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提纲

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提纲

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提纲
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提纲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3、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二、基本问答: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4、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三、基本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 2 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3 4 和设施, 5 用的人们, 不同的国家、 的内涵, 的主体部分。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基本问答: 1 (1) 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上升的, 在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 就是使生产关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三、基本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

专题十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1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

环节一主干知识归纳——明题点 一、主干梳理(学生自主结合教材和二轮复习资料课前完成)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误区警示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存在。 纠错: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存在。 2、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纠错: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只要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纠错: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看,只有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变革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革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4、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纠错: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纠错: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因此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纠错: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是代表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或集团。 环节二高考真题研究——找规律 考向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2017全国Ⅰ卷,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1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1.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②人类社会 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 分析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领会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能力:通过本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 点以及国内外一些重大时政热点的能力;比较事物及所学知识的异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判断政治是非,并对错误现象或观点进行简单批判的能力;初步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 识和技能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和说明的能力;能恰当运用学科语言,条理清晰、逻辑 严密、观点正确地表述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复习,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自觉支 持和拥护党的领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改革的支持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科标准,本课涉及到当前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多,是社会热点, 又是重点;本课的知识理论性、思辨性强,又是难点。 2.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 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授课过程: 1、导入新课:今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共同完成一节复习课,学考怎么复习?当然是考纲怎么要求、学考怎么考就怎么复习。我们一起来看今天1月份浙江 省的两道学考题。 【2014年1月学考卷】 选择题(材料选自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本框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第一框。本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关系;第二目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第三目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生活与哲学》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因此,第四单元首先要讲清楚的一个内容就是社会历史观。 本框属于社会历史观的重点内容,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框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下一课讲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做准备。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第二、三单元系统地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 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为他们学习本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尤其是本框要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 证关系、用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急发展趋势。 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 唯心主义。高一学生同样面临着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难题。 三、教学设计思想 1、遵循“以生为主,还学于生”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坚决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导向作用。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 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轮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分析: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本讲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本讲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考点点拨】 一、正确认识社会 重要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人民群众: 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重要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学案: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时1 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习目标要点晨背 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 3.把握社会历史发展 的总趋势。 4.理解改革的性质及 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 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 是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学新知』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社会生活的本质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1)地位: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_刘海伟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习目标】 ⑴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矛盾运动的两大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⑵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课前预习案 【自主梳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 (2)社会意识是指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_________。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________________。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__________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___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__ 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 __________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其中形成的__________ 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__________ 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辩证关系 ①在生产方式中,_______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_______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迟早会引起___________ 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__________。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______________;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的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含义: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各方面的总和。 (2)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___________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_____________。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时,它就会_________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________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__________生产力的发展, _________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会___________生产力的发展,_________社会前进。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一: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篇二: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预习作业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讲授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问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也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困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吗?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特点,是关系中的一点. 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才决定社会意识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综合学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综合学案(二) 一、课堂练习 1.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多年来,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加入世贸组织扩展了我国发展的国际空间,极大地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产业升级,扩大了我国就业总量,提升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10多年来,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放缓;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劳动力等资源比较优势正在减退,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约束强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日显紧迫。 材料二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所描绘的美好愿景。 2.“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全力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材料一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贫困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长期的贫困文化积淀,又反过来成为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 材料二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研究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把握区域和个体因素的差异,对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做到措施精准;要改变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杜绝“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等问题的发生,要将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扶贫工作中注重解决文化贫困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正确性。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也泛起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不放弃汉字,中国就可能错过信息化机遇;放弃汉字,中华文化势必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面对冲击,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经过不懈努力,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现在,在计算机使用、出版印刷等方面,汉字的输入速度、简洁程度等都显示出明显优势,以信息化为由否定汉字的鼓噪逐渐消退。 材料二技术进步会不会使人的能力下降?早在几千年前,先哲老子就提醒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曾几何时,技术进步帮助汉字转危为安。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各种即时通信工具使“鸿雁传书”离我们远去;各种便捷的输入法使许多人患上了键盘依赖症,提笔忘字的情形不时发生;层出不穷的网络词语使有的人忘记了许多字词本来的含义……汉字的传承又遇到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虽然没有过去那样直接和猛烈,但其潜在的杀伤力却绝不能等闲视之。 结合材料,说明在看待技术进步对汉字传承的作用问题上如何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这里地质结构复杂,峡谷两岸山体、断层以及岩层的破碎、变质、旁侧牵引现象分布广泛,构成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遗迹景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除拥有独一无二的峡谷自然景观、“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以外,还拥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如傈僳族的阔时节、同心酒,怒族的桃花节、仙女节,独龙族的文面女,普米族的吾昔节、火塘文化……怒江是亚洲最天然的水道之一,中下游河段天然落差达1 578米,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 132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 000亿度。过去10年来,由于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水电开发之间存在争议,怒江大峡谷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2016年初,在云南省“两会”上,原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郑重表态,云南将停止一切怒江小水电开发,把生态保护起来,推动怒江大峡谷申报国家公园,使之成为旅游天堂。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阐明停止一切怒江小水电开发的合理性。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名是历史命运的容器,是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城市建设的推土机轰鸣驶过,大量古建筑遭到毁坏,由于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地名随意更改和废止现象屡禁不止,致使很多意蕴丰富的地名不断消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约有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称被废弃。 很多离家远行的游子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离家多年,家乡变化令人欣喜,但地名变了让人惆怅。乡愁无处寄,梦里寻踪迹,地名不仅承载了大量的个体记忆与情感,也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城市的历史密码,众多独特地名其实都是历史留下的“活化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令人痛惜的是,一个个生拼硬造的怪名、洋名抹去了很多富有丰富内涵的老地名。 珍惜那些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才能留住我们的乡愁;精心设计有文化内涵的新地名,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传统文化才能有血脉传承,城市才能有厚度和温度。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分析如何“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学案1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学习目标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学习任务 (一)合作探究主题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小组讨论』请在『课中讨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中回答。(1)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所有的社会意识都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吗? (3)马克思的观点体现了什么道理? 知识小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合作探究主题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小组讨论』请在『课中讨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回答。(1)社会基本矛盾指的是什么? (2)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的是什么? 知识小结——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合作探究主题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小组讨论』请在『课中讨论』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中回答。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有哪些? 知识小结——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与会、曲折的。 三、课后自主应用 『课后自主应用』 通过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请完成以下任务。任务1:谈谈你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任务2:通过学习,完成课后自主检测练习。

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提纲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3、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二、基本问答: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4、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三、基本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案.doc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 案 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框34567891011 2019-05-02 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

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框34567891011 2019-05-02 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框34567891011 2019-05-02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列举具体材料例证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乐曲】《国际歌》,同时投影其歌词: 国际歌 词:欧仁·鲍狄埃曲:比尔·狄盖特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副歌)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师: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

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板书]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 【探究活动一】判断图中的相关人物是否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学生讨论得出: [板书]1、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练中感悟】 下面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C ) ①人民群众就是指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下面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C ) ①人民群众就是指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通过对这两题的讲评,形成对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正确认识。) 【创设情景,问题探究】 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问:谁是物质生产的主体? 生:人民群众。 师:每天的《新闻联播》中有一个固定的栏目“劳动者之歌”讴歌各条战线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今天向大家介绍“劳动者之歌----朱玉雷:用头脑打井,靠智慧找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编写人:姚彩美审核人:李涛时间:11.27 批改:二次批改:【高考考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 展的总趋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 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用及其矛盾运。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 矛盾运动 1.社会发展 的实现方式 2.社会主义 社会的基本 矛盾的特点 1.人民群众的概念、 2。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的作用 3.群众观点和群众 路线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注意: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划分依据) ⑵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注意理解) ⑶不同性质社会意识的不同作用: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和,决定着的变革和更替。 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内容 ②表明: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⑴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 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内容 ②体现 ⒊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两个方面)(注意:是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社会实现方式是什么? ⒉阶级社会基本矛盾: ⑴基本矛盾是什么? ⑵实现方式: 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⑴特点?(非对抗性的) ⑵实现方式:(如何理解改革?)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⑴是什么?⑵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主体部分⑶我国阶段,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范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方法论) ⑴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⑵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⑶党的群众路线:①地位②基本内容: ⑷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构建知识体系: 【预习自测】A层 1.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腐败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D.社会意识有时候对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 2.(11江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房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高中政治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1 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提醒:这里的社会意识包括各种意识现象,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虚假的,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探究升华

2013年10月2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等。与会人员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近二十年来,人民群众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次修改顺应社会发展和消费形势的变化,针对广大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着重从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充实细化消费者权益、强化经营者义务、规范网络购物等新的消费方式、进一步发挥消费者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强化虚假广告责任和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有利于提升消费者信心,促进经营者正当经营、诚信经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 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的必要性。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近二十年来,人民群众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次修改顺应社会发展和消费形势的变化”体现了这一点。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改“有利于提升消费者信心,促进经营者正当经营、诚信经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教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忆目标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目标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运用目标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

精神文明建设;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带到物质领域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2011-11-12) 【教师寄语】 高中三年,不是鲜花铺就的,不是轻松造就的,更不是浪漫成就的。高中三年,是一个由蛹化蝶的过程,是一个由花到果的过程,是一个由苗到材的过程,是一个石墨变金刚石的过程。其间会有疼痛,会有失落,会有压力,更会有约束,有义务,有责任。 【学习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学习重难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学习过程】 探究一: 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根据代沟出现的原因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探究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珍惜劳动成果、挥霍浪费的现象还是有发生。 1、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学法提示:从我国国情分析) 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知识清单】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拓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拓展】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划分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历史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包括: ①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或少数英雄豪杰的意志)决定的 ②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如上帝)力量决定的 (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 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结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含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 【小结】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 况的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 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一、最佳选择题: 1、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