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016538611.html,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作者:胡冬发

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8年第14期

[摘要] 目的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方法建立医院信息传输的硬件平台,将远程医疗平台系统应用到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终端,实现医院信息的实时化采集和移动化办公。结果对区域医联体协议医院内纵向开展医疗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远程协作、管理培训等交流合作,形成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互惠共赢新模式,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结论运用互联网+模式,打造以远程医疗平台为基础的区域专科联盟,可以将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有序高效利用。

[关键词] 分级诊疗;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平台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5(b)-0151-03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Based on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U Dong-fa

Network Data Information Departmen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 Guangdong Province, 5104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based on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e hardware platform of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telemedicine platform was applied into the panel computer or smart phone terminal thus realizing the real-time collection and mobile office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Results The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assistance, talent training,telemedicine co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medical couplet agreement by the hospital can form an excellent long-term mechanism of medical resources rational flow, improve the medical service level of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realize the new model of mutual benefits and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Conclusion The use of Internet plus mode, to create a Regional College Alliance to telemedicine platform based, can b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and efficient use of high-quality medical resources.

[Key words]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gional specialist alliance; 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制度建设的目標,概括起来就是分两步走,两年逐步完善,初见成效;五年全面提升,成熟定型。即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行政法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指导各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目标任务。 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基层首诊。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双向转诊。坚持科学就医、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完善双向转诊程序,建立健全转诊指导目录,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 急慢分治。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上下联动。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重点,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 二、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一)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渡,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规范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加强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等专业人员培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视频系统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旨在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需求的一项全新的医疗服务。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只在最近几年才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行业需求分析 “看病难”已成为社会性问题,一直困恼着中国医疗服务。由于国内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三级医院基本分布在大中城市,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也以分布在大城市为多,即使在大城市,病人也希望能到高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 借助于网络音视频系统,使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画、语音的综合传输,而且完成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画的沟通,实现对远程医疗就诊、远程医学学术讨论的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随着高清音视频技术的发展,高清晰的医疗影像资料都可以基于网络进行传输。因此,远程医疗会诊在医院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部署和应用。 远程医疗包括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远程医疗会诊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远程医疗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远程医疗不仅仅是医疗或临床问题,还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库等各方面问题,并且需要把它们集成到网络系统中 “AnyChat即时通讯平台”是一套跨平台的即时通讯解决方案,基于先进的H.264视频编码标准、AAC音频编码标准与P2P技术,支持高清视频,整合了佰锐科技在音视频编码、多媒体通讯领域领先的开发技术和丰富的产品经验而设计的高质量、宽适应性、分布式、模块化的网络音视频互动平台。

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与实践

四信息管理四 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与实践 周彬一蔡敏芳一孙娟一童俊东一赵雪飞一庄伟 一一DOI :10.3760/cma.j . issn.1000-6672.2016.04.015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2012AA02A616) 作者单位:430022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计算机管理中心(周彬二蔡敏芳二童俊东二赵雪飞二庄伟);无锡曼荼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孙娟) 通信作者:童俊东,Email :26523875@qq .com 一一现代医学的发展, 需要构建一个全程化二多角度的区域医疗协作共同体三远程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协作模式,以其 便捷二高效二质优二价廉 的服务优势,在区域 医疗协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三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具有丰富而优秀的医疗资源三2011年8月建成湖北省远程医学中心, 连接了省内外近50所医疗机构, 是 武汉1+8城市圈 医疗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三2014年底,在远程医学中心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连接省内8所 协作医院,形成省级-市州级-县级-乡镇的四级远程医疗协同服务模式,扩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内涵三 一二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 远程医疗通过对数据二文字二影像资料等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二传输二处理二存储和查询,实现专家与患者二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咨询二会诊二教学等信息服务及其他医疗活动 [2] 三其中,患者病历对医疗协同期间 医生对病情的确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我院数据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的标准规范,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整合分散在我院和协作医院内多种异构信息系统中的临床数据,结合标准化的公共代码字典,以患者为中心,汇总并进行梳理,从而形成标准化的数据,实现本院与协作医院之间患者临床信息的统一存储三在开展医疗协同时,根据不同的权限许可,实现协作双方对患者病历的共享浏览三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框架见图1三 (一)远程管床:基于远程协同平台和数据中心,实现患者电子病历的共享,方便医务人员跨机构快速全面掌握患者的诊疗信息三我院医生在得到协作医院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协同软件模块,在本院就可以直接下达所管患者的临床处置意见,而远端的医务人员负责执行,从而达到远程管床的目的三 (二)远程会诊:会诊双方的专家通过远程信息系 统,共享上传的患者病历信息,再通过高清音视频信 号 图1一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框架图 面对面 地实时交流,将会诊结果(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作为参考,写入共享的电子病历会诊意见中三对于有时专家时间不充裕或邀请专家困难,不能及时开展会诊;或病情不急迫或过于简单,不需要专家到现场等情况,可以采用离线会诊功能,先由申请医生提交会诊申请和病历资料,会诊专家非实时浏览患者临床资料并写出会诊意见,申请医生再浏览会诊报告三离线式会诊不需要会诊双方同时在线,节约了彼此的时间,方便处理患者单一的疑难病情三 (三)远程预约和双向转诊:我院建立了统一的号源 池,开展通过远程中心二电话二网络二社区二银行等多种形式的预约挂号业务三基于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协作医院,可以共享我院的门诊和住院资源三协作医院的医生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遇到疑难病例时,可以直接通过平台预约我院的专家门诊和住院服务三我院的服务人员在收到上传的患者信息后,将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专家或住院科室,再通过平台反馈预约成功的信息三预约患者持身份证来我院就诊,减少了排队以及重复检验检查的负担三这种跨院预约诊疗服务,为疑难患者打造了就医的 绿色通道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患者的欢迎三 同时,通过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我院与协作医院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双向转诊机制三患者小病去协作医院就诊,若遇解决不了的病情,通过会诊后,能够迅速上转到我院;危重患者在我院进行手术或治疗病情稳定后,可转至协作医院进行后续的康复三这样既可以解决协作医院医疗资源闲置问题,也可以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紧缺的矛盾,从而使大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为更多二更需要的患者提供服务,实现小病属地解决二疑难杂

分级诊疗规章制度

第六部分分级诊疗制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市医改工作,落实省委、省政府卫生计生惠民政策,确保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规范、健康、平稳运行,推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就医、合理诊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和疑难杂症到三级医院”的工作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新农合分级诊疗制度工作细则。 一、门诊首诊负责制 首诊负责制是分级诊疗的基础,首诊医院、首诊医生是实施新农合分级诊疗工作的主体;首诊负责制又是防止患者“重复参保、重复报销”及造假骗取医保资金的重要环节。 主体的责任和作用: (一)确保将新农合常见病病人分流到乡(镇)卫生院及县(市、区)级医疗机构。 (二)告知患者“限治病种”在不同级别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不同。 (三)负责急、危、重和疑难杂症病人的转诊工作。 二、住院首诊负责制 (一)实施住院首诊告知制。患者入院后,经治医生为首诊医生,并实施住院首诊负责制。经治医生应先了解患者

的参合身份,核对参合患者的身份证、参合证及转诊证明,防止冒名顶替,进行分类管理。告知新农合患者本级别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报销比例、起付线及新农合用药情况,并在告知书(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行制订)上签字确认。患者住院期间不出具参合证明的,首诊医生有义务告知其就医费用不予以报销,并由患者签字。 (二)实施分类标识制。对不同的参合患者需分类标识,新农合患者需在其病志首页及出院结算按票据(发票联及存根联)右上角空白处加盖红色印泥“新农合”字样标识印章(印章样式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行设计)。加盖新农合印戳的病志和出院结算票据新农合管理部门给予报销。为防止患者事后以“票据丢失”、“伪造假票据”等方式诈骗新农合资金,首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妥善保管好患者出院票据及病志等材料以备核查。首诊医生未履行职责,或没盖戳没签字或盖戳未签字,产生后果由首诊医生自己负责。 三、就诊患者转诊制 为方便急、危、重和疑难患者转诊,减少转诊程序,实施被授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科主任负责制。凡本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无诊治能力或因患者病情危重、病因不明、无法确诊等多种因素需要转诊到上一级医疗机构的,须遵循以下程序。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一、总则 本规范提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应当遵循的功能及安全性能,对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预约、远程专科会诊、信息资源管理等业务功能规 范和技术要求进行定义。 本规范可用于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设计、开发、部署和应用,以及 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的测试、验收和评价工作。 二、术语和定义 1、远程医疗信息系统 采用现代通讯、电子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实现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 处理、存储和查询,对异地患者实施咨询、会诊、监护、查房、协助诊断、指导 检查、治疗、手术、教学、信息服务及其他特殊医疗活动的信息系统。 2、远程会诊 医疗机构之间利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平台,采用离线或在线交互方式,对患者及其病史、检查等进行分析,完成病情诊断,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的医疗行为, 包括远程专家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重症监 护等医疗服务。 3、远程心电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 人临床资料和心电资料,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报告。包含高端远程实时心电监护。 4、远程影像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

人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包括放射影像资料、 B 超影像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由上 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报告。 5、远程重症监护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重 症病人临床资料,包括实时在线的监护信息、放射影像资料、 B 超影像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等,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治疗指导意见。 6、远程病理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 人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诊断报告。 7、远程手术示教 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远程会诊技术和视频技术,对临床诊断或者手术现场的画面影像进行全程实时记录和远程传输,使之用于远程教学、远程观摩、远 程诊断等。 8、远程医疗申请单 包括申请方医生姓名、职称、单位名称、医院等级、所属行政区域、申请目 的与要求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 9、患者、居民和个人 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获取和接受服务的个体。(在本规范中这些术语可互换使用)。 10、远程教育 在远程医疗信息会诊系统上,授课专家通过音视频和课件等方式为基层医生提供业务培训、教学以及技术支持。 11、远程医学数字资源 上级医院收集整理的有典型意义的病例、案例分析、手术录像等资料,以及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为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异地专家的诊疗指导,更好地救治患者,提高我院医疗服务水平,贯彻落实省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推进会的精神,根据《贵州省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方案。一、目标建设以省卫计委指定的三级医院为中心,连接我院的远程会诊系统,逐步扩大覆盖面,实现远程会诊、监护、预约、手术指导、教育等远程医学活动,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措施1、建立领导机构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措施,抓好落实。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信息科、各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院长为一把手,亲自抓此项工作。明确各成员职责,各司其职,积极做好远程医疗工作。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此工作的指导和业务培训。成立远程医疗中心,负责远程医疗具体工作的实施。2.制定远程医疗的工作制度制定出有利于远程医疗工作开展实施的制度和流程。有关规章制度应包括:远程医疗信息保密制度、远程医疗病案安全管理制度、远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远程医疗损害风险和责任分担制度、远程医疗奖惩制度等。3.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远程会诊流程。远程会诊流程患者知情同意:主管医生征得患者、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同意,并签定“远程会诊知情同意书”申请:管床医生申请,科主任同意,医务科批准后,向远程会诊中

心提出申请预审:院远程会诊中心对资料进行预审后提出增补资料意见,并将患者病史,检查数据、心电图、医学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传送给选定的专家,专家对病例资料进行预先的了解,确定会诊时间,通知申请医生网络连接演示:在确定的会诊时间前,双方操作人员将网络接通,调节好音频、视频至最佳效果意见反馈:专家以文字形式填写会诊意见并传输给我院远程会诊中心,并由远程会诊中心转交给各申请医生实施会诊:申请医生与会诊专家利用已开通的网络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流,并做好记录4.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成员均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我院各领域带头人,业务精湛的资深专家,专业涵盖了内科、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及儿科。5.远程会诊室建设设置远程会诊室,完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确保远程医疗工作顺利实施。硬件指房屋、设备和人员等,软件指制度规范和远程医疗操作系统等。三、工作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健全远程医疗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遵守远程医疗的规定,规范医院远程医疗管理,推行远程医疗业务,以此减轻群众负担,惠及患者,全面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质量。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xx-2020年)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持续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制定本方案。一、加强重点

远程医疗系统说明书

医疗远程会诊系统V1.0.0.1 用 户 手 册

目录 目录 (2) 第一章概述 (3) 第二章软硬件环境 (4) 2.1硬件环境 (4) 2.2软件环境 (4) 第三章安装说明 (5) 3.1相关配置软件的安装 (5) 3.2软件的安装 (17) 第四章服务端操作说明 (20) 4.1服务端 (20) 第五章客户端操作说明 (22) 5.1登录模块 (22) 5.2基础平台 (23) 5.3远程会诊 (31) 第六章业务流程 (39) 6.1远程管理 (39) 6.2转诊管理 (41) 6.3远程预约挂号 (44) 第七章功能列表 (47)

第一章概述 所谓远程医疗,就是借助信息及电信技术来交换相隔两地的患者的医疗临床资料及专家的意见。远程医疗包括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远程医疗会诊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 远程医疗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远程医疗不仅仅是医疗或临床问题,还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库等各方面问题,并且需要把它们集成到网络系统中。

第二章软硬件环境2.1硬件环境 1. 最低奔腾级计算机配置; 2. 至少512M内存。 2.2软件环境 1.Microsoft Windows XP/WIN7/Server2003 操作系统 2.SqlServer2005 数据库 https://www.doczj.com/doc/7016538611.html, Framework 4.0 4.Windows Media Play 播放器 5.Adobe Flash Player

分级诊疗工作归纳-其他工作归纳例文.doc

分级诊疗工作总结-其他工作总结范文 201*年,我县开展了分级诊疗工作,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抓重点、促难点,抓协作、形合力,着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全面助力深化医改,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领导,强化协作,形成分级诊疗工作的合力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201*年我县确定开始分级诊疗工作后,及时将医改领导小组组长调整为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并专门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卫计、发改、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下发了《××县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意见》《××县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实施细则》,确定了高血压、糖尿病2个病种,明确了实施范围、工作重点、推进难点和时间节点。卫计、发改、财政、人社等各相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责,进一步细化了相关配套方案。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议,不定期深入基层进行现场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整体合力。目前,我县高血压、糖尿病2个病种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二、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为分级诊疗工作奠定基石 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是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实现“大

病不出县”目标的有力保障。一是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我县两所县级医院新院区均在建设中,保障医疗条件达到全省县级医院一流标准。县中医院新建工程预计2019年完工。二是强化医疗设备建设。投资3000万元购置了16排CT、1.5T核磁、日本东芝DR和数字胃肠、西门子彩超和GE四维采超等大型辅助检查设备,为高质量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加快重点医学专科建设。县医院骨科成为市医学重点培养学科,妇科、心血管内科和儿内科被确定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培育单位,医学影像科已经申报市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同时,2所县级医院还不断加强重症医学科、血液透析、介入、肿瘤等专科的建设水平,减轻群众域外就医负担,保障了医保基金安全。四是强化中医药能力项目建设。先后建成了7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中医科和中医特色村卫生室,使全县中医药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为分级诊疗工作提供支撑 建立健全完善、有序和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关键举措。一是规范医院管理。在教育培训、岗位设置、绩效考核等方面优化了管理模式,在住院结算窗口设立转诊、转院优先结算窗口,转诊、转院病人优先就诊,及时、快速地办理转诊病人的住院手续,为就诊患者开辟了医疗、医保绿色通道,形成了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二是实施对口帮扶。主动对接省市县三级帮扶,重点在内、妇、儿科等乡村常见病方面,采取上级派员下乡坐诊巡诊、下级派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等方式,大力度培养乡镇全科医生,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水平。目前,全县15个乡镇卫生院部分实现了二级以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目的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方法建立医院信息传输的硬件平台,将远程医疗平台系统应用到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终端,实现医院信息的实时化采集和移动化办公。结果对区域医联体协议医院内纵向开展医疗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远程协作、管理培训等交流合作,形成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互惠共赢新模式,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结论运用互联网+模式,打造以远程医疗平台为基础的区域专科联盟,可以将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有序高效利用。 标签:分级诊疗;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平台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Based on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U Dong-fa Network Data Information Department,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5104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based on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e hardware platform of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as established,and the telemedicine platform was applied into the panel computer or smart phone terminal thus realizing the real-time collection and mobile office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Results The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assistance,talent training,telemedicine co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medical couplet agreement by the hospital can form an excellent long-term mechanism of medical resources rational flow,improve the medical service level of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realize the new model of mutual benefits and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Conclusion The use of Internet plus mode,to create a Regional College Alliance to telemedicine platform based,can b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and efficient use of high-quality medical resources. [Key words]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Regional specialist alliance;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制度建设的目標,概括起来就是分两步走,两年逐步完善,初见成效;五年全面提升,成熟定型。即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资源利用效

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的建设方案

×××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的建设方案 —— 一、项目的背景、目的、意义 2014年国家卫计委提出要建立健全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疗服务和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要以面向基层和偏远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2015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医师多点执业。通过建立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合医资金安全,达到政府满意,医务人员满意,百姓得实惠,真正体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90%大病不出县这一公立医院改革的终极目标。 二、建设内容 1、×××医院远程会诊中心 将××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通过授权方式与各乡镇卫生院电子病历系统、心电系统、LIS系统、Pasc系统无缝连接,各乡镇卫生院将上述系统相关信息上传××医院,通过

相关部门分诊分到相关专业科室,由专家组织人员对病历进行审核,结合各种检查结果,制定指导性诊疗意见后,通过系统返回乡镇卫生院,对病人实施诊疗,该系统建设总投资约400—500万元,由××医院投资。 风险及防范 (1)病历资料的采集是否真实可靠,此为远程医疗会诊风险的核心所在,可通过多次培训而规避,必要时通过我院医师电话问诊,现场会诊而解决。 (2)治疗过程中突发病情变化,可通过及时转院而解决。 (3)发生医疗纠纷,可通过原渠道解决(即现行处理纠纷的方式解决)。 (4)具体会诊例数需卫计局信息科统计并由卫计局拨付资金。 2、影像运程会诊中心 将××医院Pasc系统通过光纤与各乡镇卫生院DR机链接,各乡镇卫生院将病人照片后的数据、图像上传到××医院由××医院出据报告后返回乡镇卫生院。 (1)该项目需投入资金购买设备(DR系统及电脑等)预计投1500万元(27个乡镇即27个DR机,每台50万元计,同时电脑、光纤等),资金政府投入或引进第三方进行投资(2)第三方的进入,可通过竞争性谈判或公开招投标,

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测试计划

重庆市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测试计划 重庆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重庆市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项目承担部门应用开发部 撰写人(签名)江丽平 完成日期2011-10-13 本文档使用部门测试实施部、应用开发部评审负责人(签名) 评审日期 版本

日期版本说明作者

目录 1 概述 (6) 1.1产品简介 (6) 1.1.1 范围 (6) 1.2限制条件 (7) 1.3参考文档 (7) 2 约定 (7) 2.1测试目标 (7) 2.2资源和工具 (8) 2.2.1 资源 (8) 2.2.2 工具 (8) 2.3编号规则 (8) 3 测试种类及测试标准 (9) 3.1测试种类 (9) 3.2测试方法及标准 (9) 3.2.1 功能测试 (9) 3.2.2 业务测试 (10) 4 测试风险及重点 (10) 4.1预测风险 (10)

4.2测试重点 (11) 4.2.1 功能测试 (11) 4.2.2 业务测试 (13) 5 暂停标准和再启动要求 (15) 6 测试任务和进度 (16) 7 测试提交物 (19)

1概述 1.1产品简介 远程医疗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低成本高效率地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群众看病就医途径,降低医疗费用、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一项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在国家试点项目的推动与要求下,重庆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拟建设我市统一的远程医疗平台,以承担国家的试点项目:①以市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核心节点的“基层远程会诊系统”;②以部属(管)综合医院及我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高端远程会诊系统”,部署相应的软硬件设备,选聘相关专家建立省级医院专家库,为基层医院提供远程会诊服务。 1.1.1范围 本测试计划是针对[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内容编写的测试计划,包括: 会诊评价管理 会诊设备管理 远程教育 会诊管理 收费管理 用户管理 机构设置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解读

专家解读《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的指导意见》 分级诊疗是医疗服务精细化的必由之路 专家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分级诊疗是我国当前医改的重要内容,扎实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医改进入新阶段,医疗服务发展模式开始转型。由过去几年重点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强化患者费用保障机制,到同步重视精细化管理服务;从强调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在内的体制改革,到同步重视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分级诊疗将供方和需方有机连接起来,将改革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深入认识和理解分级诊疗的文件精神,做好分级诊疗试点工作,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深入领会文件关于合理配置和科学使用医疗资源的精神,明确各层级医疗机构定位是做好分级诊疗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在看病问题上与过去的情况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新的特征,既不是过去的整体上“缺医少药”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而是看病就医过多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医疗成本增高,大医院人满为患,挂专家号难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使医疗资源发挥最佳的效能。

文件提出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 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这个工作目标不仅是分级诊疗的工作目标,也是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所必须重点谋划的问题,逐步建立与分级诊疗工作相适应的、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二、按照文件要求,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是分级诊疗工作的核心。分级诊疗的精髓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式医疗,医疗机构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资源布局围绕需求来配置,医疗服务的流程围绕方便患者来设计,分级诊疗的目标就是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便捷服务。过去,由于缺乏分级诊疗,经常出现患者有病乱投医的情况,既影响了诊治,又浪费了医疗资源。在分级诊疗体系下,患者是否需要转诊,转诊到那家医院,找哪位专家合适,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起制度化的沟通机制,重新优化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机制,以最大程度的方便患者就医。

用友远程医疗系统

用友远程医疗系统 1产品概述 系统采用B/S架构,利用Internet和VPN网络连通中心医院、协作医院和个人。具有门户网站、网络预约服务(预约挂号、特诊预约、预约检查、预约住院)、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培训、远程医疗咨询能功能。为中心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服务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 2产品特点 ●系统采用B/S架构,软件易部署和维护。 ●建立远程医疗服务门户网站,共享信息和资源。 ●利用Portal平台集成各个系统,整合应用,单点登录,统一入口。 ●集成先进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为远程会诊、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咨询、远程会议、手术 直播、病历讨论等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视频和音频。视频画面清晰、细腻、流畅,色彩饱满真实,视频和音频同步。支持高效率的桌面、程序共享及协同标注。 ●集成PACS系统,实现基于DICOM的远程影像调阅,为远程会诊提供有力支持。 ●集成HIS、电子病历、体检等系统,专家会诊时可以调阅患者的检查检验报告、电子病 历、体检报告等。 ●集成心电系统,实现远程心电诊断。 ●多中心支持多个中心和多个分中心,一点对多点的教育方式。 ●多模式支持多种教育模式:实时互动的培训讲座,学员在线点播课件学习,网络专业 教学管理。 3产品功能 3.1门户网站 提供新闻公告,医疗资讯,机构、科室、专家介绍,健康知识等内容,以及内容管理。

3.2网络预约服务 3.2.1预约挂号 3.2.1.1个人预约 患者在平台上注册用户并绑定医疗卡后,可以自己预约中心医院的号。 3.2.1.2机构预约 对于没有医疗卡的患者,加入平台的机构可以替患者在平台上预约中心医院的号。3.2.1.3预约查询 查询已经预约的号,打印预约单,也可以取消预约。 3.2.1.4预约统计 统计某个时间段内各个科室的各个医生的预约数量。 3.2.2特诊预约 患者通过平台查询特诊专家,填写预约申请并提交。中心医院为患者安排专家和就诊时间。 3.2.3预约检查 协作医院或者患者填写预约检查申请,中心医院为患者安排检查科室和检查时间。 3.2.4预约住院 协作医院或者患者填写预约住院申请,中心医院为患者安排住院科室和住院时间。

远程医疗系统软件平台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LiveUC远程医疗系统软件平台方案 北京网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云视讯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在华南、华东、西南、东北、华中等地建立十几家服务网点。并将营销网络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北京网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拥有专业而完善的云视讯产品线,主要产品包括:网动统一通信平台(Active UC?)、网动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Active Meeting?)、网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Active Eyes?)、网动远程多媒体交互教学系统(Active Class?)、网动全自动多媒体录播系统(Active Recorder?)等。公司推出的Live UC?云视讯服务品牌,可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统一通信的云计算服务。 北京网动网络科技股份公司是国际领先的多媒体视讯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视讯产品在国内外占有广泛的市场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网动Live UC 视频会议租用平台一种基于SaaS的租用服务,租用的好处在于:彻底免除了企业对系统硬件和软件升级维护的投资;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己部署系统带来的南北网络互通、多网互通的问题;省去服务器、带宽租赁、网管等多方面的成本。Live UC 视频会议从另一个角度上进一步克服了物理的距离,使得日常沟通、远程培训和文件传送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大大减少了过去劳师动众的业务沟通会议、培训方式;同时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召开会议更加便捷、费用远比自己部署更低廉。网动Live UC视频会议租用方案,用户不需要任何网络设备,只需要有可上网的电脑和摄像头、耳麦便可召开虚拟视频会议及远程医疗会诊,实现高质量、高可靠性的音视频通信、协同办公、文档共享、远程会议管理等多种会议功能,有效地节约时间和经费,提高企业的工效率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Live UC采用服务器集群架构,在互联网的各个骨干节点均部署了通信分服务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企业提供几十人甚至上万人的网络会议服务。与会者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台可上网的桌面电脑和一副耳麦。 多方音视频交互

分级诊疗策略分析

分级诊疗的实现之日,也就是医改的成功之时。”前段时间,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在去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70号文)明确提出了分级诊疗的目标,“两年逐步完善,初见成效;五年全面提升,成熟定型”。目前,全国共有近20个省市出台了分级诊疗政策,医联体、“三师共管”、“1+1+1自愿签约”多种形式精彩纷呈。试点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领域,涵盖最集中的疾病谱。 供给侧改革逐渐发力,将对市场格局产生哪些影响?企业如何应对? 影响未来市场格局 ⒈市场结构变化 国内外多家专业机构联合对中国的疾病进行了全面评估。研究表明,城市化、收入增加和老龄化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突增。在1990年,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非常类似,导致居民健康损害的主要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感染、卒中。20年后,损害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评估还显示,膳食因素、高血压和烟草是影响中国居民预期寿命的主要危险因素。 疾病结构的变化决定了药品市场的结构变化,与前四大疾病密切相关的大类,抗肿瘤、心血管、中枢神经、消化道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预计2019年这四大类药物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一半,达到51.8%。在IMS研究的11个慢病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是三个最大用药规模的病种。基层市场的品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与慢病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晚期肿瘤、慢性肾病等将成主角,市场规模和市场比重双双提升。 终端市场结构中,公立医院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2014年达到了69%。基层医疗机构的比重由8%上升到9%,零售终端则由26%降低到23%。随着分级诊疗的全面深入推进,城市大型公立医院的用药比重有望下降,基层市场快速上升。零售在电商和医保等相关政策支持下,迎来新的发展拐点。电商可能成为重要的终端渠道。大医院、基层市场、零售、电商等终端市场的多元化和均衡发展,更好地适应了医疗服务和用药需求的新变化。 2消费行为变化 我国因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5%,医疗费用负担占全国疾病负担的70%。由于基层能力不强、药物种类较少等原因,大量慢病患者习惯上涌向大医院。调研发现,到大医院就诊的门诊患者中,83%-85%是慢性病患者,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占据了慢性病的主体,他们仅单纯开药就为三级医院贡献了30%的门诊量。 厦门市的分级诊疗实践则表明,2015年1-7月,全市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量同比下降15.5%,基层社区诊疗服务量同比上升了36.3%。厦门的改革目标是,到2015年底三级医院的门诊量要同比下降35%以上,基层上升35%以上。

深圳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

深圳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 近日,市卫计委等单位联合印发了《深圳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到20XX年,初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居民两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不低于70%。 深圳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2年内万人全科医生数达3名 以上 《方案》中明确,到20XX年,要初步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个区至少有1家三级综合医院,每个街道至少有1家一类社康中心。常住人口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 3名以上。 到20XX年,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及时有效诊治,康复期患者、慢性病患者得到规范服务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达到7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50%。 另外,将初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居民两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0%;由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 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转诊的人数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的签约率≥80%。 二三级公立医院优先接诊基层转诊患者 根据《方案》,20XX年9月前,将制定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构建 以三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明确区域医疗中心、其他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协同关系。 今年上半年,完善双向转诊的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慢性肾脏病等常见慢性疾病的入出院和转诊标准。二、三级公立医院将设立全科医学科,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实行“四优先”服务,即优先开放专科号源,对其转诊的患者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 今年年底前,三级公立医院将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建立远程会诊、影像和心电图诊断等协作关系,实现“基层检查、医院诊断”。健全本市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护理服务、消毒供应等质量控制中心,促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独立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消毒供应中心,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共享区域资源。 年底前完成社康和医院药品配置一体化 针对目前社康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方案》对增强基层医疗服务力量做了明确规定。将提高一类社康中心的业务用房、设备配备、医务人员配置标准。20XX年12月前,实现每个街道有一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一类社康中心。20XX年12月前,完成社康中心-医院药品配置一体化工作,增加社康中心的高 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品种,增配常用中药材。推动中医药服务进社区,公立社康中心全部开展适宜中医药技术服务;20XX年12月前,中医诊疗量占其总 诊疗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 另一方面,今年底前,将通过推动一级公立医院以及医院外设门诊部转型为社康中心,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新建、转型、改制等方式举办社康中心,充实壮大基层医疗服务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