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兰芳简介_梅兰芳的成就是什么

梅兰芳简介_梅兰芳的成就是什么

梅兰芳简介_梅兰芳的成就是什么
梅兰芳简介_梅兰芳的成就是什么

梅兰芳简介_梅兰芳的成就是什么

梅兰芳一生创造了众多经典的曲目和形象,出演过包括京剧、昆曲等不下二百个作品,是中国近代非常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梅派”艺术的创始人,四大名旦之首。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梅兰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生于1894年10月22日,卒于1961年,字畹华,他的本名是梅澜,梅兰芳是他的艺名,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祖籍是江苏泰州的他一直在北京居住生活,梅兰芳的舞台生涯一直持续了五十多年,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和成就,在现代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出生在梨园世家,从祖父开始,家里的长辈都是表演戏曲的,但是他父母早亡,梅兰芳一直和伯父生活在一起。他8岁开始正式接触戏曲,一年后跟随名家吴菱仙学习表演青衣,梅兰芳是个十分用功和努力的人,一方面在吴菱仙的指导下刻苦学习,另一方面又学习旦角和丑角的戏,并且在昆曲和武功等方面都同样尽心尽力,这些都为以后他的艺术之路奠定了更多坚实的基础。

从1913年开始,梅兰芳开始到上海进行戏曲烟去,

当时梅兰芳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后辈,受到了王凤卿老师的热心提携,后来他表演了《穆柯寨》中,穆桂英这一角色,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梅兰芳打开了上海的市场和舞台,同时受到上海观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赏。同时梅兰芳也受到新文化潮流的影响,在表演的同时,总是会关注舞台上新式的灯光,或者是演员的化妆方式、服装的设计样式等等,这一切都在启发着梅兰芳的思想,对他以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梅兰芳在戏曲舞台上,

注意创新,并且勇于启用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世人称为“梅派”。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非常巨大卓越的,他创立梅派,发扬戏曲、并且自己也做出出色成就,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已经逐步演变为戏曲体系的代表,也就是梅兰芳体系。而梅兰芳仿佛就是为了戏曲而活,他创造了新的戏曲形式,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美丽经典的角色和剧目。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首先他融合了戏曲中青衣、花旦等表演方式,之后去其糟粕,转而化为更加饱满生动的艺术方式。这就是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给当时的戏曲舞台带来了新的风气,其中梅兰芳还将一些歌舞相融合,梅兰芳艺术成就中这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

同时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中,戏曲文化推广也是重要的。梅兰芳在被封为四大名旦后曾经出访过美国的许多州市,将中国京剧带到了更加宽广的舞台,并且反响空前的热烈,外国媒体曾经报道过,说京剧并不只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精华。之后梅兰芳又去过苏联和欧洲许多国家,每一次都将京剧推陈出新,。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就在于,作为中国的使者,将戏曲传播到更深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其实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就是梅兰芳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精彩、真实、充足,几乎每一天都有着戏曲的陪伴,梅兰芳和戏曲史是一个整体,他们已经相互影响。

梅兰芳的代表作

梅兰芳一生创造了众多经典的曲目和形象,出演过包括京剧、昆曲等不下二百个作品,其中包括传统剧目、改编剧目和全新创作等等。但是在他这众多的演出中,梅兰芳的代表

作包括《贵妃醉酒》、《宇宙锋》、《霸王别姬》等等,但是在梅兰芳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还要数《贵妃醉酒》。

梅兰芳的代表作《贵妃醉酒》又被称为《百花亭》,是从京剧剧目《醉杨妃》演变而来。这部作品是梅兰芳用了很多心血,经过自己的加工、创作,又用心改编而成的经典曲目,所以说这是梅兰芳的代表作一点都不错,这也是一次成功的创新,为京剧戏曲开创出另一个方向出来。

这剧目原本的表演有些低俗,虽然将杨贵妃怀春和情醉的状态演绎的淋漓尽致,可是多少有些色情的成分。于是梅兰芳大胆的去掉其中的糟粕,再加以新的意义和表演形式,改为从杨贵妃的情感变化中入手,这样一来,就让《贵妃醉酒》改编的更加完美,所以才能称之为梅兰芳的代表作。

既然说这是梅兰芳的代表作,那一定有它独特的地方,首先梅兰芳用自己的外形上的动作,来展现出杨贵妃从内心苦闷,到愤怒的不能自己,最后喝醉酒失态的过程,其中需要梅兰芳大量的舞蹈和演绎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这些都是十分考验表演者的功底和能力的,但是梅兰芳却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了完美的线条和优美的韵律,也是因此才被人们称为的梅兰芳的代表作。

梅兰芳练功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本课生字7个;通过选择解释条,区分“硬”在“过硬、硬是”中的不同意思。 2、继续培养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的想像,理解“顽强的毅力”,感受到梅兰芳刻苦练功;并且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为了……为了……”说说梅兰芳练功的具体事例,从而感受梅兰芳刻苦勤奋的毅力。 4、明白只有成功源于顽强的毅力;初步感受梅兰芳艺术成就,激发探究京剧的兴趣。 教学重点:梅兰芳如何从“不是学戏的料子”转变成为“蜚声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 教学难点:通过对梅兰芳言行的描写中体会到他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而成为一代京剧宗师。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京剧,引出课题 1、播放梅兰芳的京剧片段,引出梅兰芳。 刚才大家欣赏的这是什么戏呀? 对,这就是(京剧),“京”是后鼻音,谁来把它读准了。(指名读——齐读) 唱这段京剧的是一位(有名的京剧演员),他就是(梅兰芳照片)梅兰芳。 让我们一起来写写他的名字,特别注意“芳”的笔顺。(梅兰芳) 2、反馈预习,了解梅兰芳艺术成就。 已经预习了课文,大家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请用一句话来说说看,谁先说? 关注三点: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小时侯不是学戏的料子(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蜚声 这个生字是第一声,我们一起把它读准了。 预习课文时,借助课后注释,我们知道了“蜚声”是什么意思?(扬名) 蜚声海内外的意思就是(扬名海内外、名扬海内外) 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两个词语。(举世闻名、世界闻名) ◆众多的演员中有一定成就,能够脱颖而出的,才能成为一名——(艺术家),这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才称得上是——(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是这样一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许多人是这样赞美他的?请你轻声读读。 (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 美的化身。 一位非常卓绝的,非常难得的京剧大师。)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他——齐读。 3、引出课题,理解题意。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功”指的就是功夫。作为一名京剧演员,要练的基本功就有好几百种,大致分为四类,统称四功。 请大家自己来读读看。 (唱功念功做功打功) 旁白:唱腔、念白、表演动作、武打和翻腾,那做工中又涵盖了许多种类 (水袖功翻功跌功跷功舞功……) 今天我们就学习梅兰芳练跷功的故事。

名人梅兰芳励志故事

名人梅兰芳励志故事 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搜索,艺名兰芳原名梅澜,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梅兰芳的励志故事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这就需要刻苦练习。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就放弃了他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故事 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参加演出。 “喜连成”后来改名叫“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

梅兰芳学艺

14梅兰芳学艺 宝应县曹甸中心小学夏心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用“终于”说话。 3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不足,教育学生从小苦练基本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 紧盯注视或者动摇灵活 拜师学艺勤学苦练 世界闻名京剧大师 2、完成《课堂作业》填空。 开始,师傅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但梅兰芳经过 ,终于成为的剧 。 二、学习第一节: 1、“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天生条件好,适合唱戏) “不是唱戏的料子”?(天生条件不好,不可能把戏唱好)(不适合唱戏) 2、师傅为什么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读课文第一节就能明白了。 老师想请你们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因为梅兰芳,所以师傅说。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是因为。 (提示:后一个“梅兰芳”可以用“他”来代替) 3、(出示小时候照片)老师找来了梅兰芳小时候的照片,仔细看他的眼睛,

你有什么感觉?(不灵活、没有神儿、很呆板、没有光彩,眼睛睁不大)老师也有同感。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些近视,上眼皮有点下垂,迎风流泪,眼珠转动也不灵活,有一次师傅甚至生气地说他的眼睛是“死鱼眼睛”,这样的眼睛没有——梅兰芳真不是—— 4、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评价梅兰芳的眼睛的呢?请翻开书在第二节找一找。指名读。 5、咦,梅兰芳的眼睛怎么会像嘴一样说话呢? 剧照1:这是梅兰芳在《生死恨》中扮演的韩玉娘。韩玉娘命很苦,你能从他眼睛里看出忧伤吗? 剧照2:这是梅兰芳在《牡丹亭》中扮演的杜丽娘。杜丽娘在花园里游春,我们从他眼里看到的是——(欢乐) 梅兰芳扮演不同的人物,眼睛里所表达的情感就不同,这就是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理解了这个词,就能读好这句话,谁来试一试? 凡是看过梅兰芳表演的人都说,梅兰芳眼睛炯炯发光,即使坐在最后一排,也感到梅先生的眼睛在注视着自己。看梅兰芳的眼睛,就能知道剧中人物内心的想法。所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夸一夸梅兰芳的眼睛。(两名读,一齐夸) 三、学习第二段: 1、梅兰芳是怎样让眼睛从没有神儿变得会说话了呢?从上题中选择一个词回答。 这个词很重要,让我们一起写在黑板上。谁来读好他? 梅兰芳是怎样勤学苦练的呢?捧起书,注意听!(放课文录音。) 2、哪一句话是写梅兰芳苦练眼神的?在书上画一画。 3、这句话中哪两个词是近义词?(板书:紧盯注视) 谁能读好这两个词? 梅兰芳紧盯——注视——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说——(仔细地看、

梅兰芳的事迹有哪些

梅兰芳的事迹有哪些 梅兰芳他的一生致力于艺术表演和创作,曾经为国家的戏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发扬了真正的戏曲精华和精神,将中国京剧带到了国际舞台上。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梅兰芳的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兰芳的事迹中,还有这样一件事情。在梅兰芳小时候,自身条件并不是十分的出众,相反,他因为轻微近视,而导致眼神不灵活,不能将心中的情感用眼神表达出来,这可是表演中的大忌。不过梅兰芳没有放弃,他每天都长时间的观察鸽子,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眼力,终于在不久之后,练就了一双灵活的眼睛。 梅兰芳的事迹还有很多,例如他为了对抗日本特务,而一气之下毁坏了所有的画作。当时知名人士想要为他举办画展,可是没想到遭到了特务和汉奸的破坏,看着一幅幅心血上被冠上了日本军官的标签,梅兰芳毅然决然的毁画泄气。之后梅兰芳的事迹传遍了中国,许多人士对梅兰芳事迹表达了敬仰之情,并且表示支持的态度。 还有许多的梅兰芳事迹,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从梅兰芳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国家、热爱艺术的伟大人物形象,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刻苦、不屈不挠的精神。梅兰芳的事迹一定会继续流传下去,成为我们国人的骄傲。

梅兰芳的眼睛故事在他小时候,梅兰芳的眼睛有些近视,所以造成了眼神没有神采,气质也不能外漏,甚至有的时候梅兰芳的眼睛还会迎风就流泪。大家都知道,眼睛是表达情感的窗户,对于一个从事艺术表演的人,眼睛是尤为重要的。像梅兰芳这种眼睛不灵活的,很难会有所成就。在他小时候想要拜师时,他的老师就说梅兰芳眼睛实在没有神采,以后也不会有前途,所以不肯教他。 梅兰芳因为眼睛的事儿十分的痛苦,可是他并不曾轻易就放弃,反而更加努力的练功和学习。开始了训鸽练眼功,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都不能阻挡梅兰芳练习眼睛的步伐,每天天才亮就为鸽子吃食和喝水,然后就开始观察鸽子的飞行状况和特点,同时注意着其他的突发状况,眼珠子更是不停的转来转去,天长日久,梅兰芳的眼睛越看越远,也越看越清晰,就连下垂的眼皮都得到改善,眼神也自然而然的灵活起来。 就是通过这样的努力,梅兰芳的眼睛才越来越传神,在之后的演出中,也更加形象和富有神采,梅兰芳的眼睛是他表演的另一种形式,也为他的演出增光添彩。 梅兰芳蓄须的故事在战争爆发之前,梅兰芳的名声已经传遍了中国内外,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梅兰芳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本来这是件好事,可是日本人占领了上海,知道了梅兰芳的事迹和他的社会地位,于是想请他到电台,准备让他发表亲日言论,以名人效应的方式推广出去。梅兰芳当然知道他们的目的,于是一边找借口推脱,一边带着全家人到香港避难。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梅兰芳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928年,我国戏曲大师梅兰芳去美国访问演出前,当他得知胡适曾在美国留学七年,对那里非常熟悉,便几次前去拜访,向胡适了解情况。胡适也热情地接待了梅兰芳,把美国的风土人情、观众的爱好和欣赏习惯、美国剧院的状况等都对梅兰芳做了详尽的介绍,胡适也都积极地为梅兰芳出谋划策。当梅兰芳结束美国访问演出,回来后见到胡适,他首先毕恭毕敬地深鞠了一躬,说:“适之先生,这次多亏蒙您指教,我的美国之行才会如此顺利,真是太感谢您了!”接着,他又详细向胡适介绍了自己在美国访问演出的种种情况,言谈之间,洋溢着真挚的感激之情。 后来,梅兰芳旅居上海,胡适则在北京任北大教授。偶尔,胡适出差到上海,梅兰芳总要热情宴请一番。一次,胡适要去美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年会,定在那天深夜2点在上海登船。梅兰芳得知这个消息时已是傍晚,距离开船时间仅有几个小时了,自己却还在外地演出。顾不得多想,他当即推掉一切事务,连夜赶回上海。当他站在送行的岸边,向胡适依依不舍地挥动着手臂时,因为一路上赶得急,口中还忍不住气喘吁吁呢。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梅兰芳的感恩之心着实令人钦佩。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愤然毁画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

梅兰芳学艺说课稿

梅兰芳学艺说课稿 梅兰芳学艺说课稿1 《梅兰芳学艺》一课给我们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炼生动、紧扣“勤学苦练”,将一个勤奋好学的梅兰芳展现在我们面前。本课我采用以“趣”导路,营造氛围;以读铺路,感悟语言;以“行”拓径,指导实践,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一、以“趣”导路,营造氛围首先让学生欣赏京剧片段,以及京剧变化多样的脸谱和美丽的服饰,使同学们对京剧有个感性的认识。二、以读铺路,感悟语言以京剧片段的欣赏,顺势引入文本的学习。介绍梅兰芳,梅兰芳9岁时去拜吴老师学艺,师傅说他不行,哪儿不行呢?小朋友自己读完课文就知道了。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眼睛没有神儿”“料子”“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呢?接着我给孩子们设疑“要当好京剧演员,不光嗓子要好,身体要棒,眼睛更要有神,因为舞台上的演员要靠眼睛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比如:高兴了,生气了,难过了,都要靠眼睛来告诉观众。可如今,师傅发现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不具备唱好京戏的条件,师傅对他失望了,因此认为他不是唱京戏的料子。如果你是梅兰芳,你会怎么想呢?梅兰芳又是怎么做的呢?由此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这段中的重点句是“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句话是讲梅兰芳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练眼神的。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紧盯”“注视”,试着让同学来模拟演示文中梅兰芳“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接着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产生“苦”与“累”的真切体验;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苦练”的含义.我适时进行小结:我们才看了一分钟就这样,想想梅兰芳,他怎么样?(常常)他的脖子酸了,痛了,没有停下来,看的眼睛流出了眼泪,也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从而使学生心中升起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并通过小组读、男女读等不同方式来进一步体会梅兰芳不怕困难、勤学苦练的精神。然后引读“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我紧紧扣住“眼睛会说话”来让学生体会梅兰芳眼睛的灵活。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通过引读出示词语“勤学苦练”,并相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达标检测卷(附答案)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卷 姓名:分数: 一、基础训练营(50分) 1.用“√”给句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1)蜀中有杜处士,好.(hǎo hà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shù)。 (2)小姑娘纳.(nànèi)鞋底的动作戛.(jiājiá)然而止,原来是针刺了手。 (3)这首曲.(qūqǔ)子多难弹哪.(nǎnɑ)! (4)她尴尬 ..(ɡān ɡàɡān ɡā)地一笑说:“入场券.(juàn quàn)太贵了,我……我买不起。”2.读拼音,写词语。(8分) 3.选字组词。(6分) 鞋勒勤皮( ) 勾( ) ( )劳 盲育肓教( ) ( )目病入膏( ) 哉裁截 ( )衣善( ) ( )止 曝爆瀑 ( )发一( )十寒 ( )布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6分) ( )的大海( )的琴声( )的月光 ( )地发现 ( )地散步 ( )地弹奏 5.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括号里。(10分) 余音绕( ) 妙( )生( ) 天( )之音画龙点( ) ( )妙( )肖笔走龙( ) 行云( )水轻歌( )舞 ( )( )如生黄钟大( ) 巧夺天( ) 高( )流( ) (1)公园里的假山结构新奇巧妙,真可以说是( )。 (2)徐悲鸿画的骏马( )。 (3)今天我去听了一场音乐会,那美妙的音乐堪称是( ),听后有( )三 日不绝之感。

6.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句子。(8分) (1)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将琴摔破,把弦扯断,终身不再弹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句古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奴仆,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 改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天,他把书画放在太阳底下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斗牛图》,拍手大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要求改写句子。(8分) (1)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姑娘。(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京剧有很多数不清的艺术特色。(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展示厅(4分) 8.“千古难觅一知音”,请你根据《伯牙鼓琴》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入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字母)(2分) ________,你尽可转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语,春水潺潺;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 清爽;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A.艺术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B.艺术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C.艺术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D.艺术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三、课本直通车(4分)

《梅兰芳蓄须》教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 梅兰芳蓄须(人教部编版) 23* 梅兰芳蓄须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讲述了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个动人事迹: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侵略者演出,先移居香港,后蓄须明志,甚至主动求“病”。他的种种行为充分显示了其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教材在正文之前给出了导读,简要介绍了梅兰芳在京剧上的地位及阅读本文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帮助学生完成自读任务。作为自读课文,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空间,做好引导工作。通过朗读与默读,帮助学生感悟人物的崇高精神,并借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蓄、迫、纠”等12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结合文章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知道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教学难点查找相关资料,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感受他的爱国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梅兰芳的演出片段,出示梅兰芳的照片,引导学生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 导语:大家都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今天播放的这个选段就是京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而它的表演者就是在中外都享有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我们开始本课的学习之前,请大家先跟老师一起走近这位艺术大师。 明确:梅兰芳(1894—1961),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

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打渔杀家》等。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思考:梅兰芳在舞台上是唱旦角的,就是表演女性角色,他为什么要蓄须呢? 预设: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认识到“蓄须”后梅兰芳就无法进行正常演出,表明了他不愿意登台的意愿。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预设: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前一课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顺带进行历史知识的科普。简要讲述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上海至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线,让学生对那段历史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点名学生带头朗读、识记,同桌互相听写,教师相机指导。 会认的字:蓄x ù须 被迫p ò 纠ji ū 缠ch án 邀y āo 请 骚扰r ǎo 拒j ù绝 签qi ān 订d ìn ɡ 宁n ìn ɡ可 要y āo 求 妄w àn ɡ想 方法拓展:“拒、订、妄”等可以通过认半边的方式帮助识记读音;“蓄、迫、纠、缠”等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帮助记忆读音;“宁、要”为多音字,可通过音义辨别进行识记。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易错提示: “缠”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订”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宁”是鼻音。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梅兰芳学艺的故事

梅兰芳学艺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京剧史上成就最为辉煌的表演艺术大师,被公认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他艺术成就的取得,固然与他的艺术天才,与他的家传、师教等分不开,同时也与他本人学艺的虚心求教、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就是《梅兰芳学艺》的故事。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眼睛没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原来他小时候眼睛有轻度的近视,不仅迎风流泪,而且眼珠转动不灵活。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被动摇,他养了几对鸽子,每天一清早,他就给它们喂食,然后放飞。梅兰芳站在鸽棚旁,眼睛随着鸽子的飞动而转动,循苍穹而视,尽力追踪越飞越远的鸽群,直至鸽子的踪影在遥远的天际消失。十年之间,从未间断,持之以恒,终于恢复了视力,练出了眼神。後来,他在舞台上一双大眼睛灵动明亮,神彩飞扬。梅兰芳的眼神最能传达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梅兰芳以塑造各种妇女的舞台形象名闻遐迩,他为此可谓呕心沥血。最初,他对表现女人的吃惊老觉得不够理想,尽管他多次揣摩,反复试验,总不能将女人猛然吃惊的神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一天,他回到家中,看到妻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整理衣服,忽然想到,如果冷不防地发出一声巨响,她必然会大吃一惊,一个女人吃惊的神态不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么于是,他随手抄起身旁的一只兰花瓷盆,狠狠地往地上一摔。“咣当”一声巨响,妻子被吓得惊叫了

一声:“哎呀!”将手中的衣服掷了老远,半晌才说出话来。 在这一瞬间,梅兰芳准确地捕捉住了妻子的神情、动作。他据此反复琢磨、练习,将女人受惊后那种惊叫的神情、动作,恰当而又巧妙地融进他有关的表演中,将人物刻画得更加活灵活现。 学艺需要指导,需要帮助,因而需要老师。许多人以为只有那些对自己艺术循循善诱、赞扬宣传的人才是自己的老师。梅兰芳不是这样,他有一句名言:“说吾孬者,乃吾师也!”表现了他在学艺过程中的态度与宽阔胸襟。这句名言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次,梅兰芳在某大戏院演出他的拿手好戏《杀惜》,“好!好!”场内喝彩之声不断。可是,梅兰芳却在满场赞许声中注意到一个衣着朴素、年近六旬的老先生连连摇头。梅兰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戏完以后,他来不及卸装,就用包车将老人请到家中,恭恭敬敬地说:“说吾孬者,乃吾师也!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这位老先生见梅兰芳如此诚恳谦虚,十分感动,便严肃地对梅兰芳说:“梅先生饰演的剧中人阎惜姣上楼与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可你为何却演成八上八下请问这是哪家传授的……”梅兰芳听了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的疏忽,连声称谢不止。 以后,梅兰芳每到该地演出,定请这位老先生到戏院前排就坐,看戏指教,对他的批评指正总是虚心接受,细心揣摩,使自己的演技精益求精,完美无疵。 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演唱,雍容华贵,典雅清丽,世称“梅派”。

梅兰芳故事

梅兰芳故事 练画蓄须逃出虎穴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夫人献计躲过劫难 国民党亲日派首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自任主席兼行政院长,并在上海大都市设立特务机关。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并劝梅作一次慰问演出。消息传来,梅兰芳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世道怎能让人活下去!”梅夫人见丈夫忐忑不安,茶饭不思,便说:“不行的话,明天我去赴宴,与他们周旋。” 次日,梅夫人来到汪伪政权特务机关的76号宅院。特务头子劝她说:“几年不见梅老板,听说蓄起了长长的胡须,是不是为了在国民面前要个面子?我看大可不必,太太应该关心他才是。如今日本人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梅夫人当即回击说:“梅兰芳是个中国

梅兰芳学艺

梅兰芳学艺(第一课时) 二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学生从小苦练基本功。教具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认识大师 1、播放京剧《贵妃醉酒》,知道我们正在听的是什么戏?对,是京剧。 2、读好京剧一词,简介京剧艺术 1)谁来读?“京”是后鼻音,谁来读正确?生读,齐读。 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喜欢京剧。人们喜欢京剧美丽的服饰,(图片),变化多样的脸谱(图片),更喜欢不同角色的表演(图片) 3、交流对梅兰芳的了解 1)说到京剧,大家都会想到------梅兰芳,(图片),他姓梅,名字叫兰芳,再读一遍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端端正正地把这个名字写下来。板书:梅兰芳 2)在这个名字里,有两个生字:“兰”“芳” 兰:一起来书空笔顺 仔细观察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有了这些注意点,大家一定会把字写好。伸出小手,一起书空。 学生描红,临写。 芳:这个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熟字加偏旁) 字形记住了,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师范写,生书空 生描红,临写。 4、简介梅兰芳。 孩子们把梅兰芳的名字都写好了,昨天布置你们去搜集梅兰芳的资料,把你们搜集到的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交流

老师也搜集了一段梅兰芳的资料,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在他9岁那年,拜吴老师学艺,板书:学艺 可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梅兰芳听了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快去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 1、大部分同学都读了2遍,有的已经开始读第三遍了。你知道梅兰芳学艺 是什么意思? 2、课文就是讲梅兰芳学京剧的事。刚才老师在听同学们读书的时候,发现 这些词有些同学读不准,谁来帮帮他们。(出示词语) 带拼音:1)第一行,轻声读得真准,齐读 2)第二行,后鼻音到位。 3)第三行,这三个词语很难读。 摘掉拼音帽子,还会读吗? 1)同桌互相检查 2)都会读吗?第一行,女生读 第二行,男生读 第三行,齐读 三、读通课文 1、把词语再放回课文中,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流畅,更通顺。捧起书。 2、第一段 1)孩子们的声音真响亮,谁来读读故事的开头?坐着的孩子都是小评委,请你们认真听,生读。指名评价。 听你说得这么好,也请你读。 你这么一说,老师还真听出来了。 2)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师傅说的什么意思吗? 3、第二段 1)听了师傅的话,梅兰芳是怎么做的? 2)第一句:指名读,再读,这里的动摇是什么意思? 3)第二句: A.梅兰芳坚定自己的决心不动摇,他是怎么做的呢?读读句子,生读,还 有谁想读?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17梅兰芳练功课外课后练习和作文课课练及答案

17 梅兰芳练功[原文]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8岁那年,曾跟一位有名的先生学戏。这位先生反复教他,他没有学会,先生见他进步太慢,就说他不是学戏的料子,没心思再教他了。临走时,先生对梅兰芳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 先生走了,可他的话,常常在梅兰芳的耳边响起,像针一样刺疼他的心。他常想,我真不是学戏的料子吗?梅兰芳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戏,闯出个样子来。 后来,梅兰芳进了一个叫“云和堂”的戏班子拜师学艺。云和堂的吴先生对弟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对梅兰芳也不例外。 一次,吴先生教梅兰芳练跷功。吴先生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让梅兰芳踩着半米多长的高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一次要站一柱香的时间,中间不准休息。开始,梅兰芳一站到那么高的地方,心里就很慌张,站一会儿腰又酸,腿又疼。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练了一个秋天,梅兰芳的跷功大有长进,吴先生连连称赞。梅兰芳并不满足,想方设法要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 冬天,他自己浇了一个小冰场,踏上高跷,在冰场上跑。

那光滑的冰面,不要说踩高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跤。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吴先生看见后,劝他休息几天。梅兰芳说:“先生,您不是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吴先生听后不住地点头。 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后来终于成为一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17梅兰芳练功[练习] 一、给加□的字注音: ) ) ) ) ))蜚声()二、看拼音写词语 Qiāo gōng shuāi jiāo zhā shí fēi shēng yì lì wán qiáng 三、加部首成字,再组词 例:每——海(海水)梅(梅花)莓(草莓) 尧—— 采—— 中—— 专—— 殳—— 五、选择下列各句解释,把正确的填在加点词的后面: 1、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 . ).的功夫,硬.( . ).是咬着牙 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A.物体内部的组织紧密,受外力作用后不容易改变形 状(跟“软”相对)

梅兰芳爱国故事:蓄须明志

梅兰芳爱国故事:蓄须明志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1941 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 这个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 “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一天上午,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理解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

23*梅兰芳蓄须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宁、要”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梅兰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戏曲吗?说一说你听过谁的戏曲?指生说。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梅兰芳照片),你认识他吗?生:认识。引出课题并板书。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述了他生平中一段令人感动的事迹。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注意多音字“宁、要”的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 (2)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在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可先分小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3.根据学生的反馈,老师加以总结。 (1)课文写了梅兰芳四次据演,分别是:①避港拒演;②蓄须拒演;③卖房拒演;④自伤身体拒演。 (2)梅兰芳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京剧大师。

四、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1.研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圈点勾画出体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词语或句子。 2.汇报交流: (1)学生研读之后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避港拒演中的表现时,请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体会去读。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①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 ②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于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3)教师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4)引导学生体会“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3.学习梅兰芳在蓄须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①教师出示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 ②师补充资料:京剧里旦角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蓄须之后梅兰芳就不能登台了。 (2)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理解体会。 4.学习梅兰芳在卖房拒演中爱国情怀的表现。 (1)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理解内容。 (2)这一段是怎样体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 通过对比的手法,不演戏——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过得拮据。演戏——生活立马优越起来。但是梅兰芳拒绝了优厚的条件,宁愿卖房度日。可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族气节。 (3)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出示句子: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宁可……也决不”突出了梅兰芳意志的坚定,至死不渝。 仿写:宁可……也决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练习卷-f2b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练习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信息匹配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英勇的将士们宁.(níng nìng)愿战死沙场,也绝不屈服。 2.宁.(níng nìng)静的湖水和跃动的灯火,组成一幅美丽的夜景图。 3.在足球比赛中,进攻与防守同样重要.(yāo yào)。 4.爸爸沉思了一会儿,答应了我的要.(yāo yào)求。 二、选择题 2.回忆课文,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多选) 梅兰芳蓄须后,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A.长期不演戏,没有经济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 C.不小心患了伤寒,连日发烧,差点丢了性命。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京的房子。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都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3.“蓄须明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梅兰芳是在__________的情况下蓄须的。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日本司令官逼他,他________;戏园子老板请他,他______。从中你体会到______。 四、语言表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检测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训练营(50分) 1.用“√”给句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1)蜀中有杜处士,好.(hǎo hà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shù)。 (2)小姑娘纳.(nànèi)鞋底的动作戛.(jiājiá)然而止,原来是针刺了手。 (3)这首曲.(qūqǔ)子多难弹哪.(nǎnɑ)! (4)她尴尬 ..(ɡān ɡàɡān ɡā)地一笑说:“入场券.(juàn quàn)太贵了,我…… 我买不起。” 2.读拼音,写词语。(8分) 3.选字组词。(6分) 鞋勒勤皮()勾()()劳 盲育肓教() ()目病入膏() 哉裁截()衣善() ()止 曝爆瀑()发一()十寒()布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6分) ()的大海()的琴声()的月光 ()地发现()地散步()地弹奏5.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括号里。(10分) 余音绕()妙()生()天()之音 画龙点() ()妙()肖笔走龙() 行云()水轻歌()舞()()如生 黄钟大() 巧夺天() 高()流() (1)公园里的假山结构新奇巧妙,真可以说是()。 (2)徐悲鸿画的骏马()。 (3)今天我去听了一场音乐会,那美妙的音乐堪称是(),听后有 ()三日不绝之感。 6.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句子。(8分) (1)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将琴摔破,把弦扯断,终身不再弹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句古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奴仆,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 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天,他把书画放在太阳底下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斗牛 图》,拍手大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要求改写句子。(8分) (1)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姑娘。(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京剧有很多数不清的艺术特色。(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展示厅(6分) 8.“千古难觅一知音”,请你根据《伯牙鼓琴》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入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字母)(2分) ________,你尽可转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语,春水潺潺;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A.艺术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B.艺术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C.艺术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D.艺术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三、课本直通车(4分) 1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月光曲》中贝多芬为皮鞋匠和盲姑娘弹的第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让我们感受到了贝多芬对穷人的同情。() (2)“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这两个句子 中的“之”的意思相同。() (3)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深受人民喜爱的剧种。() (4)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 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