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米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_高启禹

纳米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_高启禹

纳米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_高启禹
纳米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_高启禹

?综述与专论?

2013年第6期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酶的固定化方法和技术研究是酶工程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核心是如何将游离的酶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水不溶性的载体相结合,同时保持酶的催化活性和催化特性。固定化酶的概念自1953年由德国科学家Gubhofen [1]提出以来,先后经过了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生产的重大转折,并建立了传统的固定化酶的基本方法,如包埋法、交联法、吸附法和共价结合法[2]。近年来,随着结构生物学、蛋白质工程及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在酶的固定中出现了一些新型载体和新型技术,从而使酶在负载能力、酶活力和稳定性等方面获得了极大提高,且降低了酶在工农业应用中的催化成本。这些载体和技术包括交联酶聚集体、“点击”化学技术、多孔支持物和最近的以纳米粒子为基础的酶的固定化[3]。纳米材料作为

收稿日期:2012-11-27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12102210299),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研究计划项目(2011A180026)作者简介:高启禹,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酶与酶工程;E -mail :gaog345@https://www.doczj.com/doc/632027814.html,

纳米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高启禹1 徐光翠2 陈红丽1 周晨妍1

(1.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河南省遗传性疾病与分子靶向药物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乡 453003;

2.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新乡 453003)

摘 要: 纳米材料在蛋白酶及核酶的固定化研究领域进展迅速,主要包括各种磁性纳米载体及非磁性纳米载体。目前在固定化纳米载体的特性、固定化方法及固定化效果上已进行了广泛探讨。综述以纳米载体的研究现状为基础,分析纳米载体固定化酶的应用前景及纳米载体固定对酶学性质的影响,并对该技术的研究进行介绍和展望。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固定化酶 磁性载体 非磁性载体 核酶

Research Progress of Nanoparticles for Immobilized Enzymes

Gao Qiyu 1 Xu Guangcui 2 Chen Hongli 1 Zhou Chenyan 1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nan Key Laboratory of Hereditary Disease and Molecular Target Drug Therapy (Cultivating Base ),Xinxiang 453003;2.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

Abstract: Immobilization of protease and ribozyme by nanometer carrier are researched as a more useful means, including of the magnetic nanoparticle and nonmagnetic nanoparticles. Currently, the types of immobilized carrier and methods and results of nanoparticl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immobilized enzyme by nanocarrier, the effect of nanoparticles matrix to enzymatic properties and the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for the above mentioned technology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oparticles immobilization of enzyme was analyzed.

Key words: Nanoparticle cartie Immobilized enzymes Magnetic nanoparticles Non magnetic nanoparticles Ribozyme

酶固定化的新型载体,能够体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小的颗粒直径、较小的扩散限制、有效提高载酶量及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等优点[4]。固定化的微粒状态根据纳米材料物理形态的差异性可分为纳米粒(包括纳米球、纳米囊)、纳米纤维(包括纳米管、纳米线)、纳米膜及纳米块等。目前,用于酶固定化的纳米形态以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最为常见,纳米粒通常指粒子尺寸在1-1 000 nm 范围内的球状或囊状结构的粒子。而用于酶固定的纳米载体材料有磁性纳米载体、非磁性纳米载体等[5]。但是,在进行相关固定化设计时,仍然需严格遵循固定化酶的主要任务,即一方面要满足应用上的催化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在调节控制及分离上的非催化要求。

2013年第6期21

高启禹等:纳米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1 用于酶固定化的磁性纳米载体

作为磁性纳米材料由于其良好的活性功能基团(如-OH、-COOH、-CHO、-NH和-SH等)可结合各种功能分子,因而在酶的固定化领域已获得了一定的应用(表1),同时磁性材料在生物医学(临床诊断、靶向药物和酶标)、细胞学(细胞标记和细胞分离等)和生物工程(酶的固定化)及分离工程等方面发展迅速[6]。这种应用与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紧密相关,如表面较平滑、单分散性好、结构疏松等。除此之外,磁场能提供一种有效的酶回收的方法,可通过一定的磁力作用对具有磁性的纳米载体进行回收,从而提高了产物的纯度,避免了最终产品的

表1 磁性纳米载体在生物技术上的应用

载体 固定化酶 应用参考文献磁性SiO2纳米颗粒漆酶废水处理、生物漂白[7]Fe3O4纳米微粒胆固醇氧化酶血清中总胆固醇分析[8]Fe3O4纳米微粒脂肪酶对硝基苯磷酸二钠的水解[9]纳米磁性聚乙二醇微粒纤维素酶水解秸秆[10]Fe2O3包被的硅微粒卤烷烃脱卤素酶含脱卤素酶序列的融合蛋白质的生产[11]AlN(氮化铝)纳米颗粒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的降解、食品风味的改善[12]ZnO纳米微粒β-半乳糖苷酶乳糖水解[13]离子液体修饰的超顺Fe3O4磁性纳米颗粒青霉素G酰化酶催化青霉素G分解为6APA和苯乙酸[14]

酶污染。

采用磁性纳米载体进行酶的固定对酶的酶活力和稳定性、酶结构和功能、酶特异性等酶学性质有一定的提高,但在生物催化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生物催化剂的回收利用、经济效益及副产物的处置等,以达到最优的固定化设计。Wang等[15] 通过共沉淀法对Fe3O4纳米粒子进行了表面不同链长度的烷基硅烷的修饰,获得了改性的Fe3O4粒子,通过对脂肪酶的固定发现,固定化酶的活性及稳定性与增加烷基链的长度有关。Sachin等[16]用新型磁性交联的CLEAs颗粒固定了α-淀粉酶,研究发现α-淀粉酶被固定化后,其对底物的亲和力得到增强,同时也提高了酶的热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即使在贮存42 d 后仍能保持近100%的酶活。Zhang等[17]成功地将腺苷脱氨酶固定在金纳米(AuNP)微粒上,并用标记检测证实了二者的连接。动力学研究表明,AuNP 固定的腺苷脱氨酶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Natalia等[18]探讨了利用聚合有聚乙二醇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固定α-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效果。研究发现,酶与载体进行了有效的偶联,但偶联效率受纳米粒子直径大小等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在酶的热稳定性上得到了提高。Gardimalla等[19]研究了固定在Fe2O3磁性纳米微粒上的假丝酵母脂肪酶在稳定性方面的改变,结果发现,采用Fe2O3磁性纳米微粒固定脂肪酶可以获得比游离酶更长的可重复利用时间。Hong等[20]发现在空间位阻和静电的共同作用下,结合在表面修饰的纳米金颗粒表面的α-胰凝乳蛋白酶对携带正电荷的底物表现出很强的亲和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力,而对携带负电荷的底物仅表现很低的亲和力和催化活力,对中性底物的亲和力和催化能力居中。

2 非磁性纳米载体上酶的固定化

非磁性纳米载体通常由天然高分子材料和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制备,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反胶团进行聚合反应从而制备纳米级高分子载体,然后再通过共价交联或吸附的方法对酶进行固定化[21]。根据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无机纳米载体、有机纳米载体和复合物纳米载体等[22]。非磁性材料的磁电阻效应一般都比较低,因此在特殊的环境中能为酶的应用提供相对容易的调控,而且作为纳米级的生物催化体系,在表面积/体积比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天然优势。目前,采用非磁性纳米载体进行酶的固定已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表2),同时随着材料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有更多的新材料被应用于酶的固定化。

使用非磁性纳米载体进行酶的固定前需用傅利

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letin2013年第6期22

叶变换红外光谱、电镜扫描、核磁共振、电感耦合

技术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纳米微球体作性质测

定。同时为提高非磁性纳米载体的固定化效果,通

常需对载体表面进行相关的分子修饰(图1),特别

在以壳聚糖修饰的纳米载体方面研究较为深入[32]。

黄赋等[33]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丙烯腈/丙烯酸共

聚物(PANCAA)纳米纤维膜,以1-乙基-3-(N,N-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Ⅳ-羟基丁二酰亚胺(EDC/NHS)为偶联剂,在纤维膜表面引入壳聚糖修饰层,通过戊二醛将过氧化氢酶固定到壳聚糖修饰的PANCAA纳米纤维膜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壳聚糖浓度为25 mg/mL及戊二醛质量分数为5%条件下,壳聚糖修饰膜的固定化酶活性比空白膜提高了41.7%,稳定性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Eldin等[34]采用沉淀聚合法将乙二胺与聚丙烯腈-共-甲基丙烯酸纳米微粒共价联接,制备了聚丙烯腈-共-甲基丙烯酸甲酯(PAN-co-MMA)微球,通过对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发现,其催化活性、反应稳定性、热稳定性、贮藏稳定性都有所提高。Liu等[35]报道了NAD(H)与SiO2纳米微粒的共价联接,并发现连接了NAD(H)的SiO2纳米微粒可进行多酶共固,如将谷氨酸盐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和NAD(H)固定后通过耦合反应用来催化生成α-酮戊二酸和乳酸,各种被固定的酶仍具有较好的活性和催化特性。Neri等[36]报道了用固定在聚硅氧烷-聚乙烯醇(POS-PVA)上的β-半乳糖苷酶来合成低聚半乳糖,研究发现,在pH4.5,温度为40℃条件下,低聚半乳糖的合成浓度较高,而且固定化酶可重复利用10次,并保留有原酶活性的84%。3 纳米颗粒对核酶的固定化

脱氧核糖核酸(DNA)作为生命体的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储存、复制及传递遗传信息的重要功能,其碱基序列的变异与人类许多遗传疾病相关,基于DNA 探针的基因传感器、基因芯片的研究正成为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特别自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Thomas R. Cech及S.Altman以来,核酸分子的自我剪切或自我剪接的分子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阐述,可对于核酶的固定化目前仍处于起始阶段,但相对于其它固定化载体而言,由于通过表面修饰的纳米颗粒与DN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从而增加了DNA的固定量,增强了固定化DNA的稳定性和定向性。目前DNA常用的固定化方法包括吸附法(直接吸附法、恒电位吸附法、静电吸附法、LB 膜技术)、自组装膜(self-assembly SA)法及亲和素-生物素反应系统固定法[37]。常用到的纳米颗粒有纳米金、碳纳米管、纳米SiO2及ZrO2 等[38]。孔德领等[39]以球形纤维素为载体,经环氧氯丙烷活化后共价偶联小牛胸腺DNA,制备DNA 免疫吸附剂,利用抗体抗原特异结合原理,通过血液净化,可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DNA 抗体及抗体复合物,达到治疗目的。Li等[40]则利用嵌在

表2 非磁性纳米载体对酶的固定及应用

载体 固定化酶 应用参考文献壳聚糖纳米胶囊α-淀粉酶淀粉水解[23]POS-聚乙烯乙醇β-乳糖酶低聚半乳糖的合成[24]泡沫陶瓷脂肪酶乙酸乙酯的分解[25]聚苯烯纳米微粒α-糜蛋白酶蛋白质裂解[26]硫醇盐金纳米微粒葡萄糖氧化酶降解葡萄糖[27]芳香胺-邻醌聚合物多酚氧化酶多酚物质氧化[28]Ag/P(St-MMA)高分子纳米微球青霉素酰化酶青霉素钾盐水解[29]MCM-41纳米材料木瓜蛋白酶酒液中蛋白的脱除[30]聚苯乙烯纳米微粒脂肪酶酯类物质分解[31]

图1 壳聚糖结构及壳聚糖修饰的纳米粒模式图

2013年第6期23

高启禹等:纳米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SiO2基质中垂直分布的碳纳米管端口的羧基共价固定DNA。刘盛辉等[41]用了氨基乙硫醇在金电极表面形成自组装单分子膜,然后用水溶性的碳化二亚胺作为偶联活化剂,ssDNA 的5'端磷酸基与电极表面自组装膜上的氨基以磷酸氨基酯键的形式共价结合,从而在金电极表面形成ssDNA 单分子层,从而有效地对DNA进行了固定。Cai等[42]把多壁碳纳米管羧基化,从而在玻碳电极的表面形成了均匀的薄膜,使电极的有效面积得到了增加,再以吡咯为介质在电极表面通过电聚合包埋法固定DNA,利用杂交前后电极阻抗的变化实现了DNA 的无指示剂杂交检测。

4 结语

随着纳米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特别是对复合纳米材料性质及特性的研究,为纳米材料在酶固定化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成为可能。作为纳米载体固定的酶,在酶与底物及产物的分离、酶的生物相容性、免疫活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由于引入的表面修饰剂的功能基团易于测定和掌握,因而为酶的定向固定提供了极佳的设计思路,同时也使多酶共固变得更加实际。但由于纳米载体的设计相对比较困难,而且作为固定化材料在生产成本及能源消耗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劣势,因而在后期采用纳米材料进行酶的固定过程中,应改进现有纳米材料制备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优化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力学特性,增强其亲和力和生物活性,从而为改善酶的性能及提高酶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G rubhofer N, Schleith L. Modified ionexchanger resins as specific adsorbent[J]. J Naturwissenschaften, 1953, 40:508-508.

[2]T osa T, Mori T, Fuse N, et al. Studies on continuous enzyme reactions Part V kinetic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aminoacylase column for continuous optical resolution of acyl-dl-amino acids[J]. J Biotechnol Bioeng, 1967, 9:603-615.

[3]S hakeel AA, Qayyum H.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enzymes immobili-zed on/in nano materials:A review[J]. J Biotechnology Advan-

ces, 2011, 9(5):1016-1028. [4]尹艳丽, 王爱玲, 曹健, 等. 纳米载体固定化酶的研究[J]. 现代化工, 2007, 27(9):67-70.

[5]Z uo P, Yu SM, Yang JR,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support material for immobilization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J]. J Materials Review, 2007, 21(11):46-49.

[6]张珊, 游长江, 陶潜, 等.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J].

广州化学, 2004, 29(2):45-56.

[7]刘宇, 郭晨, 王锋, 等. 磁性SiO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用于漆酶固定化[J]. 过程工程学报, 2008, 8(3):583-588.

[8]K ouassi GK, Irudayaraj J, McCarty G. Examination of cholesterol oxidase attachment to magnetic nanoparticles[J]. J Nanobiotech-nol, 2005, 3:1-9.

[9]H uang SH, Liao MH, Chen DH. Direct bind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pase onto magnetic nanoparticles[J]. J Biotechnol Prog, 2003, 19:1095-1100.

[10]李咏兰, 吕桂芬, 弓剑, 等. 纳米磁性微粒固定化纤维素酶及水解秸秆的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6):574-578.

[11]L eslie D, Knecht, Nur Ali, et al. Nanoparticle-mediated remote control of enzymatic activity[J]. J Acs Nano, 2012, 9:1021-

1029.

[12]潘利华, 罗建平, 王贵娟, 等. 磁性纳米氮化铝颗粒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性质[J]. 催化学报, 2008, 29(10):1021-

1026.

[13]A nsari SA, Husain Q. Immobilization of Kluyveromyces lactis β-galactosidase on concanavalin A layered aluminum oxide

nanoparticles- its future aspects in biosensor applications[J]. J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e, 2011, 70:119-126.

[14]Z hou HC, Li W, Shou QH, et al. Immobilization of penicillin g acylase on magnetic nanoparticles modified by ionic liquids[J].

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2, 20(1):146-

151.

[15]W ang JQ, Meng G, Tao K, et al. Immobilization of lipases on alkyl silane modifi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effect of alkyl chain length

on enzyme activity[J]. Plos One, 2012, 8(7):1-8.

[16]T alekar S, Ghodake V, Ghotage T, et al. Novel magnetic cross-link-ed enzyme aggregates(magnetic CLEAs)of alpha amylase[J].

Bioresour Technol, 2012, 13(7):542-547.

[17]Z hang LL, Zhao JJ, Jiang JH, et al. Enzyme-regulated unmodified gold nanoparticle aggregation:a label free colorimetric assay for

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letin2013年第6期24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adenosine deaminase activity and

inhibition[J]. Chem Commun, 2012, 48:10996-10998. [18]K lyachko NL, Sokolsky-Papkov M, Pothayee N, et al. Changing the enzyme reaction rate in magnetic nanosuspensions by a non-heating

magnetic field[J]. Angewandte Chemie, 2012, 51:1-5. [19]G ardimalla HM, Mandal D, Stevens PD, et al. Superparamagnetic nanoparticle supported enzymatic resolution of racemic carboxyla-

tes[J]. J Chem Commun, 2005, 37:4432-4434.

[20]H ong R, Emrick T, Rotello VM. Monolayer-controlled substrate selectivity using noneovalent enzyme-nanoparticle conjugates[J].

J Am Chem Soc, 2004, 126(42):13572-13573.

[21]刘仁霖, 罗晖, 常雁红. 纳米级酶固定化技术的发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 7(7):1411-1415.

[22]Z hang X, Guan RF, Wu DQ, et al. Enzyme immobilization on amin-ofuctionalized mesostructrued cellular foam surfaces, characteriza-

tion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J]. J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

matic, 2005, 38:33-43.

[23]陈金日, 冉旭, 王利. 壳聚糖纳米胶囊固定化α-淀粉酶及其特性的研究[J]. 中国酿造, 2009, 7(208):81-83.

[24]N eri DFM, Balc?o VM, Costa RS, et al. Galactooligosaccharides production during lactose hydrolysis by free Aspergillus oryzae

β-galactosidase and immobilized on magnetic polysilox ane-

polyvinyl alcohol[J]. J Food Chem, 2009, 115:92-99.

[25]黄磊, 程振民. 纳米-微米复合泡沫陶瓷固定化脂肪酶[J].

催化学报, 2008, 29(1):57-62.

[26]J ia H, Zhu G, Wang P. Catalytic behaviors of enzymes attached to nanoparticles:the effect of particle mobility[J]. J Biotechnol

Bioeng, 2003, 84:406-414.

[27]P andey P, Singh SP, Arya SK, et al. Application of thiolated gold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ment of glucose oxidase activity[J]. J

Langmuir, 2007, 23:3333-3337.

[28]郭刚军, 马林, 毛学圃, 等. 新型芳香胺-邻醌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固定化酶载体的研究[J]. 化学学报, 2002, 60(3):499-503.

[29]王安明, 薛建跃, 万新军, 等. Ag/P(St-MMA)纳米复合高分子微球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的研究[J]. 化工科技, 2007, 15(1):9-12.

[30]赵炳超, 肖宁, 马润宇. 纳米材料MCM-41的制备及其固定化酶的研究[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6, 33(1):8-11. [31]M iletic N, Abetz V, Ebert K, et al. Immobilization of Candida antarctica lipase B on 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J]. J Macromol

Rapid Commun, 2010, 1:71-74.

[32]C hen HL, Yang WZ, Chen H, et al.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mitoxantrone-loaded PLGA nanospheres with chitosan[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ees, 2009, 73:212-218. [33]黄赋, 王振刚, 万灵书, 等. 壳聚糖修饰纳米纤维膜表面对氧化还原酶行为的影响[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31(5):

1060-1064.

[34]E ldin MMS, Zatahry AAE, Al-Sabah MB, et al. Immobilization of β-galactosidase onto copolymers nanoparticles of poly(acrylonitr-

ile-co-methylmethacrylate):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whey hydrolysis[J]. Nanotechnol Conf USA, 2010.

[35]L iu W, Zhang S, Wang P. Nanoparticle-supported multi-enzyme biocatalysis with in situ cofactor regeneration[J]. J Biotechnol,

2009, 139:102-107.

[36]N eri DFM, Balcao VM, Carneiro-da-Cunha MG, et al. Immobiliza-tion of β-galactosidase from Kluyveromyces lactis onto a polysilo-

xane-polyvinyl alcoholmagnetic(mPOS-PVA)composite for lact-

ose hydrolysis[J]. J Catal Commun, 2008, 9:2334-2339. [37]蔡宏, 徐颖, 何品刚, 等. 脱氧核糖核酸在电极表面的固定化研究进展[J]. 化学学报, 2004, 32(6):815-820.

[38]徐桂云, 范金石, 焦奎. 纳米颗粒在DNA固定化中的应用进展[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08, 27(3):5-8.

[39]孔德领, 代军, 陈长治, 等. 球形纤维素固定化DNA 制备免疫吸附剂[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0, 21(12):1848-1851.[40]L i J, Hou Ng, Cassell A, et al. Carbon nanotube nanoelectrode array for urltrasensitive DNA detection[J] . Nano Letter, 2003, 3(5):

597-602.

[41]刘盛辉, 陈帆, 奠卫民, 等. 单链膜DNA在氨基乙硫醇单分子金电极上固定化的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9, 27(1):

38-42.

[42]C ai H, Xu Y, He PG, et al. Indicator free DNA hybridization dete-ction by impedance measurement based on the DNA-doped conduc-

ting polymer film formed on the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elec-

trode[J] . J Electro Analysis, 2003, 15(23-24):1864-1870.

(责任编辑狄艳红)

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综述

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1、前言 1985年9月,Curl、Smally和Kroto发现了一个由个60个碳原子组成的完美对称的足球状分子,称作为富勒烯。这个新分子是碳家族除石墨和金刚石外的新成员,它的发现刷新了人们对这一最熟悉元素的认识,并宣告一种新的化学和全新 的“大碳结构”概念诞生了。之后,人们相继发现并分离出C 70、C 76 、C 78 、C 84 等。 1991年日本的Iijima教授用真空电弧蒸发石墨电极时,首次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了具有纳米尺寸的碳的多层管状物—碳纳米管。年,日本公司的科学家和匆通过改进电弧放电方法,成功的制备了克量级的碳纳米管。1993年,通过在电弧放电中加入过渡金属催化剂,NEC和IBM研究小组同时成功地合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同年,Yacaman等以乙炔为碳源,用铁作催化剂首次针对性的由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地合成了多壁碳纳米管。1996年,我国科学家实现了碳纳米管的大面积定向生长。1998年,科研人员利用碳纳米管作电子管阴极同年,科学家使用碳纳米管制作室温工作的场效应晶体管;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研究小组采用催化热解碳氢化合物的方法得到了较高产率的单壁碳纳米管和由多根单壁碳纳米管形成的阵列以及由该阵列形成的数厘米长的条带。1999年,韩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制成了碳纳米管阴极彩色显示器样管。2000年,日本科学家制成了高亮度的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器样管。2001年,Schlitter等用热解有纳米图形的前驱体,通过自组装合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单晶,表明已经可以在微米级制得整体材料的单壁碳纳米管,并为宏量制备指出了方向。 2、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获得大批量、管径均匀和高纯度的碳纳米管,是研究其性能及应用的基础。而大批量、低成本的合成工艺是碳纳米管实现工业化应用的保证。因此对碳纳米管制备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包括石墨电弧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激光蒸发法。一般来说,石墨电弧法和激光蒸发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纯度和晶化程度都较高,但产量较低。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碳纳米管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生长温度较低,碳纳米管中通常含有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全解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姓名:李若木 学号:115104000462 学院:电光院

1、纳米材料 1.1纳米材料的概念 纳米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人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不同。 1.2纳米材料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以来,从研究内涵和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方法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或合成块体,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种材料称为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0~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发掘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性探索一度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主导方向。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人工组装合成的纳米结构材料体系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新热点。国际上把这类材料称为纳米组装材料体系或者纳米尺度的图案材料。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以及它们组成的纳米丝、管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

2、纳米材料:石墨烯 2.1石墨烯的概念 石墨烯(Graphene)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既是最薄的材料,也是最强韧的材料,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还要高200倍。同时它又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它是目前自然界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如果用一块面积1平方米的石墨烯做成吊床,本身重量不足1毫克便可以承受一只一千克的猫。 石墨烯目前最有潜力的应用是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用石墨烯取代硅,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快数百倍。 另外,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另一方面,它非常致密,即使是最小的气体原子(氦原子)也无法穿透。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如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V·s,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monocrystalline silicon)高,而电阻率只约10-6 Ω·cm,比铜或银更低,为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固定化酶载体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固定化酶载体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袁定重, 张秋禹, 侯振宇, 李丹, 张军平, 张和鹏, YUAN Dingzhong, ZHANG Qiuyu , HOU Zhenyu, LI Dan, ZHANG Heping, ZHANG Junping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西安,710072 刊名: 材料导报 英文刊名:MATERIALS REVIEW 年,卷(期):2006,20(1) 被引用次数:10次 参考文献(28条) 1.李伟.孙建中.周其云适于酶包埋的高分子载体材料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1(03) 2.Wilhelm Tischer.Frank Wedekind Immobilized enzyme:methods and applicatons 1999 3.Barbara.Krajewska Application of chitin-and chitosanbased materials for enzyme immobilizations:a review[外文期刊] 2004 4.Bullockc Immobilized enzymes 1995 5.Chaplin M F.Bucke C Enzyme technology 1990 6.Wiseman A Designer enzyme and cell applications in industry and i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1993 7.Pskin A K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immobilized enzymes 1993 8.Paul W.Sharma C P Chitosan,a drug carrier for the 21st century:a review 2000 9.安小宁.苏致兴高磁性壳聚糖微粒的制备与应用[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2) 10.Chiou Shaohua Immobilization of candida rugosa lipase on chitosan with activation of the hydroxgl groups 2004(02) 11.王斌.谢苗.曾竞华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褐藻酸酶的研究学[期刊论文]-中国水产科学 2004(03) 12.袁春桃.蒋先明壳聚糖-g-丙烯腈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研究[期刊论文]-应用化学 2002(09) 13.Prashanth S J.Mulimani V H Soymilk oligosaccharide hydrolysis by Aspergillus oryzae galactosidase immobilized in calcium alginate[外文期刊] 2005(3-4) 14.Patel S Stabilization of a haloophilic α-amlyase by callium alginate immobilization 1996(02) 15.Ding Liang.Yao Zihua Synthesis of macroporous polmer carrier and immobilization of papain 2003(06) 16.Li Songjun Use of chemically modified PMMA microspheres for enzyme immobilization 2004(1-3) 17.Cao Linqiu Immobilized enzyme:scence or art? 2005 18.薛屏.卢冠忠.郭杨龙青霉素酰化酶在含铁MCM-41介孔分子筛上的固定化研究[期刊论文]-化学通报(印刷版) 2003(10) 19.Han Yongjin.Jordan T Watson.Galen D Catalytic activity of mesoporous silicate-immobilized chloroperoxidase[外文期刊] 2002 20.Zhang Xin.Guan Ren feng.Wu Dan qi Enzyme immobilization on amino-fuctionalized mesostructrued cellular foam surfaces,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外文期刊] 2005 21.谢钢.张秋禹.李铁虎磁性高分子微球[期刊论文]-高分子通报 2001(0q) 22.邱广明.孙宗华磁性高分子微球共价结合中性蛋白酶 1995(03) 23.Han Lei.Wang Wei The preparation and catalytically ac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apain immobilized

纳米复合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智能复合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绪论 智能复合材料是一类能感知环境变化,通过自我判断得出结论,并自主执行相应指令的材料,仅能感知和判断但不能自主执行的材料也归入此范畴,通常称为机敏复合材料。智能复合材料由于具备了生命智能的三要素:感知功能(监测应力、应变、压力、温度、损伤) 、判断决策功能(自我处理信息、判别原因、得出结论) 和执行功能(损伤的自愈合和自我改变应力应变分布、结构阻尼、固有频率等结构特性) ,集合了传感、控制和驱动功能,能适时感知和响应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判断,发出指令,并执行和完成动作,使材料具有类似生命的自检测、自诊断、自监控、自愈合及自适应能力,是复合材料技术的重要发展。它兼具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双重特性。 在一般工程结构领域,智能复合材料主要通过改变自身的力学特性和形状来实现结构性态的控制。具体说就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频率、外形等方面的特性,来抑制振动、避免共振、改善局部性能、提高强度和韧性、优化外形、减少阻力等。在生物医学领域,智能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生物替代材料和生物传感器。在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复合材料已实际应用于飞机制造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航天飞行器上也已经使用了具有自适应性能的智能复合材料。智能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发展也十分迅速。如将纤维增强聚合物(FRP)与光纤光栅(OFBG)复合形成的FRP—OFBG 复合筋大大提高了光纤光栅的耐久性。将这种复合筋埋入混凝土中,可以有效地检测混凝土的裂纹和强度,而且它可以根据需要加工成任意尺寸,十分适于工业化生产。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形状记忆、压电等几种智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同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2.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Memory Polymer)智能复合材料的研究 形状记忆聚合物(SMP)是通过对聚合物进行分子组合和改性,使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被赋予一定的形状(起始态),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它可相应地改变形状并将其固定变形态。如果外部环境以特定的方式和规律再次发生变化,它们能可逆地恢复至起始态。至此,完成“记忆起始态→固定变形态→恢复起始态”的循环,聚合物的这种特性称为材料的记忆效应。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形变量最大可为200%,是可变形飞行器

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酶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最初主要是将水溶性酶与不溶性体结合起来,成为不溶于水的酶衍生物,所以曾叫过“水不溶酶”和“固相酶”。但是,后来发现,也可以将酶包埋在凝胶内或置于超滤装置中,高分子底物与酶在超滤膜一边,而反应产物可以透过膜逸出。在这种情况下,酶本身仍是可溶的,只不过被固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不能再自由流动。因此,用水不溶酶或固相酶的名称就不再恰当。在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正式建议采用“固定化酶”的名称[1]。 一固定化酶的发展历程[1] 酶参与体内各种代谢反应,而且反应后其数量和性质不发生变换。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酶可以在常温常压等温和条件下高效地催化反应,一些难以进行的化学反应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也可顺利地进行反应,而且反应底物专一性强、副反应少等优点大大促进了人们对酶的应用和酶技术的研究。近年来,酶被人们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与检测、生物传感器、医药工程、环保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 1916年美国科学家NELSON和GRIFFIN最先发现了酶的固定化现象;直到20世纪50年代,酶固定化技术的研究才真正有效地开展;1953年,德国科学家GRUB-HOFER 和SCHLEITH首先将聚氨基苯乙烯树脂重氮化,然后将淀粉酶、胃蛋白酶、羧肽酶和核糖核酸酶等与上述载体结合制备固定化酶;到20世纪60年代,固定化技术迅速发展;1969年日本千畑一郎利用固定化氨基酰胺酶从DL-氨基酸生产L-氨基酸,是世界上固定化酶大规模应用的首例;在1971年的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正式建议使用固定化酶(mimobilizedenzyme)这个名称。我国的固定化酶研究开始于1970年,首先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上海生化所的酶学工作者同时开始了固定化酶的研究工作 二固定化酶的特点[2] [3] 固定化酶具有许多优点:极易将固定化酶与底物、产物分开;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分批反应和装柱连续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提高酶的稳定性;酶反应过程能够加以严格控制;产物溶液中没有酶的残留,简化了提取工艺;较水溶性酶更适合于多酶反应;可以增加产物的收率,提高产物的质量;酶的使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但是,固定化酶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固定化时,酶活力有损失;增加了固定化的成本,工厂开始投资大;只能用于水溶性底物,而且较适用于小分子。 三固定化酶固定化方法[3] [4] 由于所固定的酶或细胞的不同,或者固定的目的及固定用的载体的不同,使固定化方法大相径庭。根据固定的一般机理,可将之分为如下几种方法。酶的固定化方法有:

碳纳米管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碳纳米管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摘要: 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本文综述了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能、应用以及碳纳米管发展趋势。 关键词:碳纳米管;制备;性质;应用与发展 1、碳纳米管的发展历史 1985年发现了巴基球(C60);柯尔、克罗托和斯莫利在模拟宇宙长链碳分子的生长研 究中,发现了与金刚石、石墨的无限结构不同的,具有封闭球状结构的分子C60。(199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1年日本电气公司的S. Iijima在制备C60、对电弧放电后的石墨棒进行观察时,发现圆柱状沉积。空的管状物直径0.7-30 nm,被称为Carbon nanotubes (CNTs); 1992年瑞士洛桑联邦综合工科大学的D.Ugarte等发现了巴基葱(Carbon nanoonion); 2000年,北大彭练矛研究组用电子束轰击单壁碳纳米管,发现了Ф0.33 nm的碳纳米管,稳定性稍差; 2003年5月,日本信州大学和三井物产下属的公司研制成功Ф 0.4 nm的碳纳米管。 2004年3月下旬,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赵宇亮、陈振玲、柴之芳等研究人员,利用一定能量的中子与C70分子相互作用,首次成功合成、分离、表征了单原子数目富勒烯 分子C141。 2004 ,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Graphene(石墨烯)。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研究碳纳米材料的热潮。 2、碳纳米管的分类 2.1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烯片层卷成的无缝、中空的管体,一般可分为单壁碳纳 米管、多壁碳纳米管。 2.2纳米碳纤维 纳米碳纤维是由碳组成的长链。其直径约50-200nm,亦即纳米碳纤维的直径介于纳米碳 管(小于100 nm)和气相生长碳纤维之间。 2.3碳球 根据尺寸大小将碳球分为:(1)富勒烯族系Cn和洋葱碳(具有封闭的石墨层结构,直径在2—20nm之间),如C60,C70等;(2) 纳米碳粉。 2.4石墨烯 石墨烯(graphene)是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成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一种碳质新材料,是构建其它维度碳质材料的基本单元。 3、碳纳米管的制备 3.1电弧法

酶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酶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选题说明 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效率,高选择性,催化反应条件温和,清洁无污染等特点,其卓越的催化效能,令普通无机催化剂难以望其项背,因此酶的工业化使用一直是广受社会关注的课题,但天然酶稳定性差、易失活、不能重复使用,并且反应后混入产品,纯化困难,使其难以在工业中更为广泛的应用。此外,分离和提纯酶以及其一次性使用也大大增加了其作为催化剂的成本,严重限制了酶的工业推广。在此条件下,固定化酶的概念和技术得以提出和发展,并成为近些年酶工程研究的重点。酶的固定化,是用固体材料将酶束缚或限制于一定区域内,仍能进行其特有的催化反应,并可回收及重复使用的一类技术。通过固定化,可以解决天然酶的局限性,实现酶的广泛运用。 基于对于酶的工业化使用和固定化酶的兴趣,我通过互联网和数据库信息检索的方式对酶的固定化技术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希望能使大家对这一领域有所认识。 检索过程说明 1,检索工具和数据库 1.1,百度搜索引擎 1.2,Google搜索引擎 1.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4,万方数据系统 1.5,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检索过程简述

首先,我选择了使用百度和Google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检索,都得到了浩繁的搜索结果,所的信息主要是百科简介和企业广告信息,介绍较为浅显陈旧,可利用性较差,但可以用于简单的信息了解,在搜素过程中,尝试使用了布尔检索规则如“固定化酶and应用”、高级检索和结果中检索的检索方式,以减小数据量。也尝试了Google学术搜索,得到了很多有用信息。运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搜素“题名或关键词”为“固定化酶”的相关资料得到655条,搜素“题名或关键词”为“固定化酶应用”的相关资料得到72条,检索关键词搜素“题名或关键词”为“固定化酶研究”的相关资料得到4条. 万方数据系统搜索主题词"固定化酶",得到相关资料1024条,搜索“固定化酶技术应用”得到相关资料23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固定化酶技术”得到相关资料2604条,搜索“固定化酶技术应用”得到相关资料742条 关键词 酶固定化载体制备研究应用 酶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提要: 固定化酶有许多优点,尤其是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使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固定化酶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技术。目前已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固定化酶制备的传统方法和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新方法,同时对酶在一些性能优良的栽体上的固定进行了综述。 正文: 一,传统的酶固定化方法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在充满生机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元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对材料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航空航天、新型军事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对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诱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是未来10年对社会发展、经济振兴、国力增强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将是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材料之一。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也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例如,存储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400g的磁性纳米棒阵列的量子磁盘,成本低廉、发光频段可调的高效纳米阵列激光器,价格低廉高能量转化的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热电转化元件,用作轨道炮道轨的耐烧蚀高强高韧纳米复合材料等的问世,充分显示了它在国民经济新型支柱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正像美国科学家估计的“这种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微小的物质很可能给予各个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应用将对如何调整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布局、设计新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及改造传统产业注入高科技含量提供新的机遇。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重要科学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层次,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由于纳米结构单

元的尺度(1~100urn)与物质中的许多特征长度,如电子的德布洛意波长、超导相干长度、隧穿势垒厚度、铁磁性临界尺寸相当,从而导致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物理、化学特性既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体,从而把人们探索自然、创造知识的能力延伸到介于宏观和微观物体之间的中间领域。在纳米领域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论,为构筑纳米材料科学体系新框架奠定基础,也将极大丰富纳米物理和纳米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内涵。世纪之交高韧性纳米陶瓷、超强纳米金属等仍然是纳米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纳米结构设计,异质、异相和不同性质的纳米基元(零维纳米微粒、一维纳米管、纳米棒和纳米丝)的组合。纳米尺度基元的表面修饰改性等形成了当今纳米材料研究新热点,人们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按自己的意愿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利用新物性、新原理、新方法设计纳米结构原理性器件以及纳米复合传统材料改性正孕育着新的突破。1研究形状和趋势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中所产生的纳米技术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前20年的主导技术,带动纳米产业的发展。世纪之交世界先进国家都从未来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布局纳米材料研究,在千年交替的关键时刻,迎接新的挑战,抓紧纳米材料和柏米结构的立项,迅速组织科技人员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纳米材料诞生州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一直引人注目。进入90年代,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领域逐渐拓宽。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基

最新固定化酶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酶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酶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酶单独应用中的不足、酶的固定化载体、固定化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固定化酶制备中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且从医药、食品、环保、化学工业、能源等方面其在其中的新应用出发,对固定化酶在新领域中的应用作了综述,给固定化酶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且指出了今后酶固定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多酶的固定化及制备高活性、高负载、高稳定性的固定化酶。 关键字:酶;酶的固定化;载体;酶固定化应用领域 酶是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无污染、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在制药、食品、环保、酿造、能源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酶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大多数的酶在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离子等外界因素影响下,都容易变性失活,不够稳定;与底物和产物混在一起,反应结束后,即使酶仍有很高的活力,也难于回收利用,这种一次性使用酶的方式,不仅使生产成本提高,而且难于连续化生产;并且分离纯化困难,也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等。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这个术语是在1971 年酶工程会议上被推荐使用的。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出现固定化菌体。1973年,日本首次在工业上应用固定化大肠杆菌菌体中的天门冬氨酸酶,由反丁烯二酸连续生产L-天门冬氨酸。固定化酶技术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成为酶工程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将从酶生

物催化剂固定化载体、固定化方法和技术及固定化酶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出发,归纳和综述这些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1酶固定化的传统方法 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固定化方法和必要的载体以及稳定性研究、改进。 1.1 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物理吸附法,将酶固定在纤维素、琼脂糖等多糖类或多孔玻璃、离子交换树脂等载体上的固定方式。显著特点是:工艺简便及条件温和,包括无机、有机高分子材料,吸附过程可同时达到纯化和固定化;酶失活后可重新活化,载体也可再生。但要求载体的比表面积要求较大,有活泼的表面。 1.2包埋法 包埋固定化法是把酶固定聚合物材料的格子结构或微囊结构等多空载体中,而底物仍能渗入格子或微囊内与酶相接触。这个方法比较简便,酶分子仅仅是被包埋起来,生物活性被破坏的程度低,但此法对大分子底物不适用。 1)网格型 将酶或包埋在凝胶细微网格中,制成一定形状的固定化酶,称为网格型包埋法。也称为凝胶包埋法。 2)微囊型 把酶包埋在由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小球内,制成固定化酶。由于形成的酶小球直径一般只有几微米至几百微米,所以也称为微囊化法。

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2011年第4期甘肃石油和化工2011年12月 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李彦菊1,高飞2 (1.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2.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纳米材料具有的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人们意识到它的发展可能给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综述了纳米材料 的分类、特性以及应用领域。 关键词: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 1前言 纳米(nm)是一个极小的长度单位,1nm=10-9m。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nm 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呈现出特殊性能。这种既具有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纳米技术正是利用纳米粒子这些特性实现其在各行各业中的特殊应用[1,2]。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纳米科学与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三大科技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高度重视,纷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对其进行前瞻性的部署,旨在占领战略制高点,提升未来10~20年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我国政府对纳米科技十分重视,先进的纳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3,4]。 2纳米材料的分类 以“纳米”来命名的材料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作为一种材料的定义把纳米颗粒限制到1~100nm[5]。在纳米材料发展初期,纳米材料是指纳米颗粒和由它们构成的纳米薄膜和固体。广义而言,纳米材料是指在3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如果按维数[6],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以分为3类:①0维,指在空间3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尺度颗粒,原子团簇等;②1维,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 ③2维,指在3维空间中有1维在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等。按化学组成可分为:纳米金属、纳米晶体、纳米陶瓷、纳米玻璃、纳米高分子和纳米复合材料[7,8]。按材料物性可分为:纳米半导体、纳米磁性材料、纳米非线性光学材料、纳米铁电体、纳米超导材料、纳米热电材料等。按应用可分为纳米电子材料、纳米光电子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敏感材料、纳米储能材料等。纳米材料大部分都是人工制备的,属于人工材料,但是自然界中早就存在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例如天体的陨石碎片,人体和兽类的牙齿都是由纳米微粒构成的[9,10]。 3纳米材料的特性[11,12] 3.1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体 收稿日期:2011-07-05 作者简介:李彦菊(1981-),女,河北廊坊人,硕士,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2篇。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8

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王全杰1,2** 王延青1*** (1. 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2. 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5) 摘要:碳纳米管是由石墨层片卷成的管状结构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拥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电学、热学和机械性能以及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文章对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性质、纯化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碳纳米管;合成;性能;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 311 文献标识码 A Progress of Research for Carbon Nanotubes Wang Quanjie 1,2,Wang Yanqing 1 (1.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21,China;2. Chemistry and Biology College,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Abstract: Carbon nanotubes are a new class of nano-material with tubular structure formed via rolling-up of coaxial sheets of graphite. They have unique physicochemical, electrical,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pening up various intriguing possibilities for applications.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properties, methods of pu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are briefly reviewed. Key words: carbon nanotubes;synthesis;property;purification;application 自1991年日本科学家Lijima发现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简称CNTs),1992年Ebbesn等人提出了实验室规模合成碳纳米管的方法后,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1]。碳纳米管因具有尺寸小、机械强度高、比表面大、电导率高、界面效应强等特点,从而使其具有特殊的机械、物化性能,在工程材料、催化、吸附、分离、储能器件电极材料等诸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基金来源: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8GG10003020) **第一作者简介:王全杰,男,1950年生,教授 ***通讯联系人

金属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高等物理化学 学生姓名:聂荣健 学号:……………..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指导教师:………….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应用化学专业聂荣健学号:……指导老师:……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水热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简要阐述了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应用,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纳米材料水热合成金属氧化物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al oxide nanomaterials Name Rongjian Nie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metal oxide nanomaterials.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metal oxide nanomaterials is briefly describrd.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spected. Keywords: nanomaterials; hydrothermal; metal oxides ;

引言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近年来已在许多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作为纳米材料的一个方面,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在现代工业、国防和高技术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1.纳米材料简介 1.1 纳米材料概述 纳米是长度的度量单位,1纳米=10-9米,1纳米大约为10个氢原子并排起来的长度,仅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0.1%。纳米材料则是在纳米量级(lnm-100nm)内调控物质结构所制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其三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小于100nm,且性质不同于一般的块体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尺度上至少存在一维处于纳米量级或者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所构成的材料,一般将纳米材料分为零维、一维以及二维纳米材料: (1)零维纳米材料,是指在空间三维尺度上都处于纳米量级的纳米材料,如纳米球,纳米颗粒等; (2)一维纳米材料,是指在空间三维尺度上只有两维处于纳米量级,而第三维处于宏观量级的纳米材料,比如纳米棒、纳米管、纳米线/丝等; (3)二维纳米材料,是指在空间三维尺度上只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而其他两维处于宏观量级的纳米材料,比如纳米片,纳米薄膜等。 1.2纳米粒子基本效应的研究 纳米粒子是尺寸为1-100nm的超细粒子。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着粒径的减小而急剧增大,显示出强烈的体积效应(即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2.1 量子尺寸效应[1] 当粒子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分立能级的现象称为量子尺寸效应。能带理论表明:金属纳米粒子所包含的原子数有限,能级间距发生分裂。当此能级间隔大于热能、磁能、静电能、静磁能、光子能量或超导态的凝聚能时,纳米粒子的磁、光、声、热、电及超导电性与宏观物体有显著的不同。 1.2.2 体积效应[2] 由于粒子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体积效应。当纳米粒子的尺寸与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粒子的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新的体积效应。例如:磁有序态向磁无序态、超导相向正常相的转变;光吸收显著增加;声子谱发生改变;强磁性纳米粒子(Fe-Co合金,氧化铁等)尺寸为单磁畴临界尺寸时具有很高的矫顽力;纳米粒子的熔点远远低于块状金属;等离子体共振频率随颗粒尺寸改变[3]。 1.2.3 表面效应[4] 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着粒径减小而急剧增大后引起的性质上改变。随着粒径减小,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粒子的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增加。原子配位不足以及高的表面能使原子表面有很高的化学活性,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其他原子结合,这就是活性的原因。表面原子的活性引起了纳米粒子表面输运和构型的变化,也引起了表面原子自旋构象和电子能谱的变化。

纳米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_高启禹

?综述与专论? 2013年第6期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酶的固定化方法和技术研究是酶工程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核心是如何将游离的酶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水不溶性的载体相结合,同时保持酶的催化活性和催化特性。固定化酶的概念自1953年由德国科学家Gubhofen [1]提出以来,先后经过了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生产的重大转折,并建立了传统的固定化酶的基本方法,如包埋法、交联法、吸附法和共价结合法[2]。近年来,随着结构生物学、蛋白质工程及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在酶的固定中出现了一些新型载体和新型技术,从而使酶在负载能力、酶活力和稳定性等方面获得了极大提高,且降低了酶在工农业应用中的催化成本。这些载体和技术包括交联酶聚集体、“点击”化学技术、多孔支持物和最近的以纳米粒子为基础的酶的固定化[3]。纳米材料作为 收稿日期:2012-11-27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12102210299),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研究计划项目(2011A180026)作者简介:高启禹,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酶与酶工程;E -mail :gaog345@https://www.doczj.com/doc/632027814.html, 纳米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高启禹1 徐光翠2 陈红丽1 周晨妍1 (1.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河南省遗传性疾病与分子靶向药物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乡 453003; 2.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新乡 453003) 摘 要: 纳米材料在蛋白酶及核酶的固定化研究领域进展迅速,主要包括各种磁性纳米载体及非磁性纳米载体。目前在固定化纳米载体的特性、固定化方法及固定化效果上已进行了广泛探讨。综述以纳米载体的研究现状为基础,分析纳米载体固定化酶的应用前景及纳米载体固定对酶学性质的影响,并对该技术的研究进行介绍和展望。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固定化酶 磁性载体 非磁性载体 核酶 Research Progress of Nanoparticles for Immobilized Enzymes Gao Qiyu 1 Xu Guangcui 2 Chen Hongli 1 Zhou Chenyan 1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nan Key Laboratory of Hereditary Disease and Molecular Target Drug Therapy (Cultivating Base ),Xinxiang 453003;2.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 Abstract: Immobilization of protease and ribozyme by nanometer carrier are researched as a more useful means, including of the magnetic nanoparticle and nonmagnetic nanoparticles. Currently, the types of immobilized carrier and methods and results of nanoparticl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immobilized enzyme by nanocarrier, the effect of nanoparticles matrix to enzymatic properties and the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for the above mentioned technology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oparticles immobilization of enzyme was analyzed. Key words: Nanoparticle cartie Immobilized enzymes Magnetic nanoparticles Non magnetic nanoparticles Ribozyme 酶固定化的新型载体,能够体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小的颗粒直径、较小的扩散限制、有效提高载酶量及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等优点[4]。固定化的微粒状态根据纳米材料物理形态的差异性可分为纳米粒(包括纳米球、纳米囊)、纳米纤维(包括纳米管、纳米线)、纳米膜及纳米块等。目前,用于酶固定化的纳米形态以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最为常见,纳米粒通常指粒子尺寸在1-1 000 nm 范围内的球状或囊状结构的粒子。而用于酶固定的纳米载体材料有磁性纳米载体、非磁性纳米载体等[5]。但是,在进行相关固定化设计时,仍然需严格遵循固定化酶的主要任务,即一方面要满足应用上的催化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在调节控制及分离上的非催化要求。

纳米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前言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精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模糊时代(工业革命之前)、毫米时代(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微米和纳米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1]。自20世纪80年代初, 德国科学家 Gleiter[2]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随后采用人工制备首次获得纳米晶体,并对其各种物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来,纳米材料已引起世界各国科技界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100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从广义上讲,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通常分为零维材料(纳米微粒),一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二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固体。从狭义上讲,则主要包括纳米微粒及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体材料与微粒膜)[3]。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84年德国科学家Gleiter首先制成了金属纳米材料, 同年在柏林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纳米粒子和等离子簇会议, 使纳米材料成为世界性的热点之一;199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第一届NST会议, 标志着纳米科技的正式诞生;l994年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第二届NST会议,表明纳米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焦点。近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对纳米材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制备技术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纷纷将其列人近期高科技开发项目。2004年度纳米科技研发预算近8.5亿美元,2005年预算已达到10亿美元,而且在美国该年度预算的优先选择领域中,纳米名列第二位。现在美国对纳米技术的投资约占世界总量的二分之一[4]。 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以来,80年代中期在实验室合成了纳米块体材料, 至今已有 30多年的历史, 但真正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是在 80年代中期以后。因此 ,从其研究的内涵和特点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5]。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手段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合成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性能。对纳米颗粒和纳米块体材料结构的研究在80年代末期一度形成热潮。研究的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类纳米材料称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4年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挖掘出来的奇特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设计纳米复合材料,通常采用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