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1]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1]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1]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1]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施工工法

Dynamic Consolidation Method for Intensify of Self Weight Collapsing

Loess

1 前言 (1)

2 工法特点 (2)

3 适用范围 (2)

4 工艺原理 (2)

5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

6 材料与设备 (5)

7 质量控制 (6)

8 安全措施 (6)

9 环保措施 (7)

10 效益分析 (7)

1.0.1黄土【loess】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1.0.2 黄土成因与分布第四纪形成的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黄土的粒径范围:0.005mm~0.05mm,其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黄土的矿物成分有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及自生矿物3类。碎屑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占碎屑矿物的80%,其次有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磁铁矿等;此外,黄土中碳酸盐矿物含量较多,主要是方解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含水赤铁矿等。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CaO,再次为Fe2O3、MgO、K2O 、Na2O、FeO、ΤiO2和MnO等。黄土的物理性质表现为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且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也易造成沉陷和崩塌。黄土颗粒之间结合不紧,孔隙度一般在40%~50%。黄土是指原生黄土,即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均一土体;黄土状沉积是指经过流水改造的次生黄土。中国北方新生代晚期土状堆积物中常见有古土壤分布,尤以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中最为普遍。在黄土古土壤层下部的白色钙质沉积层常以结核形式表现出来。钙结核的形状有长柱状、不规则树枝状及圆球状等,一般长15~25cm,宽5~10cm。黄土在北半球各大陆均有分布,以中国北方的黄土最为典型,在黄河中游构成了著名的黄土高原。中国黄土的分布区介于北纬34°~45°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黄土分布还与东西向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昆仑山、秦岭、泰山一线以北黄土分布广泛。中国黄土的总面积为 380840km2,黄土状沉积的总面积为254440km2。其中黄河流域黄土面积为317600km2。黄土的厚度各地不一,陕西泾河与洛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最大厚度可达180~200m。中国黄土物质主要来自里海以东北纬35°~45°的内陆沙漠盆地地区。沙漠盆地中的上升气流将粉尘颗粒输送至高空,进入西风环流系统,随着西风带的高空气流自西向东、东南飘移,至东经100°以东的地区发生大规模沉降。堆积起来的粉尘颗粒,由于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次生碳酸盐化形成黄土。

1.0.3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1.0.4 黄土的分类见下表:

1.0.5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经综合比较强夯法、CFG桩法、粉喷桩法、堆载预压法及换填法等,最终选定经济、环保、节省工期的施工方法——强夯法。

2 工法特点

2.0.1 本工法是以动力固结理论为基础,采用起重机械,反复“吊起-下落”夯锤,使地基土“液化-触变”,从而达到密实、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

2.0.2 本工法采用中型机械,耗费材料极少。

2.0.3 本工法操作简单,使用人力很少,而质量容易保证。

2.0.4 本工法产生的振动及噪音大,这是其缺点。

2.0.5 本工法不适宜50m内有建筑物,或周围有潜在滑坡体的情况等。

3 适用范围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一般粘性土、饱和砂土、碎石土、粉土、人工填土、湿陷性黄土、淤泥质土等地基,从而提高地基强度,降低压缩性,提高土层均匀性,减小地基不均匀沉降。本工法适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4 工艺原理

4.0.1 土力学有效应力原理饱和土体内任意平面上受到的总应力可分为有效应力和空隙水压力两部分,即

总应力σ=有效应力σ′+空隙水压力μ

并且,土的变形(压缩)或强度的变化都只取决于有效应力的变化。

4.0.2 动力固结理论土木工程地基土常常为第四纪土,其中含有有机物,以微气泡形式存在(含气量约占1%-4%),在强夯该土过程中,气相体积被压缩,加上孔隙水被挤出,两者体积均减小。在重复夯击作用下,气体被压缩接近于零时,土体变得不可压缩,相应地孔隙水压力上升到与覆盖压力相等的能量级时,土即产生液化——吸附水变成了自由水,土的强度达到了最小值。与此同时,夯点四周形成规则的垂直裂缝,出现涌水现象。停止夯击后,当孔隙水压力消散到小于土粒间的侧向压力时,裂隙即自行闭合,土中水的运动又恢复常态。随着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土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有了大幅度增长,这是由于土粒间紧密接触,以及新吸附水层逐渐固定所致,这乃是土的触变性。

4.0.3 梅纳公式

Z = a (mh)0.5 = a(E/g)0.5

其中 Z——强夯有效处理深度(m);

a——修正系数,a = 0.30~0.60;

m——夯锤质量(kg);

g——重力加速度(m/s2);

h——夯锤落距(m);

E——夯击能(KN.m)。

4.0.4 强夯工艺参数

·夯锤和落距

现有机具的夯锤重量为10t,主夯和副夯的夯锤落距取10m,即单击

夯击能为1000kN.m。满夯的夯锤落距取7m,即单击夯击能为700 KN. m。

·夯击点布置及间距

强夯处理范围覆盖该路段整个路基处理区域,采用的夯锤锤头直径

为4m,静压约8.0Kpa,主、副夯击点布置采用等腰三角形布点。各夯区

外侧边缘以夯锤外侧边缘和夯区外缘平齐为准,夯区外侧夯点间距可作小范围调整。

·夯击击数与遍数

单点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

且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①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

②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③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符合以上要求时的夯击次数即为该点的最佳夯击次数,以后各点击数也可按此确定。

夯击遍数主要是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平均夯击能确定,夯击遍数为一次主夯、一次副夯和一次满夯。第一遍为主夯,夯击点间距取5米,按正方形布置;第二遍为副夯,夯击点位于第一遍主夯的四个夯击点中间,使两个主夯点和一个副夯点构成等腰三角形;第三遍为满夯,单击夯击能为700 KN.m。

·夯击能

根据施工设备、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深度确定强夯的主夯、副夯单击夯击能取1000kN. m2,满夯单击夯击能取700kN.m。

4.0.5 对于填方路基地基,强夯处理宽度为路基两侧排水沟外缘以外5m之间的范围。

4.0.6 对于挖方路基地基,强夯处理宽度为路基两侧边沟外缘之间的范围(设置碎石落台的路段包括碎石落台宽度)。

4.0.7 地基处理宽度范围内(除深沟壑路段),清除大地表面植被或土壤层后直接进行强夯处理。

4.0.8 布设挡土墙的路段,挡土墙位置处必须保证墙底地面高程等于墙底的设计高程。因强夯引起地面高程小于墙底设计高程的路段,应回填夯实至墙底设计高程。

4.0.9 涵洞位置处的地基必须先强夯处理后,再进行涵洞施工。

5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 工艺流程

5.0.1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见图5.1.1,其中第一遍点夯为主夯,第二遍点夯为副夯。

5.0.1-1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

5.2强夯施工步骤及注意要点

5.2.1 清理并平整场地,测量强夯前场地高程。

按照设计要求清理表层的草皮和腐殖土层(一般路段清表厚度不得小于15cm,腐殖土层较厚及附着有非适用材料的路段应将其清除彻底),并挖除局部的淤泥、翻浆土层,积水路段应排除积水并将土翻松晾干。

预先估计强夯后可能产生的平均地面变形,并以此确定夯前地面高程,然后用推土机平整。强夯施工前应认真查明强夯场地范围内的地下建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措施,以免因强夯施工而造成破坏。同时对路基范围内的坑洞、水井及平整土地中填埋的浅沟壑进行调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可能产生的路基质量隐患。

5.2.2 试夯选择有代表性的路基回填位置一到两处,长度可定为20m作为试验段。每一夯点可先连续夯击5次,然后按验收规范检测压实度,并测量高程。如能满足设计要求,可据此进行正常施工;如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继续增加夯击次数,直至满足设计要求密实度为止,并记录其夯击次数。

5.2.3 铺垫层或降低地下水位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饱和湿陷性黄土,需在表层铺0.5m左右厚的松散性材料或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目的是在地表形成硬层,用以支撑起重设备,确保机械通行和施工,也可加大地下水和地表面的距离,防止夯击时夯坑积水,土体发生流动或夯击效率降低。铺设的垫层材料中不能含有黏性土。

5.2.4 强夯施工步骤:

①在整平的场地上标出第一遍夯击点的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②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击点的位置;

③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④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倾斜时,应及时整平坑底;

⑤重复上述步骤④,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⑥换夯点,重复上述步骤②至⑤,直到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⑦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⑧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按上述步骤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夯实,满夯锤印搭接不小于1/4夯锤的直径,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5.2.5 强夯加固土层的顺序应该是:先加固深层土,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

5.2.6 除了测量夯击后地基土的密实度以外,还应注意,夯击次数的控制是以最后两击的夯沉降量之差不大于5cm为准的;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较大隆起,一般控制为小于等于10cm。

5.2.7 深沟壑路段地基的特殊处理若深沟壑路段的路基填料采用就地取土时,即路基填料同样为湿陷性黄土时,原地面清表完成后,直接进行强夯处理,然后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正常的路基填筑,每填高2m,进行1次强夯处理,同样要求最后两次夯沉量之差不大于5cm,直至此路段回填至设计要求的路床高度(设计要求:路床顶层掺加8%的熟石灰进行稳定),再进行最后一次强夯处理。

5.2.8 土的天然含水量在低于塑限含水量的1%~3%或液限含水量的0.6倍,且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强夯效果最好。天然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且不大于塑限含水量,含水量分布均匀时,最后2击夯沉量之和、之差越小,消除湿陷深度越深。在拟夯实的土层中,当土的含水量低于10%时,应对其增湿至接近最佳含水量;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3%以上时,应晾干降低其含水量。

5.2.9 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下,土体天然含水量无规律。地基的土质和含水量直接影响到强夯效果,当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时,同一夯击能的影响深度大大减少,还会出现土体反弹现象。当湿陷性黄土处于或略低于最佳含水量时,孔隙内一般不会出现自由水。每夯完1

遍不必等孔隙水压力消散,可采取连续夯击,减少吊车移位,提高强夯施工效率,降低工程造价。

5.2.10 最后2击夯沉量之差的限值控制是强夯质量控制的关键,夯沉量之差要求不大于5cm。在夯沉量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湿陷性消除深度亦可以满足要求。

6 材料与设备

6.1 材料

6.1.1 本工法除耗用燃油外,基本不用其他材料,这是本工法的优点之一。

6.2 设备

6.2.1 本工法涉及的主要机具及检测设备见表6.2.1-1。

6.2.2 一般采用起重能力15t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具有行走方便、稳定性好等优点。起重机

要有一定的起重高度,大多在10~14m 。

6.2.3 夯锤采用钢材与混凝土制作,夯锤底面为圆形。锤底面积宜根据土质确定,锤径一般

2m 左右,底面积3~4m 2;锤重可视需要而定,多在10~20t 之间,锤底静压力值25~40kPa 。

一般采用脱钩夯锤。 图6.2.1-1 履带式起重机及夯锤

7 质量控制

7.1 质量标准

7.1.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7.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7.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7.2 质量控制措施

7.2.1 强夯施工宜在干旱季节进行。在雨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场地积水,否则,将导致土质变软、出现土体挤出现象,降低强夯效果。

7.2.2 强夯施工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严格的复核,其偏差应小于5cm 。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时应及时纠正。

7.2.3 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的次序进行强夯,不得漏夯;吊机就位应按次序,并有利于多台吊机同时施工。

7.2.4 开夯前应检查夯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若夯锤使用过久往往因底面磨损而使重量减轻。落距未达设计要求的情况,在施工中也常发生。这些都将影响单击夯击能的大小。

7.2.5 施工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末夯的夯沉量。并详细记录强夯的各项参数(如夯击能、夯击次数、每次夯击的沉降量等)和施工等情况,以备施工结束后进行检测。

7.2.6 强夯施工结束2~4周后应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验。检测点位置可分别布置在夯坑内、

夯坑外和夯击区边缘。每1000m 2范围内抽检不宜少于3处,检验深度应不小于设计处理的深度。

7.2.7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或室内土工试验。

8 安全措施

8.0.1 强夯施工应有固定的作业班组,施工现场应由专人统一指挥,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

夯锤

2.夯锤锤底至锤顶有4个φ200mm的竖向排气孔。

机型及夯击能量需要确定。

注:1.夯锤是自制铁构件圆柱体,大小根据吊机

履带吊机支腿示意图

支架

起重绳

控制

绳自动脱钩器

制度和安全保证体系,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习安全技术规范及施工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8.0.2 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应及时整改。

8.0.3 进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特殊工种应持证上岗。

8.0.4 施工前应在强夯区采取隔离措施,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吊机起重臂活动范围内严禁站人。

8.0.5 夯机驾驶室前应安装安全防护网,测量仪器应架设在距夯机30m以外的地方,夯锤下落位置与施工人员的安全距离为20m。

8.0.6 确保夯实设备使用中的安全可靠,防止起重机吊臂在强夯时突然释重而产生后倾。当起吊过重时,应在起重机上附加门架或支撑架,以免前倾。

8.0.7 强夯机械笨重,自行能力较差,需用大量拖车方能转场,因此应尽量减少强夯施工中的转场频率,提高强夯机械的利用率。拖车拖动强夯机械行走时应铺放4m×2m×0.02m 钢板。8.0.8 强夯一段时间后(一般在1000次左右),起重机应进行保养。检查机械设备、动力线路,钢丝绳磨损等情况,重点检查调整回转台平衡钩轮与导轨的间距,避免加大对平衡钩轮的冲击。

8.0.9 施工应按计划有序进行,保持现场安全及文明施工。

8.0.10强夯前,应对起重机、滑轮组及脱钩器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试吊及试夯,待一切正常后,方可强夯。

8.0.11 在距离周围建筑物50m范围内之地基土不宜采用强夯。若必须采用强夯时,则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因强夯施工是利用夯锤的巨大冲击能和冲击波反复夯击地基土表面,由此产生的噪音和振动对周围的建筑物(或滑坡体)和居民将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这些扰民问题必须在施工中考虑到。当遇距离小于40m的建筑物时,要挖减振沟(宽1m、深度超过被影响建筑物基础深度),并设置监测点,以避免冲击波对该建筑物造成损坏。

8.0.12 当桥台或涵洞处于湿陷性黄土路段时,须对其地基进行强夯处理。首先在其路基处理范围内强夯完成后,再进行桥台或涵洞的施工。

8.0.13 起吊夯锤时,应保持匀速,不得在高空中长时间停留,严禁急升猛降,防止夯锤脱落。夯锤起吊后,臂杆和夯锤下及附近15m范围内严禁有人员通过或站立。停止作业时,应将夯锤落至地面。

8.0.14 当同时采用强夯与岩溶注浆处理措施时,应先进行强夯再进行注浆加固处理。

8.0.15 当风力大于5级时,应停止强夯作业,以防机械倾倒,保证施工安全。

9 环保措施

9.0.1 强夯施工产生的噪声不应大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界限》(GB12523)的规定,否则强夯场地与建筑物间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音或防振措施。当施工中存在噪音扰民问题时,最好白天施工(但午休时间停止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少扰民。

9.0.2 当逢干燥天气进行强夯时,宜洒水降尘。

9.0.3 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定期清理,以免污染水土环境。

10 效益分析

10.1 经济效益

10.1.1 成本分析强夯法与灰土挤密桩、粉喷桩、预应力管桩、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处理湿陷性黄土软基相比,节省了大量石灰、砂子、碎石、塑料排水板等材料费,同时减少了采用水泥浆等材料可能对地下水及周围环境产生的污染。

10.1.2 工期分析本工法受外部因素影响小,机械化程度高,工期短,大大节约了间接成本。

10.1.3 质量安全分析采用本工法,容易保证质量,安全投入不大。

10.2 社会与环保效益

采用本工法能够加快施工速度,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保护环境。通过实际工程应用证明,本工法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和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强夯地基处理

1.1 强夯地基处理 1.1.1基本规定 1、强夯地基处理可根据加理、适用条件和施工工艺划分为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两种类型。 2、确定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应具备下列条件: (1)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 (2)对于人工填土地基,应详细了解填土场地原地表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地表水分布及填土前的地表处理、排水、清淤等情况;了解填土的岩土成分、土石比及颗粒级配等; (3)根据工程的要求和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强夯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4)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强夯地基处理施工经验和施工情况,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它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 (5)搜集临近建筑、地下工程和有关管线等情况; (6)掌握工程场地周围的环境情况。 3、在选择强夯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相互作用,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强夯地基处理地基或加强上部结构和强夯地基处理地基相结合的方案。 4、对已确定的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宜按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 5、强夯地基处理可与其它地基处理方法组合形成联合地基处理方案。 6、经强夯地基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对本规程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 (2)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受力层围仍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作业指导书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作业指导书

南水北调温博X标特殊土处理工程——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XXXX项目部 20XX年X月

1. 目的 为了指导本标段强夯法处理渠道部分湿陷性黄土基础的施工,而编制本作业指导书,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2. 范围 适用于本标段渠道部分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的施工。 3. 相关文件 招投标文件; 《总干渠温博段(第3标段)黄土状土湿陷性处理布置图(1/7~7/7)》(NZS Ⅳ(Wb3)-X001-3-01~07); 《温博段渠道湿陷性黄土强夯、重夯、土挤密桩地基处理技术要求》; 《强夯试验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等。 4. 术语/定义 本作业指导书采用局《质量管理企业标准》中相关的术语/定义。 强夯法:又名动力固结法或动力压密法。这种方法是将很重的锤(一般为100~400kN)从高处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6~40m)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 减振沟:为了避免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的有害影响,采取挖沟的防振措施。减振沟一般尺寸为深3m,底宽1m,边坡1:0.7,起始位置位于强夯外边缘线外4m,现场试验时应对减振沟的减振效果进行检测,若不能满足减振效果,需调整减振沟的位置及尺寸。 5. 职责 5.1本作业指导书由项目总工负责保持和改进。 5.2施工技术部负责强夯施工的技术工作以及资料管理和归档。 5.3质量部负责强夯施工的质量控制。 5.4安全部负责强夯施工的安全管理。 5.5试验室负责强夯施工的检、试验工作。 5.6测量队负责强夯施工的测量、放线任务。 5.7基础处理施工队负责强夯施工的实施。 5.8对外协调部负责强夯施工的外围施工环境。

强夯及强夯置换地基处理施工方案

大连普湾新区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2013年市政道路及管网工程 (一期)三标段 路基强夯及强夯置换工程施工方案 审核: 编制: 大连三川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3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大连普湾新区市政道路及管网工程六号路(南4号路-南10号路)道路工程,K1+~K1+960、K2+060~K2+段场地表层为近期回填土,回填厚度介于4~5m,松散,主要由粉质土混砾构成,欠固结,为较差地基土,设计要求采用强夯处理。K0+~K1+ 段地表层为近期回填土,回填土厚度介于1~2.5m,松散,主要由粉质粘土混砾石构成,欠固结,为较差地基土,由于覆盖层较薄,设计要求采用强夯置换处理。 本工程施工工程量如下:强夯处理长度715m,面积44625㎡(夯击能2000KN·m),强夯超填土方量31238m3;强夯面积44625㎡。强夯置换处理长度92m,面积5608㎡,满夯面积5608㎡(夯击能1000KN·m)。 二、编制依据 1、编制依据: (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有关设计文件、图纸。 (4)施工合同; 三、施工部署 1、项目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项目部管理人员职责分工情况如下: 项目经理:负责项目部的全面管理工作 项目副经理:配合项目经理的具体管理工作 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部的技术管理工作

施工员:负责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 质检员:负责项目部的质检管理工作 安全员:负责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工作 材料员:负责项目部的材料管理工作 项目组织机构图 3、资源部署: 用于本工程的主要机械设备计划 用于本工程施工劳动力计划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1 施工准备 1.1 主要施工机具 1.1.1 夯锤 强夯锤锤重可取10~40t ,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夯锤的材质最好为铸钢,如条件所限,则可用钢板壳内填混凝土。夯锤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φ250~300mm 与顶面贯通的排气孔,以利于夯锤着地时坑底空气迅速排出和起锤时减小坑底的吸力。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对于砂质土和碎石填土,采用底面积为2~4m 2 较为合适;对于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建议用3~4m 2 ;对于淤泥质土建议采用4~6m 2 为宜。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 ,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 1.1.2 起重机具 宜选用15t 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的起重设备。当起重机吨位不够时,亦可采取加钢支腿的方法,起重能力应大于夯锤重量的1.5倍。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用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1.1.3 脱钩器: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同时挂钩方便、迅速。 1.1.4 推土机:用T3-100型,用作回填、整平夯坑。 1.1.5 检测设备:有标准贯入、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设备以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 1.2 作业条件 1.2.1 应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强夯场地平面图及设计对强夯的效果要求等技术资料。 1.2.2 强夯范围内的所有地上、地下障碍物已经拆除或拆迁,对不能拆除的已采取防护措施。 1.2.3 场地已整平,并修筑了机械设备进出道路,表面松散土层已经预压。雨期施工周边已挖好排水沟,防止场地表面积水。 1.2.4 已选定检验区做强夯试验,通过试夯和测试,确定强夯施工的各项技术参数,制定强夯施工方案。 1.2.5 当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周围邻近建(构)筑物有影响时,应在靠建(构)筑物一侧挖减振沟或采取适当加固防振措施,并设观测点。 1.2.6 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场地边线,钉木桩或点白灰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的处所,设置若干个水准基点。 2 施工工艺 2.1 工艺流程

强夯地基处理施工方案

舟山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船坞坞坑回填及强夯处理工程 施工方案 批准: 审核: 编制: 广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舟山惠生秀山山体爆破地基回填二期工程项目部 2010年4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施工总体安排 四、主要施工方法 五、强夯质量检验方法 六、施工总进度安排 七、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网络 八、用于本工程的主要机械设备计划 九、用于本工程施工劳动力计划 十、质量保证措施 十一、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十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一、工程概况: 1 工程概况: 舟山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船坞坞坑回填及强夯工程,位于舟山惠生海工基地一期工程的船坞处。一期工程期间,船坞已进行了大开挖,深度达12m以上。目前由于部分工程项目施工设计变更,需要对原船坞开挖部位进行石渣填筑强夯地基处理。 根据施工现成实际状况,经实地勘测,本工程施工工程量如下:强排水85514m3;石渣填筑148239m3;强夯面积27029㎡。 二、编制依据: 1、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设部《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有关设计文件、图纸 2、编制原则: 质量优、效率高、工期快、信誉好、安全生产、创建文明工地。 ⑴工期: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在2010年6月30日前完成。 ⑵质量: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评为“合格”工程。 ⑶安全:实现安全事故“0”的目标,安全防护设施达到规范标准。 ⑷文明施工:积极参加文明竞赛活动,创建文明工地。 三、施工总体安排: 1、本工程地基强夯处理范围面积约1.5万平方米,根据本工程工期紧、施工难度较高,结合本工程工作内容,拟在项目部下设立二

强夯地基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 1.1 编制依据 1)《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智慧仓储物流园工程降水、地基及桩基工 程专业分包招标文件》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曹妃甸综合保 税区智慧仓储物流园工程项目经理部/2016.5.15; 2)《强夯地基处理设计及施工组织方案》; 3)《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智慧仓储物流园工程地基处理说明》; 4)《曹妃甸综合保税区项目一期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 2016-SZ16;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7)《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9)《建筑与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0)《河北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13(J)/T 145-2012; 1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1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1.2编制原则 1)满足业主对工程工期、质量、投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 境保护等要求的原则; 2)服从业主、服从设计、服从监理,团结协作,一切为工程服务; 3)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做到连续均衡生产; 4)根据工程特点,结合我们公司在地基处理工程方面多年的施工 经验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提高工程施工的科技含量,降低工程成本。 1.3编制指导思想 本企业立足于: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信誉求发展的战略目标。恪守顾客至上,维护和保证业主对工程工期、质量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最理想的需求为目标和期望。 精心组织:我公司将组织最强最精干的人员、设备投入本工程的施工,采用先进施工工艺,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期,确保环境符合业主要求。 科学管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控制工序和工艺,保证施工质量。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1]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施工工法 Dynamic Consolidation Method for Intensify of Self Weight Collapsing Loess

1 前言 (1) 2 工法特点 (2) 3 适用范围 (2) 4 工艺原理 (2) 5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 6 材料与设备 (5) 7 质量控制 (6) 8 安全措施 (6) 9 环保措施 (7) 10 效益分析 (7)

1.0.1黄土【loess】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1.0.2 黄土成因与分布第四纪形成的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黄土的粒径范围:0.005mm~0.05mm,其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黄土的矿物成分有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及自生矿物3类。碎屑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占碎屑矿物的80%,其次有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磁铁矿等;此外,黄土中碳酸盐矿物含量较多,主要是方解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含水赤铁矿等。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CaO,再次为Fe2O3、MgO、K2O 、Na2O、FeO、ΤiO2和MnO等。黄土的物理性质表现为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且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也易造成沉陷和崩塌。黄土颗粒之间结合不紧,孔隙度一般在40%~50%。黄土是指原生黄土,即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均一土体;黄土状沉积是指经过流水改造的次生黄土。中国北方新生代晚期土状堆积物中常见有古土壤分布,尤以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中最为普遍。在黄土古土壤层下部的白色钙质沉积层常以结核形式表现出来。钙结核的形状有长柱状、不规则树枝状及圆球状等,一般长15~25cm,宽5~10cm。黄土在北半球各大陆均有分布,以中国北方的黄土最为典型,在黄河中游构成了著名的黄土高原。中国黄土的分布区介于北纬34°~45°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黄土分布还与东西向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昆仑山、秦岭、泰山一线以北黄土分布广泛。中国黄土的总面积为 380840km2,黄土状沉积的总面积为254440km2。其中黄河流域黄土面积为317600km2。黄土的厚度各地不一,陕西泾河与洛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最大厚度可达180~200m。中国黄土物质主要来自里海以东北纬35°~45°的内陆沙漠盆地地区。沙漠盆地中的上升气流将粉尘颗粒输送至高空,进入西风环流系统,随着西风带的高空气流自西向东、东南飘移,至东经100°以东的地区发生大规模沉降。堆积起来的粉尘颗粒,由于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次生碳酸盐化形成黄土。 1.0.3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1.0.4 黄土的分类见下表: 1.0.5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经综合比较强夯法、CFG桩法、粉喷桩法、堆载预压法及换填法等,最终选定经济、环保、节省工期的施工方法——强夯法。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1 施工准备 1.1 主要施工机具 1.1.1 夯锤 强夯锤锤重可取10~40t ,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夯锤的材质最好为铸钢,如条件所限,则可用钢板壳内填混凝土。夯锤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φ250~300mm 与顶面贯通的排气孔,以利于夯锤着地时坑底空气迅速排出和起锤时减小坑底的吸力。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对于砂质土和碎石填土,采用底面积为2~4m 2 较为合适;对于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建议用3~4m 2 ;对于淤泥质土建议采用4~6m 2 为宜。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 ,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 1.1.2 起重机具 宜选用15t 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的起重设备。当起重机吨位不够时,亦可采取加钢支腿的方法,起重能力应大于夯锤重量的1.5倍。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用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1.1.3 脱钩器: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同时挂钩方便、迅速。 1.1.4 推土机:用T3-100型,用作回填、整平夯坑。 1.1.5 检测设备:有标准贯入、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设备以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 1.2 作业条件 1.2.1 应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强夯场地平面图及设计对强夯的效果要求等技术资料。 1.2.2 强夯范围内的所有地上、地下障碍物已经拆除或拆迁,对不能拆除的已采取防护措施。 1.2.3 场地已整平,并修筑了机械设备进出道路,表面松散土层已经预压。雨期施工周边已挖好排水沟,防止场地表面积水。 1.2.4 已选定检验区做强夯试验,通过试夯和测试,确定强夯施工的各项技术参数,制定强夯施工方案。 1.2.5 当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周围邻近建(构)筑物有影响时,应在靠建(构)筑物一侧挖减振沟或采取适当加固防振措施,并设观测点。 1.2.6 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场地边线,钉木桩或点白灰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的处所,设置若干个水准基点。 2 施工工艺 2.1 工艺流程

011强夯地基施工工艺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版本:第1版文件编号:JGSZ-JS02-011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粉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高回填土、杂填土等地基加固工程;也可用于粉土及粉砂液化的地基加固工程;但不得用于不允许对工程周围建筑物和设备有一定振动影响的地基加固工程,必须用时,应采取防震、隔震措施。 2 主要应用标准和规范 2.0.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 施工准备 3.1主要机具设备 3.1.1夯锤 锤重10~40t,形状多为圆柱体,外壳用18~20mm钢板制作,内焊直径φ16~20mm,间距200~300mm的三向钢筋网片,并设直径60mm吊环,对中焊接在底板上,夯锤中设置4~6 个φ 250~300mm排气孔。内部浇筑C25 以上混凝土,锤底面积4~6m2 。亦可用钢锤。 3.1.2起重机械 宜选用15t 以上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的起重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它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当起重机吨位不够时,亦可采取加钢支架的办法,起重能力应大于夯锤重量的1.5倍。 3.1.3 自动脱钩器 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同时挂钩方便、快捷。 3.1.4 推土机 用T—140型,用作平场、整平夯坑和作地锚。 3.1.5检测设备 有标准贯入重型触探或轻便触探、静力承载力等设备以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 3.2 作业条件 3.2.1应有工程地质勘探报告、强夯场地平面图及设计对强夯的夯击能,压实度,加固深度,承载力要求等技术资料。 3.2.2强夯范围内的所有地上、地下障碍物及各种地下管线已经拆除或拆迁,对不能拆除的已采取防护措施。 3.2.3场地已整平,并修筑了机械设备进出道路。表面松散土层已经碾压。雨期施工周边已挖好排水沟,防止场地表面积水。 3.2.4已选定试夯区作强夯试验,通过原位试夯和测试,确定强夯施工的各项技术参数,制定强夯施工方案。 3.2.5当作业区地下水位较高或表层为饱和粘性土层不利于强夯时,应先在表面铺0.5~2.0m厚的砂砾石或块石垫层,以防设备下陷和便于消散孔隙水压,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后强夯。 3.2.6当强夯所产生的震动对周围邻近建(构)筑物有影响时,应在靠建(构)筑物一侧挖减振沟或采取适当加固防振措施,并设观测点。 3.2.7 测量放线,按设计图座标定出强夯场地边线,钉木桩撒白灰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

强夯施工专项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施工范围及设计参数 (2) 四、施工技术及材料要求 (5) 五、施工方案 (7) 5.1、强夯法施工流程及要点 (7) 1、施工工艺 (7) 2、施工方法 (8) 3、施工要点 (9) 5.2、强夯置换施工流程与要点 (11) 1、施工工艺 (11) 2、施工步骤 (11) 3、施工要点 (13) 六、质量保证措施 (13) 6.1、技术措施 (13) 6.2、检测措施 (15) 七、安全保证措施 (16) 八、环境保护措施 (18) 8.1噪声污染控制 (18) 8.2施工环境控制措施 (19) 九、文明施工措施 (19) 附图1 强夯置换深度分布图

强夯施工专项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成都市东南方向,龙泉山脉以东,距离成都市约50公里,距离资阳市约25公里,距离简阳市约15公里,近期工程总占地面积约2020万㎡,远期规划总占地面积达到4830万㎡,规划6条跑道。 本标段范围:A(4260~2760),B(7331~8146)。施工面积约92万平方米,主要的工作内容:土石方工程、地基处理、排水工程。其中地基处理中的强夯有:3000KN.M强夯置换31200.75㎡,;填挖交界:3000KN.M点夯70605㎡,填筑压实工法:1200KN.M满夯地基605133㎡。 二、编制依据 1、《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飞行区工程全场地基处理工程施工图设计》 2、《民用航空运输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MH5001-2013) 3、《民用机场飞行区土(石)方与道面基础施工技术规范》(MH5014-2002) 4、《民用机场飞行区工程竣工验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H5007-2000)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模板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 标准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强夯处理地基的施工要求、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不适用于饱和及高含水量的黏性土与黄土地基。 1.2 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BJ24-9-90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规程 JGJ7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33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4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1.3 术语和符号 1.3.1 地基处理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或消除地基土的不良工程性质(如黄土的湿陷性、膨胀土的胀缩性、松散砂土的液化性质等) , 改进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1.3.2 强夯法重复将夯锤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 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 将地基土夯实 的地基处理方法。 1.3.3 符号 fak ——承载力特征值; Es ——压缩模量; Eo ——变形模量; H ——有效加固深度。 1.4 施工准备 1.4.1 技术准备 1.4.1.1 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为正确领会设计意图, 进一步熟悉设计内容, 应在开工前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 并组织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 发现疑问及时和设计方取得联系。 1.4.1.2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对工程的施工进行总体策划, 明确工程的质量目标及施工要点, 施工质量受控措施, 做好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合理调度计划,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工程特点及进度要求, 制定针对性强, 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 包括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 1.4.1.3 测量准备根据业主或工程总承包单位提供的并经监理工程师复核合格的基准点与技术资料, 以及国家测绘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规定的精度要求, 测设施工测量控制网并报监理工程师验收, 测量控制网应能够满足在施工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要求。 1.4.1.4 强夯试验 a) 强夯处理地基大面积施工前, 宜先进行强夯试验( 试夯) , 经过试夯确定强夯机具、夯锤( 重量及锤底静压力) 及夯锤落距单点总夯击能( 或夯击数) 、夯点间距及每遍夯击间歇时间、夯击遍数、有效加固深度、夯后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k 值、压缩模量Es 值或变形模量Eo

强夯地基专项施工方案

强夯地基专项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 1、《强夯地基技术规程》(YSJ209-92)(YBJ25-92) 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50025-2004) 4、《工程测量成果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YB9008-98)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7、《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第二章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山西中汾酒业1#~4#包装物料库,建设地点位于山西中汾酒业集中发展区内 ,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达9万m2.该工程由山西中方森特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建设单位未山西中汾酒业投资有限公司。各号地基处理强夯设计要求具体如下: 1#地基:建筑尺寸为96.7米*60米,预定起夯面标高为图纸设计±0.00以下-0.9米,绝对高程为758.80米,处理深度为基础底面下7.6米,单击夯能为4000KN*M,夯点间距为6米,夯击范围(超出基础范围)6.5米. 2#地基:建筑尺寸为96.7米*60米,预定起夯面标高为图纸设计±0.00以下-0.9米,绝对高程为759.10米,处理深度为基础底面下11.4米,单击夯能为8000KN*M,夯点间距为8米,夯击范围(超出基础范围)8.5米. 3#地基:建筑尺寸为96.7米*60米,预定起夯面标高为图纸设计±0.00以下-0.9米,绝对高程为757.60米,处理深度为基础底面下8.2米,单击夯能为6000KN*M,夯点间距为7米,夯击范围(超出基础范围)7米. 4#地基:建筑尺寸为96.7米*60米,预定起夯面标高为图纸设计±0.00以下-0.9米,绝对高程为757.90米,处理深度为基础底面下9.8米,单击夯能为8000KN*M,夯点间距为8米,夯击范围(超出基础范围)7.5米.

强夯地基处理施工方案88454

ⅹⅹⅹⅹⅹⅹ有限公司 强夯地基处理工程 施工方案 批准: 审核: 编制: 2015年12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施工总体安排 四、主要施工方法 五、强夯质量检验方法 六、施工总进度安排 七、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网络 八、用于本工程的主要机械设备计划 九、用于本工程施工劳动力计划 十、质量保证措施 十一、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十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一、工程概况: 1 工程概况: 聊城国环污泥处置中心项目强夯地基工程,位于整个场区内。。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层杂填土杂色,稍密,湿,含砖石及粉煤灰等,土质不均,性质较差,应进行强夯处理。

二、编制依据: 1、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建设部《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3)有关设计文件、图纸 2、编制原则: 质量优、效率高、工期快、信誉好、安全生产、创建文明工地。 ⑴工期: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在年月日前完成。 ⑵质量: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评为“合格”工程。 ⑶安全:实现安全事故“0”的目标,安全防护设施达到规范标准。 ⑷文明施工:积极参加文明竞赛活动,创建文明工地。 三、施工总体安排: 1、本工程地基强夯处理范围面积约1.5万平方米。 2、整个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工作→场地回填、平整→测量定位放线→第一遍点夯施工→场地回填、推平→第二遍点夯施工→场地回填、推平→第三遍点夯施工→场地回填、推平→第一遍满夯施工→场地回填、推平→第二遍满夯施工→资料整理→竣工验收。 四、主要施工方法: 1、测量放线 在强夯前,根据周围临时道路上的高等控制点用全钻仪在强夯区周围加密布置一定数量的控制点,用高等控制点及加密控制点放测出工区角点坐标(用经纬仪),再在工区内按3m×3m(梅花形)夯点间距施放夯坑位置,并用小竹签或红色塑料砂袋标出。各夯点位置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1、概述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论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容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处理,前者以消除湿陷为目的,后者以提高承载力为主,同时应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地基处理时应区别对待,并结合以下特点:1)湿陷性黄土的地区差别,如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的强弱,承载能力及压缩性的大小和不均匀性的程度等;2)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如用水量大小,地基浸水的可能性;3)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其使用上对限制不均匀下沉的严格程度,结构对不均匀下沉的适应性;4)材料及施工条件,以及当地的施工经验。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是采用机械手段对基础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处理,或更换另一种材料改变其物理性质,达到消除湿陷性、减少压缩和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其中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在处理深度和处理范围上区分:1)浅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处理,即消

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这种方法包括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全部的湿陷性黄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防水措施使用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基,其中包括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水等,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结构措施的作用是使建筑物适应或减少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危害。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国内外使用较多的地基处理方法:重锤表层夯实、强夯、垫层、挤密桩复合地基、垫处理、预浸水、爆扩桩、化学加固和桩基础等。近年来,深层孔内夯扩挤、高压旋喷注浆法,以及复合载体夯扩桩等也得到推广使用。 目前我国以重锤表层夯实、土(或灰土)垫层、强夯、深层孔内夯扩、高压注浆固结土(或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桩基础应用较多,经验比较丰富,对于其他的处理方法则应用较少,或未使用过。化学加固则多用于湿陷事故处理,从国外情况来看,与我国不同,保加利亚多采用水泥土垫层、混凝土挤密短桩,俄

强夯施工标准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强夯加固地基施工的工程。当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现场周围已建成或正在施工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有影响时不得采用,必须采用时应采取防振措施。 2 施工准备 2.1 主要施工机具 2.1.1 夯锤 强夯锤锤重可取10~40t,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夯锤的材质最好为铸钢,如条件所限,则可用钢板壳内填混凝土。夯锤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φ250~300mm与顶面贯通的排气孔,以利于夯锤着地时坑底空气迅速排出和起锤时减小坑底的吸力。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对于砂质土和碎石填土,采用底面积为2~4m2较为合适;对于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建议用3~4m2;对于淤泥质土建议采用4~6m2为宜。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 2.1.2 起重机具 宜选用15t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的起重设备。当起重机吨位不够时,亦可采取加钢支腿的方法,起重能力应大于夯锤重量的1.5倍。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用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2.1.3 脱钩器: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同时挂钩方便、迅速。 2.1.4 推土机:用T3-100型,用作回填、整平夯坑。 2.1.5 检测设备:有标准贯入、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设备以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 2.2 作业条件 2.2.1 应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强夯场地平面图及设计对强夯的效果要求等技术资料。 2.2.2 强夯范围内的所有地上、地下障碍物已经拆除或拆迁,对不能拆除的已采取防护措施。 2.2.3 场地已整平,并修筑了机械设备进出道路,表面松散土层已经预压。雨期施工周边已挖好排水沟,防止场地表面积水。 2.2.4 已选定检验区做强夯试验,通过试夯和测试,确定强夯施工的各项技术参数,制定强夯施工方案。 2.2.5 当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周围邻近建(构)筑物有影响时,应在靠建(构)筑物一侧挖减振沟或采取适当加固防振措施,并设观测点。 2.2.6 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场地边线,钉木桩或点白灰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的处所,设置若干个水准基点。 2.3 作业人员 2.3.1 主要作业人员:机械操作人员、壮工。 2.3.2 机械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主要作业人员已经过安全培训,并接受了施工技术交底(作业指导书)。 3 施工工艺 3.1 工艺流程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强夯处理地基的施工要求、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不适用于饱和及高含水量的黏性土与黄土地基。 1.2 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202—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BJ24-9-90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规程 JGJ7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33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4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1.3 术语和符号 1.3.1 地基处理 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或消除地基土的不良工程性质(如黄土的湿陷性、膨胀土的胀缩性、松散砂土的液化性质等),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 1.3.2 强夯法

反复将夯锤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 1.3.3 符号 fak——承载力特征值; Es——压缩模量; Eo——变形模量; H——有效加固深度。 1.4 施工准备1.4.1 技术准备 1.4.1.1 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为正确领会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设计内容,应在开工前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并组织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发现疑问及时和设计方取得联系。 1.4.1.2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工程的施工进行总体策划,明确工程的质量目标及施工要点,施工质量受控措施,做好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合理调度计划,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工程特点及进度要求,制定针对性强,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包括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 1.4.1.3 测量准备 根据业主或工程总承包单位提供的并经监理工程师复核合格的基准点与技术资料,以及国家测绘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规定的精度要求,测设施工测量控制网并报监理工程师验收,测量控制网应能够满足在施工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要求。

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

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 摘要:近几年来,很多工程上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和降低土层的压缩性,都采用强夯法去处理湿陷性黄土黄土路基。这种方法施工起来比较方便、快速有效、节约投资,而且在施工时,加固深度上和加固效果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所在。而且根据夯击的类型不同,强夯法在处理地基时可减少投资,相对于桩基来说最少可减少50%的投资。因此,这种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地路基做处理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在处理时,应该从强夯法可以加固黄土的效果上分析出发,运用该法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黄土的强度。 关键词:强夯法;湿陷性黄土;应用 目前,规模较大的工程中处理这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方法有强夯法、强夯振冲碎石换填法等等。其中,强夯法在施工时周期较短,见效很快、工艺也很简单并且经济实用,是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较好的一种方法,被很多人所采用。 一.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干燥情况下,具有较高强度和较低压缩性,遇水后在一定外力作用或在自重作用下强度骤降的一种特殊岩土。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其中以03马兰组黄土最具有代表性。湿陷性黄土对工程的主要危害表现为遇到水后,它会不均匀的沉降,引起路基的大面积下陷,从而引起一些其他危害,进一步加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最终究将导致恶性循环。 二.强夯法 1.强夯法加固路基的原理。 所谓强夯法就是指利用重锤的重量,在空中自由落体,将重锤势能转化为动能,使土体加固的一种施工方法。它的有效加固深度达到了4~10m。在施工时,重锤在获得较高的能量时从高处落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加速度,当与地面接触的一瞬间,重锤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地基土体施加一巨大的冲击能量,这种突然释放的巨大能量,能将势能迅速转化为动能,土体瞬间发生凝结作用,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并且相互靠拢同时,排出孔隙中的气体,使土体挤密压实,强度提高。然后再利用重锤大面积且多次的夯击达到加固黄土的作用。 2.强夯技术的特点: (1)强夯技术适用于各类土层: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加固各种砂性土、黏土、黄土及人工填土,特别是加固一些用一般方法难以加固的大块碎石类土。 (2)强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可用于机场跑道、堤坝、隧道、公路和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1 施工准备 主要施工机具 1.1.1 夯锤 强夯锤锤重可取10~40t ,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夯锤的材质最好为铸钢,如条件所限,则可用钢板壳内填混凝土。夯锤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φ250~300mm 与顶面贯通的排气孔,以利于夯锤着地时坑底空气迅速排出和起锤时减小坑底的吸力。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对于砂质土和碎石填土,采用底面积为2~4m 2较为合适;对于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建议用3~4m 2;对于淤泥质土建议采用4~6m 2为宜。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 ,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 1.1.2 起重机具 宜选用15t 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的起重设备。当起重机吨位不够时,亦可采取加钢支腿的方法,起重能力应大于夯锤重量的倍。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用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1.1.3 脱钩器: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同时挂钩方便、迅速。 1.1.4 推土机:用T3-100型,用作回填、整平夯坑。 1.1.5 检测设备:有标准贯入、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设备以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 作业条件 1.2.1 应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强夯场地平面图及设计对强夯的效果要求等技术资料。 1.2.2 强夯范围内的所有地上、地下障碍物已经拆除或拆迁,对不能拆除的已采取防护措施。 1.2.3 场地已整平,并修筑了机械设备进出道路,表面松散土层已经预压。雨期施工周边已挖好排水沟,防止场地表面积水。 1.2.4 已选定检验区做强夯试验,通过试夯和测试,确定强夯施工的各项技术参数,制定强夯施工方案。 1.2.5 当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周围邻近建(构)筑物有影响时,应在靠建(构)筑物一侧挖减振沟或采取适当加固防振措施,并设观测点。 2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技术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技术 发表时间:2014-09-18T15:25:15.57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张雷 [导读] 在19世纪,由法国工程师孟德尔首先提出一种用来加固地基的方法,并命名为强夯法。 张雷 德州市公路管理局工程处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湿陷性黄土有着自身的缺陷性,作为路基,它的的抗压性和抗冻性都不行,因此为了增加路基的抗压性和抗冻性,一般选择用强夯法来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对强夯法处理地基的简介,对目前强夯法加固机理的探究,总结了强夯法的相关知识,并给出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对今后的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强夯法;黄土地基;加固机理 1.关于强夯法来源简介 在19世纪,由法国工程师孟德尔首先提出一种用来加固地基的方法,并命名为强夯法。在强夯法提出之后,第一次实际应用的是在法国的滨海工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一般的使用中,强夯法就是利用电力起重设备将重力锤抬起到一个较高的高度,再将重锤自由释放,重力锤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对被击中的地基土施加巨大的冲击作用力,用这样的方法提高被加固的地基土体强度或用来降低被加固土体的压缩性。目前的地基处理方法较多,但是其他地基处理方法与强夯法相比,效果就不够明显。 我国第一次使用强夯法是在19世纪80年代,在当时的天津新港三号公路修建过程中进行了强夯试验,通过第一次的尝试试验,获取了很多重要的实验数据,而且本次应用十分成功,在随后的工程中,都纷纷效仿该方法,使得强夯法在各地区建造中得到了迅速的扩大。到现在为止,全国的很多重大项目上都在使用强夯法实践,这些应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改进,也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国地质条件的强夯技术,强夯法目前是我国加工技术的根本方法。在孟德尔首次提出强夯法的时候,强夯法主要适用于砂土、碎石土等这类非粘性土地基的较小范围内,当前我国在粘性和非粘性土的地基中,强夯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的强夯法适用范围主要是湿陷性黄土、砂土及粘性土、非饱和粉土、碎石土等,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地基土的硬度,使土的性质发生一些改变,使其适合作为地基土的性质。 2.强夯法加固机理的研究现状 我国目前的强夯法研究中已形成了以下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1)用来处理饱和软性土的强夯法处理技术; (2)组合式的地基处理技术,和其它地基处理技术的相互配合处理; (3)用来处理湿陷性黄土地质,并消除湿陷性的处理技术。 目前的强夯法加固机理的理论范畴十分广泛,并没有唯一的解释,主要有:强冲击性碰撞学说、土性不同的经典模型应用学说、土质新模型的开发应用等。综合以上的所有学说理论,我们可以整合为宏观理论研究和微观理论研究。从宏观角度来分析加固机理主要是研究需要加固土所受的冲击力、冲击波的传播、土质强度间的加密效果等等。从微观角度分析主要是研究在冲击作用下,土的微观结构发生的细致变化和土质重组做出合理解释。强夯法的作用是一种特殊、复杂碰撞作用过程,强夯法需要分析的第一要素就是确定重力锤和土质间接触时冲击力问题。 3.我国湿陷性黄土的性质 3.1湿陷性黄土的形成分布 湿陷性黄土是形成于第四纪时期,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的黄色粉状土。在压力的作用下,黄色土在水的作用下,土的结构被迅速破坏,产生明显的沉降作用,其沉降强度也会降低很多。湿陷性黄土可以划分成多种土质,我们的认知上分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和自重湿陷性黄土。 3.2湿陷性黄土的结构特征 黄土作为半干旱和干旱的特殊气候下形成的一种沉积物质,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粉土粒。黄土湿陷的主要内在因素是其结构特征及其物质组成,其外在条件是水的浸润和压力的作用。黄土松散的粉粒在季节性的短期降雨中聚结起来,由于黄土中水分会不停的蒸发,水分的减少,只留有少量的水和盐类,可溶性的盐类慢慢的浓缩沉淀,形成凝结物。当黄土在水浸湿之后,结合水膜增厚,加入到土体颗粒之间,可溶盐在水力作用下就会溶解,失去原先形成的凝结结构,粗颗粒的骨架强度也就慢慢降低了。土粒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慢慢下压,结构完全破坏,颗粒空隙也会大大减少,黄土的湿陷过程大致如此。 4.湿陷性黄土的加固机理 湿陷性黄土的形成条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在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区气候大多数降雨量都比较小。因此在这种湿陷性黄土大多数为非饱和性土。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殊结构性,利用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强夯法的加固的机理,目前的国内外研究人员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看法都不一致,其中主要因素是由于土地的类型较多,而且不同类型的土地性能也不相同,而且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因素就很多,这样综合起来情况就变得复杂。单单从土地本身来说,当地土地的不同类型、土地的结构(颗粒大小、形状、级配)、构造(层理)、密实度、内聚力、渗透性等均影响加固效果。 若从强夯角度来说,一次的强夯击能、单位面积夯击能、强夯锤底的接触面积、夯点布设、以及应用特殊措施等也都影响加固效果,根据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强夯从机理上做出不同的解释。虽然说这些理由很多,但可以互为补充,形成系统性的解释,先从中找出相同的影响因素,然后再找出不同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作出解释。目前的地基加固机理可以归结成以下方面:土体在冲击波的反复作用下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产生压密的作用,土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塑变作用,在土的位能中损耗掉其中的一小部分能量,这样就使得土体产生可恢复性的弹性变形能力,还有一部分能量能够向着更深层的地基土中传播去,从而就加固了深层地基,最后就能够转换成为土的不可恢复性的塑变能力。土地在经过压实之后,原先的空隙变得密室,形成更强的结构,这样就能够使得湿陷性得到消除,能够用于地基建设中。 5.利用强夯法施工应该注意的问题 强夯法具有更好的加固效果、整体加固的工程造价比较低、而且设备相对简单等优点,除此之外,强夯法无需混凝土和钢筋等建筑材料,全过程为物理性操作,施工完成后,对周围的生活环境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施工工程中噪音比较小,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几乎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