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类方歌

伤寒论类方歌

伤寒论类方歌
伤寒论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过敏性鼻炎可以说是特效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

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

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

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

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

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

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

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

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

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

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

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

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

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 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

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

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

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

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

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

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

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

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

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

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

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

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

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

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

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

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

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

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

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

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

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

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

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

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

此病原来属太阴。

慢性菌痢久不已,

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

太阴阳明表里病。

调和气血泻结滞,

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

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

温中解表建奇功。

刘渡舟编的伤寒论方歌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

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

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甘枣,

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

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

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

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

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

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

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

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

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

助阳发汗保安康。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

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

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

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

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

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

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

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

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

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

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

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

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

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

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

懊颠倒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

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

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

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

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

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

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

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

发热尿赤量不长。

栀子黄柏兼甘草,

清热祛湿好思量。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

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

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

心下硬痛脉紧强。

热气内陷水热结,

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

心下痞硬胁痛锐。

甘遂芫戟研细末,

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

半夏黄连三药投。

痰热胶结心下痛,

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

寒实结胸此方贵。

或吐或利分上下,

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

胸中痞硬痰邪猖。

气冲咽喉不得息,

蒂豆研散调豉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

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

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泻痞沸汤渍,

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 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

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

胃中和不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

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

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

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

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予,

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

生用一两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药,

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

心悸脉结证无疑。

麦地麻胶桂姜枣,

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

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

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

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

咳嗽多涎尿也遗。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苓桂术甘温药方,

气上冲胸水为殃。

头眩心悸阴邪重,

咳嗽短气功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枣甘伏水邪,

脐下悸动用则确。

或者上冲发奔豚,

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

汤):

茯苓甘草与桂姜,

胃中停水悸为殃。

气趋小腹或成泄,

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

五苓苓桂泽猪术,

水停膀胱津不输。

口渴心烦尿不利,

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

猪苓汤治少阴虚,

热与水蓄烦呕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

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

水潠原逾汗法门,

肉上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

文蛤磨调药不繁。

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一、黄芩汤:

黄芩汤治太少利,

腹痛急迫脉弦细。

黄芩白芍甘草枣,

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原方加夏姜,

呕吐下利胃肠伤。

太少合病邪热淫,

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

黄连汤内参连草,

姜桂半夏和大枣。

胃中有寒心胸热,

呕吐腹痛此方宝。

四、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治少阴,

烦躁不寐脉数频。

舌尖如梅是的候,

芩连芍胶黄搅匀。

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一、白虎汤:

白虎烦渴用石膏,

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

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参气阴伤,

烦渴脉大饮水浆。

汗出过多脉成芤,

背微恶寒舌焦黄。

三、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气阴伤,

病后虚羸呕逆方。

不欲饮食参草麦,

粳叶石膏半夏匡。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一、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 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

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

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

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

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热蒸蒸氵戢氵戢汗,

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

大便秘结津液少。

枳朴大黄泻胃强,

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 (方歌见下)

六、猪胆汁灌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

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

古法导便叹惊奇。

津亏有热便不出,

猪胆一枚方相宜。

胆汁调醋灌肠内,

虚家便秘见效奇。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解少阳,

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乾目眩是,

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大黄枳,

柴芩姜夏芍枣宜。

少明合病气火郁,

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加硝两解方,

芒硝后煎入药良。

日晡潮热胸胁满,

调和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两方合,

善治太少两经疴。

心下支结关节痛,

初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姜痛胁背,

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

柴芩姜桂草粉蛎。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加龙牡桂丹铅,

大黄茯苓记要谙。

减去甘草铅要裹,

胸满烦马敬小便难。

七、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

肝郁气结肢不暖。

脉沉而弦胸胁痛,

随证治疗须加减。

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一、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两药投,

筋挛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阴利血脉,

滋阴柔肝效立瘳。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汗后阴阳两俱伤。

恶寒不热应温补,

芍甘和阴附助阳。

三、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治厥寒,

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

补血散寒治在肝。

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萸姜,

清酒烹来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阴是,

药分五次缓服康。

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一、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治少阴,

阳虚烦躁夜则宁。

不呕不渴无表证,

身无大热脉微沉。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芩连与人参,

辛开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两,

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汤):

理中白术与人参,

干姜炙草四药亲。

脾阳虚衰寒湿甚,

腹满吐利脉迟沉。

赤石脂汤类方(二首)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禹粮两药珍,

大便滑脱利不禁。

理中不应宜此法,

涩以固脱是指针。

二、桃花汤:

桃花石脂米干姜,

少阴下利脓血方。

温固下焦和胃气,

汤末搭配力方彰。四逆汤类方(九首)

一、四逆汤:

四逆生附老干姜,

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

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参治何为,

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

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少阴虚,

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

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草附姜,

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

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治亡阳,

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

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

真武名汤镇水寒,

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

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

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

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

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

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

附子汤治背恶寒,

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

更治妊娠腹如扇。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

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

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

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

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

猪肤斤许用水煎,

水煎减半滓须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

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

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於喉,

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

半夏一枚十四开,

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煎三沸,

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

半夏研散或用汤,

少阴咽痛效最彰。半夏桂甘煎少与,

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

乌梅丸治蛔厥证,

连柏干姜参归用。川椒桂辛与附子,

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下利寻,

黄连黄柏白头秦。识得欲饮属内热,

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暖胃肝,

呕吐涎水痛在巅。萸姜人参与大枣,

温中降逆治阴寒。

十、烧散:

近阴裆剪来烧,

研末还须用水调。同气相求疗二易,

长沙无法不翘翘。

十一、牡蛎泽泻汤: 牡蛎泽泻治如何,

下肢肿胀病未瘥。商陆葶苈泻水结,

蜀漆海藻破坚邪。

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甘麻桂杏(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桂芍草姜枣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少将为嘛甘心下跪?(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三、润下剂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根汤: 桂加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

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 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刘渡舟:伤寒论的学习方法及参考书

刘渡舟:伤寒论的学习方法及参考书 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把《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必备熟读《黄帝内经》并背诵经典条文段落 背诵:《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长沙方歌括》 第二步、直接看伤寒论原文(白话古文)整体把握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的原文)。《伤寒论》原文,是以条文形式写成。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 《伤寒论》有398条之多。《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冶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部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甩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

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 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 白文伤寒论原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在这一阶段,可能感到枯燥无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恃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看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成无己、徐大椿、柯韵伯、尤在泾 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了。《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一样。 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侯,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 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伤寒论方歌括

伤寒论方歌括 1、桂枝汤 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2、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3、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弞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安。 4、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5、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姜。6、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烦渴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7、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里需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8、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误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9、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0、四逆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11、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12、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差,须取原方照分量,半升半夏洗来加。13、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14、桂枝加厚朴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四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5、干姜附子汤 一枚生附一两姜,日间烦躁夜安当,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沉迟,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18、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19、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使。20、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2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浅注全本

伤寒论浅注全本 【目次】 原序 凡例 读法 卷一 辨太阳病脉证篇 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篇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篇 卷四 辨阳明病脉证篇 卷五 辨少阳病脉证篇 辨太阴病脉证篇 辨少阴病脉证篇 卷六 辨厥阴病脉证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 辨痉湿暍脉证 【原序】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 【凡例】 一、仲景书本于《内经》,法于伊尹,汉《艺文志》及黄甫谧之言可据。 盖《内经》详于针灸,汤液治病始自伊尹,扁鹊、仓公因之。至仲景专以方药为治,而集群圣之大成。医门之仲景,即儒门之孔子也。 但其文义高古,往往意在文字之外,注家不得其解,疑为王叔和之变乱。而不知叔和生于晋代,与仲景相去未远,何至原书无存耶?若仲景另有原书,叔和何能尽没,以致今日之所存者,仅有叔和之编次耶?要知“平脉”、“辨脉”、“伤寒例”、诸“可与不可与”等篇,为王叔和所增,增之欲补其未详,非有意变乱也。然仲景即儒门之孔子也,为叔和者,亦游、夏①不能赞一辞耳。兹故于其所增者削之。 一、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增入诸篇,不书其名,王安道惜之。然自“辨太阳病脉证”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 一、成无己注后,诸家皆有移易,若陶节庵、张景岳、程山龄②辈无论矣。而方中行、喻嘉言、程郊倩、程扶生、魏念庭、柯韵伯皆有学问、有识见之人,而敢擅改圣经.皆由前人谓《伤寒论》非仲景原文,先入为主。遂于深奥不能解之处,不自咎其学问之浅,竟归咎于叔和编次之非。遂割章分句,挪前换后,以成一篇畅达文字。如诗家之集李集杜,虽皆李、杜句,究竟非李、杜诗也。余愿学者从仲景原文细心体认,方知诸家之互相低驳者.终无一当也。 一、宣圣云:信而好古。成无己注《伤寒论》,不敢稍参意见而增删移易,盖好

长沙方歌括-整理

长沙方歌括-整理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加来此味妙相须。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四逆汤 生附—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干姜附子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桂枝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剂歌诀带趣味记忆

通窍活血汤【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趣记】归川芍桃红+姜枣麝葱酒 六君子汤,归脾汤 左归丸,天王补心丹 【组成】熟地(240克)山药(炒,1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120克)川牛膝(90克)鹿角胶(120克)龟板胶(120克)菟丝子(120克) 【趣记】兔狗归山,猪牛露地 方剂歌诀: 一、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1、麻黄汤(伤寒)[干妈贵姓] 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伤寒)[熟桂枝炒姜枣] 大芍炒姜汁。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汗自出。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太平)[陈老复苏](陈指陈皮,老指甘草,复指香附,苏指苏叶)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伤寒)[老新疆为嘛白吓鬼](老指甘草,新指细辛,疆指干姜,为指五味子,嘛指麻黄,白指白芷,吓指半夏,鬼指桂枝)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辛姜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附:大青龙汤[干妈姓桂,认识姜嫂](干指甘草,妈指麻黄,姓指杏仁,桂指桂枝,认虚字,识指石膏,江指生姜,嫂指大枣) 6、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止嗽散用百部苑,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景岳全书) 正柴胡饮散平方,芍药防风陈草姜。 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二)辛凉解表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1、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肺热煮无过。 2、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优质严制)

1伤寒论方歌 二画 1.十枣汤F70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水留胸胁痛,水肿胀满实证佳 三画 2.大青龙汤F33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 3.大承气汤 F61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4.大柴胡汤F143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明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5.大陷胸汤F62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未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6.大陷胸丸 L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7.大黄黄连泻心汤S119 大黄+黄连+黄芩 8.三物白散 W 三物白散贝桔巴,涌吐痰实寒积下 9.土瓜根(方阙) 10.干姜附子汤 S91 1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S27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12.小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13.小建中汤F129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14.小青龙汤F80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 15.小柴胡汤F80 11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6.小陷胸汤 F329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 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 四画 17.五苓散 F304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8.文蛤散 W 文蛤散文蛤五两 19.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五画 20.甘草汤 S262 21.甘草泻心汤方88 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 22.甘草干姜汤 S95 23.甘草附子汤L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24.四逆散方84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25.四逆汤 S241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26.四逆加人参汤 S309 四逆汤+人参 27.白虎汤 F92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苔燥退 28.白虎加人参汤 F92 白虎汤+人参 29.白头翁汤 F111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30.白通汤W 白通汤为干姜附,加葱四茎分再服 31.白通加猪胆汁汤 W

中药方歌

二画 七厘散(《良方集腋》):血竭冰片红花麝香乳香没药儿茶朱砂 人参紫金丹(《医宗金鉴》):人参丁香当归血竭骨碎补五味子甘草五加皮没药茯苓 九一丹(《药蔹启秘》):熟石膏红升丹两药比例为9:1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三画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草麻黄杏仁生姜 三黄凉膈散(《喉症全科紫珍集》):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赤芍薄荷陈皮天花粉射干甘草川芎青皮金银花当归玄参灯心竹叶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干地黄生白芍麦冬生牡蛎阿胶麻仁生鳖甲生龟板炙甘草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白芍干地黄麦冬阿胶生龟板生牡蛎炙甘草生鳖甲麻仁五味子生鸡子黄 四画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 六味汤(《喉科秘旨》):荆芥防风桔梗僵蚕薄荷甘草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山萸肉怀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熟地黄 六神丸(《雷氏方》):中成药,处方略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 月华丸(《医学心悟》):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山药百部沙参贝母茯苓三七獭肝菊花桑叶 丹栀逍遥散(《校注妇人良方》):柴胡白芍茯苓当归白术甘草生姜薄荷牡丹皮栀子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云南白药(中成药):略 五画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 龙虎二仙汤(《时疫白喉捷要》):龙胆草生地黄生石膏犀角牛蒡子板蓝根知母玄参马勃木通黄连焦栀子黄芩僵蚕大青叶粳米甘草 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人参炒白术炒黄芪茯苓龙眼肉当归远志炒酸枣仁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川牛膝制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制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制附子肉桂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四物汤(《和剂局方》):当归熟地白术川芎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圣愈汤(《正体类要》):熟地生地人参川芎当归黄芩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芍浙贝母防风没药炒皂刺当

伤寒论中妇中内方歌

《伤寒论》 赤石脂禹余粮汤附子汤 瓜蒂散 抵当丸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下焦滑脱利难禁,少阴阳弱湿寒侵瓜蒂散中赤小豆抵当丸中蛭虫桃一枚附子胜灵丹 赤石余粮汤可寻真武去姜再益参豆豉汁调酸苦凑大黄泻热逐瘀妙甘芍平行三两看 温理中焦泄不止证见背寒身体痛逐邪涌吐功最捷下焦蓄血病势缓汗后恶寒虚故也 须知固下义精深脉沉肢厥此方钦胸脘痰食服之疗峻药缓图功效好经方秘旨孰能攒 白通汤 白通汤加猪胆汁抵当汤 芍药甘草汤 四逆加人参汤 少阴下利白通汤白通汤加猪胆汁重用水蛭抵挡汤芍药甘草功效良四逆汤用附草姜 面赤脉微四末凉

葱白干姜与附子桃仁虻虫及大黄阴液不足筋失养回阳救逆功效良 葱白附姜三味药阳脱阴竭拒热药少腹硬满人如狂酸甘化阴兼柔筋恶寒脉微气血弱 通阳回厥是奇方破阴回阳功效奇蓄血重症效立当方中药物各四两再加人参共为方 半夏散及汤 牡蛎泽泻散 附子泻心汤 白虎汤 白头翁汤 半夏散及用桂枝牡蛎泽泻散七味附子泻心用三黄白虎膏知甘草粳白头翁汤治热痢 缓急止痛加甘草漆泽葶苈陆楼根减量加附不煎汤气分大热此方清黄连黄柏与秦皮 通阳散寒治咽痛水泛多见虚类证阳明太阴合成病热渴汗出脉洪大味苦性寒能凉血 除痰开结功效佳肾虚引起多适用解痞可要细端详

加入人参气津生 解毒坚阴功效奇 半夏泻心汤 当归四逆汤 竹叶石膏汤 吴茱萸汤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当归四逆桂芍枣 竹叶石膏汤人参 吴茱萸汤人参枣 生姜泻心黄连芩 干姜甘草与人参 细辛甘草与通草 麦冬半夏甘草临 重用生姜温胃好 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合之治虚痞 血虚肝寒手足冷 再加粳米同煎服 阳明寒呕少阴利 再加半夏与大枣 法在降阳而和阴 煎服此方乐陶陶 清热益气养阴津 厥阴头痛皆能保 水热互结证可去 白虎加人参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阳明热炽用白虎 膏知粳甘共为汤 当归四逆桂枝芍 细辛甘草木通着 清热保津有奇效

趣味方剂歌诀完美版

1..麻黄汤(《伤寒论》)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平咳喘, 伤寒无汗服之宜。 趣记: 干妈贵姓? 对照: 甘麻桂杏? 2..桂枝汤(《伤寒论》)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风寒表虚一方通。 趣记: 贵嫂炒姜枣。 对照: 桂芍草姜枣。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歌诀: 九味羌活地防风, 细草苍芷芩川芎; 外感寒湿里蕴热, 发汗祛湿清里功。 趣记: 强风百草细, 秦川有苍生。 对照: 羌风白草细, 芩川一苍生。 4..小青龙汤(《伤寒论》) 歌诀: 小青龙用桂芍麻, 干姜细夏草味加; 外感风寒内停饮, 温肺化饮效甚夸。 趣记: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对照: 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5..银翘散(《温病条辨》) 歌诀: 银翘散主风热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发热咽痛服之瘥。 趣记: 荷梗连根叶似伞, 豆花接穗杆如牛。对照: 荷梗连根叶———, 豆花芥穗甘一牛。 6..桑菊饮(《温病条辨》) 歌诀: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趣记: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对照: 荷花根翘桔杏桑国。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歌诀: 麻杏甘石汤法良, 辛凉宣泄有擅长; 邪热壅闭气喘急, 清肺平喘效力强。 8..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壳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时行感冒有奇功。 趣记: 活熊身伏草埂, 二虎只可强攻。 对照: 活芎参茯草梗, 二胡枳壳羌—。 9..大承气汤(《伤寒论》)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 枳实大黄厚朴标; 泻热救阴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趣记: 皇后只是笑。 对照: 黄厚枳实硝。 10..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 苔黄脉数服之康。 趣记: 黄涛担冬瓜忙。

伤寒论方歌诀

伤寒论方歌诀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十五、桂枝加桂汤:代-伐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伐肾立奇功。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阴-服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中药方歌

二画 xx散(《良方集腋》): 血竭冰片红花麝香乳香没药儿茶xx 人参xxxx(《医宗金鉴》): 人参丁香当归血竭骨碎补五味子甘草五加皮没药茯苓 九一丹(《药蔹启秘》): 熟石膏xx两药比例为9:1 xx(《xxxx和剂局方》): 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三画 三拗汤(《xxxx和剂局方》: 甘草xx杏仁生姜 三黄凉膈散(《喉症全科xx集》):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赤芍薄荷陈皮天花粉射干甘草川芎青皮金银花当归玄参灯心竹叶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 干地黄生白芍麦冬生牡蛎阿胶麻仁生鳖甲生龟板炙甘草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白芍干地黄麦冬阿胶生龟板生牡蛎炙甘草生鳖甲麻仁五味子生鸡子黄 四画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六味汤(《喉科秘旨》):xx防风桔梗僵蚕薄荷甘草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山萸肉怀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熟地黄 六神丸(《xx方》): 中成药,处方略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xx野菊花xx紫花地丁xx 月华丸(《医学心悟》): 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山药百部沙参贝母茯苓三七獭肝菊花桑叶xx逍遥散(《校注妇人良方》): 柴胡白芍茯苓当归白术甘草生姜薄荷牡丹皮栀子 xx瓜蒌散(《医学心悟》): xx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云南白药(中成药):略五画 xx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 xx二仙汤(《时疫白喉捷要》):

龙胆草生地黄生石膏犀角牛蒡子板蓝根知母玄参马勃木通黄连焦栀子黄芩僵蚕大青叶粳米甘草 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炒白术炒黄芪茯苓龙眼肉当归远志炒酸枣仁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xx(《xx》): 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川牛膝制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右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制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制附子肉桂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xx 四物汤(《和剂局方》): 当归熟地白术川芎 四君子汤(《xxxx和剂局方》):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圣愈汤(《正体类要》): 熟地生地人参川芎当归xx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芍浙贝母防风没药炒皂刺当 归尾xxxx 正容汤(《审视瑶函》):

长沙方歌括_整理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加来此味妙相须。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四逆汤 生附—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干姜附子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桂枝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 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中医综合 《伤寒论》方药方歌

《伤寒论》方歌 1.桂枝汤证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 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 解肌还藉粥之功。 2.桂枝汤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 项背几几反汗濡, 只取桂枝汤一料, 加来此味妙相须。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下后喘生及喘家, 桂枝汤外更须加, 朴加二两五十杏, 此法微茫未有涯。 桂枝加附子汤 汗出过发漏漫漫, 肢急常愁伸屈难, 尚有尿难风又恶, 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 胸满阴觅要急除。 若见恶寒阳不振, 更加附子一枚具。 桂枝新加汤 汗后身疼脉反沉, 新加方法轶医林, 方中姜芍还增一, 三两人参义蕴深。 3.麻黄汤证 麻黄汤 七十杏仁二两麻, 一甘二桂效堪夸, 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4.麻黄汤证兼证 葛根汤证 两葛根三两麻, 枣枚十二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四两, 无汗憎风下利夸。 葛根加半夏汤证 二阳下利葛根夸, 不利旋看呕逆嗟, 须取原方照分两, 半夏半升洗来加。 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 膏如鸡子六麻黄, 枣枚十二五十杏, 无汗烦而且躁方。 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 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 咳而发热句中探。 加减歌: 若渴去夏取萎根, 三两加来功亦壮, 微利去麻加荛花, 熬赤取如鸡子样。 若噎去麻炮附加, 只用一枚功莫上, 麻去再加四两苓, 能除尿短小腹胀; 若喘除麻加杏仁, 须去皮尖半升量。 5.表郁轻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株, 甘芍姜麻一两符, 杏甘四枚枣四粒, 面呈热色氧均驱。 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株芍与姜, 麻株十六杏同行, 桂枝一两株十七, 草两二株五枣匡。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株, 生姜一两二株具, 膏株甘四四枚枣, 要识无阳旨各殊。 6.太阳病变证之热证 栀子豉汤证 山栀香豉治何为, 烦恼难眠胸窒宜, 十四枚栀四合豉, 先栀后豉法煎奇。 栀子甘草(生姜)豉汤 栀豉原方效可夸, 气羸二两炙甘加, 若加五两生姜入, 专取生姜治呕家。 栀子厚朴汤 朴须四两枳四枚, 十四山栀亦妙哉, 下后心烦还腹满, 止烦泄满效兼该。 栀子干姜汤 十四山栀二两姜, 以丸误下效偏方, 微烦身热君须记, 辛苦相须尽所长。 麻杏甘石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 二甘五十杏同熬, 须知禁桂为阳盛。 喘汗全凭热势操。 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 液亡肌腠涸阳明, 膏斤知六参三两, 二草六粳米熟成。 葛根芩连汤 三两黄芩二两甘, 葛根八两论中谈, 喘而汗出脉兼促, 误下风邪利不堪。 7.太阳病变证之心阳虚 证 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 四桂二甘药不烦, 叉手冒心虚已极, 汗多亡液究根源。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二甘一桂不需同, 龙牡均行二两通, 火逆下之烦躁起, 交通上下取诸中。 桂枝去芍药加蜀 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已名汤, 蜀漆还加龙牡藏, 五牡四龙三两膝, 能疗火劫病惊狂。 桂枝加桂汤 气从脐逆号奔豚, 汗为烧针启病原, 只去桂枝汤本味, 再加二两桂枝论。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 炙甘四两悸堪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