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

前言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一章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应该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

例子:机修修机器、总装员工乱丢垃圾。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

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

就是让人没机会犯错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第一,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

科学划分工作元素

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

与员工经常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职责范围

第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

韦伯组织管理的原则约定: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也就是组织本身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效率才会得到。

当权力是职位的含义的时候,就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权力需要承担职责,没有职责的权力是不存在的。

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

第三,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

管理要解决企业的三个问题:1、如何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2、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3、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

我要强调的观点是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先有劳动效率的获得,再寻求组织效率,之后再发挥个人效率,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如何能管理有效

第一,时间管理;

第二,系统思考;

第三,培养人。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企业管理内容包括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一个好的企业管理,是需要这五项内容和谐发展、协同作用的,而这五项内容的协同就是企业的系统能力。

第一,计划管理:回答资源与目标是否匹配的问题;

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基准。

目标管理实现需要:

1、高层强有力的支持;

2、目标要能够检验;

3、使目标清晰。

资源是计划管理的对象。

目标与资源两者匹配的关系是计划管理的结果。

衡量计划管理好坏的标准:

当所拥有的资源能够支撑目标的时候,计划管理得以实现;当资源无法支撑目标或者大过目标的时候,要么浪费资源,要么“做白日梦”。

第二,流程管理:解决人与事是否匹配的问题;

简单描述流程管理,就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实现流程管理需要改变管理的一些习惯,一个是打破职能习惯;

一个是培养系统思维习惯;三是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第三,组织管理:回答权力与责任是否匹配的问题;

实现组织管理需要两个条件:专业化和分权。

第四,战略管理: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的问题;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三个基本特征:1、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

样化市场的潜能;2、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

值做出关键贡献;3、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

战略管理包括: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

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

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

当企业通过实现市场和顾客价值得到了效益,企业就必须通过内

部管理进一步提高效率,这样内外结合可构成既有企业自身特色

又符合外部市场需求的差异竞争优势。

第五,文化管理: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

从管理方式的角度(定量),管理方式对企业文化的推动有这样的

发展过程:人事制度——人的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核心价

值观——企业文化。

需要说明:计划管理、流程管理和组织管理被称为基础管理,这

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是更高一个层面的管理,

不要把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来做,那样会

适得其反。

第二章什么是组织组织是为目标存在的,组织里的人与人是不平等的。

组织的理解

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目标,组织管理的存在是为了提升效率。

第一,“公司不是一个家”;

正式组织中我们运用权力、责任和目标联结人们,非正式组织中我

们运用情感、兴趣和爱好联结人们。

第二,组织必须保证一件事是同一组人在承担;

第三,在组织中人与人公平而非平等;

第四,分工是个人和组织联结的根本方法。

组织因目标而存在

如果公司的目标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获得盈利之外的任何东西,譬

如这个目标只是将公司做大,或者成为技术领导者,那都会使公司

陷入麻烦之中。

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

我们需要明确:组织内人和人的之间是奉献关系,不是管理和被管

理关系,甚至不是“合作”关系。

如何使组织关系变成奉献关系:第一,工作评价来源于工作的相关

者;第二,“绝不让雷锋吃亏”;第三,激励和宣扬组织的成功而

不是个人的成功。

组织处在不确定的商业世界中

第一,管理者需要学会混沌的思维方式;

第二,组织需要构建自己的弹性能力;

第三,在组织内部打破均衡状态;

第四,实现组织学习。

第三章什么是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就是让权力和责任的关系匹配。

组织结构是自我约定的关系

组织结构的功效

组织结构所要解决的是权力与责任关系是否匹配的问题

组织结构更要依据责任而不是权力来设定

组织结构可以重新建立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心理契约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第一,指挥统一;

第二,控制幅度;

第三,分工;

第四,部门化。

组织结构需要配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一阶段,创业阶段(直线型组织架构的特点);第二阶段,成长阶段(职能型的特点);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事业部制的特点);

第四阶段,持续发展阶段(董事会制的特点)。

组织结构特殊效能

第一个层面是职权阶层;

第二个层面是直线和幕僚的区分;

第三个层面是部门的划分;

第四个层面是授权和分权;

第五个层面是形式化的程度;

第六个层面是控制幅度;

第七个层面是专业化。

常用组织结构优劣势分析

职能型结构、事业部制、扁平化结构、矩阵式结构、网络结构

第四章什么是领导领导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群体目标的过程。

领导的理解

领导者是负有指导、协调群体活动的责任的人。

影响力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权力,第二是个人魅力。

权力产生的影响力体现在五个角度:

1、法定权;

2、专家权;

3、奖赏权;

4、惩罚权;

5、统治权。

对于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而言,法定权、专家权和奖赏权应该多使用,

而统治权和惩罚权尽量少用,但是一旦使用就要严格有效。

魅力的五大构成要素:

1、外貌;

2、类似性;

3、好感回报;

4、知识;

5、能力(认同力、网络

力、办事力)。

领导者和管理者

领导者(最高领导):定立方向、构建团队、促进变革。应该关注成长和未来,关注公司管理层建设的问题、公司战略的问题、公司变革的问题。管理者(公司中层):解决问题、保持稳定、按章行事。应该关注绩效和当前,关注制度和规范的执行、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行动。

领导的技能

人际技能、概念性技能、技术性技能

领导技能的核心:与人合作的能力。

经典领导理论的应用理解

应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而非改变他

改变领导风格比改变环境条件要困难的多。

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

找到途径满足需求,目标就会达成

选择的途径和员工需求以及承担的任务特征要保持一致。

对有能力的员工需要尊重和授权。

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

例外管理、根据业绩给予合理的报酬

核心人才的管理方式

1、发挥领袖的影响力(达成价值观和使命的认同);

2、真正的关心个人;

3、心智的激励。

如何让授权有效

授权真正的好处就是可以真正的培养人。

授权的关键是目标设定不做授权。

授权五个注意:1、机构越大越要授权;2、任务和决策越重要,越不能授权;3、任务越复杂越要授权;4、部属之间相互不信任,不能授权;5、部属的责任心不够,不能授权。

利用环境

向上管理

向上管理:有意识的配合上司取得工作成效。

建立并培养良好的工作关系:1、和谐的工作方式;2、相互期盼;3、信息流动;4、诚实与可靠;5、合理利用时间与资源。

向上管理:技巧和注意的问题

1、利用上司的资源和时间

2、保持正式的沟通

3、发挥上司的长处

4、欣赏与信任

第五章什么是激励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降低不满。

激励的两个角度:1、把工作变成游戏;2、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做,而不

是自己。

人为什么工作

1、赚钱;

2、消耗能量;

3、社会交往;

4、成就感;

5、社会地位。

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

保健因素:一个人展开工作所必需的条件,如工资、岗位、培训、福利、工作设备等;

激励因素:一个人做好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如晋升、奖金、价值的肯定、额外的工作条件等。

如果使用保健因素,就要绝大部分人得到;保健因素只能升、不能降;

如果使用激励因素,就要确保获得激励因素的员工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最低层次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影响力最大

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

1、强调人的需要是由底向高递进的;

2、最低层次的没被满足的需求最有影响力;

3、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有激励的效果。

人不流动也许是因为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奥德佛需求三层级:生存、联系、成长。

1、人的需求不是由低向高递进的,而是多种需求同时存在的;

2、当一个人的需求满足遇到挫折的时候,这个人会选择降低自己

的需求,放弃更高的需求,回归到较低一层的需求上;

3、确定人的需求的影响因素是:他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他在团体当

中的经验。

不要满足需求而是引导需求

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

不要在满足员工需求方面花太多的脑筋,而应该选择能够自我激励的员工,选择成就动机高的员工。

满足感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

激励不发挥作用的情况

1、工作超量所造成的疲惫;

2、角色不清,任务冲突;

3、不公平的待遇。

以上情况,不要动用激励的措施,而是切实地改变人们所处的工作状态,合理的工作量设计、清晰的职责、明确的任务以及公平的待遇。

不公平是绝对的

公平理论的核心:通过比较每一个人的付出,使人们获得公平的感觉。

中国人最在意平均。

人会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

运用好期望理论:1、设计的目标不要太高;2、设计一个让所有人认为

公平可信的载体;3、承诺要兑现。

金钱是最重要的激励措施

有效的激励措施的三个基本特征:1、重要性;2、可见度;3、公平感。

成本最低而且有效的四种激励措施

1、鼓掌;

2、赞美;

3、鲜花;

4、隆重的仪式。

第六章决策如何有效集体决策,个人负责,而非个人决策,集体负责。

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执行

决策的重点:做出决策之后,能不能够确保决策获得真正执行。

决策的第一个重点: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首先不是判断这件事情要不要

做,而是判断能不能找到人去做。

决策本身就是解决问题。

重大决策必须是理性决策

管理决策困难的地方是,既要面对人,也要面对事。所以管理者既要具备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也要具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理性决策怎么做?

1、识别问题;

2、确定标准;

3、分配权重;

4、拟定方案;

5、分析方案;

6、选择方案;

7、执行方案;

8、评价方案。

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集体决策所需条件:

1、相对少的人数并能够信任;

是否可以短时高效地举行会议;

是否能够高频度无障碍地交流沟通;

是否都能开诚布公相互配合做事;

是否都能了解其他人的作用和技能。

2、互补的技能;

所有的三类技能,不论是实际的还是潜在的,能否反映团队的成员资格;

每个成员有无可能在所有三类技能上把自己的水平提高到团队目的和目标所要求的水平;

无论从个人或是集体的角度,决策成员是否愿意花时间帮助自己

和他人学习和发展技能。

3、共同责任感基础上的具体目标和共同的工作方法。

个人承担责任乃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做出的严肃承诺,是从两个方面支

持集体的保证:责任和信任;集体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责任可以用来检验

集体目的和方法的质量。

个人决策的局限性

四个“人际错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新近效应、角色固着。

不易察觉的偏好。

快速而有效决策的五种方法

独断式决策、咨询式决策、群体决策(多数人控制)、群体决策(共识)、授权。

决策有效的评估标准:1、决策方案的合理性;2、成员的接受与支持程度。

群体决策不是最好的决策

群体决策是折中的、考虑了多方面因素的选择,其最大的功效是控制风

险而非得出最佳决策。

第七章什么是计划计划就是为实现目标而寻找资源的一系列行动。

绩效管理:适用于直接产生绩效的企业或部门,有利于创新;

计划管理:适用于不直接产生绩效的企业或部门,有利于成本控制。计划管理是所有管理的基础;计划管理可以解决企业健康成长的问题。企业成长过程中无法克服的三对矛盾:长期与短期、变化与稳定、效率与效益。

广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计划就是5W1H(What/Why/When/Where/Who/How)。

目标是不合理的

目标是对未来的预测,无法合理,要探讨是否必要。

计划最真实的含义:确保行动合理,能够找到资源,以实现不合理的目标。

目标不能讨价还价,资源可以。

没有行动的计划是无效的,没有计划的行动是致命的。

一定要在意行动

如何达成目标:把目标放在一边,花费所有的时间来讨论、分析和总结实现目标的行动的合理性、资源的安排以及时间的控制。

标准的计划包括:

1) 目标/目的

2) 计划的有效期

3) 行动的方向

4) 控制的程序及方法:何事(活动);何时(开始和结束时间);

何人(负责什么);何地(实施活动)

计划管理如何推动企业发展

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成长和长期发展做出贡献,中层管理者对企业的稳定和效率做出贡献,基础管理者对企业的成本、质量和短期效益做出贡献。

制定计划的关键

目标(即理想状态)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我们可以确定行动合理的出发点,只要行动可以缩小和消除这个差距,行动就是合理的。

计划的有效性

计划最核心的部分是预算,第二个关键是激励政策的安排。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

《管理的常识》 陈春花教授讲述写《管理的常识》一书的原因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对两件事情其实是耿耿于怀的。 那么,第一件事情是,我们所有人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是,应该说是比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工作时间要长的,我自己的统计应该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是超过10个小时的,包括我在内,也包括在座各位在内。但是我们人均产出的这个数字其实是比较低的,中国人均劳动力的产出只有美国人均劳动力产出的4%,但是我们的工作时间是2倍于他们。 而另外一个结果更让我们觉得比较痛苦,就是我们的人均收入,其实也只有美国人均收入的4%,就是我们的工资只有美国人均收入的4%。可是我从来没有承认我们中国人不够聪明,或者没有能力。 第二件事情是,其实我们经历了30年,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受过很多管理的培训和学习。虽然这30年来我们的进步非常大,可是有一点我们却没有太大的改变,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于企业的增长或者利润的贡献都没有变的,大概是美国人的六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这个数字这十几年来都没有变,换个说法就是,我们在这个部分都没有多大的进步。所以我一直在问,为什么我们30年来获得这个巨大的改变,但是我们每个人所付出的价值巨大,获得却没有很明显的改变,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那么我会认为整个经济的进步是源于我们做了很多的资源投入,我们用很大量的资源投入获得了经济的增长。而另外一方面我会认为,我们在管理上没有太大的贡献。因为管理的贡献是用同样的资源产出更多,让每个人获得更高的绩效和收益,这是管理要做的事情。但是在这个地方,我认为是没有做到。所以,这两个事情就导致了我一直专注于一个课题的教学,教育,或者研究。其实这个课叫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它,也都学过它。然后在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很多人都有过训练。但是为什么我前面说过的两个问题还存在呢?那么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你们没有很认真的去理解管理要产生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所以,我就在这个时间,在我们每个人已经很努力但是绩效并改变并不明显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回归到管理的最基本的问题上面来解决,所以我才觉得要写一本关于管理常识的书。 那么,这本书所探讨的概念其实是最基本的概念,每个概念我说出来各位都会觉得非常的浅显和非常的简单。什么叫管理,什么叫组织,什么是领导,什么是激励,怎么样做计划,如何做决策,怎么样去设定组织结构,一共有七个。那么,这七个最基本的概念,我相信每一个做管理的人都会经常遭遇到它,也经常会动用它。 我们不要把理论和实际操作分开,我自己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就是,理论如果不成为常识,其实是没有真正的理论的价值。当理论成为常识的时候,也就是所有人通常的认识,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 很多时候不是员工的素质不行,更不是企业文化不行,在大部分效率低下、内部无法协同的组织中,由于对管理常识的误解所导致的因素占了绝大多数。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绝大部分人都感觉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工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1、管理就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就是最重要的 2、管理不谈对错,指示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3、管理就是“管事”而不就是“管人” 4、衡量管理水平位的唯一就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5、管理就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管理就是一种分配(利益、权益、责任)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经营:做正确的事) (管理:把事做正确) 1、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 2、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 管理就是一种分工 权利归属于组织而非个人 激励要以团队精神为导向 有效管理的第一个特征:时间管理 第二个特征:系统思考(认知到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第三个特征:培养人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企业的管理内容包括: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与文化管理 计划管理:回答资源与目标就是否匹配的问题 目标管理实现的三个条件: 1、高层强有力的支持 2、目标要能够检验 3、使目标清晰 计划管理的对象就是资源,资源就是目标实现的条件; 流程管理:解决人与事就是否匹配的问题 流程管理:1、打破职能习惯 2、培养系统思维习惯 3、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组织管理:回答权利与责任就是否匹配的问题 关键:专业化、分权 战略管理: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的问题 战略管理包括:有利于学习与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 文化管理: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 一家企业的文化之根源,就是企业领导人的思维因果与管理方式的体现。 人事制度——人的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 什么就是组织: 组织就是为目标存在的,组织里的人与人就是不平等的 组织的存在时为了实现目标,组织管理的存在时为了提升效率 1、公司不就是一个家(组织中我们就是用目标、责任、权利来连结,而不就是以情感来连结的) 正式组织:运用权力、责任与目标来连结人群的集合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 管理的常识如何带领员工每天做好每一件事前言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第1章什么是管理管理的理解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如何能管理有效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第2章什么是组织组织的理解组织因目标而存在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组织处在不确定的商业世界中第3章什么是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自我约定的关系组织结构的功效组织结构设计原则组织结构需要配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组织结构特殊效能常用组织结构优劣势分析第4章什么是领导领导的理解领导者和管理者领导的技能经典领导理论的应用理解应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而非改变他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找到途径满足需求目标就会达成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核心人才的管理方式如何让授权有效利用环境向上管理第5章什么是激励人为什么工作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最低层次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影响力最大人不流动也许是因为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要满足需求而是引导需求满足感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激励不发挥作用的情况不公平是绝对的人会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金钱是最重要的激励措施成本最低而且最有效的四种激励措施第6章决策如何有效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执行重大决策必须是理性决策集体决策个人负责个人决策的局限性快速而有效决策的五种方法群体决策不是最好的决策第7章什么是计划目标是不合理的一定要在意行动计划管理如何推动企业发展制定计划的关键计划的有效性目标管理为什么“计划没有变化快” 结束语员工的绩效由管理者决定向下负责为下属提供机会参考文献陈春花◎集教授、总裁与政府咨询顾问于一身的传奇女性。◎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会长◎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商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曾任山东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在总公司的三天培训过程中,我只是粗略的把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通读了一下,回家的10多个小时的路上,我又重新的读了一次,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现将从书中学到的一点小皮毛总结如下: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 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通过读书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余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培养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在总公司的三天培训过程中,我只是粗略的把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通读了一下,回家的10多个小时的路上,我又重新的读了一次,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 管理的常识 如何带领员工每天做好每一件事前言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第1章什么是管理 管理的理解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 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如何能管理有效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第2章什么是组织 组织的理解 组织因目标而存在 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 组织处在不确定的商业世界中第3章什么是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自我约定的关系 组织结构的功效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组织结构需要配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组织结构特殊效能 常用组织结构优劣势分析第4章什么是领导 领导的理解 领导者和管理者 领导的技能

经典领导理论的应用理解 应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而非改变他 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 找到途径满足需求目标就会达成 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 核心人才的管理方式 如何让授权有效 利用环境 向上管理 第5章什么是激励 人为什么工作 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 最低层次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影响力最大人不流动也许是因为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不要满足需求而是引导需求 满足感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 激励不发挥作用的情况 不公平是绝对的 人会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 金钱是最重要的激励措施 成本最低而且最有效的四种激励措施 第6章决策如何有效 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执行 重大决策必须是理性决策

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个人决策的局限性 快速而有效决策的五种方法 群体决策不是最好的决策 第7章什么是计划 目标是不合理的 一定要在意行动 计划管理如何推动企业发展 制定计划的关键 计划的有效性 目标管理 为什么“计划没有变化快” 结束语员工的绩效由管理者决定 向下负责:为下属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陈春花 ◎集教授、总裁与政府咨询顾问于一身的传奇女性。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 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会长 ◎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商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

管理的常识》 陈春花教授讲述写《管理的常识》一书的原因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对两件事情其实是耿耿于怀的。 那么, 第一件事情是,我们所有人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是, 应该说是比其他地区,特别是 发达地区的工作时间要长的,我自己的统计应该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是超过 10 个小时的, 包括我在内, 也包括在座各位在内。 但是我们人均产出的这个数字其实是比较低 的,中国人均劳动力的产出只有美国人均劳动力产出的 4%,但是我们的工作时间是 2 倍于 他们。 而另外一个结果更让我们觉得比较痛苦, 就是我们的人均收入, 其实也只有美国人均收 入的 4%,就是我们的工资只有美国人均收入的 4%。可是我从来没有承认我们中国人不够 聪明,或者没有能力。 第二件事情是, 其实我们经历了 30 年,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受过很多管理的培训和学习。 虽然这 30 年来我们的进步非常大,可是有一点我们却没有太大的改变,就是我们每个人对 于企业的增长或者利润的贡献都没有变的, 大概是美国人的六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这个数字 这十几年来都没有变, 换个说法就是, 我们在这个部分都没有多大的进步。 所以我一直在问, 为什么我们 30 年来获得这个巨大的改变,但是我们每个人所付出的价值巨大,获得却没有 很明显的改变, 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那么我会认为整个经济的进步是源于我们做了很多的 资源投入, 我们用很大量的资源投入获得了经济的增长。 而另外一方面我会认为, 我们在管 理上没有太大的贡献。 因为管理的贡献是用同样的资源产出更多, 让每个人获得更高的绩效 和收益,这是管理要做的事情。但是在这个地方,我认为是没有做到。所以,这两个事情就 导致了我一直专注于一个课题的教学,教育, 或者研究。 其实这个课叫组织行为学。组织行 为学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它, 也都学过它。 然后在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 很多人都 有过训练。但是为什么我前面说过的两个问题还存在呢?那么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 你们没有很认真的去理解管理要产生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 所以,我就在 这 个时间, 在我们每个人已经很努力但是绩效并改变并不明显的情况下, 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回 归到管理的最基本的问题上面来解决,所以我才觉得要写一本关于管理常识的书。 那么, 这本书所探讨的概念其实是最基本的概念, 每个概念我说出来各位都会觉得非常 的浅显和非常的简单。 什么叫管理, 什么叫组织, 什么是领导, 什么是激励, 怎么样做计划, 如何做决策,怎么样去设定组织结构,一共有七个。那么,这七个最基本的概念,我相信每 一个做管理的人都会经常遭遇到它,也经常会动用它。 我们不要把理论和实际操作分开, 识,其实是没有真正的理论的价值。 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 很多时候不是员工的素质不行, 同的组织中,由于对管理常识的误解所导致的因素占了绝大多数。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绝大部分人都感觉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工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到底问题出在哪 里?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我自己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就是, 理论如果不成为常 当理 论成为常识的时候, 也就是所有人通常的认识,才 更不是企业文化不行, 在大部分效率低下、 内部无法协

最新《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资料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 前言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一章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应该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 例子:机修修机器、总装员工乱丢垃圾。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 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 就是让人没机会犯错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第一,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 科学划分工作元素 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 与员工经常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职责范围 第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 韦伯组织管理的原则约定: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 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也就是组织本身上,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效率才会得到。

当权力是职位的含义的时候,就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权力需要承担职责,没有职责的权力是不存在的。 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 第三,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 管理要解决企业的三个问题:1、如何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2、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3、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 我要强调的观点是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先有劳动效率的获得,再寻求组织效率,之后再发挥个人效率,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如何能管理有效 第一,时间管理; 第二,系统思考; 第三,培养人。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企业管理内容包括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 前言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一章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应该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 例子:机修修机器、总装员工乱丢垃圾。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 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 就是让人没机会犯错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第一,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 科学划分工作元素 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 与员工经常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职责范围 第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

韦伯组织管理的原则约定: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也就是组织本身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效率才会得到。 当权力是职位的含义的时候,就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权力需要承担职责,没有职责的权力是不存在的。 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 第三,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 管理要解决企业的三个问题:1、如何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2、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3、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 我要强调的观点是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先有劳动效率的获得,再寻求组织效率,之后再发挥个人效率,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如何能管理有效 第一,时间管理; 第二,系统思考; 第三,培养人。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陈春花管理观后感

陈春花管理观后感 篇一:《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前言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一章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应该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 例子:机修修机器、总装员工乱丢垃圾。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

二为一;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 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就是让人没机会犯错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第一,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

与员工经常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职责范围 第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 韦伯组织管理的原则约定: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也就是组织本身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效率才会得到。 当权力是职位的含义的时候,就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权力需要承担职责,没有职责的权力是不存在的。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 第三,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管理要解决企业的三个问题:1、如何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2、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3、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 我要强调的观点是劳动效率、组织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与领导的自问 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每个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从根本意义上解决效率的问题,德鲁克精辟的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什么是常识?即普通知识,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而《管理的常识》一书是把这两个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创新与超越的时代,管理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需要,通过《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只有把管理变成一种常识,管理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深入书中几个模块知识的学习,我深有感触,不禁对自己进行了两个问题的发问。 一、管理有没有标准?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就意味着管理是有迹可循的,是存在标准的。陈春华教授把管理的基本规律定为: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对这一观点我颇为认同,现今管理仿佛步入了一个误区:当工作产生了问题,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对问题先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明确责任,然后再解决问题,看似正确的步骤,等这一系列下来,往往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处理时间,及时性大大降低。很多问题可能经历过一次就不会再犯,这样管理者要不断的面对新的问题找新的原因,增加工作的同时降低工作效率,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必要对一些一次性问题在查找原因一步步进行分析上面浪费时间,因此对于销售,尤其是销售出的产品出了问题之后,正确的是一开始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先把问题及时尽早的解决完成,再去考虑出现的原因等一系列其他的问题,这样不仅为客户留下良好的负责任的印象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至于原因责任人等一系列的分析,完全可以放在内部解决。我认为只有对待那些反复发生的问题才有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的必要,而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不存在反复问题出现的情况的。 管理的另一个标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我们往往是很愿意管理别人的,但反过来想我们是不愿意被别人管束的。组织中人与人很难平等,只能公正(接下来会详谈这里不细说),这注定以人为管理方向即使因材施教也是很难行的通的,而管事则相对简单的多,管理所要做的事情是让人没有办法犯错,因为正如作者所言,管理所面对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来评价,只能够用行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因此工作中对一个人管理的好坏不是对他这个人的评判,而是他做事效率的评判、做事正确率的评判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就必须明确管理的都是事情而不是人。 管理最根本的标准是做到让下属明白什么最重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合二为一。我们所做的管理如果不能让下属明白,那便是无用功,无效的管理。只有先让下属明确什么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才能让他们找到工作的目标,而管理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工作,共同实现组织目标,因此管理的重点不是找能够胜任工作的人,而是让现有的人能胜任工作,这才是一个的管理者必备技能,胜任工作的根本就是听得懂你在说什么让我怎么做,所以下达任务就必须让员工十分的明确。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P3-P8管理的理解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每一层管理者确定下一层管理者所要明确做的事情。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要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事实上,人也是无法管理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管理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P9-14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 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企业的绩效包含着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的内容。 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管理所要做的就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 基于责任所做的权利和利益的分配,就是最合适的管理行为。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和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能力就是选择正确的事 做,管理能力就是把事做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 是第二位。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超过经营水 平。 P15-22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个人效率。先有劳动效率的获得、再寻求组织效率、之后再发挥个人效率,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1、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 2、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

3、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 能够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的激励就是有效的激励。 P23-25如何能管理有效 有效管理者具备的特征:1、进行时间管理;2、系统思考3、培养人。 P26-32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计划管理的三个关键元素:目标、资源和两者匹配的关系。 流程管理:解决人与事是否匹配的问题。实现流程管理的三点:一个是打破职能习惯;二是培养系统思维习惯;三是形成绩效导向的为企业文化。 组织管理:回答权力与责任是否匹配的问题。实现组织管理需要两个条件:专业化与分权。 战略管理: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的问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三个基本特征:1、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2、核心竞争力应对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3、核心竞争力应对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文化管理: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 P34-41组织的理解 1、公司不是一个家 2、组织必须保证一件事是同一组人在承担 3、在组织中人与人公平而非平等 4、分工是个人和组织联结的根本方法 P42-46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 奉献关系所产生的基本现象是:每个处于流程上的人更关心他能够为下一个工序做什么样的贡献;每个部门都关心自己如何调整才能够与其他部门有和谐的接口;下级会关注自己怎样配合才能够为上级提供支持,而上级会要求自己为下级解决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1、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2、管理不谈对错,指示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4、衡量管理水平位的唯一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 5、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管理是一种分配(利益、权益、责任)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经营:做正确的事) (管理:把事做正确) 1、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 2、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管理是一种分工权利归属于组织而非个人激励要以团队精神为导向 有效管理的第一个特征:时间管理第二个特征:系统思考(认知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第三个特征:培养人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企业的管理内容包括: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计划管理:回答资源与目标是否匹配的问题 目标管理实现的三个条件: 1、高层强有力的支持 2、目标要能够检验 3、使目标清晰 计划管理的对象是资源,资源是目标实现的条件;流程管理:解决人与事是否匹配的问题 流程管理: 1、打破职能习惯 2、培养系统思维习惯 3、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组织管理:回答权利与责任是否匹配的问题 关键:专业化、分权战略管理: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的问题 战略管理包括: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 文化管理: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 一家企业的文化之根源,是企业领导人的思维因果和管理方式的体现。人事制度一一人的管理一一企业管理方式一一核心价值观一一企业文化什么是组织: 组织是为目标存在的,组织里的人与人是不平等的 组织的存在时为了实现目标,组织管理的存在时为了提升效率 1、公司不是一个家(组织中我们是用目标、责任、权利来连结,而不是以情感来连结的)正式组织:运用权力、责任和目标来连结人群的集合 非正式组织:用情感、兴趣和爱好来连结人权的集合 2、组织必须保证一件事是同一组人在承担(是否存在同一个事情有两组人在做,同一个责任由两组人在承担) 3、在组织中人与人公平而非平等(组织强调服从,而非平等) 4、分工是个人和组织连结的根本方式组织因目标而存在 组织的目标应该明确而且单纯,特别要强调的是时间。对于企业组织而言,他的目标非常简单,持续的获利能力组织内部的关系是奉献 1、工作评价来源于工作的相关者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刘学兵 读过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认为陈教授独到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现将从书中学到的一点总结如下: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陈春花管理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陈春花管理观后感 篇一:《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前言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一章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应该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 例子:机修修机器、总装员工乱丢垃圾。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 二为一;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 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就是让人没机会犯错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第一,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 与员工经常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职责范围 第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 韦伯组织管理的原则约定: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也就是组织本身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效率才会得到。 当权力是职位的含义的时候,就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权力需要承担职责,没有职责的权力是不存在的。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

陈春花-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来源:北大商业评论时间:2010-11-16 13:45 作者:陈春花 【推介理由:】 陈春花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女性,本身是学者,做咨询,又出任过山东六和集团的总裁,可谓一世三生的传奇女性。在六和期间,陈春花教授用了两年时间,把六和的年销售额从28亿做到了74亿元,可谓业绩卓著!《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一文,陈春花教授在文中一一厘清最基本的管理学概念。 【正文:】 在最初讲授组织管理课程的时候,我一直为这样一些问题困扰: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人,交给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结果却相去甚远? 管理是管事而非管人。事实上,人是无法管理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被管理 在最初讲授组织管理课程的时候,我一直为这样一些问题困扰: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人,交给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结果却相去甚远?为什么这样多的人,陷入无效的、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中?影响人们有效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觉得组织并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管理真正的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 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就是:没有很好地理解管理。无论是对于管理相关概念的理解,还是对于管理相关理论及其规律的认识,都产生了偏差,甚至在很多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错误。这些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了管理行为的偏差,也就影响了人们的绩效。换个角度说,因为管理者自身对于管理认识的偏差,导致人们无效的工作。 管理:管事而非管人 从20101月23日到5月25日,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富士康遭遇了员工“十一连跳”,造成了8死2伤的后果。这些跳楼的员工年龄在18岁到24岁之间,大多是富士康的新员工。他们选择跳楼自杀的原因则涉及到情感问题、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十一连跳”使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入公众视野,也使富士康这个庞大的代工厂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很多人在分析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时,会延伸到社会问题、产业转型等问题上,这些归因也许都成立,但是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管理的问题,一个需要还原到如何正确理解“什么是管理”的问题,一个需要尊重人而非管人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从宏观层面去寻找根源,这样的错误还会继续出现。 富士康多是年轻人,他们精力充沛,对未来抱有期待,同时又容易情绪波动,他们渴望丰富的业余生活,但现实生活又太过枯燥乏味,富士康也没有给他们搭建交往的平台,下了班,他们就是孤立的个体。庞大的集团管理要求80万人步调一致,强调的是共性;而现在是个体意识觉醒的时代,年轻的产业工人要求体现

陈春花管理学著作精华解读之管理的常识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推荐语:让管理者不再折01 磨别人,也不再折磨自己 我是陈春花,很高兴《管理的常识》这本书的解读版与大家见面了。《管理的常识》这本书其实是我众多作品当中最畅销的一本书。我想它畅销的原因可能是因 为它可以跟大家去讲述管理最基本的一些概念,一些常识性的认识。而这些常识 性的认识恰恰就是我们最容易犯错的一些地方。所以,我知道它畅销可能是因为 这个原因,而不是因为我写它。 我写这本书,其实是因为我看到在管理当中一些非常好玩的现象,而这些现象让 我觉得,如果理论上不清楚,可能我们在行为上的偏差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比如说,我发现大家一直都很在意下属的能力。其实如果你看过这本书可能就明白:下属的能力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下属的直接上司能不能让他 产生绩效。 比如说,我们常常看到公司内部有人员流动,大家看到人员流动会非常紧张。可 是如果你看这本书就会明白,流动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如果我们问自己,其 实我们自己就很想流动,不想固定在一个岗位上。 比如说,你也会看到,我们有些时候努力了很久都不会有绩效的结果。然后我们 就会问:是不是我们的运气不好?其实如果你真的学习就会知道,绩效的产生在 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工作、工作岗位,以及上司对你的支持。你的努力也很重要,可是这些支持同等重要。 这些东西的组合其实才可以帮助到我们把管理的绩效做出来。然后更多的一些现 象是大家会认为说,组织的绩效其实是跟每个人关联度很高。可是我今天也要正 式的告诉大家说,组织的绩效其实最重要关联度高的其实是管理者。如果我们管 理者胜任,其实我们就可以让本不可以胜任的人可以胜任。我想这恰恰就是管理 最大的魅力。 可能正是源于对这些问题的一些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我是 不是应该给大家写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把管理最基本的概念写清楚,让大家回归 常识去认识它,然后让这些常识能够帮助到我们,不要在实际工作当中产生太 大的偏差。所以,就有了《管理的常识》这本书。. 这本书最早的一版,我只写了七个概念。听了解读,你会知道是哪七个概念。 然后,当它再版的时候,编辑建议我说:管理的控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我没 有去碰,是不是可以在再版的时候写进去。我想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常识性认识,我就同意了。 所以,今天你们听到的实际上是八个概念。那么,这八个概念也是我想给大家介 绍的如何去正确的理解管理基本理论、管理基本该面和管理基本常识。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它的扉页上我写了一句话。我相信看到它的人其实内心都 会笑一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管理者不再去折磨别人,也不再折磨自己; 让我们每个人都在清晰的管理概念下,能够在最简单的框架当中产生最好的绩效。这是我写书的基本目的。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管理的常识》这本书,我想有四个观点对大家会有一个基本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

《管理得常识》 陈春花教授讲述写《管理得常识》一书得原因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主要就是因为我对两件事情其实就是耿耿于怀得。 那么,第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所有人得工作时间实际上就是,应该说就是比其她地区,特别就是发达地区得工作时间要长得,我自己得统计应该就是大部分中国人得平均工作时间就是超过10个小时得,包括我在内,也包括在座各位在内。但就是我们人均产出得这个数字其实就是比较低得,中国人均劳动力得产出只有美国人均劳动力产出得4%,但就是我们得工作时间就是2倍于她们。 而另外一个结果更让我们觉得比较痛苦,就就是我们得人均收入,其实也只有美国人均收入得4%,就就是我们得工资只有美国人均收入得4%。可就是我从来没有承认我们中国人不够聪明,或者没有能力。 第二件事情就是,其实我们经历了30年,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受过很多管理得培训与学习。虽然这30年来我们得进步非常大,可就是有一点我们却没有太大得改变,就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于企业得增长或者利润得贡献都没有变得,大概就是美国人得六分之一与三分之一。这个数字这十几年来都没有变,换个说法就就是,我们在这个部分都没有多大得进步。所以我一直在问,为什么我们30年来获得这个巨大得改变,但就是我们每个人所付出得价值巨大,获得却没有很明显得改变,这里面得原因就是什么?那么我会认为整个经济得进步就是源于我们做了很多得资源投入,我们用很大量得资源投入获得了经济得增长。而另外一方面我会认为,我们在管理上没有太大得贡献。因为管理得贡献就是用同样得资源产出更多,让每个人获得更高得绩效与收益,这就是管理要做得事情。但就是在这个地方,我认为就是没有做到。所以,这两个事情就导致了我一直专注于一个课题得教学,教育,或者研究。其实这个课叫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它,也都学过它。然后在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得基础上,很多人都有过训练。但就是为什么我前面说过得两个问题还存在呢?那么这里面有个很大得问题就就是,您们没有很认真得去理解管理要产生得价值就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所以,我就在这个时间,在我们每个人已经很努力但就是绩效并改变并不明显得情况下,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回归到管理得最基本得问题上面来解决,所以我才觉得要写一本关于管理常识得书。 那么,这本书所探讨得概念其实就是最基本得概念,每个概念我说出来各位都会觉得非常得浅显与非常得简单。什么叫管理,什么叫组织,什么就是领导,什么就是激励,怎么样做计划,如何做决策,怎么样去设定组织结构,一共有七个。那么,这七个最基本得概念,我相信每一个做管理得人都会经常遭遇到它,也经常会动用它。 我们不要把理论与实际操作分开,我自己有一个很明确得观点就就是,理论如果不成为常识,其实就是没有真正得理论得价值。当理论成为常识得时候,也就就是所有人通常得认识,才能真正得解决问题。 管理得理解 很多时候不就是员工得素质不行,更不就是企业文化不行,在大部分效率低下、内部无法协同得组织中,由于对管理常识得误解所导致得因素占了绝大多数。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绝大部分人都感觉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工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管理就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就是最重要得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就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第三,管理就是“管事”而不就是“管人”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得惟一标准就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