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放战争导学案(高一历史)

解放战争导学案(高一历史)

解放战争导学案(高一历史)
解放战争导学案(高一历史)

第八课时解放战争

[循着线索·理一理]

[由表及里·想一想]

1.《新华日报》登载蒋介石致毛泽东的书信:“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深念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商大计。”结合材料分析蒋介石集团是如何玩弄“假和平、真内战”伎俩的?

[提示]蒋介石一方面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但另一方面,蒋介石又先后密令各战区进行“剿匪”的军事部署。

2.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写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所做了哪些政治努力。

[提示] 参加重庆谈判,和国民党政府签订《双十协定》;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和民主党派合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1949年和国民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做了重要准备;召开新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

②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史料二 小手绢,四方方,哥去前方打老蒋。妹送哥到

大路旁,贴心的话儿对哥讲:家中事,你莫想,全有妹妹我

承当。打完老蒋早回家……

——山东民谣 史料二表明中国共产党 史料一 国民党拉夫,要么人们逃得无影无踪,人们怨声载道,沸反盈天……逃

国民党兵役的人,不少跑到解放区参加解放军…… 史料一表明国民党征兵

史论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

(2)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赢得了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支持。

(3)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4)蒋介石政府倒行逆施,丧失民心。

史料 (摘自2011年浙江高考T 38)……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史料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形成了哪些基本矛盾?(新创题)

答案: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2)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与结果。(新创题)

答案:趋势: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1)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二大”最低纲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同时,也没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次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府消灭本国共产党。所以,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历年高考真题整体研究——找规律]

1.(2014·安徽高考)下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A.①④③②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

解题提示:抓关键:地图①中“碾庄”等表明了是淮海战役;地图②有“大

别山”“解放军”表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地图③图例中“抗日根据地”说明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地图④中的主要作战区域为长江以南,由图例信息可以判定与渡江战役有关。

答案:B

2.(2012·江苏高考)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解题提示:①明考点:解放军的战略反攻。②联知识: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战略反攻正式拉开序幕。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并不是与国民党设想的那样,从而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谋划。

答案:A

3.(2012·四川高考)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解题提示:抓关键:“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说明国民党已失去民心。

答案:A

4.(2012·海南高考)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1949年3月。②联知识:由时间信息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解放战争获得胜利前夕,结合其由农村转向城市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内容说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答案:B

5.(2011·天津高考)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解题提示:①明考点:重庆谈判。②抓关键:从材料信息中“毛先生此次去重庆”,可以看出张治中指的是重庆谈判,这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召开

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答案:B

6.(2010·北京高考)下图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解题提示:抓关键:东北解放军进入山海关后就挺进了华北地区,这说明即将参加的是发生在华北地区的重大战役。

答案:C

[最新史学动态分类研究——看趋势]

史观分析类(四)

革命史观下的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

革命史观是近现代中国史学界的传统史观,曾一度被大家忽视,近几年随着我党大力提倡发扬革命传统,追寻“中国梦”,革命史观再次受到史学界的高度关注。

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革命史观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从革命史观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共同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法可以从繁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到其发展线索,但是却不能对任何历史现象都给予圆满的解释,在运用这一方法时,不能将其绝对化、简单化。

1.革命史观下的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1)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1927年,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3)1935初,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底,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扭转了时局,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证。

2.革命史观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①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由幼稚走向成熟,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诞生。

②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考向新视角](2015·兰州一诊)中国共产党通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赢得农民支持的重要原因是()

A.中共有崇高的革命信仰

B.农民深受封建剥削,位卑家贫

C.中共领导的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D.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政策

[解析]中共的革命信仰是实现共产主义,与农民的直接要求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农民深受封建压迫,是农民阶级反抗的原因,不是农民支持共产党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中共领导的武装抗击外来侵略,只是在反对外敌入侵时得到农民拥护,并不能说明内战时农民的态度,故C项错误;农民支持中共,主要是共产党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故D项正确。

[答案] D

[近期模拟试题重点研究——练能力]

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

1.(2015·济南模拟)下图漫画《小距离》选自1945年8月《自由画报》。它反映出()

A.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B.共产党做好应对策略

C.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D.谈判未取得实质进展

解析:选B重庆谈判中,共产党是为了早日结束战争才去参加谈判,表现了和谈的诚意,蒋介石政府却是“假和平,真内战”,缺乏诚意,故A项错误;

图画中共产党人物的下方是打狗棒,体现了共产党做好了应对的策略,故B项正确;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故C项错误;谈判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漫画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2.(2015·孝感统考)1945年8月和1949年4月,国共两党分别在重庆和北平举行了和谈。其共同之处是()

A.国民党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发挥了作用

C.共产党在军事方面作了较大让步

D.两党达成的协定完全没有实施

解析:选A两次谈判国民党均使用“假和平”做幌子,实质上是搞内战,故A项正确;北平谈判的时候美国没有继续支持国民党,故B项错误;“共产党在军事方面作了较大让步”不适合北平谈判,故C项错误;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的部分内容已付诸实施,故D项错误。

3.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其主要内容中得以真正实施的是() A.国共坚决避免内战B.贯彻和平建国纲领

C.保障人民民主权利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选D1946年6月内战爆发,故A、B两项错误;国民党建立的是一党专政的政府,故C项错误;1946年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故D项正确。

4.(2015·北京海淀区模拟)读下图,此图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国民党与共产党战略决战开始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识图、读图能力。从国民党的进攻方向来看,重点进攻陕甘宁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由此可知应是中共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结合解放军歼敌地点来看,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5.(2015·龙岩质检)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这一形势出现的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不断深入

B.南方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创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D.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选D从“解放军”及“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可知其时间应该是解放战争爆发后,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时间上均与题目不符,故排除。

6.(2015·苏州调研)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词作家。下列诗词中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的是()

A.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B.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解析:选D“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指红军长征,故A项错误;“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指秋收起义,故B项错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武汉长江大桥建立,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诗词,反映了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史实,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根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

7.(20分)(2015·淮北模拟)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材料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材料三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

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4分)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引文引自孙中山言论,由此可以分析出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第二小问引文发表时间是1924年,当时开始国民革命运动,可从国民革命运动结果和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两方面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来分析;第二小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农武装割据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从红军壮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等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来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史实回答。

答案:(1)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原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没有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2)理解:人民当家作主。条件: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土地革

命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3)国家:民主联合政府。

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

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反动方针,不得人心;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优质部编】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战略反攻;三大战役。 二、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1.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 改为的土地政策。 2.过程: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规定:。 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 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 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的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激发了。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 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1.战略进攻:1947年夏, s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 进,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 、、三大战役。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重难点突破】 探究: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原因是什么?(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分析)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1.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 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次胜利进军() A.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B.开辟了陕甘宁解放区 C.严重威胁了南京和武汉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成为定局。其中最先发动的是() A.淮海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辽沈战役 3.电视剧《决战黎明》以北平的和平解放以及我党接管北平、建设北平为主线,向世界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既能打碎旧世界的束缚,也能胜任建设新社会、造就民族振兴、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责任。这个电视剧的背景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张学良 B.佟麟阁 C.李宗仁 D.傅作义 5.下图为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所在位置的内容() A.消灭国民党主力 B.推翻国民党统治 C.建立新中国 D.实现国家统一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例题解析 旧人教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2003年全国高考题)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 C.墨子D.孟子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常考和必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的百家争鸣。以考查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为主。只要记住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即能顺利解出本题。“兼爱,非攻,尚贤”是墨家三个基本思想。本题启示:基础知识一定要重视。 【答案】C 例2 (2002年考题)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要求考生从题给定的对象中,通过内容分析,找出切合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思想主张一段言论。“制天命而用之”即认为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利用它为人类服务,反映了儒家学派荀子的自然观,“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即从政治上反对贵族专政,反映了墨家学派量才任官的“尚贤”思想;“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是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对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一种构想,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所以A、C、D项均应排除。“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学派韩非的一句名言,他认为赏和罚的惟一依据是法律,除君主外,任何人都要受法律的约束。故此,B项正确。 【答案】B 例3 (2000年上海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历史事实和阅读、分析理解历史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读懂材料,如“道”“刑”“德”“礼”“格”等字的含义。根据材料可知用“刑”来治国,会出现“无耻”,而用“德”“礼”则可达到“有耻且格”,显然,该观点是来源于儒家。 【答案】A 例4 (2002年天津文综卷)“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要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时孔子最早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以缓和阶级矛盾。据此可排除选项C。本题又要求回答该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故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D体现的是墨家的思想。 【答案】B 例5 (1994年全国卷试题)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试题提供了墨子的两段言论,要求考生据此分析、

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2017年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 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战争教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案 课标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内容:内战的全面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利的意义 复习难点: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自主学习 一、内战的面爆发: 背景: 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 重庆谈判: ①目的:争取,揭露美蒋阴谋。 ②时间:1945年8月底~1945年10月10日。 ③结果:签订:和平建国,坚决________,召开________,保证_______等。对和_________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初,。②结果:通

过了有利于的政协协议。. 概况: 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两大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战略反攻: 47年6月,__、___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①时间:年9月,辽沈战役首先打响。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解放。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③战果:解放_全境。 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为中心先后歼灭_兵团和___兵团。 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军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①部队:__解放军和解放军。②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________接受改编,1949年1月__和平解放。 意义:①三大战役共歼敌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战争史乃至战争史上都是___从战争的规模和战果上看,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1、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中共力图争取和平。 ○2成果:签署。不足:对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内战爆发: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2初期战况: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1947年,解放军又粉碎了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 意义:揭开了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围困长春,攻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2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展开。 ○3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最后胜利 ○1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声明。 ○2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31949年4月,国共两党在北平举行谈判,达成。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4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接着向全国进军。(2)胜利意义 ○1结束了一百多年来的屈辱的历史,即将诞生。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的胜利。 【史料链接】 1.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到现在可以说是精疲力竭。我们需要和平,需要休息……流亡、穷困使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但这几年来,中国内战的危机,一直没有解除,日寇一投降,内战的空气也即刻震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 2.(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 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进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课前3分钟】 【二次备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秋战国史简介

春秋战国 历史111 顾逸飞 公园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叫做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这一时期的历史,与孔子修订的《春秋》年代大致相当,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春秋时期,时间为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76年。 平王东迁,春秋开始,这以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争霸。一开始,由于郑国与周天王的矛盾,郑国与周王在郑国的繻葛(今天的河南长葛县北)进行了一场战斗,混战中,周恒王被郑国的将士一箭射中肩膀,周军大败,天子也威严扫地,周天子从此成了各诸侯国的傀儡。 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力马上变得强大起来。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召其他诸侯在他的领导下抵御游牧部族的进攻,并先后灭了30多个诸侯国。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齐桓公确立了它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死后,齐国开始衰弱,而地处中原偏西北的晋国开始强盛起来。自晋文公重耳即位后,晋国与南方的楚国进行了著名的城濮之战,这场战争以晋国的大胜而告终,也奠定了晋国称霸的基础。 而在这期间,位于西部地区的秦国也开始发展起来。秦穆公即位后,采取由余之计,大肆扩张西部疆域,成为了西部地区的霸主,为逐鹿中原铺垫了基石。而南方的楚国在楚庄王统治下,对内整治朝政,对外积极扩张,在邓之战中,楚国打败晋国,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而这之后,地处江南的吴国和越国又相继称霸,春秋霸主的位子就这样你争我夺。 经过春秋时期激烈的争霸战争,许多小诸侯国已逐步被大的诸侯国吞并。春秋末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历史学家大都把这视为战国的开端,战国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开始时,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秦、赵、魏、韩七国,史称“战国七雄”,当然,“七雄”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期间,各国新兴的封建势力或用军事暴力或通过变法改革,攫取了统治权,并使国家日渐富强。主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和赵武灵王的改革等,其中最成功的要属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并且通过远交近攻的方法,逐一灭掉了其余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于是,战国结束,秦朝开始。 春秋战国虽然战事不断,动荡不安,但却孕育了一个个有名的文人墨客,也造就了百家争鸣这样的文化大繁荣的景象。 这就是春秋战国,一个纷纷扰扰、乱哄哄的却又充满了传奇特色的时代。

2012年高一历史学案(新人教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后)。2.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二、学习重点1.重庆谈判2.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3.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4.渡江战役的意义 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三、学习难点 1.重庆谈判 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自主学习】一、过渡时期(1945年8月——1946年6月)1.重庆谈判(1)背景:①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底到10月10日。 (3)地点:重庆。 (4)结果:签署《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初 (2)地点:重庆 (3)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内战的爆发 (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秋) 1.经济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军事行动: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三)三大决战阶段:

第12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导学案

第12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导学案 一、日本局部侵华(1931~1936年) 1.背景 2.表现

3.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抗日。 教材补缺中国军民的抵抗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抗日民主运动兴起:在中共及民主爱国人士领导下,全国掀起抗日民主运动,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12月,中共在北平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①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二、全民族抗战(1937年7月~1945年9月) 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与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的四大会战(1937.8~1938.10) (2)相持阶段的抗战(1938年10月~1945年8月)

(3)评价 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较积极地抗战。 ②中国“以空间换时间”,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 ③鼓舞了民心士气。 ④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 ⑤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争取了国际的同情和支持。 4.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概况 ①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15师创建了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此后,120师和129师相继创建了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豫等根据地。新四军建立了皖中、淮南、苏北等抗日根据地。 ②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③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2)评价: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相持阶段到来后,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图示解史国共合作形势下的两大战场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八年级历史上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学案

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一、政治上的较量——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背景:(1)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 (2)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1)蒋介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使得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陷入了政治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中共则赢取了政治上的______________ 二、军事上的交锋——人民解放战争 1、内战全面爆发: ▲开始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时间+事件) 2、战略防御阶段: (1)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2)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学习到的史实: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敌众我寡等原因中共中央主动撤离了________________并转战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挥___________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补充:在敌人进攻山东解放区的时候在我们蒙阴发生的战役是孟良崮战役。 3战略进攻阶段: ▲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时间+事件) (1)时间:___________ (2)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放军队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①人民解放军转入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刘邓大军开辟了_________________ 严重威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略决战阶段: ▲战略决战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 ▲战略决战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把握三大战役? 我们从以下角度出发。 (1)战役的特点: 开始最早的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放战争学案

班级姓名 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编写:史渭辉审核:高一历史组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什么说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知识梳理】 抗战胜利后的形势特点: (1)国: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2)共: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 (3)美:扶蒋反共的政策。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结合以上材料,阅读课文序言,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序言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 2、该事件反映了蒋介石有何企图?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 (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 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解放战争的背景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运用课本内容,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 (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案--第10课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教部编版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知道如何用行动理性爱国,振兴中华; 3.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激发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学习重点】 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学习难点】 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过程】 1.收集:查找资料,收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2.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指的是什么事件吗?自学课文,结合查找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3.了解了日军的暴行,你有何感受?是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不友好?你如何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人民奋勇抗争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故事,感受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培养

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学习重点】 了解中国人民奋勇抗争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故事。 【学习难点】 感受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学习过程】 1.你知道哪些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请选择一个来说一说。 2 3.讨论:我们应该学习先烈们的什么精神?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行为习惯: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认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 2.知识技能: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作用 3.过程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和互动研讨,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措

施及意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4.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 【学习重点】 认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 【学习难点】 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 【学习过程】 1.收集:查找资料,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那段史实。 2.面对敌我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多种灵活多变的战术,你知道哪些?请举出至少3个。 3.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出现了哪些困难?中国共产党为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施? 4.小小辩论会:有人认为,现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没必要再过着过去的苦日子。你认为我们今天是否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请表达你的观点。 5.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取得胜利的?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高一历史导学案全集 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备人:郭仁贵审核人:费辉耀 授课人: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 【预习目标】 西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预习】 1.西周分封制 (1)周王将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后来封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于宋地;诸侯在封国内享有___________________。(2)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________________,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西周宗法制 (1)按照_______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为 大宗,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由于__________的 亲疏,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2)影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1.晋昭侯封桓叔于曲沃时,师服因预感到晋国会发生祸乱而说的一段话。阅读下列材料:惠之二十四年(公元前745),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 靖侯之孙栾宾傅之。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 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 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 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惠之三十 年(公元前739),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 ——(战国)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问题:师服的话道出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政治目的,有何目的?师服的话又表明了当时何种社会现象? 2.西周分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阅读下列材料: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①,于周为睦②。分鲁公以大路大③,夏后氏之璜④,封父之繁弱⑤,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⑥其分族,将其类丑⑦,以法则周公。 ——(战国)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教学设计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 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板书设计?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总路线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是关于一系列战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片断,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如何安排适当时间观看影片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是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无答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认定目标】 学习目标:识记:解放军揭开反攻序幕的标志,解放区土地改革 理解: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军的序幕; 分析:我军转入战略进军的序幕的事件。 学习重点:三大战役; 学习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成功之路】:(拾级而上,超越自我!) ◆成功第一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政策调整: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__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 2、法令文件:1947年颁布《______________》规定:没收__________,废除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_________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______,团结______,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发展_________。 4、结果: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粮食、房屋和衣物 5、意义:激发了农民______和______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1、战略进攻:_____年夏,_______、_______率领的___________主力,千里挺近_____,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的序幕。 2、完成表格 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1948.9 1948.11-1949.1 1948.11-1949年初指挥官 地点锦州、长春、沈阳以徐州为中心 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 3、解放南京:______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_____,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 ◆成功第三步:课堂练习,学以致用!(相信自己,力量在心中!) 1 、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天朝田亩制度》 D.《土地改革法》 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包括( ) ①实行耕者有其田②规定实行减租减息③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④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内容不符合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的是( ) A.依靠贫雇农 B.团结中农 C.消灭地主阶级 D.发展农业生产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战略行动被誉为“犹如一把钢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严重威胁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A、青化砭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渡江战役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5.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指挥者战果 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解放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6.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发生在1947年11月 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7.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9.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 A.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