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要不_的语法化_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

_要不_的语法化_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

_要不_的语法化_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
_要不_的语法化_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

收稿日期:

2005-07-13

作者简介:史金生(196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句法语义学及对外汉语教学。

/要不0的语法化

*

)))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外训系,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一方面,形式的演变滞后于意义的演变,这是语法化的一条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语义的变化往往带来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要不0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尤其通过对/要不0的语形如何适应语义而发生变化的具体分析,说明/省力原则0和/礼貌原则0以及语用推理等各种语用因素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要不;语法化;省力原则;礼貌原则;语用推理中图分类号:H 1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22X (2005)06-0006-08

The G ra mmaticalizati on of yaobu

)Prag m atic M echanis m and t he Changes of For m

S H I Jin -sheng

(D epart ment o f Chinese as F ore i gn Languag e ,PLA U n i ve rsity o f F oreign Languag es ,Luoy ang,H enan Prov .,471003,Chi na)Abstrac t :G ramm aticali zati on invo l ves changes o f both m ean i ng and form .A s a basic ru l e ,the change o f for m l ags beh i nd that of m ean i ng,and t he change o fm eani ng o ften results in the chang e of fo r m .T herefore ,it is a useful approach to g ramm atica li za ti on by exam ini ng the diachron ic develop ment of for m-meaning mapp i ng .T his paper exam ines the g ramm atica liza ti on process o f yaobu ,spec ifi ca lly ,ho w t he f o r m of yaobu is adapted to its change of m ean i ng .Its a i m i s to c larify t he ro l es of s uch prag m atic facto rs as the econom i c princ i p l e ,the po liteness pr i nciple and pragm atic i nference .

K ey word s :yaobu ;g ramm atica li za ti on ;econo m ic pr i nc i ple ;po liteness princ i p l e ;prag m a tic i nference

1./要不0的形式和功能

现有的虚词词典对/要不0的解释基本相同,认为它与连词/不然0/要不然0基本相同,多用于口语,有两个义项:1)引进表示结果或结论的小句,相当于/否则0;2)引进与上文交替的情况,相当于/或者0。①

根据对大量口语材料的考察,我们发现/要不0除上面两个义项以外,还有表示醒悟和建议的用法。比如:

(1)下雨中山公园就不好看了,也照不成相,去了也白去。方妈妈煽动群众:要不咱们去一近的地方,八一湖?也能划船。

(2)/行!0那五笑道,/装穷人装不像,做阔佬是咱的本色!0

/要不我头一眼就看着您不凡呢!0例(1)中的/要不0重点在于表示说话人的建议。例(2)中的/要不0表示/我0的醒悟,可以换成/怪不得0/难怪0。所以,在口语中,

/要不0至少应该包含四种用法,列举如下:

形式 意义

例句

要不1连词/否则0你去吧,要不完不成任务了。要不2连词/或者0要不你去,要不我去。要不3副词

建议

他今天休息,你要不明天再来?要不4副词/难怪0

要不他没来呢,原来他生病了。

下面分别讨论这些不同用法的演变过程。本文的/要不0一般也包括/要不然0/不然0/要不然的话0等形式。需要说明的是,

/要不0/要不

然0/不然0/要不然的话0这几个形式并不完全同义:/不然0/要不然0/要不然的话0不能表示

第28卷 第6期2005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LA U n i ve 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V o.l 28 N o .6N ov 12005

呼应使用。

2.从/要不10到/要不40

211/要不10的意义和形式

/要不10表示对前边话语做假设性的否定,引出否定以后可能出现的结果。例如:

(3)真高兴你能对我说几句实话,要不我还在梦里呢。

这种结果是非现实的,主要体现为说话人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所以其所在小句中常有/会0/要0/一定0/该0/得0/就0等词语。

/要不10常常是通过否定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反证前面话语的真实性、必然性或必要性。例如:

(4)我确实是胃有病,要不我肯定白酒。

(5)大脸蛋子一本正经说:我觉得只能这样,要不该冤枉好人了。

(6)/你快走吧。0我们拉起老外往外推,/要不我们得把你扭送公安局,国际公约得遵守呵。0

例(4)是对/我是胃有病0这一命题的真实性的反证,例(5)是对/我觉得只能这样0这一推断的必然性的反证,属于知域,例(6)则是对/你快走吧0这样的言语行为的必要性的反证,属于言域。

/要不10后面也可以是一个反问形式,通过相反情况下所出现结果的不现实性来强调前面话语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例如:

(7)方老头一定有钱,要不,他怎么能一下子孝敬王司令那么多?

(8)咱们真得好好干,要不对得起谁?

例(7)是通过/他决不会孝敬王司令那么多0这一相反情况下的结果来强调/方老头有钱0的必然性,例(8)是通过/我们谁也对不起0这一相反情况下的结果来强调/咱们真得好好干0的必要性。

212从/要不10到/要不40的句法环境

一个词语是否发生语法化,与该词语所处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对词汇语法化的句法环境的研究,是目前语法化理论的前沿课题。就/要不0来说,它从/要不10向/要不40的演化,也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实现的。

前面我们说过,/要不10不仅可以用于陈述句,还可以用于反问句,当/要不10用于下面语境中时,/要不0既可以理解成/否则0,也可以理解成/难怪0:1)/要不0所在小句是对原因的反问;2)结论小句必须是现实的,不能有推测意义。例如: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恐怕也不尽合理,要不然他为什么不去参加抗战的工作,而只苟延残喘地在日本旗子下活着呢?

(10)要不怎么成为大人物呢,人家对谁都留着活口儿,对谁都不即不离的。

(11)儿女是越大越难管,丈夫是越老越好管教;要不怎么西洋女子多数挑着老家伙嫁呢。

这些句子都表示对原因的醒悟,其中例(10)、(11)中的/要不0可以换成/难怪0。②例(9)虽然有醒悟义,但不能换成/难怪0,这是因为/难怪0虽然可以后接疑问形式的小句,但全句不能是疑问语气。

如果前一小句含有推测义,/要不0就不能理解成/难怪0。例如:

(12)他已经露出点意思来了吧?要不然,干吗散了杨妈而不马上去雇人,单教祥子帮忙做饭呢?

(13)他等着,他怀疑院里也许没有人,要不然为什么这样的安静呢,安静得几乎可怕。

/要不0在老舍作品中有201例,其中前一小句用/一定0/大概0等表示认识情态的副词或用/吧0/是不是0表推测的有20多例,这样的句子后一部分多为疑问形式。这些句子重在对结论的推断。

如果/要不0所在小句不是对原因的反问,也不能理解为/难怪0。例如:

(14)也不能总眉来眼去,总得互相说话,要不怎么认识呵?

(15)但愿今天晚上能换回来,要不明天怎么见人?

这两个例子中的/怎么0都要重读,问的是方式,③句中的/要不0也只能是/要不10,不能是/要不40。有些/怎么0既可以理解为问方式,也可以理解为问原因,相应地,/要不0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试比较:

(16)他有自行车,要不c怎么去呢?(/怎么0问方式, /要不0表/否则0)

他有自行车,要不怎么c去呢?(/怎么0问原因,/要不0可表/难怪0)

我们注意到,原因是从方式语法化而来的,方式与动作有关,属于行域,原因与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关,属于知域,二者的主观化程度也不相同。

表原因的疑问形式有/怎么0/为什么0/干吗0等,但在/要不0后主要用/怎么0,用/为什么0的情况最少。下面是/要不0后面三种疑问形式在老舍和王朔作品中出现情况的统计:

怎么

干吗

为什么

总计老舍63(7618%)13(1519%)6(713%)82王朔

22(6417%)11(3214%)

1(219%)

34

无论是在老舍作品还是在王朔作品中,/怎么0都占了绝对多数,这是因为/怎么0主要表示困惑、诧异。说话人用/怎么0时,往往已有自己的看法、想法,而当前发生的事或听到的话与自己的看法、想法不同,或认为发生的事超出了常规、常态,所以感到诧异、奇怪,整个句子含有/没有料到0/不该如此0的意思。/为什么0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询问,说话人用/为什么0时,主要想问明原因、目的、道理,对所问之事事先可能有自己的看法,也可能没有什么看法。(详见刘月华,1985)

213从/要不10到/要不40的演化过程/要不0的/难怪0义,是吸收了语境意义,并根据副词/难怪0的用法类推而得来的。从语用的角度来说,对原因的疑问是以存在某一事实为前提的,比如问/怎么成了大人物?0预设/已经成了大人物0(例10)0。当所在疑问句表反问时,其功能不再是传疑而转化为传信,表示/不会成为大人物0这样的否定性的意思。/否则0本身也是一个否定性成分,这样就构成了双重否定,实际上表示的是/成了大人物0这样的预设内容。人们常常把相关的事件分析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先发生的为原因,后发生的为结果),而如果造成结果的原

因已经确定,就不需要再对这个结果产生疑惑。/要不0前面的小句表示的是说话人刚刚知道的信息,具有现实性,其后面包含/怎么0等疑问形式的反问句就不是对结果的疑惑,而是对结果的醒悟:人家能够/成了大人物0原来是因为/对谁都留着活口儿,对谁都不即不离的0。这样的句法语义条件恰好是/难怪/怪不得0经常出现的语境,/要不0根据类比也就被赋予了/难怪0的意思。

/要不40的形成经历了/难怪0由隐涵义到固有语义的逐渐变化过程,即/特殊隐涵义→一般隐涵义→固有语义0。本来只表示/否则0的/要不10在特定的上下文里具有了/难怪0这样的隐涵义,这种隐涵义是根据/不过量准则0推导出来的。从信息量角度来看,

/难怪0的信息量大于

/否则0,比如例(16)也可以说成:

(17)他有自行车,要不(否则)没法去。他有自行车,要不(难怪)去了呢。

/难怪去了0衍推/否则没法去0,前真后必为真,/否则没法去0为真,/难怪去了0不一定为真,所以/难怪去了0的信息量大于/否则没法

准则的推导。

这样的推导反复进行,其结果是推导步骤的简化,听话人在听到那句话之后一下子就可以得出它的隐涵义,在特定语境里产生的隐涵义变成了一般隐涵义。这种一般隐涵义在语法化的渐变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反过来促使/要不0在形式上发生变化(详见第6节),从而使语用的原则固化为句法的规则,即实现/语用法的语法化0。其过程可以图示如下:

从/要不10到/要不40,意义更加虚灵了,/否则没法去0是陈述(或推测)他去的条件成立,/难怪去了0不仅是陈述他去的条件成立,而且是对这个成立的条件表态: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

/要不0从表/否则0到表

/难怪0,不仅其本身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与其相关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214相关的形式上的变化

在从/要不10到/要不40的演化过程中,发

生了如下一些相关的形式上的变化。21411/怎么0类疑问形式的隐退/要不0最初是在含有/怎么0等表原因的反问形式的语境中开始进一步虚化的,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推导过程的简化,/要不0所在小句反问的色彩越来越淡了,与此相伴随的是/怎么0等疑问形式相应地经历了由属后到属前再到消失的过程。请看下面的例句:

(18)这人想死的心是下铁了的。要不,怎么会找到这么个荒凉偏僻的地方来呢?

(19)他以为大哥必定有钱,要不怎么他赤手空拳的回来,大哥会一声不哼,而大嫂也说一不二的供给他烟酒呢?

(20)李先生大概自幼就长得像汉奸,要不怎么,谁一看见他就马上想起/汉奸0这两个字来呢。

(21)要不说穷人的孩子懂事早呢,安佳的一席话,扣子便安静下来,乖乖地坐着,一副顾全大局的样子。

例(18)中/要不0后有停顿,/怎么0表反

问的色彩还很浓,这时/要不0只能理解成/要不10。例(19)/怎么0受到/要不0的吸引,它们中间没有停顿。例(20)中,

/要不怎么0构成

意味已经很淡了,这时的/要不0既可以理解成/要不10,也可以理解成/要不40。而例(21)中, /怎么0已经被/要不0吸收,句子完全没有了反问的语气,此时的/要不0也就只能理解成/要不40了。从/要不10到/要不40,/怎么0经历了一个由前移到隐退的过程:

S1,要不,怎么S2呢?

S1,要不怎么S2呢。

S1,要不怎么,S2呢。

S1,要不S2呢。

这样的演变过程在实际语料中得到了验证,我们考察了以老舍和王朔作品为代表的北京口语,对/要不0后/怎么0类疑问形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在老舍作品中,典型的/要不40还没有出现,即当/要不0表醒悟义的时候,后面一定要有/怎么0/为什么0等疑问形式,而在王朔作品中,这些疑问形式可以不出现,这样的情况有10例,例(21)就是其中的一例,其中的/要不0只能分析为/难怪0的意思,是地地道道的/要不40。

21412言语动词/说0的使用

在形成/要不40的句法环境中,还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就是/怎么0后常有言语动词/说0/叫0。例如:

(22)日本人是喜欢作诗的,而且都作中国旧诗!要不怎么说白话诗没价值呢!

(23)要不怎么说,东西文化不能调和呢!看,小棉袄和洋裤子就弄不到一块儿!

(24)要不说你们这些小屁孩什么也不懂呢。张宁生对我们嗤之以鼻,我让你们瞎看了?得挑地方,看不让看的地方。

/说0的使用与/怎么0的隐退有密切的关系。当/要不0后有停顿时,/要不0只能理解为/要不10,这时/怎么0后通常不加/说0,如例(18);当/要不0与/怎么0之间没有停顿时, /说0可用可不用,如例(22)、(23);而当/怎么0隐去的时候,/要不0后一般多用/说0,如例(24)。在王朔作品中,/要不40有10例,其中9例后面用了/说0。

/说0后面的成分或者是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熟语,都是作为引语可以独立成句的单位,它是一个结论性的成分,往往是概括性的、经验性的总结。通常情况下,是从已有的事实得出结论,但一个已有的结论也可以应用于其他事实,从别的事实的结论,说话人把这个结论与一个刚刚获得的新的信息联系起来,用新的事实进一步支持已有的结论。/说0在这里已经虚化了,其作用在于引出表观点或结论内容的宾语小句,可以认为是一个标句词。尤其是直接用于/要不0后的/说0跟/或者说0/所以说0/甚至说0结构中的/说0一样,已经有了后缀化的倾向。

21413/呢0的重新分析

根据陆俭明(1984)的观点,/呢0在疑问句中是疑问语气词,它的主要作用是传疑,当它与/怎么0/为什么0配合使用时,表达的是对方式或原因的疑惑,而当/要不0表示/难怪0义时,整个句子疑惑的意思已经很弱,特别是/怎么0等疑问形式不出现,/呢0就不能再看成疑问语气词,而要重新分析为传信语气词,其标志在于口语中句末不能用疑问语调,书面上/呢0的后面通常用句号。在书面语中偶尔可以见到句末用问号的用例,如:

(25)/你当过小学教师?0/嘿,弟弟也算小知识分子,要不跟你有话呢?但凡当年我能住上间平房,我现在还两袖清风呢。0

这实际上是/呢0传疑用法在说话人心目中的/滞留0。由传疑到传信,是与从/要不10到/要不40的变化同步进行的,这也是一种/搭连0 (co lli g ation)式语法化。

3.从/要不10到/要不20

作为连词的/要不10连接的是因果关系,/要不10后面引进的是表示结果或结论的小句,这是一种不对称关系。然而在一定的语境中,/要不0前后小句具有某种一致性。例如:

(26)把那妞儿就近找个马桶按进去冲了,要不脑门子上贴张八分邮票远远地寄黑龙江去。

例(26)/要不0后的小句虽然是结论性的,但前后小句都表示说话人的意志。由于/不过量准则0的作用,听话人往往能从这样的两个小句中推导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关系。最初这种选择关系是隐涵着的,由于这样的推导反复进行,这种隐涵意义被小句间的连接成分/要不0吸收,最终固化为/要不0的一种语法意义,形成/要不20,④一个直接的表现就是/要不0可以在两个小句中配合使用,表示/不是,,就是,,0这样的选择关系。例如:

(27)不熟悉的孩子在一起时,要不就互相观望,要不就单独玩耍。

说从/要不10到/要不20是不过量准则的作用,还基于下面这样的事实:/要不10表示的是/p,否则q0这样的逻辑关系,而/要不20表示的是/(p,否则q)并且(q,否则p)0这样的逻辑关系,/要不20衍推/要不10,/要不20的信息量大于/要不10。信息量较大的/要不20是根据不过量准则从信息量较小的/要不10推导出来的涵义(说话人在说出p时传递/不止p(至少p)0的涵义)。

/要不10可以用于行、知、言三个域。例如:

(28)我确实是有胃病,要不我怎么不喝酒。(两个行域)

你去吧,要不他就走了。(一个言,一个知)

你去了,要不他怎么会去?(一个知,一个行)

/要不20主要用于言域,较少用于知域和行域。例如:

(29)要不你去,要不他去。(两个言域)

要不就是你去了,要不就是他去了。(两个知域)

要不就是看书,要不就是写作,总是很忙。(两个行域)

可见/要不20的主观化程度强于/要不10。

与本文从因果关系推导出并列关系相对,有一种更为常见的推导关系,即一些并列关系小句根据常识和不过量准则往往可以推导出不对称关系的涵义,如/实验失败了,他没有灰心0可以推导出/实验失败没有使他灰心0的使成意思来,还可以进一步推导出/虽然实验失败,但是他没有灰心0的转折意思来,这是通常所说的/不对称并列关系0推导。跨语言的证据表明,/并列连词>转折连词0/并列连词>承接连词0/承接连词>因果连词0都是常见的语法化序列,比如罗马尼亚语并列连词si基本意义是/和0,在口语中则可用于转折关系的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彝语的并列连词si33 ni21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时,则变成表先后关系的结果补语标记,景颇语的并列连词e 55连接两个先后动作时表承接。(马清华,2003)我们看到,无论是由不对称的关系推导出对称的涵义,还是由对称关系推导出不对称的涵义,都是基于不过量准则。

4.从/要不20到/要不30

/要不20表示的选择关系都是说话人的判断或意愿,更多的体现为说话人的主观认识或主观态度,它比/要不

1

0的主观化程度更高。而从/要不20表选择到/要不30表建议,则是一种交互主观化。所谓交互主观化,指的是对/有关说话人在认识意义和社会意义上对听话人-自我.的关注0这样的隐涵义加以编码。交互主观化与主观化这两种机制的区别是,主观化是意义变得更强烈地聚焦于说话者,而交互主观化是意义变得更强烈地聚焦于受话人。但交互主观化总是蕴涵着主观化,不可能存在没有某种主观化程度的交互主观化(一个形式若没有某种程度的主观化就不可能有交互主观化现象)。历时地看,交互主观化通常比主观化出现得晚并来源于主观化。

说话人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人/自我0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话人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话人的/面子0或/形象需要0。(T raugo tt,1999;转引自吴福祥,2004)请求对方做一件事,为了避免遭到拒绝这一不如意的结果,最好先问一问对方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因为对方如果要拒绝的话,最好的理由是他没有能力做这件事。在这一语用常规的支配下,说话人经常用询问对方有没有能力做一件事的方式来请求对方做这件事。(沈家煊,2003)而建议别人做一件事,为了避免强加于人的印象,通常给对方提供几种选择,让对方自己做出决定,比如/是不是0/要不要0这样的正反问形式就常用来表示说话人的建议。/要不20表示的是一种排他性的选择,其所在小句是在假设排除别的选择之后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听话人根据/建议0的语用法则,推导出说话人在建议我做某事这样的隐涵义,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使得推导步骤逐步简化,听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听到/要不0之后一下子就可以得出它的隐涵义。/要不0这样的用法越来越多,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以至于在上文中没有/排除0的选择时,也可直接用/要不0来表达说话人的建议,这时/要不20也就变成了/要不30。⑤例如:

(30)工作失误总是难免的,我不是已经批评马青了?他也答应改,要不你再批评批评他,大伙儿再批评批评他。

(31)她就在我这儿呢,要不让她自己跟你说。

(32)/你们就给我们道个歉吧。0女同志乞求李东宝, /哪怕在你刊物上写个一百字启事呢。否则我真没法交代,简直都不敢上班了。0李东宝闻之不忍,对大家说:/要不咱们就给他们道个歉。0

这几个例子中/要不0排除的选择都没有明确说出来,(30)、(31)还可以勉强说隐涵着/如果你还不满意0/如果不希望我说0这样的意思,而(32)则很难说/要不0排除了什么。

由于/要不0表示的是一种排他性的选择,这个选择对于听话人来说往往不是最佳的选择。说话

#

10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

人通过选择的无奈性,降低/自我0在选择中的参与程度,增加了选择的客观性。上面几个例子都在上文交待了做出某个建议的原因或前提,比如(30)先交待失误总是难免的,而且我已经批评了马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不满意,你可以再批评批评他,大伙儿也可以再批评批评他。(32)更是明确交待了提出建议的背景:/否则我真没法交代,简直都不敢上班了0。降低了自我的参与程度,也就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对方的面子,是这样一些礼貌原则促使/要不0产生了建议的用法。

/要不30常用于带疑问形式的劝导句中,这是/要不20不能出现的语境。另外,/要不30可以易位到句尾,如例(31)可以说成:/她就在我这儿呢,让她自己跟你说,要不0。

上面说过,/要不10可以用于行、知、言三个域,/要不20主要用于言域,较少用于知域和行域,而/要不

3

0只能用于言域,从这个角度来说/要不30的主观化程度最高。

5./要不0的词汇化

/要不0与/否则0等词一样,是跨层成分的词汇化,最初的/要不X0应当分析为/要/不X0,/要0表示意愿或假设,/不0表示否定,它们不处于同一个层次上,不构成直接成分。例如:

(33)若要不涉言句,须明玄中玄。(《禅林僧宝传》)

(34)要放你也在我这里。要不放你也在我这里。(《古尊宿语录》)

(35)要馈就说馈,要不馈就说不馈。(《老乞大》)

(33)中/若要0连用,(34)/放你0/不放你0肯定否定对举,(35)/馈0/不馈0肯定否定对举,都说明/要0与/不0分属不同的层次,不构成一个词。

/要不(然)0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不0后面成分的代词化或省略是词汇化的直接诱因。当/不0后面的成分在上文已经出现时,这个旧信息可以用指示代词/然0来代替。/不然0/若不然0的用法很早就出现了:

(36)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左传#隐公十一年》)

(37)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国语#周语中》)

/要不然0出现得比较晚,最早用例是在明代:

(38)伯爵道:/要不然也费手,亏我和你谢爹再三央劝你爹:-你不替他处处儿,教他那里寻头脑去!.0(《金瓶梅》)

/不然0由词组凝固为一个词,其中的/然0也由指示代词虚化为词缀,/不0后面的成分是已知信息时,也可以省略。例如:

(39)屈完曰:/君以道则可;若不,则楚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君安能进乎?0(《史记#齐太公世家》)

(40)众人道:/亏了这个好人拾了,要不是,那庙里没有屈死的鬼?这卖酒的赔银子罢了,难为这们长胡子都采净了!0(《醒世姻缘传》)

(41)宝玉笑着挨近袭人坐下,瞧他打结子,问道: /这么长天,你也该歇息歇息,或和他们顽笑,要不,瞧瞧林妹妹去也好。怪热的,打这个那里使?0(《红楼梦》) /不0后成分的省略使得/不0与前面的/要/若0构成一个双音节的音步,为/要不0的词汇化提供了条件。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化的一个根本的动力,受双音化的影响,两个经常邻近出现的单音节成分就容易融合为一个复合词性质的东西,这是最常见的重新分析,也是韵律制约词法的一个具体表现。

6.进一步的弱化和脱落

语法化过程中,意义的虚化往往会引起形式的变化。由于使用频率的增加,两个原本独立的单位所构成的序列逐渐被处理为一个单一的单位。这种重新包装有两个后果:1)组成单位的个体身份逐渐消失;2)整个组块在形式上开始缩减。/要不0词汇化之后,也出现了形式上的缩减,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611/要0/然0的删略

在《儿女英雄传》中,常可以见到不出现/若0/要0和/然0而单用/不0的情况。例如:

(42)打这里去近哪,可就是这一头儿没车道,得骑牲口,不就坐二把手车子也行得。(第十四回)

(43)白脸儿狼一见,生怕嘈嘈起来倒误了事,,,便拦傻狗说:/不咱们就住下吧!0(第五回)

(42)中的/不0表示选择,(43)中的/不0表示建议。

/不0除了单用外,还可以与表示假设的/的时候0组成/不的时候0,相当于/不然的话0。⑥例如:

(44)姑爷,你换下来给我快拿去罢!不的时候,姑娘他也是着急。(《儿女英雄传》)

根据冯春田(2004)的观点,在近代汉语后期的山东方言里,表示假设的/着0可以直接用于/不0的后面组成/不着0,相当于/否则0/要不0/要不的话0,下面的例子转引自冯文:

(45)张鸿渐说:/娘子见的也是,不着就是这里等!0 (《磨难曲》)

#

11

#

第6期史金生/要不0的语法化

这里的/不着0已经发生了词汇化,变成一个词,它在现在的山东方言中还比较常见。我们发现,在普通话中也有与/不着0类似的/不的话0。例如:

(46)还往下割不割?往下割的话,外加三十块钱。不的话,这就算完了。

单用/不0的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

612/不0在语音形式上的弱化和脱落

两个已经融合的成分成为一个双音化的音韵单位后,会继续发生一些变化,通常表现为第二个音节弱化,失去独立的调值或者韵母变成一个较弱的央元音。/要不0词汇化后,/不0可以轻读,进而弱化为/么0。这可以从音理上得到解释:/不0的声母[p]和/么0的声母[m]都是双唇音,由爆破音到鼻音的变化符合省力原则。另外,其他相关的语音演变也能证明这一点,比如句末语气词/吗/么0就是来自否定词/无0(王力,1980),/什么、这么、那么0中的/么0来源于/物0(江蓝生,1995),它们发生变化的一个直接诱因就是轻读,可以说,语音的弱化既是语法化的结果,也是语法化的原因。

/要么0的最早用例是在清末的《儿女英雄传》和《歧路灯》中:

(47)却不道这等地方,要么不用世家旗人去,用世家旗人,不用你这等年轻新进,用什么人去?(《儿女英雄传》)

(48)适才夏世兄说,要么让谭世兄拜在董公门下,做个门生。(《歧路灯》)

例(47)中的/要么0表示选择,例(48)中的/要么0表示建议。这以后的文献中/要么0并不多见,老舍作品中未见使用,在《冰心全集》中,只有一例/要么0表选择的用法。在当代口语中,/要么0用例大幅度增加。比如王朔作品中, /要不0总计130个,/要么0的用例也达到35个,而且具备了/要不0的所有功能。例如:

(49)先说清楚,要么别想从我这儿过去。

(50)要么不打,要么一网打尽。

(51)于观说,/獾怎么样?要么猞猁?0

(52)李:真能说啊。还挺像回事。

戈:要么说人家是骗子呢!

(49)~(52)中,/要么0分别表示/否则0 /或者0、建议和/难怪0。在下面这个例子中, /要么0和/要不0更是配合使用:

(53)社会公认,穿这鞋的人要么是高干子弟,要不就是大流氓,只有这两种人才有路子弄着。

当/要不0和/要么0配合使用时,一定是/要么0在前,/要不0在后。虽然/要不0和/要么0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但二者还是有一些差别,体现出分工,即/形式不同,意义一定有所不同0。/要不0的各种功能比较均衡,而/要么0有专表选择的倾向。在表示选择方面,二者也有差别,具体表现在:1)/要么0既可以表示析实性选择,也可以表示意欲性选择,/要不0一般只表示意欲性选择,表示析实性选择时,要说成/要不就是0;2)表示意欲性选择时,用/要么0显得较直较硬,用/要不0显得有所婉曲(邢福义, 2001);3)/要不0多单用,/要么0多配合使用。这是因为由/要不0到/要么0,语法化的程度更高了,在表示连接这一点上,使用的范围更大了, /要不0保留了语法化之前的一些特点,在表示建议的时候,显得更加委婉。这也是/仪式化0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个反映,即一旦一个委婉表达形式重复使用而语法化之后,不仅会导致形式的弱化,也会促使其意义虚化,本来的委婉表达特点会随之销蚀掉,因而语言中会不断创造新的委婉表达方式来取代旧有的遭到磨损的表达方式,这也是词汇替换的一个主要动因。

/要不0在一定语境中也可以脱落/不0而只出现/要0。例如:

(54)/第一次读就喜欢上了。0

/嘿,要怎么说勾人呢?0众人笑。

(55)/要说怎么让人越想越气不忿儿呢!0金一趟坐回太师椅上去了。

这两个例子中的/要0都是表示/难怪0的。值得注意的是,脱落/不0(或/么0)与隐去/怎么0不能并存,当脱落/不/么0的时候,/怎么0必须出现,当隐去/怎么0的时候,/不/么0必须出现,这也是为了避免因过分紧缩而引起歧义,是R原则的作用要受Q原则的限制。

/要不/么0脱落/不/么0,不仅有表/难怪0的用例,也有表选择的用例。例如:

(56)处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任何英雄好汉们,要就是站在帝国主义战线方面,变成世界反革命力量的一部分;要就是站在反帝国主义战线方面,变成世界革命力量的一部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转引自邢福义,2001:253)

7.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要不0这样一些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的考察,说明语义的演变总是伴随着结构形式的演变这一语法化规律,并揭示言谈中的/礼

#

1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

貌原则0与/省力原则0在语法化及主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讨论的/要不0的演变过程可以图示如下(/要不00代表词汇化之前的/要不X0中的/要不0):

要不0

要不1→要不2

↓↓

要不4要不3

/要不10和/要不20是连词,/要不30和/要不40是副词,从/要不10到/要不40和从/要不20到/要不30都是从连词虚化为副词,这与/副词→连词0这一常见的语法化路径正相反,表面看来违背了语法化的降类原则。实际上,在/要不0的语法化过程中,有一条更为重要的规律在发挥作用,即/要不0由主观化程度较低的用法发展为主观化程度较高的用法。表醒悟的/要不40是从说话人的立场出发,更加凸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要不30则体现的是一种交互主观化,它们相对于/要不10和/要不20来说,主观性更强了,这符合主观化的基本规律。由此可见,语法化和主观化是密切相关的,相对于语法化来说,主观化可能更为根本。

*本文蒙沈家煊先生悉心指导,在撰写和修改过程中曾与刘丹青、张伯江、吴福祥、洪波等先生讨论,获益良多,在此向各位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文中错谬概由笔者负责。文中例句除了注明的以外,分别出自老舍、王朔、邓友梅、陈建功、赵大年、王小波、汪曾祺的著作。

注释:

①参见吕叔湘(1980)、侯学超(1998)和张斌(2001)。

另外我们注意到,表示选择的/要不0和/或者0有一些区别,主要表现在:1)/或者0可以表示相容性的选择,/要不0只能表示不相容的选择;2)/或者0可以表示措辞性选择,/要不0不能表示措辞性选择;3) /或者0可以用于行、知、言三个域,而/要不0主要用于言域。

②在文献中,/难怪/怪不得0后面为疑问形式的用例较少,

例如:马哲一句也没听懂,但他已经明白了,这个人是个疯子。难怪他怎么会在这种时候到这里来。(余华,《河边的错误》)

③郭继懋(2001)对/怎么0表示方式和原因的用法的区

别做了详细的讨论,他指出,紧挨着谓词的/怎么0总是询问方式的,在句组、句子/语气副词+谓语0/助动词+谓语0前面的/怎么0则一般是问原因的;句子表示询问时,/怎么0对应于/方式0,而句子表示惊叹

时,/怎么0对应于/原因0;如果是已然的,大多数/怎么0是询问/原因0的;负载常规重音和常规焦点的/怎么0是问/方式0,不负载常规重音和常规焦点的/怎么0是问/原因0。

④/要不

2

0出现比较晚,而/不然0在清代的《红楼梦》中就有表示选择的用法了:你发昏了?你的嘴里难道有茄子塞着?不然他们给你嚼子衔上了?为什么你不告诉我去?(第六十八回)

⑤/不然0表示建议的用法在《红楼梦》中也已经出现了:

秦氏听了笑道:/这里还不好,可往那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吧。0(第五回)

⑥在《金瓶梅》中,还有与/不然0用法相同的/不的0,

只举一例:却是三月上旬,乃花子虚百日。李瓶儿预先请过西门庆去,和他计议,要把花子虚灵烧了:/房子卖的卖,不的,你着人来看守。你早把奴娶过去罢!随你把奴作第几个,奴情愿伏侍你铺床叠被。0(《金瓶梅》第16回)/不的0的形成机制我们目前还不清楚。

参考文献:

[1]冯春田.聊斋俚曲里的假设助词/着0及相关问题

[J].中国语文,2004,(3).

[2]郭继懋./怎么0的语法意义及方式、原因和情状的关

系[J].汉语学习,2001,(6).

[3]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8.

[4]江蓝生.说/麽0与/们0同源[J].中国语文,

1995,(3).

[5]刘月华./怎么0与/为什么0[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5,(4).

[6]陆俭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J].中国语文,

1984,(5).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8]马清华.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轨迹及其普遍性[J].民

族语文,2003,(1).

[9]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0[J].中国语文,

2003,(3).

[10]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

研究,2004,(1).

[12]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13]杨永龙.近代汉语反诘副词/不成0的来源及虚化过

程[M].语言研究,2000,(1).

[14]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责任编辑严辰松)

#

13

#

第6期史金生/要不0的语法化

句式转换练习题

六年级复习(转换句式) 班级姓名 1、这是真理。(改为反问句) 2、多得些知识决不是一件坏事。(改为否定句) 3、这件事我一定要做。(调换顺序,意思不变) 4、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改为“被”字句) 5、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改为“被”字句) 6、又短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改为陈述句) 7、是不是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改为 陈述句) 8、多读多练,作文会进步。(用关联词语把句子连起来) 9、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很自私,算不上好学生。(用关联词语把句子连起来) 10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改为不用关联词表示肯定的陈述句) 11、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改为反问句) 12、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改为不用引号的转述) 13、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改为陈述句) 14、我在星星的怀抱中微笑着。(改变句序,句子意思不变) 1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16、多得些知识不是坏事。(改为反问句) 17、小李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画版报任务。(改为“被”字句) 18、在这树上有许多鸟巢。(改变词序,句子意思不变) 19、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改为反问句) 20、外祖父送给了莺儿一幅墨梅。(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1、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起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改为反问句) 22、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改为反问句) 23、我完成了这幅作品。(改为感叹句) 24、我做成了这个试验。(改为反问句) 25、你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改为肯定句) 26、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呢?(改为肯定句) 27、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改为反问句) 29、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改为陈述句) 30、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谦将军吗?”(改为转述语句) 31、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地跳起来。(改为反问句) 32、这本书难道不是你的吗?(改为陈述句) 33、王老师对同学们说:“星期天,我们一起去滑雪”。(改为间接引用) 34、小红军对陈庚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改为间接引用) 35、爸爸对妈妈说:“明天我出发,你别去上班了。”(改为间接引用) 36、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改为陈述句) 37、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改为陈述句)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及策略

高 考 ?学科教育? 二○ 一三年 八月 81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及策略 盐城市伍佑中学 宋 政 摘 要:本文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来分析问题,发现了现代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待语法知识的一些误区,阐述了语法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关于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这些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有效性策略;自主学习; 一、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老师不太在意语法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只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这五个方面,忽视了语法的重要性。了解语法,对于学习一门语言极其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理解语言并运用语言。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英语语法,十分必要。高中生学习英语已不是初次接触,所以早已没有开始学习的热情,随着英语的深度和难度的加大,当老师讲解语法知识时,会感到困惑,觉得英语学习碰到了瓶颈。尽管买了一大堆的资料,练习翻译、写作,却发现效果不明显。 英语学习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译和语法,语法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掌握了语法,才能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英语,才能更为直观的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对英语书中知识的讲解,学生会对英语有一些了解,但这些并不足以让他们熟练的运用英语,这就需要用有效方法去学习语法,使得英语的学习更加规范和全面。教授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为日后学生的英语交流打下基础。因此,英语语法的教学不能忽略,老师要运用有效的、有策略的方法让学生系统的接受语法知识。 二、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 1、明确教学任务,分清重难点。 高中生所要接触的语法内容很多,比如各种从句、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情态动词等,这些内容前后联系,复杂繁琐,需要老师从整体上系统具体的把握这些知识点,以便于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同时,老师也要对自己学生的语法基础有大概的了解。再者,老师的教学过程要有重点,不能没有层次。要注意分析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整理出学生易错的知识,并加上自己对语法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上把整理出来的重点详细讲解,其他内容大概讲解,对于个别同学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这些语法知识。 2、把语法知识融入日常教学,并循环复习。 有些老师会仔细地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分成好几部分,然后按照自己的安排决定每节课所要教的内容。我觉得这并不科学,任何一门语言都是整体的,不能够把它分成多少部分来教学,语法是贯穿整个语言之中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一下子把所有语法都交给学生,学生是无法接受的,他们的能力有限,如果一次性要学的东西很多,那就容易弄混、弄错,甚至什么都没记住。因此把语法只是融入日常的教学环节,是明智之举。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人们接受信息时是短时记忆,会遗忘,只有及时的复习才能变成长时记忆。循环复习知识点,有助于加深印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的讲解同一个知识点。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把语法结构用在平时的交流中,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中去感知、理解、 记忆,从而更有效地掌握语法。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 步的阶梯。看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看,老师可以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语法书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看。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时老师应该充当的是辅助学习的角色,《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4、多样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理论上来说,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但由于我国的特殊背景,高中的课堂一般都异常沉闷,不像国外,课上随意发言,老师和学生像朋友一样交流问题。而且由于我国高中生课程较多,英语不是唯一课程,课后用来学习英语的时间也不多,因此英语的运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语法知识就不会很好。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些情境,让他们自由发挥,提高交际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老师一味的用枯燥的专业名词讲解语法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无聊乏味,如果能增加教学的趣味,就能够带来意料之外的好结果。比如有些琐碎的知识点,一个个记很麻烦也不一定能够记住,这时可用顺口溜,语句简短,趣味性也不错,这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容易记住那些本来不易记住的东西。同时,也可以推荐学生多看一些好的美剧和英语书籍,既可以放松心情也可以学习知识,一举两得。 5、结合对比归纳法。 英语语法复杂繁琐,有很多规则相似,但不易区分,尤其在运用时,学生很容易搞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还要帮助他们发现规律,运用对比归纳法发现区别,加深印象。例如在学习名词性从句时,可以对比以下句子,分清各是什么从句: ①She dose not know when Marry will come back.②The question is when Marry will come back.③When Marry will come back is not known yet. ④They have no idea about when Marry will come back. 让学生仔细比较四个斜体的句子,尽管都是when Marry will come back 但由于位置不同,句子结构也不同,学生可以发现第一个宾语从句,第二个是表语从句,第三个是主语从句,第四个是同位语从句。然后老师将名词性从句的词序特征、四类连接词和关系代词的使用方法进行对比和归纳,让学生能全面了解名词性从句,从而达到让他们正确运用的目的。 总而言之,语法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作为教师,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语法的教学过程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语法知识与其他英语知识的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67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 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凌 剑 春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 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 程。[1,2]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 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 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例如英语[[back ]of the barn]重新分析为[back [of the barn]],前者是由中心名词back 加从属名词the barn 的结构,后者是复合介词back of 加中心名词the barn 的结构。类推则发生在语言结构的“聚合”轴上,是指原来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因为遵循某个法则或规则, 类推出不同于原来的新结构,虽然新结构表层不同于旧结构, 但两者的底层意义不发生改变。如英语中cow 的复数形式原为kine, 后来遵循一般情况下复数只在单数形式后加s 的规则类推出cows 这个复数形式, 且代替了原来的kine , 在这个过中, 原有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重新分析和类推对一般语言演变也很重要,但要注意的是重新分析不一定导致语法化。 2.2主观化 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法化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机制,这一点是不 收稿日期:2012-11-2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语法化过程中意义主观化的研究”(编号:09C097)的研究成 果之一。 作者简介:凌剑春(1973—),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词 汇学。

语法:语法知识运用

语法:语法知识运用 高二()班姓名 一、在病句中的运用 碰到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不仅有助于弄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准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且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搭配有没有毛病。 例如: (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病句中的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被广为流传。(《人民日报》1993年6月11日) 蚂蚁治疗类风湿专科门诊开诊不久……小小蚂蚁的神效开始走向世界。(《生活与健康报》1991年1月29日) 冬季天寒,乘客迅猛增大。(《北京交通安全》1990年10月15日) 2、动宾搭配不当: (l)一动词带一宾语: 广东湛江市举行首届教育艺术节。(《戏剧电影报》1995年2月) 据广州中心气象台资料显示:广州市……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节的最高气温。(《新民晚报》1999年2月18日) (2)一动词带多个宾语: 在娘娘庙前感受了旺盛的香火和虔诚的气氛。(《北京青年报》1990年2月20日) 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感受和状态。(《文汇报》1995年3月17日) 3、定中搭配不当: 这里大有藏龙卧虎的人才啊!(《青年报》1991年2月1日) 4、状中搭配不当: 人们众口一辞地认为……(《北京广播电视报》1990年3月6日) 【巩固训练】 搭配不当训练:: 1 本世纪初,是我国实现进入WTO的目标。 2 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 3 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4 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小学语文常见句式变换练习题附答案

小学语文常见句式变换(含练习与答案) 反问句与陈述句 一 反问句变陈述句 反问句与陈述句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反问改陈述)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这里的景色这么美,使我们流连往返。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这点小事,不要妈妈担心。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大千世界,到处都有野花的倩影。 6.你难道没看比赛吗? 你看了比赛。 7.你难道不去上体育课了吗? 你去上体育课。 二 陈述句变反问句 1.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

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3. 反问语气词加上“。”变“?”。 练习: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我们怎么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 (难道这幅画不是我们班彩颖画的吗?)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怎么能伤他们的心呢?)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么能不闻不问呢?<难道我们能不闻不问吗?>)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1)表示能够、可以。如:可操作、可回收、可循环利用。 (2)表示加强语气,如加强疑问语气,陈述语气等。如: 这事,你可知道,可愿意?/小姑奶奶,你可回来了 (3)表示转折关系。这种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如: 你不吃我可吃了。/真的,远远的一眼看出你的脸,可我还是犹豫了一下。 以上三种可分别记做:“可1”、“可2”“可3”。其中 1”粗略的讲可以看作助动词,常用在动词性成分前作状语,意义大致相当于“可以、能够” ;“可2”是语气副词,常用 来加强各种语气;“可3”是表示转折关系,有时是副词有时 是连词,这里我们为了说明可”语法化过程的方便,故把 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和连词可”放在一起。 (—一)动词“可”7“可1”:由动词演变为助动词 (二)“可1”可 2 ”:由助动词演变为语气副词

(三)“可2”可 3 ”:由语气副词演变为具有转折关 系的“可3” 共时平面上的同一形式上的不同用法之间往往具有历 时上的演变关系,本文主要考察“可”语法化过程及其语法化动因。 江蓝生先生指出:“语法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指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二是指 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可分别简称为词汇词汇的虚化。“可”的语法化过程正是由一个动词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可” 的语法化过程。 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般说来,单音词的语法化只有(一)动词“可”一助动词“可1” 《说文?可部》:“可,从口,?@; ?@亦声。” “可,?G (肯) 也。”《广韵?哿韵》:“可,许可也。”本义为准许、许可,作动词。如:《史记?李斯列传》:“胡亥可其书。”这里“可” 带体词性宾语,作一般动词,意思是“批准”,有许可义。“ 可”

论语法化

学年论文题目论语法化 姓名王吴琪 所在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班级 08级汉语言一班 学号 20084601 指导教师钱少青、张素宁 日期 2010年 12 月 20 日

论语法化 08汉语言一班王吴琪指导教师钱少青张素宁 摘要:“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的分类、语法化的机制、语法化的动因、语法化的特征等方面对语法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顺便对语法化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语法化分类机制特征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1]于1912年创造并最先使用的,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发展过程。国际上认为,最早关于语法化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即A.Meillet创造并使用),事实上早在13世纪的中国,人们就已经注意到汉语中实词虚化的现象,这正是语法化研究的开始。 语法化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2]。语法化具有普遍性,所有语言都要经历这个过程,而且这种演变可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涉及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等。一般认为,语法化中的“语法”是指宏观意义上的语言构词、造句、谋篇等规则。 关于语法化的机制、动因和特征的具体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法,就大的方面来说,以语法化的机制[3]为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的说法是Hopper&Traugott的诠释,他们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语法化的发生有两种机制:重新分析(reanalysis)和类推(analogy),其中,重新分析起主导作用,类推起次要作用。实词虚化(语法化包含实词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的固定为途径(解惠全1987,张其云刘小玲2009)。孙朝奋认为,语言虚化横跨历时和共时两个领域,涉及词类转换、结构分化、重新组合等重要语言变化。吴福祥总结说,语义演变的机制主要有类推、重新分析和主观化三种,而主观化最基本。鹿钦佞认为语法化机制指一个语言单位得以语法化的条件,它决定一个语言单位为什么发生语法化,制约着语法化的方向和途径,机制一般来自于语言系统内。就小的方面来说,以主观化为例,吴福祥将主观化归为语法化的机制,唐燕玲在其《疑问词的语法化机制和特征》中将主观化归到语法化的特征中,而王寅和严辰松的《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中则将其归为语法化的机制。吴福祥还认为传统上隐喻与转喻、泛化与特化、褒化与贬化并不是演变的动因或机制,而是上述三个演变机制的结果。 1 语法化的定义 语法化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语法化有着不同的定义:

韩语语法大全

韩国语实用语法 一语法和句法 1、语法学习的内容语法是词的变化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的综合。语法学习的两个基本内容就是 词法和句法。 2、词法词法研究的对象是词的构成、词的分类和各种词类在句子中的形态变化。 3、句法句法是研究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句子的结构和种类的。 二词、词素和词的构成 1、词和词素词是语言里能独立运用、有一定意义的最小单位。如“??(学校)”、“?(我)”、“??(最)”、 “?(新)”等。有些词还可以加以分析,分析词时所得的最小的具有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的单位,叫做词素。如???(轻工业)就是由“?”和“??”两个词素构成的一个词。 2、接头词附加于词根前,构成新词的词素叫接头词。如: ?(长)-???(长子), ??(长女) ?(相对)-???(相对而立), ???(对视) ?(浓艳)-????(深红), ????(深黑) 3、词根词根是一个词里不可缺少的、表示核心意思的词素。如: ??(儿子)-???(长子), ???(亲儿子), ???(养子) ???(摇动)-????(猛摇), ?????(摇摇晃晃) 4、接尾词附加于词根后,主要构成新词的词素叫接尾词。如: ?(的)-???(和平的), ???(兄弟的) ?(性)-???(实用性), ???(科学性) ?(真正,无愧)-????(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青年) 5、复合词和派生词韩国语的词有的只由一个词根构成,如“?(事)”“?(日子)”等,这些词与词根是 一致的。有的词是由两个或两以上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这叫复合词。如“?(石头)”和“??(桥)”结合在一起构成新的复合词“???(石桥)”。有的则是在词根前后附加上接头词、接尾词构成新词,这叫派生词。如: ???(现时代), ???(打场), ??(践踏), ??(溢出), ???(重复) *注:韩国语的动词、形容词都必须在末尾附加上基本阶终结词尾“?”,才能构成它们的基本形。如:???, ???。 三词类 词类韩国语的词按其意义、形态和在句子中的职能分为八大类。即:名词、代词、数词、动词、形容词、冠形词、副词、感叹词。 四句子的构成和句子成分 1、句子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组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两头有较长的停顿的叫句子。 2、句子成分根据词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可以把句子划分成几个组成部分。这些构 成句子的组成部分,叫句子成分。韩国语的句子成分有如下几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独立语 五词序 词序词序就是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 1) 主语的位置在句子的前面。如:???????????. 我们在学校学习 2) 谓语的位置在句子的最后。如:???????????. 我们在学校学习 3) 宾语的位置在谓语前面。如:???????????????. 我们在学校学习韩国语。 4) 定语的位置在被修饰的名词、代词之前。如:????????????. 中国是伟大的文 明古国。 5) 状语的位置在被修饰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之前。如:??????????. 我们用心地 学习。

中考语文句式变换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流行语,往往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一个时代的各种面庞。就在近几天,《咬文嚼字》编辑部按照往年惯例,()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除了“获得感”“互联网+”“创客”等与国家发展()的词汇外,“任性”“宝宝”“颜值”等网络流行语也相继上榜。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语言是生活的化身。”一个时代中,与人们最贴近的,无疑就是生活本身。②从各类网购节催生的“剁手党”,到社交网络捧红的“网红”;从寓意天马行空、想象奇特的“脑洞大开”,到强调内在品质而非外在形式的“主要看气质”,网络上的流行语,无不源自每一个人的普通生活。也正是普通生活点滴色彩的汇聚,才在时代的画卷中,()下多彩的中国。可以说□“流行语”()的是时代浪潮下,生命个体的种种境遇,是最真实也是最具体的生活话语。 (1)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颁布休戚相关书写折射 B.发布息息相关书写折射 C.颁布生死与共抒写反射 D.发布紧紧相连抒写反射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处应补出的标点符号是“,”。 B.文中“按照、贴近、普通、最”的词类依次是介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C.文中“咬文嚼字、相继上榜、脑洞大开、主要看气质”这些短语分别是联合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和述宾短语。 D.文中画线句①是个并列复句;句②是个复杂的单句,其句子主干是“流行语源自生活”。【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择词语的能力。颁布一般用于上级向下级公布某件事情,而发布则没有特定的对象。这句话中《咬文嚼字》编辑部与读者并没有上下级的关系,所以第一个空要填发布。所以第一个和第三个选项是错误的。休戚相关只能指人,息息相关可以指物。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区别:①“休戚相关”含有同甘共苦、厉害一致的意思。“息息相关”不含。②“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③“休戚相关”含有褒义色彩,“息息相关”则是中性的。所以第二个空要填息息相关,所以第二个选项是正确的。(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词性,短语,复句的掌握。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方式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方式 导读:本文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方式,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方式 陈波 (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 摘要:学习语法是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环节,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对于学好高中英语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运用能力,因此掌握科学的语法教学方式,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教学方式 高中英语教学是我国高中课程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关系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掌握好的语法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学好英语,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一、基础教学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对于学生在学习语法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给予正确的指导,针对语言学科的学习特点,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科学指导,更好地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详细认真地对教学大纲进行分析,通过掌握基础教学方式,从而依据大纲要求能够将语法教学按照难易

程度划分等级,这样有利于针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二、教学方式 必须要将语法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不能够抓着语法讲单词,在语法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语法的运用,对照课文内容能够学会采用案例的形式进行语法分析,这样语法教学也不会变得太枯燥、太乏味,将语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学生在无形中就可以掌握语法的基本运用。比如,like to do sth. /sb,I like watching “Three Kingdoms”。/I like my English teacher very much.在语法专项训练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语法、词汇等进行举例,这样学生就能够调动自己的好胜心和好奇心去学习语法,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语法教学中,利用教师选取的案例很好地完成语法学习。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能更充分地理解语法的作用,对于语法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不是为了学习语法才学习语法,通过语法教学能让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比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从整体上来说,语法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好语法教学的进度,不能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效率是非常低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已经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很好的讲解,从而提高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效率。 三、反思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式就是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经常进行反思,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从而有重点地完成语法教学。教师经常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整理,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马清华① (温州师范学院语义研究中心,浙江温州325003) [关键词]语法化;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语言接触;语言内部力量 [摘 要]词汇语法化是词的多义发生学的一部分,它与词的实义性变化有着相近的诱发原理,不管已揭示出的语法化动因有多少条,概其要者,不外乎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语言接触、语言内部力量 四种。由于语法化撇去了意义中的实体性和物质性内容,因而在演化细节上与词汇实义性变化多少有 些差异。本文力求全面地对语法化动因进行补充、归纳、整理、分析和解释。 [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2-0015-06 Motivations of the Lexical G ramm aticalization MA Qing2hua (Institute of Semantics,Wenzhou Normal College,Zhejiang,325003) K ey w ords:grammaticalization;reality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motivation;language contact;internal motivation of language Abstract:Being a part of the lexical polysemous embryology,the lexical grammaticalization has the similar guiding principles to the lexical changes.No matter how many motivations of grammatical2 izations have been show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four basic motivations such as reality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motivation,language contact and internal motivatuion of the language.As grammaticalization leaves aside the substantial contents in meaning,more or les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general notional changes.This paper gives some addition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s of grammaticalization. 零、引言 “词汇语法化”简称“语法化”,包括(1)实义向虚义的变化、(2)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3)演化前后的意义差不多在同等虚灵层次上(见于多义连词等)这三种情形。现代语法化研究时代的开始以对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的特有关注为标志。徐烈炯在其《语义学》序言中说:科学意义上的词义变化的研究应能说明过去词义为什么变化,预测未来词义怎样演变。以此衡量,现代语法化研究把词义演变的研究朝科学目标推进了一大步。 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动因和方式对应、互补,往往有了一个动因术语,就不再需要相应的方式术语,反之亦然。国内的动因和方式理论归纳起来有: (1)解惠全(1987)的“实词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的固定为途径”;(2)孙朝奋(1994)的“上下文诱发新解释、重新分析、词义自身特点”;(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重新分析、句法 ①[作者简介]马清华,男,温州师范学院语义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现代汉语研究。本课题是浙 江省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温州市551人才专项基金项目的一部分。

现代汉语“语法、语用”要点

1语法概说 1.1语法和语法学 语法√、语法学√ 1.2语法单位 语素√(语素的检验方法(替代法)、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词√ 短语√(短语和词的分界)(扩展法) 句子√ 2词的分类 2.1词类概说 划分词类的标准(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词的组合能力)、 词类(词的语法类别);词性(词的语法特征) 词类系统表5-1 2.2实词(能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的词) 2.2.1体词√ 2.2.1.1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1.名词可以受量词修饰,一般不能直接受数词修饰,要在 数词之后加上量词,才可以修饰名词 2.一般不受副词“不,很”修饰 3.名次经常用做主语,定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一般不能做状语。 【4.名词无单复数之分,不论单数复数,形式上是一样的←严格意义上不算 名词特点,是汉语特点】) 名词的特殊用法(部分名词可以充当谓语、状语、可以重叠) 名词的附类:方位词(是名词的一个附类,单纯/合成,黏着、定位、封闭) 2.2.1.2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但数词不同于数目) 数词(有限的、封闭的 eg.一、二、三、十、百、千)、数目(无限的、开放 的 eg.十一、二十三、四百零五)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但数词不同于数目。) 2.2.1.3量词(表示计量的单位) 物量词(名词前)、动量词(动词后)、时量词(兼有物量词和动量词的特点) 2.2.2谓词√(主要充当谓语,有时也可以做主语、宾语) 2.2.2.1动词 动词的语法特点(A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宾语,不能带宾语的和只能带施事宾 语的是不及物动词 B多数动词可重叠。【单音节AA(第二音节轻声) 双音节ABAB(第二、四音节轻声)】【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短暂,如“你休息 休息就会好的”;同时也表示尝试,如“这辆车让我先骑骑”】 C动词 前一般不能加“很”等程度副词 D大多数动词可以受“不,没(有)”修饰, 构成“V不V”或“V没V”肯定否定重叠形式 E动词经常加上“了、着、

句式转换练习题

句式转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白句式转换的分类、特征。 2、掌握句式转换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述句与转引诉句的转换 2、肯定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 教学流程: 1、把被转换 2、肯否转换 3、陈反转换 4、引转转换 教学过程: 一、随机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大家是那个班的。请你完整的回答一下老师的问题。师:难道你们不是六年级的吗?老师的意思是:我们是六年级的。 孩子们可见,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句式转换”(板书句式转换) 二、自主探究: A、把字被子句的转换 出示例句:战士们把敌人消灭了。 “把”或“被”前后两个词语调换位置,其余的照写。 找出施动者:战士们受动者:敌人

请同学说一说你们的方法。 施动者和受动者的位置换一下,其他不变。 把字句和被字句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今天你就像大家展示一下的才华吧!请看下一题 出示: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蓝蓝的天空遮住了 我渴望已久的这本书被爸爸买回来了。 看来太简单了,都没难住大家,那我的使出我的杀手锏了。 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再改成“被”字句:(提醒学生注意读题) 1、我写完了作业。 2、歌声打断了我的思路。 3、小喜鹊在白杨树上搭了窝。 小喜鹊把窝搭在白杨树上。白杨树上被喜鹊打了窝 看来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大家都掌握了。那我们一起去继续探讨下一关: 请看这句话: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学习吗?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反问句是什么?反问句就是问中有答 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又是一个什么句。陈述句。其实呀这也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句式转换:出示 B、陈述句和反问句的转换 同学们老师想提醒大家一点,陈述句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所以我们在句型转换时一定要小心哦!请同学们说说这个怎么改

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

第33卷第1期Vol.33No.1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4年1月 Jan.2014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 程亚恒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要]“无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连词。它经常放在一个短语或句子前面,引出一 些条件。连词“无论”出现于隋唐时期,是上古汉语的跨层结构“无论”(又写作“毋论”、“勿论”)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结果。双音化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动因,句法环境和重新分 析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无论;连词;跨层结构;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14)01-0065-05 现代汉语中,“无论”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连词,它既可以引进短语,也可以引进句子。《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连词“无论”的解释是这样的:“用于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或有表示选择关系的并列成分的句子里,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后边有‘都’或‘也’呼应。”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客观的、符合汉语实际的。 那么,连词“无论”是怎么来的呢?它最初是个什么结构呢?它又是怎样语法化为连词的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连词“无论”的语法化过程 1.“六朝”以前 “六朝”以前,“无论”只是一个“否定副词+动词”的跨层结构。“无”是一个否定副词,“论”是一个二价动词,它的宾语在句法层面上既可以是实语类,也可以是空语类。动词“论”有时是“谈论”、“议论”的意思,有时也可以是“判罪”的意思。“无”字或作“毋”,抑或作“勿”。无、毋古音同,故通用;勿、毋双声,故勿又借作毋、无。《说文·勿部》“勿”下段玉裁注:“经传多作物,而假借勿为毋。”《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郑玄笺:“士,事也。勿,犹无也。” 秦以前的文献中,“无论”是一个极其罕见的跨层结构,我们仅在《晏子春秋》中发现了1例: (1)晏子曰:“婴之家俗:间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则不与;通国事无论,骄士慢知者,则不朝也……”(卷五《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 这里的“无论”就是“不讨论、不谈论”的意思,在句子中作谓语。本句是一个受事主语句,整个句子的主语“通国事”在语义上是谓语“无论”的支配对象,而宾语则是一个空语类成分。 两汉时期,跨层结构“无论(毋论)”在文献中仍不多见,我们仅检得以下3例: (2)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说苑·立节》) (3)仁义之处,可无论乎!(《春秋繁露·仁义法》) (4)急复益纳宜子妇人,毋择好丑,毋避尝字,毋论年齿。(《汉书·谷永传》) 上例(2)的“毋论”与“无顾”对文,是“不要考虑”的意思;例(3)的“无论”及末例的“毋论”也明显是“不考虑”或“不谈论”的意思。显然,它们都还是跨层结构。 另外,因为“论”又有“定罪”、“判罪”的意思,所以“无论(毋论、勿论)”相应地又有“不判罪”、“不定罪” [收稿日期]2013-10-07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Y201118)。 [作者简介]程亚恒(1972-),男,河南驻马店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汉语史研究。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无疑会对我们当代的教育教学以及研究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里,简要分析一下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语用与语法之间存在着种属关系,并相互促进对方的发展。近二三十年来,我国语法学者越来越重视在语法研究中加强跟句法相关的语义与语用的研究,认为语法研究有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句法方面包括传统语法的句法及词法;语义方面研究隐藏在句法结构里的语义成分、语义指向、语义特征等;语用方面研究说话的语境和句子的语调、语气、口气以及句法结构的变化等。把语法中的句法、语义、语用区分开来又结合起来研究,可使语法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全面,使语法的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更加明确,加强了对语法规律的解释力,更有利于人们从理性上认识语法结构规律,从而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 其次,语法和语用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语法是手段,语用是在使用中的具体实现。简单地来说,语用就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由此可知,语用是以交际为目的的具体语言情境下的语言使用,而实现某一交际目的需要借助语法手段。语用是以上下文里的句子为对象,探索句子的不同的语用功能。相应的语法是语言内部关系组成的抽象结构。语用是意义的表达,需要通过语法这一结构形式实现。例如“演员的表情抓住了每个观众的视线。”此句在语法结构上是主谓句,而将语法融入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就会明白其所要表达的含义。因而在具体情境中,某一具体的表达形式必须具有一个抽象的语法形式,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目的。 再次,语用和语法二者之间还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任何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有一个赖以生存语境。然而在我国,语法教学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但却不约而同地将语法教学脱离语用的目的,以至于使语法教学枯燥、单调。所以我们在学习语法规则时,不仅要能够造出结构正确,意义表达完整的句子,还要关注句子使用的语境。而进行语法

句式变换练习题

句式变换练习题 1.四川连年旱灾,很多农民饥饿,破产,只得去“吃大户”,(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力量不被人民所毁灭的!(改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可以小声点说话吗?(改祈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克服困难出是量种享受.(改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主语部分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主语部分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美梦. 改主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阵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我. 改主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把你的字典舒畅给我用一下.(改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他的学习好.(改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 改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你的东西挪开一点儿.(变得委婉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解吗?(这是________句) 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难道乌鸦的翅膀能够挡住太阳的光辉吗?(这是________句) 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加标点: 以求知的欲望去读每一本使你进步的书以强烈的好奇心去读每一本使你进步的书以坚定的信心去读每一本使你进步的书. 14.青少年不能没有理想.(这是______句) 改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 改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种鞋质量很好.价钱也便宜.(改为带“不”字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螺旋桨卷起的盖地的尘土遮住了眼睛.(改为被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浓墨似的乌云一下子遮住了半边天.(改为被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的句子如果改成短句,采用复句表达,应样说. 你梦没寐以求的黄金就是作者在书中表达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0.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改为一个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