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陕师大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必备

最新陕师大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必备

最新陕师大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必备
最新陕师大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必备

各种过程

1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教学任务分析、学习对象特征分析、学习目标分析、评价量规、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资源与环境、问题情景创设、教学活动过程、总结反思)

3 CAI课件的制作流程:

学习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评价量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编写脚本;制作工具选择;教学实施、总结反思

4迪克-柯瑞模式一般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确定起点行为;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测验;6开发教学策略;7选择与开发教学材料;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调整;10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5开发多媒体课件的步骤:1课题选择2课件的教学设计3软件的系统设计4稿本编写5素材的准备6课件的编辑7课件的试用与评价8课件产品的成型

6 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流程(学习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评价量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编写脚本、制作工具选择、教学实施、总结反思)

7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过程:1、学习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 2、设计学习任务3、设计学习情境; 4、设计学习资源;5、选择学习策略; 6、教师管理与帮助设计; 7、总结与强化练习设计; 8、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

各种特点

1多媒体教学的特点:1教学形式的开放化2教学过程的个别化3教学内容的最优化4教师角色的转化5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2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3教学媒体的特征:(1)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1固定性2扩散性3重复性4组合性5工具性6能动性(2)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1.表现力2.重现力3.接触面4.参与性5.受控性

各种原则

1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

1一致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友好性原则;5有机结合的原则

2 CAI课件的制作原则?

1.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2、内容针对性、正确性、相关性、完整性原则;3、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原则;4、灵活多样地交互性原则;5、注重个性化原则;6、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探索知识的原则;7、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原则。

又有:1.一致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友好性原则(5)有机结合原则3基于多媒体环境的教学设计原则:1以教学目标为中心2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3优化组合多种教学媒体4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5为学习者提供即时的反馈

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原则1: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并最终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应用知识。

原则2: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

原则3: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学习环境,以保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资源、方法)

原则4:充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重视学生评价技能的提高。

原则5:注意学习内容的适量,保持学习内容的活性。

原则6:鼓励学生体验多种情境和检验不同观点。

原则7:鼓励合作学习,注意心理环境的营造。

5 CAI课件的基本特征:1、表现教学内容的直观模像性。2、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片断型。3、反映最新知识信息的及时性、新颖性。4. 展示方式的多媒体性

6远程教育的特征:1)师生在时间或地域上的分离,或者即在时间上分离又在地点上分离。

2)学习常须由一些机构或组织进行认证。这种类型的学习不同于经由自己的努力而未经学习机构的官方认证而进行的学习。3)混合媒体课件的应用,包括印刷品、广播电视、视频音频盒带、基于计算机的学习和通讯。课件往往是前测的或在使用之前被证明是有效的。4)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交互。交互可是同步的,也可以是不同步的。5)为了教程、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图书馆学习、实验室或实践环节,会面往往是必要的。6)在大型的开放和远程学习运作中,劳动是有分工的,任务被分派给课程开发小组中的不同人员。

7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突破时空限制,授课体系师生分离;教学资源极大丰富、自由共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交互性强:融合多种媒体技术,教育手段多元化;构建个别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打造终身学习体系,实现教育全民化。

8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1、师生分离,媒体交互 2、交互性强 3、教学过程开放4、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5、以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发展。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1、信息技术工具作用的转变,将信息技术从帮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转变成帮助学生表达自我的工具、认知的工具、信息加工的工具、评价工具、激励学生的工具等,并具优化的技术环境与教师无缝连接;2、教师从关注个别学生到关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关注每一个人;3、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4、学科知识评估向综合能力评估的转变,形成性评价逐渐成为日常教学中对学科知识评价的有效方式。同时,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也逐渐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5、课堂教学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向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转变。

10教学媒体的特征:(1)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1固定性2扩散性3重复性4组合性5工具性6能动性(2)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1.表现力2.重现力3.接触面4.参与性5.受控性11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

12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社会知识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

第四章教育媒体应用

1、媒体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媒体是指各种信息的载体或传递信息的工具、中介。广义的媒体概念包括人体器官本身在内的(自然媒体)的工具、媒介。

2、媒体类型: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结合媒体、交互媒体四类。

3、教学媒体的特征:(1)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1固定性2扩散性3重复性4组合性5工具性6能动性

(2)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1.表现力2.重现力3.接触面4.参与性5.受控性

4、教学媒体的形态发展:1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2形态变化3增殖与会聚

5、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1集中注意,激发动机2材料直观,有利感知3形象具体,有利理解4便于回忆,有利巩固5提供示范,培养技能6扩大教育规模7提高教学效率8促进教育改革9提高教育质量

6、视听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1视听媒体传播教学的很多优点是同教师与学校为中心的结构结合在一起的,是与集体化教学和视听教学两者的优点相一致的;以教师与学校为中心的系统另一个重要优点是,它可以使学校根据时间表的安排比较有效地利用其人力资源和设备器材资源,教师也可根据时间表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进度,从而使整个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整个教材的讲授。

2其明显的缺点之一是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技能与才干;另外一个缺点是,由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宰,因此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决定的;第三个缺点也是受攻击最多的,那便是这种双基模式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第五章教学系统设计

1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其所著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设计师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中国学者何克抗的观点:教学设计师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原理和学习原理等理论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系统化过程。2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根据教学设计应用层次的不同,教学实际模式可分为以“课堂”、以“产品”、和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肯普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伯格曼和穆尔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

3、加涅在其《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把学习的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形式。

4、分析从属技能的方法包括:1.归类分析法2.图解分析法3.层级分析法4.信息加工分析法5.解释结构模型法

5、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六个层次,即指导、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6、威尔森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程序:1一般方法论;2需求评估;3目标、任务分析;4教学策略开发;5媒体选择;6评估学生

7、教学系统设计程序观的演进:1教学系统设计的媒体观;2教学系统设计的狭义系统观;3教学系统设计的标准系统观;4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设计观;5宏观的教学系统设计观;

8、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以肯普模式和迪克-柯瑞模式最具代表性。

9、迪克-柯瑞模式一般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确定起点行为;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测验;6开发教学策略;7选择与开发教学材料;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调整;10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10、比较以“教”为主体,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优缺点:

答: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几十年众多专家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在新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还不太完善,而且也还没有被广大教学系统设计者掌握的情况下,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主流。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对教师和学生以及环境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尤其是需要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因此,在一段时间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4、教学系统设计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区别:

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知识点,以讲授重点、难点为中心展开。突出的是“教”。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面向过程和基于资源的设计。突出的是“学”。

具体说来:

教学系统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教”,实践主体是“教师”,它包括教师、学生、媒体和内容这四个部分,特点是:媒体辅助,形象生动;顺序传递,内容扩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学”,实践主体是“学生”,它包括教师、学生、资源和环境四个部分,特点是:问题主线,任务驱动;评价激励,目标引导。(也就是说,应该把要上的课,转化成若干个问题,沿着问题展开讨论、讲述。)

13、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教学模式。▲

见下表:

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比较

1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注意点:信息资源的选择;教学情景的创设;由教转变为学;关注评价方式

14基本流程:教学任务分析、学习对象特征分析、学习目标分析、评价量规、学习内容分析、资源与学习环境、问题情景创设、教学活动过程、总结反思。

15.教育信息化内容:教育管理与决策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学习过程信息化;育人环境信息化。

16.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为目的。教学系统设计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 1.研究教与学的关系2.研究教与学的目标3.研究教与学的操作程序(活动过程)

A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过程。

B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

C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社会知识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D信息社会三大要素:信息、能源、材料;信息时代两大现象:知识爆炸、信息海洋。

E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趋势:学习信息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智能化;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全球化;教学管理与评估的实时化。

信息化对教学观念的冲击:(1)现代教学观。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学习 (2)现代师生观。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认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也演变成了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激励者和设计者,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现代人才观。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而不是传统教育的知识型、模仿型人才。(4)学习时空观。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实时或非实时地学习。这些现代教育观点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对于推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原则1: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并最终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应用知识。

原则2: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

原则3: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学习环境,以保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资源、方法)

原则4:充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重视学生评价技能的提高。

原则5:注意学习内容的适量,保持学习内容的活性。

原则6:鼓励学生体验多种情境和检验不同观点。

原则7:鼓励合作学习,注意心理环境的营造。

A C、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AD、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教学任务分析、学习对象特征分析、学习目标分析、评价量规、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资源与环境、问题情景创设、教学活动过程、总结反思)

AE、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

性的程序。

5、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新分类

(1)表达类学习资源,通过外化把隐性只是转化为显性知识。

(2)获取类学习资源,通过组合化把显性知识转化为另一种显性知识。

(3)授导类学习资源,通过内化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4)交流类、合作类、探究类学习资源,通过社会化把隐性知识转化成另一种隐性知识。

7、情境创设问题

包括:创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模拟实践情境。

第六章多媒体课件设计与评价

1、多媒体课件的特点:1丰富的表现力;2交互性强;3共享性好;4有利于知识的同化

2、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功能:1、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3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4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3、多媒体课件的类型:1课堂演示型;2学生自主学习型;3模拟实验型;4训练复习型;5教学游戏型;6资料工具型

4、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1一致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友好性原则;5有机结合的原则

5、开发多媒体课件的步骤:1课题选择2课件的教学设计3软件的系统设计4稿本编写5素材的准备6课件的编辑7课件的试用与评价8课件产品的成型

6、国内常用的评价方法:自我评价、组织评价、使用评价和过程评价。

CAI课件的基本特征:1、表现教学内容的直观模像性。2、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片断型。3、反映最新知识信息的及时性、新颖性。4. 展示方式的多媒体性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做课件。不要用课件表现树上已有的,很简单的内容。

CAI课件的制作原则?

1.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2、内容针对性、正确性、相关性、完整性原则;3、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原则;4、灵活多样地交互性原则;5、注重个性化原则;6、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探索知识的原则;7、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原则。

又有:1.一致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友好性原则(5)有机结合原则CAI课件的制作流程:

学习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评价量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编写脚本;制作工具选择;教学实施、总结反思

J多媒体课件的分类

(一)根据运行环境1、单机版PPT,Authorware,Founder Author,Direct,课件大师,几何画板等。

使用方式:安装运行,光盘自动运行(发展方向在此)

2、网络版web课件→大力提倡的。

(二)根据包容的知识量1、堂件(电子教案)2、课件(CAI教学软件)3、系列课件

(三)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1、帧型适用于循序渐进地讲读。

2、生成型适用于有良好知识结构的抽象学科。

3、数据库型。

4、智能型。

教学活动流程图的符号:长方形: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椭圆:媒体的应用;平行四边形:学生的活动;奇形怪状的: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菱形:教师进行逻辑判断

L、CAI课件的基本设计思想

Why:为什么要用(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抽象内容,示范)Who:使用对象是谁(教师、学生)What:什么表现形式,什么内容,基本问题是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选择何种方式,表现手法(图片、文字、声音、制作工具是什么)When:什么时候用(教学过程、课后学习)Where:什么地方用(配合什么内容)Which:哪一种内容最合适,素材来源。

一、多媒体课件的评价中的几个关键点

1、无政治性错误

2、无知识性错误

3、打包后系统无病毒

4、链接正确、运行流畅

5、有一定的教育性、科学性

6、使用环境通用化、大众化

二、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

1、国内:自我评价;组织评价;使用中的评价;过程评价。

2、国外:指标体系评价;分析式评价;观察法;实验法(前测、后测)

Q、多媒体课件评价标准: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使用性

R、信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S、CAI课件的优缺点:优点:交互性、个别性、增强动机、及时反馈、学习者控制;缺点:开发成本较高、可能限制意外学习、学习过程不够灵活、缺乏感情。

AB、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流程(学习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评价量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编写脚本、制作工具选择、教学实施、总结反思)

AF、学校教育面临的矛盾

新的信息不断产生与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矛盾。

新的媒体不断出现与传统教学方式不相适应的矛盾。

新的教学环境与传统培养模式的矛盾

AG、基于多媒体环境的教学组织

(一) 内容组织:新颖:体现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 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效果: 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递进演绎------人文关怀、引导启发(二) 过程组织:熟悉环境,合理选择媒体实施教学;操作熟练,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加强互动交流,及时响应反馈信息。发现、探索-----获取知识,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三) 效果评测:课堂内容的延伸;师生交流的桥梁;激发兴趣、提高动机;教师备课、教学评价、教学信息管理。

AH、多媒体课件CAI(Computer Auxiliary Instruction)课件CAL (Computer Auxiliary Learning)课件MCAI(Multimedia Computer Auxiliary Instruction)课件

AI、网络版多媒体课件特点

共享性强,受益面广;对象灵活,使用方便;开放型(协作学习、交流);动态性(易于维护、更新、充实);交互性(课件自带交互功能、BBS、E-mail等)自主性;多媒体型(超链接)

AJ、CAI课件的使用对象(、教师使用:教学型、演示型、情景创设型。学生使用:课程学习型、拓展知识型)

AK、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AL、教育信息化:目标: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与决策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学习过程信息化、育人环境信息化。基础: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

第八章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作用;2调控功能;3激励功能;

2. 教学评价的类型:

1)根据评价的对象不同,可分为计划评价、项目评价和产品(材料)评价三种类型

2)根据评价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根据评价的基准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3、教学评价的取向:科学主义取向、人文主义取向

4、教学评价的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本世纪3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及教育评价理论专家泰勒提出来的,该模式是在其非常有影响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是斯塔弗尔比姆等人经过近十年的酝酿,于1966年首次提出。CIPP是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这四种评价名称的每一个英文字母的缩略语。

4)自然式探究评价模式:是建立在现象学、解释学、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以及符号互动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评价模式。

5、教学评价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1制定评价计划;2实施评价;3评价的决策;

6、教学评价的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运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予以价值判断的过程。实质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给以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活动朝预定的目标发展。

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情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他的需要,积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关注过程综合能力主动参与开放多样面向资源面向环境

F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第九章基于多媒体环境的教与学

1、多媒体教学的特点:1教学形式的开放化2教学过程的个别化3教学内容的最优化4教师角色的转化5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2、多媒体环境下教学的优势:1增强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2信息的多维化,有利于思维的多维化3多媒体的立体信息空间,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多层化、创造性的学习目标

3、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模式: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2多媒体环境下个别化教学3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远程学习

4、基于多媒体环境的教学设计原则:1以教学目标为中心2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3优化组合多种教学媒体4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5为学习者提供即时的反馈

5、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对策:1注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2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3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T、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及几点建议:

优点:增强感官效益,提高学习效率;信息的多维化有利于思维的多维化;多媒体的主题信息空间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多层次、创造性的学习目的。

缺点:课件质量差,操作环节机械;以辅代主;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资源。

建议:注重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多媒体技术与课程

整合;精心设计课件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基于多媒体环境的教学组织

(一)内容组织

新颖:体现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

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效果:开阔视野、拓展知识。

递进演绎→人文关怀,引导启发。

(二)过程组织

熟悉环境,合理选择媒体实施教学;

操作熟练,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加强互动交流,及时响应反馈信息;

创设情景:(1)发现、探索→获取知识;(2)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三)效果评测

课堂内容的延伸;师生交流的桥梁;激发兴趣、提高动机;教师备课、教学评价、教学信息管理。

第十一章远程教育理论

1远程教育的特征:1)师生在时间或地域上的分离,或者即在时间上分离又在地点上分离。

2)学习常须由一些机构或组织进行认证。这种类型的学习不同于经由自己的努力而未经学习机构的官方认证而进行的学习。3)混合媒体课件的应用,包括印刷品、广播电视、视频音频盒带、基于计算机的学习和通讯。课件往往是前测的或在使用之前被证明是有效的。4)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交互。交互可是同步的,也可以是不同步的。5)为了教程、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图书馆学习、实验室或实践环节,会面往往是必要的。6)在大型的开放和远程学习运作中,劳动是有分工的,任务被分派给课程开发小组中的不同人员。2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突破时空限制,授课体系师生分离;教学资源极大丰富、自由共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交互性强:融合多种媒体技术,教育手段多元化;构建个别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打造终身学习体系,实现教育全民化。

3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1、师生分离,媒体交互 2、交互性强 3、教学过程开放4、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5、以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发展。

4现代远程教育的优缺点优点:1)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得到解答;2)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它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3)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4)现代远程教育给教与学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将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缺陷:1)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能够初步使用计算机。2)在目前技术手段的支持下,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比较适合于知识的传授,对职业技能培训有很大的难度,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更适宜于开展继续教育课程。

5远程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函授阶段。1840年起源于英国,使用媒体为印刷材料,教学模式为自学材料、函授辅导,办学主体是函授学校。伊萨克·皮特曼被认为是函授教学的鼻祖。第二阶段:1920年兴起的以广播电视教育为主要途径的授课方式。使用媒体为广播电视节目,教学模式为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办学主体是广播电视学校。教学方式为广播电视教学。第三阶段:也就是现代远程教育阶段。开始实践是1996年,教学方式为网络教学,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媒体,使用登陆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网络学校是其办学主体。6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物质资源:多种媒体教材;素材苦;远程动态资源;网络课程;知识传播媒体;教学支持系统软件。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开放、信息资源的保障、信息资源的服务和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建设:主要体现教师的作用。7现代远程教育下教师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建设要考虑四种角色的提高:1、知识的传递者; 2、智力资源开发者; 3、课程设计制造者;4、学习支持者;5、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开拓者。8现代远程教育下教学模式的改变:1、教学手段的改变 2、教学研究的改变;

3、教学方式的改变: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由单纯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变“教学”为“导学”;改变教师知识结构。9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分类:1、同步式远程教学模式; 2、异步式远程教学模式 3、交互式远程教学模式;

4、混合式远程教学模式。10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分类:自主型学习模式; 2、讲授型学习模式 3、研究型学习模式 4、案例形学习模式;

5、协作型学习模式。

10.在远程教育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必要素养?

(1)主体意识: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唯一的主体

(2)信息素养: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最起码的素养就是能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技能。

(3)自控素养:加强元认知培养,积累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高低来源于学习动机;强化归因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全面评价,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自我强化,加强意志锻炼。

第十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理论:1、系统理论的指导; 2、各种学习理论的指导;3、现代课程论的指导 4、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1、信息技术工具作用的转变,将信息技术从帮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转变成帮助学生表达自我的工具、认知的工具、信息加工的工具、评价工具、激励学生的工具等,并具优化的技术环境与教师无缝连接;2、教师从关注个别学生到关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关注每一个人;3、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4、学科知识评估向综合能力评估的转变,形成性评价逐渐成为日常教学中对学科知识评价的有效方式。同时,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也逐渐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5、课堂教学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向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转变。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1、知识点的切入策略;多种感觉参与学习策略;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情景激励策略;实践感知策略;习作强化策略;协作探究策略; 8、自主探究策略; 9、寓情于乐策略; 10、拓展学习策略。

4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过程:1、学习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 2、设计学习任务3、设计学习情境; 4、设计学习资源;5、选择学习策略; 6、教师管理与帮助设计; 7、总结与强化练习设计; 8、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5教学模式: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稳合。具体而言,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

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观念中,教学各要素间形成的较稳定的关系和结构形成。教学模式表示了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在具体实施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全面深入整合中,中美两国都采取了下面三种教学模式;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三种教学模式。

第十三章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展望

一、信息时代教育面临的机遇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育技术能力结构→

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AA、传统教育三大基石的裂变:1.阅读方式的变革2.写作方式的变革3.计算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无孔不入”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面前难以应对,新的教育观正是在此“内忧外患”之际应运而生。知识不限于书本、不限于课堂、不限于教师,信息技术、因特尔和虚拟现实使个性化的教育成为一种可能,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信息技术的冲击还反映在教学模式的变化上。远程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分布式学习、同步教学、异步学习等等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出现在教育界,并逐渐为绝大多数教师所接受。

如何应对:变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技能和方法的传授;重新组织、安排、更新教学内容;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如:交互式、合作性,多样化的教学);改变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技术未来发展展望:

答: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在媒体技术。理论基础等应用方面更趋向于整体融合;2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3、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4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和情境的创设、学习活动的设计;5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6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1教育技术对新课改的影响:A现代教育技术危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环境和工作平台;1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2教育技术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3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4教育技术促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B点代教育技术给课程设计与编制带来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1课程与教材编制者的群体化、综合化;2课程与教材的多元化、系统化;3平台化教材;4交互化的教材;5课程的多元化载体课程的网络化、教材的智能化

2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1、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课程价值观上,教师必须改变知识中心取向的课程目标观,树立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的目标观;在学生观上,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到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发展潜力,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在知识观上,要认识到知识据具有文化性、情景性、价值性、建构性、社会性等特性。知识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人们对知识有选择、怀疑、批判和建构的权利和能力;在教材观上,新课改提倡教材的多样化,是教材作为唯一的“法定文化”的地位渐趋动摇,教师应从“圣经式”的教材观中解放出来,将教材看成是师生间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材料”和“文本”。2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从课程的发布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和组织者其次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第三是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3教师行为的变革:教学方式:从灌输到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师生关系:从控制到对话;教学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4教师文化的变革:走向合作与对话;探究反思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关注个体经验,形成个人风格;走出功利主义

AN、Intel 未来教育新理念:

1、换位思考:角色转换,学生--教师相互体验、寻找切合点、寻找最佳的信息传播路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2、感受不同技术对相同内容的传播效果,理解技术的有效性(不同呈现方式,效果不同)。

3、根据教学、学习需要,选择技术、学习技术、利用技术、掌握技术。

4、基于问题的教、基于问题的学。在统揽知识面的基础上,找出结点,以点带面,引导教,引导学,探究式,研究型。

5、逆向教学设计。要深刻体会评价量规的作用。

6、协作交流,自我评价、反思的能力培养。

7、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作品

AM、英特未来教育新理念

一条主线:信息化教学设计;追求的目标:信息化环境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核心:问题设计;教学方式:自主、交互、探究、体验式学习;评价方式:评价工具的合理、有效地使用(学习过程的评价,自评,互评);教学资源:资源型学习,教案、课例、作品集,光盘、网站、交流活动、教师网络联盟,人力资源(国外、国内专家,几十万一线教师)互动,资源共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