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十七 血清尿素的测定(二乙酰一肟法)

实验十七 血清尿素的测定(二乙酰一肟法)

实验十七 血清尿素的测定(二乙酰一肟法)
实验十七 血清尿素的测定(二乙酰一肟法)

实验十七 血清尿素的测定

(二乙酰一肟法)

【目的】

1. 掌握血清尿素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 了解尿素测定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原理】

尿素(urea )在强酸、加热的条件下,与二乙酰缩合生成红色的二嗪化合物(Fearon 反应),其颜色深浅与尿素含量成正比。与同样处理的标准液在540nm 处比色,求得尿素含量。由于二乙酰不稳定,一般由二乙酰一肟与强酸作用产生。其反应式如下:

C

H 3CH 3

O O +H 2O

H +

C

H 3CH 3O N OH +

NH 2OH

二乙酰一肟二乙酰

羟胺

C

H 3CH 3

O O 二乙酰

+

C O

N H 2N

H 2尿素

H +

CH 3

C C 3

N N C O

+

H 2O

2二嗪衍生物

【器材】

试管、试管架、微量加样器及吸量管、沸水浴、分光光度计。 【试剂】 1.酸性试剂

在三角烧瓶中加去离子水约100ml ,然后缓慢加入浓硫酸44ml 、85%磷酸66ml ,冷至室温,加入氨基硫脲50mg 及硫酸镉(CdSO4·8H 2O)2g ,溶解后移入1L 容量瓶中,加去离子水至1L 。置棕色瓶中,4℃可保存半年。

2.二乙酰一肟溶液

称二乙酰一肟20g 溶于去离子水中并定容至1L 。置棕色瓶中,4℃可保存半年。 3.尿素标准贮存液(100mmol/L)

精确称取于60~65℃干燥恒重的尿素(MW 为 60.06)0.6g ,溶解于无氨去离子水,并定容至100ml ,加0.1g 叠氮钠防腐,4℃可保存6个月。

4.尿素标准应用液(5mmol/L)

取5ml上述贮存液用无氨去离子水稀释至100ml。

【操作】

取试管3支,按下表操作:

表3-19 血清尿素测定

加入物 (ml) 空白管标准管测定管

血清--0.02

尿素标准应用液-0.02 -

去离子水0.02 --

二乙酰一肟溶液0.5 0.5 0.5

酸性试剂 5.0 5.0 5.0

混匀,置沸水浴加热 12分钟,取出置冷水中冷却 5分钟,以空白管调零,在 540nm 波长处读取各管吸光度。

【计算】

血清尿素 (mmol/L) = 测定管吸光度

标准管吸光度

× 5

【正常参考范围】

1.78~7.14mmol/L

【临床意义】

尿素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在肝中合成,由血液运输到肾随尿排泄。

血液尿素浓度增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方面因素。

1.生理因素高蛋白饮食引起血清尿素浓度和尿液排出量显著增高。血清尿素浓度男性比女性平均高0.3~0.5mmol/L,随年龄增加有增高倾向。成人日间生理变异平均为0.63mmol/L。

2.病理因素

(1)肾前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失水,因血液浓缩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致血液尿素浓度增加。见于剧烈呕吐、肠梗阻、幽门梗阻和长期腹泻等。

(2)肾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及中毒性肾炎等使肾小球滤过降低,而使血液尿素含量增高。

(3)肾后性:尿路阻塞可引起血液中尿素含量增高,如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等。

血尿素浓度降低常见于肝功能衰竭患者。

【结果及分析】

【思考题】

1. 什么是NPN,血清中NPN包括哪些物质?

2. 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检查肾功能的生物指标有哪些?

尿素的生产方法

尿素的生产方法 工业上用二氧化碳与氨合成尿素,由于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未反应物需要回收。回收方式很多,早期有不循环法和部分循环法,现均采用全循环法。 全循环法是尿素合成后,未转化的氨和二氧化碳经多段蒸馏和分离后,以各种不同形式全部返回合成系统循环利用。 无论何种全循环法,尿素生产的基本工艺相同,分为四个基本步骤: 1氨与二氧化碳的供应与净化; 2氨与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3尿素熔融液与未反应物质的分离与回收; 4尿素熔融物的加工。 目前,工业上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及气提法。 (l)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合成的未反应物氨和COz,经减压加热分解分离后,用水吸收成甲铵溶液,然后循环回合成系统称为水溶液全循环法。该法自20世纪60年代起迅速得到推广,在尿素生产中占有很大的优势,至今仍在完善提高。典型的有荷兰斯塔米卡本水溶液全循环法、美国凯米科水溶液全循环法及日本三井东压的改良C法及D法等。我国中小型尿素厂多数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 水溶液全循环法工艺可靠、设备材料要求不高、投资较低。缺点是反应热没能充分利用,一段甲铵泵腐蚀严重,甲铵泵的制造、操作、维修比较麻烦;为了回收微量的CO2和氨气,使流程变得过于复杂。 (2)气提法是用气提剂如CO2、氨气、变换气或其他惰性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加热并气提合成反应液,促进未转化的甲铵分解。 NH2COONH4=2NH3(g)↑+CO2(g)↑(可以反映) 该式是吸热、体积增大的可逆反应,只要有足够的热量,并能降低反应产物中任意组分的分压,甲铵的分解反应就一直向右进行。气提法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当通入co.气时,气相中co.的分压接近于1,而氨的分压趋于O,致使反应不断进行。同样,用氨气提也有相同的结果。 根据通入气体介质的不同,分为c0.气提法、NH3气提法和变换气气提法等。 气提法工艺是当前尿素合成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改进,与水溶液全循环法相比,具有流程简化、能耗低、生产费用低、单系列大型化和运转周期长等优点。

尿素测定方法

实验十七 实验名称:尿素的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测定血清尿素的基本原理 实验仪器、试剂: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素测定试剂盒 实验原理: 尿素经脲酶水解生成NH3与CO2,在谷氨酸脱氢酶(GLDH)的作用下,氨与α-酮戊二酸及还原型辅酶Ⅰ(NADH)反应生成谷氨酸和NAD+,NADH在340nm 处的吸光度下降速率与待测样品中尿素的含量成正比。 操作方法: 1、将试剂R1:R2=4:1混合,即为工作液 2、按下列顺序加入各试剂 单位ml 空白标准样本 蒸馏水0.01 —— 样本--0.01 标准液-0.01 - 工作液 1.0 1.0 1.0 3、混匀各管,340nm,空白管调零,延时30秒,读取初始吸光度A1,60秒后读取A2,计算ΔA 实验现象与数据:记录ΔA 结果分析与结论:尿素=ΔA样/ΔA标×C标(8.32 mmol/l) 参考范围:1.7-8.3mmol/l 临床意义: 实验十八 实验名称:血清尿酸的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尿酸酶-过氧化物酶耦联法测定尿酸的基本原理 实验仪器、试剂:尿酸测定试剂盒,722E/723分光光度计 实验原理:尿酸酶氧化尿酸,生成尿囊素和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催化下,过氧化氢使ESBmT和4-氨基安替比林缩合成有色化合物,其在546nm吸光度与尿酸浓度成正比。 操作方法: 按以下步骤操作 单位ml 标准测定空白 样本-0.025 - 标准液0.025 -- 蒸馏水--0.025 酶试剂 1.0 1.0 1.0 混匀37℃温浴5min,以空白管调零。546nm,0.5cm比色杯,测定各管的A 实验现象与数据:记录各管的A 结果分析与结论:血清尿酸浓度=A样/A标×C标(357μmol/l)参考值:男202-416μmol/L,女142-339μmol/L

(完整版)尿素循环有什么生理意义

尿素循环有什么生理意义 尿素循环也叫做尿氨酸循环,我们知道人体肝脏当中的二分子氨和一分子的二氧化碳能够生成一分子的尿素,这是一种环式的代谢途径,尿素循环的主要过程分为五大部分反应。它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缺乏尿素循环,会导致婴儿出生不久出现死亡,或者是昏迷,甚至会早造成智力低下等症状表现。 ★循环过程 ★主要有5大步反应: (1)1分子氨和CO2在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氨甲酰磷酸,反应在线粒体基质进行,消耗2分子ATP; (2)在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下,氨甲酰磷酸的氨甲酰基转移到鸟氨酸上形成瓜氨酸,反应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3)瓜氨酸由线粒体运至胞浆,精氨基琥珀酸合成酶催化瓜氨酸和天冬氨酸缩合成精氨琥珀酸,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消

耗1分子ATP中的两个高能磷酸键(生成AMP); (4)精氨琥珀酸酶(裂解酶)将精氨琥珀酸裂解为精氨酸,释放出延胡索酸,反应在细胞质内进行; (5)精氨酸被精氨酸酶水解为尿素和鸟氨酸,鸟氨酸进入线粒体,可再次与氨甲酰磷酸合成瓜氨酸,重复上述循环过程。 氨甲酰磷酸的合成由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催化,底物为氨、碳酸(CO2的水合形式)和2分子ATP。其合成机理大概是:第一个ATP分子的γ-磷酸集团转移给碳酸,生成羧基磷酸,释放出ADP;接着NH3的氮原子进攻羧基磷酸的碳原子,历经一个四面体中间产物生成氨基甲酸;伴随第二个ATP参与反应,最后生成氨甲酰磷酸。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受N-乙酰谷氨酸激活,如高蛋白膳食可导致激活剂增产,从而促进氨甲酰磷酸增加合成,有助于多余的氨的排除。 ★生理意义

(1)尿素循环不仅将氨和CO2合成为尿素,而且生成一分子延胡索酸,使尿素循环与柠檬酸循环联系起来。 (2)肝脏中尿素的合成是除去氨毒害作用的主要途径,尿素循环的任何一个步骤出问题都有可能产生疾病。如果完全缺乏尿素循环中的某一个酶,婴儿在出生不久就昏迷或死亡;如果是部分缺乏,引起智力发育迟滞、嗜睡和经常呕吐。在临床实践中,常通过减少蛋白质摄入量使轻微的高氨血遗传性疾病患者症状缓解,原因就是减少了游离氨的来源。 (3)植物体内也存在尿素循环,但转运活性低,其意义在于合成精氨酸。个别植物也可产生尿素,在脲酶作用下分解产生氨,用以合成其他含氮化合物,包括核酸、激素、叶绿体、血红素、胺、生物碱等。

实验十三血清尿素氮测定(脲酶—Berthelot比色法)

实验十三血清尿素氮测定(脲酶—Berthelot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血液尿素氮(BUN)在人体营养学上的生理学意义及其在代谢上的重要性。 2 掌握血液尿素氮测定方法及721分光光度计或AT648半自动生化多用仪的使用方法和现代生化检测试剂盒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尿素在脲酶作用下分解生成氨。在碱性条件下,经次氯酸氧化生成的氯胺与苯酚被亚硝基铁氰化钠催化生成蓝色的靛酶。其反应式为: CH2NH2N尿素O+HOH脲酶NH3彩+CHOH2N氨基甲酸O-2NH3+CO2 氨 NH3+OCl-NH2Cl+OH- 次氯酸氨胺催化剂 NH2Cl+OH+OH-Cl-+H2O+HONH2 苯酚P胺基苯酚 HONH2+OH-+O2==N——O-+H2O 酚靛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 仪器 (1) AT648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 (2) 4孔恒温水浴锅1个; (3)振动摇床1台。 2 分组及仪器2人一组,每组仪器包括: (1)试管架1个; (2) 2ml试管10个; (3) 20μl微量加样器1个; (4) 1ml移液管1个; (5) 5ml移液管2个; (6)吸耳球1个; (7)搪瓷盘1个; (8)微量加样滴头; (9)吸水纸。 3 本试剂盒内含5种试剂: (1)脲酶(冻干) 2瓶 (2) pH 8.0缓冲液:由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和磷酸氢二钾组成 1×46ml (3)显色剂Ⅰ:由苯酚和亚硝基铁氰化钠组成 1×225ml (4)显色剂Ⅱ:由氢氧化钠和安替福民组成 1×225ml (5)尿素氮标准液(20mg/dl) 2×2ml 四、实验步骤 1 血清 (1)取脲酶一瓶,用23.0ml pH 8.0缓冲液溶解。 (2)于一系列试管中,按下表加入各溶液。表131系列反应管中所加溶液的量 空白管标准管样品管样品(μl)——20标准液(μl)—20—酶液(μl)0.50.50.5 (3)于37℃水浴中保温15min,然后各管分别加入显色剂Ⅰ和显色剂Ⅱ各2.5ml。 (4)再于37℃水浴中保温20min,取出冷却至室温,于721分光光度计/ AT648半自动生

尿素溶液配制说明

SNCR脱硝工程 尿 素 一、系统概述 本工程设置的尿素溶液制备与储存系统为立达矸石电厂3×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SNCR脱硝专用系统。其中包括尿素溶解罐、尿素溶液储存罐、尿素溶液输送泵、尿素溶液混合泵等设备。若三台锅炉同时使用SNCR脱硝系统,在BMCR工况下脱硝效率达到50%时,三台锅炉消耗固体尿素的最大量为0.234t/h。

尿素制备车间的控制系统采用DCS控制系统,实现制备系统的远程操作,锅炉控制室内DCS监视尿素溶液储存罐液位、循环泵出口流量、温度及压力等信号。袋装尿素经汽车运输至尿素制备区,人工拆袋后经过斗式提升机投放到尿素溶解配制罐。使用溶解罐内的蒸汽盘管将工艺水加热至60℃,自动控制溶解水温度。启动搅拌器,配置成50%浓度的尿素溶液,通过蒸汽盘管,保持溶解罐温度在40℃以上, 5

二、50%尿素溶液配制 1、尿素分析表 本工程脱硝系统设计用的反应剂为纯尿素,其品质符合GB2440-2001国家标准中合格品指标 的尿素要求,如下表: 。(液 观察供气压力,正常后打开尿素溶解罐蒸汽疏水门,使蒸汽冷凝水到配制车间采暖回水管道,然后在DCS系统中打开尿素溶解罐进气管道蒸汽电磁阀,正常进汽后,观察尿素溶解罐温度,在DCS系统中设定温控自动(温度设定值为60-70℃)尿素配置罐温度保持在60℃左右,有利于尿素溶解。由于尿素的溶解过程是吸热反应,

其溶解热高达 -57.8cal/g(负号代表吸热)。也就是说,当 1克尿素溶解于 1 克水中,仅尿素溶解,水温就会下降57.8℃。尿素配置罐温度保持在60℃左右,有利 于尿素溶解。 (3)尿素溶解罐进固体尿素 若所用尿素是袋装尿素50kg/袋,要配制50%wt的尿素溶液,需要加入尿素3T 通过观察 35 (6)尿素输送泵、尿素混合泵冲洗: 长时间停运泵(1-2天),要用工业水冲洗泵及其相应管道,防止设备长期停滞 引起尿素溶液结晶造成管道堵塞。 长时间(1-2天)不进行还原剂配置时,向搅拌罐内注入1m工艺水,启动尿素运输泵向储存罐注水,1-2分钟后停止尿素运输泵,泵及管道冲洗完毕。

血清尿素氮BUN谷氨酸脱氢酶测定法作业指导书

血清尿素氮BUN谷氨酸脱氢酶测定法作业指导书 1.实验原理 脲酶-谷氨酸脱氢酶(Urease-GLDH)连续监测法。尿素被脲酶水解产氨。在NADH的存在下,氨和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谷氨酸,NADH同时被氧化成NAD+。NADH的减少和样品中尿素浓度成正比。本法是连续监测法。 脲酶 尿素+ 2H2O 2 NH4++ 2 HCO3- 谷氨酸脱氢酶 NH4++α-酮戊二酸+NADH L-谷氨酸+NAD++H2O 2 标本: 2.1 病人准备:血清无特殊要求。要留取24小时尿样。 2.2 类型:血清、血浆(不可使用肝素铵)、新鲜尿液。无溶血和凝块的血清,如果必须使用血浆,建议使用

无铵离子的抗凝血剂,如EDTA和肝素钠。用新鲜尿液作样品时,用蒸馏水作1:100稀释。 3. 标本存放:血清或血浆稳定性:4~25℃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1年。尿液稳定性:20~25℃保存可稳定2天;4~8℃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1个月。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 6.1 试剂:申能尿素测定试剂盒(142 3107170 1 试剂1:6×64ml+试剂2:6×16ml) 6.1.1 试剂组成 试剂1: Tris缓冲液pH7.8 120mmol/L α-酮戊二酸7mmol/L ADP 0.6mmol/L 谷氨酸脱氢酶≥1000U/L

脲酶≥6000U/L 试剂2: NADH 0.25mmol/L 6.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 试剂保存于2~25℃,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试剂不可冰冻。 6.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6.1.5 注意事项:此试剂为体外诊断用。不要入口,吞下有害。保护剂为叠氮钠,避免接触皮肤及粘膜,与下水管中的铅反应形成爆炸性化合物,即使只含有少量的叠氮钠,如果排向下水道请用大量的水冲洗。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使用试剂。 6.2 校准品:使用DiaSys公司提供的TruCal U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

尿素

尿素是由碳、氮、氧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又称脲(与尿同音)。其化学公式为CON2H4、(NH2)2CO 或CN2H4O,分子质量60,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为Carbamide。外观是白色晶体或粉末。它是动物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通常用作植物的氮肥。尿素在肝合成,是哺乳类动物排出的体内含氮代谢物。这代谢过程称为尿素循环。尿素是第一种以人工合成无机物质而得到的有机化合物。活力论从此被推翻 物理性质 化学式:CO(NH2)2,分子质量60.06 ,CO(NH2)2无色或白色针状或棒状结晶体,工业或农业品为白色略带微红色固体颗粒,无臭无味。含氮量约为46.67%。密度1.335g/cm3。熔点132.7℃。溶于水、醇,难溶于乙醚、氯仿。呈弱碱性。 CAS No.:57-13-6 EINECS号:200-315-5 分子式:CH4N2O 分子量:60.05 熔点:131-135℃ 沸点:196.6°Cat760mmHg 折射率:n20/D 1.40 闪光点:72.7°C Inchi:InChI=1/CH4N2O/c2-1(3)4/h(H4,2,3,4) 密度:1.335 水溶性:1080 g/L (20℃)化学性质

可与酸作用生成盐。有水解作用。在高温下可进行缩合反应,生成缩二脲、缩三脲和三 聚氰酸。加热至160℃分解,产生氨气同时变为氰酸。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尿素含氮(N)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 尿素在酸、碱、酶作用下(酸、碱需加热)能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 对热不稳定,加热至150~160℃将脱氨成缩二脲。若迅速加热将脱氨而三聚成六元环化合物三聚氰酸。(机理:先脱氨生成异氰酸(HN=C=O),再三聚。) 与乙酰氯或乙酸酐作用可生成乙酰脲与二乙酰脲。 在乙醇钠作用下与丙二酸二乙酯反应生成丙二酰脲(又称巴比妥酸,因其有一定酸性)。 在氨水等碱性催化剂作用下能与甲醛反应,缩聚成脲醛树脂。 与水合肼作用生成氨基脲。 尿素易溶于水,在20℃时100毫升水中可溶解105克,水溶液呈中性反应。尿素产品有两种。结晶尿素呈白色针状或棱柱状晶形,吸湿性强。粒状尿素为粒径1~2毫米的半透明粒子,外观光洁,吸湿性有明显改善。20℃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0%,但30℃时,临界吸湿点降至72.5%,故尿素要避免在盛夏潮湿气候下敞开存放。目前在尿素生产中加入石蜡等疏水物质,其吸湿性大大下降。 农业应用:

实验五血清尿素氮的测定

血清尿素氮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血清中尿素在氨基硫脲存在下,与二乙酰一肟在强酸溶液中共煮时,可生成双乙酰和尿素形成的红色复合物(二嗪衍生物),其颜色深浅与尿素含量成正比,与同样处理的尿素标准液比色。即可求得血清中尿素的含量。 由于反应在强酸中进行,所产生的羟胺是干挠物质,所以必须用氧化剂将其氧化除去。 在呈色反应中产生的有色复合物对光不稳定.加入氨基硫脲可增加其稳定性,还可提高尿素与双乙酰反应的灵敏度。 二.实验操作 取试管3支,注明空白管、标准管、测定管,按下表操作 540nm比色,以空白管调零,测定各管吸光度值。 三.计算

血清尿素氮(mmol / L )=——————— X 17.85 测定管吸光度标准管吸光度 正常值参考范围3.57~14.28mmol /L 四.临床意义 血液中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酐、 胆红素及氨等。其中尿素含量约占l /3~1/2。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通过肾脏排出,故测血清尿素氮可作为检测肾脏功能的试验,并且其增高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 五.试剂 1.尿素氮试剂:蒸馏水lOOml ,浓硫酸44ml ,85%磷酸66ml ,冷却至室温后,加氨基硫脲50mg ,硫酸镉(3CdSO 4·8H 2O)2g ,溶解后稀释至1000ml 。 2.20g /L 二乙酰一肟试剂:称取二乙酰一肟20g ,加入蒸馏水约900ml ,溶解后稀释至1000ml. 3.尿素氮标准贮存液(357mmol /L):称取尿素1.072g 溶解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000ml 。 4.尿素氮标准应用液(17.85mmol /L);取贮存液5ml ,加蒸馏水至100ml 。

检查肾功能的各项指标

检查肾功能的各项指标,可诊断有无肾脏疾病、疾病的程度以及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并要以此决定下一步治疗时使用药物的剂量以及选择透析、手术等治疗方案。下面简单介绍临床最常用的几项肾功能检查项目。 血清尿素氮:尿素几乎全部由蛋白质分解代谢而形成,主要经肾脏排泄。肾脏病变如急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肾结核、肾肿瘤、严重肾盂肾炎等均可引起血清尿素氮增高。 正常人尿素氮一般在5.36微摩尔/升(15毫克/分升)以下,不超过7.14微摩尔/升(20毫克/分升)。如果尿素氮超过8.9微摩尔/升(25毫克/分升),临床上称为氮质血症,提示肾小球功能受损;如果超过28.6微摩尔/升(80毫克/分升),患者可出现各种尿毒症症状。 血清尿素氮的浓度受食物蛋白质的影响,因此必须空腹抽血。引起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大面积烧伤、高热、甲状腺机能门进等也可使尿素氮增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因蛋白质吸收增多,也常见尿素氮增高。因此,仅以尿素氮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还不准确,还要做血清肌酐检查。肾病时尿素氮改变比血清肌酐早而且显著。 血清肌酐:肌酐主要由肌肉代谢产生,极小部分来自食物。血清肌酐浓度实际上取决于肾的的排泄功能的好坏。 健康男性血清肌酐值为70-106微摩尔/升(0.8-1.2毫克/分升),女性53-80微摩尔/升(0.6.0.9毫克/分升)。根据血汪豳酐浓度可将肾功能损害分为:(1)轻度损害132.6-221微摩尔/升(1.5-2.5毫克/分升);(2)中度损害229.8-397.8微摩尔/升(2.6-4.5毫克/分升);(3)重度损害大于397.8微摩尔/升。 由于肾的代偿能力很大,在肾疾病的初期,血肌酐浓度一般不升高,只有当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一半或更多时,血肌酐浓度才见增高,所以其灵敏性较差。一旦出现肌酐增高,常提示预后严重。 需要指出,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正常值并不随年龄改变。由于老年人体内的脂肪增国,肌肉养活,蛋白质分解减少,尿素氮、肌酐亦随之减少。所以当老年人的尿素氮或肌酐增高时,说明肾脏损害已比较明显,应进一步检查发病原因。

水溶液全循环法生产尿素工艺

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冶金化工系) 题目水溶液全循环法生产尿素工艺 专业应用化工技术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0年6月25日-2010年10月10日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概述 (2) 1.1尿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用途 (2) 1.1.1尿素的物理性质 (2) 1.1.2尿素的化学性质 (2) 1.1.3尿素的用途 (2) 1.2尿素的生产方法简介 (3) 1.2.1水溶液全循环法 (4) 1.2.2汽提法 (4) 1.3水溶液全循环法和CO2汽提法两种方法的比较 (4) 1.3.1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工艺的优、缺点 (5) 汽提法尿素工艺的优、缺点 (6) 1.3.2 C0 2 1.3.3尿素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6) 第二章水溶液全循环法生产尿素的原理 (9) 2.1化学反应 (9) 2.2反应原理 (9) 第三章水溶液全循环法的生产工艺流程 (11) 3.1原料的准备 (11) 3.1.1氨 (11) 3.1.2二氧化碳 (11) 3.2尿素的工艺流程图 (11) 3.3原料的净化与输送 (13) 3.3.1二氧化碳脱硫与压缩原理 (13) 3.3.2液氨的净化与输送 (13) 3.4尿素的合成 (14)

3.4.1液氨和二氧化碳直接合成尿素 (14) 3.4.2合成尿素的理论基础 (14) 3.5中压分解与吸收 (14) 3.6低压分解与吸收 (15) 3.7尿素溶液的蒸发与造粒 (15) 第四章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6) 4.1物料衡算 (16) 4.1.1数据采集 (16) 4.1.2基本物料衡算 (16) 4.2热量衡算 (17) 4.2.1数据采集 (17) 4.2.2基本热量衡算 (18) 第五章生产尿素的工艺条件及主要设备 (19) 5.1生产尿素的工艺条件 (19) 5.1.1温度 (19) 5.1.2氨碳比 (20) 5.1.3水碳比 (20) 5.1.4操作压力 (20) 5.1.5反应时间 (21) 5.2生产尿素的主要设备 (21) 5.2.1脱硫塔 (21) 5.2.2合成塔 (21) 5.2.3高压混合塔 (23) 5.2.4中压分解加热塔 (23) 5.2.5中压分解分离塔 (23) 5.2.6中压吸收塔 (24) 5.2.7氨冷凝器 (24)

血清尿素测定参考方法

ICS 11.020 C 50 VS 中华人民共禾口国卫,--l=行业标准 WS/T 345—20 11 血清尿素测定参考方法 Reference procedure of the measurement of urea in serum 201 1-09-30发布201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目次 前言 1范围· ·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缩略语·● 4测定原理·· ··0 5测定样品 0 6测定试剂.0 6.1警示与安全注意事项.0 6.2试剂原料- 0 6.3试剂眭能要求.0 6.4试剂制备 0 6.5标准液的制备·0 7测定条件·,7.1仪器· 7.2最终反应混合液的浓度 7.3血清尿素测定条件,如7.4校准的扩展不确定度u 8测定······u 8.1无蛋白滤液的制备··· 8.2试剂准备 8.3标准曲线制作··· 8.4测定方法······ 8.5测定范围u他挖地n 8.6误差的来源 8.7测定样品要求 9结果计算·····- 9.1计算实际吸光度值···n¨¨n 9.2标准曲线的制作·一n 9.3样品测定结果的计算·-‘H 9i 4卓岔换算·····- M 附录A(规范性附录)L一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 附录B(规范性附录)脲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n

前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由国际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批准的《CDC人血清尿素参考方法(分光光度法)》,并参考ISO 15193:2009《体外诊断器具生物源样品中量的测定参考测定程序的表述》适当增加内容。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卫 生部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卫生部 临床检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振华、陈宝荣、邵燕、陈 琦、孙慧颖、胡滨。 Ⅲ

血清尿素氮BUN谷氨酸脱氢酶测定法

血清尿素氮BUN谷氨酸脱氢酶测定法 1.实验原理 脲酶-谷氨酸脱氢酶(Urease-GLDH)连续监测法。 尿素被脲酶水解产氨。在NADH的存在下,氨和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谷氨酸,NADH同时被氧化成NAD+。NADH 的减少和样品中尿素浓度成正比。本法是连续监测法。 脲酶 尿素+ 2H2O 2 NH4++ 2 HCO3- 谷氨酸脱氢酶 NH4++α-酮戊二酸+NADH L-谷氨酸+NAD ++H 2O 2 标本: 2.1 病人准备:血清无特殊要求。要留取24小时尿样。 2.2 类型:血清、血浆(不可使用肝素铵)、新鲜尿液。无溶血和凝块的血清,如果必须使用血浆,建议使用无铵离子的抗凝血剂,如EDTA和肝素钠。用新鲜尿液作样品时,用蒸馏水作1:100稀释。

3. 标本存放:血清或血浆稳定性:4~25℃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1年。尿液稳定性:20~25℃保存可稳定2天;4~8℃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1个月。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 6.1 试剂:奥林巴斯尿素测定试剂盒试剂1:+试剂2:6.1.1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2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 试剂保存于2~25℃,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试剂不可冰冻。 6.1.3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6.1.4 注意事项:此试剂为体外诊断用。不要入口,吞下有害。保护剂为叠氮钠,避免接触皮肤及粘膜,与下水管中的铅反应形成爆炸性化合物,即使只含有少量的

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

水溶液全循环法 在尿素生产中,未反应物的分离与回收的方法很多,其中水溶液全循环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水溶液全循环法采用两段减压加热分离与回收,即中压分解与回收和低压分解与回收,其中中压分解与回收的量约占未反应物总量的85%~90%,因此,中压分解与吸收的好坏将影响全系统的回收效率及经济技术指标。在中压分解与回收系统中,中压吸收塔是系统的关键设备,中压分解气中的二氧化碳全部由该设备吸收返回合成塔,因此该设备操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尿素消耗和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下面就中压吸收塔的操作加以讨论,以达到优化操作的目的。 1 操作压力的控制 氨与二氧化碳的吸收过程,不仅是一个气体溶解在液体中物理吸收过程,而且还伴有体积减小的化学反应,2NH3+CO2—→NH2COONH4+Q,因此,增加压力,不仅对物理吸收有利,还有利于甲铵生成反应的平衡;另外经中压吸收塔吸收后的气体送氨冷凝器冷凝,此时中压吸收塔的操作压力除了应满足吸收液平衡蒸汽压外,还应大于氨冷凝器中使氨冷凝的最低压力,后者主要取决于氨冷凝器中冷却水的温度,因为气氨约在40℃下冷凝,对应的饱和蒸汽压为1.585 MPa,加上惰性气体的存在,气氨冷凝条件要求中压吸收压力为1.7~1.8 MPa;由于中压吸收与中压分解组成了中压循环回收系统,所以在中压吸收压力选择上必须考虑中压分解条件,而压力大并不利于甲铵的分解,故在满足吸收和氨冷凝所必须的压力前提下,应选择较低的压力。综合以上的因素,中压吸收操作压力选择在1.6~1.8 MPa左右。 2 操作温度的控制 因为NH3与CO2在吸收塔中的溶解和生成甲铵的反应都放出热量,所以操作温度低对吸收有利,因系统操作压力已固定,溶液中的水碳比受系统水平衡条件的限制而不能任意改变,所以溶液中的温度就决定中压吸收系统的状态,而溶液中的温度又决定了溶液中的氨碳比,氨碳比高温度低,气液平衡时气相中二氧化碳含量低,吸收情况好。如果中压吸收塔溶液温度维持100℃时,精洗中部温度将达到70℃左右,塔顶气相出口二氧化碳将会增高很多,中压吸收塔鼓泡段温度正常情况下一般控制在90~95℃左右。鼓泡段的温度控制可分直接与间接两种:直接控制就是通过调节回流氨量与塔底加热器来控制;间接控制是通过调整合成塔即中压分解塔一段蒸发系统的操作指标来进行调节。正常情况下通过改变回流氨量就能很好地调节,不正常时将这两种调节手段灵活采用,才能稳定操作。 3 水碳比的控制 中压吸收塔溶液中的水碳比影响了合成塔进料中的水碳比,因此吸收溶液中的水碳比降低,对提高合成塔CO2的转化率有利,当吸收溶液中水碳比增加时,有两种控制方法。(1)当进合成塔原料中氨与CO2量不变时,如果吸收液中的水碳比增大,则进合成塔的物料中的水碳比增大,使二氧化碳转化率下降,未反应物的回收量增多,如果还要保持原来的吸收溶液中的浓度,就需要增加吸收剂的水量,则系统的循环水量增加,返回合成塔的甲铵溶液量也增加,使物料在合成塔内停留时间缩短,转化率下降,当转化率下降到某一数值后,系统开始形成恶性循环,此时只有减少未反应物的回收量,将多余的中压吸收液排至系统外以调整系统达到新的平衡。(2)由于吸收液中水碳比上升,引起合成塔二氧化碳转化率下降。未反应物增加,如果不增加吸收剂水量,在可能的情况下提高中压吸收液浓度,降低甲铵液的水碳比,也可以使合成塔转化率又重新上升,使系统达到新的平衡,改变中压吸收溶液的水碳比时,要考虑合成塔进料的水碳比,甲铵溶液中水碳比下降,甲铵熔点升高,不饱和度降低,溶液中易析出甲铵结晶,同时气相中二氨化碳含量升高,吸收情况不好,所以中压回收溶液既要考虑合成塔的二氨化碳转化率,又要考虑中压吸收塔二氨化碳的吸收效率。 4 氨水、回流氨的控制

血清尿素UREA测定

血清尿素UREA测定 1 检验目的 指导本室工作人员规范操作本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2 实验原理 在下述反应中,NAD+生成速率与样本中尿素(尿素氮)的浓度成正比。通过在340 nm处测定固定时间间隔内吸光度的下降速率,即可测得样本中尿素(尿素氮)的浓度。 尿素酶 尿素 + 2H2O 2 NH4+ + 2 HCO3- 谷氨酸脱氢酶 NH4++α-酮戊二酸+NADH+H+ L-谷氨酸+NAD++H2O 3 标本: 3.1 病人准备:血清无特殊要求。要留取24小时尿样。 3.2 类型:血清、血浆(不可使用肝素铵)、新鲜尿液。无溶血和凝块的血清,如果必须使用血浆,建议使用无铵离子

的抗凝血剂,如EDTA和肝素钠。用新鲜尿液作样品时,用蒸馏水作1:100稀释。 3.3标本存放:血清或血浆稳定性:4~25℃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1年。尿液稳定性:20~25℃保存可稳定2天;4~8℃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1个月。 3.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3.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的标本。 4 实验材料 4.1 试剂: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UREA试剂盒(沪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400166号 YZB/沪 1546-40-2014)4.1.1 试剂组成 试剂1(R1):α-酮戊二 酸 7.5mmol/ L 谷氨酸脱氢 酶 >800U/L NADH 0.35mmol /L 二磷酸腺苷 1.5mmol/L Tris缓冲液

115mmol/L 试剂2(R2): Tris缓冲液115mmol/ L 尿素酶>40000 U/L α-酮戊二酸7mmol/L 4.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4.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在2~8℃避光、密封的储存条件下,试剂盒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为12个月。 4.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4.1.5 注意事项:试剂中含有防腐剂叠氮化钠,可能存在一定的刺激作用,请勿直接接触皮肤、眼睛。一旦接触,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请勿吞服。 4.2 校准品:使用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的UREA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 4.3 质控品:使用正常值、病理值复合控制品。

尿素溶液配制手册初稿ok

华能莱芜电厂 2×300MW机组扩建工程脱硝装置(SNCR) 尿素溶液配制手册(试行) 南京龙源环保有限公司 二零一一年七月

文件信息 1、设备系统概述

本工程设置#4、#5机组公用的尿素溶液配制和输送系统,包括配置罐、储存罐、尿素输送泵、尿素循环泵、地坑泵等。两台炉同时脱硝时,在BMCR运行工况下,脱硫效率在35%--40%时,固体尿素两台炉最大耗量约为0.665t/h。 工艺描述:尿素制备车间的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独立运行,实现制备系统的现场操作,锅炉控制室内DCS监视尿素溶液储存罐液位、循环泵出口流量、温度及压力等信号。散装尿素经汽车运输至尿素制备区,经双梁起重机及人工拆袋投放到尿素溶解配制罐。使用溶解罐内的蒸汽盘管将工业水加热至所需温度,自动控制溶解水温度。启动搅拌器,固体尿素经人工拆袋后投放到尿素溶解罐进行溶解,配置成40~60%浓度的尿素溶液,通过蒸汽盘管,保持溶解罐温度在45℃以上,避免尿素结晶析出。 尿素溶液配好后由尿素溶液输送泵输送到尿素溶液储罐,经尿素溶液循环装置送至尿素溶液计量分配装置,回流液自动返回尿素溶液储罐,尿素输送管道需要保温,控制溶液温度在30℃以上,避免管道内有尿素结晶析出。 本期工程的尿素溶液制备和输送系统为公用系统,共有二台尿素溶液储罐,所制尿素液满足2台锅炉7天的用量。 2、尿素溶液配制(50%wt) 2.1 纯尿素分析资料

脱硝系统用的反应剂为纯尿素,其品质符合GB2440-2001国家标准中农用合格品指标的尿素要求,如下表: 2.2 50%WT尿液配制步骤和方法: (1)尿素溶解罐进水 打开工业水进水手动门,观察电厂来工艺水压力,正常后通过PLC画面打开配制罐气动门XV-0102向尿素配制罐进水,尿素配制罐液位LT-0101联锁投入(液位SP值为1000+x),x为连续配制溶液时罐内存留的液体液位,进水重量约7T。 (2)尿素溶解罐温度控制 观察蒸汽压力PI-0101和温度TI-0103,正常后打开尿素配置罐蒸汽疏水门,使疏水(蒸汽冷凝液)到配制车间地坑,然后在PLC触摸屏上打开尿素溶解罐入口蒸汽阀XV-0101,正常进汽后,观察尿素配置罐温度TE-0101,,在PLC画面投上自动(温度SP值70--80℃),使尿素配置罐温度保持在70℃左右,利于尿素溶解。 (3)尿素配置罐进固体尿素 本车间所用尿素是袋装尿素50kg/袋,要配制50%wt的尿素溶液,需要加入尿素7T,即需连续加入140袋。通过双梁起重机运送到尿素卸料平台,经人工拆袋后投进尿素卸料斗进入配置罐,然后通过加热和搅拌对其进行溶解。 (4)系统循环加速尿素溶解(尿素全部投入后,等待20分钟启动尿素输送泵)打开尿素输送泵出口循环管气动阀XV-0106,打开尿素输送泵P101A/P101B入口手动门,PLC画面启动尿素输送泵P101A/P101B,5秒后打开出口气动阀XV-0104A/XV-0104B(可投自动),注意观察尿素输送泵电流和就地压力表。 (5)取样测密度 7T尿素加入完毕,溶解罐温度控制阀投入自动SP值改为45℃-50℃,当尿素溶液温度稳定后,搅拌器一直搅拌约半小时后,通知化验室取样测尿素溶液密度,判断尿素是否全部溶解。如全部溶解即可输送至尿素储存罐A/B。 (6)尿素储存罐A/B进料 尿素输送泵P101A/P101B运行,打开储存罐A/B进料阀气动阀XV-0201A/XV-0201B

产万吨水溶液全循环法生产尿素工艺设计方案

摘要 由于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操作易于掌握;生产设备容易制造,投资较省;施 用后见效快,增产显著等特点,尿素在各种肥料新品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产销量仍持高不下。本设计介绍了尿素的性质、用途、生产方法和发展状况,详细描述了水溶液全循环法生产尿素的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尿素的工业生产的过程,并对单位质量参加反应的原料进行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以期获得低耗能、低污染、高产出的尿素生产工艺。 关键词:尿素,全循环,发展,工艺流程

一、概述 (一)尿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用途 1 .尿素的物理性质 分子式:CO(NH2)2,分子量60.06,因最早由人类及哺乳动物的尿液中发现, 故称尿素。纯净的尿素为无色、无味针状或棱柱状晶体,含氮量为46.6%,工业尿素因含有杂质而呈白色或浅黄色,工业或农业品为白色略带微红色固体颗粒无臭无味。密度1.335g/cm3。熔点132.7C。超过熔点则分解。尿素较易吸湿,贮存要注意防潮。尿素易溶于水和液氨,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尿素的化学性质 易溶于水、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呈微碱性。可与酸作用生成盐。有水解作用。在高温下可进行缩合反应,生成缩二脲、缩三脲和三聚氰酸。加热至160C分解,产生氨气同时变为氰酸。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尿素含氮(N)46 %,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尿素在酸、碱、酶作用下(酸、碱需加热)能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对热不稳定,加热至150~160°C将脱氨成缩二脲。若迅速加热将脱氨而三聚成六元环化合物三聚氰酸。(机理:先脱氨生成异氰酸(HN=C=O), 再三聚)。在氨水等碱性催化剂作用下能与甲醛反应,缩聚成脲醛树脂。与水合肼生成氨基脲2NH3+CO2—NH2COONH4—CO(NH2)2+H2O 粒状尿素为粒径1~2毫米的半透明粒子,外观光洁,吸湿性有明显改善。20C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0%,但 30C时,临界吸湿点降至72.5%,故尿素要避免在盛夏潮湿气候下敞开存放。目前在尿素生产中加入石蜡等疏水物质,其吸湿性大大下降。 3.尿素的用途 尿素是一种高浓度氮肥,属中性速效肥料,也可用来生产多种复合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 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的尿素

实验十七 血清尿素的测定(二乙酰一肟法)

实验十七 血清尿素的测定 (二乙酰一肟法) 【目的】 1. 掌握血清尿素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 了解尿素测定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原理】 尿素(urea )在强酸、加热的条件下,与二乙酰缩合生成红色的二嗪化合物(Fearon 反应),其颜色深浅与尿素含量成正比。与同样处理的标准液在540nm 处比色,求得尿素含量。由于二乙酰不稳定,一般由二乙酰一肟与强酸作用产生。其反应式如下: C H 3CH 3 O O +H 2O H + C H 3CH 3O N OH + NH 2OH 二乙酰一肟二乙酰 羟胺 C H 3CH 3 O O 二乙酰 + C O N H 2N H 2尿素 H + CH 3 C C 3 N N C O + H 2O 2二嗪衍生物 【器材】 试管、试管架、微量加样器及吸量管、沸水浴、分光光度计。 【试剂】 1.酸性试剂 在三角烧瓶中加去离子水约100ml ,然后缓慢加入浓硫酸44ml 、85%磷酸66ml ,冷至室温,加入氨基硫脲50mg 及硫酸镉(CdSO4·8H 2O)2g ,溶解后移入1L 容量瓶中,加去离子水至1L 。置棕色瓶中,4℃可保存半年。 2.二乙酰一肟溶液 称二乙酰一肟20g 溶于去离子水中并定容至1L 。置棕色瓶中,4℃可保存半年。 3.尿素标准贮存液(100mmol/L) 精确称取于60~65℃干燥恒重的尿素(MW 为 60.06)0.6g ,溶解于无氨去离子水,并定容至100ml ,加0.1g 叠氮钠防腐,4℃可保存6个月。 4.尿素标准应用液(5mmol/L)

取5ml上述贮存液用无氨去离子水稀释至100ml。 【操作】 取试管3支,按下表操作: 表3-19 血清尿素测定 加入物 (ml) 空白管标准管测定管 血清--0.02 尿素标准应用液-0.02 - 去离子水0.02 -- 二乙酰一肟溶液0.5 0.5 0.5 酸性试剂 5.0 5.0 5.0 混匀,置沸水浴加热 12分钟,取出置冷水中冷却 5分钟,以空白管调零,在 540nm 波长处读取各管吸光度。 【计算】 血清尿素 (mmol/L) = 测定管吸光度 标准管吸光度 × 5 【正常参考范围】 1.78~7.14mmol/L 【临床意义】 尿素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在肝中合成,由血液运输到肾随尿排泄。 血液尿素浓度增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方面因素。 1.生理因素高蛋白饮食引起血清尿素浓度和尿液排出量显著增高。血清尿素浓度男性比女性平均高0.3~0.5mmol/L,随年龄增加有增高倾向。成人日间生理变异平均为0.63mmol/L。 2.病理因素 (1)肾前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失水,因血液浓缩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致血液尿素浓度增加。见于剧烈呕吐、肠梗阻、幽门梗阻和长期腹泻等。 (2)肾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及中毒性肾炎等使肾小球滤过降低,而使血液尿素含量增高。 (3)肾后性:尿路阻塞可引起血液中尿素含量增高,如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等。

水循环操作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水循环设备) 一、任务: 本岗位负责一次水供应,负责合成氨系统循环水、尿素循环水的冷却,降温,加药处理,排污净化工作,负责岗位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质保量满足生产需要。 二、职权责任: 1、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落实班组管理制度。 2、搞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做好设备的检查和检修工作,及时反映和处理设备问题。 3、保证岗位设备的卫生清洁,及时打扫区域卫生及打捞池内杂物,随时捡拾塑料袋。 4、按规定进行加药,及时了解水质情况,做好水位调节工作,合理进行补水和排水工作,按规定做好反洗和排污工作。 5、加强对本职业务的学习,熟练掌握操作本领,有权向上级提出技术上的不同意见,对违犯操作规程的有权制止,并及时上报。 6、有权提出不安全设备停用的意见,有权提出设备技术改造的建议,有权进行紧急处理突发故障,事后及时上报车间。 7、负责区域内的各项安全工作,保证设备及辅助设备的安全,保证公物、工具的妥善保管。 8、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工作认真负责,随时记录岗位情况,并对记录负全部责任。 三工作联系及交接班制度: 1、发现不正常情况不利于解决的应逐级汇报,对车间及处室有关指令要坚决执行。 2、当水质超标或水位不正常时,应及时与调度联系,查找原因,确保安全供水。 3、在供水不正常时,及时与调度联系,保证一次水供应。 4、与保全连系及时解决处理设备问题,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5、与电工及仪表值班人员联系,及时解决处理电器、仪表故障。 6、与主要用水岗位联系,平衡用水情况,确保一次水安全水压指标。 7、交接班时接班人员要看明白记录,了解上班生产情况后再进行交接班,并向车间主任汇报岗位异常情况。 8、按规定严格交接班,不得弄虚作假,要检查工艺指标,要检查设备运转,要检查各处卫生,要检查工具物品齐全。

60kta尿素生产水溶液全循环法工艺初步设计

60kt/a尿素生产水溶液全循环法工艺初步设计毕业设计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尿素产品的用途 (1) 1.2尿素的性质 (1) 1.3尿素生产的原料和工艺原理[1] (2) 1.4设计流程 (2) 1.4.1工艺流程简图 (2) 1.4.2全溶液水循环法生产尿素流程叙述 (3) 1.5计算依据[3] (4) 1.5.1尿素合成塔 (4) 1.5.2一段分解分离器 (4) 1.5.3二段分解塔 (4) 1.5.4成品尿素含量 (4) 第二章物料衡算 (5) 2.1物料流程简图 (5) 2.2合成塔 (5) 2.2.1已知数据及反应框图 (5) 2.2.2物料计算 (6) 2.2.3合成塔物料平衡数据表 (7) 2.3一段分解分离器 (7) 2.3.1反应框图与已知数据 (7) 2.3.2物料计算 (8) 2.3.3一段分离器物料平衡数据表 (8) 2.4二段分解塔 (9) 2.4.1反应框图与已知数据 (9) 2.4.2物料计算 (10) 2.4.3二段分解塔物料平衡数据表 (11) 第三章热量衡算 (12) 3.1合成塔 (12)

3.1.2尿素合成塔热平衡计算项目 (12) 3.1.3合成塔热量计算 (12) 3.1.4合成塔热量平衡数据表 (15) 3.2一段分解分离器 (15) 3.2.1计算依据[6] (15) 3.2.2一段分解分离器热量计算 (15) 3.2.3一段分解分离器热量平衡数据表 (17) 3.3二段分解塔 (17) 3.3.1计算依据 (17) 3.3.2二段分解塔热量计算 (17) 3.3.3二段分解塔热量平衡数据表 (18) 第四章设备设计及选型 (20) 4.1合成塔特性 (20) 4.1.1合成塔设计条件[8] (20) 4.1.2合成塔的有效容积 (20) 4.2一段分解加热器 (20) 4.2.1一段分解加热器设计条件 (20) 4.2.2一段分解加热器传热面积S1 (21) 4.3一段分解分离器的作用 (21) 4.3.1设计条件 (21) 4.3.2计算过程 (21) 4.4二段分解加热器的作用 (23) 4.4.1设计条件 (23) 4.4.2二段分解加热器传热面积S2 (23) 4.5二段分解塔的作用 (23) 4.5.1全塔的理论板数及其他参数 (24) 4.5.2计算浮阀塔塔高和塔径 (26) 4.5.3溢流装置 (28) 4.5.4塔板流体力学的验算 (30) 4.5.5塔板负荷性能图 (33) 4.6辅助设备及附属设备的选择 (38) 4.6.1裙座 (38) 4.6.2人孔 (3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