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子百家论文

诸子百家论文

诸子百家论文
诸子百家论文

伟大的先哲——孔子

内容摘要: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千

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

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

思想学说对后世影响甚大。

关键字:孔子儒家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他有一些很经典的儒家观点至今对人们的言行产生深刻的影响。

1.克已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道使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客观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薄责,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同情之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要痛苦和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麻烦加到别人身上。"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能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相处。

孔子主张把克己、求诸已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责备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么?"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患人之已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没有才能,"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愁没有职位,愁没有能够站稳脚跟的本领;不愁

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事情。所有这些,都着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当自己没有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学问水平,而不要责怪别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学问能力的条件不够,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创造必须的条件,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俱"?自己的行为都合乎道德规范,自我反省,问心无愧,那就会心安理得,还会有什么忧俱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间积极提倡,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学生以社会规范为准,对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避免继续在行为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一种监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这种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2、改过迁善

孔子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有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所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认为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和月蚀;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孔子提出"过则勿惮改"的要求,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己经过去的事不要责备了,着重看现在的表现。孔子要人知过、改过的思想,涉及人犯错误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错误的问题,这些思想与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3、身体力行

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这也就是道德的认识与道德的践履问题,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践履,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

孔子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对一般人来说,应当是"言必言,行必果"。有人说得多做得少,"言过其行",孔子说应引以为耻。为了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慎言"。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仁者,其言也",意思说,说话谨慎,怕说了之后做不到。为了防止说空话、说大话,可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妨先脚踏实地去做,做了以后再讲也不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迟钝一点不要紧,而行动必须敏捷。

孔子是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身体力行的要求的,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起初,他过分相信学生表态性的话,以为学生说的话都会实际去做的,发现学生言行脱节以后,才对学生提出了言行一致的要求。他还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意思是: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果有所赞美,那也是经过了实际考验的。这就是说,他对学生的表扬,不是凭印象听言论而想当然,是以实际行动的考察为依据的。总之,孔子要求言行一致而着重于行的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孔子既重视立志,又强调持之以恒,既提倡克己内省,又主张迁善改过、身体力行。这些

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含有某些合理性,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不能因为它是封建道德教育和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加以全盘否定和抛弃。我们要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批判地继承这些古代遗产、古为今用。

4、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朱熹的注释很有道理,包括这样的意思:"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司"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性,并含有转化的意思。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自已知探未知。

5、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还有一次,孔

诸子百家墨子的资料简介

诸子百家墨子的资料简介 墨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之一。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思想家墨子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也有说他为鲁阳人或滕国人,他是宋国目夷的后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 墨子的先祖原是殷商的王室,后因故降为了平民,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墨子是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小时候做过牧童,学过木工,也接受了文化教育,曾学习儒学,但对儒家的一些思想不予认同。墨子最后舍弃儒学,而另外创立了“墨学”,提出了“非攻”、“兼爱”、“尚贤”等管线,四处讲学,广收门徒,很快有了大批的追随着,形成了一个团体称“墨家”。 在墨子晚年的时候,墨学已与儒学齐名,并称为“显学”,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之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儒墨显学可谓是百家之首。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三个学派,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后墨子的弟子根据其生平事迹与语录,写成了《墨子》。 墨子政治主张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

天”、“事鬼”的思想主张。 墨子开始时追随儒家理论,后来自立门户,自创墨家学说,在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曾担任宋国的宋大夫,是墨家公派的创始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墨子心怀悲悯之心,积极的针对社会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他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得到了许多手工业者和下层人士的支持,在百家争鸣的文化鼎盛时期,有人称“非儒即墨”,由此可见,墨子的思想影响深远。 墨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政治上,墨子主张“实行仁政”,首先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如果君主昏庸无能,百姓有权利换掉统治者。他所提出的“兼爱非攻”主要讲的就是仁政的重要意义。农民出身的墨子,对于普通百姓有着深厚的情谊和认识。主张尚贤,认为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亡成败主要在用人上,提出让百姓中的人才贤士也参与到国家管理中去。 墨子的“非乐”思想《墨子;非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的著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墨子从穷苦百姓出发,认为上位者不应该天天歌舞升平,而不顾穷苦百姓的生死。 《墨子;非乐》原文共有三篇,而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第三十二篇《非乐上》,第三十三篇和第三十四篇则在宋朝前期就已经失传。非乐,顾名思义,就是禁止音乐,反对从事音乐活动。墨子出身农民,之后也多是如普通百姓一样,过着清苦的生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集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一.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共6集)夫子何人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 出身、为人、治学及处世态度,由此使观众认识孔子是何许人。(百家讲坛2008年第287期)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解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从中评价孔子思想的伟大价值,并分析了培养一个优秀的领导的重要意义等。(百家讲坛2008-10-..君子固穷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向我们讲解先秦时期孔子的君子做官 之道,孔子周游各国宣传自己思想的经过,以及孔子的政治

思想。(百家讲坛2008-10-18 16:23:10)头号教书匠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述孔子,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样一种道德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政治。实际上孔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他不做官了,.. 谁是好学生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在孔门之中,孔子和学生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会给人留下什么感觉。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谁..伤心事与玩笑话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介绍了孔子是最守礼的一个人,他一辈子维护的就是礼,他一举一动都不越礼的雷池一步。甚至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他也遵守礼的约束。但同时孔子又是一个性情中人,

诸子百家名言集之令狐文艳创作

修身之经典 令狐文艳 随着西周王朝衰亡,中国走进了春秋(前770-476)战国(前475-前221)时代。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一段盛世,造就了思想之大家,著出了传世之文章,奠定了国学之基础,形成了中国之文化。 诸子: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孙武、张仪、苏秦、尹文、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纵横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最有影响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诸子百家派别各不相同,但都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宣传各自思想。修身是基础,包括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中学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从诸子百家著作中可以寻找出道德修养、尊师重教、文化学习的经典名句,与大家共勉。 道德修养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天下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辨别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自我完善子思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jiǔ);道前定,则不穷。----准备 子思:君子之道,譬如兴远,必自迩(ěr);譬如登高,必自卑。----基础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品质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处世 子思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追求 尊师重教 吕不韦: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吕氏春秋《尊师》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一单元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含解析

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 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 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 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美字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赏美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蒲雯 韩愈在《师说》中,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陋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而不从师,其结果要么迷惑无知,要么就是不懂装懂。 我由此联想到孔子曾说过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

所以,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就更应该总结前人的教训,要有疑就问,有意识去问,有胆量去问。泰戈尔为自以为是的人画了这样一幅像:“青烟对天空夸口,灰烬对大地夸口,都以为它们是火的兄弟。”蒙田则把真正有学问的人比喻成麦穗:“当它们还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到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便开始低垂下来,不露锋芒。” 因此,只有我们有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识,才能“从而师之”,才会有所发展。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到孔子那里寻找生存的智慧 早在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这位科学界的老人对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演讲中说道:“人类要生存 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对孔子的高度评价。 本文节选的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深远的启示。求知方面,要实事求是,正视 自己的无知,知错能改。因为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只 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错

诸子百家精华50句经典培训讲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诸子百家精华50句 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解语:为政之要,就是正身正心。一个“正”字讲明了德的核心。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高管、孩子家长,在日常行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一方、带好队伍,教育子女。这个“正”就好比“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源正则流清也。 2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 解语:使近处的人高兴,时远处的人归附。这句话可以说是企业价值的最高体现。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能使身边的员工受益,是员工所乐见的;企业不忘社会责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信誉,是大众所乐见的。这一近一远,恰恰体现了受人尊重的企业的社会效应。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解语:君子与人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与人和谐。为人处世中,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体现。在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态与人合作,这是一种包容、尊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解语:想要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大事就不能成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譬如学习之道,必须脚踏实地,从解答一个个难题入手;又如辅导孩子,不要天天琢磨着让孩子的先天禀赋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凡事须慢慢来。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解语:做好事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帮你;做坏事多了,就有没有人帮你。这个就是“道”的体现。有人经常说,道太虚了。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关键时刻便会显现出来,“多助”的便是顺应了道,“寡助”的便是违背了道。 6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解语:“反求诸己”就是说凡事多问问自己,正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寻找原因,不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行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多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成功自然就会降临。

诸子百家经典总结

1.儒家经典书籍 知识补充 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定位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内容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法家篇

法家 导读: 1、序言 2、法是由法家创造的? 3、法家是如何形成的? 4、法家就是严刑酷法? 5、法太细密人人触法? 6、法家主战禁商愚民? 7、法派思想的重要意义! 8、法家三派有何不同? 9、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10、法家思想对于现代的意义! 1、序言 首先我们要明白,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为了服务于统治者的,有部分人用法家是服务于统治者的论调来批评法家,就是站在当代人的历史环境,去抨击古代人,这是毫无道理的,脱离了人类的客观局限性在看问题。 在当代普遍人的理解里,法家人是酷吏,而法家思想就是服务于统治者专制的思想。 这种理解其实是由于长期潜移默化造成的,甚至有主流说法,认为汉朝及以后的历代统治是“儒皮法骨”“外儒内法”“外法内儒”等等。 这里先解释下“外儒内法”,也就是“儒皮法骨”,有的人认为,中国历来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表面上宣扬仁爱,高唱道德,而私底下确是用法家的残酷手段来管理。 这部分人是先天的把酷法、苛刻与法家相结合,他们认为法家就是如此,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懂法家。“外圣内王”“儒皮法骨”“外儒内法”都是这个意思!

而“外法内儒”,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部分人他们对法家有一定认识,法家主流思想是法治派,“依法治国”是法家的核心命题,所以他们认为,历代统治者带着“法治”的旗号,而背地里却是用的儒家“人治”。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可以往历代统治者身上套,比如今日的天朝,表面上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标语宣传满天飞,而实际作为呢?却是背道而驰,所以有的人就说天朝是“外儒内法”。然而天朝又打着“依法治国”的口号,提倡“法治”却在执行力上又与严格依照法律办事背道而驰,反倒是用儒家的人治在执行法律,所以也就有人说天朝是“外法内儒”! 为什么完全相反的两种说法,都是历代统治者的体现呢?因为两种说法,都是说到了一部分。 “外儒内法”里的“儒”代表的是以仁爱之心治国,“法”以严刑酷法管制百姓。(这里说的是儒家好的一面,与法家不好的一面。) “外法内儒”里的“儒”代表的是儒家的人治思想,“法”是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这里说的是儒家错误的一面,与法家思想可取的一面)以上两种解释至今也是争论不休,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指出了当下的诟病。就是口号喊得响亮,私底下确是为利益集团牟利。 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法家? 2、法是由法家创造的? 这个问题,大多数分辨力的人,其实都清楚,法不是法家的产物。“法”从蚩尤创立刑法以来,到轩辕黄帝时继续发展的《理法》,自夏商周开始,“法”有了一定的系统化! 大家都知道原始社会,是一个野蛮时代,那个时代是完全的弱肉强食,即使是内部的同一个部落,也是强力说了算。人类慢慢步入文明,要想减少这种内部争斗就必须要建立“法”,“法”其实就是一个游戏规则。大家不能完全只顾自己的利益,‘法’成了内部人的共同契约。这样一来,内部的争斗就得到了有效控制,当时的“法”,只是强力者管理大多数弱者的手段。虽然利益分配不平衡并没有得到改变,但是‘法’对调节内部争斗已经起到了作用。夏商周的“法”,

诸子百家简介

诸子百家简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 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动画)中国诸子百家--蔡志忠

(动画)中国诸子百家--蔡志忠 国宝级漫画大师蔡志忠对诸子百家精神、宗教神话、历史传奇故事、人文哲理、成语典故詮释,藉由浅显易懂的用字、温润圆滑的线条,透过他生花的妙笔描绘成一则一则生动漫画。由明日工作室企画、监制改编蔡志忠老师漫画原著,化成了【蔡志忠中国经典动画系列】共25部动画作品,将数千年以来的中国历史经典文化以更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 给您。 【蔡志忠中国经典动画系列】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透过观赏动画更能分享他对生命演绎出的哲学。一次合购收藏,让孩子、亲友好友看电视也能长知识,分享一份最好看的学习礼物。 蔡志忠中国经典动画系列详细内容 001庄子说点击播放庄子说(上篇) 庄子说(下篇)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子的时代是一个离乱的时代,庄子的视线因此自人世移开,他所综观的是无穷的时空。庄子继承老子思想,认为「道」生万物。「道」在物中,「道」无所不在,人如果得了「道」,便获得了无限的自由。 002老子说点击播放蔡志忠漫画卡通—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楚国人,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主张「无为」,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到达的理

想境界。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道」是深奥且玄妙的,无法以言语来描述。汉朝桓帝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道教并尊称其为「太上老君」。003孔子说点击播放蔡志忠漫画卡通—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有弟子三千,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说「仁」就是「忠恕」两字,要刚毅、木訥,而且「当仁,不让於师」,仁不必好高騖远,要从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004孟子说点击播放蔡志忠漫画卡通—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孟子受学於子思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学说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只要将「善」的本质加以扩充,就可成就德性。 005韩非子说点击播放蔡志忠漫画卡通—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他的学说归本於黄帝、老子,主张君主应该用法、术、势结合起来治理国家。其著作《韩非子》五十五篇,集法家之大成。韩非子到秦国后,受到秦王赏识準备重用他,却被李斯陷害,入狱而死。 006列子说点击播放蔡志忠漫画卡通—列子 列子是战国时郑国人,生卒年不详,是道家著名的思想家。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

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战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最为声名显著,虽争鸣对立而实渊源流长。儒家鼻祖孔子,曾适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乃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且韩非深受道家影响,《解老》《喻老》即是明证。四家虽渊源深厚,然亦经历了争鸣、结合、重组的对立与融合过程。 一、儒墨、道法四家的对立点与相同点。儒道墨法四家,就其对待“人”和“社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 1、儒家和墨家,两家虽表现为对立,然墨家出于儒家,故“天志”之与“天命”,“兼爱”之于“仁”,何其相似!儒墨两家,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工业者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2、道家与法家,法家与道家渊源密切,申不害、慎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道家影响。此两派虽然社会观炯然不同,然出发点却很一致:都是从自然主义出发,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目的是恢复“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其本质仍然是代表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法家则从道家吸取了自然主义,从自然动物性的“恶”来定位人本性,制定了法、术、势三结合的一整套统驭之术,专门为上层统治者作独裁服务。 二、儒道墨法在汉代以后的整合。虽然儒家和墨家,道家与法家各有相同之处,然而,因为各自立足之本位不同,故自汉代始,不断整合。首先是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法道合流”,用道家来包装法家,汉初黄老之术盛行,其本体曰“道生法”,是为“道法家”。然而,因为其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特别是汉武帝时,综合国力强盛,故这个联盟很快瓦解,因为统治者驭人则可,一切法“自然”则绝对不能。故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阳儒阴法”外加阴阳,即以法家为骨骼、以儒家为血肉肌肤、以阴阳家为外衣装饰。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实际上是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二者一拍即合,影响中国政治历史两千余年。而自汉代始,道家和墨家也开始相互融合,它们亦和阴阳家,特别是先秦神仙方术相结合,组建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即以墨家的严密组织与纪律,与道家的精神有机结合,而笼罩以神仙方术阴阳五行。 个人观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何以自先秦严重对立而于汉代如此结合?从根本上说,儒家法家都是为统治者着想,道家和墨家均代表没落或下层知识分子,或劳动者的利益,各自所代表直接层利益一致。在先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明显带有区域性色彩,当是时,国家尚未统一,全国性的统一阶层亦尚未形成,故百家争鸣、互相攻讦。一俟统一与一统,则全国文化整合,阶级、阶层整合,故诸子百家之儒道墨法重新有机整合,瓦解构建、优势互补,也就不足为怪了。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12级初教一班 姓名:徐林山学号:12371055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名士 孟子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作品:《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荀子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作品:《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

诸子百家流派与代表作

诸子百家流派与代表作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学派。《汉书·艺文志》作者根据刘歆的《七略》一书,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在〈诸子略〉中,又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同时,还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墨家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同时,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约前 77 —前 6 )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 “叙录” ,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 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 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 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 〔即策士〕 游说之辞的汇编, 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 合纵连横, 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6 :法家 吕不韦(?-前 235 年) ,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 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 “奇货可居” 闻名于世, 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 任秦国相邦十三年, 其门客有三千人。 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 (又称《吕览》 ) ,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吕氏春秋》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著《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保 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 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在《报任安书》中, 甚至把它与《周易》 、 《春秋》 、 《国语》 、 《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 。客观 地说, 《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 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 、 “传言必察” 、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 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 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17 :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 许行 (约公元前 372 年~ 289 年) , 楚国 (都城江陵纪南城, 后迁安徽寿县西南) 人, 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 滕文公元年 ( 公元前 332 年

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概述 一、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 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它们都是空前的绝后的。 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 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又有益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 二、“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战争频仍、政治风云多变。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层空前活跃.有的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诸侯卿相争相养士,以招揽人才,壮大目己的势力,而贤能之士也借机献计献策,陈述己见。如战国中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各派学者荟萃,竟达上千人,他们论学议政,著书立说,盛况空前。 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简称,它相对于经学、史学子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研究这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诸子百家主要学派是道家和儒家,传统划分是根据《汉书·艺文志》而来,共分为十二家,分别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农家和方技家,兵家在现代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医家则被放在了方技家中,显得有些冷落。“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我们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二)有关资料 1.“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故事 (1)孔子周游列国 (2)老子骑青牛出关 (3)庄子梦中化蝶 (4)孟母“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的故事 2.“诸子百家”的名言 (1)有朋至远放来,不亦乐乎?——孔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 (7)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集定稿版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 c t v百家讲坛全六 部共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一.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共6集)夫子何人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出身、为人、治学及处世态度,由此使观众认识孔子是何许人。(百家讲坛 2008年第287期)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解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从中评价孔子思想的伟大价值,并分析了培养一个优秀的领导的重要意义等。(百家讲坛 2008-10-..君子固穷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向我们讲解先秦时期孔子的君子做官之道,孔子周游各国宣传自己思想的经过,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百家讲坛 2008-10-18 16:23:10)头号教书匠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述孔子,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样一种道德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政治。实际上孔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他不做官了,.. 谁是好学生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在孔门之中,孔子和学生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会给人留下什么感觉。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谁..伤心事与玩笑话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