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刘乃安

摘要:与粮食作物相比,通常单位面积耕地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高,这印证了适度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需求,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要求使之形成了两难抉择。本文从几个视角就此问题加以分析认为,我国农业从制度创新到技术创新的发展,为加快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提供了空间,国家可以在粮食虚拟土地资源战略下利用国外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积极开展粮食国际贸易,有助于解决国内粮食需求缺口,保护本国的稀缺的水土资源,又可充分的发挥国内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关键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国家粮食安全;粮食虚拟土地资源;种植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响起,但这只是一个信号,一个开端,已经执行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影响是深、广、远,不是一句“改革开放”就可以使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农业更是如此,我们国家不仅有幅员辽阔的农村、十几亿之巨的农民、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力,而且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低,大概也基于此现状,自1982年,国家针对“三农”问题在连续的五年内连发五个“一号文件”,在激活“三农”以推动全国改革大局的目的下,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的制度被废除,土地承包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从制度层面得到认可与确立,农业生产的局面得以展开,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制度推动增长的空间有限,农业局面不可能获得彻底扭转,正像黄季焜所言[1],“制度创新的贡献重大,但只是一次性的飞跃”,对粮食生产增长的影响因作物而异大约在30-35%之间,技术进步才是中国粮食生产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他说在改革初期

(1978-1984年)技术进步在水稻生产增长中的贡献率为48%,在其他粮食增长中的作用更高,在改革的中后期(1984-1992年),技术进步更是成为粮食生产增长的关键因素。那究竟如何才能在技术层面盘活我国的农业,破解“三农”难题,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政府、学者、农民等主体都在总结、在深思、在探索。在经历了18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又重新定格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努力寻求破解“三农”问题的途径,继2004年“一号文件”后的5年里,中央政府在我国历史上创纪录性的连续6年的“一号文件”关注“三农”,这6个“一号文件”主要聚焦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业稳定农民增收,试图借助制度的完善以引致农业技术创新以破解“三农”发展困局。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从其中的一个点——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切入,考察我国在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选择上,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国内的优势资源搞活种植业,做大作强种植业,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2]。

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种植业的简要说明

现阶段的农业的范畴广泛,可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方面,包括了农、林、牧、副、渔五大类,其中“农”即传统农业——种植业,它主要由粮食作物种植与经济作物种植两大类构成。在科学上,粮食作物被称为禾谷类作物(分类上属于禾本科),是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亦可称食用作物,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我国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由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椰子)、嗜好作物(烟叶)、药用

作物(人参、贝母)等组成,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是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又可称为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

粮食生产是农业的起源、基础,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关于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政策界与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已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学术专著,也基本形成了公认的学术观点。相比之下,尽管各地都在培育特色农业、特色经济,探索本地的农业发展道路,但受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呼声的左右,经济作物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思想认识困境,相关研究的热度也较低。因而,立足我国实际,更客观地理清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三、从多个视角看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一)中国稀缺的耕地资源

其一,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所发布的《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耕地 12173.52万公顷(18.26亿亩),园地1181.31万公顷(1.77亿亩),林地23611.74万公顷(35.42亿亩),牧草地 26186.46万公顷(39.28亿亩),其他农用地 2549.11万公顷(3.82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2664.72万公顷(4.00亿亩),交通运输用地 244.43万公顷(0.37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62.86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06年相比,土地“四减三增”:耕地减少0.03%,园地减少0.04%,林地减少0.002%,牧草地减少0.03%,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增加2.05%,水利设施用地增加0.37%。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告诉我们,虽然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2008年土地整理复耕开发补充耕地344.4万亩,但同期全国耕地净减少29万亩。其二,中国只有世界7%的耕地,在世界上排名第126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1.41亩,相当于世界人均40%,印度1/2,美国1/8,俄罗斯1/10,

加拿大1/18,澳大利亚1/28[3];而所养活的人口却占世界的22%,居全球首位。在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确定的0.8亩警戒线的有666个,占23.7%;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的有463个,占16.5%[4]。但是,自1957年以来,我国的耕地就一直呈现净减少的态势,在“六五”期间到“十五”期间的25年内,我国的耕地净减少18180.6万亩,相当于2007年调查统计的全国耕地面积的9.96%,年均减少727.224万亩;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耕地资源转为建设用地的速度也在以更大的步伐行进,自“八五”以来的15年,耕地减少量大幅增加,“八五”期间、“九五”期间、“十五”期间年均减少量分别为210.66万亩、502.62万亩、1848万亩,年均耕地减少量呈现3倍左右的增幅(详见表1)。其三,另据有关部门土壤普查,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养分失调,有的地区地力锐减。全国约有1.8亿亩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不到0.6%,有11.6亿亩缺磷,4.1亿亩耕地缺钾,2亿亩耕地磷、钾均缺;水土流失的耕地约6.3亿亩,沙化的耕地1亿亩,盐碱化的耕地0.2亿亩,浅育化的耕地0.7亿亩,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耕地耕层浅、土质不良或过酸过碱。

表1 中国“六五”到“十五”规划期间的土地减少状况(万亩)项目“六五”期间“七五”期间“八五”期间“九五”期间“十五”期间合计净减少量35291845.21053.32513.1924018180.6

年均减少量705.8369.04210.66502.621848727.224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从上面列举的一连串的数据资料不难显示出,中国虽是一个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只有1/10的土地适宜于耕种1[①],人均耕地资源更是十分有限、宝贵,即“七分山水、二分草原、一分耕地”的国土布局。而研究成果已经证实,粮食作物同经济作物相比,具有显著的土地密集型的产业特点,即生产中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要通过大量的土地投入来进行生产的部门,而经

济作物与之不同,在生产中需凭借大量的劳动投入来完成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因此,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的实情,靠大量增加土地资源投资来拉动农业种植业发展,增加种植农户的收入,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根本行不通。

(二)农业劳动力资源现状的残缺优势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有世界22%的人口,劳动力资源尤其农业劳动力资源富余,但是农村劳动力竞争力低下,摆在国家面前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仅可看作是一个残缺的优势。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着几个新的发展趋势:一是人口总量大,农业人口比重高。据200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4045万人,增长3.2%,年均增加809万人,年均增长0.63%。其中,城乡人口分别为56157万人、74471万人,各占42.99%、57.01%(详见表2)。二是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加快,人口结构不合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了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降低了人口死亡率,提高了人口平均寿命,尤其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大大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使得中国迅速由“婴儿潮”迈向“银发潮”,也使“未富先老”现象在我国出现[5]。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14岁的人口占20.27%;15-59岁的人口总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11.03%。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占7.69%,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其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详见表2),需要依靠社会供养的人群占到全社会的1/3 强。三是“精英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模式。随着劳动力转移加快,转移的特点也越来越清晰稳定,能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基本具备下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年轻身强力壮者;接受教育程度高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者;社会关系网广者;家庭劳动力过剩者;工作经验丰富者

等等,因此,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者一般是在非农就业中失去优势、缺乏竞争力的人群。据白南生等(2007)[6]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调查显示,农村中50-59岁的老人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比例为90.3%,60-69岁老人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比例为77.9%,70岁以上老人参与生产劳动的比例为29.5%。

表2 2005年全国1%抽样人口变化

2005年1%抽样130628 42.99 47.01 20.27 68.70 11.03 第五次人口普查126583 36.09 63.91 22.89 66.84 10.27

资料来源:《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家统计局,2006-3-16.

不难看出,尽管国家在严格贯彻计划生育国策,人口自然出生率明显下降,但站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上,我国人口增长的绝对数仍然很大,改变不了中国劳动力资本充足的优势,然而在我国劳动力资源从宏观上看充足的背后隐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有大量的人“走出来”或者有过从事非农工作的经历,然而农村仍然不乏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存在着留守农业的“花甲军”、“妇女军”和“儿童军”等低劳动能力甚至无劳动能力的社会群体,他们适应社会能力和参与竞争能力很低,而且这种趋势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根据马晓河(2007)测算[7],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大量劳动力剩余问题,大约1.1亿,其中,40岁以上的占50%,女性占55.37%,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42.96%。显见,目前农业中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很难满足当前非农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这一部分人选择去城镇从事非农就业的通道基

本上已经被关闭。因而,这就涉及一个如何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残缺优势和使老年人乐业、老龄社会和谐的问题。根据速水-拉坦的“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从根本上责任还在于社会,社会应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选择能够节约我国具有明显的稀缺性的土地资源而去充分的利用拥有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的技术来推动农业种植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已经丧失了竞争优势的人群安心留在农村、立足农业、更新从农业中“淘金”的方式与思维,使这一部分无力转移人员从事劳动密集型种植业,发挥劳动资源潜力,使我国的“老年农业”、“妇女农业”焕发活力,这既是当前他(她)们最可能的岗位选择,也是社会应负起的适应农业资源现状的劳动力岗位安置责任。

(三)单位土地收益分析

1985年-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非农就业人数由6714万人增加到19099.3万人,非农就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也由18.1%增加到

38.4%。而中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800万人左右,下岗人员100万人,虽然中国经济保持平均9.4%的年增长率,但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约束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最多仅有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8]。因此,如此大规模劳动力转移能力的持续性和城市接纳非农转移劳动力的潜力问题都值得我们重新考究,是否可以运用“田忌赛马”式博弈策略从农业产业内部消化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呢?

蔡昉(2007)[9]对中国17种农产品耗费劳动量与其土地生产力的关系所作的分析表明,在作物生产中,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越高,每亩净产量也越高,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粮食生产具有土地集约的特征,经济作物具有劳动集约的特征。根据调查资料,中国经济作物平均每亩投入劳动量大约是粮食作物的2-5倍,反过来来看,就是说经济作物所需要投入的土地量相对较小。这一研

究成果内部隐含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农业种植业结构中,可以通过有效的利用我国的富裕劳动力资源优势替代并最大限度地回避稀缺土地资源劣势而至少能保持单位耕地(或土地)成本收益不变。种植业的这一特点受到很多农业经济研究者的重视,调查资料也给予了肯定性支撑,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稻谷、小麦、玉米每亩人工成本分别为184.54元、121.34元、148.38元,相应的成本利润率分别为39.06%、20.37%、24.36%,最高的稻谷每亩所能收到的收益不到200元;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情况为:每亩人工成本151.37元,成本利润率28.84%,收益122.58元/亩。种植经济作物的人工成本与成本利润率基本都高于粮食作物,如:棉花、蔬菜、油料的每亩人工成本分别为397.43元、752.49元、156.80元;成本利润率为别为41.86%、92.13%、54.60%,单位收益较低的油料作物种植也稍高于稻谷,超过200元/亩,单位土地成本收益与在本土地上人工成本的付出基本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详见表3)

表3 我国若干农作物单位成本收益比较

稻谷 431.00 686.02 493.31 192.71 39.06 274.06 411.96 50.19 184.54 小麦 325.08 468.96 389.61 79.35 20.37 221.23 247.73 11.98 121.34 玉米 422.60 487.82 392.28 95.54 24.36 191.12 296.70 55.24 148.38 棉花

74.80 1122.86 791.50 331.36 41.86 338.54 784.32 131.68 397.43 蔬菜 3412.20 3350.56 1743.86 1606.70 92.13 990.70 2359.86 138.20 752.49 油料 173.80 570.09 368.76 201.33 54.60 176.53 393.56 122.94 156.80 ﹡代表采用了2004年数据,其中:油料是两种油料平均;粮食是三种主要粮食平均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6年)。

(四)粮食安全战略隐含适度利用虚拟土地资源

我国是人口大国,“填饱肚子”问题是关系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甚至世界稳定的基本性问题,尽管中国人民已经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不论从国内还是国际上看,中国粮食的自给自足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农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点,围绕饥饿能否重新叩响中国大门的问题所形成的专著及文章相当丰富,涉及粮食安全问题的课题结了有立,新世纪以来的连续6个年度“一号文件”中每个文件都对粮食生产、粮食安全问题给予了浓重的一笔,关于“粮食安全”问题更受到社会的重视。那究竟应该怎样界定“粮食安全”问题?通常意义上我们所指“粮食安全”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在罗马召开的首次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精神所界定,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从“粮食安全”界定来看,不考虑社会个体或家庭的经济性收入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个含义也扩大了粮食安全的范围,无形中加重了政府的负担,使粮食安全的内涵超出了口粮消费、种子用粮和主要的工业用粮的范畴,包括了全部的工业用粮和饲料消费,覆盖了全部的粮食消费。实际上,我国的口粮消费和种子消费已经趋于稳定,年际增加的粮食消费量主要集中在饲料粮和工业粮(详见表4)。畜牧业与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大大拉升了我国对粮食消费的需求,加剧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但这一部分粮食需求不应该属于“粮食安全”范畴,也不应该是政府要考虑的“粮食安全”政策应解决的问题,而是应该通过市场供需规律和价值规律引导化解,注重对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灵活运用,尤其要合理开发国际市场,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这一点是基于三个前提:首先,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在逐年提高,粮食安全系数∏从1952年1.16提升到1997年1.62[②];其次,参与国际粮食贸易,进口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是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③],是一种

土地供给措施,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刘红梅等(2007)凭借统计资料通过测算认为,2004年中国通过进口主要粮食品种(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的虚拟土地资源为中国节约了1297.5万公顷的播种面积,分别相当于当年中国播种面积的8.45%和耕地面积的10.60%[10];再次,我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④]。截至200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同2007年4619.49亿美元的增长量有所下降,远高于2006全年2473亿美元增量。很多研究成果都已证明,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合理区间,因此不用担心适度进口粮食会引起外汇支付困难或外汇紧张等问题[11]。

表4 中国粮食消费结构状况(亿斤)

2005年5380 3230 1106 238 9954 2006年5350 3330 1240 240 10160

资料来源:毛明华的文章“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基本判断”,调研世界,2007.06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得出,面对我国富余的劳动人力资本和稀缺的土地资源的“一多一少”现实,应根据粮食作物土地密集型与经济作物劳动密集型的特性出发,通过诱致性技术变迁加以引导,调整种植结构,发挥劳动资源之优势,降低土地资源之劣势,增加单位土地中劳动量的投入,推动区域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而且能够提高单位土地成本收益,增加滞留农村从事农业种植业者的土地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助推新农村建设。这一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布局优化策略隐含了如下政策建议:

1.端正认识。其一,正确的看待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地域资源状况,适度调整粮食作物种植业的比重,增加经济作物种植业比重并不等于鼓励放弃种植粮食作物,更不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是与粮食消费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即使放弃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将全部的耕地资源投资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也难说就能保证国家粮食战略的安全,这中间涉及单位土地成本收益问题和土地资源适耕性等问题;其二,正确的区分“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自给自足”,这是两个虽息息相关但又非可等同的概念,正确的界定利于粮食安全战略。

2.参与国际粮食贸易,进口虚拟水土资源。虽然有关参与粮食国际贸易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考一直在进行,但事实上,由于过分强调粮食自给自足,长期以来已经在影响着中国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9]。国家应该在保障口粮需求、种子需求、主要的工业需求基础上,广泛的参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贸易行为,进口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这就等于国家在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虚拟化的间接性进口,节约并保护本土稀缺的水土资源,起到缓解国内水土资源压力的潜在功能。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情况发挥其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业,实现按照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原则进行区域专业化分工。

3.构建农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土中淘金”本领。知识是软资本,能给靠天吃饭的广大农业从业者带去启迪,促进农业传统种植方式的改进,将科学与土地结合,把技能同农民相连,使农民在土地上靠技术知识和科学本领提高生活质量,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4.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基地补贴制度。鉴于种植粮食作物存在单位成本收益的天然弱质性特征,国家应以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依托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基地”,基地主要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需求安全的重任,国家坚持鼓励、奖励政策,以“公平与效率”原则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基地补贴制度,即从全

局看,确保农民单位耕地收益的公平性,政府保护价弥补从事粮食作物种植与经济作物种植之间的单位收益差,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从农户来看,提倡效率,多劳多得,多种多补,培育、支持粮食生产大户的发展,对为国家粮食安全多贡献者多补贴多奖励,充分激励他们生产、革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解除经济作物种植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注释:

[1]李希光,聂晓阳.饥饿会重新叩响中国的大门吗.改革出版社,1996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06

[3]陈百明.土地资源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胡岳岷.中国粮食安全的政治经济学.经济评论,2007(4)

[5]邓大松,陈文娟,王增文.论中国的养老风险及其规避.经济评论,2008(2)

[6]白南生,李靖,陈晨.子女外出务工、转移收入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7(10)

[7]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8]唐茂华.成本收益双重约束下的劳动力转移.中国农村经济,2007(10)

[9]蔡昉.穷人的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刘红梅,王克强,石芳.中国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11)

[11]张吉祥.贸易自由化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调研世界,2007(3)

※本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9B085。

刘乃安单位:长春税务学院经济系。

[①]实际上,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负作用自然力等因素影响,这个数据正在逐年减小。

[②]胡靖在专著“入世与中国渐进式粮食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中提供了一种判断粮食安全的方法,即∏=q/s,其中∏为粮食安全系数,q粮食人均占有量,s为生存性粮食安全最低数量要求(248.56公斤),∏越高粮食安全性越高,一般∏≥1。

[③]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是指在本国土地资源有限并导致粮食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进口粮食实现“使用”别国土地资源满足本国粮食需求的目的,藉此解决本国粮食需求和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

[④]人民币升值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都给我国的外汇储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储备量有所下降,但仍充足。

最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一、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些年,随着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两头两尾”工程为突破口,助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014—2018年间,大庆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60.5亿元增加到390.1亿元,增加了8.21%。其中种植业产值增加了15.1亿元,达到171亿元,增长了9.6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43%左右。2018年与2014相比,种植业表现出“三减一增”态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4.5万公顷,其中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减少3.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减少121.2万吨,油料产量增加1.5万吨,蔬菜产量减少64.6万吨,可以看出在减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蔬菜产量的同时种植业效益大幅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明显。林业产值增加了3.7亿元,达到7.1亿元,增长了108.82%,增长最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2%。林业完成植树造林减少5.1万亩,实现产值确增加3.6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8.7亿元,达到18.6亿元,增长了87.8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2.75%上升到4.77%。其中水产品产量

从9.6万吨增加到11.8万吨。畜牧业产值仅增加了1.4亿元,达到190.3亿元,增长最慢,仅增长了0.74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52.4%下降到48.78%。服务业增加0.7亿元,增加了29.17%(见表1)。 二、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困境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缺乏动力。一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玉米种植户长期耕种玉米,对玉米形成了长期的技术依赖和政策依赖。二是大庆市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主要围绕玉米作物展开的,针对其它农作物的生产配套设施都相对落后,为其它农作物构建的服务体系也不完善,难以支撑大规模大批量的种植业结构转型。三是种植业结构优化需要大量的成本,既包括技术、肥料、农用机械设备、果蔬大棚、冷库及改种其它农作物相关显性成本的支出,又包括改变现有生产模式带来的隐形成本。四是农村金融部门融资门槛较高,农户很难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二)畜牧业发展受阻于环境制约。近年来,大庆市畜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两牛一猪一羊三禽”为主导的养殖格局,但仍存在来自环境和技术的制约。一是对空间环境的约束压力正在逐渐增大。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导致粪便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按照不超过土地承载粪污能力总量的30%要求,一些地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

凉州区2013年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 (2013年6月) 2013年,全区种植结构调整以节水高效为中心,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两个全覆盖,一个零种植”(区域化种植全覆盖、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全覆盖,井水灌区小麦零种植),通过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强化服务等配套措施,全区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强,节水增收作用进一步凸显。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3.7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41万亩,其中:小麦9.6万亩,较2010年减少28.9万亩,减幅达75%,井水灌区乡镇小麦“零种植”全面落实。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9.35万亩,较2010年增加8.35万亩,新增饲用型甜高粱2.01万亩。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10年的40:60调整为14:86。全区2010-2013年累计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317万亩,其中:2013年推广116.5万亩,占任务97万亩的120%,有效破解了结构性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农业用水占比由2010年的82%调整到目前的75%,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对比表

2010-2013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减,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一、结构调整的特点 (一)粮食面积夏减秋增 1、夏粮面积逐步下降,秋粮面积明显增加 2013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41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2.6%,较2010年下降5.8个百分点。夏粮14.4万亩,较2010年减少32万亩,减幅达69%;秋粮面积90.01万亩,较2010年增加24.03万亩,增长36.4%。 2010-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对比表 单位:万亩

全年某区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实施方案(最新)

全年某区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实施方案(最新) 为进一步优化我区农业种植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业绿色转型振兴,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我区农业种植结构实际现状,特制定X年X区种植业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立足长X生态资源优势,推进长X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实施绿色兴农,特色富农,品牌强农。推进长X现代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绿色转型发展,走出有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突出释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策扶持,市场导向。继续加大特色种植结构奖补力度,做好特色优势作物与籽粒玉米种植政策补贴的增减文章。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强化市场信息对接,生产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 (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坚持“宜药则药,宜菌则菌,宜果则果”的原则,推进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生态效益型农业转变,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原则。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入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鼓励村集体对农村无劳动能力和空巢老人农民的土地进行集中托管、组织有效的经营管理。 (四)坚持绿色发展原则。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鼓励经营主体选择少施化肥增施有机肥、少用农药的特色作物。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的转化,充分利用手机定位系统开展网上咨询施肥,发放施肥卡等手段,激励农民科学施用肥料。 三、调整重点区域 围绕“三河两线一水源”进行重点布局调整。三河即鸭绿江发源地支流石人河、大阳岔河及其骨干支流、松花江发源地支流汤河两岸100米内区域;两线即铁路、公路沿线50米内区域;一水源即X城区协力老鹰沟水源地沿线100米内区域。其他调整区域政策按照《X 市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年X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奖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52号)执行。 四、奖补方式及标准 (一)对该区域内发展种植结构调整的经营主体(除大豆种植者外),每亩补贴200元。 (二)对该区域内大豆种植经营主体除享受国家补贴外每亩再补贴50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不适应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认识、现存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几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many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which highlights one of the problems is that the marke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not suited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How to solve these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is placed in front of u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knowled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several aspects, were discussed. 关键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Keywords: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正文: 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所以说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从农业生产来看,我国农业已由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市场约束为主。从追求目标来看,农业发展由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效益为主。从发展动力来看,农业发展由体制推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推动为主。从政府作用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已由过去的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从销售市场来看,沿海省份已呈现由过去的国内市场为主,逐步转变为国际市场为主的趋势。这一系列的改变,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所谓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中各产业的构成比例。它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生产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二是产品结构,主要表现为同一生产部门中不同产品之间的结构,如种植业中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作物之间的比例;三是品种结构,主要表现为某一产品中不同品种之间的比例,如小麦当中的硬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比例,大豆当中转基因品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讲解

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振兴农村经济, 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根本途径。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特别是积极引导粮、棉高风险区的乡镇农户种植香菇、甘蔗、油茶、两用油菜等作物和发展畜、禽产业, 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的跨越。在农村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中、新型产业增加值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确保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加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从当前形势分析,我们仍面对着买方市场发育不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巨大压力, 以往修修补补式的结构调整已很不适应目前宏观经济形势, 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为此, 笔者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研究。发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农业结构调整给农民带来更大的实惠。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建议 目录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4) 1、农村经济总量增加, 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4) 2、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进展, 培植出一批骨干产业 (4) 3、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 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 (4) 4、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产品质量有一定改善 (4)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 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 5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5 1、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 (5) 2、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5) 3、农村市场发育不全, 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 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 (5) 4、农民科技素质较低,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5) 5、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 (5) 6、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 规模不大, 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 (6) 7、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 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 6 三、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6) (一进一步认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 (6) (二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工作重点 (6) 1、工作思路 (6)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建成一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有所改善。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生产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2021年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 于XX年3月中旬至下旬, 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经济结构日趋合理。XX年,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 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 平均每年递增7.6。 其中, 农业产值38217万元, 林业产值518万元, 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 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XX年的2875元, 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 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XX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XX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 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XX年, 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 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 占57, 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 占43。粮食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工作总结》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工作总结》 全面停止主伐后,我们合理的利用铁力局24万亩土地,紧密联系农业多种经营战线实际,积极研究、探索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建设,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职工增收。 一、注重实效,深化结构调整 一是结构调整。xx年种植大豆189,000亩,玉米29,000亩。扩大旱改水规模,新增水田600亩,全局水田面积达到21,575亩。积极推进矮高梁种植,达到6660亩。扩大返魂草种植面积315亩,达到3000亩。新增种植品种红小豆2550亩。利用马永顺林场地理优势,新建26600平方米有机食品采摘大棚,现已投入使用。二是积极发展新品种北关农场新建水稻育秧大棚30栋,增加水稻秧苗质量。《利用伐区木桩栽培松杉灵芝项目》被列为伊春科技计划项目,获得项目款8万元。现在九连林场、西北河营林所已经购买菌种,正在养菌阶段。三是引进玉米新品种。今年引进先锋38p05,先达203,这两个品种从品质和饱满程度都值得推广。 二、突出职能,稳步发展特色种养及加工业 畜牧产业xx年稳中有升。截止目前,全面野猪养殖1885头,野鸡0.2万只,养蜂4250箱。现有野猪规模养殖场两处,分别位于铁力林业局红旗营林所和茂林河林场,其中红旗野猪场现已注册为谷丰生猪饲养有限责任公司,现生猪存栏568头。森林猪规模养殖场一处,位于建设营林所,该场于xx年成立铁力市硕丰山养生态猪农民专业

合作社,发展项目有优良仔猪繁育,并在xx年被百家老字号哈尔滨大众肉联食品有限公司认定为该公司第一家生态猪养殖基地,注册“益灵”商标和“有机”食品标识。另外,冷水鱼养殖水面252亩,其中初具规模的为忠宝林蛙养殖专业合作社。 三、狠抓管理,巩固扩大北药业 几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把大力发展北药产业为经济转型切入点之一,积极引导种植户发展适销对路、适宜生长的地产药材。截止目前,种植北药17500亩,其中平贝种植9900亩,五味子种植4600亩,返魂草种植3000亩,栽培松杉灵芝8000袋(其中xx袋棚内栽培)。野生药材改培77400亩,其中五味子改培4xx亩,刺五加改培34190亩,穿山龙改培1200亩。五味子年产量300吨(干品),平贝年产量300吨(干品),野生药材采集640吨。 四、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我们充分发挥松涛集团公司这一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对现有企业加以规范引导,采取出售、买断、转让等方式,使其逐步向松涛集团公司靠拢。先后共建立种植加工企业6个,有效延长了产业链条,使其成为调整种植结构的强大引擎。二是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整合北药产品品牌,加大名、优、新、特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北药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增加市场竞争能力。近年来,松涛公司开发生产的刺五加保健茶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健”字号产品,列入保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的必要性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比改革开放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仍要继续优化。总体上说,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并且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从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我国加入WT()后,农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来安排农产品的生产,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生产资源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收入的潜力已经不大。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一方面可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农业资源一方面相对短缺,过度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就可以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由于各地的条件不同,农业产业结构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般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 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能局限于本地市场,而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不仅要瞄准农产品的现实需要,还要研究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便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抢占先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变化趋势的研究,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反应灵敏的信息

优化种植结构 形成区域化布局

优化种植结构形成区域化布局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道湾子镇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大力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使各村的种植业各具特色。 一、二道湾子村三种作物种植区:二道湾子村位于距四道湾子镇中心3公里外的西南面,全村有6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2850亩,今年年初,镇政府领导与该村负责人在村委会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经过全体村民一致同意后,对全村的种植业进行统一的规化,1400亩水稻集中在蚌河周边的河滩地,930亩万寿菊集中在村前的坎上水浇地,520亩烤烟集中在村东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形成了三种作物的种植区,有利于集中管理,走向了规模化种植,带动了全村338户农民共同致富,使该村的种植业迈向区域化布局,这种结构模式在四道湾子镇种植业结构上是一种新型模式,对全镇的种植业调整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后有望在我镇大力推行。 二、六道湾子村的四种主导特色作物区:六道湾子村是本镇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村。今年,该村共落实四种高产农作物,其中良种繁育1300亩,万寿菊1600亩,烤烟400亩,大叶桑400亩,形成特色作物的多样化。 三、吴家营子村的专业良种繁育区:吴家营子村位于镇中心7公里外的南面,村四周是大山,天然隔离条件好,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000亩,全部是玉米制种田。该村6年以来连续制种,与吉林、北

京延庆、赤峰大地三家种子公司长期签订合同,每亩制种田的纯收入均在1100元以上,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带动了全镇其它各村制种的积极性,使全镇共落实良种繁育15000亩,使3750户农户受益。 四、四道湾子村的露地蔬菜示范种植区:今年年初,我镇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四道湾子村党支部率领20名党员到松山区太平地镇的河南营子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参观学习,并和在那里经营蔬菜销售的山东客商签订了400亩蔬菜种植合同。这20名党员每家种植20亩蔬菜,其中共有大葱200亩,每亩可产大葱4000公斤以上,每公斤收购价0.5元,亩纯入在1500元以上;架豆角100亩,每亩可产架豆角2000公斤以上,每公斤收购价1.2元,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牛角椒100亩,每亩可产青椒300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0.8元,亩纯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400亩露地蔬菜总体长势非常喜人,现在牛角椒豆角开始采摘并按合同出售给客商,既满足了人们的餐桌,又鼓起了农民的“腰包”,这20名党员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得到了全村人的大力支持,农民积极性很高,有望明年大面积推广种植。 在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同时,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万寿菊种植、烤烟生产、大叶桑栽植和良种繁良四大专项推进组,各村也分别确定了专项产业具体负责人,形成镇、村、组三级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组织机制,保证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完成。 四道湾子镇朱桂芹 2006年7月11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前言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特别是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面临严峻市场冲击,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总结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律牲,坚 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科学、合理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长 年以来,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 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该调查对**乡进行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的教训、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乡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对其它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内容摘要 一、**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

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乡紧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乡大部农民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停留在“吃饭种田,种田吃饭”的低层次水平,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农民不肯去冒险,认为种“老六样”“老两茬”保险,宁可亏本挣吃喝。还有的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抱有太高的期望值,急于求成,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一调就灵,一调就富,结果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同时,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一定程度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摘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农民利益自身的要求。文章根据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农村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因此,制定有效的调整原则和措施,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意义十分重大。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固定资产及其它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分配构成的状况,是农村生产力结构的中心。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即农业从简单再生产时代的单一种植业结构,逐步进化调整为大农业结构,再继续上升到多元化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逐步细化的过程,将使产业结构愈来愈合理,生态循环愈来愈平衡,经济效益愈来愈提高,是一个产业不断升级进化的过程。这种不断升级的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遵循下列原则:(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镇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实事求是,根据不同环境特点选择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优势

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同地区间农村产业结构的低水平重复,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 (二)坚持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不是自然过程,它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可能性。如果条件不具备,结构调整就不会顺利,硬性调整效果也不会好。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避免操之过急,要搞好总体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分阶段地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好。此外,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即产业结构调整要从长远目标入手,以服务现在、着眼未来为宗旨,讲求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注意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和环境规划结合起来,寻求农村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促进长远综合效益的持续提高。 (三)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配合的原则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合理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强调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通过利益机制驱动,市场机制可自行调节各项经济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离不开市场机制本身。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机制本身的弱点,如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短期性目标等。因此,为克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弊端,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正确引导。 (四)质量效益原则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繁荣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 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因此,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农业产业当然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措施和建议,最后对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结构效率、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指静态的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对农、林、牧、副、渔等结构的调整,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化的过程。综观世界农业发展进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二是转换能力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对技术进步、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的优化,包括传统农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能力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和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 2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1 农村“三个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协调不够 在“三个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同,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农村“三个产业”较好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其具体原因如下:(1)由于农业资源的局限;比较利益少,农产品价格低,抑制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作物种植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效益低;原有基础设施老化且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投资下降等原因造成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2)农村工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二是企业所需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有效持续供应。三是由于城乡工业规划不统一,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又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加剧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争夺。(3)农村第三产业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商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交通运输资源紧缺。三是农村技术服务状况不佳。 2.2 农村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比例不够协调 在广义农业层次上,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 2.3 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有很大比重 农村工业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二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联系性很低;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自我制约因素;以粗放型经营为典型;“五小企业”(小炼铁,小炼焦,小化肥,小造纸,小煤窑)比重较大,等等。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 篇).docx

第一篇: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调整优化全县种植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政协于六月十九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在政协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到东湾镇、五合乡、北滩乡、三滩乡、刘川乡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黄河上游,黄河流经11个乡镇、15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辖18个乡镇,175个行政村,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国土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4.9万亩,其中水地50.05万亩,人均水耕地1.18亩。目前,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8.9万亩,其中小麦23.26万亩,水稻3.56万亩,玉米18.42万亩,糜谷2.83万亩,其它谷物2.61万亩,夏收豆类7.74万亩,大豆0.72万亩,棉花0.15万亩,油料4.21万亩,枸杞4.88万亩,籽瓜10.5万亩,蔬菜25.8万亩(含洋芋),瓜类4.35万亩。 2014年粮食总产170477吨,均产220公斤/亩,蔬菜总产658925吨,蔬菜产值80786.84万元。农业总产值171291.6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33533.49万元,占77.96%,农业增加值102014.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9元。种植业仍是我县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根据县情,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近年来,全县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快两翻三提高”的总体目标,极力推动“三大产业”、“六大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以经济作物和蔬菜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效产业,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思路、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经作种植逐渐扩大。一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014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69万亩,较2014年增加16.38万亩,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77.46万亩,较2014年增加了10.48万亩,增幅15.6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1.29万亩,较2014年增加2.57万亩,增幅29.47%;园林水果面积4.71万亩,较2014年增加1.48万亩,增幅45.82%。二是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渐趋合理。2014年粮食、经作(含蔬菜、水果、瓜类)、饲草面积比和夏秋作物比由2014年的74.11:25.02:0.87和49.73:50.27调整为70.39:27.61:2.00和26.16:73.84。粮食比重略有下降,经作、饲草比重增幅较快,分别达到34.41%和178.48%,夏秋作物调整中,秋粮增幅较大,“压夏扩秋”效果显著。三是经作内部结构变化大。通过经作结构的调整,初步形成了蔬菜(含地膜早熟洋芋)、籽瓜、枸杞、瓜类等四大特色产业格局。其中:蔬菜、籽瓜、枸杞、瓜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的18.1:4.5:0.2:1.6提高到2014年的23.7:7.2:4.4:3.9,增幅分别为31.25%、57.74%、1846.23%和140.48%。调整力度最大的是蔬菜,2014年蔬菜面积较2014年增加了10.12万亩,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枸杞,增幅1846%。 (二)特色农业产业壮大,优势农产品向区域化经济发展。一是全县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县蔬菜(含洋芋、复种等)种植面积达30.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达到5.18万亩,新发展蔬菜1.5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9.13%,万亩以上的蔬菜种植乡镇达到7个,形成了以东湾、三滩为主的万亩茄子生产基地,以北湾为主的5千亩密刺黄瓜生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作力度,做优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确保农业优质高效发展、职工持续稳定增收。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8年,哈密瓜种植面积缩减到1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面积达到6000亩;小麦、饲草种植面积6000亩;蔬菜等其它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畜禽存栏2万头/只。 二、具体做法 (一)做优哈密瓜产业 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每年推进1000亩哈密瓜精品园创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园区林路渠配套合理,引进优质、抗病的品种,推广膜下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统一重大技术措施,哈密瓜商品率达到85%。积极引进哈密瓜深加工企业,修建哈密瓜保鲜库,延长哈密瓜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哈密瓜文化产业,建设集观光、游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瓜园,宣传哈密瓜文化。 (二)做大畜牧业 1、落实职工多元增收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大田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专业化从事畜牧养殖工作。 2、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稳步提升经济效益。 3、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合作社与饲草种植职工签订饲草订单

合同,按时足额保证牲畜的饲草供应。 (三)发展蔬菜产业 以现有的设施大棚为基础,积极发展大田蔬菜种植,建设5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一个,由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经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品种,为区域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 (四)发展其他产业 1、招商引资助力结构调整 引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种植适合区域生长的作物,企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农场为其提供发展的土地。 2、新作物引进示范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其他经济作物进行试种植,不断总结经验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经济效益较好在农场逐步推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全场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抓好落实,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2、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现状。 3、加强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主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工作总结.doc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工作总结 全面停止主伐后,我们合理的利用铁力局24万亩土地,紧密联系农业多种经营战线实际,积极研究、探索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建设,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职工增收。 一、注重实效,深化结构调整 一是结构调整。2015年种植大豆189,000亩,玉米29,000亩。扩大旱改水规模,新增水田600亩,全局水田面积达到21,575亩。积极推进矮高梁种植,达到6660亩。扩大返魂草种植面积315亩,达到3000亩。新增种植品种红小豆2550亩。利用马永顺林场地理优势,新建26600平方米有机食品采摘大棚,现已投入使用。二是积极发展新品种北关农场新建水稻育秧大棚30栋,增加水稻秧苗质量。《利用伐区木桩栽培松杉灵芝项目》被列为伊春科技计划项目,获得项目款8万元。现在九连林场、西北河营林所已经购买菌种,正在养菌阶段。三是引进玉米新品种。今年引进先锋38p05,先达203,这两个品种从品质和饱满程度都值得推广。 二、突出职能,稳步发展特色种养及加工业 畜牧产业2015年稳中有升。截止目前,全面野猪养殖1885头,野鸡0.2万只,养蜂4250箱。现有野猪规模养殖场两处,分别位于铁力林业局红旗营林所和茂林河林场,其中红旗野猪场现已注册为谷丰生猪饲养有限责任公司,现生猪存栏568头。森林猪规模养殖场一处,位于建设营林所,该场于2008年成立铁力市硕丰山养生态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项目有优良仔猪繁育,并在2012年被百家老字号哈尔滨大众肉联食品有限公司认定为该公司第一家生态猪养殖基地,注册“益灵”商标和“有机”食品标识。另外,冷水鱼养殖水面252亩,其中初具规模的为忠宝林蛙养殖专业合作社。 三、狠抓管理,巩固扩大北药业 几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把大力发展北药产业为经济转型切入点之一,积极引导种植户发展适销对路、适宜生长的地产药材。截止目前,种植北药17500亩,其中平贝种植9900亩,五味子种植4600亩,返魂草种植3000亩,栽培松杉灵芝8000袋(其中2000袋棚内栽培)。

第三四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第三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优化农业结构 建设现代农业 实现持续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目录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内涵 二、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与演变规律性 三、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与指标体系 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政策 第一节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内涵 一、新世纪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分析 1、此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供应全面告别短缺时代,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启动的。应当着眼于适应小康社会发展。 2、此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加入W T O,农业发展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背景下进行的。应当着眼于参与国际农业分工。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内涵 1 、农业结构的含义 农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也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的农业各产业都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合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基本问题。

图示: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 表:2003年至2007年我国就业结构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条件√ (一)需求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依赖于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不论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急切,这种转移的进程都是由非农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劳动力自身素质决定的。 1.工业化。工业化与非农就业呈正相关关系。 2.城市化。城市化与非农就业正相关。 3.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需求;工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有较大的劳动力需求。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企业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少。 (二)供给能力 1.产业创新供给能力:由农民的积累与投资能力决定。农民财富积累越多,自主经商与开办企业的能力就越强。这种转移可以看成农民自主的?°转移就业?±。 2.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程度。马克思指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总是分工的基础。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非常明显。 3.农村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同样包括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劳动者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非农职业岗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条件下,?°非农化?±就业的实质,是一种就业竞争过程,能否实现更多的农民成功转向非农就业,取决于农民工在非农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出路 1.“打工”是农民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商品 2.劳动力商品市场竞争力决定其非农就业能力 3.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技能是促进转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