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社会化_涵义_特征_功能

政治社会化_涵义_特征_功能

政治社会化_涵义_特征_功能
政治社会化_涵义_特征_功能

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

李元书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文章将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归纳为五种观点,即社会教化论、个体学习论、文化传承论、政治传播论、社会环境论,并进而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将政治社会化的特征概括为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认为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功能、教育功能、实现功能、变革功能。

关键词 政治 社会化 政治学 政治理论

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社会化属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专用语。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社会化在这些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含义。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丰富了社会化的内涵,也对嗣后兴起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政治学及其分支学科对政治社会化的理解,既有对社会化传统观点的直接继承,又有全新思想的大胆创新,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国内外学者有关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很多,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五种观点。

(一)社会教化论。社会教化论是对社会化的社会学观点的直接继承。持这种观点的人,视政治社会化为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研究早期,这种观点影响颇大。赫斯和托尼指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团体或机构教导幼年成员或新成员学习、掌握有关的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1兰顿也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把政治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o西格尔和格林斯坦则似乎对正式教育机构情有独钟,他们把政治社会化界定为“正式教育机构有意识地灌输政治和政治价值观的过程。”?这种观点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并强调社会组织和群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教育和引导这一点是无毫疑义的。可见,社会教化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本质。但是,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教化和个

政治学研究 1998年第2期

人内化的统一。只有通过个体的学习、内化,社会教化的内容才能被个体吸收和转化,从而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因此,过分强调社会组织和群体的重要性的社会教化论是有失偏颇的。

(二)个体学习论。社会教化论必然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应当如何看待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作为客体的社会个体的地位和作用。个体学习论对这一问题作了正面回答。伊斯顿和丹尼斯指出,政治社会化是个人获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其它类似的观点还有“政治社会化是公民习得关于政治世界知识的历程”,?是人们学习为现行政治体系所接受和实施的规范、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等等。个体学习论从个体角度出发来观察政治社会化,充分认识到社会个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然而,个体的能动作用是以社会的政治教化为前提的,个体的学习和内化只有在社会政治教化的基础上方能进行。所以,个体学习论在强调社会个体的重要性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的作用,这同样是不全面的。

(三)文化传承论。文化传承论并没有拘泥于社会与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超越争端,另辟蹊径。这种观点把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置于人们视线的中心,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了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政治文化的传承是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之一。另外,把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联系起来,有利于人们进一步探究政治社会化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就内容而言,政治社会化决不仅仅是政治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从政治统治者的角度看,还应包括统治者的政策、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教育与灌输。对个体来说,则还有政治技能的学习、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及政治经验的积累,等等。因此,文化传承论也有它的不足,把政治文化视为政治社会化的全部内容,缩小了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范围,不足以理解和把握其全部内涵。

(四)政治传播论。美国学者弗雷德?雷格斯蒂在《政治社会化》一文中,把政治社会化理解为政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过程,并用拉斯维尔的信息传播“五W”模式来解释政治社会化过程。à这一观点有助于人们正确地把握政治社会化内部结构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它的不足之处是,对政治传播和政治社会化不加区分,把两者等同起来,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事实上,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虽然彼此相关,但它们是有着不同内在规定性的两个概念,在社会政治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五)社会环境论。随着系统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引进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来,一种可以称之为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环境论”的观点逐渐崭露头角。露斯和阿尔托弗将政治社会化置于广阔的社会、政治环境当中加以考察,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á政治系统理论也把政治社会化同政治体系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实现联系起来,视政治社会化为政治体系的重要机制。b k社会环境论为我们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及其在社会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线索。但是,社会环境论的作用也是仅此而已。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离开这一规定性,事物便不复存在,也就根本谈不上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政治社会化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审视社会环境论,它的缺陷便昭然若揭了。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试把政治社会化的定义表述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

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

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

首先,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与个体的政治互动过程。社会个体是这一过程的客体,但社会个体在这一过程中又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通过内化政治文化,个体形成政治人格和政治自我。政治人格和政治自我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促动力量,又反过来推动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个体不断丰富自己的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提高政治素质。在我们的论述中,以社会个体作为分析对象,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个体政治社会化在微观层面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从个体的角度分析政治社会化,强调了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差异性。因为,社会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社会政治环境是有区别的。同时,个体人格具有独特性,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又是心理性、生理性和生物性的复合体。不同的环境因素和独特的人格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千差万别。

其次,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其成员的政治文化教化。因此,社会的组织和群体是政治社会化的实施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社会组织和群体把现存政治体系认可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灌输、传授给社会个体,把社会人培养成为政治人,以便传承政治文化、维系政治社会的运行和延续。

再次,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政治信息传播与个体的政治学习和内化,只能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才能完成。个体的学习和内化以社会组织和群体提供的政治信息为基础,社会教化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内化得以实现,并在个体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中体现出来。可见,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政治社会化的完整统一过程。社会与个人的政治互动是连续不断的,它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政治发展历史,也伴随个体的一生。因此,政治社会化是一种连续的过程。

最后,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就社会政治体系而言,表现为政治文化的传播、交流、继承和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的功能实现,即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的维持、变革和指导作用的实现。因此,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对个体来说,政治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人政治态度的形成、政治行为方式的获得、政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政治素质的提高。所以,政治社会化又是个人成长为政治人,获得政治角色的重要手段。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政治社会化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其具有许多有别于社会政治现象的重要特征,也决定了其每一特征具有两重性。

(一)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统治者巩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为了维护政治统治,统治者必须获得合法的政治权威,并将自己的政治取向加诸全社会。因此,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传播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社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也要通过政治社会化学习并内化政治文化,以便成长为政治人,担当政治角色。政治社会化所带来的结果是政治文化传承,以及政治体系的连续、稳定和功能的实现。可见,政治社会化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政治社会化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政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阶级产生之前不存在政治和政治文化,因而,这时的社会化尚没

政治学研究 1998年第2期

有政治意义。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文化内部逐渐孕育出具有阶级性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传播、交流、积淀和继承使政治社会化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分析个体的生活史也可以发现,人生的最初阶段,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政治社会化。儿童在经过初级社会化,形成一般态度和基本人格以后才接触到政治现象,从而开始真正的政治社会化。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社会政治共同体内的任何个体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政治教化的影响。政治系统是以行使政治权力为特征的社会整合和控制系统,政治权力的强渗透性,即“加射或作用到非政治性的对象或领域”的性质,b l使每一个社会个体都难免要受到政治的影响,并同政治体系发生相互作用。因此,每个社会个体都要进行政治社会化。

由此看来,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社会性是其政治性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性则是社会性发展的充分体现。

(二)内化和外化的统一。政治社会化是在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的。内化是社会的政治文化经由个体的各种认识手段和一系列心理机制的加工作用,结合进其人格结构之中,从而实现政治文化个性化的过程。通过内化,政治文化信息不断融合进个体的心理结构,成为稳定的政治心理要素,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个体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自我。外化是个体的政治本质、政治个体的现实化过程。外化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外化为具体的政治行为,通过言论与参与实际的政治生活,影响政治过程,实现政治目标,并因此进一步完善个体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二是以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在新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影响或教化其它的社会个体成长为政治人。

所以,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内化是社会个体客体性的表现,不经过内化,个体不可能成为政治人,也谈不上外化。但内化并不意味着政治社会化的完成。外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方式和目的。只有在外化过程中,人类才能体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

(三)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社会是人类个体的有机组合,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任何个体都必须首先适应其身处的社会。这说明,生活于政治社会中的个体必须接受社会组织和群体的政治文化教化,以便为社会政治共同体所接纳。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政治社会化具有受动性。然而,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类以其特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与其他动物相甄别。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个体一方面能够根据需要、目标和自我取向,主动地选择政治教化的内容和方式,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个体又是以实际的政治作为,影响现实的政治过程。通过参与政治活动,影响其它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和再政治社会化,社会个体充分展示其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受动性表明个体不能选择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历史条件;能动性揭示出个体的本质其实是主动进取的。受动性使社会对个体的塑造得以实现,社会因此稳定和安宁;能动性则使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有了动力和源泉。

(四)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政治社会化是持续不断的渐进过程,这一点可以从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结果——个体政治态度的形成中揭示出来。政治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社会个体因此不断形成和改变其政治态度。政治态度的形成是从政治认知开始的,人的认知过程是渐次展开和不断深化的,因而政治态度也是逐步形成和改变的。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政治态度形成过程的连续性的内在机理。威廉?斯通指出,原有的态度是新态度形成的基础。b m而个体人格则是这一过程的内在动力和根据。可见,政治社会化的连续性是个体自身的特性决

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

定的。

但是,由于人的生活、心理、智力发展的阶段性和个体生活空间的性质、范围不断改变,连续不断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又会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政治社会化归根结底是个人与社会的政治互动,是个体对政治文化信息刺激的反映和内在化。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受到个体人格成熟程度的影响,并出现阶段性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使个体所能接触到的政治信息在内容和数量方面都发生阶段性的变化。由于个体人格的阶段性发展与其生活空间的阶段性的变化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步性和一致性,从而导致了政治社会化连续不断的过程中出现阶段性的发展。

(五)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政治社会化还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特征。生活在同一社会共同体中的社会个体,必然要在相对稳定和一致的社会环境下接受社会的政治教化。人们面对共同的政治文化、受到相同的政治规范的约束、在同一政治制度框架中进行政治活动,因而能够形成大致相同的政治取向、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方式。于是不同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内化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个人的社会——心理——生理因素的差异又导致在共同性的基础上产生个体差异。影响个人内化的社会、个人因素包括:社会地位;人的心理、生理因素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个体的生活目标和价值取向;个体能力、智力结构及其激活状态;等等。这些因素势必引起内化结果的个体差异。从政治体系角度看,培养和造就不同的政治角色是政治统治的必然要求。因此,政治统治者通常有意识地通过政治社会化来造成这种差异以塑造不同的政治人和政治角色。本斯曼和罗森伯格曾经指出,“没有人能够对其文化的所有内容社会化,这些社会化从来都不是完全的,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沿着社会化的所有途径发展而成为其社会的各种各样的角色。”b n

政治社会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互为条件。差异性是共同性形成的基础,共同性通过差异性得到体现,并在差异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政治社会化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它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多手段的社会政治互动,在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与社会个体之间传播政治文化信息,以延传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个体,巩固政治统治,推动政治发展。具体地说,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播功能。政治文化属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它对政治体系的维持、变革和指导作用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这一功能机制,才能得到实现。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形式,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传播内容。因此,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功能。

首先,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政治文化的完整结构形态,并以信息交流的方式实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组织和群体,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凭借一定的传播手段向社会个体传播一定的政治知识、政治观念,教导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操作技能。现代社会,大众传播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传”,信息交流和传播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b o社会个体无时不在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刺激。社会个体从生到死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接受政治信息的刺激和影响。尽管存在个体差异和阶段性发展,但这只是程度的不同。从广义上讲,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包含着信息交流。因此,

政治学研究 1998年第2期

政治社会化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政治传播的传者和受众的关系。通过政治信息的运动,政治社会化主客体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互动体系。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政治信息传播过程。政治传播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政治信息的外向传播,即信息由传者流向受众的传播;政治信息的内向传播,即信息在受众心理意识结构各只部分的传输;以及信息反馈。在政治社会化中,社会的政治教化、个人内化和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参与等外化行为,也是政治信息由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到社会个体,经个体的加工整理再外化为具体政治行为,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连续统一过程。因此,从政治信息传播的过程来看,政治社会化包含政治传播的全部过程。可见,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具有结构形态和运行过程的同一性。

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实现了政治信息的横向交流和纵向积淀,推动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社会化通过政治文化在水平方向上的扩散,改变政治文化的共时结构,使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并实现其功能。这表现为政治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治统治,利用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向全社会推广主导政治文化,以获得社会对政治权威的忠诚和政治体系的认同。正所谓“政治时代空前的物质关系和交流关系,把一切人都卷入到政治的洪流中来了。”b p 政治社会化还通过政治文化在垂直方向的传承,实现政治文化历时结构的改变,导致政治文化的历史积淀。显然,政治人格是个人内化政治文化的结果。但具有一定政治人格的社会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外化过程中,又以同样的方式作为政治信息的传播者进入传播过程,以影响他人的个人内化,培养新的政治文化载体。而且,政治社会化还有助于建立多种社会形式,如制度、机构和物质形式来保存、施行和表达政治文化。“制度化是社会机制的突生。社会价值、标准和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社会机制一代一代传下去的。”b q制度化的专门性、功能性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内化了一定政治文化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个人,既是影响社会化和受社会影响的社会结构和个人,又是政治社会化造就的政治文化积淀载体。

再一方面,政治社会化的宏观发展还有利于政治传播的开发和利用。社会发展,既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丰富,也包括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前者使政治传播媒介及其组织形式的更新和发展成为可能,后者则使政治社会化对这些新的技术和传播方式的运用成为必要。因此,从历史进化的角度上说,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的发展变化是同步的。

(二)教育功能。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的重要机制,它通过培养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来帮助政治体系实现其功能。因此,政治社会化也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可见,政治社会化具有教育功能。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功能是指它提高社会个体的政治素质,完善个体政治人格的作用。政治素质是个人素质的政治方面,包括个人的政治观念、政治知识与技能以及政治经验三个方面。政治观念决定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知识与技能表明个人在政治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参与政治生活的潜在能力;政治经验则影响个人参与实际政治生活的效率和效能。就政治素质三个组成部分而言,政治观念的形成、政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政治经验的积累都不是与生俱来或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详细地说,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功能包括四个方面。

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

其一是形成政治观念。就社会方面而言,教育的方向是使社会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功能首先是引导社会个体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念是政治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政治素质中起决定作用。它包括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对政治本身的看法,即对政治的价值评价,以及对参与政治的看法。政治社会化是统治者维护政治秩序的重要工具,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统治者把能体现自己意志、利益并且有利于实现政治统治目标的政治理想观念、政治道德观念、一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向社会广泛传播。社会个体在与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的互动中,不断受到这些观念和信息的刺激,并逐渐内化进自己的态度和人格结构中,成为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从而确立明确的政治方向。

其二是掌握政治知识。知识,是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政治知识既包括对以往政治生活的历史总结,也包括现实的政治活动的信息。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过程以及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其它知识都是政治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或者以一定的形式存在于某种信息载体中,或者隐含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结构和政治活动过程中。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个体,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而且,个人往往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是实现政治目标,完善政治自我的重要条件。因此,社会个体对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有着内在的要求。另外,政治体系也必须向社会宣传政治知识,以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能力。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在于,一方面,提高个体的政治认知能力,即通过政治社会化,个体不断形成对政治现象一般规律的认识,培养一定的分析政治现象复杂性的独特的政治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为个体提供具体的政治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专门进行政治知识传授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在所有政治社会化实施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三是训练政治技能。政治技能是指参与政治生活的技术和技巧。政治是科学,也是艺术。因此,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掌握一定的政治技能。政治社会化训练个体的政治技能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专门的政治技能教导。譬如宣传政治体系的结构和运行程度、运行方式和接近途径。个体因此获得参与政治生活的一般知识,掌握常规的参与技术和技巧。其次是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政治活动,使个体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体会和把握政治参与的技能。

其四是积累政治经验。政治社会化是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外化是个体将由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规范,通过政治行为表达出来,以影响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实现政治目标的过程。外化,实际上是人们参与实际政治生活的过程。在外化过程中,个体一方面根据参与政治生活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矫正自己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又不断获得新的政治知识,加深对政治世界的了解,形成更为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因此,政治社会化有助于个体不断丰富自己的政治经验。

综上所述,政治社会化不仅使个体获得政治态度和观念,丰富政治知识和技能,还使个体不断积累政治经验,全面提高政治素质。

(三)实现功能。政治社会化作为政治体系功能运行机制,通过影响政治活动的实际运行过程,在政治体系功能实现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政治体系有两大功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这两大功能是由一定的政治主体在实际的政治行为过程中实现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是以下列条件为基础的:政治体系自身的连续和稳定,政治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社会目标的合

政治学研究 1998年第2期

理性。政治社会化的实际功能,就在于通过政治文化传播,积极创造政治体系功能实现的条件,在实际的政治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一,培养政治人,稳定政治体系的秩序。政治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结构,它由各种不同的政治组织、政治团体、政治机构和政治角色根据政治原则、政治目标相互组合而成。政治体系功能的实现,是这些组织、机构和角色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它们是政治体系功能实现的具体执行者,其组成和相互关系的稳定是体系功能实现的基础。稳定的政治体系的秩序包括两层含义:选拔社会成员充当政治角色;适应结构分化,调整结构关系。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就在于,一方面向社会的新成员传授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使新成员由社会人迅速转变为政治人,不断向政治体系输送政治角色;另一方面,对已经完成初级政治社会化的社会成员进行再政治社会化,以适应社会政治关系的转变,胜任新的政治角色。

其二,教导行为准则,规范政治过程。政治过程是政治体系的功能运行过程。一方面,政治过程是政治运行规律的反映,政治体系的功能实现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另一方面,它是政治统治者维护其利益,实现其意志的过程,同时又是社会成员向政治体系施加其影响、反映其要求、表达其利益的具体过程。政治过程的顺利进行,要求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以达到组织化和秩序化。通过政治社会化,向社会成员灌输政治制度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将政治共同体内部成员的政治参与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实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达到政治过程的系统化和有序化,以实现政治体系的功能。

其三,树立政治权威,维护政治统治。政治体系功能的实现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政治统治者实现政治统治的过程。为了维护政治统治,统治者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的团结,形成统一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实行对被统治者的控制。纵观世界政治历史,除暴力方式外,思想控制从来都是各国统治者实现政治统治的重要方式。如此,政治统治者通常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向社会传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取向和政治理想、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使政治统治者的政治取向普遍化。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统治者获得社会对其统治合法性的认可,统治阶级内部阶级意识得到加强。并实现了对被统治者的思想控制,使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实现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四)变革功能。政治社会化具有更新政治文化,变革政治体系,推动政治发展的变革功能。

政治社会化的变革功能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能产生新的政治文化观念;第二,这些新观念又会通过政治社会化为社会所接受,从而达到变革政治文化的目的;第三,被社会接受的政治文化观念,在政治社会化的外化过程中,影响政治体系的结构和过程,从而推动政治发展。安东尼?奥罗姆把政治文化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现实观、意识观和理想观,并指出,对政治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是政治理想观。他说:“理想观的职能有两大着眼点——首先,通过其基本类型的定义和它假定的语法关系,理想观帮助我们形成关于世界究竟是什么的预测;其次,它为实际建立政治制度提供中心指导。”b r政治理想观对政治体系的变革作用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实现的。

首先,具有变革作用的政治理想观的产生来源于政治社会化。一方面,正如在分析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提到的,个体对政治信息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形成新的政治观念,使人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究竟是什么”,把握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化有助于吸收和引进先进的异质文化。本世纪初的科学、民主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对建立以马

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

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一方面,通过政治社会化,能够充分了解社会政治心理,把握实际政治过程和社会对政治的要求和呼声,为确立政治理想观提供丰富的感情材料。

其次,对政治发展具有变革作用的理想观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被人们学习、掌握和理解,并被人们内化成为指导其政治行为的政治态度。停留在个别人头脑中的政治理想和先进的政治理论、思想,只有被人们广泛接受、认可,并外化为现实的政治行为,作用于政治世界,才能影响现实的政治过程,引起相应的变化。这样,原来作为主观性的东西,通过具体的政治行为,成为现实的政治力量,实现其对客观政治世界的改造,从而导致政治发展。政治社会化的变革功能,也因此充分地体现出来。

注 释:

1?马起华:《政治社会学》,第239页,中国台湾大中国图书公司,1985年版。

o???áGu pte,Kalpan a:A Study in th 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o-lization,Bom bay,Him alayo pub,House,

1989,p.2。

?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文版,第9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à雷格斯蒂:《政治社会化》,载《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5期,第8—11页。

b k韩强:《政治社会学》,第145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b l李元书:《现代政治学概论》,第6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b m威廉?斯通:《政治心理学》,中文版,第91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b n本斯曼和罗森伯格:《社会化——使人适应其社会》,见克鲁克洪等著:《文化与个人》,中文版,第121页,浙江人民

出版社,1986年版。

b o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第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b p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第18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b q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中文版,第29页,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b r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中文版,第31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李元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责任编辑:韩旭)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 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 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文化就是社会化——广义文化概念的逻辑批判

一、众说纷纭的“文化”概念 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纷争”中,一个最基本的争论便是“文化”概念——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究竟包括了一些什么内容。为此,人们对“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作了不同的划分。 早在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合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文化”这一概念的论著,名为《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列举了他们所能搜集到的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共161个。迄今,人们关于什么是文化的争论和研究在不断地深入,相应地也会给出不同的定义,而究竟现在有多种定义,就更难以统计了。这些不同的定义或对于文化的不同解释,有的从词源学上立论,有的从人类学领域入手,还有的从文化结构上阐述。“文化”概念上这种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状态,使一位叫做H·约期特(HeinzJohst)的诗人愤言:“当我听到文化这个词时,我就伸手去拿枪。” 伸手拿枪当然是不必要的,必要的是用逻辑的批判,把缠绕在“文化”概念上纷乱的麻线理出个头绪来。 首先,我们看一下权威辞书的解释。 《辞海》1989年版对“文化”一词注了3条:(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泛指一切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又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释“文化”为:(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其次,我们看一下国外辞书的解释。 由英国著名学者A·布洛克和O·斯塔列布拉斯共同主编的《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在考察了历史上对文化下定义的基本情况后,对文化下的定义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由一个民族(有时是故意的,有时是通过未能预见的相互联系及其结果)在他们特殊生活条件下不断发展的活动中创造并且(虽然经过各种程度不同的变化)从一个传向一代的物质手工艺品(工具、武器、房屋、劳动、崇拜、政府、娱乐场所、艺术品等等),集体的思想和精神制品(各种象征、思想、信念、审美观念、价值标准等等的体系),以及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各种揣度、群体、仪式、组织方式等等)的总体。” 最后,我们再列举一些学者给出的不同定义或阐释。 沙莲香在《文化沉淀与民族性格改造》(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一文中指出,虽然中国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的说法,但把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来研究却是从19世纪德国人A·韦伯和M·舍勒等文化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始的。然而,只有到20世纪20年代在英美出现了人类文化学之后,文化才成为一门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这些文化人类学家在诠释文化时,都强调文化是一个“整体”、一个“复合体”。E·B·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原始文化——关于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俗的研究》,1871年)。R·F·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的类型》(1934年)一书中认为,一个文化正如一个人一样,多少是一种思想与行为都一致的类型或整体。R·林顿在《文化人类学入门》(1936年)中指出,文化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和行为后果的综合体,是一种完整的“型”。B·K·马林诺斯基在《科学的文化》(1944年)中也认为,文化是完整的全体,其中包括具体物(使用的器皿和生活消费品)和无形的思想(信仰、习惯、制度等)。 对于如上的不同阐释,沙莲香认为都缺乏广阔的社会历史视野,尚未把文化现象纳入整个社会历史过程中考究。为此,沙莲香指出,“所谓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之总体。首先,文化本身是一种

政治社会化专题报告

當代儿童和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的专题报告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开始于童年,贯穿于人的毕生,是一种终身文化适应的过程。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当代儿童政治社会化发生的时间主要在儿童晚期(6~12岁)。儿童时期对于形成一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至关重要。这个时期的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特点是:发展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主动,但是单一,心理较为脆弱;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生存压力大;道德的自觉性有所提升;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儿童对政治制度的认同首先建立在情感认同上,而不是以理性认识为基础等。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内容,以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作为学习对象,以服从和直接模仿为学习方式。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政治化、拟人化、理想化、制度化。 儿童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庭和学校和政治组织,家庭成员和教师是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启蒙老师。 家庭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社会的一员,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就是家庭。与其他媒介相比,家庭在对儿童的人格的塑造、基本人生观的形成以及政治常识的启蒙等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学校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一般而言,学校是儿童脱离家庭后所进入的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有资料显示,在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大部分儿童都有义务教育的机会,这表明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强大的。 社会组织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政治组织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组成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社会政治

什么是社会化

什么是社会化 一,定义 日常生活中人们挂在嘴上的"社会化"是:将某种事物推广到社会上去,例:"环保意识要社会化". 社会学中的社会化是个专门术语, 郑:社会化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 的全部过程. 张德胜:社会化是个人成为社会一分子的过程. Kurt:社会化是成人的过程. 郑,张的定义都侧重于如何将个人纳入社会,Kurt的定义含义广一点,侧重于表达个人的独特性,因为成人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体格成长,一个是性格或人格的成长,前者属自然发育,后者属社会化范围. 狭义:主要研究童年社会化. 广义:包括青年及成年社会化,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二,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的第一个作用就是: 1, 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 2,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延续,发展. 一个社会只有当其成员都一道来支持和维护它们时,它才得以存在和发展,因此每个社会都 力求使其成员的行为符合该社会的利益,有效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使成员学会使自己想做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社会化的不同内容,我们这里介绍郑 本讲的3大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个性:个性常指人格,与政治上的人格意义不一样.它的基本含义是:个人具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学把个性与社会标准相吻合时称为个性调适,反之,则称为人格解组. 2,内化价值观 所谓社会人,就是把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内在化了的人,社会文化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 两大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整个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规范及价值观由外而内的过程,因此Eleanor Maccoby说:社会化的理想结果是使得个人即使在不被监视的情况下也能遵从规范,甚至作为下一代的行为监查者,规范传道者. 3,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结果,最后都是通过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表现出来,也就是讲我们的社会化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义务,权利,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四,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 社会化一词己用于社会学学科中100多年,通过长期的研究,社会学家己对社会化问题有了许多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文化,个性发展,社会结构 1,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化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2)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3)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4)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4)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 ①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②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①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个体在成长过程接触到政治生活,开始了解制度、习得政治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及功能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及功能⒍杨曦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人是社会的动物,又是政治的动物。人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其融入社会的过程,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其逐步参与政治的过程,是其逐步政治化的过程。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媒介,逐步获得政治知识,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这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总和共同构成一个人特定的政治人格。一个人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其获得政治知识,形成特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二是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过程。一个人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其通过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而逐步获得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逐步认识各种政治现象、政治事件,逐步掌握各种政治生活规则,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生活技能,而这些都是通过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政治社会化是帮助社会成员融入社会、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桥梁。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人格、逐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的过程,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多,文化层次较高,他们比一般的社会成员更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敏锐性也较强;但由于年龄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除了具有一般社会群体政治社会化的普遍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选择上的可塑性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在知识层次、修养水平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同龄青年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开始接触社会,接触和认识一些社会政治现象,具有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初步具备了选择政治社会化方向与内容的能力,开始把政治社会化与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但是,另一方面,大学时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社会经验不足,政治意识不成熟,政治态度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所以,在他们政治社会化方向的选择上容易摇摆,遇到政治生活的挫折也容易变换。因此,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具有可塑性。 这一方面增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但另一方面也为矫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上的偏差提供了有利条件。 2.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环境的校园群体性 环境对人们的成长起着非常大的影响,相似的环境会对大致相同的人群起着相似的影响,而且在一个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大致相同的人群中,人们之间相互影响。大学生活正是这样一个环境。相似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社会兴趣,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使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关注角度、关注程度具有相似性,他们对政治问题有更多的探讨机会,并且这种探讨常伴有理论上的寻求。同时,处于同学群体的较大影响下,极易受到同学群体的相互感染。大学校园把大量分散的有知识的青年集中为群体,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扩大化。在群体感染下,那些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方式极容易被迅速传递和相互强化。大学生活的群体性特点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改变和政治行为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 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主体自觉性和整体发展创新性 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进行理性选择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对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有一定的理性选择能力。同时,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大学生对政治社会化有较高的自觉性。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主体的理性选择在增强,主体的自我导向越来越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在动态中发展变化的,表现出随着大学生的成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

社会化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社会化,概括地说,就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过程。由此可知,广义的社会化指生命的整个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即是,狭义的社会化指未成年人变成成年人的过程。 微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就是社会化。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抛弃生物性,增加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不能以生物性的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宏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的过程。 综上所述,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实质 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教育的辩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和社会教化的矛盾统 一,是个体社会互相作用的双向过程。 (一)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内部要求,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也是个人行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人的需要只能 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得到满足和发展。 (二)社会教化 社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来塑造个人,它力图把业已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制度灌输给个人,以使其在原有的,既定的轨道上运行,社会教化具有强制性特点。社会赋予它的各种机构以教化大众的职能,它总是把社会中的个人当作客体进行整合,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明显带有该社会的烙印,就是社会 教化的结果。 (三)自我选择 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接受社会的文化和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自我选择明显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构成社会的多样性。 三、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的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二)预期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的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

政治社会化综述

政治社会化综述 摘要: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自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国内外政治学界的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政治社会化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对当前中国推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综述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综述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有如下几种。K.P.兰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把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的信仰和观念融合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中去的过程,是政治社会代代相传政治文化的方式。” [1]阿尔蒙德也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2]理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鲁伊特说:“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3]陈秉公认为:“公民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过程,是指一定的政治统治体系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政治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4]格林斯坦认为:“政治社会化包括生活史上每一阶段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计划的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这种政治学习不仅包括明显的政治学习,也包括影响政治行为意义上的非政治学习,如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及政治人格特征的学习等。”[5]詹姆斯·施瓦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获得为扮演政治角色所必需的价值、规范、知识和技术。以上价值包括爱国心、信仰现存政府的合法性、民主的意识形态、信仰政府人员的合法权威、容忍少数人的看法、参与等。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创造…政治人?;那就是在心理上涉及政治决策的发展。”[6]理查德·布朗加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加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一个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7] 国内的政治学家对此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如黄甫生、刘凤健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有意识地塑造其成员政治意识、培养其成员政治人格的过程。”[8]施雪华对此也作出了自己的界定,他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定的政治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9]张关宏、胡雨春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10] 从以上的见解可以看出,研究者视角和出发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对政治社会化解读的差异,而且差异还比较明显。大体而言,学界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类型: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与创新的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内化政治文化以适应政治角色的过程。 第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利用政治文化塑造政治人的过程。 第四,政治社会化是培养政治人格的过程。 第五,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方式。 二、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 (一)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是在20世纪初期开始的,其发源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美国。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其中移民同化和爱国主义是最主要的话题,这方面的成果大量出现在当时与教育相关的文献中。美

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地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二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了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李元书杨海龙 内容提要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在逻辑顺序上递进的、连续统一的环节:一是政治信息传播,即政治共同体内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 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各种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二是政治观念内化,即社会个 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 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三是政治态度演进。政 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 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四是贯穿个 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 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上述四个环 节各自又可分为若干个彼此间内在相联的层次。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个体纵向发展和整体纵向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后者则把艾里克松的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视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这种描述没有揭示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内在规律和两种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政治信息传播、政治观念内化、政治态度演进和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四个层面,并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渐次递进,构成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政治信息传播 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即政治共同体内的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等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媒体是政治信息传播主体,对政治信息作出能动反映的社会个体则是这一过程的客体。所以,政治信息传播是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之主体性和社会个体之客体性相互统一的过程。 政治信息传播活动是紧紧围绕着所传播的政治信息来展开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决定着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容。政治机构是政治统治的专门组织,它们的政治传播活动是为统治者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_李朝祥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ANDMODERNIZATION2008-01Jan,2008 2008年第1期NO.1,2008 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即使在我国当下也不是什么时兴和前沿的事情了,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看,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仍有待于提高。在我国,公民的政治意识仍然不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程度仍然较低。因此,加强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客观地揭示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全面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对于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治社会化研究最早发轫于美国,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一种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理论。 研究政治文化问题的学者们认为,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心理、政治信仰、政治认识、政治理论等,这些是不能遗传的,任何人也不能把他自己所具有的政治文化通过生理途径传给他的下一代;一般来说,政治文 化都是后天得来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政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政治社会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较为经典的界定就是“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1]。 实际上,政治社会化无非是指: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政治文化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二、政治社会化的本质 尽管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提出,为了保证研究的“纯客观性”和“精密性”,在研究中要保持“中立”、 “公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 李朝祥 摘要:政治社会化本质上是统治阶级主导的,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政治社会化在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本质;功能 中图分类号:D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1-0031-04 作者简介:李朝祥(1965-),男,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法学博士。邮编:210003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摘要:该文对“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不同含义、“个体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和过程等一系列与个体社会化相关的概念作了剖析,力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涵。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中国文化;社会化内容;社会化过程 1 引言 随着我国心理学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思考心理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杨国枢先生的下述观点代表了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心声:“…必须指出一项事实:所谓美国心理学,无非是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德国心理学,无非是德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法国心理学,无非是法国人的本土心理学。……试问,任何单一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能够置诸天下而皆准吗?能直截了当地成为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 心理学吗?美、英、德、法大都是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然则,基督教文化圈之人民的本土心理学能代表全人类的心理学吗?它能适用于儒家文化圈(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人民吗?它能适用于佛教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人民 吗?全人类心理学的建立,不能只以基督教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础石,还需要以另外三大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支

柱,甚至也需要以不同中小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参考……。”[1] 对于心理学怎样中国化的问题,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曾提出发展我国心理学的四条主要途径是:“(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2)要密切结合实际开展研究;(3)要有辨别地继承我国古代可贵的心理学思想,发扬国光,古为今用;(4)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博采众长,洋为中用。”[2]这些观点对于发展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文章试图以上述观点作指导,探索与“中国人的个体社会化”这一社会心理学重要概念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2 “人”的不同含义及“个体社会化”定义辨析 对以下两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 问题1:“地球上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个婴儿降生,请问这些婴儿是人吗?” 问题2:“现在的你与刚出生时候的你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 可以预测,绝大多数人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会是“刚出生的婴儿是人”;但是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不一定是那么的一致,也许会出现以下三种答案:“是同一个人”、“是不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政治班江芹2012211675 摘要: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 与和建设。在现代,社会化逐渐成为人们普遍了解的一个现象,但人们对其具体含义还比较模糊,本文主要从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化。 关键词:社会化、个体、群体、相互影响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新生儿生活不能自理,但已进入社会化的过程,开始逐渐接受社会的影响,他将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狭义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狭义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它与狭义社会化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广义社会化不仅把儿童和少年时期作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且把青年、中年,甚至老年都作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过程,而且也是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应贯穿人的一生。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以往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一般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后来,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概念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比如一个同龄群体、一个文化群落,甚至处于特定发展水平上的某种文化传统。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除了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外,还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政治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 1、首次提出“政治文化”一词的是(C) A.亚里斯多德 B.马克思 C.阿尔蒙德 D. 伊斯顿 2、将政党划分为左翼、右翼、中间的分类标准是(B) A.政党的阶级属性 B.政党的意识形态倾向 C.政党是否掌握权力 D.政党是 否合法 3、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的典型国家是(B) A.美国 B.英国 C.法 国D.德国 4、《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作者是(B) A.阿尔蒙德 B.亨廷顿 C.派 伊D.边尔 5、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是(B) A.学校 B.家庭 C.传 媒D.社会 6、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是(B) A.家庭 B.学校 C.传 媒D.社会 7、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是(B) A.神权论 B.契约论 C.暴力论 D.有 机体论 8、党的领导的核心是(B) 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政治领导D.经济领导 9、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目的是(A) A.实现国家的内外职能 B.实现社会团体的对外交往 C.实行侵略与扩张 D.实行国际主义 10、资产阶级思想家划分国家机关的原则是(C) A.分工原则 B.议行合一原则 C.分权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11、认为“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是由下列哪一个政治家提出的(B) A.柏拉图 B.亚力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色诺芬 12、米勒蒂在《性别政治》中将政治界定为(A) A.权力结构的关系,在些架构下,其团体的人受到另一个团体的控制 B.政治界定为一种公共生活或公共事物 C.政治界定为“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D.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 13、首次提出法律的目的是合理安排公共幸福,这根源于人的本性,但究其本质它仍是上帝的意志的体现的观点的人是(B) A.奥古斯丁 B.阿奎那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4、马基雅维利的国家学说是基于什么理论(A)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无所谓善恶 D.进化论 15、17世纪中后期,提出最符合人的自由的最自然的制度是民主政体,但要格外注意民众的冲动情绪的学者是(B) A.格劳休斯 B.斯宾诺莎 C.霍布斯 D.卢梭 16、斯宾塞政治思想的核心(D) A.有限度的社会主义 B.天赋权利论、社会契约论以及自然法理论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内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

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范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范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范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范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

政治学原理_2_试题卷

山东工商学院 2020学年第一学期政治学原理课程试题 A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特别提醒:1、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960数字加起来827参考答案207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2、每份答卷上均须准确填写函授站、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课程名称。 一单选题 (共15题,总分值30分 ) 1. 在政治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2 分) A. 政治价值观 B. 政治心理 C. 政治意识形态 D. 政治评价 2. 所谓政体指的是()。(2 分) A. 国家结构形式 B. 政权组织形式 C. 阶级联盟 D. 民族关系形式 3.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的运作体制实行的是()(2 分) A. 民主集中制 B. 行政首长负责制 C. 集体领导制 D. 总理负责制 4. 下列关于政治文化说法正确的是()。(2 分) A. 政治文化变革与政治制度同步 B. 在一国政治文化结构体系中只存在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 C. 政治文化可以影响政治过程 D. 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的实体部分 5.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是()。(2 分) A. 民主 B. 自由 C. 平等 D. 权利 6. 恩格斯在《国家、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揭示国家产生的最典型形式是()。(2 分)

A. 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B. 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C. 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D. 巴比伦国家的产生形式 7. 政体反映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也称为()。(2 分) A. 国体 B. 国家形式 C.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D. 国家结构形式 8. 国家意志是()。(2 分) A. 全体居民的意志 B. 统治阶级的意志 C. 少数统治者的意志 D. 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9. 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的途径和根本动力是()。(2 分) A. 政治革命 B. 政治体制改革 C. 经济一体化 D. 依法治国 10. 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2 分) A. 三权分立与制衡 B. 议行合一 C. 民主集中制 D. 价值中立 11. 通过议会选举实现两党轮流执政的两党制国家是()。(2 分) A. 俄罗斯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12. 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2 分) A. 原始群 B. 氏族 C. 胞族 D. 部落 13. 最早系统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是()。(2 分)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首先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继而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的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明确生活目的,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让个体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