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务驱动:深度学习的“引擎”——小学语文《开国大典》的深度学习

任务驱动:深度学习的“引擎”——小学语文《开国大典》的深度学习

任务驱动:深度学习的“引擎”——小学语文《开国大典》的深度学习

《开国大典》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

以“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为人文主题,以“了解文章是怎样

点面结合写场面;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为语文要素,还安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灯光》和“阅读链接”《毛主席在花山》

《狱中联欢》等选文。

按照教学进度,《开国大典》的教学时间正好与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庆典

相契合,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重温革命岁月,留住历史的声音”

教学目的。

2022年9月29日下午,笔者在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六(3)班教学公开课

《开国大典》。本节课以新课标任务群学习”为教学理念,主要研究“文学阅

读与创意表达”板块,设计了题为“真实任务驱动,演绎红色经典”的课例。在

教学中,笔者牢牢把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抓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分析读写学情,潜心创设真实情境,立足文本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通过阅

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同时,引导学生以阅读推进

写作能力的提升,从而感受场面,体会情感,学习表达。

一、创设任务情境,梳理大典过程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开国大典》,一起去重温庄严而盛大的历史

时刻,齐读课题。

生:开国大典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学习了第一部分文字,谁来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生: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述了会场、典礼、阅兵和游行四个场景。

二、精挑画面介绍,再现盛典场面

1.回顾内容,理清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典礼仪式这个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5-10自然段,想想,典礼仪式进行了哪些活动?圈出关键词。提示: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

生: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2.自读阅读,交流感受

(1)梳理本段描写毛主席的语句,学习“点”的描写。

师:在这庄严的典礼仪式上,毛主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人民群众又有怎样的反应呢?请再默读这部分文字,将描写毛主席和人民群众的文字,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同桌交流。

生:梳理此场景中描写毛主席的语句。

师:读这些文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1: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作用之大,任务之多。

生2:毛主席受人崇敬、爱戴。

师:在嘹亮的国歌奏响之后,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谁来读宣告的内容?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师:毛主席宣告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这宣告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让我们回顾旧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播放视频,激发情感)

(师描述: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共签订了近1000条不平等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皇都北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焚烧一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了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被称为东亚病夫,饱受着欺凌和压迫。危难之际,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儿女,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20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师: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觉得毛主席的宣告有什么意义呢?

生1: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

生2:这是决定历史意义的一刻;这一刻决定了中华人民从此当家作主,不再受欺凌与压迫。

师:让我们再读读毛主席这句宣言——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师:让我们再次呼唤出全国人民的心声——

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师:毛主席是新中国的重要缔造者,更是这个盛大典礼的核心人物,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板书:点)

(2)梳理本段描写群众的重点语句,学习“面”的描写。

师:找到了“点”的描写,我们再一起看一看“大典中”,哪些是“面”的描写。

生:梳理本段描写群众的重点语句:

师:再读一读找到的这些句子,你们感到到了什么?

生:这里可以看出人民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3)品读“一阵”,体会面的壮观。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的?

生:这里的掌声都是“一阵一阵”的,“一阵”这个词出现了很多次。

师:是的,你们观察很仔细,“一阵”一词在本段文字中出现6次,我们看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生:典礼刚开始、每一声礼炮后、宣读公告前、听到选举主席一句后。

师:是的,不同的掌声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同学们看,第5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都描写了“掌声”,两个词组有什么不同?

生:“排山倒海的掌声”突出的是鼓掌的人多,掌声此起彼伏,声音像翻腾的海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一阵连着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突出掌声响亮到了极点,饱含人民群众激动的心情。

师:说得真好,有理有据。那我们想象一下,课文中的掌声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经久不息的掌声,惊天动地的掌声

(4)品读“五十四门大炮”、“二十八响”,体会场面的描写的层次。

师:那你们知道“54门炮齐鸣28响”的寓意吗?

生:54门大炮表示当时统计的我国有54个民族,象征着在党的领导下的各民族大团结;28响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至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伟大历程。

师:的确如此,从此每逢重大庆典及重要的迎宾活动,均是“54门炮齐鸣28响”。

师:最后这阵掌声伴随着欢呼声,作者用一个“融”字,你能读出什么?

生:“融”有融化、消融之意,也有暖和、和谐等意。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也

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

主席整合民意。

(5)品读“一齐”,体会场面的宏大。

师:是的,除了你们前面提到的“一阵”还有那个词出现的频率也很多?

生:一齐

师:“一齐”一词在本段中出现了5次,指的是不约而同。这是多少人的

“一齐”。

生:三十万

师:这三十万人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生:结合第一段答:农民朋友、工人朋友、学校师生们)。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来到会场。

师:大家为什么“一齐”把目光投入主席台呢?

生:为了能看到毛主席

师:原来,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期待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

民共和国诞生的一刻来临。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那一刹那,立刻牵动

了全场群众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

袖热爱的不约而同。

(6)师生合作,体会壮观。

师:当毛主席出现的刹那

生:三十万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当毛主席庄严宣读时

生:三十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

师: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

生:三十万一齐脱帽,一齐抬头。

师:这是旧中国向新中国的跨越,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

生而欢欣鼓舞,如此宏大的场面,再次烘托出毛主席的伟大形象,(板书:面)

三、对比精彩场面,感受阅兵盛况

1.对比“点面”,总结写法

师: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刚才我们从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

中感受到这是一个盛大而隆重的典礼仪式。这就是——

生:场面描写

师:场面的描写的基本方法就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点”就是重点,可

以是重点的人或物,也可以是重点的环节或程序,而本文的重点是写一个关键人物——毛主席;“面”是整个场面,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描写,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点”与“面”有详有略,相辅相成。

师: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在课文“典礼仪式”这个场面描写中与我们学

过的《狼牙山五壮士》中痛击敌人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这里描写大典的场景,只有一个点,而痛击敌人的场面描写有很多个点。

师:是的,“典礼仪式”是一点一面,板书:一点一面。当时天安门广场上

有很多人,为什么作者只写了毛主席?

生:选取点也要“聚焦典型”,师相机板书:聚焦典型

2.对比“场面”,学习写法。

师:这庄严而热烈的典礼仪式,全国人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阅

兵式和群众游行又是怎样的场面呢?

明确要求:默读写阅兵式的部分,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做批注。

生1:先是部队整体由东往西,缓缓进场,这是“面”,其中群羊众的表现

这个兵师和空军的行进方阵,这是“点”;最后是群体的表现,起到衬托作用。

师:你们小组发现了阅兵式描写的结构特征。

生2:这里的“点”比较复杂,因为参与阅兵的兵种很多,作者选择落笔的

点都是抓住主要特点的。

师:请你上台借助白板,边圈画,边讲解。

生2:我们小组发现:如果有很多“点”的描写,需要罗列清楚。

师:你们小组的这个发现很好,告诉我们一个新的方法,板书:多点罗列。

生3:我们组发现这个片段的最后一句,从“招手”、“抛向”、“盖过”

等词体会毛主席与群众那种激动与自豪的心情。

师:你们发现点面结合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的组合方式

也可以富有变化。这种写法就是,板书:连点成面。

师:你们再看看描写“阅兵式”的13段,思考:为什么后面群众的表现要

花这么多笔墨?

生4:我们从“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等语句体会人民群众激动又自

豪的心情,以及庄严而又热烈的典礼氛围。

师:原来写群众这个“面”,更是为了-------板书:烘托氛围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一句话说道“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还象征着什么?

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四、回顾过往生活,续写经典场面

师:“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你学会了吗?让我们回顾一下上学期在科睿校区举办的那场激动人心的篮球比赛吧,师播放比赛的精彩瞬间。

师:请你用刚才学的“点面结合”的方法,试着记录这场比赛的精彩时刻。

生:随堂创作

师:根据学生写作情况相机点评。

五、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一点一面聚焦典型

多点罗列

连点成面烘托氛围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充分关注了“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即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要素,体现了“融合”的理念。

一、点与面的融合

《开国大典》所在的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二单元是革命题材主题,本堂课设计

紧扣语文主要素“了解文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并尝试运用此写法写

一次活动。”革命文学承载着特定任务,而此类文章,与其他内容的文学相比,

时代远,代沟大,学生对之较为陌生,易产生隔阂。

每一篇课文是一个个体,而整个单元则是每个个体构成的群体。备课时,我

们从大处着眼,注重整体规划,并根据学段特征,关注任务群结构特点,努力追

求个体与群体的融合。

《开国大典》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

了点面结合的概念及写法。较之前两课,本课的内容更为具体,内部结构相对复杂,对于培养学生由阅读向写作的迁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与思的融合

把“点面结合”这个笼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细分缕析,解构中强化认知;再细致品读语句,精心设计板书,从多角度、立体化、形象化地建构了“点面结合”这一方法的结构,即为“一点一面”“多点罗列”“连点成面”“聚焦典

型”“烘托氛围”等多元方法构成的丰富的体系。让学生由读促思,学思结合,

习得丰富的方法策略,再次体现了教学艺术的融合之美。

三、读与写的融合

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多次言语实践活动,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既

是任务驱动,也是情之所至。历史资料的恰当补充,生活场景的自然引入,营造

了真实的学习情境,让革命文学融到学生心里去,淡化了教化斧斫的痕迹。最后,屏幕滚动出示学生本人参加的篮球赛画面,一下子让学习者进入了那如火如荼的

激烈场景中,自觉地运用本单元所学方法,写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抒心目中最深

的情感。

因此,“深度学习”一是分析读写学情,为读写融合创设情境;二是立足文

本学情,将读写融合深度推进;三是落实新课标,在读写结合中育新人;四是注

重统整跟进,让读写融合更高效。具体到《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不仅

要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重温新中国诞生的前后历史背景,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也需要在“技能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的方法,以书写生活中真实的事情。

小学语文教师面试招聘暨赛课十分钟试讲稿教学设计参考(新部编版六年级上7《 开国大典》)

基于模板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暨赛课试讲稿 (十分钟左右) 重点课文教学设计参考 说明:此文档结合最新部编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基于本人发布的试讲通用模板,按照模板下的“教学五环节”流程,对中高年级的精读课文进行细致解读,提出合理化的试讲教学指导建议,有理论可依,有模板可循,有建议可直接为我所用。教学设计紧扣课后思考题,落实语文要素,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参加试讲教学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同时还特别适合于报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和小学语文教师编的学员学习使用。 具体模板可在百度文库搜索以下文件名: 1.小学语文试讲通用模板精编超越梦想版(适用于教师考编逆袭和一线教师赛课) 2.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师考编)模拟课堂(试讲)通用模板(绝对实用) 3.小学语文教师考编试讲不同文体通用模板(精编版内部使用)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精读课文“五环节”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7《开国大典》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重点截取毛主席宣告场景)。 2.启发谈话:有谁看过这个电影?知道叫什么名字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板书课题) 3.释题:“大典”是什么意思?(盛大而隆重的典礼。)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带着理解有感情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目标。】 1.自学反馈 识字写字。字音方面,指导学生读好“政”、“盏”、“帜”“制”“射”等5个生字都是翘舌音。书写方面,重点指导易错字,“盏”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 课《开国大典》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开国大典》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课文按照顺序讲了哪四个动人的场面?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顺序,写了()和()两个程序。 2.“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B.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C.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D.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假如当时你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一、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二、热烈的欢呼热情的态度热闹的市场宣传好事宣读公告宣告成立 三、1.时间升国旗宣读公告 2.B 3.再也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主的意思。 四、略

《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人教(部编版)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的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 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公开课《开国大典》说课稿材料

小学五年级语文公开课《开国大典》说课稿 材料 《开国大典》是浙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12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特写,具有新闻性,时效性。它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按开国大典上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乐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共,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分16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景。分两层介绍,先讲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再讲会场的广阔,布置的庄严和群众队伍兴奋入场的盛况。第二段(第5至11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是课文重点段,分三层。第一层写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第二层写升国旗、鸣礼炮。第三层写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人民政府、毛主席的情景。第三段(第12至14自然段),写阅兵盛况。既写了人民军队的英姿,更写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庆贺解放的欢喜和激动。第四段(第15、16自然段),

写群众游行情景。 本文突出了场面的描写:会场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本篇课文的另一特点。学生根据本文的过渡句、过渡词理清本文层次,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中用词之确切,并体会排比句的妙处,理解三个双关句的深刻含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课文安排在十册第四组,本组的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是“会读‘消息’,了解‘消息’的一般特点”,习作重点训练项目是“会写板报稿”,即通过本单元读写的训练,学生能独立阅读消息并会写简单的新闻体裁的文章。这也是《小语大纲》中所确定的阅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要求学生根据本文内容改写一则简短的消息。这一环节又是训练学生从会读消息到会写消息的一个过渡环节。 本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理解和运用“迎风招展”、“瞻仰”、“排山倒海”

任务驱动:深度学习的“引擎”——小学语文《开国大典》的深度学习

任务驱动:深度学习的“引擎”——小学语文《开国大典》的深度学习 《开国大典》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 以“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为人文主题,以“了解文章是怎样 点面结合写场面;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为语文要素,还安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灯光》和“阅读链接”《毛主席在花山》 《狱中联欢》等选文。 按照教学进度,《开国大典》的教学时间正好与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庆典 相契合,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重温革命岁月,留住历史的声音” 教学目的。 2022年9月29日下午,笔者在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六(3)班教学公开课 《开国大典》。本节课以新课标任务群学习”为教学理念,主要研究“文学阅 读与创意表达”板块,设计了题为“真实任务驱动,演绎红色经典”的课例。在 教学中,笔者牢牢把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抓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分析读写学情,潜心创设真实情境,立足文本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通过阅 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同时,引导学生以阅读推进 写作能力的提升,从而感受场面,体会情感,学习表达。 一、创设任务情境,梳理大典过程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开国大典》,一起去重温庄严而盛大的历史 时刻,齐读课题。 生:开国大典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学习了第一部分文字,谁来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生: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述了会场、典礼、阅兵和游行四个场景。 二、精挑画面介绍,再现盛典场面 1.回顾内容,理清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典礼仪式这个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5-10自然段,想想,典礼仪式进行了哪些活动?圈出关键词。提示: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 生: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2.自读阅读,交流感受 (1)梳理本段描写毛主席的语句,学习“点”的描写。 师:在这庄严的典礼仪式上,毛主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人民群众又有怎样的反应呢?请再默读这部分文字,将描写毛主席和人民群众的文字,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同桌交流。 生:梳理此场景中描写毛主席的语句。 师:读这些文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1: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作用之大,任务之多。 生2:毛主席受人崇敬、爱戴。 师:在嘹亮的国歌奏响之后,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谁来读宣告的内容?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师:毛主席宣告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这宣告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让我们回顾旧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播放视频,激发情感)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课件【三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课 件【三篇】 导读:本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课件【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案/热点专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开国大典》一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横的北面是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

小学语文课堂中深度学习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中深度学习实施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深度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实施策略。通过深度学习的方式,学生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中深度 学习的实施策略。 1. 提倡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将复杂信息进行梳理和组织的工具,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 语文学习的深度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 方法,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提高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理解。在学习作文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和分类论点、分析问题,提升写作的深度和逻辑性。 2. 引入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字背后的含义、情 感和文化内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在学习诗歌时,老师可以提问诗歌的意境、 表达手法,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情感和创作目的。 3. 素材开发与应用 素材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学习的实施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精心选择和运 用素材,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生活经验,选 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素材。通过引入真实、生动的素材,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进一步促进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4. 探究式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观察、实践等方式,主动探索语文知识。在学习古文时,教师 可以让学生从古文中抽取关键字,通过推测、联想、解读等方式来理解古文的内涵和意义。通过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5. 创设情境,拓展思路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场景、提供多样化的 阅读材料、引入写作任务等方式,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实践 能力。在学习古代文化时,可以组织学生观摩古代戏曲表演、参观古代建筑,使学生亲身 体验和感受古代文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优秀5篇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优秀 5篇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一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务必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到达“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 “会读书的学生能够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齐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忙学生构成思维的系统性,

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资料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能够透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资料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潜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能够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此刻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能够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又可想,可说,可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优质教案

7 开国大典(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写“政、府”等14 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19 个词语。 2. 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教学重点) 3. 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体会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政、府”等14 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19 个词语。 2. 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3. 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大典热烈、庄严的气氛和人们激动的心情。 教学过程 Ⅰ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革命战争有关,我们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都是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刻!请大家观看电影《开国大典》片段。 2.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典”和“大典”分别是什么意思。(“典”是典礼,“大典”即隆重的典礼)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播放视频的方法导入,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理解、思考,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查字典,理解题目,让学生了解了开国大典的隆重,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Ⅱ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自学提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画出好词好句并积累。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小组内朗读,纠正字音。 (4)分别指生读生字和词语,纠正读音,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课堂上对关键字词的强调也很重要。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测,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Ⅲ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 师: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么激动人心的时刻,举国欢庆,所以参与大典的人员特别多,场面宏大,那么如何把这种场面写出来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课文是怎么把盛大的典礼写清楚的。 2.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的过程。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大典进行的顺序写的) (2)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完成思维导图。(提示:关注自然段的中心句) 思维导图: 3. 小组合作。 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点拨指导。 4. 汇报交流。 师:请按照你填写的思维导图简要说明开国大典的过程。 (1)小组内练习,教师适时点拨。(2)点名汇报。 预设:课文按照开国大典的时间顺序,分别记述了群众入场、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等重要的场面。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时,按顺序理清文章脉络十分重要,借助小标题梳理课文描写的场面,有助于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Ⅳ关键词批注,感受热烈氛围

《开国大典》评课报告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通过对典礼前、典礼中、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场面的描写,再现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全文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虽然文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不多,但是通过对其言行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能够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也能感受到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 《开国大典》是一篇较长的文章。史老师采用“浏览——品读——运用”三步教学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成功地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名师优课。 浏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浏览在本节课中共呈现三处:一是浏览全文,思考《开国大典》讲了一件什么事?二是“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要求:《开国大典》一课中表时间的词画波浪线,大典进行的项目上画横线。”三是让学生浏览全文,在众多的人中,有名有姓的有谁?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谁?”义务教育的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堂课每次浏览课文都有一个具体的目的,学生根据需要浏览,必须认真看,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浏览能力得到很好地培养。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史老师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几个场面描写,让学生说出课文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阅读后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所描写的人物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实践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具有实效的而且是高效的的方法之一,它很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学生在学文过程中,既锻炼了听说读写能力,又在感受、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进行真情表达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浸染。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了文章的写作顺序,领悟了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本堂课就选取了学生亲自参与且印象深刻的《运动会团体操表演——在灿烂阳光下》,有好的写作方法,有热爱之情,练笔当然会成功。 认真学习完史老师的这节课,我真正领略了名师风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的启迪:1、课堂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2、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写作技巧,教师要抓住平时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写作的本领。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却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阅读教学标准,所以还需要教师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和策略不断进行优化,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以此有效地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要性;开展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带领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度探究与学习,才能有效地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促使 小学阅读教学得到更加高效的开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教师对阅读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学生被动地接 受语文阅读知识,但是这样的阅读学习效率十分低,没办法让学生领悟到阅读内容的深度内涵,不能让学生对于文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严重地影响到学 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语文深度学习是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基本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自己的 思想和情感融入文章的内容中去,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升华学生对文章的 感悟与体会。教师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能够让学生对阅 读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能够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阅读 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长此以往还会全面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效率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提升,全面地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为学生今后的 语文学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策略 (一)立足教学课文,引发学生质疑 课本是学生阅读文章、获取知识的主要依据,也是提高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源泉,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增 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开国大典》教学为例,教师要帮助学生事件 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学习作者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到新中国诞生的激动和自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场景描写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首先,教师可以 利用《开国大典》的片段引出教学内容,为学生解释课文题目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在阅读中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理清课文继续的顺序,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再让学生谈谈阅读 后的感受,对哪些词语印象深刻,重点词语和段落体现出了人们怎样的感情。之后教师可以 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提问学生为什么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阅读场面的描写有 什么特色,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为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质疑和思考中激发学生 热爱国家、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感情,以此来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拓展阅读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虽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课文为主,但并不能只学习课文内容,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 文章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 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泛的阅读经验拓展学生的阅 读深度和广度,不仅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作者的其他作品、人们对文章的评论、为学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优质教案+说课稿

7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汇集、宣告、旗帜、检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3.学习文章中有关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初读课文,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重点)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简单说一说。)教师相机播放视频,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 2.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课件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看当时的情景,感受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自学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指名交流自学成果。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哪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举行典礼是全文的重点。)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开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上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第15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3.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典礼开始,奏国歌;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4.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指名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总结读后感受。 2.积累文中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词语和句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2.学习文章中有关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难点) 一、影片导入,烘托氛围

把握目标,用任务群推动自主探究学习——《开国大典》(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思路

把握目标,用任务群推动自主探究学习—— 《开国大典》(六上)教学设计思路无论打算怎么教,一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先从教学(学习)目标开始思考。 对于教学目标,我习惯从教材里去寻找和确定。其实统编本教材对于教学目标的指引是非常清晰的:首先是单元导读里有单元的总体目标,其次是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我更愿意当成课后提示)对于单元目标的细化。有时候一个单元目标是一个大任务,需要分成几步来完成学习,因此就会利用单元内的几篇课文来进行分解。 这个单元的单元导读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人文主题是有关革命文化题材的,感受革命精神这一点自不用说;关于语文要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点面结合写场面”。教材是怎么分解这个目标的呢? 稍微细致一点看,《狼牙山五壮士》课后第三个练习明确提示我们:课文第2 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个自然是指向“点面结合”;而“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个提示就告诉我们这一课的目标是感受“点面结合”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开国大典》与此有所不同——“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重点在“怎样描写”,利用阅兵式的场面,学习“点面描写”的方法。虽然都是学习“点面结合”,但是其具体要求和分解目标却是不一样的。一篇课文有一篇课文的使命,如果不去细读和分析,就容易抓大饼,糊为一团。 明白了目标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考虑用什么方式来转换它。 说到“场面”,就会浮现出很多画面:照片、图片、电影……于是,自然而然就想起“特写镜头”和“全景镜头”这对概念。用文字描写场面就如同运用镜头记录场景,异曲同工。很巧,我去翻阅有关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时,发现当年的一段故事,或者说是一个事故:

《开国大典》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主题: 《开国大典》 课时: 共2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阎晓青/新密市实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2.学情分析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跳读、对比读,抓关键词句等方式,90℅的学生能说出文中蕴含的人物情感。(PO1)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交流,能总结出场面描写的方法,并在小练笔中加以运用。(PO2) 3.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场面,填空,互背等方式, 95℅的学生会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PO3)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勾画出文中描写人民群众反映和毛主席语言动作的句子。(DO1) 评价任务二:交流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选取生活中的一段场景写一段话。(DO2) 评价任务三:通过自背、互背、填空等形式背诵第七自然段。(DO3) 【资源与建议】(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对教材的简单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