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轻度黄疸的临床表现

轻度黄疸的临床表现

轻度黄疸的临床表现
轻度黄疸的临床表现

轻度黄疸的临床表现

文章目录

一、轻度黄疸的临床表现

二、黄疸如何预防

三、黄疸食疗方

轻度黄疸的临床表现

1、轻度黄疸的临床表现

可出现寒战、发热、腰痛部疼痛等急性溶血性的临床表现;黄疸一般为轻度,呈柠檬色;皮肤无瘙痒;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尿中尿胆原增加,尿胆红素阴性;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周围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检查可见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血清铁及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

2、黄疸的病因

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3、黄疸怎么检查

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

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自身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尿隐血、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血清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

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见于各类肝内、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与总比值大于55%者。

除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外,还需进一步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总胆固醇、脂蛋白-X等。

肝细胞损伤混合性黄疸见于各类肝病,表现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为35%~55%,检查肝功能可获得异常结果。

黄疸如何预防

首先,小儿黄疸发生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宝宝在胎儿时期因孕妈的湿热体质所导致,从而让宝宝出生后出现“胎黄”情况。因此,为了预防小儿黄疸,孕妈们在怀孕期间要注意饮食,不要过多吃生冷、辛辣、湿热食物,同时也要忌烟酒、咖啡、有色饮料等。

其次,妊娠期间孕妈要密切观察宝宝心率、心音、肝脏大小变化,及自身贫血程度,早期预防心力衰竭。

再者,宝宝出生后也要密切观察宝宝身体、精神状况,如果有精神萎靡、嗜睡、

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状,就要及时到院就诊寻找原因,看看这些症状是不是由病理性黄疸所造成。

最后,宝宝出生后还要密切观察宝宝的肤色变化、眼白变化,如果宝宝肤色偏黄或眼白偏黄,建议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及时排除病因。

黄疸食疗方

黄瓜薏米粥

[原料]黄瓜1条,薏米30克,粳米50克。

[制法]将黄瓜洗净,切片。薏米、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至粥将熟时,放入黄瓜片,小火煮3分钟即可。

[吃法]分次食用。

[功效]补脾和胃,利湿退黄。

红枣汤

[原料]鸡骨草30克,红枣8枚。

[制法]将鸡骨草、红枣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煎煮后去渣取汁即可。

[吃法]每天2次,温热饮用。

[功效]补脾和胃,利湿退黄。

炖豆腐

[原料]泥鳅250克,豆腐100克,精盐少许。

[制法]将泥鳅去鳃和内脏,洗净后放入锅中,加精盐、水适量,清炖至5成熟,加入豆腐,再炖至泥鳅熟烂即可。

[吃法]吃泥鳅和豆腐喝汤,分2次服食。

新生儿黄疸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新生儿黄疸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03-06T12:00:22.97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9期作者:史细芳 [导读] 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黄疸指数,缩短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 (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第一人民医院 424400)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6月~2017年06月期间在我院成功分娩的12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的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应用早期护理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为7.38±1.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08±2.19,观察组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黄疸指数,缩短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临床观察 新生儿黄疸(neonaltal jaundice)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是指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的黄染,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1],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新生儿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为此我院通过观察采取不同护理的两组新生儿来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5年06月~2017年06月期间在我院成功分娩的12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排除ABO或Rh溶血患儿,根据采取的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27例,日龄1~6日,体重2450~4100g,平均体重(3450±300)g;观察组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29例,日龄1~5日,体重2500~4000g,平均体重(3500±250)g。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2],观察组新生儿应用早期护理进行干预:①围产期护理:认真做好产前检查,避免产妇出现早产和难产的情况,尤其是母亲RH血型为阴性或者父母血型不合(如母亲为O型血,父亲为A、B或AB型)产前检查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有肝炎并使或生过病理性黄疸婴儿的妇女,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服药措施[3];完善医院的接生技术,加强对产程的监督,新生儿一旦被确诊为黄疸,及时采血化验来明确临床诊断,根据新生儿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病情程度给予相应的诊治及早期护理干预。 ②预防感染护理:新生儿的病房要干净、整洁,温度及湿度要适中,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根据具体环境及气候对新生儿适时进行阳光照射。保持新生儿脐部的清洁干燥,当新生儿脐部出现脓性分泌物是使用3%的过氧乙酸进行清洗,擦干后涂抹碘酊。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制度,做好新生儿眼睛、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洁工作,尿布的选择上,材料要舒适柔软,吸水性要强,防止发生擦伤感染。做好皮肤清洁工作,用温水擦洗新生儿的皮肤,预防红臀的发生,新生儿的衣物要轻柔、舒适、易穿易脱,根据气候增减衣物,防止新生儿发生呼吸道感染。 ③合理喂养;健康的新生儿提倡早喂养,一般与娩出30min后实施和母亲早接触、早吮吸,母婴24h同室,行母乳喂养,新生儿每天吮吸10次以上,来刺激新生儿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同时要加强母亲的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以促进乳汁的分泌,指导初产妇哺乳技巧,及时添加辅乳[4],防止新生儿因早期母乳喂养不足发展成病理性黄疸。 ④新生儿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黄疸的病情变化,及时了解黄疸的出现时间、病情变化及消失时间,结合辅助检查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一旦新生儿病情加重,判断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根据病因选择黄疸的治疗方案,主要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光照及换血疗法[5],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的黄疸指数、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资料用(±S)和率(%)表示,若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为7.38±1.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08±2.19,观察组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早期护理干预中的围产期护理,通过产前检查和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新生儿溶血症、败血症等疾病的发生,降低因肝炎或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发生率;感染预防护理为新生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加强了母婴早期接触,有效刺激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减少了黄疸的发病率;早期喂养既能够缩短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又能使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及时随胎便排出体外,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通过病情观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减少黄疸对新生儿造成的病理性损伤。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黄疸指数,缩短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

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地鉴别诊断

给你一个土点的方法:永远不会忘记,"直"字组词-----直接(直结)----结合胆红素.(经肝脏作用后的了) 患者曾于20年前感染病毒性肝炎,曾行过短期正规治疗。后间断服药两次。服药间隔时间较长。最近偶感右上腹隐疼。久坐后右季肋区感钝疼。休息后缓解。于近日查肝功提示:总胆红素37.7(<20) H 间接胆红素29.8(2-17) H 直接胆红素7.90(1-7) H 总蛋白83.2(60-83) H 白蛋白51.4(35-55) 球蛋白31.8(20-30) 白球比1.62(1.1-2.5) 谷丙38.6(<40) 谷草27.8(<38) 谷丙/谷草0.72 碱性磷酸酶73.4(<115) 胆碱脂酶8631(5000-12500) r-谷氨酰氨转肽酶19.5(0-40) 以上肝功能结果中升高的值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对于这类长期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是什么?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谢谢各位给予相关解释及帮助! 红细胞由血红蛋白和亚铁血红素构成,前者在肝、脾脏被分解为珠蛋白、铁、胆绿素,胆绿素还原成间接胆红素(即非结合胆红素因此,红细胞受破坏溶血时,出现间接型高胆红素血症),间接胆红素在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直接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后者能经肾排出,前者不能。 1、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疟疾、新生儿黄疸等。 2、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3、三者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血中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UC、结合胆红素9CB)和δ-胆红素。成人每日平均产生25 0~350mg胆红素,其中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另25%主要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UCB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通过肾小球滤膜。UCB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管后,在回肠未端至结肠部位,通过来自肝脏、小肠上皮细胞和肠道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转变为未结合胆红素。CB相对分子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δ-胆红素的反应性与结合胆红素相似,但它是未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通过非酶促反应形成的共价结合物,通常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血中C B增高超过肾阈值时,结合胆红素即从尿中排出。 血中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UC、结合胆红素9CB)和δ-胆红素。成人每日平均产生25 0~350mg胆红素,其中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另25%主要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UCB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通过肾小球滤膜。UCB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管后,在回肠未端至结肠部位,通过来自肝脏、小肠上皮细胞和肠道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转变为未结合胆红素。CB相对分子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δ-胆红素的反应性与结合胆红素相似,但它是未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通过非酶促反应形成的共价结合物,通常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血中C B增高超过肾阈值时,结合胆红素即从尿中排出。

黄疸的鉴别诊断汇总

黄疸的鉴别诊断 胆红素定量检测项目其中包括直接胆红素(DB、DBIL)、间接胆红素(IB、IBIL)胆红素葡萄糖胆红素葡萄糖荃酸单酯(mBC,胆红素酯I)、胆红素葡萄糖荃酸二酯(dBC)和£胆红素(B£)。正常值:TB<17.1μmol/L,DB<3.4μmol/L,IB1.7~13.7μmol/L。 胆红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1)凡黄疸病人TB均升高,TB越高,黄疸越深,病情越重。 2)溶血性黄疸以IB增高为主。 3)肝细胞性黄疸IB和DB同时增高为主。 4)梗阻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DB升高为主。 B£是一种与白蛋白紧密结合的胆红素,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B£可超过TB的50%,可能与白蛋白半寿期较长,下降较慢有关。如果患者黄疸已消退,而B£相对增高,则提示为恢复期,如果TB 和B£仍然明显增高,则表示病情严重。一般认为肝炎性黄疸IB>B £,mBC>dBC,而梗阻性黄疸则dBC>mBC,B£>IB. 1、判断黄疸的程度。当血清总胆红素(TB)浓度超过34.2μmol/L 时,出现巩膜、粘膜和皮肤的黄染,称黄疸;TB浓度超过正常值,但不超过34.2μmol/L时,肉眼未见黄染,则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1)TB为34.2~171μmol/L 时为轻度黄疸; 2)TB 为171~342μmol/L时为中度黄疸;

3)TB >342μmol/L 时为重度黄疸。 2、判断黄疸原因。 溶血性黄疸通常为轻度黄疸,TB<85.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黄疸,TB为17.1 ~171μmol/L ;梗阻性黄疸通常为中、重度黄疸,TB增高较前两者明显,不完全梗阻为171~342μmol/L ,完全梗阻常>342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足月儿TB<205μmol/L,早产儿TB<256.5μmol/L,结合胆红素DB<25.5μmol/L。 3、判断黄疸的类型: 1)溶血性黄疸时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2; 2) 梗阻性黄疸时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5; 3)肝细胞性黄疸时DB及间接胆红素(IB)均增加,DB/TB比值>0.2,但<0.5。正常人和三种黄疸时胆红素代谢测定结果见附表。 4、解释疑难现象。由于δ胆红素与白蛋白牢固结合的胆红素,分子量大,不被肾小球滤过,故临床可出现血清中的TB及DB增高,尿中却不出现DB;δ胆红素半寿期长(同白蛋白,为21天),代谢慢,故肝炎恢复期等患者尿胆红素已消失,而血清DB仍很高。 胆红素主要来自血红蛋白的降解代谢,血红蛋白降解产生的胆红素在未被肝细胞摄取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之前称为“未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称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胆素原。大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胆素原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被氧化为黄褐色的粪胆素随粪便排出,少量的胆素原被肠粘膜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进入肝,在肝它们大部分被肝细胞再分泌随胆汁排至肠腔,在这过程中极少量的胆素原进入大循环被运输至肾并从尿中排出,尿中胆素原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为尿胆素。 1.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一、病因 1、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 2、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②胆道闭锁;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疸; ⑤遗传性疾病;⑥药物性黄疸;⑦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 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 二、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其增高的生理范围随日龄 而异。 24h 48h内 72h内及以后(mg/dl) 足月儿 <6 <9 <12.9 早产儿 <8 <12 <15 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都在正常范围。尿中无胆红素或过多的尿胆原,肝功能正常。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三、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TCB>6mg/dl; 2、足月儿TCB>12.9mg/dl,早产儿>15mg/dl; 3、血清结合胆红素>1.5mg/dl; 4、TCB每天上升>5mg/dl,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5、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胆红素脑病:当血清胆红素〉342μmol/L (20mg/dl),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患儿出现精神反应差,食欲不振,拒乳,以后出现尖叫、凝视、角弓反张甚至抽搐等症状。

四、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1、皮肤黄染是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新生儿是一特殊的群体,不能自我表达,完全 依赖我们细致的观察。黄疸患儿注意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皮肤颜色、范围以及大小便颜色,最重要是注意观察有无神经系统反应,如原始反射、吸吮吞咽及肌张力情况。 2、精神状态: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 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皮肤颜色: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 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 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4、吃奶情况: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高峰期有时吃奶差,但随着黄疸的消退,很快恢复正常。若发现婴儿反应差、吃奶差,应及时查找原因,排除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5、粪便、尿液: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 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6、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 生。 7、了解母儿情况: 了解母亲有无糖尿病等合并症, 有无早产、宫内窘迫、感染以 及父母是否ABO血型等易诱发新生儿黄疸、甚至溶血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新生儿早期加强观察

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分析

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2T14:53:10.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作者:魏德萍杨洁 [导读] 新生儿期,尤其在各种病理因素的影响下,红细胞的破坏增多,肝酶活性受到抑制。 魏德萍杨洁 (云南省玉溪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目的探讨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儿科2012年12月以来收治的16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蓝光照射,适当补液。B组在光疗基础上给予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滴注。C组光疗加用人血白蛋白滴注。结果三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2h及治疗完成后B、C两组总胆红素水平下降明显超过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住院时间上A组较B、C两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复方氨基酸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快速补充蛋白质,降低血清胆红素,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氨基酸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109-01 新生儿黄疸亦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由新生儿的代谢特点或其他疾病引起,若不及时治疗,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遗留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及时治疗新生儿黄疸,促使胆红素水平维持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具有临床意义,应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获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我院共收治164例新生儿黄疸,其中男89例,女75例,患儿均为足月儿,首诊治疗。入院后检测其血清胆红素超过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标准[1]。随机将患儿分为A组60例,B组68例,C组36例。三组患儿在病因,性别,日龄,胎龄,喂养,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详见表一,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适当补液(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蓝光治疗方法采用XHZ型新生儿黄疸治疗箱,黑棉布遮盖新生儿双眼,会阴,肛门部位,其余部位裸露,双面持续照射8—12h。B组:在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6%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10ml/(kg.d)(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0920127)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以比例为1:1静脉滴注,1次/d。C组:在蓝光照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20%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剂量为2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比例为1:1,缓慢静脉滴注,1次/d,连用3天。 1.3 疗效评价:分别在治疗前,第3天(治疗72h)和第5天(治疗完成),这三个观察期采血送检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各组治疗后胆红素下降的情况。另外在这三个观察窗口之间每日监测经皮胆红素水平。观察三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并统计住院时间。 2 结果 2.1 3组患儿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比较无差异(p值>0.05),治疗72小时及治疗完成后B、C组的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的比较,A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较BC组延长(p值<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0.05)。见表1 表1 3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注:*与A组相比p<0.01,#与C组比较p>0.0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及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临床常见的症状,我国正常足月儿出生后胆红素水平的峰值出现在日龄第4-5天[2],本研究的164例患儿平均入院日龄为4.175天,与此报道一致。且27%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300μmol/L,其黄疸产生原因复杂,发生机制包括胆红素形成过多,肝胆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障碍和肝内外胆管闭锁等。新生儿期,尤其在各种病理因素的影响下,红细胞的破坏增多,肝酶活性受到抑制,肠肝循环增加,使胆红素的生成增多,重吸收的胆红素亦增多,但是不论什么原因导致的高胆红素都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由于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并通过抑制脑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导致脑细胞的损伤。其中以大脑基底节、下丘脑及第四脑室底部损伤最为明显。一旦出现了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必然会影响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可能会出现智力障碍,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脑瘫等,特别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最常用的干预治疗方法为光疗[3]。治疗原理主要是依靠高谱光线照射皮肤,使得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由非水溶性的游离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双吡咯进而随胆汁及尿液排出体外,进而降低血浆胆红素水平。光疗的副作用包括: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青铜症贫血等。另外药物治疗如茵栀黄口服液等都可以使大便次数增加和水分增多。本研究中,采用小剂量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新生儿黄疸。本品为18种氨基酸配置而成的灭菌水溶液,含有亮(异亮)氨酸,醋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盐酸半胱氨酸,组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牛磺酸。氨基酸为人体合成蛋白质和其他组织提供氮源,部分经氧化分解可作为供能物质,另少量氨基酸转化变成一些生理活性物质,从而维持一些组织及器官的功能,各种氨基酸可通过血液在各组织之间转运,以保证组织中的氨基酸代谢。新生儿的蛋白均偏低50~60g/L,生长发育快,氨基酸的摄入需要较多。因此,应用氨基酸提供营养,可补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加速胆红素的代谢,能显著减轻新生儿黄疸的程度,从而缩短黄疸的持续时间,且无明显并发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另外本研究中应用氨基酸与人血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黄疸比较无明显差异。氨基酸是否能直接与游离胆红素结合需进一步待研究。氨基酸与人血白蛋白相比,较易获得,副反应较少。综上所述,应用氨基酸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明显,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 [2] 董小玥,韩树萍,余章斌,等.新生儿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的制备及早期预测高胆红素血症的初步探讨[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黄疸型肝炎是众多肝病中的一种,患有这种疾病如果不能有效的治疗会诱发很多的并发症,给肝脏造成的伤害会更大,为了可以尽早的发现黄疸型肝炎,大家要对它的临床表现有所了解,那么黄疸型肝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从临床表现来看,黄疸型乙型肝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主要表现为恶心、肝区疼痛、食欲不振、黄疸等。以下讲述的就是黄疸型肝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三个阶段: 1.黄疸前期 黄疸前期,持续时间一般是2~7天,刚开始的时候会有2~3天的发烧、精神不振、发困多睡、疲倦乏力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腹痛、两肋痛、腹胀、腹泻,开始可能有些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流涕等,有时可误认为是感冒引起的,如果出现误治现象就会使病情加重。 2.黄疸期 这个阶段持续时间为1~2周,病情较重的患者可持续1个多月,这时孩子出现眼黄、面黄、尿黄。尿色如浓茶或如酱油样,大便发白。随着黄疸的减轻和消退,孩子的消化道症状也逐渐减轻和消失。眼黄、面黄、尿黄是黄疸型肝炎有什么临床表现中的一种。 3.恢复期 恢复期的时间大约为2~3周,有的患者可持续1~2个月。这个时期黄疸已经退去,食欲恢复,精神和体力也逐渐恢复。肝功转氨酶逐渐下降一直到正常。肝肿大也逐渐恢复。但是肝脏实质的真正完全康复还需6个月左右的时间,患者还是需要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 二、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疲乏无力 黄疸型肝炎患者会出现身体无力的现象,这样就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的,患者一般不知道何时起病,其表现也不相同,轻者不爱活动,重者卧床不起,连洗脸、吃饭都不爱做。尽管经充分休息,疲劳感仍不能消除,严重者好像四肢与身体分离似的。 2.尿黄如茶

黄疸的基本知识

黄疸 一、黄疸的定义 1.正常人每天大约产生250~350mg的胆红素,70%~80%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20%~30%(早期胆红素)主要源于骨髓及肝脏内的其他血红素蛋白质。 2.胆红素分类 1)游离胆红素是由胆绿素转化而成,但未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正常人含量极微,它为脂溶性,可以弥散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而产生核黄疸。 2)未结合胆红素是指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但尚未经肝细胞脂化的胆红素。 游离和未结合胆红素称非结合胆红素,不能经肾由尿排出。3)结合胆红素是指被肝细胞摄取,经Y、Z蛋白的转运,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酸苷,即结合胆红素。水溶性,可通过肾脏由尿排出。 4)尿胆素原、尿胆素及尿胆红素临床上称为尿三胆。 3.黄疸的定义 血清中胆血素升高(>34.2mol/L )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胆红素在17.1mol/L ~ 34.2 mol/L之间称为隐性黄疸。

二.黄疸的分类 1、按病因学分类: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以UCB(非结合)增高为主的黄疸以CB(结合)增高为主的黄疸三.黄疸的病因、机制和临床表现 (一)溶血性黄疸 1、病因: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导致溶血性黄疸的产生。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RBC膜缺陷;珠蛋白异常;RBC酶缺陷 后天性获得性溶贫血自身免疫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异型输血、恶性疟疾等 2、机制:红细胞的大量破坏,非结合胆红素大量产生,超过肝细胞的摄取、 结合与排泌能力; 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使肝细胞受损——处 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临床表现:一般黄疸为轻度;皮肤无瘙痒。 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 不同程度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尚有脾肿大。 严重者出现急性肾衰。 3、实验室检查:血清TB增加,以UCB为主,CB基本正常或升高; 贫血、网红↑ 骨髓红系增生旺盛 尿中尿胆原增加; 粪中粪胆原↑ 尿中胆红素无。 (二)肝细胞性黄疸 1、病因:各种导致肝细胞损害的疾病均可导致黄疸的产生。 ●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原发性妊娠急性脂肪肝 2、机制:肝细胞受损,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血中UCB增加; 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UCB转变为CB。部分CB经受损细胞或坏死细胞反流入血、胆汁排泄受阻使CB返流入血—血中CB增加。 3、临床表现:皮肤、粘膜浅黄至深黄色,疲乏、纳差,严重者有出血倾向。 4、实验室检查:血中CB与UCB均增加。黄疸肝炎时CB>UCB; 尿中CB定性试验阳性,尿胆原增高。 粪中粪胆原正常或略低。 血TB↑,UCB为主,CB亦升高。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知识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知识 【导语】:新生儿黄疸有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其中病理性黄疸就包括溶血性黄疸,那什么是溶血性黄疸呢,溶血性黄疸应如何鉴别呢?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这种情况被称为溶血性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鉴别 生理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3天,约持续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及肝细胞性,无临床症状。 新生儿溶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持续一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母乳性黄疸: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 G - 6 -PD 缺乏: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新生儿肝炎: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数日~数周,持续4周或更长,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阻塞性及肝细胞性。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

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分析 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分析魏德萍杨洁(云南省 玉溪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云南玉溪653100)【摘要】目的探讨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本院儿科2019 年12 月以来收治的164 例新生儿黄疸 患儿随机分为三组。 A 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蓝光照射,适当补液。 B 组在光疗基础上给予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滴注。 C 组光疗加用人血白蛋白滴注。 结果三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2h 及治 疗完成后B、C 两组总胆红素水平下降明显超过A 组,但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在住院时间上A 组较B 、C 两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复方氨基酸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快速补充蛋白质,降低血清胆红素,临床应用安 全有效。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氨基酸【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9)34-0109-01 新生儿黄疸亦称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由新生儿的代谢特点或其他疾病引起,若不及时治疗,严重高胆 1/ 6

红素血症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遗留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及时治疗新生儿黄疸,促使胆红素水平维持在相对安全的 范围内具有临床意义,应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获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9 年12 月2019 年11 月我院共收治164 例新生儿黄疸,其中男89 例,女75 例,患儿均为足月儿,首诊治疗。 入院后检测其血清胆红素超过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标准[1] 。随机 将患儿分为A 组60 例,B 组68 例,C 组36 例。三组患儿在 病因,性别,日龄,胎龄,喂养,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详见表一,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A 组: 给予蓝光照射治疗,适当补液(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 液);蓝光治疗方法采用XHZ 型新生儿黄疸治疗箱,黑棉布遮盖新 生儿双眼,会阴,肛门部位,其余部位裸露,双面持续照射812h 。 B 组: 在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6%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Ⅱ)10ml/(kg.d)(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号: H10920197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以比例为1:1 静脉滴注,1 次 /d

研究论文: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与综合护理分析

148257 临床医学论文 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与综合护理 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光疗治疗中观察和综合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接受?S疸光疗的新生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3d和5d后的胆红素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接受光疗的黄疸新生儿给予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儿胆红素水平,加快黄疸消退,且减少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造成新生儿病死的疾病。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而造成胆红素增高并未与血清结合,最终发生皮肤和巩膜黄染[1]。情况严重的新生儿还会造成其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患上胆红素脑病[2]。随着现代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逐渐升高,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关

注,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为光疗法,同时结合优质的护理能提高黄疸的治愈率[3]。本文就针对新生儿黄疸光疗的综合护理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xx年7月-20xx年7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患儿、心理护理、喂养指导及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①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有的新生儿家长对光疗缺乏认识,通常会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向患儿家属教育新生儿黄疸、光疗的相关知识,从而消除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②光疗前的护理:将光疗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准备齐全,并将光疗箱的水槽注入2/3高度的水,然后在电源接通之前检查线路是否完好和灯管的亮度是否适宜,光疗箱中的温度保持在30-32℃,根据新生儿的大小及日龄将湿度控制在55%-65%,护理人员同时也要注意手指甲不宜过长,以免划伤患儿皮肤,将患儿的私处用纸尿裤遮挡、眼睛用眼罩遮住。③观察患儿:护理人员要及时关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正常代谢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来源 1.来源:80%来自衰老的红细胞,20%来源于未成熟的造血细胞以及其他含铁卟啉的酶和蛋白质,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2.生成:正常人每天约8g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变为Fe和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下变为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可产生250-300mg胆红素;(1g血红蛋白可产生34mg胆红素)。这种胆红素不溶于水,偶氮试验呈间接反应,故称为间接胆红素。有亲脂性,可透过细胞膜,有细胞毒性。和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行。(100ml血浆白蛋白可结合20-25mg胆红素)。水杨酸、磺胺、脂肪酸等阴离子物质可竞争性地与白蛋白结合而将胆红素游离出来。在酸性条件下间接胆红素可进入细胞。 (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作用 1.摄取:间接胆红素经与肝细胞微绒毛膜受体结合而入肝。连接蛋白Y和Z与之结合运送到光面内质网。 2.结合:在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酸酯,称为结合胆红素。失去亲脂性,增加水溶性,偶氮试验呈直接反应,故称为直接胆红素。 3.排泌:将直接胆红素从肝细胞排泌到毛细胆管中。肝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泵的作用,细胞器的参与,激素的调节。 4.旁路排泌:间接胆红素经氧化作用可产生一系列衍生物,颜色变浅,水溶性 增强,随尿排出。 (三)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经酶促水解后,在无氧条件下经细菌作用转变为胆红素、二氢中胆红素及中胆素原,再还原为无色的胆素原(尿胆原)。10%-20%胆素原被肠道重新吸收回肝脏,经氧化成胆红素,可重新进入肠道再度变为胆素原,到达大肠后经氧化变为胆素(尿胆素,粪胆素)随粪便排出。 二、黄疸的类别 (一)肝前性黄疸:即溶血性黄疸 正常肝脏每天可将40-50g血红蛋白转变为胆红素。最高可产生1.5g胆红素(正常量的5倍)。超过此量即出现黄疸。其特点为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增多,血胆汁酸正常。 (二)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发生障碍。血中直 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可增高,尿中胆红素和尿胆原均可(+)。 (三)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 肝道内压力>300mm水柱,胆汁不能运送。直接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直接胆红素增高。胆汁不能进入肠道,粪便颜色变灰白,尿胆原(-),尿胆红素(+)。血中胆汁酸量增高,出现皮肤瘙痒。完全阻塞时间延长后,肝细胞功能亦可受损,间接胆红素亦可增高。 三、肝功能障碍引起的黄疸性疾病 (一)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凋亡和坏死影响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导致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的升高。一般来说,胆红素的高低和肝细胞的病程度呈正相关。 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不大 1.淤胆型肝炎几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特别多见于老年人戊型肝炎。 2.肝炎后血胆红素增高症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

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6-10-20T16:15:22.9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作者:夏燕萍[导读]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28天的婴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 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28天的婴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染黄的现象,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症。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光照疗法是一种通过用蓝光照射来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迅速降低血胆红素的含量,具有显著的疗效,是治愈黄疸传统的重要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院于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间采用蓝光照射疗法的黄疸患儿有240例,其中男婴138例,女婴102例;年龄2~28 d;临床表现:2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巩膜染黄现象,血液检查均显示血清总胆红素>205μmol/L(12mg/dl)。 2 光疗方法 将患儿放入蓝光照射的温箱中,眼睛用眼罩罩住,防止视网膜受损;除会阴、肛门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部位均裸露。每天照射8~16h,治疗3~5 d。保持蓝光箱内温度在30~32℃,湿度在55%~65%;灯管与患儿皮肤保持33~50cm的距离,照射光亮度控制在160~320W。 3 光疗前的护理 3.1 对患儿家属的宣教 由于对新生儿黄疸缺乏了解,一些患儿的家长有焦虑情绪,有些患儿家长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应对患儿家长进行常规新生儿黄疸的知识宣教,讲解黄疸发病的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护理措施,明示黄疸严重时可引起脑病,危害患儿的生命健康。并向家长介绍光疗的基本方法、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解除家长的顾虑,引起其重视,取得其信任,配合医护人员让患儿尽早接受治疗。 3.2 光疗仪器的准备 清洁光疗暖箱,特别注意清除灯管的灰尘,并及时更换灯管。箱内湿化器加水至2/3满,接通电源,检查线路及灯管高度,使箱温升到患儿适宜温度,相对湿度为55%~65%,禁止在箱内、箱上放置杂物以免遮挡光线。 3.3 患儿的护理准备 常规体温监测,检查患儿皮肤的完整性,有无臀红,有无硬肿;给患儿洗澡,保持皮肤清洁,禁忌在皮肤上涂粉剂或油剂,以免影响蓝光的穿透效果;剪短患儿的指甲,避免抓伤皮肤;用眼罩罩住眼睛,以免蓝光损伤视网膜;为避免生殖器损伤,应使用尿垫,并及时更换,其他部位要最大限度的裸露。 4 光疗进行中的观察和护理4.1 患儿体温的观察和护理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发育还不完全,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所以要保持光疗箱内温度的恒定。患儿的体温要控制在36.0~37.0℃,箱内温度冬天要调控在30~32℃,夏季不超过30℃。要随时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每2小时测量体温1次,光疗时体温超过38.5℃,要暂停光疗,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再进行光疗。患儿在光疗过程中,不显性失水量会比平时增加,因此要观察患儿水分的出入量,按医嘱进行静脉输液,按需喂奶,喂奶间隙要不断给患儿喂水,以保证患儿体内水份的平衡。 4.2 患儿皮肤的观察和护理观察患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脚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加重,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1]。患儿皮肤娇嫩,容易擦伤引起感染,因此要保持箱内整洁,无碎屑和灰尘。要加强患儿的皮肤护理,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多汗等现象。由于光的照射,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增多,大便次数增加,所以要勤换尿布,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保持周边皮肤的清洁干燥。 4.3 预防呕吐防止窒息的护理离开母亲怀抱的患儿在蓝光治疗时,由于全身裸露在一个独立的空间,得不到父母的搂抱和抚摸,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哭闹,手脚会不停的舞动,由于新生儿胃的解剖位置呈水平的关系,极易引起呕吐,加上新生儿反射能力差,呕吐物易呛入气管引起新生儿窒息。故护理人员的抚摸护理非常重要。清洁双手,在做好必要的防护下,护理人员用温热的手指轻柔的触摸患儿的额头,躯体,四肢,使患儿获得安全感,尽量保持安静,较少哭闹的次数。患儿在哭闹中会吸入过多的空气,暂时就不要喂食,呆其安静下来后再喂食,否则容易引起呕吐。为防止患儿呕吐引起窒息,喂患儿进食时要采取45度角,喂食的速度不能太快,不能太饱,,进食后给予拍背,头部稍抬高,用柔软布类固定患儿右背部使其成右侧卧位,这样,使奶汁尽快进入十二指肠,减少奶汁在胃内长时间的停留及刺激[2]。在光疗护理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严格交接班,加强巡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观察黄疸的部位、程度及范围,观察是否有腹胀、皮疹现象。光疗时部分患儿会出现暂时性充血性皮疹,可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2]。观察有无喉痉挛、手足抽动等低钙血症的表现,如有要及时抽血监测血钙浓度。还要注意观察患儿有无精神萎靡、拒乳、反应差、嗜睡等高胆红素脑病的早期症状,如有应及时报告医生。光疗结束后,给患儿洗澡或擦身,保持身体的清洁和干燥,并以预热柔软的衣物包裹。 5 小结 新生儿黄疸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发生率虽然很高,但大多数是可逆的,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监测,不论黄疸出现的早还是晚,轻还是重,都应尽早采取各种护理措施,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的吸收。蓝光照射疗法简单易行,疗效可靠,且无严重副作用,适用于任何间接胆红素血症,可持续或间接照射24~48 h[3]。光照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已有40余年历史,它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至今仍为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标准”疗法。光疗过程中,周到舒适的护理能显著增加患儿每天安静睡眠的时间和体重,显著降低黄疸的指数,增强光照疗法的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对患儿的恢复尤其重要[4]。参考文献

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文章目录 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1、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1.1、慢性表现梗阻性黄疸的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钝痛、食欲减退、厌油、乏力、消瘦,随着黄疸加深可伴有皮肤瘙痒、陶土色便等,一般没有剧烈腹痛及发冷、发热,所以常被误诊。 1.2、急性表现可表现为突然出现右上腹绞痛,梗阻性黄疸的症状伴有畏寒、发热,黄疸可有明显波动,常与胆石症及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相混淆。 1.3、常见体征皮肤、巩膜中度至重度黄染,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肝脏,有结节,质硬,有时可出现肝区叩痛;少数

患者有胆囊肿大;晚期患者有腹水征。 2、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2.1、胆管结石:腹痛、寒战、高热、黄疸(Chareot三联征)。有或无胆囊肿大。B超及CT有助于诊断。 2.2、胰头癌:早期无黄疸,病变到一定程度后呈无痛进行性黄疸。胆囊肿大,陶土色大便,腹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B超、CT有助于诊断。 2.3、壶腹癌:早期即可有黄疸,无痛性进行性加重伴胆囊肿大,但黄疸可有波动,可有白色大便。早期腹痛及食欲减退

可不明显。可有消化道出血。CT及ERCP可协助诊断。 2.4、十二指肠癌:病变累及十二指肠乳头后,呈无痛性进行性黄疸,胆囊肿大,黄疸也可有波动,可有消化道出血,晚期可有十二指肠梗阻。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及CT可协助诊断。 2.5、胆囊癌:多见于45岁以上的女性,早期无症状,当发生胆管浸润或瘤体压迫胆管或转移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后,可出现黄疸。多同时伴有肝区疼痛、消瘦、黄疸进行性加重。CT及PTC有助于诊断,一般可同时发现肝内转移。

2.6、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 tumor):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为迅速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伴上腹胀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但胆囊不大,B超、CT 及PTC有助于诊断。 3、梗阻性黄疸怎么治疗 3.1、药物及手术治疗 梗阻性黄疸可以采用药物来进行治疗,目前来说,常用的治疗梗阻性黄疸的药物主要就是益肝灵还有肝泰乐一类的,这些药物只能暂时缓解不适症状,并不能彻底治愈疾病;除 了药物治疗以外还有一种就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就是去除阻塞物,使胆道变得通畅,手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是比较有效的。 3.2、食物疗法 患者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可以采用食疗的方法,比如说 食用冰糖奶酪。准备适量的洋白菜并且将其洗净切碎,在水里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在锅里加上水,把泡好的洋白菜放进去,用小火把洋白菜煮烂,然后加上冰糖,再用小火煮到冰糖融化。接着把准备好的鲜牛奶倒进锅里,稍微煮煮然后关掉火,放凉后就可以食用了,治疗梗阻性黄疸有很好的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