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文本(2011-2030年)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文本(2011-2030年)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文本(2011-2030年)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文本(2011-2030年)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文本(2011-2030年)

第一章规划界定

第1条编制背景

(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湖北省“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梓山湖(贺胜)新城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接地带,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4) 大咸宁地区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契机

在《咸宁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中咸宁主城区的城镇村体系确定为:“一主城、四新城、四集镇、十四中心村”的4级城乡居民点布局体系,其中四新城当中的梓山湖新城和和梓山湖(贺胜)新城在贺胜桥镇及官埠桥镇内。面对咸宁市域城市空间拓展与重构,梓山湖(贺胜)新城需要制定全新的发展目标。

(5) 目前需要完善的法定规划指导城镇建设

随着区域发展条件的快速变化,梓山湖(贺胜)新城亟需编制总体规划来指导城镇科学合理建设。

第2条规划依据

(1) 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00]36号,2000年发布)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1993年发布)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部44号令,1995年发布)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3

(2) 上位规划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3) 相关规划

《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

《武咸城际铁路沿线贺胜桥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2009

第3条规划原则

①集约高效

②功能完善

③社会和谐

④环境友好

⑤城乡一体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编制期限为:近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30年。

第5条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范围包括贺胜桥镇武咸城际铁路以西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官埠桥镇北部的部分区域,总面积合计为45.66平方公里。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第6条发展目标

(1) 总体发展目标

依据“两型社会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城乡统筹样板区、武汉城市圈城铁“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区”的战略愿景,梓山湖(贺胜)新城的总体发展目标是:

①滨水高档居住中心

②滨水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③城铁站点特色商贸物流中心

④高科技研发中心

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中心

(2) 经济发展目标

实现“农业现代化、旅游特色化、居住宜居化”争取至规划期末,梓山湖(贺胜)新城GDP总量达到135亿元,人均GDP达到90000元。

(3) 社会发展目标

构建和谐梓山湖(贺胜)新城,至规划期末,每万人医疗床位数达到90个、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70%、公共服务设施人均面积达到19.1m2、绿色公共交通出行率达到40%,人均就业年限达到26年。

(4) 资源与环境保护目标

至规划期末,万元GDP耗水量小于50m3/万,新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m2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5) 城市建设目标

①宜居宜业新城

以人为本,创造优越的生活居住环境、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选择和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提高新城安全保障水平和新城管理水平,建设咸宁市最适宜居住的新城。

②休闲旅游新城

彰显新城生态环境特色,改善新城旅游及人文环境,形成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休闲旅游新城。

③绿色生态新城

构建山、湖、城、田的自然生态格局,建设成为山水相映、城湖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城市。

第7条总体规划指标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规划指标一览表

第8条交通先导战略

①扩大外延、畅通内连

充分利用京港澳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武咸城际铁路、武广高铁、长江航道等交通优势,强化与武汉城市圈其他地区的联系,强化梓山湖(贺胜)新城重要交通节点地位。

②疏通脉络、构建体系

根据自然生态基底条件以及新城空间拓展方向,疏通新城交通脉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构建健全的新城交通网络体系。

第9条产业聚合战略

“以农稳城、以工振城、以商活城、以居兴城”。

①一产现代化、规模化、与特色化

②二产低碳化、园区集聚化

③三产发展多样化,大力发展四大产业类型

第10条人口聚集战略

①农村人口就地转化

②吸引武汉城市圈与咸宁市区居住人口

③发展产业,吸引就业居住

第11条生态保障战略

①保持山水相映、城湖共生的生态格局

引水入城,以自然水体为载体,实现山、水、湖联通,构建梓山湖(贺胜)新城山水相映滨水特色空间。依托斧头湖以及其支流水系,整合周边池塘、水库等水体,打造城湖共生的生态特色。

②建立项目准入机制,严控污染总量

③加强环保设施建设,进行三废污染治理

第12条特色彰显战略

①整合资源、挖掘文化内涵

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彰显滨水生态旅游休闲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色文化网络。

②构建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城镇空间格局

③打造新城标志,完善景观特色体系,强化新城个性空间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13条城市性质

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卫星城市,咸宁市旅游度假、滨水宜居的科技生态新城。

第14条城市职能

①旅游服务职能

②休闲度假职能

③生态居住职能

④高科技研发职能

⑤商贸物流职能

第15条城市规模

(1) 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梓山湖(贺胜)新城人口规模为6.0万人;

远期2030年梓山湖(贺胜)新城人口规模为15.0万人。

(2) 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梓山湖(贺胜)新城用地规模为7.2平方公里;

远期2030年梓山湖(贺胜)新城用地规模为17.25平方公里。

(3) 城市职能

梓山湖(贺胜)新城应充分发挥其生态自然资源、综合区位、交通条件等优势,抓住武汉产业结构升级和扩散的有利时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打造旅游服务、休闲度假、生态居住、高科技研发、商贸物流五大职能。

第四章用地布局规划

第16条空间拓展策略

以“有机弹性”的空间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延续原有城市发展脉络,尊重山水空间格局,采取“中心集聚、依山面湖、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

第17条规划布局结构

规划采用:“一轴、两心、六脉、七组团”结构。

(1) 一轴:规划的贺胜大道新城发展主轴线;

(2) 两心:中心组团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和城际铁路站前组团的商贸商务服务中心;

(3) 六脉:由斧头湖渗透进入新城内部的六条“指状”水系生态绿地;

(4) 七组团:①城铁站前组团:特色商贸服务和居住中心

②贺胜组团:旅游度假、高档居住组团

③中心组团: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及特色物流服务中心

④滨湖组团:旅游服务、高档居住中心

⑤张公庙西组团:居住综合组团

⑥张公庙东组团:高科技研发综合组团

⑦桃林组团:高科技研发及中试基地组团

第18条居住用地及住房建设规划

(1) 居住用地及居住人口分布

①中心组团:规划居住用地为87.5公顷,规划人口16360人。

②滨湖组团:规划居住用地为222.1公顷,规划人口为41510人。

③张公庙西组团:规划居住用地为97.0公顷,规划人口为18130人。

④张公庙东组团:规划居住用地为72.0公顷,规划人口为13460人。

⑤贺胜组团:规划居住用地为230.8公顷,规划人口为43140人。

⑥城铁站前组团:规划居住用地为70.9公顷,规划人口为12450人。

(2) 配套中小学

规划建设4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

教育设施规划一览表

(3) 保障性住房规划

规划拟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3.3万平方米,廉租住房7.0万平方米;两类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保证不小于21.7公顷。

梓山湖(贺胜)新城保障性住房规划用地一览表(单位:公顷)

第19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 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将老镇区行政服务职能疏解至中心组团片区。着力完善中心组团片区建设,镇区级行政机关逐步搬迁至桃林大道与凌云路交岔口处,形成行政服务中心。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0.5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0.6%。

(2) 商业金融用地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形成“两主三副”的结构,“两主”指中心组团综合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城际铁路站前组团特色商贸服务中心;“三副”指由张公庙西组团、贺胜组团、滨湖组团形成的三个居住区级的公共服务中心。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185.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0.3%。

(3) 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在桃林大道以西、中心组团内部建设新城文化娱乐中心用于布置文化馆,影剧院、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娱科技设施,同时在各个新城副中心布置少量的文化娱乐设施。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18.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0%。

(4) 体育设施用地

规划新城体育中心用地10.4公顷,位于静湾北路与滨湖大道交叉口处,占城市建设用地0.6%。

(5) 医疗卫生用地

规划保留并扩建镇区现有的贺胜桥卫生院,增建一个中心医院和两个社区医院,形成“一主三副”医疗设施服务体系。

医疗设施规划一览表

医疗卫生用地14.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8%。

第20条工业用地规划

新城桃林工业组团,主要发展科技型工业,为一类工业园区,规划用地面积204.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1.4%。

第21条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规划仓储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组团以及桃林组团,集中建设特色物流服务区。规划仓储总用地面积100.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5.6%。

第五章新“三农”建设规划

第22条新“三农”建设模式

(1)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

①政府组织,市场主导。

②业主经营,公司化管理。

(2) 农民产业工人化、市民化

梓山湖(贺胜)新城农民的产业工人化、市民化应走“以迁带转”的道路。

(3) 农村社区化

第23条农村人口迁移及还建点布局

在新城范围内的村庄有四个:贺胜村(部分)、桃林村(部分)、滨湖村和官埠桥镇的张公庙村(部分)。搬迁人口约8000人,规划拟全部在新城内就近集中安置。

贺胜村、桃林村和滨湖村在新城范围内村民小组,就近安置在城铁站前组团107国道与贺胜大道相交处东北侧,安置人口5500人,1602户。

张公庙村在新城范围内的村民小组,在官埠桥镇区进行集中安置,安置人口2500人,695户。

拆迁村庄及人口一览表

第24条外围村庄整治规划

外围村庄分为集聚发展型和保留发展型:

(1) 集聚发展型村庄

集聚发展村庄的发展策略主要是集聚自身及周边村庄的农村人口,通过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的实施,使村庄建设用地也逐步集中,同时完善村庄生产生活的各种功能设施,成为周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中心,即规划居民点体系中的中心村。

(2) 保留发展型村庄

控制发展村庄控制发展策略的确定依据主要为村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发展潜力等。现状人口规模在400-1000人之间,具备一定发展潜力,交通条件较为便利的村庄可以被确定为控制发展村庄。

第六章空间管制规划

第25条新城空间增长边界

新城空间增长边界:武咸城际铁路以西,斧头湖以东,城北大道以北区域,梓山湖(贺胜)新城建设用地规模最大值约为28.43km2。

第26条空间管制区划及管制措施

(1) 禁建区

一方面包括高程在50m以上的区域,坡度在25%以上的区域,以及洪水淹没线范围内的用地;另一方面包括生态用地即生长较好、用地较完整、景观效益高(如靠近斧头湖)的自然林和茶场用地。

该区域除进行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设之外,禁止一切与城市建设相关活动的开展,并严禁破坏景观与自然资源,保护耕地,禁止耕地转为非耕地,禁止侵占基本农田进行农村居民点建设。

(2) 限建区

因发展条件有限,发展前景尚不明确的区域。主要包括各个组团周边用地。

该区域除进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外,限制其它与城市建设相关活动的开展。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因建设需求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经法定程序规定严格审批批准后方可实行。宜控制农村居民点规模,禁止侵占基本农田进行建设。

(3) 适建区

综合发展条件较好,适宜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区域。

在该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涉及将农田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经法定程序规定严格审批批准后方可实行;该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原则上不再扩大其规模,应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促进其向城镇型住区集中。

(4) 已建区

现状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覆盖的区域。

第27条四线控制规划

(1) 绿线规划

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包括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生态风景林地等各类城市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①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标准》等标准要求,进行绿地建设,不得改作他用。

②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③绿线范围内的防护绿带应严格控制,不准进行其他建设活动,并防止任何侵占破坏防护绿带的行为。

(2) 蓝线规划

蓝线为河流、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具体包括具体包括:

①湖泊

在梓山湖(贺胜)新城范围内,西侧为斧头湖,根据斧头湖的防洪标准,梓山湖(贺胜)新城按50年一遇洪水位设计。通过综合分析斧头湖近年来水位的变化数据,特此确定洪水淹没线的黄海高程为22.69m,因此斧头湖蓝线控制线为洪水淹没线后退50米。

②水库

梓山湖(贺胜)新城规划范围内内的水库包括周家水库和太平塘水库,其蓝线控制范围为堤防工程边线外30米。

蓝线控制范围内禁止建设各类排污设施;禁止填埋、占用蓝线内水域;禁止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活动;禁止其它对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3) 黄线规划

黄线为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包括: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城市供水、排水设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城市燃气供应设施、城市供电设施、城市通信设施、城市消防设施、城市防洪设施、城市抗震防灾设施以及其他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

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的活动: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

(4) 紫线规划

紫线范围主要包括:贺胜村内历史遗址北伐贺胜桥之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北伐贺胜桥之战遗址贺胜桥。

紫线控制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执行。

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第28条对外交通规划

对外公路包括京港澳高速和107国道;铁路包括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武咸城际铁路。

梓山湖(贺胜)新城对外道路汇总表

梓山湖(贺胜)新城于城际铁路站场旁规划新建一处客运站,占地约为0.99公顷。

第29条道路系统规划

①梓山湖(贺胜)新城道路系统按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三个等级规划建设。其中:主干道30~60m、次干道26~30m、支路12~20m。

②规划采用“自由式方格网”路网结构形式,形成“三横四纵”的道路主干道系统,“三横”为站前大道、贺胜大道、城北大道;“四纵”为迎宾大道、滨湖大道、桃林大道、107国道。

第30条广场规划

①梓山湖(贺胜)新城共设交通集散广场2

处。规划在武咸城际铁路站点东西侧各设1处交通集散广场,占地面积分别约为2.75公顷、3.91公顷。

②梓山湖(贺胜)新城共设游憩集会广场7处。

梓山湖(贺胜)新城游憩集会广场规划一览表

第31条公共停车场库规划

规划在每个组团各设1~2个公共停车场,解决社会停车问题。梓山湖(贺胜)新城共设停车场库8处,总用地6.80ha。

梓山湖(贺胜)新城停车场库规划一览表

第32条公共加油站规划

新城加油站按照1200~1500米的服务半径布点,每处用地面积控制在1000~2000平方米之间。

第33条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 公共交通发展目标

线网密度:达到2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万人车辆拥有率:城市的公交车拥有量达到6-7标台/万人。

平均站距:500-800米。

站点覆盖率:站点覆盖率按照500米半径计算应达到90%。

(2) 设施规划

2030年新城需要标准公交车100台。按每台标准210平方米保养面积计算,共需要公交保养场约2.1公顷。规划在梓山湖(贺胜)新城新建公交站场3处,分别位于太平路和新丰路交叉口处、凌波路和滨湖大道交叉口处、站前广场南侧,其用地面积分别为1.19ha、1.20ha、0.57ha。

第34条慢性交通系统规划

规划以新城支路和旅游线路为依托,构建自行车交通系统;以步行街和生态廊道、休闲走廊等为依托,构建人行步道系统。

第35条水运交通规划

规划在新城设4座水上客运码头,开辟水上客运线路,贯穿于贺胜南湾与贺胜北湾。

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第36条规划原则

①因地制宜,显山露水,突出滨水城市特色的原则

②点、线、面相结合,均衡分布原则

③生态优先、功能多样性原则

④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原则

第37条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两湾青水,六大绿楔,林带穿梭,碧珠散布”。

①两湾青水:打造贺胜北湾和贺胜南湾两大港湾,形成滨水生态绿地景观。

②六大绿楔:利用斧头湖冲刷而成的天然冲沟地形,构建六条指状生态绿楔,形成各组团间的绿色生态通廊。

③林带穿梭:规划整治保留的多处自然林和茶场保护用地,作为生态绿地,形成独具特色的绿地景观。

④碧珠散布:新城内的多处城市公园、居住区公园及近郊风景公园等。

第38条公共绿地

(1) 城市公园

规划各类公园17个。

城市公园规划一览表

(2) 街头绿地

①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要求在每一个商业区、居民区、科教区附近建1-2个小游园,满足居民出行500米内,可到达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的街头绿地,新城区不少于3000平方米。

②在交通枢纽,如火车站、码头等处,要求建设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的小游园。

③在主要道路交叉口,立交桥、城市入口等处,要求建设供居民游憩及景观较好的街头绿地。

第39条生产防护绿地

①武咸城际铁路两侧绿化带按不少于50m控制;

②武广高铁两侧绿化带按不少于50m控制;

③工业仓储区与生活区之间防护林带控制为30米以上;

④高压电力走廊防护绿地根据电力电压级别、线路回路等因素综合确定。高压电力走廊防护绿地不得种植高大乔木,防护绿地的绿地率应大于90%。

道路绿化规划一览表

第40条近郊风景公园

①滨湖休闲公园:位于规划区主半岛的西端,面积为90.37ha。结合旅游开发,打造梓山湖(贺胜)新城规模最大的滨湖康体休闲公园。

②贺胜旅游休闲园:位于规划区北面半岛,面积为11.79ha。梳理现状水体,构建环岛式旅游娱乐休闲乐园,为市民提供亲水休闲的场所。

第41条生态绿地

本着生态优先的规划原则,规划整治保留现状多处质量较好、成片的自然林和茶场用地,总面积约为178.46ha,作为生态绿地。保留和梳理现状的生态机理,形成梓山湖(贺胜)新城的独有特色景观。

第42条规划指标

至2030年,规划绿地22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6%,人均绿地15.1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80.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0%,人均公共绿地12.0平方米。规划要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

第九章景观风貌及旅游发展规划

第43条景观风貌特色定位

梓山湖(贺胜)新城景观风貌特色总体定位为:“依山傍水、林城相融、红色之旅、新城风貌”。

(1)“依山傍水”

——梓山湖(贺胜)新城地处低山丘陵之地,规划区以东紧邻座座青山;规划区以西则于斧头湖相邻,有良好的山水景观。

(2) “林城相融”

——梓山湖(贺胜)新城本着生态优先的规划指导思想,整治保留了现状多处自然林和茶场用地,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特色景观。

(3)“红色之旅”

——贺胜原以贺胜桥之战得以闻名天下,有着极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4)“新城风貌”

——依托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带动,梓山湖(贺胜)新城迎来了崭新的同城时代,新城的建设风格将体现新时代特征。

第44条景观系统结构

构筑“一个新城景观风貌中心,一条绿色景观轴线,六大指状生态绿楔,六个特色景观风貌区”的景观系统结构。

(1) 一个新城景观风貌中心

新城特色景观风貌中心,以现代商贸服务业建筑风格为主体,体现新城的时代特征。

(2) 一条绿色景观轴线

以贺胜大道为依托,以道路绿化串联多个重要的城市公园,构建新城的东西向主体景观绿轴。

(3) 六大指状生态绿楔

利用斧头湖各支脉的天然冲沟地形,构建六条指状生态绿楔,引水景入城,形成各组团间的绿色生态通廊。

(4) 六个特色景观风貌区

中心公建居住风貌区、滨湖旅游居住风貌区、贺胜居住旅游风貌区、站前商贸商务风貌区、张公庙西居住风貌区、张公庙东高科技产业风貌区、桃林高科技产业风貌区。

第45条重要景观地段规划控制

(1) 滨湖地区景观控制

尽可能保护、结合和利用地形地貌、山水资源创造滨湖地区空间景观特征,并注重滨湖地带的连续景观界面设计,建立完整的城市绿地体系。限制其周围的建筑高度和建筑用地范围,保持视线的通透性和景观的优良性。

(2) 旅游服务区景观控制

旅游服务区内,以滨河休闲为开发主线,以凸显滨水景观为重点,注重整体格局上的控制,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打造集旅游休闲、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

(3) 城市入口空间控制

规划重点搞好武咸城际铁路火车站站前区域的景观风貌建设,展现梓山湖(贺胜)新城的地域文化和个性特征。

第46条旅游产品开发

根据对梓山湖(贺胜)新城自身条件的综合分析,该地区适合发展的旅游类型有四种:红色旅游、商贸观光游、生态体验游、休闲度假游。

①滨湖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②滨湖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③自然生态体验旅游产品

④红色文化旅游产品

⑤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⑥滨水游乐项目

第47条旅游设施规划

规划建设两处旅游集散中心,分别位于贺胜组团以及滨湖组团。

规划旅游集散中心一览表

第48条其他相关配套设施规划

规划于半岛地区的滨湖地段新建一处高级酒店;规划新建两处旅游度假用地,分别为滨湖组团以及贺胜组团的旅游功能提供供娱乐、购物、会议、食宿接待等配套服务配套服务。

第十章土地开发控制规划

第49条基于用地性质的开发强度控制

规划开发强度控制指标一览表

第50条片区划分与开发强度控制

规划将梓山湖(贺胜)新城划分为三类强度开发区即:一类地区(高强度开发地区),二类地区(中等强度开发区),三类地区(低强度开发区)。

主要功能区开发强度控制表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第51条给水工程规划

①规划梓山湖(贺胜)新城总需水量约为4.5万m3/d。

②规划新城水源由主城区提供,由宝塔配水厂、横沟水厂作为生活供水水源,分二线向本区域供水;斧头湖为工业供水水源。近期滨湖组团开发考虑由张公庙接至半岛。

③规划在107国道东侧、贺胜大道南侧新建加压泵站,占地面积为1.58ha,接从横沟水厂引出的沿107国道铺设的供水主干管;规划在御福路东侧,城北大道北侧新建加压泵站,占地面积为0.57ha,接从宝塔水厂引出的沿迎宾大道铺设的供水主干管。

第52条雨水工程规划

采用雨污分流制,将梓山湖(贺胜)新城划分为两个个排水区域,即贺胜北湾片区和贺胜南湾片区。雨水依地形地势就近排入雨水管道或渠沟,最终汇入斧头湖。

第53条污水工程规划

(1) 污水总量

远期新城污水总量为4万m3/d。

(2) 污水处理厂

新建梓山湖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2万m3/日,占地2.2公顷,主要处理贺胜大道以南片区的污水。

新建贺胜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2万m3/日,占地1.48公顷,选址在站前大道以南、迎宾大道以东,主要处理贺胜大道以北片区的污水。

(3) 污水提升泵站

局部地势低洼和管道埋深过大处应设置中途提升泵站。梓山湖(贺胜)新城规划设计4处污水提升泵站,用地面积设为0.1公顷/处。

(4) 排污管渠设施

按照污水处理厂服务分区位置进行污水管网布置。沿规划区内道路布置管径400~1800毫米的污水收集管道,将污水收集后排至污水处理厂处理,然后排入斧头湖的汇水区。

逐步提高污水的再生利用率,规划远期达到30%。

第54条电力工程规划

规划预测2030年梓山湖(贺胜)新城用电负荷约5.36万kW;电源来自220kV张公变及220kV横沟变;规划保留35kV贺胜桥变电站,并新建110kV桃林变。

第55条电信工程规划

①规划梓山湖(贺胜)新城电话用户数近期为24000门,远期为60000门;交换机设备容量近期为28800门,远期为72000门;移动电话门数规划期末为9万部。

②规划撤掉原有的邮政所,于滨湖组团以及城际站前组团增设邮政分局;规划每个居住社区应设立1处邮政投递点。

邮政分局一览表

第56条燃气工程规划

①近期规划新城以石油液化气供气为主,远期以天然气供气为主,瓶装液化石油气为辅。

②天然气气源来自武汉市江夏区的五里界加气母站,经由咸宁市主城区的107国道门站向梓山湖(贺胜)新城供气。规划期末需燃气1028万m3/年。

③规划在武广高铁和武咸城际铁路之间、贺胜大道以南新建贺胜桥高中压调压站,占地

1.84ha。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第57条生态保护规划

(1) 保护山体生态植被

一方面顺应地形,保持地区地貌特征,减少大挖大掘;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时划定保护区。另一方面加强对生态植被的保护,禁止对其开发建设,绿化山体,防止水土流失。

(2) 完善水生态系统

严格保护斧头湖水体和其水系廊道,治污还绿,保障其水系的生态功能,以水为纽带,形成以绿楔相间的组团式空间结构。

第58条生态建设规划

(1) 推进“四网”建设,构建完善的城市绿地体系

增加道路绿化,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网”骨架;充分利用斧头湖的景观优势,积极塑

造滨湖景观,打造城市“水网”;保护基本农田用地,依山傍水发展生态农业,营造特色的“田网”景观;整治保留现状质量较好、成片的自然林和茶场用地,打造贺胜独有的“林网”景观。综合打造“绿网”、“水网”、“田网”和“林网”四网合一的城市绿地体系,完善城市绿化建设。

(2) 合理布局城市产业

应按照“工业入园、集中治污”的原则,变分散为集中,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同时有利于产业集群化发展。

第59条环保规划原则及目标

(1) 规划原则

实行统一规划,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化害为益,变废为宝,控、防、治、管并施。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开发资源、治理污染,以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其生态环境为原则。

(2) 规划目标

①大气环境

A. 环境空气质量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

B. 近中期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85%,即310天,远期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90%,即328天。

②水环境

A. 保持斧头湖水质使其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B.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近期达75%、远期95%以上。

③固体废物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城市气化率近期达80%,远期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近期达到90%,远期达到9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④声环境

声环境质量总体达到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1类标准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相关标准限值。分区的环境噪声标准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规定分类:

a. 一类区:居住区、文教区、办公区;噪声标准: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

b. 二类区:居住和商业混合区;噪声标准: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

c. 三类区:工业区;噪声标准:昼间65分贝,夜间55分贝。

d. 四类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噪声标准: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

第60条污染控制措施

(1) 实行分区分级控制

A. 一类环保功能区:贺胜组团、滨湖组团、张公庙东组团。

B. 二类环保功能区:站前组团、中心组团。

C. 三类环保功能区:张公庙西组团、桃林组团。

(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工业用地采用分片集中布局,且应按照“工业入园、集中治污”的原则。

②推行居民使用清洁能源;对使用大量燃煤的工业要求选用含硫率较低的原煤;要求新上马企业加强除尘设施建设。

③有选择的种植抗污染的植物和防护林带。

④加强对规划区货运车辆扬尘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3) 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限期治理现有水污染,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各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

②完善城区排水系统,生活污水经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工业污水自行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干管。

③推行节约用水的奖励措施,逐步实行定额用水制度,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4) 工业固体废弃物整治措施

①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和处置。

②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制定具体的技术经济政策,鼓励并推广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5) 噪声污染整治措施

①科学组织规划区内路网系统,有效的分流新城内部、对外和过境交通,降低交通噪声。

②严格管理建筑施工场地,减少噪声量的产生。

③提高城区绿地率。

第61条环境卫生规划目标

规划近期垃圾日清运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小于90%;远期垃圾日清运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

第62条垃圾收集方式和生活垃圾量

①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和堆放管理。

②规划区内生活垃圾推行垃圾袋装化;逐步由混合收集过度到分类收集;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废品回收服务体系。

③近期生活垃圾产量为78吨/日,远期生活垃圾产量为195吨/日。

第63条环卫设施规划

①垃圾转运站

新建大型垃圾转运站一座,规模为100吨/日,用地面积0.5公顷;新建中型垃圾转运站6座,规模为20吨/日,每座用地面积为500m2。

②环卫车辆停保场

规划新建两座环卫车辆停保场,并结合垃圾转运站布置,面积分别为0.45公顷和0.12公顷。

③公共厕所

梓山湖(贺胜)新城共需公厕60座。公厕按居住区服务半径不大于300m,商业区服务半径不大于200m,工业区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布局。

④废物箱

根据《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废物箱,其间距按道路功能划分:商业、金融业街道:50~100m;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100~200m;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200~400m。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第64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按照“平战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在完善单一灾种防抗系统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①控制新城人口与建筑密度,城市建设应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和蓄滞洪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毁伤后果;

②加强对危险品源科研、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的管理;

③重要目标应相对分散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人防要求;

④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抗灾应变能力,兼顾人防要求;

⑤加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医疗急救网络,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重大检疫性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保护山体森林生态安全;

⑥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

⑦建立和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

⑧加强环境监管,建立环境应急系统,尤其应落实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理处置。

第65条防洪排涝规划

(1) 防洪标准

梓山湖(贺胜)新城按50年一遇洪水位设计,洪水淹没线高程为黄海高程22.69m。

(2) 防洪措施

①对新城内各类污染源特别是工业污染物排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治理整顿,以保持地域生态环境的平衡。

②规划防洪体系采取“外堵内疏”的布局原则,即截流外围洪水,疏导区内积水。加强新城内部排水系统建设,做到水畅其流。加强排水涵闸(洞)建设,提高疏、堵能力。

③严格禁止洪水淹没线高程以下区域进行建设。

第66条消防规划

(1) 消防站

规划新建1级消防站和2级消防站各1座,每座占地面积2500-3000m2。

(2) 消火栓

市政消火栓沿道路设置,间距不大于120m,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高层建筑按照《高层建筑防火规范》布置室外消火栓。

(3) 消防车通道

紧密结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以城市规划主、次干道为主要消防车通道,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严格控制次一级消防车通道。

第67条人防规划

(1) 设防标准

梓山湖(贺胜)新城为三类人民防空设防城市。

(2) 重点设防目标

新城重要防护目标为:政府大楼、指挥所、大桥、铁路站场、变电站、水厂、油库、粮库、邮政分局、医院、广播大楼、电视台等。

(3) 人防工程规划

按照以疏散为主、掩蔽为辅的原则,确定战时留城人口按新城规划人口的40%计算,按人均1.5平方米计算,新城配套人防工程设施面积为9万平方米。

新建大型居住小区和重点建设区域必须按人防部门统一规定的标准设置防空地下室。在人流集散的车站、大型商场、旅馆、医院、学校、政府机关等处修建一定规模的平战结合的掩蔽工事;在行政中心设地下人防防灾指挥中心;地下交通和大型地下设施要兼顾人防需要。

第68条防震规划

(1) 梓山湖(贺胜)新城工程建设按基本烈度6度设防,国家规定的甲类、乙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为7度,消防站按8度设防。所有新建、改扩建工程,从场址选择、平面规划、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规划发证、施工管理直至验收,都必须严格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进行抗震设防,重点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2) 规划区防震重要目标包括:科研基地、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中小学、商场、电影院、体育馆、医院、消防站、仓库、电站等。对城市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命线系统),应采用较高的标准进行设防。

(3) 规划区集中的防震疏散场地有中小学操场及体育场、公园、广场、公共绿地等,按人均1.5-2平方米控制。

(4) 利用红线宽度15米以上的城市支路、次干道作为中、短程疏散通道,结合人防疏散通道的布置,将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等作为对外疏散的通道。疏散通道两侧的建筑必须满足倒塌后仍有7-10米的空间。

第69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梓山湖(贺胜)新城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防治地质灾害应全面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和专业监测体系,建成重要地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开展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土地利用控制区划,合理利用土地,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使社会广大公众增强防范意识,减少灾害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明显。

第70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1) 地下防灾指挥中心:结合政府大楼防空地下室,建立综合防灾指挥中心,保证战时通信系统的畅通。

(2) 地下商业街:结合高铁站前广场的建设,建立地下商业广场,平时可作为商业广场,战时作为疏散隐藏的地下防空室;结合新规划的商业街,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地下设施有机联系在一起,平时可作为商业开发,战时作为隐藏的地下防空室。

(3) 地下防空室:主要是指民防工程需要配建的2~4%的防空地下室,平时可作为车库使用,战时作为地下防空室。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第71条规划实施措施

(1) 政府管理机构保障

政府要加强新城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规划决策权、实施管理及实施后的监督检查权利不能下放,各级各类开发组团的开发建设要纳入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

(2) 基础设施建设保障

①政府财政要加大对新城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梓山湖(贺胜)新城近中期重点加强内部道路交通建设、给水、污水处理设施、变配电设施、学校、医院等设施的建设,从而吸引投资、促进梓山湖(贺胜)新城的全面开发建设。

②基础设施要试点进行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形成基础设施与新城建设同步协调、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3) 土地开发政策保障

①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新城总体规划的关系,解决部分新城发展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

②加强新城建设用地管理,建立土地计划供应储备机制,严格执行土地管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原则;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市场运作”的方针,集约使用新城建设用地;根据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原则,对不同类型地段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对村庄搬迁改造等改善民生的重大项目,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开发优惠政策。

(4) 财政税收政策保障

政府财政税收一方面应在新城土地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融资支持外,另一方面也要对新城重大建设项目中落实优惠政策,引导新城经济发展、新城功能转型、产业结构提升。

第72条规划管理措施

(1) 突出规划的权威性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新城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依法批准后,即成为新城规划建设的法律文件,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确需修改的,则应按法定程序,报原审批机关审批。

②规划区内各类城市建设活动均应纳入统一规划管理,保证新城各项建设活动能按照批准后的城市规划协调、健康、有序地进行。

③依据新城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规范,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进行城市规划管理。

(2) 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

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有关要求,应当建立与城市规划区范围相适应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涵盖新城、各类开发区及近郊村镇。

(3) 完善各层次规划编制

进一步编制各类各层次相关规划,建立完善各层次相关规划,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体系,深化和落实新城总体规划。

组织编制新城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实施新城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确定新城近期主要建设项目及规划布局。

特别是近期要实现优先开发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进一步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及城市设计,深化新城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选址和建设安排。

(4) 健全各类监督体制

①建立多维监督体制,保障新城总体规划有效实施。

②加强新城总体规划的宣传力度,提高规划地位。

③充分发挥地方人大、政协与社会团体对新城总体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进一步拓展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监督体制。

第十五章附则

第73条本规划由文本、图件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专题研究报告)三部分组成,文本和图件具有法律效力。

第74条本规划自咸宁市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由咸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75条本规划经批准后,可作为下层次规划成果编制的依据。

本文本中宋体加粗加下横线部分为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附录1 梓山湖(贺胜)新城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注:新城规划人口按15万人计

附录2 梓山湖(贺胜)新城规划道路一览表

目录

第一章规划界定 (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

第四章用地布局规划 (3)

第五章新“三农”建设规划 (5)

第六章空间管制规划 (6)

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7)

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8)

第九章景观风貌及旅游发展规划 (9)

第十章土地开发控制规划 (10)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1)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11)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13)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14)

第十五章附则 (15)

附录1 梓山湖(贺胜)新城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16)

附录2 梓山湖(贺胜)新城规划道路一览表 (16)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环洞庭湖景点分

环洞庭湖景点分

————————————————————————————————作者:————————————————————————————————日期:

环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分类主 类 亚类基本类型景点名称 地文景观综合自然 旅游地 山丘型旅游地 岳阳: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尖山森林公园、大云山国家 森林公园、金鹗山公园、玉笥山、药姑山、福寿山森林公园; 益阳:北峰山森林公园、回龙山、鱼形山、修女峰、四方山、 雪峰湖地质公园; 常德:河洑山、壶瓶山、德山、夹山寺森林公园、津市嘉山地质地貌 形成过程 行迹 岸滩岳阳:湖南临湘银沙滩 峡谷段落 岳阳:连云山峡谷; 常德:乌云界峡谷、壶瓶山八大峡谷 岛礁岛区岳阳:君山岛、湖心岛;益阳:赤山岛 水域风光天然湖泊 与池沼 观光游憩湖区洞庭湖 沼泽与湿地益阳:南洞庭湖湿地;岳阳:东洞庭湖湿地;常德西洞庭湖潭池岳阳:老龙潭 河段观光游憩河段岳阳:汨罗江;常德:沅江 瀑布悬瀑岳阳:百福洞峡谷瀑布群、龙门瀑布 河口与海 面 河口 岳阳:三江口、灵缺口 生物景观 树木 林地 岳阳: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尖山森林公园、大云山国家 森林公园、福寿山森林公园; 益阳:北峰山森林公园、西施生态园; 常德:黄山头森林公园、天供山森林公园、夹山国家森林公 园、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 独树岳阳:斑竹;益阳:桂圆古樟;常德:香樟 花卉地水域花卉地岳阳:团湖荷花公园 野生动物 栖息地 鸟类栖息地 岳阳:南洞庭湖湿地、君山公园; 益阳:西施生态公园; 常德:花岩溪白鹭栖息地、西洞庭湖湿地公园 遗址遗迹社会经济 文化活动 遗址遗迹 军事遗址与古 战场 岳阳:三战三捷石刻遗址; 益阳:单刀会遗址、赤松亭遗址; 常德:闯王庙、常德会战遗址 文化遗址 常德:桃花源、司马楼、澧县城头山文化遗址、彭头山遗址 建 筑与设施综合人文 旅游地 康体游乐休闲 度假地 岳阳:岳阳乐园;常德:柳叶湖旅游度假区 宗教与祭祀活 动场所 岳阳:湘妃祠、屈原祠、宝慈观、孔庙、八仙殿、文庙 益阳:碧云峰 常德:五雷山、太浮山、孤峰塔 园林游憩区域 岳阳:南湖公园; 益阳:皇家湖、秀峰湖; 常德:滨湖公园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郑州航空港地区总体规划文本

项目名称:郑州市航空港地区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郑州市城市规划局 组织编制单位:郑州市城市规划局、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项目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建设部]城规编第(081001) [深圳市]深规勘设许字第号 设计编号:2007 B20 编制时间:2008年7月 出图专用章:院长:刘仁根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副院长:范钟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朱荣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明昌高级工程师 总规划师:范钟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主管: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徐建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规划室主任:王泽坚高级城市规划师、规划一室主任项目负责人:周俊城市规划师、规划一室主任工 葛永军城市规划师、博士 项目组成人员:龚志渊城市规划师 陈皓城市规划师 曹东川城市规划师 覃原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邴启亮给水排水工程师 赵莹电力通信工程师 唐明健燃气供热工程师 谭敏敏环保环卫工程师 张涛综合防灾工程师

目录

郑州航空港地区总体规划(2008-2035)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加强郑州航空港组团的规划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订)》、《郑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 定》、《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及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有关法规 和规范,制定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郑州航空港组团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是下一层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的编制依据。凡在本规划区范围 内进行的各项规划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规定。 第3条本规划的规划范围西面以京广铁路为界,东、南、北三面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走廊为界,包括新郑市孟庄、薛店、龙王,中牟县张庄、三官庙、九龙六个乡镇的 部分土地,总面积为138平方公里。 第4条为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本规划期限为:2008-2035年,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2008-2012年,中期规划期限为2013-2020年,远期规划期限 为2021-2035年。 第5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6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郑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或其授权的部门,如需调整,必须符合《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订)》的有关规定。 第7条本规划经郑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郑州市政府批准,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咸宁市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

咸宁市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 说明书·图册

编制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商务局 设计单位:咸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前言 项目名称:咸宁市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 编制单位:咸宁市商务局、咸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编委会主任:周勇 编委会副主任:胡建、傅火金 项目负责人:甘茂 编制单位负责人:柯雄斌(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编制单位技术负责人:饶浩羽(注册规划师) 编制单位项目负责人:何谦(规划师) 项目参加人:李思博 参编单位:市商务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局、市城投公司、中石化销售湖北咸宁销售分公司、中石油湖北咸宁销售分公司、咸安区商务局、咸安区规划局、嘉鱼县商务局、嘉鱼县规划局、赤壁市商务局、赤壁市规划局、通城县商务局、通城县规划局、崇阳县商务局、崇阳县规划局、通山县商务局、通山县规划局 参编人员:甘茂、钱辉建、章柏林、李桃杏、杨丹、刘尊华、陈中枝、徐水平、张莉、黄爱兰、郑元香、刘妮娜、李玉霞、卢强、涂炳炎、余月明

目录第一章:概述 一、“十二五”期间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二、规划依据 三、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四、规划范围与期限 五、主要结论 第二章:加油站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二、机动车保有量和过境机动车数量 三、现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里程 四、现有加油站基本情况 五、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加油站需求预测 一、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二、道路发展主要规划项目 三、机动车保有量和过境机动车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四、加油站销售量预测分析 五、加油站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第四章:加油站布局规划 一、规划总体目标 二、布局原则 三、加油站设置的基本指标标准 四、布局方案 五、分年度实施计划与布点规划实施图 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图册 1、咸宁市市域加油站规划图 2、咸安区市域加油站规划图 3、咸宁市城区加油站规划图 4、赤壁市市域加油站规划图 5、赤壁市城区加油站规划图 6、嘉鱼县县域加油站规划图 7、嘉鱼县城区加油站规划图 8、通城县县域加油站规划图 9、通城县城区加油站规划图 10、崇阳县县域加油站规划图 11、崇阳县城区加油站规划图 12、通山县县域加油站规划图 13、通山县城区加油站规划图 14、咸嘉新城区加油站规划图 附件: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乌江总规文本(浦口区乌江新市镇总体规划)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 .................................................... 3.第三章人口与城镇化 .. (5) 第四章城乡统筹规划 (6) 第一节镇域镇村体系与布局 (6) 第二节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 (9) 第三节产业发展与布局 (11) 第四节空间管制 (12) 第五节长江岸线利用 (15) 第六节区域协调 (16) 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 (17) 第一节总体布局 (17) 第二节居住用地 (19) 第三节工业用地 (20) 第四节绿地 (20) 第五节空间景观 (21) 第六章公共设施规划 (22) 第七章旅游发展规划 (25) 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 (27) 第一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27) 第二节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29) 第九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30)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0)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2) 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34) 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35) 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36) 第六节环卫工程规划 (37) 第七节管线综合规划 (37) 第八节水利设施规划 (38) 第十章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38)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40) 第十二章分期发展时序 (42) 第一节近期建设 (42) 第二节中期发展规划 (43)

第三节远景发展引导 (44)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45) 第十四章附则 (46)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 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领》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的要求,编制《南京市浦口区乌江新市镇总体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3、《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 4、《江苏省城乡统筹规划编制要点》(2010); 5、《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2008); 6、《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7、《浦口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8、《桥林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 9、《浦口区乌江镇总体规划(2007—2020)》; 10、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宁委发(2010)29 号); 11、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3条规划原则 1、统筹:土地统筹、资源统筹、人口统筹; 2、保护:农地保护、农业保护、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3、发展:通过规划指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4条规划重点 1、构建新型镇村体系; 2、实现城乡统筹“五个一体化”和“三个集中”; 3、协调与桥林新城、和县乌江在用地、产业、设施等方面的布局关系; 4、处理好沿江岸线利用及近远期发展的关系。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精品文档85页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3) 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4) 第四章区域协调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27) 第六章主城区用地规划 (35) 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44) 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50) 第九章景观特色营造规划 (52) 第十章旅游体系规划 (55)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与综合防灾规划 (57) 第十二章空间发展时序与近期建设规划 (69)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及管理措施 (72) 附则 (73) 附表 (74) 附件一专家评审意见 (80) 附件二、咸宁市委专题会评审意见 (80)

附件三、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文件 (8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第一条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以京广高速铁路、武咸城际铁路、大畈核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上马为契机,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中心位置的咸宁,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按照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决定和“五个一工程”为核心的战略目标,结合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城乡规划成为咸宁市立足武汉城市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08年10月咸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湖北咸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获专家评审通过。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咸宁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 第二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咸宁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咸宁在武汉城市圈南部地区中心的辐射、带动与链接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和谐城市。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洋县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洋县县域范围内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第1.2条本规划是对《洋县县城总体规划》(1996—2015)的修编。上版总体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 第1.3条随着洋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有机食品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适时修编县城总体规划。 第1.4条本规划遵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城市化进程。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构建产业发展 平台,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建设富有经济活力、传承优秀文化的现代 化滨水生态城市。 第1.5条洋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含工业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1.6条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本次规划控制区范围包括洋州镇全部,戚氏镇、贯溪镇、磨子桥镇的部分区域,涉及4 个镇,计6个居委会,38个行政村,为了使城市发展和旅游区的开发相 协调,规划将朱鹮饲养中心、氵党河水库风景区和龙亭镇蔡伦墓一并纳入 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规划控制区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 第1.7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控制范围,东起贯溪镇贯长路;南至洋州镇司家村(即西南坝村)及汉江桥南磨子桥镇张赵村、杨湾村;西至戚氏镇五里园; 北至洋州镇李家村和牛头山。总面积21.62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 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第1.8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5—2010年 远期2011—2025年 远景2026年以后 第1.9条本规划经汉中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洋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社会发展战略 第2.1条战略思想: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非公有 制经济;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强化农业基础 地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一致。 第2.2条战略总体目标:近期进一步完善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综合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后续力量;引进一批矿产开发,水利水电项目, 初步形成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矿产资源开发、水电开发、中 药材资源接替基地和医药化工产业、特色旅游和旅游商品生产及服务 业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 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远期国民经济实 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钱江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前言 在世纪之交,杭州市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开始实施跨江、沿江发展新战略,城市空间从围绕西湖建设发展的“西湖时代”正式跨入以钱塘江沿岸为依托,两岸夹江联动发展的“钱塘江时代”。作为这一转折的标志,在钱塘江北岸滨江地带建设15平方公里的钱江新城成为新世纪杭州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本次规划区域位于钱江新城的核心地段,经过几轮规划和一系列分析论证后,其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56平方公里扩大到4.01平方公里,目前杭州大剧院和部分区域性基础设施已先期启动,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2001年初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又邀请德国欧博.迈亚公司编制了“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规划国际咨询”方案等,为有利于将上述方案中好的设计理念得以贯彻实施,并指导下一步各具体区块的城市设计、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特编制本规划。 2003年1月30日,由杭州市政府组织,在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召开了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规划审查会,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规划文件以该会议纪要(见附件)为依据,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并形成该正式文本。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三年三月

第一部分回顾与总结

回顾与总结 一、规划演变过程 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的规划从90年代初开始酝酿到现在的1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设想到逐渐成熟的各个阶段,其中的几轮规划和无数次的论证都为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 第一阶段:定性与功能探讨 虽然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有许多规划界专家学者提出城市向钱塘江边发展的思路,但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是在1996年对杭州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中,明确提出了在钱塘江边的原江滨二、三号区块建设杭州未来的商务中心区(CBD)。以此为契机,由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设为城市内部服务并兼顾中央商务职能的城市新中心的概念。 第二阶段:规划雏形初现 99年杭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对该地区与城市的联系,空间形态、功能区块的划分进行了概念方案的设计,并由杭州市规划院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编制。以此为基础,2000年底开始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进行了《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规划中对区域与外围城市交通的衔接、与城市形态、功能结构的关系等内容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并通过借鉴国内外CBD的开发建设经验对杭州城市新中心(现称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开发容量提出明确的建议,规划中提出的交通保护核、办公园区(OFFICE PARK)等概念都为此后的规划所贯彻和采纳。 上海院《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 第三阶段深化完善阶段 在上两个阶段规划、论证基础上,伴随杭州市政府要求设立15平方公里钱江新城这一重大决策的提出,和以杭州大剧院为代表的一些重要市级公共建筑在核心区块的启动,杭州从“西湖时代”转向“钱塘江时代”不再是纸上谈兵,已经跨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了更好地建设杭州新城市中心地区,杭州市规划局邀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整个钱江新城地区进行了概念规划;与此同时,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邀请德国欧博迈亚公司对核心区进行了城市设计方案咨询,杭州市规划局组织了《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战略规划》等规划,为核心区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好的设计理念, 在综合上述规划后最终形成了由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