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课堂环境组成的动态循环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保持动态平衡。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的方法找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非生态现象,并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剖析,完善了生态课堂理论与小学数

学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开放型教育理念、注重改善课堂精神环境等新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若干策略。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阐释了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研究

成果进归纳和整理,概述本文的主要方法;第二部分属于本文的理论

基础部分,主要阐释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界定以及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对咸阳市两所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况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存在物理环境单调、人文环境枯燥、教师备课机械、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方式死板、评价以教师为主、评价方式和内容单一等非生态现象。这些问题阻碍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运用生态学理论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忽视耐度定律、忽视生态位原理、忽视物种多样性原理、局限于花盆效应,从而导致了非生态问题的出现。第四部分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产生的非生态问题,提出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有效策略:教学准备阶段要

优化课堂环境、细化备课内容;教学过程阶段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

教师多样化教学、学生趣味性学习;教学评价阶段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要点,以期打造充满活力和爱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第五部分总结和归纳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发表时间:2019-07-23T11:25:17.520Z 来源:《成功》2019年第6期作者:杨智娟茶玉菊[导读]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 云南省保山市永昌小学云南保山 628000 【摘要】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 【关键词】生态课堂;有效;小学数学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态的教学环境,低碳的教学设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有效的交流互动等理念与策略,已被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认同和采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有意识地安排探究学习活动,但实践中发现,探究活动的安排、素材的选择及探究活动后的反馈交流是否有效,值得深入研讨。笔者认为,有效探究是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必然选择。 一、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有效探究的前提 学生如果亲自参与实践探索活动,就能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观察、比较、实验、猜测、验证及概括推理的能力,从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 例如《认识分数》,教师问:“1/2和1/4比,谁大呢?”马上有学生说:“1/4大。”过了一会,有学生说:“1/2大。”课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教师笑着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说:“现在教室里出现了两个答案,谁是对的呢?我们先请说1/4大的同学说说理由。”一个同学说:“4比2大,大的中间的一份当然比小的中间的一份大,所以我认为1/4大于1/2.”教师继续说:“这是他的想法,那就请认为1/2大的同学来说说”。一个学生说:“我从图上看出来的,1/2所占的阴影面积比1/4的大。”另一个学生说:“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小。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教师总结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分母大,分数就大;分母越大,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数就越小。”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错误时,教师要把困难、错误看成是一种课堂生成的资源,应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对不美好的答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的过程中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仅在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与快乐,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 二、提供素材的丰富性:有效探究的依据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在尝试做角、感知角的特征环节,每组提供了如下实验素材:小棒、黄色硬条、圆形纸片、毛线。要求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做一个数学上的角。小组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兴趣盎然,有的用小棒搭成了一个角,有的用硬条交叉一放,也形成了一个角,有的用圆形纸片折成了一个角,还有的学生甚至用毛线做出了一个角。 在探究性活动时,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大胆放手,一方面让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感悟角的特征,掌握角的特点,使探究性学习真正为突破难点服务,另一方面,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材料,尤其对毛线的巧妙利用,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素材,挖掘了角的内涵,点亮了教学细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两条边(直直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资源整合的合理性:有效探究的着力点 如果没有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就不可能巧妙地将来自课堂上师生真实的信息资源为教学所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能力之目的。 四、生态因子的动态平衡性:有效探究的关键 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每一生态因子都会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联系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是指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正是基于生态因子的运动特点,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如此循环往复,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协进关系。应该指出的是,依据生态位原理,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态系统中,应该都有一个相应的位置,这与学生自身的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效能感等主观因素有关。对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安排探究活动时,要想方设法使每个学生这个生态因子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潜力,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使生疑、质疑、释疑形成一条可持续的生态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五、载体介入的适度性:有效探究的参照系 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不难发现,教师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播放一些课件可以增强数学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课堂练习的容量。但是,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也不容忽视,媒体使用不当,容易喧宾夺主,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反而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潜能。何况生态的数学课堂强调低碳性,崇尚简单的学习环境,它不排斥一些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但讲究载体介入的适度性。 基于上述的一些思考,笔者以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教师要努力营造生态的氛围,构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的场域,适时地引导和点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的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邓德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刍议[J].小学数学教育,2009.

数学生态课堂

数学生态课堂 ——破解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密码 松溪二中程龙弟邮编:353500 当今社会,生态建设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目的就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同样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打造生态课堂,也是着眼学生的未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首先,什么是“生态课堂”? “生态”是指“可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生态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 二、如何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一)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讲了很多次,道底我们应该转变什么观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首先转变教学评价机制,这里的“教学评价机制”特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真正好的评价,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求知欲是否被激发,本着“以人为本,立足全面”的原则。事物是动态发展的,对学生的成长更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多用过程性评价少用终结性评价。 案例1:1月22日教育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报道《孩子,你不该走——从呼市一位初一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心情特别沉痛。这篇报道说的是内蒙古呼尔浩特实验中学14岁的初一学生强强(化名)因为期末考试排名下降,背着书包从11楼跳下身亡的故事。 考试排名下降很正常,但不能因为排名下降而否定学生,而应通过考试来认识不足,成绩所谓的下降是多方面的,如试卷难度,前段时间没有全力以赴,考试状态不佳,解题太马虎等,都有可能造成下降;同时错误也不在考试,因为有教育必有考试,而是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何况教育不是一项立杆见影的工程。 其次,教育需要秉持一颗爱心。这种爱的教育理念要建立在对孩子个体生命的尊重和生命成长规律的正确认识之上,给孩子多一些身心成长的空间,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潜力、发现自己的兴趣,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总是和“别人家孩子(学生)”比较。这种理念的转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案例2:牛顿成长经历:牛顿刚入中学时是班上的倒数第二名,但他的倒数不是因为其本人愚钝,而是因为他把在量的时间用在了研究模型或实验上。1655年进入格兰瑟姆中学;牛顿13岁时得了一本名叫《自然与艺术之谜》;后沉迷于该书,1659年被母亲召回村子管理田庄,9个月后,在他舅舅与他中学校长的竭力劝说下重返校园。这位校长对牛顿的母亲说:“在繁杂的农务中埋没这样一位天才,对世界来说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这真是科学史上最幸运的预言。 同样还有爱迪生的成长故事等。 第三,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应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由“导师”型向“学友”型转变;由“园丁”向“人生向导”转变;在新的教育形式下,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 丁页新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丁页新 摘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追求以生为本、追求学习体验、注重动手实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合作,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追寻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 归真,是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主体 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让学生 感到课堂是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的乐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学 习更为有效,成长更为健康。同时教师能感到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并充分理解课堂 是充满智慧的挑战的含义,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这让教学 的两个实体(教师、学生)既能和谐相处,又能各自发展,教学质量既能在课堂教学中 体现,又能在共同发展中逐步显现。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追寻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 璞归真,是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一、生态课堂追求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这种发展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相同 的外延,其效果虽具有滞后性,但必定会在学生以后的成长中显现。如学生在做 尝试题:“小华收集了一些邮票,他拿出邮票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军,自己还 剩25张。小华原来有邮票多少张?”时,笔者发现了“25×2+1=51(张);(25+1)×2=52(张)”这两个答案,基于此,笔者调整了教学环节,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 的辩论赛。正反方的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发表着各自的观点,最后笔者借助多 媒体对此题用倒推法进行了分析解答并作了总结。那些原先以为答案是51张的 孩子们,终于心服口服,将答案修正了过来,在这个独特的生态场中,学生才是 真正的主人,这里蕴藏着多元的评价,教师让出了讲台,质疑、讨论、争辩充盈 着整个课堂。 二、生态课堂追求学习体验 数学生态课堂是返璞归真、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它的实现更取决于学生的 深刻体验、感悟。例如,笔者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安排了几个环 节的合作探究学习。笔者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袋游戏棒,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袋中 有几根游戏棒,然后提出活动:采用什么方法能让大家清楚地说出小组内有几根 游戏棒。各组的活动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有小组把十根扎一捆的,也有小组二十 根一捆的……很快,他们都得出了小棒的总根数;接下来,笔者把刚才若干小组捆扎的小棒放到了讲台上,还是先让他们猜测,而后让他们再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 结果。各小组出现了100根捆扎的、200根捆扎的等方法;最后,安排各组根据 刚才交流的方法,择优而用。把每相邻4组的所有小棒进行了捆扎,然后学生们 能将小棒的总根数数了出来。 三、生态课堂注重动手实践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我们都不能忽视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过程,只有 考虑人的生态性,教学行为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长方体的认识”中“长方 体的特征”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切土豆,摸土豆――让学生小组拿出课前准 备好的土豆,任意在土豆上切一刀,肯定会产生一个面,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对 面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演示后学生动手实践,把土豆转过来,在刚才的基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发表时间:2018-10-12T14:38:48.1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4期作者:张正清[导读] 本文主要从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措施这一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四川省简阳市简城城北九义校641400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义务教学阶段,在突出课程基础性、发展性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今后的发展。所以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传授学习方法。本文主要从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措施这一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不仅是课程的组织者,更是引导者。所以说,教师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同时还应该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高效化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毕竟,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影响到课程的参与度,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非简单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一、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首先需要的便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如今,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片面的认识,觉得就是简单的公式的套用,未能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这便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去更新学生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在新课程的编排中,初中数学更加侧重生活化的教学,这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是相当有利的。 2.立足教学内容,创设适合的教学情景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学最终是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获得长足的发展,不仅包括了本堂课程的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包括了今后的学习方法。所以说,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过程:备课、教学设计、教学总结等等环节,都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之间的结合,创设适合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首先在课堂上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其次便是教学内容应该以适当地方式进行教学,分享数学学习的快乐。最后便是教学知识的总结,这对学生建立系统的框架结构是相当重要的,也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方向。比方说在《全等三角形》这一课中,教师示例去证明来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种形式。接下来,将课堂教学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探索其他的证明条件,形成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关于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创设了适当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索,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地帮助。 3.引入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化教学 时代发展的同时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的变化,同时还有教学方式的变化。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板书的方式,对实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是相当有利的。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声音、图像等方式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更好。最后便是能够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也将有效的课堂内容在一定程度内无限地扩大。但是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应该把握好一个“度”,确保在教学中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切不可将黑板板书换成多媒体板书的方式,学生仍旧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比方说在《轴对称、平移与旋转》中,教师通过语言或者是简单的黑板板书难以对轴对称、平移与旋转进行精准阐述,学生对其理解局限在语言文字上。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便可以利用动画效果,去展示轴对称、平移与旋转,让学生理解图形的这三种变化方式。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视频以微课的方式呈现,方便学生复习巩固。同时,也借鉴网络上一些优秀的教学方式,让教学资源突破时间、空间上的制约。当然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是有着一定要求的,确保其起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总结 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在新课程中,更加强调的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所以说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展示,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当然了,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课堂,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张燕对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 [2]王翔新课程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2,(02)。

浅论数学课堂生态与数学生态课堂

浅论数学课堂生态与数学生态课堂 发表时间:2013-01-09T15:02:36.607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6月供稿作者:杨彰发[导读] 数学生态课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本真课堂,也是判断生态课堂的重要依据。贵州省天柱县教育和科技局教研室杨彰发邮编:556600 电子信箱:yzhf789@https://www.doczj.com/doc/712637970.html, 电话: (0855)7524290 【内容摘要】:。数学课堂生态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是教师、学生、教室内的非生物环境形成的总和,三者分别是数学课堂这一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主体因子、环境和情境因子。教师和学生这一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相互交流,共同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数学生态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各个元素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共生存。从新课程理念来看,课堂应体现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本人认为,判断是否是数学生态课堂的关键是看这一课堂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否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本真课堂。也就是数学生态课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本真课堂,也是判断生态课堂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态数学生态课堂 正如刘贵华、朱小蔓教育专家在《试论生态学对教育研究的适性》一文中谈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的‘生太潮’ 现象有增无减,近几年更为兴盛” 。对于“生态课堂” 的论述也众说纷纭,有的老师说,“生态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追求” 。有的专家认为,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生命形态的呈现、展开和变化” 。也有的人认为:“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教学氛围。生态课堂具有多元意义,它是自然的、自主的、互动的、开放的、和谐的、审美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等等居多的观点。数学生态课堂究竟如何来定义和诠释,什么样的课堂可以称之为生态课堂,现仅谈一下个人的观念认识和分析思考。 1.数学课堂生态概念 众所周知,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堂是指在学校以外场所进行的学习过程。这里所探讨的数学课堂是狭义的课堂,是指在学校中被用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场所。先要区分“数学课堂生态” 和“数学生态课堂” 的概念区别。数学课堂生态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是教师、学生、教室内的非生物环境形成的总和,三者分别是数学课堂这一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主体因子和环境因子。教师和学生这一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相互交流,共同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1.1 学生是数学课堂个体生态 一个学生是个体生态,一个小组或一个班级称为群体生态。对于学生个体来说,由于家庭环境、、个体生活环境、个体生理因素及教育环境的不同等方面,反映出不同的个体生态特点。在数学生态课堂中,就应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素质的差异及数学素养的平衡性,数学教师应釆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措施,设计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来创造良好的个体生态条件,培养数学特长生,帮助数学学困生。数学教师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外,还可有的放矢地进行学法指导、热情地辅导、关心和鼓励,使学生个体更加健康地成长。而群体间形成的小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个体成长,促进学生个体在数学素养方面健康地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交情而自发组成的小群体,或整个班级的学生形成的群体生态具有长时间并相对稳定的特性,即课堂上群体对数学学科的投入深度,课外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和关注,整班对数学学科的兴趣程度、讨论氛围学习数学的学风等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等组建临时的小群体,但在短时间内可能相对不稳定。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小生态环境,鼓励同伴间的切磋、合作和良性竞争,相互学习,强化群体的共同认知,培养学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及集体感,同时要重视群体中的规范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协调及整合好群体,让群体形成良性的发展,形成团结协作的队伍。 1.2 教师是数学课堂生态的组织者 众所周知,在一节数学课堂中,组织教学活动只有一位数学教师,实践告诉我们,最终生成课堂是教研组、备课组及辅导组等教师相互协作、影响的共同结果。教师是教学生态中的组织者,从教学活动的自始至终,教师总是充分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如不同班级的整体学生的数学水平如何;思考各种教学影响,如数学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课时的安排等;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各种数学实践的器材、多媒体、学生中反馈的各种问题等,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课堂教学生态中,教师处在一个与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课堂教学角色。由于课堂生态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具有多种身份,并跟随着多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各种不同的生态角色,以发挥多样的教学功能,全面和谐的促进学生发展。在生态课堂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而更多的是去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设计数学活动课时,组织学生开展数学问题的讨论、归纳、推理、演变等,在课内外,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钻研,不断探讨和分析数学知识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作用等等。此时的教师将成为一位知识顾问,是一位互相讨论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是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引者和领路人,而不是给出结果或结论的的权威人士。在这一指导中,教师必须集中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学生完成有效果的和有创新的活动;在师生的相互影响,使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及针对性,从而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斗志。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有的教师却扮演着独裁者的角色,诸以命令和威胁的语气或责罚来表现教师自已的权威,把自已各种观点和行为强加于学生,以达到所谓的“高效课堂” 的目的。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课堂教学生态,在这种教学生态下,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仅只是屈服于对老师的威权,这种课堂既缺乏平等的对话,也谈不上资源或经验共享,学生更不可能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亳无疑问,这些非生态的教学行为,不仅要在平时日常生活中避免出现,而且一定要坚决反对。 1.3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的生态环境,它是以教学为中心,对教学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课堂是由学生、教师和教室这一持定特点的时空(即环境和情境因子)共因构成的教学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因子主要由课堂空间和物质环境组成,课堂空间主要包括教室、桌椅、、釆光、通风、湿度、温度、师生服装等,它构成了课堂教学客观的空间环境和学生所知觉到的“主观空间”;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学硬件和教学设备,它主要包括教法上的多媒体和学习用的工具。教学媒体有黑板、粉笔、投影仪、计算机网络和各种实践器材以及教室四周的文化环境等。学习工具包括教材、辅导用书、纸、笔、三角板等。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研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能构建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数学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构筑数学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让我深感不安的是,对照数学新课程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数学课堂中大多数学生的活动浅尝辄止,甚至是低效或无效的,是为活动而设计的,为活动而活动的。缘于此,本文对如何有效地设计与实施数学课堂活动作些探讨。 一、数学课堂有效活动的“三xx”理论 根据数学新课程的要求,课堂活动不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应该是实现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的手段及方法。这些手段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反映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一堂数学课,从学生课堂活动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是层次分明的,为了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学生通过眼看(课件、动画、影片、图片等)、手动(剪、裁、贴、拼)、口读、耳听等感知活动来达到对知识点最初的感性认知,然后上升到通过讨论交流、探究争辩、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理性认知,最后升华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认知、能力、情感的和谐统一。此为数学课堂学生活动的三个维度。 1.感知的活动――数学课堂活动的第一维度。这一维度的活动特点是:体验、观察、操作、感受知识。 案例1:在教学《梯形》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等腰梯形的概念及性质。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手中的等腰梯形的观察、度量、折叠等方法来探究等腰梯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等腰梯形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通过这种感知的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易于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听、触觉意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易于内化,更易于保持。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等腰梯形的认识,对等腰梯形性质的数学模型掌握会更加牢固。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课堂环境组成的动态循环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保持动态平衡。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的方法找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非生态现象,并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剖析,完善了生态课堂理论与小学数 学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开放型教育理念、注重改善课堂精神环境等新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若干策略。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阐释了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研究 成果进归纳和整理,概述本文的主要方法;第二部分属于本文的理论 基础部分,主要阐释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界定以及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对咸阳市两所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况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存在物理环境单调、人文环境枯燥、教师备课机械、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方式死板、评价以教师为主、评价方式和内容单一等非生态现象。这些问题阻碍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运用生态学理论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忽视耐度定律、忽视生态位原理、忽视物种多样性原理、局限于花盆效应,从而导致了非生态问题的出现。第四部分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产生的非生态问题,提出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有效策略:教学准备阶段要 优化课堂环境、细化备课内容;教学过程阶段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

教师多样化教学、学生趣味性学习;教学评价阶段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要点,以期打造充满活力和爱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第五部分总结和归纳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 用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课堂也逐渐被教师广泛运用在初中教育阶段中的数学课程教学中,笔者在文中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15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相比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态课堂的教学方法彻底实现了学生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扩展的行为,无论是哪一种的教学方法都需要一个特定的教学前提条件,生态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它需要利用当代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从而进一步的研究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课前教学知识的准备,满足不同的教学课程之间的不同需求,真正实现数学教学课堂的高效化。 一、当前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1. 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当前阶段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还是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要教学指导,教师在数学课堂知识教学中仍然占着非

常重要的主导地位,大部分数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缺乏一定的新颖性,比较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一些竞赛类的知识考核活动,但是这种活动也都只是教师一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问题多个学生进行作答的教学形式,并没有让班级中的学生全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活动更是被教师应用得非常少。 2. 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因为初中教育阶段班级中学生数量比较庞大,学生群体间存在着严重的个体差异性,表现为大脑智力、心理成长特点、基础知识掌握等方面,但是在教师完全统一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这一做法无法满足班级中层次不同的全部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习优异的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的现象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这一做法,严重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不仅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还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死板,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层面少,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很难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此,教师在运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 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对高质量数学课堂的实现以及学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从课改以来我们数学课堂中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概述,以期能确保学生在高效数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生活情境创设法的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有数学家说过数学之所以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就是脱离了生活实际。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情境入手,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重拾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生活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某公司外出旅行,安排旅馆,如果每间4人,那么,将会有20人分配不到宿舍;如果每间8人,则有一间住不满,求房间数和人数。(2)近期,出租车起价涨到10元,即3 km以内都需要支付10元,达到或者是超过3 km后,每增加一千米加价1.2元,不足

按1 km算,某人在一次打车后支付了17.2元,请问路程大约是多少? 上述的两个情境是生活中常遇到的,熟悉的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先学后教模式的应用 先学后教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而言的,该模式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课改基本理念的落实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先学后教模式应用到数学课堂中,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本文以先学后教模式在“整式的乘法”中的“单项式乘多项式”教学为例,以期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先学:明确学习目标,即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推导过程。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鼓励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以减少学生先学阶段的盲目性,同时自主整理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 后教:我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同时也确保数学学科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先学后教模式的每个环节都是紧紧

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

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 生态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生态场,其学习过程就是师生、生生的生命对话过程,凸显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合作与沟通。而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一般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交流、互动,共享前人的知识经验和研究成果、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组织和开发、同学们新的探究和发现。学生在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实现个性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分享学习的价值 分享就是学生在课堂生态场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分享问题、智慧、创造和经验,在享受认同与尊重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一是整合学习资源。分享学习,是生态课堂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的需要。通过分享,可以使学生在分享前人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探索方法;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教师对教材资源进行的二次开发、加工与创造,以及同学们对课堂资源的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分享成功的喜悦.促进再生资源的形成。 二是促进智慧生成。分享学习,是课堂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与促进的过程。分享不只是听、说活动,而是学生在

思考中辨析,在表达中分享;是学生间的相互协同与合作,也是学生间相互争辩与碰撞、生成智慧的过程。 三是实现整体提升。分享是群体参与的学习活动,也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活动。在提出问题时,学生共同欣赏同伴发现问题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魄力;在探究问题中,学生共同分享同伴的研究精神、严谨态度和科学方法;在客观评价中,学生共同分享同伴的独特发现、新的创造;在总结反思中,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体验欣赏与被欣赏的感受。通过分享,最终实现整体提升。 二、分享学习的途径 分享是合作的体现,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思考、探索、展示、交流、反思,达到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是在提出问题中分享。对于发现者来说,发现问题是创新意识与精神的源泉,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前提。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对于分享者来说,首先要理解别人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其次是要揣摩别人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最后是要分享别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勇气。 二是在探究问题中分享。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具有开放性、合作性。首先是学生与同伴合作分享。为了扩大学生交流的面,增加分享的频率,学生可以同座分享。这样,便于组织、合作、交流和互动,使同伴之间形成分享学习的利

探寻数学“生态课堂”的起航

探寻数学“生态课堂”的起航 发表时间:2017-11-14T15:58:43.4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作者:杨琦[导读] 本文将探讨数学“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 ——由“原生态”数学课引发的思考 杨琦浙江省诸暨市安华镇汤江完全小学31182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当前教学模式有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生态课堂就是符合此理念的生本课堂。本文将探讨数学“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 关键词:数学生态课堂常态课堂 一、常态课堂,自由与和谐的生长地 自由是意义学习的逻辑起点,回归课堂的“原生态”首先要保护、弘扬儿童的自由精神,保证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在活动中听了“100以内的整十加减法”,老师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然后自主质疑。大多学生提了“小猴的糖葫芦比小兔多多少,小兔的糖葫芦比小猴的少多少,小猴、小兔的糖葫芦共多少”等问题,老师甚感满意。唯有一男生很认真地问道:“老师,我想知道他们的糖葫芦用多少钱才能买到?”老师迟疑片刻,回答道:“这个内容我们还没学到,今天不讨论。”本来这是个将数学与生活结合的良机,然而却在这个貌似自由的环节中被扼杀了。因此,对学习自由的关注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课堂中体现人性自由、思维自由等常态,而不是形式上的作秀。 二、常态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展示角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个富有诗意的人生哲理告诉我们,经历过程往往比获得结果更可贵。很多看似无果而终的事情,却给人铭记终身的印象。 在活动中又聆听了一节“运算定律”的复习课,其中一个片段深有感触。老师在复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运算定律后出示了一组计算题,要求学生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突然,一声“老师”打破了教室的宁静:“老师,乘法有分配律,除法也有分配律吗?”老师非常肯定地答道:“没有。”学生很无辜,硬生生地坐下了。在讲到1640÷40时,学生又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是把1640分成1600和40,再1600÷40+40÷40,我觉得这样做也挺容易的,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除法分配律!”多么巧妙的解法呀,老师马上把学生的解法板书在黑板上并带头为学生鼓起掌,话锋一转:“我们暂时把张磊同学发现的除法分配律当作一种猜想,这个猜想是否适应所有的除法呢?下面我们来一起验证‘除法分配律’。”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三五成群,举例——讨论——验证——再举例——再验证。一个个结论,一条条新的发现都出来了。“老师,我们发现除法分配律只适应于把被除数去分配,不能把除数去分配,如:630除以21,就不能变为630÷20+630÷1?”“老师,咱们又发现了除法也有交换律,但只能把连除中的除数交换位置,如:270÷6÷9就可以变为270÷9÷6,计算更简便。”“老师,我们觉得除法还有结合律呢,如245000÷125÷8,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结合起来,再去除被除数,也就是变为245000÷(125×8),多容易呀!”看到孩子们兴奋的样子,此时坐在后面的我们也被感染了。 笔者认为,课堂的本身肯定是贯穿着遭遇困难到设法解决的过程,关注过程就是重视学习结果之上发展、生成的价值,是对人的真切关怀。 三、常态课堂,是与非的亮相台 有人说:“学校就是允许儿童犯错误的地方。”而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更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标志,是一种学习经验,也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遗憾的是,我们许多老师就缺少这份宽容、耐心和智慧。 活动中听了一节“玩中学”的活动课,教学内容是“做风车”,十分简单、易学。在制作过程中,突然有一学生求助老师,他的风车转不了。老师取过风车,稍作改进并告诉全班同学:“大家要注意钉子不要太紧,否则风车就转不起来!”小朋友们纷纷点头……试想,如果老师不去帮这位同学,而给他留下解决问题的空间,那孩子也许还会对钉子的长度、位置以及纸的厚度、旋转风向等更广范围做考察、尝试。而老师这一充满善意的“帮忙”无疑就省去了这个丰富、有趣的纠错过程。与其说“玩中学”目的在于“通过玩,学会制风车”,还不如说是在玩的过程中,在遭遇错误的挫折中获得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维方法。让学生错一回又何妨? 四、常态课堂,数学学习的对话亭 学习是一种对话,就意味着需要彼此间相互尊重,善于倾听,准确理解,清楚表达,达到信息互通、经验分享、情感交融的状态。新课程倡导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于是“小组学习”“信息交流”“成果汇报”等形式仿佛成了新课程的标志,涌现于课堂。简单认为只要小组了,就互动了。只要几个小脑袋凑一块儿,唧唧喳喳一番,然后有代表作发言,就算合作学习了。在成果交流中,也常常是轮流坐庄,缺少相互间的质疑、讨论甚至争论等生动对话。因而,学生到底从交流中了解了什么,记住了什么,产生了哪些即时的想法,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笔者以为,这种“学生讲,学生听”看似凸显儿童主体,实际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个翻版,也就难以真正发挥学习群体的对话、共生功能,体现“合作”之内涵,也未必能赋予孩子们真的“原生态的课堂”。参考文献 [1]潘小明数学生态课堂:内涵、价值与生成[J].教育导刊,2006,(8)。 [2]陈晓华新常态下的数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7)。

小学数学智慧生态课堂浅议

小学数学智慧生态课堂浅议 摘要〕生态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指师生在生态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中,呈现出自 由地、幸福地、理想地生存和发展。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生态课堂是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 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现师生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 〔关键词〕生态课堂小学数学教学1 留足探索空间,发展自主学习教师要引 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不能越俎代庖、奉送现成的结论,有时学生自 主探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自主 探索过程中,适时地运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例如:教 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可让学生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一张沿着任意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比较,并讨论: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剪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 么关系?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 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一定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用随意一条高 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不同图形,朝不同方向平移同样得到长方形。 2 科学分组,合作学习很多数学老师认为好或者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帮助差的 学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意识的按照学习成绩为好、中、差的学生搭配 在一个学习小组中。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这样分组其实是很危险的。这容易给 一部分学生造成某种优越感或自卑感,影响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一个好的分 组方法应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为小组集体贡献力量。分组前要充分考虑许多问题,如本课时合作的问题的知识特点,学生的认知 水平,性格特点等,合作的教学氛围、现有教学资源等。只有这样合作小组内部 才能进行合理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组内每个成员轮流 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 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填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只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在共同的任务中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才能消除 组员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合作学 习中,合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小组的组建。一个合作进取、分工协作 的学习小组,就能很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更好、更快地完成合作任务,同时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能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将班级 学生按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交往人群每4~6 人分为一组,组内人员有具体分工,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另设记录员、汇报员、资料员等。记录员 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汇报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合作成果汇报。为了避免让一些口才好的同学垄断课堂,造成“一言堂”,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转换,让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与提高。 3 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在动态生成中及时捕捉思维亮点传统的课堂教学 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课堂上大多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机械地听从教师的 吩咐,没有时间独立思考,更不能向老师提出异议,进行探讨。在教师的监管之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课堂气氛异常紧张沉闷。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紧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