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技术接受模型

? 2 技术接受模型的发展

? 3 技术接受模型主要因素的测度

? 4 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分析

? 5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技术接受模型

1989年,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是Davis[1]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提出技术接受模型最初的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做一个解释说明。

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①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

②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

技术接受模型(参见图1)认为系统使用是由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决定的,而行为意向由想用的态度(attitide toward using)和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想用的态度由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感知的有用性由感知的易用性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感知的易用性是由外部变量决定的。外部变量包括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包括感知形式和其他个性特征)、任务特征、开发或执行过程的本质、政策影响、组织结构等等,为技术接受模型中存在

的内部信念、态度、意向和不同的个人之间的差异、环境约束、可控制的干扰因素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编辑]

技术接受模型的发展

1、知识管理系统接受模型的结构

目前,越来越多的组织意识到组织竞争力依赖于对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使得知识管理迅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职能[2]。知识管理包括大范围的复杂的组织、社会和行为的因素,尽管如此,信息技术仍是目前研究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因素。基于知识管理是由信息有关的技术所支撑,采用技术接受模型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接受进行研究。该模型主要测度技术接受模型两个主要因素——感知的有用性、易用性与用户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意向,以及实际使用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模型同Davis最初的技术接受模型相比较,没有考虑想用的态度这个因素,是因为Davis在1989年发现想用的态度在感知的有用性对使用的行为意向的影响方面只起部分调解作用,由于在该研究模型中没有涉及到影响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的因素,所以外部变量也没有包括在该研究模型中。

2、ERP应用系统接受模型的结构

企业资源计划是一个能够处理包括财政、人力资源、制造、物质管理、销售和分配在内的多种功能的系统[3]。实施ERP需要大量的组织资源并存在由大量投资所带来的风险,相比传统的简单的信息技术系统的实施是一个完全不相同的信息技术应用范畴。

在该研究模型中,着重研究影响技术接受模型中两个主要的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因素[4]。模型包括了技术接受模型主要的因素同时定义了三个外部变量:ERP系统的计划交流,对ERP系统所产生利益的共识,ERP系统的训练[5]。在组织中,最先可能接受ERP系统的是高级管理工作者,ERP系统的计划交流使得关于ERP系统的信息从高级管理人员流向其他的人员[6],对ERP 系统能产生利益的共识[7]是指同行以及管理人员之间对ERP系统价值所达成的共识,ERP系统的训练[8]包括内部训练和外部训练,是指对用户的一系列培训。

3、lnternet应用接受模型的结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Internet,特别是在共享重要的信息资源时[9]。开发基于Internet的系统以及建立企业内部的互联网有助于打破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时间和距离的障碍以减少成本提高生产率.企业使用Intenlet主要用来收集信息,但怎样取得企业所期望的信息是企业使用Internet的一个主要

障碍[10]。收集与任务有关的信息已成为使用Internet的一个主要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处理的性能也越来越取决于信息与组织任务的匹配程度。

在该研究模型中,使用技术接受模型对个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对日常工作中Internet使用的评估主要依据个人对使用与任务有关的网站和Intranet

的印象。为了实证研究工作人员对与任务有关的Internet的使用,综合运用了技术接受模型和Choo[11]的信息行为模型,信息行为模型主要说明人们怎样通过信息的需求—搜寻—使用循环来降低任务的不确定性。以信息行为模型的三步循环为基础,从三方面对工作中Internet的使用进行评估研究。在信息需求方面,主要就相关的信息能否解决问题的个人判断进行模拟研究,提出因素—相关性[12];在信息搜寻阶段,使用两个技术因素——感知的有用性、易用性和一个个人因素——想用的态度对个人的评估进行研究;在信息使用阶段,用感知的业绩进行研究,对用户来说,相比具体的使用Internet,评估制定的决策所带来的结果和使用Internet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更为重要一些。

4、Online Shopping接受模型的结构

近几年来,大量网上零售商的破产使得人们对商家一消费者(B2C)网上销售模式的过度乐观的期望有所降低.目前,B2C电子商务还处于发展初期,传统销售渠道仍具有明显的优势,尽管如此,B2C电子商务作为一种销售媒介并没有消失。

Amazon,eBay,Travelocity这几个电子商务网站持久稳定的发展显示出电子商务零售商有能力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大量的产品信息,专家建议,定制化服务,快速的订单过程,电子产品的快速交付等等。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挑战,尤其是在网站界面设计、订单填写、付款方式,以及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上。

采用技术接受模型对Online Shopping接受进行研究,但由于消费者在选择零售商时,享有更多的自主权,所以还必须考虑除了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这两个因素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兼容性、隐私、安全、规范的信念和自我效用。

5、基于无经验和有经验消费者的Online Stores接受模型的结构

吸引新的消费者并留住已有的消费者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13]。消费者对网上商家的信任在吸引新的消费者和留住已有的消费者两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消费者对网上商店是否可信的判断将会影响新老消费者参与电子商务的意愿[14]。信任在电子商务中格外重要,因为消费者在这种不确定环境中更容易被商家利用。 Amazon,tom就在没有征求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与第三方机构共享消费者个人的信息。虽然消费者的信任是影响消费者接受并使用电子商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在进行网上交易时,消费者通过商家的网站与商家进行交互,与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样,决定开始使用网站并且继续使用它同样取决于技术接受模型中两个关键因素——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这样对Online Stores接受的研究就可以从两个紧密联系并且互补的方面进行:一个商家,一项信息技术。

在该研究模型中,以https://www.doczj.com/doc/7c8467245.html,为研究对象,使用技术接受模型和电子商务的熟悉与信任模型(familiarity and trust mode1)[15]从上述两个方面对消费者的网上购买意向进行研究。

[编辑]

技术接受模型主要因素的测度

不同的技术接受模型因为接受的对象不同,其因素也有差异。对这些因素的测量是实证的基础,不同技术接受模型的因素测度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应用系统技术接受模型主要因素的比较分析

[编辑]

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分析

在对各个研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时,首先根据研究模型确定模型的自变量、中间变量、因变量,然后选择适当的样本对各个变量进行数据采样,对采样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1、不同技术接受模型的变量分析

不同的技术接受模型具有不同的拓扑结构,实证的变量也各不相同,表2

分析了经典的实证研究文献的模型变量。

表2 不同技术接受模型的变量比较分析

2、实证研究中数据的采样和数据分析方法(见表3)

表3 研究方法比较研究

出于方便和成本的考虑,大部分实验的受试者为大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实验过程一般为:首先让学生访问一个网站,之后让他们根据访问网站的感受填写问卷,也有直接让受试者填写问卷。问卷编制采用Likert法,即每个问题提供5或7种选择,以5种为例分为:很不赞同(1),不赞同(2),既不赞同也不反对(3),基本赞同(4),很赞同(5),这符合人们判断问题的方式。问卷回收之后进行甄别,剔除那些不合格的;然后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再采用各种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来验证模型。

[编辑]

参考文献

?[1]Davis F.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1989,13(3):319—341.

?[2]Davenport T H,Grover V.General perspective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Fostering a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1,18(1):5—23.

?[3]Davenport T H.Mission critical:Realizing the promise of enterprise systems[M].Boston,MA:HBR Press,2000.

?[4]Lewis L,Seibold D.Innovation modification during intra-organizational adop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3,18(2):322—354.

?[5] Legris P,Ingham J,Collerette P.Why do people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3,40:191—204.

?[6]Caner F J,Jambulingham T,Gupta V K, et a1.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A framework for communicating diffusion

effect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1,38:277—I287.

?[7]Mirani R.Lederer A L.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the organization benefits of IS projects[J].Decision Sciences,1998,29(4):803—838.

?[8]Potosky D.A field study of computer efficacy beliefs as an outcome of training:The role of computer playfulness。computer knowledge,and performance during train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2,18(3):241—255.

?[9]Feher A,Towell E.Business use of the Internet[J].Internet Research,1997,7(3):195—200.

?[10]Soh C,Mah Q Y,Gan F J,et a1.The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business:The experience of early adopters in Singapore[J].Internet

Research,1997,7(3):217—228.

?[11]Choo C W.The knowing organiz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2]Spink A,Greisdof H,Bateman J.From highly relevant to not relevant:Examining diferent regions of relevanc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1998,34(5):599—621.

?[13]Jarvenpaa S L,Todd P A.Consumer reactions to electronic shopp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J].Int J Electron Commerce,1997,5(2):59—88.

?[14]Jarvenpaa S L,Tractinsky N.Consumer trust in an interact store:

A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J].J Comput Mediated Commun,1999,

5(2):1—35.

?[15]Gefen D.E—commenee:The role of familiarity and trust[J].Omega-Int J Manage Sci,2000,28(6):725—737.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模型的骨骼动画技术讲解

模型的骨骼动画技术讲解 骨骼动画实际上是两部分的过程。第一个由美术执行,第二个由程序员(或者你写的引擎)执行。第一部分发生在建模软件中,称为建模。这里发生的是术定义了网格下面骨骼的骨架。网格代表物体(无论是人类,怪物还是其他物体)的皮肤,骨骼用于移动网格物体,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实际运动,这通过将每个顶点分配给一个或多个骨头来完成。当顶点被分配给骨骼时,定义了权重,该权重确定骨骼在移动时对顶点的影响量。通常的做法是使所有权重的总和1(每个顶点)。例如,如果一个顶点位于两个骨骼之间,我们可能希望将每个骨骼的权重分配为0.5,因为我们希望骨骼在顶点上的影响相等。然而,如果顶点完全在单个骨骼的影响之内,那么权重将为1(这意味着骨骼自主地控制顶点的运动)。 这是一个在混合器中创建的骨骼结构的例子:

我们上面看到的是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将骨骼结构组合在一起,并为每个动画类型(“步行”,“跑步”,“死亡”等)定义了一组关键帧。关键帧包含沿着动画路径的关键点的所有骨骼的变换。图形引擎在关键帧的变换之间进行插值,并在它们之间创建平滑的运动。 用于骨骼动画的骨骼结构通常是继承的,这意味着骨骼有一个孩子/父母关系,所以创建了一根骨头。除了根骨之外,每个骨骼都有一个父母。例如,在人体的情况下,您可以将后骨分配为具有诸如手臂和腿部以及手指骨的儿童骨骼的根部。当父骨骼移动时,它也移动其所有的孩子,但是当孩子的骨骼移动时,它不会移动它的父母(我们的手指可以移动而不移动手,但是当手移动它移动所有的手指)。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当我们处理骨骼的变换时,我们需要将它与从它引导到根的所有父骨骼的转换结合起来。

Simulink模型到Modelica模型转换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c8467245.html, Simulink模型到Modelica模型转换技术 作者:董政丁建完 来源:《计算机辅助工程》2016年第05期 摘要:针对Simulink模型重用到更高阶的Modelica平台上的需求,分析Simulink模型的数学本质和代码表达,以及Modelica对外部函数和外部类的支持,重用Simulink模型转换生成的S-function目标C代码,实现Simulink模型到Modelica模型转换. 关键词: Simulink; S-function; Modelica;模型转换 中图分类号: TP391.9 文献标志码: B 0 引言 随着数字化功能样机技术和仿真技术的发展,近几十年来涌现出许多成熟的建模仿真分析工具,并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控制等领域中,使得对集机械、电子、液压、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子系统于一体的复杂产品的整体系统进行分析成为可能.多年以来,Simulink以其基本模块的易用性和通用性,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的建模.同时,为满足物理系统建模,MATLAB 官方和第三方均提供多种扩展工具模块,但是实际使用时,扩展工具模块往往难以满足使用需求.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发现针对复杂物理系统,Simulink存在着建模难度大并且耗费时间多的问题.欧洲学者针对复杂物理系统统一建模,提出多领域统一建模语言——Modelica语言,实现 对复杂产品整体统一建模分析,并使之成为复杂系统建模领域的标准.目前,Modelica语言已 有较大的发展,针对其开发的标准模型库更是迅猛增长,已覆盖机械、液压、气压、电控、热力和电磁等多个领域,并在欧美汽车、能源、动力、机电、航空和航天等各行业获得成功应用.[1] 虽然Modelica的应用已推进复杂物理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发展,但是控制系统工程师依然 习惯利用Simulink进行控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而其他设计工程师使用Modelica建立物理系统模型.长期以来,大量的知识已经以Simulink模型的方式累积下来,如果把这些模型用Modelica重写,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基于Modelica语言在多领域建模和仿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可以考虑将控制系统Simulink模型转换成Modelica模型,使系统模型在统一的Modelica平台下进行仿真.有学者提出一种“模块映射”方案,通过在Modelica平台中建立与Simulink基本模块对应的模型库元件,并按照Simulink模型模块和连接关系,用Modelica 元件代替Simulink模块并复现连接关系,实现模型转换.[2-3]这种方案依赖于专门定制的Modelica模型库元件.然而,部分Simulink基本模块,如积分模块等,有多种变形模式,要设计一种Modelica元件与其对应的难度很大.对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Simulink模型代码生成和Modelica外部类和函数接口实现Simulink模型到Modelica模型转换的新方案. 1 模型转换原理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 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 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 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 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简介 1、社会认知的概念 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下“宝宝”类金融产品用户接受度研究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下“宝宝”类金融产品用户接受度研究

目录 目录 (1)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3) 1 绪论 (4) 1.1 研究背景 (4) 1.2 研究意义 (4) 1.3 研究方法 (5) 2 研究基础及文献综述 (5) 2.1 宝宝类理财产品简介 (5) 2.2技术接受模型的简介 (5) 2.3 综述 (6) 2.3.1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研究现状 (6) 2.3.2 技术接受模型相关研究理论 (8) 3 模型构建与问卷设计 (10) 3.1 模型建构 (10) 3.1.1 概念模型的构建 (10) 3.1.2 研究假设 (14) 3.2 问卷设计与调查 (15) 3.2.1 问卷设计 (15) 3.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6) 3.3 数据分析方法 (16) 4 样本分析 (18)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8) 4.1.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8) 4.1.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0) 4.2信度分析 (21) 4.3效度分析 (22) 4.4相关性分析 (23) 4.4.1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态度 (23) 4.4.2 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态度 (24) 4.4.3.感知风险与使用态度 (25) 4.4.4 社会影响因素与使用态度 (25) 4.4.5使用态度与行为意向 (26) 4.4.6 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 (27) 4.5研究假说验证 (28) 5 结论与建议 (29) 5.1 研究结论 (29) 5.2 发展建议 (30)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2) 参考文献 (34)

附录 (36) 中文摘要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应运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越过营业门店,依靠互联网开展银行业务,进行金融理财,节约时间成本及费用。利率市场化使得互联网银行的存款利率普遍高于传统银行。怎样克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劣势,施展其产品的优势,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进而扩大用户群,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理论上建立研究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到了关于用户对于“宝宝”类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接受度的有价值的结论,如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社会影响因素对于用户对“宝宝”类理财产品的使用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于用户对“宝宝”类理财产品的使用态度具有显著反向影响等。 本文还在研究基础上对“宝宝”类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提出合理意见,比如升级技术保障,保护用户信息,并且完善平台设计以及丰富应用功能等。 关键词:“宝宝”类金融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实证研究;技术接受模型;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认知偏差的定义、成因和特征,梳理了有关认知偏差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认知偏差;行为金融;有限理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偏差对经济行为个体的经济决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并经常扮演核心的角色。行为金融学则认为,由于金融决策更具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投资者的认知性偏差可能更具显著性,所以研究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很有意义。认知偏差的研究和发现为解释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认知偏差与金融市场的异象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结果就涌现出不少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统计异象,在股票收益的历史可预测性方而,按照弱有效市场的观点,投资者无法利用历史价格信息来构造投资策略获得超额利润(按照资产定价模型进行风险调整以后的收益)。从1980年开始,有很多研究发现股票收益是可预测的证据。例如,De Bondt和Thaler(1985)发现股票长期的历史累计收益与未来的长期股票收益负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长期反转”。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显示股票中期的历史统计收益与未来的中期股票收益正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也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中期惯性”。面对传统金融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偏差的出发,为解释市场异常现象做出了重大贡献。 2.认知偏差的定义与分类 把心理研究应用到投资决策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Slovic首次在论文中论证了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再到De Bondt和Thaler正式揭开行为金融学发展的序幕,认知偏差研究的发展经历了缓慢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许多金融学领域的学者(如:Roben Shiller,Richard Thaler.Meir Statman,Hersh Shefrin及De Bondt 等)结合心理学对个体行为决策的研究结果,在认知偏差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知偏差概念作为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范畴,起源于认知心理学。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解析,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具有局限性,个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都会产生偏差(Tversky和Kahne-man,1974)。这种认识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相吻合,即自然选择的结果逐步将人们退化成一种依赖有限理性的决策方式来替代理性决策过程的思维主体,并据此来节约思维成本《Si-mon,1955)。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可以看成是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因此,认知偏差,可以按照认知进行的四个环节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即信息识别——信息编辑——信息输出——信息反馈。王宁,茅宁(2005)按认知的信息处理过程将国内外文献中常见的26种认知偏差按照人类信息处理的过程分成分类如下:1)信息识别阶段偏差:易得性偏误,代表性偏差,文化和社会认知,小数字定理,认知失调,从众心理,过度反应,搜寻成本。2)信息编辑阶段偏差:框架依赖,保守性偏差,模糊趋避,无关效果,神奇式思考,准神奇式思考,锚定和调整。3)信息评价阶段偏差:过度自信,后见之明,原赋效果,确定效果,反射效果,后悔厌恶,归因偏差,人性好赌,损失厌恶,宿钱效应,处置效应。李心丹(2003)针对中国股市的特点提出政策依赖性偏差。 3.认知偏差的理论研究 在对认知偏差的研究基础上诞生出一些重要的行为金融模型,对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提

模型转换的途径

PIM->PSM 模型转换的途径 mdaSky UML软件工程组织 由MDA 的PIM(平台独立模型)向PSM(平台特定模型)转换的方法目前尚未实现标准化。因此目前市售的工具不得不利用自主方法进行这部分的处理。由PIM 向PSM 的转换方法由于将在2004 年实现标准化,只有这个重要的步骤标准化了,才更加有利于MDA 这项技术的推广。 2004 年将是MDA 大发展的一年,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看看业界一些重要的公司是如何应对MDA 这项技术的。最近,美国Compuware 的OptimalJ 等基于对象技术标准化团体美国OMG (Object Management Group )倡导的模型驱动架构(MDA)的Java 开发工具业已亮相。那么Java 工具阵营的老大哥Borland 公司的JBuilder 是否会支持MDA 那?看看他们是怎么说:“我们也在关注MDA, 但是目前仍在观察其动向。比如说第一点,OptimalJ 等产品与JBuilder,包括价格在内,不属于同一类产品。要是支持MDA 的话,Together 更好一些。JBuilder X 在能够轻松构筑Web 应用的角度上,以比这些工具更低的成本实现了相同的功能。同样,即便1 行代码都不写,也能够自动生成可访问数据库的Web 应用架构,在开发过程中及开发完成后均可轻松变更Web 应用服务器等平台。由PIM 向PSM 的转换方法由于将在2004 年实现标准化,因此到时准备在Together 中配备基于MDA 的模型自动生成功能。”看来Borland 公司也不会轻视MDA 这项技术,准备在Together 产品中支持MDA。 MDA 技术是否会取得较大的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下面简单讲述一下从PIM 到PSM 转化的5 种途径: 1. Marking

访问控制模型综述

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沈海波1,2,洪帆1 (1.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湖北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访问控制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了提高效益和增强竞争力,许多现代企业采用了此技术来保障其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对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和工作流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等几种主流模型进行了比较详尽地论述和比较,并简介了有望成为下一代访问控制模型的UCON模型。 关键词:角色;任务;访问控制;工作流 中图法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3695(2005)06-0009-03 Su rvey of Resea rch on Access Con tr ol M odel S HE N Hai-bo1,2,HONG Fa n1 (1.C ollege of Computer,H uazhong Univer 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W uhan H ubei430074,China;2.Dept.of C omputer Science,H ubei College of Education,Wuhan H ubei430205,China) Abst ract:Access control is an im port ant inform a tion s ecurity t echnolog y.T o enha nce benefit s and increa se com petitive pow er,m a ny m odern enterprises hav e used this t echnology t o secure their inform ation m ana ge s yst em s.In t his paper,s ev eral m a in acces s cont rol m odels,such as tra dit iona l access control m odels,role-bas ed acces s cont rol m odels,ta sk-ba sed acces s control m odels,t as k-role-based access cont rol m odels,a nd s o on,are discus sed a nd com pa red in deta il.In addit ion,we introduce a new m odel called U CON,w hich m ay be a prom ising m odel for the nex t generation of a ccess control. Key words:Role;Ta sk;Access Cont rol;Workflow 访问控制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地准许或限制主体对客体访问能力及范围的一种方法。它是针对越权使用系统资源的防御措施,通过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或因为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而造成的破坏,从而保证系统资源受控地、合法地使用。访问控制的目的在于限制系统内用户的行为和操作,包括用户能做什么和系统程序根据用户的行为应该做什么两个方面。 访问控制的核心是授权策略。授权策略是用于确定一个主体是否能对客体拥有访问能力的一套规则。在统一的授权策略下,得到授权的用户就是合法用户,否则就是非法用户。访问控制模型定义了主体、客体、访问是如何表示和操作的,它决定了授权策略的表达能力和灵活性。 若以授权策略来划分,访问控制模型可分为: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基于任务和工作流的访问控制(TBAC)模型、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T-RBAC)模型等。 1 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 传统的访问控制一般被分为两类[1]:自主访问控制DAC (Discret iona ry Acces s Control)和强制访问控制MAC(Mandat ory Acces s C ontrol)。 自主访问控制DAC是在确认主体身份以及它们所属组的基础上对访问进行限制的一种方法。自主访问的含义是指访问许可的主体能够向其他主体转让访问权。在基于DAC的系统中,主体的拥有者负责设置访问权限。而作为许多操作系统的副作用,一个或多个特权用户也可以改变主体的控制权限。自主访问控制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主体的权限太大,无意间就可能泄露信息,而且不能防备特洛伊木马的攻击。访问控制表(ACL)是DAC中常用的一种安全机制,系统安全管理员通过维护AC L来控制用户访问有关数据。ACL的优点在于它的表述直观、易于理解,而且比较容易查出对某一特定资源拥有访问权限的所有用户,有效地实施授权管理。但当用户数量多、管理数据量大时,AC L就会很庞大。当组织内的人员发生变化、工作职能发生变化时,AC L的维护就变得非常困难。另外,对分布式网络系统,DAC不利于实现统一的全局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MAC是一种强加给访问主体(即系统强制主体服从访问控制策略)的一种访问方式,它利用上读/下写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利用下读/上写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MAC主要用于多层次安全级别的军事系统中,它通过梯度安全标签实现信息的单向流通,可以有效地阻止特洛伊木马的泄露;其缺陷主要在于实现工作量较大,管理不便,不够灵活,而且它过重强调保密性,对系统连续工作能力、授权的可管理性方面考虑不足。 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 为了克服标准矩阵模型中将访问权直接分配给主体,引起管理困难的缺陷,在访问控制中引进了聚合体(Agg rega tion)概念,如组、角色等。在RBAC(Role-Ba sed Access C ontrol)模型[2]中,就引进了“角色”概念。所谓角色,就是一个或一群用户在组织内可执行的操作的集合。角色意味着用户在组织内的责 ? 9 ? 第6期沈海波等: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4-04-17;修返日期:2004-06-28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技术接受模型 ? 2 技术接受模型的发展 ? 3 技术接受模型主要因素的测度 ? 4 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分析 ? 5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技术接受模型 1989年,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是Davis[1]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提出技术接受模型最初的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做一个解释说明。 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①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 ②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 技术接受模型(参见图1)认为系统使用是由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决定的,而行为意向由想用的态度(attitide toward using)和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想用的态度由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感知的有用性由感知的易用性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感知的易用性是由外部变量决定的。外部变量包括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包括感知形式和其他个性特征)、任务特征、开发或执行过程的本质、政策影响、组织结构等等,为技术接受模型中存在

的内部信念、态度、意向和不同的个人之间的差异、环境约束、可控制的干扰因素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编辑] 技术接受模型的发展 1、知识管理系统接受模型的结构 目前,越来越多的组织意识到组织竞争力依赖于对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使得知识管理迅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职能[2]。知识管理包括大范围的复杂的组织、社会和行为的因素,尽管如此,信息技术仍是目前研究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因素。基于知识管理是由信息有关的技术所支撑,采用技术接受模型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接受进行研究。该模型主要测度技术接受模型两个主要因素——感知的有用性、易用性与用户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意向,以及实际使用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模型同Davis最初的技术接受模型相比较,没有考虑想用的态度这个因素,是因为Davis在1989年发现想用的态度在感知的有用性对使用的行为意向的影响方面只起部分调解作用,由于在该研究模型中没有涉及到影响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的因素,所以外部变量也没有包括在该研究模型中。 2、ERP应用系统接受模型的结构 企业资源计划是一个能够处理包括财政、人力资源、制造、物质管理、销售和分配在内的多种功能的系统[3]。实施ERP需要大量的组织资源并存在由大量投资所带来的风险,相比传统的简单的信息技术系统的实施是一个完全不相同的信息技术应用范畴。 在该研究模型中,着重研究影响技术接受模型中两个主要的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因素[4]。模型包括了技术接受模型主要的因素同时定义了三个外部变量:ERP系统的计划交流,对ERP系统所产生利益的共识,ERP系统的训练[5]。在组织中,最先可能接受ERP系统的是高级管理工作者,ERP系统的计划交流使得关于ERP系统的信息从高级管理人员流向其他的人员[6],对ERP 系统能产生利益的共识[7]是指同行以及管理人员之间对ERP系统价值所达成的共识,ERP系统的训练[8]包括内部训练和外部训练,是指对用户的一系列培训。 3、lnternet应用接受模型的结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Internet,特别是在共享重要的信息资源时[9]。开发基于Internet的系统以及建立企业内部的互联网有助于打破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时间和距离的障碍以减少成本提高生产率.企业使用Intenlet主要用来收集信息,但怎样取得企业所期望的信息是企业使用Internet的一个主要

3D模型格式转换技巧

UG3D数据转换的技巧 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要把PROE和UG的3D数据进行转换,但如果我们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则会出 现很多的破面,给我们分模和加工带来很多的不便。值得一提的是,我很讨厌去修补破面,最多让PROE系 统自动修补一下。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基本不需要修补破面的方法。值得申明的是,这里只是我的一 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首先,大家要明白3D数据转换过程中出现破面的原因主要是软件之间的算法和精度不同所导致的。 (1) UG转PROE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UG档转到PROE中时采用的格式是STP或CATIA,最好不要采用IGS,因为前面两种格 式是针对实体,而IGS则是针对曲面。在转换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知道模型的尺寸大小,如果模型很小, 而且又有很多小圆角、倒角特征则我们最好做个操作:把模型放大数倍,放大后的模型中就没有小特征了。 之后我们在UG中以STP的格式将模型导出。在PROE中导入STP格式时,我们首先新建一个空的零件文档, 再插入要导入的文件就OK了,一般系统已经直接生成了实体,如果还有破面可以再把精度调到系统的 最大值0.01(这一点有时特别重要),再有破面的话就让系统自动修补一下。当然如果UG 中的模型本来就很大, 那就没必要将模型放大了,但是当我们导入PROE中发现有破面时你不妨试试放大模型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STP格式还有破面的话,可以试试CATIA格式! (2) PROE转UG PROE转到UG中就简单多了,我们可以用TRANSMAGIC这个软件先把PROE档打开,然后另存为UG格式,再在UG中 导入时选择parasolid 格式即可。一般得到的就是实体了。 (3) IGS转PROE或UG 首先我们要知道手头的IGS格式文档是PROE还是UG中转来的,如果是PROE中转来的我们就用PROE将其导入, 如果是UG中转来的当然要选择在UG中导入,因为软件接收自己导出的文件格式肯定错误是最小的。当然,

认知综述

国外关于概念形成的理论研究述评 应用心理学081班梁馨氏 0818010111 摘要:关于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已有过不少 ,并且也形成各种各具特色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由于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掌握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受教育者更为迅速和准确的掌握概念提供强有力的指导。本文尝试通过对前人关于概念形成的广泛研究中归纳和总结各种不同的学说。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论的发展研究脉络提供一些参考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概念形成理论发展评价 Abstract: the concept abou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also have a lot to the formation of unique theory and research paradigm. Du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i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And at the same time, our knowledg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how to help educated more rapidly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concept with powerful guida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concept of 'extensive research on formation of all sorts of different summed up the theory. Because our country is lack of the materials, therefore, can to a certain ext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research venatio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 Keywords: concept formation theor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1、前言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是一类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的信息表征。概念形成亦称概念学习,是指个体掌握概念的过程,是人类进行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概念的形成是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由于在自然条件下形成一个概念需要很长时间,加之实验条件不易控制。因此,心理学家更倾向于用实验法来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这种研究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贺尔(Hull,C,L,1920)。随后,心理学家海德布莱德(Heidbreder,E,1924)、巴特莱特(Bouthelet,L,1948)、布鲁克斯(Brooks,L,1978)、巴纳(Boure,L,E,1979)和迈尔武德(Millward,R,B,1980)等人都不仅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结论,同时也对概念形成的实验方法和模型做了相关探索。从众多的概念形成研究来看,心理学对概念形成的研究可分为两类:①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或教学过程中研究儿童掌握现实概念的过程;②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在实验室研究成人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 2、共同因素说 2.1基本观点

认知老化研究综述

认知老化研究综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心理学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认知老化(cognitive aging)是当代老年心理学研究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领域。国外研究报告很多,进展很快,国内有关研究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本文将对该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 1认知老化的界定 大量事实表明,在成年之前,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成年之后,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不断衰退,心理学中用认知老化(cognitive aging)说明这种衰退。在传统观点看来,认知老化是一个单调的发展过程,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但是现代观点则把认知活动看作复杂的,多维的,在认知能力发展中交互作用的不同过程,其中有些部分是可以通过干预加以补偿的。这里讲到的“认知”主要指三个方面: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初级加工和次级加工,以及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1]。 2认知老化的机制 研究认知老化主要是通过对感觉功能、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等方面随年龄衰退的现象进行解释。而认知老化的特征则表现在加工速度、记忆力、抑制能力等方面,由此而产生了诸多理论与模式分析。 2.1加工速度理论这一理论由Salthouse在1985年提出。所谓速度主要指感觉速度和中枢加工速度[1]。老年人的感觉功能退化特点十分明显,运动速度减慢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现象[2]。与其同时产生的还有对感知觉变迟钝和对刺激的反应变慢等。对于这种变慢的解释主要认为它与外周机制有很大关系。但是研究者发现,相对外周功能老化,中枢加工的老化要起到更主要的作用。中枢加工老化的速度要远远大于外周功能的老化。 对于感觉速度和加工速度减慢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神经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从神经生物学观点看来,速度减慢是神经系统老化的结果,包含了神经噪音干扰增加、细胞死亡、疾病、人体生物钟速度、系统分解、功能废用等造成的功能退化、基因或者其他变化[3]。在心理学角度看来,速度变慢主要是由于在信息超负荷或人物过于复杂的时候,注意和记忆能力下降、过于注重准确性或选择策略墨守常规、激活水平和动机较低造成的。 加工速度理论通过感觉运动速度、知觉速度[主要通过数字符号替换(digit symbol test)、字母比较(letter comparison)、数字比较(digit comparison)、模式比较(pattern comparison)和图形匹配(identical pictures)]和认知速度进行测量[3]。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成人的认知操作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减慢,是认知功能发生老化的主要原因。

零件的设计模型向毛坯模型转换技术研究.

第10卷第6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Vol.10No.6文章编号:1006-5911(2004)06-0620-05 零件的设计模型向毛坯模型转换技术研究 王宗彦,吴淑芳,秦慧斌 (华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山西太原 030051) 摘要:为了实现CAD/CAPP/CAM的集成,提出了一种由设计模型向毛坯模型转换、进而向制造模型转换的思想。文章重点研究了由设计模型向毛坯模型转换的技术。具体研究了毛坯模型的定义与生成技术,包括毛坯建模、毛坯模型的生成、切削区域的定义、分解性实体几何造型思想,以及结构实体几何特征模型向分解性实体造型的转化。还研究了设计模型向毛坯模型转换的实现方法。给出了实现这一转换的具体步骤为:识别零件表面、余量补偿、体加工面的识别和立体形状的构建、采用半空间法构建被移去的体特征和偏移量补充。 关键词:设计模型;制造模型;毛坯模型;面加工特征;体加工特征中图分类 号:TP391.7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CAPP是连接CAD和CAM的桥梁,许多学者都在努力搭建这座桥梁,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CAD/CAPP/CAM商用集成系统。从表面上看,CAPP是CAD/CAM断流的关键,似乎是它制约了CAD/CAM乃至CIMS的集成,但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则是设计模型到制造模型的转换理论没有解决。 目前的CAD/CAM系统采用的造型方法是面向设计的 CSG(ConstructiveSolidGeometry)树表示特征造型,它与面向制造并体现加工顺序的特征建模还存在很大差异,在语义表达上也不一致,如设计特征的增加凸台,与制造过程可能完全不符[1]。因此,现在的CAD/CAM系统的工作方式与集成化和自动化所要求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为在产品特征模型设计完毕之后,需要大量的人机交互,选择单一几何特征以确定加工区域,再选择加工方式和刀具类型参数,还不能智能决策工艺过程,不能自动地从设计信息中获取加工信息并完成工艺过程 收稿日期:2003-06-06;修订日期:2003-09-27。基金项目:国防柔性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 规划[2]。 1982年,Arbab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特征分解造型,分解性实体几何造型De-structiveSolidGeometryModeling,DSGM。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型系统已在Stanford和Purdue展示过,商品化系统Pro/Engineer也支持这种系统。Purdue系统中的毛坯是一个方形块,Stanford系统中的毛坯是一个凸起的形状(由平移扫掠形成)。Pro/Eng-ineer系统中,毛坯可以是由平移扫掠或者旋转扫掠在Purdue和

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对国内外关于情绪智力结构的主要研究综述,分别从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现有文献的局限性和情绪智力未来发展研究方向。 关键词:情绪智力;结构;结构模型 1情绪智力的定义 关于情绪智力的定义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不过已达成共识的是可以将这些定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一种认知能力即能力EI;另一类则是特质EI。能力EI也叫“认知情绪能力”。它是指一个人认识、处理和利用情绪信息的真实能力。特质EI也叫“情绪自我效能”。它是指一系列行为倾向和个体对自己认识、处理和利用情绪信息能力的自我认知。 2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 关于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的解释,较有影响力的要属Goleman、Bar-On、Salovey 和Mayer的理论。 2.1Mayer & Salovey 1990 模型 1990年Mayer & Salovey提出EI概念,它主要包括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以及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 其中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包括评估、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 和评估他人的情绪(包括对非言语表示的理解和移情);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包括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调节他人的情绪;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包括灵活计划,创造性思维,注意力转移以及动机四个方面。 2.2Mayer & Salovey 1997 模型 Mayer & Salovey 在1997年对情绪智力涵盖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模型由四部分组成:准确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产生利于思维的情感的能力,理解分析和使用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成熟的能力。从这

抑郁认知理论综述

抑郁认知理论综述 摘要:抑郁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对其病理的解释多种多样。本文从认知理论入手,介绍了几种主要理论,包括Abramson抑郁无望理论、Beck理论、双重加工模型和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抑郁认知理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抑郁认知易感性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目前导致残疾和死亡的第四大疾病。这种疾病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自我感觉、人际交往及躯体功能状态。最新的调查表明,16%的人在一生中某个时候可能罹患抑郁。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已达3%~5%,超过2600万人罹患抑郁症。对抑郁病因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于抑郁形成的解释有多种,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动力学派,神经科学等。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看自己、世界和未来的方式是引发和影响情绪状态的关键因素。因此,下面着重介绍关于抑郁的几种认为理论模型。 1 Abramson的抑郁无望理论 无望感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塞利格曼首次将动物无助感实验的结果用于人类抑郁的解释,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无助理论。该理论一“控制“为新观念,认为有机体不可控期望的繁华导致费事硬性的消极行为和其他的系的无助表现。Abramson等人对抑郁的行为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抑郁修正习得性无助理论。该理论认为,抑郁是由于患者对消极事件三方面错误的归因引起的,这三方面指的是:内在的,普遍的和稳定的原因是,最容易发生。因此,这个理论有被称为抑郁的无望感理论。无望感的认知,引出了一个新概念——无望型抑郁,及抑郁的一种雅兴,表现为悲哀、自暴自弃、缺乏活力、领没、精神萎靡、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无望感理论模型认为,当经历一个负性事件时,具有抑郁性归因方式的人比非抑郁性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无望感,从而产生抑郁,尤其是无望型抑郁。 2001年Abramson对理论再次进行了修订。不再局限于归因,扩展到各种负性认知方式,应对方式等。导致的异域类型,也就不再仅限于无望抑郁一种亚型。更加强调认知易感性与负性应激之间的相互作用。Teasdale进一步认为,具有一予以感性的人,负性情绪很容易诱发与自我有关的负性思维,并导致对结果和未来做出消极的解释。 2 Beck的理论 2.1基本内容 Beck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抑郁症的认知理论,认为抑郁患者的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是消极的,包括消极新年、思维和想象。他认为,认知过程一般有三部分组成:接受和评价信息、产生应对和处理问题、预测和评估结果。Beck以“抑郁认知三联征“,”认知歪曲“”自动性思维“和”潜在的一遇行人制图室“为核心概念来解释抑郁障碍的产生。所谓抑郁三联征,是指个体对子我做消极评价,对以往经验做消极解释,对未来做小机遇期;认知歪曲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错误解释或错误直觉,在这种情况下,已与个体得出的结论会是他们的消极期望得到进一步强化;而自动性思维指的是介于外部事件和个体对事件的不良情绪反应之间的那些思维。大多数抑郁患者并不能意识到在不愉快情绪反应之前的难写思维。大多数抑郁患者并不能意识到在不愉快情绪之前已存在这些思维,因为这些思维已经成为自动性思维。抑郁症是消极认知方式的结果,而抑郁患者的消极认知方式就是自动性思维,已经成为抑郁患者认知事物的习惯方式。 该理论认为,抑郁患者对自己做出不合逻辑的推论,而这种逻辑上的错误退了或不正确的认知过程导致了不良行为和情绪障碍。抑郁患者用自我贬低或自我责备试图去解释所有事件。Beck把抑郁患者对客观事件的错误逻辑推论归纳为四种:(1)任意的推断。推断中昂并不存在结论的证据(我是无用的,因为我买东西是商店已关门;(2)选择性抽象。其中结论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