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

1、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植被,水文(河流湖泊),地貌,土壤,沙漠,海岸。

2、历史人文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文化地理。

3、历史地理理论及文献

文献又包括文字的和历史地图等方面

历史地图:专题地图之一。表示人类历史时期发展情况的地图,对历史事件的地点、空间联系及其地理环境提供明显的概念如反映历史时期疆域、政区、历代政治形势、国内外战争、民族迁徙、地理环境的变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图。如我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地图和晋人裴秀所编的《禹贡地域图》等。

历史地理学三要素:历史时期,地理现象,人地关系

4.何为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它表明,从时间上来讲,历史地理学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5.中国历史地理学从传统历史地理学走向现代历史地理学大致经过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时期,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萌芽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为其成熟期。

第三个时期是唐宋元时期,是为其发展期。

第四个时期是明清时期,是为其繁荣期。

第五个时期是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是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时期。

6关于“新思维”、和“新观念”:

主要是两点,“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二者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思想观念。

1)尽全时空

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意即尽可能全面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与切火腿肠。

时间与空间是一切物体(或事物)存在的形式。没有任何一种物体(或事物)的存在能离开它。也就是说任何历史事件都是也只能是发生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历史事件,而任何区域的所有事物又都有其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过程,即表现在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形态或三个阶段。简单说,时间离不开空间,空间离不开时间。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隔或独立存在。

尽全时空的观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2)、人地互动观念:人→←环境。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不可能单向)。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或表现在)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无不在时刻影响着,准确地说是加速地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7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8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在不断地变化。

9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1影响气候的几种主要因素: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时间相互作用

2历史时期气候与第四纪冰川的关系: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直接影响现代地貌的发育、历史时期的气候演变。

3气候,根据它的区域差异性可以分为三种:大气候、地方气候和小气候。

4冰期:在地质历史上,世界气候有过巨大的变动,发生过多次全球性的冰川覆盖面积扩大,称为冰期,在这个时期,冰川大规模增长和扩展;

5间冰期:与冰川大规模扩展相对应的是冰川大规模的退缩和消亡,这个时期称为间冰期。

6图1-1P25,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

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

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

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

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7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本民族的影响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所不能离开的特殊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也就从多方面给予这个民族以莫大的影响。单就气候一项来说,比如俄罗斯那样苦寒的地方,人们时时感到受自然环境的压迫,郁积于心,结果就形成勇猛阴鸷的民族性。也许因为终年蛰伏的时候多,在屋子里静坐凝思,从炉边闲话中,许许多多的计谋便容易打好稿子。在印度则不然,终年炎热,精力蒸发,人们露宿的时候多,仰观星斗,近听恒河,而感觉生灭无常,生命渺小,于是崇拜宇宙发生印度教及佛教的思想。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及于长江流域。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见《罗家伦文化随笔》)

8温带文明发生论

该论点最早由德国思想家黑格尔提出。它倾向认为太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了文明产生和文化进步,太优越的自然环境又抵消了文明产生和文化发展的诱发动力,相对适中的环境才能为文明产生和文化进步创造主观和客观上的进取机制。

如将古代文明与气候带划分对应起来,在寒带、温带、热带中,古代文明大都产生在温带。黄河文明的产生也符合这一机理。

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植被:覆盖在某一地区地面上,地表上层(紧贴)的所有植物,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历史时期的森林植被变迁,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这其中人的因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影响(且是负作用)。总的趋势是人进林退,森林植被在大量减少。

1.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及原因。

距今4000年,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先秦时期开始。这4000年来总的来看,森林资源分布变迁趋势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

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从栽培植被的扩展来看,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比较晚,基本上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逐渐开始受到重视的。

2.影响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气候;其次是人的因素

3.森林的保护作用: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具有防尘灭菌作用。

具有净化大气和污水的作用(一棵树可以过滤空气中多达27千克的污染物)。(地球之肺)影响: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对森林资源的依赖远比现代文明社会大。

4皇木采办

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都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办的对象是南方山区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主要采办地区多在湖广西部、四川、贵州地区。此举不仅使各地野生天然楠木林等珍稀树种多荡然无存,而且使南方山区的森林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5乾嘉垦殖

清中叶(主要是乾隆、嘉庆)以后,由于人口增加迅速,造成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传统农业技术无能为力。清政府采取措施,鼓励民众向深山进军,扩大耕地面积,种植高产旱地作物,从而掀起了一个山地垦殖运动。但它的背后是以大量牺牲森林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第三章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1.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趋势及原因。

概括来讲,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2原因有三:首先是由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繁殖;其次是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变化,使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构成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成分之一。它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共同构成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食物链:食物中的能量,从植物通过一系列的动物,依次传递,这个途径好象是一个食物的链条,故叫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按食性关系而形成的锁链式相互制约形式,称为食物链。

5群落分为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

自然群落应该就属于野生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及微生物的类群),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发展起来的,其内部成分繁多,结构复杂。一般地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的结果愈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和大型动物的种类也愈多;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类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空间的各种生物有机体有规律的组合,它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并有一定的结构和数量,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构成一定的相互关系。它包括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1.近5000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及原因。

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

.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湖沼。

黄河一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它具有水量小而变率大和含沙量大的特点。黄河最大的特点即是在历史上多次决口,改道,先后经历了七个阶段或

2四个时期:从入海口看即北流(入海口为天津附近,先秦)——东流(山东入渤海,汉唐时期。汉唐安流期:从东汉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约600多年,直到7世纪中叶以后又开始)——南流(由苏淮入黄海,南宋至咸丰5年)——东流(在今山东利津入海,1855年至今)四个时期。

3黄河流域的湖泊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其形成多与决口、改道有关,因为地质时期的华北地区,地质沉降过程中形成凹陷和洼地,再加上决口与改道才形成……。

4总的变化趋势是由多变少,(数量),由大变小(面积),乃至淤灭。

原因:一是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使地表水总体减少;二是人类用水量的无节制。

长江及长江流域的湖沼。

河道变化主要表现在中游地区,河流出山地而进入广阔平坦的平原地区,导致河床变化较大。江沱易位(南沱北江—北沱南江)

湖沼变化也主要在这一地带。如云梦泽,洞庭湖,太湖的变迁。

西北干旱区变化更加明显。如青海湖、罗布泊的变化。

5总趋势: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的总趋势,主要表现为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

6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人为的作用,总的来看,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使地表水总体减少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用水量的无节制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7黄河流域洪灾和改道多的原因: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气候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

8.历史时期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于黄河

水灾频繁

淤塞河流,填平湖泊,毁灭城市,阻塞交通,使良田变沙漠

进入近代以来,水患得以控制,新问题出现---断流。

关于长江综合来看,长江流域洪水灾害从历史上来看是频率越来越大,灾害的强度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问题一是因中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水涝灾害;问题二是因沿流域开发带来水源减少和水质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航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

一、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及成因

1沙漠:地面完全为沙所覆盖,缺乏流水,气候干燥,植物稀少的地区。

2沙漠化:(1)荒漠化。(2)特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严重退化,地表出现流沙,有覆沙现象。

3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应该说前者比后者更严重。

4 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

5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

6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

7中国历史时期沙漠演变的原因:

中国沙漠一部分形成于地质时代,一部分形成于历史时期。总的来看荒漠地区的沙漠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在历史时期由于自然气候与人类的影响有所扩大;草原地区的沙漠则主要是由于在近2000年来气候干旱背景下人类活动的恶果。从历史发展来看,越到现代,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形成作用越明显,现在全球85%的沙漠化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

8沙漠化过程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沙漠前移”,即在风力作用下沙漠向四周扩张,流动的结果。

一是“就地起沙”,即在本地土层被破坏后,就地起沙。

9影响。

历史时期沙漠化趋势越加严重,不仅直接带来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生态的急剧恶化,带来草原退化及农业减产,影响生活资料的获取,而且影响当地的交通运输发展,如西北丝绸之路的衰落。继而不断向南、向东推移,对东南地区农业文明始终构成威胁,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现在北方地区的沙漠化使沙尘暴对北方地区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影响人们的生活、居住,特别是对北京、西安等大城市的影响较大。

由此看来,中国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后边要讲的),与其说是人们改造自然,开拓疆土的成功之处,不如说是人们迫于自然压力而做出的痛苦抉择。

草原沙漠化

主要是指由于不当屯垦、牧场改农场或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草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进而在本地土层被破坏后引起就地起沙的现象。它是在历史时期尤其是近2000年来气候干旱背景下人类活动的恶果。

草原荒漠化:由于受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我国内陆的西部及西北部地区的原来为草原的地区(如内蒙西部、宁夏和新疆等地),因夏季风不能到达而变化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植被日渐或严重减少、草原严重退化的现象。绿洲文明:主要靠高山冰川融雪和地下水补给的河流灌溉的农业文明区。往往位于沙漠的边缘地区。

第六章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1根据组成物质的不同,海岸可以分为三类:沙岸、岩岸和生物海岸。

沙岸:大部分海岸是分属各种平原类型的海岸。

岩岸:是指受地壳构造和陆地地形等原生形态的影响所形成的各种岩石海岸类型。

生物海岸:它是由生物或生物的骨骼残骸形成的海岸,生物对环境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只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某类生物才能大量繁衍,构成这类生物型的海岸,有代表性的是:红树林海岸;珊瑚海岸

沙岸又可分成几种类型,如:

三角洲海岸——分布于河流入海口三角洲沿岸

淤泥堆积平原海岸——如我国的渤海湾沿岸、江苏北部海岸

泻湖—离岸堤海岸——由离岸堤发育形成泻湖海岸

泻湖: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沙所封闭而形成的湖泊。高潮时可与水相通。

溺谷海岸——海水淹没平原河口,形成溺谷,形如喇叭,又称喇叭港海岸或江湾海岸。有时河口横向沙嘴封闭河口,形成泻湖。如钱塘江口海岸。

2.历史时期的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

中国的基岩海岸有变化,但总的看来变化并不太大,变化大的主要是低(平原)海岸。低海岸的变化与河流的来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使中国几千年来低海岸发生了大量变化,而且我们也可结合天津、上海的成陆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演变讲述其变化。

渤海湾:主要是受黄河,滦河口的影响,过去黄河在此流入渤海,一般入海口往往发育成三角洲,海岸线外伸为泥质海岸,而黄河改道后,往往又演变为侵蚀性海岸。(结合天津)。

3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西沙东去才造就了中国低海岸的扩展,进而才有了天津、上海成陆,使类似于津沪的东南地区经济繁荣成长为经济发展中心成为可能。

4贝壳海岸:历史遗留的早期海岸遗迹,多由大量的贝壳、贝壳皮及砂等组成。

在一些粉砂质海岸上,往往有大量的贝壳、贝壳皮等组成的贝壳堤,这种堆积岸可用来开辟盐田和围垦土地

贝壳堤岛(滩脊)是海岸带重要的一种地貌。5000多年来,黄河多次徒迁,携带大量泥沙经渤海西岸、南岸入海,造就了土地和泥质滩涂海岸,使种类繁多的贝类赖以繁衍生息,在风瀑潮和海浪潮汐运动作用下,它们被推移到海岸堆积,随着黄河改道,海岸线的变化,形成了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有的已远离海洋变为陆地,有的已埋于地下变为滨海湿地5海侵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对大陆区侵进的地质现象。又称海进。通常,海侵是海水逐渐向时代较老的陆地风化剥蚀面上推进的过程。

6冈身:(较低而平的山脊为冈)长江挟带的大量泥沙进入河口,在大风和海浪作用下不断堆积成一条带状海岸,因其地势高爽,俗称“冈身”。至少六千年以前,在上海市中部傍西的土地上,有一条由西北到东南走向的冈身地帶,它便是远古时代的海岸线。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

1纵观中国边疆(边域)演变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A从小到大的疆域拓展时期(上升时期)

从时间上讲,主要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结束于清后期乾隆,道光年间,基本上截止于鸦战之前。

B从大到小的损疆失地时期(沉沦、下降时期)

从时间上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应为之初)。

C巩固时期或中兴时期,即(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期。

当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那就是,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中原王朝国力强弱与中国历史疆域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中原王朝强盛时,边疆区民族政权或出于仰慕中原经济文化,或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形成向心力,进而形成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国;当中原王朝国力衰退而战争不断时,向心力就成为了离心力,四周民族纷纷独立,自求发展,就出现分裂的中国。

如果拿欧洲尤其是西欧的地理环境(多地势平坦的平原,气候差异不大,拥有共同或接近的文化习俗等,加上种族的原因,故容易彼此融为一体,欧洲之一体化……)同东亚的地理环境作一简单比较的话,我们就会知道,东亚大陆(特点是)幅员广阔,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大漠),气候种类多,由多民族构成,尤其是生活在中原文化周边或外围的少数民族,地形,人文呈相对封闭状态,可独立发展,也可彼此相依,共同发展。从文化上讲,少数民族区域同中国周边的各种文化带相连(如伊斯兰,波斯,印度,基督教等),既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受异域文化影响,所以才会……

第八章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统治,行使行政权利,管理居民而划分的区域。(这里主要是其政治功能)另外还有经济功能。1、替中央或上级行政单位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2、完成国家在本行政区内的赋税征收任务。

1、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1)夏商西周的诸侯方国

九州说(非真实的)

畿服制

分封制

(2)郡县的起源郡晚县早

2、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

州制的产生:西汉产生,初期无治所,巡行所部。东汉末年,正式形成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政治衰微,王室多故,益州刘焉建议各州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灵帝中平五年,正式确定“州”为中央与郡、国之间的一级行政政权,正式把“刺史”改作“州牧”。“刺”与“牧”虽一字之差,而实质却发生极大变化。)

3、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

4、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初期北洋政府在地方设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以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二级制,

中国行政区划演变主要是表现在一级政区的变化上,而影响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独特的文化区域,独特的民族聚居区)。

5.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及主要因素

从先秦萌芽到秦汉的确立及到后期的发展演变。从郡县二级制发展到后期道路制,行省制三个阶段。现在是省—县—乡三级制。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原因是其内部容易产生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力量,故设法控制之,而作为州县一级政区的财力,军力则一般不会形成威胁,故变动不大,即勿需要变动。

6纵贯(观)历史,可以发现,历史时期影响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政治制度及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独特的文化区域或独特的民族聚居区)等。

我们以自然环境角度为例来看其对行政区划的影响,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中国历史上在元代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以天然的山脉、河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线)来划分行政区,在元代以后往往以“犬牙交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政区划(域)。

7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a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b政区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区划分考虑经济因素也影响其发展,如一体化形成体系,便于管理,促进发展等。

正确的划分促进经济发展,决策失误则会干扰或影响经济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经济发展也影响着政区的划分,大小范围及级别的高低等(如深圳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城市地位的提高、邯郸之成为“较大城市”、省会城市的副省级级别)。

c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8双头州郡:东晋南北朝时,二州、二郡合治一地,称为双头州郡。如东晋以后梁、南秦二州,合治南郑,巴西、梓潼二郡合治涪(fu)县。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解释说:“双头郡者,两郡同治,一人带两郡守也”。

羁縻府州

唐、宋、明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受都护府、边州都督或节镇统辖。各府州贡赋不入户部。这些机构的设置,加强了中原与边疆地方的关系。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1军事战争,无非攻守之战,矛、盾之战,战争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从这种意义上讲——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体系(诸如长城,关隘,城防等)起作用类似于盾的作用。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它:有效性;时代性或局限性

2军事地理的主要内容无外乎进行战争的空间因素,(地域)地形,地势因素,作为有形的东西(发生过的历史)留下来的无非也就主要是本章涉及的三项内容:长城(边防,边墙),关隘及战争分布(演变)。

长城,大多建于不同政治区域的分界线上,或者是属于不同生产方式(产业方式)的分水岭、过渡带(农牧业分界线),不同民族的边缘地带,交流地带,也可能是在文明进程,文明程度差异明显的不同部族、民族之间。

关隘,重要关隘往往位于不同的一级政区之间的交通要道上,不同文化区的分水岭上。这里起作用的主要应是两方面因素,一是能够在此设关隘,关防。(地形,地势因素);二是值得在此设关立卡。(经济,政治,军事或文化上的重要性。这一点是除了地理因素之外的因素)。----------有关关隘可参看视频

建关设卡的目的是利用地理因素(条件)而收到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巨大作用,或征收赋税,或军事守卫,以达到盘查行人,控制交通。“一夫当(挡)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3、战争分布的多寡及发生的频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①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由于利益关系集中——“利”。

②政治中心区,人口稠密区。权利(力)欲——“名”。一为名二为利,所谓“争权夺利”是也。

③不同经济生产方式的边界线上。生产方式的冲突,如农—牧之间。

④不同民族及文化区的交界地带。价值观的区别,宗教及文化间的冲突—《文明冲突论》(亨亭顿)

第十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

本章重点是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经济重心的发展变迁轨迹及其原因。

一、从“天府”之变迁及都城的变迁看经济重心的变迁。

1、天府:

①三国之前是指关中—渭河平原。

②三国之后,成都平原(当然与都江堰有关,但还有更深层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大背景,因为李冰父子修此水利工程是在秦国时期——战国时期,自此以后便“水旱从人”了。)

从渭河平原→到成都平原,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

2、最初先秦时关东、关西、山东、山西,基本并行发展。

3.由于是秦的统一,才致使西部成发展之重点区域,再加上当时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允许,故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连丝绸之路,也向西北发展,扩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西域,东汉都于洛阳,是一个明显的东移征兆和迹象。到唐时一面都于长安(有历史原因),一面设东都于洛阳,就食于洛阳(东部)——(当时有两京驿道的存在使其成为可能),就因为东部经济发展快之故。

这里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西而东。

4.以下又是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

北宋都于开封,南宋都于杭州,虽主要缘于政治因素,但至少南方已为建都提供可能条件,乃至于明初都于应天府,亦有此方面的原因,表明南方经济发展之速快于北方,经济重心发展明显向南倾斜,南重北轻。“扬一益二”;“苏湖熟,天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管理学原理笔记汇总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2、国内专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3、教材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要点:1、预期目标; 2、必须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 3、本质为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有多样:关键是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 二、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职能和过程:法约尔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孔茨著作《管理学》中——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一般的教科书已将管理的职能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代表人监督者企业家 领导者传播者干扰对付者 联络者发言人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管理技能:卡茨(L.Katz)的看法: L.Katz教授在研究高层管理人员成功所必须的特征时,把成功的管理人员在 完成工作时所显示的技巧(skill)概括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三种类型:平均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人员。 成功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 的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准。 管理系统:两种基本系统: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不与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 作用。 在不同和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管理 三、什么是组织 1、组织的特征: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组织日益成为 更加开放,灵活和响应变化的实体) 2、变化中的组织 传统组织:稳定的、缺乏灵活性、关注职位、根据职位定义工作、个人导向、永久

中国历史地理大题通吃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1、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2、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 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3、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4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5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趋势: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原因有三:首先是由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繁殖(所谓适者生存,不适者、不能应变者被自然淘汰。如猛犸);其次是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变化,使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过去的气候异变导致某些猿类从树上来到了地面,诞生了人类,而今天人们的不当行为正将动物从森林中赶出—因乱砍滥伐导致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森林植被减少,灭绝其家园、进而灭绝动物本身。 6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野生动物的分布,一方面人口增长、膨胀都会相应的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往往又是以依赖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为背景的。如今,随着环境恶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危机。是人们发现主义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应该是有利于自己的。具体分一下两个方面:A一方面历史时期生物群落间本来存在现实上的生物链,这种生物链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生态平衡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生态链向简单化的发展,使生态处于低层次的平衡,这本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B一方面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绝大多数是资粮性动物,因此形成的一些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 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兴衰往往是一对矛盾体,一把双刃剑。要把保护野生动物与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起来。 7、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

管理学笔记

管理学笔记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管理学原理】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4、6、8章是重点,尤其第4章,要花本科80%时间复 习,1、3、5、7章非重点 第一章管理的历史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近代管理的发展★ 姓名理论称号要点内容 泰勒科学管理理 论 科学管理之父 提高劳动生产率;标准 化;刺激性工资报酬制 度;精神革命;职能工 长制;例外原则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 论 管理过程学派理 论创始人 六种经营活动:生产、 商业、财务、安 全、会计及管理 活动; 五大管理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控制 马克斯·韦伯行政组织理 论 组织理论之父 法理大于神授 官僚制、科层制、理想 的行政组织 巴纳德一般组织管近代管理理论的见下

理理论奠基人 梅奥人际管理学 说 霍桑试验、工人是经济 人、社会人、企业中存 非正式组织、行为科学 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 1、组织论的管理论 理论结构:个人假设-〉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 织理论-〉管理理论 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有意识协调的行为或 力的系统,包含三要素。 正式组织三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 组织是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统一。 3、组织平衡: 是组织与管理之间的联结环节,包括: ①组织内部个人和整体的平衡,②组织与环境之间的 平衡③组织动态平衡(第十章) 4、管理人员的职能 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②从组织成 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努力;

③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④领会组织 整体把握管理艺术。 当代管理理论主要流派 ①管理过程流派,②管理科学流派③组织管理 流派 ④行为科学流派⑤经验管理流派⑥其他学说 和流派 组织管理流派 行为科学流派、经验管理流派可能出选择题 管理学发展的显着线索 A.科学化理性化线索 B.人道主义线索 C.管理过程线索 D.实证分析线索 第二章组织管理原理★ 个体行为的假设★(多选)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管理人假设 D.复杂人 组织生活中个体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A.行 为:决策决定方向,心理力量决定强度; 目标、知识、思维方式制约决策,情感影响心理力量; B.学习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辞书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

(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剑雄、吴松弟、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管理学复习笔记

1.管理的内涵 ①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相关的各种资源。 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协调资源,目标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①有科学的规律性②严密的程序性③先进的技术性 艺术性:①巧妙的应变性②灵活的策略性③完美的协调性 3.管理的六大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4.管理者的角色 ①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②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③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5.管理者技能 ①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②人际技能: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③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 6.管理环境的构成示意图 P30 7.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五力模型 8.社会责任: (1)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投资收益最大化,财务状况公开,真实准确、不搞欺骗 (2)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提供就业机会,创造财富 (3)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不歧视员工,对员工进行培训,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民主权利 (4)企业对顾客的责任:提供安全产品,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提供售后服务,提供必要的产品指导,允许顾客自主选择。 9.(1)儒家管理思想:①民本和仁政的管理思想②礼治与和谐的管理思想③中庸的管理思想 (2)兵家管理思想:①知己知彼的信息管理思想②全胜与利害的决策管理思想 ③举贤彰能的人才管理思想 10.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①劳动分工思想②经济人观点: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人的本性使然。 (2)罗伯特·欧文: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企业应该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增加员工的福利,管理手段上要杜绝惩罚的手段,提倡柔性管理方法。 11.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和融合点 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点是文化与伦理,主张通过伦理、道德和责任感实施管理。西方管理的思想基点是科学和效率,谋求最高的经济效率和最好的经济回报,在管理手段上,偏好通过实验分析和定量公式来研究管理问题,体现为“制度化、标准化和定量化”。 我国管理追求和谐,西方管理追求卓越,和谐和卓越是两者追求方向上的主次差别,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当前西方管理思想的问题是如何在管理操作过程中配置伦理观念和人伦关系,增加管理的人情味。中国则建立操作行为体系,认清操

中国历史地理趣味题

中国历史地理趣味题 1.举世瞩目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于2002年12月3日在摩洛哥(国名)揭晓,上海市成功地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 2.钱塘江潮是世界一大自然景观。观潮风俗自汉唐就有了。请问:去钱塘江观潮的最佳时间是在每年的3月,还是每年的9月?9月。 3.西双版纳有着秀丽怡人的风光。请问,西双版纳的意思是“美丽的小村”吗?不是。 4.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喜爱的吉祥数字也有不同。问:蒙古族的吉祥数字是“9”还是“10”?9。5.蛇岛是我国著名自然保护区,以毒蛇众多而出名。请问:蛇岛上的毒蛇主要是蝮蛇还是眼镜蛇?蝮蛇。6.遨游太空是勇敢者追逐的梦想。今天,人类已经将实现这一梦想的载人航天器送上了太空。请问,在航天界,人们联络呼叫时是先叫接收者的名字还是先叫发送者的名字?接收者。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请问,1996年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江西庐山还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 8.北京四合院多为南北走向,请问,它的大门一般是开在东南角还是西南角?东南角。 9.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最后一个被发现的是天王星还是冥王星?冥王星。 10.全国许多地方正在清剿食人鲳,这是非曲直种生性凶残的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攻击人类的事件也有发生。请问,食人鲳的原产地是尼罗河还是亚马孙河?亚马孙河。 11.在游览名胜区刻写诸如“某某到此一游”的字属于不文明的行为。在清朝时,就有了这种风气,在游赏之处喜欢留诗刻字,请问这种风气是从雍正朝还是乾隆朝开始的?乾隆朝。 12.公元18世纪,庞贝古城被人们从千年堆积的火山灰下发掘了出来。当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后把这座城市埋葬了。请问,庞贝古城是在西西里岛吗?不是。 13.北京西客站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吗?是。14.黄山云海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冬季或夏季?夏季。 15.长臂猿有尾巴吗?没有。16.河马善于游泳吗?不善于。 17.指出唯一一个工业用淡水超过农业用水的大洲。欧洲。 18.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山湖自然保护区。 19.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穿过的唯一一个大陆的名称是南极大陆。 20.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笑话 1、人口最多的国家: 地理课上。老师:“请问,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多?” 杰克:“联合国。” 2、地理考试:地理考试时,老师要学生简略描述下列各地:阿拉伯、新加坡、好望角、罗马、名古屋、澳门。其中小明这样写:从前有个老公公,大家叫他阿拉伯,有一天他出去爬山,当他爬到新加坡,突然看见一只头上长着好望角的罗马直冲过来,吓得他拔腿跑进名古屋,赶紧着澳门。 3、西北风:老师:“夏天刮东南风,冬天乱西北风,请记住。” 学生:“不对,我妈说跟我爸结了婚,一年四季都喝西北风。” 4、倾斜的地球仪:局长到某校视察,看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便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何倾斜二十三度半?” 学生甲非常惊恐:“不是我弄的。” 局长再问学生乙。学生乙答道:“我刚进来,怎么会知道。” 局长疑惑地问教师这是怎么回事。教师满怀歉意地说:“这不能怪他们,买来时就已经是这样子了。” 校长见局长脸色越来越难看,连忙趋前解释:“说来惭愧,因为学校经费有限,我们买的是地摊货。” 5、种族歧视:一个黑人小学生对他的白人同学说:“上帝一点儿也不公平!你们白人学生作弊真方便!” “何以见得?” “你们只要把答案抄在大腿上就行了,有一回我也照着干,结果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 【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 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 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 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 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荆江河曲 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大学管理学笔记

大学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第三节:管理学的特点和内容 一、管理的概念 (一)管理的定义: ?? ?? ? 西蒙(Herbert A Simon):管理就是决策。 ?? ?? ? 罗宾斯: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 ?? ? 唐纳利: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 ?? ?? ? 卡斯特:管理就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 ?? ? 国内管理学界比较认可的定义: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活动,使别人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效率是管理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 ?? ?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 ?? ?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是指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 组织的特点: 1.每个组织都有一个目标。 2.由人组成。 3.有系统性的结构。 二、管理的二重性与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 2.社会属性:指任何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总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

3.科学性:以反应管理客观规律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4.艺术性:灵活运用管理理论、知识、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学的特点与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和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2、多学科性或综合性。 3、历史性 4、实用性或实际性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1).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我国管理的落后不仅表现在管理理论及方法等落后,更主要的是管理思想的落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3).随着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管理的演进 一、历史背景 1.早期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大多散见于埃及、中国、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 2.管理理论的萌芽:劳动分工理论,工业革命及其在美国出现的管理运动。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正规化管理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二、多样化时期 1、科学管理: 其关注点:如何改进工人的生产率 泰罗所面临的状况:工人磨洋工,管理者凭感觉和经验管理,几乎不考虑人与岗位匹配的问题,劳资关系非常紧张。提出了四项管理原则: 1).研究工人工作方式,收集相关的工作知识,试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 2).将完成工作的新方式编成书面规程和标准的操作步骤 3).仔细挑选工人,以他们具备与工作需要相匹配的能力和技术,按特长分配工作 4).提倡实行有差别记件工资制泰罗进行的著名的试验:a.搬运生铁块试验b.确定铁锹大小的试验c.金属切削试验d.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对美国制造业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 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 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 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 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 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 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 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 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 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

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8.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 灵渠(兴安运河) 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⒓市舶司最早是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