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一、A 型题

1.肾功能不全严重障碍时首先表现为

A.尿量变化

B.尿成分变化

C.泌尿功能障碍

D.代谢紊乱

E.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答案] C

[题解] 当各种原因使肾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时,首先表现为泌尿功能障碍,继之可引起体内代谢紊乱,与肾内分泌功能障碍,严重时还可使机体各系统发生病理变化。

2.引起急性功能性肾衰的关键因素是

A.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B.心输出量异常

C.肾灌流不足

D.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E.肾血管收缩

[答案] C

[题解] 急性功能性肾衰,就是肾前性急性肾衰,是由肾前因素引起的。凡能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及引起肾血管收缩的因素,均会导致肾灌流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发生急性功能性肾衰。

3.能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是

A.肾动脉硬化

B.急性肾炎

C.肾血栓形成

D.休克早期

E.休克晚期

[答案] D

[题解] 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关键环节是肾灌流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各种休克时,每当血压低于8.0kPa(60mmHg)时,肾血流量可减低到正常的30%~50%。因此各类休克是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肾动脉硬化、急性肾炎、肾血栓形成,均不是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而休克晚期由于长期肾缺血可引起肾小管坏死会导致肾性的急性肾衰竭。4.肾毒物作用引起的急性肾衰竭时肾脏损害的突出表现是

A.肾血管损害

B.肾小球病变

C.肾间质纤维化

D.肾小管坏死

E.肾间质水肿

[答案] D

[题解] 肾毒物主要是指重金属(砷、汞等)、有机溶媒毒物(四氯化碳、甲醇等)、药物(新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生物性毒素(蛇毒蕈毒、生鱼胆等),它们损害肾脏的突出表现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

5.下述哪种情况不会产生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A.一侧输尿管结石

B.前列腺肥大

C.前列腺癌

D.尿道结石

E.盆腔肿瘤

[答案] A

[题解] 肾后性急性肾衰竭主要由于尿路阻塞所致。若一侧输尿管因结石阻塞后,即使这一侧肾完全丧失功能,另一侧肾可完全代偿,也不会产生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6.急性肾衰竭发病的中心环节是

A.GFR降低

B.囊内压增高

C.血浆胶渗压降低

D.体内儿茶酚胺增加

E.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答案] A

[题解] 无论是少尿型急性肾衰或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的病人,肾小球滤过率(GFR)均降低,因此,GFR降低被认为是急性肾衰发病的中心环节。

7.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少尿的发生关键机制是

A.肾灌注压下降

B.肾血管收缩

C.肾小管阻塞

D.肾小管原尿反流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答案] E

[题解] 肾灌流压下降和肾血管收缩引起的肾缺血、肾小管阻塞以及肾小管原尿反流,均可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使病人出现少尿。所以,肾功能不全患者少尿发生机制的关键是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8.肾小管原尿反流是指

A.肾小管内液反流到肾小球

B.髓袢内液反流到近曲小管

C.髓袢升支内液反流到髓袢降支

D.肾小管内液反流到肾间质

E.集合管内液反流到远曲小管

[答案] D

[题解] 急性肾衰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基膜断裂,尿液经断裂的基膜扩散到肾间质,这种现象称为肾小管原尿反流。

9.急性肾衰时引起肾小管原尿反流的直接原因是

A.尿量增多

B.肾小管基膜断裂

C.原尿流速缓慢

D.肾小管阻塞

E.间质水肿

[答案] B

[题解] 急性肾衰时,由于缺血、中毒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广泛坏死,基膜断裂,尿液经断裂的基膜扩散到肾间层,使间质水肿,并压迫肾小管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使肾小管受压,阻塞加重,进一步使GFR下降和持续少尿。引起原尿反流的直接原因是肾小管基膜断裂。

10.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患者最危险的变化是

A.水中毒

B.高钾血症

C.少尿

D.代谢性酸中毒

E.氮质血症

[答案] B

[题解] 急性肾衰时由于肾泌尿功能降低,可出现少尿或无尿,从而导致水中毒、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氮质血症,其中高钾血症是少尿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因为高钾血症可使心肌中毒,引起心律紊乱,甚至心脏停搏而死亡。

11.有关非少尿期急性肾衰竭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GFR下降程度不严重,无氮质血症

B.肾小管损伤较轻

C.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量较多

D.尿相对密度较低

E.尿钠含量较低

[答案] A

[题解] 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患者GFR下降程度不严重和肾小管损伤较轻,但发生进行性氮质血症,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量较多,尿钠含量较低,尿相对密度也较低。

12.下述有关慢性肾衰竭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常见于慢性肾脏疾病

B.肾单位进行性破坏

C.氮质血症进行性加重

D.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E.无内分泌功能紊乱

[答案] E

[题解] 慢性肾衰竭是指任何疾病能使肾单位发生进行性破坏,则在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后,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因而引起体内代谢废物潴留(如氮质血症),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它与急性肾衰竭重要临床表现不同就在于有明显的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13.目前在我国引起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

A.慢性肾盂肾炎

B.肾结核

C.多囊肾

D.全身性红斑性狼疮

E.慢性肾小球肾炎

[答案] E

[题解]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多囊肾、全身性红斑狼疮等疾患均可引起慢性肾衰竭,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

14.慢性肾衰竭的发展阶段可分为

A.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B.多尿期、少尿期、衰竭期

C.代偿期、失代偿期、尿毒症期

D.代偿期、肾衰竭期、尿毒症期

E.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衰竭期、尿毒症期

[答案] E

[题解] 慢性肾衰竭的病程是进行性加重的,根据发展阶段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失代偿期又可分为肾功能不全期、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

15.慢性肾衰竭发展过程中代偿期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是大于

A.50%

B.40%

C.30%

D.25%

E.20%

[答案] C

[题解] 慢性肾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代偿期,虽然肾单位进行性地被破坏,但通过残存的完整的肾单位的代偿,使内生肌酐清除率大于30%,此时机体尚能维持内环境稳定,无氮质血症和不出现临床表现。

16.慢性肾衰竭不全期不会出现

A.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20~25%

B.代谢性酸中毒

C.中度氮质血症

D.多尿、夜尿

E.乏力和轻度贫血

[答案] A

[题解] 慢性肾衰竭的肾功能不全期临床表现有:代谢性酸中毒,因肾浓缩功能减退可出现多尿、夜尿等症状;也可有乏力与轻度贫血,轻度或中度氮质血症,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25%~30%,若下降至20%~25%,则进入肾衰竭期。

17.慢性肾衰终末尿毒症阶段时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百分之多少?A.30%以上

B.25~30%

C.20~25%

D.20%以下

E.10%以下

[答案] D

[题解] 慢性肾衰竭发展到尿毒症阶段时,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20%以下。18.慢性肾衰竭患者一般不会出现

A.夜尿

B.多尿

C.少尿

D.高渗尿

E.蛋白尿

[答案] D

[题解] 慢性肾衰竭患者泌尿功能障碍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晚期则少尿;尿渗透压改

变表现为低渗尿、等渗尿;尿成分变化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脓尿。因为肾浓缩功能障碍,不会出现高渗尿。

19.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超过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 2500ml

E.3000ml

[答案] C

[题解] 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

20.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

A.2000ml

B.1000ml

C.800ml

D.400ml

E.100ml

[答案] D

[题解] 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21.慢性肾衰时患者出现低渗尿,其相对密度比重最高只能达到

A.1.010

B.1.015

C.1.020

D.1.025

E.1.030

[答案] C

[题解] 正常人尿相对密度的变动范围为1.002~1.035,在早期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肾浓缩能力减退而稀释功能正常,因为出现相对低密度尿,当尿相对密度最高只能到1.020时,称为低渗尿。

22.慢性肾衰竭患者尿相对密度固定在1.010左右说明肾脏

A.浓缩功能下低

B.稀释功能降低

C.重吸收功能降低

D.滤过与重吸收功能受损

E.浓缩与稀释功能障碍

[答案] E

[题解] 慢性肾衰竭患者随着病情发展,终尿的渗透压接近血浆晶体渗透压,尿相对密度固定在1.008~1.012,即1.010左右,尿渗透压为266~300mmol/L。这种尿称等渗尿。等渗尿的出现说明肾浓缩和稀释功能均已丧失。

23.慢性肾衰竭晚期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机制是

A.CFR功能降低致非挥发酸排出↓

B.肾小管泌H+↓产氨↓

C.肾小管重吸收HCO3-阈值↓

D.高钾血症影响

E.乳酸生成↑

[答案] A

[题解] 慢性肾衰竭晚期,当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正常人的20%以下时,每天可积蓄20~30mmol 的H+,血浆中非挥发性酸代谢产物不能由尿中排泄,特别是硫酸、磷酸等在体内积蓄而发生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24.慢性肾衰竭常出现的钙磷代谢紊乱是

A.血磷↑,血钙↑

B.血磷↑,血钙↓

C.血磷↓,血钙↑

D.血磷↓,血钙↓

E.血磷正常,血钙↑

[答案] B

[题解] 人体正常时60%~80%的磷由尿排出。在慢性肾功能功能衰竭时,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极度下降,故血磷排出障碍引起血磷升高。因为血钙与血磷的乘积为一常数,此时必然导致血钙降低;此外由于VitD代谢障碍,血磷升高引起降钙素分泌增多,以及体内某些毒物影响肠钙吸收等因素均会引起血钙下降。

25.产生肾素依赖性高血压的主要机制是

A.钠水潴留

B.外周阻力增加

C.心输出量增加

D.血液粘度增加

E.扩血管物质减少

[答案] B

[题解] 在某些肾疾病患者,由于肾相对缺血,激活了肾素-血管紧张素引起高血压,称之为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其主要机制是血管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加。

26.产生钠依赖性高血压的主要机制是

A.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

B.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

C.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D.扩血管物质减少

E.血液粘度增加

[答案] A

[题解] 钠依赖性高血压产生的主要机制是在慢性肾衰竭时,由于肾排钠、排水功能降低,钠水在体内潴留,血容量增加和心输出量增大导致血压升高。

27.慢性肾衰竭引起患者出血倾向的主要原因是

A.凝血因子消耗过多

B.抑制血小板第三因子释放

C.血小板数量减少

D.FDP的抗凝血作用

E.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

[答案] B

[题解] 慢性肾衰竭引起患者有出血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和质的变化等。其中血浆中有毒物质抑制血小板第三因子的释放,这可能是引起出血倾向的主要原因。28.下述哪一因素不是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病因素?

A.低钙血症

B.高磷血症

C.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D.维生素D代谢障碍

E.碱中毒

[答案] E

[题解] 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①钙磷代谢障碍;高血磷和低钙血症,因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引起功能亢进,分泌大量PTH,致使骨质疏松和硬化;②维生素D代谢障碍;③酸中毒;H+持续升高,可促进骨盐溶解,干扰1,25(OH)2D3的合成。而慢性肾衰一般不会出现碱中毒,且碱中毒也不会参与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分布。

29.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主要原因是

A.低血磷

B.低血钙

C.高血钾

D.尿毒症毒素

E.氮质血症

[答案] B

[题解] 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排磷障碍,出现高血磷,继之引起血钙水平下降,而刺激甲状旁腺分泌大量PTH,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30. 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肾后性因素是:

A、高胆红素血症

B、挤压伤

C、前列腺肥大

D、血红蛋白性肾病

E、磺胺中毒

[答案] C

[题解] 前列腺肥大引起急性输尿管阻塞导致肾功能不全

31. 下列哪一项不是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主要机制?

A、肾缺血

B、肾小管阻塞

C、肾小管原尿返流

D、有效滤过压下降

E、肾小球超滤系数增加

[答案]E

[题解] 肾小球超滤系数增加可引起尿量增加。

32.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血磷增高可引起

A、ATP生成减少

B、PTH减少

C、肠道吸收钙减少

D、红细胞内2,3-DPG减少

E、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

[答案]C

[题解] 血磷增高可引起弥散入肠腔,与钙离子结合成磷酸钙使肠道吸收钙减少。

二、名词解释题

1.急性肾功能不全(acute renal insufficiency , ARI)

[答案]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急剧减少,或肾小管发生变性、坏死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理过程。表现为少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等综合征。

2.氮质血症(azotemia)

[答案] 血中尿素、肌酐等非蛋白含氮物质的含量增高。

3.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RI)

[答案]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行地破坏肾单位,以致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产物和维持内环境的恒定,因而体内逐渐出现代谢废物的潴留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称之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4.肾性高血压(renal hypertension)

[答案] 由各种肾脏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压。

5.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

[答案] 慢性肾衰时,由于钙磷和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及酸中毒等因素所引起的骨病,包括幼儿出现的肾性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软化、骨质疏松、骨硬化。

6.尿毒症(uremia)

[答案] 尿毒症是急性和慢性肾衰竭发展到最严重阶段,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物的大量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发生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

三、简答题

1.何谓急性肾功能不全,其原因可分为哪三类?

[答题要点] 由GFR急剧减少或肾小管变性坏死,而引起的严重急性病理生理过程,表现为少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的综合征。

三类原因:肾前因素、肾性因素、肾后因素。

2.何谓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答题要点] 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及肾血管收缩导致肾灌流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发生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常见原因:休克、创伤及大手术、严重烧伤、挤压伤、大出血、严重脱水、急性心衰、严重感染和肝肾综合征等。

3.何谓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其产生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题要点] 从肾盏到尿道外口的尿路急性梗阻所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常见原因是泌尿道结石和泌尿道周围肿物压迫等。

4.何谓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常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题要点] 急性肾性肾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病变产生的急性肾衰竭,又称器质性肾衰。

常见原因:(1)持续肾缺血

(2)急性肾中毒(重金属、有机溶媒、药物、生理性毒素等)

(3)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对肾小管的阻塞(不同型输血、挤压伤等)

(4)急性肾实质性疾病(广泛性肾小球损伤)

5.何谓慢性肾衰竭?根据其发展进程怎样进行分期?

[答题要点] 任何肾疾患,进行性破坏肾单位,以致残存的肾单位不能排出代谢性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而出现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根据其发病进程可分为代偿期和非代偿期,而非代偿期又可进一步分为肾功能不全期、肾衰竭期、尿毒症期三期。

6.何谓多尿?慢性肾衰为什么会产生多尿?

[答题要点] 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称为多尿。慢性肾衰出现多尿的机制是:

(1)残留肾单位滤过的原尿多,流速快,未能及时重吸收。

(2)原尿中溶质多,产生渗透性利尿。

(3)髓质间质高渗区破坏,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

7.何谓低渗尿?出现低渗尿有何临床意义?

[答题要点] 尿液相对密度降低,最高只能达到1.020时,称为低渗尿。其临床意义说明肾浓缩能力减退,但稀释功能仍正常。

8.何谓等渗尿?患者出现等渗尿说明什么问题?

[答题要点] 尿相对密度固定在1.010左右,渗透压为266~300mmol/L,称为等渗尿。说明

肾小管有器质性损伤,浓缩功能和稀释功能均已丧失。

9.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衰竭少尿期最危险的功能代谢变化是什么?有何危险?

[答题要点] 高钾血症是少尿期最危险的变化。主要危害是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出现心室颤动或心脏停跳。

四、论述题

1.试述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少尿的发病机制

[答题要点] ①肾缺血。如肾灌流压下降、肾血管收缩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②肾小管阻塞。如因异型输血、挤压综合征、磺胺结晶等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阻塞肾小管管腔;③肾小管原尿反流。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基膜断裂,尿液经断裂的基膜扩散到肾间质,引起间质水肿,进一步压迫肾小管和毛细血管;

④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因系膜细胞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和超滤系数降低,致使GFR↓。

2.试述肾缺血时引起肾入球小动脉收缩的机制

[答题要点] ①体内儿茶酚胺增加,肾血管收缩,尤以肾皮质入球动脉收缩明显。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因缺血刺激近球细胞分泌肾素,激活RA系统,血管紧张素Ⅱ↑,入球动脉痉挛。③前列腺素产生减少。肾是产生前列腺素的主要器官,肾缺血→前列腺素分泌↓,引起肾血管收缩。④肾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作用。⑤腺苷和Ca2+的作用。

3.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衰竭少尿期机体有哪些主要代谢紊乱变化?为什么?

[答题要点]

主要代谢紊乱

产生的重要机制

少尿

GFR↓

氮质血症

肾排泄废物功能↓

水中毒

肾排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代谢产生水↑

高钾血症

肾排K+↓,酸中毒,组织破坏→高钾血症;此外,低钠血症→远曲小管,钾与钠交换减少

代谢性酸中毒

肾排H+↓,酸性产物↑

4.慢性肾衰竭患者尿液有哪些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些改变?

[答题要点]

早期:多尿、夜尿机制:残存肾单位代偿,渗透性利尿。

晚期:少尿机制:残存肾单位太少。

尿比重变化:低渗尿机制:早期浓缩功能下降,稀释功能正常

等渗尿机制:随着病情发展,浓缩与稀释功能均丧失

尿成分变化:

蛋白质(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机制:肾小球滤过膜通道通透性增加或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

血尿(尿中有红细胞中)

脓尿(尿中有大量变性的白细胞)

5.慢性肾衰竭时血钙有何变化?试述其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答题要点] 血钙↓

机制:①血磷↑,因血浆钙磷乘积为一常数→血钙↓。

②肠道吸收钙↓,如:血磷↑→降钙素分泌↑→抑制肠钙吸收;肾实质损伤→1,25(OH)2D3↓→影响肠钙吸收和某些毒性物质的作用→肠粘受损→肠钙吸收↓。

影响:①骨营养不良

②血[Ca2+]↓,若加上过快纠正酸中毒时可引起手足抽搐。

6.何谓肾性高血压?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有哪些?

[答题要点] 由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

产生机制:①RAS激活↓→血管收缩,外周阻力↑→Bp↑;②钠水潴留→血容量↑→心输出量↑→Bp↑;③扩血管物质分泌减少→Bp↑。

7.何谓肾性贫血?试述其产生机制

[答题要点] 肾脏疾病患者所出现的贫血叫肾性贫血。

产生机制:①促红素生成↓→红细胞生成↓;②血液中的毒性物质→抑制红细胞生成;③红细胞脆性↑→红细胞破坏加速;④铁的再利用障碍;⑤出血→加重贫血。

8.何谓肾性骨营养不良?其发病机制如何?(0.655,0.624,03临床)

[答题要点] 慢性肾衰竭时,由于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以及酸中毒所引起的骨病,表现为幼儿的肾性佝偻病、成人的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硬化。

发病机制:①钙磷代谢障碍:高血磷、低血钙→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②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疏松;③VitD3代谢障碍:1,25(OH)2D3合成减少→肠道钙磷吸收↓;④酸中毒:促使骨盐溶解并干扰1,25(OH)2D3的合成。

五、判断题:

1.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高钾血症。( )

2.慢性肾功能不全时,钙、磷代谢障碍表现为血磷升高、血钙升高。( )

3.大出血可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 )

4.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有出血倾向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所致。( )

5.血尿素氮是反映肾功能的灵敏指标。( )

6.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患者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代谢性酸中毒。( )

7.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原尿反流。( )

8.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毒性损伤的特点是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基膜均受损。( )

9.慢性肾功能不全较早出现的症状是少尿。( )

10.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是一种重要的尿毒症毒素。( )

11.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不易发生低钙血症。( )

12.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是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的中心环节。( )

13.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少尿期一定有氮质血症。( )

14.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易发生高血压。( )

15.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少尿期最危险的变化的低钾血症。( )

16.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易发生骨折。( )

17.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易发生出血倾向。( )

答案:

1.(√) 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高钾血症。在少尿期一周内死亡的病例,大多数是由高钾血症所致。因为高钾血症使心肌中毒,引起心律失常,心脏停搏甚至死亡。2.(×)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磷排出减少,使血磷升高。由于血中钙、磷之积为一常数,故血中游离钙降低,肠道钙吸收减少,使血钙下降。

3.(√) 大出血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等,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

4.(×)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有出血倾向是由于血小板质的变化而非数量减少所致。5.(×) 血尿素氮不是反映肾功能的灵敏指标,因为只要还有30%功能肾单位存在,血尿素氮就可以维持正常水平。

6.(√) 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分解代谢增强,酸性代谢产物生成增多,而其排出减少,加之肾脏排酸保碱功能障碍,肾小管产氨和排泄氢离子的能力降低,导致代谢性酸中毒。7.(×)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机制是肾缺血。

8.(×) 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毒性损伤的特点是:主要损伤上皮细胞,基膜可完整。9.(×)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早期有夜间排尿增多的症状,夜间尿量和白天尿量相近,甚至超过白天尿量。较早出现的症状是夜尿。

10.(√) 尿毒症时出现的许多症状与体征均与甲状旁腺激素含量增加密切相关,甲状旁腺激素是引起尿毒症的主要毒素。

11.(×)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易发生低钙血症。

12.(√)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是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的中心环节。

13.(√) 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少尿期一定有氮质血症。

14.(√)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易发生高血压。

15.(×) 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少尿期最危险的变化的低钾血症。

16.(√)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易发生骨折。

17.(√)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易发生出血倾向。

六、分析题

1.某患者,女,32岁,患慢性肾小球肾炎10余年。近年来,尿量增多,夜间尤甚。本次因妊娠反应严重,呕吐频繁,进食困难而急诊入院。入院检查,血清[K+] 3.6 mmol/L, 内生性

肌酐消除率为正常值的24%,pH 7.39,PaCO2 5.9 kPa(43.8 mmHg),HCO3- 26.3 mmol/L,Na+ 142 mmol/L,Cl- 96.5 mmol/L。试分析该患者有无肾功能衰竭、酸碱平衡和钾代谢紊乱?判断依据是什么?

[答题要点]

(1)该患者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根据其有长期慢性肾炎病史,近年又出现多尿和夜尿等慢性肾衰的临床表现,尤其患者的内生肌清除率仅为正常值的24%,可见已发生肾功能衰竭。(2)该患者发生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表面上看,该患似乎没有酸碱平衡紊乱,因为其pH 在正常范围。但根据其有慢性肾炎病史,已发生肾功能衰竭,可导致体内有机酸的排泄减少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该患AG=[Na+]-([HCO3-]+[Cl-]=142-(26.3+96.5]=17.2 mmol/L(>14mmol/L),提示发生了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该患者又有呕吐病史,加之有PaCO2 的继发性升高,可考虑有代谢性碱中毒。由于这两种酸碱平衡紊乱其pH变化的趋势相反,互相抵消,故pH处在正常范围,但确是发生了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3)该患者发生钾代谢紊乱(缺钾):粗看该患者似乎没有钾代谢紊乱,因为血清[K+] 3.6 mmol/L,在正常值范围内。但是,患者进食困难导致钾的摄入减少,频繁呕吐又导致钾的丢失过多,碱中毒又可加重低钾血症的发生。之所以血钾浓度降低不明显,是由于同时发生的酸中毒造成的假象。

2.患者,男性,32岁,因车祸致右腿发生严重挤压伤而急诊入院。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表情淡漠,血压65/40mmHg,脉搏106次/分,呼吸25次/分,伤腿发冷,发绀,从腹股沟以下开始向远端肿胀。膀胱导尿导出250ml。立即静脉补液和甘露醇治疗,血压升至110/70mmHg,但仍无尿。入院急查血K+5.4mmol/L,输液后外周循环改善。再查血K+8.6mmol/L。决定立即行截肢手术。入院72小时,病人排尿总量为250ml,呈酱油色,内含肌红蛋白。在以后的20天内病人完全无尿,持续使用腹膜透析。因透析而继发腹膜炎,右下肢残余部分发生坏死。入院第21天,测BUN7.9mmol/L,血清肌酐389μmol/L,血K+6.7mmol/L,pH7.19,PaCO2 30mmHg,HCO3-10.5mmol/L。尿中有蛋白和颗粒、细胞管型。虽经多方治疗,病人—直少尿或无尿,于入院第36天死亡。思考题:

(1)该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的原因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2)请解释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什么会发生?

[答题要点]原因和机制:右腿严重挤压伤,引起休克,肌红蛋白大量破坏,肌红蛋白属内源性毒素,沉积于肾小管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脱落。脱落的细胞和沉积的肌红蛋白形成管型,阻塞管腔,GFR降低。休克引起肾缺血,也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其余见教材。3.女性患者,因精神不振、嗜睡1月,呕吐、尿少,面部水肿2周而入院。患者于10年前因感冒、发热,咽痛,出现尿频、尿急、排尿烧灼感,未曾治疗.4年前发现多尿、夜尿、烦渴,眼险、面部、下肢水肿,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管型等,伴有消瘦、疲乏、无力。上述症状日渐加重,曾于1年前前往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肾孟肾炎”、“肾功能不全”。治疗好转出院。近2周来病情加重,活动后心慌、气短,伴恶心呕吐、精神不振、嗜睡,来院就诊。

体格检查:患者极度衰弱,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但意识清楚。面部重度水肿,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体温37.5℃,脉搏96/分,血压150/115mmHg,心界向左扩大,心前区可闻及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肺(-),肝轻度肿大,有触痛。双侧肾区有吓击痛。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55×1012/L,Hb73g/L,WBC 9.3×109/L,红细胞比容22%,非蛋白氮(NPN) 191.31mmol/L,肌酐1387.9μmol/L,磷3.07mmol/L,X线显示全身骨质脱钙。血K+5.0mmol/L,血CI- 78mmol/L,血Na+117mmol/L。

入院后,虽然经积极治疗,但效果不佳,且病情继续恶化,曾多次发生牙龈及鼻出血。在住

院第26天时,血压升至250/130mmHg,非蛋白氮202.7mmol/L,肌酐1405.11μmol/L,并有数次癫痫样痉挛发作,随后进入昏迷状态,于住院第32天死亡。

思考题:(1)讨论该患者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和发展经过.(2)该患者有哪些主要的临床表现?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3)有哪些方面证明患者发生了慢性肾功能衰竭?

[答题要点]

原因和发展经过:慢性肾盂肾炎,从代偿期发展到肾功能不全期、衰竭期、尿毒症期。余见教材。

4.患者,男,68岁,因浮肿、无尿入院。入院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多次使用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而出现浮肿,尿量进行性减少。查体:眼睑浮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化验:尿蛋白(++),尿钠64 mmol/L,血肌酐809 ummol/L,血尿素氮16.2 mmol/L。

思考题:

(1)该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的原因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2)请解释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什么会发生?

[答题要点]原因和机制:多次使用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引起肾小管阻塞,基底膜断裂引起原尿回漏,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及血管,引起肾缺血,GFR减低。余见教材。

5.某烧伤面积达14%的女性患者,患者神志清楚、血压100/80mmHg,脉搏106次/分,24h尿量为280ml,尿相对密度为1.035,尿钠为10mmol/L,血尿素氮15.8mmol/L

思考题:此病人是否有急性肾功能不全?如果有,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机制如何?

[答题要点]:有,功能性。大面积烧伤,血浆外渗,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肾血流量减少,GFR减低,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6.患者,女,45岁,有高血压病史5年,蛋白尿3年,一年多前医生告诉她有肾损害,病人因恶心、呕吐、厌食就诊,检查有水肿,高血压,化验结果:pH

7.30,PaCO2 20mmHg,HCO3-9mmol/ L,Na+ 127mmol/L,K+6.7mmol/L,Cl- 88mmol/L ,BUN 150mg%。

思考题:(1)讨论该患者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和发展经过.(2)该患者有哪些主要的临床表现?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3.有哪些方面证明患者发生了慢性肾功能衰竭?

[答题要点]原因和发展经过:高血压病引起肾损害,肾小动脉硬化,肾单位进行性减少,导致慢性肾衰竭。余见教材。

7.女,36岁,体重50kg,因烧伤入院。烧伤面积85%(Ⅲ度占60%),并有严重呼吸道烧伤。入院时神志清楚,但表情淡漠,呼吸困难,血压10.0/7.3kPa(75/55mmHg),并有血红蛋白尿。实验室检查:Hb 152g/L,RBC 5.13×1012/L,pH7.312, HCO3-15.1mmol/L,PaCO27.33kPa(55mmHg),[K+]4.2mmol/L,[Na+]135mmol/L,[Cl-]101mmol/L。立即气管切开,给氧,静脉输液及其他急救处理。伤后24h共补血浆1400ml,右旋糖酐500ml, 5%,葡萄糖水1400ml,20%甘露醇200ml,10%KCl 10ml。病人一般情况好转,血压12.0/9.3kPa(90/70mmHg),尿量1836ml/24h,Hb119g/L,pH7.380,[HCO3-]23.4mmol/L, PaCO2 5.5kPa(41mmHg)。入院第28天发生创面感染(绿脓杆菌),血压降至9.3/6.7kPa(70/50mmHg),出现少尿甚至无尿,pH 7.088,[HCO3-]9.8mmol/L, PaCO24.45 kPa(33.4mmHg),[K+] 5.8mmol/L, [Na+]132mmol/L, [Cl-]102mmol/L。虽经积极救治,病情仍无好转,直至死亡。

思考题:

(1)该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的原因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2)请解释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什么会发生?

[答题要点]原因和机制:大面积烧伤引起休克,肾缺血,同时肌红蛋白大量破坏,肌红蛋白属内源性毒素,沉积于肾小管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脱落。脱落的细胞和沉积的肌红蛋白

形成管型,阻塞管腔,GFR降低。休克引起肾缺血,也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继发感染,细菌毒素损害肾小管。其余见教材。

急性肾衰与慢性肾衰的区别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为: 1.主要症状:早期往往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基础疾病的症状。症状无特异性,可出现腰部酸痛、倦怠、乏力、夜尿增多、少尿或无尿等。 2.体征:(1)高血压;(2)水肿或胸、腹水;(3)贫血。 综合考虑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区别: (1)病期长短是区分急、慢性肾衰竭的基础。 (2)目前国内已普及用B超测量肾脏大小。一般认为肾脏体积增大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体积缩小见于慢性肾衰。 (3)贫血。是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之一,作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慢性肾衰竭鉴别点之一,抽样分析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患者贫血的检出率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过去我们曾报道20例急进性肾炎,其中半数出现贫血。 此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出现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急性扩容可导致轻、中度贫血。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炎时因促红素产生下降也可表现为贫血。 (4)夜尿增多、尿比重下降是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中有半数尿比重低于1.015,肾活检组织有明显小管间质病变,这一现象可解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尿比重下降。 (5)尿细胞学及其他有形成分检查在临床诊断中不容忽视。尿沉渣中肾小管细胞总数、坏死细胞数、管型数及类别,常提示肾小管坏死;其数量愈多病情愈严重,肾功能愈差;急性间质性肾炎急肾衰时尿沉渣中出现嗜酸细胞;尿中大量红细胞,特别是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肾炎引起急肾衰。 (6)急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尿酶、刷状缘抗原,尿腺苷结合蛋白水平上升也利于鉴别诊断。 故本题答案选C.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肾衰竭(ARF)若能准确诊断合理治疗,常能痊愈或缓解。急、慢性肾衰竭(CRF)的区分,一是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史长短,参考其他指标;二是病理诊断,肾活检病理诊断是鉴别ARF和CRF的金标准,但目前国内具备急诊肾活检条件的医院尚不普遍。因此,临床上选择和评估鉴别ARF和CRF的无创指标极其重要。我们曾对我科收治的100例肾衰竭患者(其中82例经肾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病期长短是区分急、慢性肾衰竭的基础。CRF50例中竟有半数病期不足1年,其中三分之一起病较急,病期少于3个月。因此,病期长短作为论断依据尤其是CRF并不可靠。文献及我科资料显示,经肾活检后更改诊断的比例较高。 (2)目前国内已普及用“B”超测量肾脏大小。一般认为肾脏体积增大见于ARF,肾脏体积缩小见于慢性肾衰。我们的资料显示无论急或慢肾衰,肾脏真正增大或缩小者仅各占三分之一,多数病例肾脏大小正常,这一部分人应用B超测肾脏大小对急、慢性肾衰鉴别无帮助。最近我们发现“B”超下测量肾实质厚度较测肾体积大小更有意义。 (3)指甲肌酐测定是一项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其测定值反应三个月前血肌酐水平。对于隐匿起病或病史不详、肾脏大小正常的患者,指甲肌酐测定可了解3个月前肾功能,其特异度达84%,可作为以上两项资料的弥补。 (4)贫血 target=_blank>贫血是CRF临床表现之一,已载入教科书,作为ARF与CRF鉴别点之一,我科100例的分析ARF和CRF患者贫血的检出率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过去我们曾报道20例急进性肾炎,其中半数出现贫血。 此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引起的ARF可出现重度贫血,ARF时急性扩容可导致轻、中度贫血。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炎时因促红素产生下降也可表现为贫血。因此,我们认为以贫血作为区分ARF和CRF的指标并不可靠。 (5)夜尿增多、尿比重下降是CRF的临床表现。我科ARF病例中有半数尿比重低于1.015,肾活检组织有明显小管间质病变,这一现象可解释ARF的尿比重下降。 (6)尿细胞学及其他有形成分检查在临床诊断中不容忽视。尿沉渣中肾小管细胞总数、坏死细胞数、管型数及类别,常提示肾小管坏死;其数量愈多病情愈严重,肾功能愈差;急性间质性肾炎急肾衰时尿沉渣中出现嗜酸细胞;尿中大量红细胞,

16章-肾功能不全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A型题】 1.肾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时,首先表现为() A.代谢紊乱 B.泌尿功能障碍 C.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D.肾性高血压 E.肾性骨营养不良 2.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是()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前列腺肥大 C.肾血栓形成 D.休克 E.汞中毒 3.肾性因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肾脏损害的突出表现是()A.肾间质水肿 B.肾间质纤维化 C.肾血管损害 D.肾小管坏死 E.肾小球病变 4.引起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是()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汞中毒 C.急性间质性肾炎 D.输尿管结石 E.肾结核 5.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肾小管阻塞 B.肾小管原尿反流

C.肾缺血 D.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E.肾内DIC 6.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中心环节是() A.肾小球囊内压增高 B.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肾小管阻塞 E.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7.急性肾功能不全最严重的并发症是()A.高钾血症 B.高磷血症 C.高镁血症 D.氮质血症 E.代谢性酸中毒 8.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多尿的发生机制是()A.原尿反流减少 B.新再生的肾上管功能不成熟 C.近曲小管功能障碍 D.远曲小管功能障碍 E.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9.原尿反流是() A.肾小管内液返流到肾间质 B.肾小管内液返流到肾小球 C.肾盂内液返流到肾小管 D.由于肾小管阻塞所致 E.急性肾功能不全初期的主要发病机制 10.原尿反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 A.原尿流速缓慢

B.肾小管阻塞 C.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D.肾间质水肿 E.尿量减少 11.急性肾功能不全较常见的首要症状是() A.脓尿 B.血尿 C.蛋白尿 D.多尿 E.少尿 12.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A.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 B.氮质血症 C.低钾血症 D.高钾血症 E.代谢性酸中毒 13.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的表现() A.少尿 B.代谢性碱中毒 C.水中毒 D.高钾血症 E.氮质血症 14.少尿型肾功能不全最危险的阶段是() A.多尿早期 B.多尿后期 C.少尿期 D.恢复早期 E.恢复后期 15.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病人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是()

第八章肾功能不全

第八章肾功能不全 renal insufficiency 一、概念:1.急性肾功能不全 2.慢性肾功能不全 3.尿毒症 4.氮质血症 5.肾性水肿 6.蛋白尿 7.管型尿 8.血尿 二、填空题: 1.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原因,以肾为中心包括( )因素、( )因素、( )因素。 2.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初期尿量是( )、( ),中期( ),后期可恢复甚至发生( )。 3.急性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的变化规律是( )、( )、( )。 4.慢性肾功能不全由于电解质的长期血钙过低,引起()机能亢进,分泌()激素增多,造成骨骼(),这在幼畜可引起()。 5.目前认为尿毒症毒素包括()、()、()等。 三、简答题: 1.何谓急性肾功能不全,简析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原因。 2.何谓慢性肾功能不全,简析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原因和机理。 3.急性肾功能不全为何出现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4.慢性肾功能不全为何一般发生多尿。 5.何谓尿毒症,试分析尿毒症的发病机理。

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 肾脏是泌尿器官,通过排出尿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稳定;肾能分泌多种激素:肾素、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二羟VD3等;肾又参与某些激素的灭活,如胃泌素、甲状旁腺激素。当多种病因造成的损伤作用超过肾脏代偿能力时可引起肾功能不全。 本章分为三节。 第一节急性肾功能不全 acute renal insufficiency 一、概念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GFR)急剧减少,或肾小管发生急性变性、坏死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病理过程。 二、原因和发病机理 以肾为中心,分为三种,即: (一)肾前性因素(prerenal) 指血液循环衰竭。如休克、心功能不全、严重脱水、创伤等心输出量降低GFR下降。 发生机理是“功能性”急性肾功能不全。循环血量减少,引起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因肾血管的α受体密度大,故此处血管收缩明显,皮质部血量减少,GFR下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作用加强血管紧张素II 小动脉收缩GFR下降。 (二)肾性因素(renal) 指急性肾实质损伤。如急性肾小球性肾炎、缺血或中毒引起的肾小管坏死等。 发生机理是“器质性”急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损伤致通透性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引起原尿排不出甚至漏回肾间质内。 (三)肾后性因素(postrenal) 指急性尿道阻塞。如双侧输尿管有结石、血凝块、磺胺药类结晶;尿道炎,

病理生理学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试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一、选择题 【A 型题】 1.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A.汞中毒 B.急性肾小球肾炎 C.肾血栓形成 D.休克 E.尿路梗阻 2.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中原尿回漏是由于:A.肾小管阻塞 B.原尿流速过慢 C.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D.肾间质水肿 E.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3.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是: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急性中毒性肾小管坏死 C.肾结石 D.急性间质性肾炎 E.肾肿瘤 4.原尿回漏可造成下列后果,除外: A.肾小管阻塞 B.肾间质水肿 C.GFR↓ D.渗透性利尿 E.原尿流速缓慢 5.主要在肾脏灭活的激素是: A.VD3 B.PTH C.激肽 D.促红细胞生成素 E.PGE2 6.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的机制是: A.近曲小管对钠重吸收减少 B.远曲小管钠浓度改变 C.远曲小管钾浓度下降 D.近曲小管钙浓度改变 E.远曲小管氯浓度改变 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输入大量水分可导致: A.低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D.水肿 E.水中毒 8.下述哪点不是急性肾衰时肾小管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的机制? A.能量代谢障碍 B.自由基增多 C.还原型谷胱甘肽增多 D.磷脂酶活性增高 E.细胞骨架结构改变 9.持续性肾缺血和肾毒物作用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其肾脏损害的突出表现是: A.肾脏循环障碍

B.肾小球病变 C.肾小管坏死 D.肾间质纤维化 E.肾小管阻塞 10.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A.高钙血症 B.高钾血症 C.代谢性酸中毒 D.氮质血症 E.少尿 11.下列哪项不是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A.严重休克 B.重金属中毒 C.严重挤压伤 D.免疫复合物 E.严重溶血 12.慢性肾衰时继发性 PTH 分泌过多的始动原因是: A.低钙血症 B.骨营养不良 C.低钾血症D.肠吸收钙↓ E.高磷血症 13.下列指标中哪项表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更严重? A.夜尿增多B.尿蛋白阳性 C.高渗尿D.低渗尿 E.等渗尿 14.急性肾衰少尿期,对患者危害最大的变化是: A.水中毒B.少尿 C.高钾血症D.代谢性酸中毒 E.氮质血症 15.下列哪一项不是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A.钠水潴留 B.肾脏产生 RBC 生成素增加 C.RAAS 系统活性增加 D.肾脏分泌 PGE2减少 E.肾脏产生激肽减少 16.慢性肾衰患者出现等渗尿的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B.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C.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障碍 D.肾血浆流量减少 E.肾脏浓缩功能障碍 17.无尿的概念是指24 小时的尿量等于或小于: A.500 ml B.400 ml C.200 ml D.100 ml E.0 ml 18.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汞中毒 C.间质性肾炎 D.输尿管结石 E.肾结核 19.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共同发病环节是: A.肾缺血 B.肾血管梗塞 C.肾单位广泛破坏 D.肾小管阻塞 E.GFR ↓ 20.下述哪项指标可用于区分功能性和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A.GFR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授课教师病理生理教研室 施广霞教授 教学要求:1、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发 展过程。掌握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机制和少尿期的代 谢紊乱。熟悉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 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2、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熟悉其病因、发病过程与机制。 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掌握尿毒症的概念,熟悉 尿毒症的表现。了解尿毒症的发病机制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教学手段:黑板结合多媒体课件和病理生理学挂图 教学时间:6学时 急性肾功能不全:3学时 肾脏的功能:5分钟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和分型:10分钟 急性肾功不全的病因:10分钟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10分钟 少尿的发生机制:50分钟 细胞损伤和机制:15分钟 少尿期的代谢紊乱:45分钟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5分钟 慢性肾功能不全:3学时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5分钟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5分钟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10分钟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机制:30分钟 对机体的影响:80分钟 尿毒症:20分钟 板书设计:急性肾功能不全(Acute renal insufficiency, ARI)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和分型 急性肾功不全的病因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 少尿的发生机制 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少尿期的代谢紊乱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 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RI)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 尿毒症 教学内容 概述 肾脏是重要的排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泌尿功能:通过泌尿排出代谢废物并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其次肾脏还具有多种内分泌功能:分泌肾素、前列腺素参与血压与血量的调节;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参与造血功能的调节;分泌1,25-二羟维生素D3参与钙磷代谢的调节,灭活胃泌素、甲状旁腺素等激素。 第一节急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不全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急剧减少,或肾小管发生变性、坏死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理过程,往往出现少尿(但也有部分病人的尿量一开始并不减少,甚至反而增多)以及随之而来的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等综合征。 一、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 肾前因素:由肾脏血液灌流量降低而引起的肾功能不全称为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及引起肾血管收缩的因素,均会导致肾灌流不足,以 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见于各类休克等。 肾性因素:由肾脏的器质性损伤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称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原因包括(1)广泛性肾小球损伤。 (2)急性肾小管坏死:由肾缺血或/和肾毒物中毒等引起。 (3)体液因素异常:高钙血症、低钾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等。 (4)不同型输血(血红蛋白性肾病)。 肾后因素:由尿路梗阻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称为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见于从肾盂到尿道的急性梗阻。 (二)分型 (1)少尿型: 尿量减少,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 (2)非少尿型:发病初期尿量不减少,而且无明显多尿期,有进行性氮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高钾血症较轻,预后较好。 二、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一)发病经过* 分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1、少尿期:持续8-16天,最危险的时期。病因引起肾血管持续收缩,肾实质缺血,肾 小球滤过率极度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肾 毒素也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2021年合并肾功能不全房颤患者的抗凝策略(全文)

2021年合并肾功能不全房颤患者的抗凝策略(全文) 房颤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见心律失常。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减退,肾功能不全在老年人群中也非常常见。美国医保数据库分析显示65岁以上的房颤患者中,超过30%伴发肾功能不全。而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不全比例逐渐增多,上海的流调数据表明,超过70岁以上人群中,肾功能不全比例>44%,81-86岁人群,肾功能不全患病率达80%[1]。 1、肾功能不全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弗莱明翰研究结果显示,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房颤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5倍。慢性肾功能不全队列(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ohort,CRIC)研究中,发现随着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加重,患者的房颤患病风险也逐渐增加[2]。提示肾功能不全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肾功能不全时房颤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研究表明,在无房颤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心房内血栓形成发生率高达33%[3]。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其卒中发生率可高达1.72%每年。且长期透析合并卒中的患者预后差,一月生存率仅为53.4%,1年生存率为35.7%[4]。ATRIA研究表明,出现蛋白尿和估计的肾小球滤过

率(eGFR)降低是非抗凝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随着eGFR 的降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也逐渐增高[5]。荟萃分析表明,合并肾功能不全可使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增加46-122%[6, 7]。血肌酐清除率(CrCl)每下降10ml/min,房颤患者的卒中或全身性栓塞风险增加11.5%[8]。可见肾功能不全与房颤的血栓栓塞事件密切相关。房颤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风险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房颤时心房肌紊乱收缩,心房内血流降低,血流瘀滞;心房颤动时,通过多种途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肾功能不全时,动脉出现钙化和硬化,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而长期行肾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因素,一起促进了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3、华法林在合并肾功能不全房颤患者的早期应用经验 荟萃分析发现合理的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使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降低61%,这与华法林在减少正常房颤人群的卒中发生率相当[6]。然而在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存在一定弊端:(1) 大型丹麦队列研究中,房颤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时,出血风险增加33%。随着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出血风险逐渐增加[9]。加拿大的大样本数据表明,在终末期肾病合并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出血风险增加44%[10, 11]。(2) 此外应用华法林,可加重患者肾功能损伤,使用华法林时,INR>3,常常出现意料之外的急性血肌酐上升和慢性肾病的急性加重。肾小管红细胞管型阻

如何判断是急性肾衰竭还是慢性肾衰竭

如何判断是急性肾衰竭还是慢性肾衰竭 如何判断是急性肾衰竭还是慢性肾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脏本身或肾外 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以致病因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酸中毒。根据发病 原因的不同和各自的病理生理特点,病因可分肾前性如失血、休克、严重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急性循环衰竭等,肾性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面积挤压伤等;肾后性如完全性尿路梗阻等。其中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最为常见,也最具特征性,而且肾前性衰竭持续发展也会转化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判断是急性肾衰竭,还是慢性肾衰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病史:有无肾脏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史,近期内是否用肾毒性药物或相关病史。 (2)临床症状:有原因不明的喷血、夜尿增多是慢性肾衰竭的线索。突然尿量减少或无尿是急性肾衰竭的表现。 (3)肾脏大小:大部分慢性肾衰竭患者做B超检查可见肾体积缩小或肾皮质变薄,而急性肾衰竭时肾增大或正常。 (4)肾穿刺检查:肾活组织检查可以更清楚了解肾病变的急、慢性和轻、重程度。 一般情况下,北京总院专家介绍:了解分析病史对正确判断急慢肾衰竭至 关重要。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具体发病过程,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它的发生与急 性肾衰竭发病机理下述有关:

1、肾小球滤过率极度降低(常在5ml/min以下,多数仅为1-2ml/min)产生的机理可能是由于前述多种原因引起肾小管缺血或中毒,发生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使近曲小管对钠的的重吸收减少,以致原尿中的钠、水量增多。当其流经远曲小管的致密斑时,刺激肾小球旁器(juxtaglomerularapparatus)释放肾素,使肾脏内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增高,引起肾小球小动脉的收缩、痉挛、导致肾小球特别是皮质外层肾小球的血流量下降,滤过率极度减少。此外,也可能因肾脏缺血时,肾入球小动脉灌注血量减低,直接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而使血管紧张素Ⅱ增多,导致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醛固酮分泌增多,促进钠离子及水份滞留。另一些学者认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由于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肿胀,致滤过膜通透性降低所引起。 2、肾小管腔阻塞,受损伤后坏死、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炎症渗出物、血(肌)红蛋白等,结成团块和管型,阻塞管腔,使原尿下流受阻,因而少尿;另一方面管腔积尿肿胀,又会增加肾内压力,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 3、肾小管管壁破裂,原尿外溢。肾小管受损伤后,管壁破裂,管内的原尿向管外溢出,因而少尿;同时又造成肾间质水肿,增加肾内压力,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4、有人认为各种原因(休克、创伤、挤压伤等)引起的肾缺血所致的急性肾衰,其主要原因在于发生缺血后的再灌注,而缺血早期的肾滤过减少或停止(少尿或无尿)是肾脏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减轻肾小管细胞的重吸收负担,减少氧耗,增加对缺氧的耐受力,一旦肾缺血得到改善(再灌注),便可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引起严重的肾组织损伤,总之,急性肾衰是多种生理异常所组成的具有特征性综合征,各种发病机理在病程的各个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意义。

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

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 也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重要策略。然而,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 面临着更高的血栓栓塞风险, 同时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也增高。如何平衡房颤并慢性肾病(CKD)患者抗凝治疗的风险和获益,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挑战。 1 房颤、CKD二者并存的危害 房颤与CKD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老年、高血压、糖尿病等。二者常合并存在。CDK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约20%。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约5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增加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2014年一项纳入了5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显著增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近50%,CrCl每下降10ml/min,卒中或全身性栓塞风险增加11.5%。对于终末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影响更加显著。2012年来自丹麦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纳入共132,372例房颤患者,比较无肾病患者与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研究结果发现,房颤合并肾功能不全不仅增加了卒中的风险,出血和死亡的风险也显著增加。肾功能不全增加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房颤并CKD患者脑卒中及出血风险评估 尽管有研究认为CKD可能是房颤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 但现有房颤管理指南及专家建议均未将CKD纳入卒中的评分系统。对房颤合并CKD 患者仍沿用CHA2DS2-VASc评分识别不需抗凝治疗的低危人群(CHA2DS2-VASc评分0分的男性及1分的女性)。目前发表的临床对照研究中,CHA2DS2-VASc评分主要用于房颤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危险评估,对终末期肾脏病(ESRD)及透析患者的评估的数据有限。透析患者常并发其他多种危险因素,如尿毒症、慢性营养不良、广泛的动脉钙化和极高的死亡危险。因此,对透析患者需谨慎权衡利弊,参照药物批准的指南及说明书用药。CKD患者通常也属于出血高危人群,血栓评分与出血评分中有着多个共同的危险因素。各房颤指南均推荐HAS-BLED (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脑卒中、出血、INR不稳定、年龄≥65岁、药物或嗜酒等)评分预测出血风险,也提出HAS-BLED评分≥3分提示出血风险增高并不是抗凝治疗的禁忌证。合理控制评分中可逆的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出血风险,但是如何有效控制CKD患者的多种出血危险因素及平衡脑卒中与出血风险仍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之一。 3 房颤合并CKD患者的抗凝治疗 3.1维生素K拮抗剂

第十四章 传染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属于: A急性增殖性炎B纤维素性炎 C化脓性炎D变质性炎 E特殊性炎 2、结核菌菌体具有抗原性的成份是: A蛋白质B脂质 C多糖类D内毒素 E外毒素 3、结核病基本病变中,渗出为主的病变多表现为: A化脓性炎B化脓性出血性炎 C假膜性炎D粘液卡他性炎 E浆液纤维素性炎 4、典型的结核结节的中心部分是: A郎罕氏细胞B类上皮细胞 C干酪样坏死D郎罕氏巨细胞 E变性坏死的中性白细胞 5、结核病基本病变中,增生为主的病变表现为: A结核球B假结核结节 C结核样肉芽肿D结核性肉芽肿 E结核瘤 6、人体内吞噬消灭结核杆菌主要依靠: AT淋巴细胞B浆细胞 C巨噬细胞D中性白细胞 E嗜酸性白细胞 7、结核结节主要由什么细胞构成? A浆细胞B淋巴细胞 C纤维母细胞D类上皮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 E巨噬细胞 8、原发性肺结核的原发灶多位于: A肺尖B肺下叶的下部 C肺锁骨下区D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 E肺上叶的上部 9、肺结核原发病灶: A常呈圆形,直径1cm B病变开始即表现为干酪样坏死C常距离胸膜均为2cm D容易发展为慢性空洞 E坏死严重 10、肺结核原发综合征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 A原发病灶由典型的结核结节融合成 B肉眼观察见其结核性淋巴管炎呈明显串珠状 C原发灶常位于肺通气不良的部位

D原发灶常是多发性渗出性病变 E肺门淋巴结的干酪性坏死更明显 11、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病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仅发生于儿童B常见的死亡原因为结脑 C病变在肺内易顺支气管扩散D如不经过积极治疗难于痊愈 E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不如继发性肺结核病所引起的常见 12、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的血路播散多来源于被结核病变侵袭 A无名静脉B颈内静脉 C上腔静脉D肺静脉 E支气管静脉 13、男性生殖系结核病多见于 A、前列腺 B、精囊腺 C、输精管 D、附睾 E、睾丸 14、慢性菌痢病理特点应除外以下哪项? A、可造成肠腔狭窄 B、溃疡深浅不一 C、慢性增生性炎 D、粘膜表面坏死,大量纤维素渗出 E、有肉芽组织瘢痕 15、患者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最可能诊断为: A、阿米巴痢疾 B、细菌性食物中毒 C、消化不良性腹泻 D、急性肠炎 E、急性细菌性痢疾 16、成人肺结核临床最常见的类型、病理上是: A局灶型肺结核B浸润型肺结核 C干酪性肺炎D肺结核球 E慢性空洞性肺结核 17、开放性肺结核主要是指: A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B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C慢性粟粒性肺结核D局灶型肺结核晚期 E浸润型肺结核早期 18、关于继发性肺结核病的论述正确的是: A病变在肺内无一定部位B不易形成慢性空洞 C肺门淋巴结病变明显D大咯血是常见的死因 E不经治疗,大多数能自然痊愈 19、肠结核的好发部位是: A空肠B阑尾 C回肓部D左半结肠 E右半结肠 20、下列哪类疾病最易引起肠道狭窄 A肠阿米巴病B肠伤寒 C肠结核D细菌性痢疾 E以上都不是 21、结核性脑膜炎的特点是: A脑底部有脓性渗出物

第八章 肾功能不全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案【动物医学专业】

第八章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 当各种病因引起肾脏结构和机能出现严重损伤时,导致多种代谢产物、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出现紊乱,肾脏的内分泌功能和其他功能也出现障碍,这一病理过程称为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 肾脏(kidney)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功能较复杂;二是适应代偿能力强。第一点,肾脏功能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功能。1,肾脏是泌尿器官,通过排出尿液,来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稳定;2,肾脏还能分泌与合成多种激素和维生素:激素如肾素、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维生素如1.25-二羟VD3等,它参与机体钙的代谢;3,肾脏又参与某些激素的失活,如胃泌素、甲状旁腺激素等,发挥作用后,在肾脏被灭活。因此,一旦发生肾功能不全时,必然会对肾脏的机能、对动物全身的机能,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严重时可能致死动物。 第二点,肾脏适应代偿能力强。组成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nephron),肾脏是由数百万个肾单位组成的,如牛的肾脏有800万个肾单位,狗有80~120万个,兔有20万个。每个肾单位包括一个肾小球和与它相连的肾小管。肾单位多,肾脏的储备能力强。因此,一般的轻微损伤,通过肾脏的适应代偿,不会引发肾功能不全。只有当各种比较剧烈的病因、或比较持续的病因,造成的损伤作用超过肾脏代偿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肾功能不全。 下边介绍一下肾功能不全的分类。根据肾功能不全的病程和发生机理,肾功能不全可分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两类。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由于大量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有毒物质不能排出而在体内蓄积,引起机体发生自体中毒的综合症侯群,这种病理过程称为尿毒症。因此,为本章分为三节,即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第一节急性肾功能不全acute renal insufficiency

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教案

第十四章肾功能不全 教学要求:1、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发 展过程。掌握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机制和少尿 期的代谢紊乱。熟悉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 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2、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熟悉其病因、发病过程与机制。 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掌握尿毒症的概念,熟悉 尿毒症的表现。了解尿毒症的发病机制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教学手段:黑板结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4学时 急性肾功能不全:2学时 1.概念:5′ 2.病因和类型:10′ 3.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经过:10′ 4.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发生机制:30′ 5.少尿期的代谢紊乱:20′ 6.肾组织细胞损伤及其机制:10′ 7.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5′ 8.防治:5′ 9. 课堂小结5′ 慢性肾功能不全:2学时 1.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5分钟 2.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5分钟 3.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10分钟 4.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机制:15分钟 5.对机体的影响:50分钟 6.尿毒症:10分钟 7.课堂小结5分钟 板书设计:急性肾功能不全(Acute renal insufficiency, ARI)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和分型 急性肾功不全的病因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 少尿的发生机制

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少尿期的代谢紊乱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 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RI)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 尿毒症 教学内容 概述 肾脏是重要的排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泌尿功能:通过泌尿排出代谢废物并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其次肾脏还具有多种内分泌功能:分泌肾素、前列腺素参与血压与血量的调节;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参与造血功能的调节;分泌1,25-二羟维生素D3参与钙磷代谢的调节,灭活胃泌素、甲状旁腺素等激素。 第一节急性肾功能不全 概念急性肾功能不全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急剧减少,或肾小管发生变性、坏死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理过程,往往出现少尿(但也有部分病人的尿量一开始并不减少,甚至反而增多)以及随之而来的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等综合征。 一、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 肾前因素:由肾脏血液灌流量降低而引起的肾功能不全称为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及引起肾血管收缩的因素,均 会导致肾灌流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见于各类休克等。 肾性因素:由肾脏的器质性损伤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称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 原因包括 (1)广泛性肾小球损伤。 (2)急性肾小管坏死:由肾缺血或/和肾毒物中毒等引起。 (3)体液因素异常:高钙血症、低钾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等。 (4)不同型输血(血红蛋白性肾病)。 肾后因素:由尿路梗阻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称为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见于从肾盂到尿道的急性梗阻。常为双侧性的。 (二)分型 (1)少尿型: 尿量减少,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 (2)非少尿型:发病初期尿量不减少,而且无明显多尿期,有进行性氮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高钾血症较轻,预后较好。

16.肾功能不全题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一、选择题 1.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是(D ) A.汞中毒 B.急性肾炎 C.肾血栓形成 D.休克 E.尿路梗阻 2.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中原尿“漏回”是由于(C ) A.肾小管阻塞 B.原尿流速过慢 C.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D.肾间质水肿 E.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3.下列哪项不是因原尿回漏所引起的(D ) A.少尿 B.肾间质水肿 C.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D.渗透性利尿 E.原尿流速缓慢 4.判断肾功能不全程度的最可靠的指标是(E ) A.NPN B.BUN C.电解质紊乱情况 D.代谢性酸中毒E.内生肌酐清除率 5.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输入大量水分可导致(E ) 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 D.粘液性水肿 E.水中毒 6.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A) A.高钙血症 B.高钾血症C.代谢性酸中毒 D.氮质血症 E.少尿 7.下列哪项不是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D) A.严重休克 B.汞中毒C.严重挤压伤 D.免疫复合物 E.严重溶血 8.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时,继发性PTH分泌过多的始动原因是( A) A.低钙血症 B.骨营养不良 C.1,25-(OH)2D3生成减少 D.肠吸收钙减少 E.高磷血症9.下列尿的变化指标中哪项表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更严重( E) A.夜尿增多 B.尿蛋白阳性 C.高渗尿 D.低渗尿 E.等渗尿 10.少尿型ARF少尿期中,对患者危害最大的变化是(C ) A.水中毒 B.少尿C.高钾血症 D.代谢性酸中毒 E.氮质血症 11.下列哪一项不是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B) A.钠水潴留 B.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 C.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加 D.肾脏分泌PGE2减少 E.肾脏分泌PGA2减少 12.无尿的概念是指24小时的尿量小于(D ) A.500 ml B.400 ml C.200 ml D.100 ml E.50 ml 13.引起肾后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是(D )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汞中毒C.急性间质性肾炎 D.输尿管结石 E.肾结核14.各种慢性肾脏疾病产生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共同发病环节是( C) A.肾缺血 B.肾血管梗塞C.肾单位广泛破坏 D.肾小管阻塞 E.GFR减少 15.功能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尿改变的特征是( A) A.尿比重高,尿钠含量低 B.尿比重高,尿钠含量高 C.尿比重低,尿钠含量低 D.尿比重低,尿钠含量高 E.尿比重正常,尿钠含量低 16.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哪方面的肾功能恢复得最慢( D) A.肾小球滤过功能 B.肾血流量 C.肾小管分泌功能 D.肾小管浓缩功能 E.集合管分泌功能 17.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等渗尿标志着(E ) A.健存肾单位极度减少 B.肾血流量明显降低 C.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管理共识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管理共识发布,6个问题划重点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为6%~21%,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为20%~30%。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医生关心的话题。近日,《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以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问题。 ACS和/或PCI合并房颤,PCI术中如何使用抗栓药物? 图1 心房颤动患者PCI术中抗栓策略 1.抗血小板 所有OAC治疗的房颤患者在发生ACS后应立即口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100~300 mg),然后维持剂量为75~100 mg/d。

在已了解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或紧急情况下,如很可能行PCI,可考虑采用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预处理;在不了解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时,应延迟至行PCI时再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预处理。P2Y12受体拮抗剂应首选氯吡格雷。 2.抗凝 维生素K拮抗剂(VKA):对于VKA治疗且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PCI的患者,术前通常无需停用VKA,但需查INR。术中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采用低剂量(30~50 U/kg)普通肝素治疗,维持ACT≥225 s。 NOAC:对于NOAC治疗的患者,急诊PCI无需中断NOAC。而择期PCI则可考虑在术前停药,停药时间取决于使用的药物和肾功能(通常术前停药12~24 h,达比加群酯经肾脏清除率较高,肾功能不全者需考虑延长术前停药时间)。PCI 术后早期,如当天晚上或次日早晨,建议开始NOAC(术前剂量)治疗。 ACS和/或PCI术后房颤患者,抗栓药物如何选择? PCI围术期需在双联抗栓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三联治疗)直至出院。对于高缺血/血栓栓塞和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出院后阿司匹林可继续使用至术后1个月。 推荐大多数患者出院后采用OAC+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栓治疗,大多数患者应考虑在术后1年时停用抗血小板治疗,继续给予卒中预防剂量的OAC。具有抗凝指征的房颤患者如无禁忌证,应终生持续抗凝治疗。

病理生理学题库 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

第十七章肾功能不全 一、A 型题 1.肾功能不全严重障碍时首先表现为 A.尿量变化 B.尿成分变化 C.泌尿功能障碍 D.代谢紊乱 E.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答案] C [题解] 当各种原因使肾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时,首先表现为泌尿功能障碍,继之可引起体内代谢紊乱,与肾内分泌功能障碍,严重时还可使机体各系统发生病理变化。 3.引起急性功能性肾衰的关键因素是 A.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B.心输出量异常 C.肾灌流不足 D.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E.肾血管收缩 [答案] C [题解] 急性功能性肾衰,就是肾前性急性肾衰,是由肾前因素引起的。凡能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及引起肾血管收缩的因素,均会导致肾灌流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发生急性功能性肾衰。 4.能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是 A.肾动脉硬化 B.急性肾炎 C.肾血栓形成 D.休克早期 E.休克晚期 [答案] D [题解] 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关键环节是肾灌流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各种休克时,每当血压低于8.0kPa(60mmHg)时,肾血流量可减低到正常的30%~50%。因此各类休克是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肾动脉硬化、急性肾炎、肾血栓形成,均不是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而休克晚期由于长期肾缺血可引起肾小管坏死会导致肾性的急性肾衰竭。 5.肾毒物作用引起的急性肾衰竭时肾脏损害的突出表现是 A.肾血管损害 B.肾小球病变 C.肾间质纤维化 D.肾小管坏死 E.肾间质水肿 [答案] D [题解] 肾毒物主要是指重金属(砷、汞等)、有机溶媒毒物(四氯化碳、甲醇等)、药物(新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生物性毒素(蛇毒蕈毒、生鱼胆等),它们损害肾脏的突出表现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7.下述哪种情况不会产生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A.一侧输尿管结石 B.前列腺肥大 C.前列腺癌 D.尿道结石 E.盆腔肿瘤 [答案] A [题解] 肾后性急性肾衰竭主要由于尿路阻塞所致。若一侧输尿管因结石阻塞后,即使这一侧肾完全丧失功能,另一侧肾可完全代偿,也不会产生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8.急性肾衰竭发病的中心环节是 A.GFR降低 B.囊内压增高 C.血浆胶渗压降低 D.体内儿茶酚胺增加 E.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答案] A

肾功能不全各个分期

肾功能不全分期 概述 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肾功能不全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严重破坏,使身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候群,可分为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本病预后严重,是威胁生命的主要病症之一! 分期 肾功能不全可分为以下四期: 一期肾功能储备代偿期 因为肾脏储备代偿能力很大,因此临床上肾功能虽有所减退,但其排泄代谢产物及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能力仍可满足正常需要,临床-上可以不出现症状,肾功能化验也在正常范围或偶有稍高现象。 二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肾小球已有较多损害(60%~75%),肾脏排泄代谢废物时已有一定障碍,血肌酐、尿素氮可偏高或超出正常值。病人可以出现贫血,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精神不易集中等。但此期常被忽视,若有失水、感染、出血等情形,则很快出现明显症状。 三期肾功能衰竭期

肾脏功能损害相当严重(75%~95%),不能维持身体的内环境稳定,患者易疲劳,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症状加剧,贫血明显,夜尿增多,血肌酐、尿素氮上升明显,并常有酸中毒,此期又称肾衰期。 四期尿毒症期 此期肾小球损害已超过95%,有严重临床症状,如剧烈恶心、呕吐,尿少,浮肿,恶性高血压,重度贫血,皮肤瘙痒,口有尿臊味等。 发病机制 慢性肾衰竭进行性恶化的机制:慢肾衰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楚,有下述主要学说: 1.健存肾单位学说和矫枉失衡学说肾实质疾病导致相当数量肾单位破坏,余下的健存肾单位为了代偿,必须增加工作量,以维持机体正常的需要。因而,每一个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肥大,以便增强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处理滤液的功能。但如肾实质疾病的破坏继续进行健存肾单位越来越少终于到了即使倾尽全力也不能达到人体代谢的最低要求时,就发生肾衰竭,这就是健存肾单位学说当发生肾衰竭时,就有一系列病态现象。为了矫正它,机体要作相应调整(即矫正)但在调整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代价因而发生新的失衡,使人体蒙受新的损害。举例说明:当健存肾单位有所减少余下的每个肾单位排出磷的量代偿地增加,从整个肾来说,其排出磷的总量仍可基本正常,故血磷正常。但当后来健存肾单位减少至不能代偿时,血磷乃升高。人体为了矫正磷的潴留,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促进肾排磷这时高磷血症虽有所改善,但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却引起了

16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 1.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主要机制 A.原尿回漏入间质 B.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C.肾小管阻塞 D.肾细胞肿胀 E.DIC 2.引起肾前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是 A.急性肾炎 B.磺胺类药物 C.肾血栓形成 D.休克 E. 尿路梗阻 3.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机制与下列哪项无关 A.肾小管原尿返流 B.肾缺血再灌注 C.肾小管阻塞 D.肾小球超滤系数升高 E. 肾血管收缩 4.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 氮质血症 B. 水中毒 C.高钾血症 D.稀释性低钠血症 E.代谢性酸中毒 5.肾小管原尿回漏主要是由于 A. 肾小管阻塞 B.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C.肾间质水肿 D. 原尿流速缓慢 E. 尿量减少 6.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的少尿期不会发生 A. 酸中毒 B.水中毒 C.高钾血症 D. 尿钠含量降低 E. 低比重尿 7.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的少尿期时尿中下列哪项变化是错误的 A.尿比重<1.015 B.尿钠含量>40(mmol/L) C.尿渗透压<400mOsm/L

D.尿/血肌酐比值>40:1 E.尿蛋白含量(十十) 8.关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早期肾小球滤过率仍低于正常 B. 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不完善 C.进入多尿期应立即补充KCl D. 进入多尿期血中NPN可逐渐恢复正常 E. 多尿期可发生低钾血症9.下述哪项可用做判定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或是器质性肾功能衰竭的指标 A. 尿比重 B. 尿钾含量 C. 肾小球滤过率 D. 肾小管分泌功能 E. 氮质血症 10. 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A.少尿 B.无尿 C. 管型尿 D.等渗尿 E.尿钠浓度降低 11. 下述哪项变化在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时不应出现 A. 肾血流量减少 B. 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重吸收增加 C. 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钠重吸收减少 D. 血尿素氮含量增高 E. 血钾增高 12.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大量排尿的严重后果 A. 高钾血症 B. 氮质血症 C. 水中毒 D. 低脂血症 E. 脱水 13.输尿管结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时GFR降低是因为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 原尿回漏 C.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D. 囊内压升高 E.以上均不对 14. 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肾功能恢复得最慢的是 A. 肾血流量 B. 肾小球滤过功能 C. 肾小管分泌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