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

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

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

电力行业碳排放路径预测

电力行业碳排放路径预测 摘要:电力行业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控制变量法,通过3种情景假设,分析电力行业的低碳发展路径,来探索我国电力行业2019年到2030年的碳排放路径,并对不同低碳发展路径进行了发电成本分析。结果表明,情景B和C均能够呈现碳排放增长缓慢的趋势,其中情景C效果最为显著,但是情景B的均发电成本相对较低。 关键词:电力行业;碳排放;情景分析;排放路径 Predi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Path in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bstract: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control variable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power industry through three scenarios and assumptions, so as to explore the carbon emission path of China's power industry from 2019 to 2030, and conducts power generation cost analysis for different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cenario B and C both showed a trend of slow growth of carbon emissions, in which scenario C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but the average power generation cost of scenario B was relatively low. Key words: power industry; carbon emission; scenario analysis; emission path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气温逐渐上升,全球变暖导致导致一系列问题产生,如土地沙漠化,气候反常,物种濒临灭绝等,造成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使得CO2排放增加。其中,电力行业特别是火力发电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首要来源。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发电行业企业作为首批唯一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将有1700家左右的火电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涉及排放二氧化碳超过30亿t,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3。而在我国要求清洁低碳发展的各个部门内,煤电行业一直是重点关注对象,也对国家整体目标的实现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所以,在当前低碳社会的倡导下,电力行业作为我国CO2排放的重要产业,应该积极响应,实行节能减排,降低CO2的排放量。 但是,随着碳市场的启动发电企业在确保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减排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发电行业减排技术已接近国际水平,因此,改变能源结构是必然趋势,但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目前尚不成熟,且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短期内会使发电成本上升。因此,为响应国家号召,电力行业急需分析未来低碳排放路径。 本文设置了三种情景,采用控制变量法对CO2排放量进行了综合预测,并对比分析了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电力行业的影响程度,并对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成本进行了计算。 2.情景设计与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2015年的中国发电量的数据,通过数据拟合,获得2019~2030年中国发电量预测值近似呈线性增长,如图1所示。 图1 2019~2030年中国发电量预测 2.1假设条件 (1)对于燃煤电厂来说,二氧化碳排放源主要为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

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文档

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中国气候威胁论”的指责不断升温, 纷纷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同时,中国国内环境污染问题集中出现,特别是全国大面积雾霾污染现象频发。国际碳减排和国内环境污染治理的双重压力,倒逼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为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C02非放量年均累计下降18% 然而,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不仅仅是国内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导致的,同时也是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 (Global Value Chai ns , GVC的低端[1],出口货物急剧增加 的结果[2-3] 。有效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不仅实现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已有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的重要影响因素[4-5] ,然而,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提升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能否降低其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是否受到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拟从GVC分工地位的视角,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不同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有利于缓解中国国际碳减排和国内环境治理压力,同时也有利于

1 文献述评 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是隐含碳的主要测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SRIO、双边贸易投入产出模型(BTIO)和多区域投入?a出模型(MRIO三种⑹。其中,SRIO模型多用于分析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隐含碳,该模型基于国内技术假定,即国内外完全碳排放系数相同[7] ;BTIO 模型 则放弃国内技术假定,假定所有进口均用于最终消费;MRIO模型则进一步放松上述假设,不仅将进口产品分为中间投入和最终需求两部分,还考虑了技术异质性、反馈性出口、反馈性进口和间接进口效应[8-9] 。方修琦等[10] 和李惠民等[11] 详细比较了 SRIO模型和MRIO模型在估算国际贸易隐含碳方面的区别。具体到本文而言,在计算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时,MRIO模型与SRIO 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MRIO模型考虑了反馈性出口隐含碳。反馈 性出口隐含碳是指中国在从其他国进口的同时,也会导致这些国家增加对中国产品的进口,进而导致中国国内碳排放增加。 该类碳排放生产和消费均在中国国内,如果不从出口隐含碳中扣除,将会高估中国出口隐含碳[9] 。因此,为了准确估计中国制造业 出口隐含碳,本文采用MRIO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进行计算。 关于技术进步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大多是在测定出口隐含碳的基础上,运用分解方法将影响因素分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来考察技术进步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12-15] 。 Yan等[13]研究发现,1997—2007年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了449%,其中技术效应为-48%。部分学者分析了双边贸易中技术进步对中国出口碳排放的影响,发现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中国的出口隐含碳排放[14-15],但鲜有学者进一步探讨具体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专门研究GVC分工地位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文献很少,但是已有学者从GVC嵌入程度的视角分析垂直专业化 分工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Zhao等[16]发现提高垂直专业化率将会显著增加中国出口隐含碳。由于中国主要从事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出口规模和份额迅速增加,垂直专业化率不断提高,但其出口技术含量并不一定会显著增加。即垂直专业化率代表中国嵌入GVC的程度,而出口技术含量更能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 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

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 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 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 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 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 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 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碳排放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44/12=)。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发电厂按使用能源划分有几种类型:一是火力发电厂,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二是水力发电厂,是将高处的河水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三是核能发电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交通运输企业(单位)配额核定方法(2015 版)

附件3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交通运输企业(单位)配额核定方法 (2015版) 为科学合理地核定交通运输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满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方法。 一、基本定义 1.交通运输企业行业范围 根据市政府《关于调整<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有关重点排放单位管控范围的通知》(京政发〔2015〕65号)等文件规定,本市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总量5000吨(含)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行业代码5412)和公共电汽车客运单位(行业代码5411)纳入重点排放单位管理,按照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相关规定强制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2.排放源及排放设施 交通运输企业二氧化碳主要排放设施包括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车辆以及场站内固定源燃煤和燃气设施等。排放源包括:企业所属营运车辆及内部车辆等移动设施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锅炉等固定设施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和上述设施因电力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间接排放。

(1)移动设施二氧化碳直接排放是指企业所属运输车辆(包括营运车辆和内部车辆)消耗的汽油、柴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运输车辆使用尿素等尾气净化剂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包括移动设施在本市行政辖区外从事运营服务所产生的排放。 (2)固定设施二氧化碳直接排放是指企业所属办公楼、地铁车站、车库等场所内燃煤、燃油和燃气固定设施消耗的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包括在本市行政辖区外的固定设施产生的排放。 (3)二氧化碳间接排放是指企业所属运输车辆(如:电车、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轨道交通车辆等)和固定设施电力消耗隐含的电力生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包括企业所属上述排放设施在本市行政辖区外电力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3.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系数 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系数(以下简称“控排系数”),是市主管部门依据全市GDP平均增速目标、各相关行业碳强度下降目标、各行业碳排放历史平均水平和年均增幅,综合测算确定的,用于核定交通运输企业既有固定设施和移动设施排放配额的参数。既有固定设施是指2013年1月1日之前投入运行的固定设施。 移动设施不区分既有设施和新增设施。

22.各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制定原则

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制定方法 一、新增设施配额核定方法 根据《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配额核定方法(试行)》,本市新增设施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按所属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先进值进行核定,即单位新增设施配额数量等于新增设施的活动水平与单位所属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乘积。活动水平数据根据行业不同,分别为产品产量、产值或面积。 二、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制定原则 排放强度先 1.相关性原则。先进值能够反映该行业CO 2 排放进水平,并与本市、国家或国际上制定的相关行业CO 2 强度标准相比具有先进性。 2.完整性原则。先进值是该行业企业/单位生产经营范 排放源产生的排放(直接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围内CO 2 和间接排放)强度先进值。 排放边界的 3.一致性原则。先进值开发中涉及企业CO 2 设定、排放源的确定、排放数据的收集、排放量核算等采用方法和遵守的原则与《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一致。 4.透明性原则。具有明确的数据收集方法和计算过程,并对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先进值制定所用的活动水平数据和历年CO 排放数据是基于企业报送并经过核查机 2 构核查后的数据。 5.可操作性原则。该先进值适用于北京市参加碳交易企业新增设施排放配额分配。 三、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制定方法 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参照国内外同一行业、同类产品

的先进碳排放水平,结合本市相关行业实际情况综合确定。以行业内平均碳排放强度前10%数据作为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的上限,以行业内平均碳排放强度前20%数据作为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的下限,经本市最新各行业地方能耗限额先进值,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校验后,最终确定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 四、第一批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活动水平 本市第一批共对23个行业的先进值进行研究,其中16个工业行业,7个服务业。 行业名称活动水平 电气机械和器材、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产值 非金属矿物制品产值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产值 金属制品制造产值 农副食品加工产值 汽车、铁路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产值 食品制造产值 西药制造产值 中成药生产产值 饮料制造产值 纸制品制造产值 火力发电产量 热力生产和供应产量 整车制造业产量 水泥制造业产量 啤酒制造业产量 物业管理类面积 高校和工程技术研发类面积 银行业面积 大型医院类面积 信息传输业业务总量或面积其他服务业面积 批发零售业面积各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将在2013年碳排放报告报送及核查工作完成后另行公布。

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

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 随着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中国于2009年12月向世界宣布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成为减排工作的重点。至此,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能源与碳排放量的双重约束。如何在该约束下实现中国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一致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十年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国目前并没根本上摆脱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仍将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如何在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约束下,吸取“十一五”节能减排经验,充分挖掘重点行业的节能潜力,制定相宜的节能政策等对实现中国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本文将以2020年碳排放减排目标为约束, 通过技术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方式,设计相应的政策情景,并以钢铁行业和电力 行业为对象,分析在技术情景与产业结构情景中,该行业所设计的约束条件实现 潜力,并通过比较分析,给出钢铁行业的优化情景。本文的研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选用情景分析法为分析工具,构建立2020年情景模型,利用CGE模型外推生成基准情景;(2)以40%-45%为减排目标,从产业结构与技术提升两个角度设 计实现2020年目标的政策情景;(3)分析各政策情景中,钢铁行业、电力行业的情景约束条件是否可行;(4)分别设计钢铁行业、电力行业的Bottom‐up模型,利用MCP思想,将其同Top‐down模型桥接成混合互补模型(MCP模型),模拟“十一五”期间的“上大压小”政策,并分析政策的节能贡献度。通过设计“十二五”的减排方案,预估“十二五”目标实现潜力。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2020年碳强度目标的关键方式。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单以技术提升的方式是无法完成2020年碳强度目标,“十一五”期间的行业能源强度急速下降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少。(2)经MCP模拟,“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的“上大压小”淘汰小炼钢产能对钢铁行业技术节能贡献为28.69%,而淘汰小火电对电力行业技术节能贡献度为24.20%,节能效果明显。(3)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将可对“十二五”减排目标实现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在政策情景中设计“十二五”的淘汰政策,模拟结果显示,钢铁行业可实现技术情景的目标52.25%及产业结构情景中的82.92%,电力行业则对应可实现25.72%和63.16%。(4)“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完成对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

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doc

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指标体系 十一五我国节能减排目标是2010年万元GDP 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0.98吨标准煤左右,下降20%。十二五提出十二五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我们认为,随着节能减排边际效用的降低,未来5年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力度将有增无减。 电力行业“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主要包括:供电煤耗、火电平均厂用电率、线损率、发电水耗、电力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脱硫机组投运容量、现有电厂二氧化硫达标率等。 现在重点分析“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指标。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该稿相较于此前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全文中关于节能环保部分的描述,本次工作方案不仅将众多指标进行量化,并将各地区的主要指标任务予以细化,明确将会在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占较高权重,有利于环保实施力度加强。 工業和信息化部28日公布“十二五”期間和今年我國工

業節能減排四大約束性指標。明確2015年我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別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確今年這四項指標同比要分別降低4%、4%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個百分點。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28日在南京召開的全國工業節能與綜合利用工作會議上表示,工業領域將堅決完成國家“十二五”節能減排各項目標任務。他透露,工信部正在組織編制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初步確定“十二五”時期擬采用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及工業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約束性指標。 他表示,這些指標比去年底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初步確定的目標略有調整,除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之外,其他三項指標要求更高。當時確定的是“力爭201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均降低16%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左右,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6%左右”。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周長益對此的解釋是,這次提出的目標屬于“踮起腳來夠得著”的目標。“工業作為我國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點領域,應發揮節能減

中国碳排放分析

中国碳排放分析 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就此西方国家经常借气候变化“说事儿”,对我国经济发展施加压力。不过,我们也认识到碳减排是迟早的事,我国需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为此,需要对我国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有个大致判断。 1、碳排放轨迹 中国统计机构对碳排放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已有的文献数据一般来源于以下四类:一是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简称CDIAC)公布的年度数据;二是美国能源情报署(简称EIA)公布的年度数据;三是国际能源总署(简称IEA)公布的数据;四是根据IPCC指导目录和其他方法测算得到的数据。通过对比,不同的数据来源从统计角度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此我们采用如下公式对中国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 c=∑m i×δi(1) 式(1)中C为碳排放量;m i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δ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不同机构计算碳排放量时,确定能源消耗过程中的碳排放系数不完全相同,但差别并不大,收集到的不同文献的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表),然后取简单算术平均值为相应能源种类的碳排放系数,据此可以得出碳排放情况。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2、碳排放特征 经济发展一般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时间体现了阶段性,所以根据碳排放总量及其增长率情况和碳排放强度可以观察我国碳排放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碳排放总量在1978-1996年为迅速增加阶段,1996-2000年为平稳阶段,2000-2012年为急速增加阶段。1990年以来,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轨迹是,1992年达到高点,增长为14.2%,之后增速出现持续下降,1999年为阶段性低点,增速为7.6%,从2000年起,增速再度回升,到2007年达到高点,为14.1%,之后回落为平稳增长,但2010年出现了反弹。 从碳排放强度(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看,中国碳排放强度在1980-2011年之间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1980-1996年之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1997-2012年尽管总体趋势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是非常显著,其中2003年出现了反弹,2003—2007年的水平均高于2002年。

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存有着对应的上升和降低与回归自然可承 载水平的演进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注重碳 排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正在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 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基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碳排放强度产生 正向影响”(陈诗一、孙敬水,2011)的理解,理论界针对产业结构 的调整与碳排放强度的演进关系实行了有益的探讨(陈永国等,2013)3,并发现我国在整体上正处在结构负担贡献的状态上。江苏作为一个 经济大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动产业结构战略 性调整”,致力于“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 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4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省的碳排放强度所处的实际状态如何,是否也是处在结 构负担贡献的状态?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 强度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根据P曲线理论,结 合江苏省2002—2012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碳排放实际,针对碳排放量 与地区生产总值以及能源消费总量的实际关系和碳排放强度、产业结 构贡献以及行业效率贡献实行实证分析,以期能够为江苏省产业结构 的优化调整提供相对应的决策参考依据。 一、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理论演进关系 (一)P曲线理论经济的发展往往和环境承载力息息相关。就国际经 济的实际发展经验来看,“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随时间 变化表现出先增后减并追逐趋同的态势”,而“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 的碳排放强度则随时间呈波动性变化”(张志强、曾静静等,2011)5。为进一步探索刻画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演进关系,陈永国、褚尚 军等(2013)在整合产业结构理论和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 结构与碳排放强度演进关系的P曲线模型假说,并且使用P曲线模型 假说对我国的实际实行了量化分析,并得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对 碳排放强度在整体上是一种负担贡献的结论。P曲线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从“一三二”向“二三一”转变并最后形

碳排放需求与碳排放强度的几点思考

碳排放需求与碳排放强度的几点思考 1. 碳排放需求 A. 碳排放需求与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规模越大,水平越高,则需求越大,反之则低。但达到一定水平,碳排放需求则趋于平稳和不断下降。大略有以下六种情况:·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平稳增长但物理扩张十分有限,碳排放需求量大但趋于饱和。此时的总量限制对经济发展约束小,强度限制亦然。例如,欧盟、日本他们按总量和强度承诺,效果大略相同。 ·工业化水平高,经济停滞或下滑,碳排放强度削减潜力大。工业化进程中的高排放时段的排放量近于饱和限量,参照此时排放量的总量制约约束小;但强度承诺显然不利。此类国家主要为前苏东国家,其倾向性为基于高排放的总量承诺。 ·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波动性较大,碳排放需求也相应波动,但高排放时段的总量也趋近于饱和排放,拉美和欧佩克国家属于此类,总量可能较为有利,而强度难度要大些。 ·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为稳定,碳排放需求持续增加,但据饱和排放尚有较大距离,如果按历史排放为基准,总量限制非常不利,而强度约束为相对量,难度要小些。但从历史和长远看,强度约束可能有"活节扣"之效用,约束会随时间而强化。 ·工业化处于起步或尚未起步阶段,经济增长缓慢,或政治波动大,碳排放水平低,一般情况下,碳排放需求不会有较大增长,例如非洲和部分南亚国家,总量和强度约束均在短期内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平稳增长,而且物理扩张的空间大,碳排放需求量大,但他们未达到饱和状态,此时总量约束对物理扩张有不利影响,但强度承诺约束较小。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可能倾向于强度而非总量。 B. 碳排放需求与资源秉赋关系密切。同样的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和资本密集度,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富集,低碳能源结构,低碳经济结构则碳排放需求低,碳排放强度低。 C. 排放需求基准线定义,大约有三种情况:

碳市场配额分配

统一碳市将于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试运行,中国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如何在公平、效率、市场流动性和稳定性,以及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等多个方面取得平衡,确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配额分配方案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配额作为控排单位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内可以合法排放温室气体的许可单位,代表的是各控排单位在相应履约年度的碳排放权利,是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 配额分配作为碳交易体系建设的关键,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配额分配给谁?怎样分配?分配多少?分配方案虽不直接影响减排的总体目标,但却决定了控排单位的减排和履约成本,以及这种成本在控排单位、消费者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分摊。 然而,配额分配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需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重点产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设计。重庆试点采取自主申报的分配方法,其余6个试点(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东、湖北)对已有的主流配额分配方法,包括拍卖法、历史排放分配法(下文简称“历史法”)以及基准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 优化历史排放分配法 除了重庆和深圳试点以外,其余5个试点都选用了基于历史排放强度或历史排放量的免费分配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不参杂个人主观因素、可接受性强,有助于控排单位实现低成本过渡。但与此同时,历史法也存在历史数据或基准年在不同个体之间的适用性差异、初始配额与实际排放的偏离,以及无法兼顾新增产能和企业早期减排行动等问题。 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在排放边界、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快速变化,以及行业发展的变化,为配额分配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此,各试点主要通过事前限定和事后调整两种途径进行尝试和探索。其中,事前限定对基准年和历史排放数据的选择做出了更细致的规定;事后调整主要是在核查控排单位当年实际排放量之后,对初始配额进行调整。 7个试点中,广东选取的历史排放数据最新,为2011-2013年数据;其他试点的历史排放皆为2009年后连续3-4年间的平均值。

2017年碳排放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碳排放行业分析报告2017年6月出版

文本目录 1、国际和国内双重压力推动中国碳市场发展 (5) 1.1、巴黎气候大会开启全球减排行动新局面 (5) 1.2、高碳强度制约中国国际市场竞争力 (5) 1.3、中国化石为主的能源结构亟待转型 (7) 1.4、碳市场是促进中国排放达峰的最佳选择 (9) 2、中国碳市场由试点起步,向全国统一发展 (9) 2.1、碳交易试点运行两年,参与主体丰富 (9) 2.2、涵盖高耗能工业和能源行业,配额发放自主创新 (11) 2.3、各试点交易规模存在差异,湖北省最为活跃 (12) 2.4、交易方式为现货交易,市场活跃度偏低 (14) 2.5、配额价格震荡减缓,形成较为稳定的区间 (15) 2.6、CCER交易启动,市场活跃潜力巨大 (16) 2.7、试点企业履约情况良好 (19) 3、借鉴欧盟经验,中国碳市场发展趋势探讨 (20) 3.1、欧盟碳市场——政策缺陷与经济变化带来的巨大波动 (20) 3.2、经验一:严守配额供给,稳定履约需求 (22) 3.3、经验二:发展碳金融产品,挖掘投资需求 (24) 3.4.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趋势 (27) 4、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探究——千亿级市场 (28) 4.1、全国百亿碳排放总量带来市场规模巨大增量 (28) 4.2、CCER供给将有新缺口,新能源及碳资产管理获增长点 (29) 4.3、市场构建基础保障,碳核查机构业务增长 (31)

图表目录 图表1:全球INDC提交国家分布 (5) 图表2:中美二氧化碳排放量历史比较 (7) 图表3: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百分比构成 (7) 图表4:中国电力结构百分比构成 (8) 图表5:碳交易基本逻辑 (9) 图表6:中国碳交易市场结构和参与主体 (11) 图表7:各试点2014年配额总量及占区域总排放量比重 (11) 图表8:各试点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比重 (13) 图表9:各试点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比重 (13) 图表10:各试点碳排放配额单日成交量/吨 (14) 图表11:各试点碳排放权配额价格变化趋势 (15) 图表12:CCER开发流程 (16) 图表13:当前CCER备案项目类型 (17) 图表14:当前CCER备案减排量类型 (18) 图表15:15EUETS三阶段配额发放量(亿吨/年) (20) 图表16:EUETS配额价格逐年变化(欧元/吨) (21) 图表17:EUETSCER逐年交易量 (22) 图表18:EUETS历史总EUA交易量 (24) 图表19:EUETS年EUA期货交易量 (25) 图表20:碳盘查流程(企业自查) (32) 图表21:碳核查流程 (32) 表格1:各试点配额分配方式 (12) 表格2:剩余配额储存机制 (14)

行业完全碳排放的测算及应用

行业完全碳排放的测算及应用 何艳秋 2012-09-17 15:04:47 来源:《统计研究》(京)2012年3期第67~72页【作者简介】何艳秋,女,1983年生,重庆市人,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为四川省统计局科研所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经济、能源统计 【内容提要】碳排放的测量是研究碳排放的核心问题,本文遵循消费碳足迹的思想,利用投入产出法,在全面考虑了行业直接碳排放和消费中间产品的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对我国42个行业的完全碳排放量、边际完全碳排放量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对碳排放量较大、较小的行业及行业碳进出口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在综合考虑碳排放和影响力的基础上对行业进行了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行业发展政策,对我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碳排放/碳强度/边际/分类 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从全球来看,能源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本文的碳排放是指能源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而行业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不仅包括直接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还包括中间投入品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所以为便于全面测算行业碳排放,本文使用了行业完全碳排放的概念。 一、研究现状及本文创新点 化石能源使用是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原因之一,不同行业对化石能源使

用的数量、种类、方式和效率都存在差异。Ang等(1998)认为中国工业增加值和行业能源强度下降分别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起到了最大的拉动作用和最大的抑制效应;王中英,王礼茂(2006)认为中国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法国学者Leeschipper采用自适应权重迪氏(Adaptive·Weighting·Division)方法表明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不大;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指数分解的方法研究产业结构对碳排的影响。 这些研究只是笼统地说明了产业结构变动是否会引起碳排放量的变动,并未落脚到具体行业,未研究具体行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难以用于实际的操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遵循消费碳足迹的思想,利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行业完全碳排放量和行业边际完全碳排放量进行准确测算,并进一步利用行业的完全碳排放量、行业的边际完全碳排放量和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对42个行业进行了划分,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测算方法及分析 (一)测算方法 1.行业完全碳排量的测算方法。 行业碳排放既包括消耗能源的直接排放,又包括消耗中间投入品的间接排放,所以行业碳排放量的测算要从行业整个投入产出链进行全面考虑。虽然投入产出表五年编一次,行业完全碳排放的测量结果时间跨度较大,且投入产出表假定产品类型与行业部门类型一一对应与实际有一定差异,但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于

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 随着2016年10月4日欧洲议会全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欧盟批准《巴黎协定》的决议,《巴黎协定》已经具备正式生效的必要条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0月5日宣布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将于今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并呼吁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全面执行《巴黎协定》,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巴黎协定》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2度温控目标政治共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努力实现1.5度的目标,并建立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核心的新的责任分担模式。但是,从相关研究看,综合各国国家自主贡献得到的全球排放路径仍难以满足全球2度温控目标的要求,因此,推动各方进一步提高减排力度将成为新形势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而我国作为全球第一排放大国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全球2度温控目标下我国的碳排放路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经济、能源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形势和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推动碳排放达峰的工作建议。 一、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对我国的碳减排路径的要求

尽管全球已就2度温控目标达成政治共识并在《巴黎协定》中进一步强化,但相关研究显示,按照当前全球碳减排努力水平测算,实现“2度温控目标”面临很大挑战。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结论,要实现“2度温控目标”,全球累积碳排放空间已不足1万亿吨CO2,若按照当前的年排放水平这一排放空间将在约30年内耗尽;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到2030年应在2010年水平上下降0~40%,到本世纪中叶应在2010 年水平上下降40%~70%,到本世纪末应减至近零排放,而1.5度目标的减排要求则更加严苛。目前,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会议要求,绝大多数国家提交了包含其未来10-15年碳排放控制目标的“国家自主贡献”。按照公约秘书处的初步测算,即使各国均能实现自主贡献目标,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也将达到567亿吨CO2当量,较实现“2度温控目标”成本最优路径下的排放限值高出约87亿吨CO2当量(即高出约19%)。 根据笔者对我国碳排放空间的测算分析,如果各国共同分担弥合与“2度温控目标”的差距,即使按照“人年均二氧化碳排放均等”这种较为有利于我国的分配方案,我国碳排放也须于2020-2030年间达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相对于2005年需下降68%~78%,2050年碳排放需回到1990-2005年间排放水平。这一减排路径要求我国在国家自主贡献承诺的2030年左右达峰的基础上,加快推动经济、能源等领域的深度低碳转型并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

2 0 1 3 在华非化石能源企业碳排放强度排行榜报告

目录 前 言 (2) 2013年在华非化石能源企业碳排放强度排行榜 (4) 1. 2013年在华非化石能源企业碳排放强度排行榜企业、数据来源渠道和核算方法 (6) 1.1 上榜企业名单选择范围 (6) 1.2 企业的能耗数据与经济数据来源及碳强度核算方法 (6) 2. 2013年在华非化石能源企业碳排放强度排行榜榜单分析 (7) 2.1 2013年在华非化石能源企业碳排放强度排行榜行业分析 (7) 2.2 2013年在华非化石能源企业碳排放强度排行榜企业碳排放强度分析 (9) 2.3 榜单中外资企业的碳强度信息比较 (12) 3.化石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情况分析 (13) 4.未编制榜单行业碳排放强度情况分析 (14) 5.榜单编制说明 (15) 5.1 编制单位 (15) 5.2 碳排放强度排行榜2013的编制基础条件及其局限 (15) 5.3 排行榜的持续改进 (16) 6. 致谢 (16) 附录: (17) 碳排放强度综合能耗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总汇 (17)

前?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3年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如果到2020年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差距没有消除或显著缩小,把温度上升限制到一个更低的目标(即1.5摄氏度)的选择之门将被关闭。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显著的能效提高和更广泛地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形势。 为了不偏离将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最佳目标,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球最大排放量应不超过4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便进一步为减排铺路,到2025年要减至4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年要减至3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50年要减至2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该报告同时也发现,实现这一目标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 中国虽然不是《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不承担绝对减排义务,但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更多履行国际责任的考虑,也在积极采取节能减排的行动。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将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而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12年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更是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些都为中国的节能减排事业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进行多方位节能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中,企业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企业是国家经济活动中的具体个体,每个个体的贡献直接影响到整体效果的呈现。在本排行榜报告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很多企业仍然缺乏气候责任意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企业战略思考。并且,全社会也并未形成独立第三方的监督力量和约束机制。我们的企业在履行气候社会责任、践行可持续发展方面,依旧任重而道远。

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 响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摘要:远古时期,人类最大的骄傲之一是学会了使用火。随后到了工业革命,人类引来了又一次改革,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个新的名称出现了——工厂。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开始纷纷谈论“碳排放”,碳的排放是最好表现资源、环境与人类发展这三者关系的表征之一。本文搜集了目前资源、环境对自然世界的作用,并对碳排放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验证了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碳排放,人类发展,资源与环境,温室效应 前言 从人类学习了如何使用火开始,人类文明的车轮开始转动。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那将火作为世界的本源,认为人类的开端是火,人类的终端也是火。这一观点被斯多葛学派接受,并且在很多程度上沿用到了现在,比如火葬。而在中国古代则将火列入五行中,并有言火生土,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火。另一方面,火可以说是作为化学反应的一种工具,很多物质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及其他碳化合物。目前盛行的理论认为,二氧化碳等碳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含量的增加,使地球称为了一个“温室”,直接导致了地球气温的上升。造成南极冰川逐渐融化,地球上的生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无奈的消失。另外有种理论又认为,目前地球气温的上升不能归于“温室气体”的原因。对此论战,目前未见分晓,本文立足于现象的分析,来探讨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1 “碳”资源 1.1 碳 碳是一种,位于的第二周期IVA族。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汉字“碳”字由木炭的“”字加石字旁构成,发音从“炭”字音。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之中。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的成分之一。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生物体内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 自然界中存在单质碳和碳化合物两种形式,而被人类使用得更多的是碳化合物,其中人们目前赖以发展的化石燃料基本都含有碳。当将化石燃料燃烧时,碳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一部分会仍以固态形式存在,另 一部分会产生CO 2 或C0及其他气态碳化合物。而碳如果完全燃烧的话, 最终的形式仍然还是CO 2。目前,温室气体家族中,仍以CO 2 的影响力最 大。在很多场合下,人们对温室气体的排放理解也是描述CO2的排放,虽显偏颇却能看出问题的核心。 1.2 碳资源 碳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广泛分布在地球的各个领域。在人类世界,它的用途也非常广泛。人类的优点在于懂得去研究自身,继而观察身边环境和事物,寻找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奥秘。碳是生命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构成有机生命体的基本元素。人类对碳的认识和利用也许能说从远古时候,人类开始懂得使用火开始。从周口店发掘的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人”化石中发现,当时的人类已经能进行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