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作业指导书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作业指导书

南水北调温博X标特殊土处理工程——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XXXX项目部 20XX年X月

1. 目的 为了指导本标段强夯法处理渠道部分湿陷性黄土基础的施工,而编制本作业指导书,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2. 范围 适用于本标段渠道部分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的施工。 3. 相关文件 招投标文件; 《总干渠温博段(第3标段)黄土状土湿陷性处理布置图(1/7~7/7)》(NZS Ⅳ(Wb3)-X001-3-01~07); 《温博段渠道湿陷性黄土强夯、重夯、土挤密桩地基处理技术要求》; 《强夯试验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等。 4. 术语/定义 本作业指导书采用局《质量管理企业标准》中相关的术语/定义。 强夯法:又名动力固结法或动力压密法。这种方法是将很重的锤(一般为100~400kN)从高处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6~40m)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 减振沟:为了避免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的有害影响,采取挖沟的防振措施。减振沟一般尺寸为深3m,底宽1m,边坡1:0.7,起始位置位于强夯外边缘线外4m,现场试验时应对减振沟的减振效果进行检测,若不能满足减振效果,需调整减振沟的位置及尺寸。 5. 职责 5.1本作业指导书由项目总工负责保持和改进。 5.2施工技术部负责强夯施工的技术工作以及资料管理和归档。 5.3质量部负责强夯施工的质量控制。 5.4安全部负责强夯施工的安全管理。 5.5试验室负责强夯施工的检、试验工作。 5.6测量队负责强夯施工的测量、放线任务。 5.7基础处理施工队负责强夯施工的实施。 5.8对外协调部负责强夯施工的外围施工环境。

【免费下载】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1、概述 定义:黄土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的称自重湿陷性黄土;若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不发生湿陷,而需在自重和外荷共同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土质,俗称大孔土,主要分布于我国陕甘宁等缺水少雨的干旱地区。属砂壤土的范畴,砂壤土的粘土含量为12.50%~25%,壤土的粘土含量为25%~37.50%,而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中粘粒的含量为8%~26%,属于砂壤土,但其性质与砂壤土又有所不同:①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肉眼能看见的大孔隙,孔隙比一般大于1,并常有由于生物作用所形成的管状 孔隙,天然剖面呈竖直节理、颗粒粗,土质干燥;②颜色在干燥时呈淡黄色,稍湿时呈黄色,湿润时呈褐黄色;③土中含有石英、高岭土成分、含盐量大于0.30%,有时含有石灰质结核;④吸水及透水性较强,塑性粘聚力差,水易冲刷成沟,不易粘结,土样浸入水中后,很快崩解,同时有气泡冒出水面;⑤在干燥状态下,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由于土质竖直方向分布的小管道几乎能保持竖立,边坡遇水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产生严重湿陷。这种土质的基础处理与其它土质相比,施工难度大,进度慢,程度复杂,耗用时间长,特别是大面积的土质夯填及水利坝体处理。 黄土湿陷的原因常由于管道漏水,地面积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下,或由于降水量较大,灌溉渠和水库的泄露或回水使地下水位上升等原因而引起。但受水浸湿只是湿陷发生所必须的外界条件,而黄土的结构特征及物质成分湿产生湿陷性的内在原因。 影响因素: 1、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是黄土形成的必要条件。 2、黄土受水浸湿后,结合水膜增厚进入颗粒之间。 3、黄土中胶结物的多寡和成分,以及颗粒的组成和分布,对黄土的结构特点和湿陷性的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 4、黄土的湿陷性还和孔隙比,含水率以及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

强夯地基处理

1.1 强夯地基处理 1.1.1基本规定 1、强夯地基处理可根据加固原理、适用条件和施工工艺划分为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两种类型。 2、确定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应具备下列条件: (1)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 (2)对于人工填土地基,应详细了解填土场地原地表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地表水分布及填土前的地表处理、排水、清淤等情况;了解填土的岩土成分、土石比及颗粒级配等; (3)根据工程的要求和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强夯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4)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强夯地基处理施工经验和施工情况,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它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 (5)搜集临近建筑、地下工程和有关管线等情况; (6)掌握工程场地周围的环境情况。 3、在选择强夯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相互作用,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强夯地基处理地基或加强上部结构和强夯地基处理地基相结合的方案。 4、对已确定的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宜按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 5、强夯地基处理可与其它地基处理方法组合形成联合地基处理方案。 6、经强夯地基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对本规程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 (2)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受力层范围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化学材料加固黄土试验和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的进展情况。目前强夯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其造价比较低,但是强夯后的黄土地基不具有抗水的能力;高分子材料固化处理的地基强度高,固化后黄土地基的水稳性好,但是其造价比较高;DDC法的优点有:降低了工程造价、节约材料、节约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地基处理; 强夯; 化学加固; 夯击固化法; DDC法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hemical material reinforced loess test and access relevant information analysis the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gress. At present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is comparatively mature technology, and the cost is lower, but after the dynamic compaction of loess foundation has not resistant to water ability; Polymer materials with high strength of curing foundation, after curing of the loess foundation better water stability, but the cost is higher; The advantages of the DDC method is: reduce project cost, material saving, saving cultivated land,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keywords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The dynamic compaction; Chemical reinforcement; Ram and curing method; DDC method 引言 在我国的华北、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着湿陷性黄土,它们属于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高压缩性、湿陷性、较小的干密度和较大的孔隙率等特性,而且在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作用下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结构会迅速的被破坏,从而发生显著的下沉现象。因为含水量的增加会影响土体的力学性质,使地基的承载力降低,所以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地基中选择经济合理的、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般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较低,而压缩性较高。湿陷性黄土在土体自重应力或者自重应力和外部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 受水浸湿之后强度会迅速的降低。如果土体中残余的结构强度不能够抵抗土体中的结构应力, 土体结构就会迅速的被破坏,同时会产生明显的附加沉降。由于受水浸湿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土体湿陷对工程建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要确保在正确掌握场地工程地质特性的基础上,严格按国家现行规范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一、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

砂性土与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及分类

砂性土与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及分类 一、砂性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 (一)砂性土的分类 砂性土(sandy soil)指的是含砂土粒含量较多且具有一定粘性的土。砂性土颗粒间粘聚力比较小,性质松散,主要由0.075 mm~2 mm的颗粒所组成无塑性的土,按粒度组成可分为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等。砂性土在第四纪沉积物中,以及现代滨海、河流、湖泊、沙漠地带有广泛的分布,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由暴露于地表的各类岩石经物理风化破碎、再经过机械搬运、磨蚀、分选、堆积而形成,其中纯砂,例如石英砂,还必须促使不稳定矿物化学分解才能形成。 砂性土内摩擦力小,不具粘着性和塑性,但透水性极强,其含水量合理范围的空间大,容易压实,压实后水稳性好,强度较高,毛细作用小。由于砂性土既具有一定数量的粗粒组,使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水稳性,又具有一定数量的细颗粒,使土具有一定的粘性,不至于过分松散,因此砂性土的颗粒组成接近于最佳级配[29]。并且砂性土层是良好的含水层,作建筑地基时易压密,沉降量小,砂性土的天然密实程度是控制其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因素,因此,砂性土不可避免地成为土方填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按密实程度可分为疏松的砂、中密的砂和密实的砂。就填筑路基来说,最合适的是砂砾土、砾土、亚砂土等,用这些土作为路基填料不容易引起路基沉陷。 二、砂性土的工程特性 (1)抗剪强度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强度增加到最大值时,含水量如果还继续增加,则剪切强度就会减小; (2)压缩模量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加,载荷对砂土的密实起着关键的作用; (3)随着压实度的增加,CBR值明显增加,但浸水状态的CBR值比没有浸水状态要低的多。 苏广和等对级配不太良好的粉土质砂进行了一系列的动力特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粉细砂的工程特性比较差,在动应力和重复载荷作用下,其抗剪强度有大幅度的衰减,将严重影响路基稳定性; (2)细砂土的累积应变随着加载次数的增加而增大; (3)密度小的粉细砂随着围压的增大,动弹性模量增加趋势明显,密度大的粉细砂随着围压的增加,动弹性模量逐渐减小; (4)动载荷频率在2 Hz~5 Hz之间变化时,频率对动弹性模量大小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动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1]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施工工法 Dynamic Consolidation Method for Intensify of Self Weight Collapsing Loess

1 前言 (1) 2 工法特点 (2) 3 适用范围 (2) 4 工艺原理 (2) 5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 6 材料与设备 (5) 7 质量控制 (6) 8 安全措施 (6) 9 环保措施 (7) 10 效益分析 (7)

1.0.1黄土【loess】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1.0.2 黄土成因与分布第四纪形成的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黄土的粒径范围:0.005mm~0.05mm,其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黄土的矿物成分有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及自生矿物3类。碎屑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占碎屑矿物的80%,其次有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磁铁矿等;此外,黄土中碳酸盐矿物含量较多,主要是方解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含水赤铁矿等。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CaO,再次为Fe2O3、MgO、K2O 、Na2O、FeO、ΤiO2和MnO等。黄土的物理性质表现为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且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也易造成沉陷和崩塌。黄土颗粒之间结合不紧,孔隙度一般在40%~50%。黄土是指原生黄土,即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均一土体;黄土状沉积是指经过流水改造的次生黄土。中国北方新生代晚期土状堆积物中常见有古土壤分布,尤以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中最为普遍。在黄土古土壤层下部的白色钙质沉积层常以结核形式表现出来。钙结核的形状有长柱状、不规则树枝状及圆球状等,一般长15~25cm,宽5~10cm。黄土在北半球各大陆均有分布,以中国北方的黄土最为典型,在黄河中游构成了著名的黄土高原。中国黄土的分布区介于北纬34°~45°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黄土分布还与东西向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昆仑山、秦岭、泰山一线以北黄土分布广泛。中国黄土的总面积为 380840km2,黄土状沉积的总面积为254440km2。其中黄河流域黄土面积为317600km2。黄土的厚度各地不一,陕西泾河与洛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最大厚度可达180~200m。中国黄土物质主要来自里海以东北纬35°~45°的内陆沙漠盆地地区。沙漠盆地中的上升气流将粉尘颗粒输送至高空,进入西风环流系统,随着西风带的高空气流自西向东、东南飘移,至东经100°以东的地区发生大规模沉降。堆积起来的粉尘颗粒,由于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次生碳酸盐化形成黄土。 1.0.3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1.0.4 黄土的分类见下表: 1.0.5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经综合比较强夯法、CFG桩法、粉喷桩法、堆载预压法及换填法等,最终选定经济、环保、节省工期的施工方法——强夯法。

【精品】湿陷性黄土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1)采取拦截、排除地表积水措施,将水引离路基。在排水不良、路基附近有可能积水的地段增设隔水墙。隔水墙用土填筑,压实度不小于9%,隔水墙宽1。2m,深2。0m,隔水墙外侧壁设两布一膜防渗复合土工膜. (2)对路堤或路堑边坡上侧50m,下侧10~20m以内的黄土陷穴采用灌砂、灌浆、开挖回填等措施进行处理.并将陷穴的位置、埋藏深度及大小、所采取的处理措施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3)路堑地段,对开挖后的路床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24遍,使碾压后路面底面以下50cm内土的压实度不小于95%,80cm内土的压实度不少于85%。 (4)路基高度小于3m的路堤段,清除表土后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40遍,碾压后的地面以下80cm深度内土的压实度不小于85%。 (5)对于填方高度超过8米的路段,按照设计要求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强夯处理,也可采取重锤夯实法、冲击压实法。 (6)强夯法施工 ①强夯施工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夯锤重不小于10t,单点夯击能大于1200KN-m,其底面采用圆形,对粘性土,锤底面积在3~6m2。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 ②夯击点布置,按正方形或梅花形网格排列。其间距可根据击坑的形状、孔隙水

压力变化情况及构造物基础结构特点确定,一般为5~15m。按上列形式和间距布置的夯击点,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遍.第二次选用已夯点间隙,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彼此搭接,表面平整. ③每一遍内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一般为3~10次),并同时满足: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黄土和黄土状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也有的老黄土不具湿陷性)。 一、可能造成的危害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二、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三、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0.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mm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从以下表1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四、土的湿度和密度 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上述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土的欠压密状态,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和洪积的黄土层,其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接近地表2--3米的土层,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一般具有适宜压密的湿度,但此时上覆土重很小,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便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率的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保持低湿和高孔隙率是其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地区大部分年平均降雨量约在250~500mm,而蒸发量却远远超过降雨量,因而湿陷性黄土的天然湿度一般在塑限含水量左右,或更低一些。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 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以及挤密法等地基处理方法处理路基。 1. 湿陷性黄土的性质 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 2.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 宁夏固原市地处陇东陕北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土除表层30~50cm的耕土外,其下均系第四纪黄土类地层。由黄土状轻亚粘土、黄土状亚粘土、黄土状粘土组成。黄土类土层中,具有大孔性,含明显白色钙盐结晶,居中等至高压缩性,具有强烈的中等湿陷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路基湿陷,保证公路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1垫层法。 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预计的深度,然后以灰土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

重湿陷表现不出来。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2.2冲击碾压法。 (1)冲击碾压是压实技术的新发展,冲击压路机由牵引车带动非园形轮滚动,多边形滚轮产生的势能与行驶的动能相结合,沿地面进行静压、搓揉、冲击的连续冲击碾压作业,形成高振幅、低频率的冲击压实作用。高能量冲击力周期性连续冲击地面,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向下

强夯地基处理检测探讨

强夯地基处理检测探讨 前言 强夯加固效果的检验是强夯工程施工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和夯后地基的质量检验。常规检测手段主要有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现场剪切试验、波速试验等。随着物探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探方法在强夯地基检测中也得到推广应用。 1 常规检测方法的适用条件 强夯加固效果的检验方法,根据不同工程其要求也不一样。《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明确规定: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土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规范中所指的原位测试手段主要有: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现场剪切试验、波速试验等。检验方法不同其作用和目的也不一样。 1.1 载荷试验 载荷试验重要适用于确定强夯后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 1.2 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可用于评价砂土的密实度、粉土和粘性土的强度和变形参数。还用于辅助载荷试验判断夯后地基承载力并确定有效加固深度,评价消除液化地基的效果。 1.3 静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及含少量碎石的土层。用以测定比贯入度、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孔隙水压力。 1.4 动力触探试验 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强风化、全风化的硬质岩石、各种软质岩石、砂土、碎石土。用于确定砂土的孔隙比、碎石密实度,粉土、粘性土的状态、强度与变形参数,评价场地的均匀性和进行力学分层,检验加固和改良效果。 1.5 十字板剪切试验 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测定饱和软粘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和灵敏度。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目录 摘要 (1) 1. 处理范围的确定 (1) 1.1 处理厚度的确定 (1) 1.2 处理宽度的确定 (2) 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2) 2.1 垫层法 (2) 2.2 夯实法 (3) 2.3 挤密桩法 (3) 2.4 桩基础 (3) 2.5 预浸水法 (4) 3. 工程实例 (4) 3.1 叠合垫层法 (4) 3.2 强夯法 (5) 3.3 挤密桩法 (6) 4. 结论 (6) 参考文献 (6)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摘要 黄土是第四纪堆积物,按其颗粒成分属于细粒土(或粉土、粘性土)。其中,部分黄土具有不同于普通细粒土的特殊成分与性质。浸水会发生显著下沉变形,称为湿陷性黄土,工程界普遍视为特殊土。黄土的湿陷性是指其在一定压力下压缩稳定后,因浸水而发生下沉变形的性质。湿陷性是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蚀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因此在建筑上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十分重要。湿陷性黄土的变形包括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两种。压缩变形是在土的天然含水量下由于建筑物的负荷所引起的,一般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部分在其上部结构的允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所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的。而且很不均匀,对建筑物的影响很大,危害性很严重。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设计中,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往往需要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1. 处理范围的确定 地基处理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处理地基到多大范围才能既经济又能获得明显的效果。由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所引起的自重湿陷与其湿陷性和黄土层厚度有关.其变形范围往往包括全部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厚度。根据湿陷变形范围,地基的处理厚度(从基础底面算起)可分为处理全部湿陷变形范围和部分湿陷变形两种。前者的处理目的是消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而后者只是消除部分湿陷量。 1.1 处理厚度的确定[1] (1)消除建筑物地基全部湿陷量的处理厚度。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一般情况下,地基的湿陷量只发生于压缩层以内。试验资料表明,该湿陷量大部分

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法

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法 第一节一般规定 1、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对高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等地基,当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2、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第二节设计 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下表预估。 单击夯击能(KN·m)碎石土、砂土等粉土、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等 1000 5.0~6.0 4.0~5.0 2000 6.0~7.0 5.0~6.0 3000 7.0~8.0 6.0~7.0 4000 8.0~9.0 7.0~8.0 5000 9.0~9.5 8.0~8.5 6000 9.5~10.0 >8.5~9.0 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起夯面算起。 2、强夯的单位夯击能量,应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综合考虑,并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粗颗粒土可取1000~3000KN·m/m2;细颗粒土可取1500~4000KN·m/m2。 3、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A.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 B.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C.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4、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2~3遍,最后再以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1、概述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论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容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处理,前者以消除湿陷为目的,后者以提高承载力为主,同时应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地基处理时应区别对待,并结合以下特点:1)湿陷性黄土的地区差别,如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的强弱,承载能力及压缩性的大小和不均匀性的程度等;2)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如用水量大小,地基浸水的可能性;3)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其使用上对限制不均匀下沉的严格程度,结构对不均匀下沉的适应性;4)材料及施工条件,以及当地的施工经验。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是采用机械手段对基础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处理,或更换另一种材料改变其物理性质,达到消除湿陷性、减少压缩和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其中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在处理深度和处理范围上区分:1)浅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处理,即消

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这种方法包括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全部的湿陷性黄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防水措施使用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基,其中包括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水等,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结构措施的作用是使建筑物适应或减少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危害。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国内外使用较多的地基处理方法:重锤表层夯实、强夯、垫层、挤密桩复合地基、垫处理、预浸水、爆扩桩、化学加固和桩基础等。近年来,深层孔内夯扩挤、高压旋喷注浆法,以及复合载体夯扩桩等也得到推广使用。 目前我国以重锤表层夯实、土(或灰土)垫层、强夯、深层孔内夯扩、高压注浆固结土(或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桩基础应用较多,经验比较丰富,对于其他的处理方法则应用较少,或未使用过。化学加固则多用于湿陷事故处理,从国外情况来看,与我国不同,保加利亚多采用水泥土垫层、混凝土挤密短桩,俄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因浸水后土的结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广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也有的老黄土不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黄土和黄土状土。。具湿陷性)一、可能造成的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造成的危害,二、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在未受水浸湿结构疏松、孔隙发育。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地基强度迅速降低。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附加下沉,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三、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而粉土颗粒中又以~70%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的粘土颗粒较少,.005mm,小于00.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0.05~的25mm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占总重约14.28% 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中砂颗粒。从以下表1 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中土孔隙土中水分不断蒸发,黄土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在生成初期,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很少,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多集聚在较大颗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由于上述在天然状态下,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水对而遇水时,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四、土的湿度和密度除上述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和还在于土的欠压密状态,干旱气候条件下,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充分的压力和在其形成过程中,其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洪积的黄土层,米的土层,受大气降2--3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接近地表便形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水的影响,一般具有适宜压密的湿度,但此时上覆土重很小,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率的湿陷性黄土。我国湿陷性黄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保持低湿和高孔隙率是其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而蒸发量却远远超过降雨量,因而湿陷~250500mm土分布地区大部分年平均降雨量约在性黄土的天然湿度一般在塑限含水量左右,或更低一些。 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3-06T09:58:30.5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作者:常中伟[导读] 而施工技术也符合建筑业的要求,可以节约施工资金和施工资源,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河北省平泉市城乡规划和管理综合执法局河北平泉 067500 摘要:强夯法施工工艺简单、操作模式,容易掌握,施工效率更高,更强的实用的优点,因此,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经常使用的应用基础力量的方法可以提高三次或者更多次,所以,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效果,而施工技术也符合建筑业的要求,可以节约施工资金和施工资源,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强夯法;建筑工程;地基处理;应用 一、强夯地基处理技术 经过动力密实等方式将软土当中的空隙消除掉,从而全面提升软土地基自身的强度以及承载能力,使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由此可见,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原理便是加固原理。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作用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地基施加冲击波,从而使地面转换为密实的状态。这种方法与其他对于地基处理所使用的方法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强夯地基处理技术可以对于多孔、颗粒大的饱和土地进行。相关工作人员利用强夯法进行工程软基处理时,不仅要严格遵循工艺流程,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和质量控制意识。进而提高工程软基处理效果和工程建设质量。其次,强夯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的范围较广,例如建筑、公路、仓库及跑道等碎砂石土较多的地基。强夯地基处理技术拥有着经济适用等特点,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施工工艺 在工程的地基建设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塌方问题,必然会使地基土受到扰动,进而影响到地基的整体承载力,不仅会对自身的工程建设造成危害,同时还会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安全,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在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并穿过不同的土层时,施工方如果不去根据不同土层的工程特性(地基土的内摩擦角、黏聚力、湿度、重度等)来确定地基基坑的边坡开挖坡度和支护方法,就会使边坡顶部受到堆载或外力的振动产生变形,由此引发塌方问题。或者是因为工程施工方在开挖土方时施工不当,在应该作支护的时候没有去做应有的保护,也会造成塌方。如果相关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施工工艺的规定进行施工,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问题与麻烦。强夯地基处理技术主要包扩对于施工机械设备的挑选、施工之前相关工作人员的准备工作及施工过程当中的具体步骤等。对于施工机械设备的挑选,最好使用拥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等专用机械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高地基处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在施工前期的工作准备很重要,如对于施工场地内的积水进行及时处理,做好预备工作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三、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1、工程内容介绍 某建筑施工基地原址是水塘,地势倾斜,在对其进行挖高填低处理后,地势基本处于平坦。但在建筑施工地的周围形成了大范围的填土,且建筑稳固性难以得到保障,故采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确保建筑工程稳定性与安全性符合当前社会对建筑物的基本要求。 2、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地基夯实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后续施工作业在把控范围内,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地形地质勘查、重型机器设备等的准备、夯实工艺的确定等。 首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地形进行勘查,预测其未来发展状态。其次,根据勘查结果合理选择强夯机、起重机及其他大型施工设备。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根据强夯工艺来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在进行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开展活动,进而从根本上确保夯实牢固。施工现场的勘查是前期准备工作的重点,勘探人员要利用专业的设备进行钻探,并进行原位测试,组织土木试验,分析施工现场的填土面积、成分、地下水位和未来地质的变化等。经过勘查发现,该建筑工程的回填区水分含量较高,且由于原址为水塘,因此土层较为湿润。该区域土壤的主要成分为粉土、粉质黏土、粗砂,且包括大量砂砾与少量卵石。根据勘查结果,继续开展试夯工作。试夯能为强夯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勘探人员对地质的考察结果,对回填区域进行试验作业,进而获取实际的夯实距离及锤重等信息。本次试验场地为回填区南北两侧,设计填土的厚度为9m。准备强夯设备,将其击能设计在3000kN/m2。试验时间为30d。试验后,根据国家规定的有关条款对地基进行检测,检验强夯效果。本次试验的沉量为2m,有效加固深度5m,夯击次数7~8击,夯距5m。在相同面积进行第二次试验,结束后与第一次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5.5m以内土层结构基本达到要求,由此可以判断有效加固深度为5.3~5.9m,但底部仍旧有2.4~3m的土层结构未能达到标准。在两次试验结束后,最终确定对厚度大于4m的土层应分成两步进行夯实工作。 3、实际夯实工作 通过试夯得出:土层若大于4m,将得不到有效的夯实处理。因此,对于大于4m的土层,需要进行两次夯实处理,但两次强夯击能值应控制合理范围内,这样才能满足回填土的实际需求。本工程第一次夯击能为4000kN/m2,第二次夯击能为1500kN/m2。两次夯距均设定为5m。在正式开展强夯工作后,每一次的夯实都应按照施工方案严格进行。通常,会将两次的夯击点穿插进行,以确保夯击时所传递的能效均衡。在整个夯击工作进行中,都应以降低夯锤质量、缩短落锤距离的方式,尽可能发挥夯击的有效性,提升土层结构的稳固性。 由于回填土层的水分含量较高,在夯击时又常遇到降雨天气,场区内出现大量积水。因此,为疏通排水,在场区内设置了30m×30m的集水井,并利用钢筋笼包过滤网,填满碎石,利用水泵抽水,通过消防水带将水引向周围水沟。 四、施工注意事项 强夯法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将夯实的遍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增强夯实的有效性。通常,应根据施工场地的土壤性质、土层特点、土壤质地等确定夯实遍数。将夯实遍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常为2~3次,最后一次以低能满夯的方式进行。同时,夯实遍数的确定与回填土层的结构存在关联,土层不同,夯实次数也存在相应变化。若回填区域的土层结构为粗颗粒土,渗透性较强,则应适当减少夯实次数。若回填区域的土层中细颗粒较多,渗透性差,则应适当增加夯实次数。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doc 乌鲁木齐东二环公路工程第一合同段 特殊路基施工方案 中交二航局乌鲁木齐东二环道路工程一标项目经理部 二零一二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1) 1.1编制依据 (1) 1.2编制原则 (1) 1.3编制说明 (2) 第二章工程概述 (2) 2.1工程概况 (2) 2.2 主要工程数量 (3) 第三章资源配置 (3) 3.1人员配置 (4) 3.2机械设备配置 (5) 第四章施工准备 (5) 4.1人员组织 (5) 4.2技术准备 (6) 4.3 试验准备 (6)

第五章施工方案 (7) 5.1处治原则 (7) 5.2处治措施 (8) 5.3施工准备 (8) 5.4技术要求 (9) 5.5试夯段布置 (10) 5.6强夯施工流程 (12) 5.6施工要求 (13) 5.7施工步骤 (14) 5.8施工注意事项 (17) 5.9成品保护 (17) 5.10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18) 5.11质量保证措施 (18) 5.11.1技术控制 (18) 5.11.2施工过程控制 (20) 第六章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21)

第七章安全文明施工 (24) 7.1安全施工措施 (24) 7.2文明施工措施 (25) 7.3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6) 7.4 施工机械安全保障措施 (27) 7.5现况地下管线与高空缆线安全保护措施 (28) 7.6 认真执行安全检查制度 (28)

第一章编制依据 1.1编制依据 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 076-95;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4、《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 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7、《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9、乌鲁木齐东二环道路工程第一合同段《投标文件》及总体性实施施工组织设计; 10、乌鲁木齐东二环道路工程第一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1.2编制原则 1、遵循招标文件、合同文件原则。 2、遵循设计和验标的原则,正确组织施工,保证工程质量优良。

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

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 摘要:近几年来,很多工程上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和降低土层的压缩性,都采用强夯法去处理湿陷性黄土黄土路基。这种方法施工起来比较方便、快速有效、节约投资,而且在施工时,加固深度上和加固效果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所在。而且根据夯击的类型不同,强夯法在处理地基时可减少投资,相对于桩基来说最少可减少50%的投资。因此,这种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地路基做处理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在处理时,应该从强夯法可以加固黄土的效果上分析出发,运用该法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黄土的强度。 关键词:强夯法;湿陷性黄土;应用 目前,规模较大的工程中处理这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方法有强夯法、强夯振冲碎石换填法等等。其中,强夯法在施工时周期较短,见效很快、工艺也很简单并且经济实用,是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较好的一种方法,被很多人所采用。 一.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干燥情况下,具有较高强度和较低压缩性,遇水后在一定外力作用或在自重作用下强度骤降的一种特殊岩土。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其中以03马兰组黄土最具有代表性。湿陷性黄土对工程的主要危害表现为遇到水后,它会不均匀的沉降,引起路基的大面积下陷,从而引起一些其他危害,进一步加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最终究将导致恶性循环。 二.强夯法 1.强夯法加固路基的原理。 所谓强夯法就是指利用重锤的重量,在空中自由落体,将重锤势能转化为动能,使土体加固的一种施工方法。它的有效加固深度达到了4~10m。在施工时,重锤在获得较高的能量时从高处落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加速度,当与地面接触的一瞬间,重锤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地基土体施加一巨大的冲击能量,这种突然释放的巨大能量,能将势能迅速转化为动能,土体瞬间发生凝结作用,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并且相互靠拢同时,排出孔隙中的气体,使土体挤密压实,强度提高。然后再利用重锤大面积且多次的夯击达到加固黄土的作用。 2.强夯技术的特点: (1)强夯技术适用于各类土层: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加固各种砂性土、黏土、黄土及人工填土,特别是加固一些用一般方法难以加固的大块碎石类土。 (2)强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可用于机场跑道、堤坝、隧道、公路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