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出家二众受戒申请表

2012年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出家二众受戒申请表

2012年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出家二众受戒申请表
2012年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出家二众受戒申请表

序号: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出家二众受戒申请表

传戒寺院:传戒日期:年月日

中国佛教协会制表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 管理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1993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会议经过) 前言 寺院是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寺院须保持清净庄严,树立纯正的道风学风,正常开展法务活动,运用其多方面职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强寺院管理,维护寺院的合法权益,保证佛教活动正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遵照佛教的教制教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管理体制与寺院组织 第一条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内,寺院受佛教协会的领导。 第二条重点寺院,须按十方丛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团组织。 第三条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凡全国重点寺院,同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亦可创造条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况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内如道风严重不正或有重大失职,经上一级佛教协会核实后予以免职;免除

全国重点寺院住持职务,须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须报相应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住持退位后,寺院应按传统办法,妥善安置照料。僧团序职如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班首,列职如监院、知客、维那、僧值等执事,由住持按照丛林请职制度和协商原则,定期任命、晋升序职人员,任免列职人员。 住持、班首、执事人选的条件是:爱国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戒行清净,作风正派,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和组织办事能力。担任住持、班首,戒腊须十夏以上;担任主要执事,戒腊须三夏以上。 住持对外代表本寺,对内综理寺务。班首、执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扬六和精神,实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问题(包括撤免错误严重或极不称职的班首、执事职务),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执事及有关负责人员举行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四条寺院如确需设立寺务委员会,主任须由住持担任,由主要班首、执事组成,可吸收个别爱国爱教、作风正派、有组织和工作能力的居士参加。寺务委员会的职责相当于上条的寺务会议,任期一年。 第二章僧众修持与佛事活动 第五条寺院须安排好僧众修持,坚持早晚功课,经教学习,修禅念佛,过堂用斋,严守戒规,整肃僧仪。僧人务须僧装,素

陕西省佛教寺院简介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6公里。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 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山门,佛寺院的大门,由于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是三门而立,中间大两边小,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山门”也称“三门”,也以山门做寺院的别称。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盘人居地,故由三门入。三门俱开,从那门入?从信门入。凡夫圣贤人,平等无高下,只在心垢后,取证如反掌。前殿始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为仿效明清建筑,内塑华严三圣,韦驮天将及十八罗汉像。 青龙寺 青龙寺位於陕西西安(长安)城南八里许铁庙以北的乐游原上。其前身是灵感寺,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年),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是在佛寺里降生的,并且由尼姑抚到十三岁。由于隋文帝在尼寺里生活了十三年,受佛教的熏陶和影响很深。在修建大兴城时,将城中的陵园(土冢)墓迁葬到郊野,为超度这些亡灵,特意在乐游原上修了寺院,取名为灵感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寺废.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城阳公主患病,有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佑。病愈后,公主奏请,又立为观音寺。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改名为青龙寺.直到北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以后,寺院废毁,地面建筑荡然无存。 大慈恩寺 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南郊和平门外雁塔路,距城4公里。是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纪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修建的。唐时慈恩寺南与风光绮丽的曲江池、芙蓉苑杏园相接,是唐长安城内最吸引人的景区。寺内游客如云,文人雅士吟诵唱和,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唐末以后,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今日的慈恩寺,是明代以来的规模,而寺内的殿堂则是清代末年的建筑。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2年)。初建时只有五层,后增为十层,经战火破坏,重修为七层。在民间,大雁塔的来历和传说很多,有人说它是一群大雁落下来留下的;有的说它是经仙人点化而成的;也有的说,唐玄奘西域取经途中曾困沙漠,后得一大雁引领,才找到水源,得以生还,并完成取经伟业,为报大雁之恩,因而建造了此塔。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分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到塔顶高64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异常坚固。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供人凭栏远眺。塔的底层四面都有石门,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据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 兴教寺

第7课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教案

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了解中西宗教建筑艺术的不同艺术风格并领会其中内涵的中西自然观的不同。 (二) 主要知识点 1.佛教建筑的基本布局特点与主要建筑形式 2.西方教堂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的主要特点3.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特点和建筑的象征意义4.佛教寺院与哥特式建筑的比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佛教寺院与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形式特点及文化理念/,理解东方的“意境美”与“形式美”的含义。提高对我国优秀古代宗教建筑的了解。难点:中西文化观念的差异。二: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能不能告诉我,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 这些建筑你都见过吗?他们属于什么建筑?引出宗教建筑的地位与差异引出课题 中国宗教建筑 (佛教建筑的基本知识 看图片说明佛教建筑在我国的融合看图片说明佛教建筑的形式佛塔与寺院 教师出示南北方不同塔让学生观察分析说明佛塔的特征 教师总结:佛的象征。造型多样(楼阁式塔、四门式塔、单层式塔等),从建筑材料上分有木塔、砖石塔、砖木结合的塔等。早期是佛教的主体建筑,隋唐时期佛殿成为主体建筑,塔被移在殿后或另建塔院。也多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北方塔雄伟浑朴南方塔秀丽纤细学生欣赏学生思考回答 中国佛教寺院特征 出示法雨禅寺图片说明寺院位置出示北京雍和宫图片说明寺院格局平面延展的院落式格局 同一国家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在佛教建筑上的反映 出示不达拉宫与隆兴寺和雍合宫让学生分析异同点 飞檐式雍和宫多民族文化融合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 大多与山水相伴,平面延展的院落式格局,安详亲和的环境气氛;再现彼岸世界的宁静与平和。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回答 上面我们分析了东方以我国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寺院那西方呢文化观不同 学生思考 又有什么形式感呢?基督教建筑三种形式出示各自图片进行分析罗马式建筑 罗马式教堂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拜占庭教堂建筑的一大鲜明特点就是对穹顶的普遍使用。整体造形中心突出。在色彩的使用上,即变化又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都显得灿烂夺目。 哥特式“用石头描绘的童话”“用彩色玻璃编绘的神话” 外形高耸、轻盈、空灵、纤瘦,内部是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画,狭长的大窗子辉煌而神秘。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造成一种向上飞升、令人神往的天国神秘的幻觉。学生欣赏感悟思考回答 佛教寺院与哥特式建筑的比较不同点:选择建造的位置结构布局建造风格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1)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  ——2005中国古建筑考察报告  罗超君  0420010038  2005年9月   2005年8月1日至12日为期半个月的古建筑考察之行为我们学习中国古建提供了一个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机会,短短十二日的行程覆盖了晋中南大部分的古城古镇,加上之前连着的四川李庄古镇带测绘实习以及峨眉游,第一次亲历这么多令人震撼的古建筑,览尽大好风光,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考察对象包括:芮城永乐宫、五龙王庙(广仁王庙);解州关帝庙;万荣飞云楼、后土祠;临汾尧庙、钟鼓楼、魏村牛王庙戏台;洪洞上下广胜寺、水神庙;霍州衙署;蒲县东岳庙;隰县千佛庵(小西天)、千佛洞(弥勒道场);五台山台怀镇菩萨顶、广宗寺、圆照寺、显通寺、罗睺寺、塔院寺、殊像寺;镇海寺、碧山寺、南山寺、清凉寺、佛光寺、广济寺、尊胜寺、南禅寺、阎锡山故居;太原晋祠以及天龙山石窟。其中绝大多数为佛教建筑,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开始比较异同,产生一点心得,回来随即查阅资料,将考察成果记录整理,作个总结。  一、 佛教中国化嬗变:  佛教属于异国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不是通过简单的译介佛教教义及其经典理论,而是通过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融合。佛教之所以能够根植于中国,并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融入了中国的原始宗教意识和传统伦理观念,吸收了不同地域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心理特征的宗教信仰。印度佛教经过中国化的过程嬗变为中国佛教。  佛教中国化的嬗变过程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不同途径。佛教最早从印度循三条途径传入中国:西北通过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中国的中原腹地,与汉族文化融合,形成了汉传佛教(北传佛教);西部通过尼泊尔传入中国的吐蕃,与藏族文化融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喇嘛教),后又流传于中国青海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西南通过缅甸传入与之接壤的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形成了南传佛教。这三大体系的佛教无论流传到哪个地域,其建筑的布局、特征,乃至装饰艺术风格,也因佛教传播地域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各自独具特色。  诚然,佛教流派多元化造就的佛教建筑艺术风格远非三大类型所能囊括,即使同一流派和同一类的佛教建筑艺术,由于宗派众多,崇奉的佛教教义不同,其建筑风格也会各不相同,同属汉传佛教的南方佛教建筑与北方佛教建筑在艺术风格上就有很大差异。由于此次考察涉及典型藏传佛教建筑极少,在此仅对南北两地的汉传佛教建筑进行比较研究。  二、 汉传佛教建筑的主要型制演化:  早期,汉传佛教建筑的型制因循了古代印度的式样,基本特征是砖石结构的宫塔式。宫塔式佛寺是以象征“天宫千佛”的巨型“宫塔”为主体,塔后建佛堂,周围造僧舍的佛教寺院型制,最早见于洛阳白马寺壁画。据《魏书?释老志》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

近代佛教寺院职务

近代的各职班首执事: (1)寺务行政方面: 监院一位.或数位.他是职掌全寺内外寺务行政.旧制称为寺主.他与维那.首座.为丛林三纲职司之一.监院俗称叫作[当家师".如为二位.便分内当家与外当家.三四五位.便分大当家二当家等等.分别管内管外.管钱管账各等职务.如果是小丛林.大多都只有一位. 副寺一位.或数位.他等于副当家.分理监院的事务.并执掌财务和山林田产.旧制副寺十日一算费用.记之纸端者.谓之旬单. (2)经济财务方面: 库头一位.或数位.旧制此即副寺的职称.又称谓[都仓".掌出纳之役.他执掌储藏应用物品.和食粮食物财务等事.又等于现代的仓库主管.俗称[库头师".所有储藏农食等物.都应负保管.保养.防护.晒洗等责任.据<清规>记载:[其上下库子.须择有心力.能书算.守己廉谨者为之."又云:[副寺者.古规曰库头.今诸寺谓柜头.北方称财帛.其实皆一职也." (3)监察方面: 都监一位.旧制称为[都寺".别名[都管".他负责监察寺务行政.经济.人事等事.大多任此职者.都聘请前任监院任之.后世把这一职务.也有变成了闲曹.等于政府的升迁.同时又相似降职.旧制它的职位.在监院之上.因都总诸临寺故名[都监".又叫作[都总".又叫[都守". (4)应接及外务方面: 知客一位或二三位.旧制又统称谓[典宾".[知浴".[知库".[知殿"等.他对外执掌待客应酬.负责交际等事务.并接受替人念经作佛事等事.如为两位.便分别叫作大知客.二知客.所以知客师一席.又等于是外当家.或副寺.每日来往的收入.到了晚上.便统计交与库房.库房存款有余.便交方丈处理.现代便有转存于银行的.而且必须选拔德威并济.才能干练的担任.每每注重修持节操的.便推辞避免这个位置.但遇无其他适当人选.又必须为了常住.而发心担任之.等于为了大众必要.愿来跳火坑一样. 照客二位或数位.旧制称为[请客侍者".或[客头行者".隶属于知客之下.辅助知客.听其指挥作事.亦有选青年沙弥.聪明伶俐者任之. (5)教育方面: 首座一位.旧制也有称谓[座元".乃僧堂的元首之意.与监寺.维那.统称为三纲之 一.他辅助和尚弘宗说法.大多是诸方公认的善知识.或在和尚的得法弟子中选有高深造就者任之.同时也可作和尚的储贰.他可代住持秉佛子上法座.开示大众.旧制和前堂首座.后堂首座.东藏主.书记.又称[秉拂五头首".为各有秉拂之资格者.故又统称作[秉指寮".旧制有前堂首座.后堂首座.立僧首座.名德首座.却来首座等各项分别职司. 堂主.后堂.西堂.都可以请一位或数位任之.旧制的[堂主"是一通名.例如水陆堂主.罗汉堂主.延寿堂主.都自各守一堂.虽然叫作堂主.并非如后代的专指禅堂的堂主.这里所称的.都是属于专管禅堂清修的堂主.旧制称[方丈和尚".也有便称为[堂头和尚".堂主乃主持僧众实地修行的禅堂指导者.同时亦可代理和尚说法.所以后世便把堂主说法.也叫作[小参".堂主必须选有真实修持.有实际学问修养者任之.近代的制度.堂主进升为后堂.后堂进升为西堂.两堂进升为首座.首座可以代理和尚上殿.过堂.说法等事务.堂主们年老退职闲居.便可以不问寺务了. 禅堂内.又有监香.悦众.及单头等职司.旧制单头又称为[寮长".也叫作[席头". 书记一位.或数位.他执掌文墨.等于行政机关的秘书长.凡有关于寺务的文牍.都由他职掌.旧制写作佛事文书例如疏启一类.多采用用六字句的骈文体.这个职位.后代又改变有[写法书记"的名称.他等于中国古代帝王左右的史官.所谓[左史记行.右史记言"一样.他集二者于一身.书写记载住持和尚的说法的法语和言行.故须选善于文翰者任之.又有把这个职位.用作犒赏劳职之用.选拔清众当中.有多年苦行的任之.使他得到一个独居静处的寮房.书记可进升为堂主.旧制也又有称为[记室"的. (6)纪纲司法方面: 维那一位.乃全寺三纲之一.与监院.首席并列为上首.纲即纲维之意.就是纲领寺内维持佛寺者.禅宗与律宗.都称[维那".教宗便称谓[都维那".旧制又别称为次第.知事.悦众.寺护等名.其实.[维那"一辞.实在出于律部的名称.<僧史略>谓:[东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即梵语羯磨师之别译).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大凡诵经诵律.举行佛事.都由他领头.或僧众犯戒.触犯丛林清规.也由他执行.如摈斥出院等(戒律叫[斥逐作摈".丛林术

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2000年9月15日中国佛教协会公布) 第一条为了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严肃僧纪,整饬僧团,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度牒是僧尼的僧籍身份凭证,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僧尼经考察合格发给度牒。持有度牒的僧尼由其剃度或常住寺院登记造册,建立僧籍。 第三条度牒和僧籍登记表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并由中国佛教协会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以下简称省佛教协会)按规定分发有关寺院颁发登记。 第四条经政府主管部门登记,具有五名比丘或五名比丘尼僧团的寺院,方可接收剃度弟子。寺院每年计划接受新出家者的名额,须在当年第一季度向省佛教协会申报核定,省佛教协会将核定情况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 第五条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方可予以剃度,并按规定发给度牒。 第六条已出家的僧尼,经省佛教协会会同常住寺院僧团

考察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条件,由其常住寺院登记造册,并由省佛教协会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后发给度牒。有关实施细则,由中国佛教协会在调查研究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另行制订。 第七条僧尼的度牒、戒牒由其常住寺院保管。僧尼符合《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外出参学期间,其度牒、戒牒由留单寺院暂行保管。 第八条僧尼还俗须收回度牒、戒牒。对违犯重戒,破坏寺规,教育不改者,经寺务会议决定,报上级佛教协会批准,开除僧籍,收缴度牒、戒牒。对违法犯罪、受刑事处理者,一律开除僧籍,收缴度牒、戒牒。 收回、收缴度牒、戒牒,注销僧籍,由省佛教协会会同常住寺院执行,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 第九条颁发度牒,收回、收缴度牒,不得营私舞弊,挟嫌报复。如遭排挤报复,当事人可向上级佛教协会直至中国佛教协会申诉。 第十条本办法由中国佛教协会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浙江省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

浙江省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根据中国佛教协会制定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和《中国佛教协会章程》的有关规定及佛教教义教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汉传佛教寺院住持对外代表常住,对内统理大众。住持需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二)信仰坚定,戒行清净,有较深的佛学造诣,品德服众,有较高威望; (三)年龄30周岁以上,戒腊10夏以上并经过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 (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毕业于中等以上佛教院校或具有同等佛学水平; (五)能够讲经说法、主持法务活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第三条住持的产生必须贯彻民主协商、选贤任能的原则,按照以下程序产生:(一)由该寺院前任住持或该寺院民主管理组织提出人选; (二)当地佛教协会按照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条件对住持人选进行审核后,提交该寺院两序大众民主评议; (三)住持人选经两序大众民主评议获半数以上赞成,由寺院民主管理组织逐级上报当地佛教协会; (四)当地县(市、区)、市佛教协会审核后,经同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报省佛教协会会长会议审议通过,按照《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的规定报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完成备案后礼请之。 第四条全国重点寺院礼请住持应报中国佛教协会同意。原则上非重点寺院不礼请住持。 第五条住持每届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连任一般不超过三届。 第六条75岁以上教职人员,原则上不新担任寺院住持。 第七条寺院住持原则上不得兼任其他寺院住持。有特殊需要兼任其他寺院住持的,按照《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相关规定办理。 第八条住持必须以身作则,领众熏修,维护常住,摄受大众,讲究因果,廉洁奉公。 第九条礼请住持的寺院资格 (一)经过政府部门登记开放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经常组织、教育、引导常住僧众及信教群众学习,遵守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二)丛林班首、执事健全,分工明确,僧团和合,须全部经过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民主管理组织成员团结,僧众之间关系和睦,僧众与信徒之间关系和谐。寺院与社会有关方面关系融洽。 (三)僧团道风纯正,僧众戒行清净,二时课诵,过堂用斋,半月诵戒,坐禅念佛等修学活动运作正常。法务活动文明健康,符合佛教教义教规,努力为佛教信徒提供良好的宗教服务。 (四)具备佛教丛林基本法务生活设施,场所布局合理,建筑设施安全,消防责任落实,安保措施到位,院落整洁卫生。建筑具有一定规模,能满足日常的法务活动和具备僧众的生活条件。 (五)经常举办讲经说法活动,增强佛教软实力,提升四众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第十条住持接受寺院民主管理组织、两序大众、佛教协会的监督。住持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佛教协会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劝诫、撤销职务的惩处: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二)违反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 (三)散布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言论的; (四)未按《宗教事务条例》有关规定履行职责的;

佛教教育

——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说明 中观 一、现代中国佛教院校的情况 二、佛教教育、教学 1、佛之教育 2、佛教教学 三、佛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现代) 四、说明 1、教育管理层的改造 2、教育工作者 3、受教育者 五、结语 关键词:佛教、教育、教学、问题、说明、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

——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说明 中观 教乃教书,育乃育人,教育即教书育人。现代佛学教育,在总体上看学院林立;在表面上看,气势不凡;在内容上看,水平不高,程度堪忧。只有表面文章,没有内在的实际;只有总体上的多,而没有内在的精;根本经不起实际的考验,就这样的现实情况,还要出人才,出匠器,真乃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一、现代中国佛教院校的情况 (现代一词的时限是从一九八零年以来,因佛教院校在文革期间是全数被关,直到八零年才得以复兴。这样,我就从此时开始说起。)现代中国的佛学院(高、中、低)不下三四十所,就中级以上的就有一、二十所,此中有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金山佛学院,天宁佛学院,宝华山律学院,甘肃省佛学院,福建省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昌明佛学院,峨眉山佛学院,五台山尼众律学院,普陀山佛学院,哈尔滨极乐寺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江西佛学院,江西尼众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重庆佛学院,湖南省佛学院,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上海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岭东佛学院,内蒙古佛学院,宁海慈云佛学院,天台山佛学

院等等。要罗列的佛学院,可能还不止如此,可就现代来说这些佛学院都算是有些模样的! 如中国佛学院,可说是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现代佛学的圣殿,但因师资的不足,资金的缺乏,还是无法让这圣殿发光。 闽南佛学院,现代佛教教育的重镇,自1925年创办以来,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可是,在师资与资金都不缺少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师资素质不高,教学水平的低下,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业务能力较差的情况。 福建省佛学院,在已故的妙湛大和尚,圆拙律师的关怀下,已经成长成为一所比较正统的佛教学校,可是,师资与资金都不足,教学水平自然无法提高。 普陀山佛学院,自成立以来,虽在妙善大和尚的支持领导下,已初具规模,但师资严重不足,僧源不够。 如上四所学院的简介,可以看到佛学院的一些现状。从此,就让我来发表一些愚见吧! 二、佛教教育、教学 1、佛之教育 台湾台北华梵学院院长晓云法师有一本著作——《觉之教育》,其认为佛教的教育是觉的教育,我很赞同这样的提法,并且我更认为,觉之教育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现代社会教育也是讲究这一点的,即启发式教育,让学生能自己去领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寺院大众共住规约

大众共住规约 螇自从马祖建业林,百丈立清规,僧因聚众而居,体制自兹而始,然以门庭不同,故施设不等,本寺大众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真痴,以法华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本此精神,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则通则》及《泰兴市佛教寺院共住规约》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寺情况,列以下数条以约众,不论知事清众,应各自躬身执行,切莫恣心纵意,辜负己灵,当念生死苦集,莫灭修道,勉是盼。 袁一、凡于本寺共住,须爱国爱教,遵纪守法,若违法乱纪,破根本大戒者不共住。 蝿二、凡于本寺共住,须遵守佛制及常住各项规章。若学而不行,恣住己性,不受谏劝,任性违规,损坏常住利益和形象者不共住。 袈三、凡于本寺共住,当以护持常住为己任,任劳任怨。不得恣心耗费损坏公共常住物。若有损失,应自动及时赔偿。若不赔偿,谏劝不听者不共住。 蒆四、常住大众要用功办道,弘法利生,不得非理募化,攀缘各利, 拉朋结党,慢师侮友,搬弄是非,谏劝不听者不共住羁五、无事不得往白

衣家,早晚功课,出坡劳勤,尼众会议,除生病,请假,公事外出,均须参加。若无故缺席者,谏劝三次不听者不共住。 膀六、大众出入,须到客堂告假、销假,不得不请假离寺,夜不归宿,谏劝三次不听者不共住。 薀七、不得因事生净,乃至吵闹,传说是非,影响大众,谏劝不止者罚。 芅八、凡知事清众不得无故串,若有事及会客应到客堂,不得将客人领入寮中闲谈,若有亲朋及居士来寺住宿必须先到客堂登记后安排住宿,不得私自安排,违者罚。 芅九、凡于本寺共住,应保持寺院内外环境清净,殿堂庄严,寮舍整洁,做好防火防盗,傍晚不得随便开僧伽蓝门,若有客来及为三宝事, 须经客堂许可,违者罚。 蚁十、斋堂饭菜皆由典座安排,无论知事清众,不得任意选择饭菜,挑饭食好恶,违者罚。 肇十、寺内大众行住坐一切时,应注意威仪,保持寂静,不得高声 喧哗,、戏笑,谈说无益之语,亦不得天黑时躲在暗处谈话,违者罚

美术《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教案、教学设计

《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教学设计 课题: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使学生掌握中西 宗教建筑的基本特点,从而对宗教建筑有一些感性的 认识。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描述中 西方宗教建筑的特点,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 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宗教建筑的特有魅力,让学生关注宗教在生活 中的影响,并能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教学重点:中国佛教建筑的基本特点与功能的关系;西方哥特教堂建筑的基本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对中西宗教建筑的布局形式、建筑形式特点的理解,上升到对建筑的精神性、历史文化品格的把握。

教学过程分析: 导入:音乐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以一段宗教音乐的形式的导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听完之后都能想到什么?宗教总是依附于某种形式而存在,比如依附于音乐的形式而存在称为佛教音乐,当佛教依附于建筑形式时,我们这种建筑称为寺院,也就是佛教建筑,在西方这种宗教建筑称为教堂。紧接着出示青岛关于宗教建筑的图片,学生根据平常的游览介绍你所去过的宗教建筑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讲解进而提出几个问题,带着这几个问题师生将一同感受和领略宗教建筑的魅力,从 而引出本课的课题: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 讲授新课: 1. 知识认知 (1).通过印度最早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与我们平时见到的佛教寺院建筑相比,其风格上借鉴了我们本土的什么建筑?学生根据之前的课程学习总结出借鉴了宫殿建筑的风格形式,那么在建筑布局上

是否也采用了中国宫殿的布局呢?通过知识回顾的形式进行,紧接着,以湛山寺的平面示意图为例,分析寺院里的建筑是如何安排的?师生边欣赏边分析,总结出佛教寺院——湛山寺的布局以及内部建筑安排。 (2).中国大部分的佛教建筑都是借鉴宫殿风格形式布局的,有没有不同于这种建筑布局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师生共同分析出 藏传佛教建筑的布局特点。 (3).除了佛教寺院,还有一种宗教建筑不得不提,它是佛教的标志性建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指的是——佛塔。佛塔从印度传入到中国来,结合我们本土的楼阁式建筑,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佛塔。从山西应县木塔、历程四门塔、河南嵩岳寺塔这几处具有 代表性的佛塔建筑中,分析这些佛塔的特点。 (4).西方教堂建筑的发展演变有着怎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时期——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通过对比分析出这三个时期的教堂建筑的特点。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完整篇.doc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1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前言 为加强寺院管理,维护寺院的合法权益,保证佛教活动正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遵照佛教的教制教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管理体制与寺院组织 第一条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内,寺院受佛教协会的领导。 第二条重点寺院,须按十方丛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团组织。 第三条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凡全国重点寺院,同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亦可创造条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况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内如道风严重不正或重大失职,经上一级佛教协会核实后予以免职;免除全国重点寺院住持职务,须报中国佛 教协会审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须报相应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住持退位后,寺院应按传统办法,妥善安置照料。 僧团序职如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班首,列职如监院、知客、维那、僧值等执事由住持按照丛林请职制度和协商原则,

定期任命、晋升序职人员,任免列职人员。 住持、班首、执事人选的条件是:爱国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戒行清净,作风正派,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和组织办事能力。担任住持、班首,戒腊须十夏以上,担任主要执事,戒腊须三夏以上。住持对外代表本寺,对内综理寺务。班首、执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扬六和精神,实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问题(包括撤免错误严重或极不称职的班首、执事职务),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执事及有关负责人员举行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四条寺院如确需设立寺务委员会,主任须由住持担任,由主要班首、执事组成,可吸收个别爱国爱教职工、作风正派、有组织和工作能力的居士参加。寺务委员会的职责相当于上条的寺务会议,任期一年。 第二章僧众修持与佛事活动 第五条寺院须安排好僧众修持,坚持早晚功课,经教学习,修禅念佛,过堂用斋,严守戒规,整肃僧仪。僧人务须僧装,素食,独身。严禁僧尼同住一寺。 第六条寺院须适当安排讲经说法,提高信众对佛教基本教职工义的认识水平,启发他们广学力行、爱国利民的积极性,指导他们正信正行。 第七条佛事活动在佛教界管理的寺院和其他佛教活动场 所举行。活动的规模、次数、时间,应作适当安排,避免妨碍僧人学习和寺院其他工作。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 (1993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06年2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修正) 佛制戒律,祖立清规,旨在防非止恶,安身进道,光大法门,造福社会。本此精神,订立共住规约,全寺上下,均须遵守。 一、全寺僧众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执行有关政策,爱国爱教,以寺为家,勤修三学,恪遵六和。 二、全寺上下均须谨遵佛制,戒行清净,慎护讥嫌,自重自尊,僧仪整肃,犯根本大戒者,不共住。 三、住持依选贤制产生,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 四、住持、班首、执事,均应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爱护常住,关心大众,任劳任怨,廉洁奉公。如有玩忽职守,居职谋私,经批评教育不改者,免其职务。 五、早晚课诵、二时斋供、坐禅听讲、集体劳动,除按寺院传统可以不随众的僧人外,因病因事均应请假;无故缺席者,应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不共住。 六、尊师重教,恭敬耆德,服从执事安排,遵守殿堂秩序,违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教育、批评或记过。 七、挑拨是非,破和合僧者,应及时批评教育;情节严

重而又屡教不改者,不共住。 八、打架斗殴、恶口相骂,侵损偷窃常住或私人财物者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对侵损偷窃的财物,须照价赔偿;情节严重,触犯刑律者,依法处理。 九、全寺僧众均需僧装整齐,及时剃除须发,清净素食,禁止饮酒、吸烟、赌博、看淫秽书刊,如有不遵,经批评教育而屡教不改者,不共住。 十、外出未经请假,夜不归宿,经教育不改者,不共住。 十一、私自化缘募捐或向香客游人索要钱物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不服者不共住。 十二、寺院竹木花卉茶果,均应爱护培植,不得私自砍伐采摘自用或做人情。违者,进行批评教育,照价赔偿。 十三、师友亲朋来寺,经主管执事同意方可留膳宿。 十四、遵照佛制,僧众住寺,常住供养;僧人年衰,常住扶养;僧人疾病,常住医治;僧人圆寂,常住荼毗;僧人遗产,归常住所有。 十五、保持殿堂庄严,环境清净,僧房整洁;保护寺院文物,注意防火防盗。 遵规守戒,一视同仁。同居大众,各宜珍重。

缅甸寺院教育及其对云南边境的影响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第19卷No1.2010 vol.19 缅甸寺院教育及其对云南边境的影响 张庆松 (云南社科院宗教所,云南昆明,650034) 【摘要】缅甸寺校合一的寺院教育构成传统基础教育的支柱,传承着缅甸的民族文化。即使在 缅甸现代教育比较完备的今天,寺院教育在传承佛教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僧侣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缅甸的寺院教育及其现状对与之毗邻的我国云南的版纳、德宏州小乘佛教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缅甸;寺院教育;云南边境;影响 收稿日期:2009-11-04 作者简介:张庆松(1973- ),男,安徽六安人,云南社科院宗教所助理研究员,宗教学硕士。 一、缅甸宗教的基本情况 缅甸宗教主要是佛教,其次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等。缅甸的佛教已流传一千多年的时间,在缅甸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缅甸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曾经被尊崇为国教(现代缅甸为避免宗教矛盾,未把佛教定为国教)。 佛教传入缅甸,是在印度阿育王时代。据《善见律毗婆沙》等经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华氏城结集后派出使团到各地弘法。在这些弘法使团中,高僧苏那迦和郁陀罗二位长老被派至金地传教。缅甸和欧美一些学者根据卡里亚尼等碑文记载,认为金地就是缅甸南部萨尔温江口附近的直通。首先传入的是大乘佛教。公元3至8世纪,斯里兰卡的一些比丘为逃避国内僧团之间激烈的派系斗争和外族迫害,来到下缅甸直通地区。 5世纪中叶,佛学长老在斯里兰卡传写编纂三藏经 典之后,从斯里兰卡带巴利三藏全部经典来缅甸直通弘宣佛教,上座部佛教开始传入直通地区。近代在上、下缅甸出土文物中,有梵文、巴利文佛经残本和3世纪前后铸造的佛像,也印证了5世纪以前佛教已传入缅甸。小乘佛教传入后,取代了流行的婆罗门教,并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而广泛流 传。《新唐书·骠国传》记载,公元7、8世纪时, 其国城“有十二门,田隅作浮图”,“明天文,喜佛法”。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记其国“极尊三宝。多有持戒之人”。可见唐代缅甸佛教已很兴盛。 [1] 近代缅甸佛教史上值得一提的是1954~ 1956年在缅甸召开上座部佛教第六次结集大 会,参加者有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柬埔寨、泰国、老挝、巴基斯坦等国的比丘共2500人。会上,根据各国的各种版本和缅甸第五次结集的总结,对巴利文经典进行严密的校勘,从而产生了目前最完善的巴利文大藏经版本。 1962年3月奈温开始执政,为了避免僧侣干预 政治和国内各宗教之间的流血冲突,采取措施限制僧侣干预政治,加强对佛教寺庙和团体的控制。1962年4月,颁布“缅甸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策,规定信仰各种宗教的自由,取消以佛教为国教。从1962年至今,佛教界基本上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当局强调僧侣要遵守戒律,脱离政治。比丘到国外去弘扬化法的活动基本停止,外国学者和僧侣到缅甸学习修禅与研究佛学也受到限制。 缅甸小乘佛教信众比例占总人口85%以上,小乘佛教不但是缅甸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

寺院大众共住规约

大众共住规约 自从马祖建业林,百丈立清规,僧因聚众而居,体制自兹而始,然以门庭不同,故施设不等,本寺大众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真痴,以法华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本此精神,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则通则》及《泰兴市佛教寺院共住规约》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寺情况,列以下数条以约众,不论知事清众,应各自躬身执行,切莫恣心纵意,辜负己灵,当念生死苦集,莫灭修道,勉是盼。 一、凡于本寺共住,须爱国爱教,遵纪守法,若违法乱纪,破根本大戒者不共住。 二、凡于本寺共住,须遵守佛制及常住各项规章。若学而不行,恣住己性,不受谏劝,任性违规,损坏常住利益和形象者不共住。 三、凡于本寺共住,当以护持常住为己任,任劳任怨。不得恣心耗费损坏公共常住物。若有损失,应自动及时赔偿。若不赔偿,谏劝不听者不共住。 四、常住大众要用功办道,弘法利生,不得非理募化,攀缘各利,拉朋结党,慢师侮友,搬弄是非,谏劝不听者不共住。 五、无事不得往白衣家,早晚功课,出坡劳勤,尼众会议,除生病,请假,公事外出,均须参加。若无故缺席者,谏劝三次不听者不共住。 六、大众出入,须到客堂告假、销假,不得不请假离寺,夜不归宿,谏劝三次不听者不共住。 七、不得因事生净,乃至吵闹,传说是非,影响大众,谏劝不止者罚。 八、凡知事清众不得无故串,若有事及会客应到客堂,不得将客人领

入竂中闲谈,若有亲朋及居士来寺住宿必须先到客堂登记后安排住宿,不得私自安排,违者罚。 九、凡于本寺共住,应保持寺院内外环境清净,殿堂庄严,竂舍整洁,做好防火防盗,傍晚不得随便开僧伽蓝门,若有客来及为三宝事,须经客堂许可,违者罚。 十、斋堂饭菜皆由典座安排,无论知事清众,不得任意选择饭菜,挑饭食好恶,违者罚。 十一、寺内大众行住坐一切时,应注意威仪,保持寂静,不得高声喧哗,、戏笑,谈说无益之语,亦不得天黑时躲在暗处谈话,违者罚。十二、大众共住,应互相帮助,展转谏劝,以诚相待,见人过失应如法谏劝,不得冷嘲热讽,挖苦戏弄,若违者罚。 十三、被遣者,以后一律不予来寺常住。 十四、当家师以一寺之主,是全寺尼众之依止师,故应以身作则,用人唯贤,赏罚分明,须以因果的原理掌管财物、物资,以清规戒律来规范大众三业,忠于职守,为常住任劳任怨,若违法乱纪犯根本戒者报上级审批备案,予以免职。 遵规守戒一视同仁常住大众各谊珍重

佛教寺院教育对宋代书院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佛教寺院教育对宋代书院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佛教寺院教育发展到宋代,呈现出不断与儒学相融合的趋势,并且对宋代书院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得书院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形式。在这种影响的背后,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佛教文化与儒家理学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多元文化的融合对于我们今天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标签:寺院教育;宋代书院;教学影响;启示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到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与此同时,佛教寺院教育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可以说是一种在官方支持下的宗教教育。从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看,佛教寺院教育对中国书院教育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书院兴盛的宋代,尤为突出。 书院的名称起源于唐代,唐朝皇室创设的“书院”,主要是指用围墙围起来的藏书、校书之所,到了宋代,书院的发展逐渐走向繁荣,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与以往官学、私学的教学活动明显的差异性,如果要找其根源,它与佛教的寺院文化或者是禅林讲学制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下面集中论述的书院的五个教学特点——研究型教学、开放型教学、自由型教学、美感型教学和融洽型教学中,一直贯穿着佛教寺院文化对宋代书院教学的影响轨迹,并且这种影响轨迹是深远而又潜移默化的。 一、书院将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形成研究型教学 隋唐时期结束了中国分裂混乱的局面,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伴随着佛教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佛教宗派也大量涌现,它吸收了汉代经学教育中师法、家法的经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宗派团体以及理论体系。各个宗派团体通过寺院教学制度,宣传本宗派的主张,每一个寺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某一宗派研究与宣传其佛学思想的阵地。这些佛教寺院所体现出的非常稳定的教学传法系统,为宋代书院教学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支撑。 书院本来就是官方与私人藏书治学的地方,后来逐渐发展为研究学说的机构。到了宋代,由于朝廷对佛道持保护与崇尚的态度,所以佛道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儒家的思想产生了威胁。为了复兴儒家文化,摆脱儒学的这种困境,宋代理学家通过大力兴办教育来抗击佛老思想,以此推动书院后来进一步成为一个教学机构。书院的这种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特点,应该是其教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和精华所在。书院的创建者往往都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宿学鸿儒,他们一方面致力于自己的学派研究,建立自己学派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招收学徒,讲授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与促进其学派的理论体系,使得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比如在南宋时期,书院讲授的内容基本都是理学,白鹿洞书院就是朱熹宣传理学,与学生共同研究理学的重要阵地,在这里,学术研究成为了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学又将教学成果进一步的拓展,汇集朱熹毕生精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 (2011年9月22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过 2011年11月3日公布)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和《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中有关传授三坛大戒法事的规定,使传戒工作得以如法如律地进行,确保中国佛教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举办传戒法会,须经中国佛教协会统筹安排、审批。特殊情况下,须由中国佛教协会商得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未获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批准,不得发布与传戒法会相关的公告。 第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为传戒法会的主办单位,寺院为传戒法会的承办单位。 第四条全国汉传佛教传授三坛大戒,每年掌握在十次左右。 第五条传授三坛大戒的新戒人数,每期规定在三百五十人以内(同期传授二部僧戒的两座寺院,每寺不超过三百五十人)。 第六条传授比丘尼戒一律实行二部僧授戒制度。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对符合条件并同

意其受戒的人员,须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交备案要求的相关材料。 举办传戒法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应及时将外省受戒人员是否取得比丘、比丘尼资格的情况函告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 第八条传戒寺院所需戒牒一律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编号、颁发。 第九条传戒期间,必须分别讲授戒本,组织新戒学习戒相律仪,不得举办与传戒法会无关的其他活动。戒期不得少于四周。 传戒仪轨中烫香疤的习俗,应予废止。 第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须在传戒法会结束后一月内,将传戒工作总结上报中国佛教协会。 二、传戒寺院的条件和资格认定 第十一条寺院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方可提出传戒申请: (一)经过政府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二)纲领执事健全,有一人以上具备十师资格,常住比丘或比丘尼二十人以上; (三)僧团道风纯正,僧众戒行清净,早晚功课、过堂用斋、半月诵戒、结夏安居、坐禅念佛等修学活动运作正常;

佛教寺院内部的管理

佛教寺院内部的管理 作者: 不详 佛教寺院内部的管理 僧伽是佛教僧侣团体,僧侣居住的地方是“僧伽蓝摩”,简称“伽蓝”,意谓大众共住的园林。在印度它一般是由国王和富人施舍给僧人居住的。“阿兰若”意为空闲处,指单独僧人或二、叁个僧人建的小屋,也是僧侣居住修道之所。伽蓝可以接纳远道来的僧人,又称十方常住,又如树林丛聚,也名丛林。在中国自唐代以后则更多地使用“寺院”来代替伽蓝。“寺”原指古代官署,后来成为佛教伽蓝的别称。“院”指寺内的院落,有些建规模较小的伽蓝也可以称为院。但更多的时候是把寺和院连在一起统称寺院。寺院有时也被称“庙宇”。习惯上把比丘居住的地方称为“寺”,比丘尼活动的场所则称为“”。由百姓公共场所建立的奉佛场所,和一些佛教徒在家里辟出的供佛之地叫做“佛堂”。至元时期,寺院按禅、教、律叁种内容划分。中国汉地的寺院,自古也有寺院和兰若之分。唐宋以来,创建寺院要向政府申请,得到许可,方准与建。寺院的名称也由政府颁发。《旧唐书,职官志》说:‘天下寺有定数,每寺立叁纲,以行业高者统之。’ 现在内地对佛教新建寺院要也要向宗教局申请,得到批准方可兴建。 近代的寺院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叫做‘丛林’或‘十方’;一类叫作‘小庙’或‘子孙’。每个寺院都必定属于一定的宗派,世代相承,很少任意更改的。然而其寺院对于本宗派的教义和修行法则多不讲习,渐成有宗派之名,无宗派之实。其十方寺院住持的继承,多是师徒关系,经过传法手续而确定。由前任住持以‘法卷’写明历代传承,授与弟子,成为法徒。一代住持可以有几个或更多的法徒,继承住持时在法徒中选任。十方寺院可以开堂传戒。子孙寺院住持的继承,也就是师徒关系,是由于住持为弟子剃度,成为剃度徒。一住持可以有众多剃度徒,到继承住持时在剃度徒中选任。子孙寺院是不许开堂传戒的。寺院中如有重大事务或争执,可以邀请本家的住持共同讨论或调解。子孙寺院经本寺子孙的同意,可以改为十方;十方寺院则不许改为子孙寺院。一般而论,寺院是不许买卖的,但是子孙寺院经双方同意,可以表面是让而实际是有代价的。 僧侣居住在伽蓝之中,是依受戒先后为长幼秩序的。从受戒时起到七月十五日(农历)为一腊。遇事集会的坐位须按戒腊多少排列先后。戒腊最长的称为‘上座’。伽蓝中一切事务要由全体僧众集会来共同决定,凡事必须取得一致意见,方可办理。其日常事务也由全体僧众推定‘知事僧’,负责办理。此管理僧众杂事的职务,梵名叫‘羯磨陀那’。羯磨,义为‘事务’;陀那,义为‘授与’,义译为‘悦众’(见《四分律行事钞》卷一)。 日常事务由大家推选的“知事僧”负责管理,但是较重要的事务则由全体僧人开会讨论共同决定,取得一致意见后,方可办理。在中国,凡是出家的僧人其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寺院,寺院就是僧人之家。寺院由上座、寺主、维那叁人组成,俗成叁纲。唐代对佛教控制较严,叁纲的人选由政府任命。到了宋代,寺主改由当地官员和百姓共同荐举邀请就职。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