虚假广告和导游人员索要回扣小费、强迫购物等一些“顽症”,取得了成果,并促使旅游企业重视诚信经营,提高服务质量,走以质取胜的路子。为此,各级旅游部门坚持抓整治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不放松,这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树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出国(境)旅游市场的整顿。我国自费出国(境)旅游业务自1997年7月正式开办以来迅速增长。截止目前,已开放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国家和地区共137个,已实施96个。鉴于出境旅游市场出现“零负团费”,诱导出境宰客等现象,严重扰乱市场。经国家旅游局与各有关国家(地区)的旅游部门磋商,联合整治,规范了组团社与接团社的职责,加强诚信建设,共同推进国际旅游市场有序发展。此后,国家旅游局与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进一步制订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动指南”。不少人不仅注重文明出行,还传播精神文明建设,赢得了好评,有的还被誉为新中国的“民间大使”。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扩大了中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和竞争力,促使海外旅游者更加钟情中国,很多人外出旅行度假首选中国。据统计,2001年与2002年,我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双双升居世界第5位(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01年仅178亿美元,2002年突破204亿美元),赶上并超过世界旅游业发达大国,名列世界旅游大国前茅。这使中国在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

(二)发展旅游产业化,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和消费结构转型

升级,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以此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旅游全行业都在认真贯彻落实,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不断丰富完善。国家旅游局分别与各有关部门合作,共同推动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滨海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森林旅游、科技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健康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机制与“黄金周”旅游预报统计体系也正式建立。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增长。今年国庆中秋假日,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28亿人次,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28.5%,旅游总收入达1007亿元,同比增长26.4%。同时带动了各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内需,加速了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和旅游运营方式的转变。

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交通工具的突飞猛进,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这个新兴产业,是伴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所以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个人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求新、求知、求乐、求健欲望的增强,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而且,自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让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更引起了旅游行业的高度警惕。4日,国家旅游局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此外,《绿道旅游服务规范》《自行车骑行游服务规范》《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划分》《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等共5项行业标准经国家旅游局公布,并将从2015年4月1日起实施,首次细分旅游行业市场规范。所以我国旅游业也正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我国不同时期旅游消费的特点

《我国不同时期旅游消费的特点》 1、青年消费群体: 青年人经济收入有限。他们一部分靠父母补贴,一部分靠勤工俭学,这也决定了他们外出旅游的日消费低,他们更多的选择经济型,自助式旅游。这也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二课堂,尽管辛苦,但苦中有乐,因而深得青年人的喜爱。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决定了他们对旅游的条件要求不高。 (1)吃—价廉物美,可以啃面包,喝白开水。 (2)住—经济实用,可以自带账蓬。 (3)行—不追求豪华,只需安全、价廉的交通工具,可以徒步、骑自行车。 (4)游—对传统的旅游地兴趣减少,更多地转向探险,寻找回归自然的感觉,热衷于求新求异求知的旅游项目,注重个性与参与性; (5)娱—要求丰富多彩; (6)购—青年人,特别是女青年热衷于购物,但多为馈赠亲友的小纪念品。 2、中年消费群体: (1)从需求上分析: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和消费都是理智胜过感情,重视旅游企业的信誉和服务质量,习惯性消费行为比较

突出,这点与青年人群体差别比较明显。另外,这一群体对旅游产品价格的敏感性较高,对实用性产品更为感兴趣,在消费过程中精打细算,求实、求廉心理所占比重大。 (2)从消费能力上分析:中年群体正处于职位和薪金都上升至巅峰阶段,家庭储蓄逐渐增加,应是自主消费能力最大的群体。但结合对其需求的分析可以预见,其消费行为大多发生在旅游产品的购买上,而不在娱乐休闲的体验性环节中。 3、老年消费群体: (1)求实性。在日常生活中尽管老年人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消费方式有很大差异,但求实消费是多数老年人的基本心态,老年人消费一般要求方便适用、安全舒适、有益健康等,而对新颖性、趋时性无过高要求。对服务的求实性表现为对服务要求可靠、及时、方便,能消除不安全感。对价格的求实表现为要求物美价廉,在我国节俭传统的影响下,老年人对价格一般较为敏感。 (2)补偿性。它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自我修饰。在消费中表现为用现代消费水平对过去消费的一种追忆和比较,比较的结果大多是对过去生活某些方面感到不足和遗憾,而当生活水平较高或时间充裕时,对过去遗憾和不满的补偿往往成为他们的消费追求,这部分消费者基本上是老年人。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巨大变化,所以老年人补偿性消费特征在现阶段表现最为明显(3)怀旧性。老年人怀旧性消费特征既是对以往的追忆,又是

旅游供给与需求

第三章旅游供给与需求 第一节旅游需求分析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 (一)旅游需求的涵义 1、旅游需求的涵义——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 一定价格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数量。应注意几点: ①旅游需求首先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 ②旅游需求还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能力; ③旅游需求通常多指对总体旅游产品的需求,并且是市场有效需求。 二、旅游需求产生的条件 (一)旅游需求产生的主观条件 1、是什么?——旅游动机。 ①“动机”的涵义——指发动和维持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的的心理倾向。 ②旅游动机的涵义——指人们意识到了的旅游需要的心理表现形式,即驱使人们有意于 外出旅游的心理动因。 2、为什么? ①从心理学角度看,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行为 ②从经济学角度看,旅游需要→购买欲望→购买行为(现实旅游) (二)旅游需求产生的客观条件 1、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是产生旅游需求的首要经济前提。 ①什么是可自由支配收入 ②为什么是首要前提? 2、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是旅游需求产生的必要条件。 ①什么是闲暇时间?(教材P59第一段) ②为什么是必要条件?因为旅游产品具有地域固定性,是异地消费品,外出需要时间。 3、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产生旅游需求的保障条件。 ①旅游是人的空间位移,故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②现代科技进步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现代交通工具,有效刺激了需求的产生。 ③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断满足既有需求的同时,也促使新的需求不断产生。 三、旅游需求的特征 3、高层次性 4、多样性 3、主导性 4、复杂性 四、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一)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因素 1、个人旅游倾向及其影响因素 ①什么是个人旅游倾向?——指个人有意外出旅游的程度。其中涉及个人的旅游意愿, 对某种吸引物的偏好以及对某类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②决定个人旅游倾向的主要因素 A、个人的心理类型; B、个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 C、人口统计因素中的个人特征(如 收入、年龄、性别、职业、国籍、民族、种族、信仰等)。 2、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相关旅游阻力

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旅行社发展的初期(1978—1989),随着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旅游业迅速发展,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成立形成了我国旅行社三足鼎立的行业寡头垄断的局面。为满足急剧增长的国际入境游客的需求,中国旅行社、旅游交通、海外饭店都大量建设。 这一时期的主要热点:(1) 入境旅游人数和消费总额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持续增长和旅游外联权的下放,分别从市场规模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推动着旅行社产业供给规模的扩大;(2) 政府开始将旅行社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行业实施有效的管理,旅行社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3) 旅行社的业务由发展初期单一的国际入境旅游业务发展成为国际入境旅游业务与国内旅游业务并举。 第二阶段,旅行社发展的增长期(1990—1994)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开始允许中国公民出国探亲和旅游。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又一重大突破。 这一时期中国旅行社业运营的主要特征有:(1)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发育成熟,成为旅行社产业除入境旅游市场以外的另一个市场支点;(2)市场集中度逐渐降低。(3)一批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并熟悉市场机制的旅行社群体成为中国旅行社产业的新兴推动力量 第三阶段,旅行社发展的调整期(1995—2001)这一段时期,各法律条规相应出台,更好的保障旅游者和旅行社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标志中国旅行社业的健康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有:(1)中国旅行社业的市场运行基础更加完善。(2)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兴起和产业投资管制的宽松,一些非政府的投资机构开始进入这一领域。(3)一系列的专项治理使得一部分违规经营的旅行社退出了市场,从而净化了产业运行环境,市场秩序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化。 第四阶段,全面开放期(2002至今)在这一时期,旅游市场借助宏观面上的开放导向,正在强有力地推动着旅行社产业的全面开放进程。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有:(1)旅行社业的对外开放步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开;(2)在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中国旅行社业也在积极地对内开放。

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

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1、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性2、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性3、旅游经济活动的规范性4、旅游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旅游业发展的特点:1、旅游业的发展以发展入境国际旅游为主2、政府主导下的超常规发展3、外延性的数量扩张4、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本国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5、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较大,速度相对低,但质量高效益好6、旅游业的主要是由市场机制调节7、政府主导下的循序渐进的发展8、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发展9、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发展 旅游产品的特点:1、旅游产品的综合性2、旅游产品的无形性3、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4、旅游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同一性5、旅游产品的依赖性6、旅游产品的脆弱性 旅游产品的构成:1、一般构成:核心部分、形成部分、延伸部分2、需求构成:基本旅游产品、非基本旅游产品3、供给构成: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设施、旅游购物品、旅游通达性 旅游产品的功能:1、享受旅游产品2、康体旅游产品3、探险旅游产品4、特种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 旅游产品价格构成因素:1、单项旅游产品的价格构成: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金、利润 2、线路旅游产品的价格构成:购进成本、经营成本、利润 定价方法:1、成本导向定价法2、需求导向定价法3、竞争导向定价法 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1、价值理论2、市场供求关系3、市场竞争状况4、政府的经济政策 旅游产品的品牌特性:一、从需求角度:1、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个性化特征2、品牌旅游产品具有相对高价的优势3、品牌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渗透能力二、从供给角度:1、旅游产品的供给具有综合性2、品牌旅游产品具有相对市场供给垄断优势3、旅游产品的供给具有不可转移性 旅游市场的分类:1、按地域划分:欧洲市场、美洲市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市场、南亚市场、中东市场和非洲市场2、按国境划分:国内旅游市场、国际旅游市场3、按消费划分:高档旅游市场、中档旅游市场和经济档旅游市场4、按旅游目的划分:各种专项旅游市场5、按旅游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市场和散客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四大因素:1、旅游者2、旅游购买力3、旅游购买欲4、旅游购买权利 旅游市场特点:异地性、多样性、波动性、全球性、季节性 旅游市场竞争类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 旅游市场的功能:1、旅游产品的交换功能2、旅游资源的配置功能3、旅游信息的反馈功能4、旅游经济的调节功能旅游市场竞争手段:一、价格竞争措施:1、低价策略2、高价策略3、同价策略二、非价格竞争措施:1、高质量策略2、新产品策略3、专营化策略 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1、人口因素:总人口数、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状况2、经济因素:国民生产总值、货币汇率3、社会文化因素4、政治法律因素5、旅游供给因素 如何扩大旅游需求:1、着力调整旅游结构,切实增加旅游产品供给2、着力创新旅游营销,继续扩大客源市场4、着力促进旅游企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5、着力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加强目的地建设和管理6、着力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 旅游收入的分类:1、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2、基本旅游收入和非基本旅游收入3、商品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 现阶段我国旅游投资主体:1、国家投资2、地方政府投资3、企业投资 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类型:1、投资机会研究2、人才可行性研究3、最终可行性研究什么是决策:决策是指从多个为到达同一目标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决策的类型: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满足某一次旅游活动所需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 旅游需求: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人们为了满足其对旅游活动的欲望,愿意在一定的时间和价格的条件下所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 旅游价格:是指旅游者为了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所购买的旅游产品的价格,是旅游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旅游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 旅游服务贸易:是指服务的国际间贸易,即国家间的服务输出或服务输入的贸易形式,而不包括国内服务贸易,简言之服务贸易就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服务业的进口和出口竞争: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趋势一:旅游消费升级。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中国游客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不再局限于基本的食宿交通,而更多地关注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和品质服务。高端、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 趋势二:自由行和深度游的盛行。与传统的跟团游相比,自由行和深度游成为中国游客的首选。他们更加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特的旅游体验,喜欢独立探索目的地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风光。 3. 趋势三:国内旅游市场的崛起。近年来,中国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选择在国内进行旅行。这主要受益于国内旅游设施的改善和发展,以及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多样性。同时,国内旅游的便利性和成本相对较低也是吸引国内游客的因素。 4. 趋势四:旅游科技的应用。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旅游业面临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在线旅游平台、移动支付、智能导航等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旅游方式和消费习惯。 5. 现状一:入境旅游的增长。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出境和入境国家,入境旅游人数和消费额稳步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探索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6. 现状二:旅游业结构的优化。旅游业的结构逐渐由传统的大众旅游向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转变。一些旅游目的地通过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和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7. 现状三:旅游业的发展不平衡。中国旅游业在地域和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省旅游业相对成熟,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旅游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总的来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消费升级、自由行和深度游、国内旅游市场崛起、旅游科技应用等方向发展的。同时,中国旅游业在入境旅游增长和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国内旅游市场的增长: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普及,国内旅游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周末或假期进行短途旅行,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居民。 2. 旅游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愈加多样化和个性化。高品质、高品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追求体验式旅游,愿意花更多的钱享受独特的旅行体验。 3. 智能旅游的兴起: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旅游服务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例如,通过手机APP预订机票、酒店和旅

旅游学概论 考点

1, 封建社会的旅游活动: 帝王封禅和巡游、学术考察之旅、士人漫游、宗教旅游、商务和公务旅游、消遣旅游 2 工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加速了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的工作性质、带来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带来了技术的进步 3 旅游活动发展的历程及各阶段特点 阶段一古代旅游:交通工具落后制约了人们远行的脚步、出游人少难以形成专门产业、游客活动范围小社会影响力弱 阶段二近代旅游:交通变革频繁远行成为可能、旅游人数增加、旅游业出现 阶段三现代旅游:旅游交通工具成熟、大众化旅游时代到来、旅游业活的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 3、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的以增加、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二战后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包价旅游的提供和发展、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 4 旅游的概念 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而外出的旅行和在外逗留活动5旅游活动的类型 以地理范围为划分: 国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旅游) 按消费水平分 豪华型、标准型、经济型 按组织形式分 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以旅游目的为划分标准 消遣性旅游: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探险旅游、特殊兴趣旅游旅游事务性旅游:公务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家庭和个人事物旅游 6 旅游的基本属性 消费属性、休闲属性、社会属性 7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普及性、综合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8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 支付能力、闲暇时间、其他影响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9 单一性需要和复杂性需要 单一性需要追求平稳可预见 复杂性需要追求变化新奇 单一性需要和复杂性需要的平衡 10 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完善丰富经历)、尊重需要(声望自尊成就)、社会需要归属感友谊爱情被接受)、安全需要(保护稳定安全感)、生理需要(水睡眠食物) 11 旅游动机的类型 身体动机、精神文化动机、经济动机、人际社会交往动机、成就动机 12 旅游者的类型 消遣型旅游者:人数比例最大、季节性很强、对目的地和出发时间选择方面比较自由、停留

我国旅游趋势

我国旅游趋势 我国旅游趋势 旅游是一种全球性、纵深广度皆具备的产业。随着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将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我国旅游的趋势。 从供给方面来看,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从粗放型发展到集约型发展的转变。过去,旅游业主要依靠传统景点的开发和资源的消耗,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现在,我们越来越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在国家层面上,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成为重要任务,例如发布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旅游地区发展规划,推动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在企业层面上,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推出一些具有环保特色的旅游线路和项目。这种转变将使我国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也将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需求方面来看,我国旅游需求正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旅游景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独特的旅游体验,例如户外探险、乡村游等。同时,伴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健康养生旅游也成为一种新兴需求,例如温泉养生、中医养生等。此外,年轻人的旅游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更注重个性化和互动性的旅游体验,例如文化交流、音乐节旅游等。这些新兴的旅游需求将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提升服务品质。

此外,我国旅游业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旅游营销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旅游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旅游企业需要与时俱进,采用科技手段进行推广和营销,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旅游业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自身的形象和信誉度。其次是旅游安全与服务的挑战。旅游安全问题的发生对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旅游企业要加强安全意识和管理,确保旅游安全。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也是旅游企业的重要任务,要注重细节,满足游客的需求。最后是旅游人才的挑战。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的趋势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供给侧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需求侧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注重独特的旅游体验和健康养生需求。同时,旅游业还面临着营销、安全与服务、人才等方面的挑战。只有充分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品质旅游:回顾与展望

中国品质旅游:回顾与展望 作者:高天明 来源:《旅游学刊》2018年第12期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旅游需求的量变与质变,有关发展品质旅游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界对于发展品质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对于如何发展品质旅游却莫衷一是。本文将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方式来回顾与展望中国旅游业如何发展品质旅游,旨在抛砖引玉,并望引起共鸣。 一、历史回顾 中国品质旅游的雏形可追溯到40年前的改革开放大潮,到目前为止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大发展阶段: 1.精细化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中国旅游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通过成立三资企业等方式引进了精细化管理模式,并率先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单位普及推广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等科学管理模式及精益化、零缺陷、无瑕疵等全面质量管理模式,P&P,SOP,TQL,PDCA等专业术语不但在三资企业,而且还在国有企业早已成为时髦的口头禅。198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星级酒店评定标准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国家标准无不体现或暗含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2.精心化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后):旅游服务业毕竟与生产制造业不同,科学管理和质量管理可确保旅游产品及服务达标合规,并可充分满足客人的基本需求与期望,但未必能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与期望,也难免淡化了心灵沟通与情感互动;因此,用心倾听客人的声音,用心研究客人的需求,用心超越客人的期望等精心化管理与服务模式应运而生。1995年引入中国的国际金钥匙组织就是以其满意加惊喜式管理与服务模式著称的,并将精心化管理与服务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如今,金钥匙已成为旅游服务业的纯金品牌。 3.精准化管理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精细化管理和精心化管理无疑为提高中国旅游业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如同流水线生产的批量产品一样,许多大同小异的旅游设施及服务项目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小众旅游市场需求。在长尾理论的启发下,中国旅游业界开始更加关注个性化的精准营销和精准服务,夕阳红旅游、婚庆游、亲子游、老年楼层、蜜月套房、家庭套房等小众定制产品和管家式服务应运而生;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的品质旅游一躍跨入兼顾个性需求的精准化管理阶段。 二、现状分析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和模式分析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和模式分析 1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划分及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经过高速成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正在实现由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发展阶段划分,角度不同,划分方式也不同,呈现的特征也不同。 1.1按照发展的成熟度划分 资料来源:根据张小可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编制 1.11起步阶段(1978—1987年) 1978年,入境旅游者只有180.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63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41位,中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从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产业高度提出要积极发展我国旅游业,当时还算了一笔帐:一个旅行者一千美元,接待一千万个旅行者,就可以赚一百亿美元。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宣言,意味公民可以自由、自费出入,中国旅游业从70年代末开始崛起。 1.12发展阶段(1987—1992年) 旅游逐渐加重其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重,旅游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产业。这一阶段,我国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已基本具备条件,在发达城市的一些主要酒店,我们的硬件水平已不低于甚至超过发达国家酒店的水平,外国管理公司的介入使中国酒店业迅速从原来招待所概念的管理上升到国际酒店管理模式。但国有饭店和外资饭店在管理和效益上的差距非常明显,而且越来越明显。 1.13稳定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以后,入境旅游逐渐成熟,团队旅游增长缓慢,打破卖方市场,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1995年5月1日我国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国内旅游开始迅速发展。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旅游局、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从国家限制,到不鼓励,出境旅游目前刚刚兴起,未来会直线上升。 1.2按照发展的内容划分 旅游,在本质上是人类离开自己的常住地而进行的一种休闲活动。旅游需要其实质就是人们的休闲需要,休闲贯穿旅游发生的始终。可以说,休闲旅游涵盖了旅游的全部内容,它既能使人们愉悦身心,从而满足感官上的体验又能使人们增进社会交往,增长见识,从而提升自身素质还能使人们康体养生,颐养性情,从而满足回归自然,复归人性的需要。 度假旅游,其最初目的是为了康体疗养。然而,在度假的过程中,人们的身心得以放松,生命得以升华,因而度假旅游本身也是休闲旅游大范畴下的旅游形式之一。另一方面,与一般的休闲旅游相比,度假旅游的产生和开展需要比较高的条件和要求。见表2因而,度假旅游较之休闲旅游又有着较高的发展层次,是较高层面的休闲旅游活动。 中国旅游业的实践充分表明,目前的中国旅游正处在观光+休闲的旅游发展阶段。在经济发达国家,度假旅游一直是主要的旅游形式之一。但是在中国,度假旅游还远远没有形成规模,发展的也并不尽如人意,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及100多个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大多经营惨淡正是最好的佐证。然而中国旅游业向度假方向的转型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得以印证,即中国旅游业即将步入观光+休闲向度假+特色观光阶段。 2.3旅游细分领域的发展阶段

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柱之一。作为国内旅游业的承载体,中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那么,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是什么呢?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1. 资源优化:未来,国内旅游资源将会更加优化,旅游 产品和服务将更加的多样化。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景区和旅游企业将会更加努力地去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旅游体验,增强游客的回头率。 2. 个性化、定制化:消费者对旅游体验的需求逐渐从传 统的观光旅游转向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中兴起了许多的主题旅游、精品旅游、定制旅游等新兴旅游形式,将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新兴力量。 3. 绿色环保、健康生活:旅游业必须符合绿色环保、健 康生活的理念。随着现代人健康和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旅游业也将更加注重环保、绿色出行和健康生活的理念,使游客能够享受更加健康、安全、舒适的旅游体验。 4. 国际化:国内旅游将逐步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旅 游市场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境外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人们

去境外旅游也越来越普遍。同时,国内旅游业也将会更加注重对外推广,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到中国旅游。 二、国内旅游业的特点: 1. 旅游规模高速发展:近年来,国内旅游产业规模得到 了快速快速发展,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极重要的产业。 2. 地域广阔、多样性: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 人文景观,辽阔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众多的文化遗产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优势。 3. 组织体系更新换代:中国旅游业呈现结构性调整,旅 游产业组织体系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传统的旅游企业目光短浅、缺乏创新、服务态度差的问题还存在,而以互联网+旅游为代 表的新型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4. 市场需求个性化:消费者对旅游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旅游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开发出更具有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旅游产品。特别是年轻人和中产阶级,都越来越关注旅游的质量和个性化,具有很高的消费能力。 综上所述,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方面的趋势和特点,推动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要抓住市场机遇,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不断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模式,顺应消费者需求,从而推动国内旅游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简述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

简述旅游业得性质与特点 一、旅游业得性质 1旅游业就是一个重要得经济行业它得本质属性就是经济性 首先旅游业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得产物,就是建立在一定得经济发展水平之上得,没有一定得经济发展水平作保证,就不可能产生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其次,旅游业由各种大小不同、地点不同、性质不同、组织类型不同、服务范围不同、提供服务方式业不同得企业组成。这些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为旅游者得旅游活动提供产品与服务,在满足游客物质文化需要得同时,从中盈利并力图通过经济核算,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许多国家都已经把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中得一项重要产业,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得规划之中。再次,旅游业就是综合性经营得行业,它可以促使与带动与旅游有关得其它经济行业得发展,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得发展,还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与促使货币得回笼。 2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 旅游业生产旅游商品,并通过出售这些商品,获得经济效益。旅游业就是一种产业。我们知道社会经济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产业:哪三个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这里得农业就是广义得农业,包括农、林、牧与) 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得所有得产业。在我国第三产业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如交通运输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与生活服务得部门(如金融)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与居民素质服务得部门(如文教卫)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得部门(如国家机关、警察、军队等。) 旅游业属于哪一个产业? 第三产业得第二层次,就是为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得行业。 3旅游业具有文化性质 从消费角度瞧,旅游消费主要就是一种文化性消费,即旅游消费在构成上虽然离不开物质资料但主要就是文化性、精神性资料。旅游者通过支付一定得金钱与时间从事旅游活动,其动 机都就是为了获得一种物质文化享受满足其较高层次得心理需求。旅游者在食、住、行、游、构、娱等方面所付出得消费,其本质就是文化消费,如旅游者欣赏名山大川、了解文物古迹、体验民俗风情、品尝美味佳肴、感受旅游乐趣,都就是文化消费行为。旅游业就就是以生产与制造能满足这种旅游消费需要得产品为己任,并通过与旅游消费者得交换而获得经济效益得。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容得、有特色得产品与优质服务,满足旅游者得需求,帮助旅游者实现其完美得旅游愿望,同时表现了旅游目得地国家或地区得文化发展水平。因此,旅游业既就是经济产业,有就是文化事业,而且对社会文化得发展起着一定得推动与促进作用。旅游业在出售“服务”产品时,要突出文化性,在旅游整个过程中要深入发掘文化内涵,以满足旅游者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旅游资源得文化性 我们知道旅游资源分为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瞧,她们除了本身所具有得自然魅力外,大都具有文化得性质,如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横亘在我国得北方,非常有气势。同时万里长城又有着巨大得文化性质,从孟姜女哭长城,到发生在长城南北得大小战事,从古代得诸侯争战,到近代得抗击日寇,有多少可歌可泣得故事,吸引着旅游者前往,参观游览,“不到长城非好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 人文旅游资源得文化性更不必说,如故宫除了建筑上恢弘得气势,更多得就是历代王朝得文化积淀。就连我们得吃饭,也不仅仅就是为了填饱肚皮,更多得意义就是形成饮食文化。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得民族有不同得生活方式,有不同得风土人情,这就就是文化。 2、旅游设施得文化性

中国旅游史的特点

中国旅游史的特点 中国旅游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是对中国旅游发展历程的系统梳 理和研究。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旅游发展历程也早在古代便开 始了。本文将从旅游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现状等方面来探讨中国 旅游史的特点。 起源阶段 中国的旅游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秦汉时期,仰韶文化、龙山文 化等都有了旅游和游览的现象。到了唐代,随着沿海城市的繁荣,旅 游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艺术和对生活品位有所追求的一种消遣方式。 宋代,随着第一艘大型客船“万船之母”的建成,旅游逐渐成为一种 商业性的活动。 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旅游业经历了飞速发展。江南、杭州、苏州等地成为著名 的游览胜地,不少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清代,随着中国与西方的接触,旅游业也开始引进外国旅游文化,西洋式的旅游服务逐渐在中国出现。 特点阶段 中国旅游史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历史悠久,文化瑰宝 中国地域辽阔,文化传承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旅游文化 本身就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旅游中的文化遗产、文化斑点、文化景观等多种旅游资源,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瑰丽、灿烂、绚烂。 2、特色多样,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地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民风各异,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如北方的滑雪、沙漠旅游、西南的风景 旅游、海南的海岛度假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 3、产业化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点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旅游产业化的程度不断提升,旅游业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按统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

已经超过了66.16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5.7万亿。 现状阶段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也进入了一个高质量、创新性、产业化的新时代。现代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旅游服务体系,旅游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如冰雪旅游、亲子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也更加多元化,旅游消费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总之,中国旅游史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这个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成为了重要的国民支柱产业。我们期待着未来中国旅游业的更加繁荣和发展!

中国的旅游供给特征:1993―2007-2019年文档

中国的旅游供给特征:1993―2007 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供给迅速增长与人均花费水平(包括入境旅游的人均花费)的相对稳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将人均花费水平看着是旅游价格,那么,与我们的一般思维中的供给价格与供给量同方向变动似有较大差异。我们引入一个对于需求有重要影响的变量――收入,用需求价格和收入作为需求的解释变量,通过建立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的联立方程组来解决这个难题。 一、模型、数据及其估计 由于采用简单的供求函数,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均是内生变量,需要引入新的变量,使得供给函数能够识别,如前所述,我们将收入水平引入旅游需求函数中,构成下列模型: QS = a1 + a2Pt + εt(1) Qd = β1 + β2Pt + β3Yt + μt(2) 其中:Qs、Qd分别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Pt为价格,Yt为收入,α、β为系数,ε、u为扰动项。 把旅游人数看作是实际旅游供给量,中国的实际供给应当是入境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人数之和;由于无法了解入境旅游者的收入水平,故在此只用国内旅游来分析旅游供求状况,而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只作为对比之用。 根据各年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

和当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口比例计算出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运用TSLS方法对模型进行运算。 相关结果如下:(括号内为t统计量) S = -6.2269+0.0407Pt(3) (-1.88)(4.58) R2=0.39 F=20.99 再考虑对数形式的回归,而且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在这里是表示供给的价格弹性。对数形式回归的结果为: log(S) = -5.5885 + 1.3103log(Pt) (4) (-3.91)(5.38) R2 = 0.57F = 28.895 二、结果分析 1.中国旅游供给受价格影响受到细分市场的特征影响。具体来说,中国旅游供给受价格的影响程度对于农村市场、城镇市场和入境市场是不相同的。图1所示,对于农村旅游的供给基本不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1998―2007年十年间,最低价格(人均花费)为1998年的197元,最高价格(人均花费)为1999年的249.5元,到2007年仅为22 2.47元,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农民出游人均花费事实上是下降的。农村居民的出游率不断提高,旅游市场供给量不断增加的原因不是价格而是其他,即决定于旅游供给自身的特征。 图2显示了城镇出游人数与人均花费的比较关系,出游人数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提高国 际影响力的重要行业。然而,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行业形势愈发复杂,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旅游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发展趋势 1. 旅游消费时代的到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产阶级群体的壮大,旅游消费正逐渐成为一种主 流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把旅游看作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观光旅游。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方面,还表现为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如高端旅游、自由行等。 2. 旅游业结构升级和差异化竞争 中国旅游业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但是行业结构并不合理,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未来,旅游业将从扩大供给转向提高质量、升级服务、增加差异化竞争。高端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元化旅游产品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3. 线上旅游的普及和影响力加强 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给旅游业带来了诸多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消费者不仅可以轻松查询旅游信息、预订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网络分享旅游经验和感受。线上旅游平台的崛起,也给旅游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传统旅游企业需要积极转型、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应对策略

1. 加强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旅游业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推动旅游资源互补、旅游交流和旅游产业投资合作。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经贸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同时也能够为中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 提高旅游产业创新能力,推进智慧旅游 旅游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文化价值和创新的产业。提高旅游业的创新能力,推进智慧旅游的发展,是未来中国旅游业必须走的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旅游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加速旅游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 3. 引导旅游市场发展,促进旅游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这也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 了新的挑战。为了促进旅游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完善旅游法规体系,引导旅游企业转向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同时,鼓励旅游市场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倾斜,充分发挥旅游业“大绿色经济”的作用。 总之,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和升级的历史阶段,只有把握发展趋势,及时调 整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旅游供给关系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

中国旅游供给关系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

中国旅游供求关系发展的阶段性及特点分析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旅游供求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限制发展阶段、不协调发展阶段和比较协调发展阶段。 (一)限制发展阶段,即改革开发之前的阶段。 特点:国人的旅游需求很低,几乎没有。供给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在这个阶段,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我国生产力低下和经济落后的影响,制约了国人旅游的需要,从而使国内旅游业很难具备实现发展的条件。同时,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外交工作的需要,负责来华国际友人的接待任务。在这段时期,中国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国际环境的严峻,国内生产水平低下。中国人民仍旧处于难以温饱的状态,在这种局面下,要发展旅游业是很困难的。旅游活动的进行时需要一定时间和足够的经费的。在当时,全国人民都努力建设祖国,全国经济处于起步状态,人们根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和金钱去外出旅游。所以,旅游活动在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随着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来华公务和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在一些主要城市都陆续设立了华侨服务社,接待的对象为来大陆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其次才是通过发展旅行和游览事业增加外汇收入。这些事实表明,这一阶段内我国发展旅游事业的动机仍然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但尽管如此,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的阶段。(二)不协调发展阶段 特点:国内旅游需求开始起步,然后迅速发展,供给也不断快速发展,但还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分析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分析 中国旅游业 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分析 目录 2 内容摘要: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作用的带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2011年全国旅游业的预期目标为:旅游业总收入 1.72万亿元,增长11%。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研究和商量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计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投资趋势及计策 1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对商业利益的过多追求使得中国众多风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错位的风景区规划人为加重风景区城市化的现象也不鲜见。早在9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指出不少地区存在城市化的旅游规划现象,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规划等同于城市建设规划。而今,十多 2 年过去了,这股城市化的旅游规划势头在某些地方依旧蔓延滋长,例如:电影《少林寺》放映后,少林寺名扬天下,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部分当地村民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乱搭、乱建、乱采、乱挖现象严重,从景区入口处到少林寺山门前不到2公里的街道旁,搭建的商店、饭店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摘要】: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提供了保证旅游发展基本目标实现的基本对策及步骤安排。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超前型与滞后型、延伸型与推进型、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等多种,且由于发展基础不同,国内外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性。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是较长时期内的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设计。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 第九章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 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提供了保证旅游发展基本目标实现的基本对策及步骤安排。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超前型与滞后型、延伸型与推进型、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等多种,且由于发展基础不同,国内外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性。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种具有较为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型模式,其提倡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基础上,尽量降低资源消耗,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 第一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一、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关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全局性的筹划和部署。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首要内容,是对发展一国或地区旅游经济的指导思想以及资源、环境等条件的分析。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

(2)旅游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每个阶段实现的基本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战略目标的制定是根据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和标准,对发展战略起指导作用。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较长时期内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设计。在一个时期内,一般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确立要达到的基本目标。选择和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是制定正确的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本保证。 (3)有了正确的战略目标,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来保证目标的实现。实现战略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都要有相应的基本对策。实施旅游业发展战略所采取的基本对策通常包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政策走向和经济宏观调控。 二、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国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不是单凭人们的主观意志凭空想象出来的,必须依据以下基本原则来制定: (一)从基本国情出发的原则 就旅游经济的发展而言,基本国情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所在国目前社会经济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即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经济结构状况、资源条件、基本社会状况、国家政策、人口数量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等;二是有关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目前该国旅游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国际、国内的旅游区位状况,旅游交通运输能力和分布情况,现有的旅游设施情况,人力资源情况,市场竞争状况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条件等。 (二)服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