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极简主义—现代建筑理论

极简主义—现代建筑理论

极简主义—现代建筑理论
极简主义—现代建筑理论

极简主义(Minimalism)

1960年代出现于美国纽约兴起的一种非写实绘画与雕刻,其理念在降低艺术家自身的情感表现,而朝单纯、逻辑的选择发展。极简主义又被称呼为ABC艺术(ABC ART ),是现代艺术中简化倾向的巅峰。这种简化论倾向首见于1913年俄国画家马列维奇一幅白底黑方块构图的作品。此艺术风格乃集结了俄罗斯的至上主义(Suprematism)和荷兰的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虽然其基础来自欧洲,但是具大的外形、未标示的主题,以及「艺术作品应为客观事实」的概念却是纯美国式的。他们设想了三种处理艺术构成问题的方向:使它普普,使它极简,使它去物质化。

极简主义(Minimalism )主要描述抽象的、几何的绘画和雕刻。其艺术品的主要组成的原则包括:正确的角度、几何形、立方形、比例、尺度,使用最低限度的事件(incident)或组成(compositional)的策略来诠释。

极简主义是对于1950年代自发的、反形式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之反动,都是不满意当时的行动绘画而产生的。(行动绘画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一支,讲求直觉、自发性的表达,在50年代大部份时间内主导美国的前卫艺术。)极简主义一方面,普普艺术家将注意力集中在由通俗、消费图像中攫取的形象,另一方面,极简主义与观念艺术家藉由将物象化约简至现象学状态(极简主义),或化约至观念的意图(观念艺术),为艺术的探讨重新订定方向。其特质为去除艺术家本身的「真蹟」,转而利用非个人的(通常使用工业原料与技术)由艺术家指挥工人完成创作。其内容为试图拭掉所有图形之痕迹、不协调组合或是任何生物的形象,而以具大的几何图形补捉观赏者注意力。极简主义者认为行动绘画过于强调个性,无实体性,因此主张一件艺术品不应涉及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以此为由尝试除去他们作品任何视觉效果以外的联想。他们应用硬边、简单形式与线条而不采用涂绘笔画的方法,来强调二度空间感和允许观者对作品产生直接、纯属视觉的观感。极简主义者转向典型的抽向表现

主义色面绘画派纽曼(Barnett Newman )、莱茵哈特(AdReinhardt)的冷澹平静作品中找灵感。

1)极简主义在不同领域的对比

1-1 极简主义:绘画

极简主义最重要的绘画为艾伯斯(JosefAlbers)、莱茵哈特(Ad Reinhardt)和纽曼(Barnett Newman)的硬边、几何及色域作品。此外凯利(Ellsworth Kelly)、史特拉(Frank Stella)和诺兰德(KennethNoland)的硬边绘画的特征是整个平坦画面巨大简单,通常呈几何形;讲求精确、轮廓突出;在不施底色的画布上刷染大块明亮而未经调和的颜色。硬边绘画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几何形抽象画之处为,它排斥抒情性和数学式构图;因为即使在这么简化的范畴内,艺术家仍可使用它们来表现个性。极简主义的硬边绘画只是一个简单客体的匿名结构。极简主义绘画作品则以在大画布上涂满强烈色彩的格子、条纹、方块、正V、倒V及圆形图案著名。他们的绘画常就一主题发展出一系列作品,由许多标准化的小单位合成系列绘画。这种使用工业颜料或压克力染料的作品趋向于「非绘画」,其结束通常是机械化且无内涵。评论家阿洛纬(Lawrence Alloway )曾批评1966年在纽约古根汉博物馆的展出为「系统绘画」。制作极简主义作品的艺术家尚有莱曼(RobertRyman )、约翰森(Patricia Ryman)和赫尔德(Al Held)等人。

1-2 极简主义:雕刻

极简主义雕刻旨在创造出一个环境,无论是在户外或室内。塑像形体具大、呈几何形状,并且常为一系列的雕刻;极简主义雕刻是由于玻璃纤维、塑料、金属片或铝所制成的极度简单、庞大的几何状组合物。这些材质或保持原来的粗糙状态,或厚厚涂上明亮的工业用色。极简主义雕刻家和画家一样力求使作品完全客观化、不具表现性、不指涉任何事物。史密斯(Tony smith )曾制作了一些不知完成与否的钢盒。莫里斯(Robert Morris )的作品相当严谨却

活泼,其中包括一个2.4公尺高的三夹板舞蹈扶把、灰白巨大的夹板盒,以及其他「整体性」物品,皆与每一位观赏者的身体空间有关。他的『雕塑笔记』(Notes onSculpture,1966-69)对极简主义艺术提供了相当透彻和权威性的见解。贾德(Donald Judd)相信非极简主义的雕塑传统势将毁灭,强化视觉记忆的简单形式将取代「特定的物体」。像这样形式简单的物体,不管是金属、塑胶、夹板、石材或其他素材的艺术品无所不在。贾德和莫里斯的作品多半无题。其他知名的极简主义艺术家尚有以白色正方体格架着名的路易特(Sol Lewitt ):利用标准单位体(如防火砖等物)从事环境组合的安德列(Carl Andre);及利用荧光灯制造环境气氛弗拉文(Dan Flavin)等人。

1-3 极简主义:音乐

极简主义音乐很明显地受到极简艺术如萨蒂(Erik Satie )的音乐和凯奇(John Cage)的美学之影响。由于一些作曲家反对现代音乐複杂、理智而矫饰的风格,便开始用简单质实的风格来谱写乐曲,并从而创造出一种极度简单且易为人接受的音乐。极简主义的音乐的曲式特色在于以简单的音符元素与固定的节奏构筑一层层反复诡谲确简洁超脱的音牆,在反复咀嚼的过程中,新的元素会从中加入,但旁人、聆听者往往未能查觉它何时进来,何时又离去,通常在整首曲子听完后,彷彿才要开始聆听,时间的过往在意识汪洋中夹带的乐音日志,仅是一个模煳的印象,音响声线虽一直变化,却无法察觉,因此往往泛着澹泊却穿透人性的美。在音乐和视觉艺术两方面,极简主义都企图对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作探索。极简主义视觉艺术中,个性和姿态表情的成分均被排除,以便于彰显绘画和雕刻中客观、纯视觉的成分。极简主义音乐则排除传统对音乐形式与乐句展开的处理方法,以利于探索各种音色与节奏,大多数为西方听众所不熟悉的音乐成分。

1-4 极简主义:园林

随着艺术和设计领域的相互渗透,极简主义艺术对园林产生影响并形成了极简主义园林。

这种形式的园林通过将自然环境要素的创新引人、传统设计要素的独特运用和设计新要素的介入.以及用简洁原始的形体条带、圆、锥体等形式和非关联构图的方式,强调景观自身的特征,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设计师也形成极具极简主义特色的个人风格。例如沃克的简洁园林、玛莎对于创作材质的任意选择、拉茨的网格控制大尺寸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极简主义艺术的影响。极简主义园林是一种新的园林设计形式,十分完美地表达了这个时代的环境设计精神,同工业时代相适应并且很好地利用自然素材。著名的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体现了檄简主义园林设计的哲理.即精简后的思想只能比它以前更好,如果许多观点都很突出.那么它肯定可以通过提炼而得到一些独一无二的特殊事物。现今,极简主义园林这个术语得到了广泛传播,纯正、光滑、干练的线条,不杂乱的儿何形状,温和的色彩是它所包含的元素。

1-5 极简主义:服装

设计的简约之风最早町追溯至二十世纪70年代,当时有个别设计师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与研究。10年之后,人们开始领悟到了简约风格的独特魅力,简洁的设计方法开始在服装界不胫而走,进入90年代后,服装设计的极简之风更是愈刮愈烈.以至出现了从设计界、媒体、社会名流直至普通大众竞相标榜简约之美的盛况,极简主义终于一跃成为二十世纪90年代的主导风格。极简主义服装设计,推崇洗练的造型、精准的结构、含蓄的材料以及简洁的装饰处理。设计语言的“极简”意味着摒弃繁琐而强调精粹。服装在展现理性之美、纯净之美、和现代之美的同时,融入更多精神层面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审美。

1-6 极简主义:建筑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采用了“简约但不简单”的理念来阐释他用大量必须的建筑成分来创造一种极其简约的审美策略。他通过各种建筑材料和各种建筑细节的运用来达到多种视觉和多重功能的目的(比如地板同样作为散热器,壁炉同样可以当浴室等等)。设计师巴克敏斯特.福勒希望达到工程师的目标:用少量来做精品,但是他关心的是在他设计中运用的技术手段而非

审美力量。和他持有相似观点的还有设计师德耶特.拉姆斯,他信奉“少但同样精彩”。他使用结构相对简单的设计,认为装饰是用来体现设计的质量的,除了装饰以外,建筑的美还体现在对光电的运用,体现在用基本的集合图形作为建筑的轮廓线,体现在用一种或者少数几种几何形状作为建筑单位的成分,体现在对有情调但又不过分装饰的明亮色彩的结合。比如自然的手感或颜色,干净而美丽的加工,又是在石头和木材上用自然的图形可以呈现一种有序的,简单的结构。用金属可以构造出简约但经典的建筑和内部设计。有时运用白色可以平缓和对比表面颜色,提高视觉审美度。一个设计往往包含有体现工业和时代特征的元素(灯,炉子,楼梯等等),用机器加工的整齐划一的成分(墙面和楼梯),平坦或接近平坦的屋顶,以及可以让大片阳光洒进的大窗户,这种风格对20世纪后期未来派建筑设计和现在家庭内部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去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内部墙面的现代家庭建筑引起了开放式厨房和开放式卧室风格的流行。

另一位完美体现简约思想的现代建筑大师是路易斯.巴拉干。在简约的世界里,建筑师特别留意细处,以及建筑设计中去除了三维形状后留下的空间里的物体的联系。那些看起来很吸引人的简约派的家庭设计其实并不是真的简约,因为他们的设计运用了更多的,更贵的建材,占用的空间也相对较多。

2)极简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发展

2-1 建筑家:Peter Zumthor(波坚思美术馆﹝Kunsthaus Bregenz﹞)

从黑暗到光明;复杂到外表的简约。建筑师祖姆特在位于奥地利康士坦士湖旁的Bregenz,设计一栋美术馆。由湖往美术馆方向看过来,可以看到一个雾灰色的长方行量体,夹杂在一个19世纪风格的邮局与一个戏院之间。灰色长方形量体的决定是由城镇之中沿湖滨道路的建筑来决定,并且为主要的展示空间,而在一旁较低的矩形黑色的建筑物与主体建筑夹成垂直并且与戏院平行,这使得这三栋建筑物围敝出一个比较安静的广场,而这一栋三层楼的黑色建筑主要是服务性空间,内部主要是图书馆,办公室,商店和最重要的咖啡馆。在广场上的户外咖啡座的白色阳伞所创造出的空间,可以做为雾灰色玻璃墙面与黑色建筑物之间的中间空间,并且可

将其串联在一起,但因为经费不足所以广场上的铺面使用柏油铺路,而建筑师祖姆特产生了另一个想法,就是柏油受太阳日照会温暖整个广场,但还是希望使用城镇中徒步区域中所使用枕木或是石板。

在主体美术馆的部份采用雾灰色玻璃墙面表现出一致性,到了夜晚开灯的时候,建筑物外皮会散发出柔和性的白光,在白天的时候可透露出内部楼层的变化,也可以看到结构玻璃的线性钢材,这样就创造出立面丰富的层次感。建筑师祖姆特对于建筑物的外皮的形容是『它像是轻微縐纹的动物羽毛,或者是像鳞片般的结构』,玻璃都是采用相同的尺寸,并且都未经切割和穿孔,只是用金属托架来固定,玻璃的边缘曝露在外部,而空气可由开口中吹入,成为双层空气外墙。

在美术馆内部的楼梯都紧靠在建筑物的外墙,透露出另一种的变化性。在室内最上面三层楼的空间都有方形玻璃镶嵌的天花板,与外墙产生一致性,并且玻璃天花板与楼板之间有两公尺的净空空间,在这个虚空间中充满著光线和空气。室内空间也因为半透明的玻璃外墙以及玻璃天花板充满了光线,而在旁边也有经电脑控制的人工照明来补足当照度不够时的照明,就是因为如此的设计你在室内空间行走的时候,因为室内的明亮你会感觉到你好像是行走在天空之下,配合著室内的电脑控制空气调解器,让你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外面的环境。

在室内的墙面是使用未经装饰的混凝土墙面,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柔和的感觉,而画座是由墙壁上的吊挂孔将画吊起锁定在墙面上,如果在没有展览的时墙面上的吊孔会被封住,墙面就会平整没有缝隙,但祖姆特相信好的建筑物必需要有趣的人生活过的痕迹。也想着因年代过久在铜制品上会产生绿铜锈和无数的小刮痕。

建筑物内部的微气候被精确的控制著,因为整个建筑物的外墙是半透明的玻璃然后再来就是混凝土墙面,所以整个建筑物会因为受到太阳日照而变得室内气温太高,他们就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双层墙体隔热外,还利用到了当地的一个地底的一条小溪流,打入一到非结构性墙壁到地下25m,并且用抽水机将水抽入墙内的水管,在建筑物内部所有混凝土墙面流动,进一步的利用电子控制的空调系统控制室内环境。

2-2 建筑家:John Pawson(Novy Dvur 修道院)

让我们看看帕森是如何获得表面的纯净的:他需要隐匿结构、管道、灯具,甚至材料本身。除了使用本身机理较弱的材料之外,无论是在地面、顶面、墙面,为了不破坏视觉上的规律性,不论什么材料,他都是使用很大的规格。他认为这样有利于对空间、表面、体量的感知。对于帕森来说,无缝结合带来一种完整感,以为这不会将人们的视觉关注打断,人们在室内的任何地方总能感知到完全舒适的视觉感。当人们把关注从材料的机理和色彩这些感知性认知解放出来时,建筑的物质性存在就被弱化了,此时材料变得不被感知,得以显现的就是构建边缘所勾勒出的几何轮廓中,空间显现出来。

在建筑之中,不同材料之间连接的节点以及各建筑构建之间的交接对于建筑的物质性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材料的之间的连接和转换的消失会更加突出材料自身的消隐。为了强调面的纯净,帕森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构造,他隐匿构造节点,在材料与材料相接的时候,只留下一条凹痕。例如帕森自宅中楼梯,木质的楼梯被两片白墙夹起,并且刻意在与墙面交接的

地方留下一条白白的缝。

另一个帕森关注的因素是光线的运用。帕森认为,当房间空无一物时,光线的位置和方向就需要最为细心地考虑。将所有构件和材料之间的连接都减少或压缩到最低限度,费劲心思的隐匿各种节点,留下干净的表面和简约的空间,正是为光线创造了最佳的表现舞台和表现的空间。也正是光线,才能在看似一色的表情中唤起“50种不同的白色”。原本看似毫无表情的方盒子,由于光线的参与而产生出内在的宁静的力量。这里,光线提升空间本身的强烈感知。此时,光线这种非物质性的要素也参与到建筑空间的塑造中去了。

2-3 建筑家:Alberto Campo Baeza(Deblas 住宅)

布拉斯住宅位于一座山丘上,马德里郊区的山景一览无余。建筑由一个27m*9m*3m的清水混凝土实体,和实体上一个平面15m*6m,并由八根方钢柱子支撑的白色架子组成。混凝土实体内容纳了普通住宅的所有功能,两间卧室、两个卫生间、厨房、书房和一个健身房。它同时成为上层架子的基座。架子下含着一个9m*4.5m*2.26m的玻璃盒子。基座西面的端头上凹

下形成一个水池。

非常明显,这座建筑的基座部分是stereotonic的建筑,是从大地中切割出来的建筑,是一个在山体里挖出来的洞,是生长在小山丘上的一块岩石。设计中,Campo没有在架子和基座上设排水管,他认为下雨时房子的主人可以欣赏到雨水从架子上落下的场景,自由排下的水也会给基座的表面留下痕迹。

建筑的上部是tectonic的建筑,是大地上搭建的一个棚子,它轻轻的几乎不与大地接触。与从实体上切割出来的建筑不同,搭建的建筑师骨架的建筑,它无法为光设置陷阱。他淹没在光之中,建筑的内外充满光。光线不是有方向性的,而是弥漫在人的整个视野中。

Campo的设计草图清楚的说明了这座建筑steretomic与tectonic部分的共存关系。建筑中steretomic与tectonic的共联被认为反应了不同的宇宙观,前者强调人与地的关系,后者则强调人与天的关系。按照这种观念:这座建筑上,除了天和地之外,建筑师没有采用其他的材料。

2-4 建筑家:石上纯也(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 工房)

神奈川工科大学校园面积32英亩,已经创校四十年,之前的老旧建筑都逐一被拆除改建新的建筑,而KAIT 工房位于校园中央,是最新的建筑体之一,该工房主要提供学生一个创意的

手工创作空间,走进裡面看不到区隔房间的墙面,整个通透的空间主要区分为十四个开放的区块,空间配置包括木工间、机具间、灌模间、印刷间、管理间等。在这空间,学生从一系列的工程和当地社区协作训练,制作各种东西,从家具到机器人。

建筑的结构好似要和地心引力对抗。KAIT工房建筑总面积约为1990 平方米,四面以

10mm厚的玻璃包覆,结构由三百零五根细长的五米钢柱支撑,这些钢柱的位置舍弃传统使用的矩阵排列方式,而是采取不规则分布。地板是一个47 X 46米的混凝土板,比周围的沥青路面稍高一点。平屋顶开有线性的采光带,建筑的四面是无缝的玻璃。建筑就是如此简洁。建筑的内部不规则的出现家具,盆栽植物和人。功能多样,用于一般性的活动。

对于一般人而言,KAIT工房可能只是个大大的玻璃盒加上散乱的柱位,然后塞了不同的空间配置罢了,但其实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花了三年的时间在研究前述每个空间的用途、大小,仔细地排列每个柱子的位置,以手画、CAD方式探讨各种可能性,制作了超过一千个模型,所以在不知情的人眼中那些看似随机放置的柱子,其实它们围塑出来的两百九十个四边形都是建筑师经过审慎思考探究的结果。

曾经在结构大师SASAKI 门下为SANAA事务所做结构设计的结构工程师小西康隆(Yasutaka Konishi)解释「由于柱子的复杂度极高,所以简化结构系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KAIT工房屋顶仅是常见的框架结构,但三百零五根柱子当中有四十二根作为压力构件承受垂直载重,而其他两百六十三根则作为拉力构件。

每根柱子都是细扁的长方体,最薄的拉力构件剖面尺寸是16x145mm,最厚的压力构件则是63x90mm,由于每根柱子的朝向都不一样,依照人们所站立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粗细的柱宽。

施工时,必须先将压力构件就定位去承接屋顶的重量,然后将屋顶加压去模拟下雪可能承受的重量,等到屋顶降到某个高度时,才将拉力构件从梁架往下与地面连结,最后让整栋建筑的每个结构顺应著结构工程师的设计,微量变形达到其所预定的尺寸,甚至屋顶的泄水坡度都已经考量在内。

为了模糊室内与户外的空间界线,石上纯也尽可能地移除了在玻璃墙面上的开口,仅保留了大门以及一些小小的通风口,虽然想毫无保留地将室外的风光「借入」室内,但因为结构的考量,四周的玻璃墙还是加装了肋板帮助其稳定性,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视觉上的纯粹性。

石上纯也所设计的KAIT工房可说是一座建筑,但也可以将其视为景观的延伸,结构的美在此转化成为宛如树林般的景致,我们可说,这是一件将「结构」最大化、「建筑」最小化的优秀作品!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外立面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外立面 3.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外立面 源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19年的包豪斯学派发起。现代主义建筑的立面特征反映了当代建筑表现工业化时代的精神。 具体特征: (1)建筑外观应成为新技术的反映,而不去掩饰。 (2)建筑造型自由且不对称,立面的形式取决于使用功能的需要。 (3)建筑立面造型摒弃这种主义的复古思潮与繁琐装饰,成为几何形体的抽象组合,简洁、明亮、轻快便是它的外部特征,反对多余的装饰,墙面平整光滑,无突出的柱式或线脚,窗子用大片玻璃,不加窗棂,干净利落。 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 国际式:当时的现代主义风格 自由平面自由面横向长窗,技术精美 柯布西耶 风格变化大 早期:理性主义思想萨夫以别墅1928设计1930建成 1.自由平面(生长起自由立面) 2 自由立面 3带型长窗 (采用框架结构,窗户开设不受墙体限制) 4底层架空(由于结构技术的发展,可将底层架空) 5屋顶花园(现在多见,当时是了不起的创新)(屋顶种植绿植——屋顶景观) 粗野主义时期 1952年马赛公寓 提出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立面: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立面不做任何多余装饰。直接表现的是模板拆 除之后混凝土的效果。立面装饰粗野的一面:清水混凝土。 阳台侧板颜色鲜艳 浪漫主义时期朗香教堂1950 抽象主义代表作品 上帝聆听你祈祷的声学原件 曲线屋顶像是给建筑戴上帽子倾斜白墙上大小不一的喇叭口形状的窗户。 有的外大内小,有的内小外大。营造出室内彩色的光线。 室内的家具设计皮革钢管:可调整角度的躺椅、大沙发椅。当代也一直在沿用。 赖特美国浪漫的田园主义柯布西耶:狂飙式建筑大师 流水别墅横向和竖向构图,空间交错设置。空间虚实对比、材质对比 特点:和环境的有机融合这样的作品只能放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若放在城市里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像从环境中长出来一样。 约翰逊制蜡中心蘑菇柱造型蘑菇住之间镶嵌由玻璃管组成的玻璃顶why在大空间下是开敞式办公空间(现代开敞式办公的由来)避免光线太强形成眩光。(玻璃管粘合在一起形成的玻璃可形成漫射型光线,光线柔和,适合办公空间的需要。) 密斯凡德罗 少就是多 1929巴塞罗那展馆 技术精美形式简洁 范思沃斯住宅 玻璃盒子钢和玻璃表现玻璃的透明性内部空间布局夜间一览无余忽略了住 宅私密性的需求

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导读] 不仅将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积极运用在建筑设计中,更引领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发展。 牛云华 摘要: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在欧美国家产生并发展,此繁荣状态一直持续到20 世纪50年代晚期,建筑界被其垄断。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这种单调冷漠、毫无个性的现代 主义风格已经让市场和设计师们感到疲倦,后现代主义也就应运而生。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 义只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设计风格的变换和替代,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否定,其实不然,后现代主义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发展和补充。这种设计理念的 进步完善和发展,推动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也产生很深远的 影响。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的发展及影响的介绍,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对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影响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词开始被社会学家使用。后现代主义认为, 对于一个给定的文本、符号和表征,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它被广泛地用于批评理论、 哲学、文学、建筑及其设计领域中。所谓的后现代不是指在时间上现代主义先于后现代主义, 而是说他的艺术风格和理念是继现代主义发展演变而来。后现代主义设计对各方面领域的影 响首选体现在建筑设计领域,而后才拓展到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下文将对后现代主义对当代 中国的建筑设计的影响做了简要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概述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与现代主义 建筑相对的一套建筑理念,在世界性的建筑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时对年轻的建筑师 和建筑专业学生的影响更是可谓巨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相悖于现代主义的建筑 理念在建筑界的影响更加深远,建筑行业的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建筑设计理念。这就是 后来被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被设计师们无限推崇的建筑设计理念。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本源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四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1.格罗皮乌斯(1887~1969)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主要建筑理论 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②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皮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行论战。“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③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之所以20年代末前比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面的建筑观》 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2)强调三大美术一体。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融合。 3)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强调造型与功能的协调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

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

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 1.格罗皮乌斯(1887~1969)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主要建筑理论 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②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皮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行论战。“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③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之所以20年代末前比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面的建筑观》 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5个基本观点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5个基本观点 现代主义建筑基本观点有哪些? 从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观点: ①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格罗皮乌斯说:我们正处在全部勒柯布西耶生活发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最要紧的是跟上不断发展的潮流。 ②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针对学院派建筑师轻视实用和经济问题,密斯范德罗说: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又说:我们的实用性房屋值得称之为建筑,只要它们能以完善的功能真正反映所处的时代。勒柯布西耶则号召建筑师要从轮船、汽车和飞机的设计中得到启示:一切都建立在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基础上。 ③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格罗皮乌斯在1910年即建议用工业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范德罗认为: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 筑师和营造者的关键课题。他一生不倦地探求钢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建筑特性。勒柯布西 耶则努力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们在使用这些建筑材料方面,树立了许多范例。 ④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密斯范德罗说:在我们的建筑中使用已往时代的形式是没有出路的。即使有最高的艺术才能,这样去做也要失败。格罗皮乌斯说:我们不能再无尽无休地复古了。建筑不前进,就要死亡。 ⑤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现代主义建筑及代表人物

第十八章现代主义建筑及代表人物

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知识要点相关知识 能够分析理解建筑设计形成的背景和意义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早期现代建筑活动及成就,包 括理论方面、实践活动和建筑 教育活动等 那你各国理解现代建筑设计的 原则的内涵 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原则现代建筑的基本设计原则 能够欣赏格罗皮乌斯的作品,理解其建筑思想,掌握其艺术特色格罗皮乌斯生平、建筑思想、主要作品评 析、艺术风格 同时期的作品,理解其不同时期的建筑思想,掌握其艺术特色勒·柯布西耶生平、建筑思想、主要作品评 析、艺术风格 能够欣赏密斯的作品,理解其建筑观点,掌握其建筑艺术特色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理论 及作品 生平、建筑思想理论、主要作 品评析、艺术风格 能够赏析赖特的作品,理解其建筑设计思想及有机建筑理论,掌握其建筑艺术特色赖特的设计思想及作品生平、建筑思想理论、主要作 品评析、艺术风格

18.1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和设计原则 现代主义设计首先在建筑领域产生,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成熟 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达到了高潮。欧洲以德国为中心,二战后转向美国,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在材料上大胆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提供技术、材料代替传统木材、石头、砖瓦。在设计形式上反对任何装饰,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现代主义建筑也不是一尘不变的,在基本特征相同的情况下,结合各国各地的 特点又有相对的差异。各个建筑家也有自身的特点和思想,主要介绍欧美现代主义建筑名家,来展示现代主义建筑的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 当我们讨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这一论题时,相信许多人心怀疑虑:"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至少,第一以"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第二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假如我们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史观的思维定势,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转而将目光放在中国建筑发展自身,我们蓦然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一、现代风格的诞生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 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在开始的十余年里,西方有学者将建筑领域这种新的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般学术界仍将它们作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现象进行考察与认识,也有将其统称做“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建筑中后现代概念的提出是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关于社会文化问题的讨论密不可分的。后现代不是建筑领域的专有名词,其在不同的领域内涵不尽相同,但这个名词已被用来描述20世纪后半叶涉及人类政治、经济、社会、艺术以及思想与知识领域观念转变的共同特性。后现代思考开始于西方世界对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的全面反思。 建筑思想的转变总是折射出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变迁,但就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种种现象来看,建筑的发展也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有形式。建筑中的后现代在开始时往往被理解成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现象,而在以后的十几年里,随着新的建筑思潮与建筑实践的不断涌现,其内涵也不断变化。随着弗兰普敦、柯尔弘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一系列著作的发表,一些在整体上对这一时期建筑转变的学术研究开始形成。建筑的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 西方的现代建筑运动在二次大战之间达到高潮。以现代派建筑大师的思想与时间为代表所推动发展的现代建筑派,在相当一段时期里被人认为是抛弃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发展必然。当时先锋派建筑师们关注大量住宅需求的设计实验、强调建筑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建筑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都是19世纪以来持续探索的工业化时代建筑发展方式的决定性成果。在20世纪30 、40 年代中叶,先锋派门倡导的现代性被变异成一种特殊的、被称作“新传统”的纪念性风格。基甸、佩夫斯纳和希契科克等理论家的书已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著作。 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建筑成为西方世界众多城市更新与振兴的重要策略。同时,这种顺应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而形成的现代化模式,又继续向西方以外的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延伸,并且,现代派所创建的美学形势也同时从边缘走向主流。 现代派建筑师们普遍强调设计与建造技术以及使用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理性精神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引领这个时代建筑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代派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密斯·范·德·罗及其战后的实践活动表现出一种技术至上的典型趋向。这典型地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战前先锋派的理想探索在战后迅疾发展的经济浪潮中不可避免地转化成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力量。他设计的芝加哥湖滨公寓和纽约西格拉姆大厦,不仅是新时代的技术纪念碑,也是现代都市摩天楼的商业形象和资本主义权利的表征建立了最重要的范本。密斯以一种精密的建筑美学与工业技术的最佳利用的高度结合,创造了特有的建筑文化。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塔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成为这个时代技术与资本的最强有力的象征。 战后,技术至上的意识形态还演绎出新的未来主义。一方面是战后西方世界技术持续强劲发展的激励,另一方面,以英国的班纳姆等人为代表的理论家也为这些畅想推波助澜。6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高级派代,其代表是英国的阿基格拉姆集团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 现代建筑派在主张建筑形式是从使用功能以及建造技术的逻辑关系中获得的同时,又极力推崇建筑师作为形式创造者的直觉与才能。20世纪60年代初,建筑设计已经明显地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理解的分化状态,“重理”或“偏情”两种倾向的出现似乎已经说明了这点。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 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 2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 3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 ?工业建筑 ?公共建筑 4建筑技术 ?结构技术 ?施工技术 5建筑风格 ?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 ?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 概述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13张) 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中国近代建筑 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就是当时西方流行得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就是券廊式;后者就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就是洋务派与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得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就是手工业作坊那样得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得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得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之迈克尔.格雷夫斯 (1)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之迈克尔.格雷夫斯 迈克尔·格雷夫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主要事迹: 1934年生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在辛辛那提大学毕业后,又在哈佛大学获硕迈克尔·格雷夫斯士学位。1960年获罗马奖后又在罗马美国艺术学院留学,1962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64年在该地开设事务所,1972年成为该大学教授,此外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格雷夫斯首先以一种色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画,而不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有人认为,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的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格雷夫斯是个全才,除了建筑,他还热衷于家具陈设,涉足用品、首饰、钟迈克尔·格雷夫斯作品 表及至餐具设计,范围十分广泛。在美国,尤其在东海岸诸州,在钟表或服装店中,很容易看到格雷夫斯设计的物品出售,从耳环乃至电话机,或是皮钱夹,都可能标明设计者是格雷夫斯。在迪斯尼乐园中,几万平方米的旅馆以及旅馆中的一切,几乎全是格氏的作品。除了大炮,坦克,潜水艇之外,大部分的产品格氏都愿涉足。 格雷夫斯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后现代特色的金属餐具,如1985年设计的水壶实用美观,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被认为是一件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这把水壶具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在壶嘴处有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鸟形象,当壶里的水烧开时,小鸟会发出口哨声,非常形象。会吹口哨的水壶最先是在1922年芝加哥家用产品交易会上展出的,是一位退休的纽约厨具销售商约瑟夫·布洛克,在参观一家德国茶壶工厂时得到灵感设计的。格雷夫斯设计的水壶上,有一条蓝色的拱形垫料,能够保护手不被金属把的热量烫伤;它的底

浅谈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设计艺术史概论 ——浅谈现代主义建筑 经过八周设计艺术史的学习,对现代设计艺术史的来龙去脉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萌芽到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再到现代主义和包豪斯学校的建立,最后到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设计艺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艺术家、设计师们的努力下走向了新的纪元。下面我简要概述一下设计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19世纪初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从此人类由农业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工业设计随之产生,1850年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代表着工业设计的萌芽,工艺美术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其特点有: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3、提倡简单、朴实,功能良好。4、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华而不实趋向。 20世纪初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一场对传统意识形态革命——现代主义设计,成为20世纪设计的核心。主要是设计师为找寻代表新时代的形式,为改变设计观念,开始在设计观念、风格、形式及材料等方面进行探索,而集中在德国(始于工业同盟,包豪斯为高潮)、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进行试验,在30年代中期取得惊人成就。 二战的爆发各国的经济都遭到极大破坏,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西方各国才开始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两次大战期间,美国设计是最辉煌的时期,在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1、出现了独立的设计事务所。2、美国大众文化对于设计风格的影响。 现代主义采用同一的、单调的设计对待不同的设计问题,以简单的

中性方式来应付复杂的设计要求,忽视了人的要求、审美价值以及传统的影响;另外人们开始重视设计责任,要求保护有限的资源,因此国际主义造成了广泛的不满,促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以改变国际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后现代主义是从建筑设计开始的,70年代建筑上出现了对现代主义的挑战,最早在建筑上提出比较明确的后现代主义主张的首推温图利。在温图利向提出现代主义挑战以来,除了后现代主义还有一条道路就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被称为“新现代主义”或“新现代”设计。新现代主义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根据新的需要给现代主义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新现代主义是在混乱的后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回归过程,重新恢复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一些理性的、次序的、功能性的特征,具有它特有的清新味道。 现代艺术史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设计师,下面来谈谈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上体现的现代主义内容分为: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设计形式包括: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中心,不再以形式为出发点,讲究效率、科学性。2、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立体主义影响。具体特征表现:A、六面建筑。B、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特征,结果是幕墙结构的产生。C、标准化原则。D、反装饰主义立场。E、中性色彩计划。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特别是整体设计的考虑。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 美国著名建筑家弗兰克·赖特他是美国现代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先驱人物,他毕生设计了大量的住宅建筑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探索特征;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1937年,他设计出“美国风格”的住宅建筑,这种风格的住宅建筑的构思是采用现代主义的简单几何形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

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

萨伏伊别墅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位于巴黎近郊的普瓦西(Poissy),由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幢白房子表面看来平淡无奇,简单的柏拉图形体和平整的白色粉刷的外墙,简单到几乎没有任何多余装饰的程度,“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让光线射入。”

朗香教堂,又译为洪尚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坐落于一座小山顶上,1950—1953年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朗香教堂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 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式的祁祷室的外形象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它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马赛公寓,1946-1957建于马赛市郊的一座大型公寓住宅。被设计者称之为“居住单元盒子”,按当时的尺度标准是巨大的,165 米长,56 米高,24 米宽,通过支柱层支撑在3.5x2.47 英亩面积的花园,主要立面朝东和西向,架空层用来停车和通风,还设有入口、电梯厅和管理员房间。大楼共有18 层,有23 种不同的居住单元,共337 户,可供1500-1700 名居民居住,提高了居民选择的自由度,突破了承重结构的限制,从单身住户到8 个孩子的家庭,室内楼梯将两层空间连成一体, 起居厅两层通高,达到 4.8 米高,3.66x4.80 米大块玻璃窗满足了观景的开阔视野,在第7 、8 层布置了各式商店,如鱼店、奶店、水果店、蔬菜店、洗衣店、饮料店等,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幼儿园和托儿所设在顶层,通过坡道可到达屋顶花园

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

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 在20世纪中叶,现代居室基本上是大众化的,不管它是在公寓还是在私宅中,居室都是朴素自然,没有纯粹装饰性的建筑细部,从而使其他装饰风格失去了施展的空间。在当时,由建筑师设计的住宅各有独到之处,建筑材料的使用引人注目,但绝不滥用,例如:抛光的木护墙板,用粗焅的石材砌护的壁炉,闪亮的水磨石地面。这样的住宅也利用了具有当时时代特征的建筑特点,如高侧窗、宽大的观景窗、玻璃推拉门以及精巧的壁炉。但是总的来说,20纪中叶典型的居室通常总是以建筑材料、陈设以及窗外的自然世界为主,而不是炫耀复杂的建筑特点。 20世纪中叶的现代住宅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几何布局,而这种几何布局被前人视为天经地义。含蓄的门厅是过时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空间的大部分可以从前门看到。厨房缩在角落里,与早餐一隅合并;起居室延伸进餐厅,而且因为有了通高落地窗看起来还在不停地延伸;至于娱乐室和书斋,则行踪不定,完全按活动内容决定区域的面积和位置,这些活动可以从缝纫到打乒乓球,再到看电视。只有卧室和浴室还和以前一样---还是那么小,那么简单,就位于住宅的后半部,或者娱乐室的楼上。 家庭的主要起居区域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向大街的观景窗,装饰墙壁的多层装饰线,用华贵的炉台半点的壁炉,以及高大、庄严的门口都已成为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起居室和餐厅之间通常都是互通的,它们之间没有用来限定各自区域的恐怖。另外,这些区域通常朝向后院,以便能够保证窗外景致优美。在这些聚会的区域里也会有天然材料的装饰。例如,平常的做法是用砖或石头砌一整面墙。 厨房的设计也经过了改造,由“一台笨重的重负荷机器”变成了整洁的环境,把效率和优雅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有些厨房是独立的,但也有一小块吃早饭的地方,而另一些则是开放式的,与家庭活动室或者非正式的进餐区相通。这两种情况下,通常厨房都有一个“活动隔板”,它的作用就是简化的屏风,用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厨房里的橱柜和用具的外形更

极简主义—现代建筑理论

极简主义(Minimalism) 1960年代出现于美国纽约兴起的一种非写实绘画与雕刻,其理念在降低艺术家自身的情感表现,而朝单纯、逻辑的选择发展。极简主义又被称呼为ABC艺术(ABC ART ),是现代艺术中简化倾向的巅峰。这种简化论倾向首见于1913年俄国画家马列维奇一幅白底黑方块构图的作品。此艺术风格乃集结了俄罗斯的至上主义(Suprematism)和荷兰的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虽然其基础来自欧洲,但是具大的外形、未标示的主题,以及「艺术作品应为客观事实」的概念却是纯美国式的。他们设想了三种处理艺术构成问题的方向:使它普普,使它极简,使它去物质化。 极简主义(Minimalism )主要描述抽象的、几何的绘画和雕刻。其艺术品的主要组成的原则包括:正确的角度、几何形、立方形、比例、尺度,使用最低限度的事件(incident)或组成(compositional)的策略来诠释。 极简主义是对于1950年代自发的、反形式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之反动,都是不满意当时的行动绘画而产生的。(行动绘画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一支,讲求直觉、自发性的表达,在50年代大部份时间内主导美国的前卫艺术。)极简主义一方面,普普艺术家将注意力集中在由通俗、消费图像中攫取的形象,另一方面,极简主义与观念艺术家藉由将物象化约简至现象学状态(极简主义),或化约至观念的意图(观念艺术),为艺术的探讨重新订定方向。其特质为去除艺术家本身的「真蹟」,转而利用非个人的(通常使用工业原料与技术)由艺术家指挥工人完成创作。其内容为试图拭掉所有图形之痕迹、不协调组合或是任何生物的形象,而以具大的几何图形补捉观赏者注意力。极简主义者认为行动绘画过于强调个性,无实体性,因此主张一件艺术品不应涉及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以此为由尝试除去他们作品任何视觉效果以外的联想。他们应用硬边、简单形式与线条而不采用涂绘笔画的方法,来强调二度空间感和允许观者对作品产生直接、纯属视觉的观感。极简主义者转向典型的抽向表现

现代建筑的风格浅析

现代建筑风格浅析 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关于“现代建筑”字义上最流行的概念之一,就是它意味着战胜复古主义,或者换句话说,战胜“先前模仿过去风格”的做法。 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建筑包括20世纪出现的各色各样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现代建筑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四大建筑师为代表的设计手法,建筑反映工业化精神,包括20C5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以及二战以后的多元化现代建筑。无论是现代主义派,有机建筑,还是现代建筑的普及和发展的多元化建筑,如先锋派、功能主义派、理性主义派、现代主义派、国际式等等,这些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现代建筑派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德国的格罗皮厄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

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称为功能主义派,另一是以美国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等。在这四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一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学界一般认为这一时期建筑的美学风格可概括为功能主义的技术美。因为它们的审美突出表现在形式服从功能,认定功能是建筑美的基础甚至全部,直接利用新材料的表现力,不求过多装饰,而是通过一定基本形式的部件的重复组合,通过建筑群的简洁明朗的配置,以形成生动的韵律变化的乐章,现代主义的共同特点是反对装饰,而以

同济中国建筑史真题

选择填空 建筑史观 1、弗莱彻“建筑之树”反映的历史观是()。04 2、近年来建筑界讨论的“tectonic”主要是指()。04 3、非农耕时代建筑特征()。08 4、中国()时期建筑比较接近TECTONIC的含义。08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流变 1、中国古典建筑演变与下列哪个因素一般没有因果关系()。01 A朝代的更替B文化中心的转移C建筑工具的进步D中外建筑的交流 2、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01 A建筑类型B建筑等级C取材方便D阴阳五行 3、风水观念与以下哪个因素没有直接关系()。01 A心理学B方位C礼制D术数 4、中国古典园林的“昆仑”和“悬圃”意象大约出现于()时期。01 5、干栏式建筑可能起源于()。02 6、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第一次大变迁大约发生在()时期,并引发了汉民族()方式的演变。02,04 7、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03 A建筑等级B天人合一C阴阳五行 8、从直接源流上看,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采用()。03 A西北B江南C华北 9、中国上古的九州中,()州孕育了周秦汉唐文化。03 10、传统四合院构成的实质是()。03,04 11、()最早提出了“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为主体的主要原因。04,06 12、中国上古九州概念中,()两个州后来建都朝代最多。04 13、古代官式建筑与下列哪个因素没有因果关系?()04 A朝代更替B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转移C中外交流 14、以下哪位学者最早以“类型学”的观点来推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原型()。04,05 A罗西B德·昆西C钱伯斯 15、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05 A晋B冀C苏D赣 16、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17、()从技术的方面分析中国的建筑。 中国古代聚落的形态与结构 1、“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五门”指()。98 2、“东西堂”制度是()时期开始的()制度。98 3、“里坊制”大约解体于()朝,取而代之的是()制度。98 4、古代都城得居住划分单位在汉朝称(),在唐朝称()。99 5、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属于()形制。991

浅述现代主义建筑的论点与特性

浅述现代主义建筑的论点与特性 李敬平 摘 要:介绍了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分析了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研究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形式、技术与特性,通过两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以帮助人们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建筑形式 中图分类号:TU2021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 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 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 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 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著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 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 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著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诠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大问题,必须经由几何形去解决。”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1969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