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2.2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学法导引
1.准确识记:①汪精卫伪政权的建立;②日本在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③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2.分析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培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培养整理历史知识、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4.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打击和动摇了日伪的统治。
重难点点拨
【讲清重点】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方针改变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侵华的新方针。在占领武汉以前,其战略方针是“速战速决”,它幻想一举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迅速占领整个中国。同时它认为中国主要的力量是国民党,它的方针是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政策。随着战争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深深感到,它在中国的真正劲敌不是国民党而是共产党。在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方针,由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改为重视共产党轻视国民党;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的抗日根据地战场,以主力对付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把过去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实施这个方针的具体战略方针)
日本帝国主义政治诱降的后果,加速了国民党营垒的动摇和分裂,出现了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汪伪集团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它完全听命于日本帝国主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出现了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解析难点】
日本在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及其根本原因
日本在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妄图把中国变成其进行侵略战争的物质供应地。①农业方面: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②工矿交通运输方面: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③劳动力方面:肆意掠夺劳动力;④金融业方面:控制金融,掠夺中国资财。
“以战养战”的实质是尽量使沦陷区经济殖民地化,成为日本经济体系的附庸。日本是个小国,人少,国力资源贫乏,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资源贫乏的问题日益显露。为了解决战争所需,日本加紧了对中国沦陷区的经济

掠夺、妄图把中国变为侵略战争的物质供应基地。
精典例题再现
例1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 ( )
①日本侵略军战线太长 ②抗日根据地有力牵制敌军③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未充分发展 ④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题中④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是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的事,不可能成为相持阶段的原因,因此含④的C、D两项应排除。剩下A、B两项,两项的组合均有①②,因此实际上变成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未充分发展,是不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这是此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如果思考片面,只从日本的不利条件一方面去考虑,就会将A项作为正确答案。实际上对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必须从中日双方全面考虑,日本由于兵力不足和后方受威胁停止了战略进攻,但中国为什么没有转入反攻呢?原因正是③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未充分发展。正因为日本无力继续进攻,中国尚无力反攻,才出现了双方相持的局面。
[答案] B
点拨 考查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例2 “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为此,中国方面首先必须清除以往的褊狭观念,放弃抗日的愚蠢举动和对‘满洲国’的成见。上述主张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日本扶植伪“满洲国”成立
C.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
D.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解析] 经辨析可知,材料中的观点是日本在1938年后的相持阶段对国民党提出的“诱降”政策。A项是上述主张提出的背景,可排除。B项发生在1932年,D项是1941年。“诱降”政策的直接影响应是“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
[答案] C
点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3 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材料是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的三次对华政策《声明》的节录,摘自《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
材料一 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现在。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策动抗战……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
——1938年1月16日《声明》
材料二 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溶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

崩溃为止。……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年11月3日《声明》
材料三 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年12月22日《声明》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
②据材料二,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有何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其原因。
③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增添了什么新花样?联系史实说明它对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答案] ①日本采取了不承认国民政府(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图谋另立亲日的伪政权的方针。②日本改变了不承认国民政府的方针,在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打击的同时,伸出诱降之手。从当时中日战争的实际看,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资源紧张,又由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迅猛发展,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日本被迫改变原来的方针。③日本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作为诱降的条件。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了伪国民政府。
点拨 第①问关键在理解“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含义;第②问正确理解“……如果国民政府……我方亦不予以拒绝”的意思;第③问,联系教材,指日本提出了“近卫三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