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合利华面试经历

联合利华面试经历

最长的申请表

联合利华委托中华英才网做校园招聘。所以,我是在英才网上申请的。不知道联合利华的申请表是他们公司自己设计的还是委托咨询公司设计的,反正内容非常多。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时间填表——可以说,这是我做过的最长的申请表。

申请表的内容包括学历、专业、英语水平等个人信息,也有一些主观题目。例如,你对联合利华MT项目的理解、你对未来几年内职业发展的计划等等。申请表递交没多久,我就接到了笔试通知。

后来我才知道,申请表的很多项目都是可以打分的,公司根据得分进行筛选。例如,英语四级就得1分,六级得2分;本科学历得1分,硕士学历得2分;最终根据总分选拔。我个人以为这样的筛选方法不是特别合理,因为很多主观性的问题,很难根据回答给予打分。

笔试很“大兴”

笔试那天,人没有想象的多,全北京大概就选出了100来人。能从数不胜数的申请者中胜出,我还是挺高兴的。笔试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大兴”——英语阅读加上数学。和大部分外企的笔试形式一样,内容也差不离。数学题甚至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一模一样,正巧我也参加了毕马威的笔试,所以答得很顺利。

可能是笔试人选已经经过严格筛选,所以笔试筛掉的人不多,不像汇丰银行。据我所知,汇丰的笔试一下子筛掉了大部分人。

从早面试到晚

第一轮面试还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性面试(Structural Interview)。考官问的都是非常常规的问题,如申请的职位、个人的优缺点等等。这样的面试基本上已经有固定模式,考官会根据每个问题的回答进行打分。

二面是在上海进行的。联合利华的总部在上海,所以所有进入二面的候选人都集中上海。公司安排我从北京飞到上海,和来自全国各个大学的候选人一起进行二面。我们这届,联合利华的二面形式发生了变化。过去,他们采取的是BusinessCamp的方法。几个人一个小组,模拟开办工厂。整个过程中会涉及成本计算、贷款还贷、市场策划、产品推广等等各个方面。这中间,公司方面的人会扮演其他角色,故意制造问题。如某个HR假扮银行的人,提高利率;扮演工人要求加工资等等,以此来考验候选人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这届的二面是模拟工作场景。一大早,我就拿到了一大堆的Documents,有下季度的生产计划,连续几天的E-mail内容,下属提交的工作方案、成本预算……总之,我的角色就是一个生产主管,我所面对的就是一个生产主管一天需要处理的问题。我有两个小时的时间阅读这些文件、思考处理的方法。之

后,我需要用英语做Presentation,阐述我如何处理这些事务,怎么解决问题,实施步骤,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因为时间仓促,那些问题又都是我从未接触过的,所以我觉得我的Presentation做得还不够流畅。

从我的发言中,英语水平自然一目了然。根据我处理问题的先后、处理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考官可以判断我是否具备联合利华需要的资质




;判断我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是否与联合利华的要求契合;看我是否具有潜力和可塑性。

紧接着的就是案例讨论。我们被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大概10个人左右。我所在的小组讨论的是Launch(推出)一个新产品,我们如何做Promo(推广)。大家出点子,讨论客户定位、特征,分析产品卖点、销售渠道等等,然后设计一个方案。我们组在规定时间内并没有做出一个非常完整的方案。我觉得公司之所以设计这样一个考核环节,并不是非要我们在规定时间内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在过程中考察每个人的表现。因为每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会被在一旁全程观察的考官尽收眼底。你在整个团队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你提了怎样的建议,是否被采纳,这些可以帮助考官判断你是否具备团队精神,再次确认你是否具备公司要求的资质和潜力。

第一个进行三面

据说案例讨论后,进入二面的60余人又被刷掉了近一半人。当时,人力资源经理通知我进入三面,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不多的“幸免遇难者”之一。老实说,我觉得上午的Presentation不是很理想,所以对入选已不抱太大的希望。得知要进行三面,我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有点“早死早超升”的味道。

我是上海人,家在上海,但念大学在北京,所以当时是从北京飞到上海来面试的。案例讨论结束时,已近傍晚。我着急着快点面试完,然后可以回家一趟,晚上我又得赶飞机回北京。时间紧迫,我向HR提出,希望能排在面试第一个。

对于公司来说,谁先谁后并没有什么影响。当我提出先面试的要求后,HR没有问我原因就答应了。就这样,我成了第一个进行三面的人。三面又回到了结构面试的状态,当然考官的级别远远高于一面。但问题还是较为常规的———你对申请职位的认识、对未来工作的规划……等等。说了一天英语,这时候我已经越来越适应,表达也更加流畅。三面一结束,我就匆匆离开了。当天晚上,我返回北京。

第二天,我就得知联合利华那天晚上就发了一部分Offer。也就是说,三面结束后,有部分人就被录用了。我没有收到,自然觉得这次没戏了。

再飞上海来面试

就在

我彻底放弃时,谁知联合利华又通知我,因为我申请职位的问题,要给我加一轮面试。在申请的时候,我填的是“市场”。但所有笔试和面试都没有根据申请职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所以,我觉得公司考察的是基本素质;我估计考察的结果是发现我并不特别适合市场类工作。当然,这仅是我的猜测。

两个星期后,我又飞到了上海,接受加试。当然,联合利华还是很体谅我们学生的,来回路费都由公司承担。让我稍稍安心的是,被加一轮面试的人不止我一个,还有其他大学的学生。或因为职位不合适,或公司对是否录用还不够确定。这种谨慎的做法,增加了我对联合利华的好感。因为他们既不轻易肯定一个人才是否合适,也决不轻易放过一个合适的人才。





加试是见大老板。3个大老板同时面试,但感觉很轻松。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固定的问题和面试模式,而是随性地和你聊。一般地问几个问题,然后也让我问问题。最后的面试结束后不久,我拿到了Offer,成了联合利华的MT





口述我的联合利华面试经历



我2006年7越毕业于北京财经大学公共经济学院,我在7月份成功面试了外企联合利华,你不知道利华?太out了吧?经过我的努力,我成功了,成为一名市场部管理培训生,下面请仔细听取我的面试经过:

“立顿花茶”,与联合利华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我并不喜欢学的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但大三时我曾作为交流学生去瑞典留学过一年,那应该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因为我发现我更喜欢另一门课:市场营销学。那时我就想,我以后的工作应该是这方面的。

我也是从大三起开始关注联合利华的。在瑞典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喝联合利华的“立顿花茶”,这大概算是我平生第一次与联合利华亲密接触。回国后,我也关心过联合利华的招聘情况,那时候知道了进联合利华比较难,听说有5000人面试,最后被招的也就十几个人。

既然有了职业方向,我并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广泛“撒网”,而是针对性地做了挑选。

我把我关注的一些因素进行了梳理。

1、我希望进世界500强企业。首先是欧美企业,其次是港资、韩国企业。因为不太喜欢日本文化,我基本上把日企排除在外。

2、最希望从事市场营销。其次是公关、销售;再次是人事行政。坚决不做财务。

3、希望进快速消费品行业。因为相比工业品行业的以销售为主导,快速消费品行业总是以市场为主导。我更希望将来能在一个核心或是主导部门工作。

4、希望企业的总部能在上海。因为我特别喜欢上海这座城市

。有太多的机会与挑战。

如此一来,我的求职范围相对比较小了,只有15家企业符合要求,而联合利华则是排在第一位的。于是我把求职的重点就放在了联合利华。

一份“网申”,我整整做了两天

联合利华不是我唯一的目标,但他们的“网申”我是第一个进行,而且态度最为认真。“网申”共有8页内容,我总共花了两天时间。第一天是仔细阅读,认真准备;第二天才进入答题,8个开放性问题我都非常认真地做了。

其实“网申”很重要,听说联合利华在全国总共收到20万份“网申”,但只有5000份进入他们的视野,几乎是百里挑一。当然,后来才知道,对“网申”的筛选主要是中华英才网在做,关注的内容是:学习成绩、有过什么证书、是否拿过奖学金等等。

很幸运我通过了“网申”。去复旦笔试那天,正好也是强生的笔试。而且一个是10点结束,一个是10点开始。幸好都在复旦,就在一个楼里。于是稍提早一点结束强生笔试,我就直奔联合利华考场。结果还是迟到了几分钟。

好在题目不难。相遇问题、排列问题,还有一些简单的读图。我觉得只要有中小学数学基础基本上就能答出来,只是卷子都是英文的。

不过,答题时一定要细心。因为里面还是有些陷阱。如有道题问:今年杨梅产量比去年桃子产量多多少?很多人会按习惯答成杨梅产量今年比去年增加多少。说起来,这很有点骗小朋友的意思,大概考的就是工作的细心。

第一轮面试,差点找不着联合利华的门

笔试顺利通过了,好容易进入了第一轮面试,可差点就失去了。那天下了轻轨我没有打的,想着万一录取了总要天天上班,先熟悉一下路也很有必要。事先问清了如何走,可原本15分钟路我却走了45分钟。加上那天特地穿上正装、高跟鞋,走起来还特别累。幸亏预留了1小时,所以离面试时间还有15分钟,我终于走到了。

面试由护肤品部的市场经理和一位研发部人员组成。问的问题都是“网申”上做过的题目。其实,之前在准备这些开放性题目时我还专门做了一个题库。其中我准备了15道题目。答题的原则是不要准备针对性太强的大问题,而是准备一些具有“润滑性”的问题,到时候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地套用。如,“领导一个团队需要做些什么?遇到困难的时候怎么处理?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如何处理?”等等。所以,面对这样的面试我不怎么慌神。

记得当时面试官刚好就问了这道题:工作中遇到困难你会如何处理?假如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又会如何处理?

我当时举的例子是在F1做兼职项目

助理的时候。比赛间歇我负责给客户发盒饭,因为没有经验,场面有点混乱,以至于后来盒饭不够了,当时有人情绪很激动。没来得及请示汇报,我立即做出了反应:本着客户至上的原则,请他们留下联系方式,并承诺在午饭时间一定将盒饭送到他们手上。

我说,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应该在源头上找问题。或者应该预先做好计划,将盒饭直接送到客户房内,而不是让客人来领。

看得出来,面试官对我的回答还算满意。于是又问:你对联合利华的产品了解多少?

我很喜欢这个题目。因为我最喜欢的“立顿花茶”就是联合利华的产品。巧的是随身的包里还有两小包立顿花茶,我顺势拿了出来,说:这是我最喜欢的“立顿花茶”。因为喜欢,回国时还买了很多送人。这种茶在国内还没有卖的,你们愿不愿尝尝?

面试官没有尝,但“人证物证”俱在,我对联合利华的喜欢当然是真诚可信的。

第二轮面试,把两班倒看成了三班倒

一面通过,接着又有一个网上的性格测试。晚上10点收到性格测试的通知,让我晚上12点做完。立即上网做,可学校上网速度太慢,我马上赶到网吧去做。可直到晚上12点网吧关门,我总共才做了50题,当时心情别提多沮丧了。没想到自己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竟然要在这条小阴沟里翻船。第二天早上7点上网,发现题目还可以继续。当时不太敢相信,打电话给了HR,说,可以继续做的。一顺百顺,早上的网速也快多了,很快做好了这些性格测试题。总算又度过了一次“磨难”。

第二轮面试开始了。来自全国的140名大学生被集中到上海国际会议中心。140人又被分成两组,分别参加周六、周日的面试。我被分到了周日。事先打听到,这次面试将是案例题,小组群面的方式。

周日的面试分为上、下午进行。上午的面试官是中国区的CEO和重点客户销售总监。给出的案例是:假如你是某个工厂的厂长,现在要安排生产任务,因为时间紧不能满足所有客户。那么,一方面是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老客户;一方面则是正准备建立合作关系的新客户。你的生产计划将会围绕谁进行。

也许是过于紧张,我把两班倒看成了三班倒。正在叙述我的看法时,CEO打断我:你有没有注意,我们是两班工人,而不是三班。如果有三班工人,生产任务很容易完成了,也不用考虑谁先谁后。我一下子懵了,足足停了半分钟。这时,总监救了我,而且他说的是中文。他劝我不要紧张,只需把你如何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说好就行。

我到现在都十分感激这位总监。因为有了他,我很快镇

静下来,继续阐述我的理由,也才能继续我的联合利华“旅程”。讲完后,我很高兴地听到CEO说:你的发言不错。下午的面试更难一些。两个案例,一个关于新产品推广,一个关于申博。当时场面很乱,七嘴八舌地很快就有人陷入了细节的争论。这时我抓住了机会,果断走到白板前。我把新产品如何进行推广的计划大致搭了一个框架,并在白板上画出图示。同时,我没忘记把大家讨论的细节都纳入了框架中。最后,我问:大家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一下子,大家似乎被我的计划折服了,没有人对我的框架提出异议。很自然,当时我成了这个小组的领导。

后来,同组的面试者也说,我当时的表现太棒了。我也觉得至少在那次面试的那个时刻我是成功的。第一,在这样的场合中,一旦自然成为一个领导,将大大加深你在面试官心中的印象;第二,做好这个领导并不容易,一定要尊重你的同伴,将他们的意见也体现出来,否则一旦他们不服,你这个领导也就难当了;第三,最后一定要征求大家的意见,询问一下是否需要补充。第四也是要特别注意的,如果发现同伴中有不同意见,一定要充当和事佬。绝不能激化矛盾。

最后一轮面试,我的问题问倒了面试官

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些表现,我得以进入了最后一轮面试。最后一轮面试还是一些开放性问题:你认为今天表现得如何?你觉得联合利华为什么要你?为什么不要你?如果这次你被淘汰了,下次你还会来联合利华吗?等等。

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回答,但最后照例有一次应聘者的提问。我是这样提问的:请问“和路雪”为什么叫“和路雪”呢?面试官愣了一下,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也不知道。等我回去好好研究一下吧。然后他又很仔细地要了我的联系方式,说,等他有了答案一定告诉我。

这让我很高兴,因为至少我们彼此留下了联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和联合利华还保持着联系。这就是我这个问题的价值。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进入联合利华市场部成了一名管理培训生。

工作了差不多两周,我发现我喜欢这份工作,我的老板也说我挺适合这份工作。而更让我开心的是,我终于知道大三的时候,我在欧洲瑞典作出的职业选择是对的。

来源:人才市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