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的探讨

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的探讨

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的探讨
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的探讨

一、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性流动性是债券市场的生命力所在。这一属性贯穿于债券市场存在的全过程。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为投资者提供了转让和买卖债券的机会。市场流动性的基本特征是维持与促进金融市场的“自我实现”机制,市场的流动性越高,进行即时交易的成本就越低。如果市场缺乏流动性而导致交易难以完成,那么这个市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市场的流动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继续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他们就更愿意持有债券,更积极从事交易,即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有助于提高债券市场运作的效率。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提高还可以有效降低财政部门发行国债的筹资成本以及企业的筹资成本。此外,也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同时能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广泛的回旋余地。市场流动性不足,将使筹资者,也就是债券发行人增加额外的成本,即支付给债券购买者的流动性溢价,因为根据当前的市场流动性,债券购买者会预期他将来要为变现他所购买的债券而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在债券购买者能够预期到的前提下,这个代价肯定是由债券发行人承担的。市场流动性的不足,也会使债券购买者,特别是持有量巨大的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当金融机构面临大量现金需求时,可能因无法以合理价格变现其所持有的债券,而遭受损失。二、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现状(一)市场深度分析笔者先从换手率*(通常作为“市场深度”的指标)角度来对我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进行分析。图1是2000年1月至2002年9月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换手率变化情况。图1是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换手率的纵向比较。从总体上看,2000年至2001年6月,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换手率一直非常低。但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流动性有较为明显的提高。2002年6月份以来,由于债券市场收益率急跌,换手率又急剧下降。但总体而言,还是明显好于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水平。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提高,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央行从2001年开始推行的双边报价商制度对促进现货交易有较为明显的成效;其次,2001年实行了国债净价交易,使债券成交价能更准确地反映债券价格的波动率,便于分析和交易;再次,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资产日益增多,客观上也使交易品种更为丰富。但这样的换手率能否说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就很好了呢?表1是我国债券市场与几个具有代表性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换手率情况的横向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极为发达,市场流动性很强(但是他们之间的差距也很大,例如,日本的换手率还不到美国的一半),而中国的债券市场则相对更加落后,债券市场的深度(换手率)远不如发达国家,市场流动性相比较很差。(二)市场紧度分析再来分析一下我国债券市场的紧度,用报价商对同一只债券所报的买入收益率和卖出收益率的利差来反映。笔者选择2002年10月25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双边报价情况来分析。双边报价商由于受到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的限制,将收益率利差控制在4~8个基点之内,其他的非双边报价商收益率利差均在10个基点以上。例如,010002券,建行的利差是5个基点,上海银行的利差则是14个基点。再如,020210券,南京商行和光大银行的利差均是6个基点,泉州商行的利差则是10个基点。双边报价商的利差多数是在人民银行的规定下被动缩小的,非双边报价商的利差更能体现市场成员的真实意愿。因此,笔者以后者的报价利差作为基础来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empirenews.page--] 国际清算银行根据各国央行对交易商的问卷调查推算得出,发达国家债券买卖利差最小为1.6个基点(美国,2~5年期债券),最大也仅为24个基点(法国,30年期债券),而中国5年内到期的债券利差就达到了10到30个基点,而一个6年多的债券(010014)利差竞高达59个基点,国内债券市场流动性与发达的债券市场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三、原因分析 1.市场交易主体结构单一。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虽然已增加到700家,并且由于备案制的推行,市场成员还在不断的增加。但是,众多的交易主体层次单一,仍然是以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为主,而非金融机构现在还难以进入这个市场,这样就限制了债券市场的覆盖面。从国际经验看,在成熟的债券市场中,商业银行不应是主要的投资者。因为债券市场的发展本身是对传统商

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一种挤压,是证券化融资与商业银行竞争的结果,商业银行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而在我国,由于商业银行是债券市场目前的主要投资人,这种市场参与者的同质性,使得这些机构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所做出的判断是一致的,供给或需求方向相同,交易当然不能活跃,而且容易导致市场单向交易趋势的加强。这在近期的银行间市场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2.目前商业银行为了降低经营风险,特别是贷款风险,正在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而债券正是商业银行调增的资产品种,并且这个结构调整的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们购买债券的目的主要是投资(持有到期获取利息),而不是投机(赚取价差收益)。 3.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从2001年7月份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行债券双边报价,希望能够借此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但是,由于双边报价商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出于对权利保障的担忧,往往体现出报价意愿不强。此外,目前对于债券还没有合理的定价机制,当然也就没有一个比较规范和广泛认同的收益率曲线,也使得报价商不愿承担报价的误差所给他们带来的风险。四、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措施 1.进一步开放债券市场,丰富投资主体。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是指债券在市场上迅速变现的能力。这在客观上要求债券市场存在着大量的买方和卖方,而且要求市场上的各个投资者对债券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存在需求上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债券市场上投资者要有非趋同性。只有市场投资者数量上足够多了,层次上足够丰富了,才能有效的提高债券的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在4月已将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从审批制改为了备案制,从而放低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门槛。为改变投资主体结构上单一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于10月又批准39家具有债券代理结算资格的银行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债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此外为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还可以从税收上进行一定的优惠,以吸引投资者进入。 2.中国人民银行应进一步落实和调整双边报价商的权利和义务,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要让他们在积极履行双边报价义务的同时,得到相应收益保障,从而提高其做市的积极性。[!--empirenews.page--] 3.应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一些交易制度或品种上的创新。在当前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单一的前提下,在债券市场行情看涨时期,向上的行情一般会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的参与,因而市场的交易是活跃的,从而掩盖了市场流动性问题。但在价格下跌时期,投机者纷纷退出,投资者也在等待市场底部的形成。整个市场参与者的入场意愿很低,导致交投淡静,市场流动性问题就得以暴露出来。但是,如果可以进行远期交易,或者市场上有债券基金、债券指数、债券期货等衍生产品可以交易,则可以改善这种境况。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_李玉婷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90期2010年第16期Serial No.90 No.16,2010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来源不能满足流动性需求,从而引发清偿问题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一直是存在的。流动性问题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对金融机构尤其重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而言,流动性风险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出现,则又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学界和业界经过了多年的探讨,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是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函待解决。 一、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分析 1.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识有待提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该具有主动性。而目前中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尚处在资产负债管理的初级阶段,内部缺乏加强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动力机制,同时也缺乏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意识。 这导致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只注重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良好表现,对流动性管理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更谈不上对资产管理策略和负债管理策略的完善。此外,公众普遍认为银行是以政府信用为支撑,其倒闭的可能性较小,即使出现流动性不足,政府也不会置之不理,最多也是同业间的兼并重组,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无流动性危机之忧。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数目和比例缺乏充分地了解。因此,即使银行经营效益不高,甚至亏损,也不会发生挤兑现象,这使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的危机感。 2.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度大于贷款额度,不良贷款率高,资金回收困难。截至2008年末,中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 总额为46.6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73%,各项贷款余额为30.3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76%,各项存贷差额为16.27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5%,这一比例是2001年的4.4倍。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不良贷款余额为20770.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6.12%。值得注意是在20770.36亿元的不良贷款中,次级类为3781.43亿元,占18.2%;可疑类10529.68亿元,占50.7%;损失类6459.25亿元,占31.1%。这些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度大于贷款额度,不良贷款率高,资金回收困难。 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隐患过多。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目前,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在70%以上,作为第二储备的可随时变现的金融债券相对不足。 持有国债很难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调节流动性需求的手段,银行主要靠在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来满足流动性需求。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较低,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超过法定准备的备付金存款极少,应付流动性风险的能力相对有限。 4.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目前,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使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比如流动性比例、法准备金率、存贷款比例等都属于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时点的流动性状况,这种事后反映和控制,缺少动态的、事前的管理手段,特别是没有建立起预先计算流动性需求与供给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准确把握银行流动性的供给、 需求及缺口变化。从根本上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不同的时点,同一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可能相差很大,所以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应该是动态的。同时,中小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的全程监控机制,不具备在复杂环境下调动银行资源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消除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李玉婷(1968-),女,安徽颖上人,处长,高级经济师,从事金融财务管理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李玉婷 (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商业银行的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中,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是三性的前提和基石,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对维护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流动性管理因此也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通过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一些有利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对策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16-0066-02 66——

2016—2017年最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1.1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爆”。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这样的金融巨擘也同样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39家银行倒闭,并且银行倒闭潮已蔓延到欧洲。而流动性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次贷危机使得本身宽松的资金环境突然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流动性风险又成了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据统计,美国存款机构的非借入储备总量由2007年的271.17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8年4月的-919.4亿美元1。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和定期拍卖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的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的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存款准备金。这项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使得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日益加重。 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主要的市场压力。面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第二波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会飙升,未来还会有众多中小银行破产、大量的对冲基金关闭。另有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计,未来3到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也就是说,未来数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 虽然目前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幸运的是,国内的流动性也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

一文读懂银行间债券市场及发行条件

一文读懂银行间债券市场及发行条件 【交易商协会诞生记:央行短期融资券引发的纠纷】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债券市场三分天下,公司债由证监会下属的交易所负责审核,企业债由发改委管理,银行间市场债券则由人民银行管理。为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2005年人民银行独辟蹊径,开发新品种——短期融资券,并打破了债券发行审批制,引入备案制,实行余额管理。然而,这一行为引来了债券市场管理的“纷争”。2007年下半年,不同的部位对央行发行短期融资券“有意见”。国务院法制办对人民银行发出质询函,主要内容是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机构是否需要由人民银行审批,如果需要审批就是新市场行政许可,这需要在国务院备案。如果不备案,就违反了行政许可法。这一棘手问题,一度困扰人民银行。怎样才能既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又不违反行政许可法呢?央行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将金融市场司的部分职能分出,成立交易商协会,实行注册制,自律管理。央行随后也修订了央票的管理办法,将其注册机构由人民银行变更为了交易商协会。可以看出,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中国债券市场的多头管理体制促成了交易商协会的诞生。法规依据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8]第1号)关于公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规则》、《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注册工作规程》及《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注册文件表格体系》的公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告[2016]4号)监管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

审批机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债主体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发 行条件1、超短期融资券:期限在270天以内,所募集的资金应用于流动资金需要,不得用于长期投资。2014年,交易商协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有关工作的通知》,规定SCP发行主体需满足五个标准:第一,发行SCP的主体需提供付费模式不同的双评级,任一评级机构出具AA级主体评级,发行人即可注册发行SCP;第二,发行人近三年内需公开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累计达3次或公开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累计达50亿元;第三,发行人需根据自身经营规模和周期特点,合理测算短期资金缺口,确定募集资金规模,合理匹配用款期限,满足“实需原则”,不得“发短用长”;第四,公司治理完善,业务运营合规,信息披露规范,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第五,市场认可度高,发行债券具有较好的二级市场流动。关于超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是否可以超过企业净资产40%,没有明确规定,但目前公开发行超短融的企业一般都没有超过40%。超短融自2010年推出,经历了四次扩容,发行主体先后由3A级央企逐步扩展到有多次发行记录的AA+企业,但当时AA+承认的是中债资信评级,因为在市场上,中债资信的评级最为保守。2014年又将评级标准将为双评级中只要有一家出具AA即可。2016年修订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注册工作规程》规定,企业注册超短期融资券,可在注册有效期内自主发行,再次放开超短融的发行。2016年以来,大部分SCP发行仍实行双评级,但有少部分发行实行单评级,有部分主体信用评级为AA-。2016年至2017年3月27日,超短期融资券发行2269只,占银行间债券市场7.8%,余额占银行间债券市场10.72%。无论是只数,还是余额,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中使用最多。2、短期融资券:期限在1年以内,短期融资券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现金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贷款需求提供的现金称为“充足流动性”。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不断得到拓展,越来越宽泛,与之而来的更是风险的加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涉及到的重点之一就是流动性风险。 1.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规模经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流动性风险体现的也渐入视界。我们可以从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各因素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具体包括央行货币的发行量与存款准备金率两大重要因素,还有央行信贷政策的松紧度等。 首先是针对近年来我国货币发行量的分析。货币发行量的高低直接决定银行各项资金的多少,通过当局对货币发行量的控制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风险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1年底我国的货币发行量M1与M2均保持增长趋势,且M2的增长速度要高于M1的增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剪刀差效应,说明这段期间市场活跃度不是很高,而且居民与企业偏向于储蓄与定期存款,银行系统存在大量的流动性。银行在这期间对于货币的拥有量是比较充足的,应付较大情况的挤兑或其他意外是具有一定的能力的,此时的流动性风险相对来说处于较低水平。 单位:亿元人民币 我国货币供应量趋势(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1、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看,股票市场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而在牛市转熊市时,银行短期存款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这种存款很不稳定,易带来流动性风险隐患。 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的新股发行一向一本万利,因此常常获得超额认购。许多企业和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在新股发行时将大量资金在企业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来回转账既造成了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又扩大了流动性负债的波动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分析_吕素香

2009年第1期 双月刊 总第172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JO URNA L OF ZHONGNAN UNIVERS ITY OF ECONOM ICS AND LAW №.1.2009 Bimo nthly Se rial№.172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分析 吕素香1 周宁东2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西安710049;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32) 摘要:债券市场流动性包括价格、交易量以及交易时间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现有的衡量流动性的指标基本上只反映了流动性三个因素的某一方面。本文从流动性概念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衡量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综合指标的计量模型,认为流动性综合指标能够克服单一指标的缺陷,有助于全面刻画债券市场流动性价、量和时间三方面因素,有助于我国银行间债券微观结构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交易成本;做市商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30(2009)01-0078-05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于1997年。当时,商业银行部分资金违规进入股市致使股票价格波动异常。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决定,要求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交易所,同时建立银行间债券市场。由此可见,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起初就是以金融机构为主要投资者的债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重要的场外交易市场。2007年全年债券发行总量达到7.98万亿元;现券市场交投非常活跃,交易笔数和交易量分别高达9万笔和16.6万亿元;回购交易大幅放量,共结算9.73万笔,结算量46.29万亿元。可以说,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债券发行和流通的主要场所。然而,回顾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它在支持市场主体融资、投资以及改进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较低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而要深入研究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首先要构建一个或若干个衡量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综合指标。 一、市场流动性及衡量指标 目前学术界对市场流动性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H icks将流动性定义为立即执行一笔交易的可能性[1]。Demsetz分析了做市商报价形成过程中买卖价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基于买卖价差的交易“即时性”的概念,使“流动性”概念略具雏形[2]。后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市场流动性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和解释。Eng le和Lange提出“交易成本说”,认为一个流动性好的市场是执行交易不需要付出成本的市场[3]。事实上,交易成本低的市场被认为是流动的,而成本高的市场则被认为是非流动的。Gro ssm an和Miller提出“即时说”,指出流动性是能以希望得到的市场价格迅速成交达成 收稿日期:2008-09-20 作者简介:吕素香(1975—),女,河北石家庄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博士生; 周宁东(1977—),男,湖北武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

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 and 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 take no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tents of this announcement, make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its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and expressly disclaim any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any loss howsoever arising from or in reliance upon the whole or any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this announcement. (a joint stock limited company incorporate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imited liability) CONNECTED TRANSACTION PURCHASE OF SHORT-TERM FINANCING BILLS On 25 October 2010, First Tractor Finance, a non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the Company, and China Citic Bank, an independent third party to the Company, entered into the Distribution Agreement pursuant to which First Tractor Finance has agreed to purchase the Financing Bills in the principal amount of RMB50,000,000.00 issued by YTO,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and a connected person of the Company. The Purchase of the Financing Bills in the principal amount of RMB50,000,000.00 constitutes a financial assistance provided by the Company to YTO under Chapter 14A of the Listing Rules. As the relevant percentage ratios of the Purchase are less than 5%, the Purchase is subject to the reporting and announcement requirements only but is exempt from independent shareholders’ approval requirements pursuant to Chapter 14A of the Listing Rules. INTRODUCTION The Board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on 25 October 2010, First Tractor Finance, a non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the Company, and China Citic Bank, an independent third party to the Company, entered into the Distribution Agreement pursuant to which First Tractor Finance has agreed to purchase the Financing Bills in the principal amount of RMB50,000,000.00 issued by YTO,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and a connected person of the Company.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流动性问题专题1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流动性专题 现象: 近日,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大幅上涨578个基点达到13.44%,创下历史新高;银行间7天质押回购利率最高曾达到18%,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据MNI报道,近期有股份制银行数十亿量级同业拆借兑付违约,由于流动性极度紧张,农发行金融债和贴现式国债发行连续出现罕见的招标未满等流动性趋紧事件层出不穷。 触发本轮资金紧张的因素有供求方面也有监管趋紧要素: 从资金供应方面看: (1) 由于美元开始走强,新增外汇占款大幅下降,5月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较4月 下降77%。外汇占款是央行买入外汇时投放的等值人民币,时下已成为货币投放的 主要渠道之一。5月份以来随着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汇差的缩窄,外汇 占款和流动性分别回落和降低。 (2) 我国对曾经拥有高回报率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加强了管理,导致资本流入放缓。 (3) 公开市场投放力度偏弱:5月末、6月初为应对资金紧张,央行一般会在公开市场 进行投放,同期,2010/2011年分别投放1800/1700亿,2012年通过降准释放资

金4000亿左右,但2013年仅投放约1400亿,投放力度低于往年,且没有针对节前因素释放流动性。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 (1) 道德风险+预期偏差:央行一贯的宽松货币政策,引发金融机构道德风险,让金融 机构有资本和意愿挑战高风险的项目,不管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亦或是金融机构本身,五年之内财务杠杆率都在不断增加;部分银行认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预期监管部门可能会放松对信贷的管理,于是加大了信贷投放的力度,这些因素导致近期商业银行信贷大幅增长,短期流动性不足。 (2) 季节性因素:一方面,按照惯例5月底企业需向财政缴纳税款,2013年征缴税款 规模超过过去三年均值(4000亿);另一方面,6月5日对5月下旬新增存款补 缴准备金,根据5月存量总量估算,补缴规模应在2000-3000亿左右。 (3) 节假日备付:端午节小长假前提现和备付压力,对流动性的占用可能在5000亿。 (4) 监管带来流动性压力:4月,监管层严厉推进对债券市场丙类户违规代持行为的清 查和整顿;5月5日外管局颁布了汇发20号文,要求银行主动购汇补足头寸;5 月28日银监会发布135号文,整肃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监管层一系列举动客观上挤占了流动性,导致了资金链紧张。 从政策角度看: 李克强总理两次强调:“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召开会议,该会议释放了两个不干预的信号:即不放水干预市场流动性问题,不采用行政手段干预人民币升值问题。 央行维持资金紧张的原因: (1)提前暴露的金融风险,迫使金融体系降低杠杆,收缩银行表外业务,维持金融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2)央行仍然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而非平抑未市场化的Shibor利率,不会因为Shibor利率波动而相机抉择。货币总量和产出存在稳定的关系,该 变量是稳定的并且其变化能够被预测。这是央行之所以选择货币总量作为中介 目标的主要原因。而利率工具在中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并没有起到 关键性作用。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摘要:近几年, 随着”入市”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触发银行流动性危机的概率明显增大,流动性风险管理日益受到银行业的重视。本文认为, 解决流动性管理缺陷的对策应从创造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切实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保全信贷资产、合理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针对不同流动性需求采取不同的弥补措施等方面子找途径。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 资本市场 一、引言 银行的流动性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者提现、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者的正当贷款需求的能力, 它对商业银行尤其重要,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问题解决不好, 就有可能转化为流动性风险, 酿成支付危机, 引发大规模的挤提风潮甚至大批银行的倒闭, 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因此,流动性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 也是银行流动性、赢利性、安全性的"三性原则"中的首项。由此可见, 相比银行运作中的其它风险, 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力更大, 并且是长期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储备来应付即期负债的支付或者满足贷款需求, 从而引发的挤兑风潮或银行信誉度丧失的可能性。 我国主要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在1994年, 我国建立了以中央银行, 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 商业性金融银行与政策性金融相分离, 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其它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并存的银行体制。并为此制定了总量控

制, 比例惯例, 分类知道, 市场通融的银行信贷资金管理方法。在1998年, 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 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 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量的管理方面, 取消指令性计划, 改为指导性计划, 实行计划知道, 自求平衡, 比例管理, 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 从而,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在没有限额控制, 资产负债管理的环境下的探索。 本文首先将会提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数据( 比如贷存比率, 资金流动率, 等等), 对这些数据进行一些比较, 试图找出银行流动性的发展趋势。并且进一步讨论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的符合国家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根据数据显示, 从2004年到2006年, 中国金融机构的贷存比率为57.7%, 其中,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交通银行占了55.8%. 但是, 其它的9所股份制银行加上中信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 贷存比率为66.2%, 相比而言, 国有商业银行的贷存比率要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另一方面, 在2006年, 在人民币流动资金比率方面, 除了中国银行和中国招商银行, 其它银行的流动资金率都要高于2005年, 而在外币流动资金方面, 除了中国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 其它银行的流动 资金也都要高于2005年. 由此可见, 就整体而言, 和200年相比,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比率是逐渐增加的. 对于更久之前的数据, 可以见 表1 表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综合性指标测算表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影响中国2013年6月流动性危机的因素: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规则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 交易规则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规则 (2002年2月19日起实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银行间债券交易行为,维护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以下简称“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下列名词在本规则中具有以下含义: (一)债券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用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债券等记账式债券。 (二)参与者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债券交易的以下各类机构: 1、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行; 2、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 3、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 4、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金融机构。 (三)债券交易包括债券买卖和债券回购两种。 债券买卖是指参与者以商定的价格转让债券所有权的交易行为。 债券回购是参与者进行的以债券为权利质押的短期资金融通业务,指正回购方(资金融入方)在将债券出质给逆回购方(资金融出方)融入资金的同时,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指定日期由正回购方按约定回购利率计算的资金额向逆回购方返还资金,逆回购方向正回购方返还原出质债券的融资行为。 正回购方是指在债券回购交易中融入资金、出质债券的一方,逆回购方是指在债券回购交易中融出资金、享有债券质权的一方。 (四)交易系统是指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以下简称“同业中心”)管理运作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和数据通讯网络。 (五)信息系统是指由同业中心管理运作的信息采集、编辑和发布系统与网络。 第三条参与者在债券交易中要遵循公平、诚信、自律的原则,参与者自主报价、自选对手、自行清算、自担风险。 第四条同业中心为参与者的债券报价、交易提供中介及信息服务,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 第二章交易基本规则 第五条交易系统的工作日为每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如遇变更,同业中心应发布市场公告。 交易系统工作日的营业时间为9:00-11:00、14:00-16:30。 第六条回购期限最短为1天,最长为1年。参与者可在此区间内自由选择回购期限,不得展期。 第七条同业中心根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提供的交易券种要素公告交易券种的挂牌日、摘牌日和交易的起止日期。 第八条债券交易数额最小为债券面额十万元,交易单位为债券面额一万元。 第三章参与者管理 第九条参与者应指派人员参加同业中心举办的业务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经培训并考试合格后,获得同业中心颁发的《交易员证书》,取得交易员资格。 第十条具备交易员资格的人员方可从事债券交易。 参与者应对其交易员的交易行为负责。 交易员对其交易密码承担保密义务。 第十一条参与者应在已具备同业中心交易员资格的人员内指定专人担任首席交易员,负责下属交易员的交易管理。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借贷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6〕第15号)

330 信托卷:其他业务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借贷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6〕第15号) 第一条 为规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以下简称市场参与者)之间直接进行的债券借贷业务,维护市场参与者合法权益,提高市场流动性,促进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有关法律二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三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债券借贷,是指债券融入方以一定数量的债券为质物,从债券融出方借入标的债券,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归还所借入标的债券,并由债券融出方返还相应质物的债券融通行为三 第三条 市场参与者均可进行债券借贷三 市场参与者进行债券借贷应遵循公平二诚信二风险自担的原则,并加强相应的内部授权和外部授信管理,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三第四条 债券借贷的标的债券应为融出方自有的二可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债券三 第五条 债券借贷的期限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最长不得超过365天三 第六条 债券借贷期间,如果发生标的债券付息,债券融入方应及时向债券融出方返还标的债券利息三 第七条 债券借贷的融入方应向融出方支付债券借贷费用,费用标准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三 第八条 市场参与者进行债券借贷,既可以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以下简称同业中心)的交易系统达成交易,也可以通过电话二传真等其他方式达成交易三未通过同业中心交易系统的,借贷双方应于成交当日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同时抄送同业中心三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负责债券借贷的结算三借贷双方应于成交当日将结算指令发送至中央结算公司三 第九条 市场参与者进行债券借贷,应逐笔订立书面形式的借贷合同三借贷合同应订明标的债券名称和数量二质押债券名称和数量二债券借贷期限二债券借贷费用二质押债券置换二借贷期间借入债券的利息支付以及争议解决方式等事项三 第十条 市场参与者进行债券借贷,债券融入方应向债券融出方提供足额的债券用于质押,质押债券应为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自有债券三 第十一条 债券借贷应以标的债券进行交割,但到期时,经借贷双方协商一致后也可以现金交割三 第十二条 单个机构自债券借贷的融入余额超过其自有债券托管总量的30%(含30%)或单只债券融入余额超过该只债券发行量15%(含15%)起,每增加5个百分点,该机构应同时向同业中心和中央结算公司书面报告并说明原因三 第十三条 债券借贷发生违约,借贷双方可以根据合同的约定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

当前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状况分析与展望

当前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状况分析与展望当前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状况分析与展望 2013年6月 事由事由:: 2013年5月份以来,我国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快速趋紧,隔夜和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从4月末的2.80%和2.99%,大幅提高至端午节前的9.81%和7.84%,分别上涨了701bp 和485bp ,上升的速度和幅度都是近年来少有的,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也结束了今年年初以来持续宽松的局面,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快速趋紧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热点。 点评点评:: 一、当前市场流动性快速趋紧的成因分析 我国银行间市场既是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平台,又是金融机构调节资金余缺,促进资金保值增值的场所。银行间市场资金流动性状况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中间变量,决定着货币市场利率,受到市场参与各方密切关注。今年以来,随着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在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同时,近期货币市场资金面持续紧张又吸引了市场参与各方的密切关注。 这次资金面收紧前期没有明显征兆,持续时间较长,而且资金紧缺的机构主要为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对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影响因素的梳理,我们认为近期市场流动性快速趋紧的成因可归结为资金总量、资金结构、监管政策以及市场预期四个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合力,导致了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变化。 图表1 2013年初以来货币市场资金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Wind,课题组 (一)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不断走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不断走低,,资金总量供给不足

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一般由超额准备金加现金构成。就银行体系流动性而言,超额准备金率一直是判断商业银行流动性是否充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当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偏高时,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利率比较低或平稳;反之,市场资金价格会偏高且波动加剧。从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末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已经从去年年末的3.3%降至2%。基于外汇占款、公开市场操作、财政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的变动,经初步测算,估计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在5月末已经下降至1.5%左右。整个银行体系超储低企,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边际承受能力。 图表2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市场资金利率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数据来源:Wind ,课题组 1. 1. 央行外汇占款投放增速放缓央行外汇占款投放增速放缓央行外汇占款投放增速放缓 外汇占款是央行为了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我国对外贸易长期表现为顺差,以及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在当前结售汇管理方式下,央行经常从商业银行收购外汇头寸,支付人民币,从而起到投放基础货币的作用。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央行新增外汇占款达到了12277亿元,远远超过去年全年的4281亿元,约相当于三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效果。因此,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对冲效应是影响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重要因素。5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仅增669亿元,比4月份减少2275亿元,这样对应的央行外汇占款新增也将会显著下降,预计不足500亿元。 2.2.财政存款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财政存款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财政存款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理论上,财政存款增加表现为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项下政府存款的上升和资产项目下对政府债权的下降,资金流向上是央行回笼货币,即财政存款增加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同时,财政存款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企业所得税缴纳制度的安排,使1月、4月、5月、7月、10月财政存款都会出现明显的增加。 从财政存款增量来看,由于企业集中汇算清缴所得税,每年5月份财政存款增量均较高,近几年一般都集中在3000亿元左右。而今年5月份财政存款增量高达4633亿元,比2012年同期高出近2000亿元,远远超出市场预期。归结其原因,除了税收因素,还可能与近几个月国债净发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1 引言 1.1 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爆”。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这样的金融巨擘也同样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39家银行倒闭,并且银行倒闭潮已蔓延到欧洲。而流动性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次贷危机使得本身宽松的资金环境突然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流动性风险又成了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据统计,美国存款机构的非借入储备总量由2007年的271.17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8年4月的-919.4亿美元1。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和定期拍卖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的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存款准备金。这项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使得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日益加重。 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主要的市场压力。面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第二波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会飙升,未来还会有众多中小银行破产、大量的对冲基金关闭。另有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计,未来3到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也就是说,未来数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 虽然目前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幸运的是,国内的流动性也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款,但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据美国金融机构估计,这6家银行次级债亏损共约49亿元人民币。这些银行的管理层也表示,由于涉及次贷危机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非常轻微。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早在几年前就实行了体制的改革,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剥离了巨额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和呆账坏账,大大减轻了流动性风险对银行日常运营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了市场的竞争力。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政府的应对措施得当,一系列的政策把金融危机对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所以并没有出现恐慌性的挤兑和对金融市场不利的征兆,进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问题。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1.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1)资产负债结构。由于“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引起到期日缺口,而银行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极少情况下能够正好弥补因支付负债而引致的现金流出,从而产生流动性问题。 (2)央行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受到控制,由于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信用总量的减少,资金呈紧张趋势,存款数量减少,挤兑的可能性增加,贷款需求增高,同时商业银行无法筹集到足够资金满足客户需求,从而造成流动性风险。 (3)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由于金融市场包括存款市场、贷款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等,其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取得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往往打乱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计划,引发流动性危机。 (5)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利率变化会影响银行流动资产的变现价值和增加外部筹资成本,利率预期的上升与下降均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6)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主要取决于净资产状况、稳定的收入、向外披露信息质量和政府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之所以未发生流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信用。 (一)综合指标分析 1.存贷比分析:比值逐渐下降,但是仍显过高。 存贷比是发放贷款与吸收存款之间的比例,即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它是评判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指标。贷款被认为是商业银行中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则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存贷比值越大,即发放贷款占吸收存款的比例越高,就预示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不具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稳定的资金来源。近几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断下降,从1998年的90%左右下降到2004年的74%左右,存贷比的不断下降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下降的同时,绝对比值仍显过高。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存贷款的比例不能高于75%,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在2004年降到了75%以下,但这与2004年的货币政策趋紧,银行放缓贷款的发放速度有关,一旦货币政策有所放松,存贷比难保不会再次超过警戒线。存贷比过高,使我国商业银行依然面临者严峻的流动性风险。 2.存贷款的期限结构分析:期限结构失配现象严重。 合理的存贷款期限结构是商业银行良好流动性的重要保证。但从近几年我国存贷款增长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益严重。从商业银行存贷款的余期结构来看,余期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2002 2003年,余期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所占比重稳定在45%左右;但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