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膨胀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一个国家内,以大都市带、城市群委中心,区域经济发展也十分迅猛。各国普遍通过推进区域化来增强区域集团和区域组织成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际资本和产业正在加速向我国转移要求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长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1%,人口6%,GDP18.7%,与世界五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面积、人口与经济总量比重都相对偏小,积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城市群面积占全美的1.5%。人口占20%,制造业产值占70%,城市化水平达90%以上,从国外大城市发展历程来看,长三角必须扩展经济空间,积极吸纳周边地区参加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应对国际产业与资本转移。

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总书记在准确把握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着眼于全国整体发展战略布局作出的重要指示。乌江镇于长三角地区历史渊源深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无论式从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关联来看,与长三角无缝对接条件得天独厚,地区合

作已具有相当的基础。

一、承接产业转移,乌江得天独厚

(一)乌江区位独特,交通便捷

乌江同南京浦口区一桥相通,与马鞍山一渡相连。从乌江到南京禄口机场只需要50分钟,到宁杭高速只需20分钟。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座大中城市一衣带水,一桥相连。合肥骆岗、南京禄口和芜湖湾址三座机场环绕周围,合巢芜、巢宁、滁芜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和淮南铁路穿境而过,全方面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二)资源优势突出,互补特征明显

一、农副产品资源。和县农业上有蔬菜、禽蛋、水产、优质粮油、花卉等五大支柱产业,特别是40万亩无公害蔬菜享誉大江南北,年产各类优质武功还蔬菜等100万吨,被誉为长江下游最大的菜篮子。特色农产品、河蟹、江鱼等特色水产

二、岸线资源。镇东长江岸线6公里,常年水位可达-8米,最深处可达-12米,滩涂平均宽度280米,可以开发船舶制造、码头等。

三、旅游资源。凤凰山上坐落有千年古刹霸王祠,风景秀美,镇内有明清古街,古色古香,离南梁太子沐浴疗养的“天下第一汤”香泉距此仅10公里,可成为长三角一带休闲度假的理想目的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乌江人口7万,起总劳动力三万,劳动力技术工种较多,有“缝纫之乡”称号,有相当从事化工、铸造、

建材行业的技术人才。四、工业基础优势,和县原来工业基础较好,再加上近几年乌江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形成了多个产业群,依托安徽省精细化工基地,主要发展以农药原药为基础,以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题的综合性特色化工业。水泥、泵等装备制造业、电子产品以及机械加工、泵阀产业配套相关产业。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环保装饰材料等产业,目前已经有2家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及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乌江水泥二期马上投产,环保材料、拓源热镀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

(三)产业内在关联,承接实力较强

目前长三角正着重发展汽车、电子及通讯设备、机械设备、钢铁、造船、航空、生物制药等优势明显,关联度高,区域带动能力强的高增长行业及服务业。区域内纺织、食品、冶金、家电、机械等传统行业则不断向外转移和扩张,乌江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已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食品、旅游等产业,这些都十分有利于长三角产业转移。

二、准确定位功能,建设四大基地

功能定位是指一定区域能所扮演的教色,承担的任务以及所禀赋的主要职能。乌江在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中,应本着有利于自身又有利于长三角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将功能定位于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四大基地。

(一)现代工业基地。确立以华星为品牌的化工基地,培养以三块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加工制造基地;强化以水泥、砖瓦为主行业的建材生产基地,建立以振兴服饰为龙头的服装加工基地,并逐步推进产品配套、产业升级、规模扩张。

(二)、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万头养猪厂的优势,瞄准南京都市圈、长三角等大市场,围绕蔬菜甜瓜、水产、优质粮油、花卉苗木五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使乌江成为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的小南京和旅游目的地。

(三)观光旅游基地,充分发挥霸王祠、林散之故居等历史品牌,积极参与皖江文明长廊建设,加快建设霸王祠公园、乌江大桥,加强鱼南京市、香泉湖等景区联系、对接,努力将乌江建成长三角地区的小南京和旅游目的地。

(四)劳务输出基地。立足本地人力资源,巩固浙江海宁劳务品牌,拓展香泉、石杨、绰庙等友邻乡镇,改革培训内部机制,努力市乌江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劳务输出基地。

三、参与分工合作,掣肘不容忽视

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乌江得天时地利,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相对于长三角,乌江发展相对滞后,在参与分工合作所必须得快捷相通得交通公共基础设施、运作高效得管理协调机制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等方面还急需加强。

(一)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市经济社会发展额平台,两者

互为相关。当运输能力补农那嘎满足整个地区经济增长需求时,便会对区域的经济运行产生约束,进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交通为大交流服务,尤其市告诉交通大大缩短了人们活动的距离,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乌江通往长三角的道路档次偏低,到马鞍山尚需要和马汽渡,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

(二)要素投入水平不高,对接能力有待加强。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资本、劳动、技术进步、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要素投入的增加,其中资本投入增加是最主要动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乌江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投资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影响了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步伐。

劳动力投入是要素投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业水平的高低。乌江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劳动力素质也有明显提升,但劳动力素质结构还不尽合理,高技能、高素质、替代弹性小的高层次人才少,技能低的一般性体力劳动者多随着科技进步加快,产业转移层次也会逐步提高,对劳动力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般性体力劳动者已难以适应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行业发展需要

(三)传统行业引资较多,节能降耗压力较大

外省企业(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在乌江的投资项目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居多,其项目个数、计划投资和投资完成额在外省企业全部投资中所占比重都达80%以上,制造业尤其传统行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行业,许多产品的生产都受自然资源的约束,不仅影响某一部门的经济活动,也间接地对与该部门相关的其他部门产生连锁影响。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引进长三角产业转移要更多地考虑资源消耗、技术含量、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等因素。乌江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在二分之一以上。若招商引资来的多是资源消耗型行业,则既会加大节能降耗的压力,也不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进而影响可持续发展。

(四)招商外部竞争加剧,协调机制亟待建立

产业梯度转移是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长三角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但长三角的梯度转移并不是空间上向四周自然传播。对于长三角外围城市来说,都希望能承接来自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目前,江苏省已制定了新一轮加快沿江开发战略,推动苏中、苏北地区更快融入长三角;浙江省的各长三角边缘城市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快融入长三角的进程。未来几年,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这些都使得我镇的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从全县看,近年来各乡镇加快东向发展的热情很高,纷纷到东部招商引

资,但缺乏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整体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不明,引资项目点多面广,项目规模偏小,结构布局分散。如某市近几年引进的60多家浙商投资项目,投资额多为几千万元,超过亿元的只有10余家。虽然这些企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规划布局,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尽快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尤为重要。

四、互动互惠互利广泛合作共赢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实施交通东连、产业东接、资金东引、产品东卖、劳务东输,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接轨,变地理的无缝对接为发展的无缝对接,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互惠,在广泛合作中实现共赢。

(一)坚持互惠共赢原则,加强软环境硬建设

良好的“软环境”将成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硬资源”。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产业转移和经济合作搭建框架和平台,使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推动参与分工合作。一方面,建立政府间统一协调机制,协调各地区中长期规划、产业发展、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间产业政策和招商政策,建立有序的产业转移机制。同时,加强与长三角的沟通交流,建立广泛的多层次对话交流机制,推行双向区域会商制度,组织多种形式的推介会和招商活动,积极为省内企业与长三角企业合作牵线搭

桥,构建良好的合作、协调、互动机制。另一方面,抓好产业服务环境、交通和信息环境、市场制度环境和信用环境等建设,营造公正、公平、开放和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清除妨碍贸易的政策障碍,打破地区封锁,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市场壁垒,建立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打造政策最优、服务最好、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环境品牌,吸引长三角资金和产业流向乌江。

(二)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加强优势产业发展

乌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增强聚集度,拉长产业链,提升承接力,以产品连接、市场连接、资本连接为纽带,加入长三角产业链、价值链和分工体系之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抓优势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产业的空间聚集度。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立足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适应需求变化和产业升级要求,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等装备制造业。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高起点、高水平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体系完备、品牌过硬的产业集群,打造工业发展的“集团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农

业。发展优质安全农业,抓好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大力推进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布局。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三)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加强可持续性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今天,承接产业转移应该有更新的理念和更高的要求。要根据乌江目前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科学确定产业结构布局,有选择地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一是保护生态环境。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要提倡“高、新、轻、外”的发展方向。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不能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不能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不能让开发区、试验区和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二是加强资源节约。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强化能源、水、矿产等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集约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有效保障发展。引进和发展节能型、生态型和环保型产业,推广应用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等条件,合理承接产业转移。如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要积极引进一定数量的劳动密

集型产业,使本地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在这些企业务工,既解决就业压力,又增加劳务收入。

长三角通关一体化(海关)

5个关键词看懂长三角通关一体化改革 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路线图出炉。 按海关总署公布的时间表,9月22日起,首先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海关(下称长三角地区海关)启用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通关方式;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适时在南昌、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贵阳、昆明海关启用该通关方式。 这意味着,长三角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各口岸海关进出口的货物,均适用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通关方式。长三角地区企业可自主选择向经营单位注册地、货物实际进出境地海关或其直属海关集中报关点,办理申报、纳税和查验放行手续。 海关总署发布的文件称,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口岸清关、转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申报、属地放行”、区域通关一体化等任何一种通关方式。 那么,区域通关一体化到底意味着什么,会给企业带来哪些便利,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9月12日上海报关协会召开的长江流域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宣讲会上,上海海关监管通关处官员进行了阐述。自贸区邮报根据这名官员的阐述,总结出了这么几个关键词:【与传统通关模式的区别】 传统的通关模式,货物在上海,就在上海报关,如果我企业是内地的,可选择另一种方式,就是转关:把货物从上

海转关到武汉,或者从武汉出口的话,把货物转关到上海、宁波,从口岸再进境或出境。区域通关一体化之后,这个通关模式上在原来属地申报属地放行的模式上,进行了优化。 区域通关一体化的作业流程,很好理解,就是一句话:属地申报、属地放行,而且没有企业资格限制。 原来做属地申报,都要到主管地海关去申请一个资格,以后没有这个资格限制,只要你是长三角区域范围内的企业,你就可以在自己的属地办理报关、放行手续。当然,这是指没有查验的情况。有查验的,企业有几种选择:可以口岸、货物所在地,把查验完成,再把货运回去;也可以通过转关的方式,把货物运回属地去查验。这可以自主选择,没有强制要求。 相比原来的清关、转关,在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模式下,企业可以不使用监管车辆运输,就是说,办结海关手续之后,可以直接用自己的车辆运输货物。如果你选择在属地放行的,属地放行信息可直达口岸,不需要经过口岸通关,直接去监管场所提货就可以了。当然这是基于海关电子化放行,上海这方面条件非常成熟。如果是没有实行电子化放行的口岸,要到口岸通关做一个放行的确认,但是报关单的放行作业,属地海关就可以完成了。那么企业完全可以自行运输,不需要海关监管车辆。 在企业客户端操作没有影响的情况下,其实海关进行了内部的优化和整合。从海关来说,第一,海关审单机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个区域审单中心,由区域审单中心进行分

抢抓千载难逢好机遇,加速宿迁融入长三角

抢抓千载难逢好机遇,加速宿迁融入长三角抢抓千载难逢好机遇,加速宿迁融入长三角 张惠春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江苏沿海开发双双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宿迁发展带来千载难逢不可多得的历史性好机遇。但经济圈的实际形成,要素的充分流动,却是一个复杂过程,这也给宿迁带来挑战。不难看到在此进程中宿迁经济发展极具两面性,一面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一面却是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作为江苏沿海开发门户,当前,我们更要深化对“东向战略”研究,加快与苏中等长三角地区的全方位对接,加速融入长三角,努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整合资源,构筑优势,加快发展。   一、宿迁加速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机遇

(一)“实施东向战略,融入长三角”定位准确,适逢其时 2009年,江苏沿海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连云港、盐城、南通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与此同时,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块经济区也在加快构造。反就长三角经济区域各中心城市而言,都在瞄准自身的发展空间,利用各自比较优势,在更高的起点上咬定发展不放松,以提高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区域分工体系的新变化,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些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加速向中西部地 区转移,长三角城市间的互动互助关系越来越密切,共同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与繁荣。由于宿迁地处苏南、浙江、上海向外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比较有利的承接地,所以宿迁坚持东向发展,可尽快全方位、多渠道融入长三角,形成资本和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内的优化配置、重新整合,进而形成新的空间生产力,必将促进宿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苏北融入长三角 ”的空间定位要求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城市功能的新提升(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城市功能的新提升(最新)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内资源进一步融合。X在城市功能和首位度提升上,需要体现出反映国际城市发展趋势、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和X 城市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内涵。 第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在这个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中,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行动的关键区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北翼腹地,X正是北翼腹地的特大城市,应积极对接上海,做好长三角一体化总格局中的北部支点,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北部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X正在全面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建设,建成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基地,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要素。在未来发展格局中,需要更加厚植科技创新和文化软实力,提升X在X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首位度,更广泛地发挥作为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的重要作用。 第三,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在空间格局上,X以其独特的通江达

海的空间优势,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龙头、X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由于受到世界形势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整个长三角地区国际化发展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在向东部推进,而更应沿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思路,寻求更多方向上和更大格局中的开放空间。X作为特大城市,理应在强化与上海联系分工的基础上,提升在一些重要职能方面的首位度,作为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推动长三角国际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既构成X提升首位度的战略优势,也对X首位效应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新时代与国家新战略赋予了X首位城市更重要的使命担当,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首位度,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开放、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加有效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上,担当自己的责任。 紧扣优势产业打造原始创新高峰,提升X创新质效。当前,X正处于“创新扩散阶段”向国际知名“创新中心阶段”跨越的门槛时期,创新高度需再提升,下一阶段的关键是紧扣产业规划打造原始创新高峰,不断提升创新名城建设质量和水平,把指标提升转化为发展质效。第一,以基础科学研究为根基,提升高精尖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城市战略需求,加强基础性研究,深化源头式创新,围绕基础科学研究的各环节进行全链条无缝式设计,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同时,要加

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 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再次,提升内部功能板块的能级。为积极呼应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继续提升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增长极,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

心得体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最新)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全面提升的新阶段。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各地加快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使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地区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可以在一个大国内部获得巨大的规模经济红利。因此,需要通过城市、地区间的资源再配置,充分利用大城市对于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从全球站位来看,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对比全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发现,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需要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联系起来,形成城市集群,推动城市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使之成为发展质量和效益最高的地区。世界级城市群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兼备的核心城市,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

从区域发展来看,经济地理和集聚效应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离不开城市群的建设。创新发展上,人力资本积累引发知识溢出,而人才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群成为创新的空间载体。协调发展上,运输网络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传导,非中心城市通过有效利用中心城市的正向外部性实现协同增长。绿色发展上,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的区域环境治理机制,保护好绿水青山。开放发展上,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规模效应的发挥。共享发展上,高水平城市群建设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从长三角自身来看,区域一体化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伴随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模式开始从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空间的优化布局和要素集聚的作用更加突出,需要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此外,长三角是我国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关键枢纽,肩负着对内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双重任务。因此,要以一体化的创新突破优化长三角地区的空间布局,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并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以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紧密相连,在协调合作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能源保障安全方面应该先行一步,需要参照国际标准,同时吸收借鉴国内先进合作区的建设经验,在江浙沪交界处的X苏州吴江、浙江嘉兴嘉善和上海青浦地区设立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通关一体化、单一窗口、跨境电子商务

通关一体化(长三角)

共享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红利 2014-12-05 03:16:00 来源:浙江日报(杭州) 日前,国家海关总署批准长江中上游的南昌、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贵阳、昆明7个海关参加区域通关一体化,继9月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五海关率先启用区域通关一体化通关之后。至此,长江经济带“十二海关如一关”新格局正式形成。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与人口规模最大、发展回旋空间与潜力最大、一体化发展条件与态势最好、国际化推进需求与能力最强的战略区域,其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通关一体化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基础,将有助于带动各海关打破管理区域界限,通过建立区域通关中心,建构形成统一的申报平台、风险防控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实现各海关统一的高效执法与无缝的对接服务,实现企业自主选择报关纳税和货物验放地点带来的运营成本降低与国际贸易发展的便利化。 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是外贸大省、港航强省,新时期需积极加强长江经济带龙头作用发挥,主动参与区域通关一体化创新,营造更便利、更富吸引力的通关环境,更好共享一体化红利,以有利形成浙江新的竞合发展优势,增强服务长江经济带能力。就此,笔者认为浙江近期需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通关一体化战略认识与内涵拓展。现代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汇集与有机衍生基础上的。区域通关一体化将不仅可加快长江经济带集散、中转、储备、分拨、配送等物流服务的便利化,也将带来并促进区内批发、零售、电商、大宗交易、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期货交割等商流服务的发展,并衍生带来信息、信用、金融、仲裁等现代商务的发展。为此,浙江需从战略高度,立足全省、面向长江经济带,认真研究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战略影响,更好整合发挥浙江区位、港航、市场、外贸等优势,吸引更多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到浙江汇聚,并由此培育形成富有区域影响力、国际竞争

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膨胀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一个国家内,以大都市带、城市群委中心,区域经济发展也十分迅猛。各国普遍通过推进区域化来增强区域集团和区域组织成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际资本和产业正在加速向我国转移要求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长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1%,人口6%,GDP18.7%,与世界五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面积、人口与经济总量比重都相对偏小,积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城市群面积占全美的1.5%。人口占20%,制造业产值占70%,城市化水平达90%以上,从国外大城市发展历程来看,长三角必须扩展经济空间,积极吸纳周边地区参加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应对国际产业与资本转移。 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总书记在准确把握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着眼于全国整体发展战略布局作出的重要指示。乌江镇于长三角地区历史渊源深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无论式从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关联来看,与长三角无缝对接条件得天独厚,地区合

作已具有相当的基础。 一、承接产业转移,乌江得天独厚 (一)乌江区位独特,交通便捷 乌江同南京浦口区一桥相通,与马鞍山一渡相连。从乌江到南京禄口机场只需要50分钟,到宁杭高速只需20分钟。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座大中城市一衣带水,一桥相连。合肥骆岗、南京禄口和芜湖湾址三座机场环绕周围,合巢芜、巢宁、滁芜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和淮南铁路穿境而过,全方面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二)资源优势突出,互补特征明显 一、农副产品资源。和县农业上有蔬菜、禽蛋、水产、优质粮油、花卉等五大支柱产业,特别是40万亩无公害蔬菜享誉大江南北,年产各类优质武功还蔬菜等100万吨,被誉为长江下游最大的菜篮子。特色农产品、河蟹、江鱼等特色水产 二、岸线资源。镇东长江岸线6公里,常年水位可达-8米,最深处可达-12米,滩涂平均宽度280米,可以开发船舶制造、码头等。 三、旅游资源。凤凰山上坐落有千年古刹霸王祠,风景秀美,镇内有明清古街,古色古香,离南梁太子沐浴疗养的“天下第一汤”香泉距此仅10公里,可成为长三角一带休闲度假的理想目的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乌江人口7万,起总劳动力三万,劳动力技术工种较多,有“缝纫之乡”称号,有相当从事化工、铸造、

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的研究

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的研究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一、长三角物流的现状与问题 (1) (一)传统物流体制下的分割和断 (1) (二)物流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 (2) (三)物流业发展所处的制度环境有待改善 (2) (四)人才短缺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2) (五)快速交通体系完备性和充分性不够 (2) 二、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3) (一)推进长三角地域物流规接 (3) (二)推进长三角地域物流通关对接 (3) (三)推进长三角地域物流信息对接 (3) 三、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的措施 (3) (一)以信息平台为基础构筑物流网络优势 (4) (二)建立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和合理的物流体系 (4)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5) (四)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 (5) (五)拓宽融资渠道 (5) (六)发展特色物流 (6) (七)整合物流资源 (6) (八)跨区域联动发展 (6) (九)加大宣传力度 (7) 四、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的研究 内容摘要 我国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比较薄弱,运营成本较高。而作为我国物流联动起步较早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在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由此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大型物流企业的投资并推动了本地物流企业的发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长三角物流仍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理清基本思路,然后再对症下药,提出一系列对应的措施,力求构建长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步伐,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设现代物流基础平台、信息平台和政策平台,培育和组建大型现代第三方物流集团,形成涵盖长三角,辐射周边地区的强大物流产业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现代物流物流信息化 引言 长三角地区在物流一体化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推进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引导物流业加强和提高合作观念,在今年召开的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大会上,不仅将每年5月6日定为“长三角物流日”,并且还确定今后将进一步健全合作平台、加强协调配合、创新合作模式等等,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看清长三角物流的现状与问题,而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现代物流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长三角物流的现状和问题 (一)传统物流体制下的分割和垄断 虽然对物流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在对物流的认识上还

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路径研究

当前安徽省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必须依靠更高层次的战略平台,进一步集聚发展资源,拓展发展空间。而长三角地区被称为中国第一区域经济板块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全国转型升级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无论是从实施国家区域总体战略角度来看,还是从培育区域竞争力角度出发,都必须加快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向全世界宣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与“一带 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①。这一战略“升级”,长三角一体化的更高质量发展,是安徽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发展机遇。 一、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安徽与沪苏浙可以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从1990年以来,安徽就做出了“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到了2003年“融入长三角”、2005年“东向发展”战略实施,加速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2008年初,胡锦涛同志视察安徽时作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重要指示,以此为契机, 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路径研究 孟天琦 【摘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以及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 新要求,也是推进区域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分析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及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新时期加快安徽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安徽;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安徽省党校系统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度重点课题(QS2018007)。 【作者简介】孟天琦,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生态经济等。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Jun.2019No.6 Gen.587 2019年6月第6期 总第587期 ◆区域经济◆ · ·106

【问题】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键字】问题 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而区域通关改革是海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促使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整合,推动区域统一市场的建立,海关作为口岸进出境活动的主要管理部门,将不可避免地在海关管理各领域受到冲击和影响,因此,海关要以敢于创新、勇于负责的精神,加快改革不适合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思想、运作模式,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区域通关、区域通关试点、属地报关、属地海关检查制度 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的上海和“长三角”的崛起已成为整个中国经济开放和发展的助推器。随着整合发展,“长三角”所含的三省市16个城市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圈,成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和经济区。目前“长三角”城市之间区域大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已经启动、物流信息一体化工作开始实质性运作、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机制已基本建立。 (一)我国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因 一是国际化趋势的加速。以长三角为例,在外商眼中,作为投资对象的上海,并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域划版图上的上海,而是一个包括“长三角”的大上海区域,可以说这是一个以上海为圆心,以基础设施的动态条件为可伸缩的距离半径的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域,一些企业将事务机构、研发机构布局于上海,而将生产基地布局于周边地区。可见外商投资大量进入在整个“长三角”地区构筑起外商企业投资内部的地域分工网络,这对“长三角”个地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市场化趋势加快。90年代后半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加速,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这一改革的结果就是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控制力的弱化,与此相关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产业转移”,如在浙江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宁波、嘉兴等和上海具有比较紧密联系的地区,许多民营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移师上海”,是浙江与上海的经济更加紧密。 三是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加入WTO后,我国国内市场对外大幅开放,逐步跳出“省、市经济”模式,向周边地区寻求合作伙伴。如上海港为了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强与釜山、神户、香港等港口的竞争能力,大力发展与浙江江苏等省份的高速公路网络和沿长江水运网建设。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也推动了一体化的发展。 (二)区域通关改革的必要性与便利性 可以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区域通关改革的大背景,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而区域通关改革是海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区域通关改革的必要性分为两个方面:(1)区域通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区域通关就是要通过主动改革海关通关监管作业过程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求的作

如何构建长三角地区物流一体化体系.

如何构建长三角地区物流一体化体系 内容摘要:为构建长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需要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规划对接、通关对接、信息对接和政策法规对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梯次推进的原则,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步伐,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设现代物流基础平台、信息平台和政策平台,培育和组建大型现代第三方物流集团,形成涵盖长三角,辐射周边地区的强大物流产业优势。 关键词:长三角物流物流一体化 现代物流是衡量一个地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是推进长三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而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整合长三角的现有物流资源,加快建成统一、综合、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物流系统,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2005年10月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围绕“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提升长三角综合竞争力”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对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规划对接、通关对接、信息对接和政策法规对接,推动区域内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互补共享,打造我国东部物流大通道,增强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长三角物流的现状与问题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长三角物流业态中的种种制约“瓶颈”,如沿海、沿江岸线利用不尽合理;物流增值功能不强;物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物流成本偏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物管理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走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29145513.html,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走向 作者:陈雯 来源:《群众》2018年第12期 2018年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年份。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 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凝心聚力,推动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随后,韩正副总理对长三角一体化调研报告进行批示,要求三省一市拿出更具体的举措。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行,会议以“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为主题,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行再谋划、再深化,取得了丰硕而务实的成果。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和区域合作正在翻开一个更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不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的进展脉络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区,一体化发展举足轻重。由于地域相邻、文化相通,长三角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分分合合过程后,经济社会已经形成了天然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国家计划调拨为主,城市间自发性合作较少。1961年,华 东局在上海设立,作为长三角省市合作协调机构,当时实质上形成了上海领导江苏、浙江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区域合作需求不断增强。1983年国务院成立上海经 济区,协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五省区域合作;1992年,国务院召开“长三角及沿江地区规划座谈会”;同年,长三角城市协作部门(经协委)主任联席会议召开,开展城市间合作的商讨与初步实践;1996年上海发起成立“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1997年召开第一次长三角城市市长联席会,以城市间合作先行开展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序幕就此拉开;2003年长三角16个城市市长峰会召开,并发表了以“城市联动发展”为主题的《南京宣言》。 2007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题座谈会”,长三角一体化由此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仅仅一年之后,国务院就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颁布实施,明确提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城市政府间合作向“泛长三角”拓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长三角率先、一体化发展,同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并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求长三角率先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模式”。 梳理长三角一体化演进的脉络可以发现,过去十多年,长三角各省市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并主动推进一体化,已经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初步形成了“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联动、统分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主要内容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主要内容 一、规则体系共建 结合上海、南京率先开展的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综合试点,打破条块分割的政策和体制障碍,加快探索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规则体系。共同研究制定适应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要求的准入制度,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在三省一市率先推进实施市场流通领域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加强标准与产业政策、市场准入、监督管理等的有效衔接。继续清理市场经济活动中含有地区封锁内容、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及各类优惠政策,促进规则透明、竞争有序。 二、创新模式共推 加快市场流通技术和模式创新,提高区域市场流通现代化水平。推动电子商务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加速深化长三角区域各领域电子商务创新应用,促进商业转型升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产业链,融合价值链,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推动传统的实体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为金融、物流和资讯相配套,商品、要素和服务更加融合的“升级版”市

场。积极发展城市共同配送,推广“网订店取(送)”等服务模式,开展以托盘和包装标准化及其循环共用为重点的物流标准化试点,提高物流标准化服务水平。 三、市场监管共治 推动三省一市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形成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区域市场综合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启动建设协同监管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政府行业管理和监管执法信息的归集、交换和共享,推动全程动态监管。加强互联网领域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推广“科技+制度+保护+诚信”治理模式,建立权利人沟通机制和推行网上交易可疑报告制度。升级完善集信息发布、涉嫌案件移送、案件咨询、案件统计等功能为一体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优化案件移送、受理、反馈、监督、公开等工作机制。 四、流通设施互联 健全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完善长三角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形成互联式、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依托长三角区域发达的铁路、航空、公路运输网络、丰富的水路运输资源,大力发展水水联运、水陆联运、公铁联运、空陆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统筹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商业设施、农产品流通设施、物流设施、社区基本生活服务网点等流通基础设施,保障和服务民生。完善区域内信息基础设施布局,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同城效应和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最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作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的各城市经济体,必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目前,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布局了多个嵌套型的城市经济圈层战略。首先是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包括X、X、浙江、安徽等三省一市共26个地级以上城市;其次是以X为中心的“1+6”大都市圈规划,包括X、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7个城市;第三是以X为起点的“G60科创走廊”,包括X、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另外还有扬子江城市群、杭州湾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以及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嵌套形态的区域城市群、都市圈子系统,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既有优势。多重规划战略,多层级的城市圈层结构,交叉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抓住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全球化产业迁移、城市群格局逐渐位移以及技术创新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是长三角区域内各主要城市经济体的重要使命和现实选择。 以全球化视野定位长三角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城市定位需开阔视野,要以全球化、国际化作为坐标体系。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因此,长三角区域内具有全球经济参与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首先要确立面向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定位。这种定位不一定依据城市能级,更多的是从产业的全球参与度和竞争力出发,确立自己的城市定位。总体上,长三角城市群诸城市的国际化定位应该设计三层结构体系。 一是X的全球门户型城市定位与“头雁功能”的发挥。按照“X2035规划”,X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高峰,X将定位为全球门户型城市,导入全球资源,扩散全球影响力。利用X优越的空间区位,通过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的战略谋划,不断以金融服务、国际商务、科技创新、空海运输和文化交往的外向型发展能力,加快谋求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级门户城市地位,建成比肩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的国际大都市。同时,积极发挥X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导入和导流更多全球化资源的功能,更好地释放X引领长三角地区深度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头雁效应”。 二是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节点型城市定

沈祖炜《长三角一体化(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浩瀚长江汇入东海,在入海口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这就是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长江三角洲。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在这里崛起,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明清时期已经确立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城市群,现在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早在那时已经相当繁盛。进入近代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并且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遂由苏州让位于上海。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一方面从全国集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又向各地扩散技术、信息。就商品流通而言,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和出口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而上海等城市的工业产品和进口商品则扩散到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始终与长三角同步。无论是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都同上海的技术扩散和市场扩散有很大的关系。浦东的开发开放更是发挥了促进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作用,而其中苏浙皖三省经济则是首先得到了拉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所形成的集聚—扩散效应,当然也是按照梯度级差传导的,首先是最为相邻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然后才是广大的内陆地区。所以上海同长三角各地的互动关系必然是最为密切的。 上海与苏浙皖三省人文相近,更便于交流。所谓南方人,首先就是指长三角地区的居民。这一地区的居民因为移民、通婚、经商、务工等等原因,内部的融合度一直比较高。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次统计,上海城市常住人口的籍贯,有85%以上为客籍。而客籍居民的祖籍地大多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所谓海派文化,追根溯源可以从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找到源头。甚至徽州文化、江淮文化也是海派文化吸收的营养。 值此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与此相关联,我们力主公平竞争和国际合作,倡导须经各国认可和共同遵行的国际规则,希望以此规范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而在中国的各大地理和行政区域中,长三角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区域一体化。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是通过对特定地理空间的行政规划来推进的。区域有地理界线,行政权力也有辖区范围。长三角涉及三省一市,这就要求在中央指导下,四地协调,勠力同心。要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部的行政隔阂,拆除各种政策藩篱,高标准地统一规划,把原来在各自行政区划内的一套规定、做法加以改进和提高,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如若长三角的示范有成效,那么对于实现全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步,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将是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沈祖炜《长三角一体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三角从春秋时期到现在都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但其中心城市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最后苏州让位上海。 B.长三角一体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与苏浙皖的部分地区都处于长三角区域,同时人文相近、经济最发达。 C.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技术和市场扩散让长三角得到发展,所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更要以发展上海为先。 D.一体化区域要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激活整体活力和竞争力,最终区域内所有地方都达到同等经济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长三角一体化前先从历史的角度讨论长三角区域经济与文的联系,思路明晰、结构严谨。 B.文章从时间上论述了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空间上论述了上海与苏浙

构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作者:李娜等 构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2009年8月17日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合作机制是地区协调发展的高级形式[1]。从国内外区域合作的实践来看,区域合作与发展协调机制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非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另一种是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并且,区域协调机制自身的发展是一个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过程。区域制度合作主要以政府为主体,打破行政区经济壁垒,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区域一体化进程进入新的关键时期,正由市场生产要素层面的自发合作发展转向体制与机制深度合作发展。国务院日前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统筹、完善机制的措施要求,对于建立和完善长三角协调机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一体化发展环境,是从根本上打破以行政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必要途径。 一、国内外区域合作机制经验借鉴 区域经济合作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60年代至80年代的探索,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2]。国际上发达城市群和区域基于自身优势和特色,探讨并实行了适合本区域特色的合作机制。如,欧盟一体化实质上是区域整合,共同治理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3]。东亚地区区域合作是以三个"东盟10+1"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并列式发展的模式,实行协商对话式的区域合作机制[4][5]。同时,国内区域合作也不断加深,形成了"泛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发展圈"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6]。归结国内外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有责任明确的区域合作或者协调的推进主体。不管是美国的大都市区之间的跨区域协调与合作,还是欧盟或者WTO国家间的合作,都有一个责任明确的推进主体,如美国的"双城大都市区议会"和"波特兰大都市区政府"等[7]。推进主体一般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组织,如欧盟的欧洲委员会、欧盟部长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欧洲法院等。作为推动区域合作或者协调的组织和监督主体,推动区域合作和协调的不断开展。 第二,要有分工和责任明确的推进传导组织机制。不管是紧凑的合作还是松散的合作,推进主体实施行动开展合作时,各地都有相应的配合行动主体与之衔接,从而保证区域合作与协调不断深入。如美国采取区域性权威协调组织、地方政府协会、专业机构相结合的合作形式。三者分工明确:区域性权威协调组织为解决单一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的跨地区问题;地方政府协会具有半官方和松散型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利用市场化机制发挥协调功能;地方政府主要协调地方间的利益矛盾。 第三,要有逻辑清晰的推进途径和明确的载体。无论是大都市区还是欧盟还是国内的泛珠、环渤海等合作,合作中都有逻辑清晰的推进途径或者机制,也就是说,合作的行动方式非常清楚,谁组织、谁实施、实施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结果、最后由谁来监督约束考核等等,都规定的十分明确,而且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行动体系,同时,具体通过什么来贯彻实施,载体是谁也十分清楚。如,WTO的监督机制是依靠惩罚得以实现。所有WTO成员国都必须遵守非歧视原则、互惠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等四

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而区域通关改革是海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促使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整合,推动区域统一市场的建立,海关作为口岸进出境活动的主要管理部门,将不可避免地在海关管理各领域受到冲击和影响,因此,海关要以敢于创新、勇于负责的精神,加快改革不适合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思想、运作模式,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区域通关、区域通关试点、属地报关、属地海关检查制度 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的上海和“长三角”的崛起已成为整个中国经济开放和发展的助推器。随着整合发展,“长三角”所含的三省市16个城市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圈,成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和经济区。目前“长三角”城市之间区域大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已经启动、物流信息一体化工作开始实

质性运作、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机制已基本建立。 (一)我国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因 一是国际化趋势的加速。以长三角为例,在外商眼中,作为投资对象的上海,并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域划版图上的上海,而是一个包括“长三角”的大上海区域,可以说这是一个以上海为圆心,以基础设施的动态条件为可伸缩的距离半径的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域,一些企业将事务机构、研发机构布局于上海,而将生产基地布局于周边地区。可见外商投资大量进入在整个“长三角”地区构筑起外商企业投资内部的地域分工网络,这对“长三角”个地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国际化趋势的加速。以长三角为例,在外商眼中,作为投资对象的上海,并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域划版图上的上海,而是一个包括“长三角”的大上海区域,可以说这是一个以上海为圆心,以基础设施的动态条件为可伸缩的距离半径的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域,一些企业将事务机构、研发机构布局于上海,而将生产基地布局于周边地区。可见外商投资大量进入在整个“长三角”地区构筑起外商企业投资内部的地域分工网络,这对“长三角”个地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市场化趋势加快。90年代后半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加速,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这一改革的结果就是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控制力的弱化,与此相关的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