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篇图读懂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COE BP SSC)

一篇图读懂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COE BP SSC)

一篇图读懂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COE BP SSC)

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

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原创干货|人力资源三支柱之角色与定位初探 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向三支柱管理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人力资源中战略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分离,通过建立HR专家中心(COE),集中企业内的HR专家,从政策、流程、方案和最佳实践推广等诸方面努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通过建立HR共享服务中心(SSC),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的服务,实现管理成本的降低、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通过HR业务伙伴(HRBP)角色,聚焦于企业和分支机构的特点和业务需求,按需服务,从人力资源的专业化角度,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进行诊断和咨询服务,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和推进整体的解决方案。将人力资源的管理重心向战略性转移。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三支柱的角色与定位往往是企业比较模糊不清的地方,或者是偏于理论,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是偏于实战,缺乏前瞻性。 一、人力资源三支柱的总体角色与定位 人力资源的三支柱管理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协助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向战略倾斜,提高人力资源整体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效能,因此三个不同的支柱其总体的角色与定位既有区别又有协同。

图一、人力资源:三支柱“的角色与定位 首先,共享服务(SSC)是为了通过专业的人来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规模效应节约服务与管理的成本、通过将日常的操作性事务集中起来,让其它HR人员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因此,共享服务的核心是服务!我们在探讨和定位共享服务的时候,应该更关注共享服务中心与其客户的关系应该是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管理,其管理的基础是通过双方协商而形成的服务水平协议(SLA),形成共享服务与其服务客户形成基于契约关系的合作关系。 而专家中心(COE)应该是由企业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来组成,应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他们的主要作用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政策、流程和方案的有效性,同时利用知识和经验为共享服务和HRBP提供专业和技术上的指导与帮助。为了让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进和执行,专家中心应该是一个集团层面上的权力机构。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大纲

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大纲) 一、对企业战略的研究和理解: 即企业战略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体系去实现,企业战略实现的人力资源支撑是什么?企业长期发展的人力资源需什么,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可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即人力资源管理的使命,远景。 二、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和盘点。 (一)资源现状盘点: 1.人力资源状况的盘点:人员总量、核心团队情况、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能结构。人均产出、人均效率、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人工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率 2.现有状况与业务战略目标的人力资源要求之间的差距。 3.现有状况与行业领先企业之间的差距。 (二)管理水平现状盘点: (1)人力资源战略 (2)人力资源规划 (3)组织设计 (4)职位管理 (5)人员招聘与甄选 (6)员工素质能力模型 (7)培训与发展 (8)职业生涯管理 (9)薪酬管理 (10)福利管理 (11)领导力开发与继任管理 (12)绩效管理 (13)员工关系管理 (14)企业文化建设 (15)知识管理 (16)人力资源基础管理(人事档案、数据、人事信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17)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 分析上述17个方面与行业一流企业的差距、与国际最佳实践的差距及支撑和实施企业未来战略的差距。 三、在上述分析和盘点的基础上配置资源和进行体系变革。 1、对资源的差距进行改善(引进补充、配置调整、培训开发) 2、对管理差距进行改善(对原有体系进行逐步的变革并逐步导入新体系) 对上述17个方面制定改善和完善计划,逐步的进行完善并逐步进行变革(具体技术问题不再赘述) 四、定期的对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完善和修正,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转。 第一章战略导向的卓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首先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在今天全球化竞争背景下,在众多的管理容中企业应当以什么为管理核心?针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赞同以市场营销为核心,他们的理由是市场是龙头,市场兴则企业发展;有人强调以财务为核心,他们的理由是财务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和现金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许多企业如昙花一现,其原因不在于资不抵债而在于没有做好财务管理导致现金流中断;有人认为以人力资源为核心,其理由很明显,人是一切工作和事业成功的落脚点,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纵观国外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结合我们多年的咨询和市场调查研究实践,我们认为战略管理应该作为企业现代管理的核心,其它管理(包括:产品、财务、市场、人力资源)都应该服从和围绕战略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源头是企业战略。这也是本书为什么基于“战略导向”的原因,本书的流程管理、绩效管理、薪酬激励和其它容的管理都是基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确保战略精确制导、战略落地和战略的有效执行。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企业现实的经济生活,市场经济只奖励绩效和成果。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说到: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否则将一事无成,并且指出管理者达到卓有成效工作的能力是可以学习。企业只有管理者做到了卓越才能确保企业做到卓越,唯有做到卓越,成为行业上的领导者,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卓越者与平庸者的回报是有巨大差别的,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我们必须要努力成为最优秀的。读者也许会说,要成为行业的顶尖是多么的困难和不可能。笔者认为,无论现况是平庸还是良好,过去不代表未来,只要我们方确,善于集中精力,不断努力,将来一定能做到卓越摆脱平庸。本书将帮助读者一起如何进行卓越的管理,这也是本书书名冠以“卓越”的由来。当然,在任何领域成为最优都是困难的,这一路可能会是孤独的。一旦你达到了你的目标,也只有一个方向:走下去。如果你是最优的,你会被嫉妒,但是卓越能给你和企业带来:满意、认可、更高的

什么是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

什么是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

一篇文章读懂人力资源三大支柱体系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任何企业中都应该是第二号人物”,但在中国,99%的企业都做不到。原因很简单,人力资源部没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业务增长很快,但HR总在拖后腿。有些人说人力资源部是“秘书”,有人说人力资源是“警察”,在中国,真正认为人力资源部是“业务伙伴”的,真是凤毛麟角。 研究证明,人力资源部可以成为业务驱动力,关键是HR自身要转型。 一、重新定位人力资源部门 人力资源部成为业务的驱动力,首先要把“人力资本”当成一项业务来经营。为此,人力资源部需

要重新定位,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目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运作模式是按功能块划分(例如薪酬、培训等)的——每个职能块同时负责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事务性支持(例如发薪、入职手续)。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越长越大,HR却高高在上,离业务越来越远;中基层业务主管和员工需要HR支持,却很难获取;HR往往只对上不对下,政策缺乏业务所需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业务主管更多感受到的不是价值而是管控;HR大量时间聚焦在事务性工作上,不能对业务主管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不能提供业务需要的客户化、集成的解决方案。 HR要提升效率和效能,就要像业务单元一样运作。在这个业务单元里,有人负责客户管理、有人负责专业技术,有人负责服务交付,这就出现了人力资源转型的需要。

而间接实现外部客户需求的满足。借用营销的客户细分理论,HR可以把自己目标客户分成三类: 1. 高层管理人员:他们的需求主要围绕在战略执行所需的组织、人才、文化及变革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2. 中层管理人员:他们的需求主要围绕在人员管理所需的咨询、辅导及工具、数据支持; 3. 员工:他们的需求主要围绕在解答政策方面的疑问,并提供便捷的服务,例如劳动合同,入职手续、薪资发放等。其中第1类客户的需求高度定制化,第3类客户的需求高度标准化,第2类客户介于二者之间。 HR的运作模式要服务于客户需求的满足。同服务外部客户一样,最难满足的是定制化需求,为此HR BP(Business Partner)角色应运而生。这一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总体框架: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它是一种很重要的 资源。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内容、流程 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评价、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地积极性,发挥员工地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三、 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从员工使用的程序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为:人力资源部门根据企业的目标,岗位需要,按照职务说明书要求招聘符合条件的员工,员工进入公司后,通过上岗培训, 具备上岗资格后担任某一职务。员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公司要对员工考核,考核结 人 力 资 源 规 划 职 务 分析 与说明 招 聘 与 录 用 培 训 与 开 发 劳 动 关 系 人 事 调 整 薪资管理 员工福利 员 工 激 励 绩 效 考 核 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果形成的信息反馈是调整员工使用(奖励、晋升、降级、辞退)依据。流程图如下: 第二部分:仪科惠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步骤及具体内容: 一、 仪科惠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步骤 具体步骤: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99年3月15日——3月27日 1. 确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整体框架(3月27日前完成) 2. 建立健全公司的人事管理制度(3月27日前完成) 第二阶段:99年3月27日——4月15日 根据现有的组织机构、岗位的设立,各部门进行职务调查和分析,编制每个岗位的职务说明书。 第三阶段:99年4月15日——5月5日 1. 编制公司薪资方案。(4月20日完成) 根据职务说明书,一方面进行岗位评估,确定各岗位的等级,由此确定工资等级,编制薪资方案(基础工资)部分。 2. 编制绩效考核方案(5月5日完成) 根据植物说明书,设定各岗位的年度工作目标,实现目标管理,确定绩效考核的标准, 编制员工考核办法,以此决定奖金的发放、晋升的标准。 公司任务目 组织机构 岗位设定 职务分析与职务说明书 员工招聘 员工培训 员工录用 员工辞退 员工考核与激励 薪资管理

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

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COE?BP?SSC)

HR职能划分#三支柱模型:COE(Centre of Excellence or Center of Expertise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中心或人力资源领域专家), SSC(Shared Service Centre共享服务中心),BP(Business Partener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Dave Ulrich 1996年提出此概念,大概01、02年引入中国。讲,无论是HR三支柱还是“跨界”&“混搭”,目的都是“Alignment”& “Segmentation”。“Alignment”与公司业务一致;“Segmentation”精准定位创造价值。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任何企业中都应该是第二号人物”,但在中国,99%的企业都做不到。原因很简单,人力资源部没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业务增长很快,但HR总在拖后腿。有

些人说人力资源部是“秘书”,有人说人力资源是“警察”,在中国,真正认为人力资源部是“业务伙伴”的,真是凤毛麟角。 研究证明,人力资源部可以成为业务驱动力,关键是HR自身要转型。 1. 重新定位人力资源部门 人力资源部成为业务的驱动力,首先要把“人力资本”当成一项业务来经营。为此,人力资源部需要重新定位,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目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运作模式是按功能块划分(例如薪酬、培训等)的——每个职能块同时负责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事务性支持(例如发薪、入职手续)。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越长越大,HR却高高在上,离业务越来越远;中基层业务主管和员工需要HR支持,却很难获取;HR往往只对上不对下,政策缺乏业务所需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业务主管更多感受到的不是价值而是管控; HR大量时间聚焦在事务性工作上,不能对业务主管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不能提供业务需要的客户化、集成的解决方案。 HR要提升效率和效能,就要像业务单元一样运作。在这个业务单元里,有人负责客户管理、有人负责专业技术,有人负责服务交付,这就出现了人力资源转型的需要。 2. 人力资源部从混合模式向三支柱转型

如何进行人力资源体系建设.doc

企业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注意如下几点要领: 第一,力求简洁可行。具体来说,一是方案不必过分追求先进性、科学性,二是方案不能太烦琐复杂。如行为指标考核法,指的是用文字对典型的行为进行描述,并分级,由上级比照着行为标准进行考核。应该说,这种考核方式属于人力资源的前沿课题,难度较高,对考核者的要求也很高,以笔者的观察,国内的大型企业、成熟企业尚难以采用。 企业始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持续过渡、调整、完善、优化,试图一下改革到位,以最先进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不可行的。而且,从实施的角度来看,倘若如果推行太先进、过于烦琐的方法,则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效果,这将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心目中的形象,会对方案进一步推进带来麻烦。 第二,平稳过渡。在未建立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中小企业,多数岗位的员工可能一直以来都享受的是固定薪酬,而且各部门、岗位之间的薪酬水平没有拉开,如果变革过于猛烈,前后差别很大,则不易让员工接受。 第三,从局部入手。这里的局部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从人力资源的某个模块入手,二是指从一部分员工而非全部员工入手。这体现了首先抓住主要矛盾的思想,在引入一个系统性工程的时候应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一方面,从人力资源的某个模块入手。如果推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提升,那么可以考虑以岗位管理体系的优化为突破口,因为这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别是薪酬和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若要使工作更为扎实,则可以借助流程优化和梳理的工具,对岗位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如果企业当前在经营或管理方面有较为突出的矛盾,例如应收帐款比例过高、部门配合不默契等,则可从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开始。第二方面,从一部分员工入手。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各部门负责人(中层),也可以包括销售等岗位员工。对人力资源基础较为薄弱、员工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尚很肤浅的中小企业,全面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相当的难度,故可以先对部门负责人的薪酬、绩效进行优化,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待这部分管理者已经掌握了人力资源的方式方法以后,再于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效果更佳。 (三)优化岗位管理体系 尚未建立起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中小企业,在岗位的管理方面常存在如下问题:一,缺乏明确的岗位设置或岗位的工作职责不清晰;二,人岗不对应或人岗不匹配;三,混淆了岗位与工作,将工作误认为岗位,致使企业岗位过于细分,不便管理。 若要解决此类问题,则需组建一支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主、各部门有关员工参加的岗位管理优化小组,一一针对各部门进行优化。优化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 第一,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主要的工作内容,以此主要内容确定岗位设置。 第二,明确关键岗位的任职资格,抓好关键岗位员工上岗的资格审核。 第三,实现人岗对应,明确每个员工的岗位。

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式 最近,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式流行。什么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式呢?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变体 “您会操作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式不?”,这句话代替了以往的“人力资源六大模块您擅长哪几块?”。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式就是什么,其核心理念就是什么。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与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式其实就就是 一回事,就像一块蛋糕,您俯视它就是一块蛋糕,您平视它也就是一块蛋糕。我们把工作内容分为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维度就就是传统的六大模块,横向排列为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劳动关系及基础人力资源工作业务内容;纵向维度就就是在每一个模块中做的事情的层面区别,比如做绩效,最上面就是要制定绩效的策略、体系、制度,中间就是要推行绩效体系,发现绩效管理循环中的问题,建议改善;底层就是要做日常的绩效考核表单收集、统计、数据整理等,规划、招聘、培训、薪酬、劳动关系等模块也就是同理,纵向排列而已。 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式,其实就就是把蛋糕原来东西南北中的切法换成了上中下的切法,把原来以横向维度职能为主的六大模块换成了以纵向维度职能为主的高中基、上中下,也就就是HR三支柱的COE(高,政策中心,做总体的人力资源战略、政策、流程、体系、方案等,像专家、顾问);HRBP(中,政策执行,发现运行问题,提出建议,

业务伙伴,更贴近业务了解业务需求,就是更基于业务导向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提供与执行者);SSC(基,支持服务,做日常操作事务类工作,就是标准化的服务提供者)。如图所示: ——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式的本质,就是基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组织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 HR 的组织架构就是按专业职能划分的,将常说的六大模块作为不同的职能板块改变为“三支柱”: 一、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HRSSC):将企业各业务单元中所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基础性行政工作统一处理。比如员工招聘、薪酬福利核算与发放、社会保险管理、人事档案、人事信息服务管理、劳动合同管理、新员工培训、员工投诉与建议处理、咨询服务等集中起来,建立一个服务中心来统一进行处理。 二、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HRBP):就是人力资源内部与各业务经理沟通的桥梁。HRBP既要熟悉HR各个职能领域,又了解业务需求,既能帮助业务单元更好的维护员工关系,处理各业务单元中日常出现的较简单的HR问题,协助业务经理更好的使用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

读懂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

读懂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COE?BP?SSC)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任何企业中都应该是第二号人物,但在中国,99%的企业都做不到。原因很简单,人力资源部没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业务增长很快,但HR 总在拖后腿。有些人说人力资源部是秘书,有人说...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任何企业中都应该是第二号人物”,但在中国,99%的企业都做不到。原因很简单,人力资源部没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业务增长很快,但HR总在拖后腿。有些人说人力资源部是“秘书”,有人说人力资源是“警察”,在中国,真正认为人力资源部是“业务伙伴”的,真是凤毛麟角。 研究证明,人力资源部可以成为业务驱动力,关键是HR自身要转型。 1. 重新定位人力资源部门 人力资源部成为业务的驱动力,首先要把“人力资本”当成一项业务来经营。为此,人力资源部需要重新定位,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目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运作模式是按功能块划分(例如薪酬、培训等)的——每个职能块同时负责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事务性支持(例如发薪、入职手续)。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越长越大,HR却高高在上,离业务越来越远;中基层业务主管和员工需要HR支持,却很难获取;HR往往只对上不对下,政策缺乏业务所需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业务主管更多感受到的不是价值而是管控;HR大量时间聚焦在事务性工作上,不能对业务主管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不能提供业务需要的客户化、集成的解决方案。 HR要提升效率和效能,就要像业务单元一样运作。在这个业务单元里,有人负责客户管理、有人负责专业技术,有人负责服务交付,这就出现了人力资源转型的需要。 2. 人力资源部从混合模式向三支柱转型 人力资源转型,简单来讲就是将HR的角色一分为三。实践证明,这种运作模式能够显著提升HR的效率和效能,这就是在领先公司中常见的HR三支柱模式,见下图: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总体框架: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内容、流程 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评价、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地积极性,发挥员工地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三、 通过上岗培训,具备上岗资格后担任某一职务。 员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公司要对员工考核,考核结果形成的信息反馈是调整员工使用(奖励、晋升、降级、辞退)依据。流程图如下:

第二部分:仪科惠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步骤及具体内容: 一、仪科惠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步骤 具体步骤: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99年3月15日——3月27日 1.确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整体框架(3月27日前完成) 2.建立健全公司的人事管理制度(3月27日前完成) 第二阶段:99年3月27日——4月15日 根据现有的组织机构、岗位的设立,各部门进行职务调查和分析,编制每个岗位的职务说明书。 第三阶段:99年4月15日——5月5日 1.编制公司薪资方案。(4月20日完成) 根据职务说明书,一方面进行岗位评估,确定各岗位的等级,由此确定工资等级,编制薪资方案(基础工资)部分。 2.编制绩效考核方案(5月5日完成) 根据植物说明书,设定各岗位的年度工作目标,实现目标管理,确定绩效考核的标准,编制员工考核办法,以此决定奖金的发放、晋升的标准。 第四阶段:99年5月5日——6月30日 建立和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招聘录用程序、培训与开发规划、员工的激励措施、人事调整制度、员工的福利计划、劳动合同等人力资源的其他内容。 二、仪科惠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各阶段的具体内容 1.第一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与开发,发挥集团人力资源的协同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使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发挥的保证。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确定、管理职能的定位、组织体系的建设、运营体系的设计和监控体系的建设等。 一、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确定 根据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其管控模式一般有“运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不同的管控模式对应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是不同的,对应集团管控模式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一般有“全面管理型(业务操作型)、监管型(政策指导型)和分散管理型(顾问型)”一般情况下实施运营管控型的企业集团、产业单一、地域集中、规模较小,首次集团化的企业集团一般都实行“集中式”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而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实施战略管控型的企业集团一般实施“监管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多元化、财务管控型、地域分散、产业复杂、股权多样的企业集团一般实行“分散式”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人力资源的管控模式决定总部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能和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组织建设、管理权限划分、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幅度、管理重点以及业务模式等。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时,首先要确定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目前大部分企业集团都实施“政策监管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或者随着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转变正在由“监管型”向“顾问型”转变。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确定是由集团的发展战略、管控模式、业务模式、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等确定。 二、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定位 确定了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后,集团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能就随之明确了。实施“集中管理型”管控模式的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门是整个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者,因此要建立强大的总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以便于对整个集团

什么是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

【什么是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 HR“三支柱模型”概念,由Dave Ulrich 1996年提出来的,大概2001、2002年引入中国。其核心思想就是把人当做“资本”而不是“资源”,将“人力资本”当成一项业务来经营,重新定位了人力资源部门,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要求HR要像业务单元一样运作,以实现业务增值,怡安翰威特下一代人力资源研究发现,人力资源部门定位历经三个阶段,即:支持业务、成为业务伙伴、成为业务驱动力。人力资源部门要想从“支持业务”变为“业务伙伴”,关键是自身要转型。人力资源部成为业务伙伴,首先要把“人力资本”当成一项业务来经营。为此,需要重新定位,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人力资源三支柱转型,就是将人力资源的角色一分为三。 其中: HR BP (BusinessPartner):这一角色定位于业务的合作伙伴,针对内部客户需求,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他们是确保HR贴近业务需求的关键。

HRBP的定位是业务部门的“伙伴”,其主要时间应该聚焦在在战略性、咨询性的工作。HR BP 需要贴近业务进行配置,确保管理人员得到有效支持——因此,BP需要沿着公司决策层、BU管理层和中层管理者等层级逐级配置。通常扮演如下几个角色: ? 战略伙伴:在组织和人才战略、核心价值观传承方面推动战略的执行; ? 解决方案集成者:集成COE的设计,形成业务导向的解决方; ? HR流程执行者:推行HR流程,支持人员管理决策; ? 变革推动者:扮演变革的催化剂角色; ? 关系管理者:有效管理员工队伍关系。 HR COE(center ofexpertise):这一角色定位于领域专家,借助本领域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对领先实践的掌握,负责设计业务导向、创新的HR的政策、流程和方案,并为HRBP提供技术支持。对于全球性/集团型的大型公司来说,由于地域/业务线的复杂性,HRCOE需要为不同的地域和业务线配置专属资源,以确保设计贴近业务需求。其中,总部COE负责设计全集团统一的战略、政策、流程和方案的指导原则,而地域和业务线COE则负责结合地域和业务线的特点进行定制化,这样的COE设置可以实现在全公司一致的框架下,允许业务所需的灵活性。通常扮演如下几个角色: ? 设计者:运用领域知识设计业务导向、创新的HR的政策、流程和方案,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 管控者:管控政策、流程的合规性,控制风险; ? 技术专家:对HR BP/HR SSC、业务管理人员提供本领域的技术支持。 HR SSC (shared service center):HR SSC是HR标准服务的提供者,他们负责解答管理者和员工的问询,帮助BP和COE从事务性工作解脱出来,并对客户的满意度和卓越运营负责。HR SSC是HR效率提升的驱动器,其使命是为HR服务目标群体提供高效、高质量和成本最佳的HR共享服务。为此,HR SSC通常的需要一个分层的服务模式来最大化工作效率。通常扮演如下几个角色: ? 员工呼叫中心:支持员工和管理者发起的服务需求; ? H R流程事务处理中心:支持由COE发起的主流程的行政事务部分(如:发薪、招聘);? HR SSC运营管理中心:提供质量、内控、数据、技术(包括自助服务)和供应商管理支持。 【哪些企业适合推行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式?】 三支柱模式将HR的角色一分为三(BP, COE, SSC),这意味着专业分工加深,因此,更适合规模较大、业务复杂度较高的企业,这些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分工,提升事务性工作标准化和自动化,让HR团队更多聚焦增值性工作;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HR团队人数较少,更需要通才,分工过细反而带来麻烦;当然,三支柱的理念在中小企业依然可以贯彻,笔者服务过的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小企,公司规模几百人,HR团队十几人,为了确保HR运作模式具备可延展性,已经开始在HR团队中划分一个小团队,负责发薪、入职等事务性工作;并挑选比较优秀的人才同时兼政策制定和关键部门BP的角色。

HR三支柱岗位职责

三支柱角色适合什么人来做? 1、BP是高效的沟通者形象:招BP的时候就看他想不想说,如果面谈过程中有70%他在说,那这个人还不错。问一句答一句就别做BP了。BP在人群里面讲话最多。BP喜欢聊天,就找业务伙伴聊,多了解他们想什么。 2、COE是工具狂:他愿意把事情做到完美、精致到极致,但是做过了也不行。 3、SSC是稳定的服务者:心态要平和,在家庭各方面都足够稳定。

HR工作价值链的关键逻辑: 1、发现问题:根据业务伙伴需求,主动发现,挖掘出真问题。 2、解决问题:问题分解,找到解决方案,推动执行。 3、形成流程:跟进问题,形成并固化解决问题的流程。 HRBP岗位职责: 1、深入业务部门,了解业务战略与目标,主动获取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工作诉求; 2、根据公司制定的招聘计划,分析业务部门人员结构,并给予人员配置优化建议; 3、负责招聘实施面谈,监控招聘过程,并对招聘效果进行评估; 4、与部门业务保持紧密联系,熟悉业务特点,掌握人员动态,执行部门人才盘点; 5、主动与管理层、员工互动,多形式有效沟通,确保内部信息的有效传递,并逐步建立良性的内部沟通机制; 6、负责人力资源各项制度在部门的落地执行; 7、参与完善人力资源制度、流程、体系,提升人力资源运作效率; 8、配合完成公司培训及企业文化活动的组织,推动部门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传承公司文化,发扬价值观,保证组织的持续健康成长。 COE岗位职责: 1、根据公司战略及业务发展需要参与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制定,持续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及落地; 2、持续审视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包含招聘、绩效、培训、薪酬及员工发展等体系的全面建设),不断提升公司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

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COE?BP?SSC)

HR职能划分#三支柱模型:COE(Centre of Exc ellence or Center ofExpertise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中心或人力资源领域专家),SSC(Shared Service Centre共享服务中心),BP(BusinessPartener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Dave Ulr ich 1996年提出此概念,大概01、02年引入中国。@Small_bean滴窝讲,无论就是HR三支柱还就是“跨界"&“混搭”,目得都就是“Alignment”

& “Segmentation”。“Alignment”与公司业务一致;“Segmentation”精准定位创造价值。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任何企业中都应该就是第二号人物”,但在中国,99%得企业都做不到。原因很简单,人力资源部没创造这么大得价值——业务增长很快,但HR总在拖后腿。有些人说人力资源部就是“秘书”,有人说人力资源就是“警察”,在中国,真正认为人力资源部就是“业务伙伴”得,真就是凤毛麟角。 研究证明,人力资源部可以成为业务驱动力,关键就是HR自身要转型。 1、重新定位人力资源部门 人力资源部成为业务得驱动力,首先要把“人力资本”当成一项业务来经营。为此,人力资源部需要重新定位,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目前中国企业得人力

资源部得运作模式就是按功能块划分(例如薪酬、培训等)得——每个职能块同时负责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事务性支持(例如发薪、入职手续)。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越长越大,HR却高高在上,离业务越来越远;中基层业务主管与员工需要HR支持,却很难获取;HR往往只对上不对下,政策缺乏业务所需得针对性与灵活性,业务主管更多感受到得不就是价值而就是管控; HR大量时间聚焦在事务性工作上,不能对业务主管进行有针对性得辅导,不能提供业务需要得客户化、集成得解决方案。 HR要提升效率与效能,就要像业务单元一样运作。在这个业务单元里,有人负责客户管理、有人负责专业技术,有人负责服务交付,这就出现了人力资源转型得需要。 2、人力资源部从混合模式向三支柱转型

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构建思路(制度范本、DOC格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构建思路入世后的中国国有企业,为了激活企业人力资源,规范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发员工潜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构建科学高效的、适合企业特点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任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实施,都必须建立在企业所特有的现实基础上。为此,我们采用开放式问卷、半结构化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对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总体判断 从所调查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与职能设置及制度建设等来看,目前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做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 2.所调查的企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政策。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注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

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没有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与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3.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仍有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远未完善。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矛盾或不一致,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 4.人力资源部门定位太低,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比如,人力资源部无法将公司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受职权限制,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困难;人事部的实际工作停留在主管层以下,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继任计划不完整等问题;公司高级领导层受业务困扰,对人力资源重要性认识不够。 5.国内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并不缺乏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但是,却十分缺乏如何将这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转化为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技术手段、途径。由于没有十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完善的工作流程的实践,难以提炼、固化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不高也就在所难免。 6.员工普遍对薪酬福利现状不满,难以有效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没有处理好资历、职位、能力、智慧、贡献等要素在薪酬分配体系中的关系,“凭能力上岗、凭贡献取酬”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具体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本架构

一、人力资源规划系统: 1、组织架构设计 2、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工作岗位分析 4、员工晋升机制设计 二、招聘录用系统: 1、招聘录用管理制度 2、招聘录用流程、相关表格 3、招聘渠道建设 4、招聘启示设计 三、培训开发系统: 1、培训管理制度 2、培训流程及表格 3、OJT培训体系设计、建设、OJT教练培养 4、新进员工培训体系设计开发:培训大纲的编写、课程开发 5、员工成长计划—店长培养计划、管理人员培养计划 四、薪酬福利系统: 1、薪酬管理制度 2、福利管理制度 五、绩效管理系统: 1、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2、绩效考核管理流程 3、员工绩效考核手册 六、人事事务系统: 1、考勤管理制度 2、人事事务相关流程和表格 3、人事档案管理 七、企业文化系统: 1、企业文化手册编写 2、企业文化对内宣导计划 3、企业文化落地执行计划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路 首先,和公司高层进行沟通,同时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和其他部门同事进行座谈,了解人力资源部下一步工作中急需改进的事项,对目前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 第二,整合现有部门的人员能力和职责,进行重新工作分工和职责明确,进行人员补充,加强人力资源部内部管理,以发挥人力资源工作在公司发展中的价值; 第三,汇总分类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各大模块的资料,认真分析,挖掘其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部门人员进行讨论; 第四,结合公司的整体发展现状——直营店的开设急需大量的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顺序: 第五,建立“系统=流程+表格+制度”系统建设模式,按顺序打造人力资源各大模块系统;

第六,在系统建设之后,进入系统调试阶段。总结系统导入之后,出现的不良反映;同时和各部门的主管领导座谈,了解各部门对新系统的看法和实际工作上遇到的问题; 第七,再次调整系统中的相关内容,做好系统导入的准备工作; 第八,组织对新系统的培训和宣导工作; 第九,维护人力资源管理体系7大系统的正常运行。

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

原创干货| 人力资源三支柱之角色与定位初探 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向三支柱管理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人力资源中战略性工 作和事务性工作分离,通过建立HR专家中心(COE),集中企业内的HR专家,从政策、流程、方案和最佳实践推广等诸方面努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通过建立HR共享服务中心(SSC),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的服务,实现管理成本的降低、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通过HR业务伙伴(HRBP)角色,聚焦于企业和分支机构的特点和业务需求,按需服务,从人力资源的专业化角度,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进行诊断和咨询服务,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和推进整体的解决方案。将人力资源的管理重心向战略性转移。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三支柱的角色与定位往往是企业比较模糊不清的地方,或者是偏于理论,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是偏于实战,缺乏前瞻性。 一、人力资源三支柱的总体角色与定位 人力资源的三支柱管理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协助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向战略倾斜,提高人力资源整体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效能,因此三个不同的支柱其总体的角色与定位既有区别又有协同。 图一、人力资源:三支柱“的角色与定位

首先,共享服务(SSC)是为了通过专业的人来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规模效应节约服务与管理的成本、通过将日常的操作性事务集中起来,让其它HR人员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因此,共享服务的核心是服务!我们在探讨和定位共享服务的时候,应该更关注共享服务中心与其客户的关系应该是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管理,其管理的基础是通过双方协商而形成的服务水平协议(SLA),形成共享服务与其服务客户形成基于契约关系的合作关系。 而专家中心(COE)应该是由企业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来组成,应该有丰富 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他们的主要作用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政策、流程和方案的有效性,同时利用知识和经验为共享服务和HRBP提供专业 和技术上的指导与帮助。为了让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进和执行,专家中心应该是一个集团层面上的权力机构。 HRBP对于企业的整个HR团队来讲相当于大客户经理或者说是销售。他们应该贴近业务,利用其HR的专业知识为所服务的客户提供专业的诊断和咨询,同时,他们也会负责集团人力资源战略在本机构的推进与落地,配合共享服务中心在本地实践的支持,所以他们扮演的是企业人力资源与本机构沟通的桥梁。应该是咨询顾问的角色。 二、实战中角色与定位的创新还是异化? 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式已经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战中,我们看到有不少困惑我们企业的地方,其中有不少是创新,也有不少是变异。 1)没有专家的专家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于企业来讲往往是稀缺资源,他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精通人力资源的某一个或多个领域,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还需要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对我们很多企业而言可望而不可及。有些企业为了实现所谓的三支柱模式,即使内部没有人力资源专家也要设立专家中心,形成没有专家的专家中心;还有些企业就将人力资源内部的某个功能(如招聘)统一的划归或改名为专家中心。这种形象化的面子工程,降低了专家中心的权威性,对业务和人力资源内部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中心对于很多已建立三支柱体系多年的全球性企业来讲,目前不少也还处于搭建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面子工程,建立没有专家的专家中心,如果实在是想要建立的话,也可以考虑采用国外常用的方

什么是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

什么是人力资源三支柱 体系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篇文章读懂人力资源三大支柱体系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任何企业中都应该是第二号人物”,但在中国,99%的企业都做不到。原因很简单,人力资源部没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业务增长很快,但HR总在拖后腿。有些人说人力资源部是“秘书”,有人说人力资源是“警察”,在中国,真正认为人力资源部是“业务伙伴”的,真是凤毛麟角。 研究证明,人力资源部可以成为业务驱动力,关键是HR自身要转型。 一、重新定位人力资源部门 人力资源部成为业务的驱动力,首先要把“人力资本”当成一项业务来经营。为此,人力资源部需要重新定位,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目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运作模式是按功能块划分(例如薪酬、培训等)的——每个职能块同时负责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事务性支持(例如发薪、入职手续)。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越长越大,HR却高高在上,离业务越来越远;中基层业务主管和员工需要HR支持,却很难获取;HR往往只对上不对下,政策缺乏业务所需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业务主管更多感受到的不是价值而是管控; HR大量时间聚焦在事务性工作上,不能对业务主管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不能提供业务需要的客户化、集成的解决方案。 HR要提升效率和效能,就要像业务单元一样运作。在这个业务单元里,有人负责客户管理、有人负责专业技术,有人负责服务交付,这就出现了人力资源转型的需要。 二、人力资源部从混合模式向三支柱转型 人力资源转型,简单来讲就是将HR的角色一分为三。实践证明,这种运作模式能够显着提升HR的效率和效能,这就是在领先公司中常见的HR三支柱模式,见下图: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图及工作标准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图及工作标准 目录 一、员工招聘流程图 (4) 员工招聘工作标准 (5) 新员工试用转正流程图 (9) 新员工试用转正工作标准 (10) 员工入职、离职流程图 (11) 员工入职、离职工作标准 (12) 二、劳动用工流程图 (13) 劳动用工工作标准 (14) 劳动合同签订流程图 (15) 劳动合同签订工作标准 (16) 档案管理操作流程图 (17) 档案管理工作标准 (18) 纪律通报操作流程图 (19) 纪律通报工作标准 (20) 三、定岗定员操作流程图 (21) 定岗定员工作标准 (22) 劳动定额操作流程图 (23) 劳动定额工作标准 (24) 四、工资发放流程、工资调整流程图 (25) 工资发放流程、工资调整工作标准 (26)

社保缴纳操作流程图 (29) 社保缴纳工作标准 (30) 员工绩效考核流程图 (31) 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标准 (32) 员工奖励、处罚通报流程图 (33) 员工奖励、处罚通报工作标准 (34) 员工请假(休假)办理流程图 (35) 员工请假(休假)办理工作标准 (36) 五、中层管理人员聘任(解聘)流程图 (37) 中层管理人员聘任(解聘)工作标准 (38) 中层后备人员聘任(解聘)流程图 (39) 中层后备人员聘任(解聘)工作标准 (40) 高技能人员聘任(解聘)流程图 (41) 高技能人员聘任(解聘)工作标准 (42) 专业技术人员聘任(解聘)流程图 (43) 专业技术人员聘任(解聘)工作标准 (44) 六、入职培训操作流程图 (45) 入职培训工作标准 (46) 员工培训操作流程图 (47) 员工培训工作标准 (48) 青年人才培训操作流程图 (50) 青年人才培训工作标准 (5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